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胰岛素抵抗

2024-05-11

心理胰岛素抵抗(精选十篇)

心理胰岛素抵抗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6-12月台州市立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 符合本次调查要求的2型糖尿病患者。

1.2 入选条件

入选标准: (1) 采用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诊断为2型糖尿病; (2) 应用胰岛素治疗3个月以上; (3) 愿意接受并能完成调查过程。排除标准: (1) l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糖尿病; (2) 不能配合完成调查, 包括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神志异常, 严重的循环、呼吸系统等疾病不能顺利完成调查者, 以及不愿意接受调查的患者。

1.3 方法

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回顾性调查。每位患者的相关信息均由调查人员统一记录在数据收集表中。空缺率太高、答案不完整、漏答错答、存在前后矛盾、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答案、资料不真实等均视为无效问卷, 予以剔除。

2 结果

共发放390份调查问卷, 回收390份 (100.0%) , 有效问卷359份 (92.1%) 。

2.1 应用胰岛素前后的心理

应用前心理:恐惧或无奈157例 (43.7%) , 无所谓131例 (36.5%) , 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71例 (19.8%) 。胰岛素治疗3个月后对是否愿意改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态度:愿意183例 (51.0%) , 无所谓122例 (34.0%) , 不愿意54例 (15.0%) 。

2.2 胰岛素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此处的胰岛素相关知识指对于胰岛素的种类、注射方法、注射次数及价格等的了解情况。胰岛素应用前:完全不知道179例 (49.9%) , 稍有了解164例 (45.7%) , 比较了解11例 (3.1%) , 非常了解5例 (1.4%) 。患者最初对胰岛素知识的了解来自于:医护人员282例 (78.6%) , 糖尿病病友53例 (14.8%) , 邻居或亲友16例 (4.5%) , 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5例 (1.4%) , 与糖尿病有关的电视、书籍、广告3例 (0.8%) 。

2.3 应用胰岛素的顾虑

应用前对胰岛素治疗没有顾虑107例 (29.8%) , 有顾虑252例 (70.2%) ;胰岛素应用后没有顾虑213例 (59.3%) , 有顾虑146例 (40.7%) 。胰岛素应用前后顾虑情况详见表1。

由表1可见, 胰岛素应用前的顾虑百分率最高的是:使用胰岛素治疗意味着糖尿病已非常严重, 我还不需要胰岛素治疗;其次为害怕依赖, 上瘾停不掉;居第三位的是费时费力, 携带不方便, 影响工作和生活。应用后除经济费用、体重增加、低血糖这三种顾虑, 较应用前百分率有明显增加外, 余8种顾虑应用胰岛素后均明显下降。因视力或听力受限等原因担心学不会注射胰岛素;胰岛素注射方法非常难, 没有信心掌握这两种顾虑应用胰岛素后均下降为零。如害怕注射疼痛;使用胰岛素治疗意味着糖尿病已非常严重, 我还不需要胰岛素治疗;害怕依赖, 上瘾停不掉这三种顾虑应用胰岛素后百分率也减少一半以上。

3 讨论

PIR是当一个人做出开始使用胰岛素或继续胰岛素治疗决定时复杂而多层面的心理反应。PIR的组成因素错综复杂, 交互影响, 且在治疗过程中呈现动态变化, 应在胰岛素治疗的起始阶段及治疗过程中给予评估及相应心理支持。

患者方面的因素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 对糖尿病和胰岛素的错误认识。如有些患者认为不是糖尿病而是胰岛素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和严重的慢性并发症, 包括截肢、心脏病发作或失明, 甚至死亡。患者还可能认为胰岛素是用于更严重的疾病, 使用胰岛素意味着“病情恶化”, 或他们已经快接近“生命的终点”[1]。 (2) 对生活方式改变的畏惧。由于潜意识或真正担心胰岛素治疗会带来不方便甚至会限制他们的生活, 丧失部分人身自由, 太浪费时间以及难以管理等均可引起PIR[1]。 (3) 对胰岛素副作用的担忧。体重增加和低血糖是引起PIR最常见的副作用。 (4) 对社会歧视的担忧。与糖尿病治疗相关的社会歧视或不安, 是患者担心或真的受到社会公众对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和其治疗的误解。 (5) 担心经济负担加重。与较常规形态的口服降糖药相比, 胰岛素这种特殊形态的药物给患者的印象往往更为“娇贵”, 患者普遍认为胰岛素治疗会加重经济负担, 在没有医疗保险的患者中更为常见[2]。 (6) 对自己注射胰岛素的担忧。如技术问题, 害怕疼痛, 害怕自己注射会引起伤害, 不愿意每天注射, 广泛性焦虑以及对针头的恐惧。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应用胰岛素治疗前70.2%的患者对胰岛素治疗存在顾虑。前三位原因为:使用胰岛素治疗表明糖尿病已非常严重, 我还不需要胰岛素治疗 (38.7%) ;害怕依赖, 上瘾停不掉 (3 0.9%) ;费时费力, 携带不方便, 影响工作和生活 (24.8%) 。胰岛素治疗3个月后仍有4 0.7%的患者对胰岛素治疗存在顾虑。前三位原因为:费时费力, 携带不方便, 影响工作和生活 (20.3%) ;害怕依赖, 上瘾停不掉 (12.8%) ;使用胰岛素治疗表明糖尿病已非常严重, 我还不需要胰岛素治疗 (10.0%) 。可以看出, 经过胰岛素治疗后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大部分顾虑明显下降, 但对胰岛素副作用的担忧, 包括体重增加和低血糖, 以及对经济费用的顾虑有所上升。这可能与应用胰岛素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明显下降, 相应低血糖的发生概率有所增加, 以及部分超重或肥胖患者应用胰岛素后体重增加等有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2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应用胰岛素治疗前, 49.9%患者对胰岛素的种类、注射方法、注射次数及价格等了解情况表示完全不知道。患者的错误认识和知识缺乏, 阻碍了其对胰岛素的接受程度。因此, 医务人员如何让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使用胰岛素, 减少患者对胰岛素的使用顾虑, 还要做许多耐心细致的工作。

参考文献

[1]Brunton SA, Davis SN, Renda SM.Overcoming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o insulin use in type2diabetes[J].Clin Cornerstone, 2006, 8 (2) :19-26.

