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分析题题型

2022-12-26

第一篇:计量经济学分析题题型

高考化学题题型分析

在高中化学中,计算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和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这类题目考查的形式既有直接的简单化学计算和间接的应用化学原理推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化学题题型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化学题题型分析一

化学计算中的4种常用方法

01.假设法

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具有某一条件,推得一个结论,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进行合理判断,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1.极端假设法

主要应用:(1)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把混合物看成由某组分构成的纯净物进行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讨论。(2)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把可逆反应看作向左或向右进行到底的情况。(3)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变化。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4)判断生成物的组成。把多个平行反应看作单一反应。

2.状态假设法

状态假设法是指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虚拟出能方便解题的中间状态,并以此为中介,实现由条件向结论转化的思维方法。该方法常在化学平衡的计算中使用。

3.过程假设法

过程假设法是指将复杂的变化过程假设为(或等效为)若干个简单的、便于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考虑等效状态的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的方法。该方法在等效平衡的计算中使用概率非常高。

4.变向假设法

变向假设法指在解题时根据需要改变研究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进而迁移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02.关系式法

在多步反应中,关系式法可以把始态的反应物与终态的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表示出来,把多步计算简化成一步计算。正确书写关系式是用关系式法解化学计算题的前提。

1.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关系式

特点:在多步反应中,上一步反应的产物即是下一步反应的反应物。

2.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叠加找关系

适用于多步连续反应或循环反应。方法:将其中几个有关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适当变形(改变化学计量数),然后相加,消去中间产物,即得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03.差量法

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其解题步骤如下:

(1)分析题意:分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引起差值的原因。

(2)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分析差值与始态量或终态量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以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

(3)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量”与题中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比例关系,求出答案。

04.守恒法

“守恒法”利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变来列式求解。它的优点是用宏观的统揽全局的方式列式,不去探求某些细枝末节,直接抓住其中特有的守恒关系,快速建立算式,简捷巧妙地解答题目。常用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

1.质量守恒

依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

2.电子得失守恒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的有关计算。

3.电荷守恒

依据: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不变(或在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负、正电荷总数相等)。

方法:首先要确定体系,并找出体系中阴、阳离子的种类,每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其物质的量;然后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列出计算式。

应用: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推断,也可用于有关量的计算。

高考化学题题型分析二

化学反应图像题的解题方法

01.离子反应图像

考查知识点:根据图像考查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分析溶液的成分、离子的共存与推断、计算反应物的量或由离子反应画出相应的图像等。

实质:离子反应图像问题,归根结底,考查的实质仍然是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问题。

1.离子反应图像

溶液中存在多种还原剂(或氧化剂),加入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时,必须按照“强者先行”的原则,考虑反应的先后顺序。只有当“强”的反应完后,“弱”的才能发生反应。

2.离子共存及离子计算图像

离子共存图像要谨防离子共存的陷阱,特别要注意一些隐含条件和隐性关系;离子计算的前提是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要注意物质间量的关系,遵循三大守恒原则和溶液电中性原则。

02.化学平衡图像

化学平衡图像是中学化学基础图像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把抽象的化学平衡理论形象直观地表述出来。化学平衡图像题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根据图像坐标表示的意义,将常考的化学平衡图像分成如下三类。

1.量值-时间图像

图像中的纵、横轴分别代表物质的数量(如浓度、百分含量、转化率、产率等)与反应时间(过程),将可逆反应中物质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体现在图像中。

该类题解答时要明确曲线“走势”代表的意义,并由此确定反应进行的方向,再进一步确定改变的条件。千万要注意此类图像中可能出现的“交点”并不代表平衡点,只有某种量值不随时间改变时的点才是平衡点。

2.量值-条件图像

将物质或反应体系的某种量值与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中的某一种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图像中。解答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图像,找出相关量值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将图像中的这种对应关系与理论知识进行对照,分析其是否符合理论上推导出来的关系,最后确定答案。

