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

2024-05-01

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通用8篇)

篇1: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踝关节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三门峡市中医院骨三科 禹鹏飞

一、基本情况

踝关节骨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优势病种之一,三门峡市中医院骨三科自今年5月份分科以来,共依照诊疗方案住院治疗患者共43例,完成40例,平均住院18.2天。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局部物理降温、中药塌渍治疗、微波治疗、温针治疗、手法整复石膏托外固定、手术治疗等。口服活血化瘀中药,输液促进肿胀消退,抗凝药物应用等。术前及术后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诊疗方案的40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37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8例(93.8%),中药塌渍治疗40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

—75%)和差(<20%),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塌渍、局部物理降温;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显著。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中药塌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局部物理降温,因受到受伤时间的限制,仅适用于受伤时及伤后48小时。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耳穴压豆止痛等,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运动疗法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医保规定的适应症中没有涵盖。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临床路径的25例患者中,症状改善25例(100%),体征改善23例(98.8%);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二)疗效评价

(1)对症状的评价

包括对踝关节主要症状如:踝关节肿胀、压痛、活动范围的评价。

(2)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如爬楼梯、跑步、跳跃,蹲、助行器的使用、工作及日常活动等。

(3)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价

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患者的皮肤坏死及切口感染等。

篇2: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

一、基本情况

包括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病种名称(中西医病名)、诊疗方案应用时间、应用病例数、主要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或门诊治疗时间)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提供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的应用例数和使用率,并对这些治疗方法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如临床适应症、技术优势、可操作性、医生执行情况、患者依从性等,对未使用的诊疗方案中的治疗方法 也应作简要说明。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从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要求: 1.明确中医临床疗效点; 2.围绕每个疗效点进行分析;3.提供与疗效点相关的全部病例基本信息;4.至少详细分析3个典型病例。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依据本病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病情的变化情况,对中医药治疗的优劣点以及作用环节等进行分析,也可结合目前本病西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

五、本专科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以外的具有本专科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的名称、使用率、效果、费用等。

附:病例基本信息汇总表

篇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疗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 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炎性细胞浸润从局限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层向深处发展累及腺体区, 进一步发展到腺体破坏、萎缩、消失及黏膜变薄, 导致上皮细胞失去分泌黏液能力;导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而中度及中度以上的不典型增生目前被医学界认为是癌前病变, 需积极治疗。

CAG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日本亦因CAG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而认为该病在老年人中是一种“半生理现象”。我国国内报道资料显示:50岁以后, 患萎缩性胃炎者超过半数;胃癌病例中50%以上有CAG病史。国外文献报告CAG, 特别是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者, 胃癌发病率高达9%~10%, 我国为7%。因此CAG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978年WHO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 而在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则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近年从胃黏膜组织中发现幽门螺杆菌 (Hp) 以来, Hp感染与CAG癌前病变的形成及胃癌的发生关系引起了重视, Hp相关性胃炎的大量出现, 无疑会增加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因此, 及早识别、防治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及根除Hp感染, 是降低胃癌发生率和病死率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从事脾胃临床研究多年, 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 宏观与微观辨证结合, “毒”是外因, “虚”是内因, 因虚致“瘀”

脾胃同居中焦, 刚柔燥湿相济, 阴阳相合, 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两者一运一纳, 共司受纳腐熟, 运化水谷之职。脾气主升, 为胃行其水谷精微及津液水湿, 胃气主降, 为脾行其受纳腐熟之功, 胃气降则水谷下行而无停滞积聚之患。脾胃中气健旺, 则水谷精微善消能运, 周身得以充养。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 皆禀气于胃;胃者, 五脏之本也”。《景岳全书》谓:“土为万物之源, 胃气为养生之主, 胃强则强, 胃弱则衰”。《脾胃论》也强调:“平则万物安, 病则万化危”,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是故, 脾胃一直被尊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认为“虚”是本病的内因。

然胃腑与外界相通, 最易受戕。或因“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素问·痹论》) , 或因“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 (《临床指南医案·木乘土》) , 或外邪侵袭 (特别是Hp感染) 胃黏膜受损等。诸多因素皆可伤及脾胃, 流行病学调查已确定Hp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在其发病中起关键作用。Hp对胃黏膜屏障有破坏作用, 持续Hp感染可使细胞增生, 发生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 使发生胃癌的危险增多。Hp感染其实是中医一种“毒”邪, 邪毒犯胃, 损伤脾胃, 致脾胃运化、升降等功能失调, 久则脾胃虚弱, 生化无权, 气血俱虚, 胃络失养, 渐成胃黏膜腺体萎缩之疾。近年来由于大气环境污染, 以及人们不良饮食习惯使胃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加之人们对胃脘隐痛不适初期未重视, 使急性胃炎未及时治疗, 迁延不愈而转为慢性, 再逐渐发展为CAG, 进而可导致其癌前病变, 由于反复不愈, 中医认为久病为瘀。而“气虚不足以推血, 则血必为有瘀” (《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 。所以“毒”为外因, 脾胃虚弱为内因, 气虚血瘀挟“毒”为CAG的病机本质, 属本虚标实。

