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考试重点1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思修考试重点1范文

思修考试重点内容(1)(1)

思修考试

第六章至第八章

第六章

(注:红色部分为老师标注的重要内容

复习时以书上内容和自己笔记为主

其它部分也是)

一、法律的概念(P143)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本质与特征(P144)

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特征:

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三、法律的四种历史类型(P145)

1、奴隶制法律

2、封建制法律

3、资本主义法律(a、英美法系

b、大陆法系)

资本主义法律基本特征的四个原则:a、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b、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

c、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适应的人权保障原则

4、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本质特征:a、从体现的意志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b、从实质内容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P147)

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3、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4、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5、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五、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P149)

1、指引作用

2、预测作用

3、评价作用

4、教育作用

5、强制作用

六、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P150)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新、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

七、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P151)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人权保障原则

4、法制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八、我国宪法确立的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P155)

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制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九、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P156)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十、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P157)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十一、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P1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实体法律部门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

行政法: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是公民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我国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相适应等原则。

十二、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P162)

1、诉讼法(刑事诉讼程序:a、立案和侦案

b、起诉

c、审判

d、执行)

2、非诉讼程序法

十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意义(P164)

1、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

2、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十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内容(P165)

1、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2、建设高效的法制实施体系

3、建设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

4、建设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

5、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十五、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P167)

1、科学立法

2、严格执法

3、公正司法

4、全民守法

十六、刑法概念

犯罪: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刑事责任年龄:

1、完全无刑事责任时期:14周岁以下

2、相对负刑事责任:14—16周岁

3、完全负刑事责任:16周岁以上

刑事责任能力:

1、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者:a、14周岁以下

b、不能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人

2、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者:a、14—18 b、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人

c、又聋又哑的人/盲人

3、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者

十七、犯罪方面

1、主观方面:故意:直接(必然发生+希望发生) 间接(可能发生+放任发生) 过失:过于自信的(可能发生+轻信不发生)

疏忽大意的(没有认识+不希望发生)

犯罪客体不等于对象

2、客观方面:危害行为(作为和不作为)

危害结果

因果关系

十八、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为了使不受侵害者本人/无辜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伤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第七章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P171) 一个人的法治观念,是从事法治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主义法治道路(P171)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主义法制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P173)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P175)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五、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P176)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把推进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

1、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加强宪法实施,a、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

b、能巩固和发展国家根本制度,保证国家权力依法规范运行,并使公民基本权利切实得到实现,公民基本义务切实得到履行

c、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领导核心

2、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a、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 b、要加强宪法实施

c、要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3、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a、制度基础不同 b、领导力量不同 c、权利主体不同

d、权力行使方式不同

六、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P178)

法治思维含义:

1、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2、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3、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4、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培养法治思维,必须抛弃人治思维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

1、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人治思维得本质是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他主张凭借个人尤其掌权者、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德行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

2、在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情感进行处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随、朝令夕改,具有较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3、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思维,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以民主之名搞乱社会;而人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虽然有时也强调集思广益进行治理或作出决定,但主要表现为少数个人的集权专断。

4、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无法律或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人治思维则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当法律的权威与个人的权威发生矛盾时,强调服从个人而非服从法律的权威。

七、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P179)

1、法律至上(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普遍适用性: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优先适用性: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适用

不可违抗性:法律必须遵守,违反法律要受到惩罚)

2、权力制约(权力制约分为权利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求四项要求)

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4、人权保障(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和司法保障)

5、正当程序(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八、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P182)

1、学习法律知识。

2、掌握法律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方法:a、参与立法讨论

b、依法行使监督权

c、旁听司法审判

d、参与磨砺法庭 、法律政所、法律辩论等活动,增长法律知识,锻炼法治思维)

4、养成守法习惯。

九、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P185)

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十、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P187)

1、信仰法律。

2、遵守法律。

3、服从法律。

4、维护法律。

第八章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P190)

权力与义务的内容、种类是不同的,其中被法律规定或认可的,称为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二、法律权利(P191)(概念: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得资格)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第二篇:思修考试重点

一、 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 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③ 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④ 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 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 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理想与现实既对立有统一。其统一性表现在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3、理想的类型:①、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②、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③、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④、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社会政治理想、社会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其中,居于核心地位 、规定和制约其他方面的是社会理想

