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论文范文

2022-05-1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政管理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职能部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着维护和谐、服务和谐、促进和谐的重要职责。时下粗暴执法、无理执法、滥用联合执法等等,都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和环境下,有必要提出“和谐执法”这个理念,进一步构建和谐工商,使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一篇:行政管理论论文范文

论档案行政管理的对象

摘要:档案行政管理的对象存在错位,管理对象应是档案事务而非档案。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档案行政管理;管理对象;档案事务

1档案行政管理现状管的是什么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主要职能部门是业务指导部门,并且,几乎承担了全部的档案行政管理职能。随着《档案法》的颁布和依法行政的实施,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由计划经济时代指令性的业务指导为主的管理模式,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依法行政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行使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大部分也由业务指导一个部门分为业务指导和法规两个部门。但是,由于受传统思维和习惯的影响,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基本没有多大转变。仍然强调业务指导是基础,档案执法是手段,档案行政执法是档案业务指导的保障,在这种管理思想下,档案行政执法的职能只是保障业务指导职能实施的辅助手段,档案业务指导依然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那么,“业务指导”管什么呢?管的是具体档案,指导的是档案的具体整理,甚至在市、县基层,做的是具体档案的整理,“包办”了被管理单位的档案整理工作。

据对“知网”期刊数据库同一字段中包含“业务指导”、“包办”这两个词的检索,1981年至2011年有138篇,《档案法》颁布实施以后,1988年至2011年2月有125篇。摘录了几篇,内容如下:

“包办代替就是某个单位或某种专业档案在建档或正常的业务工作中,从档案的分类、整理、编目到建立制度等主要的业务工作均由档案局的业务指导干部去完成。”(江苏省高淳县档案局,陈建华,《指导切忌包办》,《档案工作》,1991年第4期)

“业务指导干部整天走东家、串西家,处处有求必应,久而久之,使业务指导工作逐渐变为包办代替。”(四川省德阳市档案局,秦伟,《业务指导的重点应是抓培训和检查》,档案工作,1992年第4期)

“一些档案局(馆)每遇业务指导,与其说是在‘指导’,不如说是在‘打工’”,“这样的‘指导’,粗到把对方的档案整理得如数如切,细到把对方的库房或办公室打抹得干干净净”。(湖南永兴县文史档案馆,曹国勇,《业务指导的误区》,《中国档案》,1994年第7期)

“业务指导人员几乎包揽所辖单位的具体档案业务,档案材料的分类、组卷、编目、拟写案卷标题等业务环节都由指导人员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和操作。”(吉林延边朝鲜自治州档案局,李东镐,《改进方法,增强指导力度》,《中国档案》,1994年第7期)

“从档案资料的收集、立卷、归档等,样样都成为业务指导人员的工作。”(甘肃省临夏县档案馆,吕刚,《县级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档案学研究》,1995年第1期)

“在工作方法上,表现为越俎代庖,以上门服务代替指导,事无巨细地包办基层档案员所应承担的档案整理义务。”(河南许昌县档案局,刘子芳、周小丽、于传琴,《县级业务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档案管理》,2005年第1期)

基层档案人员“兼职较多,给指导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于是,我们的业务指导人员干脆自己动手亲自整理档案,全过程包办代替”。(北京市顺义区档案局,李秀芹,《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北京档案》2006年第8期)

从以上的材料中,可得出这样的看法:一是“包办”现象主要发生在市、县两级;二是从时间上看,从1991年一直持续到现在;三是从地域上看,有四川、江苏、湖南、吉林、甘肃、河南、北京等7个省、直辖市,可以说是全国的普遍现象;四是从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条件上看,既有发达地区,也有欠发达地区。应该说,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条件不是原因;五是可以看出“业务指导”管的是具体的档案实体。

“业务指导,顾名思义,就是业务指导人员对档案员档案整理时进行的业务指导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一要对档案员进行业务培训,让其懂得档案收集整理的要点;二要进行业务操作,让档案员首先自行整理,业务指导人员再进行点评指导,以加深档案员的感性理性认识;三要加强业务联系,着重于平时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及时指导。”[1]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就是说,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档案行政管理主要管理的是具体的档案,不管是“业务指导”还是无奈的“包办”,管的是档案实体。

