中国古代石雕历程

2024-04-18

中国古代石雕历程(精选6篇)

篇1:中国古代石雕历程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发生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为了互通有无,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活动成为经常的现象。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是最原始的商业活动。传说神农氏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原始商业的反映。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尚书•酒浩》记载有殷人“肇牵牛远服贾”,意思是说商代有人专门用牛车到远处做买卖。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代后期出现了铜币。但是,当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于方国部落之间,并且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起着微小的作用。西周时,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但是,商业由奴隶主官府垄断,并没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市场。《周礼•地官•质人》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亻卖者质剂焉。”“质人”就是管理市场的经纪人。市场交换的商品有奴隶、牛马、兵器、珍宝等,凡成交的商品都要由“质人”给买卖双方立书契券约。那时的商人和百工一样,是属于奴隶主贵族的,称为“工商食官”,他们主要是替奴隶主贵族经营,为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服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私商兴起,有的大商人周游列国做生意,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和各国之间的交际,能和诸侯“分庭抗礼”。弦高假借郑国君命犒秦师的故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当时大商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地位了。

到了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各中等城市均设有市,连军队驻地、屯戍地区也设有军市。当时城市的市场有固定的地点,叫做“市井”。长安城最初有东、西二市,后增至九市。市井同宅区严格分开,周围有墙,叫,市门叫。市内设有供摆设出卖商品的店铺“商肆”(又叫“市肆”),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称做“列肆”。另有存放货物的仓库“店”,或称“邸舍”、“廛”。官府对市井控制、管理很严,市门有专职的门吏掌管。市内设官署,置“市令”或“市长”管理、监督交易,还有专管治安的官吏。市井官署设于市楼(旗亭),楼皆重屋,上悬大鼓,以击鼓来通知开市和闭市。闭市后,市门关闭,不再有任何营业活动,逗留市内不去的人要处罚。凡在市井营业的商人,须向市井官署登记,交纳市租。四川新繁出上的汉代市井画像砖,较全面地表现了当时城市中的市井容貌,是我们了解汉代商业情况的形象资料。

唐代,随着农业、手工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商业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全国县以上的城镇都有市。长安和洛阳的市最大。都城长安是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城内有东西对称的商业区一东市和西市,占地都很大,四面八方的商客和外国商人在此交易。唐和汉代一样,市内的店铺叫“肆”,出售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一个区域内,组成“行”,行有“行头”。行是保护同行商人的利益,应付官府交涉事务的组织。据《长安志》记载,东市有“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邸是供客商居住和存放货物的地方。1956年在北京房山发现的唐代石刻佛经里,记载幽州(北京)的商行有米行、白米行、大米行、粳米行、屠行、肉行、油行、果子行、炭行、磨行、染行、布行、绢行、大绢行、小绢行、新绢行、丝绵行、丝帛行、生铁行、杂货行等。唐代对商业的管理很严。商业区和居民区分开。市场有市令、市丞等负责管理征收商税,凡买卖奴婢、牲口等,均需立契,违者犯法。市场活动有时间限制,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始贸易,日落前三刻,击钲三百下,停止贸易。

唐代对外贸易很发达,“丝绸之路”是陆上对外商业交通要道。沿海的广州、扬州、明州(宁波)、登州(山东蓬莱)等,是亚、非各国来往贸易的重要城市和港口,当地设有“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宋代商品经济有了新发展.商业发达的城市更多了,中小城镇和农村集市贸易也渐繁盛,城市的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以前固定于一定地方的制度,取消了营业时间的限制。北宋都城汴京(开封)是全国商业和交通中心。城内外商店铺席遍布,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有的店铺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城里到处有酒楼、食店、茶坊、妓馆,有的

酒搂饮客常至千余人。出现了晚问营业的“夜市”。市场上有南方的米、果品、名茶、丝织品,有沿海的水产,西北的牛羊、煤,成都、福建、杭州的纸、印本书籍、有两浙的漆器和各地的陶瓷器、药材、珠玉金银器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的香料、珍珠等也在市上销售,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

宋代同行业的商户,组成“商行”,人行的商户称“行户”,东京市上至少有160行,行户有6400多户。据说各行衣着不同,在街上行走,一看便知道是那一行的。外来的商人不经投行,不得在市上经商。商行又是官府敲榨剥削商人的工具。那时宫廷所需货物,向商人征购,而多拖欠几年不给钱。

