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卫辉市人民政府

2022-12-14

第一篇:河南省卫辉市人民政府

卫辉市中小学生营养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河南省卫辉市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为开展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2011-2012学年卫辉市46 511名6~15岁小学、初中学生体检资料,根据身高标准体重值,进行营养状况分析。结果 该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肥胖、超重检出率依次为7.17%、45.60%、6.60%、3.75%;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有城乡、性别差异,以农村男女学生为甚,其次为城区男生、城区女生,检出率以次为56.14%、55.28%、50.58%、45.07%。结论 卫辉市中小学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状况较重,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施进行干预。

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是评价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间接指标[1]。为了解河南省卫辉市中小学生营养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对卫辉市2011—2012学年各初级中学及小学的健康体检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现报道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11-2012学年卫辉市各所小学、初中学生的体检资料,删除年龄小于6岁,大于15岁的学生资料后,使用6~15岁10个年龄组共46 511人体检资料。

1.2 方法

学生体格检查严格按照《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2]、《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手册》规定要求,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对学生的身高和体重进行测量。 1.3 评价标准 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中国学生身高标准体重评分表[3],作为学生营养状况的评价标准(标准体重90%~110%为正常体重,低于90%为较低体重,低于80%为营养不良,高于110%为超重,高于120%为肥胖)。 1.4 统计分析 体检数据录入“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V7.0管理版”(北京大学儿少卫生研究所、济南圣力科技公司联合研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中小学生营养状况 46 511名学生中共检出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者24 541人,检出率达52.76%,其中营养不良7.17%,较低体重占45.60%;检出超重和肥胖4 815人,检出率为10.35%,其中肥胖占6.60%,超重占3.75%;正常者仅为17 155人,仅占36.88%。

2.2中小学男女生营养状况比较 男生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53.95%(13 046/24 183),其中营养不良的检出率7.81%,较低体重检出率46.14%(11 158/24 183);女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51.48%(11 495/22 328),其中营养不良占6.47%(1 445/22 328),较低体重45.01%,男生均高于女生。男生超重、肥胖合并检出率为10.93%(2 643/2 4183),其中超重3.56%,肥胖7.37%;女生超重肥胖合并检出为9.59%(2 142/22 328),其中超重3.96%,肥胖5.77%,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见表1。

2.3城乡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城区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为48.01%(8 568/17 843),而农村学生为55.72%(15 973/28 668),农村学生营养不良与较低体重检出率要高于城市学生(X2=81.87 P<0.01);城区学生超重与肥胖合并检出率为14.96%(2 670/17 843),而农村学生为7.48%(2 145/28 668),其中城区学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4.82%和10.14%,农村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09%、4.39%。城区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合并检出率及超重、肥胖均高于农村学生,见表2。

2.4中小学生按性别、年龄营养状况比较

6、

7、14年龄组外,男生肥胖均高于女生;女生在

6、

7、

8、

9、12年龄组营养不良高于男生,男生

10、

11、

13、

14、15年龄组营养不良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男生、女生分别在

13、12岁时正处青春旺盛期,此时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男生为19.06%,女生为17.79%,随后发生率有所下降。肥胖发生率男生在

10、12岁最高,分别达到10.12%和10.58%,女生肥胖发生率在14岁最高达12.19%,见表

3、表4。

2.5中小学生性别、区域营养状况比较

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按性别、城区依次为农村男、农村女>城区男>城区女(依次为56.14%、55.28%>50.58%>45.07%, 农村男vs农村女: x2=1.96,p>0.05; 农村男vs城区男:x2=70.74,p<0.01; 农村女vs城区男: x2=217.33,p<0.01;城区男vs城区女: x2=53.94,p<0.01); 肥胖、超重合并检出率按性别、区域依次为农村男肥、农村女肥,<城区男肥<城区女肥(依次为15.99%、13.77%<7.62%<7.33%,农村男肥vs农村女肥: x2=0.92,p>0.05; 农村男肥vs城区男肥: x2=415.68,p<0.01; 农村男肥vs城区女肥: x2=246.8,p<0.01; 城区男肥vs城区女肥:x2=17.21,p<0.01)。见表5。 3讨论

