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课堂导入

2024-05-16

语文教学课堂导入(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课堂导入 篇1

一、背景激情

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所写的内容与现在的社会已经相隔甚远, 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 如作品所创作的背景、作者所处的年代、作者的身世背景等, 学生是无法从书本中直接去了解的, 所以在导入时, 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补充这些背景材料, 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例如在学习《邓稼先》这篇课文时, 考虑到文中对邓稼先的生平并未作过多的描述, 因此, 我为学生补充了课文的背景资料, 向学生展示了邓稼先这位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 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 为学生走进文本, 进而去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而打下基础。

二、故事引趣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与新知识相关, 有故事情节的资源, 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 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

例如, 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时, 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以书信的形式呈现的, 学生难以了解到较为全面的信息, 必须为学生补充关于作者及相关内容的资料。而关于圆明园这一历史上耻辱的一页, 我觉得适合以故事的形式为课堂教学拉开序幕。当我讲到火烧圆明园这一催人泪下的史实时, 很多学生都被这段心酸的往事深深地打动了,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也因此知道了作者雨果, 他虽是位法国作家, 却一样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尊重人类文明创造, 从而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由此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三、设疑激趣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 对任何事情总想追根究底知道个原因。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奇心重的这一心理特征, 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 设置一个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悬念来导入新课,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例如, 在学习《伟大的悲剧》这一文时, 教学一开始我就以故事的形式, 简要地向学生们叙述了课文的大致内容, 从这五位勇敢的南极探险家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 到无限失望地登上归程, 再到他们无奈地走向暴风雪, 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当我说道:“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到底会不会饿死或是冻死?到底有没有奇迹会出现呢?带着疑问正式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这时, 学生们个个都是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通过设置学生们感兴趣的疑问, 不仅调动了学生追根究底的求知欲, 也为学生理解这一幕悲剧的伟大, 深入理解文本做好铺垫。

四、多媒体添趣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能集图、文、声、视频等一体, 以形象、直观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 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 不仅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 收授教于趣之效, 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成长的烦恼》这一课时, 我为学生播放了视频《家有儿女—我叛逆我存在》, 通过观看剧中人物的故事, 再结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谈谈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 不仅体现了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 也能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去对待生活中的烦恼, 陶冶其灵魂、完善其人格。

总之, 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 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彩导入, 为顺利地进入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奠定基础,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华晓燕.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归纳[J].文教资料, 2011 (5) .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策略 篇2

摘 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从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引用名言、介绍作者、讲故事、猜谜语、激发想象七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入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导入;技巧化;创设情境;良好开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一、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运用电教用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电视、录像、电影、课件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云南的歌会》一课,可先简单介绍云南少数民族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视频。这是一首极具云南民族风情的民乐,随着葫芦丝悠扬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旋律的变化,倾吐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爱情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思念和淡淡的忧伤。利用音乐创设情境,由此而让学生探究云南歌会的风貌。

二、设置疑问导入

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教师可提前找个景泰蓝花瓶,一上讲台便对学生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花瓶。它貌似普通,但至少值几百元!因为它出身于‘景泰蓝’这一名门贵族!‘景泰蓝’是什么?为何如此昂贵呢?同学们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请阅读课文吧!”

三、引用名言导入

学习《伤仲永》时,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导入;学习《孙权劝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许多至理名言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四、介绍作者导入

教师在讲解名家作品前,可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如,《社戏》可以这样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块星空里,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他就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社戏》是他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散文,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五、讲故事导入

故事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课堂教学中,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能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进而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先将杜甫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特别强调其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凄苦,个人际遇在国家沦亡的事实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学生听得为之动容,感同身受,接下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六、猜谜语导入

谜语导入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谜语,让学生来竞猜,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如,《回声》一文,可以这样设谜语:“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见,远听有分晓。”学生马上猜出是回声。猜谜符合学生童真的心理,能轻松自如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上来。

