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2024-05-05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精选8篇)

篇1: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7〕72号 【发布日期】2007-07-09 【生效日期】2007-07-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通知

(豫政办 〔2007〕72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499号,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07年8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出台,对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化解行政争议、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政府方面的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切实贯彻落实《条例》,加强和改进我省行政复议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工作,2006年9月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06〕27号),对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1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行政复议工作作了全面部署。2007年5月国务院又制定出台了《条例》,对强化行政复议机关责任、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健全行政复议审理方式、完善行政复议程序、明确责任追究机制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施行以来,我省各级、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认真履行行政复议职责,不断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严格依法审查、公正裁决,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我省行政复议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行政复议制度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行政复议办案质量有待提高、行政复议决定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制度的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紧密结合中办发〔2006〕27号文件和2006年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精神,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条例》、加强行政复议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运用行政复议手段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做好我省行政复议工作。

二、认真做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

省政府法制办公室要对全省学习、宣传《条例》的工作统筹考虑,周密计划,加强指导,确保取得良好成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人员和行政复议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行政复议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办案水平。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要按照统一部署,尽快研究制定学习、培训、宣传《条例》的工作计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组织好本地、本部门的学习培训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采取自学、集中学习和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条例》。要加大对《条例》的宣传力度,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条例》,使人民群众熟悉行政复议制度,知晓通过行政复议渠道解决行政争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扎实做好行政复议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切实履行行政复议职责,依法、公正、高效地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及时有效地化解行政争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畅通行政复议渠道,积极受理行政复议案件。要把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作为近期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按照《条例》的规定和要求,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解决好行政复议“告状难”问题。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相关制度,依法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相关事项,始终做到依法审查、公正裁决,力求法律效果、行政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努力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要进一步加强对行政复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省政府法制办公室要切实履行相关职责,加强对全省行政复议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尽快制定和完善我省行政复议配套工作制度,确保全省行政复议规范、有序、健康开展。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要在本级行政复议机关的领导下,按照职责权限加强对下级行政复议工作的督促、指导,对履行行政复议职责情况进行监督。同时,要定期向本级行政复议机关报告行政复议工作情况,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切实加强对行政复议工作的领导

各级、各部门作为行政复议机关,要按照《条例》的规定和要求,切实加强对行政复议工作的领导,把行政复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支持行政复议机构依法受理和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经常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行政复议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按照《条例》的规定和要求,配备、充实、调剂专职行政复议人员,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优良的干部充实到行政复议队伍。要依法保障行政复议工作的正常办案经费,落实必要的办案条件,保证行政复议机构的办案能力与工作任务相适应,为行政复议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要认真总结以往行政复议工作的经验,分析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真正把《条例》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行政复议工作质量和效率。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七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6〕64号 【发布日期】2006-07-29 【生效日期】2006-07-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管理工作规定进一步加强我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

(豫政办 〔2006〕6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今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印发了《“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管理工作规定》(环办〔2006〕36号)。为认真贯彻环办〔2006〕3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各市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实行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简称“城考”)的对象是各市人民政府;考核重点是城市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污染防治和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等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目的是促进各市人民政府加强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和领导,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城考”工作,综合评价一定时期内城市人民政府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工作情况,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逐步实现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转变。为此,各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列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建立起“城市政府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公众积极参与”的“城考”管理体制。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环保、城建、公用事业、公安、卫生、统计等部门参加的组织领导协调机构和“城考”工作办公室,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将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保证“城考”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进一步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各市人民政府要深刻认识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历史性转变,深刻认识环境保护对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年底前,各省辖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必须建成并投入运行,确保本辖区包括医疗废物在内的主要危险废物得到有效处置;2007年年底前,全省所有城市均要建成管网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都要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二是大力推进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2008年年底前,所有城市内河流必须完成清污分流,城市污水截流并经城市污水管网系统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禁止城市污水进入城市河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龙须沟”的问题。有条件的城市要实施中水回用或引水补源措施,保持城市河流一定的生态流量,恢复城市河湖水体功能,最低要达到一般景观水域的标准。逐步对城市河道及周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改善人居条件,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三是加大城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利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义马煤气等国家重点工程能源和其他清洁能源,减少城市原煤消耗量,调整和优化城市能源结构;实施城市集中供气、集中供热工程,推行清洁生产,2008年年底前取消重点城区内的燃煤锅炉、炉灶和其他落后燃煤设备,有效控制分散煤烟型大气污染。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实行机动车环保年检制度。四是加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城市交通干线噪声监控工作,通过采取机动车禁鸣、限制娱乐场所音响音量等措施,着力解决噪声扰民问题。通过采取一系列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措施,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城市环境保护目标任务。

