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重点整理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思修重点整理范文

2011 期末思修重点整理

小题(单选 15 和多选 5 )

1. 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 1 )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 2 )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 3 )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 4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 .培养优良学风

( 1 )勤奋

( 2 )严谨

( 3 )求实

( 4 )创新

3,.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4.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内容: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5.信念的特性

( 1 )稳定性

( 2 )执着性

( 3 )多样性

6.立志须躬行

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的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的奋斗。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 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 的统

一。实质: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 道德要求、政治原则 和 法律规范 ,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8 .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 )爱自己的国家

9.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 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10.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1. 时代精神的内涵

( 1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 2 )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 3 )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 4 )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12.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3.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 1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 2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 3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值标准

答案: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

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

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人生价值出发

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总结:只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就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创造误会的青春。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答案:一个人应该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

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14. 端正人生态度: (1) 人生须认真( 2 )人生当务实( 3 )人生应乐观( 4 )人生要进取( 5 )人生要进取

15.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16.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 1 )平等原则

( 2 )诚信原则

( 3 )宽容原则

( 4 )互助原则

17. 道德的主要功能是( 1 )认识功能( 2 )调节功能。

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调节功能:是指到的通过评价等方式,知道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18.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 1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 2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 3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 4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 5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

( 6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19.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0.2001 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1.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社会生活基本本上课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

22.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 1 )文明礼貌

( 2 )助人为乐

( 3 )爱护公物

( 4 )保护环境

( 5 )遵纪守法

23. 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

( 1 )爱岗敬业

( 2 )诚实守信

( 3 )办事公道

( 4 )服务群众

( 5 )奉献社会

24.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性爱,理想和责任。

25.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26.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哎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27.不具备犯罪的条件:( 1 )10岁以下儿童;( 2 )精神病患

28.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防卫。

29.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简答题 3 个

1.如何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追求理想,善于创新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如何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 1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 2 )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 3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 4 )人与自然的和谐

( 5 )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与如何对待人生环境有重要关联

3.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2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 3 )合理调控情绪。

( 4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 5 )自觉地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

4.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

( 1 )指引作用

( 2 )预测作用

( 3 )评价作用

( 4 )强调作用

( 5 )教育作用

5.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 1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2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3 )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 4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 5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 6 )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 7 ) 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6.宪法的基本原则;

( 1 )党的领导原则

( 2 )人民主权原则

( 3 )公民权利原则

( 4 )法治原则

( 5 )民主集中制原则

名词解释题 8个

1. 理想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 信念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 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5. 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6. 社会公德: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7. 职业道德: 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8 .爱情: 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

论述 3 个

材料分析(李玉刚的事迹) 1 个

一.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重要意义

理想的作用

1. 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

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2. 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想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

的源泉)

3. 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

发展的期望)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应当高度重视对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

努力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做什么人、走什么路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执着追求的人总会经历顺境和逆境等不同的人生境遇,并感受着顺逆中的甘苦,福祸与荣辱。在顺境中前进,如同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但是,顺境中的宽松气氛,优越条件,又容易使人产生自满自足的感觉。在逆境中奋斗,犹如逆水行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能成功。这是身处顺境的学问,是善于抓住机遇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方式;处于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这是身处逆境的学问。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可能只是一时的,必须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他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能成功。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念, 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念,

论述题

四.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国民族的未来。 大学生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1)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大学生只有养成诚实的守信的的道德品质才能

真正忠诚于国家的民族的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生奋斗的理想信念。)

(2)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大学生只有养成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3) 诚信似乎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个人诚

实守信、遵守契约。)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答题方法:1.材料、2.结合材料3.全面概括

第二篇:思修课知识点整理

整理:机械152班 蔡昕彤 14号

绪论

第一节

1.大学生活较以前有哪方面的变化:

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 2.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3.大学要树立怎样的学习理念:

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4.德智体美的重要性: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第二节

1.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价值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第三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大意义: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第四节

1.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有助于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打下知识基础

有助于摆正德与才的位置,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方法:

学好科学理论、掌握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

第一章

第一节

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提供前进的动力、提高精神境界 第二节

1.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科学预见人类社会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2.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三节

1.怎样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到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为何要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3.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需躬行

第二章

第一节

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还表现为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 2.中国精神是什么: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中国精神的意义:

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4.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两者的关系: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第二节