中小学生营养状态的评价,目前最新较科学的评价方法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卫生标准GB/T《中国6-19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年龄身高筛查生长迟缓界值范围》、《中国6~-19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年龄BMI筛查消瘦界值范围》[4],评定营养不良(含发育迟缓、轻度消瘦、中重度消瘦三类);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指数值分类标准》[5],评定超重和肥胖。另外还有用身高别标准体重法评定营养状态,同样被国内刊物论文所采用,评定标准有多种版本,但多采用“95年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和“全国生体质健康调研组的全国学生身高标准体重”为判定依据,后者是目前教育系统所采用,且有最新版本,该版本是以2005年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基础上产生的最新标准,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评定学生营养状态所采用。现所采用的标准是后者,同时也推荐使用该标准。

该调查发现,卫辉市6~15岁在校中小学生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共存,以营养不良较为突出。营养不良检出率(7.17%)、低体重检出率(45.60%),均高于运用相同判定标准的广东潮洲、湖南长沙较发达地区的调查结果[6-7]低于欠发达广西百色地区调研结果[8];肥胖检出率为(6.60%),低于广东潮洲、湖南长沙的调查结果,超重为(3.37%)与两地相当,而超重与肥胖的检出率均高于广西百色的调查结果[8]。以上对比结果表明,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与学生的营养状态密切相关。

调查结果还显示,低体重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和肥胖、超重检出率存在着地域性别差异,城区男、城区女、农村男、农村女学生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检出率依次为8.11%、6.35%、7.61%、6.55%、和42.47%、38.72%、48.53%、48.73%;城区男、城区女、农村男、农村女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依次为11.56%、8.51%、4.644%、4.14%和4.43%、5.26%、2.98%、3.19%,由此该市中小学生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检出率均高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的平均水平[9];肥胖检出率女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本地学生低体重、营养不良的问题相对更为突出,这与本地的社会经济、卫生保健水平密切相关,因本地2010年人均GDP水平仅较全国人均GDP第三的甘肃省略高[10]。该本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存在年龄差异,男、女生分别在

13、12岁年龄段营养不良检出率尤为明显,分别为11.79%和19.06%,是因为此时男女性正值青春发育旺盛期,身体生长迅速,新陈代谢旺盛,营养需求巨增所致。本市低体重营养不良、较低体重合并检出率存在地域性别差异,农村男、女生>城区男生>城区女生,可见农村学生体重和营养不良问题更为突出。该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存在着营养不良、肥胖现象并存,以营养不良较为突出,以农村学生较为严重,尤为

12、13岁年龄段为甚,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积极有效的干予措施,以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篇:卫辉市学校结核病防治应急处置预案

卫卫疾控〔2011〕1号

为了有效控制结核病在我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发生、流行,保障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教育部《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卫办疾控发„2010‟133号)、卫生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9]53号)和《新乡市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各级各类学校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在卫生、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接受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的业务指导,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归口管理”的方针。

二、组织领导

各级各类学校应建立由主管卫生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的结核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各项结核病防治工作。

在学校发生结核病疫情时,市结核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即为结核病疫情应急处置小组,结核病疫情应急处置小组责成市疾控中心结核

1 / 5

病防治科组织技术力量开展结核病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三、防范措施

1、加强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增强结核病防病意识,保障师生健康。采取多种形式如:选择主题班会、观看宣传光盘、专题讲座、国旗下讲话、知识竞赛、写观后感、作文比赛、黑板报、橱窗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也可根据本校特点,开展具有特色的结核病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广大师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2、在每学期开学后,组织学生对学校的环境尤其是教学区、生活区、食堂、厕所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扫。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应进行空气消毒;并经常开窗保持场所内空气流通,以保证室内“微小气候”符合卫生要求,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3、及时发现可疑肺结核病人。对有咳嗽超过两周或痰中带血或低热、盗汗的学生应高度怀疑其结核病的可能,应立即动员其到结核病防治机构进一步检查确诊。