2档案行政管理该管什么

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必须依法行使档案行政管理职能。档案行政管理管什么,也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确定管什么。《档案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八条又具体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二)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三)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四)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这里,明确规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对象是档案事业、档案工作,根本没有赋予管理档案的职能。谁直接管理档案?《档案法》第七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负责保管本单位的档案。”第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这里,规定得很明确,档案馆和档案室管理档案。有必要说明,指导机关等单位的档案工作,并不等于指导机关等单位的档案整理,这里的“指导”,是指通过业务上的辅导、咨询、政策的阐释,使有关方面做好档案工作。[2]这与现在说的档案业务指导职能和管理对象是有很大差别的。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其他行业或专业行政管理机关一样,负责管理国家一个行业或专业的事务。管理的应该是国家档案事务——档案工作,而不该是具体的档案——档案实体。这种管理应是宏观的,而不是微观的。这里,需要明确一个概念,管理档案工作和做档案工作不是一回事。管理档案工作管理的应该是国家档案事务,做档案工作则是具体的整理保管档案。如同卫生行政管理机关负责管理国家卫生事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国家教育事务等一样,卫生行政管理机关并不具体为病人看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不直接为学生授课。

按照《档案法》的规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对象是那些产生和保管“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与“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相关的档案事务。这些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是档案行政管理相对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应该监管他们是否依法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保管档案并提供利用档案这个“事”,而不直接管他们保管的档案。简单说,档案行政管理重在管“事”,而不是管“物”,管的是法人和自然人有关档案的“事”, 而不是管法人和自然人的档案这个“物”。 显然,现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是错位的。

3档案行政管理管理对象错位的原因

为什么在依法行政成为行政管理准则的情况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然不清楚法定的管理对象?是什么原因,让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注重管理“档案事务”而一直围着“档案实物”转,造成管理对象错位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3.1历史原因。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直围着“档案实物”转,是与其发展历程有着直接关系。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最初大都由党委政府的档案室发展而来,尤其是基层大都如此。有的是档案室发展为档案科(股),既直接管理档案又履行档案行政管理职能;有的是档案室发展为档案馆,再发展为档案馆兼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再后来才发展为档案局。由于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性质单一(公有制为主),形成的档案单一(文书档案为主,虽然,已有科技档案但基本不进馆),进馆档案单一(基本只进文书档案),因而,档案行政管理的范围基本就是档案馆接收档案的范围,这必然造成档案行政管理的主要工作围绕档案馆接收档案的范围转,再加上历史惯性的因素,很难摆脱档案室整理档案的影响。管“物”管惯了,还不善于管“事”,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要管“事”。

3.2体制原因。现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大部分实行的是局馆合一的体制。为了保证接收进馆档案的质量,减少进馆档案整理的工作量,总希望各单位的档案都按照进馆管理的标准统一整理,接收进馆后,基本不用加工,直接上架就能提供利用。而实施这一希望的责任,自然就落在主要行使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的业务指导部门的肩上,业务指导部门不得不按照进馆档案管理的标准进行业务指导。然而,由于各单位档案人员更换频繁、业务素质低,大部分不能按照进馆的标准质量要求整理档案,在这种情况下,业务指导人员直接管档案,甚至代替各单位档案人员整理档案,也就成为必然。

3.3理论原因。我国的档案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甚至在许多方面是空白。档案馆长期以来被作为档案事业的主体,就使得理论研究一直也围着档案馆和“档案实物”转,而且,有不少人提议,要将“档案学”改为“档案馆学”,那样,连档案行政管理的位置都没了。这里,没有任何贬低档案馆是档案事业主体的意思,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3.4管理模式原因。依法治档、依法行政实施多年,但以业务指导为主的管理模式依然盛行,以微观管理为主的管理职能基本没有多大转变,强调业务指导是基础,档案执法只是手段。有人就提出:“业务指导要借助于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以执法监督为保障,消除个别基层单位对业务指导不主动、不配合的消极现象。”[3]业务指导依然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最核心的职能。管理模式没有改变,管理对象也不会改变。

4档案行政管理管理对象错位现象的影响及分析

档案行政管理管理对象的错位,形成了该管的没有管好或没有管,不该管的却管了也没有管好,有的甚至有违法之嫌,对档案事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下面,就举几个方面的例子作简要分析。

