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

2022-09-10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一、定义

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头痛为主症。多因寒热,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本诊疗方案适用于慢性胃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和胃散(本科协定方)柴胡6g、香附10g、白术10g、枳壳10g、陈皮10g、茯苓10g、白芍10g、佛手10g、百合10g、甘草3g。

中成药:胃苏颗粒。 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

降胃散(本科协定方):黄连3g、吴茱萸6g、白芍10g、青皮10g、乌贼骨先煎30g、瓦楞子先煎30g、浙贝母10g、丹皮10g、栀子10g。 中成药:加味左金丸。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3g、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枳实10g、

竹茹10g、黄芩10g、大腹皮10g、白蔻仁

10、生薏苡仁30g。

中成药:藿香正气散。 4.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木香6g、法半夏10g、升麻6g、黄芪30g。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黄芪健中汤合理中汤加减。黄芪30g、桂枝6g、干姜6g、白术10g、法半夏10g、陈皮10g、党参10g、茯苓10g、炙甘草5g。

中成药:胃苏颗粒。 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0g、玉竹10g、百合10g、枸杞子10g、浙贝母10g、佛手10g、白芍10g、甘草5g、川楝子10g。

7.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通络。

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丹参10g、砂仁后下3g、生蒲黄10g、莪术10g、五灵脂10g、三七粉(冲服)3g、元胡10g、川芎10g、当归10g。

(二)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2、综合治疗:耳穴埋籽、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等疗法。

3、中医调护: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1)痊愈:症状消失。

(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 (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 (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 (4)无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4.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 (3)有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 (4)无效: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 5.量表评价标准

以所采用量表(如SF-

36、PRO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接比较判定。

(二)评价方法

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入院1~7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 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 “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

五、难点分析

慢性胃炎的难点在于病情迁延、难以根治和药物治疗不易阻断肠上皮化生与

非典型增生。

难点之一:病情迁延、难以根治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在服药期间上消化道症状可减轻或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又作,不少患者认为本病不能根治,有的医生也认为要终生根治确实困难。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饮食不洁、幽门螺杆菌没有根除或重新感染,精神紧张,胃肠动力障碍,十二指肠液反流没纠正,破坏胃黏膜屏障,这些因素致胃黏膜炎症逐渐加重甚或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病情加重。但临床上有的病人症状的严重与胃黏膜炎症的程度并不吻合,症状发作、缓解与炎症程度亦无密切关系,炎症并不是引起临床症状的惟一原因,很大程度还与胃的动力障碍和容纳性张力、对胃内容物敏感性增加等有关。所以在治疗上除了要根除Hp.保护胃黏膜,制酸减少H+弥散外。安定病人情绪、调整胃肠动力也显得非常重要。理论上,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胃肠动力药有促胃动力和调整肠胃括约肌作用,临床上也有一定效果。但事实上,不少病人用久了也不奏效,体虚病人用了会有头晕。或腹泻副作用,影响了这部分病人依从性。因此,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以中医的健脾养胃、行气降逆法调整,守法守方,灵活加减,结合饮食、起居、精神的调理。评价疗效的标准要重视临床症状缓解与消失与否。不应以活检病理中的炎症程度轻重作为惟一标准,这样才能增强病人和医生治愈疾病的信心。经过相当一段时期的中医药调整,慢性胃炎是可以彻底治愈的。

难点之二:药物治疗不易阻断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

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易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这称为胃黏膜的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系指胃黏膜及腺管出现肠腺上皮,根据肠化生上皮分泌黏液所含酶的不同.采用生物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可将其分成小肠型化生和大肠型化生。小肠型化生的上皮分化好.而大肠型化生上皮分化差,因此大肠型化生上皮与癌的关系更密切,可视为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系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腺管结构偏离了正常状态,其增生的细胞向不成熟的方向发展,介于癌前状态,尤其是重度非典型增生,有人认为已近胃癌,宣手术治疗。对于上述两种胃癌前病变.目前尚无能明确阻断其进展的西药,即使找到导致个体慢性胃炎的原因.如针对幽门螺杆菌行杀菌治疗,或针对胆汁反流用促胃动力药物治疗,对于降发的胃癌前病变也无济于事。因此,开展中医药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中医学认为,本病变多因慢性胃炎日久损伤脾胃,在正虚的情况下,气滞血瘀,内毒由生。治疗宜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祛瘀解毒。正气充中,阴阳调和,气血通畅,癌前病变就会逆转。临床上常用的益气药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等.养阴药有沙参、麦门冬、生地黄、女贞子等:行气药有郁金、延胡索、

佛手、木香等;祛瘀药有三棱、莪术、丹参、桃仁等,解毒药有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只有不脱离中医辨证论治.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适当选用上述中药,胃癌前病变是可以预防、阻断和逆转的。

第二篇: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参照“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郭晓琳,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刘振寰,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拟定。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少语,无语,喃喃自语,语言重复,发声怪异,吐字不清,言语难以理解);社会交往障碍(眼不视人,目光回避,不愿交际,孤僻独行,自我封闭);特殊行为表现(动作怪异,姿势奇特,动作刻板重复,兴趣狭窄,迷恋物品,行为定式,感觉迟钝)。或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

次要症状:急躁易怒,胡言乱语,夜不成寐;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口角流涎;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肌肉痿软,智力低下;数岁不语,神疲乏力,面色白,肢冷或有自汗。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儿童孤独症ICD-10 诊断标准。