心理胰岛素抵抗 篇2

李光伟作者单位:100029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从理论上说胰岛素抵抗很普遍,但实践中判定胰岛素抵抗并不容易,因为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能力下降,而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不仅受靶组织对胰岛素反应敏感程度(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而且受机体产生胰岛素量(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换言之,即胰岛素敏感性不变的情况下,只有那些能“排除”胰岛素缺乏影响的测定葡萄糖代谢能力的方法,才能准确地评估真实的胰岛素敏感性。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文献中评估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中能“纠正”或“排除”胰岛素缺乏“干扰”的能力相差悬殊,加上胰岛素测定方法精确性和可重复性的限制,实用价值也不尽相同。

本文对常用的几种胰岛素敏感性评估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作一介绍,仅供参考。

一、评估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

1.几种复杂的胰岛素敏感性测定1)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下称正糖钳或clamp):这一技术由defronzo1979年创立,经同时静脉输入胰岛素和葡萄糖,使体内胰岛素达某种特殊浓度(纠正胰岛素缺乏)。同时调整葡萄糖输入速度使血葡萄糖水平稳定在4.48~5.04mmol/l,频繁取血测定血糖及胰岛素浓度2小时,计算稳态情况下单位体表面积(或每公斤代谢体重)每分钟代谢葡萄糖的量。这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测定机体胰岛素抵抗的“金标准”。血浆胰岛素浓度接近100μu/ml时维持正常血糖所需的外源葡萄糖不足150mg•m-2•min-1时为胰岛素抵抗。它以同时输入外源胰岛素及葡萄糖的方法避免了“内源性胰岛素缺乏”(如在糖尿病病人)及“低血糖”(如在胰岛素耐量试验中)对胰岛素敏感性测定的影响,成为在糖耐量正常、糖耐量低减及糖尿病人群均可信赖的技术。任何其他胰岛素敏感性评估方法都不能与之相比拟。但这种测定十分昂贵费时,在国外大型研究中心也只用于少量病例的研究。有些研究者为了节省时间和经费随意延长血糖测定间隔时间,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会大受影响。(2)微小模型(minimalmodel)计算公式:这是另一较为公认的胰岛素敏感性测定方法。该法需要取血32次,将血糖值输入计算机数学模型中进行计算。这种方法在科研中应用较胰岛素钳夹技术更为广泛。主要缺点是取血次数太多,且测定的胰岛素敏感性受胰岛素缺乏(即β细胞功能衰竭)的影响。与任何涉及静脉葡萄糖耐量的胰岛素敏感性测定法一样,minimalmodel需有足够的内源性胰岛素才能正确评价胰岛素敏感性(s1)。在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者中,是胰岛素缺乏而非胰岛素抵抗使糖清除率下降,此模型会低估胰岛素敏感性。这一种缺点即使是在1986年增加甲磺丁脲(tolbutamide)300~500mg注射后也不能克服。所以1990年又修正该法,给糖耐量正常者输胰岛素0.02u/kg,给糖尿病患者输0.05u/kg试图纠正在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分泌不足对准确测定s1的影响。但是不同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程度不同,一律给予0.05u/kg的剂量似欠合理。关于取血次数,1993年以来人们进行了多种尝试,减少为22点,14点,13点,12点的试验。结果显示取血次数低于14个点时所测定的s1与胰岛素钳夹技术测定的m值(胰岛素敏感性指标,每分钟代谢每公斤体重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率)相关性在2型糖尿病明显变弱。结果是这种减少次数的模型仅能适用于非糖尿病人群,常规用于糖尿病人群前需进一步研究。微小模型及clamp技术都因复杂、费时、价格贵,在群体研究中较难使用,必然要在某些领域让位于一些较为简便、经济的评估方法。这就是为什么近20年来有近20种指数陆续显露头角的原因。

2.几种简单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1)空腹血胰岛素:在非糖尿病人群空腹血胰岛素是很好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它与clamp测定m值密切相关,相关系数0.7~0.8,曾应用于国外许多著名的研究,为学者们广泛接受。而在糖尿病人群,因有胰岛素分泌缺乏,此时降低了的空腹血胰岛素水平已不再能代表机体的胰岛素抵抗情况。(2)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比值及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比值:美国著名糖尿病专家caro著

