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论文范文

2022-05-08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水污染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水是生命的载体,是维系自然界一切生命活动与生态过程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全球淡水资源相对有限,中国作为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发展中国家,需要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对水资源的过分攫取与不合理利用致使水污染问题严重,多个地区的土壤渐渐出现板结与肥力降低等问题,影响农作物成活率,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一篇:水污染论文范文

农村水污染的治理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随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但在农村城镇化进程当中,由于农村生活污水、畜牧养殖有机废水的无序排放,加之农业面源污染的不断加重,导致农村水源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及影响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一大问题。本文从农村水污染的原因入手,分析了治理农村水污染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原因;治理对策

近年来,我国农村水资源染污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大问题。农村水污染不仅造成粮食减产,也给农村地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为此,加大农村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极为重要。

1 农村水污染的成因

1.1 化肥、农药等农资所造成的污染

一个时期来,种植业生产中有机肥的使用大幅度减少,而化学肥料用量快速增长,且普遍存在施用不科学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施用,但仍然没有从整体上缓解化肥使用量的增长。同时,为了节省劳动力、提高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也不断上升,且农药废弃物处理不当。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这些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加之耕作质量差、药肥利用率低,导致大量化学成分因渗透、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水体,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此外,农用地膜因膜下滴灌、干旱地区覆膜种植技术的推广等因素,用量也不断上升,加之回收利用困难,导致大量残余化学品及分解产物进入水体,严重影响了水质。

1.2 农村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居民生活过程中厕所排放污水,洗浴、洗衣服和厨房污水等。长期以来,农村生活污水始终处于粗放型排放的状态。因为农村生活污水分布分散,排放随机性强,且单个农户所产生的污水量较小,不宜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往往随便在院落、沟渠、河道倾倒,而生活污水中含有较高的氮磷物质和大量细菌、寄生虫卵,对农村水资源造成一定污染。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部分农村呈集中居住的趋势,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加大,如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必将加大对水资源的污染。

1.3 企业染污物造成的污染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也加强了对工商资本发展农村产业的支持。农村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由于监管不当等原因,企业污染物排放却成为农村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源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和农田质量的下降。

1.4 畜牧养殖对水资源的污染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禽奶的消费需求也快速增加,促进了广大农村地区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使畜禽养殖向规模化发展。但是,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畜禽粪便和废水排放问题越来越严重。养殖场往往把未经任何处理的粪便直接排放,严重污染当地的河流和水库。而养殖产生的废水更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体中有机物污染严重,细菌总量超标,从而造成养殖场附近的空气、水质恶化。

1.5 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农村居民对水资源污染的认识程度低,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和废水等对水体的污染认识不清。传统的生活习惯也导致了对上述污染源的随意处理性。此外,农村居民对水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了解不够,环保意识淡薄,也是加重农村水污染的因素之一。

2 农村水污染的治理对策

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村水污染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环保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农村水污染的严峻形势,建立农村水污染治理体系,并把治理效果纳入到考核体系。同时,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环保机构,确保人员到位、资金到位、技术到位、宣传到位,为农村水污染建立坚实的组织和人员保障。由省、市、县等财政部门设立农村水污染治理资金,优化投资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界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水污染治理工作。

二是加强企业污染源治理。科学安排企业布局,避免在河流、饮用水源等附近建设污染企业。要加大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严格环境保护评价制度,对造成严重污染、治理不善的企业予以关停处理。严格企业落户审批,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

三是加强畜牧养殖业原规范化管理。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建立三级排污池等治污技术;鼓励养殖场建立沼气生产设施,使粪便、污水等化害为宝,提高畜禽养殖的良性循环;大力开展有机肥加工,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动集粪便收集、加工、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有机肥生产体系,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四是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各种措施,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甲铵磷、甲基1605等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农民多使用生物有机肥、有机肥等,减少化学残留物进入水体;及时有效处理农资废弃物,如农药瓶、化肥袋、残存地膜等。

五是加强环保教育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农村的高效、生态化生产。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水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综合治理,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快速、绿色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石璐.浅析农村河流污染及其控制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7).