(1)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或损害,至少表现在下列领域之一: 1)人际沟通时所需的感受性或表达性语言; 2)选择性社会依恋或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功能性或象征性游戏。

(2)具有以下1)、2)、3)项下至少六种症状,且其中1)项下至少两种,2)、3)两项下各至少一种:

1)在下列至少两个方面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实质性异常:

①不能恰当地应用眼对眼注视、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来调节社会交往; ②(尽管有充分的机会)不能发展与其智龄相适应的同伴关系,用来共同分享兴趣、活动与情感;

③缺乏社会性情感的相互交流,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偏颇或有缺损;或不能依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行为;或社交、情感与交往行为的整合能力弱;

④不能自发地寻求与他人分享欢乐、兴趣或成就(如不向旁人显示、表达或指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交流能力有实质性异常,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

①口语发育延迟或缺如,不伴有以手势或模仿等替代形式补偿沟通的企图(此前常没有呀呀学语的沟通);

②在对方对交谈具有应答性反应的情况下,相对地不能主动与人交谈或使交谈持续下去(在任何语言技能水平上都可以发生);

③刻板和重复地使用语言,或别出心裁地使用某些词句;

④缺乏各种自发的假扮性游戏,或(幼年时)不能进行社会模仿性游戏。 3)局限、重复、刻板的兴趣、活动和行为模式,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

①专注于一种或多种刻板、局限的兴趣之中,感兴趣的内容异常或患儿对它异常地关注;或者尽管内容或患儿关注的形式无异常,但其关注的强度和局限性仍然异常;

②强迫性地明显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 ③刻板与重复的怪异动作,如拍打、揉搓手或手指,或涉及全身的复杂运动;

④迷恋物体的一部分或玩具的没有功能的性质(如气味、质感或所发出的噪音或振动)。

(3)临床表现不能归因于以下情况:

其他类型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特定性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及继发的社会情感问题;伴发情绪/行为障碍的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和Rett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

1.心肝火旺证:少语或不语,语则重复,刻板动作,或行为孤僻;伴有急躁易怒,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宁,跑跳无常,不易管教,夜不成寐,时有便秘溲黄。舌质红或舌尖边红,苔薄黄,脉弦或数。

2.痰蒙心窍证:喃喃自语,行为孤僻,刻板动作;伴有表情淡漠,神情呆滞,对指令充耳不闻,言语不清。舌质淡,体胖大,苔腻,脉滑或濡。

3.肾精亏虚证:语言迟缓,少语,行为孤僻,反应迟钝,刻板动作;伴有运动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筋骨痿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4.心脾两虚证:少语或不语,气怯,行为孤僻,反应迟钝,刻板动作;伴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肢冷或有自汗,夜寐不安,口角流涎,纳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康复疗法 1.功能训练 依据患者的语言、行为、智力等功能障碍,经过康复师评定其功能现状,结合现代康复理念使用现代康复手段,针对性的选择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特殊教育等治疗方法。

(1)语言训练:根据孤独症患儿存在的语言问题(认知理解障碍、语言表达障碍、交流沟通障碍、异常行为等)选择侧重点。

1)认知障碍训练

①实物认知:以日常用品、动物、食物、交通工具为主; ②名词、动词认知训练:实物←→图片(匹配)图片选择

③颜色视觉训练:顺序红、黄、蓝、绿„„先配对,再指认,后命名 ④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训练

⑤形状知觉:先识圆形、方形、三角形,匹配→选择→命名 ⑥大小、高低、长短比较认知

⑦空间方位词认知训练:顺序上下、后前、里外、中间、旁边、左右 ⑧形容词认知训练:根据颜色形容词、味觉形容词、本体觉形容词、情感形容词分别匹配训练。

⑨时间感知概念:上午、下午、早上等 ⑩人称代词学习:你、我、他匹配训练 ⑾量词学习:不同量词匹配学习

⑿句子理解:两词句、三词句根据个体进度逐步学习 ⒀阅读理解:故事情景匹配 2)言语表达障碍训练

包括口面部按摩、辅助口型,改善口、舌、下颌运动能力及灵活性,音素水平、音节水平、单词水平、句子水平训练。从被动发声→模仿口型发声→自主发声逐步训练。

3)交流障碍训练

①无口语期:训练重点以注视人与物、听指令练习、动作模仿、互动游戏、手势符号表达等训练。

②仿说期:从听声音、分辨声音并模仿发声、模仿发音交流、引导下用固定模式的句子进行简单短句交流。

③不善交流期:包括逼患儿说话,强化有需求→说话表达→满足需求模式;多设置说话的情景、制造环境,引导患儿在适合的场景下主动表达;互动游戏,强调让患儿主动参与,与他人合作、分享;交流内容适合患儿目前能力,多鼓励,引导患儿参加集体活动,增加社交机会。

4)异常行为矫治

包括正负强化、系统脱敏、消退法、暂时隔离、惩罚法。正强化正确选择要强化行为,有效选择强化物,逐渐脱离强化程序;负强化应明确目标行为,选择适当厌恶刺激,选择警告刺激,尽量减少不良行为产生诱因。

(2)感觉统合训练:先用《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制)评定后再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1)触觉系统:以手、脚及全身不同位置接触不同质地的物件刺激进行训练。包括寻宝游戏、麻布刷身游戏、大龙球压滚、玩胶泥、钻滚筒、钻阳关隧道、排笔刷痒游戏等。