七、激发想象导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导入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这样导入:“在夏天的夜晚,我们常见天上有一条银河。大家知道,那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假如这些星星都是盏盏电灯,那么银河就恰似一条繁华的街道了。现在同学们开始想象,假如你走在这条街上,你将会看到什么?你能看到牛郎织女吗?你能看到高楼大厦吗……”学生的思路很快就打开了,他们会以兴趣的心情来阅读课文,很快学生对课文就能背诵了。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课文的导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精心设计导语,充分发挥导语“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教师的激情创造和设计,课堂教学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之美 篇3

那么,如何把每一堂课的导入设计好,并发挥出它的魅力呢?根据多年来的从教经验,笔者发现很多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都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以下,笔者将对几种有效的导入方法进行简要讨论。

一、生活活水,无痕导入

由生活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增强学生对新授课的领悟能力,拉近学生与语文学习的距离。

比如,在教学《本命年的回想》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上课一开始,一起欣赏一段《喜洋洋》的新年音乐。听到这欢快的音乐,学生马上会想到最熟悉的节日——春节。在学生兴高采烈之时,请他们说说自己了解的过节的风俗。然后,引导启发学生:是否知道爷爷奶奶他们小时候是怎么过节的,他们有没有说起那时过节的风俗。可以适时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在交流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爷爷奶奶小时候过年和我们现在有了很大的差别。这个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一起随着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他的家乡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这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们畅所欲言,学生学习的兴致高扬,学习兴趣就能被激发,教学效果自然会有显著的提升。

再如,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或电视节目寻找济南冬天的信息。在课堂上,让去济南过过寒假的同学谈谈关外或济南冬天的特点。这样,学生们在谈论天气中,在轻松的氛围下,就能了解到北方冬天整体上的特点:寒冷异常、白雪覆盖。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同学的介绍,来阅读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看看老舍笔下的冬天,是怎样的。这样的启发,能把老舍笔下“温晴”的特点凸现出来。

课堂因为引入了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课堂中又会引发我们对生活更深的思考,激发我们进一步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欲望。在这个时候,老师给出相关的话题、布置恰当的作业会让学生在课外自觉地去体验、发现生活。尤其是老师对一些善于捕捉生活信息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更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巧妙引用,兴趣盎然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这说明开头很重要,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好的导语可以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从而顺利地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常常可以通过恰当的“引用”,为我们的课堂增光添彩。那些经典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教学《端午日》一课时,老师可以先为学生念几句民谣,请他们猜一猜,民谣中描述的是中华民族的哪个传统节日。“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显然,这些习俗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一下子就能猜出是端午。这时,老师要进一步引导告知学生,中华大地非常辽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过端午节的时候,还是会体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请同学们跟着作家沈从文的笔墨,走进他的家乡湖南,看看湘西全茶峒人是如何过端午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熟悉的事物走向不甚了解的角度,既是学习,又是探究,语文课就是文化寻旅之课,何乐而不为!

再比如,我们学习《蒹葭》前,也可以通过“引用”一些经典来激发兴趣。可以先让学生读《论语》,《论语》中有一句“不学诗,无以言”。教师提出问题,看看《论语》中的“诗”指的是哪一部作品。自然,学生可以答出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教师可以顺带介绍《诗经》的特点,并告诉学生,古人认为经过《诗经》的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教师和学生一起来诵读《诗经》中非常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共同体会其中的无穷魅力。把学生引入诗经的氛围中,然后再品读、解读、回味,课堂之妙妙不可言。

从这些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语文本身具有文学味、文化味。这些中华文化,包括对经典的引用,可以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喜爱中华文化,特别是对语文的热爱。

三、背景释疑,化解难度

许多经典美文之所以历久弥新、常读常新,就在于作者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或者是有着不一般的人生经历,或者是处于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只有尽可能多了解这些创作背景,才能更快地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比如,教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一诗时,可以先对作者坎坷的一生作一介绍:有这么一个人,幼时逢乱世,跟着族人颠沛流离,寒窗苦读数十载,成年后满怀理想走上仕途,却因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被贬十年;刚奉诏回京,似乎仕途迎来转机,又因诗作中有讽刺权贵的嫌疑再次被贬;二十三年后才再有机会回到京城。面对朋友的洗尘宴会,他的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感慨呢?这样的导入,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使他们急于弄清什么样的人如此不幸,又为学生们读懂这首诗、理解这首诗提供了背景,简化了教学的难点。

