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

2024-05-08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精选八篇)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ACS组 ) 和6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SA组 ) 作为研究对象 , 所有患者均符合ISFC/WHO( 国际心脏病学会 / 世界卫生组织 ) 制定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UA) 诊断标准。ACS组中男46例 , 女26例 , 年龄40~77岁 , 平均 (59.0±10.2) 岁 , 其中AMI( 急性心肌梗死 )30例 , 临床表现包括严重、持续胸痛 ,CK-MB或肌钙蛋白Ⅰ水平高出正常值2倍以上 ,ECG显示T波倒置、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NSTEMI( 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4例 , 临床表现包括严重、持续胸痛 ,CK-MB或肌钙蛋白Ⅰ水平高出正常值2倍以上 ,ECG无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 , 但有T波倒置或ST段下降。UA( 不稳定心绞痛 )18例 , 包括初发型及恶化型自发性心绞痛和劳累性心绞痛。SA组中男38例 , 女22例 , 年龄41~80岁 , 平均 (57.3±13.2) 岁。SA组和ACS组均排除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者。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 男29例 , 女21例 , 年龄37~74岁 , 平均 (57.3±16.5) 岁 ,该组患者均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合并症。3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三组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及餐后2 h静脉血 , 分别进行血糖 (BG)、胰岛素 (IS)、CP(C肽 ) 检测。其中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应用氧化酶法进行检测 ,IS应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 ,CP释放试验也应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此外 , 还要对患者的UA( 血尿酸 )、v WF(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GMP140( 血小板α- 颗粒膜蛋白 )、PT( 凝血酶原时间 )、PAI-1(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1)、CRP(C反应蛋白 ) 水平进行测定。检测后 , 根据所得数据 , 计算出餐后2 h和空腹状态下的CP/BG、IS/BG值。

注:* 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示与 SA 组比较 ,P<0.05。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 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以 (±s)、n(%) 表示 , 数据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 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做相关性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指标

3组研究对象的血糖、胰岛素、C肽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从表1可知 ,ACS组和SA组的餐后2 h及空腹IS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ACS餐后2 h和空腹CP值、CP/BG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ACS组和SA组的空腹IS/BG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ACS组餐后2h及空腹状况下的CP、IS、CP/BG、IS/BG值 ,均显著高于SA组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稳定性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稳定性心绞痛为因变量 , 其他各项指标作为自变量 , 做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G、LDL、UA、CRP、IS、PAI-1都是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的危险因素 ,PT为保护因素。进一步做多因素回归分析 , 结果显示IS、PAI-1、CRP都是SA的危险因素 ,PT则是SA的保护因素。详见表2。

3 讨论

胰岛素抵抗指的是因组织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而使部分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水平 , 机体为了使血糖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而代偿性地过多分泌胰岛素所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3]。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葡萄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2型糖尿病、向心性肥胖、血脂异常、早期动脉硬化、高血压等[4]。

既往研究显示[5],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主要与糖尿病、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有关。但近期有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这也引起了广大心血管病领域及内分泌领域血的高度重视。据国内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 , 非糖尿病人群血浆胰岛素水平与冠心病发病风险显著相关 , 血浆胰岛素水平越高者 , 发生冠心病的风险越高[6]。此外 , 大量临床实践也发展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有着密切关系。胰岛素抵抗引发冠心病的机制最早由Stern提出 , 其明确阐释了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 同时认为胰岛素抵抗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代谢性异常的根本性因素。近年来也有研究证实胰岛素抵抗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 胰岛素抵抗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发生机制主要有[7]:一是胰岛素抵抗会增加机体中的氧自由基含量 , 加快NO代谢 , 产生亚硝酸盐代谢物 , 引起内皮细胞修复障碍 , 进而加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二是胰岛素抵抗可通过脂质代谢途径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含量 , 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 引起脂代谢紊乱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三是胰岛素抵抗能够经多种途径改变胰岛素敏感性 , 促进各种炎性因子释放 , 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在该研究中 , 通过检测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的血糖、胰岛素水平发现 ,SA组和ACS组患者餐后2 h及空腹状态下的CP/BG、IS/BG、CP、IS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 , 但各组的升高程度有所不同。ACS组和SA组的餐后2 h及空腹IS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这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都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机制有: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引起体内脂质代谢紊乱 , 造成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 同时甘油三酯与胰岛素水平有正相关关系。在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中 ,胰岛素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 , 加快脂质合成。此外 , 胰岛素还能通过对自身的生长刺激 , 以及对胰岛素生长因子1等其他生长因素的刺激 , 诱导冠脉平滑肌增生 , 造成冠脉中层及内膜增殖 , 而这些变化都会加重或引起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引发冠心病[8]。