2)前庭觉系统:包括摇晃和旋转的训练(吊桶、秋千、掉兜)、跳跳床、踩脚踏、滑板活动(俯冲滑板、爬滑板、滑板推球、滑板转圈)、走平衡木、平衡台等。

3)本体觉系统:包括关节按压、推小车、推重物、攀岩、抛接球活动、跳球跳床、拉单杠、翻跟斗、压大龙球、双人转大龙球等。

4)听觉系统:包括寻找声源、配对声音、打击乐器等。

5)视觉系统:包括钻小桶、吹肥皂、玩陀螺、暗室手电筒照射、躲猫猫、不同灯光刺激等。

(3)特殊教育:包括行为治疗、音乐游戏、言语训练、生活自理(采用顺向链锁和逆向链锁)、社会适应、融合教育,采用生活环境模拟改变、目光接触训练,指令听从训练、模仿能力训练、表达能力训练。异常行为矫治采用正负强化、系统脱敏、消退法、暂时隔离、惩罚法。正强化正确选择要强化行为,有效选择强化物,逐渐脱离强化程序;负强化应明确目标行为,选择适当厌恶刺激,选择警告刺激,尽量减少不良行为产生诱因。

2.针刺疗法

头针:百会、四神针、语言一区、二区、三区、智三针。 体针:内关、神门、劳宫。

辨证取穴:心肝火旺型加心俞、肝俞、风池; 痰蒙心窍型加脾俞、丰隆、内关; 肾精亏虚型加肾俞、太溪、涌泉; 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三阴交。

对症取穴:语言不利、发音困难、吐字不清加舌三针、哑门、廉泉等;病程较长、症状较重、5岁以上的患儿可加足智针。

刺法:头针平刺进针,沿皮刺入帽状腱膜下1~1.5寸,百会、智三针(神庭、双本神)语言二区、三区由前向后沿皮刺入,语言一区由下向上沿皮刺入,四神针针尖向外平刺,紧贴骨膜行针,针深近25 mm,以抽气法运针10次,行强刺激,以针下有向内吸附感为度,留针2 小时,留针期间坚持带针功能训练,行针3次。内关、神门、劳宫直刺0.5~1寸,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2次,平补平泻,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

3.推拿疗法

头面部:施开天门手法、分推额阴阳、叩击语言一区、二区、三区各1 分钟,对口周和头面部穴位水沟、地仓、下关、翳风、颊车、承浆、印堂、脑户、哑门、大椎进行顺时针方向按揉,每穴1 分钟。

四肢部:施以清肝经、清心经、补脾经、补肾经、清天河水各1分钟,按揉少海、血海、足三里、丰隆穴1 分钟,揉双合谷、双太冲各1分钟。

背部:顺经推膀胱经第一线、第二线各5次,顺经推督脉5次,叩击华佗夹脊5次,捏脊5次,从第2次开始,术者根据患儿出现的不同症状,采用提捏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相关背俞穴,加强治疗。捏脊结束后,医者用双手拇指按揉肾俞穴5分钟。

4.耳穴疗法

取心、肝、肾、脑、交感、神门穴等,3天更换1次,休息1天,贴压期间每日手按压3次,每次10 分钟。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心肝火旺证

治法:清心平肝,安神定志。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远志、石菖蒲、茯神、茯苓、龙齿、党参等。

中成药: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丸等。 2.痰蒙心窍证

治法:豁痰宁心,醒脑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星、半夏、竹茹、枳实、菖蒲等。

中成药:苏合香丸等。 3.肾精亏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填精益髓。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合菖蒲丸加减。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泽泻、丹皮、人参、石菖蒲、麦门冬、远志、川芎、当归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4.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推荐方药:归脾汤与养心汤加减。白术、当归、茯苓、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木香、炙甘草、人参等。

中成药:归脾丸等。

(三)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

复方丹参注射液等穴位注射每日取两穴,每穴位注射药物0.5ml,根据辨证选穴,每日1 次。

2.穴位埋线 针对不同证型辨证选取穴位,将可吸收羊肠线埋入穴位,持续刺激,每次取两穴,两周1次。

3.刮痧

1)刮头顶前部:一手扶持患儿头部,另一手握刮痧板,从百会穴沿督脉向前额方向刮拭10次,点按百会、神庭穴;然后与头正中线平行,循膀胱经刮拭头顶部双侧,刮拭力量以患儿耐受为度,刮拭10次。每日治疗1次。

2)刮背腰部:患者取俯卧位,先在背部常规消毒,涂抹润滑油,从上到下依次推刮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夹脊穴,见痧即止,每周治疗2次。

注意事项:刮痧时注意避开疖肿、包块;头部刮痧不需涂抹刮痧介质。 4.物理因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经络导平仪等治疗。

(四)护理调摄

1.护理常规:按照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安全护理:清除患儿周围环境中的危险物品,防止烫伤、坠床、跌倒、碰伤等意外伤害,防止自伤的发生;下床活动、如厕时,应有专人陪护。

3.情志护理:护理人员主动关心患儿,因人而异地通过解释、劝导、鼓励、引导等措施达到缓解患儿的心理问题。

4.健康指导:(1)早期发现,早期疗育,减少其不适应、破坏性行为的出现,发挥潜能,对其病症的改善愈有帮助。(2)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有三个原则:①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②异常行为的改变和变更;③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3)康复训练以家庭为中心,本病病程长,非进行性发展,需要父母协助患儿规范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三版(PEP-3)、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为标准拟定,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PEP-3 分值提高率、CARS 分值改善来评定疗效。

