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领导干部

2022-06-29

第一篇:高等学校领导干部

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和有关法规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高校领导班子换届考察、领导干部个别提拔任职考察。其中,领导干部个别提拔任职考察在有关方法上可以适当简化。

第三条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领导和推动高校发展的实际成效作为基本依据,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综合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绩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核评价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第二章 民主推荐

第四条 选拔任用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程序和要求,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

第五条 高校领导班子换届考察,参加会议投票推荐的人员范围为:

(一)学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

(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

(三)学校中层干部;

(四)教授代表,工会、教代会、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负责人;

(五)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部分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六)部分担任过校级领导职务的老同志,离退休老同志代表。

(七)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

领导干部个别提拔任职考察,参加会议投票推荐人员参照上述范围执行。

第六条 高校领导班子换届考察,参加个别谈话推荐的人员范围为:

(一)学校领导班子成员;

(二)学校中层正职干部;

(三)教授代表,工会、教代会、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负责人;

(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部分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五)担任过正校级领导职务的老同志,离退休老同志代表。

(六)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

领导干部个别提拔任职考察,参加个别谈话投票推荐人员参照上述范围执行。

第七条 个别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根据岗位的性质、任务和要求,制定职位说明书,拟提拔人选的提名应首先听取职位空缺高校领导班子成员意见。民主推荐由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会同高校党委组织。

第八条 若民主推荐票数分散,根据实际情况和班子结构需要,经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与高校党委沟通,可以差额提出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初步名单,进行二次会议投票推荐。二次会议投票推荐可适当缩小参加人员范围。

根据需要,可以组织考察对象初步人选进行自述。

第九条 拟选拔人选校内产生时,根据民主推荐结果和有关意见,经与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沟通,由高校党委提出考察对象建议人选,按有关程序酝酿后,确定考察对象。拟选拔人选非校内产生时,根据民主推荐结果和有关意见,由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研究提出建议人选。

对考察对象建议人选中非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应听取统战部门意见。

考察对象应在民主推荐中得票数位居前列、干部群众口碑好、平时考核和考核评价高,符合人岗相宜和改善领导班子结构要求。在考察中经查实有拉票行为的,不列为考察对象。

第十条 实行差额推荐、考察、酝酿和考察公示,考察对象一般应当比拟任职务至少多一人。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等额考察的,应当经市委组织部同意。

第十一条 考察对象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时间一般为三至七个工作日。

第三章 民主测评

第十二条 民主测评主要了解领导班子工作情况和领导干部现实表现,重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情况。

第十三条 高校实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备案制度。任期目标报告书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备案,同时在本单位公开。

第十四条 高校领导班子民主测评一般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按照思想政治建设、领导水平、工作实绩、反腐倡廉、完成重点任务五个类别设置测评内容和评价要点(见附表1)。其中,重点任务的具体内容,由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根据学校领导班子任期目标提出。

第十五条 高校领导干部民主测评一般在述职述廉的基础上进行,按照德、能、勤、绩、廉五个类别设置测评内容和评价要求(见附表

2、3)。

对正职侧重评价领导科学发展、驾驭全局、抓班子带队伍、政策水平、学习能力、民主作风、清正廉洁等情况。对副职侧重评价工作思路、学习能力、工作基础、工作作风、精力投入、执行能力、效能提升、分管工作制度完善、廉洁自律等情况。

第十六条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民主测评票按照测评内容设置测评项目,并进行总体评价。

领导班子测评项目、总体评价意见分为好、较好、一般、差;领导干部测评项目评价意见分为好、较好、一般、差、不了解,总体评价意见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民主测评项目评价意见,根据定性考核评价情况按百分制转化。

对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应当设置“是否同意其被提拔使用”等征求意见栏目。

第十七条 参加民主测评的人员范围,一般与第五条的规定相同。

第十八条 领导班子工作总结、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民主测评评价要点应当在测评前发放,保证参加测评人员能够充分准备意见。其中,执行任期制的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班子成员,在任职届满前3个月要向市委教育工委提交任期目标完成情况报告书。