随着商业和商行组织的发达,北宋时,市场上开始出现卖货时不用现钱的信用交易“赊卖”,和官营的汇兑机构“便钱条”。当时货币铸造量猛增,仍满足不了需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手工业生产者为了推销商品,维持荣誉,还设计使用了商标。山东济南有一家专造功夫细针的刘家针铺,以白兔为商品标记。这块印制白兔商标的铜版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个商标。

明代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地区性分工的出现以及分工门类的增多,投入市场的商品品种和数量大为增加,并且从过去的以奢侈品为主转为以人民生活、生产的必需品为主,从而更加促进商业的繁荣。商人数量大增,明中叶以后,商人的行会组织向着“会馆”发展。会馆是按地域组成,会馆内又按行业分成“帮”。这些既同乡又同行的会馆行帮组织,为保护自身利益,共同协商价格,相互借贷,合力对外。当然,它仍被豪商富贾所操纵,一般中小商人只能唯命是从,任其宰割。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城镇大量兴起,尤其是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有的在明初还是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到明末已成为拥有几万人口的大市镇了。商业资本也慢慢渗入生产领域,有的以包买商的形式出现,有的商人直接投资开设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到了清代,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更加活跃。但是,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摧残束缚,几经曲折,发展极为缓慢。在全国范围内,明清时期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居统治地位。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篇2:中国古代石雕历程

引言:作为四大文学体裁的小说,在今天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网络小说,奇幻小说等等的兴起,给小说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然而随着新派小说的兴起,古典小说却逐渐被人们遗忘,而中国小说之发展历程,需要更多人们去关注。对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大家下了苦功夫,其中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鲁迅先生以严谨的笔墨写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曲折的发展趋势,本文也参考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很多观点,再加入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希望以此来展现另一个方面的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小说,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没有诗歌的高雅,没有散文的韵味,没有戏剧的复杂,然而它却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究其原因,实在是与小说的本质大有关系。

“小说”一词来源于《庄子》,这种带有故事性的说理被庄子认为不可取,小说即小道理之意,事实上,这是小说的本意和本源。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环境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往往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多数情况是作者心目中几个人的集合体,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的主体是故事,虚构性是它的本质,新奇是它的防腐剂,通过故事反应组综合创作思想是它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中国古代小说经过几千年曲折漫长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后来辉煌的成就,它比诗歌散文晚熟,略早于戏曲。古代小说坎坷的发展,它强大的生命力终于使得它有了成就辉煌的那一天。古代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叙述。

一、先秦两汉时期-------萌芽期

古时,人类思想蒙昧,巫术盛行,神话鬼怪由此而生,开始了古代小说的萌芽。中国神话自成体系,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表达出了一些简单的思想意识,已经初步具备了小说的基础要素。如果说神话是人们迷信思想的产品,那寓言的产生则是人类的自主创作的杰作,相对于神话,寓言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理的,用生动的故事来向人们说理,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

寓言短小精悍又富有讽刺力量,他夸张的写法,讽刺的艺术,均作为后世小说发展的营养而被汲取。萌芽时期小说的高级形式,就是传记文学和野史,如《史记》,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而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就其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特别是其列传部分更是纯粹以突出人物性格为主,本纪里面如项羽本纪也把书中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脱出了历史的枯燥。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二、魏晋南北朝--------童年期

这个时期小说的发展走上了两条路,志怪和志人,志怪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志人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

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传承古代神话及思想,一方面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缓慢,战乱频繁,人们对生活充满恐惧紧张感,希望通过怪力乱神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得到自己精神的寄托。而志人小说则是在当时注重清谈的风气上形成的,这种被称为笔记体小说的个人创作,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没有作者主观的创作因素,和志怪小说一样,两者都是单纯的搜集并记录听到的一些事,而没有自己进行再创作。

这个时期小说虽然已经被人们公认为一种文体,不再是小说家言那样的待遇,然而这个时候小说的发展却非常缓慢,童年时期的小说,只是一些文人搜集整理记录不属于自己创作的故事、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期的小说也有一定的优点,就是他搜集的故事为以后的小说家创作提供了素材。