PEP-3分值提高率=(疗后PEP-3评分—疗前PEP-3评分)/疗前PEP-3评分×100%。

显效:PEP-3 评分提高率大于50%,CARS 总分降低大于3 分;

有效:PEP-3 评分提高率在30%-50%,CARS 总分降低1~3 分(含3 分); 无效:PEP-3 评分提高率小于30%,CARS 总分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评估人员通过直接观察、与家长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在患儿入院第1~3天和治疗中期45天、出院前1天分别采用PEP-

3、CARS、ABC量表进行评估。

第三篇:开展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医院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推进体制和机制上创新。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调动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终达到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起病、能够看得了病、能够看得好病”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鼓励创新中医服务模式,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打造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品牌,根据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工作的相关要求,积极开展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工作。

二、主要目标

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以优化中医服务流程为核心,推广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做法,集中优质资源,整合优势技术,遵循中医药特点规律,建立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中医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方便、安全、快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三、基本模式

一是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以专科为基础,整合相关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人员、技术等;以系统为基础,整合内科和外科,中医和西医;以疾病为抓手,整合优势资源,建立技术全面的诊疗团队,开展方便患者的诊疗服务。

二是中医综合治疗模式。门诊设立综合治疗区,病房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做好“西学中”工作,让临床类别医生掌握多种中医技术和方法,将针灸、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用于门诊和住院病人,提高临床疗效。 三是养生、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于一体、全链条的医院服务模式。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康复人群纳入服务范围,丰富“治未病”科内涵,将养生、医疗、康复深度融合,建立医养结合临床模式。

四是涵盖医院、社区、家庭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慢病控制方面的作用,在医院、社区、家庭全方位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打牢分级诊疗基础。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合理人才梯队,夯实医院发展基础。根据《2016年以病人为中心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及提高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水平和提高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需要。不断强化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实施医院人才发展规划。

1、大力引进人才。一是根据各学科(专科)发展需要,积极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或中青年业务骨干。二是根据医院业务运行和发展需要,制定基础专业人员招录计划,分步实施聘用。三是通过外聘专家、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各类急需人才,不为我有,但有我用,提高诊疗技术和科研水平。

2、重视并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一是严格执行“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是对所有医务人员分类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多形式多层次针对性的强化培训;三是强化在职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鼓励职工在职教育提高,促进在职人员紧跟时代发展,掌握医学新知识。四是强化进修学习培训,制订进修学习计划,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大力引进先进医学新理念和新技术,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水平。

3、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和保障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真正从感情、事业和待遇等方面留住人才,促进其发挥作用;要科学合理的整合人才资源,想方设法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发展平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营造良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进一步稳定人才队伍。

(二)积极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大力提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鼓励对中医药传统疗法的继承和发扬,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在群众健康保健方面的优势作用,尤其是“治未病”方面的作用,大力采用群众乐意接受的中医中药治疗形式,完善优秀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考评体系,加大对优秀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推广力度和奖励力度,条件成熟时选择一个病种试点多专业一体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试点,为病人提供全面、全程、全方位的服务。

在科室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制定中将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作为重要指标。

(三)继续加强临床科室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一是加强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制定优化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方案,充分吸收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并重”原则,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二是开展中医特色诊疗及宣传。着力打造集中医药特色、现代康复治疗手段高度融合的康复治疗中心,逐步推进肢体康复向脏器康复转化;大力推行非药物治疗,加大针灸、推拿、中药敷贴等中医特色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加强中医治未病的宣传和健康管理。三是研发推广使用新的中药特色制剂。医院发展规划期间,争取研发3-5种新的中药特色制剂,拓宽中医药服务范围。

(四)以重点专科建设为龙头,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 进一步加强学科专科建设。一是明确主攻方向,建设优势品牌科室。医院服务能力发展规划期间,在人财物上给予倾斜支持,集中力量打造1-2个核心竞争学科,培育行业影响力。二是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巩固建设省中医药管理局基层特色专科(针刀康复科、脾胃病专科、治未病科、残疾人康复站)。三是建设老年病。

(五)逐步规范急诊科建设,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加强急诊检诊、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完善急诊分区救治、建立住院和手术的急危重症的“绿色通道”,建立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完善急诊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留观病房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等建设。同时加强急诊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设好中西医结合急诊人才梯队。

(六)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总体应急预案和有效机制。建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急队伍并落实责任。明确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指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反复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进一步提高全院职工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

(七)继续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建设。

1、进一步完善医院、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人;成立专门质量管理机构,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完善医疗质量管理活动记录制度;强化医务科、护理部对全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多部门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协调机制。

2、遵照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及省卫生厅的相关规定,制定医院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监督评价与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临床应用新技术审批程序,并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等,建立完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3、进一步完善病案管理制度,落实和强化三级病历质控制度,配备专职院控员,把好院控质量关,监督科控员工作,进一步提高病案质量,完善电子病案管理,同时强化在架病历的实时监控,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

4、进一步完善患者唯一身份识别等有关制度,完善手术患者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保障医疗安全与患者生命财产安全。

5、条件成熟时逐步建立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信息化管理体系。

(八)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医院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按照卫生部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性要求,着力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一是加大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医院数字化平台建设。二是建立完善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保障系统安全运行。严格落实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等安全防范措施。完善数据库备份方案,确保医院计算机数据库和重点设备的运行安全。

