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伦理道德观

2022-07-08

第一篇:领导的伦理道德观

传媒伦理道德的失范与规范

覃孟念 陈华明

新闻界ISSN 1007-2438 2007 年第3 期, 2007 年6 月

摘要:新时期我国传媒伦理道德观的失范,主是表现在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媚俗煽情三个方面。本文分析了新时期我国传媒伦理道德失范的原因,并结合相关理论探讨了传媒伦理道德的规范之道。

关键词:传媒 伦理道德 失范 规范

Abstract :There are som e disorder, such as illusory new s, rew ardable new s and playing to the

gallery, in recently Chinese m edia’sethicalm orality.T hispaper triesto find their causesand provides its regularization com bining w ith interrelated theory. Key words: m edia ethicalm orality disorder regularization

传媒伦理道德, 是指传媒及传媒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求,经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在我国,从1981 年的《记者守则》到1991年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到《中国报业自律公约》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等,都体现了新闻传媒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如维护新闻真实性,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等。应当说,它们对于有效地规范记者和媒体的行为,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新闻传媒的伦理道德依然存在失范现象,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及媒体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传媒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

早在2003 年10 月的新闻媒体总编辑和台长培训班上,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就指出了新闻传媒伦理道德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有偿新闻屡禁不止,虚假报道时有发生,低俗之风滋长蔓延,不良广告问题突出。而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低俗之风正是传媒伦理道德失范的三大表征。

虚假新闻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曾对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和共同特征作过深入的分析。他认为,虚假新闻主要表现形式有:政治需要,公开造假;与己不利,隐匿真情;宣传典型,任意拔高;屈从压力,写昧心稿;唯利是图,编造新闻;粗枝大叶,调查不实;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知识贫乏,不懂装懂;合理想象,添枝加叶;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等。其共同特征, 就是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 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有偿新闻主要有两类,即收费新闻和新闻广告。所谓收费新闻,是指被金钱玷污了的新闻。它有各项新闻要素,也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新闻机构或工作人员在采编、刊播新闻时,向新闻来源收费,玷污了新闻的纯洁性。

新闻广告,是有偿新闻的又一形式。所谓新闻广告,是指以新闻的形式包装、制作和编排播发的广告。在报纸的信息专版、企业风采和广播电视的经济新闻、市场传真等版面或节目中,都可以看到其身影。

低俗之风有人曾批判某些媒体“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②话虽偏激,但放眼媒体,媚俗煽情的确成风,在某些都市类媒体上表现更为严重。少数“时尚”报道热衷于豪宅、盛宴、名车和其他奢侈品的炒作,或者将低俗的文化元素当作时尚标签加以炒作以追求“眼球效应”;少数媒体漠视苦难,轻薄死者,报道中缺少人文关怀。

刘云山在指出上述问题的同时指出: 有偿新闻的实质是以权谋私,是新闻界的一种腐败现象;虚假报道直接损害新闻取信于民,损害新闻工作的公信力;媒体的低俗之风污染社会风气,与新闻媒体担负的传承文明、宣传群众的职能格格不入;各种不良广告误导受众、污染视听,已成为社会公害。可见,新闻传媒伦理道德观的失范已经不利于提高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影响力, 不利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传媒伦理道德失范的原因

新闻伦理道德规范早已存在, 为什么在实践中失范行为却总是频频发生,屡禁不止呢? 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媒体重利轻义。就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而言,既是社会公民的一分子, 也是新闻工作者, 承担了两种或者多种角色,就可能面临角色冲突。

同样,作为组织的大众传媒在我国也担当着多种角色, 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经济创收者的角色和作为“社会公器”的舆论引导者的双重角色。当这双重角色所追求和维护的利益之间———个人或商业利益和公众或社会利益起冲突时,就构成了大众传媒最常见的角色冲突。

就当前我国产业化背景下的传媒而言, 较之以前的单一的舆论引导者的身份, 经济创收者的身份以及经营理念的转变,使得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淡漠了许多。新闻人员可能在和消息来源的互动中,也可能在采集新闻、决定报道对象和操作方法时,涉及利益冲突问题。当代传媒受人诟病之处,便是有不少传媒做出了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的选择。传媒恶性竞争。媒体间的恶性竞争,可以导致新闻伦理道德的沦丧,也可以导致受众和媒体关系恶化,使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记者修养不高。记者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良知的忠实守望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遗憾的是,我国不少新闻工作者,在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素质修养和职业操守,出现了不应有的道德过失。2004 年新华社山西分社11 名记者在繁峙矿难中集体受贿,就反映出当前某些新闻工作者价值的自我迷失。

总之,传媒伦理道德的失范,实质上反映了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困境。当代大众传媒的活动,实际上是在二者中间寻求平衡点。传媒伦理道德的种种规范,正是服从和服务于这种平衡的。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传媒在选择平衡点时有不同的标准和价值取向, 这正是新闻传媒伦理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

传媒伦理道德的规范之道

既然当前我国新闻传媒伦理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是传媒在选择平衡点时因诸种原因而出现的不同的标准和价值取向,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或理性地作出选择呢? 美国哈佛神学院的拉尔夫·波特博士,基于读者是理性人、能做出符合自身价值观理性判断的假设,设计了道德推理模式———波特图式, 为新闻从业者在面对上述困境时如何做出抉择,提供了一种重要思路。“波特图式”是一种社会伦理模式,它将道德分析的四个方面纳入其中,即定义、价值、原则、忠诚。波特认为,对谁忠诚或负责的问题是媒体面临的最大冲突, 因为它关乎媒体行为者在伦理道德方面的终极选择和判断。波特理论应用于媒体行为的核心是媒体的价值观、伦理准则和对谁忠诚或负责这三方面。

尽管波特模式不是媒体进行道德抉择的唯一工具,但作为一种迄今为止较为完善的伦理分析方法, 对于规避我国传媒的伦理道德失范,提供了以下三方面的重要启发: 第一, 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是规范我国传媒伦理道德的客观要求。 媒体从业人员应具有何种理性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呢? 根据《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我国媒体从业人员应当树立以下几方面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即忠于职守,勤奋敬业;正确导向,注重效果;报道真实,客观公正;清正廉洁,遵纪守法;尊重群众,尊重同行;团结协作,公平竞争。③为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一方面要求媒体要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培训, 引导大家的职业理性,另一方面,媒体从业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价值判断上的客观,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党一再强调新闻业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一再强调新闻业要坚持“三个贴近”,媒体从业人员如果没有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 没有树立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与诚心诚实诚恳的职业操守, 是无法达到这些要求的。

