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环保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水污染控制设备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水污染控制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污染控制分析论文 篇1:

《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调查分析和改进

摘要: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和考核情况进行研究。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改进:课程内容应更多结合国内外实例。课堂展示应适度,提高学生参与度。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优化试卷设置。

关键词:水控制污染工程;问卷调查;分析改进

工程专业认证确立了以培养解决复杂环境问题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在进一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将成为重要的核心推动力[1]。学生评教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的重要环节。其评价标准就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对教师所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是否能理解、掌握、运用及其程度进行自我评估[2]。

水污染控制工程获批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度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环境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环境工程2013级、2014级和2015级专业学生。采取微信问卷星小程序发放不记名调查问卷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04份。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调查样本进行了分析。全面了解学生对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的感受与认识,发现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研问卷设置了14个选择题,并广泛征集学生意见。选择题部分主要针对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展开。

(一)教学方式

对于授课方式,16.35%的同学倾向于“A老师讲授就可以了,沒必要讨论”;65.38%的同学倾向于“B主要老师讲授,学生也要适度参与(如PPT汇报)”;18.27%的同学倾向于“C应该大幅度提高课堂讨论环节”。而课堂讨论的时间比例,44.23%的同学认为“A20%就可以了”;47.12%的同学认为“B30%”;6.73%的同学认为“C40%”;1.92%的同学认为“D50%也不为过”。老师讲授为主仍将是主要授课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而言,如果专业知识积累量储备不足,过多的课堂讨论也将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于是否有必要邀请校外专家来授课,认为“A没有必要折腾了,自己老师就足够了”的同学占24.04%;认为“B没有必要,经常有讲座邀请校外专家”的占12.50%;认为“C有必要,老师资历尚浅”的占6.73%;认为“有一定的必要,需要看讲授内容,比如污水厂设计”的占56.73%。表明大家认为部分讲授内容需要邀请校外专家来拓宽知识,但是一味依赖校外专家讲课也不可取,因为毕竟“传道受业解惑”还是老师的专长,“懂得多”和“讲得好”没有必然联系。

关于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更新内容,认为“A保持现状就好”的占53.85%;认为“B有点落伍,不能紧跟水处理技术发展,还得加新东西”的占37%;认为“C不能再加东西了,现在的东西还学不过来呢”的占11%。多数学生认为现在的学习内容比较合适,1/3学生也觉得有必要添加新内容。的确,污水处理工艺日新月异,核心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前沿技术脱节[3]。

在“你是否支持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如教务处课程中心?”的调查中,31.73%的同学认为“A换汤不换药,没有必要”;31.73%的同学认为“B支持,形式多样,提高效率”;36.54%的同学认为“C看系统复杂程度,简单容易操作就支持,烦琐就反对”。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如今教务处上线课程中心,目的是为了方便在线学习和完成课程作业。但是否要全面使用系统仍待商榷。

(二)平时成绩

目前课程成绩评定由30%的平时成绩以及70%的期末成绩组成。关于平时成绩比重。“A降低平时成绩比重”占5.7%,“B没有必要,维持现状即可”占44.2%,“C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比重”占45.3%。“D大幅提高平时成绩比重,如50%或以上”占4.8%。可见,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维持现状或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比例。专业基础课不同于选修课,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期末笔试。未来可考虑平时成绩提高比例到40%。

关于课程考核的内容。“A只有考勤和作业习题就行”占16.4%,“B除了考勤和作业习题,还应该有课题论文或综合作业(分组完成)和PPT展示等”占51.9%,“C除了考勤,作业等,应重视过程评价,如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和讨论”占30.8%。可见,学生对课堂回答与展示很感兴趣。未来也将提高课堂问答环节的频率。

关于是否支持将网上讨论环节作为成绩一部分。这一回答出乎意料。“A不支持”占64.4%。因为其他专业课曾采用这种方式,推动网络教学,促使学生使用网络资源。但多数同学却对网上讨论有抵触情绪,认为没有什么效果。从学生实际想法出发,未来将放弃使用这种方式。

关于过程考核(平时成绩),是否支持学生互相打分。“A支持,学生之间比较了解,这样的平时成绩很客观”占15.4%,“B支持,学生打分只能参考,必须最后老师统筹给分”占32.7%,“C不支持,关系好的人会互相打招呼,互相照顾,没有用”占44.2%,“D无所谓”占7.7%。学生相互打分制度还存在争议。平时成绩还应该由老师裁定。

