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哺乳期

2024-05-21

仔猪哺乳期(精选十篇)

仔猪哺乳期 篇1

一、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

仔猪在哺乳期内生长发育特别快, 因而它们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 但是, 仔猪在生后的20天内, 其消化器官尚不发达, 胃、小肠和大肠的容积仅为成年猪的5.9%、3.4%和0.5%。到70日龄时, 它们的胃、小肠和大肠的容积也只有成年猪的51.3%、29.5%和13.4%。可见, 哺乳仔猪的消化器官是不发达的。同时, 仔猪在生后几星期内, 其消化机能也不健全, 胃液中虽含有胃蛋白酶, 但在生后20天左右, 由于胃中尚未形成盐酸, 使其胃蛋白酶活化, 因而对蛋白质不起消化作用。它们的消化过程主要在胰液作用下进行。仔猪出生20天后, 胃液中虽然有了盐酸, 但其含量很少, 只有0.1%至0.2% (成年猪胃液中盐酸含量为0.3%至0.4%) , 因此很容易感染细菌性肠胃病。

二、哺乳仔猪的管理方法

保证仔猪及时吃上初乳。母猪初乳中营养物质丰富, 营养价值很高。初乳中蛋白质的含量比一般母乳高出3倍至8倍以上, 干物质的含量也高出约1至2倍, 它对初生仔猪的迅速生长和强烈代谢具有极大的作用。初乳中含维生素A特别丰富, 对初生仔猪的迅速生长和强烈代谢具有极大的作用。初乳中还含有大量的磷脂类、酶、激素、免疫体等, 能够使初生仔猪获得免疫物质, 增强抗病力。另外初乳中的矿物质也比一般母乳含量多, 而且其中含有大量镁盐, 具有轻泻作用, 能促使仔猪排出胎粪, 保证健康。因此, 仔猪出生后1至2小时内, 应尽快地使其吃到初乳, 这是保证初生仔猪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关键。仔猪出生后, 如母猪很安静, 就应尽快地搽去仔猪身上的粘液, 让其饱食初乳。有的仔猪不会吮乳头, 可以先把手指伸入其嘴加以诱导。如母猪不安静, 可把仔猪暂时放入接产箱内, 待母猪安静后再让其哺乳。总之, 要及时使仔猪吃上初乳。

人工固定乳头, 使其均衡生长发育。猪是一胎多仔的家畜, 要使每头哺乳仔猪均能获得足够的乳头, 使它们生长均匀, 个个健壮, 还必须做好仔猪人工固定乳头哺乳的工作。哺乳仔猪, 在生后1个月内, 主要依靠母乳维持生命, 使仔猪获得充足的母乳, 乃是促进仔猪健康生长的主要途径。因此, 在仔猪出生后第一次哺乳时, 就应当进行固定乳头哺乳。要把弱小的或准备作种用的仔猪, 固定在母猪出奶较多的前胸部乳头上吃奶, 而将强壮的或不留作种用的仔猪, 固定在出奶较少的后边乳头上吃奶。这样经过2~3天的人工控制哺乳, 仔猪就能形成习惯。

提早训练补饲。母猪的泌乳量, 一般在产后21天左右达到高峰, 以后则不再增加, 反而逐渐下降。这时, 仔猪越长越大, 它们每天需要的营养也越来越多, 单靠母乳已不能满足仔猪生长的需要。这就形成了母猪泌乳量及其质量与仔猪营养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的现象。因此, 对哺乳仔猪如果不提早加喂饲料, 以补充营养, 就会影响它们正常的生长发育, 甚至会由于营养不足而造成仔猪瘦弱生长停滞, 或者感染疾病而死亡。所以早期补饲也是养好哺乳仔猪关键性的技术措施之一。那么, 仔猪在哺乳期间究竟应从何时开始补饲和需要补充多少饲料呢?仔猪生后3至4天, 一般活泼好动, 一星期左右便开始长牙, 由于长牙而引起牙床发痒, 往往会寻找较硬的东西啃食, 如拱食母猪粪便, 吃粪草, 啃土块等, 因而很容易导致下痢或感染其他疾病。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并且促使仔猪的消化器官迅速生长与消化液中的盐酸能够早日分泌, 应从生后5至5天起, 就开始喂给营养丰富、品质良好、容易消化的豆粒饲料, 如玉米碎粒、高粱、大麦、燕麦、黑豆等。为了提高粒状饲料的口味, 引诱仔猪采食, 可将饲料炒成焦黄色。

公司哺乳仔猪死亡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篇2

关键词:畜牧;哺乳仔猪;成活率;对策

前言

哺乳仔猪成活率低,一直是捆绕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反映集约化养猪场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集约化养猪场的经济效益。由于哺乳期仔猪自身生理条件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常导致哺乳仔猪大量死亡,给养殖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据报道,目前我国国内条件较差的农村农户分散饲养的母猪,其哺乳仔猪死亡率比较高,可达40%左右,中小规模猪场仔猪死亡率为20%-25%左右。为探讨哺乳仔猪死亡原因,笔者对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裕丰公司的三个养猪场2005仔猪死亡原因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并试探讨相应对策。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裕丰公司是湘西自治州生猪养殖规模最大,也是州内唯一一家集约化、公司化的生猪养殖企业,成立于2002年,由原来一个3000头养殖规模的养猪场发展到今天年饲养量达4万余头的集约化养殖企业,拥有职工57人。猪场内设有公猪舍、母猪舍、保胎舍、产房、保育舍、育肥舍等六类栏舍,全程实行自繁自养的饲养管理方式。

1、调查范围与方法

1.1调查范围

湘西自治州裕丰公司三个养猪场的饲养管理情况、疾病防治情况以及哺乳仔猪的保健情况。

1.2调查方法

对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裕丰公司的三个养猪场2005仔猪死亡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统计的主要内容有:活产仔数,腹泻死亡数(包括黄白痢、传染性胃肠炎、生理性腹泻等),弱胎死亡数,母乳不足死亡数,管理不当(冻、压、踩、压)死亡数,其他传染病死亡数,并按死亡原因分别计算仔猪死亡率。

2、调查结果与死亡分析

2.1调查结果

湘西自治州裕丰公司共有三个集约化养猪场2005年共存栏母猪1748头,年产仔猪43650头,全年哺乳期仔猪共死亡9298头,死亡率平均为21.3%。死亡统计见下表:

湘西自治州裕丰公司三个养猪场2005哺乳仔猪死亡情况统计表

死亡原因死亡数(头)死亡(%)占死亡总数(%)

腹泻33677.7136.21管理不当25205.7727.1

母乳不足13673.1314.7

弱胎11612.6712.49

其他传染病8832.029.52.2死亡原因分析

2.2.1腹泻

本次调查统计的腹泻包括:仔猪黄白痢、传染性胃肠炎、生理性腹泻等。由于哺乳期仔猪胃的发育不完全、消化机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消化不良,表现为生理性腹泻,也容易受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侵害而发生仔猪黄白痢,在寒冷季节则易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生理性腹泻是由于母乳过浓以及仔猪消化能力下降而导致的;仔猪黄白痢是养猪场集约化条件下最易发生的肠道传染性疾病,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尤以仔猪黄痢对仔猪的危害最大,其发病日龄小、治愈率低、死亡率高,而且猪场一旦发生仔猪黄白痢,就不容易根除;传染性肠胃炎多发于天气寒冷的冬季,病原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成年猪感染后死亡率较低,而哺乳仔猪感染后则死亡率较高。

2.2.2管理不当

因管理不当导致仔猪被冻死、压死、踩死、母猪咬死等死亡情况,多集中发生于产后1-2周内。由于仔猪体温调节能力差,特别怕冷,刚出生时活动能力差,因此容易被母猪踩死或压死,在寒冷季节则容易被冻死。初产母猪、母猪体形较大、产后母猪体质较弱、产仔舍未设立护栏或护仔间、冬季垫草太长、冬季产仔舍保温不好等,则可增加仔猪被压、踩、冻死的比率;另外,个别母猪有咬食仔猪的恶癖,或患乳房炎时,时有咬死仔猪的情况发生。

2.2.3母乳不足

发生母乳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母猪营养不良、母猪年龄偏大、母猪患乳房炎或感染其他疾病。由于母猪病理或生理机理下降、营养摄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产后少乳或缺乳,仔猪饥饿而死,或因营养不良导致体质下降,最终发生衰竭或感染疾病死亡。

2.2.4弱胎

发生弱胎的原因主要是妊娠期母猪体质差、母猪年龄偏大、窝产仔数过多、饲料营养不全或发霉变质等。弱胎仔猪出生后,往往争抢不到乳汁,加上活动能力弱、抗病力差,弱胎仔猪基本上因饥饿而死亡。

2.2.5其他传染性疾病

导致仔猪死亡的其他传染病主要有:伪狂犬病、链球菌病、气喘病等。

3、讨论

3.1、疾病的科学防治

疾病是引起哺乳期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仔猪腹泻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腹泻死亡占死亡总数的比率最高,为36.21%;其他传染性疾病死亡占死亡总数的9.5%。为减少哺乳仔猪疾病死亡,提高仔猪成活率,应采取的对策为:①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包括:控制母猪体况,实行产前减料,避免母猪产后乳汁过浓;搞好产房卫生,保持母猪乳房清洁;仔猪出生后应尽早让其吃到初乳,并人工辅助固定乳头;仔猪出生2-3天内注射牲血素;供给清洁充足的饮水,避免仔猪饮用粪尿污水;②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包括:做好兽医卫生消毒,严防传染性疾病的侵入;产前给母猪注射疫苗,主要有:链球菌疫苗(分娩前35天),伪狂犬灭活疫苗(分娩前28天),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和流行性腹泻三联苗(分娩前22天),仔猪黄白痢三联苗(分娩前14天);仔猪出生后及时注射猪瘟(即超前免疫)、巴氏杆菌、仔猪副伤寒疫苗;另外,及时发现和治疗母猪和仔猪疾病。

