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督模式

2024-05-09

质量监督模式(精选十篇)

质量监督模式 篇1

传统质量监督模式的弊端

(1)单一的现场质量监督,无法实现质量监督机构对物探项目实施全过程参与及全面监控的质量行为。物探项目施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多设备特点,决定了传统单一的现场质量监督方式已远远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单纯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到位,难免使监督的全面性受到约束,造成无法对物探项目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的核验、评定和有效控制的问题。

(2)企业内部质量监督人员的现有素质,尚不能保证项目监督的有效性。北疆经理部质量监督机构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监督理论和经验乃至现场监理的权威性虽然有了质的变化,但少部分质量监督人员素质不高、质量管理知识相对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这势必影响物探项目质量的监督力度和深度,削弱企业内部质量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3)部分地震队领导、技术人员及现场施工人员对质量管理、质量监督的认识不足,意识淡漠。从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他们才是质量管理的主体,生产出优质的物探产品,最大受益者是他们,而不是质量监督人员。如何从思想上转变地震队人员对质量管理、质量监督的认识,也是目前在质量监督模式方面急需探讨的问题。

建立质量监督新模式的措施

为了全面贯彻执行国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质量法律、法规以及油田公司对工程质量的强制性标准,质量监督机构应根据甲方对物探项目质量不断发展的要求,针对质量监督机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不断深化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1 建立健全质量监督告知制度,提高监督执法的透明度,使质量监督真正成为“阳光监督”

从物探项目确定之日开始,质量监督机构就应享有全面知情权。与施工队共同现场踏勘,了解地理环境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协助地震队做好招标投标工作,参与编制投标文件,将质量难点纳入投标书中他们对施工所用设备具有选择建议权,减少因设备原因造成对施工质量的影响;了解项目的施工方法、实施计划、施工时间、施工环境等,从而确定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以便充分调动施工单位自查自纠、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规范质量行为,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2 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保证执法监督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深化企业内部质量监督机构改革,提高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监督执法。应改变现有的监督方法,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一个项目应配备两名以上监督人员,并规定持证上岗。在日常质量监督和调查违规行为过程中,推行“一人为私,两人为公”的执法理念。同时规定不同级别的监督文书分别由现场质量监督、质量监督机构质量总监、质量监督机构的领导以及经理部主管质量的副总师、总工、处长按权限范围签发,保证执法检查和处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形成集体质量监督的局面。

3 建立预见性、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做到服务与执法有机结合

企业内部质量监督机构针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三大环节,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行为的严肃查处的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服务性。当工程质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或工程施工到难点部位、易出现质量通病的部位时,质量监督人员应及时到现场提示和指导,以此扭转滞后监督、被动应对的局面。

4 建立行为监督与实物监督并重的监督运行机制,实现全方位质量监控

企业内部质量监督机构应将每一个物探项目的全过程质量行为及其结果(采集资料质量),均列为监督对象,将物探项目实施方推向质量责任第一线,通过日常监督、监督巡查与竣工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各个要素实现全面的监督。对于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或“质量隐患”,除严格按《北疆经理部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外,还要坚持通过《质量公报》以及质量会议、生产例会等形式通报,确保奖罚到位,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

5 改变以日常监督为主的传统监督方式,采用授权与监督相结合的新监督方式

目前的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采取驻队监督、巡查、抽检相结合的监督方式,以保证施工质量为主要目的,以保证施工各环节质量行为为主要内容,以开工验收和竣工验收备案制为主要手段,改变原来的预约式、通知式的监督检查方式,加强巡检和抽查,保证检查内容和各施工环节都能够真实反映施工的质量状况。加大处领导对质量监控机构主管人的授权、质量监控主管人对驻队现场监督的受权力度,将充分授权与严格监督相结合,使驻队现场监督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授权者对于被授权者有指挥和监督权,被授权者对授权者负有报告和完成任务的责任。但要把握好“授权”与“用权”的度,要做到“放而有度”。

6 不断提高监督队伍的素质和监督工作水平

没有高素质的质量监督队伍,就很难建立与质量监督职能相适应的权威。随着物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物探质量监督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质量监督机构必须不断更新质量监督人员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知识,提高质量监督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还应不断完善质量监督手段,不断更新完善现场质量监控检查方法,加大监督的科技含量,提高质量监督的工作水平。物探质量监督要适应物探市场发展的趋势,不断提高监督能力,学习方方面面的技能,把项目参与主体、专业化服务单位、第三方承包商之间的经济利益和权力,同项目整体利益相统一,协助解决好共同目标与不同利益目标之间的矛盾,在项目目标的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取得项目的成功。要实现项目监理目标,质量监督必须是高效率的。从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考虑,对质量监督人员进行培养和培训,加深专业技术知识、招标投标、有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使监督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强烈的责任心,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其对质量管理和工序化控制进行全面学习,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提高质量监督的素质,完善对物探项目的科学化监控,造就和培养综合性监督人才,全面提高监督服务质量,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监控工作。

使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工作更为有效的三点建议:(1)采用日常计划以把精力集中在优先事项上;(2)有效地组织文书工作和记录;(3)消除或减少浪费时间的活动[1]。

7 重视全员的参与、激励,实现产品的“零缺陷”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甲方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观念、重点、标准、程序等方面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质量问题已不仅仅是施工队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质量管理部门的问题,而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的问题。因此,只有具有卓越管理能力的管理者和凝聚了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员工才能生产出优质的物探产品。无数的实践证明,产品的质量取决于企业的“人员质量”。科根·佩奇提出:“产品质量不是制造出来的,质量是一种习惯。”这就把产品质量问题推向人的素质问题。中国著名企业海尔公司的质量理念是: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因此,我们把对员工职业素质培训和质量知识培训看作企业获取优秀产品的重中之重。所以说,以人为本,重视全员的培训、参与、激励,是实现产品“零缺陷”、企业获取绩效不可忽视的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质量否决权”,在每一位员工心中深植“质量第一”的观念,让员工把每一道工序都想象成最终产品,使每一项工作、每一道工序、每一位员工都处于受控状态,质量层层把关,环环紧扣,保证每一道工序都是优秀产品,通过严格的过程管理,确保物探产品最终的高质量[2]。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监督机构应不断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严格遵循质量监督程序,充分发挥主管领导、项目施工队、质量监督、员工等各级质量责任主体的主导作用,依靠先进的物探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技术,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监督、管理项目质量活动,不断探索和实施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规范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为实现“永远严把质量关”的承诺,为油田公司获取高质量资料,为公司赢得高效益而努力。

摘要:随着我国物探行业飞快发展和油田公司对物探产品高质量的要求,物探单位需要全方位、全过程对物探项目进行质量监控,为此,质量监督人员必须掌握和提高技能,达到真正做好物探工程质量监控工作的目的。近几年,东方物探公司不断进行物探质量监督方式的探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使物探质量监督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监督管理按章执法体系已基本形成,质量监督步入了依规执监的快车道。

关键词:物探行业,质量监督,模式

参考文献

[1]科根.佩奇.质量管理一日通[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质量监督模式 篇2

“四五”普法的五年中,xx市国税局确立了“以信息化为依托、预防为主、实时监控、全面监督、纠追并举”的税收执法监督新思路,通过流程化管理、信息化运作,使税收执法监督渗透到税收业务工作的各个岗位、各个环节,促进了规范执法与优化服务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进了依法治税。

一、以人控为着力点,全面推行《税收执法检查作业指导书》,实现执法监督规范化标准化。

五年来,xx市国税局把深化执法监督作为推进依法治税的突破口,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从确定执法标准入手,制定《xx市国家税务局税收执法检查作业指导书》,以标准化的执法检查促进税收执法科学化、精细化,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力度。

《税收执法检查作业指导书》突出检查程序、检查内容、检查方法标准化,为执法者和监督者开展执法自查与执法检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开展执法检查的诸多困惑。一是解决了过去存在的检查随意、监督乏力的问题。改变了广大干部对执法检查的认识。消除了干部存有的侥幸心理、抵触情绪。二是检查标准有“据”可依,有“规”可循,减少了与被查单位的扯皮。三是检查标准给检查人员提供了检查方法,逐渐摆脱检查深度过分依赖检查人员业务素质的现象。四是根据标准检查,能达到查深查透、全面完整的检查效果。