文评价目前世界上流行的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方法时称,在葡萄糖耐量试验中以葡萄糖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比值可测定胰岛素敏感性。空腹血糖浓度依赖于肝葡萄糖释放率,而后者又受胰岛素浓度调节,故可认为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比值可作为最简单的胰岛素抵抗指标,并进一步指出fpg(mg/dl)/fins(μu/ml)值低于6是肥胖、糖耐量低减和胰岛素抵抗综合症的特征。caro指出使用fpg/fins做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某些限制:它不能用于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有缺陷的病例,如糖尿病患者。我们以往的研究也证明fpg/fins比值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并不相关,即使是在非糖尿病人群中,使用这一“比值”来判定胰岛素敏感性在很多情况下它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例如:以较高的fins水平维持高的fpg水平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较差,fpg/fins=60/10的个体应较fpg/fins为120/20或180/30的个体胰岛素敏感性高。然而该比值所判定的这三个个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却相等,因为他们的fpg/fins都是6。表明它不是一个可靠的评定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指数,国外文献中近年也不再用这一指数。使用ogtt血糖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比值,来评估胰岛素敏感性与使用空腹血糖与胰岛素比值有相似的缺陷。(3)稳态模型(homamodel)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模型是基于血糖和胰岛素在不同器官(包括胰腺、肝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影响而建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仅用空腹血糖和胰岛素值就能评估机体的胰岛素抵抗(homair)和β细胞功能(homais):homair=fins/22.5e-lnfpg,homais=20×fins/(fpg-3.5),其中胰岛素为μu/ml,葡萄糖mmol/l。homair、胰岛素敏感性(is)指数因仅涉及空腹状态下血糖和胰岛素值,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对患者几乎无损伤而受广泛欢迎。但由于最初报告的某些缺陷,这两个指数一度被冷落,未能在许多研究中应用。最重要的问题是:①作者仅在很小的样本(ngt12例,2型dm11例)中做了与clamp资料的相关分析。②公式表达形成式复杂,难于理解其物理意义。1996年haffner将原表达式改换为fpg×fins/22.5并取其自然对数值,应用于大量病例的前瞻性研究,但仍始终局限于非糖尿病人群,因为作者担心在糖尿病人群中常规ria法测定的胰岛素内含有过多的胰岛素原(proinsulin)会使结果出现偏差。而在ngt和igt人群空腹胰岛素中胰岛素原仅占7%和9%,即90%仍为真胰岛素,故homair在此人群中评估结果是可靠的。1990年emoto等在磺脲类药治疗和单纯饮食治疗的数量较多的2型dm中分析了homair与clampir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在这两组糖尿病人homair对数转换值与clampir密切相关(r=-0.73)。45例2型dm在两周内做homair重复测定,两次测定变异率11.7%,相关系数=0.958从而认为homair在2型dm也是可用的。并得到一回归方程:clampir=14.876-0.059×年龄-0.243×bmi-5.564×loghomair。2000年意大利学者bonara等报告homaircv为11.2%~13.8%它与clampir的相关系数在男性为-0.800,女性为-0.796,<50岁者为-0.830,≥50岁者为-0.800,bmi<27者为-0.800,bmi≥27者为-0.765,非糖尿病患者为-0.745,糖尿病患者为-0.695,认为若测定真胰岛素,这一公式适用于各类人群。关于homamodel中这一对简单的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指数的应用价值近年来的评论主要有如下几点:①在病例较多的情况下它与clamp测定的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②这种良好的相关性甚至在糖尿病人群也存在。③homair对数转换值比原始值更可靠。④调整homair影响后,homais也可用于临床研究。⑤有关homa的研究中有人用普通ria法测定的胰岛素,也包含有真胰岛素。可以预测homair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使用。homais的缺点是使一部分病人的β细胞功能被评定为“负值”而不得不从分析中删除。(4)空腹血糖与胰岛素乘积的倒数〔iai=1/(fpg×fins)〕:1/(fpg×fins)系我们与美国nih的糖尿病流行病学家bennett于1993年共同提出,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为:从生理学角度看胰岛素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负性调整血糖的激素,其降糖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在清晨空腹状态

如何克服心理性胰岛素抵抗 篇3

“注射得很好”,站在旁边的护士鼓励他。慢慢地,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也许您会感到奇怪:在病房里,为何护士不给病人注射,而要病人自己动手呢?为何这位病人显得如此紧张、恐惧呢?

何为心理性胰岛素抵抗

原来这位2型糖尿病病人存在心理性胰岛素抵抗,他正在学习胰岛素自行注射技术。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患者具备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随着对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研究及治疗手段的不断更新,胰岛素治疗已经被证实是保护胰岛细胞功能的有效手段,及时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利于胰岛细胞功能的恢复。

当患者病情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时,他需要学习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技术,以便保证治疗的正确执行。以上是小王晚餐前学习自行注射胰岛素的情景。小王已经拖延了半年未执行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这次血糖高达23.6mmol/L,不得已,才住院治疗。这种尽量拖延开始胰岛素治疗时间的心理障碍称心理性胰岛素抵抗,这在临床工作中常有发生。

产生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原因

糖尿病教育护士通过与小王讨论、沟通,得知当他第一次听到自己要用胰岛素治疗时,心理反应是痛苦、慌恐的。主要原因有:①认为自己病情加重了,有种挫败感;②担心用药成瘾,对长期注射的恐慌,生活方式感觉受限制,对掌握胰岛素治疗失去信心;③害怕发生低血糖,担心胰岛素会增加体重。

克服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方法

教育护士针对小王的顾虑,为他提供了有关胰岛素的正确信息。告诉他糖尿病不是只有当万不得已时才会打胰岛素,以及尽早开始使用胰岛素的好处,让他觉得糖尿病能够控制。同时得到他家庭的支持,给他以信心。并告知他现在胰岛素有很多剂型,这些剂型给患者提供了更灵活方便的注射方式。注射采用更先进的胰岛素注射笔和针头,展现细小的针头,可减轻小王对针头的恐惧,还对他进行了看图对话中“与胰岛素同在”的教育。

在胰岛素学习技巧上,中山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采用实物示教,每位学员手拿一支胰岛素笔,学员跟随教员的每个步骤学习,好处是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增加信心。除了教会患者胰岛素规范注射技术,还要讲解注射的常见错误、注意事项,胰岛素的正确识别、保存,旅行时注意事项,胰岛素笔的清洁、保养,教会他们减轻注射疼痛的技巧,低血糖的防治,消除患者疑虑。

完成学习课程后,糖尿病教育护士陪在患者身旁,让患者独立实践餐前胰岛素皮下注射操作。如有问题及时指出,让患者体会到注射的安全和简易。

早上,温暖的阳光洒满病房,小王自己注射完毕早餐前胰岛素,把笔递回护士,动作熟练了许多。他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说:“我现在体会到自己注射胰岛素是可以做得到的,不复杂。出院后不用求助他人,我可以帮助自己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小王克服了心理性胰岛素抵抗,为战胜糖尿病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心理胰岛素抵抗 篇4

关键词:2型糖尿病,初诊,心理胰岛素抵抗,质性研究

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可提高初诊糖尿病病人的治疗效果及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表明在血糖水平较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病人中采用胰岛素治疗可显著改善高血糖所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下降。相当高比例的病人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 对使用胰岛素治疗存在抵触、抗拒的心理, 但它也确实如胰岛素抵抗一样对糖尿病治疗起负面作用[1]。而由于初发糖尿病病人对疾病及胰岛素认识不足而推迟胰岛素治疗, 这种尽量延迟开始胰岛素治疗时间的心理障碍定义为心理性胰岛素抵抗[2]。本研究旨在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索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胰岛素抵抗的心理障碍, 以帮助病人及早走出误区, 接受规范胰岛素治疗, 提高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 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5年3月—2015年9月初诊2型糖尿病心理胰岛素抵抗的住院病人。纳入标准: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 推荐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明显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1 mmol/L或葡萄糖负荷后2h≥11.1mmol/L;并且不愿意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认知正常;有完整的表达能力;自愿参加本研究。最终选出研究对象10例, 男4例, 女6例;年龄31岁~66岁 (38.1岁±2.1岁) ;文化程度:初中2例, 高中2例, 大专2例, 本科4例。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 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以受访者方便为原则, 选择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 围绕胰岛素使用的认识、方法、不良反应、感受等方面展开, 在访谈过程中视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访谈时间为30 min~6 0min, 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的情况下对访谈进行录音。