第二,勇于自律是规范我国传媒伦理道德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提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④新闻行业的自律,主要是建立严格的行业标准,制订新闻记者信条和有效执行专业标准,倡导“真实、全面、公正、客观、服务”的专业主义精神。作为“社会的公器”,媒体必须首先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视行业自律为解决我国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最好途径, 是国内学者普遍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认为,传媒职业道德意识的提升和对职业规范的熟悉, 应由传媒自律解决。但由于我国传媒行业组织的软弱无力,传媒的职业意识(即新闻专业主义)较难形成。他认为,要加强这种意识,首先要将传媒工作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既然记者永远不能照顾到与其报道内容利益相关的各方的所有方(这是记者产生道德两难问题的根本原因),那就要按照职业自律程序(这是最合理的选择),认识到自已拥有的采访权和报道权,是人民赋予的一种权利,应该服务于公民的言论出版权利。其次是立足于行业内控制,使记者内化自己的职业角色。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行业内成员的自律。再次是明确一系列具体的、可感知的、可执行的职业规范,用以取代那些抽象的简略的难操作的规范条文。

第三,严格他律是规范我国传媒伦理道德的重要保障。

自律是一种内在规范力量,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利益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仅靠自律是不够的。据调查显示,我国传媒部分从业人员自律意识较差, 一旦涉及自身利益时往往会放弃道德原则。“在一些地方,从官媒合一到商媒勾结和官商共谋,以私人和团体利益冒充公众利益,今天有媒体见‘赵公元帅’就拜,甚至有媒体从业人员以‘舆论监督’为敲诈手段。”他们“以私人和团体利益冒充公众利益, 以‘监督’社会底层和‘监督’外乡人为乐。”因此,对于这部分人来说, 他律显得尤为重要, 必须通过他律来保证自律的形成。

注释

① 郑保卫:《新闻职业道德误区之虚假新闻———新闻伦理学讲座之五》, 《军事记者》2001 年第7 期。

②邱红杰,邹声文:《低俗之风“拷问”媒体社会责任》,http://w w w .X IN H U A N ET .com 。 ② 郑保卫:《新闻职业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新闻伦理学讲座之四》

《军事记者》2001 年第6 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版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第119 页。

⑤陈力丹:《我国传媒业的职业道德意识与自律建设》,《当代传播》,2007 年第1 期。 ⑥郑保卫,陈绚:《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4 年第5 期。 ⑦《南方周末》,2003 年2 月27 日。

第二篇:第2篇 组织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伦理

一、概念

1、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行为规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新华词典)。“道德”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在自己历史过程中所孕出来的世界观,人生哲学和言行的习惯;

2、伦理:人们在相处中的各种道德规则。“伦理”则是一个民族在自己历史过程中根据道德和法律而综合形成的一种境遇性质的自觉的社会文化习惯和品格。任何民族国家的道德、伦理都具有自己文明文化的一脉相传性质。

西语中的“道德(mor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mores”,本以为风俗、习惯等。“伦理”( ethics)一词则源于希腊文“ethos”,本意也是指风俗、习惯、礼貌等。但在而后的使用中,后者较前者更为广泛一些,意指某一社会或文化群体的特定的精神气质或精神特性;而前者则演化为确定的规范准则系统。一般说来,西方学者大多对这两个概念没有特别的区分,往往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它们。日本伦理学家小仓志祥在《伦理学概论》一书中指出“在通常情况下,这两个词的使用,是没有区别的。”; 美国学者蒂洛甚至认为“二者无任何区别”。 贝克主编的《伦理学百科全书》在界说“ethics”与“morality”时就指出:“这两个词常常被互相替换地使用。”

但在一些哲学家那里,“伦理”与“道德”常常是加以区分的。康德在其后期伦理学著作《道德形而上学》中将道德形而上学区分为两部分其一为权利的学说(the doctrine of right)其二为德性的学说(the doctrine of virtue),前者涉及法权关系,大致可以归于法哲学领域;后者则主要被视为伦理学的讨论对象。在这里,道德似乎具有更大的涵盖性:它将法哲学与伦理学均统摄于一身。

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那里,有了更明确的区分:道德即“主观意志的法”,是人的自由意志在内心的实现,包括“故意和责任”、“意图与福利”和“良心和善”三个环节。而伦理则是作为“抽象的法”(形式的、客观的)与“道德”(实质内容的、主观的)的统一,即所谓客观法与主观法的统一。用黑格尔的话说:“善和主观意志的这一具体统一以及两者的真理就是伦理。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善的统一就是伦理。” 在黑格尔看来,伦理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环节,其中,国家是普遍伦理理念的最高实现。黑格尔的区分有一定的道理,两者的含义确有某种内涵上的差别,具体表现在:道德较突出人之得“道”;而伦理则较为突出人之关系的“道”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把道德看作纯主观的。

当代哲学家B.威廉姆斯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道德与伦理的关系在威廉姆斯看来,“道德应当被理解为伦理的特定发展,这种发展在近代西方文化中获得了独特的意义。他特别强调这种而不是那种伦理概念,尤其是发展了某种特殊的义务概念,并具有某种特殊的预设。” 因此,他以“伦理”表示广义的系统,以“道德”表示狭义的系统。上述意义上的“道德”侧重的是义务、责任以及如何按照一般的原则去做;而“伦理”则更关注品格、德性、幸福以及如何生活。在这一比较中,道德被理解为伦理的片面化,这里的“伦理”显然更加符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传统。

二、诚信

没有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的组织,最终将失去竞争力并被逐出舞台。组织要获得竞争优势,除了要在体制、管理、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外,同时更要注重组织的思想、道德、文

化等方面建设,使组织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运作思想。

诚信: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

组织可持续发展伦理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组织发展要与社会、资源和环境和谐一致,而社会则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环境。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和加入WTO的形势下,“诚信”道德是组织在运作过程中必须认真遵守的一条社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因为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诚信”则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明确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因此,对社会和组织而言,不仅要充分认识到“诚信”原则对于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更要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从促进组织“诚信”建设的外部条件来看,组织在运转中能否做到诚实守信的关键在于有效的约束和监督、管理机制。随着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转变工作的继续推动,原有体制下政府笥各类组织的利益关系也在转变之中,“政府权力进入市场”、“官僚主义”等影响“诚信”道德建设的问题也在逐渐得以解决。同时,由于加入WTO的有力促进,我国明显加强、加快了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法制建设。