3.2、管理不当的对策与方法

管理不当引起的仔猪被压、冻、踩、咬死是哺乳期间仔猪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调查结果中,该项仔猪死亡占死亡总数的比率为27.1%。为避免仔猪因管理不当而发生被压、冻、踩、咬死亡,应采取的对策为:①加强营养、改善母猪体质,及时淘汰年龄偏大和有咬食仔猪恶癖的母猪;②在产仔舍设立护仔栏或护仔间,冬季加强产仔舍保温,即采取保温箱技术;③做好接产及初生仔猪护理,尤其是要加强对初产母猪、体型过大母猪的看护,在仔猪出生后尽早让其吃到初乳,并根据仔猪体质适当调整并人工辅助固定乳头。

3.3、母猪的合理饲养

母乳不足及弱胎也是哺乳期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次调查结果中,母乳不足和弱胎死亡占死亡总数的比率分别为14.7、12.49%。可采取的对策有:①对妊娠母猪实行科学的饲养,给予营养合理、全价的日粮,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②淘汰年龄偏大的母猪;③及时发现和治疗母猪疾病;④必要时实行仔猪寄养。

4、结论

本次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哺乳仔猪死亡原因按死亡率高低依次为腹泻、管理不当、母乳不足、弱胎和其他传染病所致死亡。

为降低哺乳仔猪死亡率,应采取的相应对策的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和仔猪的保育,包括:①合理饲养妊娠母猪,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②及时淘汰年龄偏大的母猪,保持母猪正常的繁殖力;③改善产仔舍的条件设施,在设立护仔栏、护仔间、仔猪保温箱等设施的基础上,做好产房的通风换气,保持产房适宜的温湿度;④做好接产和仔猪保育,包括尽早让仔猪吃到初乳、人工辅助固定乳头、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及时补铁。另一方面是做好疾病防制工作,包括:①加强兽医卫生消毒工作,严防外来传染病侵入,减少疾病发生;②产前对母猪进行疫苗注射,仔猪出生后及时进行免疫注射;③用药物对母猪和仔猪进行疾病预防,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参考文献

贺长青,王建文,李卫东,等.断奶前仔猪死亡原因分析及提高其成活率的主要措施[j].湖南农业科学,2002,(2):51~52.孙有良,齐会贤,刘炜,等.中小规模猪场断奶前仔猪死亡原因分析及对策[j].湖南畜牧兽医,2003,(24)5:20~21.陈润生.猪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李菊芬.提高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措施[j].湖南畜牧兽医,2004,(2):17~18.欧爱明,缪智刚,何瑜,等.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分析与对策[j]湖南畜牧兽医,2006,(1):37~39.郑飞燕,陈善华,等.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猪群兽医保健规程[j].湖南畜牧兽医,2005,(4):30.[7]曹进过.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及解决办法探讨[j].福建畜牧兽医,2004,(24)5:32~33.[8]梁日勤,陈之杰,等.规模猪场发生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及其综合防制[j].湖南畜牧兽医,2005,(4):13~14.[9]聂立欣,等.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免疫学研究进展[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3(2):12~14.[10]彭慧珍,李丽立.仔猪的饲养管理策略[j].湖南畜牧兽医,2006,(1):25~27.[11]杨广忠,杨春莲.哺乳期仔猪死亡原因与防制[j].畜禽业,2002(142)2:38~39.致谢

哺乳仔猪要闯“新三关” 篇3

一、弱仔关

弱仔、无乳仔猪的成活率是影响规模化猪场生产水平和养猪效益的关键。弱仔和无乳仔猪体质差,生命力脆弱,成活率低,一旦死亡,不仅增加了饲料成本,而且降低了母猪的年生产力。此外,弱仔作为流行病发生环节中的易感动物,使原本与猪群处于稳定状态的病原微生物,呈现致病性(内源性感染),引发疫病的流行。

目前,规模化猪场弱仔和无乳仔猪的数量一般要超过总数的10%,且由于营养、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仔猪出生1周内弱仔数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导致产房出现高达20%的病、弱、僵猪,保育舍出现高达30%的僵猪。

判断初生仔猪是否为弱仔,主要看初生重是否达标,挣扎是否有力,皮肤是否红润,脐带是否粗壮等。如果仔猪初生重小于1.1千克,或脐带细弱,无力争抢乳头,身体软弱无力,皮肤苍白无光,都应视为弱仔。

弱仔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包括遗传,内分泌失调,细小病毒、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等病毒病感染,布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感染、弓形虫病等细菌病、寄生虫病感染,以及黄曲霉毒素中毒等。

仔猪初生重的2/3是在母猪妊娠后期1/3的时间段内生长发育完成的,特别是妊娠13周至分娩前,这段时间要加强对母猪的攻胎饲养,供给营养丰富特别是富含蛋白质的高能量日粮,促进胎儿正常、快速发育;母猪在妊娠期内容易便秘,影响胃肠吸收功能和胎儿正常生长,造成弱仔,因此,要设法缓解便秘,提高饲料中养分的吸收利用率,以保证胎儿获得充足而又全面的饲料营养;在保证弱仔能及时吃上并吃足初乳的同时选择使用教槽料,使其有效吸收营养、恢复正常生长,以提高成活率。

二、断奶关

仔猪断奶是在母猪强烈抗拒和仔猪的阵阵哀鸣中进行的,仔猪不但要承受母仔分开所带来的精神痛苦,还要快速适应从产房到保育舍的环境变化。在采食上,要快速适应从母乳到教槽料,从高消化率、以乳糖乳蛋白为主的液态母乳到不易消化的复杂固态日粮的改变;要不断地迎接即将来临的转群、分群、并群等群体重组带来的环境、伙伴的变化;生活在高密度环境下,还要接受高强度免疫等许多考验:因此,断奶关是猪一生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制约养猪业生产水平快速提升的最关键控制点。

当前,随着猪品种改良、饲料营养水平的改善和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仔猪断奶日龄逐渐从60天降到18天,甚至出现了低于18天的超早期断奶。随着仔猪断奶日龄的不断提前,仔猪乏食、断奶仔猪拉稀、断奶后生长停滞或负增长、断奶仔猪成为僵猪甚至死亡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每一个养猪人面前。因此,保持断奶仔猪断奶后平稳过渡、健康生长,已成为断奶仔猪饲养管理上的最主要目标。

实践证明,仔猪25~28日龄是最合适的断奶日龄。要设法使断奶后的仔猪尽快吃上饲料。选择优质教槽料,或选择优质脱脂奶粉、乳清粉、血浆蛋白粉、乳糖、喷雾干燥血浆粉、优质鱼粉、膨化大豆、去皮高蛋白豆粕等原料自己配制教槽料,从12日龄左右开始补饲。为提高消化率,有必要在断奶饲料中添加酶制剂(非淀粉多糖酶、植酸酶、蛋白酶、淀粉酶)、酸化剂。断奶2周后,仔猪的消化能力明显提高,就可以少用或者不用乳清粉、血浆蛋白粉等昂贵的原料,以降低成本。饲料用水拌成粥状,有条件的最好用牛奶或者羊奶拌料,效果更好。

断奶时实行赶母留仔,仔猪留在原圈饲养1周左右后再转入保育舍,以减少应激;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前,就应将保育舍温度提升到26~28℃,不要等到已经转入保育舍后再提温;断奶后第一周,日温差不要超过2℃,以防发生腹泻和生长不良;保持仔猪舍清洁干燥,避免贼风,严防着凉感冒。

三、保育关

规模化猪场仔猪在保育阶段,面临着特定的生活环境,需要按时进行转群、并群、分群,而且是高密度饲养、高强度免疫,应激因素多,而应激带来的效益下降是不可估算的;保育仔猪对疫病的抵抗力差,又时刻处在疫病风险之下,特别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病的顽固存在;加上断奶过渡和保育期的营养障碍、肠道损伤等原因:因此在猪场的所有生产阶段中,出问题最多、最难管理的就是保育仔猪。要闯过保育关,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不断净化猪场环境,真正做到全进全出。保育阶段的仔猪,正是被动免疫逐渐减弱、主动免疫刚开始建立的脆弱期,如果猪舍得不到彻底有效地消毒,就会给疾病交叉感染传播创造条件。因此,在保育猪进入保育舍前,必须彻底冲洗地面、墙壁、水槽、料槽等,进行彻底消毒后方可转入。有些猪场,特别是一些老猪场,由于猪舍的设计存在弊端,生产安排不协调,保育舍中仔猪日龄相差悬殊,甚至几个批次的猪群同处,必须设法加以改进,做到全进全出。