(九)加强护士队伍与人才建设,开展中医护理工作。

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切实维护护士合法权益,深化护理体制改革,加强护士的教育培训,强化护理管理。

1、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培养专业型人才。

2、继续强化护士的培训工作。按《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要求,强化护士的中医知识培训,制订医院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手册,要求护理人员培训合格率达100%。强化护士的技能训练,提高护理水平,对护士进行技能考核。加强服务理念,争创护理品牌。

3、发扬中医特色,突出中医护理优势,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操作,科室制订辩证施护病种,制订标准护理计划,能熟练的给病人提供中医食疗及中医保健护理的知识,发挥中医健康宣教的优点。

4、进一步完善护理管理信息化工作,各种护理信息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

(十)建设并逐步完善治未病服务平台,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医院争取“十三五”末完成“治未病”服务的平台建设,建成规范的治未病中心,构建有我院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1、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工作制度、服务规范、中医健康干预方案、技术操作规范、疗效评估标准、制定服务流程等。

2、完成设备配置,如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健康干预设备等

3、设计体质辨识表,有计划地开展体质辨识工作、建立健康管理数据库。在提供治未病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积累、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加强中医预防保健对亚健康状态的指导和干预;提升中医预防保健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培养。

(十一)不断提高临床检验水平、规范临床实验管理。

规范检验科建设,按照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和标准筹建、成立独立的输血科,不断完善更新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质量控制制度。不断引进各种检验新设备、新技术,开展新的检验项目,完善我院检验科业务范围。继续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检验人员技术水平和人才结构,继续引进高素质检验人才。

(十二)大力引进先进的影像检查、治疗设备,提高诊疗水平。更新诊疗设备设施,添置DR数字成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一批先进诊疗设备,大力提高诊疗水平。

(十三)完善中药药事管理。

1、进一步规范我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工作,完善对临床使用中药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作用。根据医院基建的建设的进度,安排好药剂科的业务用房问题,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的要求,规范药剂科管理,做好业务用房规划建设。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的规定,加强医院中药饮片管理,保障用药安全、有效,推广小包装中药饮片,提高中药饮品质量。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及储备计划,逐步开展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监测患者用药全过程,同时对门诊和住院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点评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保证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减少和避免药源性伤害。

2、不断引进人才,做好院内制剂的研究开发工作。

3、规范煎药室管理,完善煎药室工作制度及相关流程,煎药员工作技能培训工作,提高煎药质量,缩短候药时间。

第四篇: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的中医诊疗方案(2012)

一、定义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基底部之间的骨折,常发年于老年人,女性为多。

中医诊断:股骨颈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股骨颈骨折(ICD-10编码为:S72.0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中医骨伤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18-119) ⑴ 有外伤史; ⑵ 症状与体征: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和行走;腹股沟通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⑶ 辅助检查:髋部正侧位X光片检查可以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二)西医诊断

⑴ 有摔倒受伤历史。 ⑵ 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肢出现外旋、短缩畸形。 ⑶ X线片显示:股骨颈部出现骨折线。(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转鞋制动,2 ~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或者当即行MR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分型(影像学评估):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可分为头颈型、头下型和颈中型;根据骨折线的走形分为内收型和外展型。 Garden分型法是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常用的分型方法:

Ⅰ型:为不完全骨折或外展嵌插型骨折伴有股骨头一定程度后倾。 Ⅱ型:完全骨折没有发生移位。

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轻度上移并外旋。 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颈明显上移外旋。

(二)疾病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早期: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证属气滞血瘀。

2.中期: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营血不调。

3.后期: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肾气血亏虚。

三、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严格来讲,各型股骨颈骨折均具备手术指征。

四、入院检查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必要时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髋关节CT、MRI、骨密度等。

3.详细询问病史以及既往史,积极处理全并症。对老年患者尤其注意全并症的处理,合并高血压病者,血压控制在17.3-20/11-12Kpa(130-150/80-90mmHg)之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2mmol/L以下,肺部感染者应在控制感染后,贫血患者应少量多次输血以改善贫血。对于合并症较多的患者术前应请麻醉师会诊讨论手术方案。 4.加强护理,翻身防褥疮,腰骶部按摩,女性要进行会阴部清洁。

五、手术方式的选择:

对于术式的选择应根据骨折分型、预后,以及病者的年龄、身体情况、经济情况以及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在治疗原则下个体量化选择术式。对于易发生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分型更应选择,以期早期恢复患肢功能,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

(1)全髋关节置换 适用于60-80岁,身体状况较佳、骨质较佳患者,预期寿命>10年以上。多选择生物型假体。

(2)半髋关节置换 适用于80岁以上,身体情况较差,骨质疏松严重者。多选择骨水泥型假体,以即刻稳定,早日下地活动。

(3)加压空芯钉内固定 闭合或开放复位,适用于60岁以下患者,尤其是青壮年患者,这类患者应尽力保留股骨头,恢复股骨头自身功

能或延迟初次置换时间。我院内固定病人绝大多数均采用开放复位加压空芯钉内固定治疗。开放复位多枚加压空芯钉内固定手术方式:手术采用仰卧位,麻醉后做髋部Jone’s切口,自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间隙入,显露前方关节囊做T形切开,释放干净囊内积血,直视下复位,选取直径2.5mm导针于大粗隆下4cm处经皮将导针沿股骨颈下缘皮质钻入,尖端位于股骨头软骨下3~5mm。分别于大粗隆下3cm和2cm处经皮沿股骨颈中线和股骨颈上缘骨皮质将导针钻入,使3枚导针在侧位尽量散开,在股骨颈内呈多平面三角形分布(不必使三针在骨折面上呈严格的品字形)。沿导针分别做长0.5cm皮肤切口,分离导针周围组织达骨膜,分别测量所需空芯钉的长度。扩孔后,选择长度合适的空心钉拧入。空心钉螺纹均要超过骨折线以外,尖端位于股骨头软骨下3~5mm,空心钉尾部使用垫圈,以增强骨折端的加压作用。拔出导针,透视三枚空芯钉固定可靠后,缝合切口。