3.量值-时间-条件图像

该类图像反映的是某一物质的量值(如浓度、转化率、产率、百分含量等)与一种或两种外界条件(温度、压强、催化剂)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其图像构成的特征是图像中有一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的突变点(平衡点、最大值、最小值)。

解题思路:依建立平衡所需时间的长短→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时间短速率大)→确定影响反应速率的不同条件间的关系(反应速率大条件强)→再根据物质量值的变化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由此得出的移动方向应与由勒夏特列原理确定的方向一致。

03.电化学图像

近年高考中对电化学的考查出现了新的变化,以装置图为载体来考查电化学的相关知识,成为近年高考的新亮点。

1.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破-解关键:正、负极或阴、阳极的判断。

2.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互变

原电池与电解池可以相互转化,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制造二次电池。二次电池中,放电时是原电池,充电时是电解池,放电时的负极反应与充电时的阴极反应相反,放电时的正极反应与充电时的阳极反应相反。

高考化学题题型分析三

化学实验的创新探究

球形干燥管的创新使用

1.A装置为尾气吸收装置,用来防倒吸,原理类似于倒置在水中的漏斗。

2.B装置为简易的过滤器,可净化天然水。如果去掉上边两层,可用活性炭对液体中的色素进行吸附。

3.C装置是一微型反应器。该装置既可节约药品,又可防止污染。如铜丝在该装置中燃烧时,Cl2封闭在干燥管内,实验结束后剩余的Cl2不仅可以用水吸收,还可以观察CuCl2溶液的颜色。

4.D装置为一简易的启普发生器, 可用于H2、CO2等的制取。

5.E装置起干燥、除杂或缓冲气流的作用。

02.仪器连接的创新与改进

1.仪器巧妙连接,取代启普发生器

(1)倒立漏斗式:这种装置可以增大气体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液吸收气体。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导管内压强减小,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的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烧杯中的液面,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吸收液倒吸。

(2)肚容式:当易溶于吸收液的气体被吸收液吸收后,导气管内压强减小,使吸收液倒吸进干燥管中,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吸收液倒吸。这种装置与倒立漏斗式的功能类似。

(3)蓄液式:当吸收液发生倒吸时,倒吸进来的吸收液被预先设置的蓄液装置贮存起来,以防止吸收液进入受热仪器或反应容器中。

(4)脱离式:因导管没有与液体接触,从而无法产生倒吸。

(5)液防式:通过改变试剂的方法达到防倒吸的目的。如吸收HCl时,HCl不溶于四氯化碳而无法倒吸,HCl从四氯化碳中逸出进入水中而溶解。

第二篇:黑龙江公务员考试面试题型题量分析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公教育专家通过对近些年黑龙江公务员面试真题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命题的一些特点和趋势,以帮助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备考。

(一)题量分析

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的时间一般为两到三天,一天一套题目。从近几年的面试试题样本来看,每套题的题量都固定在4道,从2005年以来一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在具体出题形式上有时会以材料型结构化试题的形式出现,有时则是传统型结构化的4道题目。

例如:2008年12月22日和23日省直机关面试题目都是材料型结构化试题,24日的考题则是互相独立的4道传统型结构化试题;2009年两天面试都是材料型结构化试题;2010年5月7日的考试是材料型结构化试题,

8、9日两天的考试是传统型的结构化试题。2011年7月

9、10日都是传统型结构化试题。

另外,黑龙江省面试题目一般情况是一题一问,但偶尔也会出现追问。追问的形式比较灵活,可能是题目本身就带有追问:在主体问题提出之后,针对前一个问题进行追问;也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可能是考官针对考生的回答随机增加追问。

(二)题型分析

在前几年的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中,省直机关、司法行政系统和法院系统以及地市级部门的题目是分别命制的,而从2009年开始,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开始采用全省统一的考题。这对我们分析黑龙江省面试题型带来了很多便利。

