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2024-04-24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共9篇)

篇1: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改革开放成就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30年来,我国GDP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跃至世界第四。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根据马克思原理,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

先谈谈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了,生产关系相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又称为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者已经部分变更时又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所谓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论是解释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话是解释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学的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体制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拿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将人民公社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解决了束缚农村

篇2: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1.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商品生产的劳动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这种劳动的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谓具体劳动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具体形式,它体现在某种劳动的特殊目的、使用的特殊工具、以特定的操纵方法作用于特定的劳动对象、以及生产出特殊的产品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具体的劳动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它体现着人类支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人类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支出。这种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因而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体现在商品之中,决定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劳动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同样,由他决定的商品二因素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把商品生产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并与商品的二因素联系起来是马克思的贡献,也是我们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国家干预经济的四大政策:(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调节,是指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来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根据财政政策对于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以吧财政政策区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调节方式。(2)货币政策:是指由国家银行即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的供应量,扩大或紧缩信贷,以影响利息率,进而通过利息率的升降来减少或增加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3)产业政策:即国家通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政策。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政策目标,即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趋势及某些特定的目的而确定的发展目标。二是政策手段,即为了实现政策目标,从现实出发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他通过规划经济目标政策,完善要素流动市场政策、产业标准和技术进步政策、企业规模结构政策和企业集团政策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在宏观上有重点的推动和协调国民经济发展,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产业政策的作用是,引导并保证产业结构合理化,并通过结构合理化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实现。(4)收入政策:收入政策的调节,是通过确定工资水平来控制通货膨胀,进而抑制失业上升和经济衰退。形式主要有:1.工资-物价”指导线”,即由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要求把工资-物价增长率限制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之内。2.实现工资-物价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暂时加以冻结。3.以税收为基础的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和奖赏手段限制工资增长。3.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局限性? 1 外部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所谓外部性问题,是指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构成损害。所谓外部经济,是指有些经济主体不付任何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2 市场运行主体的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这就决定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不一致,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要求相背离,个别企业的组织性与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3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由于竞争,经济主体往往不顾社会资源的约束拼命盲目投资和扩大生产,这就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同时,由于企业和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不足和社会生产活动的惯性,在供求已经平衡或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生产仍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而在供求平衡或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生产却可能会继续收缩。这些都将导致社会劳动的浪费。4 市场调节会造成人们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在市场调节下,由于人们的智力禀赋不同,特别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的不同地位,收入水平的差距会不断扩大,从而偏离社会公正原则。收入分配不公会引发社会矛盾,也会引起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5 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有: ①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② 产业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3.资本周转与社会再生产的矛盾。

篇3: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技巧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 在实际考查中, 论述类文章就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它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考古学等。这一类文章的选材, 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 也就是说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对于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比较陌生的, 我们把这样的文章内容称为“新知识”, 新知识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是人们在深入学习到一定阶段时必然接触到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检验是为了检验人的学习的潜在能力, 选这种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那么, 如何有把握的把这一类题做好呢?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摸索, 我逐步掌握了以下技巧:

首先, 要仔细阅读全文。拿到试题后, 不看后面选项, 先通读全文。阅读时要平心静气, 全神贯注, 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 着眼于整体内容的把握, 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 或讲的是什么理, 文章涉及到什么人, 什么观点等, 。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抓住文章提供的重要信息。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词句, 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还有一些在文章的过渡处。有时文章的标题也暗含着作品的主旨。总之, 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 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 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 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其次, 要读准题干。注意题干中打重点符号的部分, 是“符合”还是“不符合”, 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找原因、找依据还是做出推断等。根据题干要求, 迅速找到选项在原文中的大致位置。要明白“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论述类文本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再次, 在筛选选项的过程中, 要做好四个比较:1、题干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后, 要把原文和选项仔细对照, 验明正身, 辨别正误, 注意题干和原文信息是否一致, 是增加了哪些信息, 还是减少了哪些息, 还是换掉了哪些信息。2、题干与选项进行比较。不少同学或由于情绪紧张, 或由于急于求成, 往往粗心大意, 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而失分。例如, 没有注意“主要”而选了“次要”, 没有看清“选错”而答了“选对”, 或对概念的理解有所偏颇, 往往是答非所问。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审题, 进行比较, 避免答非所问。3、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在辨析过程中, 把题中每一选项的表述与原文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 看有无变化。其中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 其核心内容并无变化;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 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 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有时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 这就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词语, 如:表示程度与范围的词语, “最”、“个别”、“凡是”、“都”、“一些”、“几乎”、“绝绝大多数”、“唯一”、“全部”等;表时间的词语, “目前”、“打算”、“未来”、“必然”、“曾经”等;表逻辑的词语, “原因”、“因此”、“相反”、“大约”、“大概”等。甚至一些助词如“着”、“了”、“过”, 也不要轻易放过, 因为增加或减少这些词有时甚至会改变文章的内容或观点。4、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在把题干与原文、题干与选项以及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后还拿不准, 就在选项之间进行比较, 看看四个选项中是否有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型, 再结合题干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最佳答案。或者在两个选项之间徘徊不定的时候, 就把两个选项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中谁的错误较大, 并且属于本质上的错误, 判断之后进行选择, 这样, 准确率就会比较高。

