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规重点整理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控规重点整理范文

固废整理重点

固体废物指在生产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根据《固体法》分类: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固体废物的有效管理)是环保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化”基本原则: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固体废物的物理特性:物理组成、粒径、含水率、容积密度。

危险废物是指具有毒性、易燃性、易爆性、反应性、腐蚀性和感染性等危险特性的一类废物,毒性又包括急性毒性和浸出毒性。

根据废物贮存方式与贮存容器的不同可使用不同的采样形态,常用采样方法包括:单一随机采样、分层随机采样、系统随机采样、阶段式采样、权威采样、混合采样。

当要采集废物样品时,若无任何或很少相关污染物分布的资料时,最好采用单一随机采样法,若有较详细相关资料时,则考虑采用分层随机采样法或系统随机采样法。

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压实、破碎、分选、脱水、污泥浓缩等单元操作。

压实是通过外力加压于松散的固体物上,以缩小其体积、增大密度的一种操作方法。

破碎的目的:①使颗粒不均匀的固体废物变得均匀一致,从而可提高焚烧、堆肥和资源化等作业的稳定性和处理效率②消除较大的空隙,使尺寸、质地均匀,在填埋过程中更易压实,其有效容重较未破碎废物可增加25%~60%,可增加填埋场的使用年限③破碎后体积减少,便于运输、贮存和填埋,有利于加速土地还原利用④有利于将联生在一起的不同组分的物料进行分离,利于提取有用成分和提高其用作原材料的价值。

方法:冲击破碎、剪切破碎、挤压破碎、摩擦破碎(低温破碎、湿式破碎)。 易筛粒:细粒小于筛孔尺寸3/4的颗粒很容易通过筛面筛出

难筛粒:粒度大于筛孔尺寸3/4的颗粒通过晒面筛出的难度增大,且粒度越接近筛孔尺寸越难筛出

筛分效果评价指标:筛分效率,指筛下的产品质量与入筛废物中所含小于筛孔尺寸的颗粒质量之比%。

影响因素:废物的粒度和形状、废物的含水率、筛孔形状、筛面及筛子的参数、筛子的操作。

污泥按处理方法分:初次沉淀污泥、腐殖污泥与剩余活性污泥、消化污泥、深度处理污泥。

污泥破解:破坏污泥结构及微生物细胞壁,使污泥絮体结构发生变化,细胞内的内含物流出,同时释放出酶,酶使其余未被破解的微生物细胞失去环境适应能力,易被厌氧微生物消耗,变难降解的固体性物质为易降解的溶解性物质,促进污泥厌氧消化。(物理/化学/生物方法)。

由于污水处理过程中得到的污泥具有高亲水性,污泥水与污泥固体颗粒的结合力很强,若没有预先处理,则大多数污泥的脱水是非常困难的,这种污泥预先处理的过程称为污泥调质。

污泥脱水性能的评价指标:污泥比阻SRF、毛细吸水时间CST 固化技术:在危险废物中添加固化剂,使其转变为不可流动固体或形成紧密固体的过程。 稳定化技术:将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变为低溶解性、低迁移性及低毒性的物质的过程。

危险废物固话/稳定化处理的目的:使危险废物中的所有污染组分呈现化学惰性或被包容起来,以便运输、利用和处置。

一般情况下,稳定化过程是选用某种适当的添加剂与废物混合,以降低废物的毒性和减小污染物自废物到生态圈的迁移率。

固化/稳定技术包括:水泥固化技术、石灰固化、塑性材料包容、自胶结固化、融溶固化、高温烧结、土壤聚合物固化、化学稳定化处理。

生物处理:以固体废物中的可降解有机物为对象,通过生物好氧或厌氧作用,使之转化为稳定产物、能源和其它有用物质的一种处理技术。 固废生物处理的作用:①稳定化和杀菌消毒作用②废物减量化③回收能源④回收物质 堆肥化: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固体废物中可降解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生物化学过程。

根据温度分阶段:①潜伏阶段②中温增长阶段③高温阶段④熟化阶段

影响堆肥化效果的因素:粒度、碳氮比、含水率、混合和接种、通风、温度、pH值、腐熟度、臭味的控制、场地面积。

腐熟度评价化学方法:碳氮比、氮化合物、阳离子交换容量、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厌氧消化产沼的机理和途径

有机废物降解产甲烷根据相变化分为①水解、酸化②乙酸、氢气和二氧化碳被转化为甲烷。

固体废物的焚烧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既以一定量的过热空气与被处理的有机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废物中的有害物质在高温下氧化、热解而被破坏,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技术。