在2009年—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题型比重分析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中的主要题型有综合分析题、情景应变题、计划组织协调题和情境模拟对话题。但由于材料型结构化面试题与材料密切相关,在具体题型上与传统型结构化面试题有一些差别,所以,为了让考生更加清楚地了解黑龙江省面试考试题型,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将对材料型结构化试题和传统型结构化试题进行逐一分析。

1.传统型结构化试题题型分析

传统型结构化试题一般以套题的形式出现,题目数量在2—6道之间,各道题目之间没有共同的主题,也没有必然的联系。通过统计近三年的真题,黑龙江省传统型结构化试题题型主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要有综合分析题、情景应变题、计划组织协调题、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题和情境模拟对话题。

(1)综合分析题

综合分析题是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考查的重点。综合分析类试题的考查有多种形式,在黑龙江省面试中综合分析类题型则更加侧重社会现象类和名言俗语类试题的考查。综合分析题分为社会现象类、名言俗语类等类别。

例如,2011年7月9日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真题第一题:

关于提高人民幸福感,你认为政府应该怎么做?

2011年7月10日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真题第一题:

谈谈农民工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读】这些题都是社会现象类试题,考查考生对政府出台政策的看法,从侧面反映出考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素质,这就要求考生平日多关注各地时政,特别是具有全国性的热点事件和政府的相关重大会议。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情景应变题

情景应变类试题主要是给考生设置一个角色或是一个特殊的公务环境,要求考生完成某项比较棘手的工作任务,这类试题主要是检测考生的心理素质和应急应变能力。从近三年的面试题目来看,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题中主要以职场场景类情景应变题为主,通过此类试题来考查考生的个人情绪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

黑龙江省传统型结构化面试题中的职场场景类试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题目中融合了多种测评要素,特别是把情景应变题和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题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既考查了考生的心理素质和应急应变能力又考查了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例如,2011年7月9日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真题第四题:

你是省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高考期间,严肃考场纪律,领导让你到某县巡查,但是到了当地,主管部门不配合,学生家长也进行阻挠,你怎么办?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计划组织协调题

计划组织协调类试题是黑龙江省近几年面试考试中的重点题型,一般一套题目中有1-2道计划组织协调类试题。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对于此类题目的考查基本采用独立命题或依托材料两种形式。2009-2011年在传统型结构化面试中的计划组织协调题主要包括考察调研类试题和会议组织类试题。

例如,2011年7月9日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真题第二题:

国家开始选聘大学生村官,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业,对他们提供创业贷款,现在由你对贷款创业情况进行调查,你会从那几个方面进行?

(4)情境模拟对话题

情境模拟对话题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类形式新颖的题型,2010年之前各省出现此类试题的频率并不高,但2011年此类题型在国家公务员面试题中普遍出现,致使此类试题在2011年各省省考面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成为省考面试的重点题型之一。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此类试题在2007年黑龙江省面试题目中就已经出现,在接下来几年的省考面试中均有体现,尤其是2010年出现了两道此类题目。

例如,2011年7月10日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真题第三题:

在审核过程中,你和老同志意向不统一,你打算与他沟通一下,考官是老同志,你怎么说,做下情境模拟?

(5)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题

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题历年来都不是黑龙江省面试考试的重点题型,通过统计近三年的真题,只有2011年出现了一道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题,但这也是一种信号,说明此类试题很有可能在以后的面试考试中普遍出现,因此考生在备考时同样不能忽视这部分的内容。

例如,2011年7月9日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真题第三题:

你的领导和另一位领导协商,把你借调到一个新的部门,工作期间,你表现优秀,新领导对你很满意,想把你留在这个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单位,并且可以为你办理相关手续,你也很向往,但是原单位的领导希望你能回去,你怎么办?