针对胃黏膜的微观辨证而言, 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苍白灰黄, 大片苍白区, 色调不均匀, 胃黏膜变薄等, 类似中医所说之“痿者萎也”, 当为脾胃气虚、胃络失养之象。胃黏膜变薄后血管透见或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的同时又有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 以及固有腺体萎缩、肠化生导致黏膜层反而增厚, 表面粗糙不平、颗粒状的萎缩胃炎形成, 当属胃络瘀阻的客观反应。

2 补虚法当贯彻始终

临床中把中医的脾胃内伤、正虚邪实的发病机制与胃黏膜损伤的防护因子和攻击因子两者失衡而发病的学说观点结合起来分析, 用来阐明Hp相关胃病的病因病机, Hp作为外邪, 构成胃黏膜之主要攻击因子, 固然可以致病, 而胃黏膜防护因子的减弱同样具有重要的发病作用。正是由于正虚邪实即胃黏膜保护作用的降低和攻击因子的增强才导致Hp感染和胃病的发生。故说补虚法当贯彻始终, 所以在临床用药中常加入党参、黄芪等。

3 治疗重益气活血, 注意寒热虚实转化, 杀“毒”是关键

气虚血瘀挟“毒”是CAG癌前病变的病机。因此笔者认为治疗当标本兼顾, 尤应着重于建脾益气、活血消痞、杀“毒”, 这是阻断和逆转CAG癌前病变的关键。临床运用中要注重益气活血杀“毒”的同时, 不要忽视辨证论治之总则, 各种证型常兼夹为患, 寒热虚实错综复杂, 因此必须注意辨别寒热虚实, 时时审查气血阴阳, 观察整个病程中的症情转化, 做到药随证转、灵活变通、随证化裁, 才能提高疗效。临床中常用黄芩、黄连苦寒清胃中之邪热, 桂枝、吴茱萸温中散寒。如见脘痛连及胁肋, 喜嗳气, 口苦泛酸, 每因情志不畅加重, 舌淡红, 苔薄白, 脉弦等, 则合疏肝和胃之柴胡疏肝散加减;如见胃脘胀满疼痛, 恶心, 口干口苦, 不思饮食, 舌偏红, 苔黄腻, 脉滑数, 则合清化湿热之半夏泻心汤加减;如见胃脘隐痛或灼痛, 饥不欲饮, 口干舌燥, 舌红少苔, 有裂纹, 脉细, 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杀“毒”, 即抗Hp治疗, 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治疗Hp感染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辨证论治, 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中医认为“邪气所凑, 其气必虚”, 脾胃虚弱是Hp感染的基础, 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气滞、血瘀、郁热、湿热等病理变化, 为Hp侵入、繁殖、致病提供了客观条件。二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直接应用有抑杀Hp作用的中药。临床研究筛选发现对Hp根除率和清除率较高的中药有黄芩、黄连、桂枝、党参、甘草、蒲公英、丹参等。将此类药物结合其药性、功效运用于辨证治疗各方中, 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 处方用药, 务求其平, 攻补兼施;寒热温凉, 勿过偏执;清热需顾护胃气

脾胃位居中焦, 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受损, 升降失司, 则百病丛生。因此处方用药, 当遵鞠通“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之则, 处处维护脾胃之生理特性, 以调整其正常功能为度, 务求其平;寒热温凉, 勿过偏执。在治疗CAG癌前病变用药时,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较为重要。

4.1 理气重调升降

脾主升清, 宜升则建, 胃主和降, 宜降则和。脾升胃降, 共同腐熟水谷, 升清降浊, 以化生气血。脾胃升降失常则气机阻滞, 致脘腹胀满, 饮食不化等。根据脾胃之生理特点, 临床用药常升降并用, 使人体气机调和, 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在治疗CAG时, 常用温药, 旨在升发脾胃阳气, 但在病情复杂时, 则必同时祛除阻碍阳气升发的其他因素, 如温补法中使用苦寒以降火, 治则有升有降。否则阴火不降, 阳气不升, 症状不解。

4.2 调脾胃在运不在补, 益气以健脾为先

《脾胃论》云:“善治者, 唯有调和脾胃”。《慎斋遗书》则云:“万物从土而生, 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 此之谓也。治病不愈, 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强调久病不愈当治脾胃。CAG癌前病变病情迁延, 久病必虚, 其本在于脾胃气虚, 亦见补益脾胃之必要, 此乃治病求本之真意。但笔者认为, 调脾贵在运而不在补, 先健运脾胃, 脾胃运化正常, 气血才能源源化。气血才能旺。临床常用党参或太子参、白术、炙甘草、山药等。

4.3 清热需时时顾护胃气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 皆禀气于胃;胃者, 五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事关五脏安危。故《景岳全书·杂证漠·脾胃》曰:“凡欲察病者, 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 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 诸可无虚”。临床中用药随时护胃气, 对胃气的保护应分“未病先防”和“已病慎治”2种情况。“未病先防”是指对胃气尚健的患者, 一方面用药时慎防伤胃, 尽量不用或少用苦寒类药, 以防寒药过多, 致脾胃虚弱, 胃脘作痛;另一方面在治疗其他疾病特别是肝旺时勿忘先健脾, 勿使胃气受损, 如《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脾气, 无令得受肝之邪”。“已病慎治”是指对胃气已伤的患者, 更要时时顾护胃气, 不要再加重胃气的损伤。CAG癌前病变是以脾胃为中心, 脾胃虚弱, 胃气或轻或重损伤, 所以要时时顾护胃气。