二、以机控为突破点,实行网络作业、环节监控,实现税收执法权的网络监督。

根据ISO过程控制原理,市局以作业标准为蓝本,充分依托征管信息系统,以工作流为主线,根据工作流运行的特点,逐条梳理工作流,设置监控指标。将所有的执法行为纳入监控,又实时监控着工作流运行的全过程,实现了检查监督日常化。

一是通过自控,每一个税收执法人员都应该按照作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实行自控。特别是对执法中涉及自由裁量权的、操作时限以及操作程序的,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作业标准执行,而不是依靠管理人员监督的被动控制;二是通过互控,即工作流各环节间相互的关联控制,由下一环节对上一环节传来的工作流信息进行分析,当发现错误时,即作为不合格的工作流予以退回纠错,对不按要求退回的承担连带责任,实现环节间的流转控制;三是通过机控,即在工作流中寻找关键控点,对可量化的设定一定的控制指标,全程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执法行为,实现了由“人工管人”到“机器管人”的转变;四是通过专控,即检查控制,将执法检查纳入征管信息系统,通过有重点、有目标地定期或不定期的日常、专项、重点执法检查,检查系统记录的超标信息,随机筛选工作流处理情况以及对在税务稽查、大要案审理、群众举报、财政审计部门检查反馈等发现的执法问题,均建立核查录入异常信息机制。以此形成了层层控制、环环制约、全方位、多层次的~化立体监控机制,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失控问题,保证了监控不留缝隙。

三、内联外举,提升执法监督质量。

(一)整合共享信息资源,构建横向监控关系。

五年来,xx市国税局的执法监督除在征收、管理和稽查各系列依托征管信息系统建立基于工作流的事前、事中、事后前移监控关口的监控体系外,还着力对各系列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共享,相互间形成执法监督的制约关系。如:通过稽查系列每月的《征管建议》来监督反思管理系列中存在的执法问题;通过定期对稽查系列发现的重大涉税案件的分析,查找和反思管理、征收系列中税收征管漏洞和存在的执法问题。

(二)畅通外部监督渠道,接受外部监督。

主动接受领导监督。实行局领导定期走访制度,每半年到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走访一次并听取意见;定期汇报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定期检查制度,邀请领导检查指导国税工作。

寻求部门监督。建立三项制度,即部门联席会制度,请有关部门座谈;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向有关部门寄送征求意见信;协同配合制度,联合有关部门执法。

诚邀纳税人监督。一是登门走访寻监督。市局规定:区、县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月走访5户以上地区重点企业法人,区、县局每年走访重点税源户70%,并实行定期回访制度,凡没有摸清企业意见的要求重新走访。二是联席座谈求监督。各单位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纳税人座谈会。每年一度的外税沙龙,就深受在宁外商及代表、机构的欢迎,称这一举措有利公正执法,维护纳税人利益。三是民主评议帮监督。全面推行执法评议制度。每年向纳税人寄送《税收执法情况评议信》,收集对国税人员服务态度、公正执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办税服务厅设立评议箱,由纳税人根据税务人员执法情况填写评议卡。市征收分局办税服务厅去年共收到评议卡 300 多张,其中反馈 38人(次)服务态度一般,分局对有关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和考核扣分,使办税人员服务态度大为改进。

四、追究与纠正并举,提升执法监督深度。

加强执法监督的有效性。五年来,xx市国税局内部执法监督逐年加强。~年全市国税系统内部执法监督融入创新理念,将执法监察与执法检查资源整合,积极探索执法监察与执法检查联合检查运行机制,在“人控加机控”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上增加联合检查,形成“人控加机控,检查加监察”的内部执法监督制约格局。

创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 篇3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创新模式

1.引言

随着国家建筑制度进行了深化改革,建设行业的质量监督工作也有了更加长远的发展之路,在工程的质量监督上已经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工作制度。同时,我国的一系列工程质量监督的法令条文也相继出世,建设工程监管系统也逐步完善。可是,我国在这十几年中所奉行的监督模式却是一成不变的,它基本上就是由工程地基基础与主体分部以及工程竣工这三个部分的监督情况,作为对这项工程质量监督的考察的最终依据。

2.对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看法

2.1强化责任制度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正在进行建设的项目进行合法的监督检查,以确保该项工程的建筑质量符合相关规定的标准,并且对此项工程的工程质量要有清楚的认知,在第一时间要向上级汇报;其次,监督部门存在于建设工程的队伍中,会给建设公司带来心理压力或心理暗示,从而达到让该项建设工程的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目的;第三,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如果存在可能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质量问题,则要对其进行细致谨慎的检查;最后,一个较好质量监管部门,不仅可以提高监督执法的公信力,也可为建设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2.2强化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准则

监管部门的工作态度或者工作热情不可以与一项建设工程质量的优劣相联系,而是要通过监督人员发现以及解决质量问题作为评价他们工作态度的标准;该地域之内的监督机构所控制的工程的全部质量水准将会是监管人员作为工作业绩的证明;监督人员在监督建设工程的同时,也被建设各方责任主体与律法所监管,监管工作的业绩也可以从工程建设有关质量投诉的多寡来判定,整个社会将会对监管机构作出客观的评价。

2.3将监督机构里面的工作做到最好

积极的参加各种与监督对象互动的一系列活动,并且要发挥自主能动性,调节氛围,彼此间相互帮助、相互提升。一般可以通过研讨会与座谈会的方式进行沟通了解,最终的目的是让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认识到监督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

2.4调动监督机构内部优良的工作气氛

监督机构在对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时,通常都会有自己的一条管理程序。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这种程序必须要简化,并且该程序也要科学实用,最好将监督的工作环境设置的较为开阔。这样一来,如果有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就会有人在第一时间发现,玩忽职守的员工看到周围的同事那么努力,自己也会聚拢精神,好好工作,也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3.研究探析创新模式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就必须要推翻或者在以前的模式上进行创新与继承,将它们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所带来的效果翻一番。具体将会从里外量处进行分析。

3.1内部分析

3.1.1创建优秀的监管部队

将工程质量监管的任务划分成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根据这几个部分选派优秀的监管人员对其进行监督,通常将建筑工程的主体部分、装修部分和建筑材料的品质等几个成分进行严格的监管,各个部分的监管人员要对该项工程进行循环往复的监督检查,并且各个部分的工作人员之间也要就行相互监督,使该项工程的每一个部分都能接受监督。

3.1.2多人依法行动,对建设工程进行监督

一般来讲,在对某项建设工程进行依法监督时,一定要多人一起行动,避免一个人或两人一起检查,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检查工作是公正公开的,另一方面多个人帮忙可以补齐其他人的知识缺陷,有助于互相学习,增长知识,也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

3.1.3加强对监督人员的内部考核

将监督机构的工作机构分隔成独立的科系,然后对各个科系的监督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平时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工程项目质量的投诉监控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数量以及平时监督人员应对上级人员的抽查情况等,进行内部考核,可以使监督机构的工作运行更加程序化。

3.1.4确立责任制

如果某项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首先找到出现质量问题的区域,其次在监督机构中选取监管该区域的科系质量问题由此科系进行解决,在解决问题之后,监督机构再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对该科系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罚,追究它的责任。

3.1.5确立例会制度

在每个月或者每段时间内,确立一个统一开会的时间,由监督机构的各个科系统一汇报监督工作以及该科系的下一步行动或计划,在例会结束之前,要提醒各个监督人员注意事项。

3.1.6确立通报制度

在监督机构众人出入的地方设置通告牌,将各个科系所发现的问题进行通告,在本科系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通告,或许其他的科系会有人知道怎样解决,为解决问题提供方便。

3.1.7确立日志式的管理模式

在监督机构的内部,将监督人员每天的监督工作进行记录,尤其是每天所检查和监督的项目、该项目出现了什么质量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又使用了什么解决办法以及在解决问题后,该项工程的目前质量状况做一个详细的档案,并且,这项档案应该有专业人士集中管理。在监督机构内部应该使用统一的档案形式,并且设置目录,方面日后查阅。

3.2外部分析

3.2.1以动制静

简而言之,就是将以前的定期定点的静态监督检查改成不定期、不定点的动态监督检查。在没有告知建设工程管理人员的时候对该项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管,对此项工程的关键位置要进行多次深层次的检查,这样以动制静可以增加监督检查的效率。

3.2.2建立质保体系

首先,建设工程项目负责人,应该在施工现场布置质量优良的建筑模型以作示范;第二,应该对建设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质量监督的奖罚制度,如果工人偷工减料,就应该受到处分,如果工人找到质量缺陷,则应对其进行嘉奖;第三,在很显眼的地方,放置公示牌。

4.结束语

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建筑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脚步,创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模式已经亟不可待,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创新队伍不仅要对监督模式进行研究和求索,也要对监督理念有一个新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谭莉,胡均雨,当前质量监督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对策阴,工程质量,2010(S1).