最后, 还要清楚干扰项的设置方法。这些干扰项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如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模糊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答非所问、强加因果等。清楚了这些干扰项的类型, 在项与项的比较中就能确定题中的选项为什么与原文信息不一致, 是要选的项还是不要选的项。这样, 做题的把握就会更大一些。

篇4:浅谈政治高考论述题的解法

[关键词]政治论述题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96

面对主观性试题,很多考生不是不知所措、回答不全面,就是不着边际答不上要点或单纯照搬书本上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导致得分率低。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由于论述题答题耗时长,所以我们对论述题的答题训练往往是教师分析多,学生实战少,没能培养学生根据论题独立组织材料答题的能力。二是受简答题与分析说明题的影响,学生对论述题的答题特点缺乏认识与把握,答题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教会学生解题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对于提高政治高考备考效率,让学生从容面对高考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应该如何分析和解答论述题呢?

一、 做题之前要先审好题

审题是做题的基础。只有审好了题,知道题目说的是什么,问的是什么,想要考生回答的是什么,考生才能根据要求写出答案。否则,就算考生将课本知识点熟读于心,答案文不对题,写得再多终究也是“正确的废话”。

审题的第一步是审设问。高中政治学科学的是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所以考题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无论题目怎么出,都围绕着这三大知识体系。所以我们就要明确设问问的是哪方面的知识点,如果是哲学,又要看是运用其中的辩证法、唯物论抑或是认识论来解答。明确目标之后,再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就可以答题了。因此,审题很关键,记好理论知识亦不可或缺。

审题的第二步是审材料。论述题由材料和设问组成,设问固然重要,但所给的材料更是解题的关键,往往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从材料中找到。那么,怎么审材料才更有效率、有质量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材料的类型。论述题的材料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文字材料,二是图表材料。图表材料给出的信息最明了,而这类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图表数据内容的变化均与时间地点有关。因此,审图表材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关键点,然后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一是纵向比较,比较不同时间内各主体的变化;二是横向比较,比较同一时间内各主体的不同。然后从中提炼观点,得出结论。至于文字材料,关键就是要把意思读懂,然后给段落分层次,看这段材料一共有几层,每层讲的是什么。找出每段材料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的指向挖掘出其中的内在含义,并把握命题者的意图所在,也就是要把握这段材料的感情色彩。作者是单纯地叙述一件事还是想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于这件事持什么看法,是“褒”还是“贬”,肯定还是否定。把以上这些信息都明确了之后,就可以联系设问和课本进行解答了。因此,考生答题一方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要规范答题模式

政治论述题的解答知道了审题方法还不行,懂得审题方法只能说明考生有一定的答题技巧,但阅卷老师看的不是技巧,而是考生写出来的答案。所以,答案的书写很重要。此时,就需要考生把答题的模式规范起来。那么,怎样的答题模式才算规范呢?回答论述题,最好是分点答题。如果考生的答案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版字,就会显得很乱,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种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不能突出重点,阅卷老师需要仔细寻找其中的得分点然后打分,这样很容易造成阅卷老师看漏了得分点,由此就会给考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最好分点答题,并在每个点之前标上序号,这样答案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得分自然也会较高。除了分点答题外,还要注意采用先原理,再联系材料,最后表明观点的顺序。