4、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

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

5、信仰的含义: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Eg:马克思主义

6、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包括:(1)理想与信念的作用:①、指引人生的目标。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2)理想信念与大学生:①、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②、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③、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7、大学生如何正确立志?①、立志当高远。②、立志做大事。③、立志须躬行。

8、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①、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②、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③、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9、要使真理性认识深入人心,成为科学信念的根本途径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马克思的科学信念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全世界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10、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②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③马克思主义已改造世界为己任。

11、理想与信念的关系: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理想是信念的根据与前提。

12、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 第二章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总有着不同的内涵。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要求: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基本要求)。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④、爱自己的国家。

3、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①、热爱祖国,矢志不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报国之心,死而后已”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③、维护统一,反对分裂。④、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4、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②、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③、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④、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5、如何自觉维护国家利益?①、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②、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③、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6、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①、自觉维护国家利益。②、促进民族团结。③、维护祖国统一。④、增强国防观念。⑤、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7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需坚持的立场和态度。主要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基本要求。

8、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还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

9、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①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 团结统一 ③爱好和平 ④ 勤劳勇敢 ⑤ 自强不息

10、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① 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②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③改革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11、爱国主义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行为一致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12、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13、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4、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进步的创新。

15、增强国防观念的意义:①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体现②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③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 第三章

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解释:人的本质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3、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身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也就没有正确的人生观。

4、人生观要回答的问题:①、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②、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③、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5、人生目的的作用:①、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③、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6、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一是,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二是,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的统一体。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7、端正人生态度:①、人生须认真。②、人生当务实。③、人生应乐观。④、人生要进取。(认知,情感和意志是起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要素)

8、错误的人生观:①、拜金主义人生观;②、享乐主义人生观;③、个人主义人生观 (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

9、人生价值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10、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①、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②、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11、人生价值的标准。①、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②、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③、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平均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12、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要做到以下四个坚持: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④、坚持动机与效果统一。

1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1)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②、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2)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出发;②、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1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①、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②、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5、集体主义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基本原则。强调集体利益的发挥离不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且集体要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集体主义原则的重要价值取向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五、第四章

1、道德的起源:①、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③、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的是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3、道德的主要功能: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①、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②、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更重要)。总的来说,其实质是在调整利益关系。

4、道德的功能:①、主要功能: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②、其他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5、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③、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6、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①、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②、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孔子以仁作为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③、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④、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⑤、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

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⑥、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7、人类最初的道德表现形式是传统习俗。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文化传统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

8、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①、爱国守法②、明礼诚信;③、团结友善;④、勤俭自强;⑤、敬业奉献

9、大学生与诚信道德。①、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②、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③、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10、个人品德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

11、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其道德行为。

12、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为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目的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最大和谐发展)。而社会主义道德也是现阶段我国的主要道德类型和对全体公民的共同要求。

13、道德修养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改造自我,教育自己,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的道德实践活动。

14、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①、学思并重。②、省察克制。③、慎独自律。④、积善成德。⑤、知行统一

15、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关键在于兼顾三者利益,做好统筹兼顾。

六、第五章

1、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2、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3、法律的一般含义:①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②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③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4、法律的历史发展: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 资本主义制法律(原始社会没有法律,只存在习惯)

5、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大陆系法律和英法系法律。大陆系法律又称罗马系法律、民法法系、法典法系等,仿照《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样式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法律制度的总称。欧洲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和拉丁美洲、亚洲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属于大陆系法系。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判例法系,是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法律制度均属于英美法系。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现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以涵盖宪法及

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等7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3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①法律制定②法律遵守③法律执行 ④法律适用

8、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3)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9、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10、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㈠特征:①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②效力上宪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③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1/5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2/3多数通过。 ㈡基本原则:①党的领导原则②罪刑法定原则③人民主权原则④法治原则⑤民主集中制原则。

11、执法公正的要求:①合法合理原则 ②及时高效原则 ③程序公正原则

12、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法律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2个方面。 ①实体公正: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 ②程序公正: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过程或程序是否正当合理。

1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1)从来源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一般都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或者法律虽未明文规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 (2)从基本内容来看,法律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 (3)从范围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物质生活条件、政治文明程度、文化发展水平制约、社会承受能力、法律界限)

14、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①结构上相关关系②总量上等值关系③功能上互补关系

15、新的国家安全观包括: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16、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17、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讲法律 讲证据 讲程序 讲法理

18、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19、我国的国家制度 国体、政体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我国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等。

