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

2022-09-17

第一篇: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

《数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学反思呼唤那些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进取精神的勇士。(一)记教学日记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教学得失可以进行总结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教学参与者看,可以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学方法的反思,如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概念、原理等)是否采用了相应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适合性,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失,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教学进行的步骤看,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从教学内容看,可以反思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性,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等。

(二)说课

说课是对备课的口头说明,但它不同于备课,说课讲备课的过程及其理由,而备课主要是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说课教学反思方面具体体现在:教师在备完课乃至讲完课之后,对自己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与理由做出说明,讲出这些过程,就是讲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这种策略的说明,也正是教师对自己处理教材方式方法的反思。事实上,说课总是讲给同行听的,同行听后要提出建议与评比,这是一个很好且有效的教学反思途径。并能形成反思群体,共同提高。

(三)听课与评课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之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教师讲课时并不总是能注意到自己教学上的得失,但若课后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特别是与同行、专家教师一起,边看边评,则更能看出自己在教学中的长短。

(四)征求学生意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所以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会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层次好、中、差的学生会有他们不同的看法,学生的某些想法也许教师没想到。通过对他们意见的征询,结合自己的思考,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五)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规范化的教学应在单元教学结束时,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不论检查什么内容,都包含着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学生学习中的得失表现,造成得失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倾向,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六)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写“再教设计”

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时的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学反思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而且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同时,为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科研方法。

第二篇:教学反思|高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我身为一线的科任老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我从中受益匪浅,可以说在数学教学中有得也有失。下面我从得与失两方面来进行一下高二年级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二、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

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

三、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五、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 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第三篇:中学生物反思性教学实践

——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个正式术语,其产生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他认为能够促使从业者(包括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并非是外来的研究性理论,而是从业者对自己的实践行为以及内隐于其中的知识、观念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的结果回馈于行动之中,使之得以改善。下面结合具体生物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探索反思性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一些建议。

1 反思性教学的内容 1.1 教学目标反思

生物教学目标设置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符合学生实际发展趋势。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列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笔者把“生态系统的结构”(人教版)一课的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意义;列举分析有关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环保意识,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为此,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尝试从多种具体的生态系统结构中提炼出共性,构建模式图。同时,希望借助本节课的学习实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内容反思主要是反思教学设计是否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实验过程是否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等。课标中本节课具体内容标准为“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活动建议为“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属经历水平,即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从某一渠道获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信息,结合同学之间的讨论,建立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部分,笔者安排了一段《美丽的大森林》的录像片段,请学生注意观察和聆听大森林的声、光、色及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此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接着再请学生从生态系统的概念出发,列举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这种“具体——抽象——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在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和联系部分,笔者让部分学生在课前进行生态瓶实验的探究,在课堂上先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再将实际结果呈现,发现实际与理论推理有所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与讨论,最后得出生态系统各成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无论人工生态系统是如何完善,它都是不稳定的,生物圈Ⅱ号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佐证,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样的内容安排较好地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学目标也能顺利完成。 1.3 教学方法反思

反思教学方法能否被学生接受,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等等。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较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环节 2.1 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是在备课中要做到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对重难点逐一“踩点”,对概念、过程中的关键词要反复推敲、前后对比,结合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的深广度及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可扩展的生活实际也很广,适当选择有直接教育意义的内容能很好升华教学目标,因此笔者在课本的基础上加入了小素材“生物圈Ⅱ号实验”,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表现欲于课前2个月事先安排部分学生进行生态瓶探究实验。

2.2 课中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顺序,不断反思自己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问题设置是否科学有效。

比如以生态瓶(动物只有小鱼)为例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作用比书本上提供的图5~2简单明了,但在总结消费者的作用时,笔者发现单用这一例子是不全面的,学生较难理解“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又临时借助图5—2进行了简要的解释。

再比如原先的预设是要请几位学生分别详细阐述生态瓶探究实验的实验设计方案,但在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发现大家对此类实验设计已经掌握,于是调整为简要概述实验思路。

