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迁移散文

2024-04-22

大迁移散文(精选6篇)

篇1:大迁移散文

三月尽,桃花残,山花正烂漫。说的就是这个季节的乡景。

这个季节,雨天特别多。刚一转晴,朋友便邀约去贵州乡下游玩。说是游玩,实则是陪他去看木屋。

他在老家圈了一块地,想了很多年,要在那里建一栋民宿一样的木房子。但今年显得格外急切些,所以看了好几个地方,最终,贵州三穗县龙脚村的两栋楼房让他动了心。

其实,现在很多城里人都很喜欢那种民宿设计的木屋,画风一样的美感。只是我没有地,空想而已。

一行五人,有他表哥,对木屋建筑比较在行;有中介商人,专做乡下木屋买卖。他们到处踩点,掌握着湘黔两省乡下的木屋买卖信息源,有一张不小的信息网,专给客人提供信息,带客人看房,甚至包括谈价,拆卸、搬运、装建。一条龙服务到底。真应了那句成语“应运而生”。城里人需要民宿、乡村别墅;而乡里人正在顺应政府进行大迁移。于是,有人瞅准机会,木屋也就有了中介商。仔细想来,很多行业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在时代的洪流中,有的行业消失,有的行业待机而出。

从新晃到天柱,一路青山绿水,色彩缤纷。城郊的桃花早已凋谢,樱花也已长叶,可乡下,路边的紫荆正开得灿烂,满树满树的花枝紫盈盈地怒放着;农家门口,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或者梨花带雨,或者粉桃含春;山坡上的紫色杜鹃,也是这儿一树,那儿一树,万绿丛中,格外地妖娆。满山满坡,绿意浓浓。浅绿,鹅黄,黛绿,深褐,各种颜色,深深浅浅。不时地从中冒出一株雪白的野梨,或者几枝梽木花。山脚下碎碎的野花,也伴随一路。总之,春天里的烂漫,在山里很尽情。特别想停下车来,找把锄头,挖几棵树啊花啊的回去。

打开窗户,雨后的山野清风,伴随着春花的气息,扑面吹来。在城里,在瑜伽房里,老师导引,“深吸气,让气流穿过喉腔,进入腹轮”,我却很少能感觉到,只觉得浑浊的空气混沌一片,每次气息到了鼻腔便不知去向。在这里,轻轻呼吸,便能觉知气息的流动,直到肺部,特别清爽。

过扶罗,经下寨,到达八界村。又上来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姓唐。那是中介在当地的“地接”,她负责带我们去龙脚。

到八界,就有不少木房子空了。但朋友想买两层楼,又希望房子新一点,结构美观独特一些。于是,看了两栋吊脚楼,就直奔龙脚去了。

过了八界,就是三穗县的地盘了。

在圭翁等人,等的是那小唐的伙伴,一个姓杨的老板。听中介小汤说,小唐的老公在外地打工,小唐就跟杨老板在一块了,帮着他做木屋中介。一路村路甩过来,甩得大家晕晕晃晃。其实,村路很好,新修的路面,四米多宽,就是弯多。停车的时候,大家下车,换口气。路边山坡上,好多蕨菜。我们上坡去采。绕过一块油菜地,三面都是草丛,草丛里蕨菜一根根地直立。小唐给我扯了一把,我自己也扯了一小把。油菜地里的泥土很湿,下来的时候,鞋子上沾满了黄泥巴。走到草丛中左踩又擦,还是擦不干净。

杨老板开辆面包车来了,我们又上车前行。

到龙脚村的时候,已经一点半了,大家又渴又饿。下了一阵毛雨,路面,两边的野草,都湿漉漉的。但空气更加清新了。每次停车,路边好多的香椿树,树都不大,但直挺挺地指着,带着朵朵伞花,根本够不着。朋友的表兄特别热心,一下车就帮我采香椿。很多枝头还是够不着。

龙脚有两栋房子,是两兄弟的。村路边一栋,也是吊脚楼。房子很新,刷了清漆,亮晃晃的。吊脚楼上,好宽的木廊。里面正屋三间,偏屋两间。家里只有一个80多岁的老人,蹲在火塘边烤火——贵州乡下还有很多这种火塘,四四方方的。中间一个凹坑,堆满灰烬,竖个三角铁架,铁架上面架龙罐、锅子煮饭炒菜。火塘两面靠墙,铺有板壁,可以摆凳烤火。湖南湘西,以前也都是这样的灶塘,我们称之为“火炉塘”。只是他们靠墙的灶面比湘西的宽不少,老板娘年轻,三十多岁的样子。全家都进城了,这次是特意为卖房回来的。我们进灶屋的时候,老人迟钝地抬头看了看,虽然三穗的方言跟新晃非常相近,可我们说话,他们听起来还是很费劲。所以,没跟老人打招呼。

出来的时候,忍不住问她:“老人这么大年纪了,留他一人在家你们放心?”

“没办法,政府让搬迁,我们也要吃饭。”

“你们现在搬去哪里了?”

“在县城。”

“买了房子还是政府提供的廉租房?”

“买房子了,政府出了70%。”

“其他人呢?”

“都走得差不多了。”

如此规模的农村大迁移,还是第一次听说。真是孤陋寡闻了。

没有继续问下去,他们在县城都做些什么。

老板娘没出价,一直问我们出多少。我们也在问,她的底线是多少。聊了半天,都没人叫出一个数字。

马路边上,好多小椿树。路面水泥铺得很厚,但路边的新黄泥,还没长出草来。我踩着松垮的泥土,努力攀援,采得一小把。好几棵树,看着在路边,我却摸都摸不着。不小心滑下去,就掉山湾里了。不甘心,找了个竹竿,一打,芽就都散落了。

谈不拢,朋友也不满意房子,便往上走,去看她哥哥家。大约上行一百米,下车,上坡,沿小路平走。没多远,就看见山腰上单独一户人家,屋子老旧很多。没到屋门,小路两边都是菜地,白菜苔密密麻麻都开满了黄花,青菜也都长苔了。还有一些茼蒿,一些大蒜。看起来,家里就没什么人吃。他们几个去屋子找人,里里外外不见人影。我仍然到处采蕨菜,找椿芽。

这里安静得出奇,大概村子里没剩几个人了。没有鸡犬相闻,没有炊烟缭绕。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山峦,在雪白的烟云中若隐若现。对面山坡上,几栋屋舍,几树梨花。檐角一片桃红,屋后层层梯土。马路边,两头黄牛在悠闲啃草;山湾里,几行稻茬在水中清浅——人间仙境一般。现在,大家都要弃它们而去了。祖祖辈辈开垦出来的良田不要了,开垦的菜地不要了。政府出资才修建的新路,也要废弃了。据说,修路的时候,政府的口号是,只要有一户,路就必须通到家门口。如今这样的大举迁移,路给谁修的呢?三十万元一公里,花几千万修条村路,就是为了搬家?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根,现在却要拔根而起,难怪很多老人不愿意。

我也不明白,守着这么好的房子干嘛要搬迁?