作者简介:吴锐,本科学历,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保护。

作者:吴锐

第二篇:水污染防治对策分析

摘要:水是生命的载体,是维系自然界一切生命活动与生态过程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全球淡水资源相对有限,中国作为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发展中国家,需要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对水资源的过分攫取与不合理利用致使水污染问题严重,多个地区的土壤渐渐出现板结与肥力降低等问题,影响农作物成活率,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伴随大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重视水污染防治。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

水既是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经济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所构成的水危机已然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可以带来经济的高增长,同时会带来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难题,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本文从水污染的主要成因入手,分析水污染对国家发展的危害及其防治目的,最终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1 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1.1 工业污染

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有序运作息息相关。新时代,我国社会已经逐步迈向现代化与工业化,伴随大量工业企业的出现,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致使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工业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具有片面性,鲜少触及污水处理,污水处理系统发展相对滞后,多数污染物未经处理便排放至自然水体中。生态环境自主处理有机废物的能力相对有限,加之污染物长期排放和有机废物需要漫长的降解周期,造成工业企业周边水体污染现象愈发显著,对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1.2 农业污染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很多农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管理制度欠缺,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污染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一直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动物粪便与污水直接排入周边水体中,而生态系统对此类废物的调节能力有限,导致周边细菌增加、水质降低,河流逐渐成为死水或废水,给地下水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都带来严重影响。另外,农村地区存在焚烧秸秆现象,导致许多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和土壤中,给周边水源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2 水污染对国家发展带来的危害

2.1 影响食品安全,制约国家经济发展

水是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必需品,对市场经济体系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若相关治理措施不足,会给食品安全带来消极影响。农业领域,污水灌溉危害极大。土壤会富集污水中的污染物,吸收这些污染物后,庄稼会产生病状,而且带病植株所产生的病菌可以经过花粉进行大面积传播,影响农业持续发展。如果家畜食用带病植株,通过体内循环进行吸收与分解,会产生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同时,水资源短缺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阻碍,水价日渐上涨,致使经济发展不均衡,从而给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2.2 造成生态环境失衡

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水污染比较严重,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部分工业废物未进行科学处理便随意排放,导致土壤吸纳大量废物,原本土质发生改变。当前,我国诸多地区存在土壤酸碱度上升、重金属含量超标、土壤营养元素流失等情况。农作物在这种相对恶劣的条件下生长,根茎组织渐渐硬化,过滤系统逐渐失去活力,其持续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造成枯叶病、白斑病等病状不断出现。水污染和植物枯死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对社会建设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甚至导致社会退步,最终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产生消極影响。

3 水污染防治的目的

3.1 缓解南北方水资源分布失衡问题

相较于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始终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针对现阶段国内水资源分布严重失衡的情况,国家已经把污水治理作为水环境整治重点,积极采取科学合理且全方位的水污染治理手段,降低水污染及水资源浪费。当前,城市应加强内部排水管网建设,规范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我国南方雨水充沛,区域水资源较为充足。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我国可以兴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发挥南方四通八达且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区位优势,并于实践中实现最大化应用。

3.2 科学合理地开展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中难以避免工业污染,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物主要有工业废水与工业废料。近些年,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各种城市工程项目逐渐增加,导致城市水污染现象严重。而在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下,全面展开水污染防治,不仅可有效缓解城市水环境的继续恶化,还可促进城市建设工程的有序发展,保证城市建设的科学性。

4 水污染防治的有效对策

4.1 提高水污染防治力度

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增加有关污水防治的资金投入,全面完善配套硬件设施,及时检查和升级水质监测设备。科研人员和水污染防治工作者要创新水污染监测技术,全面提升技术水平,保证水污染防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实时了解当下的水资源情况,有效预防与治理水污染。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还要注重对企业、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令其能够明确认知水污染防治的时代意义。政府要引导各大企业在实际生产与经营管理过程中积极规范个体行为,将废水进行全面处理后再排放。要划定水生态红线和环保高压线,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而盲目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要严肃追责,进行环保处罚。

4.2 建设统一的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

为提升水污染防治成效,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积极建设统一的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正确处理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其间要把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利用置于同等地位,方便对其展开协调管理。在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时,要贯彻环保与节约理念,保护生态环境,规避水资源浪费。建设统一的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有助于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降低污染治理难度,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水环境质量的阶段性改善与整体改善,初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为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优化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各级政府部门应针对区域污染企业实施严格监管,并做好长期规划,提升区域水污染防治水平。