对于是否支持使用“数字考勤”(比如微信签到),65.38%的同学表示“支持”;16.35%的同学表示“不支持”;18.27%的同学表示“无所谓”。可见,手机应用越来越广,大部分同学支持使用。但也有一部分同学理智看待,希望上课远离手机。

(三)期末考试

关于期末考试是否应该加大设计计算部分比例。“A应该加大”占47.1%,“B不要加大,太难”占33.7%,“C无所谓”占19.2%。设计计算是工程设计的基础,一些同学一直认为专业基础课主要靠死记硬背提高成绩,但也有半数同学希望加大计算题型,因为这才是工科专业的基本功。

关于期末考试试卷,是否支持题型全覆盖。大多数人(66.3%)选择“A支持”。而学生认为最难作答的题型,“综合题”占32.7%,“名称解释或简答”占20.2%,“计算”占21.2%,“填空”占25.9%。结果出现均势。所以,未来试卷题型全覆盖是非常合理的(同时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单、计算、综合题等题型)。

关于是否倾向于设置选做题。“A支持”占63.4%,“B不支持”占18.3%,“C无所谓”占18.3%。绝大部分同学还是支持设置选做题,认为可以降低答题难度,考核更灵活,这也是其他专业课考试的常用做法。未来也将对试卷做出改变,设置选做题。

二、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多结合国外实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1/3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不能紧跟水处理技术发展。有同学反映目前课上老师讲的例子有些陈旧,缺少工程结合,不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上的内容。本课程主讲老师均有海外学习背景,可以搜集国外典型案例,如挪威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德国的污泥磷回收工程、巴西的lagoon厌氧塘工程、巴基斯坦的糖蜜酒精废水处理工程。未来将更新课件,添加北欧、德国、美国、瑞士、英国、奥地利等国家最新技术和发展理念。如碳中和、污水“源分离(源头控制)”和“分质分流”处理理念[4]、荷兰制定出未来污水处理的NEWs实践、Nerada好氧颗粒污泥技术[5]、欧洲磷回收与再利用[6]、污水碳源分离新概念——筛分纤维素[7]等。

(二)响应学生需求,提高学生参与度

学习需要激情,授课也需要激情,上课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调节气氛并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枯燥的理论课程增加趣味性。有2/3的同学希望上课中不仅要有老师的参与,学生自己也可以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曾永刚等将角色扮演游戏(PRG)应用到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堂,为学生设置不同角色(实习生、维护人员、技术总工),将理论知识与游戏中的角色、剧情、场景和结局等元素有机结合,使学习巧妙融入游戏之中[8]。未来也可以学习这种做法,让学生扮演水处理行业的不同角色,分组手绘污水处理厂,然后像举办画展一样进行展示,提高课程趣味性。

(三)课堂展示适度,密切联系实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3的同学都认为课程主要老师讲授,学生适度参与即可(如PPT展示)。对于研究型教学,学校要求课堂讨论不少于20%。大部分同学认为20%—30%的课题讨论时间足够。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上课人数较多,不宜进行过多课堂展示。

有学生提出多注重实践,不能太书本化。教师应多运用模拟技术和仿真技术等新兴技术进行实践教学。在讲授知识点和污水处理工艺时,应该多联系实践类课程,尤其是认识实习。课程结束后,课程设计之前,请授课教师带队进行生产实习。通过实习,授课教师可以在实习中不断复习、巩固专业知识,反哺教学[9]。

(四)优化试卷设置,考核方式多样化

有学生反映课程计算例题讲解不足,期末试卷题型比例设置不合理。授课教师将调研其他专业课,如环境微生物、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期末试卷设置。适当增设选择题、判断题等新题型,实现各种题型全覆盖。

学生希望更注重平时成绩。课程作业将适当拓展,摒弃一些死记硬背的作用题,提高设计题作为课后作业的比例,加强作业的讲解并简单展示优秀作业。加强口试环节,也可以起到监督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设置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未来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包括改进课程内容,多结合国内外新实例,融入最新理念和技术;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适度开展课堂展示,优化试卷设置,考核方式多样化等。未来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反馈调整和优化完善。只有不断尝试与创新,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洁,李燕,田立江,何士龙.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33):183-184.

[2]曾永刚,黄进,李玫.OBE评价体系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7,(24):70.

[3]刘凤玲,徐德福,赵晓莉,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6):113-114.