小唐看着满地的青菜说:“这白菜也没人吃,你掐一把回去,这菜好,没有农药,没有化肥。”

“这,不好吧?”虽然眼馋,却不好意思。

“没关系的。”大概她了解当地的农民。

“屋边这么多菜,架着锅子,还可以出屋门采把蕨菜、掐把菜薹,炒几个小菜。为什么人人都要挤到城里去吃农药、吃激素、吃化肥呢?”我还是想不明白。

听到那边有动静,屋主人回来了。转了一圈,没看上,他们退回来。我和小唐仍在菜地转悠。小唐已经采了一把菜薹了。屋主人随朋友他们出来,是位五十多岁的妇女,黑瘦,干削,比实际年龄苍老。小唐对她说,要掐把菜薹给我。我说,“你种菜不容易,补你点钱?”可她听不明白,有点拘谨地笑着,口齿不清地含混地表达着客气。彼此听不懂,我也就不矫情,跟小唐一起,又掐了一把。然后将路上采来的蕨菜跟菜薹一起搂着,说着谢谢,回到了车上。

龙脚村还有一户,事前中介发照片看过。等我们到达这家的时候,已经两点多钟了。这家在一个山陇里,坡上有两三户。虽然在坡上,这房子好大好气派。正屋九柱四扇,上下两层,进身15米。偏屋两层各两间。楼上有走廊,栏杆都雕琢成算盘珠样。楼上的房间没有隔开,显得天宽地宽。整个屋子桐油油得乌黑。也是一个人都没有,偌大的屋子,说放弃就放弃了?

打电话后,一位六十多岁近七十的老人挑了担开满白花的萝卜回来了。除了灶屋里有点猪食味,一点人气都没有。老人说:房子是她妈妈的。啊?她的妈妈?那不是八九十岁了?她妈妈跟儿子们也都进城了,政府补了钱,就打算把这房子卖掉。喊价三万。

看了房子后,朋友没表态,只说电话联系。

路边,田里绿油油的猪草没人动过。小时候,我们上山打猪草,漫山遍野找,什么都要。哪像现在,满田都是浓密嫩绿的猪菜,却没人要。我扯了一把带水的嫩草,将鞋子上的厚泥擦干净。

大家往凉伞赶去。

又到了新晃界地,我们在凉伞镇里吃了中饭。都饿晕了,什么都好吃。豆腐,肥肠,米豆腐,都是好菜。不过,新晃的小吃确实也有名。

这里有一栋房子跟龙脚那栋非常相似。只是房间比龙脚的小一点。这里的木屋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再大的楼,柱子都小,有些还长得不正。屋里还是没有一个人,杨老板打电话,屋主人的妈妈来了。老人家八十多岁了,却精神得很,说话,做事,干脆利落。带我们看房子,从楼上到楼下,不停地强调:“这个房子才几年呢,刚修好,还没住几年。”

“修这个房子不容易,吃了苦了!”

“真是吃苦了呢,若不是政府要搬迁,我儿子媳妇才舍不得呢。”

朋友还是没有立即表态。但言语中,朋友是倾向于这栋的。

回来路上,我们主任给我微信发了六七个链接,都是民宿村的设计宣传图片,美丽、优雅得一塌糊涂。他正在做这方面的规划:想邀几个人,在郊外乡村建一栋民宿一样的住宅区。

于是,我立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卖木楼,迁进城;买木楼,回乡村。

城里人赚了钱,就想往乡下跑,到处圈地,建别墅。许多著名设计师,企业家,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扰攘,放弃高薪,到乡下建民宿,去深山隐居。而农村人,却想方设法脱离农村,往城里挤。

农民自有农民的根。陕西、甘肃那些没水的山区,实在贫困的山区,应该搬迁。那里土地贫瘠,缺水少资源,政府补助,搬迁下山,给他们谋个生路,这是脱贫的一种手段。可是,全国那么多农村,那么多山区,像这样的家庭,房子建得这么大,村路修得这么好,有树林,有稻田,有菜地,有山泉。自耕自种就可以生活。如果说种田没有钱,家里劳力多,再出去打打工,挣点钱也是可以的。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要大举迁徙?

篇2:大迁移散文

北京洲际大厦机房、中国石油勘探院旧机房、吉林石化ERP数据灾备中心、中国石油勘探院新建机房,四点之间,一批IT人历时一年多,展开了中国石油ERP应用系统史无前例的一次大迁移。中国石油ERP项目建设的步伐,也由此踏上一个更加宽阔的快车道。截至2月中旬,中国石油ERP系统迁移后已经顺利运作了两个月。

中国石油ERP业务发展之困

随着中国石油集团ERP用户的迅速扩大,近年来,担负着整个中国石油ERP系统运载任务的中国石油勘探院旧机房和洲际大厦机房却严重“超载”。为打破瓶颈,2009年10月,集团公司相关决策层计划将已经建成的吉林石化ERP数据灾备中心作为ERP系统临时中心,将ERP系统的13套核心业务生产系统从北京迁移过去,最终形成北京和吉林两套ERP系统互为主、备的生产运行中心的优化局面。系统迁移工作量大,对业务运行敏感,技术难度大。面对这次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历程中史无前例的ERP应用系统大迁移,规划总院信息中心、大庆石化信息中心、中油瑞飞公司三家单位担当重任。其中,东方物探中油瑞飞公司承担了大部分重点、难点技术工作。

两点之间绷紧一根“线”

从2009年10月份开始,北京和吉林——此次迁移中最重要的两个点,就被一批IT人忙碌的身影串成一条线。北京迁移到吉林石化数据中心的13套生产系统都是“核心业务”。“责任重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中油瑞飞公司ERP技术组组长付长春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重千斤。在迁移的诸多程序中,数据库恢复是事关迁移后ERP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数据的完整性一旦受损,用户使用的历史记录可能就乱了。比如财务上要调以往的数据,就会找不到,这种损失对用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中油瑞飞公司ERP技术组副组长杜广源说。然而,庞大到6万GB的数据量,怎样才能保证它的顺利恢复呢?ERP技术组采用“疱丁解牛”法,将海量数据分类分批次进行两地网络同步传输。“北京ERP系统数据中心照常运行,丝毫不影响ERP系统用户。” 杜广源说。这次大迁移,ERP项目的开发组、业务组与技术组联动,软硬件厂商技术人员及所有涉及到的地区公司相关人员前后约800人参与其中。

