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税改革思路

2024-05-08

消费税改革思路(精选三篇)

消费税改革思路 篇1

一、消费税概述

1. 消费税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 消费税所针对的不是全部消费品以及全部消费行为, 而是有一定的选择性, 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第二, 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决定其对消费结构调整的广度以及深度,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指导思想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第三, 税率根据消费品以及消费行为的不同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种差距也是消费税调节功能的体现。税率的制定在考虑消费者的承受心理以及承受能力的同时, 能够对消费者做出引导, 对供求关系做出调节。第四, 消费税的税源比较集中, 环节单一, 征收起来比较方便。第五, 终极消费者虽然是税收的真正承担者, 但是实际征收却是在产品的产制环节, 消费者在很多时候察觉不到自己承担的税负, 也就是说, 税收负担存在一定的转嫁性。

2. 消费税的作用

第一,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消费税是税收的主体部分之一, 对消费税征收过程比较简单, 税源也相对稳定, 因此, 消费税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 消费税的征收对象大多数都是高消费者, 针对一些高档的消费行为进行收税。这种方式能够对收入实行再分配, 缩小贫富差距, 有利于公平社会的创建。第三, 消费税会对一些消耗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征收重税, 这种方式能够促进我国生态型消费的发展, 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四, 由于消费税的负担者是消费者, 因此, 对于一些消费品尤其是一些高档消费品进行征税,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盲目消费, 有利于消费需求的合理调整。

二、我国消费税改革所经历的阶段

1. 当前我国消费税的结构组成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 制造业是我国消费税中的主体部分, 占到了90%以上。其中, 烟卷制造业占到40%以上, 石油加工业占36%左右, 这两者是消费税的主体部分;汽车制造以及交通运输业各占10%左右, 大致呈下降的趋势;烟草制品的批发占到7%左右, 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饮料制造业占4%左右, 大致呈下降趋势;其他制造业, 例如摩托车改造、木材加工以及零售业等各占不到1%, 浮动的范围不大。除了制造业以外, 消费税的结构组成还包括贵重首饰及珠宝、高档手表、游艇、一次性筷子、高尔夫球具等。

2. 我国消费税的改革历程

1994年, 我国制定了消费税制度, 开始实施消费税的征收, 在接下来十几年的时间里, 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以及税率一直比较稳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发生改变, 我国先后与2006年和2009年进行了消费税改革, 在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以及税率上都做出了较大的调整。例如, 高尔夫球具、贵重首饰及珠宝、高档手表、游艇、一次性筷子等就是2006年的消费税改革中新加入的内容。这次改革还将洗发水、沐浴露等普通生活用品从消费税中减到, 同时增加了化妆品的税率。2009年的消费税改革中, 将烟卷以及成品油的税率提高。

3. 分析消费税改革的走向

以上阐述了2006年以及2009年我国消费税征收范围以及税率的变化, 从这些变化中, 我们可以大致分析出我国消费税改革的走向。首先, 消费税的改革旨在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整, 提醒人们不要盲目消费。将贵金属、游艇等高端消费品划进征收范围就证明了这一点。其次, 消费税的调整体现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一次性筷子本身属于价格比较低廉的产品, 但是大量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和使用消耗掉了大量木材, 因此, 将其列入到征收范围。另外, 提高成品油的税率也是为了全面促进节能减排, 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我国未来对消费税的改革也不会离开这些方向。

三、当前我国消费税问题分析

经过2006年与2009年两次消费税改革, 我国的消费税制度已经融进市场经济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征税范围以及税率与之前相比也更加合理。但是, 社会经济是处在发展之中的, 我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改变都为消费税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目前的消费税制度已经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征税范围的划分还有待改进