工程质量监督新模式探讨 篇4

社会过多依赖工程质量监督核验, 客观上把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视为了工程质量的责任者。

工程质量“谁核定, 谁负责”, 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变相成为工程质量的责任者, 而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的各方责任主体, 反而“袖手旁观”, 进而颠倒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产品的制造者以产品直接负责的规律, 而质量监督机构的行为是政府授权的, 质量监督是政府管理行为的延伸, 政府同样也成为工程质量的责任者。客观上造成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现行三部到位等级核定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方式的矛盾与不和谐。

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 无法实现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行为的全面监控。

建筑工程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和材料设备多品种的特点, 决定了传统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方式已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单纯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到位。施工几百天, “判断”一阵子, 难免使监督的全面性受员、科长以及站领导按权限范围签发, 保证执法检查和处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建立预见性、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 做到服务与执法有机结合。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针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过程过程和事后控制三大环节, 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行为的严肃查处的同时, 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 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服务性。当工程质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或工程施工到难点部位、易出现质量通病的部位时, 监督人员应及时到现场提示和指导, 以此扭转滞后监督、被动应对的局面。

建立行为监督与实物监督并重的监督运行机制, 实现从单一实物监督向工程建设各方质量行为监督的延伸。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以及其结果, 即工程产品质量, 均列为监督对象, 将工程建设参建各方推向工程质量责任第一线, 通过日常监督、监督巡查与结构工程季度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 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要素实现全覆盖的监督。对于在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工程”, 除严格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外, 还要建立和推行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公告制度,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定期向社会发布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和公告, 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

改变以日常监督为主的监督方式, 将随机检查作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应采取巡查和抽检相结合的监督方式, 以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为主要目的;以保证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环境质量和与此相关的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为主要内容;以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制为主要手段, 改变原来的预约式、通知式的监督检查方式, 加强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 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能够真实反映施工的质量状况。

为了保证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监督机构应不断提高监督队伍的素质和监督工作水平。

没有高素质的质监队伍, 就很难建立与质量监督职能相适应的权威。因此,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必须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的学习, 提高监督队伍的业务素质。还应不断完善质量监督手段, 增加检测设备, 改变传统的“敲、打、看、摸”等落后的检查方法, 加大科技含量, 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水平。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不断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 严格遵循质量监督程序, 充分发挥各方责任主体的主导作用, 依靠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 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活动, 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 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摘要: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活动, 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 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质量监督模式 篇5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中涉及着多个部门,其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尤其是在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众多问题,需要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进行健全,保证各参建主体及管理主体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各项工作,严格执行相应法规制度,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模式创新

引言

水利工程质量事关人民生活、生命财产安全,也是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根本。因此,做好水利工程监督管理工作将对工程建设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制度方面还有着很多不足,基于此,本文就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创新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体系,保证水利工程质量。

1、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现状分析

1.1质量监督执行力差

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而言,其项目法人通常指的是工程所在地的乡镇,因此,管理人员岗位配置通常交给乡镇地区的水利工作者或者技术人员兼职开展。在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各方人员都相对较少,在前期阶段、建设阶段以及质量安全管理环节的人员配备更为不足,无法严格执行合同内容,导致相当一部分工作程序及建设资料无法满足相关技术标准[1]。此外,缺乏良好的质量监督执行能力,有相关资料表明,2013年县级质量监督机构需要给予质量监督的小型水利工程数目超过120个,每个质监人员需要负责的工程数量多达20~30个,工作任务和工作量都严重超标,导致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1.2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现阶段我国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在规模上相对较小,建设主体单位和相关单位在技术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项目法人质量第一的观念不明确,对工程管理的重视度较低,未能真正贯彻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度。在招投标过程中,有些工程缺乏规范性,有些工程没有实现公开化,这都不利于提高招投标工作的质量。负责工程设计的企业没有针对小型水利工程开展全面的前期勘测,导致设计出来的方案不够科学和完善。负责水利工程施工工作的人员在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施工人员缺乏足够的施工经验,不利于保证良好的施工质量。

1.3缺少质量评定意见

质量评定通常需要在综合分析SL176-200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相关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开展质量评定工作,该规程通常是应用于大中型工程质量评定工作中,虽也可以应用于小部分小型水利工程的质量评定,但毕竟没有针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相应条款,只能作为参照。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常见的执行标准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施办法》,该办法主要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而言,目前也没有针对小型水利工程的实际质量检测工作提出的执行标准,以上现状均造成小型水利工程无法开展科学的质量评定工作,很难保证准确地质量评价结果。

2、建立健全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模式

2.1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

小型水利工程通常包括小型防洪工程、小型发电工程等。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综合分析各种小型水利工程的特征,不断创新质量监督模式。

①核定制质监模式。通常应用在刚刚建设完毕的小型水库或者其他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采用立项的方式针对工程进行科学审批,进行全方位整治,同时对河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其周边构筑物进行科学的质量监督[2]。操作流程是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作为参考规程,针对项目法人、水利工程设计图纸以及工程施工企业的质量监督申请条件进行审核和评价,选择核定制方式开展质量监督工作,详细审核相关报告和资料,同时,针对工程整体质量进行评价,确定具体的质量等级。

②核备制质监模式。一般应用在建设管理相对比较集中的小型水利工程质监过程中。操作流程为项目法人负责召集有关方面,按照相应的规范对水利工程具体质量控制要求进行科学制定。在实际建设工作中,质量监督部门负责检查工作,给予指导建议,并发现项目质量监督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督促其及时整改。小型水利工程正式完工并接受验收之前,项目法人召集监理方、设计方及施工方等接受质量监督,确定相关质量控制是否符合相应要求,同时将评定结果上报相关质监部门核实备份。

③现场监察模式。对那些不符合核定制及核备制模式的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可以综合分析工程建设现状,针对关键节点进行现场监察,同时结合相关部门和科室的力量,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顺利开展完工验收。该模式一般应用在河道清淤工程、喷滴灌农业工程以及其他由村民负责组织建设的小型农用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中。这种模式的应用能够大大减少完工验收时间和精力,此外,针对部分应急工程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完成验收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2.2采用联合监督和巡查制度

目前相当一部分县级质监部门在人力资源上相对比较匮乏,而小型水利工程的数目又相对较多,工作量大[3]。在小型水利工程质监中采用联合监督制度,能够针对不同乡镇的小型水利工程开展有效质量监督,充分调动县级质量监督人员的力量,同时结合乡镇技术工作人员的力量,更好地开展质监工作。县级质量监督人员在质量监督小组中担任组长,乡镇技术工作人员担任普通组员,为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贡献力量。联合监督制度的应用不但能够促进县级质量监督人员以及乡镇方面的有效交流,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质量监督工作者的带动作用,充实乡镇技术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2.3选择差异化的质量检测手段

工程质量检测是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对小型水利工程,开展质量检测工作时应综合分析《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施办法》中具体内容,明确具体的质量检测要求。针对那些选择核定制进行质监的小型水利工程,应严格遵循《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施办法》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执行。而针对那些选择备案制开展质监工作的水利工程项目,应合理放宽具体检测项目,科学调整检测数量。针对那些选择联合验收方式开展质监工作的水利工程,则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其进行质量确定。