不仅是诗歌和小说,有的时候说明文也可以从背景介绍入手。比如,《苏州园林》的教学就是如此。由于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叶圣陶先生所写的,所以可以先对作者的情况作一简单介绍。例如,叶老因自小生长在苏州,所以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不同于常人的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然后,教师通过图片等介绍,《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在1979年写的,当时的背景是他被邀请为《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因为叶圣陶自小生长在苏州,所以在这篇序文中,能够准确而又深情地道出苏州园林的魅力。这样,在阅读中,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作者笔下的《苏州园林》是如此的灵动、如此的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还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以“境”导入。今天,很多教师都在尝试把“微课”、“微视频”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更有人将之引入到课堂的导入环节,借助音、视等多种媒体合一的载体,来调动学生的感知和情感。当然,借助媒体进行课堂导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用得巧,用得合适,才不会喧宾夺主,才能获得导入真正需要的教学作用。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美妙的导入方法远远不止这些。但是,好的导入,都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们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被牢牢吸引,跟着教师走进文本深处,细细体会语文的美妙深奥。

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篇4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 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 一定要浑厚激越, 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 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 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提高学习效率。

一、回顾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授《致橡树》时, 这样设计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 一路走来, 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 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树相逢, 倾听一位不平凡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 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 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 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二、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 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鸿门宴》时, 我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 音乐声响起, 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 然后我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 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三、由面到点导入

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 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我们在导入课文时则可反其道而行之, 由一般情况落实到特殊的一篇课文上来, 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导入:“许多古人, 每见名山大川, 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 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 情为水发, 锦文华章喷涌而出, 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文豪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 同样情难自已, 醉书一曲《念奴娇》, 让后人传唱。”

四、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 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 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拿来主义》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 他访问法国时, 在一次欢迎宴会上, 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 贵国改革开放,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 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 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 博得满堂喝彩。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 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 继承文化遗产时, 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 就一定能成功, 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 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 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 应力求花样翻新, 多彩多姿。这里, 我们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 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 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 自然衔接。具体来说, 一是力避落入俗套, 给学生以新鲜感, 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二是不故弄玄虚, 哗众取宠, 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开宗明义, 单刀直入, 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课堂教学如何导入 篇5

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

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则美丽的传说,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但是必须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地和讲课内容联系起来。

2. 质疑导入

古人云:“学则须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教师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促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则顺势引导,步入新课。

3. 复习导入

《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坍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层新的楼房。

”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

4. 联系导入

横向联系,是指联系运用学生已学过的其它学科(语文、数学、历史、生物、物理等)的知识,有效地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较快地转移注意力,激发对新知识的兴趣。

5. 悬念导入

教师通过提出疑问,制造矛盾,在教学中设置悬念,是导入新课的有效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悬念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启动思维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当学生处于这种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得“愤”、“悱”、状态时,教学过程将随之顺利高效地得以进行。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集趣味性和教育性,要从教材和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出发,切忌繁琐、冗长而影响学生的兴趣。

6. 演示导入

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嘘声观察,提出新问题,进而过渡到新课教学之中。

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抓化,比较适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7. 激情导入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借助于情境的刺激作用。

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导入新课时教师如果能创设一种情绪气氛,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带着一种激情来学习,学生便能增强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8. 语言导入

美的语言总能打动人心,用恰当而优美的语言导入,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导语,若能恰到好处地用上比喻、押韵、对比等手法,再引用一些诗文名句,定能优美且引人入胜。

总之,优美语言导入形成的的诗情画意,能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能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

9. 幽默导入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

”幽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幽默的话题可以让学生在哈哈一笑中迅速进入本课的学习。