目前的消费税征收范围存在着两种不合理的现象。一种是缺位, 一种是越位。

(1) 缺位

所谓缺位, 就是没有将一部分应该收取消费税的产品划进征收范围内。首先是一些比较高档的消费品, 例如私人飞机、貂皮貂绒制品等。其次是一些能耗比较高、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产品, 例如化肥、电池、一次性塑料袋等。如果不将这些产品划在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内, 消费税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调节功用, 也不能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作出正确的引导。前面说到消费税的一项功用是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在消费税改革的过程中将一次性筷子、润滑油等消耗资源的产品, 将烟火、鞭炮等污染环境的产品划到了征收范围内, 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或者一些再生周期很长的资源的保护体现不足, 例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这使消费税对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2) 越位

另外一种情况是越位。消费税改革中将洗发水、沐浴露等一类的普通生活用品剔除在征收范围之外, 就是对“越位”的情况进行控制。但是, 消费税仍将一些生活必需品划分在征收范围之内。例如较普通的化妆品以及啤酒等, 这些产品在社会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属于奢侈品, 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必须品, 所以对这些产品征收消费税就属于“越位”。另外, 对于外购酒精以及轮胎等征收消费税也是不完全合理的。人们将外购来的酒精用于白酒的生产, 将外购来的轮胎用于汽车、摩托车的生产, 白酒、汽车、摩托车等本身就在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内, 因此, 对于外购的酒精以及轮胎再征收消费税就不免有重复的嫌疑, 这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也不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

2. 对消费税率的设置不合理

在对消费税的特点进行分析时, 我们说到消费税的税收负担存在一定的转嫁性, 虽然消费者是最终税务的承担者, 但是由于对于消费税的征收存在于产品的产制环节, 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税率没有概念, 对自己实际消费过程中承担的消费税并不了解。实际上, 我国消费税的税率的设置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明显的对比就是购买一个游艇的税率仅仅是购买一只口红税率的三分之一。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复合税率体制, 就是将比例税率与定额税率结合起来制定一个产品的税率。虽然我国在消费税改革的过程中一再对税率进行调整, 但是仍旧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分析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时我们提到, 资源消耗型产品的税目较少。不仅如此, 对于一些资源消耗型产品的税率也偏低。例如, 成品油就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 世界各个国家对于成品油税率的设置都超过其他产品, 但是我国的成品油税率是按照从量定额的方式计算的, 因此弹性较差, 税率偏低。第二, 高档消费品的税率高于部分普通消费品的税率, 前面说到的购买一个游艇的税率仅仅是购买一只口红税率的三分之一, 这就反映了消费税中税率结构的不合理情况, 这种情况使消费税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调整产品结构的功能。第三是对于消费税的设置缺乏对行业性质的考虑, 对于一些垄断性质的企业缺乏一定的限制。

3. 征税环节及计税办法都存在弊端

我国消费税的征税环节过于单一, 采用价内计税的方法存在着很多弊端。

(1) 征税环节单一的弊端

我国大多数产品的消费税都存在于产品的产制环节, 这种单一的征税环节有利于税收的征管, 但是, 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 有些企业会利用这种单一的征税环节进行暗箱操作, 逃避消费税。另一方面还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税负分布不均衡的情况的产生, 这种情况会拉大地区差异以及城乡差异, 不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2) 计税办法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消费税的计税办法使用价内计税。也就是说, 产品的价格中包含了消费税。最初在制定计税办法的时候, 考虑到了当时的国情以及人民的消费心理, 综合多种因素后实行了价内计税。但是, 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消费心理的改变使人们逐渐发现了价内消费的弊端。第一, 价内计税实际上是一种“对税征税”的方式, 使增值税的计算失去了公平性, 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第二, 价内计税在征税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隐蔽性, 有些消费者不知道自己在消费的过程中承担了税金, 也就无法发挥消费税对消费者的引导作用。第三, 我国税收收入的分配是中央政府得到全部消费税, 而各级地方政府得到全部的所得税, 也就是说, 一旦改革, 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就会减少, 这种分配方式导致对价内计税的改革存在很大的阻力, 很难得到相应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 很多政策也无法贯彻下去。