3、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充分保证其质量安全,还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通过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综合性监管网络的建设以及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实现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为工程建设提供充分质量安全保障,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包模式下核电厂调试质量监督研究 篇6

关键词:核电;调试;质量监督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9-0167-02

1 概 述

核电厂从萌发建设到寿命结束要经历厂址选择、设计、制造、建造、调试、运行和退役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作为上述工程阶段之一,调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调试过程是对设计、设备制造和安全质量的一次全面检查和验证,验证设备和系统的功能及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电站总的性能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要求,以及电站的安全性能是否符合国家核安全局规定的民用核设施的安全要求,最后将符合各种要求的核电厂移交给营运单位,可以把调试看作是质量检查的活动,所以对调试过程的质量监督也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调试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及提升的有效性进行探讨,核电厂经历良好的调试才能保证投入运行后设备和系统保持较高的可用率,为核电厂后续的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2 宁德核电厂调试阶段质量监督的体系现状及质量 监督发现的典型问题

由于需要调试的设备多,系统庞大,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又相互密切关联,由于与其它阶段相比较,调试阶段更为活跃多变,动态程度更高,可靠的设备和人身的安全表现更为显著。调试过程是在相关施工队监督下将一个个系统从安装承包商接过来,逐步进行调试,完成一系列调试任务和验证设备可靠性后转交给营运单位。这样,调试过程既与前面的安装过程相联系,又与后面的生产运行过程相衔接。不仅如此,调试过程还与设计、设备供应商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调试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总承包方还是营运单位对调试阶段的质量监督也非常必要。

2.1 宁德核电调试阶段质量监督的体系现状

根据宁德核电项目的总承包方式,调试工作由总承包方所属宁德项目部的调试分部负责,且根据《HAD-003-09核电厂调试和运行期间的质量保证》要求,总承包方和营运单位的质保部门也必须对调试过程进行监督,以验证调试工作与调试试验程序、管理要求、设计等要求相符。这样可以将调试阶段的质量监督分成三部分:一是总承包商方调试分部内部开展的技术性质量控制和过程性质量控制;二是总承包商方后台调试中心质保部门及项目部的质保办对宁德调试项目的质量监督和监查;三是营运单位对调试承包商的质量监督和监查及调试过程的调试监督与见证。

2.2 宁德核电调试阶段质量监督发现的典型问题

宁德核电自2010年1月首个系统(0LBK)开始调试到2016年7月4号机组具备商业运行条件,至今已经有六年多时间,在此期间,宁德核电1-4号机组分别经历了冷试、热试、装料、临界、冲转、并网等一系列调试过程,都顺利实现了商业运行,但在调试过程中通过调试质量监督和见证等发现的典型问题来看,调试过程及质量管理仍需持续改进。

2.2.1 人员培训和授权

人员培训和授权是否满足要求,是调试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之一,尤其是关键岗位人员的准备,在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的人员培训和授权问题主要表现为:

部分试验负责人(TS)或试验负责人助理(ATS)未取得相应的调试人员资格授权,却实际从事TS承担的调试工作;

未获得调试质量控制工程师(QE)授权便对质量计划进行审核设点并执行签字。

2.2.2 质量计划的准备与执行

调试质量计划是调试期间试验活动和检查内容的过程文件,用于调试过程质量控制,是实施调试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质量计划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质量计划的步骤设置过于简单,不能简述该步骤的工作内容,质量计划不具备可操作性;

②部分质量计划控制点的描述与相应试验程序要求不一致;

③质量计划中对质保分级不准确,部分系统应为与质量和安全相关(PQSR),但错误划为成与质量相关(QR);

④部分涉及有安全准则的试验,相应质量计划没有按照程序要求设置H点或未设点等,暴露出对质量计划的管理要求不清楚;

⑤部分质量计划的签字日期早于试验报告中的试验完成日期;

⑥部分质量计划中报告点(R点)签字不规范,执行者和调试质量控制工程师(QE)签字均由QE执行签字;

⑦部分质量计划中工作已完成但未及时签点;

⑧部分质量计划已关闭,但调试程序中的试验内容尚未完成或TR 报告尚未编制。

2.2.3 试验程序的准备与执行

试验程序是开展调试过程的基础和依据文件,试验程序的质量对调试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试验程序在准备和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部分已通过调试审批或正在执行试验程序中安全准则与上游设计文件不一致;

②部分涉及安全准则调试程序中无安全准则内容或将安全准则内容错放入运行准则中;

③部分试验程序需要操作的设备信息错误,程序前后的要求不一致;

④部分技术程序中职责描述错误,所引用的参考文件不是最新版;

⑤个别试验报告中填写的试验工器具有效期信息错误;

⑥部分试验报告中记录的部分试验内容完成日期前后不一致;

⑦个别试验报告中涉及的安全准则内容未在报告中列出;

⑧个别试验报告中的试验数据缺失或试验数据记录错误。

2.2.4 调试设备维护保养管理

设备从安装移交到调试手中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一些重要设备和系统为保持其良好状态,必须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如:泵轴的定期盘转和加油脂防止锈蚀。所以根据设备和系统的重要程度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显得尤为重要,设备维护保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未按程序要求建立重要成品保护系统、设备的清单并进行重点保护;

②个别系统未按程序要求编制巡检卡、未填写巡检作业记录;

③调试防异物高风险活动未按照管理程序要求编制并实施防异物专项控制方案;

④现场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如:部分转动设备缺油或部分设备存在锈蚀;

⑤调试期间设备维护保养作业和巡检结果,纸质签字记录单保存管理不全。

2.2.5 计量器具管理

计量器具管理包括在线和离线计量器具管理,在线仪器仪表指的是已安装设备上或电站系统上永久设计安装的各类仪器仪表,离线计量器具主要指调试时为获取试验数据,临时安装在电站系统中的工器具及单独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计量管理器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部分在线仪器超过检定周期未检定,在线仪表信息更新不及时;

②调试过程中使用检定过期的计量器具;

③不合格器具未张贴《禁用证》标识;

④未对退检、不合格计量器具在检定周期内进行的试验活动进行评估;

⑤计量库温湿度连续超标,但未填写《调试库房温湿度超标报告单》。

2.2.6 其它问题

①程序缺少对装料值长的资质及装料过程装料值长变更的规定;

②调试工作票已过期,尚未办理延期手续;

③移交调试后额外工作通知(AWN)填写不规范且施工人员未按工作程序施工;

④意外事件单(UES)分级错误或未按要求开启。

3 核电厂调试阶段质量监督有效性提升措施

目前宁德核电4台机组已全部调试完成并商运,结合宁德核电调试阶段质量监督体系现状及质量监督发现的典型问题,通过总承包方和营运单位对问题的分析,及营运单位对总承包方质量监督的改进方式,制定了有效的改进措施,有效促进了宁德4台机组调试过程质量控制,为后续核电调试机组质量管控和改进提供了优化和改进的建议。

3.1 完善调试人员培训和授权制度

针对调试人员培训和授权问题,制定相应的培训大纲和管理程序,采用“上岗必须授权、授权必须培训、培训必须考核”的原则,按照“全员终身培训制”的要求开展培训管理工作,为了合理、准确地确定满足各岗位要求的培训课程,对《岗位责任与规范书》中岗位职责所描述的主要工作范围和责任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能力,结合各岗位基本资格要求,确定相应的培训课程,可以分为授权课程培训和技能培训课程两部分,并根据培训情况,开展有效的理论和实操考核,使调试人员真正领会核安全文化理念及具备实际动手能力。