2.材料型结构化试题题型分析

材料型结构化面试题最早出现在江苏省省考面试中,后来陆续在其他省份出现。具体说来,2007年12月23日黑龙江省省直部门公务员面试中首次出现了材料型结构化面试题,其形式是给考生一段材料,以材料为母本设置四道题目,题目内容与材料的关联性很强,但考查的角度完全不同。对比材料型结构化面试题和传统型结构化面试题,在题目设置上除了第一题以外其余三道题目都可以划分到五大题型之列,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材料型结构化面试题的第一题与材料结合的最为紧密,基本上都是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是提出一些其他与材料内容相关的问题。

例如,2010年5月7日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真题第一题:

背景材料:某市自营车手续费大概要20万元,而且还有不断上涨的趋势,据了解自营车主每月大约赚5000元,雇佣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司机是每月3000元,没有五险一金,该市决定取消自营车,出租车行业将由几家公司经营,统一雇佣司机开车,每月2500元,有五险一金,但这是一个新政策,可能会损害自营车主的利益,而且很多制度还不完善,实施起来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管理问题。

问题:你对该市政府推行的政策有什么看法?

第二,材料型结构化面试题的剩余三道题目与传统型结构化面试题没有区别,重点考查情景应变题、计划组织协调题和情境模拟对话题,所以在这里不再做具体分析。

3.其他形式新颖试题题型分析

虽说近几年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考试的题型仍以传统的五大题型为主,但随着公务员招考制度和面试考试形式的逐步正规化,其他一些形式新颖的题型也在公务员面试中不断出现,比如“一材一题”的材料题、串词题、编故事题、漫画题、演讲题、发散想象题以及视频题。如果按照测查要素进行细分这些题目也分别可归入传统五大题型中去,但因为其形式较为新颖,为了突显出来引起考生注意,我们没有把它们归入五大题型。其中漫画题、串词题和编故事题在2006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0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面试试题中已经出现过,所以考生在复习常规五大题型的同时,也要多加关注其他形式新颖的题型,做到有备无患。

第三篇:2018中国银行校园招聘考试分析:题型题量、难度解析大全

银行招聘网:http://www.jinrongren.net/yh/ 2018中国银行校园招聘考试分析:题型

题量、难度解析

银行招聘网为广大报考银行的同学们提供银行最新的、最权威的招考信息、笔试、面试资料,这里的考试信息应有尽有,笔、面试资料也是琳琅满目的,供各位考生选择,帮助莘莘学子积极备考银行招聘考试,还有更多的备考指导、考试题库在等着你!

银行校园招聘中号称题量最大的中国银行也于11月5日下午5点笔试结束,长达三个小时的答题时间,考验着每个考生的做题速度和耐力,接下来由中公金融人小编为各位考生解析今年中国银行校园招聘考试真题,同时发布中国银行校园招聘考试答案,帮助考生在考后进行估分,并提早准备面试。

更多有关银行校园招聘网申、笔试、面试技巧

今年中国银行依然延续了往年题量大的传统,总题量达到了263道,其中行测78道,英语100道,综合知识85道。总题量相比往年变化不大,接下来我们来看各个科目的题量及难度变化。

首先是行测部分,从上表大家可以明显的看出今年行测的考察侧重点,数量关系题型减少,而言语理解试题增加。可以看出中国银行校园招聘更加侧重于考生的言语能力,需要在以后的备考中多加注意。

考试必备:银行考试专用教材

银行招聘网:http://www.jinrongren.net/yh/ 同时,数量关系题目虽然减少,但数量关系部分加大了思维策略的考查,思维策略部分主要考查式子计算,需要考生着重注意。资料分析题目考查了15道,其中文章阅读5道,整体难度不大,其中查找类题目较多,考点涉及增长、比重、平均量、倍数等考点。