四、我国消费税改革的整体思路

我国消费税体制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但是, 社会经济的结构、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能力是处在变化之中的。消费税要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正中发挥自己的功用, 就要继续深化对消费税的改革。

1. 对征税范围进行合理划分

在对我国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进行分析时, 我们提到了“缺位”以及“越位”两种情况。要对消费税的范围进行改革, 也要从这两个角度出发。

(1) 针对缺位情况的改革

首先, 要将一些比较高档的消费品, 诸如私人飞机、貂皮貂绒制品以及高档服饰等划进税务征收的范围, 发挥消费税的引导作用, 抑制人们的盲目消费。其次, 要将一些能耗比较高、污染环境比较严重的消费品, 诸如化肥、电池、一次性塑料袋等化进税务征收的范围, 是消费税能够引导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最后, 对于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产品或者再生周期长的资源产品要划进征税范围内, 发挥消费税对资源配置的调整作用, 使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意识到资源的可贵性。

(2) 针对越位情况的改革

我国在税务改革的过程中将洗发水、沐浴露等日常生活用品剔除在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内, 就是意识到了我国传统消费税征收范围存在越位的性质。要想彻底改变征税的越位, 就要充分考虑新时代的特点, 考虑我国经济结构在社会发展中发生的变化。例如,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化妆品已经从传统的奢侈品变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 所以在对消费税范围进行调整时, 应该将这类产品剔除到征税范围以外。而对于外购的酒精、轮胎一类隶属生产资料的产品, 也应当将其剔除在征税范围之外, 这样能够防止二次收税现象的产生, 这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公平是十分有利的。

2. 对税率的设置进行调整

消费税税金是由消费额以及税率共同决定的, 税率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税调节功能的大小。如果税率设置的太高, 就会导致消费者的负担太重, 不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果税率设置的太低, 就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同时无法发挥消费税的调节作用。因此, 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各个产业的特点对税率进行合理设置。首先, 考虑产品对资源消耗程度以及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对于成品油一类的不可再生资源要提高税率, 对于鞭炮等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产品也要提高税率。其次, 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 如果在对征税范围进行重新划分的过程中没有将其剔除, 就要适当降低其税率。最后, 对于一些比较高档的消费品, 诸如游艇、高尔夫球具、高档娱乐场所等要适当提升税率, 调整税率结构, 避免高端消费品的税率低于普通消费品税率的情况, 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作出正确的引导, 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3. 对征税环节及计税办法进行改革

(1) 使用多环节征税的方法

单一的环节能够实现“税不重征”, 有利于对消费税进行管理。但是为了避免企业利用这种单一征税的环节逃避纳税, 防止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 必须对这种单一环节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为了防止税款流失的同时有效管理征税, 应该实行多环节征税的方法。例如, 可以在生产环节以及消费环节并行征收消费税, 尤其是对于烟、酒一类利润比较大的产品, 这样做能够防止企业进行利润转移,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也能够全面了解自己所缴纳税金的情况, 实现消费税征收的透明化。在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 使消费税能够发挥自身调节、引导的功用。

(2) 尝试使用价外计税的办法

价内计税的方式其实就是价税一体, 在增加消费者负担的同时, 消费者不能够明确自己所承担消费税的情况, 这就使消费税无法发挥其调节功能。而将价内计税改为价外计税, 就是将产品的价格与税收分离开来。主要实施策略就是在发票上分别注明产品的价格以及消费税税金的价格。消费者在进行产品消费时, 能够清楚自己付了多少产品费, 付了多少消费税。也就是说, 这种做法能够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提高消费者的纳税意识。同时, 这种方式能对人们的消费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真正发挥消费税的调整、引导作用。

我国当前的消费体制中存在很多问题, 征税范围及税率不合理, 征税环节单一, 价内计税的办法也存在很多弊端。针对这些情况, 要对我国的消费税率进行改革, 对征税范围进行合理划分, 对税率进行合理调整, 使用多环节征税以及价外计税的方法, 使消费税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摘要:本文对消费税的作用及特点进行概述, 阐述了我国消费税改革所经历的阶段, 分析了当前我国消费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未来我国消费税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消费税,征税范围,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郭宪, 谢剑波.消费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兼论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我国消费税改革[J].财会研究, 2012 (23) :19-23.