大庆采油九厂信息化管理显成效

篇3:大数据迁移研究

随着信息采集机制的演变, 存储和数据库技术的进步, 信息呈爆发式增长, 导致传统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无法处理他们。据IDC预测, 到2020年, 数据将会从2011年的1.8 ZB (1.8万亿GB) 增长至40ZB (40万亿GB) 。企业或机构在获取、操作、存储、搜索、检索、共享、转移、分析大数据以及大数据的可视化上存在很大难度, 特别是数据体积庞大, 且存在大量异构信息, 数据操作包含繁多和复杂的业务规则时, 整合和使用这些数据就成了巨大的挑战。

迁移是将电子数据从原始系统数据环境移入新系统数据环境中[1], 通常是部署企业级应用的一项子活动。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数据迁移过程中要保证没有数据丢失, 没有数据被污染, 并且数据的变化符合规则。

大数据迁移过程分为数据迁移计划、数据迁移分析、数据检测和清洗、数据迁移以及数据迁移后续工作5个步骤。

1 大数据迁移计划

对一个数据迁移项目而言, 首先就是要进行需求分析。大数据迁移计划阶段主要是关注数据迁移的范围、来源以及目标环境。在这个阶段要整理出系统或是数据源的完整清单。

数据迁移计划阶段的任务及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 大数据迁移分析

数据迁移分析是一个研究和理解原系统数据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明确数据的结构、内容、关系、推导规则和数据字典。分析可以帮助理解异常, 评估数据质量, 还可以获取、登记和评估企业元数据。

大数据迁移分析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1) 初步数据分析

初步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数据迁移团队熟悉元数据及数据集合的定义, 并评价样本数据。它能给出一个早期的提示, 正确的数据在程序中是否有效, 潜在的异常是否能马上处理。

(2) 数据分析会议

数据分析会议是数据迁移团队和数据所有者 (技术和商业) 之间的交互式会话, 交流和澄清数据迁移要求和期望, 并研究业务的需求和数据/业务的历史。可以按不同的原系统或是业务模块来组织数据分析会议。

(3) 详细数据分析

详细的数据分析是一个过程, 包括了对每个表的元数据, 检测规则, 行为要求特性的详细分析。详细数据分析过程中要执行多次迭代。

详细的数据分析从研究表的类型开始。表可以分为事务表、不活跃事务表、引用静态表、引用动态表以及临时表五种类型。表类型的研究有助于确定表的处理方式, 根据表的不同类型可以将表的处理方式分为原状态迁移、待清洁、待合并和不可迁移四种。

“待清洁”的表将是处理的重点和难点。凡是被确定为“待清洁”的表, 其元数据会被详细分析, 按照表2所示的分类标准[2]进行检测。

3 大数据清洗

在数据集成和提取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 保证数据质量及可信性[3]。数据清洗是一个执行清理规则的过程, 以确认在数据分析中发现的潜在不良和不一致数据, 并进行修正。数据清洗是一个多重迭代, 在每一次迭代中都引入新的数据检测要求去修改或进一步发现潜在的不良或不一致数据。每一次的迭代都是由数据提取和加载开始, 接着执行异常检测, 最后进行异常校正。

3.1 数据抽取载

数据抽取和加载是数据从原系统提取和加载到数据迁移目标系统的过程。实现时可以使用三级数据库:

(1) T1数据库

数据首先使用最小的转换规则加载到T1数据库。T1数据库是原系统中数据状态的最好镜像。在这个数据库中没有数据操作, 除了在完成数据加载必须的修正外。

加载过程中出现的ETL (extract、transform、load) 异常, 应该制作报告并且提交给数据所有者去修正。修正原系统中的异常后, 再重新提取数据加载到T1数据库里。T1数据库的记录数必须与源数据库的记录数匹配。

(2) T2数据库

T2数据库与T1数据库或源数据库中数据结构可能不完全相同。所有的数据操作、转换和检测都在T2数据库中执行。有些表结构会改变以适应检测要求, 比如增加列, 与其他的表合并, 或分割为多个表等等。

(3) T3数据库

T3数据库包含所需的最终表, T3数据库中的数据和信息应该是最终产品数据库中定义的结构和格式。

3.2 异常检测

异常检测是执行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确定的数据检测规则的过程。异常检测通常会按照表3的标准进行检测。

异常检测的结果通常会有以下几种:

(1) 异常列表中的数据被识别为有效数据。

(2) 异常列表中的数据被识别为无效数据并且需要修正。

(3) 异常列表中的数据被识别为无效数据, 无须修正, 在其他表记录中已存在。

(4) 异常列表中的数据被识别为无效数据并且无法修正。

对于识别为无效并且需要修正的数据, 可以通过预编程序自动执行或是人工干预。为了保证执行效率, 手工更正应该保持在最低限度。还有一部分数据检测和校正活动需要放在数据迁移阶段执行, 因为有些校正不适合在原系统中执行。

4 大数据迁移

数据在进行过初步的清洗后, 就可以进入迁移阶段。数据迁移是一个从原系统中抽取源数据, 在分级数据库环境中清洗数据, 并将被清洗过的数据转换并加载到目标系统的过程。这是整个数据迁移活动中的最重要的过程。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为分级数据库环境提供完整的数据集。整个过程包括以下几步:

(1) 限制使用期

限制使用期有时也称为冻结期, 是使用目标系统之前到数据在目标系统中运行起来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 原系统的仅能进行搜索、检索和查看信息, 所有的修改功能 (增加、修改和删除) 都会被禁止。

在这一期限内, 通过原系统对数据的任何改变都不会加载和体现到目标系统中。随着原系统功能的限制, 系统返回到手工处理方式, 对数据的更新和修改都要记录下来, 在目标系统上线后再加入到目标系统里。

(2) 源数据提取

源数据的抽取在限制期内执行, 且所有的迁移数据都包含其中。抽取的源数据将加载到分级数据库环境中以便进行清洗。由于限制使用期短, 涉及数据多, 所以数据抽取应提前开始。