以幽默睿智的话题导入,要注意让“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老舍语),还要注意幽默的内容要与本节课讲的内容密切相关。

10. 流行因素导入

此处的“流行因素”,是指流行于学生中的话语、歌曲等。

当教师用上这些因素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共鸣,点燃他们思想的火把。

因为学生平时的情感体验被调动了起来,他们会觉得和老师、课堂的距离更近了,从而掀起课堂的一个情感高潮。

借用流行因素导入,需要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时刻关注社会生活,以了解学生的喜好,跟上时代,并巧妙地把流行因素引向积极的一面。

新课的导入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只有精心设计和精湛运用导课艺术,才能使其与整个课堂教学艺术和谐统一,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课堂教学的收尾技巧

1. 轻松结尾法

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同学们,这一节课的内容就讲完了。

”此种方法宜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一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顺利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时就不必再多说一些;二是学生近日各科学习任务较重,需要得到休息,以缓解大脑的紧张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结尾再多说一些,倒不如来一紧急煞车,嘎然停止好些。

2. 章回小说法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问题等下一节课接着讲。

”此种方法宜在教学任务较重,需要两课时以上的情况下适用。

这就要把教学任务像章回小说那样分成“几章”(几课时),但不一定死搬参考书,要根据教材实际而分,要善于找个“节骨眼”,像章回小说那样在关键的“节骨眼”上“刹车”,造成一种悬念。

这样有力于促进学生探求新知。

3. 总结重点法

这也是当老师习惯使用的一种方法。

每讲完一节课之后,都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几点或几条,重点是什么,反复强调一下,强化记忆。

这种结尾的好处是,在学生们学习了一节新课之后,对主要内容和重点,能做到眉目清晰,记忆牢固。

4. 编顺口溜法

实际上这是总结重点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讲完一课之后,为了让学生牢固记住本节所讲内容,如果只列出一、二、三……若干条,恐怕学生不易记住。

如果老师稍微动动脑,根据教材内容编成几句顺口溜,使学生们念起来朗朗上口,易背易记,条理系统。

有的顺口溜能使学生终生不忘。

5. 留有余味法

老师在讲课时,有些要重点讲,有些要略讲,有些则故意不讲,只做简单提示,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做,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刻苦钻研的习惯。

如一道应用题有几种解法,在课堂上老师只讲其中常见的一种或两种,其余方法留下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做。

6. 稳定兴趣法

假如一节课上得好,定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这种兴趣表现得还非常强烈。

“打破砂罐问到底”“鸡叫等不到天明”是这种兴趣的表现形式。

但如果缺乏引导,这种兴趣是极易变动、衰退的,若要把这种兴趣引向稳定,就需要当老师的加以引导,进行培养,把本节课的兴趣迁移到后面。

7. 表扬鼓励法

喜欢表扬,是人们共有的心理状态,小学生更加如此。

一节课结束后,总结一个成绩,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会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

特别在某一章某一节即将结束的那节课的结尾,或是在一次测验之后的评卷课的结尾,运用此法,定会显示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8. 布置作业法

这也是一种较常用的结尾方法。

在一节课的结尾布置预习下节课或是完成课后作业和补充作业,目的都是巩固本节所讲内容。

但要适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就能完成。

否则,作业布置太多,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造成负担过重,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一个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课堂收尾的技巧也是丰富多彩的,以上所述仅仅是一孔之见。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导入 篇6

在我们初中的语文课堂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导入对于一节课的巨大作用。初中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初中的三年也正是学生知识涉猎面急剧扩展的时期。随着学生兴趣的逐步广泛,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会有着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想要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且对接下来的课产生期待的心理,那么导入课文的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导入得好,便可以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让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导入语的设计方面,我觉得趣味性和简洁性较为重要。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因此,在我们设计导入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让他们从导入中感受到兴趣,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和表达的欲望,让他们对新的课程产生期盼。