5 预防与调摄

篇4: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

一基本情况

湿疮(湿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01月到2013年11月,荔波县中医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医优势病临床诊疗方案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56例,完成56例,平均住院日9.6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红外线照射、灸法、蛇床子洗剂湿敷熏洗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湿疮(湿疹)的56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24%,特色疗法使用率83.1%,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56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1例(19.6%),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20例(35.7%),灸法治疗40例(81.4%),红外线照射24例(88.8%)、其他疗法6例(22.7%)。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2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药湿敷、中药熏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红外线照射、针灸等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症状减轻快的特点,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法治疗湿热浸淫证及脾虚湿蕴证湿疮(湿疹)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医生的依从性好,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药湿敷、中药熏洗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红外线照射不适用于头面部及会阴部湿疮(湿疹)的治疗,针灸不适合于湿疮(湿疹)皮疹遍布全身患者的治疗;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使用,从而有待于进一步对其临床使用观察总结,如其他疗法中的穴位贴敷。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中医优势病湿疮(湿疹)临床诊疗方案的56例患者中,症状改善56例(100.0%),体征改善56例(100%),临床痊愈10例(17.8%),好转46例(82.1%)。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

(二)、疗效评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三).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皮疹改善程度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对疗情况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56例患者潮红、丘疹、痂皮、水疱、渗出、瘙痒症状均改善56例(100%);

案例1:黄某,性别:男,龄:70岁,职业:农民,因"右前臂及右大腿多发水疱疹伴瘙痒1月"入院。自1月来右前臂及右大腿出现多发水疱疹伴瘙痒,粟粒至黄豆大小,部分皮疹破溃及结痂,破溃处少量渗出,渗液清亮,周围皮肤淡红色,皮温较高。精神饮食夜寐欠佳,二便调。发现高血压10年,最高血压190/110mmHg,自服药物降压,具体不详,现无无头晕、头痛,无心悸、气促、胸闷、乏力等症状。专科情况:P:56次/分,BP:138/90mmHg,右前臂及右大腿多发水疱疹伴瘙痒,粟粒至黄豆大小,部分皮疹破溃及结痂,破溃处少量渗出,渗液清亮,周围皮肤淡红色,皮温较高。无脓疱、刺痛。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湿疮,湿热浸淫证;西医诊断:1.湿疹2.原发性高血压1级,危组。予中药口服汤剂及中药熏洗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静滴复方甘草酸甘处理。经治疗6天,出院时瘙痒消失,皮疹痂皮脱落,无新发皮疹。

案例2:莫某,女 ,48岁,农民,因"左小腿散在性皮疹伴瘙痒1年"入院。1年来左小腿无明显诱因出现散在性皮疹伴瘙痒,瘙痒呈阵发性,夜间为重,皮疹呈米粒大小,淡红色,高出皮面,皮温不高,无破溃及渗出,无脓性疱疹。精神夜休欠佳,饮食可,大小便正常。查体:T:36.8℃,P:78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左小腿散在性丘疹,皮疹呈米粒大小,淡红色,高出皮面,皮温不高,无破溃及渗出,无脓性疱疹。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慢性湿疮,湿热浸淫证, 西医诊断:慢性湿疹。给予中医中药:1)外用中药汤剂蛇床子洗剂熏洗,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痒为治则;2)灸法:艾条悬灸神阙穴,以扶正祛邪;3)穴位贴敷: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目前患者病情平稳,经治疗后皮疹已消退,已无瘙痒感,原皮疹处皮肤可见褐色色素沉着,办理出院。

案例3:何某,男,48岁,农民,因“双下肢多发丘疹伴瘙痒15天,加重1天"入院。查体:T:36.4℃,P:78次/分,R:20次/分,BP:140/90mmHg,双下肢多发淡红色丘疹,部分皮疹破溃及有少量淡黄色渗出液,周围皮肤浸渍发白,皮温不高,左足轻度水肿。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湿疮,湿热浸淫证,西医诊断:湿疹并发感染。给予中医治疗:中药汤剂口服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温灸神阙穴以扶正祛邪,静滴甘草酸苷,经治疗,现患者,无瘙痒、疼痛,无新发皮疹,查体:T:36.5℃,P:80次/分,R:20次/分,BP:128/80mmHg,皮疹结痂,部分痂皮脱落。予办理出院。

2、病例基本信息表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一)湿疮(湿疹)临床治疗难点分析

皮疹消退慢及易于复发是本病临床治疗的难点;短期内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西医对湿疮(湿疹)干预的目的在于抗炎、止痒。可用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等,急性期可用钙剂、维生素c等静滴或普鲁卡因静脉封闭,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皮疹消退慢及易于复发仍是本病临床治疗的难点。

(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診疗方案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以促进皮疹脱落消退;对于本病易于复发的难点,今后的治疗重点是应尽量注意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避免进食辛辣腥发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烫洗。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机会,改善了临床症状,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一)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情况