1.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爱国主义的定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3.如何体现爱国: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的文化

第三章 第一节

1.人对自我的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常新的问题。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对此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

人有两种属性:(1)自然属性——本能

(2)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地打上了自然属性的烙印 3.人生观的重要性: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人生观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5.人生目的的重要性: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标准 6.人生态度的四个要点:

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7.如何正确认识人生矛盾: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8.什么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才值得终身尊奉和践行。 9.为什么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

(2)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10.如何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反对拜金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第二节

1.如何正确对待人生价值:

正确对待人生价值,不仅要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内涵和特征,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

2.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3.人生价值的标准:

(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2)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3)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透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 4.人生价值内在包含什么:

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5.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性: 一方面,人生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6.如何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7.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8.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节

1.如何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知识;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2.如何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4.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竞争和合作,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5.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6.如何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第四章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律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3.道德功能主要分为: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 (1)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2)规范的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3)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4.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影响;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5.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第二节

1.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3.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第三节

1.什么是中国革命道德:

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 2.革命传统的重要性: 历史经验表明,革命传统特别是革命道德传统,是克服前进道理上一切困难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战胜千难万险的重要力量源泉 3.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全心全为人民服务;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4.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性: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四节

1.“四个全面”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2)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3.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4.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了什么: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5.如何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

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养成节俭节约的好习惯;

自觉学习道德模范。

第五章

第一节

1.有序的公共生活的重要性?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 社会公德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社会公德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公共生活需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协调。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途径。 3.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3)爱护公物,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4)保护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5)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4.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5.大学生应当自觉学习和遵守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坚守法律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这也是遵守网络道德的要求

6.什么是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1.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 爱岗敬业,反应的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2)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

(3)办事公道,以公道之心办事,是职业活动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

(4)服务群众,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

(5) 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兢兢业业的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

2.什么是职业道德:

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3.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服从社会发展的要求;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4.如何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5. 如何自觉遵守职业道道: 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第三节

1.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尊重人格平等;

自觉承担责任;

文明相亲相爱

2.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3. 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不能误把友情当爱情;

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不能片面或功利化的对待恋爱;

不能只重在过程不顾后果; 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4.如何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谨慎对待结婚成家;

担当责任和履行义务;

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5.如何弘扬家庭美德:

认识家庭美德的重要性; 营造良好的家风; 遵守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四节

1.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2.个人品德的鲜明特点:

其一,实践性;其二,综合性;其三,稳定性 3. 个人品德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

(1)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

(3)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4.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采取有效地道德修养方法;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如何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

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

脚踏实地,敢于担当;

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第六章

第一节

1. 了解法律的词源和含义的重要性:

了解法律的词源和含义,理解法律的特征和种类,有助于正确认识法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为形成科学的法制观念奠定基础 2. 什么是法律?

就我国现行法律而言,“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用法。 广义的法律指什么?

广泛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指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 狭义的法律指什么?

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讲的法律通常是指广义上的法律。 3. 法律的本质:

法律的本质分为阶级本质和物质本质 4. 什么是法律的阶级本质:

(1)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一致的体现。在阶级社会,法律就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人的意志体现。法律保护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所以统治阶级也必须遵守法律。

(2)法律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即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所体现的意志。他不是统治阶级一致的全部,统治阶级的意志还通过政策、道德等形式来体现。 5.什么是法律的物质本质:

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法律。 5. 什么是法律的特征:

(1)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2)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 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6. 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

(1)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即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

(2) 是由国家保证实施,即具有国家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既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现为国家对合法行为肯定和保护 7. 法律发展史上相应的出现过那些法律?

先后出现过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 第二节

1. 我国现行法律: 2. 截止2014年底,我国已经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240多件、行政法规730多件、地方性法规85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00多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 从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2) 从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3.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科学性和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是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

(2)是善于接见我国传统法律和外国法律的成果经验;

(3)是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能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改革和创新,确保立法的质量和水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3)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的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4)体现了继承中国法治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5)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5.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其最重要的作用表现为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秩序以及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2)此外,社会主义法律和其他法律一样,还有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强制等重要作用。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

7.我国立法活动的程序:

立法活动必须遵守法定程序,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而言,大体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案的公布四个环节 8. 什么是法律执行: (1) 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2)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因此有时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第三节

