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等花开教育叙事

2022-07-04

第一篇:静等花开教育叙事

静等花开

静等花开,悄然绽放。做不了雄鹰,做蜗牛,痴情教育无所求。努力推倒教育的功利性,教育才有希望。构筑理想课堂我先行,不管别人怎么点评。把握课堂这核心,将心比心求创新。

我的一节地理复习课

“老师好!”我一进教室就听到有学生在下面喊。我挥手点头向学生致意。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复习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火速拿出地理课本。

“各小组先大声读文本,注意只有15分钟。”

教室里人声鼎沸。有摇头晃脑的,有伴着敲打桌子节奏的,更有激动时站起来大声读的……. “看《长江作业》上的第四章练习,不懂的画上圈。把握时间15分钟。”

顿时鸦雀无声,聚精会神。边看边画,不亦乐乎。

“你们小组看完了没有?”

“还没有。”

“你们小组看完没?”

。。。。。。。。。

“下面各小组交流讨论,10分钟哈。”

教室里巡视,时而低下头,弯下腰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时而倾听同学们的争论,我心中乐滋滋的。

最后讨论之声渐渐消停下去。

“都讨论好了?”

“差不多了。”

“什么意思?”|

“老师我们小组还有第五题第三问不明白。。。。。。”

“哪个小组能帮一下?”

这在书本低68页,图4。3中,仔细看。。。。。。。

最后,还有几个问题,学生都不明白的我再讲讲,一看时间也快完了。

“今天,每个小组表现都不错,望再接再厉,为我们门的努力鼓掌。掌声雷动,个个像花一样。

第二篇:相信孩子,静等花开

----假期培训心得体会

毕节三联

听了李大圣老师和张万国老师的讲课后,感想颇多,也深受感染,也反思很多,特别是对半路出家对我来说,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也从中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从而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以横超法,作竖出用。现就培训过程中的一些零碎体会做一下梳理。

最近两会上,北大校长林建华提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让我想起了国外有一名班主任发给家长的一则短信:“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虽说换土壤不如换种子,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缘分,谁也无法改变既成的事实,种子发芽后,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可能给予适当的土壤、养分和阳光,我想每一棵树苗,每一枝花,哪怕仅仅是一棵小草,它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向着土壤最肥沃去延伸根系,向着阳光最充足处伸展,让他们自己成长,我们不要像园丁一样按照所谓美的姿态去

1 修剪弄得他们偏题鳞伤,我们要做的是静等花开。

无论在自己的学生时代,或是执教生涯,只要是学生,都被打上了形形色色的标签。有时候自己扪心自问,真的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了吗,真的不会因为他们的偶尔不专心而厌恶了吗,仅仅因为一次偏离而将他拉黑。同事的小孩刚上一年级就有厌学情绪,害怕上学,对刚为人父的我来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谁在种子刚刚发芽就给它定性了它不是一棵好苗?是谁在他们人生还刚刚开始就给他们算定了命运?是谁在他们充满希望的时候就给予他们绝望?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以唯心的标准,定性了众“生”,由此定性了自己对教育的态度,成长需要尊重,公平需要平等,成才需要鼓励,佛家口头禅,阿弥陀佛,众“生”平等。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要让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思想,按照现代国家公民的意识去培养,作为老师,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要会跟学生讲道理,耐心的征求他们的意见。不要指望打骂就能让学生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

2 经常给学生们灌输这样一个观点,现在你们是在一个车间工作,也就是一个集体,你怎样对待你的同学,以后你就会怎样对待你的同事、朋友,你现在怎样对待你的老师,以后你就会怎样对待你的上司、领导。作为我这个年龄的老师,我们都是在培养未来给我们养老的人,同样,我们怎样对待他们的成长,他们也将怎样对待我们的养老。

第三篇:聆听花落,静等花开

——“千课万人”活动杂谈

2012年4月11日,怀着无比激动和紧张的复杂心情,我和刘俊岭踏上了杭州“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的旅途。能有这样走出去的机会,真的是太意外了,带着学校领导的关怀、支持和期望,我们安全到达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四月的杭州,景色怡人,桃红柳绿,绿草茵茵,鲜花芬芳,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就在这迷人的西子湖畔精彩演绎。这次的观摩活动其宏大的规模、名师的风采和现场的热情给我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一时脑中、眼中、心中都塞得满满的,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语句,唯有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写下来。

一、 捕捉典型错例,寻找有效生成

名师上课的一个突出特点 始终能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并能理性、有效的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成为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资源。

华应龙老师的《猜想之后》一课,不是简单的照搬课本内容,而是根据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两个错例”展开教学。比如,以学生生成的两道错例为资源,开始了猜想之路的学习,在学生观察、思考后,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想?如何验证?是否正确?展开了学习和探究。这个验证和猜想的过程是动态的,是生成的,更是有效的。因为,让学生猜测不难,难在猜测之后做什么?华老师在本课中做了很

好的诠释,小学阶段的学生如何进行验证,验证的方法有哪些?怎样举正例,找反例,打比方想算理,穿新鞋走老路等等,让学生感知和懂得数学猜想和验证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基本方法。

二、“慢”地精妙

“慢”这个字眼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个贬义词,而北京的刘延革老师的《转化解决问题》一课却演绎了一场让我们赞叹不已的“慢”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慢地精妙!