三、进一步加强对“城考”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管理

全省“城考”日常工作由省环保局负责。省环保局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周密组织,严格考核,认真做好“城考”结果的初审、会审、抽查和审定等各项工作;要加强督促检查,会同有关部门每年组织对各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抽查),检查(抽查)结果通报有关城市人民政府;要做好评比工作,对在“城考”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要组织做好“十一五”“城考”监测点位(断面)的调整、认证和监控工作,各城市“城考”点位(断面)和监测方案由省环保局另行制定。省建设厅、卫生厅、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省环保局做好“城考”工作,及时提供有关“城考”数据和材料。

每年“城考”数据和材料的汇总、上报工作由各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城市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管理工作规定》要求,分工负责,认真监测、测算和统计,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城考”材料进行审核、汇总、计分,考核结果由市政府统一上报。

各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城考”制度化建设,规范基础性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上报有关数据报表和材料。所有数据必须经监测、统计取得,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要符合国家和省技术规范要求,确保“城考”数据的准确、完整、可靠,严禁弄虚作假。要认真做好“城考”监测工作,保障必要的监测经费。要将“城考”完成情况与计算结果于次年4月10日前报省环保局,省环保局组织审核、汇总后报省政府公布。

附件:1.“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

2.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管理工作规定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七月二十九日

篇3: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各市人民政府, 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各大企业, 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7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办发[2016]18号) 要求, 推动实施《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鲁发[2016]12号) , 加强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 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 大力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进一步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完善质量发展机制, 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提升质量供给水平, 加快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要素的经济发展新优势。

二、主要措施

(一) 加强质量基础建设, 培育质量和品牌提升新动能

1. 大力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

认真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提升“山东标准”建设水平的意见》 (鲁政发[2015]26号) , 完成年度标准化工作改革任务。实施技术标准创新工程, 支持在重点企业、行业、产业建设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充分发挥计量的技术保障作用, 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为重点, 开展量传溯源和在线检测技术的研究, 加快环境保护、安全防护领域标准物质的研制。加快建设国家节能家电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引导推进先进计量技术在企业生产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加强节能、低碳、环保、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的认证推广工作。鼓励认证机构开展国际合作, 推动认证结果国际互认。加快建设一批适应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特色产业、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大力推进检验检测领域高新企业认定工作。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革,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由提供单一类型合格评定服务向复合型、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旅游、质监、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着力强化企业质量管理。

加强分类指导, 实施精准服务, 引导中小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夯实质量工作基础;指导大型企业采用卓越绩效管理等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模式, 树立质量发展标杆;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完善质量品牌建设体系, 争创知名品牌。引导企业采用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广泛开展QC小组 (质量控制小组) 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和企业“质量日”活动, 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计量管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 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深入开展行业对标助推转型升级活动, 促进先进技术标准、科学管理方法、高效工艺设备等广泛应用。组织企业以同行业国际一流企业为标杆, 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等, 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开展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 引导企业内部挖潜、降本增效。 (经济和信息化、国资、质监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积极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质量素养。

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夯实质量人才基础。鼓励高等院校加强质量学科建设, 培养质量人才。在职业院校广泛开展质量教育, 强化面向企业的技能培训, 组织2016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企业质量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继续推进“金蓝领”培训工程, 加快培养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开展万家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基础培训活动, 推进标准、计量、认证、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开展技能大赛, 鼓励引导企业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活动, 强化岗前培训,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开展质量素养提升行动, 重点加强对一线工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培训, 塑造追求质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打造一批“齐鲁工匠”。 (经济和信息化、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水利、质监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构筑质量和品牌竞争新优势

1. 打造质量技术新优势。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国发[2015]32号) , 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东行动纲要》, 推动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围绕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 (电动) 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等六大领域, 突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促进制造业整体素质提升。启动实施“十个一百”科技创新工程, 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推动更多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升级为国家级创新平台。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育苗扶壮”工程, 开展“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企业活动。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加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举办首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 促进设计成果市场转化, 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科技、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打造标准化建设新优势。