固体废物的三组分即水分、可燃分和灰分,是废物焚烧炉设计的关键因素。 热解是物料在氧气不足的气氛中燃烧,并由此产生的热作用而引起的化学分解过程。

固体废物热解能否取得高热量产物,取决于原料中氢转化为可燃气体与水的比例。 热解产物:可燃性气体、有机液体、固体残渣。

影响热解的主要因素:废物组成、物料预处理、物料含水率、反应温度、加热速度。

固体废物熔融工艺单元:前处理单元、熔融~、废热回收~、废气处理~、熔渣形成~。 污泥干化技术按原理分为:石灰干化技术、生物干化技术、热干化技术。 污泥热干化处理技术是利用热或压力破坏污泥胶体结构,并向污泥提供热能,使其中水分蒸干的技术。

污泥的形变分为:裂缝生长段、裂块收缩段、整体收缩段。

污泥干化过程中水分的去除主要是通过表面水蒸发和内部水扩散两个过程 影响污泥干化工艺的因素:污泥本身性质,包括絮凝剂种类及含量、污泥的黏度、污泥成分,不同污泥干化曲线不同;干化工艺参数,如干化温度、压力、干化过程中泥饼厚度等。

固体废物最终处置原则:分类管理和处置原则;最大限度与生物圈相隔离原则;集中处置原则。

卫生填埋与安全填埋场差别主要是对于防渗层、覆盖层的要求及对渗滤液的收集与处理方面的差别上。安全填埋是卫生填埋的改进和严格化。天然土壤防渗层渗透系数由卫生填埋的10-7cm/s提高为安全填埋的10-8cm/s 填埋场差别主要反映在对于防渗层、覆盖层的要求以及对渗滤液的收集与处理方面上的差别上。大体上可认为安全填埋是卫生填埋的改进和严格化。 填埋处置的主要功能:贮存、阻断、处理、土地利用。

卫生填埋法指将一般废物填埋于不透水材质或低渗水性土壤内,并设有渗滤液、填埋气体收集或处理设施及地下水监测装置的填埋场的处理法。

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的设计应符合要求:选用可靠的防渗材料及相应的保护层;设置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垃圾填埋场工程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情况。防渗结构类型分为单层、复合、双层。复合防渗结构是目前最常采用的卫生填埋场防渗结构形式。

安全填满法是指将危险废物填埋于抗压及双层不透水材质所构筑冰设有阻止污染物外泄及地下水监测装置的填埋场的处理法。

固体废物根据其特性又可分为第1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第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第I类工业固废是按GB5086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污染物未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且pH值在6~9范围之内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第II类 工业固体废物是指按照GB5086规定方法进行泾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有一种或以上的污染物浓度超过GB8978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或者是pH值在6~9 范围之外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放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置场为第一类,简称I类场,堆放第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处置场为第二类,简称II类场。 填埋场选址依据:选址是建设填埋场最重要的一步,一般悄况下难得到各种条件最优的填埋场,因此填埋场采用综合评定评定方法。小组中应有地质学家、水文学家、土本工程师、交通专家、园林建筑师、垃圾处理专家以及管理学专家。选址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以及环境规划的要求,并满足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16889《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18598《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

填埋场选址应遵循的原则:①环境保护原则。环境保护原则是选址基本原则,应确保其周边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等的安全,尤其是防止垃圾渗滤液释出对地下水的污染 ②经济原则。合理科学的选址能降低工程造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③法律及社会支持原则。场址的选择,不箇破坏和改变周围民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④工程学及安全生产原则。

选址基本要求:社会因素:法规、政治、文化。环境因素:地下/地表水、噪声/空气、土地处置。工程因素:工程规模、场地力学特性、施工特性、交通。经济因素:运输、施工、运行、征地费用。

在填埋场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渗滤液。

因此填埋过程按微生物分解分为:适应阶段、过渡~、酸化~、甲烷发酵~、稳定化~。

甲烷和二氧化碳是填埋场中主要气体。当甲烷在空气中的浓度在5%~10%之间时会发生爆炸。

常用的收集系统可分为主动集气系统和被动集气系统,被动~利用填埋场内气体产生的压力进行迁移,主动~采用抽真空的方法来控制气体的运动。

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降水入渗、废物含水量、废物分解产生水量。降水产生贡献最大。

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相比,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更具明显水质水量变化大且变化呈非周期性的特点。

简答:渗滤液特性:水量变化问题<水量变化会引起水质大幅变化,要容积足够的调节池>、水质变化问题(BOD5/COD比值的变化<初期较高,可生化性良好,可采用生物方法处理。后期...用物化或与生物连用>,NH4+-N浓度问题<~高,导致C/N低,对生物处理有抑制,而且缺有机C源难以进行反硝化>,金属离子问题,其他如磷不足碱度高无机盐含量高)

