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教改名校典范——重庆一中八十年教育教学改革掠影

2023-02-07

以培养具有发展性品质的人才为目标, 励志创造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备、具有核心发展力和竞争力的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逐渐扩大的办学规模, 不断创新的办学体制, 不断增强的办学活力, 万人学府重庆一中以“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和“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的办学思想为引领, 把“创全面发展之优, 示素质教育之范”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以创新化课程为经, 以发展性课堂为纬, 始终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全面实现高升学与高素质相结合。80年的风雨兼程, 重庆一中以其丰富的实践展现出教育最优美的姿态和最完善的内涵, 也开辟了一条人本素质教育之路, 享誉中华大地。

发展沿革——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核心提示:重庆一中课程改革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80年来, 学校课程改革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是学校课改的宗旨,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成为学校课改的突出特色。】

第一阶段:设置多元化课程, 推进教育的生活化与平民化

1931年, 市立中学 (重庆一中) 成为当时重庆唯一一所由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中学。

1933年秋, 学校推行教育改革。设想以“教育即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的理念, 达到培育“好人”的总目标。市立中学的教育理念彰显出与同时代的其他中学志趣不同的生活平民化与科学人文性。主张采用“避免消极的责罚, 注意积极的指导, 教师循循善诱, 以身作则, 师生打成一片”的教学方法。学校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类。采用学分制。必修科为遵循国民政府教育大纲所规定的科目而开设, 选修科为培养学生素质和个性, 满足社会现实需要而开设的科目。必修课:语言科的国文、国语、英文;数学科的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社会科的中国历史、地理, 外国历史、地理;自然科的植物、动物、化学、矿物、物理;艺术科的图画、音乐、手工;体育科的体操、生理卫生等。同时也开设薄记、珠算、工业常识、农业常识、商业常识等实用性选修课程。因学校理化实验设备充足, 故上课时学生可以人手一份, 这在当时中学中极为难得。为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学校建成了重庆最早的足球场, 组织了重庆最早的中学足球队伍, 当时驻渝的英国、法国水兵经常组队前来学校与学生球队比试球艺, 学校球队常获胜利。

同时, 学校教育也是借鉴和反思的教育, 在《训育旨趣》还可看到, “我们要学生:在生活中求学问, 在学问上用功夫, 在秩序中讨生活, 并使生活合理化”。在教育中学会生活, 在生活中求得教育, “明理崇德, 知耻力行”。市立中学教育之旨既吸收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 也为重庆一中今日的“发展性教育”进行了最早实践性的摸索和探寻。学校还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技能和生活体验的培养, 每天要求学生到学校开设的工厂和农场进行技能培训和生活体验, 时间不能低于两个小时, 并把它作为学生升留级的必要指标。

第二阶段:学习模仿苏联教育经验, 实施教学改革

1953年, 重庆市掀起学习苏联教育的热潮。过去的中学教育基本上采用美国中学教育的模式。当时西南文教部聘请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来渝讲学, 学校教师认真听取了普希金系统介绍的苏联教育理论、教育行政管理组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同时参照凯洛夫教育学进行学习, 全面推进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教学方法采用“五个教学原则” (即量力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 , 各个教研组大力开展教学科研改革, 并且推广“五个教学环节, (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在成绩考核上以“五级记分法”代替百分制”。学校教师学习和探讨教学原则和方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改变了解放前和解放初课堂教学基本无规范的状况, 教学质量得到空前提高, 深受各界人士好评。

1956年, 学校教师向全市教师介绍教改经验有:语文教师许安本的《纪念刘和珍君》, 语文教师黎见明的《教“弱”的一些体会》, 语文教研组的《我们的单元备课》, 地理教师唐谦池的《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对地形岩石地下水的野外实习工作》, 历史教研组的《我们是如何绘制历史图志的》, 数学教师但功函的《我在算术四则应用题教学中的体会》, 物理教师周忠域的《我对球面镜的一些点滴体会》, 化学教师杨大烈的《氨氧化成硝酸的实验的改进》等等。

第三阶段:率先探索教学改革, 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黎见明先生 (1920年—1991年) 是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改革家, 早年在西南联大受业于闻一多等名家, 学问渊博, 治学严谨。1981年, 他针对灌输式教学严重阻碍学生发展的弊端, 提出了“导读”的语文教学思想与做法。在教学中, 他潜心研究, 倾力实践, 以《读写新编》、《语文导读》、《语文导读与创造方法》、《语文导读艺术》等著作, 成为全国著名的语文流派之一,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语文教师茁壮成长, 对重庆市语文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也带动了学校各学科的教学改革, 学校教学走上了全方位的学科导学之路。语文导读理论继承了古代语文教学启发诱导的优良传统, 汲取现代教学理论的精华;语文导读法强调了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 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的, 符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关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有所发展和创新。