(3) 分级数据清洗

部分数据检测和校正是在数据迁移阶段执行的, 因为有些校正不适合在原系统中执行。检测和迁移活动的关键是确保数据在迁移至目标系统前是一种“干净”的状态。

(4) 转换和加载数据到目标系统

这是数据迁移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包括将“清洁过”的源数据从分级数据库环境中, 根据数据字典目标模式进行转换, 加载到目标环境中。

5 大数据迁移后续工作

数据迁移完成后, 新系统完全取代原系统需要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必须保持原系统和目标系统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其主要工作是从原系统的数据库里识别、检测和提取变化, 通过向前同步提交给新系统, 同时也要从目标数据库识别、检测和提取变化, 通过向后同步过程返回原系统。

数据迁移后续工作在目标数据库启用后立即开始。这个过程使用一个固定周期 (每天、每周等) 迭代执行, 直到原系统关闭, 完全由目标应用系统取代。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导致很多机构或企业需要将数据从传统系统迁移到新系统中,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周密的计划和执行, 还要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本文就如何行之有效的进行大数据的迁移, 确保信息迁移的完成以及数据的高准确性和一致性进行了探讨, 对实际大数据的迁移应用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孟小峰, 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50 (1) :146-169.

[2]叶鸥, 张瓂, 李军怀.中文数据清洗研究综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2, 48 (14) :121-129.

[3]王刚, 王冬, 李文, 李光亚.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迁移技术研究.微型电脑应用, 2013年第30卷第5期.

篇4:大迁移时代的大留守

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还是在历史视野下进行观察,我国当下正经历着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流动。大迁移背景下的社会分化问题被广泛关注,大量迁移流动人口难以有效融入城市,带来城乡之间、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化。与此同时,大迁移背景下也出现了相当严峻的“大留守”问题。我国当前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5000多万留守妇女和5000多万留守老人。

虽然在任何时期的迁移流动过程都存在移民过程中的家庭成员留守,大迁移时代的大留守在这个意义上似乎是必然的。但是迁移家庭的生活分离和成员留守的比例太高,仍然构成了不正常的现象。大留守说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突出的家庭分离。城镇化发展将家庭扯碎了,或者说由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制度壁垒和不当安排,对移民家庭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家庭作为社会运行的微观基础,家庭结构的被撕扯和家庭功能的弱化,使得这样的城镇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福利和城乡社会发展。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留守儿童问题和留守儿童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尤其突出,与留守儿童相关联的意外死亡、自杀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等都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据报道,有1000多万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东方早报》2015年6月19日),成为了实际生活中的“孤儿”。应对解决大迁移过程中的儿童留守问题,成为保障城镇化过程中家庭幸福和民众福利的重要社会问题。

笔者根据最近国家妇联(2013)关于流动儿童的调查数据略算了一下,在发生迁移的有子女的家庭中,学龄前儿童的随父母迁移率基本上是29.5%,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时期儿童随父母迁移率大约是33.8%,高中阶段的儿童随父母迁移率大约是32.2%。也就是说,在有未成年子女的迁移家庭中,子女未随父母一起流动、留守在农村的比例基本超过2/3。在当前的人口大迁移流动过程中,留守儿童的规模和比重显得非常巨大。婴幼儿和儿童总体上随同父母迁移率较低,较多的被留守在农村中,由此使得家庭生活分裂。

大迁移过程中的留守儿童具有分年龄上的差别性。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等的经典论述,认为婴儿和儿童跟随父母的迁移率随年龄增加会递减,就是婴儿和学龄前的随迁率更高,到学龄阶段后逐步降低。但是中国的婴儿和儿童的分年龄组迁移率的情况是不同的。虽然目前还缺乏准确可信的分年龄组的迁移率数据,但是根据对六普数据的初步分析证明,0岁的人口迁移率是明显更低的。流动人口在生育的时候多数会选择返乡生育,实际上降低了婴儿和幼儿的迁移率。流动家庭在生育期返回农村和流出地进行生育,以及进行婴幼儿健康护理和生活照料,凸显出城市对流动家庭生育服务水平的排斥性。在婴儿和幼儿逐步长大以后,他们才随着父母开始迁移。数据还表明,婴幼儿阶段的男婴随着父母迁移实际上是高于女婴的,也就是迁移家庭往往将男孩带在身边共同迁移,而女婴则有更大的概率被留守在农村。

除了婴幼儿和儿童随迁率较低而成为留守儿童外,出现留守儿童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即对于随父母流动的儿童队列来说,他们在学龄阶段后开始出现返回农村就读的情况,特别是10~11岁以后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的返乡更加明显。初中阶段流动儿童的返乡,实际上受到城市中考和高考政策的显著影响。因为流动人口不能在流入地进入公办高中和参加异地高考,所以被迫回到家乡。而不同地区的中考和高考的教学内容还有差别,因此如果要在流出地高考,就必须早些回到流出地。在高考的竞争压力下,一些流出地甚至还要求考生必须在高中就读一年以上才能报名参加高考,这样逼迫流动儿童需要在初中或者高中时期回到流出地的中学参加当地的中考和高考。

0~17岁的分年龄迁移率的具体数据和更细致的迁移流动模式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但是可以有理由判断,我国人口大迁移流动过程中的婴幼儿和儿童迁移表现出一些特点:一是总体上儿童的随迁率较低,带来较为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带来儿童和迁移流动父母生活的分离。二是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存在两类留守,不仅有父母迁移流动以后子女留乡的留守,也有儿童随父母流动以后返乡就学的留守。两类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生活安排和儿童发展面临的问题有着不一样的特点。婴幼儿和儿童在成长期中的家庭分离和留守是值得关注的,而日益增多的流动儿童的返乡留守同样值得重视,他们的学业问题、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和发展问题结合在一起,激发出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那些从城市返回到农村读书的留守儿童,感受到城乡的巨大差异及无法在城市继续学习和发展的不足,他们的挫折感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时候带来的社会问题还更加显著。

儿童留守和迁移流动家庭的理性选择

对于人口迁移流动过程中的儿童留守,在逻辑上的吊诡之处在于,留守儿童和家庭分离在各种意义上都是“不合理”的,而實际上“留守”还是迁移流动家庭理性选择的结果。新迁移经济学认为家庭迁移决策是家庭理性选择的结果,这种理性选择并不仅在于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也在于通过迁移决策来分散家庭生活的风险,提高家庭在社区中的处境和地位。因此,在城镇化的迁移流动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的留守问题,造成家庭生活的分离,在他人看来似乎是家庭的不幸,但是对家庭自身来说,这是迁移流动家庭“最优的理性选择”。迁移流动人口家庭对儿童留守安排的理由在于:

第一,移民父母本身对在城市生活的预期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虽然他们在城市就业和工作,但是却很难融入城市和实现在城市内的市民化。城市体系缺乏对移民的制度接纳,居住社区中也并不能提供良好的融合环境,移民因此缺乏在城市生活的长期预期。在一些流动儿童居住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并不一定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所在的居住环境和社区生活本身对于儿童成长具有影响,因此移民家庭如果不能在城市实现稳定居住和稳定工作,他们的孩子随同迁移可能是更加不利的家庭安排。对于选择留守儿童的家庭来说,他们内在认为这种家庭分离是更有利于子女和家庭生活的,至少他们认为这样比在城市社区生活总体更加幸福。不少父母认为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只是暂时的“打工”,他们明白在无法继续工作的时候就只能被迫回到农村,因此他们努力尽量地节俭开支,将城市就业作为未来在农村生活的资本积累。如果父母只是将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作为一种暂时性的状态,往往会放弃携带子女进入城市。

第二,农村家庭为了实现家庭财富积累,宁愿或者不得不选择家庭分离的外出迁移。由于农村农业劳动收益率极低,农村人口不得不通过外出迁移流动获得家庭财富的积累。迁移流动人口务工经商的经济收入已经成为我国农村人口收入增长的最重要途径。在这个意义上,乡城迁移是被农村落后的劳动生产率和极低的经济收入“推出农村”的。在迁移流动人口中,80%以上的迁移流动人口是劳动力人口,务工经商和财富积累是他们迁移的主要目的。为谋生而迁移,他们不得不放弃部分的家庭生活。研究表明,迁移流动人口的储蓄率远远高于本地人口,他们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其流出地家庭的生活和在社区中的地位。

第三,儿童与父母共同迁移会使移民家庭在城市的生活成本提高,而流动家庭缺少在城市展开家庭生活的充分能力。儿童的学龄前教育、幼托服务的成本较高。义务教育阶段如果不能进入公办学校,就只能选择成本更高的民办学校。如果兒童随父母流动,流动人口家庭在城市生活的住房开支、生活开支、保障和健康成本、社会交往成本都显著提高,这种成本之高,有的时候甚至高于家庭生活运行的能力。我们看到,城市中住房价格畸高,而流动家庭也基本无法得到城市廉租房等保障,因此住房因素就客观限制了相当多数家庭子女和父母的共同生活。相对于在城市生活的高成本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移民家庭往往认为家庭分离的生活安排是更加合理的生活选择。

第四,迁移流动家庭的父母基本都是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人口,在工作和家庭的时间安排上失衡,使他们缺乏照顾儿童的时间。城市流动人口中的80%以上都是劳动力人口,同时具有极高的劳动参与率。流动人口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达到60小时,迁移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很大,使得他们几乎没有时间来照顾随迁的流动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将子女放回故乡由祖父母照料成为一个典型的家庭生活安排。

第五,儿童在乡村留守是子女通过教育实现未来发展的基本途径。1990年以来,城市在迁移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方面有了较大进步,但是教育体制的中考和高考对于流动儿童仍然存在明显限制。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儿童返乡。一些优秀的流动儿童如果要继续接受教育和发展,就只能回到农村流出地学校参加高中教育和高考,因此在进入初中以后流动儿童返乡的情况增加,并引起了11岁以后儿童随迁率和净迁移率的下降。城市教育体制的不公平阻碍了流动儿童向上流动的渠道,逼迫儿童回到流出地继续寻找教育机会。一些城市对流动儿童已经开放了职业学校的发展通道,允许非户籍流动儿童进入当地的职业学校,但是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并不一定能够满足流动儿童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人生期望,迫使部分优秀的儿童不得不回到流出地的学校,或者这些儿童离开教育体制过早地成为“第二代农民工”。更值得担忧的是,近年来,一些大城市和巨型城市还采取“教育控人”的措施,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标准来录取小学和初中生。当城市中35D0万流动儿童中的几十万、几百万儿童在这种“教育控人”的机制下不得不成为新的留守儿童,对于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控制似乎是一种“工作的成绩”,但是对于社会平等和社会进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值得感叹和悲哀的结局。

因此,从他人看来儿童留守是一种家庭生活的分离,是一种不合理的家庭选择,但这样的家庭迁移决策还恰恰是基于家庭自身对流出地和流入地、对当下和未来、对家庭和社会、对制度安排和个人成长进行整体判断后的“理性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留守儿童问题不是迁移流动人口的家庭选择错了,而是制度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家庭决策带来的扭曲。

为了减少子女和迁移父母家庭分离的生活模式,加快推动与上述因素相关的制度改革和社会环境建设显得日益迫切。第一,通过推动迁移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增强其在城市的社会融入,从而改变其在城市稳定工作和稳定居留的预期;第二,加强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福利:第三,在城市中加强对迁移流动家庭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保障和住房服务,从而降低迁移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的成本;第四,城市的就业部门对迁移流动人口提供更加以人为本、以家庭为本的经济就业安排,规范劳动时间,完善对流动儿童的幼托服务,保障劳动者的工作就业和家庭生活的平衡;第五,在城市中提供帮助流动人口融合和发展的制度安排,包括加强教育培训机会,逐步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实现公平、平等对待。这样的制度和社会环境建设有利于改变家庭迁移决策,逐步实现迁移流动、家庭生活和子女发展的有机整合。

需要关注的是,父母往往认为“儿童留守”是更加理性或者合理的选择,但是更多的研究和社会实践证明,这种家庭分离的儿童留守实际上是“非理性”的,对于家庭生活和儿童未来发展具有长远的害处。例如,没有父母陪伴身边的子女社会化过程和子女学习教育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家庭分离也会导致家庭生活的疏离、家庭功能的更加脆弱,引发青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家庭、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缺乏监督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不良伙伴群体的影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数据表明,留守儿童的高中阶段辍学率是更高的,这些对儿童和家庭长远发展的不利后果,实际上还并没有被充分重视和被强调。儿童留守虽然是一种表面上的“理性”,但实际上是“非理性”的。在城镇化和人口迁移流动初期,迁移流动家庭往往被一些具体现实问题、短期问题所困扰,而不得不选择子女留守和家庭分离,如果更多的事实和社会宣传揭示出儿童留守对子女成长和家庭发展具有损害,则会更好地帮助迁移流动家庭实现更科学的理性决策,使他们能够更完整地衡量利弊,减少儿童留守和家庭分离的出现。同时,也正因为儿童留守实际上不是迁移流动家庭想象得这么“理性”,它合理但是并不科学,实际上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发展具有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则更显示出“大留守”背后的“社会被迫性”,更要求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公共部门通过制度建设来应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帮助迁移流动家庭能够维持完整的家庭生活。