(2)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权体制,是形成和表现国家意志的方法。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20、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基本权利:①平等权②政治权利和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人身自由权⑤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⑥社会经济权⑦文化教育权⑧特定主体权。

(二)基本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④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⑤依法纳税。⑥其他义务。(如夫妻有计划生育义务,父母有抚育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21、我国的国家机构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③国务院

④中央军事委员会

⑤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⑦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监督机关)

六、第七章

1、公共生活的特征:①、活动范围的广泛性。②、活动内容的公开性。③、交往对象的复杂性。④、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为什么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①、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②、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③、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④、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4、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

5、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①、文明礼貌。②、助人为乐。③、爱护公物。④、保护环境。⑤、遵纪守法

6、网络上的道德要求: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④、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7、法律规范的作用:指引、预测、评价、强制和教育作用

8、《治安管理处罚法》施行时间: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月28日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9、《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原则:①、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处罚适当。②、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③、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④、坚持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10、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细分为四类:①、扰乱公共秩序;②、妨害公共安全;③、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④、妨害社会管理。

11、治安管理处罚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制出境或驱逐出境(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外国人适用)

12、处罚程序:①、调查程序:告知权利、表明身份、回避。在调查程序中,在传唤时间上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依照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②、决定程序:告知权利、陈述申辩、举行听证。③、执行程序

13、爱情的本质: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14、恋爱中的道德:①、尊重人格平等。②、自觉承担责任。③、文明相亲相爱。

15、大学生的恋爱:①、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②、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③、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④、不能只重过程不重结果。

16、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应处理好这样几种关系:①、恋爱与学习的关系;②、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③、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17、婚姻的法律概念: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相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8、家庭的概念: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19、婚姻家庭关系的两重属性:①、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赖以成立的自然因素,具体表现为男女两性的差别和人类固有的本能。②、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具体表现为婚姻家庭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都取决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③、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属性才是婚姻家庭的本质所在。

20、家庭美德: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1、结婚:结婚是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①、结婚必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②、结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遵守法定程序;③、结婚是男女双方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22、结婚的法定条件:(1)必备条件:①、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②、必须达到法定年龄。男不得早于23(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③、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2)禁止条件:①、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内旁系血亲结婚。②、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23、无效婚姻的情形:①、重婚的;②、有禁止婚姻的亲属关系的;③、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④、未到法定婚龄的。可被撤销婚姻: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者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注意区分可撤销婚姻与无效婚姻的区别)

24、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关系指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双重关系。

1) 人身关系是指夫妻双方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没有直接经济内容的在人格、身份、地位以及生育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财产关系指的是夫妻双方在财产、扶养和继承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所有形式。 2) 父母义务:抚养教育、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是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和监护人。子女义务:赡养扶助,即经济上的必要帮助和精神上的关心照顾。 25.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依法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

1) 原则: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 2) 方式:协议离婚、诉讼离婚 3) 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4) 《婚姻法》还规定了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过错包括:重婚的、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第三篇:大学思修考试重点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1.大学生活的特点:(1)学习要求的变化(2)生活环境的变化(3)生活活动的变化(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4)确立独立生活意识(5)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6)虚心请教,细心体察(7)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2.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作风:学习理念:(1)自主学习的理念(2)全面学习的理念(3)创新学习的理念(4)终身学习的理念

优良作风:(1)勤奋(2)严谨(3)求实(4)创新

3.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1)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4.成才该具备哪些因素?

(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5.思想道德与法律

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教育,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5)社会主义荣辱观

7.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各具功能,各有侧重;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大学生成才的基本途径。 8.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2)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3)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9.学习“思修”课的基本方法:(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知识(3)注重联系实际(4)注重学以致用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的含义及概念: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概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产物。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2.理想的划分: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1)性质划分:科学理想;非科学理想(2)时序划分:长远理想;近期理想(3)主体划分: 个人理想;社会理想(4)内容划分: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理想具有现实性和预见性。

3.信念的含义和特征: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4.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指引大学生做什么人(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5.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我国改革发展新任务的挑战。 6.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7.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8.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1)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2)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3)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4)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a.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b.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c.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9.现阶段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 10.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应该是个人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11.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

