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宜人的高层居住环境——浅析成都地区高层住区景观设计

2022-09-11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 城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从而造成了城市用地紧张。国家正在大力推行节约型的住宅建设政策, 以求最高效率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 提高土地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就成了城市建设中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现实选择。但在高层住宅日益成为当今大中城市居住模式主流的同时, 其带来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如何营造宜居的高层居住环境已经成为了一个受人瞩目的重要课题。

1 成都地区高层住区景观环境发展现状

高层住区是成都城市用地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成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建造高层住宅;到现在高层住宅已经成为成都的主流居住模式。建筑高度也从开始的小高层、18层住宅, 到现在的33层、甚至超高层住宅, 发展十分迅猛。

在既有规划条件下, 开发商和设计师们越来越注重高层小区居住品质的提升。诸如提高建筑高度、降低建筑密度、增大楼间距、提高绿化率、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局部架空、“灰空间”等设计手法被普遍采用, 同时小区内的景观环境也经历了从简单绿化到精心设计的转变。现在, 成都三环路以内的高层住区容积率一般在4.0到5.0之间, 市中心某些小区容积率甚至达到了6.0。在高容积率条件下, 开发商和购房者都越来越关注住区内的景观环境的品质。中心景观、楼间距、各式精心设计的景观等外部空间环境, 已经成为决定高层住宅小区品质的关键因素。

2 高层住区景观环境优劣势分析

2.1 高层住区景观环境的优势

(1) 大尺度的绿地和高效集约的景观设计。相较于多层建筑中零散的宅间绿地, 高层建筑小区内由于日照间距、防火间距等原因较容易形成大尺度的景观绿地, 从而在客观上为打造舒适的园林景观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时下成都刻意追求大尺度中庭景观的设计思路下, 高层住区景观更加具有分散的小块绿地较难实现的多样生活功能, 完全有足够的空间营造主题景观、流泉飞瀑、艺术小品、休闲步道等;甚至能将犹如公园般的山水园林搬进高层小区内的景观设计中来。而运动场地的多样化, 环境设施的极大丰富等都是高层住区较受人追捧的优势。

(2) 高层住区内总的景观环境和品质获得较大提升。由于高层建筑楼间距及退用地红线范围较大, 形成较宽阔的外围绿化;同时由于绿地的集中高效利用形成比较高的绿地面积和绿化总量, 住宅区内大片绿地往往能与城市绿地共同构成开阔良好的绿地体系, 使得生态效应明显提高。大尺度的住区绿地对于净化空气, 吸收有害气体, 滞尘杀菌, 减弱噪音, 改善空气湿度温度等各方面, 均有明显作用。同时结合建筑布局构筑风的廊道, 对形成良好的城市下垫面具有积极作用。成都现在的高层住区往往都十分注重合理的景观布局和精细的景观设计。这些都对提高小区生活品质等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

2.2 高层住区景观环境的劣势

(1) “拥挤感”和空间尺度问题。高层建筑在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容积率的同时, 也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内人的居住密度。同时由于建筑高度的大大增加, 若建筑布局围合不合理, 极易造成居住者的“拥挤感”[1]。高层住宅户外空间由于位于“井”状空间中, 四面高楼, 人在坦荡的中心花园活动不免有被观察感, 心理不安定, 这也是很多高层楼间活动场地使用率低的原因之一。因此, 合理地运用景观尺度对于消减高层建筑庞大的建筑体量带给人的心理压力有很大作用。而当前很多设计依据鸟瞰图案化的尺度, 迎合追求新奇的心态, 缺乏对环境尺度原则的遵守;比如为了总平面构图设计效果, 大量大尺度铺装广场在小区内出现, 虽然图案精美、气势宏大, 却造成居住环境的空旷感, 在实际使用中功能干扰、噪音、暴晒等问题也随之产生, 使得本该具有亲和特征的居住空间变得令人疏远。

(2) 人均绿化的减少及活动空间容量不足。高层住区人口密度大, 而室外空间, 尤其活动空间则往往相对不足。虽然表面看有较大尺度的景观花园, 但以人均面积计算则有较大的减少。而这一问题常常被掩盖在高绿地率表象背后, 容易被人们忽视。一方面, 公共活动空间由于参与人数大大增加显得明显不足;而另一方面, 基本活动功能的需求被视觉美观价值所取代的现象当前却大量存在。比如在景观设计中采用大量水池、灌木丛等非参与性的景观模式, 虽然有较好的景观效果, 但是忽视了人口高密度条件下大量居民的活动需求。

(3) 交通的复杂, 且缺乏邻里交往。高层住区大多呈现为开敞和难以界定分级的高层建筑——楼间绿地的简单格局, 建筑和道路形成的图底关系较为单纯。但由于人流增大、功能增多、消防要求更高等因素, 造成住宅群的交通较大, 造成一定程度交通混乱。由于又没有较明确的组团户外公共空间, 导致这一层次的邻里感也比较模糊, 大多调查结果也显示高层住居中邻里层次感较之多层住区明显模糊, 邻里关系较为冷漠。