在迁移流动过程中加强对家庭生活和发展的支持

动员各种力量为留守儿童(包括流动儿童)提供服务和支持是很重要的,例如,留守儿童很多属于“隔代抚养”,他们的学习成绩教育条件一般会更差,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和教育支持显得更有必要;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孤独感、抑郁性问题更显著,他们遇到困难时的父母支持更弱,就需要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怀,需要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需要通过地方团委、妇联、学校、农村村庄社区、宗族和各种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开展社会工作,来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帮助。

但是,儿童留守更深层次的问题还不是“儿童的问题”,实际上它揭示出城镇化过程中“家庭的失败”。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家庭的基本功能,是家庭承担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应有之义。留守儿童实际上意味着家庭发展在城镇化时代中被撕扯碎裂,甚至意味着家庭的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功能都被破坏了。这样看来,留守儿童还并不是“移民家庭理性的迁移决策”,而是“移民家庭无能为力的生活安排”,映射出城镇化和大迁移时代中家庭运行的分解和家庭发展能力的破坏。

为了家庭生活更加幸福的人口迁移,以及出于家庭发展最优选择的迁移决策,却实际上带来了家庭自身功能的破坏和家庭发展能力的衰落,这是一种非常自相矛盾、却是真实两难的结果。因此,在大迁移时代中应对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要努力帮助在农村中留守的儿童,为他们存在的各种生活风险提供社会支持,更应著眼于帮助家庭,为城镇化过程中迁移流动人口的家庭生活和家庭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支持迁移流动的家庭,使得家庭能够在城市稳定居住和生活,支持家庭的发展能力,这样能够帮助家庭吸纳儿童。这就要求更加开放和支持家庭迁移的政策。目前城市的迁移政策主要是针对个体的迁移政策,包括积分制度、人才户籍等都是针对个人迁移的移民政策。在这些迁移政策中,往往对于劳动力的务工经商是支持的、对于人才流动是支持的,但是对于婚姻和投亲的家庭迁移却是谨慎和迟疑的,甚至是阻碍的。例如,虽然从1998年就开始逐步实行子女可以或者随父、或者随母落户,但是在一些特大城市还基本并不实施,甚至对异地结婚的外来女性、对异地婚姻的外来人口子女的落户还有各种阻碍。这些对家庭迁移的阻碍,不仅带来了这些家庭中生活的困扰,实际上也弱化了家庭的能力。对于日渐增强的婚姻迁移、家庭型迁移来说,流入地政府以及地方社区几乎没有对迁移家庭的支持,甚至根本的政策导向就是排斥性的。城市部门的迁移政策应该从重视个体迁移的政策,到重视增加对家庭迁移的支持,包括重视对家庭随迁成员的福利和保障、重视迁移家庭生活的住房需求和各种社会服务。

例如,目前的社会保障主要还是以就业为依托,从家庭发展的角度看,应该增强依托居住证的居民保障体系,以及可以探索对迁移流动家庭实施家属补贴的社会保障计划,从而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在城镇社会保险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城镇居民子女的健康保险实际上是一种亲属附属保险的模式。如果移民的子女在城镇非永久地居住,也可以采取类似的父母职工健康保险附属的亲属健康保险,就有利于化解移民家庭在城市生活的风险。另外,如果移民的女性能够进入城市的生育保险,如果能够实现医疗保险的跨地区衔接,他们也就不必在怀孕和生育时回到农村,从而出现由于生育所带来的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问题。城市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税收制度等的改革,强化家庭应对城镇化风险的能力。

城市部门不能将家庭型迁移的增长简单看作城市化的成本,并对日益增长的家庭迁移带来限制。实际上家庭生活本身是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城市经济产业发展本身就应该在劳动者工资和社会再分配中支持家庭再生产,保证家庭生活的良好运行。城市化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地方财政的增加,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居民福利的进步,这才是“人的城镇化”的本质。因此,包括迁移流动和他们家庭生活的改善,其实是城镇化的“目的”而不是“成本”。

实行支持家庭的社会政策,并不能仅仅依赖政府的制度建设,还需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些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临时的探亲住房,在假期中包车送农民工返回农村,这是值得赞赏的。实际上这些企业可以建设企业附属的幼托设施、医疗设施,可以规范用工时间、提高劳动者工资,通过这些更加人性化的方式使得企业生产模式能够支持、而不是破坏家庭生活。发挥各种帮助家庭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公共基金的作用,重视社区发展对家庭的支持也是必要和有效的。例如在国外,一些移民子女放学后无人看管,就有一些社会组织和类似儿童博物馆这样的机构来对移民的儿童进行社会托管。

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家庭生活的分离,说明城镇化过程偏离了人的福利和家庭发展的轨道。因此良好的城镇化政策,不仅仅是考虑个体迁移,也不仅仅是要重视劳动者的个人发展机遇,还要能够重视城镇化过程中的家庭建设。只有重视家庭生活而非仅仅流动儿童本身,才能进一步改变家庭选择的“理性”,创造出更加合乎家庭整体福利的生活和发展状态。

篇5:大蜀山游记散文

每一次只要有此想法,好像似有天助一样,实现起来很是容易。我做完每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感觉自己很幸运,应该是上帝的宠儿吧!

在等车的几个小时里,为了打发这难熬的时光,想着了用玩来消磨。于是在网上搜素附近的景点,逐一筛查,最后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路线。在公交站的站点看着牌子,本打算去一个很近的公园,可是在看了所有的站点后,另一个站点吸引了我的眼球-----大蜀山森林公园。忽然心中一动,就选择它了,登山不过来回四个小时,又公交直达山下,这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啊!

