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学读书报告

2022-07-30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政治科学读书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政治科学读书报告

政治科学 读书笔记

《政治科学》读书笔记(20110323—20110410)

Chapter 1关于政治的科学

为什么现在的政治不讨人喜欢

许多人对政治的兴趣已经消退了,他们更关心的是体育、房地产等。这种去政治化是政治科学家调查研究的主要话题。或许真的只有恐怖主义和战争才能重新唤起人们对政治的兴趣。(无休止的、空洞的斗争;个人没有受到关注;有钱人的政治;经济还好,为什么要关心政治;世界问题还很遥远?)

政治仍然重要,处处影响我们的生活。(生物学家研究致病的细菌)不需要对研究的对象产生好感,但政治科学家的兴趣在于它是如何产生、发展以及如何区采取措施!以致改善人类生活。

统领科学

亚里士多德把政治学称作“统领科学”,用耶鲁大学哈罗德·拉斯未尔的话来说政治学就是研究“谁得到什么”(许多决定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控制的结果)。

千万不要对事实发火

“存在即合理”,事情的发生不适随意和偶然的,而是有着合适和充分理由的。这意味着我们要用理性去描绘事物的真相,我们研究政治要采用“自然主义”的方式,不要对我们的所见所闻愤恨不已,而要努力去理解它是怎样变成这样的。

像细菌一样,政治当中的有些事情有它们自己的生存方式。

政治科学涉及所有其他社会科学

1. 历史。(当历史学家比较的去研究历史,它们实际上变成了政治科学家)

2. 人文地理学(区别于自然地理学)。政治地理;种族区域;贸易流动;权利的集中及特定区域。

3. 经济学。有些经济学家宣称经济是政治的主题,但是当经济学家陷入政策问题时,他们就成了“政治经济学家”

4. 社会学。政治科学按照惯例是从研究社会中“谁思考(政治的)什么”开始的,人们的政治观点随着社会阶层、地区、信仰、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变化。社会学为政治文化、公共舆论和选择研究提供了经验基础。

5. 人类学。政治文化这一部分也可以看成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家族、部落)

6. 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有助于政治科学家理解哪种个性对政治有吸引力,人们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不服从权威人物。人们是怎样形成国家、团体和投票的感情的。

合法性、主权、权威(政治科学的基本概念)

1. 合法性

合法性最初的含义是指国王或女王有权继位是由于他们的“合法”出身。中世

纪以来,该术语的意思增加了,他不再只是指“统统治的合法权利”,而是指“统治的心理权利”。现在的合法性意指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有些国家弱点,有些国家强点——认为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和公正的。一个快速检测合法性的方法是:有多少警察?没有了合法性,政府也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政府获得合法性的方法有若干种:(1)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讲,他必须提供安全保障,那

样人民才有安全感。与安全感相关的是“法治”,实行法治地政体能够获得合法性。(2)一个政府可以从其良好的政绩中获得合法性。保证经济增长和就业以便人们可以养家糊口有助于政府建立合法性。(3)政府的组成结构对合法性也有影响。如果人们感到政府是公平地代表他们的,而且在选任官员时有发言权,他们更愿意服从。(4)通过操纵国家象征来支持其合法性,但象征符号本身不会带来合法性。

2. 主权

主权的最初含义是君主统治其王国的权力,后来词义扩大为民族国家对其领土的

控制,即成为其地盘的主人。主权有时只是法律上的假定。主权与合法性是相互关联的,失去合法性导致的是主权的丧失。(M:主权是一国对内对外的最高权力)

3. 权威

权威是领导者获得他人服从的心理能力。它有赖于人们对职位的合法权力的服从。在大 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服从那些他们认为是合法的权威。虽然有些权威来自于职位,但是它也必须加以培养。总统不能单凭政令统治,而必须得到国会、法院、公务员和重要利益集团的同意。当尼克松失去了这种同意时,他的总统权力也被侵蚀掉了。

4. 关系

简单地说,合法性意指对政府的尊重,主权是对国家的尊重,而权威是对领导的尊重, 没有哪个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必须去赢得。找到一个,也就得到了其他,一个被侵蚀了,其他两个往往也免不了被侵蚀。

政治权利(从何而来)

政治科学常使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但有一个特征把它同其他社会科学区别开来——它关注的焦点是权力。马基雅维利,强调权力在政治中的运用。

1. 生物学的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现代生物学的解释从亚里士多德那里获得灵感, 认为形成一个政治系统并服从其领导者是人类天生的行为,是代代相传的。

缺点:如果我们承认这种先天政治性,我们又如何解释政治群体的分裂和人们对权威的 不服从呢?

理论改进:人类是不完美的政治动物。但这劈开了一个问题: 什么情况下可以促进或 破坏政治群体的形成。

2. 心理学的

对政治和服从的解释与生物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都假定政治群体的形成是出于人的 天生需要。心理学家通过经验性研究使其观点更加明确。对权威和群思的服从意味着人类有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几乎是天生的——把自己融入群体并遵循它的规范。或许这正是使人类社会成为可能的原因,但它也可能酿成惨剧,如纳粹大屠杀和最近的巴尔干大屠杀。

3. 文化的(后天习得而非天生的人类行为)

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维系是建立在文化价值之上的,这种价值是通过父母、学校、教会和大众传媒来传承的。政治科学发展出了一个有趣的学科“政治文化”。文化学派坚持认为当政治系统割裂与文化系统的联系时,麻烦就会产生。

很多思想家都相信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文化。文化对政治生活持一种乐观态度,如果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习得的,那么只要不学习坏的行为,社会就会进步。(然而,改变文化也是相当困难的)