另外,答题还要分轻重。一般而言,论述题的论题在理论上是不难把握的,但在高考的答题过程中,由于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记忆的知识上,很容易忽略论题的内容与方向,导致论述的内容偏离了论题,这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予以特别关注。论述题的论题,不管是什么具体的内容,其论述的过程和内容必然是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分析两者之间的某种关系是论证的出发点和归宿。论述题的得分高低完全取决于对这种关系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考生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的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才有可能拿到理想的分数。

总而言之,学生要答好政治论述题,进而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解决好自身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在学习中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提高学习能力,做到知、信、行相统一。

篇5:《政治学原理》论述题

1、试述民主的价值。

概括而言,政治学对民主价值的研究和论述大体存在两种途径,即理想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前者带有哲学研究的特点,后者具有历史和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传统的民主理论家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

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民主反对任何特权,反对权力垄断,强调公民平等,提倡所有的职位和权力向所有公民平等开放,公民平等地享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

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民主反对霸权,反对个人专制,反对强暴统治。民主为政治权力提供了合法性。

经验主义途径体现了民主研究的现实主义思路。

经验主义理论认为与其他政治制度相比较,民主方法或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

(1)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从而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2)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

总之,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民主制度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2、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

(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

(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

(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3、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

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

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

4、试述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

(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5、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

(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

(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6、试述社会监督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

7、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

(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8、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辩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为神学政治观。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在西方,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的角度来探讨和阐述政治的含义。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也具有片面性。

9、试述政治社团的功能。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

(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

(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

(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

(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

(6)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

10、试述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

(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①个人的自由权。②有限政府。

(3)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民主。

(4)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①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②妥协精神。③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11、试述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原则。(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

(2)自由原则,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

(3)理性原则, 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

(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

(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

(7)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

篇6:初二政治下册论述10题

通过阅读以上材料,结合初二下册所学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①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灾,再次证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抗震救灾中进一步得到增强。

②全国人民都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自觉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自觉服从大局,涌现了许多抗震英雄。

③参加抗震救灾的人们舍小家,顾大家,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国家的荣誉和利益,体现了对祖国的关心、热爱和忠诚,对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④在抗震救灾中,广大青少年关注灾区,积极捐款捐物,参与社会生活,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得到了很好的强化。

⑤通过抗震救灾,广大青少年更加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大事,增强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增强了热爱社会的情感。

⑥抗震救灾事实说明,个人是离不开集体的,只有依靠集体,才能战胜困难。因此,平时我们要关心集体,自觉地为集体贡献力量。

⑦通过抗震救灾,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个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的,因此,我们要亲近社会,学会谦让,分享,乐于助人。

⑧中国共产党是抗震救灾的领导核心,是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我们要热爱党,自觉地服从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跟党走。

2、以下是获得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三个典型,她们是:

(1)惊世华彩,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张艺谋导演团队。2005年,张艺谋等三人被任命为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他们推掉了高昂报酬的商业合作,带领他们的团体夜以继日地工作。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奥运会开幕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精彩阐述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世界文化的交融,用中国文化打动了世界。

(2)大写尊严,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她在外国传递奥运圣火的过程中,遇到不法分子进行破坏,她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圣火,收到国人的赞扬。

(3)大爱至朴,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唐山十三农民。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没有上级号召,河北唐山宋志永等13个农民除夕那天租了辆中巴车出发,来到湖南郴州救灾,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搬材料、抬电杆。四川地震发生后,13人又来到北川县城,与解放军一起,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60名遇难者遗体。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①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关爱他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

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生活主流,体现了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亲社会行为。

③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以集体利益为重、大局为重的品德,体现了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对祖国的关心、热爱和忠诚,对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

④在他们身上再次证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战

胜困难,创造奇迹。

⑤青少年要努力培养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的精神,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3、“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特定的时间熄灯一小时。这一活动从2007年开始,至今已经进行了三年,其目的旨在节约能源,应付地球变暖的变化。2009年3月28日,世界80多个国家加入了这一行动,我国的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也在这天20:30分——21:30分,在许多重大建筑物、公共场所熄灯一小时,以实际行动加入这一全球最受瞩目的环保行动。