组织开展“标准化+”行动, 发挥标准化在制造业、安全生产、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城乡协调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日用消费品、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支撑引领作用。完善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同步机制, 促进科技计划执行与技术标准研制同步。建立实施标准“领跑者”制度, 推广应用行业先进标准。完善标准化投入机制, 将研制强制性和社会公益类标准以及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保障。完善标准实施与监督机制, 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的评估、督查、调度和反馈制度。建立标准统计、评估、分析报告制度, 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和结果运用。 (财政、科技、质监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打造品牌发展新优势。

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推进“万千百十”行动计划。以重大装备和高端制造业为重点, 积极争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以旅游、文化、商贸、物流为重点, 积极打造国家级标准化精品示范区。做好省长质量奖评选和山东名牌认定工作, 选树一批在质量、创新和效益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品牌。启动实施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计划, 开展“山东工业之最”主题活动, 带动提升全省工业质量和品牌建设。加强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 推动商标、字号和域名一体化注册保护。继续抓好放心产品生产基地、餐饮服务示范街区、示范市场等创建工作, 深入推进“食安山东”品牌建设。推行“老字号溯源计划”, 挖掘“老字号”品牌文化内涵优势。开展“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主题活动, 全面提升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推进“山东省森林体验基地”和“山东省森林康养基地”建设, 进一步盘活森林旅游资源。开展优质工程创建活动, 推动工程质量品牌建设。开展“全国百强旅行社”和“山东省智慧旅行社”创建活动, 提升“好客山东”品牌的活力和知名度。 (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林业、商务、旅游、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

实施“优进优出”战略, 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经贸投资、文化旅游、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等领域合作, 扩大与沿线国家进出口。全面落实国家质检总局与省政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全力塑造山东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合作协议》, 加快港口和物流服务提升, 提高口岸检验检疫通关效能, 推动外贸优进优出。研究制定全省欧亚国际货运班列统筹发展方案, 推动欧亚国际货运班列快速有序发展, 加快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建设, 降低企业进出口成本。加快培育新型贸易方式, 扶持跨境电商出口贸易发展。利用“互联网+外贸”, 实现跨境电商“信息、信保、服务、物流、金融”等环节闭环交易, 集中打造一批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和公共海外仓。积极参与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 突出抓好输非商品、输中东商品、跨境电商产品质量提升。 (发展改革、商务, 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开创质量和品牌提升新局面

1. 实施现代农业质量提升工程。

继续推动“三品一标”建设,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稳步发展绿色食品, 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 挖掘壮大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建设, 推动省、市、县三级平台主要监管追溯数据互通共享。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打造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依法监管示范区、样板区。深入实施林业产业提质增效专项计划, 大力推进林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争创“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 (农业、林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实施制造业质量提升工程。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作部署, 围绕发展壮大十大装备制造业, 制定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6]40号) 要求, 组织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 以增品种保障基本消费, 提品质增加优质消费, 创品牌满足高端消费, 实现“供需相匹配”。开展产能优化提升行动, 按照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系统治理的原则, 围绕“5+4”过剩行业,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 集中力量发展先进产能。深化国际产能合作, 推动传统优势行业“走出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推广高效锅炉, 实施锅炉节能环保改造, 整治落后燃煤小锅炉。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环保、工商、质监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实施服务业质量提升工程。

加快完善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 推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质量, 引导居民和家庭、健康、养老、旅游等生活性服务领域质量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培育形成一批凝聚齐鲁文化特色的服务品牌和精品服务项目,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开展“提升医疗质量、提升供给能力、提升服务效率, 增强群众获得感”活动,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完善游客满意度调查体系, 开展“食住行游购娱”大旅游行业满意度调查, 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商务、卫生计生、旅游、金融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实施工程质量提升工程。