1.2.2资料分析访谈结束后24h将录音转化为文字, 访谈资料采用Colaizzi的7步分析法[3]: (1) 认真阅读所有的访谈记录; (2) 选出有重要意义的陈述; (3) 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号; (4) 将编号后的观点汇集; (5) 写出详近、无遗漏的陈述; (6) 辨别出类似的观点, 提炼主题; (7) 返回受访者处求证[3]。

2结果

综合研究目的, 对转录文字仔细阅读后提炼出3个主题:病人对糖尿病认识不足;缺乏对胰岛素治疗的正确认识;使用胰岛素的自我管理信息不足。

2.1主题1:病人对糖尿病认识不足由于病人初诊糖尿病, 一些病人并无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甚至无症状, 仅检查发现血糖增高, 对糖尿病的危害及治疗目的认识不足, 不了解胰岛素强化降血糖治疗对可延缓能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而早期胰岛素治疗可改善和控制糖尿病[4], 故而拒绝使用胰岛素。如病人1:“我身体没什么不舒服, 是体检发现血糖高才住院的, 没必要使用胰岛素”。或者认为只有病情严重才需要使用胰岛素。如病人2:“我仅有口干, 喝水多的症状, 病情还没严重到需要使用胰岛素。”而病人5则说“现在就用胰岛素, 我的病情是不是很严重?”

2.2主题2:病人缺乏对胰岛素治疗的正确认识

2.2.1病人认为胰岛素疗效不佳部分病人认为既然胰岛素不能治愈糖尿病, 即是效果不好, 没必要使用。病人10说:“我的邻居都用了10年的胰岛素了, 病情不见好转, 反而越来越重, 并发症都出现了。”

2.2.2使用胰岛素会成瘾部分病人认为一旦使用胰岛素无法停止而依赖成瘾, 如病人4说“我听说胰岛素一旦打上, 就得一辈子打针, 再也摆脱不了打胰岛素的命运啦。”

2.2.3担心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访谈病人均担心胰岛素的副反应, 认为胰岛素会增加体重, 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尤其是有过低血糖经历的病人, 病人5说:“打胰岛素会发生低血糖, 那种滋味太难受了, 让人很害怕。”病人8说:“我本来就胖, 医生要求我减重, 但又让我用胰岛素,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2.2.4对胰岛素注射的恐惧及焦虑使用胰岛素治疗需每日数次注射, 注射的疼痛让病人心生恐惧, 大多数病人则认为注射是医生护士才可以操作的专业技术, 自己很难掌握这项技术, 而且自我注射更难以接受。病人1:“我一天三餐打胰岛素, 外加晚上再打一次基础胰岛素, 虽说现在的注射针头很小, 但天天扎那么多针, 真心怕痛。”病人7:“我一把年纪了, 读书又少, 眼花手抖, 怎么学得会注射胰岛素?打针那是你们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才掌握!”病人10:“自己给自己扎针?我可不敢, 想想都怕。”

2.2.5胰岛素使用有诸多不便胰岛素使用时间的限定性及胰岛素保存对温度要求较高, 外出不方便携带, 对病人的生活影响较大。病人9:“我是出租车司机, 三餐时间不固定, 基本都在外就餐, 怎么打胰岛素?胰岛素怎么保存?”

2.2.6使用胰岛素会增加经济负担使用胰岛素成本较高, 除了胰岛素的费用还有注射耗材的费用, 使一些收入较低或无医疗保障的病人经济压力过大。病人7:“1枚针头就将近3元, 一天4枚就用掉了我一天的生活费了, 还没包括胰岛素的费用, 用不起。”病人10:“用胰岛素还需要监测血糖, 这个费用也不低的。”

2.3主题3:缺乏自我管理的信心

2.3.1自我效能降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总体自我效能不理想, 感觉焦虑。访谈中很多病人对自己进行胰岛素治疗有关的自我护理行为信心不足。病人5:“自己打胰岛素, 如果发生低血糖了怎么办?还用胰岛素吗?如果继续使用, 剂量如何调整?”病人5:“我年纪大了, 记性不好, 有时吃过饭了才记起没打胰岛素。”病人8:“如果生病了, 还需要继续使用胰岛素吗?剂量如何控制?”

2.3.2社交障碍病人担心餐前及社交场合注射胰岛素会泄露个人隐私, 影响正常社会交往。病人3:“我在单位也算是领导, 不希望同事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我的工作性质应酬多, 不能在客户面前注射胰岛素的。”

3讨论

3.1给予有效健康教育本研究通过对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病人的深度访谈, 从病人的角度描述其对糖尿病的认识、胰岛素的治疗作用、注射方法、不良反应、对胰岛素使用管理的感受, 阐述了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病人胰岛素治疗的心理障碍。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提高病人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 应针对病人个体探寻其障碍的具体影响因素, 对病人进行有效的糖尿病健康教育, 加强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 获得对胰岛素治疗的正确信息, 指导病人合理使用胰岛素, 教会病人正确注射胰岛素, 提高病人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目前国内采用小组教育和讨论的形式, “工作坊”“看图说话工具”等教育方式对病人进行教育, 取得较好的效果。皮旻等[5]针对心理胰岛素抵抗病人运用“胰岛素访谈工具”进行干预后, 访谈组病人胰岛素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胰岛素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常规教育组。说明“胰岛素访谈工具”对心理胰岛素抵抗病人的治疗护理具有借鉴作用。