4.3 全面发挥大众的监督作用

现阶段,国内水污染防治普遍将政府与企业置于主体地位,社会大众鲜少参与,所以水污染防治并没有全面落实全民参与这一理念。因此,各地政府应借助电视、网络平台与广播等渠道,加大水污染防治宣传力度,倡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水污染防治。基层地方政府要定期面向农村居民展开水污染防治教育,令其正确使用化肥、农药等产品,减少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各地政府要完善奖励制度,对做出卓越贡献的大众给予适当表彰,从而充分激发大众参与水污染防治。

5 结语

现阶段,水污染防治仍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和企业应积极采取合理措施加以处理,努力提升水污染防治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同时,要全面发挥大众的监督作用,构建全民防治新格局,加强水污染防治。总而言之,水污染的危害呈现在多个层面,只有社会各阶层都积极参与水污染防治,才能更好、更快地遏制水污染问题,促进社会绿色、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路瑞,马乐宽,杨文杰,等.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2020(1):21-24.

[2] 柴茂,娄利荣,李小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污染防治研究可视化分析及热点追踪[C]//公共事务评论(2019).2019.

作者:郭君燕

第三篇:中国水污染的沉重报告

年复一年的洪水泛滥,接连不断的缺水警告,触目惊心的水资源浪费……,中国水问题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和多种危机的考验。而在诸多关于水的话题中,恐怕没有什么能比水污染更异常尖锐了。正因如此,水污染问题在中国被鲜明凸现出来。

一幅黑色的“水地图”

从松花江苯泄漏到广东北江镉污染,从滇池水葫芦疯长到太湖蓝藻泛滥,尽管一桩又一桩的无情事实在不断挑战着我国本已脆弱的水环境治理能力,但这些现象并没有让我们完整认识水污染的严重与残酷,而只有打开中国水系的平面地图,几乎处于危机边缘的水污染生态才能裸露无遗。

据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显示,自两年前松花江事件以来,我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而据监察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700起以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屈原的这种浪漫情怀,如今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记忆和慨叹。据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占41%。而环保总局发布的另一项重要调查显示,在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

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水源,黄河在近十多年被加重污染。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V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与黄河一样,扑向长江的污染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长江干流六成河水目前已遭污染,超过Ⅲ类水的断面已达38%,比8年前上升了20.5%。无独有偶,尽管淮河是中国投入最多、开展污染治理最早的大江大河,但如今仍是一条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在评价的2000公里的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10年前,淮河还生长着60多种鱼类资源,可如今这些鱼类几乎绝迹。

除了跨区域河流广受污染外,局部性中小河流以及所谓的城市“龙须沟”都难逃被污染的厄运。上海的苏州河曾经“黑臭”了80年,而就在笔者居住的广州市,穿越市区并汇入珠江的大小14条河无一例外地都是发黑发臭。

当江河被污染所侵袭时,湖泊就很难独善其身了。据环保总局发布的最新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显示,我国的“三湖”(滇池,巢湖,太湖)今年以来的水污染正在日益加重;武汉市城区的38个湖泊,其中32个湖泊水质为劣V类。而作为云南省先前尚未遭受污染的两大湖泊之一的抚仙湖,目前水质也在开始急剧降低。

地表水的污染也许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得清楚,而地下水污染却是许多人最容易忽略的事实。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显示,我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为每年3530亿立方米,却有一半地区的浅层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城市最为严重。2006年,我国125个受监控城市中,浅层地下水水质呈恶化的有21个,呈好转的只有9个。

以海洋为归宿的河流湖泊带给接纳者的同样是污染。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调查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有95%的海水被重度污染。无独有偶,曾经是我国富饶“海上粮仓”的东海却在每年的4到6月赤潮频发。专家指出,水污染通过河流向沿海集中的结果,使中国水污染的“最後一道防线”已被无情撕破。

四面八方的污染源

就像我们丝毫不怀疑水污染的严酷事实一样,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对于造成水污染几大“始作俑者”的认识也日渐清晰和明朗。