三、唐五代时期-----成熟期

唐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它创造出的不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唐诗发展到了它的辉煌时期,散文也是登峰造极,在小说方面也是焕然一新,唐人开始了有意识的创作小说。虽然粗涩然其中也不乏精品。唐代小说的成就,在唐代传奇上集中体现。《李娃传》《莺莺传》《柳毅传》《霍小玉传》等作品,无不看出作者已经是有意识的的在创作小说了。这时候的小说,从结构上来说已经成为真正的小说了,从鬼怪奇人轶事转向了现实生活,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作者在创作时候就更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内涵,小说家的创作空间得到了扩大,思想意识更加开阔。唐代传奇也有他本身的缺陷,简单列举如下。

1、文言文小说文言文苦涩难懂,下层百姓难以理解,因此流通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篇幅短小,很多小说是一人一事,只不过是详细的叙述了一个身上发生的很多事情的结合,篇幅普遍短小。

3、虽有精品然不乏许多滥作,唐传奇中很大一部分故事千篇一律,很多小说看开篇就知道了结局。

四、宋元时期---发展转折期

小说发展到宋代,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话本的产生。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宋以前小说史,从宋代开始,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短篇小说的沿着它的轨迹发展。这样中国小说史自此由文言、白话两条线索交互发展,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高。

从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这一条线来看,至宋,文言短篇小说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记体,这是唐人小说的延续;二是笔记体短篇,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说的演化;三是志怪体,这是童年期志怪小说的延续。宋代传奇多写历史题材,总体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谭意歌伟》等。北宋初期,多记唐五代事,如孙光宽的北梦琐言;北宋中期以后,多记本朝事,如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而南宋人则多记北宋旧年,如周辉的《清波杂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说,其成就还不如记历史琐闻的笔记,但也有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如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闻录》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说的成就虽不甚高,然数量与种类繁多,在小说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而宋人对文言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编辑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广记》,北宋初年以前的许多文言短篇小说,多赖以保存下来。

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但发展线索未断。

从白话文小说发展历程看,白话小说无疑是在宋朝开始发端的,话本就是说书人的底本。最初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流传,也就是一人讲,大家听,如此自然只能是白话文了。今天我们经常听到说书的开篇就说“话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当时的情况。话本是民间说话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突出的成就。宋代话本分两类,一类是讲故事。多是短篇=,称为话本。一类是讲史,篇幅较长,称为平话。

五、明清时期---高潮期

明代是白话小说谎蓬勃发展的时代。就白话短篇小说而言,明人从三个方面作出了贡献:一是加工润色宋代的话本,二是搜集整理话本小说集,三是创作了大量的拟话本。而冯梦龙更是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拟话本,两者合起来称为“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恒言》)。与之几乎同时期的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相比,“三言”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内涵上都比“二拍”进步的多。然“二拍”也有它的优点,一方面它是属于个人创作的拟话本,另一方面是它里面的抒情写景颇有新意,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明末清初,在 “三言”、“二拍”的影响下,出现了拟话本创作热潮。它们的思想与艺术性虽不及“三言”、“二拍”,也还有些作品值得一读,如“天然知叟” 《石点头》、李渔的《十二楼》等。

明代,是小说史上的伟大时代,那就是长篇小说的诞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中国小说史以短篇小说为主转而进入到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新时期。虽然短篇文言、白话小说一直在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前进,并且时有佳作,时有高潮,但总体说来,其成就与规模则无法与长篇小说相比拟。“四大奇书”在所属各类题材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它们各自开创了一个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响着长篇小说的创作,以至形成了长篇小说创作的几个系列:《三国》系列、《水浒》系列,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影响着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清代把中国古代小说推向了最高潮,在短篇文言方面,蒲松龄《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的结晶。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其中最为出彩的是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爱情故事。同时书中的批判讽刺因素也占据很大比的重。

《儒林外史》的问世,把讽刺小说推向了巅峰。在此以前,虽不乏有讽刺的文章,然而却都是欲说还休,没有一部称得上是讽刺小说的样板。而《儒林外史》,恰恰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它的创作,在“四大奇书”另辟了一条蹊径。它直接影响了晚期谴责小说的发展,他的艺术成就,直到今天都还在为人们津津乐道。与《儒林外史》不同,《红楼梦》的问世,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和成就。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中国小说史和文学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视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光辉总结。与以往的小说不一样,它在民间及士大夫间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以致当时评论红楼蔚然成风。更甚的是,因为两个文人对里面人物形象的观念有偏差而几乎反目,遂相约终生不对谈红楼梦而传为佳话。可见其创作艺术性的深远宏大。“红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最杰出的作品,它当之无愧。