厌氧消化反应形成甲烷主要4H2+CO2——CH4+2H2O

4HCOOH——CH4+3CO2+2H2O

CH3COOH——CH4+CO2

第二篇:货币银行重点整理

第二章信用: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到期收益率: 指来自于某种信用工具的收入的现值总和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时的利率水平。1.信用形式的种类特点(1)高利贷信用 (2)商业信用①商业信用主体是厂商 ②客体是商品资本 ③和产业资本动态一致(3)银行信用 其特点为 ①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也包括其他金融机构; ②所提供的信贷资金是从产业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③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规模投资,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从而降低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过程的稳定性(4)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外国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5)消费信用: 是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信用,主要有三种方式:赊销、分期付款和消费

第三章同业拆借: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资金借贷的一种形式。 国债回购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成交的同时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一定价格双方再进行反向成交,即债券持有者(融资方)与资金持有者(融券方)在签订的合约中规定,融资方在卖出该笔债券后须在双方商定的时间,以商定的价格再买回该笔债券,并按商定的利率支付利息。金融市场分类功能?答:分类:(1)按标的物划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2)按中介特征划分:直接金融市场和讲解金融市场;(3)按金融市场的发行和流通特征划分:初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四级市场;(4)按成交与定价的方式划分:公开市场和议价市场;(5)按有无固定场所划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6)按交割方式划分:现货市场和衍生市场;(7)按地域划分: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主体: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家庭。功能:(1)资本积累功能。金融市场创造了多样的金融工具并赋予金融资产以流动性,借助于金融市场,可达到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转化的目的。(2)资源配置功能。金融工具价格的起落,引导人们放弃一些金融资产而追求另一些金融资产,使资源通过金融市场不断进行新的配置。(3)调节经济的功能。在经济结构方面,人们对金融工具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投融资方向的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必然发生优胜劣汰的效应,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目的;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通过金融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而进行宏观调控。(4)反映经济的功能。金融市场是国民经济的信号系统。首先,在证券市场,个股价格的升降变化,反映了该公司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状况,金融市场反映了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其次,金融市场也反映着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银根的松紧、通胀的程度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均会反映在金融市场之中。最后,由于金融机构有着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收集、传播网络,国内金融市场同国际金融市场连为一体,可以通过它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向。

第四章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间接融资: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信息不对称: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逆向选择: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道德风险: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 1.简述金融机构的功能。(1)融通资金的信用中介,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2)创造信用货币,扩张信用;(3)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创造代替金融货币的信用流通工具支付中介2.试析金融机构产生的经济原因。

(一)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支付需要(1)异地交换和跨国贸易(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传统的货币经营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变。

(二)社会经济活动的融资需求

1、资金需求者——期限长、规模大;

2、资金供求者——数额小,期限短;

3、金融中介机构——资金融通中介。

(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投资需求

1、企业需更多长期稳定的资金

2、居民等资金盈余部门渴望更多的投资机会

3、18世纪法国投资银行

4、19世纪初信托投资公司

(四)经济社会风险转移和管理需求 防止意外事故的损失

(五)满足经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第五章 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原始存款的派生和扩大。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活动:

1、票据业务: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

2、贷款业务:按用途可分为工商贷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按照期限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按照贷款的保障可分为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按照偿还方法可分为一次还清贷款和分期偿还贷款。

3、证券业务:有价证券抵押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政府公债、公司债券和股票)4承兑业务。商业银行主要负债业务活动:自有资本: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营业功能、保护功能和管理功能三种。 存款:按支取方式划分,可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短期借入款:主要包括同业拆借、中央银行借款、欧洲货币市场借

款、回购协议等。“三性”经营原则的内涵关系: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1、盈利性:盈利是经营目标,盈利性这一原则占有核心地位无需解释的,是经营管理的内在动力。

2、流动性(清偿力)——资产在无损状态下迅速变化的能力 银行经营中两种情况:(1)提取或兑付有一定规律,对此,银行能够预计并做好安排;(2)突发的提存和要求兑付由一些突发的事件所引发,而且客户集中用来——“挤兑”。

3、安全性——风险防范、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三项原则的关系:

1、安全性与流动性正相关——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风险较小,安全有保障。

2、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相矛盾——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性一般较低。