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是中国经济长期未能根治的痼疾,其重要特征就是重化工业尤其是资源消耗工业增长较快。由于受水资源、航运等产业布局因素的影响,重化工业沿江或沿河布置已经成为一种范式。据统计,在全国两万一千多家石化企业中,位于长江、黄河沿岸的达一万三千多家。至于像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在水环境敏感地区大起炉灶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如此产业布局的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污水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倾注到江河。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2006年,我国工业污水排放量达330多亿吨,尤其是七大水系所承载的工业污水排放与日俱增。其中黄河流域2006年工业污水的排放量达32亿吨,长江流域为137亿吨,淮河流域为26亿吨,珠江流域为53亿吨,分别比上年平均增幅约在2%~3%。

来自于农业的水源污染超过工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一个重要特征。研究表明,农村水源污染在各类环境污染中的比重占到30%~60%,并成为水污染的重中之重,其中污水中COD(含氧量)排放已超过城市和工业源的排放总量。一方面,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惊人。如化肥施于土壤中,只有小部分被作物吸收,大部分则在雨水的作用下或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随地表水流入河流、池塘。化肥已经是危害水质的“第一隐形杀手”。

农业污染可以对水资源形成伤害的另一大力量来源于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污染。有调查数据显示: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北京近郊禽畜养殖场排放的有机物污染相当于全市工农业生产污水和生活废水中所含的有机污染物的2~3倍。

就在农业污染超过工业污染的同时,另一大污染源——生活污水又从城乡的各个角落冲出,并愈演愈烈。据了解,中国一年洗衣污水量就将近22亿吨,相当于34个十三陵水库,76个昆明湖。仅北京市和上海市2006年生活污水分别就达到9亿和11亿吨。全国大小城市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水的排放量。

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设施得以修建的城市,能正常运行的也只有50%;还有的由于污水收集管网的原因,污水处理厂处理量不足设计处理能力的20%。而在广袤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为零。正因为污水处理率的低下,中水回用水平低,大量污染水涌入河流与湖泊,中国水体环境质量由此被一步步逼向危险的边缘。

管理体制的诟与痒

从经济学原理看,水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应当纳入政府资源建设和管理的范畴。因此,水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程度直接反映和考量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力度。依此审视,我们就不难深入地看到水污染背后公共管理体制的失衡和羸弱。

“五龙治水,九龙戏水”是专家们对中国水资源管理模式极具形象的比喻。目前,政府部门中涉水、管水的主要包括水利、环保、渔业、林业、航运、城建、地矿等。这种“九龙治水”的机制表面上集中了众多部门的力量,但事实上并不能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相反在客观上强化了职能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单一目标,而弱化了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功能。

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制,而恰恰这一点也许是值得我们深思和修正的地方。对于GDP的追逐和崇拜已经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的惯性思维,而在实用主义和生态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观之间作出选择,作为“经济人”的地方政府当然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前者。道理很简单,后者不仅需要支付治理污染的巨额成本,还要支付经济收益成本。结果是,那些本应彻底关闭的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企业死而复生,阴魂不散;将沿江沿河作为工业企业的栖息地以拉升GDP就成为地方政府不谋而合的思想与行动。

对于水资源污染行为的漠视、怂恿乃至保护是地方政府留给社会的一大公害。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研究发现,不仅国内许多知名企业已经成为水污染的大户,松下、百事等30多家在华跨国公司也频频违反中国的水污染控制法规。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污染主体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治,相反还在继续着自己的污染行为。

依法治水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但就是这一看似最强硬的手段在中国却屡打折扣。按照《环境保护法》规定,环保执法机构可以对任何一个污染项目处以数额不等的行政罚款,不过这种处罚只能算是九牛一毛。有人算过一笔账,高污染企业每吨废水的治理成本一般在1.2~1.8元,偷排每日的净收益往往能达到几十万元,而环保部门最高罚款限额仅为10万元,这种比较收益驱使着不少企业宁愿认罚也不愿治污。

管理的软化导致了中国政府在投入了巨大成本的情况下,至今对于水污染的治理仍收效甚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一份环境执法检查报告中提到,中国水污染治理项目进展缓慢,重点流域“十五”时期污染治理任务没有全部完成。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仅仅在于水污染治理进展缓慢,而是新的水污染还在继续快速蔓延,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实质性控制。有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废水排放量达到680多亿吨,比5年前整整增加了30%。