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其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 造成预后不良。在该研究中 ,结果还显示ACS组餐后2 h及空腹状况下的CP、IS、CP/BG、IS/BG值 , 均显著高于SA组 (P<0.05)。这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比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更为严重 , 这主要是因为:胰岛素抵抗所致的高胰岛素血症 , 会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 促使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PAI(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 ), 降低纤溶酶活性 , 增强血凝 , 从而增加血栓形成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风险[9]。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 篇2

关键词 益心胶囊 心绞痛 气滞血瘀 胰岛素抵抗 同型半胱氨酸

资料与方法

入选病例: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4月门诊及住院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临床诊断符合WHO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气虚或气阴两虚兼心血瘀阻,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1986年制定的中医辨证标准[1]及血瘀证诊断标准[2]所有病例均除去高血压病、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者。

一般资料: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45~74岁,平均53.8±14.2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7.65±2.13年。稳定性心绞痛1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9例。益心胶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42~76岁,平均52.7±12.7岁,病程0.5个月~11年。稳定性心绞痛1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0例。两组资料及病变特点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对照组30例均来自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男20名,女10名,年龄43~75岁,平均51.6±12.7岁,与上述2病例组基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入院后予扩血管(硝酸酯类药物)、抗疑(阿斯林、抵克力得)、β受体阻滞剂治疗。在此基础上益心胶囊组则口服益心胶,每次4粒,每天3次,4周为1个疗程。

指标测定:①血标本收集:所有病人均在入院服药前及服药4周后次日清晨空腹采取肘静脉血。对照组择期采取肘静脉血。②胰素抵抗相关指标:a.空腹血糖(FPG)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应用法国S.500P半自动光谱分析仪及上海荣生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血糖测定试剂盒;b.血浆胰岛素(FINS)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放免中心试剂盒,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c.胰气氛素敏感指数:参考有关文献资料[3]介绍的方法进行,ISI=1n(FPG×FINS)。③同型半胱氨酸(Hcy)测定:采用荧光免疫检测法,用IMX Homocysteine检测系统和试剂盒。操作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统计学处理:各项数据均以X±S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均用SPSS10.0统计软件由计算机完成统计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瘀症积分值比较见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瘀证积分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瘀证积分值均下降(P<0.01),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ST及Hcy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ISI显著低于对照组[(-4.02±0.32)vs(-3.67±0.42)(P<0.01)],Hcy显著高于对照组[(13.4±3.2)vs(4.7±1.2)](P<0.05)。益心胶囊组治疗后ISI-明显增高(P<0.01),Hcy明显下降(P<0.05),而常规治疗组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其病机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之不足,标实为血瘀、气滞、寒凝、痰浊等,在心绞痛发作时,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心脉瘀阻,根据气为血帅,气行血行的理论,临床采用理气活血祛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肯定疗效。益心胶囊精选丹参、瓜蒌、乳香、五灵脂、延胡索、枳壳、柴胡、白芍八味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行气解瘀的功能,本研究显示,益心胶囊能明显降低血瘀证积分(P<0.01)。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的关系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导致体内生化、代谢和纤溶特性改变,可能引发血栓形成倾向,加重冠状动脉硬化并导致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心绞痛的发病除了与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有关外,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亦是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过氧化作用一方面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同时又促进体内凝血过程,血管内皮细胞受刺激后分泌的内皮素可强烈收缩血管,使内皮功能进一步损伤,加重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进冠心病心绞痛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本研究显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ISI水平低于正常人群,Hcy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益心胶囊治疗4周后,ISI水平显著升高,Hcy显著下降。说明益心胶囊能改善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能有效降低Hcy,有助于抑制血管收缩及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阻断心绞痛的病理生理过程,这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子尹,王文健.中醫虚证辨证参考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0):598

2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血瘀证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3):129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循环内科自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纳入冠心病患者52例, 记为冠心病组, 其中男27例, 女25例 。患者平均年龄为 (56.2±10.9) 岁, 冠心病史6月~15年。对照组取52例无冠心病者血样, 其中男30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55.6土10.2) 岁。两组性别、年龄 、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冠心病的诊断采用ISFC/WHO的标准。按WHO冠心病分类标准, 冠心病患者又分为;急性Q波和非Q波心肌梗死 (AMI组) ,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组) , 稳定型心绞痛 (SA组) 。所有病例均除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肥胖。胰岛素和 C肽用放免法, 空腹血糖用葡萄糖氧化法。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

2结果

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C肽水平数据比较见表1。

另外, 冠心病组的胰岛素敏感性也较对照组降低。

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分别为 (4.6±4.2) mmol/L和 (4.2±2.8) mmol/L,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冠心病组空腹胰岛素和 C肽水平分别为 (34.1±29.5) mlU/L和 (1427.6±623.4) p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 (11.6±3.2) mIU/L和 (811.5± 142.3) pmol/L, P<0.05, 差异有显著性。另外冠心病组的胰岛素敏感性也较对照组降低。