第六章 发行的银行: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在有些国家,硬辅币的铸造与发行由财政部负责)。银行的银行是生活当中人们通俗的讲法,指的是管理监督和规范各家银行正常经营的管理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同时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区别?1.性质不同(国家机关,企业法人)。2.地位不同 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履行职责,不受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的干预。后者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的审查批准,并受中央银行的监督管理。3.经营目标不同(经理国库,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4.职能不同。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行人民币,经理国库。后者以经营工商业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各商业银行各自职能也有所不同。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央行是国家的银行,政府通过央行管理商业银行。央行是发行的银行,它负责发行、调解、回收货币,货币问题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问题。央行是银行的银行,它负责将国内商业银行联系起来,银行间的支付、汇兑都是由央行来负责中介的,它还可以为银行进行担保。央行还有几个直属机构,例如外汇管理局,负责管理国家外汇。

第七章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货币乘数: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之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什么是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派生存款是如何创造的?原始存款:银行的客户以现金的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投资等业务转化而来的存款。银行将吸收的原始存款除了法定准备金外全部用于放款,客户取得贷款后,不提取现金,全部转入另一一企业的银行存款帐户。接这笔新存款的银行,除保留一部分法定准备金外,又将其余部分用于放款,这样,又会出现另一笔存款。如此不断延续下去,即可创造出大量存款。什么是基础货币由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它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扩张的基础,因此,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和强力货币,由于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所以也可称为中央银行货币。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怎样理解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1)中央银行的行为影响:中央银行既是一国金融活动的调节者,又是基础货币的供给主体,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垄断货币发行权上。流通中的现金全部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具有无限清偿能力的支付手段,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现金的发行数量。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总量。(2)商业银行的行为影响:商业银行既是基础货币的接受者,又是存款货币创造的主体。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是派生存款,派生存款和原始存款共同造成了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总额。通过存款的创造,增加货币供给量.(3)社会公众的影响:社会公众也是通过对货币需求的行为引起不同存款类型之间的转换,以及影响现金与存款的比率,从而影响货币乘数。现实中,影响社会公众货币需求决策的因素主要有:利率,社会公众对流动性资产的需求,资产最佳组合的决策,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以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取向等因素。

第八章货币需求: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

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流动性偏好: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流动性差的资产。交易性货币需求:是居民和企业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居民和企业为了顺利进行交易活动就必须持一定的货币量,交易性货币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是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恒久性收入:指以往各年人们收入的加权平均数。什么是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理论(1)所谓货币需求,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2)货币需求理论是一种关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影响因素和数量决定的理论,是货币政策选择的理论出发点。货币需求理论所研究的内容是一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多少货币量,货币需要量由哪些因素组成,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有何关系,以及一个经济单位(企业、家庭或个人)在现实的收入水平、利率和商品供求等经济背景下,手中保持多少货币的机会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等问题。试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答: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是他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把利率因素引入了货币需求函数。(1)他把决定人们货币需求行为的动机归结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个方面。①交易动机,这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交易需求是收入的函数。②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个人或企业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货币需求的预防性动机和交易性动机都与收入(Y)有关,两者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都是收入(Y)的函数。③投机动机。这是指个人或企业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这是凯恩斯做出的同古典学派不同的并运用规范化的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函数方程式,这是他对货币理论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为:

MM1M2L1(Y)L2(r)

式中,M1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它是Y的函数;M2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r的函数;L是流动性偏好函数,因为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函数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①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货币作为资产或价值储藏的重要性。②凯恩斯货币理论认为,当利率降低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时,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每个人只愿意持有货币。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第九章 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指数:是反映各个时期商品价格水准变动情况的指数。

1、如何判断经济当中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 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包括所有商品和劳务价格在内的总物价水平)的持续(一个持续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认识)上涨(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明显上升)。试述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的几种理论解释答:

1、需求拉上说 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求,以至于“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商品”而引起的。又可说是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强调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重视总需求方面,而忽略的总供给方面的变动。

2、成本推进说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的。厂商的产品定价一般采取成本加成的方法,即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上既定的利润率。因此,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3、供求混合推进说有需求拉上开始,政府为促进经济,便刺激总需求,以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指导下,致使物价上涨,生产成本提高,产出减少,恶性循环,政府再次增加支出,导致物价呈螺旋上升。 由于成本推进开始,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企业为转嫁人工成本而提高物价,产出水平下降,致失业增加,政府便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达到充分就业而物价却进一步上升。

4、“结构型”通货膨胀说由于经济结构方面因素变动(需求转移型,部门差异型,外部输入型)

5、通货膨胀预期说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通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达到预期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通常有哪些治理对策?答:

(一)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 出售政府债券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三)紧缩性收入政策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

(四)价格政策通过一定的手段限制价格垄断,来避免抬高物价。

(五)供给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如何理解“通货紧缩”的含义?通货紧缩有何危害?答: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