高昂而沉重的代价

北宋变法大家王安石说:“水之性善利万物,万物因水而生。”然而,面对日渐变“黑”的中国水体环境,我们却很难找到任何聊以自慰的乐观感觉。

水污染直接危害的是百姓饮水安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36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监测表明,有16个城市水质全部不达标,占重点城市的14%;有74个饮用水源地不达标,占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的20.1%。与此相对应,国家水利部也披露出一组令人惊心的数字:目前全国有3.2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其中约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从水源到饮用水再到食品,水污染形成的“恶性链条”已成为危害民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罪魁祸首”。权威资料显示,中国大约每年有200万人因为饮用含砷量很高的水而患病,农村约有2000多万人饮用氟化物超标的水而患上地方性氟斑牙和氟骨症。而河北涉县、河南沈丘县、天津北辰区、陕西华县、江苏阜宁县、广东翁源县等地区频频出现的“癌症村”等,都与饮用水污染高度相关。

对于经济的损伤无疑是水污染延伸出的最大后果。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表明,2006年全国因包括水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200多亿元,约占当年GDP的4%。

靠天靠水的农业成为水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以黄河为例,由于农业是黄河的用水大户,占黄河总用水量的90%,因此黄河水污染给农业造成的损失每年最高达33亿元。另据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由于水资源匮乏,部分地区农民使用污水灌溉,2006年全省污水灌溉面积为52356公顷,累计废耕农田面积94公顷。全省去年农业污染事故共发生35起,污染耕地面积2100多公顷,造成农产品产量损失23621吨,损失金额达到了676万元。

为水资源构筑“防污墙”

残酷的历史已经将中国推到了“先污染、后治理”这一西方工业化国家走过的老路之中,留给我们的选择就是将旧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并彻底控制和杜绝新污染的发生。对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指出,到2010年,中国政府将投入6400亿元用于水治理,占环保总投入的40%。同时,中国政府作出了郑重承诺:到2010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到2020年,使城乡居民饮水达到安全或基本安全。

愿景无疑令人心怡和心动。但通向目标的道路也许并不平坦。根据中国目前较为严峻的水污染生态,笔者认为,防治水污染应当拓出更为广阔的战略思路。

——科学规划流域内的重点产业布局。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在产业布局中的关系,充分考虑重点污染企业对污染排放的处理;在饮用水水源地和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要慎重布局重污染型企业,以免对中下游地区的用水造成威胁;要建立区域性“污染补偿机制”。上游发展经济污染了下游,就须以某种形式补偿下游;同时,下游地区参加上游地区的环评工作,并严格实施一票否决制度,形成上下监督的机制和体系。

——加强跨区域、跨流域的综合管理与协调。跨区域、跨流域的综合治理是从流域的生态承载力出发,突破地区和部门之间的障碍,综合考虑流域内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同时,要根据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等因素,科学核算流域的纳污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各企业的排放定额和排放标准。为此,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建立权威高效的流域管理协调机构。这种机构应有各方面的代表组成,例如包括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流域内各级地方政府的代表、用水户代表以及专家代表等。流域内一切重大的水事项和政策都应由流域管理委员会通过民主协商并表决的办法来决定。

——加大违规成本和治理力度。通过架构和完善水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达到对排污者的经济处罚、行政制裁以及刑事责任的综合惩治。作为一项特别措施安排,国家可在省级以下行政区划内成立“惩治环境违法行为中心局”。这种中心独立于地方政府,它的成立可以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领域的工作力度,提高环境执法的专业化程度,使地方性的、单专业领域的环境执法职能上升到国家层面。

——引入市场机制,以经济手段推动水污染治理。首先,要建立环境资源价格体系,推行排污权有偿交易,运用价格杠杆激励企业加强污水治理,让“治污者赚钱”。其次,要完善污水处理付费制度,积极落实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所有城镇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第三,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技术水平。

——强化农村水污染的治理。针对农村与农业已经构成了水污染源的重要主体,我们应当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研究制订具有激励机制的农村水污染防治政策。首先,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奖励或补助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方式方法的农户或集体;其次,要探索实施“污染补偿”措施,按照“谁污染谁补偿”原则,最终实施排污收费制度;第三,要开展农村水源污染防治适用技术和技术应用推广措施研究,并进行污染源头分类控制。例如:农用化学品减量化的技术措施,人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村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高效、低成本、易于推广的适用处理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等等。

作者:张 锐

上一篇:微电影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