2. 减少各种应激因子。保育阶段的仔猪,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管理中仍需做好保温,舍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8~30℃;正确处理好保温与通风的关系,加强通风控制,减少肺炎等呼吸道病的发生;保育舍每圈饲养仔猪15~20头,最多不超过25头,圈舍采用漏缝或半漏缝地板,每头仔猪占圈舍面积为0.3~0.5米2;转入保育舍后,其采食、饮水、排泄尚未形成固定位置,头几天要加强调教,让其分清哪是睡卧区,哪是排泄区,如果有仔猪在睡卧区排泄,要及时把它赶到排泄区,并把粪便清洗干净,每次在清扫卫生时,都要及时清除睡卧区的粪便和脏物,同时在排泄区留一小部分粪便,这样经过3~5天的调教,仔猪就可形成固定的睡卧区和排泄区;保证充分饮水,并在饮水中适当添加葡萄糖、电解质、多维、抗生素,以提高仔猪的抵抗力,降低应激反应;分群时要按照“原窝同圈、体重相似”的原则进行,个体太小和太弱的单独分群饲养。

3. 尽量降低免疫应激水平。各种疫苗的免疫注射是保育舍最重要的工作之—,注射过程中,要先固定好仔猪,然后在准确的部位注射,不同类的疫苗同时注射时要分左右两边进行,不可打飞针;每栏仔猪要挂上免疫卡,记录转栏日期、注射疫苗情况,免疫卡随猪群移动而移动。在保育舍内不要接种过多的疫苗,主要是接种猪瘟、猪伪狂犬病以及口蹄疫疫苗等。对出现过敏反应的猪将其放在空圈内,防止其他仔猪挤压和踩踏,一般一段时间后即可慢慢恢复过来,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则肌注肾上腺激素进行紧急抢救。

4. 抓好保育猪的细节管理。在净化猪场环境、减少各种应激因子、尽量降低免疫应激水平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做好仔猪断奶过渡期和保育前期的营养管理工作。从母乳过渡到教槽料、从教槽料过渡到保育料时,尽量克服和避免仔猪因营养改变产生应激,造成生长停滞和负增长。

哺乳期仔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篇4

(1) 生长发育快, 物质代谢旺盛。

一般仔猪出生后体重在1 kg左右, 10日龄时体重可达出生重的2倍左右。仔猪的物质代谢相当旺盛, 特别是蛋白质代谢和钙、磷代谢比成年猪高得多, 所以补饲期要求供给很好的全价乳猪料, 使其能充分利用母乳和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达到较高的生长速度。

(2) 调节体温机能不健全。

初生仔猪皮下脂肪少, 被毛稀疏, 体温调节能力差, 特别怕冷。初生时体重越小, 体质弱, 抗寒能力差, 尤其在早春或寒冬产仔时, 应充分做好保温箱和产仔舍的保温措施。

(3) 消化器官的消化机能不完善。

初生仔猪的消化器官很小, 这就要求仔猪的饲料质量和适口性要很好, 需要特别注意饲料、饮水、饲槽、保温箱、产床等的清洁卫生, 减少疾病的侵入, 防止疾病发生。

(4) 缺乏先天免疫力, 容易得病。

仔猪出生后没有免疫抗体, 这期间仔猪最易发黄白痢等疾病, 因此要让仔猪出生后尽快吃上初乳, 以获得母源抗体。

2 饲养管理

(1) 提高泌乳母猪的饲养水平。

哺乳母猪的饲养重点是:饲喂足够的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 有条件的供给优质青饲料, 同时供给富含蛋白质高的饲料, 要注意晚上补饲一次;对膘情较差造成少奶的母猪, 要供给富含蛋白质高的饲料, 要注意晚上补饲一次;对膘情较好, 而奶量不足的母猪, 可采用药物催乳。常用药物有催乳灵或中药:当归、王不留行、通草、白术、黄芪、党参各30 g水煎, 混合饲料饲喂3~5 d, 提高母猪产奶量和减少掉膘, 确保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

(2) 抓好出生关。

初生仔猪对外界条件适应性差, 抵抗力弱。当仔猪产出后, 用清洁抹布擦干净仔猪全身和口、鼻的黏液, 然后在离腹部7~8 cm处断脐, 并在断面用碘酒消毒, 仔猪接产完成后, 应尽快让其吃上初乳。喂初乳前用高锰酸钾水溶液对母猪乳房进行清洗、消毒。

(3) 对仔猪进行补铁。

由于仔猪出生后体内仅储存有25~50 mg铁, 每天只能获得1 mg铁, 容易造成缺铁性贫血和腹泻, 所以必须通过肌肉注射补给, 一般在仔猪出生后1~3 d内, 每头注射右旋糖酐铁0.5~1.0 mL。

(4) 提早补料。

给仔猪提早补料是促进仔猪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成活率和断奶体重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母猪泌乳量的逐渐减少, 靠母乳难以满足仔猪生长发育的需要, 而此时的仔猪生长发育快, 对营养的需要也越来越多, 如果不及早补料, 就会阻碍仔猪的生长发育。可对7日龄仔猪开始诱食, 先用带甜味或香味的粉料耐心地抹在小猪嘴里任其舔食, 每天3~4次, 4~5 d后待大多数仔猪吃料后, 把会吃料的和不会吃料的混合在一起。吃料前一周, 每天喂4~6次, 每次每头5~10 g, 每天清扫未吃完的饲料, 观察仔猪健康状况, 注意黄、白痢的防治。

(5) 正确断奶。

科学培育哺乳仔猪的关键技术 篇5

一、哺乳仔猪生长发育的特点

1. 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一般仔猪出生后10天体重为初生重的2.1倍,30天增加到4.3倍,60天增加到10~11倍。同时,仔猪物质代谢很旺盛,如20日龄仔猪每千克体重沉积蛋白质9~14克,而成年猪每千克体重沉积蛋白质0.3~0.4克。

2. 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机能不完善。仔猪胃肠消化机能不健全,特别是出生后20天以内,易患消化道疾病,如仔猪白痢、胃肠炎等。

二、哺乳仔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仔猪年龄愈小,对新环境适应能力愈弱。据调查,有些地区仔猪在整个哺乳期60天内,5日龄内死亡率最高达58.36%,尤其是出生后3天内,冻死或压死的死亡率最高,所以仔猪出生后3天内是护理好仔猪、提高成活率的第一个关键时期。出生后10天到25天左右,仔猪发育增快,而母猪泌乳量在产后21天达到最高峰后开始下降,如果不早期补饲,往往不能满足仔猪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易造成仔猪瘦弱,发育不良,甚至感染疾病而死,这是养好仔猪的第二個关键时期。断奶后20天内,是仔猪开始过渡到独立生活的时期,如饲养管理不善,易造成生长发育不良,这是养好仔猪的第三个关键时期。

三、争取仔猪全活全壮

1. 吃好初乳和固定乳头。仔猪出生后,应立即帮助其吃好初乳,因为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维生素。仔猪在初生的几天有固定乳头的习惯,因此,要帮助仔猪固定好乳头。通常把弱小的仔猪或准备作种用的强壮仔猪,固定在母猪乳量较足的乳头。一般来说,前面的乳头泌乳量高,后面的乳头泌乳量低,但也有例外,如乳头在7对以上的以中间乳头泌乳力最好,经产母猪每胎都利用过的乳头比新母猪或产后从未利用过的乳头泌乳量高。固定乳头应在母猪产仔后立即进行,用有色笔在仔猪背部标记乳头号数,以便记忆。当母猪产仔少时,也必须设法使每一个乳头都能被利用,可采用从其他产仔多的窝内抽几头仔猪来寄养的方法,也可人工调教仔猪吸吮两个乳头。

2. 防冻防压。初生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寒冷季节应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暖工作。母猪适宜产仔的舍温为18~20℃,所以冬季应在栏内设置红外灯保暖。仔猪出生后2~3天,行动不灵活,同时母猪体力未恢复,初产母猪又常缺乏护仔经验,栏内要安装护仔栏,还应注意检查,做好护理工作。

3. 早期补料。在母猪泌乳量下降之前,仔猪出生后7~10天,要学会吃料,目前采用的调教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诱导吃料法。采用这种方法,各地经验很多,如有的将粥料涂在木棍或人的手指上,也有的将粥料涂到母猪乳头上,让仔猪熟悉饲料的气味,诱导提早采食。②自由采食法。在猪栏内设仔猪补饲栏,或在另一栏内设补饲槽,在补饲槽内放粥或炒香的谷物粉料,让仔猪自由采食。③以大带小法。把开始调教的仔猪和已经会吃料的仔猪放在一起,利用仔猪爱模仿习性,让其很快学会吃料;也有的把饲料撒在清洁地面上或浅盘内让母猪带仔猪一起去舔食,使仔猪学会吃饲料。④补饲的顺序。仔猪出生后六七天开始调教吃料,最好用炒黄的谷料、玉米、高梁或碎米等饲料。从出生后8~10天开始喂糊状混合饲料,在粥料中加骨粉、食盐。出生后12~20天粥料中加青嫩饲料,如南瓜、胡萝卜,30天后可喂部分糖化精料。

四、补喂矿物质

仔猪出生后3~4天,母乳中矿物质已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在仔猪出生后4~5天开始补喂硫酸亚铁和硫酸铜液,即用硫酸亚铁2.5克、硫酸铜1克,溶于1000毫升水中,用数层沙布过滤即成。最初几天可将溶液滴在乳头上,每天2~3次,以后将溶液加入饮水或饲料中,每天每头10毫克。此外,也可以取清洁的深层红黏土并拌入贝壳粉、木炭末、食盐等,放在饲槽内任其自由采食。饲养长白猪补饲矿物质的经验:一是注射葡萄糖铁。出生后3天肌肉注射1毫升,10~15天再注射1毫升,预防仔猪贫血效果很好。二是投喂微量元素粉料。配方如下:骨粉2.5千克,黄土22.5千克,硫酸锌100克,硫酸亚铁250克,硫酸铜150克,红黏土22.5千克,碘化钾适量,过磷酸钙250克,食盐1千克,草木灰500克。从仔猪3日龄起,每10头仔猪栏内放一小把。