1. 我国宪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1) 党的领导原则; (2) 人民主权原则; (3) 人权保障原则; (4) 法治原则; (5) 民主集中制原则 2. 我国宪法确立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及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 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政治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制度的基本特色,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势;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它可以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更好地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它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尽快地发展,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昌盛;它可以促进民族团结,保证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加强边疆建设和巩固国防 6.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

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 7.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经济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2)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8.社会主义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所有制的地位: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3)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10.实体法律部门是:

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 11.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包括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序法 第四节

1.大学生应该如何帮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要正确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准确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实践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意义: (1)凝聚思想共识的法制航标; (2)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 (1)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2)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3)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4)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5)建设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 4.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5.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的地位:

由党的十八大提出十六字方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其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并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部署

第七章

第一节

1.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必须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

关心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历程,要在这一过程中牢固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自觉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意义:

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内容:

它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4.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6.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 7.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8.如何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1)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2)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3)正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第二节

1.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要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关系;逐步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培养运用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法治思维的含义:

(1)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思维;

(2)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3)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4)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为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3.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4.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依法办事习惯 第三节: 1.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

(1)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性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2)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3)法律在实践中的事实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4)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2.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性:

(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治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尊重法律权威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3.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第八章

第一节

1.什么是法律权利: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认为:权利就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允许权利人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义务人所保证实现的法律手段。 2.法律权利的特征: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的行使法律权利 3.法律权利的分类: (1)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

(2)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 (3)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 (4)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 4.什么是法律义务:

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相对应,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履行对他人的法律义务

5.法律义务的特点: (1)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2)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3)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4)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6.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互利共赢; (2)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既是享受各种法律权利的主体也是承担各种法律义务的主体; (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化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 (4)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力还是履行义务,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第二节

1.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在:

(1)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为全体公民,权力范围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面; (2)权利与义务为公民平等的享有或履行;

(3)国家从制度上,法律上,物质上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现。 2.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治权利:

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是指人们参加创设或组织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机关所必须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政治表达的自由: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各种语言表达、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由 民主管理权:是指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权利;

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 3.宪法规定的人身权利与义务:

(1)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维护生命存在的权利,健康权是在公民享有生命权的前提下确保自身肉体健全精神健全、不受任何伤害的权利; (2)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搜查、拘禁、逮捕等行为侵犯的权利;

(3)人格尊严权利与义务: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 (4)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是指公民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或搜查的权利 (5)通信自由权利和义务 4.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

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5.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与义务有哪些: (1)私有财产权利和义务; (2)继承权力和义务;

6.宪法规定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 (1)劳动权利与义务; (2)休息权利与义务; (3)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 (4)物质帮助权利与义务

7.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 (1)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 (2)文化教育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1.依法行使权利:

(1)权力行使的目的:公民在行使法律权力时,不仅要在行使上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也要符合立法意图和精神;

(2)权力行使的限度:任何权力行使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应的限度,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限度来行使权力;

(3)权力行使的方式:分为口头方式,书面方式,行为方式。 2.依法救济权利:

司法救济、行政救济、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自力救济 3.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权利:

(1)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 (2)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任务,也是一项道德任务; (3)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 4.我们应该依法履行的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与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依法服兵役; (5)依法纳税 结束语

大学生应该如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1)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 (2)要崇德修身、砥砺品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知识; (3)要明辨是非、坚定自励,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到择善固守;

(4)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第八章 第一节

1.什么是法律权利: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认为:权利就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允许权利人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义务人所保证实现的法律手段。 2.法律权利的特征: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的行使法律权利 3.法律权利的分类: (1)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

(2)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 (3)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 (4)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 4.什么是法律义务: 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相对应,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履行对他人的法律义务

5.法律义务的特点: (1)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2)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3)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4)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6.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互利共赢; (2)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既是享受各种法律权利的主体也是承担各种法律义务的主体; (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化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 (4)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力还是履行义务,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第二节

1.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在:

(1)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为全体公民,权力范围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面; (2)权利与义务为公民平等的享有或履行;

(3)国家从制度上,法律上,物质上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现。 2.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治权利:

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是指人们参加创设或组织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机关所必须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政治表达的自由: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各种语言表达、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由 民主管理权:是指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权利;

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 3.宪法规定的人身权利与义务:

(1)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维护生命存在的权利,健康权是在公民享有生命权的前提下确保自身肉体健全精神健全、不受任何伤害的权利;