3.2 优化调试总承包方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调试总承包方调试过程质量控制程序,质量控制体系分技术性质量控制和过程性质量控制两类,按照系统试验负责人级和质量控制主管级两个层级执行。技术性质量控制主要是对调试技术文件的审查,包括调试程序、各类变更文件和调试试验报告的审查,以及试验结果的分析评价。试验负责人负责各类技术文件编写的责任,对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负全责,质控主管对其进行质量审查并按相关规定签字确认。过程性质量控制主要通过质量计划或者现场监督和巡检的方式对现场的调试活动实施监督和质量控制。试验负责人负责质量计划的编制和执行,质控主管负责质量计划的审核和设点,并批准质量计划。质量计划的执行者是系统试验负责人,试验负责人根据质量计划的控制点设置情况提前通知质量控制主管组织现场监督活动。当完成质量计划规定的作业活动后,质控主管负责对这些文件填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作一次最终审查,并关闭质量计划。

在调试试验程序、质量计划准和执行过程中,充分发挥系统试验负责人和质量控制工程师作用,定期对调试试验程序、质量计划及试验报告进行抽查,对抽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对其他同类程序、质量计划及试验报告进行普查,从制度上进行完善。

3.3 有效落实计量器具管理

建立调试计量管理程序,对在线计量器具和离线计量器具做好区分和分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要求,严格开展计量器具的检定和定期检查工作,对退检、不合格计量器具在检定周期内进行的试验活动进行追溯和评估,并对计量器具库房做好计量器具的标识和定期检查工作。

3.4 重视设备维护保养管理

设备从安装承包商移交给调试承包商后,调试承包商应建立调试期间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根据上游EOMM和预防性大纲要求以及设备和系统的重要程度,建立重要成品保护系统、设备的清单及维护保养规划,并根据规划建立调试期间设备维护保养的计划,按计划开展对应的维护保养,使设备处于良好状态,为后续设备和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3.5 总承包的质保部门应发挥其监督作用

总承包方调试中心的质保部门及项目质保部门应定期对调试管理和调试过程进行定期监督监查,选取冷试、热试、装料、临界等重要调试节点,提前对其调试过程准备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进行监督监查,梳理调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效持续改进调试过程和管理。

3.6 充分发挥调试经验反馈的作用

调试经验反馈的目的是建立起调试经验反馈运作体系,通过意外事件单(UES)、设计变更项(DCR)等形式对在调试活动中及其它基地发生的涉及到的人因事件、职业安全事件、设备故障事件等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馈,以快速有效地达到避免已经发生事件的重复发生。这就需要建立调试经验反馈有效运作组织,根据事件的重要程度和轻重缓急进行分级,定期对以往发生的调试事件及其它基地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并与宁德基地设备进行对比,包含根本原因、促成因素、扩展行动的对比,从管理上和技术上制定有效的整改行动,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3.7 营运单位持续发挥其监督和见证作用

营运单位虽然将调试项目承包出去,但对公众健康和安全仍负有最终责任,营运单位根据合同和调试质保大纲要求,选取冷试、热试、并网、临界等重要节点对调试总承包方进行监督、监查。

根据调试项目的重要程度,营运单位通过对调试文件审查、调试专项监督和调试进度跟踪等方式进行监督和见证,以验证调试试验程序的适用性、文件准备的充分性及试验项目实施的有效性。

4 结 语

调试过程作为核电厂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调试结果对核电厂后续安全可靠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做好调试阶段的质量管控和监督,特别是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调试阶段质量监督发现的典型问题,总承包方和营运单位通过持续改进形成的有效管理体系,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后续其他核电机组调试阶段质量监督和改进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国家核安全局令第1号,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S].

采油作业区质量监督机制及模式研究 篇7

辽河油田经过几代石油人的拼搏, 成为中国第三大油田, 在全国500家最大企业中位居前列。目前原油年开采能力1000万吨以上, 天然气年开采能力17亿立方米。在不同的油田生产时期, 井下作业监督也呈现不同的模式。随着油田规模的不断扩大, 井下作业质量监督模式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在不同的生产时期井下作业质量监督模式大体上经历了粗放型、单向型、双向型、网络型等几个模式。

1.1 粗放型

粗放型监督模式主要出现在油田开发初期, 由于油田生产规模比较小,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井下作业单位相对比较“富裕”。作业设备也比较落后, 作业效率低, 作业占井时间比较长。作业单位和采油单位互为一体, 没有形成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 没有作业成本观念, 没有形成有效的考核机制。井下作业工作只是为了完成工作量, 只有数量, 而没有质量, “修井扶躺”就是这个时期粗放管理的鲜明写照。这样做的结果, 导致修井工作量相对较多, 作业返工井次相对较多, 作业质量相对较差。

1.2 单向型

作为油田生产单位的一部分, 井下作业单位也逐渐树立起质量意识。作为生产单位, 其生产行为直接向采油厂负责, 包括井下作业质量管理, 是在采油厂的直接管理和指导下, 由作业单位来独立进行, 采油单位基本上没有直接介人。因此, 这个时期的井下作业质量监督, 是由井下作业单位来独立进行的, 也可以称为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形式, 即属于单向型的井下作业质量监督。这种监督方式, 在“采”、“修”一家的生产体制下, 也有其积极作用, 可以节省一些劳动力, 减少井下作业质量管理环节。但其缺点也是显见的, 由于缺少采油单位的监督介入, 作业单位“违规”作业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制止。

1.3 双向型

双向型井下作业质量监督模式, 主要是指作业单位和采油单位共同实施的井下作业质量监督。这种监督模式, 在“采”、“修”一家的体制下, 由于采油单位的介入, 井下作业单位的违规作业行为多少有所收敛。但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力量比较薄弱, 监督工作量比较大, 采油单位的监督主要以抽查或重点监督为主, 更多地侧重于事后检验。过程监督职能没有很好的发挥, 这样势必会导致一些井下作业过程失去监督, 一些工序质量也就无法得到检验和保证。

1.4 网络型

网络式监督模式, 是指井下作业工程产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时刻处在监督之下, 包括作业设计、作业准备、施工过程、施工结束、完井验收、质量验证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范围,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从机关到基层、从管理者到实施者, 都成立专门的组织或由专人抓质量, 履行各自的质量监督职责, 形成“监督组织网络化”。每一道工序, 都有相应级别的井下作业质量监督员, 在现场对井下作业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指导, 及时纠正“违规”作业行为, 确保每一道工序质量合格, 从而保证整个井下作业质量合格, 形成“现场监督程序化”。

2 目前监督模式分析

2.1 监督现状分析

由于井下作业具有复杂性、连续性、现时性、隐蔽性, 采油厂开展井下作业监督工作也应根据井下作业的特点, 形成相应的监督机制。

采油厂的井下作业质量监督制度建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以往的管理机制中, 采油厂也设有质量管理岗位, 但由于该岗位上人员少, 只能从“宏观”上对井下作业质量进行管理, 无法对具体的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各基层生产单位虽然也设有兼职的井下作业质量监督员, 但由于基层生产的多样性、突发性, 以及监督员不确定性, 使具体的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厂技术部门虽然也具有井下作业质量监督和管理双重职能, 但在许多情况下, 只发挥出了具体的监督作用, 管理作用由于管理体制上的缺陷, 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使得对基层监督员的管理失去控制, 因而很难保证井下作业质量全过程监督。

2.2 监督机制建立

辽河油田近几年来结合井下作业工作特点从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监督培训等方面下大工夫努力解决, 井下作业质量监督已初步显现网络化的格局, 为各类井下作业工序质量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及管理提供了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完善了井下作业监督网络, 推行厂级、作业区级、井区级三级监督负责制, 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 原有的井下作业质量监督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 尤其是部分作业区质量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监督人员配备不足, 监督流于形式。针对这种情况, 在质量监督部门的督促下, 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建立完善了厂级、作业区、井区级三级井下作业监督网络, 配备了相应的各级井下作业质量监督员。

(2) 建立完善了井下作业监督台账, 使监督资料逐步达到规范化。

质量管理部门在质量报表的建立和完善上, 突出实用的原则, 重新建立了六种井下作业质量监督报表。并结合措施井特点, 逐步完善了重复压裂、压裂增注、酸化解堵、清防垢、油 (水) 井封堵等大型井下作业施工质量监督卡, 对监督卡的具体内容也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使井下作业现场监督更具有操作性、针对性, 有力地指导了井下作业施工过程。