第十九条 领导干部在个人述职述廉的基础上,按照民主测评评价要点,填写自我评价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审阅所在班子其他成员的述职述廉报告,结合其任期内的综合表现,分别对副职作出评价,填写主要负责人评价表。

第四章 民意调查

第二十条 民意调查主要通过工作服务对象和有关方面评价,了解领导班子的群众满意度。

民意调查一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采取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校园网络评议等方式进行。

第二十一条 领导班子民意调查,主要包括在学校事业发展情况、和谐校园建设、党风政风等方面群众直接感受到的工作状态和成效(见附表4)。

民意调查内容可以根据高校具体情况和不同考核评价任务,以及不同时期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具体内容由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与高校党委商定。

第二十二条 民意调查项目评价意见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够满意、不满意、不了解。

民意调查项目评价意见,根据定性考评情况按百分制转化。

第二十三条 民意调查参加的人员范围,一般为不参加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的师生代表,必要时也可以扩大到学校所在地相关部门、学生家长、毕业生用人单位等。

第五章 个别谈话

第二十四条 个别谈话包括结合民主推荐进行的个别谈话、到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个别谈话,以及与考察对象本人谈话,主要深入了解领导班子建设状况和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及现实表现。

第二十五条 个别谈话评价内容、评价要点与民主测评相同(见附表

1、

2、3)。

根据个别谈话的不同情况,参考评价要点,分别确定谈话重点,拟定谈话提纲。

应当提前向谈话人员发出谈话预告。

第二十六条 高校领导班子任期考察,参加个别谈话人员范围一般与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相同。领导干部个别提拔任职考察,参加个别谈话人员范围可以适当缩小。

应当将与考察对象关联度大、知情度深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纳入考察谈话范围。

第二十七条 同拟选拔人选考察对象谈话,一般采取考察组集团面谈的方式进行,借鉴结构化面试方法,提高面试内容针对性,进一步了解其思想政治水平、适应职位能力、发展潜力、自我认知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情况,比较对照不同考察环节的评价意见,核实反映的有关问题,深化对考察对象的了解。

第二十八条 认真听取纪检监察机关的意见,实行拟选拔人选考察对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和延伸考察。

对促进或者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事例、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深入调查了解,可以到考察对象现工作单位,采取个别访谈、实地察看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

对在现工作单位任职不满三年的拟选拔人选考察对象,应当到其原工作单位采取个别谈话、民主测评等方式进行延伸考察。

第六章 实绩分析

第二十九章 实绩分析是依据学校事业发展统计数据、任期目标报告书、任期工作总结或述职述廉报告等内容,分析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思路、工作投入、工作成效,重点评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

第三十条 实绩分析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一)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和民意调查情况,结合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任期目标报告书,分析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状况与成效(见附表5);

(二)以分析领导班子整体的工作实绩为基础,结合工作分工和民意调查及有关审计情况,分析评价领导干部个人的工作实绩;

(三)通过对学校事业发展情况的总体了解,在进行不同高校横向比较的同时,突出对任期内的纵向比较分析。

第七章 综合评价

第三十一章 综合评价主要是在全面掌握考核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考察组集体研究,客观公正地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做出评价。

注意把通过跟踪了解完成重点任务、列席高校重要会议、参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开展谈心谈话和专题访谈、深入干部培训班、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和巡视组沟通了解等多种形式积累的平时考核情况,特别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的表现作为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综合评价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类型分析。按照材料来源、发生时间、表现内容和考察对象所起的作用等情况,将各类材料分门别类进行分析整理,使之条例化、系统化。

(二)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等环节形成的有关数据,评价考察对象的工作成效和群众公认度。

(三)比较分析。将不同考察环节反映的同类与不同类情况、考察对象与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现实表现进行分析比较,评价考察对象的领导干部的主要优缺点及特长。

(四)环境分析。对考察对象工作表现的客观环境因素,重点是工作基础和工作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其主观努力程度。