阅读材料后,请你谈谈开展“地球一小时”活动有何重要意义。

①通过这一活动,节约了大量能源。数据显示,熄灯一小时,能源消耗减少了13%。

②在这一活动的影响下,更多的人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唤醒了人们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性。

③这一活动表明了全世界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提醒每一个人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环保节能问题。也表明了人们解决环境问题,节约能源的坚定信心。

④这一活动也使人们从快节奏的生活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多地关注大自然,追求更加新颖的生活方式。

4、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目前,世界上已有近600种鸟、400多种兽、20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植物濒于灭绝。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张家界旅游业迅速升温,一大批楼堂馆所蜂拥而起,这些建筑与周围青山绿水极不协调。

材料三:我国沙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面积的27.3%,且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长,受其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水系污染严重,全国有11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因素。

(2)结合材料,思考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原因有哪些。

(3)你认为应该怎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自然物种在减少,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2)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环境;人类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了环境。

(3)①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②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③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

④积极学习和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律己,不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事,运用法律手段,反对和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保护环境。

5、材料一:手机输入法的悲哀。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我国手机用户已达4.5亿人,但我国每生产一台手机,就要向外国公司支付0.3美元的汉字输入技术专利费。为此,我们每年支付的总金额超过7.8亿元人民币。

材料二:目前,我国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18美元,成本13美元,中国企业赚1美元。空调、电视机、汽车等工业产品的核心部件都来自国外。因此,掌握核心技术创新的外国人只需一纸合同,就可以抽走中国企业一大半血汗。请问:(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这一状况给我们什么启示?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2)这一状况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真正的核心技术不是买来的。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机会和新动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②青少年要从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6、(1)列举近几年我国在载人航天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2)写出你所敬佩的中国“航天英雄”的名字。

(3)我国的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崇拜英雄,向英雄学习。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1)①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载人飞行成功。航天员:杨利伟。

②2005年10月12日,我国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首次多人多天飞行成功。航天员:费金龙、聂海胜。

③2008年9月25日,我国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多人多天飞行成功。实现首次出仓活动。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2)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3)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4)①以航天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怕困难,勤于实践,勇于创新。③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7、材料一:到目前为止,除现行宪法和四个宪法修正案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300多个现行有效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800多个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还有28000多件规章,7000多个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材料二:原上海市长、市委书记陈良宇在任职期间,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其行为严重违反了党纪政纪,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2007年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给予陈良宇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对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2008年4月11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依法判处陈良宇有期徒刑18年,没收个人财产30万元。

材料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必须坚持民主法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我国是怎样用法律保护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的?

①在立法上,制定完备的法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人民的意志,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它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先决条件。

②在守法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做到有法必依。再好的法律,如果不被人们遵守,无异于一纸空文。它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③在执法上,要严格按法律办事,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追究法律责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运用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它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④在治国方略上,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使国家的各项工作

都在法制轨道上进行,在依法治国方略下,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8、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材料二: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材料说明了思想品德课中的哪些观点?

(2)请你从下面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提出合理化建议(不少于两条)。

A.学校周边环境治理问题。

B.我市(或乡镇)着力打造“礼仪、诚信、知识”,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或乡镇)创建工作。

(1)①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它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

②我国实行依法治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建议:①在我市的服务行业中开展“微笑”服务活动,礼貌用语活动。

②在全市开展“读书”活动,并进行一系列评比和比赛。

9、为迎接全国法制宣传日的到来,某法制媒体就“公民对宪法知多少”进行了一次街头随机调查活动。下面是记者对市民的随机调查情况:

记者: “你知道宪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吗?”

市民: “宪法是根本大法,国家的基本法。”

记者: “你对宪法的基本内容了解吗?”

市民: “了解的不太多。”

记者: “你觉得宪法和咱老百姓的关系密切吗?”