[2]赵琦.我国消费税改革的关系处理和实施策略[J].商业时代, 2014 (25) :113-114.

[3]杨芷晴.试析“营改增”背景下的消费税改革[J].税务研究, 2013 (07) :50-53.

消费税改革思路 篇2

关键词:新常态;居民消费需求;供给

一、扩大居民消费成经济转型的重点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先后超过法国、德国、日本等经济强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确立了“经济大国”、“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外汇储备大国”以及“投资大国”的地位,但与这些显赫地位不相称的是我国还不是消费大国。过去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主要靠出口带动和投资驱动。但我们清楚地知道,由于不重视消费而投资和出口过旺导致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环境破坏等负面效应早就显露出来。种种迹象表明长期坚持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在我国持续推行,必须走扩大内需之路。只有扩大消費需求才能确保经济持续增长。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消费市场之大无与伦比。1978年我国消费率(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2.1%,2013年则下降到49.8%。相比发展中国家消费率平均为62%,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就国家而言,消费可以分为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1978年我国政府消费占GDP比重为13.3%,2000年为15.9%,2010年为13.3%,2013年为13.6%。从数据中可以观察到,30多年来政府消费占GDP比重基本持平,就比例而言,当前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基本上也是合适的。这也就是说,我国当前消费率的下降主要是指居民消费比重的下降。

现实中,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一直低迷,总消费占GDP之比从2000年的62%持续下降到2012年的35%,十二年间下降了27个百分点,虽然近两年下降之势得到了遏制,2013年回升到36.2%,但目前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与GDP之比)不仅低于印度、巴西等中等收入国家,而且不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一半,近十多年来,居民消费率在世界各经济体排名中一直靠后,这与我国世界经济大国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在新的发展台阶上,扩大居民消费是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居民消费潜力巨大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一直低迷,真的是因为消费需求不够吗?中国人真的消费不起吗?

众多周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收入增长势头一直良好。从数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2年的24565元,2013年又增长到26955元,名义增长率为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12年的7917元,2013年又增长到8896元,名义增长率为12.4%。同时,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3年的3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13年的37.7%。

这充分说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在显著提高,已经摆脱了原来以吃、喝、穿这种生存意义的消费结构,正在进入以住和行消费为引导的消费升级的新的阶段。这也间接说明,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不是真的消费不起,而是消费结构在发生很大转变。

从现象来看,无论是被李克强总理点赞的“双十一”消费时点,还是刚刚结束的“双十二”抢购潮,都显示出中国居民消费能力的强大。即便有人认为这些是电商共同缔造的网络营销神话,但一次次刷新的全球最大单日交易额,足以说明国人的消费潜力。所以,目前来说,采取措施激发、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才是关键。换言之,与其追问为什么不消费,不如研究消费者需要什么。

在结束基本生活品的蜂拥追逐式消费后,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更个性化的消费方式和更好的消费品质。不单纯追求消费增长的速度,而是提升消费增长的质量,这也正是经济“新常态”下应有的消费含义。由此可以看出,靠大规模的财政补贴拉动传统消费品放量的做法将不复存在。在消费增速放缓的前提下,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拉动居民消费意愿应主要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

三、通过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在“旧常态”下,关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学者们大致归纳为消费观念滞后、收入分配不合理、消费环境差以及供给结构不合理等,实践中也采取过一些想对应措施,但并没有达到期待中的效果。因为这些研究大多只〖JP3〗关注我国居民为什么不消费,却忽视了居民需要的消费到底是什么。所以,在“新常态”下,与其说如何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不如说是怎么样最大化地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应更注重〖JP〗提高有效供给以及创新供给。