(五)历史分析。将考察对象的历史情况与现实表现联系分析,评价其一贯表现和基本素质。

第三十三条 根据任期考察、个别提拔任职考察的不同要求,综合考核评价应当突出重点。任期考察重点评价履行职责情况和工作成效。个别提拔任职考察重点评价基本素质和能力水平,应根据班子职责、结构和岗位对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要求,以及领导干部自身履职情况,对岗位匹配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第三十四条 对反映考察对象的有关问题,特别是涉及不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办事和廉洁、团结、作风等方面的问题,应当认真核实和分析,凡是线索清楚、情节具体的,考察组应当了解清楚。情况比较复杂、一时难以了解清楚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委托有关部门等进行专项调查,形成结论,作为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五条 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由考察组集体研究,对领导班子提出评价意见,对领导干部提出使用意见,负责形成考察报告和考察材料。

考察报告和考察材料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考察结果。考察材料应当全面评价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现实表现、个性特点和不足之处,同时反映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等方面的量化结果。根据需要,还可以把有关实地调查报告作为附件材料。

第八章 结果运用

第三十六条 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应当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

对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好,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要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对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好,坚持原则、勇于负责,敢抓善管、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要表扬奖励,注意提拔重用。

对综合考核评价中发现的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要早提醒,早

纠正。对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差、经组织考核认定确实存在问题的领导班子,应当督促整改,必要时也可以进行组织调整;主要负责人确有责任的,应当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对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差,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胜任现职岗位的,应当进行诫勉谈话或者组织调整。对因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纪处理。

第三十七条 高校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有关情况,应当向领导班子成员反馈,同时向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通报。

党政正职的综合考核评价结果,由市委组织部或市委教育工委向本人反馈;其他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结果一般由党政正职向本人反馈。其中干部群众反映意见比较大的领导干部,由市委组织部或市委教育工委向本人反馈。

提拔担任领导干部的民主推荐结果、谈话同意提拔的得票情况和考察情况,应向干部所在高校党委反馈,同时向中层以上干部通报。

第三十八条 根据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要合同高校党委,认真分析领导班子的运行状况,提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三十九条 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考评结果有异议的,可按干部管理权限向市委组织部或市委教育工委提出申诉。市委组织部或市委教育工委应当及时调查核实,作出明确答复。

第九章 组织实施

第四十条 本办法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在市委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实施。

第四十一条 实施本办法,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避免繁琐,力戒形式主义。加强组织协调,避免多头考核或者重复考核。坚持换届考察、个别提拔任职考察与平时考核、考核相结合,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档案,推进配套制度建设,加强基础工作。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北京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关于印发《北京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党委、各高等学校:

现将《北京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九九七年七月十六日

北京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对北京高等学校内部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促进校内干部的廉政、勤政建设,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国家教委关于《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对高等学校内负有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度,运用审计手段客观、公正地评价其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业绩。审计结论和评价是考核、任用和评定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归入干部档案。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高等学校内负有经济责任和直接领导责任的校(院)、系(所、室、处)级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任职届满或调动、免职、辞职、离退休等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的管理职责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及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凡符合条件者,都应根据本规定对其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对处级以下(不含处级)干部是否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由学校自行规定。

第四条 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和内容:

(一)范围:高等学校的财务、基建、物资设备、科研、校办产业管理及行政后勤等部门处级负责人,负有经济责任的系(所、室、处)主任和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校(院)长,以及学校领导认为应该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其他中层领导干部等,均属本规定的范围。

(二)根据承担经济责任的范围,重点审计以下内容:

1、本校或本部门财务计划或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

2、各项教育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包括:学校财力状况,经费来源的真实性、合法性,使用效益,以及筹集的各种基金、资金、社会捐赠等的管理和使用状况,有无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

3、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及保值、增值;

4、债权、债务是否真实、清楚,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

5、任期内重大经济活动、投资项目、经济合同等经济决策是否经过充分、有效的可行性论证或资信调查,运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有无重大失误;

6、校办(或所属)产业和经济实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盈亏状况的真实性、可靠性;

7、任期内各项经济责任目标的实施结果;