理论缺陷:(1)文化从何而来?历史?经济?宗教?(2)如果所有的行为都是文化的,那么政治系统就会像互不相同的文化那样呈现出多样性。但是,尤其是在政治领域,我们看到的却是不同的土地上有着想听那个的政治态度和模式。不论文化怎样,世界各地的政客都

倾向于腐败。

4. 理性的(建立在推理能力上的)

另一个思想流派把政治看做理性的事情,也就是说,人们通常都知道自己所要的是什么, 也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好的理由。建立在人类理性假设之上的政治体系更有可能进行公正的和人道主义的治理。

5. 非理性的

建立在恐惧和神话的力量之上而掩盖了理性,人是反省的,受神华和俗套的支配,政治 其实就是一种象征符号的操纵。理性的东西是虚构的,目的是不断地给他们灌输神话以便控制他们。(墨索里尼、希特勒、本·拉登)

6. 合成的权力

的确,很多时候一个因素看起来比其他因素都重要,但是我们却无法精确的判定任何一 个因素的重要性。还要注意到不同的因素是怎样相互掺杂在一起的。生物的因素导致了心理的因素,而这又引起了文化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因素,由此形成一张无缝的网。

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按期吩咐做事的能力。

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首先,权力不等于政治)我们应该把政治看作是一些目标或政策的结合,而权力是达成这些目标或政策所必需的。按照这种观点,权力是政治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政治系统不可以没有权力,即使一个以爱为治理基础的宗教人物也会对他们的信徒行使权力。它或许是“仁慈的权力”,但仍然是权力。可见,权力是一套贯彻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其次,一些人认为)政治的本质是为权力而斗争,是一套以权力为目的的大型游戏。但这种看法是危险的,如果权力排除了其他目标,成为政治的目的,它就会变得愤世嫉俗,野蛮残暴,甚至是自我毁灭(希特勒在对权力的崇拜之中灭亡,尼克松毁掉了自己的行政权力)。阿克顿勋爵:“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政治是科学吗?

科学的最初含义来自法语,仅指“知识”而已。后来,它成了诸如物理、化学等依赖于精确测量和数学运算的自然科学的代名词。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科学就是由试验和资料证明的精确性和真实性。但大量政治领域是不能被量化的,许许多多的政治问题——特别是在处理如何以及为何做决定时——实在是太复杂了而无法被量化。

政治科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既收集定量的也收集定性的资料。运用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持续的模式,就像生物学里的那样。渐渐地,我们开始归纳,当归纳得到进一步证实时,我们就把它叫做理论,在一些案例中,理论变得如此有力,我们就会把它称作规律,按照这种方式,政治学研究就是积累知识——科学的本义。

政治与政治科学

政治科学不是政治。它不需要把人培养成职业的政治家,政治科学训练对政治的分析,它可能有助于也可能无助于在职的政治人物。

政治科学训练的是客观的且通常复杂的分析,而政治实践通常需要坚定的、流行的和简化的观点。

Chapter 2理论:经典和现代

两种不同视角的政治研究

经典理论

A是第一个经验主义的政治科学家。他和他的学生开创了一个传统——研究一个善的,稳定的政治体系的起源,这至今仍是政治科学的核心,A大胆的界定了什么是“最好的”政治(中产阶级)

A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范性的:他运用他和他的学生收集到的事实区规定最让人向往的政治制度。政治科学家从那时起到现在都在做同样的是,既描述又规定。

契约论者——霍布斯、洛克、卢梭

“人是天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社会契约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社会阶级、历史

马克思的不朽贡献在于:(1)他理解的社会从来不是完全一体与和平的,而总是为各种斗争所撕裂;(2)在任何政治争论中我们都必须要问“受益的是谁”

制度理论

制度——政府的形式构成。(现实上的制度体系并不一定符合政治思想家们所构想的之上的制度体系。甚至与宪法也大相径庭)

当代理论

当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理论有它的历史贡献,但比起经典理论来却浅薄得多。

行为主义(20c50—60y,对实际的人类行为进行经验研究的理论,而不是抽象的或猜测的理论)

从20c50y开始,行为主义倾向的政治学家借用自然科学家的方法,从选举、民意调查、议会投票和其他他们能得到数字的方面积累数据。行为主义者为政治科学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动摇了一些长期坚持的却未经检验的假设,赋予政治理论一个经验性的基础。行为主义的研究在检验政治的“社会基础”时特别有用,这个基础就是每个公民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有助于政治系统按其自身的方式进行运转。他们最好工作在与投票模式,因为在该领域他们能够获得大量有效数据。

理论缺陷:1.行为主义者检验的只是一个既定时刻的既存事实,他们忽略了变化的可能性。他们的研究是受时间约束的。行为主义者有一种没有说出的对现状的偏好,他们喜欢检验固定的,已确立的系统,因为在那里他们的方法论工具能够发挥最佳功效。2.关注的知识相当小的论题,而避开重大的政治问题(底特律投票百分比问题:在公民投票与政府做出怎样的反应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理论发展:后行为主义。将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的方法综合,后行为主义者认识到事实和价值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情愿同时使用传统主义者的定性资料和行为主义者的定量资料。 实证主义:【(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孔德发展了这一学说)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社会研究当中,孔德的实证主义是个乐观主义的哲学】一种认为社会能被科学研究并且随着知识的增进而不断进步的理论。

系统理论

战后的

第二篇:政治思想读书报告

2011年6月25日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之浅析当前人民内部矛盾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讲话。。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根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状况的估量,毛泽东适时地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共产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开战,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繁荣的国家。