3讨论

近年来关于胰岛紊抵抗现象, 国内外展开了大量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 它是联系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之闻的纽带[1]研究证明[2], 胰岛素抵抗 (IR) 作为人类多种复杂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共同环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有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观察证实胰岛素抵抗和继发的高胰岛素血症与冠心病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 、脂代谢紊乱等疾病相关[3]胰岛素抵抗时机体对胰岛素调节糖代谢作用的敏感性下降, 本研究就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关系进行了研究: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冠心病组空腹胰岛素和 C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显著性。另外冠心病组的胰岛素敏感性也较对照组降低。冠心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冠心病者周围组织利用葡萄糖时对胰岛素不够敏感。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空腹胰岛素水平血症升高及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则无。说明了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是多危险因素疾病, 年龄、吸烟、肥胖和高脂血症等都已为人们熟知。研究发现胰岛抵抗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且与肥胖、高脂血症关系密切。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痛患者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的诊断采用ISFC/WHO的标准, 病例均除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肥胖等因素。胰岛素和C肽用放免法, 空腹血糖用葡萄糖氧化法。结果 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 差异无显著性, P>0.05。冠心病组较对照组空腹胰岛素和C肽水平, 差异有显著性, P<0.05。冠心病组的胰岛素敏感性也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说明冠心病者周围组织利用葡萄糖时对胰岛素不够敏感, 胰岛紊抵抗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且与肥胖、高脂血症关系密切。

关键词:冠心病,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

参考文献

[1]Florkowski CM.Harrison J, Kendau MJ.Hypertension.coronary~TteTy di~ase and insulin resistance-linked disorders with an im-pact on treatment.J Hypertens, 1992, 17:256-263.

[2]Stern MP.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Common Si-ol”hypothesis.Diadetes, 1995, 44 (4) :369-374.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03~2013-12在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所有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13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通过获得研究对象详细资料, 询问所有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等情况。患者研究前均获得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合并症情况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单纯抗体 (TPO-AB, TG-AB) 增高组 (A组, 35例) 、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组 (B组, 32例) 、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 (C组, 33例) 、单纯2型糖尿病组 (D组, 36例) 。

1.2 标本的收集方法

在抽取研究对象血液标本时, 均隔夜空腹10h以上, 抽取空腹静脉血3mL送入我院检验科进行生化指标检测, 检测的主要指标包括胆固醇 (TC, CHO)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脂蛋白 (a) [LP (a) ]、载脂蛋白AⅠ (APOAⅠ) 、载脂蛋白B (APOB) 、血清总T3 (TT3) 、超敏TSH (uTSH) 、血清总甲状腺素 (TT4) 、血清反T3 (rT3) 、促甲状腺激素 (TSH) 和血清游离甲状腺素 (FT4) 。

1.3 观察指标

1) 胆固醇 (TC, CHOL) , 合适水平:≤5.17mmol/L (200mg/dL) , 临界范围:5.20~5.66mmol/L (201~219mg/dL) 升高:≥5.69mmol/L (220mg/dL) ;2) 甘油三酯 (TG) 合适水平:<1.69mmol/L (150mg/dL) , 临界范围:1.69~2.25mmol/L (150~200mg/dL) , 升高:2.26~5.63mmol/L (200~500mg/dL) , 极高:≥5.64mmol/L (500mg/dL) ;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合适水平:≥1.04mmol/L (40mg/dL) , 减低:≤0.91mmol/L (35mg/dL) 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合适水平:≤3.10mmol/L (120mgd/L) , 边缘升高:3.13~3.59mmol/L (121~139mg/dL) , 升高:≥3.62mmol/L (140mg/dL) ;5) 载脂蛋白AⅠ (APOAⅠ) , 参考值0.8~2.1g/L;6) 载脂蛋白B (APOB) , 参考值0.42~1.26g/L。6) 胰岛素抵抗检测 (HO-MA-IR) =空腹血糖水平 (FPG, mmol/L) ×空腹胰岛素水平 (FINS, mIU/L) /22.5, 正常个体的HOMA-IR指数为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 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多组组间均数两两比较。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组间构成比的比较。检验水准为0.05, 即当P<0.05时表明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研究对象血水平比较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单纯抗体 (TPO-AB, TG-AB) 增高组、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及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组的TC、TG、LDL-C及APOB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 (P<0.05) ;2型糖尿病合并单纯抗体 (TPO-AB, TG-AB) 增高组、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及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组的APOA-I及HDL-C均显著低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 (P<0.05) ;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的TC、TG、LDL-C、APOB水平均显著高于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组 (P<0.05) 。见表1。