本专科经配合使用穴位贴敷治疗观察,发现56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采用了该治疗方法,使用率占29%,治疗后瘙痒和皮疹症状改善有明显时间缩短的表现,同时,可增加医疗收入。

篇5: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

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本诊疗方案应用于肝痹(纤维肌痛综合征)门诊诊疗,该方案共验证5个月,观察病例64例,主要治疗方法为康复治疗和辨证口服中药,平均门诊治疗时间21天。

二、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100%的病人应用针灸、推拿、心理治疗;71%的病人应用运动和物理因子治疗;64%病人口服中草药或中成药治疗。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疗效评价方法: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版)拟定。1.临床缓解:普遍的疼痛指数(WPI)及症状严重性(SS)量表评分改善≥95%。

2.显效:普遍的疼痛指数(WPI)及症状严重性(SS)量表评分改善≥75%。

3.好转:普遍的疼痛指数(WPI)及症状严重性(SS)量表评分改善≥30%。4.无效:普遍的疼痛指数(WPI)及症状严重性(SS)量表评分改善<30%。

根据WPI评分表和症状严重性(SS)量表评分标准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填写门诊评分记录。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在治疗前与治疗中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治疗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评分,结合临床指标判断为临床缓解、显效、好转、无效。5个月来共收治门诊患者64人,临床缓解:50人,占比78.1,显效:6人,占比9.4%;好转5人,占比7.8%;无效3人,占比4.7%。

(二)疗效分析

我们把肝痹(纤维肌痛综合征)分为风寒湿痹证、风湿热郁证、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进行辨证康复治疗,在减少病人疼痛指数、减轻疼痛严重性、降低诊疗费用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优势及特色,较单纯的西药治疗和心理治疗有明显优势。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现代医学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病因仍然不明,但其临床表现多在神经识别方面伴有类似神经症的症状,或追其病史患者在发病前多有精神创伤史或强烈的情绪波动,身体压痛点局部病理检查无任何异常发现。因其病机病理无确实可参的客观检查佐证,故在治疗上最重要的一点是解除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疼痛等主观症状为主。

中医无纤维肌痛综合征之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症状特点,属于“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不与风寒湿合,故不为痹”之论,即认为痹证的致病多因于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故历代医家大多以此为立法遣方选药,然验之临床,其取效者固有,而不效者亦不少,故思痹之成因非独风寒湿外邪,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指出:“周身掣痛麻者,谓之周痹,乃肝气不行也”,肝主神志,主筋,藏血。而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主要表现就是精神和外周软组织疼痛。非常符合肝的生理病理特征。早期肝郁气滞血瘀是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要点,为实证。久病必虚,久病及肾,肝肾同病,精血亏虚,血不荣筋;阴虚不制相火,虚火扰心,进一步耗损阴血,最后导致阴阳俱损。

参考历代以及近代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分析FMS的以及肝痹的临床特点,我们认为FMS属于痹证范畴,更确切的可以归于肝痹。肝郁气滞血瘀是FMS的核心,关键病机是肝郁。

在此基础上,我们设立了风寒湿痹证、风湿热郁证、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等证型,近期观察疗效满意。

今后的研究目标,根据FMS以及肝痹病因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结合研究文献资料,从文献、临床、药理、生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分型和用药,最后形成系统完整有效的理法方药,并进行现代条件下的药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完善和发展中医七情致病的理论,进而为日益增多的社会——心理性疾病FMS提供正确的治法及有效的药物。

针刺治疗:督脉为“阳脉之海”,“ 督领经脉之海 ”,并且膀胱经背部第1、第2 侧线乃人体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故以督脉腧穴配合相应夹脊穴,可以激发督脉之阳气,总督阳经之功更强,且督脉有疏利腰脊、通经止痛之效; 配以背部膀胱经腧穴,达到调和阴阳、平和气血、疏通经络之目的。阿是穴是古今医 2

家用来治疗疼痛的最有效的穴位,有关其止痛效果,《针灸资生经》中记载“ 屡试屡验”。针刺阿是穴可使 FMS疼痛立刻减轻。取相应经络井穴、输穴配合阿是穴针刺的方法,是目前治疗F MS可选择的最佳方法之一。阿是穴“ 以痛为腧”,重在疏通病灶局部之气血。在针灸时,“以痛为腧”与邻近取穴相结合,起到止痛消肿、舒筋活络的效果,循经取穴则通经活络、促进血脉通畅,恢复肌肉和关节功能。诸穴辨证合用,肝郁解,脾气健,气旺血盛,痹症可除。另外,关于针灸镇痛的原理,国内外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证实,再加上近年针刺治疗FMS的临床报道,都表明针灸是治疗FMS简便、有效、经济的好方法。