之所以强调简洁性,是因为导入的目的是引出新课。对于一节课而言,后面的课程内容才是这节课的主体。所以,导入环节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在3-5分钟为好。把握好这3-5分钟,充分发挥这3-5分钟的作用,这才是设置导入环节的目的,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如果时间太长了,内容过多了,就会占用后面课程的时间,不能突出主体课程的重要性,使得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的重点、难点也不能做到落实与突破。

在导入的方法上,纵观别人的经验总结,对于导入的方法介绍有很多种,但结合平时的具体上课实际来看,其中大多是看似绚烂而实用不强。我个人觉得比较有效而且实用的方法主要有:创设情境法、以旧带新法和巧设悬念法。

一、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是教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利用一定的手段,比如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在学习新的内容前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所需要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特定的情境当中的一种导入方式。

这种导入方法的好处是让学生“未进其文,先动其情”。老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做到巧妙恰当、真切感人,要能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在还没有进入课程内容前,就已经进入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现在的教学手段的进步,也为这种导入方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然,我们也应该好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例如,我们在讲邹韬奋先生的文章《我的母亲》时,老师可以在课前把阎维文的歌曲《母亲》播放给学生听:“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动人的旋律富含深情,极具感染力,可以很容易地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母亲和母亲对自己关爱的点点滴滴,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创设情境法运用得好,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感的真切共鸣中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也让我们的课程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然,创设情境时一方面要注意精巧恰当。情境是为接下来这节课所创设的,所以必须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也要切合所教学生的实际。不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使得情境和教学内容不相切合,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情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最终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老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层次,合适地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景导入的作用。

二、以旧带新法

以旧带新法是指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手段,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知识领域,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式。

这种方法是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强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联系、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的内容。这样既可以对之前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而又自然地引出新的内容,让学生的知识形成连接,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也使得课堂得到自然地过渡。

一般来说,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与延伸,学生是从旧知识中起步迈向新知识的掌握。老师是站在已知的基础之上,立足新旧知识的固有联系,来导入新课。这样的好处是,既温故了旧的知识,又为新的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让学生觉得新知识并不是很难,从而在心理上降低了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例如,我们老师在讲《孔乙己》第二课时时,可以这样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三要素,我想问下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学生回答:“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老师可以接着说:“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分析剩下来的一个要素——人物”。这样,就可以很自然的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也很清晰地导入到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用这样的方法,很轻松地回顾了之前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不至于忘记,也很简单的把学生的思维从旧知识引导到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中来,使导入简短、恰当、自然。

三、巧设悬念法

悬念式导入法,是指老师在上课开始时,有意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而不得其解时对新课产生一种急切期盼的心理,从而进入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状态的一种导入方式。

这种导入方式主要是通过设疑、制造悬念,创设问题,利用人固有的好奇心理,在很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进而导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去。

当然,采用这种导入方法,也要注意:①老师所设置的悬念应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切合,最好是初中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设置的悬念脱离学生实际,或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产生预想的效果。②老师所设置的悬念还要和所教学的内容相联系。因为无论哪种导入方法都是为了引出下面的新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能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那么无论多么精彩的导入都是无效的。所以,我们老师在是指悬念时,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悬念导入才是有效的。切不可为了设置悬念而设置悬念,故弄玄虚而没有效果。

例如一位语文老师在上《明天不封阳台》时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很多同学都住小区,现在请你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只鸽子飞到了你家,你会怎么对待它呢?”这样一问,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这时老师可以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今天不封阳台》看一看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做的。”這样学生便又急切地想要通过阅读课文来知道主人公是怎样做的了。从而很好的导入到了课文中去。

悬念式导入主要在能设置出扣人心弦的问题,让学生急切地想要想要知道答案。悬念的设置要做到“精”“新”“奇”,能击中学生的兴奋点,激起学生思考与解答的愿望。

当然,课堂导入也不能一味追求新、奇,也需要注意一些原则。

(1)针对性。导入的内容要能针对教学内容,要能和教学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而且还要能针对所教学生的年龄、心理以及知识、能力水平,甚至他们的兴趣爱好等情况来设计导语。