4.1档案工作的范围无形中被缩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范围应是那些所有产生和保管“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档案工作。由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长期以来一直直接管理档案,而这部分档案又主要是以综合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为主,因而,无形中,档案的范围被缩小,档案工作的范围也被缩小。因为,档案馆接收范围比“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范围小得多。事实上,许多地方的城建、房产等专业档案馆以及许多单位的业务档案工作都游离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之外。还有所谓“新领域档案工作”,它们本来就在“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范围之内。由于其大都不在档案馆的接收范围,对其的管理,要么是“蜻蜓点水”式的指导管理,要么只是空谈放任自流,已经影响到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4.2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在“包办”中越陷越深。随着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更显得力不从心,举步维艰。对于机关单位来说,“指导”也好,“包办”也罢,尤其是“包办”还是比较配合的。但是,对于非公有制的民营企业、农村等建档工作,其大部分是靠“包办”,就是“包办”,他们也并不十分情愿,使档案行政管理工作陷入尴尬的困境。这种“包办”还需要年年持续,否则,就会断档。随着非公有制领域扩大单位增多,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在扮演“整理档案”角色中越陷越深而不可自拔,使得大量的档案行政管理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3档案馆接收档案的标准问题。档案馆在接收进馆档案时,大都制定有接收档案标准,对档案整理的质量和规范有详细要求,达不到标准不予接收。这类标准有的以党委、政府办公厅(室)名义印发,有的以档案局的名义印发,还有的直接以档案馆的名义印发,这是有问题的。其一,以档案馆的名义印发的,由于档案馆不是行政机关,没有行政权力,因此,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如果要强制执行,就有越权和违法之嫌。当然,如果是请被接收单位参考,则另当别论。其二,以党委、政府办公厅(室)或档案局的名义印发强制执行的,也有越权和违法之嫌。按照行政机关 “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法律法规并没有授权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具体的档案,显然是越权了。另一方面,档案馆与其他单位一样,都是党委、政府办公厅(室)和档案局的行政管理相对人,让大多数行政管理相对人服从于一个行政管理相对人,有违依法行政的“公平、公正、合乎情理”原则。当然,如果是参考标准,并采取建议、协商等非强制性的方式推荐,经双方协商或妥协达成一致意见,应约给以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则另当别论。

4.4档案资源整合中的问题。目前的档案资源整合,多是通过档案行政管理手段将各种有利用价值的档案实体集中到综合档案馆保存。这实际上是直接管理档案思维的结果。这样做,有违综合档案馆争夺档案资源垄断档案资源之嫌。将大多数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档案在没有充分理由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条件下,集中给一个行政管理相对人,有违依法行政的合法行政和“公平、公正、合乎情理”的原则。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针对综合档案馆不综合,档案资源配置不合理这个“事”来开展工作,首先,应该划定哪些是永久保存的档案;其次,合理划分综合档案馆和专业档案馆的接收保管范围;最后,明确区分哪些是专业部门的办事工具的档案。在此基础上,制定档案公开利用查询制度,监督各保管档案的行政管理相对人按规定合理配置档案资源,向公民开放应该开放的档案,为公民提供档案,协调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利用平台,发挥档案的最大效益。变整合档案实体为整合档案行政管理资源,这才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该管的真正意义上的“档案资源整合”。

5结束语

由于种种原因和未真正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使得档案行政管理的对象一直错位,影响了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因而,转变管理模式,依法明确管理对象,管理法定的管理对象,既是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呼唤。当然,对于怎样管理法定的管理对象,则是面临的新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注:本文为2010年度“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法规体系的完善与档案工作标准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2010-R-16

参考文献:

[1]档案业务指导工作,路在何方[J].档案管理,2009(1).

[2]郭树银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释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38.

[3] 刘文非,卞鸿娟.坚持依法治档促进档案事业发展[J]. 中国档案,2001(12).