五、补充水分

初生仔猪生长迅速,需要足够的水,同时乳汁中脂肪含量高达7%~10%,仔猪常感口渴,如不供给饮水,仔猪就会饮脏水或尿液,易发生下痢。一般仔猪出生后3~7天应在补饲栏内设饮水槽,供给清洁的温开水。

仔猪哺乳期 篇6

研究开发特种野猪8~50日龄仔猪哺乳期补充饲料配方。

2 试验材料

2.1 试验动物

含75%野猪血缘的特种野猪8日龄仔猪, 发育正常, 健康无病, 由通榆县天兴牧业有限公司特种野猪养殖基地提供。

2.2 试验饲料原料

华罗TH仔猪复合维生素预混剂,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氯化胆碱, 天津市新星兽药厂产品。营养素T, 加拿大纽茨比澳公司产品。硫酸亚铁 (FeSO4·H2O) 、硫酸锌 (ZnSO4·H2O) 、硫酸铜 (CuSO4·5H2O) 、信达XD121仔猪微量元素预混剂, 鞍山兴达矿物质预处理厂产品。赖氨酸、蛋氨酸, 长春大成生化饲料有限公司。强乳香、健酸宝、浓缩酶, 进口产品。杆菌肽锌, 天津市新星兽药厂产品。丙硫咪唑, 白城市中牧兽药厂产品。

玉米、高粮、豆粕、小麦麸、葵花粕 (有壳) , 当地产品。棉籽粕, 新疆产品。鱼粉, 进口产品。酵母粉、磷酸氢钙、石粉、食盐, 饲料级产品。

苜蓿草粉、玉米秸粉、青贮玉米 (全株) 或青饲料, 当地产品。

2.3 试验设备

盘称、磅称、天平等衡具, 饲料加工设备和饲料检测设备等。

3 试验设计

3.1 试验动物与分组

在特种野猪养殖基地选择2011年9月1日~9月10日间出生的、含野猪血缘75%的7日龄特种野猪仔猪20窝, 要求品种纯正、系谱清楚、发育正常、健康无病。随机按仔猪出生日期分为5个组, 每组4窝, 标记耳号, 逐头称量体重, 记录窝重后进入试验。

3.2 试验饲料配方

根据特种野猪的消化特点、家猪的饲养标准和仔猪在哺乳期的生产目标, 初步设定8~50日龄特种野猪仔猪哺乳期补充饲料的营养水平范围为:消化能11.4~12.7 MJ/kg、粗蛋白质14.4%~16.0%, 试验饲料配方如表1、表2。

3.3 试验动物管理

试验仔猪选定并分组之后, 于次日 (8日龄) 开始试验, 试验期43 d, 试验期内各试验组仔猪由母猪带领分窝饲养, 自然哺乳。各组分别饲喂相应的补充饲料, 每天于早、午、晚饲喂3次, 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试验结束后 (51日龄) 于早晨空腹称重, 记录窝重和补充饲料消耗量。试验期内按程序进行免疫。

3.4 数据统计

试验中记录初始窝重、结束窝重、饲料用量和发生的各种情况, 如出现死亡和发生严重疾病的个体, 将其相关数据剔除。试验结束后统计各组的窝增重、窝平均日增重和饲料/增重比等指标, 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各组间的差异显著性。以饲料增重效果和成本为约束函数确定最佳饲料配方和饲喂方式, 经调整完善后应用于生产。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试验结果

经过43 d的饲喂试验, 取得数据于表3。

4.2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期内仔猪平均个体增重从第一组至第五组依次为5.21 kg、5.76 kg、6.25 kg、6.51 kg和6.63 kg, 平均个体日增重依次为121.25 g、133.95 g、145.27 g、151.44 g和154.07 g。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二、三组间两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0.05) 、第三、四、五组间也无显著差异 (>0.05) , 但第四组与第一、二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0.05) 、第五组与第二、三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0.05) , 第五组与第一组间差异极显著 (<0.01) 。

上图能够形象显示仔猪试验期个体增重和平均日增重随补充饲料营养水平提高的变化规律。在试验一、二、三组间, 仔猪个体增重和平均日增重随饲料营养水平提高上升的幅度很大, 第三组到第四组间的上升幅度明显减小, 第四组到第五组间的上升幅度进一步减小。这种变化规律说明, 第一、二、三组间提高补充饲料营养水平的增产效果显著, 第三、四组间提高营养水平的增产效果开始减小, 第四、五组间提高营养水平的增产效果明显减小, 提高补充饲料营养水平对提高仔猪增重的效果在第四组处出现明显的拐折点。

试验期内仔猪饲料/增重比从第一组至第五组依次为1.86、1.56、1.52、1.50和1.4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组显著高于其它组 (<0.05) , 在第二组到第五间呈平缓趋势、无显著差异 (>0.05) 。第一组饲料/增重比显著高于其它组的原因应该是母乳不足 (仔猪数量过多) 和补充饲料营养水平过低的综合因素。

试验期内仔猪单位增重成本 (仅补充饲料的成本) 依次为4.00元、3.47元、3.48元、3.52和3.48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0.05) , 第二至第五组间只有微小波动、无显著差异 (>0.05) , 第一组仔猪单位增重饲料成本上升的原因仍然是母乳不足导致饲料采食量增多所至。

5 结论

本试验是在仔猪随着母猪自然哺乳的情况下进行的, 仔猪的营养主要来源于母乳。因此, 具有实际意义的指标是试验期仔猪平均个体增重、平均个体日增重和饲料/增重比、单位增重饲料成本。通过本试验可以确定第四组补充饲料的营养水平和配方作为特种野猪哺乳期仔猪补充饲料的基本营养水平和基本配方。

摘要:试验选择含75%野猪血缘的特种野猪8日龄仔猪, 通过对特种野猪仔猪饲料配方进行研究, 研究开发特种野猪8~50日龄仔猪哺乳期补充饲料配方。通过本试验可以确定:消化能12.3274MJ/kg、代谢能11.3313MJ/kg、粗蛋白质15.6430%补充饲料的营养水平和配方作为特种野猪哺乳期仔猪补充饲料的基本营养水平和基本配方。

仔猪哺乳期 篇7

1 哺乳期仔猪的营养需要特点

仔猪在哺乳阶段生长发育迅速, 新陈代谢旺盛, 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较高, 尤其是对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元素的需求。因此, 要配制哺乳期仔猪的日粮配方, 需要充分了解仔猪在此阶段营养上的特点, 为配制高品质的代乳料提供理论基础。

哺乳期仔猪营养需要的特点为:

1.1 哺乳期仔猪对饲料养分消化能力差, 需要供给易于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原料;

1.2 仔猪生长速度快, 日粮中要求能量浓度高;

1.3 仔猪机体新陈代谢旺盛, 矿物质元素需要量高;

1.4 仔猪免疫力需要提高, 维生素的供应必须充足。

2 哺乳期仔猪对饲料的要求

哺乳期仔猪消化道功能主要适合于母乳的消化吸收, 消化器官正处在迅速增长的时期, 消化道的容量、消化酶的活性、对补充饲料的消化能力有限。因此, 选择营养密度高、适口性好、易消化的饲料原料, 是保障仔猪顺利认识饲料、断奶前后对饲料的适应、实现断奶饲料和营养供应平稳过渡的关键。

2.1 能量饲料的要求

能量饲料要求消化性、适口性好。玉米是最好的仔猪能量饲料, 如果对玉米进行膨化处理, 使其中的淀粉等大分子有机物质结构糊化变性, 则更能适合哺乳期仔猪的消化性和适口性。小麦麸皮等加工副产品由于抗营养因子较多, 用作哺乳期仔猪日粮会影响消化, 导致消化道疾病增加。乳清粉、葡萄糖等不仅能够作为哺乳期仔猪能量供应, 同时具有诱食作用, 可提高采食量。另外, 该阶段仔猪要求日粮能量浓度高, 脂肪提供的能量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高两倍多, 在哺乳期仔猪日粮中适量的添加脂肪, 不仅可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 便于饲料制粒,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仔猪能量进食量。同时, 饲料中添加适量脂肪, 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2.2 蛋白质饲料的要求

仔猪体组织的增长主要是蛋白质的沉积, 因此, 日粮蛋白质、氨基酸的浓度要求高。

然而, 由于乳仔猪消化功能发育的不完全性和高强度的新陈代谢, 对蛋白质的质量、氨基酸的平衡尤为重要。消化性、适口性好、氨基酸利用率高的蛋白质饲料是乳仔猪对蛋白质原料的要求。全脂大豆粉、大豆粕、鱼粉、血浆蛋白粉等是首选的蛋白质饲料原料。同时, 为了进一步提高养分利用率, 改善适口性, 采用加热等工艺破坏大豆甚至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是保障仔猪良好的消化功能, 防治补料腹泻的有效措施。花生粕、棉籽粕、菜籽粕以及其他加工副产品, 由于氨基酸不平衡性、适口性较差、所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不确定性, 不宜作为乳仔猪的蛋白质饲料原料。