第一,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消费体制改革,为市场创新供给提供制度保障。首先,政府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趋势,把走向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上升为基本战略。其次,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各种消费关系,改进消费权力在不同层次的配置,建立健全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组织,充分发挥市场〖JP3〗机制、财政机制、法律机制在生活消费中的调控作用。最后,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使政府权力得到有效的约束,同时,给予企业更多自由,调动他们的〖JP〗积极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性。

第二,推动全面创新,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当前,我国消费市场存在严重的产品开发与创新步伐不快、服务产品稀缺等问题。产品创新成为我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消费方式的创新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消费者现在追求的更多的是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例如,在现有的创新方式中,网上营销、针对中秋月饼市场推出个性化的定制月饼等都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所以,创新供给要求企业全面考察消费者的需求,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

第三,重点抓住中等收入人群,为其提供有效供给。中等收入人群是我国主要的消费大军,充分释放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潜力,对于我国转向消费型经济至关主要。在我国严厉反腐的现阶段,高档消费品的销售额大幅下降,其中不少企业竞相启动转型,例如高端白酒、高端餐饮等,他们在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以适应大众消费的需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来提供相应规格的产品与服务,提升市场供给的有效性。

第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充分挖掘农村消费市场。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增幅明显大于城镇居民,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也较城镇地区大,但由于农村地区受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限制,消费率并没有显著上升,所以,农村地区存在着很大的消费潜力。要想充分释放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首要的就得改善农村地区的消费环境。例如,可以适当选择在镇中心村建立一些大型超市,来集聚周围村民的消费力。

第五,制定和执行有关消费方面的法规,为消费者放心消费提供心理保障。现在关于消费方面的法规,都是隐含在工商管理、药品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等内。没有专门针对消费的法规,问题根本解决不了。比如物业和业主打架,比如存车的问题,比如住的楼房上层漏水的问题。这方面问题的解决,还是要进行法治管理,要建立法治国家。(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丁丽琼.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体制性障碍及改革的路径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4(5):150-152.

[2]付小为.理解新常态下的新消费[N].长江日报.2014.12(5).

[3]张庆霖.消费主导应成为稳增长基本战略[N].南方日报.2014.6(5).

扩大农村消费的总体思路与政策建议 篇3

经济的发展对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然而, 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偏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消费水平都偏低

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 低收入户刚超过1000元。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偏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为4 3%。

2. 农村商品市场疲软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 其中县及县以下地区增长11%, 低于城市3个百分点。2004年上半年我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16815.8亿元, 增长14.7%, 县及县以下仅增长9.1%, 城乡消费增长速度差距扩大到5.6个百分点。农村消费的低速增长制约了整个社会消费的扩张。进而制约着农村, 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2005年农村消费也仅为城市消费的二分之一。拥有中国二分之一多人口的农村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始终只占据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份额, 显示出较多的人口与较少的消费份额的极不相称。“三个农民抵一个市民”是中国当前农村低消费水平的真实写照, 也是我国买方市场早熟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 我国农村目前存在着消费需求不足的现象。

二、农村消费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 农民消费偏低制约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的主题,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内涵, 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指标, 单就“三农”这一项的指标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下降到25%以下, 农村人口所占比率下降到50%以下。近年来, 我国农村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 全国仍有近300万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 农村又占了较大比例。目前农民人均收入、人均消费额、农村卫生保障等基本合格线均未达到。我国有近13亿人口, 其中57%在农村, 因而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 关键是农民的小康,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消费水平停滞不前, 必然要拖全面小康的后腿。

2. 农民消费偏低制约整个社会各生产部门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农民消费结构单一, 一般只限制在生存性资料上消费质量不高, 大多只为初级产品的消费。他们读新产品、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弱和接受意识差, 不利于农业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 从而对农业生产部门的扩大再生产不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原料的40%和第三产业原料的70%来源于农业, 农民的消费不足, 制约了农业工业品和服务业的滞销及发展, 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从而使工业品生产过剩, 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缺乏原料来源, 失去高速发展的活力。农民消费增长缓慢, 即应归农民消费的部分还没有实现消费, 导致大量农村市场产品的积压, 进而使社会总产品无法完全实现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 社会再生产也就失去了顺利发展的条件。