1.慢在数量关系分析——精于细节处推敲。

老师出示一道应用题,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读懂题目、弄清数量关系本身就是难点之一。刘老师在此控制了课堂的节奏、慢下来,和学生一起探讨题意和数量关系。

2.慢在转化难点寻找——妙于关键处引导。

“学”到难时,“导”是期待。当学生觉得题目出来后,找不到解题的关键时,刘老师尝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分析条件的方法来找到“关键”,做出了精彩的引导。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急于赶教学进度,忽视对学生读题、算法理解等环节的细致教学,人为地创造了教学盲点,降低了教学的成效。孰不知慢下来,和学生一起琢磨、推敲,恰能提高教学的成效。这样的慢,亦非一味的慢,是在学到困难处,学到关键点细致地“导学”、“导思”、“导理”。

三、 幽默的艺术

“快乐教育”是许多老师长期在探究的主题之一。如何能让学生

在数学课堂上不感到枯燥乏味,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欢乐与激情呢?杭州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松做到了,他的课堂生机十足,欢笑声一片。普通人这样上别人说你是神经病,而他这样的课堂听下来就像说相声,让人不愿下课。细细品味之后我却发现刘老师深厚的课堂驾驭能力,不是一般的高。刘老师的课看不出他“设计”的痕迹,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他始终能与学生的思维对接,学生又是那么的喜欢他,包括他的动作,他的声音,„„课上学生已不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老师也不再是简单地传授技能和思想,而是在不同层次的环节中慢慢渗透,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欢笑声中掌握知识,这才是刘老师最为高明之处。

四、 不一样的课前交流

北京华应龙老师课前“传话筒发言练习”,一个学生为了让会场的人听到他的发言,本能的选择了提高嗓门,多次重复自己的话语,这时华老师引出“善假于物”这一成语,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纠正行为,解决“不拿话筒就说话”的困难,这是一种行为教育,更是一种“方法”的指导。

广州的黄爱华老师在执教《垂直》一课前,让学生在一张纸上把她和学生的名字都写出来,学生仔揣摩教师用意的过程中,不仅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让课堂释放出温暖的温情,而且凸显了本课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要素——互相。只短短的几分钟,就为课堂教学的正式展开奠定了情理交融的和谐基调。

杭州的刘松老师执教《解决问题》一课,课前,他让学生考虑从

自己的座位走到老师的讲台有几种走法,学生演示了好几条路的走法。原来,这个环节是为了告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也不只有一种解法,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这些课前交流,看似平淡无奇,其实都蕴含着深深的用意。学导,从课前交流就已经开始了。

三、 学会自我诊断4步

如此别开生面的互动点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过。虽然已经是深夜九点,但是40分钟的点评却没有让我有一丝倦意。与其说它是点评还不如说是一堂发人深省的讲座。从一位普通教师的角度去引领大家如何看待常规课与非常规课,如何看待家常课与公开课。让大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些名师的公开课。带着大家去思考从家常课的角度去看这些课多了什么?少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做法?新的值不值得?但对我而言,价值最大的还是斯苗儿所说的“学会自我诊断4步”:1,我敢听自己的课吗?2,我敢看自己的课吗?3,我敢让别人来听自己的课吗?4,我在进步吗?这四个问题恐怕是每一个教师的心病。但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有多少荣誉,而在于是否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超越自己。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最后,让我们像黄爱华老师一样蹲下来,带领学生领略美妙的数学殿堂。潜心去做吧,我们会享受到“聆听花落,静等花开”的幸福。

蔡 燕

第四篇:用慢的力量,静等花开!万苗

用慢的力量,静等花开!