3.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的体现:(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4.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5.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国家仍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6.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7.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8.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团结统一(3)爱好和平(4)勤劳勇敢(5)自强不息 9.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0.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应该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1)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2)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3)改革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2)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1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1)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2)维护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3)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12.促进民族团结:(1)坚定“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观念(2)要立足生活实际,坚持从自身做起,在与其他民族同胞接触交往的日常生活中,尊重兄弟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3)要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地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13.维护祖国统一:(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3)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4)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14.增强国防观念:

(一)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二)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1)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2)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3)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5.增强国家安全意识:(1)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2)自觉履行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社会属性是人的基本属性。

1.人生观的概念: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准则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的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观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有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4.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所谓人生态度,就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其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要素。

(1)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2)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5.端正人生态度:(1)人生须认真(2)人生当务实(3)人生应乐观(4)人生要进取 6.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是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

7.价值观的概念及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

8.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9.反对不正确的价值观:(1)反对拜金主义(2)反对享乐主义(3)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10.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什么?(大题)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时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是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11.人生价值的标准: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12.人生价值的评价:(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1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社会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

个人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1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5.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3)合理调控情绪(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6.促进个人和他人的和谐的原则:(1)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2)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和他人和谐的保证(3)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4)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17.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1)正确认识竞争(2)正确认识合作(3)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的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有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18.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19.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3)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

1.道德的概念: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道德的起源: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人类最初的道德习俗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

3.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结底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关系的反映。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4.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1)认识功能: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2)调节能力: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5.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能够影形成,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认得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6.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1)原始社会的道德(2)奴隶社会的道德(3)封建社会的道德(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5)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7.道德发展的规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

8.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2)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3)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 9.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10.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11.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1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1)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2)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3)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1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4.大学生应在三个重要环节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1)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2)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3)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

15.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 16.大学生与诚信道德:(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的基础(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17.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和谐文化建设,巩固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1.法律的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律的历史发展:(1)奴隶制法律(2)封建制法律(3)资本主义法律(4)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历史使命的法律制度。 3.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1)从法律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4.社会主义的法律作用: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2.预测作用3.评价作用4.强制作用5.教育作用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1)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2)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3)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4)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5.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1)法律制定(2)法律执行(3)法律适用(4)法律遵守 6.宪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7.宪法的特征:(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8.宪法的基本原则:(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人权保障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9.我国的国家制度:(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6)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10.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自由权(5)监督权和获取国家赔偿权(6)社会经济权(7)社会经济权(8)文化教育权(9)特定主体权

11.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其他义务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1)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3)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4)体现继承中国法制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5)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1)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2)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3)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地方性法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社会的重要条件;有序的公共社会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1)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2)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3)爱护公物: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4)保护环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5)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 4.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1)基本原则:治安管理处罚法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想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2)种类:警告、处罚、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等。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1)基本原则:政府依法保障原则;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和平进行原则

(2)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许可:a.反对宪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的b.危害国家统

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c.煽动民族分裂的d.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三)道路交通安全法:基本原则:(1)依法管理原则(2)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

(四)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理原则(3)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基本原则:(1)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2)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3)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5.职业道德概念: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6遵守职业道德:(1)爱岗敬业(2)诚实守信(3)办事公道(4)服务群众(5)奉献社会 7.职业生活中的法律: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2)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3)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4)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劳动者的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就业促进法:就业方针:(1)明确“劳动者自主择业”(2)明确“市场调节就业”(3)明确“政府促进就业”

(三)劳动合同法

(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8.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择业观:(1)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体现(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创业观:(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2)要有敢于创业的准备(3)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1)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2)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9.恋爱中的道德规范:(1)尊重人格平等(2)自觉承担责任(3)文明相亲相爱(4)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5)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6)不能片面的或功利化的对待恋爱(7)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8)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10.处理恋爱中的关系:(1)恋爱与学习的关系(2)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3)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11.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婚姻的成功体现为家庭的幸福,家庭的美满又彰显出婚姻的意义。婚姻家庭关系的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赖以形成的自然因素。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 12.家庭美德:(1)尊老爱幼(2)男女平等(3)夫妻和睦(4)勤俭持家(5)邻里团结 13.婚姻法的基本原则:(1)婚姻自由(2)一夫一妻(3)男女平等(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利(5)计划生育

14.结婚的含义:结婚必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结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遵守法定程序,结婚是男女双方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15.结婚的法定条件:

(一)必备条件:(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二)禁止条件:(1)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2)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的结婚 16.结婚的法定程序:申请审查登记 17,家庭关系:(1)夫妻关系: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2)父母子女关系(3)其他家庭成员关系

