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合同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分析

2023-02-11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旅游成为了当代人们缓解压力的首要选择。出行人数的与日俱增和人们维权意识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旅游纠纷案件进入司法领域。我国《合同法》未对旅游合同中当事人权利义务及其法律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 在此类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法律适用的难点和争议点问题, 旅游合同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之一。

事实上, 2010年11月1日起在我国正式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否定旅游者提起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 但笔者认为这不符合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和旅游活动的本质, 旅游合同违约情形下旅游者精神利益损失理应得到救济。令人遗憾的是, 关于旅游合同违约之诉中旅游者是否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这一诉求, 在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旅游法》中并没有给以明确的规定。

旅游合同具有什么本质特征而备受关注?旅游合同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是什么?下文将逐一展开论述。

二、旅游合同的特质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其本质规定性所在, 旅游合同作为一种新型的合同, 也具有其凸显的特质。但是, 旅游合同的内涵究竟该如何进行界定, 各国学者可谓是众说纷纭, 各有所长。《德国民法典》对于旅游合同的主体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规定———旅游者和旅游举办人、全部旅游给付。《布鲁塞尔国际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 中规定, 旅游合同是指由中间人负责承办的旅行契约。

在国内, 学术界对旅游合同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认为旅游合同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 前者所包含的范围广泛, 不仅包括旅行社与旅游者之间签订的合同, 而且还涵盖旅行社与他人之间订立的诸如客运, 租赁等合同。后者仅指旅游者向旅行社支付旅游费, 旅行社为其提供旅游服务。从其定义上看, 旅游合同和其他类型的合同相比较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是, 从更深的角度进行探究和剖析, 旅游合同的特质便一目了然。

对于一般的商事合同与民事合同而言, 其订立的目的很明晰, 即最大化的追求个人财富的增长。“要想获得最大的利益, 就必须甘愿冒更大的风险”这一法律谚语, 很好的印证了在签订商事与民事合同之时, 应假定当事人具有承担未知风险的义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旅游合同, 它是以提供个人精神层面的享受已到达精神世界的愉悦为合同宗旨的。这也便是旅游合同的特质之所在, 如果要求旅游者在签订合同之时, 也必须承受未知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那么, 很显然, 这样的要求和订立合同的初衷和目的是背道而驰的。笔者认为, 旅游合同的这种特质, 便决定了旅游者在提起违约之诉时诉求的特殊性———旅游者精神损害赔偿的诉求是有理由得到支持的。

三、旅游合同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一) 旅行社具有严重违约行为

一项诉求会被法官所支持, 背后总会有一定的法律作为支柱的。在现实的司法实践操作中, 如果旅游者提起旅游纠纷之诉, 一方面它产生的最为关键的前提条件便是当事人签订的合同是合法有效的。另一方面, 旅游社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 存在着严重的违约行为, 因为没有损害的行为就不会有权利的救济发生之必要。事实上, 这种因违约产生的精神损害大致可以被归纳为两类:第一类在旅游的过程中, 旅行社提供的服务存在瑕疵, 即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对旅游者所引发的安全事故, 如为其安排的餐饮不健康、酒店不安全等。第二类是旅行社在履行合同时, 间接的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 导致旅游目的严重不达, 如擅自更改旅行时间与地点、旅游者在异地被警方扣押等。

(二) 旅游者遭受的精神损害达到严重的程度

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违约案件中, 只要旅游者提出了精神损害赔偿请求, 原告均可获得赔偿。如果违约人造成了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事实, 但这种后果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一个合理正常人所能够容忍的范围之内的, 那么此时可以考虑对于违约人的赔偿责任不予以法律上的追究。旅行社的违约行为必须给旅游者造成了精神损害后果, 并且这种损害后果达到了严重的程度。其实, 旅行社的任何违约行为都可能导致旅游者不同程度的情感伤害。为此, 区分正常的情感伤害与具有法律层面上的伤害, 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只有后者才是法律要救济的对象。试想, 如果司法者连正常的情感也需要对之采取法律救济的话, 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滥诉的发生, 甚至是司法资源的浪费。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旅游合同中的精神损害要达到严重的程度, 否则, 便无从适用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至于严重的程度, 法官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现行法律并没有对此问题给以详尽的说明。