3.2给予心理支持, 增加病人的自我效能本研究显示, 病人存在诸多负性感受, 如焦虑、害怕、无助及压力感等。需要对病人进行动态的评估, 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在2012糖尿病指南中强调心理健康是糖尿病管理的一部分, 心理状态的评估应始终贯穿糖尿病治疗[6]。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版) 也指出, 糖尿病病人必要时应给予心理治疗。同时, 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与糖尿病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是相关的。因此, 从病人的身心和家庭、社会上全方位关心、爱护病人, 有利于病人正确认识糖尿病的危害及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胰岛素抵抗不仅存于胰岛素起始治疗时, 在一些正在使用胰岛素的病人, 其依从性仍存在着胰岛素心理抵抗。因此, 可通过增加病人血糖控制成功的体验;传递最新胰岛素治疗和护理信息;引导病人观察并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等措施来提高病人对胰岛素治疗的自我效能[7]。

4小结

本研究通过对胰岛素抵抗病人的访谈, 探索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病人胰岛素治疗的心理障碍的因素主要有对糖尿病认识不足、缺乏对胰岛素正确认识、缺乏自我管理的信心。研究结果显示, 应对初诊糖尿病病人给予有效的健康教育, 身心、社会支持全方位的支持, 以增加病人的自我效能, 帮助病人走出误区, 及早接受胰岛素治疗, 提高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 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邵红艳, 陈诗鸿, 魏来临.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及应对策略[J].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 2009, 30 (2) :66-67.

[2]袁毅.初诊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及应对措施[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0, 27 (3) :81.

[3]王娜, 丁焱.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疾病自我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14) :16-19.

[4]赵正清.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调查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3) :59-61.

[5]皮旻, 刘红利, 王斌.《胰岛素使用访谈工具》在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13 (8) :158-159.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 [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 6 (7) :447-498.

灵活用药消除胰岛素抵抗 篇5

60岁的张先生患2型糖尿病已有15年之久。起初,老张通过口服多种降糖药物(包括磺脲类药物)及其他综合措施治疗,还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但随着病程及用药时间的延长,磺脲类药物逐渐出现继发性失效,血糖控制得越来越差,后来改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最近几年,胰岛素用量不断加大,而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还是控制得不理想。半年前,医生给张先生增加了胰岛素增敏剂——太罗,每日一次、口服4毫克,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胰岛素用量不仅比过去减少了许多,而且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也均控制到正常范围内。

解读

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胰岛素抵抗或(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有关。胰岛素抵抗和继发的高胰岛素血症以及胰岛B细胞功能提前衰竭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在胰岛素增敏剂上市应用以前,磺脲类药物是主要的且效果很好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但许多磺脲类药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原发或继发性失效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控制病情,患者必须改用胰岛素治疗。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随着病程的进展和胰岛素治疗时间的延长,胰岛素抵抗也会持续加重。这时如果继续加大胰岛素用量,必然会造成人为的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未必能把增高的血糖降下来,反而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它可以引起动脉的炎症、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和血脂的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体表脂肪堆积,最后导致大小血管的损伤,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力争从根本上解决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上的一些问题,本世纪初应用于临床的胰岛素增敏剂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我国最近几年成功研制生产了太罗(即罗格列酮纳),它属于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药物。太罗自2004年11月应用于临床以来,已为众多的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太罗的降血糖机理主要是消除胰岛素抵抗,增强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使血糖加速代谢利用和转化成糖原储存起来。太罗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单独应用不会发生低血糖反应,也不存在继发性失效问题。一般应用15天后,自身的胰岛功能会逐渐改善,降血糖作用也会达到高峰。如果曾经与胰岛素合用,胰岛素的用量就会减少。如果曾与其他口服降血糖药物合用,可减少其他降糖药物的种类或用量。有的患者只需口服太罗一种药就能把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

太罗可用在糖尿病的早期、中期或晚期,也可以用在空腹及餐后血糖受损阶段。太罗除了降血糖作用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作用,如太罗通过消除胰岛素抵抗,可保护受损的胰岛B细胞,恢复自身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同时还可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和改善血管活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太罗服用方便,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服用剂量小,每天只需服用一片,且没有严格的服药时间限制,病人依从性好。价格比同类进口药品便宜,还可与其他不同种类的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联合应用。太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极少数病人可出现轻度的水肿或轻度的体重增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心功能不全患者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心理胰岛素抵抗 篇6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初次诊断的糖尿病患者62例,均符合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3例,女性29例,患者年龄35~50岁,患者确诊后均明确表示不愿意接受或拒绝胰岛素治疗。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62例患者的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原因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2 结果

62例初诊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原因,详见表1。

3 对策

3.1 认为注射胰岛素会成瘾,产生终身依赖,只有到了糖尿病的最后阶段才应用胰岛素。

这些主要是患者对胰岛素和胰岛素治疗缺乏正确的认识,极度渴望彻底治愈糖尿病,听信电视、报纸、小广播对糖尿病的诱导,把胰岛素等同于毒品。充分对患者进行胰岛素知识教育,和患者做到细致沟通,让患者正确认识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糖代谢所需的生理物质,糖尿病的产生是患者体内不能产生满足控制血糖所需的胰岛素,科学合理的补充外源性的胰岛素是一种必需的治疗手段。让患者认识到糖尿病发病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高血糖毒性可加重胰岛β细胞功能进一步丧失直至衰竭。在众多治疗方法中以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效果最好[4]。外源性的胰岛素可有效控制高血糖,可以消除高血糖毒性对胰岛功能的抑制作用,使残缺的胰岛功能得到保护甚至部分恢复[5]。且利于早期遏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远期健康[6]。

3.2 患者对注射胰岛素产生焦虑和恐惧,不会操作,而且每天注射太麻烦,在公共场合注射感到羞愧且感觉受到歧视。

对于由注射胰岛素有关的限制和恐惧而导致的心理性胰岛素抵抗采用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利用一对一的方式在模具上进行胰岛素注射的指导示范,确保患者和家属熟练掌握注射的时间、剂量、注射部位、注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比如定期更换注射部位的大轮换法和小轮换法,让患者多参与多体验,同时积极组织病友进行经验交流[7],手把手地进行第一针胰岛素注射,在患者完成第一针的注射后给予肯定和鼓励,首针效应能提高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者建立成就感,树立患者自我注射的信心。经济条件允许的患者建议使用胰岛素笔,结合图片演示讲解普通人腹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针头长度,告知患者针头细小可最大限度的减少注射时的疼痛,从而消除恐惧。目前,胰岛素的给药装置已经越来越简单易操作,使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更方便。在糖尿病教育的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和角色互换,让人们正确认识糖尿病和胰岛素,以平常的眼光看待患者注射胰岛素,减轻患者不安心理,给患者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