(2)启发性。导语应简明扼要,不能过于复杂。同时导语是为了更好地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所以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通过导语激起对新知识的学习期盼,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3)递进性。课堂导入要以已学知识为基础,温故知新,使导语的内容与课文的重点紧密结合,层层递进,因为复习旧知识并不是本节课的目的,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才是目的。

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 篇7

一、情景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 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 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 在激昂的乐曲声中, 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 自此至57岁逝世, 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 他仍是继续创作, 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 贝多芬的伟大, 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 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 他是心的英雄, 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二、故事导入

即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导入, 这种导入法, 意在以趣味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结合故事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起来, 激起学生跃跃欲试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 文章体现的是动物为了生存舍身互救的主题, 可以以一个类似的故事导入:非洲沙漠中一队野生骆驼很久没有水喝, 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 它们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水源, 可水面在低于地面的地底深处, 骆驼队焦躁不安起来, 这时走出几只老骆驼, 它们围着水源走了几圈, 其中一只老骆驼跳了下去, 另外几只也毅然跳了下去, 水面升高了, 年幼的和年轻的骆驼喝到了得以延续生命的水, 它们得救了, 可这群骆驼围着水源久久不愿离去。听了这则故事, 你有何感想?

三、以旧引新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 四时更替, 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 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 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又如《春》一课的导语:同学们在很小的时候, 爸爸妈妈就教会了你们许多古诗, 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 同学们来一个比赛, 看谁能说出最多———“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 去领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吧!这个导语的设计, 通过复习旧知识, 拓宽旧知识, 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因此, 在具体导入时教师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 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 找出异同, 以此作为导入的切入点, 设计导语, 引出新知。

四、图示描述法导入

采取直观演示,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 能激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如讲授《三峡》可事先准备好几幅“三峡”的景物挂图, 新课导入时将挂图一一挂出, 并辅以介绍, 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被图片中优美的景物所吸引, 对三峡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就不会感到课文的枯燥无味了。

在这样的导入环节设计中, 是直观演示引燃了学生好奇心与想象力的火花, 以至于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文摄取知识营养,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运用多种直观手段, 既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 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了条件, 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语文课堂导入四法 篇8

1. 激趣导入法。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上课前,教师可以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奇闻、轶事、故事等趣味性强的导入来进行一节课的开始,然后饶有兴趣地慢慢道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同学们愉快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教学案例:在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时,我设计了以下的导入语:在上课之前,我给大家讲一个作家的故事,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很有才华,有一次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说:“不!难道人吃了猪肉就会变成猪吗?吃了牛肉就会变成牛吗?”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会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执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本课的学习。

2. 激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才能有所得。疑问式的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的疑惑,激发起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问、比较等各种手段,引起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案例:在学习《鸿门宴》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项羽号称“西楚霸王”,曾带领义军破釜沉舟在巨鹿一战中以少胜多,令诸侯畏服,可谓是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刘邦则更像是一个小混混,与一帮“兄弟”吃吃喝喝,破秦如咸阳更像是“运气”。如此悬殊的两个人,一个只落得兵败垓下,乌江自杀,另一个却开创帝业,君临天下。这戏剧性的结局在鸿门宴中已初露端倪,大家想探索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学习的课文《鸿门宴》。这样的悬念设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撞击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产生急于了解文章内容的强烈渴望。

3. 感染导入法。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与思维是相互推动着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案例:在学习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教学:作家巴金先生如今已走过了风风雨雨一个世纪,在这变幻的100年中,他有过成功的欢欣,有过屈辱的磨难,有过痛苦的忏悔,有过平静的安宁。巴金的人生,映照着一代五四知识分子坎坷而不平凡的命运,对他的祝福和纪念,也是对20世纪许多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怀念,是对我们的民族经历的百年风雨的记忆与思索。当文学面对现实惊人的冷漠时,我们多么需要巴金直刺现实的勇气,多么需要他振聋发聩的呐喊,多么需要他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净化我们的灵魂。《小狗包弟》就是一篇能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的散文,让我们来感受晚年的巴金与一条叫包弟的狗之间的不解之缘,听听他的故事吧。