18.处理离婚的原则:(1)保障离婚自由(2)反对轻率结婚。离婚标志着夫妻关系的解除和终止离婚的两种原则:(1)协议离婚(2)诉讼离婚

19.继承的方式: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

继承顺序: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和父母。

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20.个人品德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 21.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1)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2)采取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3)自觉向道德模仿学习(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22.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1)讲法律(2)讲证据(3)讲程序(4)讲法理 思考:(1)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2) 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3) 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职业观? (4) 如何认识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第四篇:思修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重点

绪论

1、 新的学习理念

进入大学,学习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必须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新的学习理念包括自主学习的理念、全面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的理念、终生学习的理念。

2、 优良学风

学风有着广义和狭义两层不同的意思。从广义上来说, 学风是指治学态度、研究风尚。所有要学习的单位和成员都有一个学风培养的问题。而从狭义上来说,学风仅指学校学习方面的风气。它包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风格和学习的方法等内容。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优良学风包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四个方面。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 现,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一章

1、理想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

信念是人之、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第二章

1、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应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的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和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习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4、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指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 族形成的为社会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其具体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5、 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其具体内容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6、 国防观念

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 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

第三章

1、人生态度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引导下,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它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人怎样看待生命和生活以及如何生活的问题”。

2、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3、价值观

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

4、社会价值

主要表现在个人劳动、创造以及其他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也就是说,人生的社会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个人满足作为主体的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关系。

5、自我价值

是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对自己的接受和尊重,以及个人的自我完善等。作为客体的自我之所以要满足作为主体的自我的需要,体现的就是这种自我肯定关系

6、 人生价值的标准

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具有价值,从根本上说是有社会所 规定的。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7、 人生环境

环境的本意是指人类周围的空间范围和人类赖以生存 的全部物质世界,在广泛意义上,环境包括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务和要素的综合;人生环境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总和,特别是指有可能影响你工作目标实现的条件。

8、 身心健康

就只是一个健康的人不敬要有健康的生理,还有有良好 的心理。

第四章

1、道德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道德功能

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3、道德建设的核心

也就是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其实质是一个“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4、集体主义原则

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主要性原则,其具体内涵包括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和保证个人的正当利益。

5、荣誉

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与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肯定性心理体验。

6、 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 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荣辱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

7、 公民道德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公民应当尊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 范和道德要求。

8、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具体包括: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9、 诚信

即诚实守信。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 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

10、 个人品德

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 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11、 道德修养

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 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第五章

1、公共秩序

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共同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社会公德

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使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中逐渐积淀起来的,是社会各个时代,各个种族、民族、国家,各个阶级、阶层的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统一的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同时也是最低的生活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社会公德规范

主要包括文明讲理、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第六章

1、职业道德

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称。

2、爱情

是一对男女给予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可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3、婚姻

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家庭美德

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其基本规范主要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5、结婚

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第七章

1、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德规范体系。

2、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3、宪法 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根据。

4、程序法

是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得以实现或职权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法律运行

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国兴主要保留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适用。

6、 法律制定

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 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使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7、 法律遵守

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和权力以及履新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8、 法律执行

广义上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 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是指国家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9、 法律适用

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 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10、 法制

通常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11、 法治

是一种治理国家理论、圆的、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 意识。

12、 法律义务

与法律权利相对应,指法律规定的对法律主体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13、 国家安全

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把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即主权独立、领土安全、政治稳定。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出现了新的国家安全观,新的国家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

14、 法律思维

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于取向。法律思维的特征: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15、 法律公正

法律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是指法律 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程序公正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过程或程序是否正当合理。

第八章

1、基本经济制度

只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中有制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公民 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家,并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现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3、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权利)

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主要有: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

4、公民的基本义务(宪法义务)

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其他义务。

5、实体法律制度

主要是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等。

6、 民法

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 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7、 物权

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并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8、 民事责任

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9、 诉讼时效

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 不行使权利,但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以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新义务之权利的制度。

10、 税收

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权力依法向纳税人征收货币或实物,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1、 刑法 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法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狭义的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和刑法的一般原则和具体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刑法典。广义的刑法是指刑法典和单行刑事法律及非刑法规范性文件中的刑事规范。

12、 犯罪

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13、 犯罪构成

是指按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种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犯罪构成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官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14、 刑罚

是由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 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15、 刑罚的体系