在如同文章中所说的“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的今天,一位青年通过两课原著的研读,深刻感受到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的强烈感知和正确分析。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针对矛盾他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这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公式,为落实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规划了宏伟蓝图。今天,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快速腾飞,社会风貌焕然一新。在胡锦涛同志的领导下向着毛泽东建设“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奋进。

当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我们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人民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善。但正如毛泽东所说“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的矛盾了。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还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就必然使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地大量地涌现。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矛盾。城乡差距是我国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这种差距体现在收入,教育,福利等各个方面。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1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2010年, 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巨大,其比例是3.23:1。预计2011年,这个比例将达到3.26:1。绿皮书指出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原因在于农业农村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这一问题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城乡管理的体制问题。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缺陷难以克服,城乡管理体制之间尚存巨大鸿沟,以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这种巨大的差距使得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备受质疑,导致城乡矛盾凸显。教育作为国家的百年大计,却还没有体现出城乡应有的平等,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异常复杂化的。城里的孩子坐在明亮的教室享受优质教育,先进的教学设备,但与此同时,农村的同龄孩子可能在干粗重的活。虽然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我们已经免学杂费了,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困难重重。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有很多问题,还有学前教育在农村是严重的滞后,初中阶段我们刚刚的研究发现,初中辍学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二十多。对于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就是不小的成本上大学的路就更加艰辛了。城乡教育投入差距悬殊。义务教育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其投入的多少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而定。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明显并呈不断扩大趋势,这就使得农村的学子难以享受到好的教学设备,使得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另一方面,由于城乡条件的差异,使得农村的师资严重不足,而城市师资则过剩。农村与城市师资数量、质量的差距也造成了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平等,从而导致教育成果的差异。农村的孩子都怀着纯朴的梦想希望通过读书来让他们改变命运。但这种教育的不公使得这个梦想品频频受阻。使得城乡矛盾更加突出。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收入统计之外,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因此,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应比统计上的收入差距要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城镇居民以社会福利方式获得的隐性收入难以准确估计,有统计数据称平均一个城镇居民的年收入超过了一户农民全家的年纯收入。医疗保障等方面,城市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得到高额的财政拨款;而乡村在过去一直处于滞后发展状况,虽然近年来中央和省财政开始对其有所投入,但由于地方不能承诺给予发展所必须的配套资金,所以不少能够改善乡村福利水平的项目最终没有付诸实施,从而使一些地方陷入更落后更贫穷的困境。农妇因无钱治病刨腹自医让人看到的农村医疗体制的落后,主人公吴远碧的极端行为无法掩饰其“剖腹自医”背后所见证的底层群体医疗保障困境,以及目前我国社会医保总体上的“负福利”现状。

农民看不起病,是社会之痛,是当前农村医疗体制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伴随城市进程的发展,拆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从而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推到了风口浪尖。建设的很多所谓技术开发区,商业区,有大量的名义上的政府设施的存在,这类工程绝大多数是以公共利益为名建成的,这中间引发了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可以看出,普遍存在着以公共利益为幌子的商业拆迁,严重损害被拆迁人的利益。我国新宪法修正案第20 条和第22 条明确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由于法律缺乏对公共利益的严格界定,导致“公共利益”成为一个行政机关权力的滥用,侵害了公民、法人的利益百试不爽的借口。房屋是一般民众最主要的财产,是民众生活的蔽所,无房何以为家。这个事关民众更本利益却在政府的公共利益下显得弱小。不断发生的暴力强拆事件把这两种利益的矛盾不断激化。虽然人们普遍将公共利益视为城市拆迁的正当性基础,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通过“拆迁行政许可”条件来回避公共利益的价值限制,既不需要考虑到“公共利益”需要,也不必事先与被拆迁人协商或告知,将非国有财产视若无物,也完全排除了将公共利益和合法个人利益的考量,使得被拆迁人在拆迁过程中缺乏发言权,知情权以及引发拆迁补偿安置的抱怨和不满。在农村更是存在流转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违法占地和新民居周转用地,改变用途等问题。使得农民赖以生存的田地被毁,农民被上楼日益普遍。白岩松在评河北香河圈地时说“近几年来,不管是土地流转,还是新农村的建设,目的是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好一点,因此推出的这种举措和目标,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就会发现总是有一些人善于喊着,利用土地流转这样的一种方式,喊这个口号,但是又扛起了所谓建新农村的这样一个大旗,实际最后干的是让当地的农民利益受损,至不是眼前受损,一受损可能好多年这样的一种行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我觉得地方政府或者当地政府把法律、把民生放在两边,最后把眼前的利益放在了中间的一种,大家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一种行为。”如何解决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是解决当前矛盾的主要破题口。 认识到当前矛盾后我们应该寻求如何解决,对此毛泽东发表的《正确处理关于人民内部矛盾》对当前问题的解决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告诫我们“: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得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我们务必要做到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矛盾扩大化,避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新时期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政治生活的主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的缓和、化解人们内部矛盾,调节好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和谐社会。在新时期,要结合当前实际,运用毛泽东的矛盾理论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第一,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尽量安排好各方的物质利益;第二,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作用;第三,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原则就是要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漫漫长征,也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远大目标,它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和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如文中所说“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结构中,如何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化解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而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为我们指引了道路,引领我们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姓名: 年级: 陈根 2015秋

号: 学习中心:

715080202001 嘉善

—————————————————————————————

(考查课程大作业均由教师批阅,发现内容雷同或抄袭一律按0分计)

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

具体要求:

1. 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

2. 字数:3000-5000字,与视频中老师的要求有出入,请以此作业要求为准。 3. 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分。如果只涉及单一章节内容或简单就事论事,都算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4. 独立完成,切勿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旦发现将以不合格处理。 5. 请在作业截止日期前,在平时作业栏目自行上传读书报告电子版。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摘要:本文简要总结了学习政治经济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几点现实意义。再根据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浅谈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两方面。