晚清基于社会现实,小说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黑暗的社会现实加上求变图存的社会风气,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新因素,体现了变革时期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晚清小说比起明代和清初期都显得很薄弱。

篇3:中国古代石雕历程

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中, 舞蹈文化璀璨夺目, 其中舞蹈服饰具有不容忽略的重要地位。早在新石器时代, 先民进行宗教性的舞蹈时便会有意识地、主动地模仿狩猎对象, 将自己化装成鸟兽图腾等。他们在这种拟形的着装中感受到了一种神秘未知的幻想的力量, 并逐渐将模拟动物外形与狩猎实践之间进行联系, 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也就是“万物有灵”之说, 由此陆续演变出各种法术, 其中包括巫舞。

古籍《尚书·益稷》《尚书·舜典》和《吕氏春秋·古乐篇》里记载了远古时期初民们为了“神人以和”“祖考来格”和“以祭上帝”, 而有意识将自己化装成鸟兽图腾的形象吟咏歌舞的情景:“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戛击鸣球、搏拊、琴、瑟, 以咏”“鸟兽跄跄, 《萧韶》九成, 凤凰来仪”……这种主动、有意识地模仿狩猎对象的行为的原始宗教舞蹈已经具备了明显的舞蹈角色意识以及相应的角色装扮行为, 舞蹈服饰悄然萌芽,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人类舞蹈服饰文化的发展和深入。

二、舞蹈服饰的发展

商周时期,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舞蹈成为社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并逐渐系统化。商朝的尊神文化到周朝, 逐渐演变成尊礼文化, 并将周礼延伸到舞蹈服饰文化制度的领域中。根据史料记载不难推测, 周代的舞蹈服饰样式多为曲裾袍服, 面料注重彩色纹饰的装饰, 并且会根据不同的祭典、仪式和活动变更舞蹈内容和舞蹈服饰的彩色纹样。由于要满足祭祀需要, 这一时期的舞蹈道具、面具、纹饰的地位突出。与此同时, 奴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以女子为中心的娱人歌舞“女乐”应运而生, 这种以娱乐为目的的舞蹈服饰讲究华丽时尚, 相对当时的日常服饰更为鲜丽多彩, 款式也更夸张。

尤其到了战国时期, 舞蹈服饰已经发展得非常完整和美艳绝伦了。从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舞女玉组件中, 我们可以观察到春秋战国时期舞蹈服饰的一些细节:水袖、束腰、裙裾和夸张的头饰已出现并被广泛应用。水袖是一种装饰性高的服饰细节, 实用性不强, 与日常生活没有明显的联系, 不适合劳作。由此可看出, 到这个时期, 舞蹈服饰已经出现了美化变形的设计元素, 也已经上升到审美高度, 舞蹈服饰向世人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秦汉时期, 国家统一, 封建制度确立, 社会经济文化不断繁荣, 娱人性质的舞蹈文化迅速发展。这个时期最具特色的舞蹈服饰样式是长袖舞服, 顾名思义, 长袖舞服以长袖为重要特色。我们可以从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中的图像看到, 舞者的舞袖出奇的长, 有的长过手臂两三倍, 有的甚至是在袖子中藏起一条折叠起来的可以伸缩自如的绸带充当水袖。除了水袖之外, 还以巾、拂代替长袖起舞, 而且出现了宽袖套窄袖的“组合袖”, 这样子的舞蹈服饰造型样式至今仍被沿用。除此之外, 汉代出现的“袴”, 即裤子, 也被沿用到舞蹈服饰中, 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舞裤样式。舞者们在翩翩起舞的时候, 还喜欢在腰间系上一条挂有小铃的丝带, 舞旋之时必发出清脆的声响, 既清新抒情, 又带给人一种具有异域风情的独特感受。

三、舞蹈服饰的繁荣

经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文化、汗胡文化大交融后, 舞蹈服饰得到了由内而外的新变革, 并在隋唐时期发扬光大。

尤其是唐代——它是中国古代舞蹈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时的舞蹈服饰种类繁多、兼容并蓄、率性大胆、面料丰富、做工精良, 色彩也更加的斑斓。唐代社会开放也使其舞服样式具有很强兼容性:既有传统中原服饰, 如裙襦、水袖、帔肩、云冠等, 又有外来服饰, 如裤帑、皮靴、皮带等典型的西域服饰, 而行缠、袈裟则带有浓郁的印度宗教色彩。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也反映在舞服款式和面料上, 轻薄的霓裳、透明的纱衣以及袒胸露臂的款式出现在舞蹈服饰上, 羽毛、金属、毛皮、玻璃等新奇材料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此外, 唐代舞服的色彩十分艳丽, 明快饱满的色调在舞蹈表演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所有的这些, 都与唐人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相吻合。