[4]程世昆,李子富,张健,周晓琴,郑蕾,张玲玲.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中对污水排放模式的反思[J].中国冶金教育,2018,(04):29-31.

[5]丁志恒.荷兰DHV将好氧颗粒污泥技术Nereda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推广[J].水处理技术,2016,42(01):82.

[6]郝晓地,宋鑫,Mark van Loosdrecht,江瀚.政策驱动欧洲磷回收与再利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7,33(08):35-42.

[7]郝晓地,翟学棚,Mark van Loosdrecht,曹达启.污水碳源分离新概念——筛分纤维素[J].中国给水排水,2017,33(14):9-12.

[8]曾永刚,胡亞奇,刘翔杰,黄进,王仲贵.基于RPG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06):111-116.

[9]聂丽君,陈梅芹.建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多元化教学体系[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03):50-52+55.

作者:郑蕾 程世昆 周晓琴 张玲玲 李子富

水污染控制分析论文 篇2:

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

[摘要]环保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水污染控制设备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以水污染控制设备的原理、设计与应用为主线,进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优化教学团队,改进教学方法,以工程素质能力为核心构建“实验一实习一实训”教学体系,以期培养基础宽厚、工程素质能力强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满足日益发展的环保产业人才需求。

[关键词]环保产业 环境工程专业 水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建设 应用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吴向阳(1965-),男,江苏丹阳人,江苏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化学、生物资源利用;刘宏(1968-),男,江苏江都人,江苏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与安全管理;李潜(1972-),女,湖南隆回人,江苏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技术。(江苏 镇江212013)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该课程以物理化学、生物、化工等理论为基础,应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水体污染控制的途径以及废水处理工艺及其工程技术。该课程涉及基础知识面宽、内容繁杂,具有复杂抽象的问题多、应用知识更新快、知识联系性强等特点。同时,“水污染控制工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包括理论与实验教学,而且还涉及课程设计以及实习实践等环节的内容。教学研究与改革是高等教育永葆活力的源泉,是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为进一步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环保产业对水污染控制设备及工程的人才需求,有必要进一步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建设与改革。

一、课程建设原则

1 面向产业,突出需求。作为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环保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处于环保产业链上游的环保设备制造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高、需求量大。目前,我国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已逾万家,但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不高、缺少自主创新理念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同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大型成套环保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从人才方面来看,同样存在工程技术人才不配套、专业人才匮乏、重点技术缺口较大等问题。现有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以及能力与素质远远不能满足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复合型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人才任重道远。水污染控制设备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人才缺口尤为突出。因此,“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应面向环保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2 面向工程,强化特色。“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课程建设与改革应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工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做到教学、科研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以有效提高学生面向环保产业生产一线的工程素质。同时,充分利用江苏大学机械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的学科优势,与水污染控制工艺设计、新技术开发紧密结合,培养以环保设备为特色,具有水污染控制方面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研发能力的高级应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教学内容改革

1 课程内容体系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水污染控制新技术和新装备也日新月异,因此,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积极掌握水污染控制技术及设备的最新进展,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为适应环保产业对具有环保设备研发、设计等方面能力的人才需求,改变以往以水污染控制基本原理和控制工艺为主的内容体系,采用以水污染控制设备(装置)原理、设计与应用为主线的“三三制”内容体系,即水污染控制技术原理、设备(装置)设计与应用实例三部分组成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时间各占1/3,使学生既掌握基本原理,又能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技能。学生进入就业岗位以后,无须专门培训就可直接承担相关技术工作。此外,结合注册环境工程师的考试要求,将相关内容整合到教学过程中,保持教学软件与工程实际应用软件的同步,使学生所学内容能够和工程设计与管理实践相接轨,从而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注册环境工程师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2 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源建设。在改革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切实加强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扩充教学参考资料。目前,我校采用由本校教师主编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材,该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有关技术政策、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水污染控制设备的设计及计算,并吸收了同类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优势。该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依据废水中污染物性质及状态,将废水处理技术和操作单元归纳为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和生物生态处理技术两大体系,同时介绍了多种废水处理新技术。目前,本课程教学团队正在对该教材进行修订,在新版教材中将充分体现以水污染控制设备原理、设计与应用为主线的“三三制”教学内容体系。此外,本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开展了辅助教学资源的建设,汇编习题库与试题库,创建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并建设课程网站,搭建了师生网络交流平台,初步实现了立体化教材建设目标。