4. 知识导入法。

在课文的选材中,文章的内容有难有易,很多文章距离现在的时间久远,学生在接受的时候因不知道当时时代的背景而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在遇到学生不易懂的文章时,可以选择讲解背景知识导入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浅析 篇9

一、解题导入法。

题目是文眼, 是了解一篇文章的窗口, 透过它, 可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继而发掘文章的中心。在对题目进行分析时, 要抓住重点词语。如说明文《海洋与生命》的导入可以开门见山, 从题目揭示说明对象是海洋, 并提示学生留意重点词语“与”字, 表明文章的说明重点不仅仅是海洋, 而是海洋与生命的关系。

二、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即以设置问题的形式来设计课堂导入语[2]。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思考的发端, 探寻是兴趣的源头。课堂之初, 如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扣人心弦的问题与出人意料的悬念, 便会吸引学生, 引发其思考。在教授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时, 当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从古到今, 许多人对生命之结局作了各自不同的诠释 (幻灯片:秦始皇陵墓、泰姬陵、拿破仑陵墓、埃及金字塔......) 那么, 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又是怎样诠释生命的最后驿站的呢?他的坟墓被作者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那最美的坟墓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从幻灯片上看到了古代帝王、名人伟人的陵墓的雄伟气派, 学生们纷纷赞叹议论, 加之以推波助澜的问题, 他们愈加思维活跃, 表现积极。这样, 从提出疑问到探寻解答再到最终释疑, 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将贯穿整堂课,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被动教为主动学。

三、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以实物、图片、歌曲、录音、录像、flash等为媒介进行课堂导入, 变枯燥无味的说教为生动直观的形象。绚丽的色彩、直观的道具、旖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 可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带来学习的热情的高涨。

四、故事导入法。

听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 在课堂导入阶段, 使用生动、形象且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 往往能收获生发联想、引发思考的效果。如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可以如此导入:“从前, 有一位老婆婆......这个故事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文《提醒幸福》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短小精悍又生动有趣的故事, 会将学生强烈地吸引进课堂, 让他们展开联想, 积极探寻。

五、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即教师运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 (可结合图片) 描摹一幅图景或营造一种意境, 从而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想象优美的意境, 体验美好的情感, 感受心灵的震撼。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教育、美育是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它如同肥沃的土地, 让知识的种子在这里撒播与发芽。由景生情, 由情入景, 在教学之初, 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协调的情境, 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投入到课文或欢乐或悲痛, 或神圣或忧郁的情感之中。情景相随, 意境相生, 优美动人的画面、或浓郁或清新的抒情格调、诗情画意的审美意境、美轮美奂的情感体验, 不仅有利于学生领会作者情意和文章主旨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更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塑造与发展[2]。如在课文《荷花淀》的导入阶段可披文入情, 结合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 用细腻生动的语言 (可结合幻灯片图片) 让学生们进入一幅唯美的画面——宁静的夏夜、柔和的月色、美丽的女人、洁白的竹席、氤氲的薄雾、柔和的夜风, 一幅清新宁静、淡雅温馨的月夜水乡编席图。此刻, 学生们尽情投入, 展开想像, 徜徉于唯美的画面和真挚的情感体验之中。

六、温故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 通过联系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的学习内容, 是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因为通过新旧知识对比, 有助于整合知识结构, 在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有效提高学习能力[3]。例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文艺性说明文的课堂教学伊始, 教师说:“过去我们学过《海洋与生命》、《空间站》等说明文, 学到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还了解了说明文的一般语言特色是准确简明。今天, 我们将要学习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 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和过去所学过的说明文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通过回顾以往所学, 帮助学生复习有关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知识;同时, 通过对比, 引入新知, 让学生探寻文艺性说明文和一般说明文的不同, 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七、随机导入法。