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危害:(1)导致实际利率上升,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需求不足又会加剧通货紧缩,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随着通货紧缩程度的加深,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但工资是刚性,因此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社会矛盾加剧。(3)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债务人因经营困难不能按时还贷,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可能引起存款人的恐惧心理,导致银行业的危机。 第十章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试述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以及各目标之间的关系答:

(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①稳定币值。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稳定币值就是稳定货币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用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来衡量的,稳定货币购买力即指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所以,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物价。②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③充分就业。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资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仅指劳动力而言,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④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2)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①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与统一:就统一性看,币值稳定了,就可以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充分就业同时又可能为币值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矛盾性,即当币值比较稳定,物价上涨率比较低时,失业率往往很高,而要降低失业率,就得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币值稳定为代价,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两者难以兼顾。②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一般而论,这两个目标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稳定币值有利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币值。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过分强调币值的稳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又会受阻。③稳定币值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稳定币值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平衡国际收支则是为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如果国内物价不稳,国际收支便很难平衡。国内物价稳定时,国际收支却并非一定能平衡,因为国际收支能否平衡还要取决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④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通常,就业人数愈多,经济增长速度就愈快;而经济增长速度愈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愈多。但是,如果就业增加带来的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那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是以投入产出的比例下降为前提的,它不仅意味本期浪费更多的资源,还会妨碍后期的经济增长。⑤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统

一。如果充分就业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那么,一方面可以减少进口,另一方面还可扩大出口,这当然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但为了追求充分就业,就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生产资料,当国内满足不了需求时,就需要引进外资、进口设备与原材料等等,这对平衡国际收支又是一大不利因素。⑥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当经济增长较快时,国家经济实力也相应增长,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但经济的较快增长又会增加进口,从而引起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可见,货币政策的诸目标之间既矛盾又统一。只有因势利导,慎重选择,才能把握全局。为什么要设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什么样的指标适宜充当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答:原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表明,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在过程中有必要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估计政策目标能不能实现,这就需要借助于中介目标的设置。事实上,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货币政策的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第

一、可控性。即是否易于为货币当局所控制。通常要求中介指标与所能适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第

二、可测性。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有关中介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第

三、相关性。是指只要能达到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实现或接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方面不会遇到障碍和困难。也就是说,要求中介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根据以上几个条件所确定的中介指标一般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根据这些指标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的先后和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过程,又可分为近期指标和远期指标。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有哪些?答:基本点即经济中的微观主体都市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对货币政策做出反应。凯恩斯他们认为,货币供应M相当于货币需求突然增加后,首先,发生的利率i下降,利率下降后,通过资本边际收益的影响又促成投资I的增加,在消费倾向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增加会通过乘数作用,促成国民所得Y所得增加。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利率在传导机制中不起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这种分析遭到凯恩斯主义者的批评,被称为“魔术箱”理论——进去的是货币量增加,出来的是总产出的增加,中间的过程却被掩盖起来。货币学派认为凯恩斯学派把货币作用的途径规定得太窄,无法充分任何事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金融创新:指在金融领域内对各种金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具体而言,是指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需要而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与新的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与直接导因。国际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资本流动及欧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石油美元”回流;20世纪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直接导因:(1)影响深远的科学技术革命(2)世界范围的金融管制放松第十二章 金融危机:一般认为,金融危机是指起始于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金融制度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过程。从金融风险的定义、种类等方面掌握金融风险的内涵。

1、金融风险的一般定义: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风险。其特点和内涵:(1)作为研究对象的风险特指微观风险或个别风险;(2)个别风险的分析主要服务于面临资产选择的微观投资主体;(3)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中,理性投资者可以在不同的资产选择中对风险和利益作出估计或替代性决断。

2、金融风险的特定含义:对于金融风险,我们一般将其定为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资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其实质含义上说,它更是特指那些可能给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的金融隐患。

3、金融风险的种类系统性金融风险:(1)政策性风险(2)货币风险(3)国际收支风险非系统性金融风险:(1)信用风险(2)流动性风险(3)利率风险(4)外汇风险(5)资本风险(6)竞争风险。非系统风险还有内外部非法行为引起的安全风险、银行结算过程中失误或违规造成的结算风险,以及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等。 第十三章掌握金融监管的内容。答:(1)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预防性管理;

1、市场准入

2、资本充足性监督

3、流动性监管

4、业务范围限制

5、资产分散化管理

6、外汇风险管理

7、外债管理(2)对信息披露的监管;(3)对危机的处理;(4)对监管者的监管。

第三篇:初级党校重点整理

第一章《共产党宣言》概述

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宣言》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日益激化、西欧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4~15世