(2)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搜查、拘禁、逮捕等行为侵犯的权利;

(3)人格尊严权利与义务: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 (4)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是指公民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或搜查的权利 (5)通信自由权利和义务 4.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

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5.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与义务有哪些: (1)私有财产权利和义务; (2)继承权力和义务;

6.宪法规定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 (1)劳动权利与义务; (2)休息权利与义务; (3)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 (4)物质帮助权利与义务

7.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 (1)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 (2)文化教育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1.依法行使权利:

(1)权力行使的目的:公民在行使法律权力时,不仅要在行使上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也要符合立法意图和精神;

(2)权力行使的限度:任何权力行使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应的限度,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限度来行使权力;

(3)权力行使的方式:分为口头方式,书面方式,行为方式。 2.依法救济权利:

司法救济、行政救济、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自力救济 3.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权利:

(1)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

(2)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任务,也是一项道德任务; (3)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 4.我们应该依法履行的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与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依法服兵役; (5)依法纳税

结束语

大学生应该如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1)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 (2)要崇德修身、砥砺品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知识; (3)要明辨是非、坚定自励,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到择善固守;

(4)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第三篇:思修重点

1.道德的起源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于社会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的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第二.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第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3.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

一.不要误把友谊当爱情。二.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三.不能片面的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四.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11. 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12.我国《婚姻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结婚 。家庭关系 。离婚。(结婚的法定条件分为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离婚有两种方式:一是协议离婚,是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婚。二是.诉讼离婚,是指一方面要求离婚,另一方不同意离婚。) 13.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1)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劳动争议,但协商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走程序,不愿协商的,可以申请调解。(2)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3)调解不成的,当事人一方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14.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1)申诉 (2)控告(3)仲裁(4)诉讼2.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 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歧视性和关键性环节。}4.行政执法的主体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另一类是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主要有:工商、公安、税务、物价、环境保护、食品卫生、、、、、、6.社会主义理念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当和国家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7.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监督体系与制度包括:(1)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权力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经常化、制度化。(2)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切实保障坚持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权。(3)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切实发挥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4)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完善司法机关内部制约与监督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10.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文化安全是指一国人民能够独立自主的选择自己的价值观、文化制度,独立自主的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社会公共安全是国家预防、控制、处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突发灾害事故,以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1.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1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1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1.宪法的特征: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宪法的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原则。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地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力:平等权、政治权力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特定主体权利。 8.我国的国家机构:(一.)全国人民大表大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三)国务院 9.民法的基本原则:一.平等原则。二是自愿原则。三是公平原则 四是诚实守信原则五是禁止权力滥用原则。15.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行政拘留。除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17.刑法的概念和原则:一是罪行法定原则。二是罪行相当原则。三是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18.犯罪概述:犯罪构成、排除犯罪的事由、故意犯罪形态、共同犯罪。18.道德交通安全法中基本原则:依法管理,以人为本,与民方便19.处理劳动争议的四种途径协商:协商解决、申请调解、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三、简述犯罪构成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四、消费者基本权利:人身、财产安全权、知悉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监督权

十、婚姻家庭法律规范中的离婚:离婚的原则: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离婚的方式:协议离婚、诉讼离婚。离婚只是从法律上解除婚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血亲关系并不因此而消除,无论子女由哪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故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2.讲法理中的理由要求:讲法律 讲证据 讲程序 讲法理.理由必须是公开的,而不能是密的;理由必须有法律的依据;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 十

四、宪法的特征: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十

五、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奖励、行政惩罚、行政裁决、行政合同等。

第四篇:思修重点

题型:选择20 简答5(答要点)案例分析1(有理有据)论述题1(理论、事实、感受)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①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解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②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③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④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重要意义: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方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2. 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的特征: 第一,理想具有现实可能性。理想是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而不是主观的,它最终是能够实现的。 第二,理想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理想反映着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条件,人们对理想的想象也受着时

代条件的限制。 第三,理想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个人的阶级地位和利益不同,理想也必然不同。任何理想都受

到一定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制约。 第四,理想具有超前性。理想内容不是现实,而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它是在历史逻

辑的进程中,主观对客观运动趋向的一种超前把握。 第五,理想具有实践性。理想的实践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