它引起的变革, 不仅体现在语文这一学科, 而且辐射到其他学科。学校以“导读”为龙头, 在各学科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理科教学抓实验、重实践, 着力开拓学生的创造力, 体现五个并举:“知识传授与自然辩证法并举;计算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并举;理性知识与实验操作并举;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并举;辅导中差生与培养优生并举。文科教学改革抓“四结合”, 即智能培养与思想教育结合, 智能培养的近景性和远景性结合, 智能培养与电化教学结合, 智能培养与课外活动结合。黄惠灵老师提出的政治课“六字教学法”:“读、讲、议、看、写、用”六环节构成, 改革理论脱离实际的注入式教学, 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时间增多, 教师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90年代以来, 全国基础教育进入改革时期, 学校把握机遇, 开展中学全面素质发展教育研究。1990年, 学校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代表, 加入了全国名校组织的教改研讨会。1991年, 学校承办了全国基础教育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名校——北京景山学校、北京八中、清华实验学校、天津南开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控江中学、南京师大附中、华南师大附中、广州开发区实验学校、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海南中学等聚集一堂, 共同研讨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通过研讨会, 学校加强了与全国各地名校的交往, 扩大了学校在全国的影响, 学校教育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质量也大大提高, 社会反映强烈。

第四阶段:创新课程模式, 为学生成长奠基

近年来, 学校在钱学森先生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和鲁善坤校长发展性教育观的指导下, 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三·三模式”课程结构。

“三·三模式”课程结构以“三大课题”、“三种课堂”、“三类汇展”作课题统领, 其中, 三大课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注重从课程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历史的认知度, 从而客观认识自我、获得健康发展;“三种课堂”则从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等课堂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三类汇展则通过媒介、实物、言语等方面培养学生对各种现代美的认知, 开发学生脑力, 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引领教学改革

【核心提示:科学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 个性与共性相融合, 立足于发展性教育, 重庆一中课程改革既满足了学生理想升学, 又满足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赢得未来发展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需求。】

立足于多年课改经验的坚实土壤, 近年来重庆一中再出重拳, 调整和改革学校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教育课程, 实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 密切了课程内容与时代生活的联系, 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重庆一中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调研评估, 充分利用重庆的教育资源开设了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

学校课程既是对国家、地方必修课程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也是学科综合、专题学习、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校本化。重庆一中继续实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实践课四个板块教学的有机结合, 呈现出科学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互动性、实践性的特点。

目前, 学校基于培养学生人文类的校本课程有:新闻与写作、传记名作选读、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中国古代散文鉴赏、中外当代诗歌欣赏、中外名剧选读等;基于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宇宙与地理、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重庆地理等;培养学生技能的有: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陶艺制作、时装设计等;培养学生文体类的有:中国古典音乐鉴赏、唱读讲传系列活动、田径、武术、击剑、瑜珈、跆拳道等。综合类的有:家政与生活、茶艺、医药常识、个人理财、烹调制作、园艺栽培等152门。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物化载体, 一中根据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组织教师编写了相应的校本教材。一中至今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已编写了校本教材30余种, 正式出版的校本教材有10多种, 为学校有效实施校本课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聚焦课堂——构建发展性课堂教学

【核心提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重庆一中对“发展性教育”的教育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性的实践, 逐步形成了“学校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办学理念。在实践中, 学校把这一办学理念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 找到了多种实施发展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 取得了显著成果。】

长期以来, 重庆一中在坚持发展性教育这一核心理念的基础上, 将其与具体学科结合起来, 倡导在不同的学科教学风格下实现了学生的不同发展。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一学生发展的主渠道, 学校在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策略、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评价上的一系列改革, 共同组成了学校发展性课堂教学的整体构架。

语文课堂, 注重言语生命体的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数学课堂, 注重在课堂生活情境中体验, 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实现学生的积极体验;英语课堂, 注重培养全球文化视野的主体, 主张“开放式立体外语教学”, 创新了一系列英语语言文化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氛围中学会了语言;物理课堂, 注重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倡导“在生活中学习, 让生活走入课堂, 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 增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的意识;历史课堂, 注重在感悟中传承民族文化, 进行了讲故事、编写表演历史剧、将研究性学习纳入课堂教学等探索;化学课堂, 注重基于问题基础上的引导;地理课堂, 注重审美之径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把地理课堂呈现的美与千姿百态鲜活生动的地理世界之美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习者在地理环境美、人地和谐美的追求、探索、创造中获得更多的发展自由。

