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例急诊死亡病例分析

2022-09-11

为探讨急诊死亡患者临床特点, 减少急诊死亡率, 我们对我院急诊科2009年1~12月51例死亡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为临床急诊急救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均为我院急诊科救治患者, 男35例, 女16例, 年龄22~74岁, 平均41.27岁;就诊时间0.5~7h, 平均2.86h, 其中<1h11例, 1~6h28例, >6h12例;抢救时间:<1h6例, 1~6h38例, >6h7例;死亡原因:外伤29例, 脑血管意外4例, 心肌梗死7例, 中毒6例, 溺水2例, 电击伤3例。所有患者均于门诊抢救室抢救。

1.2 抢救措施

入院即行生命体征监护, 建立静脉通路, 保持呼吸道畅通, 以维持生命体征为目标, 根据病因实施紧急抢救措施。外伤给予急诊清创缝合;低血容量休克者给予输血, 补充血容量;呼吸、心跳停止者给予心肺复苏;消化道中毒者给予洗胃;一氧化碳中毒者给予高压氧。

1.3 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不同病因及不同就诊时间死亡患者构成比, 比较分析不同病因及不同就诊时间死亡患者的抢救时间。所有数据录入SPSS 11.5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不同病因中以外伤占56.86%, 显著高于其他病因 (P<0.05) ;1~6h就诊者占54.90%, 显著高于其他2组 (P<0.01) ;中毒死亡患者抢救时间最长, 达 (8.89±1.72) h, 显著高于其他病因组 (P<0.01) ;就诊时间>6h者抢救时间最短, 为 (2.03±0.37) h, 显著低于其他2组 (P<0.01) , 见表1。

3 讨论

急诊科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个学科, 具有业务范围广、危重症患者多、死亡率高等特点, 对医护人员业务水平要求较高。恢复并维持患者生命体征, 去除致病因素是急诊抢救的2个关键环节, 也是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的重要手段[1]。

本组51例急诊死亡患者中外伤原因占56.86%, 显著高于其它原因组 (P<0.05) , 包括包括车祸、锐器刺伤、高处坠落伤、爆炸伤等,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失血性休克, 抢救时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输入1~2L的等渗平衡盐溶液, 随后输入全血, 同时清创缝合血管。心肌梗死占13.73%, 居第2位。心肌梗死所致的心律失常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也是具有抢救价值的标志之一[2]。心律失常以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为主, 也可以2种或3种心律失常同时存在, 治疗首选200~300J/s的非同步除颤电击复律, 以改善心肌供血, 维持心脏正常功能。本组中毒原因死亡患者抢救时间最长, 达 (8.89±1.72) h, 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1) 。主要以有机磷农药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为主,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临床抢救时效性要求较高, 切断毒源、清除未吸收的毒物, 促进毒物排泄是抢救急性消化道中毒的3个重要内容, 根据毒物种类、中毒时间各有侧重[3]。随着城市改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氧化碳中毒病例显著减少, 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其原因主要为无特效药物可解离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 缺氧所致的脑细胞不可逆变性不易修复等, 高压氧是目前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行性手段之一[4]。

注:与其他组比较#P<0.01

本组>6h就诊者抢救时间仅 (2.03±0.37) h, 显著低于其他2组 (P<0.01) , 提示就诊时间与急诊死亡率关系密切。随着我国急救医学的飞速发展, 城市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得以显著提高。按照城市2.5公里服务半径5min内到达的标准, 可保证急诊患者在15min之内到达医院实施抢救, 同时, 急救人员可实施现场和运送途中的急救, 有效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总结急诊死亡病例临床特点, 探讨减少死亡率的途径。方法 回顾我院急诊科2009年1~12月急诊死亡病例51例临床资料, 统计分析不同病因及不同就诊时间死亡患者构成比, 比较分析不同病因及不同就诊时间死亡患者的抢救时间。结果 不同病因中以外伤占56.86%, 显著高于其他病因 (P<0.01) ;1~6h就诊者占54.90%, 显著高于其他2组 (P<0.01) ;中毒死亡患者抢救时间最长, 达 (8.89±1.72) h, 显著高于其他病因组 (P<0.01) ;就诊时间>6h者抢救时间最短, 为 (2.03±0.37) h, 显著低于其他2组 (P<0.01) 。结论 外伤是急诊死亡的主要原因, 中毒患者抢救价值最高, 缩短就诊时间可减少急诊死亡率。

关键词:急诊,死亡病例,分析

参考文献

[1] 469例急诊死亡回顾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5, 17 (3) :29~30.

[2] 李寿险.重视心脑血管急症的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2 (4) :221~222.

[3] 史忠.急性中毒救治的时效性[J].重庆医学, 2009, 37 (22) :2509~2511.

[4] 杨妍想, 张月敏, 崔晓霞.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6) :151~152.

上一篇:浅谈县级公路管理机构改革创新下一篇:智利文化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