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当下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礼仪课程教学中,应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闪耀

摘 要:中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知识与文化底蕴,可供后人挖掘的内容良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意识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此做出了着重的研讨,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也随之被赋予了新的定义,想要高效完成教育任务,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就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基于此,本文将针对这一课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英语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1.016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学科的关联性较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无法进行融合,进而鲜少让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学科知识内容结合出现。但实际上,英语学科内容与传统文化具有较大的内在联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不仅能够为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提供过渡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推动学生语言思维的转换,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学习水平的提升。还能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端正的思想态度,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视角看待不同的文化特点,促进学生世界观的构建,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对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策略综述如下。

一、目前英语教育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忽视

就实际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英语教育对传统文化礼仪存在一定的忽视,限制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利于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以下将对此展开几点分析:其一,虽然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人们的意识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面对当下的社会环境,在升学、就业等问题的推动下,大多数人依然选择将注意力集中在英语这一门国际性交流语言上,以求能够为升学提供助力,得到更好的就业前景,而作为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在英语学科的对比下则变得相对暗淡,鲜少有人问津,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英语四六级证书,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局面,极大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其二,在大环境以及英语作为国际性交流语言的渲染下,部分学生存在对国外文化的盲目崇拜现象,积极的组织或参加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活动,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却了解甚少,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让外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其三,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大多数教师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布置了大量的词汇、语法等知识的记忆任务,忽视英语文化融入与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性,致使英语知识学习过程枯燥且乏味,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学科思维的构架,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其四,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依据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所需的人才,但在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却忽视了这一根本目的,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够重视,导致英语教育与当下的中国发展情况不符,不仅无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还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发展,融入社会生活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二、传统文化礼仪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对中国发展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更是具有极高的重要性。首先,就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言,英语是国际性交流语言,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在英语学习内容与传统文化礼仪的结合下, 学生既能够获得语言能力上的提升,还能够更为深入了解中国目前的发展状态,明确新的时代下社会的真正需求,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发展前景。其次,就学生现阶段的成长而言,当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能够为学生带来良性的影响力,让学生的思想意识能够得到良好的启发, 但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较弱,且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阶段,在面对多元文化时极容易受到负面的引导,致使学生的“三观”构建出现偏差。而传统文化礼仪的渗透则能够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有效的指引作用,帮助学生分辨是非,促进学生端正的思想态度的建立,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正确对待英语教育及传统文化

任何形式的文化都具有其独有的魅力,面对目前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的盲目崇拜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的情况,教师应从问题的根本入手,积极的探究学生的所思所想,从学生感兴趣且能够理解的地方入手,让学生从理解传统文化开始,逐步的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终达成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到“Happy birthday!”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这可的谈到对象向学生提出问题,如:“What are the origins of Chinese birthdays and foreign birthdays? What do Chinese people eat on their birthdays? What do foreigners eat on their birthday?”等,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与国外文化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礼仪。

2.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有意将传统文化礼仪融入英语教学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英语教育的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固有的单一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教育的革新势在必行。针对当下提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策略,教师在构建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时,应深入挖掘英语学科与传统文化的衔接点,积极的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文化的带领下获得接受英语知识的过度,且加深学生对所学的英语知识的理解,逐步的提升学生内化英语知识的效率,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学习水平的提升。另外,教师还应积极的突破固有的教学形式的束缚,积极的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有意将传统文化礼仪融入英语教学。例如,在学习到“My family”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代入这一课的学习内容,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之后,教师需要走進学生群体中,与学生共同对“The definition of famil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展开探究,并以此为主题为学生布置合理的实践任务,增强英语学科教学的趣味性,达成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的有效性。

3.紧跟时代的发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才能够实现教育有效性,高效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在制定小学英语教学方案时,应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参考因素,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礼仪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到“Shopping”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学习情境,并带领学生逐步的探究中国的发展历程,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启发,构建综合素质能力,逐步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的价值。

总而言之,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与教育依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顺利构建,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构建等都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起到高度的重视,以学生为根本,积极的引入丰富的学习资源,带给学生崭新的课堂学习感受,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小玲《中国文化内容在中小学英语教材中的配置问题研究》,《东方教育》2015年第11期。

[2] 曹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

作者:刘衍岗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礼仪课程教学的启示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当下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礼仪课程教学中,应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礼仪;教育;重要性