对组织自身来说,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加强“诚信”观念教育与培训,组织的经营道德与伦理观念是可以被培训出来的。另外,组织主要管理者是组织的“道德标竿”,同时组织高级管理人员能否以身作则对于组织提高伦理道德水准也极为重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所获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组织管理层的行为伦理表现不一致,极易造成员工认知失调,这对于“诚信”道德水平的提升也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组织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考虑,从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考虑,应该强化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并执行伦理守则,树立规范的“诚信”运作观念,自觉提升“诚信”标准与水平。

“诚信”运作有助于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市场经济秩序是以自由竞争、公平为基本规则的。组织有了良好的“诚信”运作观念,就会自觉承担诚实守信的责任和义务,从“诚信”的角度出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诚信原则由于从根本上只是一项道德规则,在内容上极为概括抽象,可以说只是一“白纸规定”没有法律约束与规范,“诚信”原则往往流于形式和失去人们对其应有的尊重。因此,加强“诚信”原则的制度建设、法制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内容。通过将“诚信”原则直接引入法律给予明文规定,对于加强依法治国,促进组织“诚信”运作观念的树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是一个伦理实体,必须在各类活动中“诚信”运作并积极加强“诚信”道德建设,这不仅对社会有利,对于组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有利的,而且,从长远来看,也是必然的。

三、公平——绩效评估如何推动成员发展

绩效评估的意义

传统绩效评估的意义,只是被动的去评估员工过去的表现,因此常常会导致成为秋后算账的形式,让绩效评估失去了评估的意义。

如何使员工在现任岗位上发挥专长,并对其职业生涯发展有正面的期望,是设计绩效考核制度的最高指导原则,绩效管理不但要让员工与主管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同时涵盖目标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

因此绩效考核的目的为(1)确保各项目标的达成(2)随时改进管理方法及程序(3)作为人才未来潜力发展的基础。

绩效评估与发展的规划

一、目标制定

如何制定个人目标才能使考核有意义?首先确定组织的目标,将组织的目标明确归属到各部门,各部门目标再明确的划分到各岗位,如此设定个人的目标,即能确定组织目标的达成。

由于每位员工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应依据年度目标列明每个岗位与本身职务切合的工作目标。在工作目标订出后,主管应与员工对制定的工作目标做双向的沟通,以确定未来一年的目标标准。此外,主管与员工还需共同努力找出方法,以达到工作再简化的目的。并且在年度当中,为了确保目标的达成,必须依工作周期安排期中面谈,确定是否与原先规划的进度有不符合的地方,并讨论差异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

二、成果评估

在各阶段的面谈中确定各阶段所达成的工作表现,到了期末作绩效评估时,首先透过员工自评及上两级主管的绩效评定后,以确定员工在年度期间内,实际完成的工作事项。再评估员工的意愿配合度与员工的工作技能,作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依据。

三、发展阶段

经由目标设定,依据为达成目标所需的专长能力,及员工职涯发展的目标,来评估目前员工所欠缺的技能,主管即可针对实际可行方式、考虑公司的资源多寡、公司未来发展趋势等,订定出一套最适当、对员工最有助益的职涯发展,及教育训练计划。惟有使员工能在组织内获得充分的学习与发展,组织才能有永续发展的远景。

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在整个考核过程中是重要一环,却常常被人忽略。工作职责明确了该做的事情,说明其必须达到的程度。两样合起来才算是把对员工的要求解释清楚。

设定绩效标准的目的有二,第一,引导员工的行为达成既定的工作标准。国际知名的专家、美国管理协会会长杰姆士·L·海耶士曾说过:"如果您切实地与您的下属一齐建立起绩效标准,并且说明了您对他们的要求,那么即使您从不考核他们,也仍然是桩值得的事;因为大多人都会想做好工作使上司能接受。"

第二,奠定公平考核员工的基准。除非建立清楚的绩效标准,考绩常因感觉与主观的看法而流于偏颇。不管考绩作业所用的方式与表格设计有多好,要做好有效的考绩,最重要的就是明白阐释主管的要求如何,而绩效标准就是达到此目的的最佳途径。 有效的绩效标准乃是根据工作而来,因此岗位说明书的内容就是绩效考核的要项,而考核的标准应是可以达成的、易于了解的、明确且能衡量的。

部属应参与制订他们自己的绩效考核标准,如此,标准才能订得恰当;部属也能受到鼓舞而努力去达成甚至去超越标准。如意见不能协调一致,主管应做最后之决定。

一件工作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有几个,并无最少或最低之定数。多项标准有助于主管的要求并有助于主管了解部属的长处及应该加以辅导的地方。主管及部属在决定标准的数目时应把握恰当与实际两个原则。

结 语

绩效的结果是一种资产,一种诊断组织的资产,这种资产必须长年累月系统化的累积,才显的出整体评估方式的价值。系统化必须兼顾在制度之中,这样的绩效评估才不至落为每年例行的无谓的功课。

在发展绩效评估与发展制度之前,先创造组织的"价值观"。什么是组织的价值观?就是组织内成员一致认可之待人接物的信念。认清你的企业价值观在哪里,这样才能帮助你更快一步发展完整且健全的制度出来。所以建立组织运作的远景、使命、目标是经营者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 以组织远景为蓝图,岗位说明书为基础,辅以目标管理订定绩效考核办法,才能有效激励员工,建立活络的组织文化。

(小资料)名言集锦

●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清·何启)

●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清·何启)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宋·释惟白)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吕氏春秋〉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汉·韩婴)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

●持心如衡,以理为平(明·刘基)

●平而后清,清而后明(宋·司马光)

●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三国志〉

●不看人行事(俄罗斯)

●一碗水端平

●手抹桌子一字平

●公买公卖,童叟无欺

●水虽平,必有被;衡虽正,必有差

●公正是施政的目的(丹·笛福)

●虚荣告诉人们什么是荣誉;良心告诉人们什么是公正(兰多)