纪:简单协作阶段

纪:工场手工业阶段、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8

纪:第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 无产阶级的诞生

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 性质:被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资产阶级对立物(P2) 斗争:同个别资本家斗争→组建工会,开展罢工、谈判(19世纪)→有组织有规模的政治性罢工甚至工人武装起义(19世纪30~40年代)→自发斗争→自觉斗争

意义:《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宣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 指导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宣言》在阐明科学社会主义一系列重要原理的同时,分析批判了各种非科学

社会主义流派,并提出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加强国际团结、开展反对形形色色社会主义斗争的理论原则和革命策略。

这些理论策略成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针,标志着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从此迎来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又一个高潮。 有助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1、五四时期,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宣

言》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加深。这一时期最早介绍《宣言》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是李大钊。

2、1920年8月,《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问世,受到中国先进分子的热烈欢“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两次里昂工人起义、 【1836年至1848年】英国工人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意义: “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段 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而斗争 无产阶级提出了明确的政治主张 无产阶级采取了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 无产阶级的组织性明显提高

二、《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基础上从事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的结晶

19世纪30—40年代西欧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为《宣言》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提出了现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三、《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斗争实践中产生的 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组织准备) 对正义同盟进行改组

于1848年2月问世,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正式党纲, 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政治文献。 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宣言》的内容丰富归纳起来:一个基本思想、四条基本原理、一个最终理想【实现共产主义】、一句革命口号【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队伍:《宣言》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宣言最后庄严的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基本思想(了解,P14):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精神和历史的基础;因此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及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如果不能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他压迫他的那个阶级下解放出来 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两个必然”原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原理、无产阶级专政原理和共产党的性质、纲领、策略原理,构筑出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框架雏形。

迎。

3、《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理论指南。 《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 牢固确立坚定地共产主义信仰

始终坚持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 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 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努力以先进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辩证的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大胆地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马克思的著作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

《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 《资本论》第一卷

(1867年9月14日) 《反杜林论》

(1877年)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最先吹起思想启蒙号角的是陈独秀。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以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以新道德(提倡个性解放)反对旧道德(封建礼教),以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文学革命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列宁领导的政府两次发

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特权,消

息传到中国,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吸引了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关注苏俄内外政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五四运动: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并且最 终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新文化运动逐步发展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 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成长起来

“问题”与“主义”之争 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之争 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四个具体方面:出版通俗刊物,开班补习学校,成立工会,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五、中共一大的召开【上海法租界】

1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走什么路的根本标志,规定着党的奋斗目标,指明党的前进方向。

第三章 党的性质、宗旨、纲领 因此,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纲领,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领导的事业至关重要。

从广义上讲,党的纲领包括党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现阶段以及

一、 党的性质

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从政党与阶级的关系看,政党是阶级的政治组织。

从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看:最先进、最具有前途;发展变化看,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 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 最终奋斗目标等方面的内容。

从狭义上说,党的纲领包括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

主义,这是始终不变的。最低纲领则是根据革命或建设的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

不同而有所不同。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也可以称为运动的最近目的和最高目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在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同时,始终把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 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

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代表阶级、民族和人民利 益的具体体现。

3、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本质上的先进性

指导思想,阶级基础的先进性。奋斗目标的先进性,组织功能上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党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

5、实践三个代表,保持党的先进性

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正确认识我国工人阶级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注重把社会各方面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把党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始终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必须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必须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二、党的宗旨

党的宗旨是指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是党全部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党组织的每个党员一切言论和行动所遵循的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

人民自古以来都是作为国家的一份子而存在的,因此只有人民的存在才能决定国家的存在。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引导下,及时认识到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而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繁荣昌盛的景象正是党的这一先进认识带来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前提条件我们要 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为重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努力实践党的宗旨几个要点 正确处理坚持党的宗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坚持党的宗旨,必须落实到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 坚持党的宗旨,必须落实到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中去

三、党的纲领

党的纲领,指的是党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而确立的行动方略。

党的纲领是党的政治主张的集中反映,是昭示社会的政治宣言,是一个政党举什么旗、 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这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纲领。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

第四章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近代以前,中国历史没有面临四个选择。鸦片战争后,重新选择。

二、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逻辑过程

西方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西方制度【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西方观念【文化启蒙】、

第五章 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 伟大成就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进行改革开放

二、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了,巩固

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实现中华名字伟大复兴的最好选择

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

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

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

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

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

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

第四篇:软件工程重点整理

可以把软件开发的本质概括为:不同抽象层术语之间,以及不同抽象层处理逻辑之间的映射 需求分析产生的正式文档是需求规约

在结构化分析方法中,表示“数据的静态结构”的术语是数据存储

对模块的宽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模块的扇出 下列术语,可用于抽象客观世界中事物的是类