六、围手术期

(一)术前

1、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预防性用药时间为切皮前30分钟; (2)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

(3)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时加用一次;

根据骨科手术抗生素使用的理论依据,结合我院具体实际,制定我科具体用药: ①开放复位加压空芯钉内固定手术用药:

头孢呋辛,切皮前30~60分钟前给1.5g,然后1.5g,Bid*(1~3)天。 或头孢孟多,切皮前30~60分钟前给2g,然后2g,Bid*(1~3)天。 或头孢替安,切皮前30~60分钟前给2g,然后2g,Bid*(1~3)天。 ②关节置换术者:头孢曲松1~2克,qd*(1~3)天

③对于青霉素类过敏者,选择克林霉素0.9~1.2g,Bid*(1~3)天。

一般予术后3天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但根据患者切口、体温等情况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2、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 (1)静滴红花或参麦注射液。

(2)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0.4ml IH qd。

3、老年病人术前可抗骨质疏松治疗: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注射用鲑鱼降钙素50iu + NS 2ml IH qd;口服补充钙剂。

4、 中药应用:

(1)骨折早期: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5g、红花12g、当归10g、川芎12g、白芍15g、熟地20g,酌加北芪30g,乳香6g、没药6g。 (2)中成药:伤科接骨片、独一味胶囊等。

(3)中药外治:早期局部外敷消瘀止痛药膏,以消肿止痛,活血化瘀。 消瘀止痛药膏(木瓜粉18g,蒲公英粉18g,乳香粉9g,栀子粉9g, 土鳖粉9g,没药粉9g,大黄粉45g加蜂蜜调配而成)。

(二)术后中药辩证内服

气血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是相互依存的,“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老年人因神经内分泌功能衰减,组织新陈代谢减缓,血管壁类脂质物质沉积,弹性减弱,趋于硬化,血小板的聚集明显增多,纤维蛋白原增高,因而血液粘稠度增高,处于高凝状态。再合骨折后局部筋骨损伤,血溢于脉外或聚于局部成瘀;上述均属于中医瘀血证的范畴。患者本身高龄,正气虚弱,加之手术失血,进一步耗伤正气,另外根据老年人的体质辩证特点多阴虚、阳虚和气虚。故老年骨折术后患者多属虚中挟实,即本虚标实

1、阳虚夹瘀型(多因年老体弱,各种机能减退或低下为主)

症见:局部疼痛,肿胀不甚,伴畏寒肢冷,头目眩晕,精神萎靡,舌淡暗苔白脉沉弱。

治疗:温补肾阳、活血散瘀。

方药:临床以金匮肾气丸(制附子

15、肉桂

15、熟地

15、山药

15、山茱萸

15、茯苓

15、泽泻

15、丹皮15)为基本方化载,常加用川牛膝

15、川木瓜

15、鸡血藤15等活血之品。

2、阴虚夹瘀型:

症见:局部疼痛,肿胀不甚,皮温稍高,多见头目眩晕,偶发骨痛不适、遗精滑泄、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等。舌淡暗苔少脉沉细或细数

治疗:滋阴补肾、活血散瘀。

方药:以知柏地黄丸(知母

9、黄柏

9、熟地

24、山药

12、山茱萸

12、茯苓

9、泽泻

9、丹皮9)为基本方化载.常加用酒川牛膝

12、川木瓜

12、鸡血藤12等活血之品。

3、气虚夹瘀型 (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或慢性疾患暗耗所致)

症见:局部疼痛,肿胀不甚,皮温不高,纳少不思饮食,腹胀,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浮肿,舌淡暗苔少脉沉细。

治疗:益气健脾、活血散瘀

方药:以四君子汤(党参

15、白术

15、茯苓

15、甘草15)临症化载,常加用黄芪20、砂仁

6、川牛膝

9、川木瓜

9、鸡血藤12 刺五加12等活血之品。

4、气滞血瘀型

症见:局部肿痛明显,活动受限,昼轻夜重,常有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苔薄脉弦。

治疗:活血化瘀兼补气行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桃仁15g、红花12g、当归10g、川芎12g、白芍15g、熟地20g) 为基本化载,酌加北芪30g,乳香6g、没药6g。

术后伤口拆线后中药外治:局部当归透骨汤熏洗,以舒筋通络。

当归透骨汤:当归、透骨草、赤芍、15g,蒲公英、苏木、紫花地丁各12g,没药、白芨、刘寄奴、生蒲黄、红花、茜草、海桐皮、桂枝、五加皮各10g,煎水外洗。

七、并发症的处理

1.胃肠功能紊乱:常由创伤和手术、麻醉引起腹胀、腹痛和便秘等症状。 治法:通腑调气、缓急止痛。取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及任脉学为主 主穴:足三里 中脘 天枢 三阴交 太冲