四、舞蹈服饰走向衰落

到了宋朝, 由于政治、历史等原因, 舞蹈服饰的发展相对停滞, 大多承袭唐代。宋代的宫廷“队舞”服饰侧重体现庄严之感及皇家气派, 民间舞蹈服饰则往往更加突出世俗常态。宋代的舞蹈服饰讲求衣着面料的精细华丽, 头饰配饰也较讲究, 当时社会流行的服装款式如儒衫、短袖、冠饰等常常被运用到舞服中去。宋代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在某些地区, 也出现了专门制作舞蹈服饰的作坊, 可见舞蹈服饰到这个时期的发展已经初见规模。

宋代以后, 社会文化的变迁、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强化都使得舞蹈艺术逐渐衰落, 加之元、明、清时期戏曲艺术诞生和发展, 乐舞服饰也随之因缺乏创新、趋于保守, 而渐渐走向衰落。

五、结语

舞蹈服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 浓妆重抹地为传统文化勾勒出深浅相宜的动人风景, 它是跨越漫长历史长河的无国界的文化艺术形式, 它伴随着民族文明的进步, 在历史的大熔炉中不断交融、碰撞、变异和发展。时代正在快速更替, 科技文化日新月异, 各种文化和思想理念都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 我们发现, 传统文化推动艺术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散发出愈发迷人的魅力。对古代舞蹈服饰的传统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进行重新思考和审视, 有助于我们对当代服饰设计的审美需求和创作现状进行深层研究。

摘要:古语有云, “读史可以明鉴, 知古可以鉴今”, 舞蹈服饰用它独特的语言形式记录着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审美文化历程, 通过古代的舞蹈服饰, 我们可以去感知民间的习俗、民族的精神和美学的风尚, 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和礼仪之邦的风采。

关键词:舞蹈服饰,朝代,审美历程

参考文献

[1]韩春启.舞蹈服装设计教程 (上下册) [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吕钊, 王婷.中国古代舞蹈服饰的功能演变及文化内涵[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4.

[3]宋丙玲.汉代俗舞服饰探究——从考古发掘资料谈起[J].艺术探索, 2010.

[4]赵彦, 吴志玮.古赵地舞蹈服饰文化探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5]冯灿明.《全唐诗》视野下的唐代舞蹈服饰[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2.

篇4:中国古代石雕历程

本拍卖会多项拍品均由美国纽约水牛城Albright-Knox艺术博物馆提供,原为当地著名化学教授兼收藏家亚瑟米高(Arthur H1chael;1853—1942)捐赠给该馆。Albrjght-Knox艺术博物馆是全球最著名的现代及当代艺术收藏机构之一,藏品非常丰富,自1862年成立以来一直奉行着“收藏、展出及保存现当代艺术”的理念,此次拍卖会的收益将全数拨捐该馆作未来搜藏活动的经费。

此次拍卖会中的极品包括珍贵罕见大型石灰石兽雕像,创作于六朝时期,即六世纪上半叶。此拍品是中国早期陵墓中石雕的代表作。此石雕造型优雅,同时也是了解中国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及南朝时期(公元420年至589年)殡葬传统所蕴涵美感的重要依据(估价为150万-250万美元)。

此次拍卖会同时推出一系列古代青铜器,当中包括稀有珍贵的商代晚期方斝、战国时代镶饰方壶,以及商代制成的大型斝和有着生动图案的罕有方彝。不得不提的还有西周中期刻有铬文的鬲。青铜器拍品中的珍宝是珍贵罕见的古代青铜带盖方斝(酒器),制作于商代晚期(公元前13至11世纪),以栩栩如生的饕餮图案作为装饰。此方斝酒器的造型极为罕见,世间少有(估价为200万-300万美元)。另一件酒器为战国时代青铜方壶,制作于公元前4世纪,是整件铸造的佳物,表面见镀金浮雕,置于精制的菱形底座上。这件精美绝伦的酒器本为一对,另一件现收藏于洛杉矶郡立美术馆(Los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估价为30万-50万美元。