(作者单位:濮阳市档案局 来稿日期:2011-04-16)

作者:刘东斌

第二篇:论工商行政管理和谐执法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职能部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着维护和谐、服务和谐、促进和谐的重要职责。时下粗暴执法、无理执法、滥用联合执法等等,都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和环境下,有必要提出“和谐执法”这个理念,进一步构建和谐工商,使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工商行政管理和谐执法的内涵

和谐执法离不开依法执法。依法执法旨在从根本上确立议会制定的法律对行政的支配和控制地位,保证行政机关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权,以防行政权专横和滥用。和谐执法是执法者遵循法律的规定,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依据法定程序所进行的非歧视性的、理性化的、合乎正常感情的执法行为。因此,和谐执法是依法执法的深化和延伸,具有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的特征。强调的基调是构建行政执法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可见,和谐执法是在依法执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更高的执法形式,是一种以理执法、以情执法,而不是无理执法、粗暴执法,因而是一种理想的“民主法治”形式,是依法执法的展示和体现。它来自于依法执法,又推动着依法执法:依法执法是和谐执法的前提和保障,和谐执法是依法执法的目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提升,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为了进一步准确把握工商行政管理和谐执法的内涵,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认识其本质:

其一,工商行政管理和谐执法是正义性的执法。执法与和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紧密相连,构成这两个概念交汇点的就是正义与平衡。正义是政治、伦理和法制涉及较多的一个概念,包含有公平、合理、公正、正当等内容,是一种反映大众善良情感的价值标准。柏拉图认为,“正义存在于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关系中,没有正义不可能有和谐”。至于平衡,它也是法律秩序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则。在自然界,均衡、对称是万物存在的必要条件。生态必须平衡,各物种之间才能和谐共处,否则就会导致灾难。在社会的法律中,同样需要和谐的秩序。因此“平衡原则或均衡的影响丝毫也没有减弱。伦理法中的中庸原则,契约法中的对等、妥协原则,制约抗衡原则均是其直接表现”。

其二,工商行政管理和谐执法是合法性的执法,行政执法理念是多样化的,比如依法执法理念、文明执法理念、廉洁执法理念、和谐执法理念等。但无论哪种执法理念,都必须以合法性为基础。工商行政管理和谐执法的合法性要求执法的主体必须合法:执法的内容必须合法,必须有事实依据,证据确凿;执法的依据必须合法,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执法的目的、动机要合乎立法目的:执法的程序必须合法,手续必须完备,符合法定的步骤、程序。不能随心所欲;执法的形式和方式必须合法,协商、调解、和解是和谐执法的重要方式,但任何协商、调解、和解都必须依法进行。

其三,工商行政管理和谐执法是合目的性的执法。合目的性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必须符合法律目的。大多数情况,法律会对其立法目的作出明确规定,但有时法律规定的具体目的可能比较含混,此种情形下需要行政机关根据立法背景、法律的整体精神、规定含义等因素作出综合判断。背离法律目的,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考虑法律没有规定之因素,均不符合合目的性要求。和谐执法重点需要解决为谁执法和怎样执法这两个根本问题,要求转变执法观念,彻底否定陈旧的行政思维定式,把“权力来源于官”转变为“权力来源于民”,把“政府权力本位”转变为“公民权利本位”。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代表人民用好权、执好法。执法宗旨要为民。执法理念要安民,执法作风要亲民,以民为根,以民为本,把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以帮扶为主,寓执法于服务之中作为建立和谐执法模式的基准。

其四,工商行政管理和谐执法是合理性的执法。合理性原则是工商行政和谐执法的重要原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谐执法行为必须统一,在适用法律、法规上人人平等,不能忽松忽严,畸轻畸重: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公正:不能受不相干的因素影响;行政执法决定必须尊重事实,不能作出无法执行的行政行为;在坚持合法性的原则下应当充分考虑行政相对人的意愿,使他们能够接受、理解和支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由于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罚款幅度比较宽,弹性幅度很大。给予了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空间大,如何合理运用好自由裁量权,停止滥用行政权力,已成为各界对工商部门关注较多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在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应对同一类案件的认定和处理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合理标准,找出典型案例作为案例审理的参照标准,并且通过列举的方式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加以细化,从而形成执法人员正确确定处罚额度的参照,达到和谐执法的目的。只有约束裁量权的随意性。使行政处罚更加公平、合理,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执法。

二、当前工商行政管理不和谐执法的现象分析

首先是和谐执法理念不够明确,执法违法现象时有发生。“每个有权力的人都趋于滥用权利,而且还趋于把权力用至极限,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经验”。个别工商执法人员不能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对企业和经营者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有的甚至受贿索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这些行为给工商执法形象造成极大影响,带来了很不和谐的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工商执法人员没有树立明确的和谐执法理念,把多收费、多罚款放在第一位,把依法行政、和谐执法置于脑后。国务院颁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的理念。依法执法理念是行政执法最基本的理念。但是。在执法实践中,依法执法的理念在工商执法队伍中并未得到全面的树立,一些地方和一些工商执法人员仍然是凭经验、凭感情执法,进而和谐执法就更做不到了。