配穴:气滞血瘀者,配曲泉、血海;脾阳不振者,配脾俞、胃俞、章门

操作:太冲用泻法,其余主穴用平补平泻法。配穴以虚补实泻法。寒证可配艾灸。腹痛发作时,足三里持续运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

2.腹胀便秘:每日做腹部按摩,自右下腹顺着结肠向上、向左、向下按摩,时间

为20~30分钟,每日3次,可预防腹胀便秘。如出现上述症状,可采取腹部热敷、饮食疗法,或根据患者年龄体质不同采用相应针刺疗法,以理气消胀,促进排便。

3.针灸或艾灸防治术后尿潴留:由于部分患者不习惯卧位,常造成小便困难,甚至尿潴留。可进行腹部热敷,用流水诱导排尿,同时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解除其紧张情绪,配合按摩石门穴、关元穴、中极穴1000下左右。 针灸疗法:活血通窍、调补肾气。取任脉和膀胱经穴为主 主穴:秩边 肾俞 关元 阴陵泉

配穴:湿热下注者配中极、次髎;肾阴不足者,配太溪、三阴交;肾阳不足者,配命门、腰阳关。

操作:秩边用泻法;关元向下斜刺1.5寸,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下腹部传导;肾俞用补法。针后加艾灸关元、中极效果更好。以上处理均无效者予以导尿,但尿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泌尿系感染。

八、功能锻炼及物理治疗

功能锻炼能起到舒筋活络、强壮筋骨、加速骨连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作用。因此要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足踝背伸跖屈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抬臀运动及双上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每日观察并指导患者练功,嘱患者锻炼时勿急躁,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保头治疗者可以根据内固定稳固情况决定是否早期下地锻炼,但一般不宜负重太早,应根据x线照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考虑患肢逐步负重锻炼。人工关节置换者可以早期保护性下地。

物理治疗应在术后第1 d即开始。深呼吸练习有助于预防肺部并发症。指导患者在床上活动,限制关节活动的幅度。人工假体置换的患者,需注意在6周内勿使髋关节屈曲超过90。对经后路进行假体置换的患者,同样需注意6周内勿使髋关节内收和内旋。小腿下垫一枕头可保持患肢于外展位。充分利用床头吊架的作用,帮助患者自我移动和重新获得功能独立。鼓励患者下地站立并行走,锻炼肌肉力量。早期起床活动对患者的整体健康面貌非常重要,能降低肺部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和压疮的危险,促进患者精神状态的恢复。起床活动同样提高患者的自信,鼓励其进入正常的康复轨道。患者在指导和帮助下首先进行床椅转移,使用辅助器具(步行器)进行行走训练。如果患者不能忍受床椅转移,则先帮助其坐于床边,双腿下垂。因为患者具有自我调节患肢负重的能力,所以在其能耐受的情况下,允许患肢承担部分体重,而不论对髋部骨折采取了何种治疗方法。除了移动和行走以外,耐力和力量的训练也从术后第1 d开始。遵循主动辅助一主动一抗阻力的次序进行。股四头肌肌力对患者独立的转移身体、髋外展肌肌力对患者独立行走,均有重要作用。在仰卧位,练习包括足跟移动、

股四头肌收缩、直腿抬高和屈髋、伸髋和外展。在坐位,练习膝伸直和屈髋活动。在站立位,练习直腿抬高、屈髋、外展和下蹲至900。对平衡功能受损的患者,站立位练习时必须提供必要的接触保护措施。

九、护理 1.情志护理

股骨颈骨折多数突发损伤,伤及筋骨,以致血瘀气滞,导致不同程度的肿痛和功能障碍。患者表现为焦虑、急躁及对疾病预后惊恐心理。因此医护人员应在详细了解病情、争取合理治疗措施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给予患者耐心细致的安慰和解释,减轻病人紧张焦虑情绪,帮助患者了解损伤修复过程和治疗措施,以配合治疗。

2.生命体征观察

股骨颈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情易发生变化,故入院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检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并做好详细记录,以防止合并症加重。 3.体位护理

术后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术后24小时内可允许半坐或坐起,术后第2天行患肢肌肉收缩锻炼,可以根据内固定稳固情况决定是否早期扶双拐不负重行走,然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负重时间。3个月内要求患者必须做到三不:不盘腿、不侧卧,不下地负重。为防止患者发生压疮,需定时做好皮肤护理,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4.饮食护理

早期饮食护理:患者因胃肠蠕动减弱出现腹胀、便秘,此时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的饮食或半流质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及易胀气的豆类食物。必要口服润肠通便药或灌肠。

中后期饮食护理:患者食欲增加,骨折修复,机体消耗较大,饮食应以营养和钙质丰富的食物为主,按照健脾和胃,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原则来调理饮食。

十 疗效评价

采用Hsrris 髋关节评分系统(见后) 十

一、

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据有关资料统计,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一直是骨科中的难题,仍有许多患者残留一定的功能障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致伤的程度、骨折的类型。中医正骨能解决绝大多数股骨颈骨折,但对于移位较大并且伴有股骨头营养血管损伤,最好借助于现代医疗中的放射线及手术切开治疗。可以采用保守治疗主要在于中药辩证治疗,以减少骨不连的发生。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在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作用并使其疗效得到认可,本专科提出如下解决措施与思路:

1.开展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 以往的临床侧重于手术治疗,今后对于上述病人,手术后积极应用中药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治疗,并逐步应用补肝肾、强筋骨药物以减少并发症及病残率。