正文:

通过对网络视频课件的系统学习以及结合教材等其他方式对该学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国民经济发展甚至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是哪个行业,都跟经济这个“基础”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接下来通过本人对这门学科的理解,结合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浅谈几点看法,若有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从广义上看,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购买及出售、以及法律、社会习俗惯例,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的独立学科。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在于揭示经济形态社会的经济运动与运行规律,指示人类发展的基础与走向。人们通过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来得出一系列相对科学的理论,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发展方式、更加合理的经济结构来促使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促进国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小康,国家和谐稳定繁荣,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为其他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坚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大、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们国家来说,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执政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它告诉人们社会的发展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和必然结果,代表着广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我们国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我们进一步掌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其次,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少走弯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和方针,提高我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当前,我们国家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政府要积极主导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转型升级,充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同时,改革和完善经济结构,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发展国民经济,避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第三,对我们个人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增长经济理论知识,了解经济现象背后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拥有用经济学的相关思维去理性看待国家的政策导向的能力。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许多老制度、旧政策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展现出它与现代经济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一面。如下:

一、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资产流失问题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有句名言:“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效果也不讲节约”。国有企业存在的关键问题就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效果也不讲节约”。我们知道,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就好比在企业单位上班,花在公司头上的每一笔钱都要讲究投入相对低,而产出相对高的效益。每一笔费用都是要经过公司负责人的许可才行,该花的钱花出去后,也要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花别人的钱是一定要受到各种约束才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配置资源,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然是不好的。一方面要坚持产权公有,但又没有一些相应的制度安排,事情是不会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今天我们要搞市场经济,那市场化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当然是经济自由化,充分发挥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功能。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导,就是经济自由化。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既要推行经济自由,又要坚持产权公有,那贪污腐败、效率低下等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问题就难以避免。据媒体报道,中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前董事长陈同海日均公务消费人民币4万元,中石油公司装一个吊灯花费上千万;而花自己钱的李嘉诚,即便拥有经济自由,也不曾如此花钱。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在竞争领域看不到国有企业的原因了。市场化条件下,国有企业很容易出问题,当宏观经济形势好时,问题不大,若宏观经济形势一差,问题就很容易突出。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5年1-9月,国有企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是利润同比降幅略有扩大。1-9月国有企业利润降幅(-8.2%)比1-8月(6.6%)扩大1.6个百分点。二是地方国有企业利润连续两月出现同比下降。1-9月地方国有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7%(1-8月同比下降1%)。三是钢铁、煤炭和有色行业继续亏损。前面说到,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经济自由,你要搞国企,可以,那就要约束自由,搞计划经济好了。当然这也不是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对不能存在国有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不能涉及有竞争的领域,否则,实践告诉我们它注定是要失败的。虽然,我们提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的国企治理理念,然而,管理者或经营者在企业根本没有下注或下注很少,又拿什么去负亏和担风险?实践告诉我们,靠个人的道德约束是没有用的。所以说,国企的“花钱”问题不解决,既不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财政收入。

我们经常听到说国有资产流失,但基本听不到说私有资产流失。据报道,今年(2015年)6月份,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 ,概括来说,就是用“5个要”的制度来防止资产流失。然而实践告诉我们,不建立一种独立的、不依附于任何其他团体的外部组织来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约束,那么资产流失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甚至是必然的。

资产流失方式通常表现为企业管理者或经营者等将国有资产实体以暗箱操作、见不得光的方式变成私人财产;另一种就是企业内部过高的福利支出、公款消费、以及国企员工出工不出力、效率低下等。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凡是能够带来收入的都可以看成是资产,而收入的现值就是资本。同样一份资产,本来可以产生更多的收入,但因为产权国有的缘故而无法产生,理当看成是一种资产流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劳动激励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进行市场化改革后,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本质上就是产权改革的结果,即对私产的一种认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重要的不是名义上的所有权,而是控制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的实际配置。今天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在行政垄断的保护下都会出现亏损,甚至巨额亏损,就是典型的资产流失表现。比如今年(2015年)交通部发出的一则消息:根据官方数据,2014年,全国收费公路系统大面积亏损,其中河北省竟然亏损超过100亿元,全国收费公路累加亏损更是超过1500亿元,这个数字是2013年亏损额度的340%。在汽车数量大幅度增加,收费额度明显提升的趋势下,收费系统竟然出现大幅度亏损,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然而,通过审计署对18个省份的高速收费进行专项审计,揭开了一些内幕。2013年,某省还贷公路收取通行费中用来供养运营单位和企业的费用高达7.6亿元。某一线城市的一家路桥公司,一般员工月收入在8000元到1万元,而一个路段的项目负责人,手里管理的资金上亿元,一年收入可达30万元。加上收费资金的闲置和挪用。大量资金被闲置,并没有用于所谓的还贷,有些资金被挪用于建楼堂馆所、投资股票等。

由此可见,在既定的制度下,几乎很难保证国有资产的充分合理利用,而相对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产权改革。当然,产权改革也不是说简单的转给某一个人就完事了,若具体行业内没有引入其他资本参与有效竞争、而政府又放任价格的话,那将会形成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这样的局面绝不是市场经济中应该出现的。

二、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就是建立以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来消除竞争机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及其所引起的社会震动,它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救助、扶贫和扶持经济开发等措施,调节收入的过大差距,以缓和社会成员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并通过社会保障的各种措施,增进公民的健康水平,提高其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进而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说,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化大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使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社会稳定机制的调节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立完善权责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有着强烈的需求,但目前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探讨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