拍卖品中还有一件大型古代青铜三足斝(酒器),制作于商代(约公元前13至12世纪),表现出殷商时期安阳酒器特有的造型及装饰。酒器上布矮而密的浮雕图案,亦见少许微隆装饰,图案也对称排列,强调整体所彰显的兽形特质。另一件罕有的古代青铜带盖方彝(酒器)亦是殷商时期安阳作品。在酒器的平整表面上,饰有饕餮、飞鸟及龙这些突出而生动的图案,与商代青铜器上常见的密集雷纹图案背景大相径庭,更显酒器造型华美,气度不凡。

至于西周中期大型古代三足鬲(馔具),制作于约公元前10或9世纪,其珍贵不仅在于其稀有且独特的圆浑造型,还有鬲身刻有的六十五字铭文;这种铭文也在一个日本私人收藏的一件近似的三足馔具上出现。铭文内容与皇族遗孀相关,有类似记载的馔具据说仅存此件,弥足珍贵(估价为60万-90万美元)。

6世纪早期制成的石灰石弥勒菩萨坐像(估价30万-50万美元),展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风格独特的艺术造型,代表着北魏至宋代石雕技艺的巅峰。弥勒菩萨盘足而坐,双踝交叉,左手托腮呈沉思状。其面部表情专注,表情和蔼慈祥,整体散发安详恬静之感。类似姿态的龙门弥勒雕像亦在重要的公共收藏系列中出现过,包括龙门博物馆的藏品,以及三藩市亚洲美术博物馆(Asian Art Museum of SanFrancisco)的布伦德基氏藏品(AveryBrundage C0llection)。

6世纪石灰石壁击鼓飞天残片,则曾为20世纪初美国女首富之一——伦纳德埃尔姆赫斯特女士(Mrs LeonardElmhirst)收藏,后于1938年在纽约Parke-Bernet Galleries卖出。在北魏艺术作品中,线条如此柔美的飞天群造型可谓凤毛麟角,而此件拍品正是河南龙门石窟杰出造像的显著特色,这些存世的残片极为罕见(预计成交额约为20万-30万美元)。

精妙卓绝的石灰石观音菩萨佛首亦在拍卖之列。该佛首造型比例上乘,面部神态端庄安详,眉毛修长,双唇丰满,下颚精致,强调菩萨面部平静安详的美感(估价8万-12万美元)。

精美的唐代腾跃之马陶像是拍卖的另一重点,约创作于公元7/8世纪。塑像中骏马的鬃毛优雅地垂于颈侧,卷垂浓密;整体造型设计匠心独运,骏马单前腿抬起,后腿分立,整个塑像由三条腿支撑达完美平衡。塑像上的布饰及马饰的处理也极为细腻,工匠纯熟的造型技法充分表现了骏马的优雅形态(估价6万-9万美元)。

(二)另一场拍卖将是于2007年3月19日举办的“The Concordja HouseCol lection.Fine Chinese J&dee&nd lmportant Works of Art from a MidwesternFamily”私人收藏专拍,拍品全来自美国中西部雍穆堂,当中包括精巧中国玉器及中国工艺品。这些已被收藏超过半个世纪的重要藏品,包括超过150件的中国玉器、传统书画、古青铜器及远古陶器,来自印度及东南亚地区的艺术品也囊括在内。此次众多的拍品鲜见于市场近七十年,总估价为200万-500万美元。

雍穆堂内的珍藏反映着赛瑞士、丘吉尔伉俪(Cyrus and MildredChu rchill)的独到眼光。来自美国伊利诺斯州莫林市(Moline,Illinois)的赛瑞士、丘吉尔伉俪,丈夫为执业律师,妻子为学校教师,从20世纪30年代起环游欧洲及世界各地,并开始收藏活动。赛瑞士、丘吉尔伉俪深受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及斯德哥尔摩博物馆(Stockholm Museum)里中国藏品启蒙:丈夫对玉器情有独钟,妻子则对陶器一往情深,夫妇俩是一对不折不扣的收藏伙伴。赛瑞士、丘吉尔伉俪二人对数据搜集及记录一丝不苟,他俩主要从信誉良好的古董商如Yamanaka&Co.、Warren E.Cox、Nagatani Ltd.及C.T.Loo购入工艺品,为美国中西部建立起当地有个人特色的中国工艺品珍藏。