推拿镇痛,古已有之,人们在感到疼痛时首先就用手安抚疼痛之处,《 素问· 举痛论》 载 :“ 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认为推拿可以产热,热至则能气血通调,从而通络止痛。FMS与损伤、组织退变、炎症及粘连有关,本病可能有外伤史,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增厚、局部疼痛和压痛,以及可形成条索状硬结,手法有调顺气血的功能,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局部营养,有利于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同时还可以剥离软组织的粘连,有利于疼痛的消除。对于痉挛的肌肉可以使紧张的肌纤维拉长,使痉挛解除,达到治疗的目的。机械性刺激和温热刺激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使血管和细胞的通透性增强,加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利于炎症的消散。通过对背部督脉推拿,贯通督脉阳气,疏通四肢经脉,调和脏腑之气,达到调和阴阳、平和气血、解肌镇痛的目的。现代医学也从多方面证明推拿具有镇痛作用,有研究证实,推拿可以通过提高人体血清和脑脊液中内啡肽(END)含量,升高脑脊液中5一H T浓度,降低人血液中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而起到镇痛作用。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水疗、穴位注射、中药敷贴、小针刀治疗等在各协作单位也有应用,但使用率相对低,与综合康复治疗配合应用后减轻疼痛的效果也较明显,费用均较低廉,病人负担增加不明显。

附:

病例1(病历号4054771)

李春英,女,58岁,河南省太康县许家寨乡董桥村

电话45037302746 治疗时间:2012年12月3日-至12月18日

治疗天数15天

入科情况:以“颈肩部及右上肢疼痛2年。”为主诉来我科治疗,T36.4℃、血压117/87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消瘦,动则乏力,心肺、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部前屈后伸活动度下降,枕部、颈部、双侧肩胛冈上和肩胛内侧角压痛明显,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暗红,苔薄白,脉涩。入科诊断:中医诊断 肝痹 气虚血瘀型

西医诊断

1、纤维肌痛综合征

2、颈椎病

诊疗经过:完善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给予口服补中益气汤加减补气养血、舒筋通络;针灸、颈肩部推拿、中频脉冲电治疗综合治理,患者颈肩部疼痛、右上肢不适感觉减轻,心情好转,结束治疗。出科诊断:中医诊断 肝痹 气虚血瘀型

西医诊断

1、纤维肌痛综合征

2、颈椎病 病例2(病历号4073828)

梁菊花,女,42岁,河南省辉县市白泉镇北关村

电话*** 治疗时间2012年3月6日——2013年4月1日

治疗天数27 入科情况:以“全身游走性疼痛1年余。”为主诉就诊,一般情况尚好,神志清楚,精神差,情绪低落,高级智能活动无异常,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感觉无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枕骨隆突处、双侧颈4-胸2椎旁、双肩胛棘上、双肱骨外上髁、双腰3-5椎旁、双膝内侧压痛。腰部前屈后伸活动度下降,双侧霍夫曼征阴性、巴宾斯基征阴性。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入科诊断:中医诊断

肝痹

肝郁脾虚型

西医诊断

1、纤维肌痛综合症

2、腰椎间盘突出

诊疗经过:给予心理疏导,口服柴胡疏肝散加减几黛立新片,行电针、穴位推拿、中频脉冲电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患者躯体疼痛减轻,压痛点减少,心情好转,结束治疗。

出科诊断:中医诊断

肝痹

肝郁脾虚型

西医诊断

1、纤维肌痛综合症

篇6: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头痛为主症。多因寒热,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本诊疗方案适用于慢性胃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和胃散(本科协定方)柴胡6g、香附10g、白术10g、枳壳10g、陈皮10g、茯苓10g、白芍10g、佛手10g、百合10g、甘草3g。

中成药:胃苏颗粒。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

降胃散(本科协定方):黄连3g、吴茱萸6g、白芍10g、青皮10g、乌贼骨先煎30g、瓦楞子先煎30g、浙贝母10g、丹皮10g、栀子10g。中成药:加味左金丸。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3g、制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枳实10g、竹茹10g、黄芩10g、大腹皮10g、白蔻仁

10、生薏苡仁30g。

中成药:藿香正气散。4.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木香6g、法半夏10g、升麻6g、黄芪30g。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黄芪健中汤合理中汤加减。黄芪30g、桂枝6g、干姜6g、白术10g、法半夏10g、陈皮10g、党参10g、茯苓10g、炙甘草5g。

中成药:胃苏颗粒。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0g、玉竹10g、百合10g、枸杞子10g、浙贝母10g、佛手10g、白芍10g、甘草5g、川楝子10g。

7.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通络。

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丹参10g、砂仁后下3g、生蒲黄10g、莪术10g、五灵脂10g、三七粉(冲服)3g、元胡10g、川芎10g、当归10g。

(二)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2、综合治疗:耳穴埋籽、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等疗法。

3、中医调护: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1)痊愈:症状消失。

(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级以上。(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级。(4)无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4.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1)痊愈: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2)显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2级。(3)有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1级。(4)无效: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5.量表评价标准

以所采用量表(如SF-

36、PRO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接比较判定。

(二)评价方法

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入院1~7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 “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