2.2 四组研究对象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四组研究对象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可见, 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和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无论是在冠状动脉的多支病变、远端病变还是弥漫病变的发病率均高于其它四组的患病率, 统计分析后可见: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和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在冠心病的患病率方面明显高于其余两组研究对象冠心病的的患病率 (P均<0.05) , 而2型糖尿病合并单纯抗体 (TPO-AB, TG-AB) 增高者组及单纯性2型糖尿病组四组冠心病的患病率差异不显著 (P均>0.05) , 具体各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见表2。

2.3 四组研究对象的胰岛素和HOMA-IR水平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和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在空腹血胰岛素、餐后2h血胰岛素和HOMA-IR指数明显高于其余两组研究对象空腹血胰岛素、餐后2h血胰岛素和HOMA-IR指数 (P均<0.05) , 而2型糖尿病合并单纯抗体 (TPO-AB, TG-AB) 增高者组及单纯性2型糖尿病组两组空腹血胰岛素、餐后2h血胰岛素和HOMA-IR指数差异不显著 (P均>0.05) , 具体各组的空腹血胰岛素、餐后2h血胰岛素和HOMA-IR指数见表3。

3 讨论

目前, 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者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常伴随胆固醇增高, 从而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危险的观点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8]。但是, 关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 却存在有不少的学术理论争议[9]。为此, 多国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结果表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明显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观察证实[10~12]:胰岛素抵抗不仅与冠心病、高血压病, 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还与2型糖尿病, 以及血脂代谢紊乱等疾病发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最终影响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目前关于胰岛素抵抗与疾病发病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病因学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在对各研究对象血脂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时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单纯抗体 (TPO-AB, TG-AB) 增高组、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亢组和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亢组的TC、TG、LDL-C、LP (a) 、APOA-I及APOB水平与单纯2型糖尿病组无显著差异 (P>0.05) ;2型糖尿病合并单纯抗体 (TPO-AB, TG-AB) 增高组、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及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组的TC、TG、LDL-C、LP (a) 、APOA-I及APOB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及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组和亚临床甲亢组 (P<0.05) ;2型糖尿病合并单纯抗体 (TPO-AB, TG-AB) 增高组、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亢组和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亢组的HDL-C水平与单纯2型糖尿病组无显著差异 (P>0.05) ;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的TC、TG、LDL-C、LP (a) 、APOA-I及APOB水平均显著高于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组 (P均<0.05) ;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亢组的HDL-C水平显著低于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 (P<0.05) 。上述结果表明,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尤其是2型糖尿病合并单纯抗体 (TPO-AB, TG-AB) 增高组、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及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组的研究对象能明显增高患者的血脂水平, 而2型糖尿病伴有甲亢或亚临床型甲亢的患者体内的血脂水平明显低于其余各组研究对象水平, 表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能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功能发生紊乱。相比之下, 单纯性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脂水平变化不大。

在研究结果中, 可以发现四组研究对象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和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无论是在冠状动脉的多支病变、远端病变还是弥漫病变的发病率均高于其它组的发病率, 经过统计分析可见: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和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率方面明显高于其余四组研究对象冠状动脉病变的的发病率 (P<0.05) , 而2型糖尿病合并单纯抗体 (TPO-AB, TG-AB) 增高者组、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亢组、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亢组以及单纯性2型糖尿病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差异不显著 (P>0.05) , 上述与以前相关学者研究结论基本相符[13]。分析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和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患者体内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其余组, 导致体内血脂谱出现严重紊乱, 导致血液在血管内形成栓子, 严重时可出现冠状动脉的多支病变、远端病变还是弥漫病变, 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 应加强对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和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动脉硬化程度以及胰岛素抵抗与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032013-12在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所有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标本化验甲功五项, 共136例, 分为四组, 检测血脂及胰岛素水平等指标, 并行冠状动脉64排CT检查。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统计分析, 设定P<0.05为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 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的TC、TG、LDL-C、APOB水平均显著高于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组 (P均<0.05) ; (2) 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和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在冠心病的患病率方面明显高于其余四组研究对象冠心病的患病率 (P<0.05) ; (3) 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和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在空腹血胰岛素、餐后2h血胰岛素和HOMA-IR指数明显高于其余四组研究对象相应值 (P<0.05) 。结论: (1) 桥本氏病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发生紊乱; (2) 桥本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远端病变和弥漫病变患病率明显升高; (3) 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组和2型糖尿病合并临床甲减组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较单纯2型糖尿病重。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符合1999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1979WHO/ISFC CHD诊断标准心电图示:明显心肌缺血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狭窄。

符合以上条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8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2例,男61例,女31例,年龄46~72岁,平均(59.2±12.2)岁,糖尿病病程4.3~19.8年,平均(12.7±5.1)年,CHD病程1.1~7.6年,平均(4.2±2.1)年,血脂异常74例,高血压46例,吸烟21例。对照组92例,男64例,女28例,年龄45~71岁,平均(60.0±11.2)岁,糖尿病病程4.5~17.6年,平均(11.8±4.9)年,CHD病程1.2~6.9年,平均(4.4±2.0)年,血脂异常69例,高血压44例,吸烟20例。两组临床资料包括FBG, HbA1c,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以格列奇特控制血糖(FBG)≤7.0mmol/L,严格检测血压,治疗组给予麝香保心丸每日3次,每次2粒,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每日3次,每次3粒,疗效均为26周。