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理念, 认真落实“坚固安全、舒适便利、美观大方、节能环保”建筑质量工作基本原则, 不断提高建筑质量水平。全面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 完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追溯机制。不断强化施工质量过程管控, 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要求, 实施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 深入推进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工作。加强建筑材料监管, 完善见证取样和检验验收制度, 严禁使用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进一步规范承发包行为, 坚决遏制招投标弄虚作假和围标串标等问题, 构建公平、公正的建筑市场环境。切实提升监理服务质量水平, 多元化推动建设监理转型升级。发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作用, 强化工程质量监督检查, 健全“网格化”监管机制, 确保全覆盖、无缝隙监管。加强工程质量巡查检查, 打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收官之战。完善投诉处理闭合机制, 提高投诉处理效率, 探索建立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开展在建重点公路项目和隧道工程质量安全综合督查, 加强公路波形梁钢护栏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加强水利工程质量隐患排查, 规范市场主体质量管理行为。 (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实施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工程。

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持续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深化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五大举措, 构建多元共治大环保格局。加快火电、钢铁、建材、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减排工程建设。认真贯彻新《环境保护法》, 加强环境监管和安全防控, 严厉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围绕预防、预警和应急三大环节, 建立完善环境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事故预警和应急处置4项工作机制, 构建全防全控的环境安全防控体系。 (经济和信息化、环保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实施电子商务产业质量提升工程。

完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实现信息融合共享。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推动全省电子商务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大力推动传统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 鼓励企业采取电子商务营销模式, 提高网络市场占有率。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商品备案, 完善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做好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监管平台与山东电子口岸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对接和互联互通, 扶持山东跨境电子商务新型业态做大做强。推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设立“齐鲁专区”, 集中展示、宣传、推广山东企业和产品。深化与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的合作, 完善“好品山东”网络平台功能, 促进大宗工业品网络营销。加强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农村电商聚集发展。推动电子商务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严厉打击电子商务违法行为, 严查电商产品质量违法案件。打击售假、虚假宣传和侵权盗版网站。 (经济和信息化、公安、商务、工商、质监、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打造质量和品牌提升新环境

1. 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

深入开展“守护舌尖安全”整治行动, 重点对农药兽药使用、肉及肉制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集体用餐、餐饮具集中消毒、农村食品安全6个方面进行专项整治, 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开展药品和医疗器械专项整治行动,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质检利剑”消费品专项打假活动, 保持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消费品的高压态势。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打好锅炉安全和大型游乐设施安全大排查大整治2项“扫雷行动”, 开展电梯安全排查整治情况“回头看”。开展节水产品、农村饮用水安全产品的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食品和药品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开展“红盾护农”行动, 维护三农利益。重点打击农资、食品、药品、汽车用品、车用燃油等直接损害群众利益、危害生产生活安全的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 有效遏制安全事故发生。 (公安、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研判。

建立科学、配套的质量监督抽查制度, 实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公开制度, 提高对高风险产品、重要消费品、进口商品等领域抽查工作的针对性。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 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产品伤害监测和服务质量监测制度, 定期分析评估质量状况。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强儿童用品、家用电器等日用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加强对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的监管, 有效防范校园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积极参与进口食品“清源”行动, 加强对输华食品境外出口商和境内进口商备案管理、入境口岸针对性检测、进口食品风险预警等, 保障进口食品安全卫生。开展疫病安全风险监测, 严格防范各种有害动植物疫病疫情风险和各类传染病传入。加快构建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和查处机制。建立完善工程质量预警机制, 开展工程质量隐患排查。依法健全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和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制度。构建多渠道、多途径、广覆盖的农产品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网络, 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经济和信息化、教育、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商务、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快质量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企业质量信用平台, 加快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和商贸流通领域企业质量信用体系示范工程建设。加速推进工程质量诚信评价制度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质量诚信提升行动。建立完善旅游市场数字监管信息平台和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平台, 开展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探索建立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加快建设山东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归集、整合各部门信用信息, 实施共享交换。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管理, 定期发布质量失信企业名单, 建立实施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强制退出机制, 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引导行业组织开展诚信自律等行业信用建设, 依法严惩质价不符等失信行为。 (发展和改革、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商务、旅游、工商、质监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

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 及时发布各类信息,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结合质量整治专项行动, 主动曝光重大质量违法行为和质量安全问题。充分利用各类展会、博览会平台,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塑造“好产品山东造”形象。开展“质量月”和“创新发展看鲁企”主题宣传活动, 提升全民质量意识。深入推进国门生物安全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客舱、进车厢活动。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宣传服务月活动, 不断提升公众的金融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宣传、经济和信息化、商务、新闻出版广电、工商、质监、金融、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工作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 制定质量、品牌、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实施质量、品牌、标准化建设年度行动计划。要明确任务目标, 细化工作措施, 抓好任务落实, 着力推动质量供给创新, 提升质量供给水平。