8、任期终结时,本校(部门、单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盈亏是否真实,有无弄虚作假情况;

9、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10、本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情况,有无违纪违规问题;

11、提请审计的部门和审计机构认为需要审计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 对处级以上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实施。属学校任命的干部,由学校干部管理部门提请,学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实施;属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校(院)级干部,由上级主管部门提请,学校上一级教育部门审计机构负责实施。

第六条 应由学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实施的审计项目,若因内审力量不足或其他原因,可报请上级领导或主管部门组织联审或建议委托社会审计组织进行,但处理决定应由委托单位提请审计的部门作出。委托社会审计的审计费用,由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按规定支付。

第七条 在校(院)长领导下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部审计机构,对校(院)长或校董事会负责并报告结果。属上级主管部门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并报告审计结果。

第八条 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公务期间,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

第九条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做到: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保守秘密。

参与办理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审计人员若与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员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条 审计机构在接到干部主管部门提请的审计委托书后,如确认符合审计条件,应做好审计前的准备工作:成立审计组,拟订审计实施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

第十一条 被审计人员及其所在单位接到审计通知书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财产、债权、债务等方面的清理工作,认真整理好以下资料,并按时提供给审计组:

1、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被审计人员的述职报告;

2、被审计人员任期内所在单位的全部会计帐簿、凭证、报表和银行对帐单等会计资料;

3、单位财产盘点和债权、债务资料;

4、重大经济合同、协议书、投资项目的论证、决策资料;

5、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制度等;

6、审计人员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有关审计资料。

第十二条 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按照审计程序实施审计,并提出审计报告。

第十三条 审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应包括:

1、被审计人员在任期内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2、被审计人员任期内所在单位的债权、债务状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殖情况;

3、被审计人员在任期内遵守财经法规的情况;

4、被审计人员任期内工作中承担经济责任的评价;

5、其它需要说明的重大事项。

审计报告应当有恰当的标题、明确的署名和报告日期,做到语言简练、表达准确、观点鲜明。

第十四条 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人员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被审计人员及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意见;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第十五条 审计机构在接到被审计人员及其所在单位的书面意见后,要认真研究、核实。如有必要,应当修改审计报告。然后,由提请审计的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出处理决定,在报上级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下达。

处理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十六条 被审计人员及其所在单位在接到处理决定后,如有异议,可向授权审计的领导或提请审计的部门提出书面申诉,请求复议。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处理。

第十七条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机构除在审计报告内做出评价外,若被审计人员在任期内使其所在单位经济效益显著,成绩突出;或有严重违犯财经纪律,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况时,有权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应当奖励或行政处罚,移交有关部门处理的建议。第十八条 被审计单位和个人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审计机构可提出意见,由其主管部门或单位在法定职权范围内,给予行政处分,经济处罚,或者提请有关部门处理。

1、拒绝提供有关资料及证明材料的;

2、阻挠审计人员行使职权,抗拒、破坏监督检查的;

3、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4、拒不执行处理决定的;

5、打击报复审计人员和检举人的。

第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审计机构或人员,其所在单位应酌情给予行政处分或提请有关部门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1、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2、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

3、玩忽职守,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

4、泄露国家机密的。

第二十条 北京地区各高等学校要根据本规定,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并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使用于市属高等学校、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校(院)、系(所、室、处)级领导干部。双管高等学校参照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三篇:高等学校非企业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一、研究背景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主要是对所在单位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本人遵守廉政规定等情况进行评价。

其中真实性、合法性评价,由于有财务数据和国家政策法规为依托,评价依据和方法较明确、单纯和成型,评价指标主要采用会计评价指标,较为成熟。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其效益性评价由于投入产出皆为经济性指标,以企业财务制度财务分析为主的经费使用效益的数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已很完善。