1、“双轨制”带来的待遇差距和社会矛盾

从总体上说,“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社保自1995年先从企业改革开始运行20年来,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同类人员的养老水平逐渐拉开差距,一分钱不用缴纳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着比企业同类人员高出3倍左右的退休养老金,这与社会化的社会保障要求极度不相适应。同时,也因为长期“双轨制”原因,社会上对政府提出的“延迟退休”政策抵触情绪非常严重,认为延迟退休不能“一刀切”,否则就是失信于民。

近几年来,养老金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每年上调10%,使退休人员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上调时外生的行政干预,出现了严重的公平性问题,比如:领3000元和领1000元的同时上调10%,其绝对差额会越来越大,有的地区养老金甚至高于工资水平。从市场的分配原则来讲,不管按劳分配还是按“创造价值”分配,这些都是明显不合理的、需要改革完善的分配制度。一方面是存在这种分配不合理,另一方面社保覆盖面还有欠缺,即一部分人没有分配可言。目前,全国还有1亿多人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是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员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部分农村居民等。还有部分群体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筑业等高职业风险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比较低,这些人员还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保障权益。社会救助制度覆盖面还不够,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和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待遇差别仍然较大。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制度,社会保障的管理分散在劳动、人事、民政等多个部门,导致了在管理的实际运行中出现了社会保险的管理机构重叠、行政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

2、现行社保制度与城镇化发展进程不相适应、法律实施机制较为薄弱、可持续性不强

在我国加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转移是必然的,特别是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多达2.6亿人,而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方式对这一特征的适应性不足。社保关系跨地区、跨制度转移接续还存在不及时、不顺畅的问题,导致部分群体中断参保。异地劳务派遣人数较多,造成劳动关系和社保权益认定复杂化,农民工在流入地一旦发生职业风险或面临突发性、临时性困难,很难获得必要保障和救助。这些问题造就这部分群体主观上不愿意缴纳社保。

其次,稳定的保障机制、有效的运行机制、有力的监督机制都不够健全。社会保障监督机构没有与管理机构严格划分开来,对非法挪用、挤占保险金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得不到及时惩处,保险基金的运营处于不安全状态,社会保障基金个人账户一直面临“空账”运行,饱受诟病。目前,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占个人收入的比例已经较高,但财政投入较低和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抚养比持续增高,医疗费用上涨,管理成本高,“双轨制”,基金筹资和投资增值渠道过窄等因素给社保基金长期收支平衡带来了很大压力,使得保障程度差、可持续性不强。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保障制度自改革以来已经遇到了信誉危机,这种信誉危机起因于社会保障网的残缺、政策改革的不稳定性、社会保障待遇的无法全部兑现以及过分强调个人负责的舆论渲染。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居民对政府信用的怀疑和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信心不足,而维护社会保障的信誉、政府的信用和重振国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均需要保持改革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今年(2015年)11月份出版发行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学习百问》中,透露的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扣除财政补贴后,当期收不抵支省份达到22个。而在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受人口老龄化影响,养老保险可持续性问题成为未来我国社会保障两大突出问题之一。

3、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努力扩大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所以,“双轨制”是首当其冲需要改革的。“双轨制”从本质上破坏了按劳分配的平等分配权,造成了贡献相同而收入悬殊的局面。其实质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部门分配,按等级分配。社保制度并轨,有利于扩大覆盖面、参保率,使社保制度更健康、可持续。社保并轨并非“一并了之”这么简单,其关键在于转机制,社保并轨要真正得到落实,还须加快推进工资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养老金经办机构建设等配套改革,这正是这项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保障程度来讲,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并轨把企业职工“拉上岸”,而不是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拖下水”。要以这种方式来缩小待遇差距,并轨还需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进行统筹规划,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妥善解决转轨成本的问题。

其次,要扩大保障覆盖面和实现社保基金的增值,提高养老金储备水平。将流动人口吸纳进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参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在改革完善时,要考虑到这一群体流动性相对较强的特点,要保证已进入城镇社保系统的流动人员账户的全国可转移性,使他们始终处于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保障。当然了,保障是需要有充分的资金支持,这就要求社保基金要扩大增值渠道,提高支付能力。 尽快推进基本养老金结余、个人账户做实资金委托市场优秀的商业机构进行市场化投资,实现基金增值。逐步降低或取消目前建立企业年金在社保、盈利等方面限制性条件;扩大企业建立年金覆盖面;同时年金制度应当加快扩大到有固定收入的人群;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考虑强制实施年金制度;允许所有单位和人群都可以在额度内税前列支缴费建立年金。同时,尽快建立中国版IRA“个人养老金账户”。针对中国养老储备水平和分布状况;加快储蓄性养老资产准备向投资型养老准备转变;这部分资金采用TEE方式缴入“个人养老金账户”或税延账户,交由专业机构投资管理可以实现快速增值。在个人延税养老账户TEE模式上,可以直接引导个人税后合法收入进入专属账户投资,利用投资复利原理实现第三支柱规模的迅速扩大。

最后要充分发挥商业公司的作用。国内基本养老金未能有效增值,尽快委托商业公司投资尤为迫切,应充分发挥商业公司在资产配置、专业投资和成熟精算技术方面的作用。通过市场原则进行专业化管理,商业公司完全可以实现养老基金安全、稳定、增值。