----------读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有感万苗 桌上那本书的封面,上面有个稚嫩的孩子低着头,静静地走在洒满落叶的铁轨上,神情是那么哀伤,书名写着《孩子你慢慢来》。每每看着这幅封面,心底便会油生出莫名的哀伤,本该鲜蹦乱跳的孩提时代,何来的淡淡忧伤呢?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以一个母亲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她与两个孩子的亲情故事。

印象中的龙应台文风以尖利敏捷而著称,而在这本《孩子你慢慢来》书中,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流露出柔柔蜜蜜的母爱,如甘甜乳汁涓涓流淌。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与以往所著文章有所不同,该书以母亲特有的敏锐的心,关注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流露着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爱。

文中有那么一幕,深深地清晰地铭记在我的脑海中。那是一个午后,温暖的阳光洒落的满身满脸,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午后,龙应台写到:“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在这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年代,在这个飞速发展,竞争残酷

唯快不破的时代,多少母亲在呼喊着:孩子你快快成长,快快长大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被各种学前培训、考试、各种兴趣班、沉重的学业负担等等充斥着,唯恐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于是,童年过早结束了,童心过早泯灭了,忧愁和烦恼过早爬上了孩子的心头,一如封面中那个哀伤的孩子。龙应台是个著名的作家,但更是一位聪明的母亲,在用心感受孩子的世界,感受他们成长的喜怒哀乐之后,她选择了孩子你慢慢来,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在她的眼中,孩子的点滴成长都是可爱的,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宽容和等待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好的营养剂。

每每读到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句话,眼前便会不自觉浮现起与女儿在公园嬉戏玩耍的一幕幕。攀爬原木、上下滑梯、草坪捉虫……看着女儿在灿烂阳光下无拘无束的追逐奔跑,真希望时光能永远停留在这一刻,让这美好的童年时代驻留在这一天,让时光放慢脚步,充分享受这份纯真美好。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我的工作面对的是每一个纯真的孩子。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又是否能做到: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啊。在课上的我,曾有多少次粗暴打断他们细声慢语式发言呢?又有多少次为作业拖拉不及时完成的学生暴跳如雷呢?我又是否真正停下过匆匆的教学脚步,等待他们的开悟呢?繁重的教学任务,沉重的课业负担,残酷的升学压力,使得我们不得不步履匆匆,忽略孩子们

在成长中的心声、渴求。他们拥有着童真的眼睛、敏感的内心,他们对世界有着自己独到的体验,作为一名老师最需要的就是学会倾听,倾听孩子们最真实的心声,了解他们最喜欢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想干什么。

记不清是哪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其实就是宽容,而今我更想说的是教育也是一种等待,用一颗宽容的心,等待孩子的成长。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让我们一起用慢的力量,去静等花开,去欣赏生命过程中每一份美好!

第五篇:教育叙事《静待花开看树长大》

《静待花开看树长大》

------有些错误需要时间的沉淀

每年的教师节,都会有曾经带毕业的孩子回来看我,今年也不例外。我曾经的得力助手,每年教师节都不会忘记来看我的孩子,又回来看望她的小学老师了。

伴随着午后暖暖的阳光,我们像朋友一样谈了很多很多,有关于帮她怎样调动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处理班务的等等。突然她问我:“老师,我同桌老是对老师和她的爸爸妈妈撒谎,我看到她这样心里很难受,想要告诉她这样是不对的,但心里却不知道该怎样劝说她。老师,我该怎么办?”看着孩子焦急的模样,我不禁产生了一丝好奇,她怎么会如此执着而急迫的想要帮同桌纠正错误呢?最终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问了她原因。她说:“老师,我曾今对您说过谎,您知道吗?”“说说看是什么事?”我轻轻地说。“老师,您在每次讲评试卷或作业时都会问我们,谁这道题错了,请举手。但我有时候错了却没有勇气举手,同学们也因为这件事说过我。老师,我骗了您。您知道吗?”我笑着问她:“你觉得我知道你骗了我吗?”我静静地看着她,又问:“如果当时我拆穿了你,会有什么结果呢?”她说:“如果老师和同学们都知道了我骗人,老师和同学们都不会再相信我了。“是啊,你是我认定”的班委,是我心中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在同学们面前揭发了你骗人的行为,你今后的工作还能做的那么顺利吗?同学们还会再信任你吗?现在你长大了,对于小学时那样的行为你有什么想法?”“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我知道那样是不对的,所以当我发现我同桌也和我当时犯了一样的错时,我就很想提醒她这是不对的。”

其实,在生命的长河里,每个人都会犯错,关键是我们在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和别人的错误时,该如何面对错误。 如果当时我当面指正了那个孩子的行为,我想也许她会在心里对我产生埋怨甚至是怨恨,因为我将她不想被众人知道的一面展示在了所有同学的面前。而同学们也会对她产生非议,不再像之前那样信任她,并且服从她的管理。其实对于这件小事,我并没有发觉,只是孩子的心里不会忘记这件事,并且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反省,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改正了。

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我认为我们不光是在教孩子们知识也得教会他们怎样直面错误,怎样改正自己的错误。有些错误需要我们及时纠正,有些错误需要时间的沉淀。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丰富,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判断,并且会有自己衡量事物的标准,我们不用心急,只需静待花开看树长大。

乌市第76小学

杨慧

2013年10月11日

上一篇:建党节个人演讲稿下一篇:经典故事中的哲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