高等学校学院、机关部处等非企业处级领导干部,是指高等学校内部的学院、机关职能部处等非独立法人和非企业化管理单位的处级领导干部,其经济责任审计由于被审计单位为内部机构不直接进行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经济管理主要执行学校规定、收入分配和房屋、设备资源等主要由学校统一管理等,使其具有不同于法人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性评价即经费使用效益的评价,由于其产出主要是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非货币化度量的社会效益,目前在审计实践中,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产出的真实性核实较难,目前的作法是以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为基础,结合财务数据进行评价;二是核实工作量较大;三是现阶段以财会知识为主的审计人员进行这方面的核实和评价,自身知识结构也不够;四是投入产出的横向比较确定参照物很困难,现基本上是纵向比较;五是对高校投入产出比较本身在社会上还存在很大争议,尚未有一个定型的办法。如对高校按投入产出效益进行排名,也引起一些争议。总体来看,效益性评价尚未有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办法。

要提高审计监督的实效,应坚持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三位一体,以效益性为根本,改变目前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的格局,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效益性评价体系,也是今后审计的发展方向。

本课题通过综合归纳研究,初步建立了在当前审计条件下可操作的高等学校学院、机关部处等非企业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方法和依据、评价内容和指标,重点对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以期解决目前审计过程中遇到的经费使用效益难以科学评价的问题并为高校有效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审计评价方法和依据

审计评价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法和动态分析法。比较法是二组数据进行比较;动态分析法是按时间序列对若干组数据进行相互比较。

(一)真实性评价

以审计后确认的事实为依据,将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和其它资料进行比较,作出符合性评价。

(二)合法性评价

以国家和学校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审计后确认的事实和上述依据进行比较,作出符合性评价。

(三)效益性评价

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作为依据进行评价,并相互结合,最后作出综合性评价,评价标准主要有:

第一,以本单位前任数为标准,进行期末期初数、本期上期数比较,评价期末和期初状态、本期和上期状态的变化趋势。

第二,以本单位历史最好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评价和历史最好水平的变化趋势。

第三,以本单位任期目标为标准进行比较,评价完成任期目标的情况。

第四,以国内外同行业平均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评价本单位和国内外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变化趋势。

第五,以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和最好水平为标准进行比较,评价本单位和国内外先进水平和最好水平的变化趋势。

真实性评价和合法性评价主要采用比较法,效益性评价采用比较法和动态分析法。

目前效益性评价中,收集国内外同行业标准和以财务会计知识结构为主体的现有审计人员对非财务事项进行评价较为困难。解决的办法一是加强高校审计信息交流,由国家有关审计部门和协会汇总发布所辖行业相关审计信息,实现非商业秘密的资源共享;二是加强现有审计人员培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三是聘请对高校管理熟悉的专家组进行专项评价等。

三、审计评价内容和指标

(一)财务状况评价

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情况进行评价。

学院、部处经费一般可按以下分类进行归集和评价:

日常运行费:是指列入学校日常经费预算、用于单位日常运行的费用,特点是每年拨入;

专用经费:是指专项用于科研、教学、固定资产建设和其它指定用途的经费,特点是按独立项目一次性拨入和使用;

专用基金:是指从结余经费结转或按一定方式转入、用于指定范围用途的一类专用经费,特点是持续不断拨入和使用、在指定范围内使用;

其它经费:是指除上述经费之外的经费,包括代管经费等。

评价指标:期初结余、收入、支出、期末结余。

通过对上述经费各评价指标的比较和动态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期末、各期财务状况、经费投入和节约程度、预算执行情况等。

(二)遵守国家和学校经济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评价

评价指标:

1.遵守国家和学校经济法律法规评价。评价依据:全国人大、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经济法律法规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现金管理、资产管理、招投标、工程建设管理、仪器设备采购、收费管理等,具体名称略。

通过对执行程序和结果与规定要求的比较,作出合规性评价。

第四篇:学校领导干部值班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全方位管理,使之制度规范化、经常化、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为师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为加强值班领导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学校实行领导带班制度。

值班时间:

实行24小时全天在岗值班制度,早7:40至次日7:40 值班要求:(本制度自2006年9月1日起执行)

1、班领导必须全天在岗,主持全天工作。值班领导要严格遵守值班时间,按时交接班,不请假,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不脱岗。遇到特殊情况却需换班时必须与校长请示后方可调换。值班领导值班期间严禁喝酒。双休日期间,一律正常到岗值班。