●让我们记住,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西塞罗)

●我们不能拒绝给人以公正,也不能拖延给人以公正(无名氏)

●做事公正一小时,胜过祈祷五昼夜(阿拉伯)

●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柏拉图)

●力量来自公正(林肯)

●公正是赏罚公明者的美德(亚里士多德)

●高于道德的东西必须基于公正,包含公正,并通过公正的途径去获取(享·乔治) ●对他人的公正就是对自己的施舍(孟德斯鸠)

●在政府事务中,公正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力量----(拿破仑)

●公正不但必须做到,为了令人信服,它还必须被人看到----(比奇科默)

●公其心,万善出(明·方孝孺)

●言非法度不出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唐·杨炯)

●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汉·班固)

●事在是非,公无远近(唐·张九龄)

●有公心,必有公道(晋·杨泉)

●目贵明,听贵聪,心贵公(邓析子)

●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明·吕坤)

●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唐·姚崇)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管子〉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列子〉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清·康有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清·王夫之)

●天下为公,亿兆已任〈魏书〉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晋·傅玄)

●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宋·朱熹)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

●一言正,天下定;一言倚,天下靡〈艺文类聚〉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刘〈淮南子〉

●大明无私照,至公无私亲(唐·张蕴古)

●公者明,„„无私者正〈黄帝经〉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人心公则如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明·薛宣)

●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明·薛宣)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淮南子〉

●一公则万事通,一私则万事闲〈袁子正论〉

●天下事,坏于懒于私(宋·朱熹)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老子〉

●延误公正就是不公正(兰多)

●不公正的东西实在无益于人;公正的东西至少无损于人----(享·乔治)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热爱公正无非是怕吃不公正的苦头 ----(拉罗什富科)

●待人不公正比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更有失体面(柏拉图)

案例1: 吉列公司 Gillette

我们的使命是:在现有或新增加的重点消费产品项目上,建立或提升我们世界级的领导地位。 当前重点产品项目:

男性个人清洁用品。包括传统剃须刀及刀片、电动剃须刀、刮胡前的准备用品、身体芳香剂及防汗剂等。

女性个人清洁用品。包括除毛蜜蜡、美发用具、身体芳香剂、防汗剂、直销护肤化妆品等。 书写用具及修正产品。

口腔清洁用品。包括牙刷、洗牙器、口腔保健用品。

高品质小型家电用品。包括咖啡壶、食物调理机。

为了完成使命,我们必须在非重点项目产品上与其公司竞争,才能提高或巩固我们在重点产品项目上的领导地位。

价值观

为了完成使命,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员工: 我们吸引、鼓励、任用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并提供比别家公司更好的薪资、福利、训练制度及个人成长空间,以工作表现的好坏作为评估标准,而且人人机会均等。我们要求员工做到诚实正直、礼貌周到、开诚布公、相互支持,并追求最高水准的表现。我们重视创新、员工参与、改变、组织灵活度与个人异动弹性,肯定并推崇多样化人种、想法及文化的特质。

顾客至上: 为了在重点产品项目获得成功,我们要善加应用重要的相关科技,并在这方面进行投资。我们提供消费者价值最高的产品,提供顾客最好的服务,视他们为伙伴,聆听并了解他们的需要,适当地作出回应,并遵守我们的重视。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我们也具备以上这些优点。

良好公民: 做生意的时候,必定遵守各项相关法律,并造福当地社区,善尽我们对社会的责任。产品在制造与使用的过程中,绝对安全可靠。要保护自然资源,并在环境改善方面继续进行投资。

我们相信这份使命及遵循原则能够让公司创造更高的收益,以回馈投资人。案例2:湖南亿利达实业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

湖南亿利达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清洁燃料供暖设备和中央空调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

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秉承二十余年蕴含的企业文化内涵、以“为亿人造福、利万家发达”为理念,致力于高科技工业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公司已取得美国FMRC、荷兰RVA、中国华信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管理认证,公司已申请30余项国家专利,多项产品先后列入“199

9、200

1、2002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或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荣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和专利金奖,被用户誉为“中国供暖行业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中央空调行业一颗明亮的新星”。

亿利达宗旨:为亿人造福、利万家发达

企业使命:造一流人才、创一流企业、树一流品牌、作一流贡献

企业精神:求实、好学、创新、拼搏

经营理念:关心地球,造福人类;用真心感动“上帝”,用智慧开创未来

服务理念:实现客户“零”烦恼

质量方针:产品有生命、品质是命脉

工作作风:交作品、不交作业;速度、简化和自信;自我完善、追求卓越

企业伦理:公平、公正、感恩图报

企业信条:诚信为本、创新是源

唯一竞争优势是比别人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无为便是过、创造才是能

融入团队、实现自我

建立共同愿景、实现共同目标

企业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善于创造

企业人才观:人人有才、量体裁衣、赛马中识马、人尽其才

文化精髓:艺术与职业、技术与美学、友好与对话三者之间的巧妙结合。

结束语:优秀的文化必然是符合道德的文化。

第三篇:浅谈路遥作品中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摘要:本文结合路遥的几篇作品,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路遥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关系,首先,儒家思想是路遥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路遥作品中他喜爱的人物身上,都具有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三,由于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他的作品中也表现出一些局限性。

[关键词]:路遥作品伦理道德儒家思想文化 心理结构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我国很早就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的社会范式。在这种社会范式下,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远远胜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使得伦理道德在社会精神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衡量一切事物或行为的准绳。可以说,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染上了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在路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路遥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关系。

一、儒家思想是路遥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路遥是农民的儿子,在黄土高原长大,受深固亲情与乡土文化的影响,使他朴实诚笃,深沉浑厚。在他笔下,我们看到农民之子积极奋进、不屈不挠的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过程中,“他心仪并努力汲取的是儒家文化,而非道、佛文化,他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与中国的现代文化进行了新的整合或互补”。①