物。另一方面,理想既不能在单纯的观念形态的范围内实现,也不能依靠单纯的思想力量来实现,而

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 实现。因此,实践产生理想,理想付诸实践。

(2)信念的含义特征: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信念的特征:

(1)稳定性。信念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人经过长期感受和思考之后所接受的结果,是稳定的。 (2)执着性。谁都认为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都持坚决相信的态度,这使信念带有极大的执著性。 (3)多样性。不同的人,由于众多的原因,会形成各不相同的信念。

(4)亲合性。亲合性是信念在感情上的表现。志同道合就是信念亲合性的表现。 3.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的道路往往是充满了曲折。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追求理想的道路是弯弯曲曲的,正是在曲折中不断地接近目标。正如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一样。

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性并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需要对现实和自我作出比较大的改变才能够实现。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纵观历史,充分印证了社会理想实现的道路是长期的、艰巨的、曲折的。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到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7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勃然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然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运动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4.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科学内涵: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应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的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同胞骨肉。(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

5.我国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

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6.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 (2)人生价值的评价(四个坚持):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7.协调自我身心和谐,促进人与自然都和谐。 (1)协调自我身心和谐: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c.合理地调控情绪。

d.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2)怎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a.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b.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地改造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c.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 8.道德的功能

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调节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调节作用。 9.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10.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中华道德传统

(1)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体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

(2)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3)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照搬、又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吸收,剔除其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糟粕,吸收其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今天有积极意义的精华。

1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1)爱国守法(2)明礼诚信(3)团结友善(4)勤俭自强(5)敬业奉献

1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1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14.

(一)结婚

结婚的必备条件:一是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二是必须达到法定婚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三是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机关: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

无效婚姻:(1)重婚(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3)患有不应结婚疾病且婚后尚未治愈

(4)未到法定婚龄(5)因胁迫结婚的

(二)离婚

处理离婚时的两个原则:(1)保障离婚自由。(2)二是反对轻率离婚。 离婚两种方式:

(1)协议离婚,是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婚,并对子女抚养教育和夫妻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协议,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的行为。

(2)诉讼离婚,是指一方要求离婚,另一方不同意离婚,或双方虽系自愿离婚,但在对子女抚养或夫妻财产分割未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婚姻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的行为。 15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1) 宪法的特征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制订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 宪法的基本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2.人民主权原则3.法治原则4.民主集中制原则5.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16我国的国家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制制度(5)基层群众自制制度(6)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a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b平等权;c政治权利和自由;d宗教信仰自由;e人身自由权;f社会经济权;g文化教育权;h特定主体权利。

(社会经济权: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

(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 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2 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 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 依法纳税。 18我国的国家机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国家主席

(3)国务院

(4)中央军事委员会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6)民族自制地方的自治机关

(6)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19民法的特征:

(1)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2)民法调整的对象是财产关系(债权关系物权关系)和人身关系(人格权关系身份权关系)。 20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核心原则)(2)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禁止滥用权利原则 21诚实信用原则

(1)不为欺诈行为;(2)恪守信用,尊重交易习惯; (3)不规避法律、曲解合同条款;(4)不为不正当竞争。 22民事主体制度

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和国家。 23自然人概念:自然人,是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24. 法人

概念:法人是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以自己名义享有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团体。

包括——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法人成立的条件:

(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够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 25民事行为制度:1.民事法律行为;2.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3.代理

a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4)依照法定的形式 b无民事行为效: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5)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6)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7)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

(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

(二)显失公平的。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

案例:何某因业务需要经常去珠海,2003年在珠海买了一套房子。在珠海,何某与歌厅小姐张某往来密切,后发展在一起姘居。为达到长期姘居的目的,何某于2005年年初背着妻子赵某将在珠海的房子赠给了张某,并办理了过户登记手续。

请问:赵某可否通过法律途径要回这所房子。

答案:第一.该赠予行为不合法,属无效民事行为。我国《婚姻法》第13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根据上述规定,丈夫何某将夫妻共同所有的房产私自赠给张某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赵某应享有的财产份额,该赠与未得到妻子赵某同意而事后又没有得到赵某的追认。

第二.该赠与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德与善良风俗。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即民事行为不得违反社会公序良俗原则。何某为达到与张某长期姘居的目的而将房子赠给张某,应为无效的民事行为。所以,赵某可诉至法院,要求法院确认该房屋赠与行为无效,将房屋收回。

c代理的概念

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本人(被代理人)名义向第三人(相对人)进行意思表示或受领意思表示,而该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d代理的种类 : 法定代理、指定代理、委托代理。 26民事权利制度