在喧闹的人群和车海中穿行,我早厌倦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去幽静的大山林中呼吸新鲜的空气,在一片绿意环绕中寻找属于心灵的那份宁静。这里正好也是我心中向往的地方。美中不足的是临时的决定,身上的行头却是不那么配合,带着多多的行李,穿着高跟的鞋子,这些都是和登高不相匹配的。这忽然的决定难坏了我,可是想登山的愿望一直占着上风。于是想起了去刚买衣服的地方把东西暂时存放,至于鞋子嘛,凑合着穿吧!也许山不是太高,也许不会爬上山顶。我穿过高跟鞋爬上过香山,爬上过褒山,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一切办好后,开始坐上公交向大蜀山前行,车经过很多站点,驶往郊外,慢慢高大的建筑逐渐减少,地面开始空旷起来,似乎多少看到了一点点山的影子,这样的海拔不足为惧,看大概不足1000米,和老家的大山相比简直就是小儿科了。可是山里情形却各异了。

大蜀山森林公园到了,好多人都下了车,我随着人流在这陌生却又令我好奇的地方走着,一片绿色掩映中有两条路,一边标注了野生动物园,一边却没有路标,年轻人往动物园的地方多些,年长的却走到了另一条路,我随着年长者走着,我感觉那应该是我找寻的位置。

林间小径的尽头是一片开阔的场地,正中有宽宽的台阶慢慢向山前延伸,看着山上下来的游客,我便迫不及待地想登上它。

山里的空气很好,太阳也很艳,还没有登山的我,已经被太阳照耀地汗意频出了。可是这里的干净和静怡一下让我陶醉,没想到在喧闹的城市边还有这样的美景,恰好来到这里,也是不虚此行了。拿着相机对准了苗圃里黄色的小花,把镜头拉的很近很近,我喜欢镜头下那独树一帜的美丽,更喜欢那小花背后的虚幻场景,一枝独秀,独占鳌头,是我追求的至佳境地。

走着宽大的台阶,遥看着上面广场中央的雕塑,那是江淮烈士的群雕图,画面生动形象,那奋不顾身的状态让人想起了若干年前,一帮为祖国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斗士们,不顾自己的生死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奋不顾身的场景。我站在雕塑前默默观看着,更仰慕着这些烈士们的壮举,没有他们的勇于开拓精神,就没有现在人们的丰逸安稳的生活。

拜别烈士碑,走向后面的铁门,铁门里是一条鹅卵石铺成的林间小道,有点陡意。上面有人下来,下面人稀稀拉拉的上着。这林间的绿茵遮蔽了太阳的暴晒,走在这小道上感觉格外的舒服,从山上下来的人仿佛从天上飘下来一般,个个精神抖擞,好像爬了一次山,都脱胎换骨了,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笑,那心中的惬意掩饰不住,不自觉就在脸上显露出来似的。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感觉到了舒服。

我穿的鞋子不适宜在鹅卵石上行走,于是选择了旁边的土路,虽然多少有点泥泞,走着却很踏实。走着走着,路的坡度有点倾斜,却能看到尽头。

在小路的尽头的一个大大的平台上,有几个凉亭,还有几个商店,外面摆满了座椅,座椅上坐满了休息的人们。在左边的人群里传来了一阵欢快的笑声,顺声望去,一个老年妇女拿着一个大大的国旗在舞动着,舞着唱着跳着,操着独有的乡音,逗得同伴们哈哈大笑,看着年龄都在60开外,一帮老太太们却玩的很投入,很忘情。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些步入夕阳的人们,在找寻着属于她们的快乐,那笑声在山林中回荡着,我走着走着,忍不住回头张望,看看听着,竟然也被这欢乐的场面感染的不由自主笑了起来。

平台后是一条宽宽的水泥路,标注着“二环”字样,平台上竖着几个大大的公告牌,上面主要介绍大蜀山的概貌和地形图。随着人群往山上走着,山上下来的多是年轻一族,那种青春的气息伴随着林间的树木,把这沉寂的山林一下唤醒了,仿佛在这年轻的生命里一下焕发了活力,顿时灵动了起来。那些年轻人多穿着褂子和裤头,把那厚厚的外装很随意绑在腰间,走着飘着,身边的音响的歌声在林中荡漾。

走了一段盘山的公路,仿佛这种盘旋没有止境。我不知通向山顶的路还有多远,怕耽误了我坐车的时间。赶紧问从山上下来的一对年轻情侣,那洋溢着充满青春热情的笑脸对我说:“不远,20分钟就到了,你已经走了一半。”听说只有20分钟,多少感觉有点疼痛的双脚忽然间不疼了。不就是20分钟嘛,不足为惧。我选择了他们下山的捷径,一条通上山顶的陡峭的台阶,这样用脚掌着力,比走水泥路会更舒服些,只是看着这台阶,还有那高耸入云的顶点有点害怕。可是害怕是没用的,既然来了就要登上它,要不就会遗憾在心中长存。

准备攀登前,我用相机对着这陡峭的台阶照了一张照片,准备留做纪念。然后对自己说:这样的山就让自己害怕了吗?泰山的十八盘比这陡峭多了,不是上去了吗?华山那么陡那么险自己害怕了吗?不是照样站在山顶吗?爬黄山累吗?上去了,全都上去了。这山就这么高,还至于害怕吗?不就是穿鞋不当吗?一点点上,上一点点就离山顶近一些,对,就这样!

自己战胜了心中的恐惧,一步一个台阶的往上爬,手扶着栏杆,倒也不感觉累,一鼓作气上了几十个台阶,有点气喘吁吁了,看着在下面一个个向上攀登的人,都有点气喘状,却个个都是精力无限。从我身边经过时都会报以很善意的微笑。其实敢来爬山的人心中都有一种热情,那种对生活的热情,对大自然的热情,会不自然地在脸上流露,在登山的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给对方以鼓励,那是心中毅力的一直善意的表现。

看着一个人抱着一个3岁大的男孩,在一个个台阶攀登着,嗷!竟有此等雅兴,想想这些台阶让空手攀登的都有畏惧感产生,何况还要抱一个孩童,何等的勇气!佩服!小孩经过我时脸上露出了无瑕的笑容,那笑容感染了我,一下子便力气大增,随着他们爷俩爬着台阶。

这些年爬山总结了一个经验:光看台阶,不看前面。只看台阶,让自己的心和脚缩短距离。一点点前行,再高也会被征服,要是不停地看着上面,那高那险会让自己的心顿生畏惧之感,自己会不停地告诫自己:还有那么高,那样险,自己不行了,这样的意念在心中形成,便再也没有前行的欲望了,那么动力便消失了。只看着脚下的路,埋头做老黄牛,偶尔看一下上面,感觉我又前行了多少,那便是最大的鼓舞了。

爬一段停停,鼓励着身边那些娇喘微微的小女孩,在多年的爬山锻炼中,这些陡陡的台阶都在了自己的脚下成了垫脚石,给自己送到了更高的地方。

爬完台阶,上面又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路上走满了上上下下的锻炼者。走着走着我还是想寻找捷径来减少到达山顶的时间。想着想着前面便出现了一段台阶,便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它,走在这里已经离山顶很近了,虽然看不见下面的全貌,但是却听见了山顶上很热闹的声音,看来离山顶已经近在咫尺了。

很快爬到了平台,这是一个开阔的地方,到处是人,还有凳子供游人停歇。山顶上竖着一个高高的电视塔,这里是全市的最高点。

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城市的景色,真是有一览全貌之感,太清晰了。所有的街道,所有的车辆建筑都清晰可见,看来这座山海拔不是很高。要不我怎么不感觉累呢?