路遥文化心理中所承袭的儒家文化,对塑造他的理性认知能力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路遥的笔下,凡是积极奋进,功利观强在人生道路上历经磨难而不屈不挠的人物及其行为,总是受到赞美,路遥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强者形象,《在困难的日子里》写出了一个人在贫穷面前,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学习,没有因为贫困,丧失自尊;《惊心动魄的一幕》表现了主人公在社会动荡中主持正义不向邪恶低头的精神;《人生》中的高加林虽在读者中引起过争议,但作者对高加林的奋斗精神和自我实现的欲求是给予肯定和支持的。在《平凡的世界》中,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遇,然而从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心头迸发出来的,仍然是我们所熟悉的那支在贫穷和困难之中坚忍不拔,昂扬奋发的歌,路遥写的人生虽然是各种不同形态的,处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艰难曲折,却都是对积极人生的肯定,对消极人生的否定,在这些人物身上,明显地寄托了作者“儒化”的审美理想。不仅如此,路遥还把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注入当代人的生存意识中,他写出这些人物在非常的环境形态下顺应社会,不择手段地加入社会的竞争行列,如高加林的弃旧恋新,孙少平为当矿工走后门,孙少安在发展砖厂请客吃饭等,但由于作家的主导意识方面是积极入世的,所以尽管他们的做法不那么光明,仍然受到同情和偏爱。

儒家把“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作为人格理想,强调一种无论环境怎样变化,人的美德、品格、尊严却不变的精神,《惊心动魄的一幕》里 1

的县委书记马延雄在“文化大革命”两派纷争的局面中,面对造反派的大刑和引诱时,宁折不弯,最后惨死在造反派的“翻毛皮鞋”下。《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拒绝了妹妹和男朋友将他调到省城的好意,选择留在偏僻的煤矿,孙少安在富裕之后也没有贪图享乐,而是帮助村子里的其他人和学生,在这些人身上寄托了作者的儒家人格理想,他们不因环境改变而改变,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也有各种不同的个人欲望,他们敢于冲破旧的生活秩序。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路遥肯定了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行为准则,不断进取,积极求实的人生态度,读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温暖,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鼓舞和启迪。

路遥的小说是他直面人生的产物,也是他内在人格的外在表现。一方面,他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塑造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另一方面他笔下的人物又是他心灵的外现。是他理想、希望的具体化,路遥把儒家这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精神注入当代普通人民的生活追求和生活实践中,使中国伦理道德获得了富有当代主义的生命活力。

二、传统伦理道德在路遥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精神文化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也就必须成为中华民族所共同尊崇的价值原则。在这种原则的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品德:如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等。”②在路遥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身上,都具有这些美好的品德。

在路遥的作品中,伦理道德是作为衡量处世为人的标准。体现在家庭中,他特别重视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即“仁爱孝悌”。在《平凡的世界》中,孙玉厚的家庭就是千千万万传统农民家庭的缩影。孙玉厚自幼丧父,家庭贫穷,是他靠庄稼人的艰辛与勤劳,将弟弟拉扯成人,供弟弟上学,为了给弟弟成亲,他背了几十年还不完的债,而懂事较早的少安,为了弟妹的前程。“初中也没有上,十

③三岁就回来受了苦”帮助父亲支撑这个家。结婚后,他本可以和秀莲“两个人单

另过光景,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③但他不忍心也不会抛下家里一大群人,甚至因为秀莲把给奶奶蒸的白馍拿一个给他,他第一次动手打了她。他们一家生活得很艰辛,但少安、少平、兰香在任何时候,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长辈和晚辈。他们在贫乏的物质生活中相濡以沫。家庭成员之间关怀、体贴,尊老爱幼,在今天社会上,我们看到太多不赡养老人,为争遗产兄弟姐妹不和的情况发生,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好“仁爱孝悌”这份精神遗产。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强调“先义后利”,要“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在路遥的作品中,高加林在抗洪救灾中,热血沸腾,表现出一种冒险精神,完全没有顾及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集体的关系上,完全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原则出发。而田晓霞的死则更体现了“舍生取义”,她在洪水中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了,她的生是美丽的,死也美丽。《惊心魂魄的一幕》中的马延雄在农民群众掩护下躲藏起来,有可能摆脱困境,但他却意识到两派争夺人的激烈斗争迫在眉睫,为了减少群众伤亡。他挺身而出,置自己的血肉之躯于不顾,却制止了一场血腥的浩劫,悲壮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他的死也换来了正义的曙光。《黄叶在秋风中飘落》的卢若琴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而选择到偏僻的小学教书,到农村后在精神上不断地得到充实,而刘丽英,抛弃老实忠厚的丈夫和可爱的孩子,贪图物质享受和教育局长夫人的虚荣,最后却“名利双失”。就连《卖猪》

中的六婶子在唾手可得的利益面前也表现出“君子式”的情操,不沾“公家”一点光,“在农业社,只要是公家的,就是一粒麦穗穗,她也要拾起放在公家的庄稼垛上”。孙少安在赚了钱后,首先想到的是为双水村修建学校,造福于民,表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义以为上”的做人准则。

路遥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是叙写道德上的善良。在他塑造的刘巧珍和德顺爷爷这两个人物身上,都寄托了中国传统的美好品德,刘巧珍有着花朵一样的美丽的外表,她虽是农村姑娘,却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文化却很懂道理,勤劳,朴实,善良,忠厚,她痴迷地爱着高加林,当高加林抛弃她时,她并没有怨恨高加林。她可爱、善良、无私的奉献精神,足以使人们的精神为之升华。而德顺爷爷有着一颗极其善良的心,她爱村里的每一个娃娃,有好吃的总是往娃娃们手里塞,他无微不至地关怀着高加林,在巧珍和德顺爷爷的善良里,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人性美,人情美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从孙少平解救被胡永州“践踏”的小翠的义举中也感受到了,从卢若琴帮助被妻子抛弃的老实人高广厚和他的儿子兵兵的仁爱里也感受到了,从金波与少平的友谊里也感受到了,„„路遥作品中对道德上的淳朴和善良,这些美好的东西,读起来总是让人感动。

具有很浓的乡土情结的路遥,对民族传统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对于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他总是以偏爱的眼光,积极的吸收,创造性地表现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读他的作品,总觉得他将人写得太美、太善,以致于使我们怀疑在现代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是否还有如此美好的人性?