2.3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对从备课到上课的全过程进行回忆,思考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较好地掌握和理解,课堂上有哪些不足或闪光点。比如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教学方法,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素材和学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教学素材,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渗透科学方法,较好落实了一维目标;但由于时间限制,对各实验组的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的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设计,这点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时间继续完成。再者若能让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上台以课件形式展示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将会成为课堂教学极好的补充形式。

3 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3.1 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一节课要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学生上课状态如何,为什么会出现倦怠或者兴奋的现象,自己也比其他听课教师了解,因此自我反省,改进、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一环。

3.2 集体帮助

集备是一种常规性的活动,是同一年级的教师在一起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切磋的最好时机,同事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否适合自己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落实;听课评课是校际间互相取长补短,共享教育经验的最好方式,邀请同行对自己的课提出批评和建议,同时多多听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课,交流教学得失,在听课中反思,在反思中上课;新老教师结对子是帮助教师快速成长的最有效途径。

3.3 专家提点

生物科学不断以傲人的势头突飞猛进的发展,生物教材也随之不断更新,最新科研成果和科学理论以及跨学科知识都是生物教师的肓点,因此急需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一次专题讲座、一次参观访问、一次现场指导都能给生物教师的知识库补充新鲜血液,使生物教师在反思性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本节课是一堂公开课,课前进行了多次集备和试讲,课后听课教师进行现场评课,个人认为听课教师提出的意见能让自己意识到自己无法认识到的问题,集体智慧碰撞出的火花是最令人受益匪浅的。

4 对反思性教学的思考 4.1 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

反思性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常流于形式,常被认为就是教学反思,反思后就没了下文,为应付学校检查而反思,其主要原因就是“惯性”。教师在教过几轮后刘教材已经轻车熟路,备课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环节,“经验型教学”深入人心,不少人安于现状,缺少深入思考、研究的动力和勇气。反思性教学是要把反思所得加工后应用于其他班的同一节课中,在应用中再反思教学长短,再加工应用,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进步。因此,反思性教学是一个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没 有最好,只有更好。

4.2 与时俱进,拓展途径

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记教学日记、听课与观察、教师互相评价等。在新的网络环境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背景下,一些新的方法不断涌现,反思性教学的途径日趋多样化。如运用现代化设备对教学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并进行教学行为研究,更好地帮助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提高水平;再比如利用网络条件,通过写网络日记、建QQ群、开微博、建论坛等形式,广开言路,收集更多的反馈信息。

第四篇:初中数学反思教学的反思

张伟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反思教学越来越被老师们所青睐。美国学者波斯诺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反思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批判地考察教师自我的主体行为,可以“反观其身”,帮助教师纠偏补过,在以后的工作中减少盲目性,增强有效性,使教学相长。

一、对反思教学有效组织课堂讨论形式上的反思

课堂讨论是反思教学中的四式之一,有效组织学生讨论有赖于学生间“创造性”的碰撞,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讨论交流中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但真正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时,就会出现与事实相违背的情况。笔者曾上过一节初二的几何课,要求画出三角形的高,并观察高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完成,当小组讨论时,只有少数学生在学习、画图,多数学生则在一旁指手划脚,不参与合作,而且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余的学生则成为“静观”、“静听”者,当老师要求小组汇报时,仍然是那一两个学生在总结发言,其他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在观战。这样的小组讨论,达不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只有少数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显然只能起到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搭车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避免这种情况产生,必须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思考偿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究,去发现问题,总结归纳问题。教师要给于充足的讨论时间,总结发言的时间,教师要随时补上一句“还有吗”,并不时地进行表扬鼓励。

有效组织课堂讨论,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而且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意识,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整体之中。然而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组织学生讨论的意义却变味了,有的老师为了使学生的讨论结果能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吻合,在讨论时,利用教师巡视指导的机会,把所得的结论悄悄地告诉了学生,或旁敲侧击地将结果透露给学生,或暗示给学生,甚至把答案让学生写在准备好的练习本上,在小组汇报时,学生就能按老师的设计思路、或设计意图、或标准答案来展示成果。这样看似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相差无几,学生也沉浸在积极动手,充分讨论之中。但是老师却过早地介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剥夺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使学生失去了创造性学生的机