(3) 采取多种方式, 努力提高井下作业质量监督员的素质。

监督机制健全以后, 具体的监督工作要靠各级监督员来完成, 而监督员素质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到监督质量。为此, 质量管理部门通过各种途径, 采取多种方式, 努力提高井下作业质量监督员的素质。

(4) 形成了质量事故处理和井下作业质量公报制度。

质量监督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预见质量问题、纠正质量缺陷、解决质量问题。质量监督部门, 根据井下作业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对作业现场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进行严肃处理, 决不姑息迁就, 通过网络公报、专题报道等形式进行曝光、接受社会舆论的公开监督。对存在重大质量问题, 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 在进行严厉警告批评的基础上, 对作业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追究经济责任。

质量监督部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影响作用, 将井下作业质量监督中发现的质量问题, 定期在网上公开发布, 这样即对作业队起到了批评、帮促的作用, 又发挥了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及舆论监督作用, 增加了质量监督管理透明度。

3 监督前景构想

3.1 监督原则

质量管理部门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质量方针政策以及质量技术标准的宣贯上, 定期组织开展质量评价活动。通过采取各种措施, 加强对各级监督的管理和考核。具体监督者要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和严格的监督检查, 督促施工企业自觉履行合同条款中有关质量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则要通过管理层把质量责任直接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头上。

作业质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物”的要素, 主要包括勘测、设计、施工、质量检测等环节的技术装备水平;投人工程的设备、材料的质量;参与施工各个环节的所有劳动者的政治、技术业务素质;地质、环境条件和时间限制等。二是“法”的要素, 主要包括:勘测设计、施工工艺的技术水平;规程、规范、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法规、条例及管理制度的完备性和严肃性。

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必须以提高工程的综合质量、效益为原则, 既不能不顾投资一味追求高质量, 也不能因为抢工期、节约投资任意降低质量要求。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应具有在井下作业工程质量鉴定、仲裁、等级评定、认证和质量事故处理中的权威地位, 才能把监督管理工作引向深人并有效发挥作用。我们认为, 重视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质量控制的权威性有三层含义。

一是无论是质量监督部门还是监理部门的领导及其执业人员, 都应该选择那些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 又具有较为丰富的井下作业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监督执业人员必须具有预见质量问题、纠正质量缺陷、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 熟悉有关井下作业质量方面的操作规程、技术标准及法规条例, 能科学准确地进行质量等级认证和进行质量事故仲裁, 具有一定的信誉和影响。二是所有完工的井下作业工程项目都必须核定工程质量等级, 未经质量监督部门核验或核验为不合格的井下作业工程不得进行结算;无论是作业单位还是采油单位, 都必须坚决贯彻执行质量监督部门对质量问题的处理意见。三是质量监督部门应有一定的独立性, 以维护其信誉和权威。

3.2 监督工作方向

采油厂井下作业质量监督是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手段, 不可能依靠质量管理部门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具体质量问题, 也不可能依靠监督机构自身力量发现作业中的所有质量缺陷, 他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协作, 共同解决井下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 统一作业监督机构设置。

各作业区井下作业监督员要相对固定, 并受作业区和厂技术监督中心双重管理;对于厂级专业化监督员, 应集中管理, 便于掌握措施施工进度和质量状况。

(2) 建立较为完善的监督考核制度。

对所有从事井下作业监督的监督员, 由基层主管单位对其进行打分考核, 根据业绩合同进行奖惩。对专业监督员, 应将措施有效率和监督员业绩进行挂钩考核, 每月考核, 定期兑现, 使作业质量和其个人收人直接挂钩, 激励其监督水平的提高。通过这些措施, 充分调动监督员积极性, 促使各级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3) 搞好作业监督员任职资格审查工作。

要选作风正派、原则性强、熟悉业务、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同志作为监督员, 并且实行区域性监督、定向性考核。可根据监督情况, 定期测评所在区块的监督员。对监督员进行定期培训考试, 成绩不合格者予以淘汰, 逐步提高其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

(4) 改善作业监督条件和工作环境, 提高监督员待遇。

要为井下作业监督员创造必要的条件, 起码要配备监督车辆, 保证监督员能及时到达作业现场。鉴于作业监督的特殊性, 应在薪酬上给予适当倾斜, 提高其监督的积极性。

(5) 搞好资料录取工作。

作业监督员应严格按照设计和操作规程要求组织施工, 对作业施工过程、施工参数以及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详细记录, 并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 以便制定下步措施。

(6) 坚持质量事故汇报和处理制度。

首先, 各基层应严格执行质量事故汇报制度, 按照规定程序将井下作业过程中发生的质量事故, 及时汇报到厂质量管理部门, 并做好事故现场的保护工作, 便于调查取证, 为事故分析和责任界定提供可靠详实的依据;其次, 对于发生的井下作业质量事故, 厂质量管理部门应尽快召集相关部门人员, 展开详细调查, 分析事故原因, 界定事故责任, 根据井下作业质量监督相关的管理制度, 拿出处理意见, 并在厂网站上公布, 接受厂内舆论监督。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采油作业区技术监督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采油作业区质量监督机制和模式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辽河油田当前的质量监督模式, 分析了其利弊, 进而对未来前景进行了探讨,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采油,作业区,质量监督,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永远.采油企业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J].科技资讯, 2001 (12) .

建设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分析 篇8

建设工程是指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的各种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总称, 其不仅具有使用价值, 还具有严格的质量要求[1]。建设工程的质量是对社会的一种承诺, 既要按时完成, 又要满足既定的质量目标。建设工程质量是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并且在不断的再认识中深化, 除了建筑工程本身的物理质量要求, 还包括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及工程整体的工作质量和管理[2]。

建设工程除了具备普通的价值属性, 还具有独特的特征: (1) 建设工程具有公共安全性。建设工程的公共安全性指工程完成后除了保证自身的安全外, 还要避免其对人身和社会造成危害[3]。 (2) 建设工程具有适用性, 即建设工程需要满足一定的目的要求, 例如, 住房建筑在完成后要满足业主的生活需要;厂房建成后要满足企业的生产的需要;园林绿化建设则要满足给城市增添色彩和城市绿化的需求[4]。 (3) 建设工程要具有耐久性, 建设工程完成后要有合理的使用周期。 (4) 建设工程要具有经济性, 建设工程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始到工程竣工都要尽量保证成本的最小化。 (5) 建设工程要跟周围的环境协调, 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设工程实施政府质量监督管理是国际惯例,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 建设工程质量的形成越来越复杂, 建设工程的利益越来越多样, 建设工程质量追求的目标越来越高, 决定了必须探索建设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的新模式, 健全市场的运行规则, 加强法律建设, 改进政府的监督手段[5]。

2 建设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和内容

建设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 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筑法》中明确指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管理建设工程的质量。

(2) 政府监督机构要依据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行使质量监督管理职能。

(3) 政府监督机构主要是针对两个方面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 (1) 监督工程建设各个方面的主体质量行为; (2) 检查监测工程的施工质量。

建设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质量监督申报工作。在建设工程开工之前, 政府监督机构要受理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申报手续, 审查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 审查合格之后才能签发相关的质量监督文件。

(2) 开工前的监督工作。在工程开始建设前, 项目的各个参与方都要参加首次质量监督会议, 并做第一次的质量监督检查。

(3) 施工期间的监督工作。在施工期间, 要不定期的按照监督管理方案对施工项目进行检查。

(4) 竣工时的监督工作。在工程竣工阶段, 要做好工程验收前的质量复查, 参加工程竣工验收会议, 编制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做好质量监督的档案并管理好相应的资料。

3 当前建设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统一的质量监督管理机构

目前, 我国的建设工程缺乏统一的质量监督管理机构, 由多个部门监督管理, 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很容易出现管理法规互相矛盾的现象。一个建筑工程从开始到投入使用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 一旦其中一个部门没有通过验收, 建设工程就无法交付使用。由于各个部门的观点不同, 利益不相同, 所以对事物的判定也不同。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地区执行的标准也不同, 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会出于本地的经济利益进行考虑, 实现全国范围的统一规定比较困难。