逻辑推理题型上只考查了逻辑推理和图形推理,题量上图形推理占比大,部分难度有所增加。言语理解题目中词语、片段、排序、文章为必考题型。

然后是题量占比最大的英语部分,2018年中行秋招英语整体题型和题量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100道题,单选50道,阅读10篇,每篇5道题。其中单选题目类型包含典型的托业类词汇和考点,如词性辨析和商务贸易词汇等,词汇辨析和搭配占比较重;语法考点则是我们强调的介词、连词、时态语态和从句等。阅读理解全部为常规四级类文章,话题广泛,涵盖商务、科技、生活、社会等,整体难度与往年考试基本一致。同时单项选择题目基本为托业+四级难度,而阅读部分全部为四级同等难度类型文章,没有托业类

中行题量大,注重考查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中公金融人小编建议考生在备考时还是要从基础词汇和语法入手,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做题速度是关键。

考试必备:银行考试专用教材

第四篇:高考题型练 10题型十 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十 依据类主观题

依据类试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措施的经济、政治、文化或哲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1.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51.8%,比资本形成高1.4个百分点,内需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材料二 2013年初山东省两会之上,比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经济增速高达9.8%、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国第三更吸引眼球的,是“美丽山东”、“生态山东”的提出。山东到了一个依靠创新、加快转型、深入开放、机制转换的新阶段。要去谋求实现更高水平、更高阶段发展的良性循环。要从以往习惯的高速增长慢慢调整,去化解一系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

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信号。结合材料

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美丽山东”、“生态山东”提出的经济依据。

答案 (1)积极信号:与2011年相比,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实现了较快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均高于GDP的增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更趋合理;节能减排成绩显著,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2)经济依据:①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美丽山东”、“生态山东”的提出,可以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②“美丽山东”、“生态山东”的提出,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美丽山东”、“生态山东”的提出,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④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从山东省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看,“美丽山东”、“生态

山东”的提出,有助于环保产业和绿色消费的发展,实现更高水平、更高阶段发展的良性循环。

解析 材料一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信号,注意是积极信号,根据图表题“图表内容纵向看变化,横向做比较,不能漏掉小注”的解题技巧,可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变化与对比、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提升等方面概括;经济依据,“美丽山东”、“生态山东”的提出首先与科学发展观相对应,然后考虑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根据材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对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最后要考虑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行为。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的旗帜,是凝聚亿万人

民团结奋斗的强大正能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梦,承载着中国民主、富强、公正、和谐、自由的最基本价值观,承载着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让梦想照耀中国,闪亮世界。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作用和价值观的知识,分析弘扬中国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材料二 某校高三学生积极开展了“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主题系列活动,有主题班会、歌咏比赛、办板报、发微博,对外国友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社区做志愿者服务等,表达爱国热情,用实际行动推动梦想的实现。

(2)从文化影响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该校学生开展主题系列活动的文化生活依据。 答案 (1)①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促进事物发展,弘扬中国精神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弘扬中国精神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梦想。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上述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开展上述活动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④实现梦想要立足实践。深入社区服务推动梦想实现。

解析 回答第(1)问,把握好其知识范围要求,不难作答。回答第(2)问,同样要把握其知识范围要求,作答时注意将文化生活依据与现实意义的分析结合起来。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三次改革与发展的“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

末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这场变革解决了绝大多数地区的温饱问题;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通过“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模式,转移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农村正面临改革与发展的第三

次“浪潮”,即农村城镇化。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中国农村三次“浪潮”出现的依据。

答案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变化,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三次“浪潮”有效地调整了生产关系,极大地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三次“浪潮”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解析 回答本题,可以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两个角度作答,并且要做到理论与分析有机结合。

4. 中国道路是中国人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自己“走”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

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不断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过程。要立足中国实践,实干兴邦,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正在激励着中国各族人民开启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

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这个梦不是虚幻不实的空想。不在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必定能够实现的理想。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我们找到了实现这一理想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提出了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三部曲: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部曲,在整个2l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党中央提出“中国梦”的依据。

答案 (1)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通过党中央的“三部曲”实践,必将在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成就了“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和实践,是党中央根据自身实际做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复兴道路。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道路是中国人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自己“走”出来的,“中国梦”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科学论断。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展望和长远蓝图,有助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解析 回答本题,可以从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等加以分析。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建设焕发生机,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稳步推进。组建齐鲁传媒集团、