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刑罚体系由主刑、附加刑构成。 主刑是针对犯罪分子独立适用的主要刑法方法,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与死刑。

16、 行政诉讼

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17、 民事诉讼

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就范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18、 刑事诉讼

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追究犯罪、确定被追诉者刑事责任的活动。

19、 仲裁

是指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居中评断是非并作出仲裁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

20、 调解 是指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在第三者的主持下,相互协商,互谅互让,依法自愿达成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的一种活动。我国的调节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

第五篇:期末重点思修案例分析1[1]

案例一(道德与法律)

1、甲男与乙女是一对恋人。一日,乙在电话中提出要和甲分手,甲说希望我们能见最后一面,道个别,乙同意了。甲来到乙的寓所,对乙说,“希望你不要和我分手,不然我就喝下这瓶毒药!”说着拿出一瓶液体状东西。乙认为甲是吓唬自己的,于是说,“你爱喝就喝,关我什么事。”甲一口喝光液体,满脸痛苦倒在床上。乙认为甲是假装的,掉头摔门而去。甲中毒身亡。

问:如何看待乙的行为?

答: 乙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但其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从犯罪主观方面看,乙没有任何伤害或杀死甲的故意和过失;从犯罪客观方面来看,甲的死亡后果是因为自己喝毒药,而这毒药并不是乙给他喝的,乙的行为对甲的死亡不构成因果关系。另外,男女朋友间没有救助的法定义务,救助甲是乙道德上的义务;对甲的死亡乙也不能预见,因为她认为甲是吓唬自己,不是真的自杀,因此,也无救助的可能性,由此也不构成不作为犯罪。但是乙作为甲的女友没有留心注意甲的行为应受到道德的谴责。

2、 被告人林某,32岁,某煤矿局汽车司机。1995年3月2日下午2时许,林某驾驶解放牌货车返回单位的路上,行至某村庄附近弯道处,迎面高速驶来一辆卡车。由于路面又滑又窄,眼看就要相撞,林某急向右打方向盘,车下公鹿撞倒一茅棚,而后又撞在供销社的墙上。尽管林某采取了紧急刹车,但是还是造成了供销社一面墙的一部分倒塌并砸坏一些商品,汽车也遭到严重损失,总计损失价值1万元,林某本人也负伤。

分析林某的行为性质。

答: 林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林某为了使自己和卡车司机的人身权和自己的货车和对方的卡车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急向右打方向盘造成损害,属于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另外,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着超出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案例中卡车从又滑又窄的乡村弯道附近高速驶来,引起险情的显然不是林某;而林某采取的措施引起的损害小于两车相撞引起的损害,因此未超出必要的限度,因此他也无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3、 某女青年袁某,婚后常遭到丈夫的打骂和婆婆的责怪。袁某认为,夫妻感情不好,完全是婆婆造成的,于是产生了毒死婆婆的念头。有一天,丈夫去外地干活,袁某趁作饭之机,把毒药放入锅中。由于投度量小,婆婆和小姑子吃饭后只略感不适,并无他恙。第二天,袁某又加大了药量投入锅中,结果,婆婆和小姑子均中毒,呕吐不止。袁某见状于心不忍,就跑去找医生抢救,婆婆和小姑子均脱险了。

分析袁某故意犯罪的发展阶段。 答:袁某有两次投毒的故意犯罪行为。第一次,袁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投毒),但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投毒量小)而未得逞所以,属于犯罪未遂。第二次,袁某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后因于心不忍,跑去找医生抢救,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属于犯罪中止。

四、公交车上的法律与道德

公交车上来一老人,好心司机劝乘客让座,车上的年轻人都不起身。司机发火,熄火罢运,并扬言:今天没人让座就不开车!

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谈谈如何看待

1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2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法律是人类道德的底线。公交车上为老人让位是美好的道德行为,不让坐只是不道德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司机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罢运侵犯了乘客的权利,这是法律所禁止的。法律义务是人们必须去做的事情,权利是法律赋予人们可以做也可以不做

案例二(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一、2006年,张某和王某相识并恋爱,当时张某未满20周岁,为了与他结婚,张某伪造了一个年龄证明,到民政部门骗领了结婚证。婚后,张某忍受不了王某的一些行为,想到法院离婚。请问:

1、法院可以受理张某离婚请求吗?