3.3 初诊糖尿病患者存在担心注射胰岛素会导致体重增加、低血糖等问题。

导致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很多,如运动过度、空腹饮酒、未及时定量进餐等,通过护理干预让患者熟知低血糖产生的原因、症状和处理办法,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同时,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胰岛素,定时定量进餐,不随意增加运动量可有效的防止低血糖的发生。胰岛素有促进营养物质合成代谢的作用,在使用胰岛素后,高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营养物质得到充分利用,部分患者可引起体重增加。需要我们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之间的动态平衡,尽可能的让体重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3.4患者个人挫败感或自责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胰岛素的使用。

中青年是社会和家庭的主体,面临入学、养家等,处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的中年阶层年龄段的人群心理状况最差[9],糖尿病被确诊后,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临床的治疗。在建立信任感的同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增强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和勇气。糖尿病虽不可根治,但科学用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对糖尿病病情加以控制。部分患者认为注射胰岛素成为家庭负担,从照顾家里变成需亲人照顾,导致角色改变,怕注射胰岛素影响形象和地位。部分患者担心胰岛素治疗产生的经济因素尽量推迟使用胰岛素。研究表明,使用胰岛素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治疗费仅占19%,而治疗总费用中81%是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而胰岛素治疗的一大主要目的就是降低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合理使用反而能有效缩减治疗成本。

心理性胰岛素抵抗会使胰岛素治疗时间推迟或对胰岛素强化治疗及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患者血糖控制,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提高初诊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程度,提高了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席淑华.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准备服务概况与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4.

[2]萧建中.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可能因素以及估计方法对结果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0,2(3):161-163.

[3]张巧.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720-721.

[4]刘秀广.初诊2型糖尿病的治疗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2):181-182.

[5]李经.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监测与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1.

心理胰岛素抵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共收治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82例, 年龄为23~41岁, 平均年龄为 (32±2.1)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症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患者均稀发排卵或者无排卵, 具有高雄激素或者高雄激素血症临床表现。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为非胰岛素抵抗患者, 对照组为胰岛素抵抗患者, 两组患者均已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库欣综合征以及近3个月服用激素治疗患者。

1.2 方法

记录两组患者相关病史, 采用专门调查表调查患者以及家属。治疗组为非胰岛素抵抗患者, 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对照组为胰岛素抵抗患者, 给予患者在常规治疗治疗基础上添加二甲双胍治疗, 观察1周。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于清晨空腹抽血2 m L, 使用3000 r/min离心5 min, 于-80℃冰箱内存储等待检验。选用roche公司出产仪器E170对激素进行光化学法测定, 检验两组患者FSH、LH、E2水平, 与此同时选取roche公司出产试剂盒测试患者TG、TC、HDL以及LDL, 观察两组患者体质指数。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5.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 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与t检验, 用所得平均值表示。如两组统计学计算结果符合P<0.05, 则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E2与FSH均显著降低, 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LH水平较治疗组下降较多,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TG、HDL-C和BM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TG和LDL-C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和表2。

3讨论

在生育年龄妇女中, 最为常见的发病多因性表现为多囊卵巢综合征, 该病症组织形态学特征为双侧卵巢出现多囊性病变。胰岛素属于人体进行糖代谢重要激素, 主要由胰岛B细胞分泌, 有效调节人体肌肉、脂肪以及肝脏等组织, 从而对糖类、脂肪类以及蛋白质代谢造成影响。通过研究表明, 作为女性生殖功能的结构单位, 卵巢在参与了人体能量能量代谢的同时, 还具有包含胰岛素作用信号蛋白以及相关的代谢酶, 导致胰岛素主要通过胰岛素受体来对卵巢造成一定影响。瘦素能够作为抗肥胖激素, 同胰岛素抵抗之中进行一定的调节, 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 最终使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2,3]。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治疗后E2与FSH均显著降低, 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LH水平较治疗组下降较多,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TG、HDL-C和BM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TG和LDL-C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 两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性激素以及血脂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治疗组患者LH水平提高, 对照组患者容易出现血脂代谢异常, 所以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要有效调整胰岛素抵抗状态, 降低血脂代谢出现异常状况等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郑俊, 滕香宇, 刘伟.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J].浙江实用医学, 2010, 15 (1) :29-30.

[2] 奚杰, 孙大伟, 张敏.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preptin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09, 14 (6) :154-155.

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抵抗 篇8

胰岛素受体

胰岛素在细胞水平的生物作用是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而启动的。胰岛素受体为胰岛素起作用的靶细胞膜上特定部位, 仅可与胰岛素或含有胰岛素分子的胰岛素原结合, 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且分布非常广泛。受体是一种糖蛋白, 每个受体由α、β各两个亚单位组成。α亚单位穿过细胞膜, 一端暴露在细胞膜表面, 具有胰岛素结合位点。β亚单位由细胞膜向胞浆延伸, 是胰岛素引发细胞膜与细胞内效应的功能单位。胰岛素与亚单位结合后, β亚单位中酪氨酸激酶被激活, 使受体磷酸化, 产生介体, 调节细胞内酶系统活性, 控制物质代谢。

每种细胞与胰岛素结合的程度取决于受体数目与亲和力, 此二者又受血浆胰岛素浓度调节。当胰岛素浓度增高时往往胰岛素受体数下降, 称下降调节。如肥胖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由于脂肪细胞膜上受体数下降, 临床上呈胰岛素不敏感性, 称抵抗性。当肥胖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后体重减轻时, 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增多, 与胰岛素结合力加强而使血糖利用改善。此不仅是肥胖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也是治疗中必须减肥的理论依据。

胰岛素抵抗

所谓胰岛素抵抗, 实际上就是指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 2型糖尿病的首要的问题就是胰岛素抵抗。