4、每年对学生开展一次结核病预防性体检,体检率必须达到95%以上。预防性体检为有偿服务,按物价部门规定的价格收费。在进行结核病预防性体检时,发现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反应者,应转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X线胸片检查和痰检,对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者,应进行正规治疗和管理;对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未定诊为活动性肺结核者,要在结核病防治机构指导下预防服药。

四、疫情报告

2 / 5

1、学校发现疑似肺结核或肺结核病人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时限向学校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任何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疫情。一经发现将视情节后果追究责任,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结核病暴发、流行,结核病防治机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报告。

五、应急响应等级和启动条件

应急响应等级共分四级,即四级、三级、二级、一级。 其启动条件是:当某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发生一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包括结核性胸膜炎),无论痰菌阳性与否即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如在一个月内发生两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无论痰菌阳性与否即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如在一季度内发生三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无论痰菌阳性与否即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如在一个月内发生三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无论痰菌阳性与否即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六、应急响应行动

1、对患者的处置

确诊的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包括教职员工),立即休学隔离治疗,由结核病防治机构负责病人的治疗与管理,传染性消失后,凭县级以上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的诊断证明方可复学;非传染性病人在校治疗,由校医或家庭督导员负责治疗管理,确保规则用药。

3 / 5

所有肺结核病人的抗结核药品由结核病防治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免费提供,有合并症需要用辅助药品者自费,参加新农合的病人辅助药品费或需要住院的重症结核病人按新农合规定给予报销。

2、应急响应行动

四级响应行动:对其密切接触者--教师、同班同学、和同宿舍的同学,在病人发现15天内进行结核病筛查,筛查率达到95%以上。

三级响应行动:对其密切接触的教师、同年级的同学在病人发现15天内进行结核病筛查,筛查率达到96%以上。

二级响应行动:对全校的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在病人发现15天内进行结核病筛查,筛查率达到97%以上。

一级响应行动:对全校的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在病人发现15天内进行结核病筛查,筛查率达到98%以上;之后在第三个月对全校的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进行第二次结核病筛查,筛查率达到99%以上。

以上应急响应行动由我市疾病控制中心组织实施。结核病筛查为有偿服务,按物价部门规定的价格收费。

3、对重症感染者的处置:

在结核病筛查中,发现的重症感染者即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的学生,应给予自费预防性治疗,防止其以后发病。

4、应急处置工作总结与效果评价:

应急响应行动结束后,由学校和结核病防治机构联合写出工作总结报告,分别报送同级教育局和卫生局存档,效果评价工作由结核病防治机构年底前汇总报出,每年报告一次。

4 / 5

七、责任追究

为避免结核病应急事件特别是

一、二级应急事件的发生,应建立责任追究制:

1、当学生发生可疑结核病症状或确诊为肺结核病人时,各级各类学校医生应积极向结核病防治机构转诊报告,并写出转诊单。学生得到医生告知未按要求及时到结核病防治机构确诊,由此而引发病情加重、感染他人的由该学生家长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校医未及时转诊超过两周者(以转诊单日期为准),则按《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条款,追究校医的渎职责任。

2、各级各类学校应积极配合结核病防治机构对学生进行结核病预防性体检和针对疫情发生而采取的应急响应行动。如借故拒绝上述工作进程,学校主管卫生工作的副校长即结核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应在结核病防治机构出具的备忘录上签字,由此而引发的一切后果由校方承担责任。如果结核病防治机构在接到学校发生结核病疫情15天内,未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行动,由此而引发的一切后果由结核病防治机构承担责任。

5 / 5

第三篇:卫辉市-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细则

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工作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市食品药品监管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含食品添加剂)、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以下简称“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食品解释》)、《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药品解释》),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印发《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公安部《公安机关受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

本工作细则适用于全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办理的食品药品涉嫌违法犯罪的案件。

第三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做好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查处工作,并建立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信息共享、信息发布等各种工作机制。

第二章 案件移送与法律监督

第四条

人民检察院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活动和公安机关对移送案件的立案活动,依法实施法律监督。