(三) 旅行社主观上是故意或者过失

由于精神损害具有无形性, 这就为通过编造虚假信息或者夸大事实来博取法官信任的情况有了可乘之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 即便是法官对实际上是否发生精神损害以及精神损害的程度也不便于把握。因为, 故意或者过失因素的判断, 是属于旅行社的主观心态的。笔者认为, 此心态可以通过旅行社的行为加以判断和衡量。为了避免旅游者滥用诉权造成旅行社的负担过重, 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应当以加害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为必要条件, 所采用的归责原则应该比照《侵权责任法》上的过错责任原则。反之, 如果旅行社主观上没有过错并尽了注意或者谨慎义务, 对于其主张减轻或者免除精神损害赔偿的抗辩, 法院应予做出权衡之后予以采纳。在旅游合同中是否构成违约精神损害以及损害程度、赔偿额的确定等, 在司法实践中, 我们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参考《侵权责任法》或者其它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相关规定。法官也可以根据审判实践经验、道德素养,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发挥认定案件事实的自由裁量权。

(四) 旅行社的违约行为与旅游者的精神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哲学上因果关系的必然性通常是指前者是后者的必然前提, 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两者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无从后者的发生逻辑上的联系性。这样的理论, 同样适用于旅游合同的纠纷中, 即旅游者所遭受的严重精神损害必须是由旅行社不严格履行合同所造成的, 两者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因果性。如旅行者因为没有升迁成功而选择旅游出去散心, 但是在旅游途中完全没有心情去欣赏风景而只是沉湎于工作之事, 最终导致精神异常的。此种情形, 旅行社就没有理由承担赔偿责任。退一步讲, 假设没有违约行为, 却还要承担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精神损害, 这对于旅行社而言是及其不公平的, 也与民法中平等的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这一基本理念相冲突。

四、我国建立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想

由于我国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存在立法以及司法实践的问题, 未能建立起属于我国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相对于国外而言, 我国的立法进程相对滞后。而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更加重注于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旅游成为人们选择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最佳选择。所以, 构建我国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同时也是法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关于旅游合同出现纠纷时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在分析《民法通则》、《合同法》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论意义的。例如, 在《民法通则》第111条规定了未违约一方当事人有权要求违约一方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 同时还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在《民法通则》第112条规定了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金以及赔偿额的计算方法。从此条规定, 我们可以看出法律赋予当事人约定支付违约金的权利, 同样当事人之间也有权约定当一方违反合同的约定时, 需向另一方支付精神损害赔偿。有权利的存在, 理所当然的就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权利遭受损害的责任承担。在《合同法》第113条第一款中对损失赔偿的数额进行了限制, 损失赔偿额不得超过违约一方在订立合同时所预见到的其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这里的损失可以在学理上做扩张解释, 顾名思义, “损失”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即非财产上的损失和财产上的损失。毋庸置疑, 精神损害赔偿是属于非财产性质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精神损害赔偿是可以而且应该适用于合同违约的损害赔偿。因此, 在我国有关的司法解释中对损失做出相应的扩张解释, 便可以将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归到合同违约的范畴中来。

五、结语

法律发展到今天, 其保护范围不仅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 而且已经扩展到人们精神世界的安宁, 在这种背景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便应运而生, 承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更符合现代法律精神。实践证明, 构建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不仅仅是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会成为人们合法权益全面保护的有力武器。以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 人们的生活条件与文明程度与日俱增, 人们的权利意识更加突显出来, 法律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全面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之间做出“权衡”?构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尤为关键。

总的来说, 旅游违约精神损害契约性救济制度的建立, 能更加完善我国的违约责任制度, 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尽管让受损失的旅游者可以基于合同直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这条道路是曲折坎坷的, 但是结果还是很值得我们期待的。还望热衷于法学理论研究的学识深厚之士以及法律工作者继续深入探讨和研究。

摘要:从农耕文明到现代文明的发展, 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富足。身处高科技发展时代的人们, 对于生活的要求已经不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旅游, 这一看似简单的文化产业便在人们的需求和经济日益发达的时代运应而生。不可避免的, 越来越多的旅游纠纷涌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旅游者经常在合同之诉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之诉, 这便极大的挑战了精神损害赔偿只能适用于侵权之诉的传统民法理论。针对于这种现状,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重新审视旅游合同的特质, 以期达到更好的保障人们利益, 并对于旅游合同赔偿制度的构建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旅游合同,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

参考文献

[1]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七)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2] 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3] 佟柔主编.中国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0.

[4] 韩玉灵.旅游法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121.

[5] 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728.

[6] 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56.

[7] 韩世远.合同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21.

[8] 杜景林, 卢湛. (德国民法典) 最新进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必要性及方法下一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浅谈农村远程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