三、路遥作品在传统伦理道德影响下表现出的局限性

中国农村的发展,不仅引起了经济结构的变化,还引起了家庭观念、传统和伦理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的变化。路遥在反映和表现这种变化的时候,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偏爱和关注。在路遥笔下,我们很容易看到礼仪之邦的中国人身心上烙有的“礼教”印记。“儒家的崇尚道德完善的倾向支配着或约束着路遥作品中众多人物的言行,即使有所触犯、背逆这种道德的,心灵一定是负罪的。”①像他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尤其具有这种道德化倾向,杜丽丽因为背叛自己的丈夫偷尝禁果,被痛苦折磨得一塌糊涂;田晓霞、吴亚玲这样的现代女性,但仍然莫不是“止乎礼仪”的。他在表现男女性爱上不越雷池半步,将男女之间的情爱纯净化、神圣化,这里显示着作家的敏感以及些微的“柏拉图”色彩。如卢若琴之于高广厚,吴亚玲之于马建强,少平之于惠英嫂的关系处理,也是这样。作者对于传统美德化身的刘巧珍大加赞赏,而对于非传统美德的对立形象——黄亚萍却给予了否定性的描写。但是在刘巧珍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沉重得可怕的道德规范,刘巧珍自愿牺牲自己,让高加林居高临下地绝对占有,她在爱情上缺乏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始终把自己放在依赖的地位上,她与高加林的爱情缺乏一种平等基础,而高加林和黄亚萍的相爱则是通过精神交流达到的气质和心灵的契合,最终作者对高加林的抛弃行为作出谴责,认为他的行为亵读了传统美德。那么,他继续维持没有爱情的两性关系,又符合道德标准吗?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对现代文化的选择吸引或认同,在经济生活改革方面比较大胆,在道德观念的更新方面显得比较畏缩。路遥的妇女观基本是传统的,带有明显的保守性。如刘巧珍、惠英嫂、秀莲。妇女的解放程度被视为人类解放程度的重要标志,而路遥笔下流露出来的传统文化中的男性中心倾向,证明了他在道德领域,处在儒家文化的阴影之下。

路遥的每一部作品都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生活理想,对积极人生的肯定,对消极人生的否定。但是作者过分强调环境的困难与艰辛使得作品的生活色彩显得不够丰富。即使是像《平凡的世界》这样的长篇,孙氏兄弟的精神历程也未免过于平白,过于平坦。对于他们来说,人生的主要问题似乎不是内心的选择和灵魂的博战,而是外在环境的限制和压迫。这样人生之旅艰难复杂的一面就很难得到深入的开掘和表现。“《平凡的世界》中的理想和浪漫具有抚慰乡村游子精神的作用,却不能给予他们更强大更现代的精神力量。”④

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惩恶扬善”是思想基调和价值原则。传统的延续,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学主题的单一和人物性格的单纯,路遥笔下的人物,虽不可一概而论,但超出‘好人”、“坏蛋”的规范、性格复杂多样的,的确很少有。对田福军、金俊海、孙玉厚等人的赞赏,对田富堂的揶揄,对孙玉亭、王满银等的嘲弄,以及对李向前的同情,无不如此。并且,我们看到高加林由于抛弃了刘巧珍,最后遭到了谴责回到了土地,而刘巧珍尽管心理受到伤害,但人们对他的行为是给予肯定的,其实,作者可以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再进行一些深入的挖掘。

路遥的小说中,由经济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人们道德意识和伦理关系的变化呈现着复杂的形态。一方面,作家对经济发展的兴奋、快乐,及为改变自身命运的奋斗精神表现出赞赏。另一方面,却为由此带来的人情变异和道德意识的蜕变表现出失落和不满。而在表现这一切时,他的感情又往往是传统的,体现着他鲜明的道德标准。就像他说的:“我觉得,不管社会前进到怎样的地步,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一种在生活中的牺牲精神,对我们永远是宝贵的。”[5]

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们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存在,因此,我觉得我们应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

注释:

①李继凯.《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人民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P155-157 ②王宁.《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247

③贺仲明.《<平凡的世界>现象透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P3

④贺仲明.《<平凡的世界>现象透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P398

⑤雷达.《诗与史的恢宏画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P99

参考书目:

1、王宁.《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李建军,邢小利编选,《路遥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路遥著,《平凡的世界》,作家出版社,2007年第1版。

4、路遥著,《路遥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第四篇:统计法 统计职业道德 统计人员的个人伦理自主性

我国的《统计法》颁布实施已经二十年了,它为我国统计事业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去年7月份,国家统计局倡导开展统计职业道德规范学教活动,并高度浓缩地制定了32字的《统计职业道德规范》,一年来它已经逐步地内化到一些统计人员的价值体系之中。《统计法》和《统计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法律和道德准则,它们从外部强制和非强制地规范统计职业行为;对于统计人员来说,他们只是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被动而消极受体。能激发统计人员主动、积极和自觉地维护《统计法》、遵循《统计职业道德规范》,还需要不断地培养统计人员的个人伦理自主性。本文从个人伦理自主性这个根本性的角度,淡淡如何使统计人员自觉地遵循《统计法》和《统计职业道德规范》,规范统计职业行为。

一、培养统计人员的个人伦理自主性就是要树立责任意识

一般而言,伦理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概括。道德一方面可以说是伦理规则的具体诠释,另一方面也仅仅是伦理的一部分;更为确切地说,道德是伦理具体化的操作体系。所以说伦理比道德更为根本。在伦理和道德前面冠之以“职业”限定,便是宽泛意义的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如果再在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前面冠以“统计” 二字,便为统计职业伦理和统计职业道德。统计职业道德是一种规范体系,是统计人员职业活动中的行为准则,而统计职业伦理是统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依据,是统计人员内化职业道德的前提。换句话说,统计人员只有具备了职业伦理意识,职业道德才有可能成为其职业行为规范。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伦理意识,但并不是每个人在从事每项职业活动时都能自觉地激发伦理自主性,遵循职业道德规范,指导职业行为,这就是伦理自主性在职业活动中的缺失。