作为民族力量的核心动力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活力源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前高校学生的教化意义极其重大,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的人文内涵,更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提升学生对礼仪的认识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深远。

一、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

1.各自的内涵

当前社会的大背景下,礼仪是维护我国社会秩序的行为和基本准则,旨在要求人们的行为规范符合礼仪的精神,既表现为传统的风俗习惯,又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而究其实质来看,其更注重对人们思想道德修养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称,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具体说来,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这对中华民族的各方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礼”一直处于核心地位,我国更是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里,中国古代礼仪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综合我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看,早在孔子以前,就出现了“礼”,最早可追溯到夏、殷、周三代之礼。除此之外,古礼基本成型则出现在西周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春秋时期,由于出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礼仪集大成者,古礼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礼仪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孔子将礼仪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也重视将礼作为道德规范。此外,在我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由孔子所构建的礼仪体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经过不断改进,“礼”扩展到了道德、艺术、大众言行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演变成为人际交往的礼节及生活准则等,在各个领域展现着巨大的影响力。

传统礼仪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传统精神以儒家礼制思想为指导,借此方式向时代传递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基于此,我们应积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弘扬中华文明,显然这就需要对其核心内容“礼”进行了解。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学习礼仪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唯有融入传统文化,方可更完善地把握礼仪的真实内涵,这对当前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礼仪课的必要性

1.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近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总体而言,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不断增强,但却忽视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表现在理想与信仰缺失,踏入工作岗位后责任感不强、社会责任感差、团队协作精神欠缺等。这种现象提醒高校不仅应当注重学生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更应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断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多元结构成就了文化方面的多元化状态,这一现状显然加剧了高校学生在文化价值选择方面的迷茫性。新鲜的外来文化的诱惑,再加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不够的现状,使得高校学生极易受到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进而造成高校学生模仿和吸纳西方社会的价值观、生活及交往方式等。这不断弱化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程度,逐渐衍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崇尚过“洋节”而忘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这种情况的发展,促使高校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宣传与教育。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保持并发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本土文化。

3.大学生礼仪修养及教育现状的要求

总体来看,当前的大多数在校学生尊敬师长、言行规范且健康上进,但也不排除一些学生存在礼仪失范的现象。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众多,但学生已经进入了大学校园读书,作为教育机构,大学教育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全面加强对学生礼仪修养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做一个能顾全大局、与别人友善相处且能遵守相关秩序的有为青年,这也是社会赋予高校的重大任务。在具体的礼仪教学过程中,应当讲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入手,将礼仪作为增进感情的催化剂,促进学生友好互助、协作共进,使其真正成为祖国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三、加强高校礼仪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策探究

1.加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礼仪教学的丰富化发展

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礼仪课程,并不是要让学生去机械地抄袭传统。全盘吸收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完善的,我们应持辩证的态度去继承其中的优秀文化,剔除其中的糟粕。

另外,教师应当在礼仪教育的实施中,让学生真正认识此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作用,并要求学生注重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入手,在待人接物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及共同发展等,使其理解以和为贵的和谐是一种秩序,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共事,保持宽容的心态,互敬互爱,积极展现和谐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自身修养的健康发展。

在高校礼仪教学中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能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改高校学生存在的轻浮功利现状,能更好地结合现代发展观与古老文化价值观念,使得学生从中学会为人处事的方式,并进一步完善创新,用其指导学生的后续发展。

2.在礼仪教学中落实对传统文化的传授

在新时期的高校教学中,应当避免用说教的方式在礼仪课程中传授传统文化,而应结合学生课堂接受的具体情况,讲究教学的循序渐进,注重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在每节课的礼仪教学中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进而在教学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加深学生对传统礼仪及文化的理解,进而不断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讲授礼仪历史时,应当引经据典,将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与礼仪的产生、发展相结合,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其认识到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其中的礼仪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髓,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学生爱国等方面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礼仪课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网络互动教学,有效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增强教学的效果。