市民: “对咱老百姓的关系肯定是很密切的,但具体说不太清楚。”

请你根据上述调查情况,结合下列角色模拟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1)假如你是哪位记者,根据市民的回答情况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2)若你是被调查的市民,请选择上述记者问话中的一个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1)市民的回答反映了人们对宪法有所了解,但不够全面和深入。

(2)问题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其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问题二:我国现行宪法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四章组成。

问题三:①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②宪法是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等。

10、我国当前推行依法治国,每个公民都应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法律观念。而增强法律观念首先要增强宪法观念,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大力宣传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此,我国在2001年就确立了法制宣传日,第一个法制宣传日的主题是“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为什么要把这一天定为法制宣传日?

(2)增强法律观念为什么首先要增强宪法观念?

(1)12月4日。因为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的现现行宪法,12月4日成为宪法颁布实施纪念日。

(2)因为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②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团体和组织、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③宪法的尊严和权威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11、2007年,山东省某市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近30个政府和相关行业开展了“人

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万人评议活动,很多单位都在显著位置上设置了“万人评议箱”,广泛收集社会群众反映的问题,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踊跃参与了此项民主评议活动。

(1)这个市的做法说明了什么?市民参加万人评议活动,是在行使法律规定的什么权利?

(2)结合有关法律知识,谈谈你对开展这项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

(3)作为国家的小主人,你打算如何行使监督权?

11、(1)这个市的做法说明政府发扬民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市民是在依法行使监督权。

(2)①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

②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3)学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力,做到:

①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

②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

篇7:中考政治论述题答题技巧

辨析题要求考生对试题报提供的观点和材料,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较科学的分析和辨别。

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考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它要求考生对试题有辨有析,辨析结合。

篇8:浅谈历史高考论述题的解题技巧

随着高考命题的改革,自主论述题 考查的方 向、形式及内容都有了新的要求。从提问形式看,直问式论述题已被材料式论 述题取代。从 设问方式 看,有显性设问,也有隐性设问;可以是一 题一问,也可以是 一题多问;可以是收敛性设问,也可以是扩展性设问。了 解命题变化的特点,掌握解题技巧,对于提高备考效率及面对高考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一、做题之前应认真审题

审题是做题的基础,弄清题目要求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先审设问,再审材料,有利于提高阅读材料 的针对性,避免解题的盲目性,为解题赢得时间。明白题 目问什么,要求我们运用哪 一个知识 点来解题———哲 学、经济学还是历史学,这些知识都包括了哪些内容。弄清了题目设问方向,就要知道 该联系哪 一段材料 来具体说明。

审完了题目,接着审材料。论述题的材料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文字材料,二是图表材料。审文字材料时,先认真地读一遍,弄清共有几段内容或有几层意思,概括每段或每层的大意,然后串联起来,概括材料整体思想,提炼核心观点。审图表材料时,因数据内容 的变化与时间地点有关,在审读分析时可以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一是纵向比较,比较不同时间内各主体的 变化;二是横向比较,比较同一时间内各主体的不同。然后从中提炼观点,得出结论。

【例题】材料:2010年我国发射“嫦娥二号”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面对科技飞跃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培养创新精神,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回顾我国航天事 业的发展 历程,从“嫦娥一 号”到“嫦娥二号”,每一次发射都进一步优化,每一次飞行都有所改进,每一次空间试验都有新的收获。越是伟大的工程,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就越多。“嫦娥一号”飞行成功,无疑为下一步 “嫦娥二号”的 升空打下 了坚实的 基础。

1.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哲理分析为什 么 要 培 养 民族创新精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2.有人说:“‘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说明人可以改造规律。”试用相关哲理加以评析。

3.从发射“嫦娥一号”到发射“嫦娥二号”的过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

分析这道题目时,我们可以运用上 文所说的 方法,首先看设问。从第一题的设问就可以看出,题目要求我们用的是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所以我们做题的时候就应该把回答的方向锁定在辩证法的范围内。然后再联想辩证法包括了哪些内容,最后审材料,看辩证法中有哪些是符合的,最后把原理和材料结合起来详细说明。再看第二题,设问给出的回答范围更小,要求我们分析的点也更明确,同时也更具体,避免了一些学生把各种原理乱答一通。此时我们再回归课本有关规律的原理,联系“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的事件加以说明就可以了。第三题的分析方法也跟第二题类似,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

总之,审题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的点,那就是先 审设问再审题目,然后联系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说明。