站在山顶微风吹着,顿觉心旷神怡起来,心中淤积的不快顿时被吹的烟消云散起来,便迫不及待地和友人通起了电话,我想把我的这份感觉传递给他。

站在最佳的拍摄点上,我让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小妹妹给我拍照,这小妹妹很热情,一下子给我拍了五张,给我相机的时候还说:不错,今天还玩了一个高级的相机。我看了拍的照片,真是拍的很自然,很令我满意的。

站在山顶休息片刻,赶紧下山,不知不觉中已经走了一个半小时,我还打算去另一个公园玩,必须赶快下山才行。可是山上容易下山难,难就难在这高跟鞋上,那陡峭的台阶我怕把握不了方向,万一失控崴了脚可咋办?要是那样就真乐极生悲了。

走了几下忽然想起了一个绝好的主意:尝试一下倒着下山的乐趣,正好有台阶可以扶着,最是安全不过了。说干就干,这招还真行!不费膝盖,还挺轻快。真是个好主意,自己也佩服自己起来了。

我独树一帜地下着台阶,遭遇了很多好奇的眼睛,还有很善意的语言。

“她怎么倒着下山啊?”

“那是人家锻炼的一种手段。”

“啊!原来穿着高跟鞋啊!怪不得呢!这样下着最保险。”

我在她们的笑声中走着,心中得意着,其实在上山和下山中可以体味到人性中最善良的那一面,没有追逐和争利之态,是人性的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这里能让自己的浮躁的心迅速静下来。

下山好像和山上的时间略微的缩短一些,当我又穿过那片鹅卵石铺就的小道,钻出密林时,2个小时已经过去了。下山找公交站牌,看看上面显示,已经多走了2站路,在林中路似乎很短很短,在平坦的大道上却感觉一眼望不到边。

篇6:春节大拜年散文

腊月二十九终于来到了,早晨6:00就有耐不住性子的人们,开始燃放鞭炮,噼噼叭叭的一直响到傍晚。接着就进入了辞旧迎新的高潮,这座松花江边新兴的石油化工城,开始绽放在色彩斑斓的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蹁跹中。

包饺子,吃年夜饭,烧芝麻杆,待芝麻秸变成一堆红彤彤的炭火,就将爆竹扔进火堆,让爆炸的力量将炭火蹦得火星子四溅,真的应了那句,“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谁不想讨个好彩头,赢个吉利呢。

短信也从早晨开始收个不停,家人、朋友、同事的短信一个接着一个,让人一读就触摸到亲情、友情的恒温,感受到美好的祝愿。

黑龙江大庆市鑫洪公司的老总率先给我发来短信,这家专门从事油田修井作业现场油污自动回收处理装置的.公司,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是大庆市知名的企业,为陆上油气田实现清洁生产,绿色作业和节能减排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当然,在共同的装备矿场试验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紧接着就是一个办公室的老大哥,我俩在一个监督组,他是我的铁哥们,我们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他始终以老大哥的姿态,关心我,帮助我,是最值得我尊敬的好兄长!

还有曾经和我一起前往大港油田公司,进行不压井带压修井作业的防喷队长,东子老弟。他说:我的祝福不是最早,不是最好,但是最诚;我的祝福,不求最美,不求最全,但求最灵。无论你收到多少问候,我仍然为你献上最诚挚的祝福,无论你拥抱多少快乐,我依然为你默默的祈祷!在新的一年里,东子祝你及家人健康!平安!如意!吉祥!

江汉油田公司江汉采油厂的采油工小樊,也在他工作的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吉林长岭采油厂给我发来祝福,“祝新年快乐!”虽然只有五个字,但也足以让我感到兄弟间浓浓的情谊。友谊无需太多的表白和陈述,只要在心里默默的珍藏即好。沟通从心开始,友谊没有距离。我也祝愿这位患腿部骨折,和我在一个病房疗伤的病友早日康复!

一位大修作业班的班长给我发的短信是,“人生爱恨交加,悲喜一瞬而过,坦荡面对生活,开心无时无刻,追求无需苟刻,心情无限快乐,新年新春之歌!亚民祝您健康、平安、幸福、喜事多多!

是啊,一条短信,道出了我们之间的恩恩怨怨,面对违章违纪和事故隐患,我们不徇私情,纠正过他们,处罚过他们,督促过他们,批评帮助过他们,真是爱恨交加啊!当看到因违章、隐患引发的事故和未遂事件时,痛心疾首的流泪,悲喜交加过,但是我们安全监督和工友们还是建立了亲如兄弟的感情,追求安全生产无事故,尚需我们共同努力,抓三基,强基础,在管理上升级,安全上稳定,生产上提速,持续改进装备、工艺、技术,做到稳中求进,注重安全,开创安全环保管理工作新局面。

过大年,想起远在辽宁开原老家的叔叔和姑姑们,想念堂弟、表哥、表妹们,于是拿起电话,给家乡的亲人拜年最好是听见他们的声音。可是语音提示我,铁岭的区号改为024了,让我再次拨打时在原电话号码前加7,固话号码升至8位数了。

于是,放弃用手机拨打的念头,改用家里的座机,刚一拨通,老叔就听出了我的声音,一个劲的问寒问暖,让我别惦念他和老婶,他们和弟弟妹妹,表哥表嫂们都很好。

老叔还告诉我,铁岭、沈阳、抚顺的区号都改为024了,看来家乡变化很大,创建辽北经济一体化经济圈的目标提前实现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迁移散文】相关文章:

迁移证范文05-15

树木迁移范文05-17

杆线迁移方案04-19

知识迁移理论05-03

迁移理论论文范文05-09

高考作文迁移范文05-26

户口迁移手续范文05-27

树木迁移申请范文05-31

作文主题迁移范文06-05

北京户口迁移协议06-23

上一篇:创梦诗歌下一篇:炒饭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