3.宣扬传统文化的崇德理念,注重学生内外兼修

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更是重在教会学生做文明人,塑造内外兼修的美好形象,这才是当前高校礼仪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相比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崇尚道德为首要价值取向。在实施礼仪教学过程中,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德理念教育,我们应重视积极宣传和引导,旨在养成学生自制的良好习惯,以此来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古代的各级学校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往往会重视对严厉学规的运用,这种方式显然对新时期我国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学规——稷下学宫的《弟子规》为例,在其所述内容中,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等方面,都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在课堂纪律方面有“危坐乡(向)师,颜色毋作”“汛拚正席,先生乃坐”等规定;在尊师敬德方面的礼仪,出现了“先生施教,弟子是则”的说法;而对于其中涉及的生活起居方面,则有“少者之事,夜寐早作”“夙兴夜寐,衣带必饬”等说法。这些内容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制定了相关的规定,重在引导学生成长为一个懂规则、有责任心、价值观念高尚的人,显然这对于新时期的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礼仪课程的教学时,也应当设置相应的规范,因为这对当前大学生礼仪习惯及良好心态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永飞.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方式浅探[J].网友世界,2013,(22).

责编:晓 成

作者:杨桦

第三篇: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

摘 要: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凝聚的核心力量所在。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文化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教育,须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合理利用线上线下各类资源,搭建校内校外多种平台,依托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等多种载体,在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配合下,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统礼仪; 高职教育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凝聚的核心力量所在。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文化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实践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把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人才,而对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有所忽略,这就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技能高、素质低”的畸形发展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人才的长远发展。将礼仪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实践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获得更长远、更深层的发展。

(一)有助于规范高职学生礼仪行为,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孔子在《孝经·广要道》中说“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与本质是尊重。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主要表现为得体的仪表形象、礼貌的行为举止和恰当的语言表达。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西方思想文化浪潮的冲击,盲目崇尚个性、自由、另类和随性,在一些场合仪表修饰不得体、行为举止不端庄、语言表达不文明,破坏了高职院校学生应有的形象。中国礼仪文化倡导慎言、谨行、谦恭、礼让,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修身、养性,规范自身言行,做到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二)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内在修养,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礼仪把“仁义礼智信”作为衡量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其中,“仁”,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义”,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礼”,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智”,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信”,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将其融入高职教育实践中,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爱心、懂礼貌、明事理、守正义、重诚信的人,这也正是当今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

(三)有助于协调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创建和谐校园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礼仪知识的规范和约束,形成了一些无礼的行为习惯,如出口成脏、举止粗俗,遇事争先恐后,不懂谦让,缺乏公德心,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倡导把礼尚往来、宽容博爱、自卑尊人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人处世讲究谦恭礼让,尊敬他人。学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可以帮助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谦虚为美、敬人为上的价值观,提升个人人格魅力,进而协调人际关系,形成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四)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荣誉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和提炼,虽然有些东西已经陈旧过时,但不能对其全盘否定。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盲目批判,造成了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缺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也由衷地赞叹和喜爱。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的《弟子規》,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成为他们争相学习的内容,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学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助于我国青少年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五)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和谐社会

高职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在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传播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每年都有大批量的高职院校学生融入社会,对社会思想和文化必定形成一定的影响。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传统礼仪融入高职教育实践的利弊条件分析

(一)中国传统礼仪融入高职教育实践的有利条件

1. 学生的认同和期待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日,笔者以常州大学城五所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随机选择了342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84.5%的同学由于从小对礼仪知识接触较少,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缺乏系统的了解;但89.8%的被调查者对礼仪文化持认可态度,认为礼仪文化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有用,应该在高职院校推广学习。同时,63%的同学对礼仪文化相关课程或活动表现出极大兴趣,愿意积极参与,35%的同学比较支持,愿意选择性地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由此可见,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于礼仪文化是非常欢迎和期待的,这为礼仪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推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2. 教师群体的认可和推崇为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了解高职院校教师对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态度,笔者对常州大学城五所高职院校的150位老师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老师认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当代社会仍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应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高职院校教师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认同和推崇,为传统礼仪文化融入教育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国家的大力倡导为其提供了政策支持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国经济社会变革日益深化、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这些文件的先后出台,激发了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为传承传统礼仪文化提供了政策和环境支持。

(二)中国传统礼仪融入高职教育实践的不利因素

1. 传统观念的阻碍

由于中国历史上礼仪经常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和麻痹劳动人民的工具,封建礼教更是让很多人深受其害,导致现代仍有许多人对中国传统礼仪有较大偏见,认为传统礼仪文化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承和推广传统礼仪文化就是要恢复古代礼制,对传统礼仪文化充满抵制和排斥。