2.开展上述病症术前讨论制度,预防并发症、术中应急方案的研究。 针对此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较多现状,拟定方案。全部患者在原有的治疗方法上,按中药辨证应用中药治疗。

3.挖掘整理与股骨颈骨折并发症有关的中医药传统治疗方法、正确运用现代理论与技术,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系统技术与方法,并逐步开展临床验证研究。

4.多学科协助诊疗,保障围手术期安全十分重要。

第五篇:2018年盆腔炎中医诊疗优化方案

2018年盆腔炎诊疗方案

一、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西医诊断:盆腔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

1 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湿热瘀结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⑤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2)气滞血瘀证

2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③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次症:①月经先后不定,量多或少;②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⑤脘腹胀满。 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3)寒湿瘀滞证

主症:①下腹冷痛或刺痛;②腰骶冷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形寒肢冷;②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③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④经色紫黯或夹血块;⑤大便溏泄。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4)肾虚血瘀证

主症:①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②腰骶酸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

次症:①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②头晕耳鸣;③经量多或少;④经血黯淡或夹块;⑤夜尿频多。

舌脉: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3 (5)气虚血瘀证

主症:①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②痛连腰骶,经行加重;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②经血淡黯或夹块;③精神萎靡;④体倦乏力;⑤食少纳呆。

舌脉: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论治

1、湿热瘀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①银蒲四逆散《伤寒论》四妙散《成方便读》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银花藤、蒲公英、柴胡、枳壳、赤芍、苍术、黄柏、薏苡仁、川牛膝、生蒲黄、炒五灵脂、延胡索、炒川楝子。

②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金银花、连翘、桔梗、生黄芪、红藤、生鳖甲、蒲公英、紫花地丁、生蒲黄、琥珀粉(冲服)、砂仁、蛇床子。

中成药:妇科千金胶囊、金刚藤胶囊、花红片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方药: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

4 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

香附、红花、枳壳。 中成药:消癥胶囊(我院自制药)

②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3、寒湿瘀滞证

治法: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①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合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肉桂、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制没药、桂枝、茯苓、丹皮、桃仁。

②暖宫定痛汤《刘奉五妇科经验》。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葫芦巴、延胡索、五灵脂、蒲黄、制香附、乌药。 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等。 4.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①杜断桑寄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生蒲黄、五灵脂、川牛膝、大血藤、没药、延胡索、丹参、三棱、川芎。

②宽带汤《辨证录》加减。白术、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党参、杜仲、莲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川续断。 中成药:妇宝颗粒(冲剂)等。 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5 方药:①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知母、三棱、莪术、鸡内金、川芎、当归、丹参、广木香。

②举元煎《景岳全书》合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生蒲黄、五灵脂、川芎、当归、丹参、莪术、香附。

中成药:丹黄祛瘀片(胶囊)等。 (二)外治法

1、直肠给药

(1) 中药保留灌肠

方药:红藤、公英、丹参、连翘、地丁、茯苓、延胡索、败酱草、土茯苓。根据病情,适当加减。水煎取液,适宜温度,保留灌肠。选用塑料导尿管+输液器。 (2)直肠纳药:康复消炎栓等。

2、中药外敷

选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药研末,进行穴位贴敷等疗法。

3、中药外敷:下腹或腰骶部。

(1)中药药渣外敷:辨证口服中药两煎后药渣外敷。 (2)中药研粉调敷:

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莪术、细辛。随证加减。

(3)中药穴位敷贴:方药:三

七、血竭、蒲黄、白芷、沉香、羌活。可根据证型酌加减,研末或制成丸剂,贴敷于三阴交、气海、神阙、

6 血海、归来、子宫、太冲、关元等穴位。

4、中药离子导入

方药: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红花、三棱、莪术、延胡索、透骨草、苍术、白芷、川芎。随证加减。上述药物亦可应用经皮给药治疗仪进行治疗。

5、中药熏蒸治疗

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莪术、细辛。随证加减。 (三)灸法

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艾灸、温盒灸、雷火灸等疗法。可应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主要指标疗效标准 缓解盆腔疼痛疗效

临床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腰骶疼痛消失。

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腰骶疼痛明显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两个等级。

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腰骶疼痛有所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一个等级。

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腰骶疼痛无减轻或有加重。

2、次要指标疗效标准:

7 (1)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通过证候疗效率进行判定。

证候疗效数=治疗前证候积分和一治疗后证候积分和/治疗前证候积分和×1 00%

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 (2)局部体征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治疗后局部体征消失,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明显减轻,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有所减轻,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无改善或有加重,积分值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依据分级量化标准,包括症状及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对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采用症状、体征积分法,分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级别进行疗效评价。 在患者进入路径的不同时间对主观症状下腹痛、腰骶痛、带下情况和局部体征情况进行评价。

①进入路径当天,按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分级量化标准进行病情程度分级。

8 ②结束路径时,按照疾病主要指标疗效和次要指标疗效标准进行评判。主要疗效指标主要为缓解盆腔疼痛疗效,次要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证候疗效和局部体征疗效。

(三)分级量化标准

1、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1)湿热瘀结证: (2)气滞血瘀证: (3)寒湿淤滞证: (4)肾虚血淤证: (5)气虚血淤证:

2、体征分级量化标准——盆腔体征轻重分级:

3、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综合上述症状、体征评分,以判定病情程度。轻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 0-1 8分。 中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 9-2 7分。 重度:症状、体征积分和≥28分。

上一篇:中继教培训计划样表下一篇:住建局局长表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