3 成都地区高层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理念及手法

3.1 降低建筑密度, 增加公共绿地

过高的建筑密度, 加剧了人在高层住区中的“拥挤感”, 也造成很多问题。因此在保证容积率的前提下, 常采用拔高建筑、增加建筑层数的办法来降低建筑密度。从而获得大得多的高层住宅楼间距和较大尺度的集中绿地, 避免过分拥挤;与此相对应的是绿地率和敞地率的提高, 住宅环境的质量要求诸如日照通风等也得以满足。同时, 降低建筑密度, 提高绿地率指标也是一种提升居住质量的重要方法。以当前成都高层实例中较多的密度取值来看, 容积率在4.0以上的案例中, 大多以30%为基本标准或是低于这一数值。高层住区比一般多层住区更加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 又能较好地避免以往高层高密度住区所带来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3.2 合理规划建筑布局形式

在相同建筑密度下, 高层住区不同的建筑布局对景观环境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大尺度的楼间距会大大减少人的“拥挤感”, 适当拉大楼间距是较好的办法。比如通过增大建筑单层面积, 变一梯二户为一梯四户, 以减少建筑栋数来加大楼间距。另外通过精心规划道路系统, 合理布置高层住宅, 旋转, 点式与板式相结合布置, 尽量避免较长的建筑组合, 避免较封闭的围合形式, 再优化组合, 创造良好的空间形态以减少拥挤感。如在成都一些高层住宅项目中, 不同的朝向组合和单体建筑的旋转, 既给城市外部空间带来不同的视觉界面, 又给区块内部带来不同的空间效果, 增强了景观的渗透和交融, 解决了各建筑的景观视觉朝向的问题, 同时还减少了拥挤感。

3.3 采用底层或局部架空

对于高密度住宅小区, 底层架空是直接减少拥挤感的有效方法。建筑底层架空是指把建筑底部空间的围合限定去掉, 将建筑的主要使用部分放在二层或二层以上底部腾出, 留出独立的支柱, 以获取充足的阳光、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2]。由于底层架空空间大大充实了小区内的公共活动空间, 提高了高层住宅的品质, 降低了高层小区内的封闭感;成都市政府于2 0 0 7年专门出台了规划指导文件以推广底层架空空间。

底层架空空间通常采用全部或局部架空两种形式, 将底层架空, 增加公共活动空间, 丰富空间形式, 在人的视觉高度实现最大限度的开敞和松弛。随着建筑向高空发展, 底层架空这种形式的灰空间既有效地改善了小区内的居住环境, 又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和趣味空间。还地、开放的架空理念, 已经成为成都地区指导高层建筑设计的一种价值取向。

3.4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合理组织流线

在高人口密度的情况下, 高层住区的服务配套设施要求较大, 特别是停车场。由于用地紧张, 公共空间大量缺乏, 必须节省有限地面资源而大量发展地下空间, 地面部分则作为景观花园。因此要充分利用好地下空间, 尽量依靠地下车库的方式满足停车位配比, 并将大部分附属设计安排到地下室去。成都大多高层住宅项目的做法是除了留出必须的消防通道外, 整个场地人车分流或是局部分流, 使大部分场地成为完全的景观空间。

3.5 高质量的景观环境设计受到重视

由于高层住区较高的容积率及总人口数, 对于室外环境的使用强度随之加大, 对环境设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珍贵的地面环境景观被普遍认作优化高层住区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居住者和设计师开始充分重视每一分户外土地的设计品质, 对优化环境, 创造更佳使用模式提出更高要求。环境设计被高层住区开发商重视起来, 环境造价大幅度提高, 打造精美的各式花园同样板房一起成为销售的卖点, 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当下, 市区高层住区花园往往成为高档景观的代名词。

总的来说, 随着景观环境在造价上的投入和设计水平的日益提高, 成都很多项目在规划之初即请环境设计师参与筹划。住区景观艺术水平, 无论是在硬件还是在软件方面, 均有很大改观, 几乎每一个可供利用的空间都已经被充分景观化了, 甚至小到一个雨水井盖、景观灯的处理, 都运用技术手段充分美化, 提高品质。

4 结语

在高速城市化的今天, 高层住区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现实选择。而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拔高楼层的同时, 景观环境设计被高层住区开发商重视起来, 打造高品质的景观环境同精美的各式花园同样板房一起成为销售的卖点, 以吸引人们的眼球。而真正好的景观设计只能不是浮于各种“概念”之上的设计, 而是基于对高层住区的深层次问题充分研究的设计。由于城市空间一旦形成, 就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不可改变的特性, 所以尤其要给予重视[3]。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高层住区作为当下大中城市的主流居住模式, 其景观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该文介绍了成都地区高层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现状, 通过剖析其优势和劣势比较, 从人的心理感受、规划布局、建筑与环境融合等角度, 介绍了成都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和主要表现形式。从中试图寻找高层住区景观设计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层建筑,景观环境,绿地,建筑密度

参考文献

[1] 王群.密度的试验[J].时代建筑, 2000 (2) :6~36.

[2] 周文琴, 姜晓琴.建筑底部架空设计的思考[J].华中建筑, 2004 (2) :49~51.

[3] 林胜华, 王湘.高密度空间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初探[J].浙江建筑, 2006 (8) :5~8.

上一篇:价值工程理论在化工建设项目中的应用下一篇: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