二、要规范答题模式

知道了历史论述题的审题方法还不行,这只能说明考生有一定的做 题技巧,但阅卷教 师看的不 单单是技巧,而是考生写出来的答案。所以,答案的书写很重要。这就对学生的答题规范提出了要求。怎样才算规范答题呢?相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有了共同的经验。回答这类题目,最好是分点答题。历史论述题的答案较长,不仅要考生写出自己的看法,还要联系课文内容和材料。如果答案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版字,就会显乱,给阅卷教师带来视觉疲劳。另一方面,即使考生 写的字很整洁清晰,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但没突出重点,很容易给教师看 漏了得分 点,给考生造 成不必要 的损失。所以我们要 告诉学生 最好分点 答题,按先叙述 原理、再联系材料、最后表明观点的顺序,并在每个点之前标上序号,这样答案的核心内容一目了然,得分自然也会较高。

摘要:自主论述题是历史高考的主要题型,近年来其考查的方向、形式及内容都有了新变化。了解其命题的特点,掌握解题技巧,对提高答题成绩很有帮助。

篇9:解答高考政治论述题的基本步骤

一、审题

近年高考政治论述题的基本特点是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影响或意义进行分析,并对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审题,既要求考生要读懂、读透和弄清材料的中心意义,又要审清题目的设问,按要求作答。审题的目的在于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弄清材料和题目的中心思想、主要论点,按照设问要求规范作答。一般来说,审题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提问要求征引的材料范围,所确定的知识范围。提问要求征引的材料范围,是指要求考生分析的材料是哪一则或者哪几则,是材料一,还是材料二,或者是材料一和材料二。提问所确定的知识范围,是指根据题目提出的设问锁定知识考查的角度。对于生活与哲学的论述题,要特别注意提问所确定的知识范围,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都有可能成为考查的角度。一般而言,如果哲学论述题的提问没有给出限定范围,就要从不同版块角度(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思考;如果哲学论述题的提问给出了限定范围,就严格在限定范围内(如限定联系的观点,限定认识论的道理等)寻找论据,弄清楚知识范围涉及到哪一课、哪些章节,考生对此要善思慎辨。

(二)明确提问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分析对象。行为主体,是指要求考生回答问题的立场或角度,如从政府角度、消费者角度、企业角度、生产经营者角度、公民个人角度等。分析对象,即要求考生对何种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在经济生活论述题的考查中,往往会注重考查考生从不同行为主体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的能力,考生要善于提高这种能力。

(三)明确提问的指向。提问的指向不同,答题的要求和运用的知识也就不同。如“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提问的指向是“反映”,一般要求考生根据数据看趋势,直接指出现象,并说明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此现象可能导致的结果、此现象的本质以及怎么对待此现象等角度去思考。如“谈谈对某种现象的理解”,指向为“理解”,一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去思考。对于指向“原因”的,一般可从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去思考。指向为“影响”的,则要从利弊两个方面去回答,既要能回答出积极影响,又要能指出其消极影响。指向为“意义”的,一般只要回答出积极影响就可以。指向为“关系”的,要从区别与联系(矛盾与一致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指向为“评析”的,要求对问题进行全面性思考,既要肯定合理的观点,又要指出问题的不足,还要指出对待问题的正确态度。指向为“建议”的,则要求根据材料揭示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途径等。

二、采点

采点即要求考生在审清题意、明确知识范围的前提下,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和中心思想,联系出与此相关的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相关知识原理和现实生活的热点。采点要求在设问或材料中寻找信息点,联想、映射相关知识点,调用和选择,运用教材知识去解读和处理材料信息。采点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联系知识点,说明材料的有效信息和中心思想所蕴涵的知识原理;二是联系时政点,说明材料的有效信息和中心论点所折射的现实生活中的时事热点,以及所体现出的党和国家近期的大政方针、路线、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内容。如在经济生活论述题回答宏观调控政策时,考生应该注重联系当前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考生在答案中适当点出相关时政点,不仅是考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也让自己的答案平添光彩。