第五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查办案件过程中对符合刑事追诉标准、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向同级或辖区公安机关移送,同时将案件移送书及有关材料目录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对已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将行政处罚决定书一并抄送。

第六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的食品药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实施行政执法的主体与程序合法。

(二)有证据证明涉嫌犯罪事实发生。

第七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自做出移送决定之日起24小时内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下列涉嫌犯罪案件材料:

(一)案件移送书,载明移送机关名称、行政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罪名、案件主办人及联系电话等。案件移送书应当附移送材料清单,并加盖移送机关公章;

(二)案件调查报告,载明案件来源、查获情况、嫌疑人基本情况、涉嫌犯罪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处理建议等;

(三)涉案物品清单,载明涉案物品的名称、数量、特征、存放地等事项,并附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现场笔录等表明涉案物品来源的相关材料;

(四)附有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资质证明或者其他证明文件的检验报告或者鉴定意见;

(五)现场照片、询问笔录、电子数据、视听资料、认定意见、责令整改通知书等其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

行政执法机关已经或者曾经作出有关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附有有关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八条

公安机关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一般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日内依法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决定;案情重大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决定;特殊情况下,受案单位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再延长30日作出决定。

公安机关认为移送材料不全的,应当在接受案件的24小时内书面告知移送的行政执法机关在3日内补正。但不得以材料不全为由,不接受移送案件。

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应当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对决定不立案的,应当说明理由,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连同案卷材料在3日内送达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

公安机关立案后决定撤销案件的,应当将撤销案件决定书连同案卷材料送达移送案件的行政执法机关。对依法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可以同时向行政执法机关提出书面建议。

第九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案件,应当自接到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将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送公安机关,办理交接手续,并在后续的案件侦办过程中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因检验或者鉴定需要时间较长的除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公安机关在案件办理完结后,应及时书面告知移送单位案件处理情况。

第十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不依法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线索的,应当及时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协商,并可以派员调阅、查询有关案卷材料;对于涉嫌犯罪的,应当制作建议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函,提出建议依法移送的检察意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检察意见之日起3日内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并将移送情况上报人民检察院。

第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为公安机关不予立案决定不当的,可以在接到不予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提请复议,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复议请求之日起3日内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对于公安机关逾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以及对不予立案决定、复议决定、立案后撤销案件决定有异议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予以立案监督。

第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建议人民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的案件,应当提供立案监督建议书、相关案件材料,并附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立案后撤销案件决定及说明理由的材料,复议维持不予立案决定的材料或者公安机关逾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的材料。

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补充材料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及时提供。

第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于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当依法作出行政处罚或者其他处理。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经作出的警告、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已经作出罚款行政处罚的,人民法院在判处罚金时依法折抵。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原则上应当在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或者撤销案件、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人民法院作出无罪判决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后,再决定是否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对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案件、人民法院对作出无罪判决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的案件,认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移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处理,并可以提出检察意见或者司法建议。

第十五条 对于尚未作出生效裁判的案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需要配合的,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给予配合。

对于人民法院已经作出生效裁判的案件,依法还应当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作出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将裁判情况通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依据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认定的事实和证据依法予以行政处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为上述事实和证据有重大问题的,应当及时向人民法院反馈,并在人民法院通过法定程序重新处理后,依法作出处理。

第十六条 案件移送中涉及多次实施危害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行为,未经处理的,涉案产品的销售金额或者货值金额累计计算。

第十七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依法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勘验笔录、检查笔录等证据材料,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审查,人民法院庭审质证确认,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第三章

涉案物品检验与认定

第十八条

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办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商请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供检验结论、认定意见协助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按照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刑事案件办理的法定时限要求积极协助,及时提供检验结论、认定意见,并承担相关费用。

第十九条

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将会同有关部门认定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名单、检验检测资质及项目、专家名单等,向全市各级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通报。

第二十条 对同一批次或者同一类型的涉案食品药品,如因数量较大等原因,无法进行全部检验检测,根据办案需要,可以依法进行抽样检验检测。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符合行政执法规范要求的抽样检验检测结果予以认可,可以作为该批次或该类型全部涉案产品的检验检测结果。