伦理自主性强调的是个人的自觉意识和面对责任冲突时的判断、选择能力。职业伦理自主性的关键点是培养负责任的职业人员。这种责任包括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客观责任来源于国家法律、部门规章以及上级组织和组织中的上级等那里接受的必须完成的职责;主观责任是组织和人员由自身的价值观、信念、态度以及良心等内在驱动力所激发出来的,自己认为应该对某人或某事负责的感受,在实现过程中主要表现出较多的自主性。在统计活动中,统计人员的客观责任主要有:一是对统计组织系统负责,承担具体工作责任,表现为应用各种统计手段,实现统计目标。二是对政府负责,承担宏观工作责任,表现为完成各级政府组织统计职能。三是对权力机关负责,承担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表现为维护《统计法》。统计人员的主观责任根植于统计人员对统计事业的忠诚、良知和认同的信仰,其唯一的负责对象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不需要被夸大、缩小或过滤过的数据,他们需要真实可靠的社会经济数据为其生产和消费提供指导。故而,统计人员应遵循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主观责任原则,这也是整部《统计法》和《统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旨。《统计法》和《统计职业道德规范》基本上全面概括了统计人员的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统计人员主、客观责任的具体体现。从上面的四个负责任的对象来看,构成了一整套看似冲突的价值体系,某种程度上说它置统计人员于无所适从的地步。统计人员到底该对谁负责呢?是对提供组织资源的政府,还是对统计组织系统?是对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的人大,还是对社会公众呢?其实,这看似冲突价值体系,在理论上有其高度统一的一面。人大是公民选举产生的,政府是人大的执行机关,统计组织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所以,统计人员的终极负责对象应是在“委托——代理”链中的第一委托者——社会公众。也就是说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是统计人员的终极价值诉求。 1985年8月第45届国际统计学会通过的《国际统计学会职业道德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该《宣言》由背景、序言和四节组成。仔细研读和领会这个《宣言》,你会发现《宣言》倡导的只有两个字“责任”,而且第一节就是“对社会的责任”,其次才是“对资金提供者和雇业主的责任”,再次是“对同行的责任”,最后是“对调查对象的责任”。虽然在《宣言》的序言中有“不是要指出某一原则比另一原则更为重要”,但从其安排上看《宣言》的发起者们还是体现出了一定的价值偏向的。也就是说,该《宣言》认为“对社会的责任”是统计人员的首要

和终极的价值诉求。

二、如何培训统计人员的职业伦理自主性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维护统计法、开展统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必须培养统计人员的职业伦理意识自主性,而培养个人伦理自主性就是要崇尚对社会公众负责的价值观。因而,个人伦理自主性是统计人员捍卫《统计法》,树立正确的统计职业道德观,实施负责任的统计行为的根本前提。那么如何培养统计人员的个人伦理自主性呢?本文从五个方面作简要论述。

1、 培养伦理意识。

伦理意识,笼统地说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基本认识,具体地说是支配人们进行伦理活动的各种观念、情感、意志、信念和道德理论的总和。对于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来说,观念是先导和前提条件,人只有树立了正确观念,才能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情感是动力,是激发伦理道德意识的源泉;意志是观念付诸实践的决心;信念是以上三者的有机统一,也是内在动力。 统计人员的核心观念是服务观念,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和政府。树立服务观念主要要讲究服务质量。服务质量体现在统计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体现在统计分析报告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上。统计人员的伦理意识情感是忠诚统计,忠诚统计的本质是忠诚社会公众。在信息社会里,任何人都无权过滤和歪曲信息,社会公众在需要由真实可靠的社会经济信息指导他们的生产、投资、消费等活动。忠诚于统计就是要忠诚于社会公众对真实统计数据的知情权。统计人员的意志体现乐于吃苦和甘于寂寞清贫。统计部门与一些权力部门不同,一定程度上讲在我国统计部门是求人办事,而一些权力部门是被人求办事,这种求人与被人求的地位就明显不同。所以统计人员必须有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的意志,方能沉下身子,吃苦耐劳,踏实工作。统计调查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查对象的多样性,统计调查人员如果没有认真细致、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很难取得调查对象的支持和配合的,搞准搞实统计调查数据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培养统计人员的伦理意识就是要树立统计人员的服务观念,激发统计人员忠诚统计事业的情感,弘扬统计人员吃苦耐劳、甘于清贫和寂寞的精神。

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关于对某人、某事负责的情感和信仰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是价值观、信念、态度的表现,而这些价值观、信念和态度是我们从家庭、社会、朋友、职业活动和组织活动中获得的。信念是由态度组成,信念又高度浓缩为一个人的价值观。举例来说,一个从小被父母教育撒谎、骗人是不对的,学校老师告诉他(她)抄袭别人作业和考试作弊是不能接受的,这些明确态度在其脑海中形成了人要诚实的信念。走向社会,如果他(她)从事统计事业,这个信念便形成了要实事求是的价值观。由此可知价值观是人们行为活动中的先验和先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使其行为合乎法律和道德的保证。为了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统计人员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呢?本文认为统计人员基本的职业价值观应是实事求是、遵循法律、服务社会和吃苦耐劳。

3、 进行原则层次的道德思考。

劳伦斯·科尔伯格认为人们思考伦理问题时,个人的道德是按照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模型的顺序发展的,并且绝大多数人的行为会在不同层次间来回转换。这六个阶段是:第一阶段,人们倾向于服从和受制于惩罚;第二阶段,人们只满足于自身的需求而不顾他人的利益;第三阶段,人们以社会认可为导向;第四阶段,人们应遵循既定规则并维护既定的权威;第五和第六阶段,人们超越规则、权威、可能的惩罚和奖赏,进行道德问题的原则性思考,追求比如正义、仁慈、善良、诚实和捍卫公共利益。我认为,我国的统计人员由低到高的道德层次是:维护单位的利益和领导的权威;对当地政府负责;对统计组织系统负责;捍卫《统计法》和遵守《统计职业道德规范》 ;对社会公众负责。

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具体事件时,诸如有人授意篡改统计数字,应开展必要的道德想象,进行道德反思,摆脱人为控制,排列道德原则,发挥个人伦理自主性,力求使自己道德层次上升到捍卫《统计法》和遵守《统计职业道德规范》 、对社会公众负责上来。避免在道德低层次上徘徊,而误入歧途。

4、超越组织忠诚。

现代社会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是组织的人,组织人习惯于依赖于组织规则和领导权威生存。这是当代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形形色色的组织是社会有效运行的保证,但是也是造成个人伦理自主性缺失的主要原因。组织凝聚力是每个组织领导孜孜追求的目标,但他们不曾想到这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组织却形成了一种浓浓群体压力,压制了组织人的个性发挥和不同声音,个人伦理自主性因此而缺失。遵守组织的成文规则和不成规则(潜规则)被认为是组织的敦厚人员。