2. 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被许多西方国家竞相学习和传播,但在我国却长期被忽视,导致现在出现礼仪教材匮乏、师资短缺、学习氛围不足等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学生都没有系统学习过礼仪知识,这与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有着很大的关系。据笔者调查了解,常州大学城五所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有礼仪课程,但有的学校是作为公共选修课,有的学校只在文科专业开设,没有一个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要求所有学生学习。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推广工作不够重视。

3. 相应的校园文化氛围缺乏

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并未受到足够重视,高职院校校园里也缺乏相应的礼仪文化氛围,甚至在很多重要的校园仪式和庆典中,同学们感受不到仪式感、庄重感和荣誉感。在这种礼仪文化缺乏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很难受到礼仪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礼仪,势必会有一定的难度。

4. 教师自身礼仪知识欠缺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高职院校很少有教师系统学习过礼仪知识,很多教师甚至未学习过《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礼仪著作,也没有接受过礼仪培训。53%的教师认为自己礼仪知识不足,虽然作为教师很注意提升自身礼仪素质,但也只是通过电视节目、网络、书籍等途径,零星地学习。由此可见,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礼仪知识比较欠缺,要带领学生学习和推广礼仪知识有一定难度。

三、中国传统礼仪融入高职教育实践的路径

把中国传统礼仪融入高职教育实践不是一两个人或一两个部门的事,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必须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协同运作,合理利用线上线下各类资源,搭建校内校外多种平台,依托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等多种载体,在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配合下,实现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如图1所示。

(一)学校重视,为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决定着整个学校发展的格局和思路,在高职院校传承和推广中国传统礼仪,首先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将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纳入高职院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层面,自上而下进行推广,方能有效实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 转变人才质量观,将礼仪素质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一项基本指标

长期以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才质量观念。由于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在衡量人才标准时,过分强调了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礼仪素质的考评,导致了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质”的现状。要在高职院校推广学习传统礼仪文化,首先要改变人才质量观,将礼仪素质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将礼仪素质考评纳入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2. 创新课程体系,为每位同学提供学习礼仪的机会

提升学生礼仪素质的一个基本步骤是学礼、知礼、习礼、守礼,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38%的学生没有学习过礼仪课程,其中45%的人是因为学校没有开设礼仪课或者只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自己没有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需要高职院校创新课程体系,开设礼仪文化课程,并作为基础必修课,普及传统礼仪知识。同时,还要将传统礼仪知识与学生的现代职业发展需要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职业礼仪课程,为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长远发展提供帮助。

3. 开发线上礼仪学习平台,提供多种学习途径

学校可以利用官方宣传平台或开发专门的APP,为学生提供礼仪线上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面向学校老师和学生开展礼仪事迹或优秀礼仪推文的征集活动,定期摘选优秀的礼仪案例和美文在平台上进行推送,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在大型仪式活动中融入传统礼仪,通过设计规范化的仪式流程,增强仪式感,让学生在仪式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4. 创新第二课堂活动形式,营造浓郁的礼仪学习氛围

礼仪是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所说的“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应营造一种开放的、多元的环境,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外,还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化。

(1)规范大型校园活动仪式,增强仪式感

礼仪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即“礼”和“仪”。其中,“礼”是尊敬,是内在的、本质的部分,“仪”是仪式,即尊敬的表现形式,是外在的部分。通常,内在的东西很难让人直接感受到,要通过外在行为进行表达和传递。学校每年都有新生入学典礼、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这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讲都是非常隆重的事情,但由于现代人礼仪观念的弱化,这些活动已经严重缺乏仪式感。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仪式感可以带给青少年内心的富足和平静。美好的仪式可以为事物赋予特殊的意义,能自发地、由内而外地给心灵带来触动,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校园活动中的仪式,可以让大家多一些深刻的记忆,学生能够在仪式中获得激励,更深入地感受校园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更懂得感恩。因此,学校应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如新生入学、学期开学、学生毕业、教师节等,举办隆重仪式,让同学们多体验一些仪式感和庄重感。