五、难点分析

慢性胃炎的难点在于病情迁延、难以根治和药物治疗不易阻断肠上皮化生与

非典型增生。

难点之一:病情迁延、难以根治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在服药期间上消化道症状可减轻或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又作,不少患者认为本病不能根治,有的医生也认为要终生根治确实困难。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饮食不洁、幽门螺杆菌没有根除或重新感染,精神紧张,胃肠动力障碍,十二指肠液反流没纠正,破坏胃黏膜屏障,这些因素致胃黏膜炎症逐渐加重甚或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病情加重。但临床上有的病人症状的严重与胃黏膜炎症的程度并不吻合,症状发作、缓解与炎症程度亦无密切关系,炎症并不是引起临床症状的惟一原因,很大程度还与胃的动力障碍和容纳性张力、对胃内容物敏感性增加等有关。所以在治疗上除了要根除Hp.保护胃黏膜,制酸减少H+弥散外。安定病人情绪、调整胃肠动力也显得非常重要。理论上,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胃肠动力药有促胃动力和调整肠胃括约肌作用,临床上也有一定效果。但事实上,不少病人用久了也不奏效,体虚病人用了会有头晕。或腹泻副作用,影响了这部分病人依从性。因此,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以中医的健脾养胃、行气降逆法调整,守法守方,灵活加减,结合饮食、起居、精神的调理。评价疗效的标准要重视临床症状缓解与消失与否。不应以活检病理中的炎症程度轻重作为惟一标准,这样才能增强病人和医生治愈疾病的信心。经过相当一段时期的中医药调整,慢性胃炎是可以彻底治愈的。

难点之二:药物治疗不易阻断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

篇7: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参照“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郭晓琳,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刘振寰,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拟定。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少语,无语,喃喃自语,语言重复,发声怪异,吐字不清,言语难以理解);社会交往障碍(眼不视人,目光回避,不愿交际,孤僻独行,自我封闭);特殊行为表现(动作怪异,姿势奇特,动作刻板重复,兴趣狭窄,迷恋物品,行为定式,感觉迟钝)。或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

次要症状:急躁易怒,胡言乱语,夜不成寐;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口角流涎;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肌肉痿软,智力低下;数岁不语,神疲乏力,面色白,肢冷或有自汗。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儿童孤独症ICD-10 诊断标准。

(1)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或损害,至少表现在下列领域之一: 1)人际沟通时所需的感受性或表达性语言; 2)选择性社会依恋或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功能性或象征性游戏。

(2)具有以下1)、2)、3)项下至少六种症状,且其中1)项下至少两种,2)、3)两项下各至少一种:

1)在下列至少两个方面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实质性异常:

①不能恰当地应用眼对眼注视、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来调节社会交往; ②(尽管有充分的机会)不能发展与其智龄相适应的同伴关系,用来共同分享兴趣、活动与情感;

③缺乏社会性情感的相互交流,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偏颇或有缺损;或不能依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行为;或社交、情感与交往行为的整合能力弱;

④不能自发地寻求与他人分享欢乐、兴趣或成就(如不向旁人显示、表达或指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交流能力有实质性异常,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

①口语发育延迟或缺如,不伴有以手势或模仿等替代形式补偿沟通的企图(此前常没有呀呀学语的沟通);

②在对方对交谈具有应答性反应的情况下,相对地不能主动与人交谈或使交谈持续下去(在任何语言技能水平上都可以发生);

③刻板和重复地使用语言,或别出心裁地使用某些词句;

④缺乏各种自发的假扮性游戏,或(幼年时)不能进行社会模仿性游戏。3)局限、重复、刻板的兴趣、活动和行为模式,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

①专注于一种或多种刻板、局限的兴趣之中,感兴趣的内容异常或患儿对它异常地关注;或者尽管内容或患儿关注的形式无异常,但其关注的强度和局限性仍然异常;

②强迫性地明显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 ③刻板与重复的怪异动作,如拍打、揉搓手或手指,或涉及全身的复杂运动;

④迷恋物体的一部分或玩具的没有功能的性质(如气味、质感或所发出的噪音或振动)。

(3)临床表现不能归因于以下情况:

其他类型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特定性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及继发的社会情感问题;伴发情绪/行为障碍的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和Rett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

1.心肝火旺证:少语或不语,语则重复,刻板动作,或行为孤僻;伴有急躁易怒,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宁,跑跳无常,不易管教,夜不成寐,时有便秘溲黄。舌质红或舌尖边红,苔薄黄,脉弦或数。

2.痰蒙心窍证:喃喃自语,行为孤僻,刻板动作;伴有表情淡漠,神情呆滞,对指令充耳不闻,言语不清。舌质淡,体胖大,苔腻,脉滑或濡。

3.肾精亏虚证:语言迟缓,少语,行为孤僻,反应迟钝,刻板动作;伴有运动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筋骨痿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4.心脾两虚证:少语或不语,气怯,行为孤僻,反应迟钝,刻板动作;伴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肢冷或有自汗,夜寐不安,口角流涎,纳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康复疗法 1.功能训练 依据患者的语言、行为、智力等功能障碍,经过康复师评定其功能现状,结合现代康复理念使用现代康复手段,针对性的选择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特殊教育等治疗方法。

(1)语言训练:根据孤独症患儿存在的语言问题(认知理解障碍、语言表达障碍、交流沟通障碍、异常行为等)选择侧重点。

1)认知障碍训练

①实物认知:以日常用品、动物、食物、交通工具为主; ②名词、动词认知训练:实物←→图片(匹配)图片选择

③颜色视觉训练:顺序红、黄、蓝、绿„„先配对,再指认,后命名 ④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训练