1.3 观察项目

1.3.1 胰岛素释放试验

治疗前见表1。

1.3.2 患者心肌缺血改善,治疗前ST水平或下斜行压低幅度≥1mm,下降持续时间≥1min,治疗后较前改善。

1.3.3 血糖、血脂水平(F B G, H b A1c, T C, T G、H D L-C, LDL-C),见表2。

2 结果

临床疗效: (1) 两组经治疗后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92例,经26周治疗后,显效48例(52.1%),有效34例(36.9%),总有效率89.1%,无效10例,加重0例,对照组显效7例(7.6%),有效31例(33.7%),总有效率41.3%,无效44例,加重10例,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2) 由表1和表2可见,治疗组经治疗26周后,糖、脂代谢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1),外周胰岛素释放率均有显著提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麝香保心丸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B细胞功能,改善糖尿病合并CHD患者糖、脂代谢。

3 讨论

近十几年来,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从糖和胰岛素的调节紊乱这一点上升到代谢紊乱这一全局,其特点是血脂紊乱、高血压、高凝、高糖胰岛素,这些异常每一项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也成为治疗的靶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治疗也就是对此多重高危因素进行强化干预[1,2,3,4]。

总之,麝香保心丸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疗效可靠,不仅可改善心肌缺血、改善糖脂代谢,且能保护胰岛素B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理想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对外周胰岛素敏感度、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84例, 随机分为2组 (完善FBG, HbA1c, TC, TG、HDL-C, LDL-C) , 以格列奇特控制血糖, 治疗组给予麝香保心丸每日3次, 每次2粒, 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 共26周, 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48例, TC, TG, LDL-C明显下降, HDL-C明显上升。结论 麝香保心丸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不仅能改善患者心肌缺血, 且能提高患者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糖、脂代谢,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冠心病,麝香保心丸,胰岛素抵抗,糖代谢,脂代谢

参考文献

[1]胡大一, 马长生.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65-678.

[2]中华心血管病编辑全国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无症状心肌缺血专题研究会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2, 20 (2) :76-78.

[3]郑筱萸.中药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68-73.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共收治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82例, 年龄为23~41岁, 平均年龄为 (32±2.1)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症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患者均稀发排卵或者无排卵, 具有高雄激素或者高雄激素血症临床表现。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为非胰岛素抵抗患者, 对照组为胰岛素抵抗患者, 两组患者均已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库欣综合征以及近3个月服用激素治疗患者。

1.2 方法

记录两组患者相关病史, 采用专门调查表调查患者以及家属。治疗组为非胰岛素抵抗患者, 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对照组为胰岛素抵抗患者, 给予患者在常规治疗治疗基础上添加二甲双胍治疗, 观察1周。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于清晨空腹抽血2 m L, 使用3000 r/min离心5 min, 于-80℃冰箱内存储等待检验。选用roche公司出产仪器E170对激素进行光化学法测定, 检验两组患者FSH、LH、E2水平, 与此同时选取roche公司出产试剂盒测试患者TG、TC、HDL以及LDL, 观察两组患者体质指数。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5.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 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与t检验, 用所得平均值表示。如两组统计学计算结果符合P<0.05, 则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E2与FSH均显著降低, 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LH水平较治疗组下降较多,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TG、HDL-C和BM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TG和LDL-C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和表2。

3讨论

在生育年龄妇女中, 最为常见的发病多因性表现为多囊卵巢综合征, 该病症组织形态学特征为双侧卵巢出现多囊性病变。胰岛素属于人体进行糖代谢重要激素, 主要由胰岛B细胞分泌, 有效调节人体肌肉、脂肪以及肝脏等组织, 从而对糖类、脂肪类以及蛋白质代谢造成影响。通过研究表明, 作为女性生殖功能的结构单位, 卵巢在参与了人体能量能量代谢的同时, 还具有包含胰岛素作用信号蛋白以及相关的代谢酶, 导致胰岛素主要通过胰岛素受体来对卵巢造成一定影响。瘦素能够作为抗肥胖激素, 同胰岛素抵抗之中进行一定的调节, 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 最终使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2,3]。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治疗后E2与FSH均显著降低, 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LH水平较治疗组下降较多,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TG、HDL-C和BM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TG和LDL-C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 两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性激素以及血脂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治疗组患者LH水平提高, 对照组患者容易出现血脂代谢异常, 所以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要有效调整胰岛素抵抗状态, 降低血脂代谢出现异常状况等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郑俊, 滕香宇, 刘伟.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J].浙江实用医学, 2010, 15 (1) :29-30.