三、架构

架构是对先前的采点内容进行语言组织,使之逻辑严密、结构有序、表达通畅。架构是在基本确定答案的要点后,把各个要点按一定顺序进行编排。架构决定了答案要点之间的形成和组织方式,是提高语言的逻辑性、要点的层次性和说理的严密性的关键步骤。架构通常遵循的顺序是:重要理论在前、有关联的理论在后;教材知识在前,材料信息在后;原理在前,方法论与材料在后;必然性在前,重要性在后;积极影响在前,消极影响在后;内部因素在前,外部因素在后;按知识结构的自然顺序编排等。如要求说明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要按照先唯物论、后辩证法、再认识论、最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点序列进行建构。

四、覆盖

所谓覆盖,即要求考生在完成审题、采点、架构工作之后,对答案的要点是否完整完善进行检测,通过多角度思考合理地拓展思路,补充要点,丰富答案内容。覆盖的目的在于增大答案的保险系数,完善答案的要点,增加得分点,提高得分几率。覆盖是有效解答材料型论述题的最后一个步骤,考生不能忽视此环节的重要性。如在经济生活论述题答案覆盖时,考生要特别注意两把“万能钥匙”——科学发展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解答生活与哲学论述题时,若提问没有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则考生要注意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不同角度对答案进行覆盖。

【考题1】(2009年广东高考政治试卷第40题)(17分)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材料2: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1) 结合材料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9分)

(2) 结合材料2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8分)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考生对联系的观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知识的掌握,以及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哲学原理,判断、分析、探究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对于第(1)问,考生在仔细阅读并领会提问所要求征引的材料(材料1)的中心意思后,要锁定问题的设问,明确知识范围(生活与哲学关于联系的观点),把握角度。采点时要联系出相关知识点(联系的特点: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架构时要遵循哲学原理在前,方法论和材料在后的原则。对于第(2)问,考生要明确提问要求征引的材料范围(材料2),所确定的知识范围(人民群众历史作用),明确提问所涉及的分析对象(生态文明)。在采点时要能调动教材有关“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知识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对材料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1)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2)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考题2】(2009年广东高考政治试卷第41题)(18分)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某村有30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摞荒。村委会协调将其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元补偿款。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万元。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单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经村委会协调,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养蟹人之所以让步续约,是因为若不承包,收益为零,现每年只是减少收益3000元。一年后,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元。

材料2:2003年、2007年我国收入分配状况

材料3:我国政府2008年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例如,在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中,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1) 结合材料1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7分)

(2)材料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3)根据以上材料,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7分)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考生对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第(1)问,考生通过认真审题后,明确提问要求征引的材料范围(材料1),所确定的知识范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接下来考生需要进行采点工作,即要求调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对材料进行解读。在架构步骤,要懂得遵循教材知识在前,材料信息在后的原则。对于第(2)问,考生在仔细阅读材料并解读有效信息后,明确提问的指向(反映),这要求考生根据数据看趋势,直接指出现象(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低于财政收入增速和GDP的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对于第(3)问,着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考生明确提问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效率与公平关系角度),所涉及的分析对象(扩大内需),提问的指向(提出建议)。采点步骤,考生不仅要联系教材知识点,还要联系时政点,结合当前我国有关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提出合理建议。如当前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答好本题,还要特别注意对答案要点的覆盖,考生不妨通过勾勒知识图来进行答案覆盖:

【参考答案】(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①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养蟹人收益的增加,才有可能对农户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农户获得了100 元的再补偿,这不仅促进了财富的公平分配,而且随着农户收入增加,蟹的消费扩大,也增加了养蟹人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了效率。②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这表现在养蟹人与农户在利益上需要相互协调。(2)①材料2中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增长,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低于财政收入增速、GDP增速。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3)扩大内需的措施包括:①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③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⑥协调区域发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除了掌握以上解答政治论述题的基本步骤之外,还应养成规范化的答题习惯。答题要准确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要做到要点清晰、层次分明、逻辑合理,防止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根据分值大小确定答案篇幅的多少,而不能盲目下笔,一言千里。要准确使用教材中的知识原理,切忌使用生活化语言作为答案的要点。答案的语言要做到表达无误,简明扼要,并赋有一定的时代气息,能有效结合当前的时代精神和党与国家近期的会议精神、重大决策创新自己的答案,给自己的答案增加亮点,增添光彩。

上一篇:护理专业述职下一篇:百思买市场营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