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小说的女性意识

2022-09-10

作为五四第一代女作家群的一员, 庐隐是鲜明的具有自叙传性质的作家, 最鲜明的表现是她的女性视角。对那个时代的经历、对那个时代社会的再现、反思、对同性命运的关注, 都打上了女性视角的烙印。并且她的女性视角与她的审美观一脉相承, 流露着悲哀的印迹。下面从三方面剖析她的女性意识, 并以作品为例探讨她的散发悲哀的女性视角的独特。

1五四社会思潮在庐隐作品中的反映:女性对旧的社会制度的反抗

庐隐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使她深知中国女性的苦难, 而她进入北京女高师读书时, 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期。庐隐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也明显地带有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婚姻自由的特点。如在她的处女作《一个著作家》中, 写了一对青年邵浮尘和沁芳双双徇情的故事, 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地控诉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五四”运动的钟声敲响了几千年来昏睡的中国人, 然而随着“五四”运动的曲折发展, 很多人又完全陷入了一种窘迫而尴尬的境地:个性解放的呼喊根本解决不了现实的黑暗。因此, 以1922年发表的《或人的悲哀》为转折点, 庐隐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逐渐增加了自叙传色彩, 以自我的身心体验为出发点, 描写了广大知识女性在五四落潮后, 失落、苦闷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心灵境地。

2五四落潮之后女性的苦闷

一部分女性在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中胜利了, 然而胜利之后又怎样呢?婚姻、家庭是女性的最后归宿吗?如果不是, 那何处是归程?庐隐在自己的作品中又真实而细致地描写了五四落潮后知识女性的心灵处境。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喊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口号。然而意识观念的更新, 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封建势力的顽固, 往往使人们在个性解放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庐隐生逢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汇的年代, 作为较早受现代思潮洗礼的女性, 庐隐要求个性解放, 渴望得到爱情自由的幸福;但她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 在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同时, 却又摆脱不了传统道德习俗对女性的束缚。现代意识和传统思想的交织矛盾, 常常使她“发乎情而止于礼”, 处于人生选择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无法抗拒感情的召唤, 另一方面又带有一种负罪感, 再加上“五四”落潮后环境的重压, 加重了她的矛盾心理。她无法摆脱时代和自我, 只好在时代车轮的碾压下挣扎、绝叫。长篇《女人的心》中, 女主人公素璞“要打毁一切不合真理的藩篱”, 决心不再和无爱的丈夫敷衍下去。为了追求理想的幸福, 她毅然跟随恋人纯子到美国留学, 又到欧洲与丈夫贺士离了婚, 并和纯子在大洋彼岸举行了婚礼。而当面临回国后的现实, 慑于道德规范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素璞却又重新陷入心灵的纠纷中。生活中的“阴影, 如坚韧的绳索, 紧紧地绞着她的心, 以至于出血了”。在忏悔和自责的犯罪心理支配下, 素璞甚至想要终生与女儿和老母为伴, 对新的婚姻发生了动摇。小说真切细腻地展示了素璞情智冲突的内心波澜, 借作品中人物的口对女主人公作出了评述:“她要做这个社会里的女人先锋, 但是她的勇气还不够, 所以她的行动, 便弄得令人不可捉摸了, 这是时代病!”庐隐通过素璞揭示了这一形象揭示出了一代妇女面临新与旧的冲突时精神上的痛苦和失衡, 写出了她们为冲破世俗观念束缚的努力和无法把握自我的悲哀, 表现了她们在迈向新世界征程中前行步履的艰难和沉重。与此同时, 也鲜明地流露出作者的感伤和惆怅。