这些藏品陈列在雍穆堂内,成为整个丘吉尔家庭的中心,藏品的美融入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所有珍藏均体现出赛瑞士、丘吉尔伉俪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于收藏精美艺术品的狂热追求。苏富比纽约中国瓷器及工艺品部副总裁杨勇兴表示:“我们很荣幸能拍卖这些美仑美奂的绝代藏品。相信新的藏家会把赛瑞士、丘吉尔伉俪的收藏及研究精神延续下去。”

乾隆时期的御制玉器是今次专拍的重点,其中包括清乾隆时代碧玉雕御题诗笔筒,器身通景巧雕“竹林七贤”人物景致,并刻有乾隆皇帝于公元1776年所作的御题诗(估价20万-30万美元)。拍卖品中亦包括精美绝伦的白玉“英雄”带盖合卺杯(估价10万-15万美元)、青玉龙钮双耳活环盖炉(估价8万-12万美元)、重要御制白玉四臂观音坐像及原配碧玉底座(估价8万-10万美元),此四臂观音彰显精湛雕功,其原配碧玉底座除刻有乾隆识款外,亦见“万佛楼藏”款字。

另一珍贵罕有的是黄玉龙耳盖瓶(估价5万-7万美元)。黄玉被乾隆宠爱有加,而此盖瓶鲜明突出的形态配合柔和的抛光,加上运用巧妙的黄白色调,堪称该时期玉雕艺术的代表之作。至于小巧的白玉雕御题诗仿古兽形带盖觥(估价4万-6万美元),因其罕见独特的外型而见珍贵。该器皿的外型源于远古青铜器的形状,并刻有乾隆的长篇御题诗,有可能是乾隆皇帝的私人藏品。

拍卖的藏品中还有种类繁多的古青铜器及早期陶器,年代由新石器时代至18世纪不等,包括带有装饰的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期作祭祀用途的礼器青铜鼎(估价6万-8万美元)以及北宋钧窑釉小碗,上刻乾隆题诗,连日本桦木制藏盒(估价4万-6万美元)。

篇5:中国古代石雕历程

中国的历史悠久,古时帝王政权更替是极为频繁,被权臣,大将或者外戚所夺权的有:西汉,东汉,东晋等;被其它民族所攻灭的有:西晋,北宋,南宋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

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

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

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元朝主要加强了对台湾,西藏等边疆的联系与控制,巩固了发展夺民族的统一国家。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时期可是说是明清时期了。明清时期业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弱时期。此时,封建制度仅仅依靠正常的统治已经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剥削了,从而只能依靠加强皇权的绝对化,控制人民的思想。朱元璋时,立时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六部的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直接领导的秘密特务机构-东厂,西厂的设立更凸显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中央政府采取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皇权具有绝对的权威了。清朝设置的军机处是总揽军国大计的中枢机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进一步体现,里番院的设置业空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的控制管辖。清末的科举制度,也是为了选举官吏服务中央政府,加强皇权。文字狱兴起也对知识分子起了极大的摧残。此时,高强度的君主专制已经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当然,对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分析情况。总的来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主要作用是积极的。能够有力于维护国家统一,有里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但是,中国步入封建社会的后期,由于君权专制的过于集中,导致了腐败的出现,文化的衰败,并且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科技的发展。

历史证明,地方割据会大大消弱中央集权,而高度的中央集权又会造成政府财政危机,这是封建统治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皇帝虽然想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权力,可是又不能事事亲历亲为,还是需要放任权力给机构官员,而过于放任的权力又使得君王感到了威胁,这也是一个令封建统治者头疼的问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基本矛盾与发展总趋势?

两个基本矛盾: 一个是地方分裂势力和中央之间的矛盾

一个是中央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趋势:一个是不断削弱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一个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是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个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二是秦的统一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标志是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法制建设、古代治乱兴衰与分裂统一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主要含义: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三个发展阶段:

(1)西周时期萌芽;(2)秦汉至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完善时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权力逐步削减直至取消,皇帝集政、军、财政于一身时期。

3、具体内容(演变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其特点是皇帝掌握各种大权。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西汉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4、专制主义集权的政治特征:

①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于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

②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

③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对外文化交流。也有对广大人民的统治、镇压加强的一面。

④晚清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政治上拒绝民主,人民毫无地位;思想上禁锢、抑制科学文化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

⑤专制主义本质上是政治文明的对立物,它滋养保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5、评价:

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后期:

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

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6、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

①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

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③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发展演变阶段:(1)西周封国制(贵族等级制);(2)秦汉至宋郡县、州县制;

(3)元以后省府县制。

2、具体内容:(1)周朝的分封制(内容、作用);