特色盘点——四大特色闪耀教改光芒

【核心提示:从课程改革入手, 构建一种既有共性——保证基础教育质量和基础性学力, 又有个性——让学生在各自不同领域里充分学习、卓越发展的弹性课程体系。丰富、多元、立体的弹性课程体系建设, 不仅为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好发展提供平台, 更奠基了学生幸福、美好的未来。】

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学校通识教育从最初只有两名教师, 一间教室, 仅开设了木工、金工等机械制作课, 发展到专兼职教师6人, 专用教室4间, 以创造发明为龙头, 以电子技术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在通识教育中, 学校选择与小发明、小制作联系密切的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作为基础课程, 增设了制图、摄影、摄像、造型设计、缝纫、烹调、茶艺等兴趣类课程, 并开设了发明创造课、汽车模拟驾驶课。学生连续5年荣获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成为重庆市唯一的获奖学校, 市级以上创造发明奖20余项, 国际银奖3项, 国家金奖100多项, 获国家专利6项, 有3项已被厂家开发生产。

学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学习与研究实验学校、国家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全国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机器人能力风暴创新实践基地、首批重庆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先进集体、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

科技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多年来, 科技教育从最初的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 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进入课堂教学。

学校的《科技四小活动》被教育部列为面向全国中小学推广的四种研究性学习多样化模式之一。在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活动中, 学生用一节五号电池驱动一个玩具小电机, 拉动了一辆熄火的长安之星汽车, 在规定的20分钟内移动了145厘米, 成为比赛中结构最巧、花钱最少、效果最好的设备, 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学生多次获得央视“三星智力快车”周冠军、月冠军。学生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比赛奖项达8000多个。学校荣获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重庆市计算机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电化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示范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重庆市创新学习研究先进集体、重庆市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一等奖等称号。

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校园文化异彩纷呈。学生自办了校报《四月风》和期刊《心檐滴雨》、《零度风格》;校广播站、新闻摄制组为学生搭建了空中舞台。文化节、艺术节, 学生建立的60个自己的社团:鲁迅文学社、话剧团、曲艺团、舞蹈团、民乐团、管乐团、合唱团、通讯社、书画社、摄影协会、党建协会、四月风杂志社、辩论与演讲社、现代视觉研究社、中韩文化交流社、火箭模型社、街舞社、魔方社、设计社、弦音吉他社、国球社、动漫社、锦瑟、书友会、航模协会、海模协会、车模协会、无线电测向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绿色环保协会、各种球类协会、武术协会、健美协会、棋牌协会……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学校舞蹈《山野小曲》、《竹韵》、《春蚕》、《烛光》连续四届荣获中国艺术节暨全国群众艺术最高奖“群星奖”金奖, 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摄影、动漫设计等比赛中获奖达6000多个。学校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百佳艺术教育单位、全国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重庆市首批创建艺术教育示范校, 书香重庆、和谐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

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学校创办并坚持了30年冬季象征性百日长跑活动, 春 (秋季) 运动会现已举办了69届。还坚持“两操一课”, 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经常举办学生各年级的广播操、健美操、跳绳、迎面接力、拔河、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比赛, 举行教职工体育运动会。

1994年, 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多次承办省市田径、篮球比赛。学生男子篮球队曾多次获得省市冠军、全国中学生男篮冠军、世界第八名的好成绩。多年来, 学校培养了运动健将7人、一级运动员86人。学生在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中取得全国金牌10块、银牌6块、铜牌7块, 省市级金牌239块、银牌261块、铜牌273块。学校荣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全国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四川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重庆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教育是座神圣的殿堂, 需要用崇高的信念去追求;教育是块希望的田野, 需要用辛勤的劳作去耕耘;教育是一部春秋长卷, 需要用一代代有识者的生命去书写。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平民教育, 到80年代的导读法教学, 90年代的分层教学, 再到新世纪的激活课堂教学, 重庆一中始终坚持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学生发展为本, 每一次探索都有成功经验火花的闪现, 并成为新征程的起点。

勇立潮头, 特色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走进80华诞的重庆一中, 已瞄准更高远的目标:重庆一中不仅要走在西部教育前列, 还要成为中国教育一流, 更要跻身于世界名校之林。

上一篇:浅谈培养英语阅读能力下一篇:医学物理兴趣网的建立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