这种心态, 在其自传性质的小说《海滨故人》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海滨故人》是庐隐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批“五四”知识青年从追求到幻灭的心灵历程。作品的主人公露沙和她的同窗女友玲玉、莲裳、云青、宗莹, 这群在女高师读书的青年在“五四”精神感召下, 产生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强烈愿望。她们抱着美妙的幻想走向生活, 希望作一个“社会的人”, 可是年青的心灵同旧的习俗观念又难于决断。于是, 当她们接触恋爱、踏入社会时, 便“不幸接二连三都卷入愁海了”。露沙为着思考“人生到底作什么?”而犯了“哲学病”, “弄得精神衰颓”。她在与梓青的交往中与其结为知己, 但梓青却是使君有妇的青年, 他的“婚姻是父母强迫的, 本来没有爱情可言”。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世俗观念的障碍, 露沙转而追求自由的精神生活。精神恋爱的路依然不通, 露沙最终与梓青结合, 飘零而去。但他们不知所往、杳无成败消息的结局, 仍然是悲剧。原“想做一个完美的教育家”的云青, 为礼教、家庭而割舍了自己的爱情, 实际上却又难以忘情, 为抚慰自己矛盾的心灵, 她只好去念佛经, 走上一条归隐的路。宗莹、玲玉、莲裳也都经受了爱情上的烦恼痛苦。个人与社会, 理想与现实, 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使昔日聚首言欢的女友, 一个个笼罩在“生的苦闷”之中, 哀叹社会的险恶和人生的不幸, 而终至风流云散了。庐隐以作品中人物各不相同的遭遇、经历和命运, 写出了她们共同的不幸, 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了“五四”时代一部分知识青年的苦闷、挣扎和追求, 显示了她们共同的精神特征。

但是庐隐毕竟是勇敢的女性, 最终自由爱情的召唤使她战胜了传统的习俗。她与郭梦良好梦成真, 终为眷属。然而婚后的生活, 与她理想中的生活“完全相反”。作为一个有强烈事业心的知识女性, 她不愿使自己在庸常的家务琐事中埋没了个性。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 觉得结婚不好, 不结婚也不好。这种心情, 在她的小说中也清晰可见。如《胜利以后》中的沁芝、肖玉、琼芳都曾为个性解放、婚姻自主向社会勇敢挑战并取得了胜利, 然而结婚以后却“只赢得满怀凄楚, 壮志雄心, 都为此消磨殆尽呵!”她们认为“中国的家庭, 实在是足以消磨人的志气”, “现在中国的女子实在是太可怜了”!得不到爱情是苦恼的, 得到了爱情仍然是“徘徊歧路”, 不知道“何处是归程”。可以说, 这种彷徨不知归路的心境既是庐隐当时心灵的真实写照, 又是广大知识女性在“胜利之后”面临的普遍问题。

五四第一代女作家是开历史先河的一代, 位列其中的庐隐以其独特风格流传后世。她以为女性立言的女性视角, 以知识女性在恋爱婚姻中的遭遇为切入点, 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 探索妇女的独立和出路, 拷问人的生存境况、价值和意义, 深刻而细致地描写了在“五四”运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 广大知识女性为争取个性解放、爱情自由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以及在这种努力归于失败之后她们苦闷、彷徨的心灵处境。五四一代女作家关注的主题是有其相同的一面, 不同之处在于个人的表现角度与风格, 庐隐的意义即在于此。

摘要:作为五四第一代女作家群的一员, 庐隐又是鲜明的具有自叙传性质的作家, 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剖析她的女性意识, 并以作品为例探讨她的散发悲哀的女性视角的独特。

关键词:庐隐,女性,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 肖凤.庐隐《李唯建》[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5.

[2] 庐启元, 徐志超.苏雪林庐隐凌叔华冯沅君[M].海风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2.

[3] 沈晖编.苏雪林[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

[4] 茅盾.茅盾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5] 王桂青.悲哀的叹美者[M].枣庄师专学报, 1996.

[6] 尚爱萍.爱情的绝唱时代的回音[M].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1999.

[7] 刘新生.论庐隐小说的悲剧意识[M].齐鲁学刊, 1999.

[8] 游友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审美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上一篇:具有持续发展能力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法探析下一篇:开设校本课程办出学校特色——浅谈当代农村学校校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