3.2 政企不分, 市场管理混乱

当前, 许多建设工程从设计规划到施工, 从监理到质检都是由同一个系统的管理部门完成, 这样极易形成一种部门内部的比较封闭的管理状态, 很难做到公正严格的质量监督, 难以做到有效的市场制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我国的长时间的计划经济, 建设工程大多是国家投资建设, 各个部门基本上都有专门的设计、勘查和施工队伍。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对这种政企不分的现象也做了一些改革, 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政企不分的情况很容易使市场准入失控, 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 对建设工程的企业评审过于松散, 很难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

4 建设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的新模式

4.1 建设新型行业管理模式

我国要跳出政府和市场的两难选择, 就必须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行业管理模式,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提高政府部门管理的能力。 (1) 要选择好建筑行业的管理模式。根据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当前建筑行业较为理想的管理模式是双轨运行模式, 政府职能机构和行业协会二者互相协作共同执行监督管理工作, 实现政府职能机构管理和民主管理的有机融合。 (2) 处理好建筑行业统一管理的问题和政府机构职能转变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使得政府职能更优化, 管理效率更高。 (3) 要进一步完善行业协会的工作。行业协会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独立地位促使其能够为市场和宏观调控二者共同服务。政府要不断的帮助行业协会完善工作, 增强行业协会的参与能力和公正性。

4.2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加强监督

建设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的新模式, 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制体系, 但是跟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例如:缺乏立法理论, 立法程序不科学, 法律法规修订时间长。这就需要培养更多的既了解国情又具有完备的立法理论知识的专业的立法人员,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 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促进企业自控、用户自评、政府和社会监督工作。企业的质量自控是控制建设工程质量的关键, 企业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能够提升企业的自身素质并能够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和社会监督是工程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府要将对经济的干预转化成对工程的协调、监督和服务。同时, 企业要做好自评工作, 政府部门要通过多种手段获取对工程质量的评价, 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

4.3 建设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

要做好建设工程的政府质量监督管理必须建设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 (1) 需要建立有形的市场, 推动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设立独立的政府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 (2)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积极推动工程的信息的公开管理水平的提升。 (3) 规范招标, 按照择优选择的原则进行招标工作。 (4) 要做好市场的整顿工作。

4.4 转变质量监督管理理念

政府监督管理部门要转变管理理念, 转变职能, 依法行使职能, 不能参与指挥建设企业的生产经营, 不能插手建设企业的内部管理, 使企业能够真正的按照市场经济自我发展, 自主经营, 自我调控, 自我约束。政府监督管理部门要摆脱部门管理的束缚, 对承包方、发包方和中介组织等所有的市场主体一视同仁, 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为他们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同时, 政府监督管理部门要精简机构, 深化改革, 摆脱大量的日常事务, 集中力量做好宏观调控职能, 研究产业经济, 制定产业相关政策, 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政府监督管理部门要做好必须由政府管理的事情, 交出那些不属于政府管理的事情, 属于企业自主经营范围的事情, 由企业自己去做, 属于企业间的公共事务, 由行业协会去做。

4.5 由定点监督向巡查监督转变

改变现有的质量监督方式, 由定点监督向随机巡查监督转变。质量监督人员到施工现场不是直接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 而是为了发现相关单位的违法的行为, 确保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质量监督部门进行随机抽查的主要目的是复查, 是在相关责任主体对实体的质量已经有合格的结论基础之上进行的, 因此, 实施随机巡查制度, 能够强化对建设工程各相关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

5 结论

建设工程政府质量监督作为一个制度, 也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需要不断的改进完善。从监管的质量主体来说, 在质量的形成过程中, 对直接质量责任主体的行为规定的比较明确, 但是对间接的主体规定的就不是很全面。从质量监督体系上来说, 某些环节还存在着制度的缺陷, 例如, 工程的合理使用期满后, 工程的质量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 因此, 要尽快建立健全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形成新的建设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

摘要:建设工程是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其质量的好坏, 不仅关系工程的使用效果, 而且关系到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关系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1年工程质量监督被提升为政府的监督管理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 监督模式不能适应目前的发展形式, 监督执法力度不够, 监督范围存在问题等, 如何做好建设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管理, 是迫切需要分析的问题。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恒.浅谈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及方法[J].中华民居, 2012 (6) :401~402.

[2]曾勇.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6.

[3]盖金光.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改革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 2011.

[4]刘玉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管模式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6) .

质量监督模式 篇9

关键词:质量监督,实验室,环境监测

1 实验室质量监督

1.1 质量监督的概念与目的

质量监督是指为了确保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 对产品、过程或体系的状态进行连续的监视和验证, 并对记录进行分析。

实验室质量监督是指由质量监督员对实验室的组织、过程、人员、体系、产品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进行连续的监视和验证, 并对监督过程的记录进行分析。

实验室实施质量监督的目的是保证实验室人员自始至终具备符合要求的初始能力和持续能力, 即确保实验室的产品 (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 满足法律法规、标准、顾客、合同、法定管理机构、认可/认证机构和实验室管理的要求。环境监测实验室实施质量监督的目的是保证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和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

1.2 实验室认可/认证准则对质量监督的要求

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关于实验室质量监督涉及的条款有4.1.5 g) 、5.2.1和5.2.3。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关于实验室质量监督涉及的条款有4.1.10、5.1.1和5.1.4。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HJ630-2011) 中关于实验室质量监督涉及的条款有4.6、4.1.10、5.1.1和5.1.4。

逐一比对, 上述准则、导则在质量监督方面的规定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相辅相成的。

2 实验室质量监督员的要求

2.1 质量监督员的职责和任职条件

实验室的质量监督活动是由质量监督员来实施完成的。质量监督人员的职责是对检测的现场和操作过程、某些重点环节和步骤、重要的检测任务以及新上岗及转岗人员进行重点监督, 当发现检测工作出现偏离, 可能影响检测数据和结果时, 质量监督员应中止正在进行的检测工作。

只有熟悉检测目的、方法和程序, 并能对结果进行正确评价的在职人员才能担任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员。

2.2 质量监督员的权利

质量监督员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进行任命, 应赋予其足够的监督权利:在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当场予以制止和纠正, 责令被监督人员改正;发现有问题的报告可以扣发;若出现不符合工作, 对采取的纠正、纠正措施或结果不满意时, 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 提出整改建议等;还应保证监督员有直接与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乃至最高管理者进行沟通的渠道。

2.3 质量监督员的数量

为了满足监督工作的需要, 实验室质量监督人员的数量应保持恰当的比例 (一般为员工数量的10%左右) , 质量监督员的设置应覆盖本实验室所有的专业、所有的领域。

3 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程序

3.1 做好质量监督计划

作为实验室一种重要的质量管理手段, 质量监督工作必须提前策划, 并形成计划, 然后依据计划开展监督活动。一般建议归口于实验室的质量管理部门, 负责实施监督工作, 收集、汇总、分析监督结果并形成监督报告。

3.2 确定质量监督对象

从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HJ630-2011) 相关条款可以看出, 质量监督的对象是实验室人员, 包括检测人员、合同制人员、关键支持人员、被投诉人员, 尤其要注意针对新进人员、在培人员和转岗人员的监督。

3.3 选择质量监督时机

准确把握好质量监督时机是实验室做好监督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般在下列情况下, 质量监督员应考虑及时介入开展监督工作:方法出现偏离时;开展首次分包时;新标准、新方法 (包括标准变更后) 开始实施时;检测难度大的样品、参数时;新设备或修复后的设备初期投入使用时;新项目开展检测时;出现临界值时;质量仲裁或鉴定时;发生顾客申诉或投诉时。

3.4 明确质量监督方式和内容

实验室质量监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检查被监督人员的原始记录和结果报告, 另一种是目击现场过程, 即由质量监督员在检测工作现场看着被监督人员操作, 相对而言, 后一种方式更为重要。

质量监督的内容主要有:人员持证资格及资格保持;作业指导书执行情况;检验规程或规范的符合性;设备操作情况;环境、设施的符合性;样品标识情况;样品制备及试剂和消耗性材料的配置情况;抽样计划及执行情况;原始记录及数据的核查情况;数据处理及判定;不确定度评审情况;结果报告的出具情况等。