大学由若干专业系构成,则大学与专业的关系是组合

下列软件测试技术中,依据程序逻辑结构的是白盒测试技术 单元测试期间,通常考虑模块的重要的执行路径

软件基本过程指那些与软件生产直接相关的活动集,可分为供应过程、开发过程、运行过程、维护过程和获取过程

在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中,适用于项目的开发风险很大或客户不能确定系统需求的模型是螺旋模型

CMMI 能力等级中的 3 级是已定义级

软件生产率、软件质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一现象被称为软件危机

对于单一的一个需求,必须具有的基本性质:必要的、无歧义的、可测试的、可跟踪的以及可测量的。

需求规约的基本性质包括重要性和稳定性程度、可修改的、完整的和一致的

在结构化分析方法中,可采用结构化自然语言、判定表和判定树描述加工

用于定义数据流图包含的所有数据流和数据存储的数据结构,直到给出构成以上数据的各数据项的基本数据类型的工具是数据字典

在 UML 中,用于描述关联的一定“内涵”的术语是关联名 RUP 利用 UML 提供的术语和工具定义了需求获取层、系统分析层、设计层和实现层,并给出了实现各层模型之间映射的基本活动以及相关的指导

软件测试是一个有程序的过程,包括测试设计、测试执行以及测试结果比较等

由于软件错误的复杂性,在软件工程测试中,应综合运用测试技

术,并且应实施合理的测试序列: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有效性测试和系统测试

《IS0/IEC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12207—1995》标准按过程主体把软件生存周期过程分为基本过程、支持过程和组织过程 针对开发的 CMMI 是一个有关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改善的成熟度模型,集成了 3 个源模型:软件 CMM、系统工程 CMM和产品集成开发 CMM

CMMI 中,遵循一个过程可达到的预期结果的程度是指过程能力

CMMI 模型基于过程途径思想,通过过程把软件质量的 3 个支撑点:受训的人员、规程和方法、工具和设备进行集成,以开发所期望的系统/产品

请简述计算机软件的概念以及提出软件工程概念的目的

(1)计算机软件一般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2)其中,程序是计算机任务的处理对象和处理规则的描述(3)文档是为了理解程序所需的阐述性资料(4)软件工程概念的提出,其目的是倡导以工程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软件开发,以解决出现的软件危机。

请简述初始发现需求的常用技术(1)自悟(2)交谈(3)观察(4)小组会(5)提炼

请叙述信息隐藏的概念及其意义

(1)信息隐藏是指在每个模块中所包含的信息不允许其他不需要这些信息的模块访问(2)它是实现模块低耦合的一种有效途径(3)但是,如果一个模块是“绝对”信息隐藏的,那么这种模块对系统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什么是验证和确认?请叙述它们的区别

(1)验证就是证实一个过程或项目的每一软件工作产品/服务是否正确地反映了所规约的需求(2)确认就是证实所期望使用的软件工作产品是否满足其需求(3)区别:验证是通过提供的客观证据,证实规约的需求是否得以满足;确认是通过提供的客观证据,证实有关特定期望的使用或应用的需求是否得以满足

第五篇:国际投资重点整理

1.国际投资的定义:

国际投资是指各类投资主体,包括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官方与半官方机构和居民个人等,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经跨国界流动与配置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运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2.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

3.金融资产包括国际债券、国际股票、衍生工具等。 4.国际投资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价值增值。 5.国际直接投资定义:

国际直接投资又称海外直接投资(FDI),是指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实际的管理权、控制权的投资方式,其投资收益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浮动性较强。

6.在理论上区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的标志主要在于对企业的有效控制权。 7.国际投资的性质:

①国际投资是社会分工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②国际投资是生产要素国际配置的优化; ③国际投资是一把影响世界经济的“双刃剑”;

④国际投资是生产关系国际间运动的客观载体; ⑤国际投资具有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 8.国际投资的形成与发展: ⑴在恢复增长阶段,投资方式方面的显著特征是对外直接投资主导地位的形成。

⑵在迅猛发展阶段,出现了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

9.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承担者,目前,全球FDI流量的90%以上来自跨国公司。

10.“三大角”格局是以西欧、日本、美国三强鼎立。 11.欧盟是非洲最大的投资者。 1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发展的新动向是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的迅速提高。 13.国际投资学的研究方法

①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③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 ④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⑤理论总结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14.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理论研究是纳克斯发表的。 15.厂商垄断优势理论是由海默首次提出的。

1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哈佛大学的弗农教授提出的。 17.折衷理论最关键的三个解释变量,即 厂商特定资产所有权优势——O 内部化优势——I 国家区位优势——L 18.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适用性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市场控制理论、国家利益优先取得论