第二十一条 对于符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12号)第一条第二项中属于病死、死因不明的畜、禽、兽、水产动物及其肉类、肉类制品和第三项规定情形的涉案食品,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直接出具认定意见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对于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

一、

二、

五、六项规定情形的涉案药品,可以由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直接出具认定意见并说明理由;确有必要的,应当载明检测结果。

第二十三条 根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或者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委托,对尚未建立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方法的,相关检验检测机构可以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对涉案食品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可以作为定罪量刑的参考。通过上述办法仍不能得出明确结论的,根据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委托,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组织鹤壁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相关专家对涉案食品进行评估认定,该评估认定意见可作为定罪量刑的参考。

对药品的检验检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对医疗器械的检测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食品解释》和《药品解释》有关条款规定不具体,以及适用尺度掌握有区域性差异问题,统一依照下述标准执行:

(一)属于《食品解释》第一条第

(一)项中“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的”,一般按照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三倍以上为严重。没有具体限量标准的或者仅有定性指标的,根据检验结果,经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鹤壁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相关专家对涉案食品进行评估后认定。《食品解释》第八条“超限量滥用食品添加剂,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参照前述标准执行。

“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是指国家或者地方有限量标准且与“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类似的情形。是否属于“类似情形”难以确定的,根据检验结果,经鹤壁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相关专家进行评估认定。

(二)符合检验不合格或检疫不合格其中一种的,应当认定为《食品解释》第一条第

(二)项规定中的“检验检疫不合格”。

(三)属于《食品解释》第一条第

(四)项中“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一般按照低于或者高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50%为严重;没有具体限量标准或者仅有定性指标的,根据检验结果,经鹤壁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相关专家进行评估后认定。

(四)《食品解释》第三条第

(二)项及第六条第

(二)项中的“持续时间较长”,一般理解为生产、销售持续时间超过六个月。

(五)按照《化合物经口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等有关规定,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毒性为中等级以上毒性的,属于《食品解释》第六条第

(五)项的“毒性强”;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含量已足以造成人体伤害的,属于“含量高”,对是否属于“足以造成人体伤害”,应经鹤壁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相关专家进行评估后认定。

(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食品解释》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以及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1.个人或者单位非法经营数额或违法所得数额达到有关非法经营司法解释规定的;

2.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两年内因同种非法经营行为受过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又进行同种非法经营行为的;

3.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七)在食品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过程中有充分证据证明掺入或者使用的非食品原料符合《食品解释》第二十条第

(一)、

(二)项之规定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即可直接认定涉案食品为“有毒、有害食品”;符合第

(三)、

(四)项之规定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组织鹤壁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相关专家进行评估后认定。

(八)中药材、中药饮片储存过程中因养护不当导致霉变、虫蛀等变质或被污染的,有证据证明当事人未销售或者使用的,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九)以所谓的祖传秘方、民间传统配方进行私自加工,不针对特定患者,配制、销售自制膏药、丸剂、散剂、胶囊剂、口服液等,违反《药品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

(二)项,按假药论处,一般货值金额1000元以下(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药品),没有造成他人伤害后果或者延误诊治的,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货值金额超过1000元或货值金额1000元以下,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十)对《药品解释》第七条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第七十九条中“非法经营数额”的认定,按照已售出的和未售出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的货值金额计算(标价的,按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

(十一)对非法经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的违法所得数额的认定,以非法经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扣除其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合理支出部分后剩余的数额。

(十二)对无合法有效食品药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不能证明涉案食品药品合法来源,不能提供涉案合法账册、进货查验记录或者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应定性为具有主观故意。

第二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据检验检测报告、结合专家意见等相关材料得出认定意见的,应当按照以下格式出具结论:

(一)假药案件,结论中应写明“经认定,„„属于假药(或者按假药论处)”;

(二)劣药案件,结论中应写明“经认定,„„属于劣药(或者按劣药论处)”;

(三)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案件,符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12号)第一条相关情形的,结论中应写明“经认定,某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