3.5 做好质量监督记录

和实验室其它工作的要求一样, 质量监督也应做到当时予以记录。质量监督记录包括被监督人员、监督的内容或范围、相应的依据、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以及结果评价等, 其格式以固定表格与文字报告相结合的形式为宜, 来源于本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必须是受控的。监督过程中也可以出具不符合项报告或预防改进措施报告。若需要采取纠正, 必须要求被监督人员现场纠正, 并对纠正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并做好记录。若需要采取纠正措施, 必须出具不符合项报告, 相关责任部门督促被监督人员分析不符合原因, 制订纠正措施计划, 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完成后由质量监督员实施跟踪验证, 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若纠正措施得当, 实施有效, 则关闭不符合项, 同时做好记录;若纠正措施不当, 实施无效, 则相关部门需要重新分析不符合原因, 再次采取纠正措施, 直至关闭不符合项。

3.6 形成质量监督报告

实验室质量监督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⑴概述本年度监督工作实际完成的情况;⑵总结监督工作成效, 如人员能力的提高, 实验室数据和结果质量的提高等;⑶总结质量监督发现的主要问题, 采取的措施及整改的效果;⑷对下一年度质量监督工作提出建议, 如人员培训计划的侧重点、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重点对象等。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质量监督工作无计划

质量监督计划是实验室年初需要制定的若干工作计划的其中之一, 目前部分环境监测实验室往往忽视了质量监督计划, 监督工作有应付检查之嫌疑, 没有落到实处, 这种情况下, 想要切实做好质量监督工作往往无从谈起, 必须认识到质量监督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部门质量监督员应通过所积累的工作经验来确定监督的频次, 明确监督对象, 于每年年初做好质量监督工作计划。

4.2 质量监督工作的职能划分、质量监督员的选择不得当

有些环境监测实验室但凡看到“质量”两个字就认为该项工作应划入质量负责人的职责范围, 事实上实验室的质量监督针对的是人员的能力, 监督的对象是检测人员, 应该属于技术负责人的职责之一, 因此质量监督工作在技术负责人领导下开展更为合理。

一般来说应由资深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来担任质量监督员, 保证由高一层次的人员, 至少是同一层次的人员来实施监督。部分实验室监督员数量不够, 不能覆盖所有技术领域, 个别实验室甚至任命了尚未转正的实习生、部分行政或财务管理人员担任质量监督员是非常不合适的, 无法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实施。

4.3 质量监督对象、监督时机概念模糊

实验室质量监督是为了保证实验室人员自始至终具备符合要求的能力, 因此需要准确把握质量监督的时机, 部分环境监测实验室存在着监督工作概念不清、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建议每年年初根据监测工作要点, 切实做好质量监督计划。

4.4 质量监督记录、质量监督报告不规范

“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于记录的基本要求, 少数环境监测实验室存在着事后补记或检查前临时突击补记的现象, 质量监督报告流于形式, 敷衍了事。建议各部门质量监督员应严格按照监督计划开展监督工作, 同时做好相关记录。质量管理部门应及时收集、汇总、分析所有监督记录, 编制质量监督报告, 作为实验室管理评审的输入和日常改进的重要手段。

5 结语

综上所述, 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工作, 才能有效提升各级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从而保证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可靠性,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17025[S].2005.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630-2011.

[3]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指南,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7.

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服务模式研究 篇10

1 当前的我国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服务管理现状

随着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务院和国家质检总局愈加重视信息化技术在质检工作中的运用,这也使得我国的质检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相应的突破发展,自实施“金质”工程以来,我国在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也不断加强了电子政务工程在转变政府职能、方便人民群众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质检的效率和加强了信息化服务建设。结合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逐渐加大了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并积极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立了信息服务和政府质检网站并结合实际发展,开展了“三电”工程,对信息服务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拓展和丰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当前的相关发展现状,对我国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服务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1]。

1.1 “金质工程”的建设

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国家电子政务平台为基础,结合多种高科技手段,建立了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即为“金质工程”,其具有功能完善、标准统一等优点,整个工程囊括了质检数据库群、各级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机构局域网以及质检业务监督管理系统等的建立,为社会公众、质监业务决策等提供了参考的信息依据,也巩固了质量技术监督工程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能力,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了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构成了现阶段各级质检结构信息化建设完善化发展。

1.2 电子政务工程正式启动,效益显著

新时期的发展中,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质量技术监督电子政务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管理方式是质监部门有效整合利用了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而形成的,也是新时期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化改革的必经之路,这种管理手段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成为了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基于发展方面的需要,各省市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电子政务相继完善,据统计显示,2009年至今,在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方面,国家投资了4亿元之多,紧密联系了37个省级质监局和3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并在此基础上将质检主干网与总局相连,实现了高速直达,完成了总局与各地技术监督局及检验检疫局之间的公文传输业务,实现了“三电工程”构建了强制性认证监管信息系统及全国实验室资源管理系统,真正意义上发展和完善了质量技术监督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更好地提供信息化服务奠定了基础[2]。

2 完善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服务模式的措施

2.1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经费发放

结合当前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应当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经费发放,因为质检信息化建设具有规模达、周期长以及涉及面广等特点,需要大量且多方的经费支持,在确保信息化建设投资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并不断完善后续工程建设,为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奠定物质基础,针对此,应结合发展需要,从政府相关部门的角度加大重视及规划,对监督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经费发放,以此来促进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服务模式的不断完善,促进我国社会的有序发展。

2.2 统一规划沟通,实现分类管理

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基于质量技术监督业务广泛且没有形成统一规划管理以及网络系统尚未实现全方位覆盖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当有效结合当前的质量技术监督的发展现状,有效应对当前网路分离和条块分割的局面,这也是避免资源浪费,实现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的必经之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依据质监业务流程实施分类管理体系,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得出,可将其分为三类,最为重要的是国家总局及省市级质监部门服务的网络系统,笔者将其定义为第一类,综合来看,其侧重于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以此为基础,服务于政策及决策的制定,促进政策及决策的完善性发展 ;基层质监部门服务的网络系统则为第二类,在实际运用中,其办事依据、程度以及办事流程为其完善的侧重点,力求整个工作的完善性发展 ;另外,质检中介组织的网络系统为第三类,这是为质检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的机构,可以向政府提供相关决策及参考信息,在整个服务流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分类的基础上,要讲求此三类网络系统的紧密联系而又分类管理,使其三者相互依托,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在三级网络系统进行统一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各区域之间的的资源共享,以此来助推我国质检技术监督的高效发展[3]。

2.3 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

在完善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服务模式的过程中,也要讲求以服务功能为其基本出发点,以此来结合实际运用的需要,不断完善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网功能,如对投诉举报功能、信息发布及检索功能等等的完善,针对社会群体及企业等服务对象,不断扩大其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重点针对新时期质监系统网上协商活动公众参与度低一级说动较少的现状,积极建立公众和政府的双向互动交流平台,要能通道民众的声音,积极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讲求服务的高效性,以此来完善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不断促使自身服务水平的提高,最终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一个健康的参政议政环境,促进我国的平等民主发展。

2.4 加强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建设

为了实现质量技术监督的信息化管理功能的最大化发挥,应当积极强化业务管理系统,因为在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服务模式中,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相互连接有相对独立,应当结合当前质检方面发展的需要,实现其层次分明和功能齐全方面发展,进而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也可为信息服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持,逐步完善为公众和企业的服务功能,做到以核心业务为主体,促进法规库、质检标准库的完善发展,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提供有效地支撑,促进质检质量的提高和有效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质量技术监督对于我国各个领域的有序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其服务功能的完善,不仅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带动我国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也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信息化人才,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加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本文从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等四个方面对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服务模式的完善进行了对策方面的探讨,以期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及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服务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已逐步迈入信息化时代,这也使得人们对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基于传统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服务管理模式中存在新技术、新装备管理等方面问题,本文从分析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服务模式的现状入手,对其完善策略进行了积极研究,以期能为我国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化服务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上一篇:美国资本市场下一篇:微机五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