[2] 奚杰, 孙大伟, 张敏.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preptin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09, 14 (6) :154-155.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98例, 所有患者均与第5版妇科学中相应诊断标准相符;患者年龄23~39岁, 平均 (27.1±3.5) 岁;其中继发闭经32例, 月经稀发66例;58例患者BMI为25 kg/m2及以上, 40例患者BMI<25 kg/m2。将库欣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近3个月内有激素服用史及严重肾功能不全等患者排除。按照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进行分组, 对照组46例为非胰岛素抵抗患者, 观察组52例为胰岛素抵抗患者, 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对比。

1.2 方法

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病史展开详细询问,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激素促进排卵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首剂给予0.25 g二甲双胍 (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为H20031225) , 2~3次/d, 之后根据治疗效果逐渐加大用量, 最多剂量为2 g。在治疗1周后对两组患者于清晨空腹下抽取静脉血2 ml, 在3000 r/min速度下展开5 min离心, 在-80℃冰箱中储存待检。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BMI指数进行观察, 利用德国罗氏公司生产的E170展开光化学测定, 对患者雌二醇 (E2) 、促黄体生成素 (LH) 及促卵泡生成素 (FSH) 进行测定, 同时采用该公司生产的试剂盒对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 (LDL) 、高密度脂蛋白 (HDL) 、甘油三酯 (TG) 和总胆固醇 (TC) 水平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性激素水平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FSH为 (5.8±1.1) U/L, LH为 (12.1±2.5) U/L, E2为 (27.6±6.4) ng/L;观察组FSH为 (5.7±1.3) U/L, LH为 (8.2±2.1) U/L, E2为 (27.9±6.8) ng/L;两组患者FSH、E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LH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BMI指数及血脂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TC及LDL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BMI指数、TG显著高于对照组, HDL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PCOS是卵巢增大且含有大量充满液体小囊、体内雄激素明显增多且无法正常排卵的疾病, 目前其发病原因还不清楚, 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该病和代谢、遗传、肾上腺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3]。PCOS患者内分泌通常存在异常, 患者乳房癌、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发病率相对较高, 因此应对这一疾病展开及时、积极治疗。

胰岛素是对人体内正常糖代谢予以调节的重要激素, 可通过调节肝脏、肌肉、脂肪及组织等对脂类、糖类与蛋白质代谢过程加以调控。已有研究表明, 胰岛素抵抗贯穿于PCOS起病及进展的全过程中, 有45%的PCOS患者有糖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餐后2 h血糖有明显上升, 同时FBI有明显增高。卵巢是女性生殖功能结构单位, 不仅可参与到能量代谢过程中, 同时具有胰岛素发挥作用的代谢酶及信号蛋白。胰岛素是通过作用于胰岛素受体, 对卵巢加以影响。已有研究显示, 50%PCOS患者存在肥胖表现, 而瘦素是抗肥胖激素, 其和胰岛素抵抗可相互调节, 能够对脂肪组织内瘦素m RNA表达加以刺激, 促使瘦素对下丘脑发挥作用, 从而促进人体内胰岛素分泌, 这两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可导致PCOS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可促进LH分泌过程, 可促使卵泡对于FSH敏感性大幅提高, 从而可对E2合成、分泌过程发挥促进作用, 而E2升高后可促使患者FSH水平降低, 导致正常卵泡无法正常发育, 因此在为胰岛素抵抗性PCOS患者治疗时, 应对其胰岛素抵抗状态予以有效改善。二甲双胍是临床常用降糖药物, 已有研究证实该药物可促使患者胰岛素水平迅速降低, 从而减少其给LH造成的刺激, 对患者体内激素分泌紊乱情况加以改善, 对内分泌紊乱形成的恶性循环加以阻断, 从而促进卵泡发育及排卵恢复正常。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 两组患者FSH、E2、TC及LDL间无显著差异, 观察组BMI指数、TG显著高于对照组, HDL及LH显著低于对照组, 这与国内已有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胰岛素抵抗和非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脂水平、性激素存在明显差异, 在治疗中需对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予以有效改善, 从而控制相关并发症发生, 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罗桂英.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社会支持分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8 (11) :1340.

[2]易丹妮.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与性激素及血脂代谢的关系.广东医学, 2013, 34 (1) :1571.