山东演艺集团、山东影视传媒集团三个省管国有大型文化企业,一批国有文化骨干企业集团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主力军;2012年,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 720亿元,同比增长17.9%,以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一批重点文化场馆设施的新建、改造工程建成,越来越多的重点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城市的新地标;莱芜梆子《儿行千里》、电视剧《小小飞虎队》、文艺类图书《美丽的西沙群岛》等7部作品获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为1万个村(居)建设完善文化大院,山东省博物馆新馆等多个重点文化设施已建成并免费开放惠及民众。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依据。

答案 (1)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重大影响,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3)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文化活动,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弘扬主旋律。

(5)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解析 回答本题,要获取材料中的五个信息,分别对应文化生活知识即可。

第五篇:题型——高考历史地图题

浅析高考历史地图题

有历史地图的试题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这应引起教学的足够重视。那么,近年来,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有何特点?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应对往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必要的回顾与分析。

一、我们对近十年来的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以及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和其他高考历史试卷的历史地图题进行了整理、归类,并对它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我们认为,高考历史地图题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 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高考试卷中出现过的历史地图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1. 直接历史地图题。即在试题中出现历史地图,并通过历史地图直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这种形式较为常见。直接历史地图题中的历史地图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命题者直接引用历史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或依据试题内容对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然后为己所用;一是命题者自己编制与试题相关的历史地图,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199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4题,命题者通过自编历史地图中的四个地点,让考生判断四个地点中哪一个?quot;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该题不但要求考生知道元朝时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泉州,还要求考生明确知道泉州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虽然课本中的历史地图中并未表示出泉州的具体位置,但如果考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和地图知识,该题应该不难解答。

2. 间接历史地图题。即在试题中不直接出现历史地图,但是试题本身或答案的确定与历史地图有很大关系。这种形式不太容易理解,我们不妨结合实例来具体说明。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8题,要求考生在"广通渠"、"通惠河"、"会通河"、"胶莱河"四条河道中,确定"元朝漕运路线最北的一段河道"。这道题本身并没有出现历史地图,考生只有在对课本中的"元朝的河运和海运航线"一图有了充分掌握之后,才有可能知道正确答案应为"通惠河"。

第二,题型多样。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历史地图题在题型上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凡高考历史试卷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出现过的各种题型,如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解析题中,均出现过历史地图题。在早年的高考试卷(主要是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历史地图题一直以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题型为主,其主要特征是分值较小,考查内容较单一。自1999年高考起,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突破了小分值的单选题、多选题及填空题的传统范围,出现了大分值的历史地图问答题及解析题,在整个试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的第43题、200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以及2002年北京内蒙古春季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0题,都是大分值的历史地图题,其中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的第43题达13分(总分150分),占总分值的8.7% , 而200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和2002年北京内蒙古春季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0题均达30分(总分均为300分),占总分值的10% 。

第三,与课本中历史地图关系密切。绝大多数的高考历史地图题都与课本中的历史地图有密切的联系,有些历史地图题要求考生必须对课本中的历史地图熟练掌握才能解答。如199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6题,要求考生判断"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辽阳省、岭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四行省中的哪一省,这个题目所要考查的内容在课文的文字叙述中根本就没有涉及,考生只有平时注意阅读课本中的《元朝疆域图》才有可能知道: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辽阳省。

第四,考查全面。高考试卷中出现过的历史地图题对考生的考查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为:

1. 考查考生对课本历史地图中所反映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题目常出现在低分值的题型中,也最简单,如199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10题,要求考生在一幅有关香港的历史地图中找出"1860年清政府被迫割让给英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只要考生掌握了课本中的"《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一区给英国示意图"一图,该题就很容易回答。