我国统计人员分布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各个乡镇、街道以及村、居委会,他们都是大大小小组织的成员,这些组织为他们提供了工资、福利和各项待遇,他们理应是组织的忠诚维护者。但统计人员不能忘记统计职业角色本身的所肩负的法律和道德责任以及社会赋予我们的期望。统计人员应该不会忘记,曾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节目披露的安徽省淮北市乡镇企业局一夜之间把全市乡镇企业净利润人为增加2个亿而获得6万元奖金的统计违法案件。我们说举报人——该单位计财科副科长李春洁,是《统计法》的坚强维护者,是《统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楷模,她更是个人伦理自主性觉醒的一例。我想举报人在举报前一定是进行深度的道德层次思考,她不会没有想到举报后,将破坏组织的潜规则,面临的不公待遇,但她最终还是选择超越组织的忠诚,选择捍卫《统计法》和遵守《统计职业道德规范》 ,选择对社会公众负责。

5、自我角色评估。

自我角色评估是保护伦理自主性的主要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自我形象的维护对于坚持其内的法则至关重要。而自我形象的维护常常要借助自我角色评估得以实现。处于角色丛中的每个人,都有维护其正在扮演的活跃性角色的冲动。统计人员在统计职业活动中甚至在非统计职业活动应该时时注意维护统计职业角色。在社会活动中,统计人员尤其是政府统计人员当被问及在何处就职时,是否能理直气壮、富于自豪的说“我是统计人员,我在某某统计部门上班” 呢?当我们如此回答是,又有谁没有遇到“统计局是制造假数字”、“你们统计局的数字是不是真的” 等等类似的反映和疑问呢?针对这些反映和疑问,你是漠然置之,是居理力争,还是回答“你了解统计吗?如果不了解统计,就不要无端指责。”你的种种反映和心里活动,说明作为一名统计人员你是想或者实施了自身角色的维护。对自身角色的维护是建立在角色评估的基础上的,角色评估是和统计人员的角色定位密切相关。和统计人员身份密切相关的角色有政府人角色、单位人角色、社会人角色和职业人角色。与此相关的是政府、单位、社会和职业本身倾注于统计人员不同的期望,政府期望统计人员能提供符合决策需要的统计数字和政策建议,单位期望统计人员能使单位“有为才有位” ,社会公众期望统计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职业本身期望统计人员维护《统计法》和遵守《统计职业道德规范》。上面讲过这些期望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它们之间有时是冲突的。当它们冲突时,统计人员应坚定地站在社会人角色和职业人角色的立场上,捍卫《统计法》和遵守《统计职业道德规范》 ,履行社会服务职责。

第五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专业班级:商秘2班学号: 201102023202姓名:陈晓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我见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的转型期,社会道德的失衡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问题。我们不禁要反省传统的伦理道德哪里去了呢?

我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条目繁多,内容丰富而庞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它虽然有受到一定的历史、阶级与社会所限制的道德旧识,但更多的是反映中华民族道德上的文明、进步,体现全人类道德文明的具有长久思想价值的道德智慧。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人类的价值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伦理道德的总结和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在文化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也不讲道德,但却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一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和精魂。其中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十大美德。

“仁爱”精神是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人道精神。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助、互爱,与人为友,与天地万物为友,和谐共处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精神。“仁爱”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智慧。孔子说,仁者“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知道,所谓道德,即是要求人们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他人与社会的利益。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即是要求人们替别人着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帮助人,待人以诚,施人以惠。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道德精神。在我们

的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经济竞争、贫富差距等等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发扬中国人传统的“仁爱”精神,倡导“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道德,有益于创造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情弱者、互助友爱、帮穷济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2011年 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两岁小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两名路人先后路过,均对倒地的悦悦不理睬,接着悦悦被一辆车再次碾压。之后5分钟往来的十余个路人无一伸援手,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对于小悦悦的悲剧,我们需要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的过路人对躺在地上的小悦悦熟视无睹?但我们更应该告诉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请伸出温暖的双手,让人心不再冷漠!这就是“仁爱”精神啊!诚信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人们以求真务实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指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商业诚信,而且也包括建立在社会公正基础上的社会公共诚信,如制度诚信、国家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组织诚信等。”

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着很严重的诚信危机,这已经越来越成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的课题。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还贷或是有意拖欠贷款,据几家商业银行数据统计,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了20%,有的高校甚至达30%~40%!有一份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只占0.48%。调查显示有88.39%的同学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很重要,诚信的意义、价值不容忽视,但在实际行为上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有28.57%的同学明确表示,“诚信”两字只是纯粹的理想,难以真正实践,比如说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自己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好工作,也就不自觉地会夸大简历、伪造获奖情况等。“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虽然在他们主观意向上觉得诚信很重要,但社会竞争迫使他们选择了投机取巧。虽然同学们签过“不作弊”的承诺书,但一旦到考试时还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另外,不少同学承认自己迟到旷课、作

业论文抄袭、简历灌水等等不诚信的行为。还有诸如餐厅吃饭或乘公交车时插队,用大量的时间玩游戏或上网,抄别人的作业蒙混过关,论文剽窃、买假证书、虚假简历、大学生中出当“枪手”等这些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现象。凡此种种现象在当今大学生中是确实存在的。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诚信关乎中国未来的国民素质,所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刻不容缓。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当今追求物质化的社会中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物欲横流,在歪风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与国格的势利小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到这种现象。繁华的大街上,清洁工人永不能停下手中的工作,因为永远有人在乱扔纸屑果皮;交通岗亭中的民警也永远不能休息,因为永远会有人乱穿马路,会有人闯红灯。这儿不是垃圾场,这儿也不是落后的地区,可为什么人们的素质却如此„„古人的传统伦理道德都到哪里去了呢?随着改革开放,许多中国人的腰包鼓了起来,很多国人开始走向世界。可作为中国公民的一份子,到了国外,就代表了中国的形象,就是中国的形象大使。可许多中国人到了国外,在公共场所,不遵守规则秩序,大声喧哗,吸烟、随手扔垃圾,如入无人之境。看到这样的中国人,外国人会怎样想象我们的国家?伦理道德是我们道德精神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普遍道德精神面貌,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今天和明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呼唤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确立新型的具有现代思想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从从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吸取营养,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做到仁爱、诚实、德行统

一、知行统

一、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上一篇:论创造性思维教案下一篇:临床主治医生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