二、张某当时未到法定的结婚年龄(未满20周岁)而与王某到民政部骗领了结婚证,他们的婚姻是无效的。若张某请求法院受理离婚时仍未满20周岁,则他们的婚姻属于无效婚姻,因此张某没有诉讼请求权,法院不能受理其离婚请求;若张某达到了法定婚龄,则无效婚姻情形即不存在,民政部可责令其补办结婚证,因此张某可向法院请求离婚,法院可受理。 (相关理论:无效婚姻,是指欠缺婚姻生效的法定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婚姻无效的情形包括: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未到法定婚龄的。)

2、张某能否分割王某的财产?

若张某达到了法定婚龄,则其无效婚姻情形便不存在,张某与王某的财产以夫妻共同财产处理,张某可分割;若张某仍未达到法定婚龄,则他们的婚姻是无效的,根据司法解释

(一)

第15条,婚姻无效是违法婚姻解除,不存在夫妻共同财产,其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则按共同共有处理。但有证明为王某一方所有的除外。

(相关理论: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婚姻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

三、张某与李某于1991年结婚。对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没有约定。婚前,张某有继承所得房屋5间,婚后自由双方居住。1999年,张某以双方的名义借款2万元对房屋重新进行了装修。2001年5月,张某下岗,生活顿感拮据,他计划从事家用小电器的经营,但苦于没

有资本,遂备出让3间房屋,李某坚决反对。同年6月,李某的朋友介绍张某到某厂作清洁工,李某代为答应。张某认为工作时非常辛苦且收入太少,不愿前去。李某认为,经营小电器风险太大,作清洁工作工收入不多但比较安定。张某则认为自己原在的工厂就是家用电器厂,自己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一定能够盈利。双方各持已见,争执不下,张某便起草了一个协议,内容是张某自主经营,盈亏自负,每月给李某1000元作为共同生活费用。双方在协议上签合同,张某以20万元的价格出让房屋3间,合同经过了公证,张、王二人共同到房管部门办理了产权转移登记。李某得知后,认为自己和张某结婚已经9年,房屋已经属于夫妻共有,况且装修时是用双方名义借的钱,张某对房屋无权擅自处分,坚决不同意将3间房屋出卖,拒不腾房。王某无奈,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张某按照合同约定及时交付房屋。 问:

1、张某对房屋有无处分权?为什么?

张某对房屋有处分权。因为房屋是张某婚前继承的财产,属于张某的个人财产,根据婚姻法

第18条规定,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因此该房屋属于张某所有,张某对房屋有处分权。(详见书本P221,物权知识)

2、张某夫妻的协议的效力如何?

张某夫妻的协议无疑在他们夫妻内部是有效力的,因为是他们夫妻双方达成协议,以书面形式订立;同时张某夫妻的协议对外(第三人)也要效力,因为该协议经过公证,可推定第三人知道该约定。因此张某夫妻的协议对内对外都产生效力。

3、张某婚后的债务如何偿还?为什么?

张某以夫妻双方名义借款2万元对房屋重新进行装修的债务由夫妻共同财产偿还;张某夫妻协议中规定的“张某自主经营,盈亏自负”的债务由张某的个人财产偿还。

(详见书本P221,债权知识)

四、王某和李某是大学同学,经自由恋爱于2006年登记结婚。丈夫王某是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对于电脑等数码产品比较喜欢追赶时髦,而妻子李某则觉得电子产品日新月异,没有必要这么喜新厌旧,而且花费也太高。2008年初,一个刚上市标价5000余元的数码相机让王某爱不释手,由于家中钱不多,王某就自做决定把旧的数码相机折价2000元卖给同事。由于旧相机的发票联上写的是妻子李某的名字,王某还模仿李某的笔迹在发票上写了“愿卖”二字,同事觉得没有问题当时就把钱付了。李某有一天发现

自己家里的旧相机不见了,问及此事,才得知已被丈夫处置,这让她非常生气,一方面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又认为王某的同事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也有过错:“明明是夫妻共同财产,怎么能在一个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呢?这样的买卖应该是无效的,我要去法院申请撤销!”。而丈夫则觉得此事已经是生米成熟饭了,再反悔只会让人家笑话,小两口因为此事几天来口角不断。