2、班领导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对教育、教学、管理、安全保卫、偶发事件等日常工作实施全方位检查、监督。重点部位要反复巡查,确保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防学生人身受到伤害、防校外人员私自进校园、防学生打架斗殴、防学生上下楼拥挤、防学生食物中毒、防火防盗、防触电、及时处理偶发事件、防事故发生。

3、班领导要做到四到位:一是早操间操到位,二是早、午、晚学生开饭时间到位,三是学生午休到位,四是学生晚睡查宿到位。

早按学校作息时间准时到岗,督查并协助生活教师、体育教师做好学生起床早操工作,并做好记录。

负责检查早晚自习、教师到岗看班情况,检查上自习学生人数,如发现教师未到岗要及时通知安排。

负责检查班级卫生以及晨读、间操班主任到岗情况。

下早晚自习及晚放到楼层疏散学生,随班主任、看班教师一起安排学生有序下楼。

负责检查巡视下早自习到晨读、晚放到晚自习、晚自习及课间学生活动情况。防止学生打架斗殴、吸烟,做好重点部位检查。

晚间负责督查并协助生活教师检查学生晚睡、接转电话,处理值班期间出现的问题,重大情况上报校长。

4、班领导发现问题要及时妥善处理,重要事项、重要工作需请

示协调有关领导的,要及时请示协调。晚上或节假日值班,要准确及时做好电话、公文等的转接、呈送工作。

5、班领导要协助上晚自习教师,组织好学生晚自习。检查值班教师、值宿教师以及门卫人员上岗情况。

6、班领导带班期间要经常巡视校园,特别是晚自习课间和下晚自习到熄灯前这段时间,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遇有难度较大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主管领导,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7、学生上课期间,值班领导负责在校园巡视,清除不安全或影响教学秩序的因素,帮助门卫治理好门口秩序,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负责检查教师的上课情况,做好考勤工作。在学生离校时,负责组织教师值班,疏散学生离校回家,保证校门口的安全。发现问题即时报告并妥善解决。

8、班期间做好学校财产安全保卫,做好检查记录工作。

9、班领导要认真填写值班工作日志,详细记录工作及值班等有关情况,以备查考。

10、值班领导不到岗或值班时没有尽职尽责而造成重大事故或重大损失的,学校有权追究值班领导的责任。

第五篇:学校领导干部廉政学习制度

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学习制度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以预防、教育为主的方针,抓好对党员经常性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工作。

一、党风廉政教育的内容

1、组织党员学习《党章》,中央、省、市、县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发布的规定、指示、决议等党纪法规,通过学习,使每个党员了解上级的有关精神。

2、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中纪委、省纪委全会及市、县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每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

3、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监察法》、《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天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中央、省、市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制度规定。

4、广泛宣传,大力弘扬勤廉的正面典型和剖析反面案例,对党员、干部进行正反典型教育,帮助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及时对党员,干部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教育,联系实际,寻找差距。

二、党风廉政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1、组织参加培训班和充分利用上党课、组织生活、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等形式,对党员进行经常性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2、召开座谈、专题讨论会,专题演讲会和写心得等,对党员进行专题教育;组织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对党员进行勤廉兼优的先进人物、行进事迹教育。

3、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党纪教育录像、影视片、优秀文艺作品等,对党员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三、其他要求

1、坚持每月不少于一次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七大精神,学习法律法规,学习扶贫业务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关于反腐倡廉的有关规定,增强党员干部法律意识和政治业务素质。

2、遵守学习纪律,自觉参加学习,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无故缺席,有事请假需领导批准。

3、要设立政治、业务学习记录本,记录每次学习时间、参加学习人员、学习内容、发言情况,每名党员干部有学习记录本,做好学习记录。

4、在学习时,每名党员干部要带学习资料,在讨论中要积极发言。

5、学习列入岗位职责考核。

6、坚持党组织生活制度,并有记录。

上一篇:感动中国人物故事下一篇:供电车间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