总之,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期望我们的政府不断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驾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提高国民的可支配收入。让全体人民做到敢于消费、无后顾之忧的消费。以激励内需为基础,严防为了GDP的增长,投资产能过剩行业、浪费资源。真正做到以“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四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最近几天我将老师推荐的这几本书都大概的翻阅了一下或者上网查了一下它的主要内容,最终我还是确定了读这本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选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这本书比较通俗易懂,读起来没那么费劲,且书中的内容我比较感兴趣,我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把它读完了,真的不愧是老师推荐的书,这本书真的很有趣,很适合、很值得我们大学生读,它不像我以前看过的那些历史类的书一样,那么枯燥无味,从本书的开头到最后提出总论我都是很有兴趣的去观看的,看过后,也不像其他书籍那样忘得干干净净。而是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是钱穆先生将自己的专题演讲所作的演讲记录整合的一个合集,虽然钱穆先生本人说这本书发表的比较匆忙,没有很多时间仔细改进,只是就演讲稿略事增补,但是我觉得这本的结构仍然很完整,很成体系化和系统化,而且也正是因为它的短小精悍,才能够吸引眼球。这本书分别以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为切入点进行探讨与分析并作了简要的概括与比照,从而使内容联系密切,层层深入,让读者得以由浅入深,以微观、宏观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的了解。

从这本书中我看出了钱穆先生做学问的严谨性,首先:钱穆先生将自己写本书的原因分析的很透彻,正如在序言中所说的一样,他写这本书主要原因是由于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

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而我们所受教育,也大体给我们如此印象。但是政治乃文化体系的一要目,且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因此不能一笔抹杀历史。再次钱穆先生将如何写这本书,如何研究制度也分析的很透彻,我读完后真的是很赞同。制度是一项专门的学问,钱穆先生从七个方面对制度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告诉我们制度不能以独立的状态进行把握,因此,制度应该与人事相配合,即随着特殊背景与人事的改变,制度也会随之改变。当我们在品读一个历史时期的制度时,应该将其与当时的文化、政治、经济联系辨证地看待,要结合“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 从这两点我真的是对钱穆先生钦佩有加,他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写书都会十分谨慎,对每一个字仔细研究,对如何研究政治制度做一个详细分析,在做完所有功课后他才开始写书,因此我觉得这也是他能将这本书写的这么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这本书对汉、唐、宋、明、清这几个朝代,历史上种种制度的来源,与人事的关系和利弊得失都分析得非常透彻。下面我依次归纳一下这五个朝代的具体情况吧:

汉代制度承袭于秦,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政治制度。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皇权和相权分权。从制度上说政府是由宰相领导,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可见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事上的变化可以不顾制度。汉武帝死前,为了能令皇权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增设了“大司马大将军“一职,作为皇权的代表,

与相权制衡。而大司马大将军一职基本由外戚担任,这也是汉朝外戚政治特别突出的原因。

在选举制度上,为了克服贵族世袭官爵的弊端,汉朝在选人上有“举孝廉”制度,从平民阶层选拔人才。但由于社会经济水平限制,举孝廉”制度完全成了“世家门第”世袭的阶梯。世家门第掌控政府和土地兼并两个问题结合,使汉代崩溃无可避免了。

唐代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时代。后世的大多数制度都是由唐而来。论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论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赋、力役、土贡(租庸调)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论到军队,结束了上半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自由兵役制。

宋代是彻底的平民化的政府。宋代最大的问题不在制度本身,而是立国时就面临的巨大的国防问题。正是由于国防而产生的巨大压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项制度都不能从容、合理地制定。

另外一方面,由于五代十国,军人乱政、篡政的教训,使宋代要扬文抑武。虽被迫养了大量的兵,但宋人只想把这些兵队来抵御外患,但同时又提倡文治,重文轻武,好渐渐裁抑军人跋扈,不再重蹈唐末五代覆辙。因此养兵而愈不得兵之用,以后就愈养愈多。

自明代起,宰相职位不负存在,成了有卿无公的多头政府。六部、都察院合起来,并称七卿。七卿之外,还加一个通政司,一个大理院,则称九卿,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朝的主要问题是相权废除后,皇权没有做好准备,没有经验来全面担当起管理国家的职责。由于没有皇权专制的历史经验,制度本身又存在巨大的缺陷,使明朝的皇权专制不甚成功。皇帝不尽职,就出现皇权的代理人。宦官篡政、乱政成了必然。

明代地方政治制度最大的变革是承袭元代的行省,将省级规划正式确立。省、道、府、县,地方形成了四级体系,相比汉唐的两级体系,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但弊病丛生。

清代制度几乎全部由明代承袭而来,只略作变动。但这表面上小的改动,实质上却真正完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由皇权、相权分权向皇权专制的转变。秦汉以降,皇权日重,相权日轻,直到清代皇权专制的出现。

清代,皇帝的诏书分“明发”和“庭寄”两种。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经筵,救荒,以及中央政府尚书,侍郎,地方政府总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晓谕中外诸事,都由内阁拟好,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到六部,这是中国向来的惯例。而“庭寄”则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是有关经济财政问题的,送给江苏巡抚,连户部大

臣也不能看。若是有关军事的,送给两广总督,兵部尚书也不能看。反之也然,大臣可以将奏折直接上达皇帝,而不是交到六部。这种彻底的皇权,是历代所没有的。

还有一个变化,清代内阁大学士成了名誉职位,军机处取代了明代内阁的地位。

这里还有一点要说的是的是,钱穆先生在清代这篇中,说到清朝的任何制度几乎没一句好话,基本上讲的都是其不好的地方,但我认为清代问题众多,但是也有自己好的一方面,我们不能片面的完全否定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对这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了笼统的印象和了解。我感觉随着时代的推移,每一项制度并非更趋于完善,反而有一些越来越不好。制度的确立,往往是因应当时的历史状况,结果一制定后通行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祖宗成法不可变”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中国的传统社会一直延续了几千年而没有发生巨变,说明整个社会的政治体制还是大体适应当时的社会,皇帝并没有极端独裁,人民能维持温饱生活,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兵役制也能保持国家的大体安定,因而社会不会出现体制上的根本转变。原因还在于这套体制是有包容性、弹性和一定程度的修正性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这套制度也弊病丛生,可是到了清代我们依然维系着这套制度,而没有尝试着做出改变,这也是清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吧。。。