19.中小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适用性理论:

防御性理论、依附理论、信息技术理论、国家支持理论

20.马柯维茨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的方法应用于证券投资组合的研究。

21.资本市场线简称CML 22.证券市场线(简称SML)提供了决定个别证券预期收益和风险之间关系的构架,同时也指出如何适当度量各种证券的风险。 23.投资行为金融理论的理论基石: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 24.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度量:

跨国经营指数、网络分布指数、外向程度比率、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国内外比率、外销比例

25.网络组织的最大特色是流程短。 26.跨国银行的定义:

跨国银行是指以国内银行为基础,同时在海外拥有或控制着分支机构,并通过这些分支机构从事多种多样的国际业务,实现其全球性经营战略目标的超级银行。

27.对利润的追逐是跨国银行进行跨国经营的根本内在动因。 28.欧洲共同基金市场是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共同基金市场。 29.对冲基金的特点:

①对冲基金比其他机构投资者受到较少是管制;

②对冲基金的投资者多为高收入者,对风险具有较高的承受力; ③对冲基金往往大规模地使用财务杠杆,从而大大增强了其市场影响力;

④对冲基金的收益分配机制更具有激励性,从而汇集了投资界许多尖端人才

30.出口信贷的含义:

出口信贷又称对外贸易中长期贷款,是出口国政府为了鼓励本国商品出口,加强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所采取的对本国出口给予利息补贴并提供信贷担保的中长期贷款方式。 31.跨国购并的类型

⑴按购并双方所处的行业关系,分为横向购并、纵向购并、混合购并。 ⑵按购并所采取的基本办法,分为现金收购和 股票收购

32.跨国购并的优缺点

㈠跨国并购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 ,市场进入方便灵活。 第二, 廉价获得资产。

第三, 便于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多角化经营。 第四, 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竞争。 ㈡跨国并购方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第一, 价值评估存在一定困难。 第二, 原有契约及传统关系的束缚。 第三, 企业规模和地点上的制约。

第四, 资产获取迅速容易导致较高的失败率。 ㈢近年来跨国购并的最新趋势

①跨国购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占比正在提高。 ②跨国购并的个案金额屡创新高,这些大型跨国购并多属业内兼并,并且主要发生在一些市场集中度本来就较高的行业。 ③金融创新推动了跨国购并的发展。 ④横向购并仍是主要形式。 ⑤大多数跨国购并并非是敌意。

33.国际合资经营企业的出资比例中,外国投资者的出资比例不能低于25%。

34.区分分包与联合承包

分包是指总承包商将工程的一部分转包给其他承包商,分包商与项目业主没有直接联系,只向总承包商负责。

联合承包特别适用于规模巨大、技术复杂的工程项目。 35.金融资产是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客体。

36.欧洲债券是欧洲货币出现之后的产物,是指筹资人在债券面值货币的发行国以外的第三国或离岸金融市场上发行的国际债券。 37.中国企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最早是上海石化。 38.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特点: ⑴技术上的先进性。 ⑵独特的做市商制度。 ⑶上市标准的宽松性。 ⑷全球化的发展战略。

39.衡量一国投资环境中经济稳定性的主要指标,即通货膨胀率低于5%。

40.国际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中,罗氏等级评分法的缺点是给予政治稳定性的评分过低。

41.法令阻碍、实质性阻碍、地理及文化差异属于冷因素。

42.外资企业数量小、规模大,则有可能提高东道国特定产品的市场集中度。

43.国际贸易效应对投资过的影响:

⑴出口替代效应,即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出口减少。

⑵反向进口效应,即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而导致的进口增加。投资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某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再从国外分支机构进口该产品,进而导致投资国进口增加。 44.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方式:

㈠非司法解决方式①谈判或磋商;②调停;③调解 ㈡准司法解决方式——仲裁 ㈢司法解决方式——诉讼

45.转移风险是指在跨国经济往来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由于受东道国政府的外汇管制政策或歧视性行为而无法汇回投资国而可能给外国投资者造成的经济损失。

46.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业务现金流可能发生变更而产生经济损益的风险。

47.影响汇率的因素:国际收支、相对通货膨胀率、相对利率、国际储备、宏观经济政策。

48. 债偿率,一般国际上通用的比率为20%左右。

负债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国民生产总值×100%≦20% 49.中国现行对外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缺乏宏观管理的规划和指导  审批程序繁琐  立法严重滞后

 国内立法与国际立法缺乏协调  管理政策中存在漏洞

50.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投资管理水平的措施  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立法工作  完善海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  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 出台适当的金融与财政政策

 加强对海外投资企业的监督与管理

上一篇:客服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客户经理心得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