2.3 对其他原料的要求

仔猪哺乳阶段骨骼发育迅速, 对钙、磷等矿物质需要量多, 选择优质的钙、磷、矿物质饲料原料非常重要。同时要特别重视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如磷酸氢钙中氟的含量、微量元素添加剂中重金属的含量等。人工合成的氨基酸添加剂也要考虑有效利用率。维生素添加剂要重视其生物学利用率, 以保障乳仔猪微量营养物质的均衡供应。同时, 为了改善仔猪消化道功能的不足, 酸化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也是乳猪日粮中常用的添加剂, 但是, 使用时一定注意使用的方法、目的和用量, 以做到有的放矢。

3 哺乳期仔猪的配方特点

3.1 在设计仔猪哺乳期日粮配方时, 要注意的问题

3.1.1 参考相应标准, 科学确定哺乳期仔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3.1.2 根据哺乳期仔猪补料的目的, 科学选择适宜的饲料原料;

3.1.3 根据乳仔猪营养生理特性, 科学选用适宜的饲料添加剂。

3.2 在调配仔猪日粮时, 要注意的问题

3.2.1 不能使用变质饲料;

3.2.2 不能给仔猪饲喂冰冷的饲料;

3.2.3 不能随意增减饲喂量;

3.2.4 不能使用单一饲料;

仔猪哺乳期 篇8

1哺乳期仔猪死亡的原因分析

1.1 冻死、饿死

仔猪皮下脂肪薄, 被毛稀少, 散热多, 保温能力差, 加上体内能源储备有限, 调节体温的生理机能不完善, 对寒冷的环境非常敏感。 仔猪受寒体温降低后常出现呆滞、半昏迷、无力吃奶、衰弱甚至死亡。 同时, 寒冷又是仔猪被压死、饿死和病死的诱因, 母猪母性差, 产后食欲不振, 少奶或无奶且通过催奶措施效果不佳, 乳头有损伤, 所产仔猪数多于母猪有效乳头数, 以及寄养不成功的仔猪等都可因饥饿而死亡。

1.2 压死、踩死

母猪母性较差, 或产后患病, 环境不安静, 导致母猪脾气暴躁, 加上母猪本身产后体质相对较弱, 体躯大, 起卧时弱小仔猪不能及时躲开而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有时猪舍温度低, 垫草太厚, 仔猪躲在草堆里, 或是仔猪在母猪腿下、肚下躺卧, 也容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1.3 病死

疾病是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见病有肺炎、下痢、仔猪流行性感冒、贫血、寄生虫病等。 以腹泻较常见。因病治疗不及时, 仔猪抵抗力下降而死亡。

1.4 其它原因死亡

仔猪在某些应激条件下, 如拥挤、空气质量不佳、光线过强、饲料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等, 会出现咬尾或咬耳恶癖, 咬伤后发生细菌感染, 重者死亡;某些母猪有恶癖, 产前严重营养不良, 产后口渴烦躁, 有咬吃仔猪的现象;仔猪寄养时, 保姆母猪认出不是自己亲生仔而咬伤、咬死寄养的仔猪。

2 哺乳仔猪培育的综合技术措施

2.1 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采取前低后高的饲养方式, 妊娠前期在一定限度内降低营养水平;妊娠后期 (临产前1个月) 再适当提高营养水平, 增加饲喂量 (2.5~3 kg / d) , 并可添加油脂, 还应保证常量、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需要, 从而提高仔猪的初生重。

2.2 “抓三食、过三关”

2.2.1 抓乳食, 过好初生关。 仔猪初生期对周围环境反应能力弱, 体温调节能力差、反应不灵敏、行动不灵活、消化机能不完善, 若饲养管理不当, 极易影响生长发育, 甚至死亡。 (1) 早吃初乳, 固定乳头。 早吃初乳, 可及早获得免疫力, 获得丰富营养。而且初乳酸度较高, 对消化器官有良好作用, 初乳还有镁盐, 能促进胎粪的排出。实践证明, 仔猪吃不到初乳很难养活。 因此, 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吃初乳。 母猪乳房一般前面乳头乳量多, 而且母猪哺乳一次的时间短, 初生仔猪开始吸乳时, 往往互相争夺乳头, 健壮的仔猪优先占领最前边的乳头, 为了使商品猪同窝仔猪均匀、健壮, 应将弱小的仔猪固定在前、中部乳头, 强壮的仔猪固定在后部乳头, 使之全部吃好初乳。乳头一经固定, 一般直到断奶都不会改变。

2.2.2 加强保温、防冻防压。 由于初生期仔猪体温调节机能差, 对寒冷抵抗能力差, 要求环境温度较高。低温易引起仔猪感冒、 肺炎或冻死等疾病。因此, 要注意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给仔猪设护仔栏 (架) 、仔猪保育补饲间以及栅栏式分娩栏等措施。

2.2.3 抓开食, 过好补料关。 仔猪生长发育很迅速, 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而母乳高峰期是21日龄左右, 然后就逐渐下降, 单靠母乳已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 因此仔猪生后2~3日龄要补铁;仔猪生后3天肌注0.1%亚硒酸钠0.5 m L, 断奶时再注射一次补硒;7日龄左右就要用乳猪全价膨化颗粒饲料诱食 (将颗粒料用水发散, 在哺乳前涂抹于母猪乳头上, 2~3 d后, 仔猪便会采食) 。 饲料要少喂勤添, 锻炼仔猪的消化器官机能, 促进胃肠发育, 防止下痢, 15~20 d能吃饲料饱。

2.2.4 抓旺食, 过好断乳关。 仔猪20日龄后随着消化机能渐趋完善和体重的迅速增长, 食量大增, 进入旺食阶段。 不吃奶光吃料能吃饱。 多在35~42日龄断奶, 仔猪断乳是其出生后又一次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 此时如饲养管理不当, 同样会造成死亡。断奶的方法可根据生产情况采取一次性地全窝断奶、分批断奶或逐渐断奶法。断奶时要做到“两个保持, 三个过渡”的问题, 即仔猪保持在原圈饲养和保持原哺乳期饲料; 并逐渐做好饲料过渡即仔猪断奶2周之内保持原哺乳期饲料, 2周之后逐渐过渡到吃断奶仔猪饲料, 饲养制度的过渡即饲料方法的过渡与饲料料型的过渡, 对哺乳期是定时饲喂的, 断奶后2~3周内每日饲喂次数和时间应保持与哺乳期相同, 以后逐渐减少, 如果断奶仔猪实行的自由采食, 仔猪断奶后3~5 d最好限量饲喂 (防止过食引起腹泻) , 5 d后实行自由采食, 以及环境的过渡, 仔猪断奶应注意温度条件, 增添有效的保温设施和措施, 有条件可采用现代化仔猪培育技术—仔猪网床培育。此外, 保证随时供给仔猪清洁饮水。

2.3 疾病控制

2.3.1 主要的预防措施。 加强妊娠、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早开食、 早补料, 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 产房最好采取全进全出制, 而且严格消毒、清洁。利用疫苗进行预防, 如母猪在分娩前40 d和15 d注射仔猪大肠杆菌灭活苗, 使母猪产生免疫力, 仔猪通过吃乳获得母源抗体, 从而有效地预防仔猪腹泻。

2.3.2采用饲料添加剂。 在仔猪料中, 添加某些特殊成分, 如抗生素、有机酸、化学合成促生长剂、益生素、酶制剂等, 是防止仔猪腹泻和促进其生长的有效技术措施。

2.3.3 适时搞好预防注射。 预防注射是增强仔猪免疫力、 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提高成活率及断奶窝重的重要一环。通常在1月龄左右注射猪瘟猪肺疫二联苗和仔猪副伤寒菌苗。 此外应预防仔猪水肿病的发生, 水肿病也与仔猪消化不良、腹泻等有关。

寄生虫病也危害仔猪的生长发育, 虽然对猪只无明显的致死作用, 但影响猪只健康, 增加饲料消耗是寄生虫病最常见的危害, 应引起高度重视。应选择高效、 安全、 广谱的抗寄生虫药, 如伊维菌素等。一般整个肥育期驱虫两次, 驱虫后排出的虫体和粪便要及时清除和发酵, 以防再度感染。

2.4 防止僵猪

僵猪给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必需采取相应的措施, 防止其发生。 首先, 应加强母猪妊娠期的饲养管理, 以免形成“胎僵”;其次, 及时淘汰泌乳性能差的母猪, 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并做好仔猪吃足初乳、及时补铁及过寄等工作, 以防“奶僵”;还应搞好清洁卫生, 及时防止疾病, 驱虫, 以防“病僵”;及时补充营养丰富的饲料以防“食僵”;以及防止母猪近亲交配。 对于已形成的僵猪, 应根据致僵原因单独优厚饲养、个别照顾的方法, 有病治病, 有虫驱虫, 然后喂健胃和助消化药物。

3分析与讨论

3.1 在养猪生产中, 仔猪年龄越小, 死亡率越高, 尤其出生后7日内为最多, 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白痢、发育不良、压死和冻死。所以, 加强初生仔猪7天内的保温、防压护理, 这是第一个关键时期。从出生后10~25 d, 由于母猪泌乳一般在21 d左右达高峰后就逐渐下降, 而仔猪生长发育却迅速上升, 营养需要量不断增加, 应及时喂料。

3.2提早诱食补料、提早断奶是提高母猪繁殖率的关键措施。过去老式饲养方法, 仔猪2~3个月才断奶, 经产母猪1年平均产1.5胎。通过采取早诱食补料, 早断奶 (一般农户35~42日龄、规模养殖场28日龄) , 经产母猪1年平均产仔2.2~2.5胎, 提高了母猪养殖效益。

3.3选择适当的杂交组合, 如饲养杜本、长本、约本土二元杂交母猪繁殖杜长本、杜约本土三元杂交商品猪或饲养LY (YL) 洋二元杂交母猪繁殖DLY洋三元杂交猪, 目前市场价格以DLY最好, 通过对土三元和洋三元商品猪各20窝60日龄仔猪调查, 每头洋三元比土三元商品猪多卖25~30元, 选择饲养洋二元杂交母猪是提高养猪效益的又一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陈义才, 郑前芬.哺乳期仔猪死亡原因及防范措施, 贵州畜牧兽医, 2007 (01) :25-27.