(四)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案件,符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一)》(公通字〔2008〕36号)第二十一条相关情形的,结论中应写明“经认定,某医疗器械„„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五)其他案件也均应写明认定涉嫌犯罪应当具备的结论性意见。

第二十六条 对《食品解释》第八条“超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及第九条“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难以确定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组织鹤壁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相关专家进行评估认定。

对“主观故意”“假药”难以认定的,应及时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

第二十七条 办案部门应当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或者其辩护律师、法定代理人,在涉案物品依法处置前提出重新或补充检验检测、认定的申请。

第四章 协作配合

第二十八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明显涉嫌犯罪的案件线索,应当立即以书面形式向同级公安机关通报。

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进行初查。初查过程中,公安机关可以依法采取询问、查询、勘验、鉴定和调取证据材料等不限制被调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立案侦查。

第二十九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和处理投诉举报中发现的食品药品重要违法信息,应当及时通报同级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将侦办案件中发现的重大监管问题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第三十条

公安机关在侦查食品药品犯罪案件中,已查明涉案食品药品流向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采取控制措施。

第三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在查办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过程中发现包庇纵容、徇私舞弊、贪污受贿、失职渎职等涉嫌职务犯罪行为的,应当及时将线索移送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二条 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公安局、市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对重大案件的联合督办工作,对下列重大案件实行督办:

(一)在全市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二)引发公共安全事件,对公民生命健康、财产造成特别重大损害、损失的案件;

(三)跨地区,案情复杂、涉案金额100万元以上的案件;

(四)其他有必要联合督办的重大案件。

第三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之间建立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信息发布的沟通协作机制。发布案件信息前,应当互相通报情况;联合督办的重要案件信息应当联合发布。

第三十四条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推动建立市辖县区间、部门间食品案件查办联动机制,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办案协作、涉案物品处置等方面重大问题。

第五章 信息共享与案件联席会商

第三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当积极运用《鹤壁市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实现涉嫌犯罪案件的网上移送、网上受理、网上监督。

第三十六条 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审查、办理、监督实行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双轨并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当准确、及时、完整地将有关案件信息按照《河南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录入信息平台。

第三十七条

市、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食安办建立联合会议制度。一般情况下,每季度召开一次召开联席会议,特殊情况根据工作需要可随时召开。联席会议主要职责是:相互通报食品药品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案件办理情况,综合协调、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联席会议各组成单位分管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负责人均为召集人。一般情况下,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集为主。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承担联席会议筹备工作、日常工作,协调落实会议议定事项。办公室主任由市、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管负责人兼任,联席会议组成单位分别明确一名联络员,为联席会议办公室组成人员,负责具体协调沟通事务。

第六章 其 他

第三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依法监督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行使职权。

第三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根据当事人申请,当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人民检察院控告、举报及依职权发现的线索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开展行政违法行为监督。

第四十条

人民检察院有权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实行法律监督。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细则中所称“以上”“以下”,包括本数。

第四十二条

本工作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试行)。

第四十三条

本细则与上级相关规定不一致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执行本细则中的情况及时报本级联席会议办公室。

第四篇:饮水工程论文:卫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措施及运行管理对策

卫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措施及运行

管理对策

摘要:阐述了卫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概况,概述了工程建设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工程运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概况;措施;管理对策;河南卫辉

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农村饮水水质,降低地方病和水性传染病率,减少农民医疗费用支出,解放和节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使其更多地投入到工农业生产。同时,可发展庭院经济和乡村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经济效益显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的饮水,是实施小城镇战略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稳定社会秩序,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效益显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关系农村生活健康和和条件的民生工程,是当前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卫辉市面对新形势,坚持以为人本,采取切实措施,下大力气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使人民群众喝上了干净的水,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构建和谐文明的新农村提供了保障。