(2)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内容和作用);

(3)金朝的猛安谋克制;(4)辽蕃汉分治制度(南北双轨制);

(5)元朝的行省制度;(6)明朝的废行省设三司和僧官制度;

(7)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8)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3、重难点剖析:

(1)分封制与郡县制

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在周朝以分封制为主,从秦朝统一全国起,以郡县制为主,也有分封制存在。在西汉和西晋两种制度并存,明朝也实行过分封制,但与先秦的分封制不完全相同。

区别在于: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他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虽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时,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而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官员按能力选任,打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关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

(2)府兵制与募兵制

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则实行募兵制。

区别:一是士兵职业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军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是一种职业兵,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会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

(3)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

都是女真人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都对各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猛安谋克制由金朝皇帝阿骨打所创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八旗制度由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所创,是清代军事力量的核心。

(4)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这就是土司制度。

明朝永乐年间,贵州等宣慰司发动叛乱,明朝派军平叛,取消土司制度,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改土归流。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便大规模改土归流。其作用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1)秦朝: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2)汉朝: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其影响是:刺史制度是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随着刺史掌握州的军政大权,失去了监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如后来的曹操和袁绍集团。

(3)北宋: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篇6: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复习提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对奴隶社会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下面就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两个问题:

奴隶社会是最残暴的压迫制度,这种残酷的压迫表现在哪些方面?

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阻碍表现在哪些方面?它说明什么?

(奴隶制的残暴统治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不断强化国家机器;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待;让奴隶作人殉,以摧残奴隶的生命来取乐;同时给奴隶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

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奴隶不甘心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进行反抗,破坏生产工具,新式生产工具不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使大批的奴隶死亡或逃亡,奴隶主的庄园日趋衰落。说明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它将要被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一种新的社会所代替。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新课

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产生和没落(板书)

一、封建社会的建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板书)

请阅读教材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一定要拼命进行反抗,,经过反复的斗争,才能巩固封建政权,为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

尽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不是一帆风顺,但是,由于奴隶制生产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要被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所代替,这是任何人和任何势力也改变不了的。因此,尽管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要经过反复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人类社会终究走上封建社会。历史发展告诉我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率先进入封建社会,欧洲在中国之后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进入封建社会。尽管它们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但是谁也不能改变这一历史的总趋势。根源就在于封建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迈上新台阶(板书)

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和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我请一位同学将下更表格内容填一下,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使用的生产工具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如铁镢、齿锄等

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豹渠等

农业的发展

耕作技术有显著进步,使用曲辕犁,农业产品丰富

手工业的发展

冶铁、漆器、丝织品、陶瓷等方面的生产水平提高

重要的城市

邯郸、长安、南京、洛阳

(同学发言,教师归纳)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力确实有了较大的发展,确实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原因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咱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进行劳动;农民可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部分农民甚至有自己少量的土地,能够比较自主地安排生产;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大部分作为地租缴纳给地主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使他们比较关心生产,注意改进工具努力增加生产。无论中国还是欧洲,由于农民的处境有所改善,生产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封建时代生产力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板书)

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得科学和文化取得丰硕的成果,科学文化发展的成果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科技文化有较大发展,并为世界的`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它表现在如下方面,下面请大家看投影片。

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文化成就

对世界的影响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传入欧洲、日本等地

丝织品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瓷器

15、16世纪在欧洲风行

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思想如孔子等

对近代的欧洲也有影响

盛唐时期许多国家的学者来访

日本留学生有时多达五六百人

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绘画

对世界都有影响

建筑艺术如花园、桥梁等

在法国出现中英式花园

从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的重要发明,就有26项。

由于受篇幅所限,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成果都通过列表反映出来,表中反映仅

仅是一小部分,是沧海一粟。例如还有中国的医学、数学、天文学等科技成果,都没有列出来。但是,仅仅通过这一张表格就可以清楚看出,在封建社会,中国科技文化发展对世界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得到中国人认同,就是著名的外国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道理,一个事实:

第一个道理:新的社会代替旧的社会,也就是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激烈的斗争。

第二个道理: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一定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确立以后,使社会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个事实:中国封建时代的科技文化成就,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巩固新课

请大家看投影片,结合投影片的内容回答:

投影片上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体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说明什么?

通过以上事实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作业

上一篇:展学科风采之调查问卷总结下一篇:樟村坪镇中心学校学校安全检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