[2]张德杏, 王文庶.浅谈哺乳期仔猪死亡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云南畜牧兽医, 2009 (05) :42-43.

哺乳仔猪及早期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篇9

母猪生长期日粮同母猪怀孕期日粮一样, 都会对初生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必须给后备母猪饲以营养均衡的日粮, 以保证其繁殖系统发育良好和产仔性能优异。怀孕母猪一定要饲喂优质日粮, 以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然而实际生产中生产者往往容易错误的认为, 只要在母猪分娩前3-4周开始饲喂优质饲料就可以了, 因为他们听说这个阶段是胎儿发育最快的时期 (事实确实如此) , 所以就仅仅从这时候才开始换料, 在此之前, 则饲以较差的饲料以节省饲养成本。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母猪得不到必需的营养成分, 生出的小猪体质虚弱且死亡率高, 断奶时仔猪体重小、外观差。研究表明, 在影响仔猪成活率和断奶体重的诸因素中, 初生体重的因素最为显著。仔猪初生体重越大, 则其断奶体重也越大, 平均而言, 初生体重每相差1磅, 断奶体重就可以相差到7.78磅, 而断奶体重较大的仔猪, 其后期生产性能表现也较好。母猪早期的营养状况影响胚盘大小, 胚盘越大, 则仔猪的发育越好。因此必须时刻饲喂母猪营养均衡日粮, 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母猪怀孕91-110d时, 饲喂高能日粮有助于增加仔猪体内的糖原水平, 提高初生仔猪成活率。因为初生仔猪缺乏褐色脂肪, 主要依靠肝脏中储存的糖原来提供能量。而出生时由于皮肤潮湿和本身皮下脂肪减少会使仔猪感到寒冷, 需要依靠燃烧糖原来维持体温。所以此项措施有助于减少仔猪寒冷应激, 提高仔猪成活率, 促进仔猪生产性能正常发挥。

2 哺乳仔猪的饲养

2.1 哺乳仔猪开食料的使用

为哺乳仔猪补饲开食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是为了补充仔猪快速生长的营养需要, 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仔猪的消化道发育和消化机能完善, 减少仔猪断奶后完全采食固体饲料所造成的应激。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系统还不成熟, 无法完全适应主要由谷物和油粕组成的日粮, 结果会导致仔猪生长受阻。为了使仔猪由断奶前吮乳为主, 平稳地过渡到断奶后采食不易消化的以谷物为基础的固态饲料, 就必须尽早提供优质的过渡日粮, 任何能够缩短断奶前后这一适应期的日粮, 都会给仔猪生长和仔猪生产者带来益处。使用开食料有利于仔猪断奶时日粮从母乳迅速转变为固体日粮, 哺乳仔猪采食较多的开食料不仅体重更大, 而且胃肠道发育更成熟, 更容易适应断奶时日粮的改变, 在断奶后生长更迅速。

哺乳仔猪使用开食料是必要的, 但开食料的使用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正确的使用开食料, 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有时还会引起不良的效果, 影响仔猪断奶以后的生长性能和健康。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 开食料的营养质量、开食料的采食量和开食料的抗原性。高营养质量、易消化、饲料抗原性低以及保证一定的总摄入量是使用开食料成功与否的关键。此外, 开食料的使用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开食料应该是仔猪喜欢采食并且是容易消化的日粮;

(2) 开食料的物理特性要适合仔猪的采食 (片状、小颗粒状或碎屑状比粉状饲料更适合仔猪的采食) ;

(3) 所使用的开食料饲槽必须便于仔猪接近和采食;

(4) 开食料饲槽应该放在仔猪不容易发生拥挤和碰撞的地方;

(5) 开食料的投放应该遵循“少量多次”原则;

(6) 饲槽应该保持清洁卫生, 保证开食料新鲜, 没有发酵的味道以及其它异味, 经常彻底清理饲槽, 剩料要及时清除掉 (可以投喂给母猪) ;

(7) 为促进仔猪采食开食料, 每天应该适当的把母猪和仔猪分隔一定时间 (如8小时) 。

2.2 哺乳仔猪疾病的防治

仔猪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接触到各种微生物, 包括环境中的和藏匿于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一些常规管理措施, 如断齿、阉割和断尾等, 都会造成创口而给细菌感染敞开大门。

有效预防仔猪早期患病的措施包括:

(1) 确保仔猪的生活力;

(2) 出生时控制好温度, 避免过度寒冷;

(3) 确保仔猪吃到初乳, 尤其是出生后的最初6小时;

(4) 维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避免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5) 采取谨慎的寄养措施;

(6) 使用广谱抗生素, 如先锋霉素预防和有效治疗疾病, 以下主要从初乳的营养功能和抗生素先锋霉素使用的角度概述了哺乳仔猪疾病防治方面的一些研究发现。

新生仔猪吃不到初乳是活不长的。初乳是一种高脂肪食物, 它能帮助仔猪存活并使仔猪在断奶前迅速在体内积聚起脂肪, 初乳还含有高水平的免疫球蛋白, 从而能帮助新生仔猪在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前战胜肠道病原微生物。仔猪肠道的成熟过程主要受营养和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 初乳和常乳都含有高水平的, 可促进肠道发育和成熟的生长因子。目前, 初乳在预防仔猪发生严重肠道疾病的过程中, 所起的作用比以前更为复杂。将牛奶的不同成分分离出来, 再将各个成分与分离出的大肠杆菌菌毛 (这些菌毛是突出于大肠杆菌表面的线状物, 它能通过受体粘附于肠道上皮) 在一起培养。结果发现, 牛奶的各种成分中, 有一种成分特别能预防菌毛的粘附作用。这种物质事实上并不是碳水化合物, 而是K-酪蛋白, 这是一种分子很大的蛋白质。将其提纯后灌入肠道, 如果灌入的时间正好是仔猪对大肠杆菌感染最严重的阶段, 则有可能预防K-88大肠杆菌在仔猪引起疾病。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球虫病越来越被认为是哺乳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仔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 (Isosporu suis) 引起的, 主要侵害幼猪, 即侵害乳猪。受害猪通常在8-15日龄发生腹泻, 所以此病也被称为“10日下痢”。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 母乳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球虫病的发生, 从而提醒我们, 母猪尤其是妊娠母猪营养不容忽视。

由于对母猪的有效免疫, 新生仔猪的大肠杆菌性腹泻已经不太常见, 因此仔猪尽快吃到充足的初乳即可得到保护。然而不能忽视各种致病因子对存活仔猪的影响。近期研究结果证明, 有计划的在断奶前的保健方案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先锋霉素, 不仅可以使仔猪保持一个健康的体态, 提高饲料转化率和仔猪日增重, 而且有助于提高仔猪抵抗疾病的能力, 降低仔猪死亡率。这种抗生素对于造成仔猪断奶前死亡的所有病原菌都有效, 并且使用10年以来尚未出现抗药性。在高发病地区进行预防投药措施, 可以显著提高仔猪的健康水平, 而且其使用量比出现临床症状后治疗使用的抗菌药物总用量要少得多。先锋霉素的使用方法很简单, 第1次在出生时使用, 第2次的注射时间和防治支原体感染的时间相同, 第3次在断奶时使用, 不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

虽然抗生素保健方案作为一种保健管理工具能够增强优良管理措施的效果, 然而这样的方案绝对不能够取代优良的管理和兽医措施。养猪者应该意识到, 无论在断奶前是否实施抗生素添加方案, 都绝对不能忽视关键的管理措施, 如全进全出制、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猪群免疫接种以及早期隔离断奶等。

3 早期断奶仔猪的饲养

3.1 仔猪早期断奶日龄的确定

目前关于仔猪早期断奶理想日龄的争论颇大, 众说纷纭。研究表明, 仔猪任何日龄断奶都会存在应激反应, 但是为了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和年产仔数、提高分娩猪舍的利用率、降低仔猪的生产成本和有效控制疾病, 养猪生产者还是希望仔猪尽早断奶。近几十年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 仔猪断奶日龄已经从7-8周龄缩短到了3-4周龄, 而在北美养猪业中, 14d或更短的日龄断奶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确定仔猪适宜断奶日龄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 主要包括仔猪本身消化系统的成熟程度和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 母猪的利用效率和年生产能力的提高程度, 猪场的配套设施质量及完备程度等。

仔猪消化系统成熟程度的衡量指标是胃肠道的吸收能力、消化酶和胃酸的分泌能力。

(1) 在仔猪生长阶段, 胃肠道组织的生长发育快于其它组织, 整个消化道发育在20-70日龄之间速度最快;消化道的迅速生长表明其吸收能力在逐渐增强, 从这一点上来看, 仔猪的断奶应该在20日龄以后。