1工程建设概况

卫辉市位于新乡市东北部,全市区域面积862 km2,辖13个镇,347个行政村,总人口48.1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43万人,耕地面积4.204万hm2。根据2005年初对全市农村饮水现状的初步调查,全市人口其中有34.6万人饮水不安全。卫辉市针对农村饮水安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研究适合平原区、丘陵区及山区的工程建设模式,总结出了符合农村新形势的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状况等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类型区划分为3个一级类型区:一是平原区。分布在素有“粮仓”之称的顿坊店乡、上乐村镇、城郊乡、庞寨乡、李元屯镇、后河镇、柳庄乡、孙杏村镇、汲水镇9个乡镇。二是丘陵区。分布在安都乡、太公镇、唐庄镇3个乡镇。三是山区。石包乡。自2004年卫辉市列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列入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在建设管理过程中采取了科学规划、适度规模、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等措施,确保了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共解决13个乡镇、246个行政村、20.8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打配套水源井70眼,延伸管网20 km,工程总投资3 837.406万元。2工程建设措施

2.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切实搞好项目工程建设,市政府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有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卫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同时市、乡、村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2.2统一规划,严格实施

为了使规划科学合理,水利局多次组织人员到外地实地考察,结合实际,精心设计,为工程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2.3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为了提高工程质量,从实施方案的编制、申报审批、施工单位的选定、材料和设备采购、资金支付、竣工验收、建后管理等都严格按照程序运作。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在工程建设中,每期工程都严格按照工程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执行;严把水质关、材料设备关、施工队伍选择关、工程质量关、工程验收关;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使用资金、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料物采购供应;统一检查验收;抓好打井设施进场时的性能检查环节、井深控制环节、井管滤网滤料环节、上下水层密封环节、成井后控制环节、井管滤网料检查环节、上下水层密封环节、成井后的洗井环节,确保了工程质量。

2.4严格资金管理

在资金使用上,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资金支出先由实施单位提出申请,经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工程进行验收,根据进度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批后拨付资金。实行支票运行,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3运行管理对策

3.1健全管理体系

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公室,设在水利局,负责全市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各项目村由村民代表选举出1~2名有责任心、懂技术的人进行管理。

3.2落实管理责任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各项目村的供水技术及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搞好安全用水、节约用水知识宣传、管好维修基金、制定管理制度等工作;用水协会负责汇集群众意见、监督水费征收、管理员的管理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管理员负责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维护、维修和水费征收等工作,保证安全、及时、足量供水到户,服务用户[1-2]。

3.3完善管理制度

根据目前工程运行情况和经验,制定了供水工程管理、水价核实、村用水管理员职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3.4建立维修、维护基金和资金

深井村通过从水费中提取0.3元/t作为维修基金,城市管网村提取0.55元/t作为维护

资金。确保了工程正常运行。

3.5搞好培训宣传工作

每期工程建成验收后,工程产权移交村委会由村管理员管理,统一对其进行工程管理、维护技能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宣传饮水卫生、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知识,加强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工作;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农村群众安全用水意识,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和用水安全[3-4]。

4参考文献

[1] 陆建红,李发站.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对策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6):89-91.

[2] 王学锋.浅谈中宁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9(3):82-83.

[3] 黄小兰.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对策[J].广东水利水

电,2009(7):42-44.

[4] 张汉松,刘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水

利,2007(17):30-32. c

第五篇: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的通知

豫政 〔2009〕32号

▬▬▬▬▬▬▬▬▬▬▬▬★▬▬▬▬▬▬

▬▬▬▬▬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2004年省与市县财政体制改革较好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加快发展、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全省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能力进一步增强。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体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完善财政体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体制,优化财力分配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鼓励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

基本原则:

一是鼓励科学发展。引导市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企业效益、提高收入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是财力和事权相匹配。按照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市县基本支出需求。对自有财力不能满足基本支出的,相应增加基数性补助,确保市县基本支出需要。

三是保存量、调增量。确保市县既得利益,逐步调节财力增量分配格局,优化财力分配结构。

四是公平和效率相统一。实行规范统一的财政体制,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兼顾地区发展差异,实施不同类型的激励政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五是引导资源优化配置。鼓励企业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完善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增值税分配政策。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变为第

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市县增值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以2008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分成20%,取消省下划郑州市增值税收入上解递增规定。