2. 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地图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1995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2题,要求考生在牧野之战、垓下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四大战役中,确定"战场地理位置最南的"一场战役,该题在课本中并没有现成的地图和答案,要求考生在解答该题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必须把上述四大战役发生地放在同一幅地图中进行比较、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即"垓下之战"。该题既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查了考生运用历史地图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查考生通过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即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43题,通过三幅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德国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区域的情况的历史地图,要求考生"结合德国本身及欧美大国对德政策的变化,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该题"将三幅历史地图作为一组相关材料,引入问答题的题面,构成设置试题情境的组成部分,要求考生根据题意,提取图中信息,然后将信息放入特定的世界历史环境中,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角度,系统地解释信息,呈现出对考生综合处理多种信息能力的考查?quot;(全国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组评语,见《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价》一文,载《历史教学》2000年第3期) 这种题型自在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以后,在200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2002年春北京内蒙古文科综合卷中再次出现。

二、研究近十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和近年来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地图题,不难发现这种试题的发展趋势。那么,在今后的高考试卷中,历史地图题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

毋容置疑,在今后的高考历史试卷或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历史地图题都有可能继续出现。十年来,除了2000年外,历史地图题在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基本上连续出现,而且在近年来的上海卷,天津、江西卷中也经常出现。可见历史地图题具有题型多样、考查全面性的特点,它正日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其次,单纯考查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基本历史知识的试题将逐步减少,未来的历史地图题必将会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分析和运用历史地图能力的考查。这是因为这类历史地图题在考查上更具全面性,既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考生通过历史地图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重视能力的培养是今后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重视能力的考查则是今后高考命题改革的一个基本走向。

再次,综合性历史地图题出现的机率大大增加。这是因为历史地图是历史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重要载体,因此,它更容易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之所以说历史地图是历史学科内综合的重要载体,是因为历史地图反映了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特定地理环境中活动的具体活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通过历史地图的形式来反映,例如历史疆域、城市布局、战争等等,这就为具有相同主题的历史地图的综合创造了条件。同样,之所以说历史地图是跨学科综合的重要载体,是因为历史地图可以通过地图的形式,把文科中的三门课程历史、地理、政治进行有机的结合。因为历史地图需要借助地理中最基本的地图形式,以及历史地理基本要素来表示历史内容,而历史地图所表示的历史内容又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前面所提到的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的第43题就是历史地图在历史学科内综合的极佳体现,而200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2002年春北京内蒙古文科综合卷第40题则是历史地图跨学科综合的最好例子。必须强调的是,近年来综合性的历史地图题并没有出现过对历史地图本身进行综合与分析的例子,这在今后的高考复习当中必须予以适当的重视。

三、通过前面的回顾与分析,使我们对历史地图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历史教师应当怎样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进行历史地图方面有针对性的教学呢?

第一, 严格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基本知识。虽然目前的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但是,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否则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便会成为空话,成?quot;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掌握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方法很多,但最主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便是记忆。不过,强调对基本知识的记忆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具体到历史地图,可采用形象记忆、归纳综合等方法,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第二,培养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能力。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培养学生对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即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历史地图思维分析的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对单一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历史地图除了形象、直观地反映历史史实外,还包含着某些内在的知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通过阅读中国近代现代史中的《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教师可引导学生分?quot;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分布有什么地域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类的历史地图很多,在平时的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可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而在高考复习的阶段,应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其次,培养学生对具有相同主题(或共同表示内容)的多幅历史地图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探究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历史史实的本质、规律、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所谓具有相同主题的历史地图,在中国史方面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图、城市图以及经济分布图等,而在世界史方面则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格局图(包括世界范围及主要国家)、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历史地图等等。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具有相同主题的历史地图,这就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第三,教师还应培养学生通过历史地图,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知识进行跨学科综合思维分析的能力。在这一方面,中东问题,南斯拉夫问题,国际重大政治、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等等,都提供了通过历史地图进行跨学科综合考查的可能。

上一篇:居民健康需求调查问卷下一篇:焦炉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