⑤形状知觉:先识圆形、方形、三角形,匹配→选择→命名 ⑥大小、高低、长短比较认知

⑦空间方位词认知训练:顺序上下、后前、里外、中间、旁边、左右 ⑧形容词认知训练:根据颜色形容词、味觉形容词、本体觉形容词、情感形容词分别匹配训练。

⑨时间感知概念:上午、下午、早上等 ⑩人称代词学习:你、我、他匹配训练 ⑾量词学习:不同量词匹配学习

⑿句子理解:两词句、三词句根据个体进度逐步学习⒀阅读理解:故事情景匹配 2)言语表达障碍训练

包括口面部按摩、辅助口型,改善口、舌、下颌运动能力及灵活性,音素水平、音节水平、单词水平、句子水平训练。从被动发声→模仿口型发声→自主发声逐步训练。

3)交流障碍训练

①无口语期:训练重点以注视人与物、听指令练习、动作模仿、互动游戏、手势符号表达等训练。

②仿说期:从听声音、分辨声音并模仿发声、模仿发音交流、引导下用固定模式的句子进行简单短句交流。

③不善交流期:包括逼患儿说话,强化有需求→说话表达→满足需求模式;多设置说话的情景、制造环境,引导患儿在适合的场景下主动表达;互动游戏,强调让患儿主动参与,与他人合作、分享;交流内容适合患儿目前能力,多鼓励,引导患儿参加集体活动,增加社交机会。

4)异常行为矫治

包括正负强化、系统脱敏、消退法、暂时隔离、惩罚法。正强化正确选择要强化行为,有效选择强化物,逐渐脱离强化程序;负强化应明确目标行为,选择适当厌恶刺激,选择警告刺激,尽量减少不良行为产生诱因。

(2)感觉统合训练:先用《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制)评定后再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1)触觉系统:以手、脚及全身不同位置接触不同质地的物件刺激进行训练。包括寻宝游戏、麻布刷身游戏、大龙球压滚、玩胶泥、钻滚筒、钻阳关隧道、排笔刷痒游戏等。

2)前庭觉系统:包括摇晃和旋转的训练(吊桶、秋千、掉兜)、跳跳床、踩脚踏、滑板活动(俯冲滑板、爬滑板、滑板推球、滑板转圈)、走平衡木、平衡台等。

3)本体觉系统:包括关节按压、推小车、推重物、攀岩、抛接球活动、跳球跳床、拉单杠、翻跟斗、压大龙球、双人转大龙球等。

4)听觉系统:包括寻找声源、配对声音、打击乐器等。

5)视觉系统:包括钻小桶、吹肥皂、玩陀螺、暗室手电筒照射、躲猫猫、不同灯光刺激等。

(3)特殊教育:包括行为治疗、音乐游戏、言语训练、生活自理(采用顺向链锁和逆向链锁)、社会适应、融合教育,采用生活环境模拟改变、目光接触训练,指令听从训练、模仿能力训练、表达能力训练。异常行为矫治采用正负强化、系统脱敏、消退法、暂时隔离、惩罚法。正强化正确选择要强化行为,有效选择强化物,逐渐脱离强化程序;负强化应明确目标行为,选择适当厌恶刺激,选择警告刺激,尽量减少不良行为产生诱因。

2.针刺疗法

头针:百会、四神针、语言一区、二区、三区、智三针。体针:内关、神门、劳宫。

辨证取穴:心肝火旺型加心俞、肝俞、风池; 痰蒙心窍型加脾俞、丰隆、内关; 肾精亏虚型加肾俞、太溪、涌泉; 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三阴交。

对症取穴:语言不利、发音困难、吐字不清加舌三针、哑门、廉泉等;病程较长、症状较重、5岁以上的患儿可加足智针。

刺法:头针平刺进针,沿皮刺入帽状腱膜下1~1.5寸,百会、智三针(神庭、双本神)语言二区、三区由前向后沿皮刺入,语言一区由下向上沿皮刺入,四神针针尖向外平刺,紧贴骨膜行针,针深近25 mm,以抽气法运针10次,行强刺激,以针下有向内吸附感为度,留针2 小时,留针期间坚持带针功能训练,行针3次。内关、神门、劳宫直刺0.5~1寸,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2次,平补平泻,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

3.推拿疗法

头面部:施开天门手法、分推额阴阳、叩击语言一区、二区、三区各1 分钟,对口周和头面部穴位水沟、地仓、下关、翳风、颊车、承浆、印堂、脑户、哑门、大椎进行顺时针方向按揉,每穴1 分钟。

四肢部:施以清肝经、清心经、补脾经、补肾经、清天河水各1分钟,按揉少海、血海、足三里、丰隆穴1 分钟,揉双合谷、双太冲各1分钟。

背部:顺经推膀胱经第一线、第二线各5次,顺经推督脉5次,叩击华佗夹脊5次,捏脊5次,从第2次开始,术者根据患儿出现的不同症状,采用提捏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相关背俞穴,加强治疗。捏脊结束后,医者用双手拇指按揉肾俞穴5分钟。

4.耳穴疗法

取心、肝、肾、脑、交感、神门穴等,3天更换1次,休息1天,贴压期间每日手按压3次,每次10 分钟。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心肝火旺证