会。

二、对反思教学有效组织课堂讨论提问的反思

反思教学有效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还要求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过程,提出合理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值得学生讨论。在听课中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了(或教学进行不下去)时,老师说:“现在请大家讨论交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再比如,有的老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讨论形式过于单一,学生还没有进入角色时,问题就已经解决了,这样的讨论氛围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渐渐地对讨论产生厌烦情绪。我听过一节关于直角三角形应用的课,老师给出问题:已知在地面A点测得塔顶的仰角是30度,A点到塔的水平距离为100米,求塔高。教师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结果学生答案却一样,把交流变成了简单的对答案,这充其量是知识的简单套用。还有的老师在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时,提出的问题过于复杂、或模棱两可,学生无从下手,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那些较复杂、综合、开放性的学习内容,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讨论,使其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专长,可以提高讨论的效率。如讲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教师可给出四个不同的解析式:y=2x+1,y=-

y=-2x-1,y=1

212+1, x-1,让学生画图(画图时组内四人分工合作,每人只画一个

图形),然后,四人分别把所画的图形摆放在一起,讨论这些图象的特点,(有位置特点、图形特点、共同点,不同点等)并观察这些图象的形状。这样给出的问题,不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某个框框中,问题的提出具有发散性的,讨论既节省了时间,又能抓住本节课的特点,何乐而不为呢?

三、对反思教学有效组织课堂讨论时间分配的反思

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时,要提供给学生讨论充裕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辨正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有时,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当老师将问题呈现给学生讨论时,未留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就宣布讨论开始,还未到两三分钟,就宣布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讨论还刚刚进入状态,而有的小组则刚刚开始,当教师急于学生汇报或全班交流时,有的学生还伏手执笔,解答问题;而有的学生则处于无助状态;既不思考问题,又不听其他学生汇报。这样的小组讨论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目的,而且

很容易挫伤学生讨论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请听一位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心声吧:“有些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就开始讨论,我们越来越没有兴趣,是不是留一定时间让我们来思考之后再讨论,让我们提出一些问题问问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对反思教学有效组织课堂讨论评价的反思

新课标中强调:“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老师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就要对学生的评价不能过于单一或简单的一句话,评价时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方面要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更多的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及小组能给予充分肯定或有意义的奖励。在实际讨论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后,由小组代表展示成果时,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我的想法„„”等,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对小组汇报后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很独特!”、“你的发言很精彩”等,学生有时回答的问题不充分,不全面,不代表本组,老师也不加以纠正。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导致了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结果。换句话说,教师不能客观公正,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教师只关注学生讨论问题结果的评价,忽略了讨论问题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也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的评价却关注的很少,更谈不上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了。

总之,在反思教学有效组织课堂讨论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分组?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值得学生讨论?如何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如何评价?是组织教学前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既要做好组织、引导、评价工作,又要在学生讨论时做到动中有节,乱中有序,保证讨论高质量高效益地进行。充分利用学生这个教育资源,让“先学”、“学好”的“小先生”来帮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班级座位的编排要满足各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教师的指导和介入适时地定位在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服务上,避免介入早了,剥夺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晚了,又会使学生处于无助状态。还要做到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舍得花时间,及时指点迷津,当学生讨论成功,沾沾自喜时,要激励他们向更高目标迈进。

第五篇:幼教教学反思-中班数学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按规律排序》,目的在于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整个活动以收到邀请卡参加音乐会贯穿主线。分三个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去发现一些简单图形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图形排队的基本特征。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第二个环节让幼儿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自己去动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简单图形的排列特征。第三个环节让幼儿掌握复杂一点的图形的排列规律和特征。让幼儿感受了不同颜色,不同图形按规律排序的乐趣,也训练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在这次活动过程中,对于一个经验不足的我来说,有很多不好的地方要进一步完善:设计的内容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偏简单,这要求我要去更多的了解幼儿现在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在幼儿操作前应给予说明,让幼儿明白各种操作材料的主要用途和操作过程,操作中给予指导,可以让幼儿相互检查所做的内容,让他们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操作后要给予评价,评价时要围绕这个活动的目标来进行,这就需要更加明确活动目标;一些细节的东西也不容忽视,准备工作也要做的扎实。

相信通过这样一次次的锻炼,我会做的更好!

上一篇:中学团支书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学生人际交往技巧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