利用课前或课堂上突发事件或课堂中学生关注、议论的话题来为课堂开场, 也能取到良好的导入效果。如一位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了导入语, 但上课了, 许多学生还在议论流行音乐。教师灵机一动, 决定丢弃事先设计的导语, 相机行事:“同学们, 上课了, 怎么大家还在议论流行乐, 大家一定很喜欢听音乐吧?”课堂沸腾起来, 学生们纷纷停止先前的议论并热烈回答:“喜欢......”“那我们今天一起来听音乐, 一首变奏曲。”学生们神色好奇, 老师接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汉堡港的变奏》一曲由全体船员奏响的精彩无比的乐章。”虽然教师事先准备的导语设计巧妙、言辞优美, 但由于相机行事更切合当时课堂的情境和学生关注的热点而带来了学生的积极投入和主动参与, 因而更胜一筹。

因此, 好的课堂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 也是架起教与学互动的桥梁。然而学无止境, 教无定法,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也是有方法而无定律, 教师要根据课材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来选择最适合有效的导入法, 做到科学、新颖、有效, 才能发挥其作用, 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建姿 奏好课堂教学的第一音——谈语文教学课堂导语设计[J].南平师专学报, 2006, (1) :75

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篇10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 以技工学校《数控编程》的教学为例谈谈导课的作用、原则及实施方法。

一、导课的作用

好的导课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的作用, 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导课的原则

要设计出好的导课, 就要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则。

1、符合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学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的归宿, 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 导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导语, 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进去。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

性——导入的设计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 做到思想观点正确, 论证合乎逻辑, 举例可靠恰切, 方法严格规范, 符合客观实际, 违背科学性的导入, 尽管非常生动精彩, 也不足取。

3、符合学生的实际——导入的设

计和运用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规律。其中, 尤其要遵循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

4、符合课型的需要——课型就是

根据主要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在类。导入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

5、符合简洁性的特点——导入过

程时间不能太长, 导语的设计应短小精练, 导入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宜控制在三到五分钟。

三、导课的方法

1、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是

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导入方法。上课伊始, 教师开宗明义, 直点主题, 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开讲可以使学生明确目的, 少走弯路,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在讲授数控编程中“基本运动指令”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学习数控编程中最基本的几个运动指令——G00、G01、G02、G03, 这几个指令是数控编程时经常用到的, 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它们的名称、功能、用法、编程格式及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2、衔接导入法——衔接导入法也

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法。它主要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过渡, 自然引出新知识。也可以说, 这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使学生在感知新知识时, 既有思想准备, 又有知识基础, 学生会感到亲切, 能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新知识, 使新旧知识连贯。

3、悬念导入法——在教学中, 精

心构思, 巧布悬念, 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发兴趣, 二是启迪思维。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数控编程》中“刀具半径补偿指令”时可以这样导入:在数控编程时, 为了方便我们通常是依据零件的轮廓来编程, 但是加工时刀具中心必须偏离编程轨迹一个距离, 才能加工出正确的零件轮廓。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4、设疑导入法——“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 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 才有收获。教师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思想上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很有作用。

5、演练导入法——在上课开始,

教师选择一些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图表等进行演示, 或者做一些启发性强的实验、练习,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参加操作。这种方法直观强, 能强烈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 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使课堂气氛活跃, 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抽象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数控编程》时, 可以在上课开始时用多媒体播放数控加工视频,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数控加工的过程。然后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控机床在加工过程中所做的动作, 是靠程序来控制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数控程序的编制。

6、审题导入法——审题导入法是

指新课开始时, 教师先板书课题, 然后从课题的题意入手,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

7、试误导入法——设计利用常规

的知识和技术处理时一定出错的任务或问题, 利用试误导入所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理论上, 有一种观点认为: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试误、纠偏的过程。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对导入的方法加以变更和创新, 使之符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清瑞:《浅谈政治导课的基本要求》.成才之路.2006年21期[1]林清瑞:《浅谈政治导课的基本要求》.成才之路.2006年21期

上一篇:职业中专班的管理工作下一篇:地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