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学会了一种方法,即分析政治

制度一定要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时代背景相适应,结合“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一项政治制度是否先进也要看与当时的社会是否相适应,是否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的评价政治制度。

第五篇:美国政治漫画史-读书报告

关于《美国政治漫画》的读书报告

一、简介

我的英语水平不怎么好,阅读又不得法,所以看起外文材料来总是比较费时费力。为了这篇外文原著的读书报告,在图书馆的外文书库里翻找了好一会儿,才找出这本看起来比较有趣的“图书”。这本书的全名叫《美国政治漫画:民族认同的演变,1754-2010》,由Transaction出版社在2011年出版,作者是史蒂芬·赫斯和桑迪·诺斯洛普,它在1996年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从内容上看,本书的副标题有些不太合适。该书从时间顺序上陈述美国政治漫画的演变,内容涉及政治漫画的出版、制作和其所涉及的讽刺主题,却没有一条有关于民族认同的线索。

作者将政治漫画在这近三百年时间的发展进程分为七个阶段。1754—1865这一百多年是民族认同产生的阶段。将起点放在1754年,是因为富兰克林在这一年绘制了漫画《联合或死亡》。这幅漫画借用了殖民地的一个民间传说,据说一条蛇被斩成几段,只要各个部分在日落之前重新联合,这条蛇就还能生存。富兰克林的漫画正是用一段段的蛇身来比喻各个殖民地,号召各殖民地联合起来抵御法国和印第安人的军队。这种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号召孕育了殖民地人民的认同感,因此被视为美国民族认同的起源。此后,政治漫画中一些固定的形象标志开始陆续出现,如代表共和党的大象、代表民主党的驴子、代表美国国家的山姆大叔及代表美国价值观的哥伦比亚和自由女神像等。随着美国总统共和制度的建立,总统竞选和党派攻伐成为政治漫画的主题之一。美国的漫画家借鉴欧洲前辈的经验,对政党党魁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政策和事迹进行讥讽和恶搞,华盛顿、杰斐逊、杰克逊和林肯等更是漫画家钟爱的题材。

1865年—1896年之间的三十年是美国漫画的兴起阶段。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漫画成为一种左右美国政治舆论和民众意见的传媒工具。杂志、报纸是当时的主流媒介,但下层民众却受到识字水平的限制,简单易懂的政治漫画不仅使民众得以了解美国政治和社会的现状,而且受到漫画家政治立场的影响。因此两大政党都有属于自己的喉舌刊物和御用漫画家。当时的漫画家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更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见解。托马斯·纳斯特最初是具有共和党

1 倾向的漫画家,因以笔为刀大战纽约城的营私舞弊集团“头目”威廉姆·特威特的漫画系列而名声大振。从1884年起,纳斯特转而支持民主党的候选人克利富兰,使其成为1856年以来的第一位民主党总统。纳斯特为此得到了“总统制造者”的称号,也由此在共和党人中失去声望,被看成为“骑墙派”。作为曾有“美国政治漫画之父”之称的优秀漫画家,纳斯特在奴隶制、移民等问题上的观点对读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以至于当其离开早期供职的哈珀尔周刊后,该刊的发行量也不可避免地江河日下。

1896年—1916年之间的二十年是美国政治漫画的成熟时期和黄金时代。首先,政治漫画的影响力受到重视和引导。在总统选举、士兵招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漫画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主流漫画家的政治主张与政府的政策保持一致,漫画家成了政府战争政策和大选游说的啦啦队长。另一方面,正如这个国家的其他力量一样,非主流漫画家对重大事务的关注和表达,激发了民众对民主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其次,这一时期的漫画家享有极大的自由。一些地方漫画家和非主流的漫画家也能通过画作表达自己的政治信仰和主张。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及和平主义的主张在一战前都有表达的自由,后来由于《间谍法》的通过,一些反战的漫画家受到镇压。另外,政治漫画的繁荣还体现在其发行和印刷标准上。之前漫画大多是发表在幽默杂志上的,随着黄金时代的到来,漫画的“阵地”也有杂志转到报刊上,且有周刊转到日刊。其所占篇幅也不断扩大,主战场也由有限的专栏版面挪到了引人注目的报刊首页。

1918—1947年之间的三十年,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动荡不安也影响到了艺术的不确定性。这一时期,美国政治漫画关注的主题众多,但值得一提时其对非主流群体的关注。首先是黑人出版物的繁荣。黑人漫画家谴责针对黑人的私刑、强制隔离和用工歧视,一些白人漫画家也对这种种族不平等的状况提出批评。另外,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女性漫画家。在对批判罗斯福新政和颂扬罗斯福总统的个人魅力之余,一些漫画家还将罗斯福夫人的漫画形象付诸纸上,使其成为“受漫画和杂志关注的第一个第一夫人”。1917年设立的普利策漫画创作奖,成为肯定和嘉奖优秀漫画家和漫画作品的重要奖项。

二战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电视成为漫画家最大的竞争对手。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虽然影响了漫画家的重要性,却也不至于致使漫画作品的消亡。这是因为漫