(二) 密切协调配合。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加大推进力度, 加强沟通协调, 做到全省上下联动, 目标一致, 行动统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质量共治, 形成质量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 确保各项措施整体推进。

(三) 强化督导考核。

依据《山东省质量工作考核办法》, 加强质量工作考核, 将制定质量、品牌、标准化“十三五”规划, 年度行动计划和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充分发挥考核的风向标作用, 督促各级、各部门主动作为, 强力推进, 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篇4: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为进一步推动油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切实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将油茶产业打造成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和富民强省支柱产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巩固提高、绿色发展”目标,以资源培育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大力扶持原料基地,着力打造湖南品牌,切实提升经济效益,做优做强油茶产业。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实施,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 优化产业配置;坚持依靠科技,规范种苗管理,推广新技术,实现丰产、优质、高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优化油茶良种区域配置,实行生态种植,注重环境保护;坚持创新机制、多元发展,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油茶品牌建设,确保产品安全。

(三)发展目标。高标准建设一批经济效益显著、科技支撑力强、配套设施完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标准化油茶产业园。培植3家左右经营机制完善、社会责任感强、市场化程度高、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油茶龙头加工企业。到2020年,实现全省油茶种植总面积达到146.7万公顷,茶油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油茶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

二、强化政策支持,推进产业发展

(四)加大财政投入。省财政农业产业等相关专项资金要支持油茶产业发展,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后续资金投入机制,重点支持基地建设、油茶垦复、抚育管护、标准制修订、科技攻关及产品深度研发、技术培训等。

(五)建立健全油茶优势产业扶持机制。油茶主产区要将油茶列为优势产业,统筹安排和有效整合退耕还林工程及其成果巩固项目、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农业及山区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移民专项、水土保持等项目资金,加大对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油茶产业示范园建设。鼓励油茶生产全程机械化,对油茶生产中使用的农业机械积极创造条件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完善金融支持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进银企合作,完善银行贷款林权抵押、林权担保手续。

(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林地有序流转,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基地建设,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植油茶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 等经营模式建立油茶林基地,使企业和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鼓励因地制宜开展复合经营,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综合生产能力。

三、突出科技进步,增强支撑能力

(七)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依托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中攻关油茶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加强优质、高产、高抗油茶新品种的选育,加快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标准化试点示范及推广应用。加强良种繁育,强化良种壮苗,提倡大苗造林。积极研发油茶生产垦复机、采果机、脱壳机、烘干机等机械设备。扶持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加强油茶产品精深加工,开发油茶系列产品,有效利用油茶加工附加产品,不断提高综合利用率和效益。

(八)推进生产标准化。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契机,整合现有油茶基地和资源,高规格谋划、高标准建设油茶产业示范基地。加强油茶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油茶生产标准化;加强油茶产地环境监测力度,提高监测水平,从源头上确保油茶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油茶新技术培训与推广力度,全面提高生产经营技术水平。

四、规范市场秩序,打造油茶品牌

(九)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出台湖南省茶油质量标准,规范茶油市场准入机制。推行联合执法,打击以次充好,严惩假冒伪劣,进一步净化油茶市场。加强油茶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十)着力打造优质品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整合油茶品牌,改变油茶品牌散、多、弱的问题,着力打造湖南油茶品牌。规范行业自律,引导企业成立油茶产业联盟或协会,优化市场环境,防止不正当竞争。

五、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当地实际把油茶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油茶产业健康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把油茶产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财政部门要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切实做好资金保障;林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油茶产业发展系统性研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科技部门要对油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十二)加大宣传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油茶产业和油茶产品的独特功能、 综合效益、巨大潜力及发展油茶产业的政策、技术、典型,挖掘油茶产业的文化内涵,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十三)加强督促考核。各地要将油茶产业发展列入对市州、县市区农业和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督查和通报制度,确保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任务、资金、责任、成效“五落实”。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篇5: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发布日期】1994-10-25 【生效日期】1994-10-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市住房制度

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认真贯彻《大连市住房公积金

管理暂行办法》的意见的通知

(1994年10月25日大政发〔1994〕74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总公司):

市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认真贯彻《大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认真贯彻《大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意见