另外,根据本课程多学科交融、知识交叉和综合的特点,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和把握本领域国内外的发展动向,并且培养和训练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扩充了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与文献。主要包括《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水卷》《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等工具书:Theory and Practice of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水质工程学》《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等本领域著名专家的著作与优秀教材;WaterScience&Technology,Water Research,《工业水处理》《水处理技术》《环境工程》《中国给水排水》《给水排水》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其他如各种废水处理工艺原理及流程的flash动画,环保设备(装置)、生态处理系统及工艺场景的数码图片,废水处理厂实况录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NT程设计实例等教学辅助材料。

三、教学团队优化,教学方法改进

1 优化教学团队。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实现该精品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建设目标,通过优化组合,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学科带头人领衔负责,建立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并能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教学团队。“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

学团队由实验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组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团队成员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更加优化,既有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的学术型教师,又有多年从事工程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该课程教学团队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即通过创建“水污染控制工程”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在提高团队成员整体素质的同时,有效促进“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水平,同时注重培养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

2 灵活应用启发式、互动式和开放式教学方法。“水污染控制工程”内容多、涉及面广,而教学学时却有限,因此,课堂教学难度较大。突出重点,灵活应用启发式、互动式和开放式教学方法,既可避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又可解决学时有限的问题。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过程中,以讲重点、讲方法和讲实例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原理与工程实例穿插讲述,例如,讲授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中水回用技术时,结合江苏大学附近丁卯污水处理厂将深度处理后的水作为我校绿地浇灌用水的实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把单向信息输出的课堂变成师生平等进行双向信息沟通、交流与讨论的场所,通过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循序渐进,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广泛采用视频、仿真、网络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与难点,从知识的导入到新概念的建立,直至新知识的巩固,广泛采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视频、仿真动画等进行直观演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采用典型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实况录像、各种废水处理工艺单元图片以及工艺、设备运行动画,将工程实际问题短时间集中呈现给学生,既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又增添了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有效克服了以往教师语言描述枯燥无味、学生难以理解的缺陷,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同时,主讲教师告知学生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关本课程的最新信息。

4 积极施行研究性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本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交叉融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将科研最新成果和工程实践前沿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以科研带动理论与实践教学,并依托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了稳定的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性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四、以工程素质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融合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科研立项等环节构建“实验一实习一实训”三位一体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实验教学。大力开展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同时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个性化学习的实验教学环境与条件以及开放运行的保障机制。重点建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如“工业废水可生化性分析及其处理”“污水组合控制工艺”等,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从而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实习环节。实习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附近城市给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等“产、学、研”三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赴现场参观,使学生能够学习不同行业的废水处理工艺技术,弥补校内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对事物直观认识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根据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参观实习计划,在深刻认识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注重对新工艺、新技术的认识实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问题,构建理论教学、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体系,实现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3 设计环节。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以及实习环节的培养,学生基本掌握了废水处理工程的基本设计规范,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废水处理工艺与设备的设计计算以及图纸绘制。设计环节以废水处理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工程实例为背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教学团队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废水处理工艺的确定、废水处理方案的编制、设备(装置)的设计与计算以及设计图纸的绘制,进一步巩固和拓宽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环节,安排学生有针对性地到相关废水处理场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学习各种水污染控制设备及其设计与运行参数,以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所规定的任务,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

4 创新能力训练。“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具有较大创新空间的课程,充分利用本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学科优势,让本科生全面参与教学团队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并指导学生积极申报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江苏大学组织的“百项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江苏大学团委组织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项目”等创新训练项目,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进一步建设思路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以应用复合型环保产业人才培养为目标,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具体工作。

1 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紧跟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重点加强海外留学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支持教师出国进修,访名校、拜名师,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2 不断完善多媒体课件。由于“水污染控制工程”内容庞杂、信息量大,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授课,因此,必须注重课件内容的不断更新,紧跟学科前沿,及时引入水污染控制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装备,不断完善多媒体课件。

3 重点强化学生工程设计能力训练。进一步规范课程设计、实习环节的要求,以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能力训练。

4 扎实推进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不断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

作者:吴向阳 刘宏 李潜

水污染控制分析论文 篇3:

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恢复对策研究

摘要:红树林是具有独特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系统,对退化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是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分析了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提出生态恢复的目标,并从水污染控制、红树植物引种驯化、丰富食物键和景观规划的角度提出生态恢复的措施,最后讨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红树林;深圳

作者:何奋琳

上一篇:洗发水广告创意论文下一篇:法官职业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