瘦素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及运动 篇8

1 瘦素与胰岛素的关系

1.1 Lep对胰岛素的调节

人们发现血清瘦素水平与胰岛素的基础分泌水平相关, 而血清瘦素水平主要取决于皮下脂肪, 于是有人提出了脂肪—胰岛素反馈调节假说[2]。Seufert等[3]通过观察体外培养的人胰岛β细胞对瘦素的反应, 进一步提出了“脂肪—胰岛内分泌轴”存在的可能。正常情况下, 胰岛素可刺激脂肪细胞的合成, 脂肪细胞堆积可引起瘦素分泌增加, Lep通过其受体作用于胰岛细胞膜上激活ATP敏感的K+通道开放来抑制胰岛素分泌, 从而减少脂肪的同化作用而减少瘦素的产生。

体外细胞学研究表明, 高浓度瘦素几乎完全抑制了胰岛素对脂肪细胞的作用, 去除后数小时, 脂肪细胞又重新获得了对胰岛素的敏感性[4], 这些也提示瘦素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另外, 瘦素可通过降低钙依赖蛋白激酶C的活性抑制胰岛素分泌第二时相的出现[5], 瘦素还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的瘦素受体抑制神经肽Y mRNA的表达, 导致摄食减少和能量消耗增加, 这样胰岛素的分泌也减少, 继而也可减少瘦素的释放[6]。由此可见, 瘦素是脂肪—胰岛素轴调节机制中的中介激素, 被认为是调控胰岛素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胰岛素对瘦素的调节

研究表明, 胰岛素可促进脂肪细胞瘦素mRNA的表达及瘦素的产生[7]。胰岛素可通过如下途径升高血浆瘦素水平: (1) 直接促进瘦素从脂肪细胞的内质网中释出[8], 即直接刺激瘦素释放; (2) 促进脂肪细胞ob m RNA的表达, 然后引起脂肪组织合成与分泌瘦素; (3) 促进脂肪组织的合成, 间接地升高血浆瘦素水平。

Segal等研究发现[9], 按胰岛素敏感性的不同将肥胖和消瘦男性进行分组:肥胖胰岛素抵抗组、消瘦胰岛素抵抗组、消瘦胰岛素敏感组。结果显示, 胰岛素抵抗的两组人群血浆瘦素水平显著升高, 提示上升的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推测可能是长期的高胰岛素水平刺激了瘦素基因的表达。

Kolaczynski等[10]的研究发现, 向体外培养的人腹部脂肪细胞加入胰岛素72h后瘦素mRNA表达增加, 随即瘦素水平升高。

1.3 瘦素与胰岛素信号传导的交叉通路

瘦素和胰岛素的相互调节不仅仅体现在脂肪-胰岛内分泌轴的交互影响, 瘦素还参与胰岛素调节的细胞间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 包括糖原合酶激酶、Akt、mTOR、PKC、及IRS蛋白的调控, 因此在发挥各自生理功能的细胞间信号通路上两者存在交叉通路的潜在可能。

通过减弱PEPCK基因表达、提高蛋白质合成和防止细胞凋亡, 磷酸肌醇-3激酶 (PI-3K) 的激活能调节许多胰岛素调控的代谢功能, 包括刺激葡萄糖转运、脂肪的合成、糖原合成和抑制糖异生。瘦素的很多生物功能经由PI-3K调控, 包括葡萄糖摄入、Na-K泵、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和KATP通道等的调节。因此, 瘦素和胰岛素信号传导可能在PI-3K这一层次存在交叉通路。这表明瘦素能通过这两个底物有差别修饰胰岛素信号传导。提示瘦素与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潜在地导致了胰岛素通过IRS-1和IRS-2发挥的代谢和有丝分裂功能以及经两者激活的下游分子信号级联的差别修饰[11]。

1.4 瘦素抵抗与胰岛素抵抗

瘦素正常的生理功能之一是感受体脂总量的变化, 由脂肪细胞分泌入血, 通过大脑脉络膜上的瘦素受体转运入脑, 并与下丘脑的受体结合, 通过 JAK/ STAT信号途径在下丘脑发挥其生理功能。瘦素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后 , 通过 JAK/ STAT 信号通路 , 诱导 POMC基因表达 , 而下调神经肽 Y (NPY) 和豚鼠相关肽 (AgRP) 基因表达 , 抑制过量进食 , 维持机体能量代谢的平衡[12];通过增加交感神经活性 , 使外周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 , 激活脂肪细胞膜受体 , 使去偶联蛋白合成增加 , 导致储存的能量转变为热能而释放出去 , 从而使能量消耗增加。这种机制使人和动物机体的重量保持相对平衡, 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如果无病理状况不会过于肥胖 , 也不会过于消瘦。

当由于某种原因发生瘦素抵抗, 瘦素不能发挥其功能来维持机体能量代谢的平衡, 这时机体体脂增加, 相应的脂肪组织瘦素表达增加, 血清瘦素水平上升。当血液中 瘦素在正常水平时, 主 要通过对下丘脑的作用来抑制进食 , 对脂肪组织及 脂肪代谢没有直接作用。但如果血清瘦素高于正常水平时 , 除了对下丘脑的作用外, 还可以直接对脂肪组织作用, 通过增加脂肪代谢来消耗体脂[13]。高血清瘦素水平会引起机体脂肪分解增加, 游离脂肪酸 (FFA) 浓度增加, 高浓度的 FFA 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胰岛素的作用及葡萄糖代谢 , 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2 瘦素的运动适应与胰岛素抵抗