(2)创新校园社团活动,拓展礼仪活动项目

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课外学习和锻炼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社团类型多样,也有不少学校开设了礼仪社团,但很多都是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多是为学校各类活动提供礼宾服务,在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创新校园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围绕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设计活动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知识、诵读礼仪经典的兴趣,创造浓郁的礼仪学习氛围,让礼仪社团成为传统礼仪文化的宣传者和校园文明礼仪的标兵。

(3)加强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

礼仪的学习应遵循学礼、知礼、习礼、守礼的规律,学生课堂学习礼仪,只是做到了知礼,还应在日常生活中“习礼”,把“学”和“做”有机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发挥礼仪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还应加强日常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把日常礼仪行为规范和要求纳入学生守则,并依托宿舍、食堂等日常活动场所,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实现礼仪学习日常化。

(二)教师主导,为传统礼仪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保障

1. 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将传统礼仪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是宣讲和传播传统礼仪文化的有力场所,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只把传递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还应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身示范,让同学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传统礼仪的魅力,接受传统礼仪的熏陶。如上课时,学生应向老师行礼,老师回礼,师生互致问候;课堂提问时,老师应使用正确手势“请”同学起立或上讲台发言;同学公开发言时,应首先向老师和同学鞠躬问好;发言结束时,应先行礼再结束。这些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互相行礼、互相尊重,能给同学们创造公平的体验,感受被人尊重的快乐,进而对礼仪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激发学礼、习礼、守礼的兴致和热情。

遗憾的是,这些礼仪行为看似简单,但在当今高职院校的课堂上,却很少有老师或同学能够做到。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参照我国传统礼仪,并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实际情况,设计课堂礼仪规范,并自觉带领学生践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礼仪的熏陶,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2. 提升教师礼仪素质,发挥正面示范作用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随着高职院校教师入职门槛的提高,许多高职院校教师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硕士或博士,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真正做到了“学高为师”,但在礼仪素质方面还是略有欠缺的,诸如形象邋遢、谈吐粗俗、举止不文明等现象在一些高职院校教师身上依然存在。将传统礼仪文化融于课堂教学,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礼仪素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首先加强礼仪知识学习,通过开展培训或自学等形式,积极提升自身礼仪素质。同时,学校应做好配套工作,采取有效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学礼、习礼、守礼的自觉性,如定期开展“优秀礼仪教师评选”“教师礼仪知识竞赛”“教师礼仪形象大使”等活动。其次,在教学质量考核时,也应把教师礼仪素质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再次,在招聘教师时,学校应把好素质关,不应把专业知识水平作为衡量教师素质的唯一标准,也应对其礼仪修养和素质水平进行考评。

(三)家长配合,实现家校共育

一个学生的良好成长,除了学校和老师的辛勤培育,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在礼仪教育中,应发挥家庭的力量,让家长与学校协调一致,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左传·文公二年》中说:“孝,礼之始也”,即孝道,是一个人学习礼仪的基本。对学生的礼仪教育首先应始于家庭、源于父母,但在当代的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的过分宠溺,对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孝礼教育是严重缺乏的。因此,学校应把礼仪教育和家庭中的孝礼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在学校,要定期向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在寒暑假期开展孝亲礼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感受孩子的孝心,这也会增进父母和子女的情感互动,增强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

(四)社会支持,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实践进行巩固和强化。社会是礼仪学习的大讲堂,可以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学礼和习礼的机会,除了鼓励同学们自发参与社会活动之外,学校也应该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锻炼机会。如通过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习礼机会。通过参与公司庆典、年会、企业大型接待等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也可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学习礼仪的兴致。

四、结语

礼仪教育是一项重要而又繁杂的工程,在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一定要做到在傳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因循守旧,更不能照单全收,而要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的礼仪文化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陶冶学生心志、滋养学生心灵,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礼仪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林. 中国礼仪要义[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2] 马婷婷,林美卿. 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研究[J]. 教育探索,2015(9):136-138.

[3] 梁花. 儒家传统礼仪文化的本质及其当代价值[J]. 教育探索,2010(9):5-6.

[4] 乐程,陈九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12):83-87.

[5] 骆郁廷,郭莉.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 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5-49.

[6] 许军国. 从校园文化视角看立德树人[J]. 中国教育学刊,2014(04):15-18.

[7] 于丽萍,周向军. 论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J]. 学术交流,2015(10):215-218.

(責任编辑:程勇)

作者:王雨昕

上一篇:标准格式论文范文下一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