其次是在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实践中普遍存在“五重五轻”现象,即重权力、轻义务,重收费、轻管理。重监管、轻服务,重处罚、轻教育,重实体、轻程序。重权力、轻义务是指在执法实践中,只注重工商部门自身所拥有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权力,而忽视工商部门应当履行的便民义务、告知义务、回避义务等。重收费、轻管理是指只注重收取市场管理、个体管理等行政规费。而忽视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日常规范管理。重监管、轻服务是指只注重对市场主体的有关市场行为如食品安全、广告治理等行为的监督管理。而忽略了在必要的整治过程中,同时也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发展。重处罚、轻教育是指不严格遵循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不严格执行过罚相当的原则,实施行政处罚时不以教育为先,不考虑违法行为的实际情况,过分追究处罚效应。重实体、轻程序是指只注重行为的实体表现,而忽略必须经过的法定程序,如在行政处罚中。不充分给予当事人回避、申辩、听证、申诉控告等权利。这些都是不和谐执法的具体表现。

再次是工商人员执法不规范。有些工商机关的执法人员,上岗不持证,执法不亮证,在执法过程中,面对执法相对人不出示执法证件,不说明执法内容,不允许相对人申诉与辩解。在执法过程中,有的工商执法人员不但没有树立依法行政、和谐执法、服务于民的思想,反而利用手中的权力随意执法、滥施处罚。严重损害了执法部门乃至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干部群众的关系,成为不和谐执法的突出表现。

三、进一步推进和谐执法的思考

为了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执法方式,构建和谐执法机制,实现和谐执法。

首先要树立和谐理念。一是转变执法观念,强化法律意识。工商执法水平高不高,执法能力强不强,执法效能好不好,关键在于工商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树立的牢不牢。树立和谐理念,实现和谐执法就是要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促使工商执法队伍自觉地依法行政、秉公执法,逐步实现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和谐意识。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和怎样执法的根本问题。坚持把营造和谐的市场环境和安全消费环境放在首位。全面落实“四个统一”,正确处理好执法监管与服务发展的关系,正确把握执法尺度,在服务中实施滥管,在监管中体现服务。

其次要提高干部素质。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实现和谐执法的关键。为此,一是采取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以案说法、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工商执法队伍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的自觉性,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正确掌握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深刻理解行政处罚中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过罚相当原则以及行政许可中的便民等原则。当前,尤其要认真学习和把握《行政复议条例》所规定的行政争议调解、和解制度。二是严格界定执法主体资格。严禁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上岗执法,对工商执法人员严格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执法证件后方可上岗执法。禁止执法人员单独执法、执收或办理经济违法案件。三是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采用“一审一核”制,直接由窗口注册受理、审核、发照。加强行政指导服务,帮助指导各类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监管执法平台、维权平台、政务工作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议步伐。公开各类执法依据,办事程序,收费标准,监管方式等内容。推进文明微笑服务,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谐。仪表大方,待人热情,做到咨询解答“一口清”。

再次要严格执法程序。行政执法行为是否和谐最终是由行政执法人员的具体执法行为决定的,主要取决于对以下三对关系的处理。即执法程序的“先”与“后”、执法方式的“刚”与“柔”、执法尺度的“宽”与“严”的关系。处理好“先”与“后”的关系,就是在执法中做到先宣传。后执法;先教育,后查处;先告知,后处罚。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就是要做到行政处罚与教育规范的统一,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大、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案件,从严查处;对没有造成危害社会、情节轻微的一般性违法行为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处理好“宽”与“严”的关系,就要做到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有机统一。在处理这些关系中,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十分重要。因此。由国家工商总局尽快出台有关自由裁量规章十分必要,各省市亦可据此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

作者:杨序清

第三篇:论政府行政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就谈谈政府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对策。