(2) 一般而言, 仔猪消化酶活性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强, 0-25日龄仔猪的乳糖酶活性很高;21日龄后淀粉酶和麦芽糖酶的活性开始上升;未断奶仔猪0-5周龄期间肠道中的脂肪酶活性逐周几乎成倍增长, 但3周龄至5周龄断奶则其活性不增长, 经1-2周后才恢复;28日龄断奶时, 胰脂肪酶、小肠胰蛋白酶、空肠糜蛋白酶在断奶后活性不降低或降低后更容易恢复到或超过原有水平, 但是17日龄或者21日龄断奶似乎更有利于促使胰淀粉酶向空肠释放。因此, 从消化酶活性的角度上看, 3周龄断奶似乎更有利一些。

(3) 仔猪一般到8周龄以后才会有较为完整的胃酸分泌能力, 这严重影响了8周龄以前断奶仔猪对日粮蛋白质的充分消化, 然而这一限制因素对仔猪断奶日龄的限制可以通过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酸制剂或对饲料原料进行酸化处理来解决, 因此胃酸分泌能力对仔猪断奶日龄的影响不是那么显著。

仔猪免疫系统, 特别是来自母源的被动免疫, 在仔猪早期抵抗外来病原的侵害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3周龄以后, 仔猪获得的被动免疫处于最低水平, 到4-5周龄时自身免疫系统才开始发挥作用。从此意义上讲, 仔猪断奶日龄似乎至少应该控制在4周龄以后。然而近年来北美兴起的仔猪早期隔离断奶则采用了早期母仔分养而阻断疾病循环的方法。从预防的角度讲, 10日龄内断奶可有效预防猪链球菌病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12日龄内断奶可预防沙门氏菌病;14日龄内断奶可预防巴氏杆菌病和支原体病;21日龄断奶可预防伪狂犬病和放线杆菌病。然而英国的一项调查表明, 英国猪场仔猪在19-32日龄断奶的占92%, 而19日龄前断奶的所占比例很少, 2周龄内断奶更不切合实际。欲使母猪一年内尽可能多地提供仔猪, 撇开遗传因素, 唯一的办法是通过缩短母猪的泌乳期而增加其年产胎数来实现。然而, 通过缩短母猪的泌乳期来增加年产仔数的措施并不是绝对的, 它也有一定的限度。实践证明, 泌乳期为28-45d, 对断奶后母猪的发情、配种时间和受胎率无明显影响。如断奶过早, 母猪的繁殖性能就会受到不良影响。此外, 超早期断奶还会缩短母猪的繁殖寿命。

优良配套设施不仅包括合理的猪舍设计和养猪设备及完善的饲养管理, 还包括断奶前的适时补料和断奶后饲喂体系的正确选择。断奶前的适时补料可以促进仔猪的发育, 早日达到断奶要求, 从而达到提前断奶的目的。而目前由于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和喷雾干燥血粉等血液制品的开发和利用, 断奶仔猪的阶段饲喂已经从二阶段转变到了三阶段, 最近有人甚至提出了四阶段饲喂方法。这些新喂法可以接受仔猪的更小体重断奶, 即可以将仔猪的断奶日龄随之适当提前。综上所述, 只要具备早期断奶仔猪生长和育肥的各项饲养管理条件, 就可以尽早进行断奶 (18-23日龄) 。而根据我国目前大多数猪场的情况, 我们推荐28日龄左右断奶为宜。

3.2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1) 消化器官功能不发达;

(2) 消化酶活性降低;

(3) 免疫功能不健全;

(4) 断奶应激;

(5)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这里将主要介绍如何通过日粮调控有效防治腹泻病的发生。

(1) 调节日粮的蛋白质水平及组成

饲粮蛋白质水平及组成与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密切相关。一般而言, 断奶仔猪饲料的适宜粗蛋白水平应在18%左右, 但蛋白质来源不同, 日粮适宜的粗蛋白水平也不同。选择早期断奶仔猪的蛋白质来源时, 不但要考虑蛋白质的消化率、适口性, 还要考虑氨基酸的平衡性和能否为仔猪提供最佳免疫力。

早期断奶仔猪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发育不健全, 因此不适应植物性蛋白质高的日粮, 但可较好地利用奶蛋白和高消化性动物蛋白质。所以, 应用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如鱼粉、蚕蛹粉、奶粉等) 并通过平衡氨基酸来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可降低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发生率, 而且还可以改善饲料的利用率, 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此外, 由于蛋白质是日粮主要抗原物质的来源之一, 因此还应注意饲粮蛋白质的品质, 减少饲料中的抗原因子和过敏性物质, 防止异常性免疫反应的发生。

饲喂早期断奶仔猪的大多数日粮包括脱脂粉、乳清蛋白精料、鱼粉、喷雾干燥猪血粉、豆粕以及进一步加工的豆制品。其中喷雾干燥猪血浆蛋白粉被认为是早期断奶仔猪日粮中唯一的必需蛋白质饲料。喷雾干燥猪血浆粉一方面可以作为仔猪的免疫球蛋白来源, 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香味剂的作用。然而猪血浆蛋白粉中的必需氨基酸、蛋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相对较低, 因此在日粮中使用时必须注意使这两种氨基酸含量达到正常水平。

(2) 在断奶仔猪日粮中使用糖类产品

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 早期断奶仔猪的日粮中需要简单的碳水化合物, 如乳糖;而像淀粉这样的碳水化合物则很少会被仔猪利用。乳糖对断奶仔猪的作用在于其甜度高、适口性好、易于消化, 而其更主要的作用在于其发酵产酸能够维持仔猪的肠道健康。乳糖与其它的糖类不同, 乳糖是肠道乳酸杆菌的最佳营养来源, 而其它菌类则不能利用乳糖。这一特性表明, 乳糖在有效防止断奶仔猪腹泻发生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乳糖通常的推荐量是:在2.2-5.0kg仔猪日粮中占18%-25%, 在5.0-7.0kg仔猪的日粮中占15%-20%, 在7.0kg-11.0kg仔猪的日粮中占10%。

由乳糖使用得到的启发是, 可以将能够合成的并能被肠道内益生菌利用的糖类添加到饲料中, 这可能是维持仔猪肠道健康的良好方法。非淀粉多糖即为其中之一。非淀粉多糖不易直接被仔猪消化利用, 但可作为肠道内益生菌株的能量来源, 有利于维持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 防止消化功能紊乱。另有报道证实, 给仔猪饲喂植物多糖或甜菜渣纤维可降低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发生率。此外, 最近的研究表明, 寡糖类, 如甘露糖、果聚糖和β-葡聚糖等, 具有抵抗仔猪特殊病原体的能力, 对于断奶仔猪腹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然而这些物质的报道作用效果并不总是一致, 尚需深入的研究来评估它们的使用潜力。

(3) 调控仔猪日粮的酸度

仔猪断奶时的消化器官不够发达, 消化机能不够完善, 胃酸分泌量降低, 直到断奶3-4周后, 胃酸分泌才达到正常水平, 严重影响仔猪对蛋白质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而断奶仔猪日粮中含有的鱼粉、豆粕及矿物质混合物等具有较高酸结合力的成分, 也会中和胃内的酸度, 使胃内pH值升高, 这不仅会影响胃蛋白酶消化作用的有效发挥, 而且还会为病原菌提供适宜的繁殖环境。因此, 在断奶仔猪日粮中应适当添加酸化剂。添加酸化剂对仔猪日增重的影响随酸化剂的种类及仔猪的日龄而有所不同。复合酸化剂比单一酸化剂效果好而稳定, 且用量小;酸化剂在仔猪4周龄前使用效果不明显, 4—5周龄效果最好, 6周龄以后效果减弱。对于泌乳力差的母猪, 应该促使仔猪早采食、多采食, 以增强酸化剂的使用效果。目前市场上酸化剂种类较多, 如磷酸、盐酸、柠檬酸及延胡索酸等, 对于防治仔猪腹泻、提高仔猪生产性能以及减轻仔猪断奶应激都有一定的作用, 实际生产中使用比较多的是柠檬酸, 其在仔猪日粮中的添加量可达到1.5%, 使用效果显著。

理论上讲, 仔猪日粮中添加酸化剂可以提高日粮的酸度, 降低仔猪胃内的pH值增强仔猪的消化吸收功能和健康状况, 从而减轻仔猪的腹泻, 改善仔猪的生产性能, 但实际应用中却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酸化剂使用者的基础日粮成分、酸化剂的种类和添加剂量、酸化剂使用对象的年龄和体重以及酸化剂和其它营养素可能存在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有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酸化剂的应用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4) 在断奶仔猪日粮中使用添加剂

中草药添加剂和益生素添加剂对于断奶仔猪腹泻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中草药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 作为饲料添加剂, 具有增强动物营养, 改善动物机体代谢的功能。中草药可以同时提高仔猪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而且以提高体液免疫为主。中草药对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确有较好防治效果, 虽然早期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和中草药疗效慢以及使用剂量大等限制了中草药添加剂的使用, 但中草药添加剂防治断奶仔猪腹泻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益生素是猪肠道内的正常菌群, 具有在胃肠道内产生有机酸或其它物质来抑制致病性细菌的能力, 进而可以降低断奶仔猪的腹泻病发生。目前使用较多的益生菌主要有乳酸杆菌、芽孢杆菌、链球菌和酵母菌, 其使用效果与使用时间、动物应激程度、动物年龄等诸多因素有关, 一般在饲养环境较差时使用效果较好。