3. 农民消费偏低制约了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 第二产业是吸纳劳动丈的最主要领域, 9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逐步取代了第二产业的地位。, 人行业上看, 吸纳劳动力的行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所以, 只有实现了消费的快速增长, 才能大幅度提高就业率, 因为从上述四个行业可以看出, 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是与消费最为密切的行业。但恰恰目前我国的消费能力还处在偏低的阶段, 尤其是农民的消费增长速度远落后于相应的生产增长的速度, 导致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使社会生产部门所需劳动力大量减少, 所以出现了大量下岗人员, 整体上影响了社会劳动力勃业率的提高, 这又在很大程度上, 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出了更大的压力。

三、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

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扩大农民消费需求, 根本在使农民增收。而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 消费结构的变化,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才能够真正使产品适销对路。要使农民增收, 必须依照市场需求结构相应调整产业结构。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 提高养殖业比重, 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奶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花卉产业, 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我国农业应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立体结构系统, 建立合理的农、林、牧、渔结构, 实行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等相互促进的物种共生系统, 注重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推动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利用多样化的生产, 提供多样化的农产品, 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2. 提高科技含量, 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 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农产品加工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 推进农业产业化直接动力, 是改革传统农业的切入点, 可以大大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效益链和就业链, 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明显。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重要机遇期, 必须坚持内部挖潜与扩大外延并重, 要跳出传统农业抓农业, 用发展现代工业产品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 将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农产品加工业既是国家的重要产业领域, 更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 其发展既关系到国家制造业整体发展, 又关系到农业产业的发展, 是用工业化搭载传统农业的重要载体。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 增加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 着重建立健全三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应优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的的社会救助制度, 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后一道“安全网”。制定时应科学确定保障标准, 不同地区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有所不同。另外, 也要考虑农村生活费低于城市的实际情况, 同一地区农村标准应适当低于城市标准。

逐步建立灵活多样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是养老保险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主要有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一般地区普遍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发达地区, 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之外, 鼓励农民个人按照自愿原则, 缴纳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二是缴费方式应有别于城市。由于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 无固定用工单位, 不可能完全参照城市居民的缴费方式。建议在乡农民由个人、各级财政分别负担, 按合理比例缴费, 计入以身份证号码为编码的全国通用个人账户。进城务工农民享受当地职工同等待遇, 按所在地区养老保险政策, 由个人和用工单位按一定标准灵活缴费, 计入个人通用账户。缴费时间也可灵活确定, 每年年终个人可查询、核对、补缴, 逐年积累, 到期定期支取。三是规范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在确保基金安全性的前提下, 努力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益,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4. 以制度创新为契机, 以普通信贷带动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

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良性发展取决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稳定和提高, 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农民收入水平下, 要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单靠农民自身积累的路子还很长。我国金融机构可以进行制度创新, 首先采用“放水养鱼”, 然后“捕鱼”的办法, 即首先通过给农村居民发放普通信贷, 通过其促使农民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形成专业化分工和协作, 促使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转到依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 提高投入产出比的轨道上来, 同时也加强了金融机构与农村的联系。我们知道, 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广大农村提倡消费信贷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促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四、结束语

通过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质量, 特别是使农民消费生活中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 促进占我国总人口二分之一多的农民和谐相处, 就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 体现人的本质要求, 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就有利于促进农民之伺、城乡居民之间和谐相处, 人们就会各尽所能, 共存共荣, 安居乐业, 促进社会和谐, 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 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 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然而, 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偏低, 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拉动力, 影响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此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需求,农村居民,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房爱卿著: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38~92

[2]陆学艺:关于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几点意见.陆学艺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497~505

上一篇:大数据与数字品牌建设下一篇:电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