正常情况下, 食物经过胃和小肠的消化后, 大部分转变为葡萄糖。随后, 葡萄糖在小肠内被吸收, 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如心脏、大脑、肝脏和肌肉组织) 。这时, 胰腺开始分泌胰岛素进入血液, 与葡萄糖相会。细胞中有专门与胰岛素结合的接受器, 称为“受体”。当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 葡萄糖就能顺利地进入细胞, 转化成身体维持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在发生胰岛素抵抗时, 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或受体太少, 即胰岛素与受体无法结合, 使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而大量滞留在血液中。这是机体无法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另一方面, 因为血糖升高, 胰腺茁细胞就会“努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造成高胰岛素血症, 久而久之, 胰腺茁细胞因疲惫衰竭而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发生典型的2型糖尿病。因此, 糖尿病是由于自身不能利用胰岛素, 对胰岛素产生排斥, 最终导致对自身产生胰岛素的能力逐渐消失所至。约80%~9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胰岛素抵抗。所以胰岛素抵抗是高血糖的根源。

专家强调指出, 胰岛素抵抗不但是2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 它也是引起多种心血管并发症的罪魁祸首。因为胰岛素抵抗还可以造成高血压、高血脂、血糖高、血液黏稠度高、血脂代谢异常、血小板功能不正常, 这些都很容易形成血管管腔的狭窄、闭塞, 导致血流不通畅。这样就会影响大血管, 导致冠心病, 还会影响到微血管, 导致心肌病, 以及中风、下肢动脉狭窄等等。很多糖尿病人死于冠心病, 胰岛素抵抗本身就是造成冠心病这些大血管病变的原因。

治疗胰岛素抵抗

治疗胰岛素抵抗应采取综合的措施, 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

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基本方法。摄入食物的种类和量均可影响胰岛素的效应。低热卡饮食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对肥胖患者更是如此。要注意每天摄入的能量有多少, 既要保证机体需要的营养, 又不能因摄入过多而使体重增加。在肥胖的人群中控制热量的摄入可以减轻体重, 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饮食中要注意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比例适当, 应避免过多地进食糖及含糖食物 (特别是果糖类食物) , 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 适量进食高膳食纤维食物, 应少食多餐而不是暴饮暴食。减少食物中的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 (如动物脂肪) 和反式脂肪酸 (如快餐食品、爆米花等) 的摄入, 对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利。

运动治疗。运动治疗也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一种重要方法。一般情况下, 空腹胰岛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成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 运动可以降低胰岛素水平, 提示运动可改善胰岛素的作用。运动不仅使能量消耗增加, 同时使机体细胞利用葡萄糖的效率提高, 减少体内脂肪含量, 增加机体肌肉组织含量, 促进有氧代谢, 但这些作用在停止锻炼数天后消失, 故应坚持锻炼。糖尿病患者运动方式的选择, 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遵循个体化、安全、有效的原则。

药物治疗。研究表明, 许多药物具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使得胰岛素得以“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 从而改善血糖水平。目前常用的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主要有双胍类药物及噻唑烷二酮类制剂。

胰岛素抵抗与其它疾病

1.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

在胰岛素抵抗的早期, 高胰岛素血症通过影响交感神经活动, 使心率加快, 从而促进小动脉增生, 使小动脉对升压物质反应敏感性增强,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高血压。

2.胰岛素抵抗与肥胖

2型糖尿病患者多为肥胖者是众人周知的事实。这是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障碍会使胰岛素抵抗程度相应增加。一般说来, 肥胖的人体内血脂水平偏高, 且多为腹型肥胖 (即脂肪堆积以腹部为主) , 这会促进胰岛素抵抗, 而胰岛素抵抗反过来会加重代谢障碍,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胰岛素抵抗与高脂血症

存在胰岛素抵抗时, 肝脏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影响, 使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合成增加。而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由此认为胰岛素抵抗与血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4.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机 篇9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脾虚

胰岛素抵抗是指一定的内源或外源胰岛素不能发挥应有的生物效应以摄取利用葡萄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胰腺代偿性增加胰岛素分泌,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表现为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等周围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生物效应的反应性降低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减退或糖代谢异常、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血脂紊乱等。胰岛素抵抗是普遍存在的病理现象,为多种疾病所共享的危险因素,是滋生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共同土壤”[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2],中国成人糖尿病2/3~3/4来自胰岛素抵抗人群,前瞻性随访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始发因素,并且胰岛素抵抗和由此产生的高胰岛素血症是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治疗2型糖尿病最适宜的方法应是在该病的自然过程的早期就采取有效的糖尿病教育,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目的,并改善导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体内微环境。本文从脾虚的角度对胰岛素抵抗的中医机制进行初探。

1 中医脾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的功能,是气血化生之源。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运化水谷的功能正常,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则脏腑、四肢百骸以至筋肉皮毛等组织都能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古代医籍中没有“胰”的记载。但《难经·四十二难》中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张锡纯认为:“其证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胖病而累及于脾也。盖薜为脾之副脏。”中医的“脾”是人体运化水谷、输布精华和律液的重要器官,而现代医学的胰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腺,直接参与三大物质代谢。故结合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中医的“脾”包含了现代医学胰脏的功能。2型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传统认为其与肺、胃、肾三脏腑关系密切,即所谓的“三消”学说。但肺与脾为母子关系,脾为母,肺为子,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脾虚则影响到肺,即土虚金弱之理;脾胃均属中焦,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功能相辅相成,脾气健运,才能把五谷消化后形成的津微输送至全身;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须依靠后天脾的吸收运化水谷津微来充养,才能发挥肾的功能。故认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脾的疾病,脾虚贯穿其发生发展的始终[3]。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既然胰岛素抵抗表现在胰岛素作用的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等对胰岛素的生理学效应的反应性降低或丧失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而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肝、肌肉和脂肪均与脾有密切的联系。《素问·经脉别论》日:“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上述论述奠定了中医认识消渴病因、病机的基础。若饮食不节,长期恣食肥甘厚味或加情志不节,劳欲过度,都将直接或间接损伤脾胃功能,从而影响脾之运化水谷及转输、散精功能,即谓“脾不散精”。清李用粹也指出:“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则心肾相交,脾健则津液自化”。水谷精微不能转输,散布,蓄积体内,升清不及,谷气反随浊气下流,一方面营养相对过剩,另一方面五脏四肢百骸无以充养,如肺津乏源而口渴多饮,肺津不布直趋下泄而多尿,肌肉、四肢末端因精微物质失于脾气输送而瘦削、乏力、酸麻;同时,水谷精微不能散布转输至肺、胃、肾等脏腑,使其滋养不足则更伤其阴或食滞胃肠,久而化热,阴津耗伤。阴虚内热津伤,则口渴多饮,消谷而多食易饥。肺阴虚而失于宣降,水液直趋膀胱,或肾阴亏虚,开门太过,失于封藏而致尿频量多,尿有甜味。以上都是脾不散精,脾的机能下降,脾失健运导致的病理结果。脾不散精,运化水液失常,水精不能四布,必致水液废料在体内停滞,产生痰湿等病理产物,即谓脾虚痰湿内生。湿蕴中焦,气机阻滞,精微水湿不能转输又可加重口渴多饮、易饥、尿频尿多等症状。因津血同源,阴虚内热,津液耗伤,津亏血少,血行艰涩而为瘀;或因痰湿阻滞气机,气滞血瘀;或因气为血帅,脾气虚无力行血而致血瘀,即在脾不散精,痰湿内生基础上又形成血瘀的病理因素,由此而加重口渴,并生诸多并发症。由此可见,脾运化机能减退是发生消渴的最主要病机[4],在此基础上产生气阴亏虚、内热、痰湿、血瘀等病理因素,因而,正如《内经》言:“脾脆则善病消瘅。”这一点与现代医学之“胰岛素抵抗”对于2型糖尿病发病的作用相一致。