1.物权、2债权、3知识产权、4继承权、5人格权、6身份权 (民事权利可以分为财产权和非财产权两大类) A物权

(1)物权的概念: 物权是指权利主体直接支配财产的权利,它既具有人对物的内容,同时又具有直接对抗一般人的效力。

所有权的四项权能

A.占有:权利主体对物的实际控制。 B.使用:为获得经济利益有效使用。 C.收益:在物之上获得经济利益。 D.处分:所有人对其财产依法处置。 行使所有权应注意

a占有权能、使用权能、收益权能、处分权能可以与所有人相分离。

b 所有权人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不能侵犯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权利,必须处理好相邻关系。 私力救济应注意:

a.前提:无法请求国家保护。

b.约束他人的人身自由或扣留他人财物后,应及时向有关国家机关申明,请求解决。 B 债 权

债权是指请求相对人为特定行为(给付)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请求权。

债产生原因: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

债权包含给付请求权、给付受领权、保护请求权三项权能。 C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主要包括:著作权和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和商号权等。

著作权: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著作权的内容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人身权;以及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财产权。

专利权:专利权是指国家依照法律规定,授予发明人、设计人或其所属单位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的独占权利。专利权人的权利主要包括:专有实施权;转让权;许可权、放弃权和标记权。 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外观设计应当具备新颖性和实用性。 商标权:商标权是指商标所有人依法对其注册商标享有的专用权。 商标权人的权利包括:专有使用权;转让权;继承权;使用许可权;续展权和请求保护权。 知识产权:三种权利的对比

取得方式 保护内容 保护的期限 著作权

自然取得

作品的表达

作者终身及死后50年 专利权

专利行政部门授权

产品或技术方案

发明:20年/实用新 型、外观设计:10年

商标权

经商标注册程序

图形、文字及其组合

从注册之日起10年,可以续展

D继承权:继承权是自然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被继承人遗嘱的指定,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民事权利。 E人格权包括: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称权、名誉权、婚姻自主权、隐私权

F身份权包括:配偶权和亲属权。 27民事责任制度

1、 民事责任的概念

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或侵犯国家、集体或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 、一般的侵权民事责任构要件 (1)有损害事实 (2)民事行为违法

(3)行为与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4)侵害人主观上有过错

3、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一般方式:A.停止侵害 ; B.排除妨碍 ; G.赔偿损失; C.消除危险; H.支付违约金; D.返还财物;

I.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E.恢复原状; F.修理、重作或更换; G.赔礼道歉. 28民事时效制度

1、民事诉讼时效概念

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届满时,就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

2、诉讼时效种类

(1)普通诉讼时效——2年 (2)特殊诉讼时效——1年

A.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B.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C.拒付或者延付租金的

D.寄存财物丢失或毁损的 (3)最长诉讼时效——20年 29合同法律制度

1、合同的概念

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合同的形式(1)书面形式 (2)口头形式 (3)其他形式

3、合同的内容:合同的主要条款

(1)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2)标的(3)数量和质量(4)价款或酬金 (5)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6)违约责任(7)解决争议的方法

5、合同的责任

(1)合同责任的概念:

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约定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侵犯债权人的债权,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a.继续履行b.支付违约金c违约损害赔偿 30刑事法律制度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 (1)犯罪的主体

A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有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B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不满14周岁的人、经法定程序鉴定,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C 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2)犯罪的主观方面

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等几种因素。 (3)犯罪的客体

犯罪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4)犯罪的客观方面

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犯罪客观方面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等 排除犯罪的事由:两种:即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1) 正当防卫

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当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以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条件

a必须具有正当目的;

b必须针对不法行为;

c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 d必须对不法侵害本身;

e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2)紧急避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伤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故意犯罪的形态

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 (1)犯罪的预备

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特征:行为人实行了犯罪预备行为、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未能得逞。

(2)犯罪的未遂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3)犯罪的中止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特征:犯罪既遂以前、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必须是彻底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4)犯罪的既遂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31刑罚制度

刑罚是由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一种强制性的制裁方法。

1、 刑罚的体系: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刑罚体系由主刑和附加刑构成。

2、 刑罚的裁量: 是指人民法院对于犯罪分子依法予以裁量并决定其刑罚的活动。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应当根据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判处。包括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缓刑等等。 (1)累 犯