市政府:

为贯彻执行《大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暂行办法》(大政发〔1993〕41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加速我市房改进程,加强住房公积金征收管理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凡属大连市市内四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的机关团体、企业(含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及其所在单位,都必须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按时足额交存住房公积金。

二、二、住房公积金是一种义务性长期储金,通过资金的定项集聚和积累,逐步提高职工家庭解决自住住房的能力,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住房的新机制。各单位应把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劳动工资制度和社会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劳动、人事部门应积极协助抓好这项工作。

三、三、市经委应把建立住房公积金,做为厂长、经理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督促企业认真做好公积金的交存工作。

四、四、各级工会组织在考核基层工会工作时,要把单位公积金建立、交存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检查。要从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高度来协助抓好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和交存工作。

五、五、各级财税部门要及时核定单位由成本、经费中列支的公积金额度,明确列支渠道和资金来源,协助督促单位按规定建立和交存住房公积金。并对住房公积金的归集、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

六、六、市内四区各银行(包括信用社)及所属办事处,在各单位每月审批发放工资时,要根据工资手册上应交公积金数额核实上月公积金交存情况(审查公积金汇交书),风是发现没有为职工如数交存的单位,应督促其按时交存。

七、七、劳动行政部门,每年核发企业《工资总额使用手册》时,应同时审查公积金汇交书。凡没有为职工如数交存的单位,应责令单位尽快办理后,再为其办理《工资总额使用手册》。

八、八、各行业主管局、总公司、单位领导要把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职工办实事。公积金交存好的部门、行业可存贷挂钩,贷款优先,促使公积金归集和使用渠道畅通。

九、九、各单位交存公积金日期以单位工资发放日期为准,七日内到建设银行公积金交存窗口办理汇交,从第八日起,每迟交一日,按应交额的5‰交滞纳金。对连续亏损、职工发工资困难的企业,经职代会讨论,报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审查后,由市房改办批准后可暂缓交存公积金,但职工个人工资已提留的5%部分应及时交存,不得占用。未经批准,一个季度不交公积金的单位,按应交额1%至5%罚款。

十、十、对无故欠交和停交的单位采用特种委托凭证收款(或者使用托收承付结算)的方式收缴公积金。十一、十一、凡是不建立和交存住房公积金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享受房改、住房方面的优惠政策;不得出售公有住房;不予发放住房建设贷款;不予批准住房建设计划。十二、十二、住房公积金由大连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负责归集、管理、使用,其金融配套业务暂委托大连市建设银行房地产信贷部代办。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执行。

大连市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五日

篇6: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225号 【发布日期】2006-10-30 【生效日期】2006-10-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通知

(闽政办[2006]22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34号令,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5年6月1日起施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条例》的重要性。贯彻实施《条例》,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对于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十分必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本着对儿童和人民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卫生、财政、药品监督、教育、物价等部门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管理,做到有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有经费保障,发现违法行为及时查处,确保《条例》得到贯彻落实。

二、严格执行《条例》规定的疫苗分类管理要求,切实保障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第一类疫苗的预防接种,加强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第二类疫苗的使用管理。

根据我省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现阶段我省规定的第一类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等7种疫苗。自《条例》实施之日起,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三、保障预防接种所需经费,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根据《条例》规定,列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第一类疫苗的购置和运输及冷链设备的补充、更新经费以及第一类疫苗异常反应补偿费用由省级财政负责解决,并对困难地区预防接种工作给予必要经费补助。省财政厅、省卫生厅要根据《条例》规定,制定和落实第一类疫苗预防接种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有关经费保障政策。

设区市人民政府对辖区内经济困难的县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并保证市本级开展免疫规划相关工作经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保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预防接种所需经费。第一类疫苗接种收费取消后,县(市、区)级财政根据接种数量、质量、接种材料消耗等情况安排专项经费,保证卫生机构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各级财政安排用于预防接种的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挤占。

四、加强《条例》的宣传工作。卫生等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条例》的学习,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条例》,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条例》的有关规定,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为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月三十日

篇7: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发布文号】皖政办明电〔2007〕4号 【发布日期】2007-01-08 【生效日期】2007-01-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清理相关文件和政策规定的通知