3 现代研究

传统中医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某些健运脾气的方药不仅可降低血糖,还可通过不同环节改善胰岛素抵抗。如现代名医施今墨认为苍术有降血糖的作用,并善用黄芪配山药益气健脾以降尿糖。如四君子汤可以提高试验小白鼠肝细胞内肝糖元含量而降低血糖。又如人参中的降糖成分有人参多糖、人参皂贰和人参水提取物等,能增加酶活性而提高糖的氧化作用,能刺激胰岛素分泌,而且可增强胰岛素对葡萄糖的敏感性;黄芪不但可提高红细胞Na+-K+ATP酶活性,增强机体氧化能力,还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5]。另外,陈皮、茯苓、山药、白术、甘草等健脾药有明显降低血糖和提高血糖利用率作用。程氏对健脾降糖饮(黄芪、黄精、白术、山药、薏苡仁、葛根、玉竹等)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发现,其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并且可使健康家兔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提高β细胞对葡萄糖的反应性,从而提高在高血糖状态快速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临床研究证实,从脾治疗消渴病疗效显著[6]。

参考文献

[1]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李秀钧主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88.

[3]张永涛,冯明清.论脾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河南中医, 2001,21(6):3.

[4]程益春,钱秋海,毛淳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8(1): 21-27.

[5]张顺利.中医药对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2003,1(1):39.

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抵抗等 篇10

张连记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的,细胞膜上有许许多多像“锁”一样的东西,它必须要用胰岛素这把“钥匙”打开,血液中的葡萄糖才能进入细胞内,在细胞浆中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进行复杂的氧化代谢及转化,产生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或以糖原的形式储存起来。细胞膜上的这把胰岛素“锁”,我们把它叫作胰岛素受体。这种受体的成分是一些糖蛋白,它们镶嵌在细胞膜上。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生物学活性,也就是说,胰岛素受体只能与胰岛素结合,发挥特有的生物学效应,而不能与其他东西结合。我们正常人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非常敏感,很少量的胰岛素就会发挥很大的降低血糖作用,从而使血糖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出现了问题,使受体功能下降,或者数量减少,胰岛素不能与受体正常结合,同样数量的胰岛素就不能发挥应有的降低血糖的作用,从而使血糖不能正常代谢和转化,出现高血糖。这就是胰岛素抵抗的一种表现。胰岛素抵抗往往常见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检查患者的胰岛素水平,结果常常高于正常或分泌高峰延迟,但病人的血糖却不能很好控制。

对于有胰岛素抵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合理运动、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如果效果不理想,可以适当口服一些胰岛素增敏剂,常用的药物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噻唑烷二酮类)等。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也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当您怀疑有胰岛素抵抗时,应及时到医院找医生检查,合理进行治疗。

(编辑/钟卉)

编读往来

自从订阅了《糖尿病之友》,我每期必读。我认为贵刊导的向明确,重点突出,版面合理;从封面设计到文章内容,都可称得上“新、全、好”。我是糖尿病患者,更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在此提出一点建议。阅读贵刊的读者,绝大多数是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为照顾缺乏专业知识的读者,稿件内容应尽量深入浅出。同时,我们希望杂志能多在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上给予指导。应有针对性地抓住患者的心理,选一些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进行报道,以警示患者。另外,贵刊专业性很强,如能办得再灵活一些,比如增加些围绕正题展开的诗歌、小品、相声、快板等形式,一定会更加生动活泼,吸引更多的读者。

江苏叶素娟

非常感谢您的宝贵建议,读者的关注与支持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您的建议非常中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力争更加通俗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病友的阅读需要,以利读者各取所需。适当增加关于并发症的稿件,为糖尿病友远离或延缓并发症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同时在本期中,我们选登了一首病友作的顺口歌谣,以飨读者,以后我们也将尽量丰富杂志内容的表达形式,让读者更加喜闻乐见。

——《糖尿病之友》编辑部

我是一名退休在家的医生,由于不是内分泌专业的,对于糖尿病的一些问题,尤其是细节问题了解不多。订阅《糖尿病之友》后,我每期都会学到一些新知识,尤其是“抗‘糖’特攻队”等系列文章,如2006年第9期的“牙齿保卫战”就办得很好,问题讲得很具体,并配有图解,让人一看就懂,一看就会操作。希望编辑们多组织这样的文章,全方位、更具体、注意每一个细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深信,将会有更多的糖尿病友喜欢贵杂志。

广东杨建生

非常感谢您对糖尿病之友的关心与支持,您的建议语重心长,让我们十分感动。我们会接受您的建议,在以后的文章中,更注重细节,全方位、多角度选题。我们也会更多站在糖尿病患者的立场上考虑,力争使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杂志社的全体工作人员将会加倍努力,不断地把更多、更有意义的信息呈现给大家。

上一篇:营销信息系统下一篇:矿业企业网站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