治法:清心平肝,安神定志。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远志、石菖蒲、茯神、茯苓、龙齿、党参等。

中成药: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丸等。2.痰蒙心窍证

治法:豁痰宁心,醒脑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星、半夏、竹茹、枳实、菖蒲等。

中成药:苏合香丸等。3.肾精亏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填精益髓。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合菖蒲丸加减。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泽泻、丹皮、人参、石菖蒲、麦门冬、远志、川芎、当归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4.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推荐方药:归脾汤与养心汤加减。白术、当归、茯苓、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木香、炙甘草、人参等。

中成药:归脾丸等。

(三)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

复方丹参注射液等穴位注射每日取两穴,每穴位注射药物0.5ml,根据辨证选穴,每日1 次。

2.穴位埋线 针对不同证型辨证选取穴位,将可吸收羊肠线埋入穴位,持续刺激,每次取两穴,两周1次。

3.刮痧

1)刮头顶前部:一手扶持患儿头部,另一手握刮痧板,从百会穴沿督脉向前额方向刮拭10次,点按百会、神庭穴;然后与头正中线平行,循膀胱经刮拭头顶部双侧,刮拭力量以患儿耐受为度,刮拭10次。每日治疗1次。

2)刮背腰部:患者取俯卧位,先在背部常规消毒,涂抹润滑油,从上到下依次推刮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夹脊穴,见痧即止,每周治疗2次。

注意事项:刮痧时注意避开疖肿、包块;头部刮痧不需涂抹刮痧介质。4.物理因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经络导平仪等治疗。

(四)护理调摄

1.护理常规:按照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安全护理:清除患儿周围环境中的危险物品,防止烫伤、坠床、跌倒、碰伤等意外伤害,防止自伤的发生;下床活动、如厕时,应有专人陪护。

3.情志护理:护理人员主动关心患儿,因人而异地通过解释、劝导、鼓励、引导等措施达到缓解患儿的心理问题。

4.健康指导:(1)早期发现,早期疗育,减少其不适应、破坏性行为的出现,发挥潜能,对其病症的改善愈有帮助。(2)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有三个原则:①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②异常行为的改变和变更;③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3)康复训练以家庭为中心,本病病程长,非进行性发展,需要父母协助患儿规范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三版(PEP-3)、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为标准拟定,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PEP-3 分值提高率、CARS 分值改善来评定疗效。

PEP-3分值提高率=(疗后PEP-3评分—疗前PEP-3评分)/疗前PEP-3评分×100%。

显效:PEP-3 评分提高率大于50%,CARS 总分降低大于3 分;

有效:PEP-3 评分提高率在30%-50%,CARS 总分降低1~3 分(含3 分); 无效:PEP-3 评分提高率小于30%,CARS 总分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评估人员通过直接观察、与家长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在患儿入院第1~3天和治疗中期45天、出院前1天分别采用PEP-

篇8: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更年期焦虑合并糖尿病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B1与B2组。所有患者全部为女性。B1组57例,年龄47~62岁,平均年龄(50.5±1.3)岁;焦虑评分为(18.12±1.25)分;糖尿病分型属于Ⅱ型。B2组56例,年龄49~63岁,平均年龄(50.6±1.5)岁;焦虑评分(18.15±1.26)分;糖尿病分型属于Ⅱ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B2组患者选择西药治疗。阿普唑仑胶囊0.4 mg,口服,2次/d,分别于早晚用药治疗,在此过程中按照常规选择糖尿病药物进行治疗[2]。B1组患者用药处方为:五味子、甘草以及川芎各6 g;怀牛膝9 g;丹参、茯苓以及陈皮各10 g;天竺黄12 g;生龙骨30 g以及酸枣仁15 g。1剂/d,200 ml/剂,分别于早晚用药治疗。按照常规配合对患者选择糖尿病药物进行治疗[3]。

1.3疗效判断标准[4]

选择焦虑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焦虑状态进行准确评价,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认真观察,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s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焦虑评分

B1组焦虑评分明显优于B2组患者,(P<0.05)。见表1。

2.2两组疗效比较

B1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B2组患者,(P<0.05)。见表2。

3讨论

对于更年期患者,其较为普遍的症状便是出现焦虑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症状以及心烦意乱症状等,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对于更年期患者,存在较高概率患有糖尿病疾病[5]。在此过程中,患者的体内激素调节会出现紊乱的情况,患者的机体糖耐量呈现为一定程度的降低,此外因为更年期患者的运动量较少,患者的血糖水平会体现为一定程度的升高,最终导致患有糖尿病疾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1组焦虑评分明显优于B2组患者,(P<0.05)。B1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B2组患者,(P<0.05)。有效证明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焦虑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

综上所述,对于女性更年期焦虑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法选择中药调理,可以将患者更年期表现出的焦虑状态显著缓解,将患者的紧张情绪进行有效缓解,显著提高女性更年期焦虑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凸显中医药治疗女性更年期焦虑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琳园.98例女性更年期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病机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59-61.

[2]谭倩.156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病证分布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102-105.

[3]董超.三黄益肾颗粒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191-192.

[4]唐逍.知柏地黄丸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阴虚火旺证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13:666-669.

上一篇:维多利亚公园下一篇:2017年新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