【关键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1.1行政的概念界定

在行政管理学中,“行政”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要想更好地深入探讨行政学,首先是要对“行政”的概念有所了解。理论界对行政概念的理解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国家机构横向划分的角度来理解行政,行政就是政府机构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其次,从整个国家管理的角度来理解行政,行政不只是指政府部门的活动,同时也包括政府部门以外的所有政权机关的管理活动。也就是说:所有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就是行政;再次,从一般管理的角度来理解行政。人类社会的所有组织,包括国家机关,各种事业、企业单位,以及各种社团和群众组织,都需要有内部的管理工作,而所有这些组织的内部管理工作都属于行政的范畴。

1.2行政管理的定义

行政管理指的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的一切事物进行管理的活动,它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在行政管理运行的过程中,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当前,随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主要涉及到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1.3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的表现

首先,法治行政。依法行政和以法律规范、监督行政是现代公共行政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也是现代行政管理的精髓所在。现代政府无论在规模、职能和权力上都具有扩张的趋向,政府行为必需要以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重视有关公共行政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公务。

其次,民主行政。我国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政府是公民选举产生的。政府行使的权力并不是无限的,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民。政府行政活动一定要体现民主的原则,一定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主行政不仅体现在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中,而且也体现在政府内部。要扩大政府与公民的信息沟通渠道,健全科学民主的公共决策机制,实施公共行政过程的程序化,推行竞争性的公共行政服务。

再次,责任行政。在政府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政府的一切行为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向人民负责。责任政府是当前政府对社会良好治理的重要标志,为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價值取向。因此,在当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强化政府责任十分重要。要明确政府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道义责任,增强公务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保证政府的稳定运行。

2.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的管理职能与管理效率需要与之相适应。实践证明,政府管理的创新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改革的关键,政府管理的落后,制约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2.1政府职能定位存在误区,职能转变滞后

目前来讲,我国的政府职能存在着三个“滞后”的地方,第一是国内体制改革速度跟不上改革开放;第二是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第三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跟不上政府机构的改革。政府职能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一直都存在。没有理顺政府与市场调节的关系,什么都管,什么都负责,取代了市场的调节;还有的地方政企不分,政府与企业之间仍然是上下级的关系。

2.2政府的行政效率不高

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还仍然存在着,行政效率不高。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结果出现了很多利益矛盾和社会问题。管理手段落后,各部门职能划分不明确,行政权利分解过细,结果企业审批时间严重拉长,所以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必须改革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

2.3政府工作透明度不高

近年来,各级政府也都相继采取了增强透明度的举措,但是很多都停留在形式层面,没有形成制度。很多时候,这种公开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在政府管理中,政府漠视、截留和剥夺了公民的知情权。而且政府监督缺乏刚性,缺乏有效途径,缺乏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2.4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政府行政随意性很大,很多地方都是政府主要官员“一言堂”,官僚主义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公务员缺乏现代办公的知识和能力,很多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设置还习惯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套路来处理当前的事物。对现代办公程序、改革措施、工作要求知之甚少,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严重降低了政府机关的办事质量和工作效率。

3.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3.1积极完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

在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科学化的行政管理方式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不断完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企事业单位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要改变传统扼杀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要为事业单位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要正确处理改革内部的关系。改革的目的, 不是取消政府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与调节, 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形成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为主,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的新型管理调节方式。

3.2大力转变政府职能

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逐渐形成了政企不分的国家治理模式,造成了政企职责的不明确,影响了政府行政管理的稳定运行。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政府要积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服务模式,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在市场和政府管理处理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使政府在市场运行过程中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强化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次,积极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行政审批制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各级政府要根据相关的规则加强行政审批制度落实,按照《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审批,保证审批制度的不断完善;再次,建立责任型政府。积极健全政府责任制度,大力落实责任追究的具体程序,完善政府官员引咎辞职的制度,加强执法监督的公开性和独立性。

3.3实现政府行政管理法制化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依法行政,要加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要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法制体系,加强法制化建设。首先,加强行政立法。通过行政立法,制定符合实际的法律措施,利用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政府的管理活动,保证行政管理活动在规定范围内运行;其次,运用法律来规范行政管理活动,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经济社会活动,为政府的管理活动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再次,强化行政人员法律素质培训,切实提高行政人员执法能力,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从而保证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吴玉宗.服务型政府:缘起和前景[J].社会科学研究,2004(3).

[2]张绪刚,朱晓红.试论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及其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J].求实,2004(11).

作者:陈芝花

上一篇:投资回报率论文范文下一篇:校园信息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