(皖政办明电〔2007〕4号)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1月8日,省政府第十七次全体会议就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作出了部署,要求各部门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对各自现有文件、政策规定和实际工作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内容进行清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目标和要求。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清理相关文件,废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条文和规定,摒弃不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纠正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工作方法和举措,努力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提升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

二、清理范围和内容。省政府办公厅已对省政府及办公厅近三年来制发的文件进行了清理,在此基础上,各部门要对2004年以来本部门出台的文件进行集中全面清理,逐条对照检查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凡不符合要求的内容一律予以修改或废止,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和办法。

三、工作要求和时限。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这次清理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明确专人,落实责任,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清理情况及处理意见,于1月15日前书面报送省政府办公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一月八日

篇8: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 已于2009年2月28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将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食品安全法的公布施行, 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 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这部法律各项规定得到严格执行, 经国务院批准, 现就有关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意义, 认真做好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

食品安全法体现了预防为主、科学管理、明确责任、综合治理的食品安全工作指导思想, 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标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基本准则、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 明确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为全面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 实现全程监管、科学监管, 提高监管成效、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食品安全法的公布施行, 对于保证食品安全, 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责任政府的高度, 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 充分认识食品安全法实施的重要意义, 要把学习、宣传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把实施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对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工作做出具体安排, 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 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和主要内容, 做到家喻户晓, 增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 为法律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培训, 特别要加强执法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 确保执法人员准确理解、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 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学习, 熟练掌握食品安全法律知识, 自觉守法经营;食品行业组织要加强行业自律, 指导、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诚信建设;食品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的指导。

二、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

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责任, 以及县级以上各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具体职责, 明确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的规定, 确定本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既要避免职责交叉, 又要防止监管空白, 确保监管工作统一、协调、有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 严格履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各项职责, 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要结合本地实际, 采取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工作机制, 形成监管合力;要统筹规划, 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实现食品安全信息、食品检验资源等的整合、共享;要建立并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 督促有关监管部门依法履职, 严肃查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各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依据各自职责, 严格执行各项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采取有力措施, 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严肃查处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实际, 建立健全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统一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明确、细化各监管环节的衔接措施, 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对不履行沟通协作责任、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等后果的监管部门, 要依法严肃追究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各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依照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积极履行部门间的信息通报等责任, 加强主动沟通和相互协作, 努力实现各监管环节的无缝衔接。

食品安全法实施一段时间后,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法律执行情况, 适时组织开展本地区、本系统执法情况检查, 研究、解决法律执行中的问题, 及时改进执法工作。

三、抓紧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 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统一、科学依据

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 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依据。卫生部要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抓紧整合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 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尽快完成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 优先制定、修订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等的限量标准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需要制定、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 卫生部要立即依法组织开展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有关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卫生部及省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组织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 要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程序, 确保标准内容科学、合理。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公开, 供公众免费查阅。各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做好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各监管部门依据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实施食品安全监管。

四、抓紧制定、完善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 确保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一致性

国务院将根据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需要, 制定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与食品安全法同时施行;食品安全法授权国务院制定的其他行政法规,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 及时提出有关制度设计的建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要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依据各自职责, 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 制定配套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确保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得到切实执行。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要依照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的规定, 对现行与食品安全监管有关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进行清理, 及时废止与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不一致的规章或者修订、废止其中与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不一致的内容, 及时提出废止或者修订与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不一致的地方性法规的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起草法规草案、制定规章, 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规定的程序, 确保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一致性。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 规定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实施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样品并不得收取检验费用及其他任何费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执行食品安全法确立的各项制度给予经费保障, 对增强食品检验能力、提高执法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等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要坚决杜绝监管部门通过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向管理相对人违法收取费用的现象。各监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通过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违法收取费用的, 要依法严肃处理, 追究直接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任。

六、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 扎实做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反映强烈。为切实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突出问题, 国务院已做出部署, 用两年左右时间, 在全国集中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 下大决心、花大力气, 从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各项制度入手, 加强监督和诚信建设, 系统、有序地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要负总责,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09]8号) 要求, 加强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 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抓好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 逐级落实整顿工作任务和责任。各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继续做好违法添加非食品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和进出口、食品流通、餐饮消费、禽畜屠宰和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的集中整顿。要通过集中整顿, 使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 食品安全标准更加完善, 食品行业自律显著加强, 食品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上一篇:飞扬青春,圆梦中国下一篇:优秀团员事迹简介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