是指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人,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情况。对于累犯,从重处罚,但过失犯罪除外。 (2) 自 首

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3)立 功

立功分为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

犯罪人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

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4)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人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并根据法定原则与方法,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5)缓 刑

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及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在考验期内,如果遵循一定条件,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项制度。 (6 )减 刑

减刑是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一种刑罚制度。 (7)假 释

假释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能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有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种刑罚制度。 32犯罪种类

1、 危害国家安全罪2 、危害公共安全罪

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罪4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5 、侵犯财产罪

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7 、危害国防利益罪8 、贪污贿赂罪9 、渎职罪10 、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五篇:思修重点

1.新的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的理念全面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的理念 终身学习的理念

2.优良的学风:勤奋严谨 求实 创新

3.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4.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含义: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是所表现出来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目的和方向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的含义、特征和类型.

答:理想是人们在时间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特征:现实性 超越性 时代差异性 阶段差异性 实践性 共同性类型:从性质上划分,有科学理想的和非科学理想;从时序上划分,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主题上划分,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内容上划分,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个生活理想等。

2.信念的含义和特征答: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使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理想信念的作用和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答: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4.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5.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答: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2.马克思是具有持久的生命力3.马克思主义已改造世界为己任

6.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2.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4.坚定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7.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

答: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这是在大学生成长的根本途径。2.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也不是互相孤立的存在,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又互相区别、相互制约。 3.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4.社会理想又是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8.立志高远与开始于足下

答:立志当高远 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2.立志做大事 青年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额不要以个人荣华富贵为人生的理想。3.立志须躬行。

9.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答: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理性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毅力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3.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4.理想实现的路途是艰难曲折的,远大理想的实现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5.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了能只是一时的,必须做好遇到顺境的准备,当身处逆境是,也勿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掌声逆境,顺境就在前面。

10.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答:正确认识理与现实的关系是现实理想的思想基础2.理想喝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理想与现实是统一的,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为理想,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2.追求理想需要有执着的信念。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理想而献身,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在追求理想的过 1

程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三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1.爱国主义的含义、基本要求和特征? 答:爱国主义体现了任命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爱自己的国家

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答: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辱。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4.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答:经济全球化形式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援。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发战略,促进民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5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答:3.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 爱国主义与维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6.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核心,时代精神的内涵和核心?答: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到特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改革创新的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7.做忠诚的爱国者?答: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时体现。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2.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3.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是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增强国防观念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1.人的本质?答: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人生观的含义和内容?答: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3.人生的目的是指在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重要作用? 答: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5.人生态度的含义和确立积极进取得人生态度?答: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6.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答: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7.人生价值的含义、内容、标准和评价方法?答: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 人生态度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为依据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2.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3.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人生价值的评价?答: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8.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答:大学生只有正确地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创造人生的价值,成就人生的辉煌。 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3.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4.立足于现实,坚持岗位作贡献。5.实现人生价值要自强不息的精神。

9.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答: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3.合理调控情绪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0促进人与人和谐的原则?答: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11.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答:正确认识竞争 正确认识合作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的、相互统一的。

12.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答: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的统一关系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13.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答: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3.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第四章

1.道德的含义:到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道德的起源: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3.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4.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5.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6.中华名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要求的统一。

8.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

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9.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0.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大学生与诚信道德: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1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五章

1.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定制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体现,从法律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5.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6.法律制定:法律定制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定制柜发行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7.法律执行: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8.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刑事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9.法律遵守: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10.宪法的特征: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是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在定制和修改程序

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11.宪法的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原则

1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监督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

13.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其他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主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第六章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以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国理发,执法,司法,手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方面的基本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1法3.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法治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律至上。法治思维不仅仅认为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手段和工具,更强调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治国理政必须奉守法律至上原则 。2权力制约。国家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权为民所赋)3人○,应为人民而行使(权为民所用),因此权利永兴必须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4正当程序。程序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同等重要。 权保障。人权是作为人所享有或应当享有的权利。○

4.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法律在众多社会规范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和习俗等社会规范代替法律;社会主体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为最高权威。

第七章

1.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务,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2.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和睦

上一篇:数学益智游戏范文下一篇:使用技巧记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