(二)增加企业所得税市县留成。为促进各地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企业效益,市县企业所得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增量部分省级分成比例从20%调整为15%。同时,将安阳钢铁集团和河南安彩集团(含上市公司)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下划安阳市,下划收入基数按2006—2008年三年平均数核定。

(三)加大对资源类税收的调控。为促进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市县资源税收入以2008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集中30%;市县耕地占用税收入以2007—2008年两年加权平均数为基数(分年权重为2007年1/3和2008年2/3),增量部分省级集中20%。

(四)调整非税收入分配政策。为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优化经济环境,市县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收入中的社会抚养费收入以2008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分别集中20%。省级集中收入全部用于市县执法部门经费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

(五)提高市县“两税”返还增长比例系数。市县消费税和增值税税收返还增长与上划中央“两税”增长率的比例系数从1∶0.15提高到1∶0.3。

(六)建立市县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按照2008年省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测算情况,对存在基本支出缺口的县(市),缺口部分全部纳入县(市)补助基数;对省辖市本级财政困难比较突出的,按2008年补助额纳入补助基数,增强困难市县政府的统筹能力。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核定县(市)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基本支出需求,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鼓励县(市)加强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基本支出保障水平。

(七)分类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2009—2012年,对开封、南阳、商丘、周口、信阳、驻马店6个省辖市(含省直管县),省级分成市县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三税”)当年增量部分全额奖励市县,鼓励其加快发展;对其他省辖市(含省直管县),省级分成“三税”收入按当年增量的60%奖励市县,其中分成收入增量超过全省平均增幅部分全额奖励市县,鼓励其率先发展。

(八)扩大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范围。增加兰考、宜阳、郏县、滑县、封丘、温县、范县、鄢陵、卢氏、唐河、夏邑、潢川、郸城、新蔡、正阳等15个县为省直管县。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豫政〔2004〕32号),赋予省直管县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省财政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接核定并监管到省直管县。

(九)明确企业兼并重组财税政策。因企业重组对省辖市之间和省与省辖市之间财税利益造成较大影响的,以重组前一年企业上缴的各项税收和附加为基数,按照“依法征收、按基数同比分享”的办法进行调整。探索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办法,鼓励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集聚。

三、完善财政体制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归并简化结算事项。将企事业单位财务划转、农村低保、五保户补助、贫困县公检法干警服装经费、接收军队转业干部经费等项目归并,按2008年补助数纳入补助基数,简化结算事项。基数性补助列入市县年初预算,提高市县预算的完整性。

(二)改进转移支付办法。市县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全额计入标准收入,鼓励市县优化收入结构。标准支出测算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根据总人口、学生数、面积等客观因素和平均支出水平确定,并适当考虑支出成本差异。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大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补助力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对省辖市撤县(市)改区,原享受的转移支付以上年为基数继续保留,2009—2012年纳入转移支付测算范围,支持中心城市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

(三)完善省辖市以下财政体制。本次体制调整省对各省辖市提高“两税”返还增长比例系数增加的财力要全部落实到县(市)。各省辖市要切实承担分级管理的责任,财力状况较好的省辖市要建立市对县(市)转移支付制度。省辖市对县(市)的体制调整,财力要向县(市)特别是困难县(市)倾斜,调整方案实施前须征求省级财政部门的意见。县(市)要合理确定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制度,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乡镇,其财政支出可由县级财政统筹安排;全面推行乡镇干部工资县级代发办法,建立乡镇干部工资保障机制。

(四)切实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严格执行各项税收征收和优惠政策,按照依法征收的原则,做到应收尽收、应退尽退,严禁虚收空转,切实提高征管水平和收入质量。市县要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按“零基预算”办法编制预算,合理安排基本支出,确保干部职工工资和地方津贴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按轻重缓急安排项目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大事、实事落到实处。推行综合财政收支计划,将政府非税收入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提高政府调控能力。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按照“结构合理、目标明确、管理规范、精简高效”原则,清理整合专项资金,完善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建立统

一、规范、透明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上一篇:和平完小食堂整改报告下一篇:河南省实施监督法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