3.3 早期断奶仔猪营养研究新发现

(1) 谷氨酰氨在仔猪日粮中的使用

L-谷氨酰胺 (Glutamine, Gln) 是动物血液和母猪乳汁中一种含量非常丰富的氨基酸。L-谷氨酰氨是谷氨酸的衍生物, 一般情况下并不被认为是仔猪日粮中的必需成分。然而无论是在动物还是在人体上的研究都表明, L-谷氨酰氨在应激时可以保护肠黏膜免受损伤, 并且它也可能是免疫系统抗体分泌细胞的能量来源。最近, 莫斯科的研究者用L-谷氨酰氨作了一系列的试验, 结果表明, L-谷氨酰氨对于仔猪疾病抵抗力具有提高作用。

(2) 利用糖类的协同作用可提高仔猪生产性能

乳制品在幼畜日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仔猪很容易就可利用乳糖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最近来自美国的研究证实, 2-3周龄断奶的仔猪可和有效利用乳糖一样, 同样好的利用蔗糖。在他们的试验中, 仔猪在3周龄断奶, 进行两阶段饲喂, 全乳糖日粮中的乳糖含量为20%, 乳糖和蔗糖的比例分别是100∶0、75∶25、50∶50、25∶75、0∶100。结果表明, 蔗糖可有效替代断奶仔猪日粮中50%的乳糖, 然而当日粮中的蔗糖比例大于50%时, 仔猪的生产性能下降, 尤其是在阶段1的饲养中。此外, 在利用含糖副产品所做的试验中也得出结论认为, 将乳糖和其它简单糖类 (如果糖、葡萄糖和麦芽糖等) 加入断奶仔猪日粮中会产生一定的协同作用。

哺乳仔猪饲养管理实用技术 篇10

一、出生关

仔猪从剪断脐带开始,即宣告与母体断绝联系,只能靠吃母乳生活。此时是仔猪生命中最关键一关。据资料统计:出生仔猪一周内死亡率为7.5%,而头3d占第1周死亡数的70%,因此出生头3天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保暖御寒

尤其在严寒的冬季,因为刚出生的仔猪皮薄毛稀,体温调节机能极差,体脂肪只占体重的1%,并且刚出生的仔猪不能利用乳脂肪和蛋白质氧化供热,只有在出生后24h,才能利用乳脂肪供热。如果舍温在5℃时,需要延长到60h。

这就更加说明对仔猪出生后采取保暖御寒措施的重要性。刚出生仔猪最佳舍温:

1~7日龄为28~32℃,8~30日龄为25~28℃。

但应特别注意哺乳母猪的最佳舍温为18~20℃,舍温过高造成母猪不适应,所以为了兼顾母猪和仔猪各自需要的温度,一般采取以下措施:即在圈内设置红外线保温箱(保育箱),箱内容积为1 m?,设有仔猪出入口,内挂一只250W红外线灯泡,一般距地面30~40cm,并根据仔猪生长大小随时调节高度。也可采用火炕、暖气、电热板等保温措施。

2.固定乳头吃上初乳

出生仔猪消化能力差,消化器官不发达,原因:A、胃肠容积小,胃的重量只有8g左右,可容纳乳汁40~50ml;B、仔猪出生5日龄内胃内只有凝乳酶,胃蛋白酶很少;C、缺乏胃酸。因此,这时仔猪只能消化吸收母乳。

另外,猪属于绒毛膜胎盘,血液中的母源抗体(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不能直接传递给胎儿,必须通过母乳供给胎儿,所以出生仔猪只有及时吃上初乳才能获得母猪注射疫苗产生的母源免疫抗体,即被动免疫。

吃上初乳的重要性和好处:母源抗体有两种情况:有些畜禽的母源抗体可以通过血液循环直接供给胎儿,比如鸡蛋。种鸡注射禽流感和新城疫疫苗后可以从鸡蛋中检测到免疫抗体;有些畜禽的母源抗体不能通过血液循环供给胎儿,必须通过母乳供给胎儿,这主要决定于胎盘的类型。猪属于绒毛膜胎盘,绒毛膜胎盘不能直接传给胎儿,人也是如此。为什么要叫仔猪吃上初乳?因为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据资料显示:每100ml初乳中含有7~8g免疫球蛋白,3d后下降到0.5g,一周后含量几乎为零。还有一个特点,刚出生的仔猪肠粘膜上皮细胞24h处在原始状态,具有吸收大分子蛋白的机能。免疫球蛋白属于大分子蛋白,此时免疫球蛋白吸收后可以直接进入血液。但出生后36~72h仔猪肠道的这种渗透作用显著下降,影响免疫球蛋白的吸收。所以,应在24h内让仔猪及时吃上初乳以获得免疫能力。另外,初乳中含有大量乳酸(盐酸),VA含量比常乳多10~100倍,维生素B含量也很高,并且有较多镁盐,有缓泻作用,可加快胎便排出。

3.补铁补硒

补铁 一般在仔猪出生后3日龄内进行,一次注射1~2ml性血素或富铁力。

仔猪缺铁,皮肤被毛粗糙生长缓慢。

补硒 每头仔猪注射0.1%亚硒酸钠0.5~1ml。

4.断尾去势

其方法用钳子从尾根部1/3处剪断,伤口消毒。仔猪出生后两天内断尾,断尾的目的是防止相互咬尾,造成感染。一旦发生相互咬尾毛病,猪群不得安宁,影响休息和增重。商品用小公猪要去势,小母猪现在养猪户一般不去势,因为现在饲养的品种猪母猪发情晚,等不到发情已出栏被屠宰。

二、补料关

母猪产后20d泌乳量开始下降,而此时正是仔猪快速增长的阶段。实践证明母乳对仔猪营养需要的满足程度是:3周龄前为97%;4周龄为37%;8周龄为28%。

不难看出4周龄后仔猪只吃母乳远远满足不了自身生长发育的要求,因此,必须及时补料提早开食,才能满足仔猪营养需求,并且有利于仔猪消化机能完善和增强。

仔猪一周龄后牙床开始发痒,喜欢啃食东西。利用这一生理特点7日龄后可以训练仔猪吃颗粒饲料。可把炒熟的黄豆、高粱、玉米粒撒上糖放在舍内任其自由采食。

也可用香味素拌在料中采食。但应特别注意:仔猪开食料放盐要少,并且勤换料,霉烂变质饲料不能饲喂。

另外,提前补料可以减少仔猪对母猪体能的过度消耗,保证下一个发情周期的到来,并且克服由于母猪泌乳量减少影响仔猪生长的潜在危险,提高仔猪整体均匀度。提前补料,可使胃酸分泌增加,消化机能提高,防止下痢。

三、断奶关

1.断奶时间确认

随着仔猪采食量的不断增加和母猪泌乳量的逐渐减少,28~35日龄左右仔猪就可以断奶,另起炉灶独立生活。仔猪断奶时对仔猪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容易发生断奶应激反应。断奶的早晚要因地制定,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品种,不同的营养水平和不同的季节而定,笔者认为在中国目前饲养管理条件下,不能盲目采用国外超前断奶技术。

不过,超前断奶也有很多优点:A.缩短哺乳期,提高母猪产仔数(一般母猪每年产2.5窝猪,365d÷(孕期111+哺乳期35d)≈2.5),超前断奶可以提高到三窝;B.提高产床设备的利用率;C.保持母猪良好的体况;D.提早切断母子联系,减少疾病发生;E.减少培育成倍。虽然有这么多的优点,根据中国国情,我们是做不到的,笔者还是建议28~35d断奶为宜。

2.断奶方法

A、一次性断奶:赶走母猪留下仔猪;B、分批断奶:按体重大小,先断体重大的;C、逐渐断奶:每天少吃一次逐渐过渡至不吃奶。

3.断奶仔猪十宜十不宜

以35日龄为底线,不宜过早;以平均体重6kg为宜,不宜太小;以采食量为体重3%~4%为宜,不宜补料太少而断奶;以仔猪健康时为宜,不宜在病时断奶;以饲料稳定后为宜,不要勤换料;以气候正常为宜,不宜气候变化时断奶;以减少哺乳次数为宜,不能一次性突然断奶;以仔猪留在原圏为宜,不宜大搬家;以安静为宜,不宜驱虫防疫阉割后断奶;以母体体况健康为宜,不宜因仔猪断奶给母猪停料。

4.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A、刚断奶的仔猪不换圈不混群,待一周后再根据体重大小、强弱进行调整。B、选择优质的乳猪料,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能量。饲料中蛋白质为18%~20%,赖氨酸为1.2%~1.5%,能量在13800大卡。同时饲料中可添加酸化剂、酶制剂,以增加胃肠功能。C、限量饲喂,定时定量,因为此时仔猪往往因抢食过饱而造成消化不良性拉稀。一般达到85%~90%饱和感为宜。D、调教三点定位的习惯。即调教仔猪采食、睡觉、排泄三点定位,要有固定的地方。E、供给充足的饮水,保证圈舍消毒清洁卫生。

总之,因断奶仔猪体重的大小直接影响其出栏早晚,所以,仔猪断奶期的饲养管理十分重要。据统计:初生重小于1kg的仔猪,育肥体重达到90kg出栏需要160天;初生重为1.9~2kg的仔猪,育肥体重达到90kg出栏,仅需要134d,缩短26d。

上一篇:辽宁师范大学下一篇:索尼如何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