解答:法律规定共同财产的平等处理权,是对于夫妻双方“内部”而言的,在生产、经营、投资、购置或者处分不动产以及重要的动产等方面,都需要形成双方的合意,任何一方都无权擅自做出违背他方意志的重大财产处分行为,否则将形成对他方合法财产权利的侵害。但对于第三人来说,只要在交易的当时能够确信这是双方的意思表示,在只有夫或妻单方行使共同财产处理权的情形下,其交易一样是有法律效力的。本案中王某同事在购买旧相机的当时,根据王某提供的票据,完全有理由相信此相机是经夫妻双方同意处置的,作为善意第三人,他已支付合理价钱取得了该相机的所有权,故王某与其同事的买卖合同受法律保护,不属于可撤销合同范畴。

其他案例分析题

博客第一案

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堂发发现自己被指名道姓地在私人博客上辱骂。陈堂发与总部设在杭州的中国博客网联系后,被告知该文章不能删除。近日,陈堂发向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诉状,成为“中国博客第一案”。时至今日,该案件正处于管辖权异议的上诉过程中。 问:应如何看待“中国博客第一案”?

答:“中国博客第一案”的症结所在也是现阶段失范的网络秩序症结所在。结束混乱的网络秩序才能结束“中国博客第N案”的发生,那么社会管理部门和网民们就不应该撇开网络传播伦理的落实。这离不开必要的技术监控、道德规范和一定程度上的法律制约等手段,也离不开各种网络实体的参与。

窃信事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岁大四女生马蕾蕾(化名)今年申请了包括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在内的数所国外大学。当她得知同班女生陈馨(化名)已被明尼苏达大学接收后,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陈馨的大学邀请信,并冒名陈馨用E-mail与美国校方联系,拒绝了对陈馨的留学邀请,同时推荐了她自己。该校日前召开校长工作会议,决定开除该学生的学籍。经过调查,学校发现马蕾蕾共窃取私拆了4封来自海外大学的他人信件。据了解,马蕾蕾15岁时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中科大少年班,曾被评为2003年至2004优秀团员,而且事发前已经收到美国纽约州立石溪大学的邀请信。

问:马蕾蕾的窃信行为是什么行为?

答:马蕾蕾的窃信行为是可耻的,应受谴责。心理健康和品德教育都要关注。

马蕾蕾自己把错误行为完全归结于心理不健康;而有专家认为,她在思想品德上出了问题。从马蕾蕾的悔过书和自己所接触过的一些案例来看,这个学生的心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与学生学习压力大和竞争激烈有很大关系,但她的行为已经算得上不道德。就这件事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教育问题都需要引起关注。应试教育已经给学生心理、思想带来一系列问题,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一直以学习成绩这个硬标准为主,而忽视了人格塑造、思想情操等软标准的培养。这十分值得警醒。在处理“窃信事件”的过程中,校方承认平时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关注学生的学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够深入细致,因此对此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李甲14岁,某中学初二学生。一天,在放学回家路上,李甲看到某上场正在进行有奖销售,奖券为20元一张,最高奖金为5000元,他便买了一瓶加之20元的洗发水,领到一张奖券。几天后,抽奖结果公布,李甲所持奖券中了最高奖,李甲非常高兴,急忙把中奖的消息告诉了母亲王乙,母子二人马上去商场兑奖,王乙把这5000元钱放到家里的柜子里。李甲一直想要台电脑,妈妈王乙总说没钱,李甲见现在有钱了,就又提出要买台电脑,王乙说:“反正是我的钱,我愿意买什么就买什么”,王乙说:“你一个小孩子,怎么能得这么些钱呢?这钱就是爸爸妈妈的,应该由爸爸妈妈来支配。”李甲暗自生气,趁妈妈不注意,悄悄拿了5000元钱到商场买了台电脑。见儿子抱回一台电脑,王乙急了,立刻拉着李甲来到商场,说李甲买电脑没经过父母同意,要求退货。售货员说只有质量不合格才予退货,现在电脑质量没问题,无法退货。

问题:

1. 本案奖金究竟应归谁所有?

2.李建购买电脑的行为有法律效力吗?

3.他父母能否要求退货?

1.奖金归李甲所有。《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李甲年满10岁,不满18岁,属限制行为能力人。取得奖金的行为属于纯获利益的行为,不必追认即可取得奖金所有权。

2.效力待定。法律理由还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购买电脑一般认为是与14岁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行为,需要法定代理人追认,方可生效。

3.可以要求退货。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后,合同无效。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因此父母可以要求退货。

上一篇:培优练习7修改范文下一篇:工作研究第3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