2 画不宜言表的讽刺效果和幽默风格是电视难以取而代之的。这一时期,漫画家除关注国内的政治事务(如民权运动、麦肯锡风波、校园反越战运动等)、刻画历届总统的形象之外,也对敌对国家的领导人如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等的形象进行恶搞和刻画。值得指出的是,菲勒用组图和独白创造了新的漫画形式;越南战争中,主流漫画家第一次与政府在战争事务的政策上唱反调;水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漫画在与电视竞争中的劣势地位。1975年—1996年间的二十年是政治漫画走向圆满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的人质危机、里根政府的环境政策、妇女权利问题和国际上的“沙漠风暴”都是政治漫画家关注和批判的焦点。同时在当时流行的“政治正确”对政治漫画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将在后面部分重点讨论。千禧年前后的十几年,政治漫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电子产品和网络技术向纸媒和印刷漫画提出了挑战,全职漫画家越来越难以自我维持。另一方面,部分漫画家也在网络发行和动画制作中找到了出路。除了一直供养漫画家的总统选举,1998的克林顿总统与莱温斯基的桃色丑闻、2001年的“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都为漫画家带来了大量的创作话题。数码时代的电子潮流并未击垮漫画创作,在传统媒体和新潮媒体各放异彩的新时代,漫画家同样站在了漫画创作的十字路口。

二、思考

所谓开卷有益,不仅是指读者在阅读中积累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指阅读给读者带来的启发和反思。由于疏于阅读外文资料,所能抓住和理解的知识与观点也多半是一爪半鳞、难成体系,所以由此而生的思考和感悟也便成了碎片化的了。

记得在有关亨廷顿的那篇读书报告中曾谈到政治正确性(political correctness),这本书中也提到了这一点。漫画是关于幽默的艺术,凯瑟琳·派克说,“幽默是在考验个人对所持原则的忠诚时最愉快的方式。一个社会自由到何种程度,这个社会中的人就能在何种程度上包容他人对其最深信仰的调侃。”20世纪70-90年代,美国人喜欢用“我被冒犯了(I’m offended)”代替“我不同意(I’m disagreed)”来回应自己不赞成的观点。政治自由成了围堵悠悠众口的至圣法宝,这种自由有点像是由社会潜在约束机制塑造的自由,而非是发自个人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与包容。一个不敢妄议种族歧视的人,并不一定认为不同肤色

3 的人享有生而平等的权利。当然人非圣贤,非智非博的凡夫俗子能够在强力制约下参与构建自由的环境也实属不易。但我觉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小善的敬和对小恶的畏。在本书的体现有以下两点。一是,漫画家对黑人领袖漫画形象的刻意回避。按说民权运动是美国政治生活的大事,从马丁·路德·金到马尔克斯·艾克斯,民权运动中也不乏杰出的领袖,但美国政治漫画家却不去刻画这些领袖人物。直到1984年杰西·杰克森成为第一个竞选总统的黑人,漫画家才将黑人领袖的形象付诸笔端,到现在奥巴马的漫画形象随处可见。仿佛也只是在黑人与总统搭上线后,漫画家才敢在总统的圈子里对其进行嬉笑怒骂。美国媒体对政要和首脑都毫不顾忌地调侃(想想看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刺杀金正恩》),甚至本国总统都被称为漫画家的黄油和面包,却为何对黑人领袖三缄其口呢?到底是不屑于还是不敢?二是,漫画家在刻画罗斯福的形象时,并不揭其残疾之短。按照美国政治漫画的传统,总统是漫画的一个主要话题,其中包括对总统大选、总统的政策和执政能力、总统的轶闻的关注。罗斯福新政受到保守派和自由派两方面的攻击和批评,但漫画家们并未像之前攻击其他政客和总统一样,把这种政治批评转化为人身攻击。我想这一方面是罗斯福个人的人格魅力所致,另一方面则是漫画家在面对弱势人群时采取了惊人的一致态度。他们可以用大腹便便、脑满肠肥的形象来刻画托拉斯和政客,却没有用任何可以暗示小儿麻痹症和残疾的标志来刻画罗斯福,因为越是在弱势群体面前他们越懂得表达自己的敬畏和尊重。

其次,漫画家在表达自己主张时的一些细微之处也值得思考。如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漫画家自然有针对这一事件的画作,但是他们在对大萧条中个人悲惨境况进行描画时做了淡化的处理,这背后的用心值得注意。大萧条固然是由垄断资本家的贪婪和国家监管不力引发的,但在当时的艰难处境下,告诉人们事实远不如带给人们希望来的有价值。犹如漫漫冬夜固然寒冷,在取暖不可得的情况下,淡化这种寒冷、强化对温暖的希望和追求更有助于度过寒冬,所谓“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意图大抵也是这样吧。同样的态度在“911事件”后又得以重现。政治漫画的主要目的在于讽喻和批判,但一场空前的“国难”冲淡了漫画家的理性,这时的爱国热情远远优于社会批评,对政府官员的态度也由批评转为赞扬。由于整个国家的悲伤情感无法用幽默、喜感的形式来表达,所以这时的漫画更专注于描述存在而不是表达批评。而一旦悲

4 伤的情感慢慢淡去,就会有人用清醒、理智的头脑对现状作以思考,并借由漫画表达担忧,克莱·伯纳特的画作就是这样。他在一幅画中画了一对夫妻绝望地看着自己的房子被拆除以供建筑一道安防藩篱,这暗示着美国政府打破了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自由的平衡,提醒人们思考美国最大的威胁到底是恐怖主义还是政府对公民自由的侵犯。当民众都还沉浸在对恐怖主义的恐惧之中时,漫画家清晰地提醒人们不要因为外来威胁而忽视了来自内部的侵犯。说到底,长期存在的社会、个人和国家、政府的对立传统,即使是在面对不可知的外来危险时仍在发挥作用,这恐怕是威权主义传统影响下的国人所不能理解的。

5

上一篇:政治学习工作总结下一篇:住宅物业服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