2.1 运动对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

自瘦素被发现以来, 人们对运动影响肥胖基因表达产物瘦素及其受体的研究十分活跃。目前一致认为, 运动员血清瘦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普通健康人, 可能与运动影响体成分和瘦素的表达与分泌有关。大量的研究报道了短期、长期的运动训练, 以及一次急性运动 (最大强度、次最大强度、短时间、长时间) 对循环瘦素水平的影响, 发现短时间 (1h 内) 或长时间 (1 h 以上) 一次中等强度的急性运动对血清瘦素无明显作用; 短期 (12 周内) 中等或大强度的慢性运动后, 正常健康者血清瘦素水平多数无显著变化, 而II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浓度下降; 至于长期 (12周以上) 中等或大强度的慢性运动对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未能有明确的结论[14]。另外, 女性由于其更高的脂肪含量, 因此, 瘦素的基线水平比男性高, 这就可能使性别独立地影响瘦素对运动的反应。目前对此的研究还存在争议[15]。

此外, 运动能干预脂肪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 长期的运动训练使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 引起机体成分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脂肪组织ob基因表达改变。Friedman用SHHF/Mcc—fa (cp) 雄性体瘦和肥胖大鼠比较, 训练 鼠的总体重和体脂重均减少, 瘦鼠ob mRNA的表达下降85%, 胖鼠下降50%[16]。Zachwieja观察到雄性OM和S5B/P1大鼠进行7周随意跑轮训练 , 体脂量减少和脂肪细胞变小, 血清瘦素浓度下降, 脂肪组织obmRNA表达降低[17]。

2.2 运动对瘦素敏感性的影响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体内脂肪酸的氧化分解以肝和骨骼肌最为活跃。在骨骼肌中, 瘦素促进了脂肪燃烧并趋向于代替葡萄糖及氨基酸的应用。在脂肪细胞中, 瘦素可促进脂肪氧化。研究者发现了瘦素敏感性是能量摄入影响代谢的重要因素。有良好的瘦素敏感性的人可保持瘦体形, 而瘦素敏感性差 (瘦素抵抗) 的人们则不能。对动物和人体的实验结果相似, 体重下降和瘦素水平下降相关;体重增加与循环瘦素水平的增加相关。这些暗示, 下丘脑接受瘦素水平的增加, 使身体燃烧更多的脂肪, 增加脂肪的氧化[18]。瘦素使肌细胞利用脂肪代替碳水化合物来供应能量。瘦素可直接作用在骨骼和心血管肌肉上降低脂肪。

AMPK能阻止ACC生成丙二酸单酰辅酶A, 使CPT自由转运长链脂肪酸到线粒体, 从而为机体用来产生ATP。肌肉长期运动增加了瘦素的敏感性, 长期运动应激和瘦素的双重作用, 也使AMPK的浓度增加, 肌肉长期运动对机体有长期AMPK活化效应, 使CPT自由转运长链脂肪酸到线粒体产生ATP, 提高了瘦素的敏感性。AMPK的活性帮助减轻了胰岛素抵抗程度 , 运动又促使葡萄糖转运体4 (GLUT-4) 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增加细胞中葡萄糖的摄入, 刺激降低了血浆瘦素的水平[18]。因此, 运动能改善瘦素的周围作用进而改善瘦素在下丘脑对机体的管理作用。可见, 运动可通过对瘦素mRNA表达以及瘦素敏感性的影响, 调节脂肪-胰岛内分泌轴, 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状况。

3 展望

瘦素以一种食欲及能量代谢调节激素问世至今, 已发现它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瘦素与胰岛素都是调节能量代谢的主要激素, 在中枢调节食欲和能量代谢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瘦素功能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 瘦素功能紊乱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肌肉长期运动对机体有长期 AMPK活化效应, 使 CPT自由转运长链脂肪酸到线粒体产生ATP, 提高了瘦素的敏感性。AMPK的活性增加能够胰岛素抵抗程度减轻。如何改善瘦素抵抗、增加机体对瘦素的敏感性, 从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减轻胰岛素抵抗, 在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瘦素与胰岛素关系密切, 瘦素功能的发挥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功能的紊乱是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瘦素和胰岛素之间存在相互调节, 瘦素还参与胰岛素调节的细胞间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 在发挥各自生理功能的细胞间信号通路上两者存在交叉通路。瘦素和运动均可刺激肌肉中蛋白激酶 (AMPK) 的活化, 增加AMPK的含量, 提高了胰岛素 (Insulin) 的敏感性, 加强了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

上一篇:防疫策略下一篇:民族村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