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

2024-05-21

辽宁师范大学(精选十篇)

辽宁师范大学 篇1

大学生就业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统筹分配”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模式,这种转变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同时也增加就业压力。2015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达27.62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高度重视。将辽宁省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辽宁省区域和行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实现人才供给、区域和行业发展相适应,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辽宁省解决经济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本文主要以辽宁省大连理工大学为例研究省内大学生就业意愿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

二、调查对象及研究内容

此次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调查,范围覆盖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6个院系17个专业。问卷共发放700份,实际回收657份,回收率93.86%。问卷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质量自我评估、就业指导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期望等相关的问题。

三、研究结果及问题分析

1.调查问卷数据整理

2.大学生难就业原因分析

多数学生的择业标准把“工资福利待遇”作为重点考虑。在进行选择时仅34.38%的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超半数的学生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生涯,46.46%的人不太了解自身情况。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虽有主观择业标准,但择业盲目,没有充分理解自身需求,没有明确择业目标。

在就业过程中,有42.74%的学生认为专业不对口普遍,42.98%同学认为能克服专业不对口的压力。现阶段人才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有一定偏差,导致“学而无用”的情况普遍存在。然而学生对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着乐观心态,79.03%的同学希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此项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选择接受现状,下调预期工资,以适应当前“难就业”、“有学历无岗位”的情况。[2]

61.22%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是企业最为注重的条件,认为“交际能力”很重要的学生占54.09%。这些能力被学生重视有三方面原因:①知识更新迅速,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②学校教育滞后,毕业生就业时对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③学生心理素质不成熟,在创新能力方面,说得多、做得少。[3]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3.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

几日对大连市不同行业走访调查发现,不同企业对于大学生的招聘标准都有着共同之处,但是又有差距。基本要求具体如下表:

结论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因此高校应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特色能力,塑造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学校有针对性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开设就业讲座,宣传就业的相关政策,使学生充分了解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学校推荐就业、政府促进就业[4]。此外学生应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开拓思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毕业就失业”的现象普遍,高校希望培养[1]出高素质人才,同样,企业也希望吸纳高素质人才。以辽宁省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6个院系17个专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调研哪些是大学生代表性的求职意愿?企业对于大学生素质要求有哪些?从“需”和“求”两方面研究辽宁省内大学生和企业之间双向选择问题。根据辽宁省最近几年颁布的就业政策和调研结果表明,高校的就业形势的固有格局会发生变化。无论形势如何变,唯一不变的要求是“学生的高素质”。针对高校学生就业现存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为省内高校办学、学生择业、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愿,企业需求,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谢立威.就业指导与毕业生质量跟踪管理系统设计[D].天津工业大学,2013.

[2]刘媛.关于大学生对国家和自身前景的期望和看法的调查报告[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

[3]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

辽宁师范大学校徽 篇2

辽宁师范大学(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辽师大”, 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是一所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始建于1951年9月,初建时为旅大师范专科学校;1953年4月更名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7月,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和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大连师范学院。1960年7月,学校更名为辽宁师范学院;1983年12月更名为辽宁师范大学;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据2017年3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辽宁师范大学拥有黄河路、西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00亩,馆藏纸质图书149万余册,下设22个学院,64个本科专业;教职工1900人,专任教师1161人;有全日制本科生15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000余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辽宁师范大学由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和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

大连师范专科学校

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1年8月,时称旅大师范专科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建立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

1953年,东北地区7所师专调整归并为3所时,学校更名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

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

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于1950年建立,初为旅大市委和中苏友好协会在大连和旅顺办的3个俄文班。

1952年,两地俄文班合并为大连造船俄专。

1953年,大连造船俄专更名为大连工业俄专,后改为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

合并之后

1958年7月,大连师范专科学校与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改为大连师范学院。

1960年,学校更名为辽宁师范学院。

1981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3年12月,辽宁政府决定将学校更名为辽宁师范大学。

1996年,学校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EBA)授予权,成为全国第一批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有权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16个试点单位之一。

1998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9年,学校获批招收艺术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0年,学校获批招收应用心理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据2017年3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十二五”期间,学校教师主持完成及在研科研项目1445项;出版专著926部;发表论文8879篇,其中被SCI收录836篇,被EI、ISTP、SSCI等收录405篇;获授权专利42项;获得各项科研成果奖励558项;签订“四技”合同71项;推出高校新型智库成果13项。 2015年,学校获评辽宁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2016年,学校获评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干细胞神经损伤修复关键技术体系的创建和应用[5]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智能多媒体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

科研平台

据2017年3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学校共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拥有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6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1个其他类型研究基地;8个省高校创新团队;有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物制药

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海洋基因工程药物与天然活性产物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运动人体科学重点实验室 、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子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与分子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自然地理与空间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光电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心理学重点实验室[37]

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分子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生物技术与分子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 、心理学重点实验、运动人体科学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物技术中心

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儿童青少年健康人格评定与培养协同创新中心(筹建)

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中心、辽海历史与旅游文化研究中心、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省高校创新团队:生物化学、辽海历史与文化研究 、儿童人格发展与教育、生物化学、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发展模式研究 、粒子物理理论与高能实验数据分析、海洋经济地理 (不完全名单)

市级重点实验室:大连市新材料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不完全名单)

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大连市农业生物工程技术中心

其他科研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政务服务研究中心、节能项目研发合作实验室、辽宁(大连)知识产权培训中心、辽宁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功能材料化学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动物细胞研究室、工业微生物研究室、自然辩证法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12月,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496703册、电子图书375692册、期刊合订本404222册,拥有CNKI、万方数据、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教育星电子图书馆及多媒体教育资源库、美星外文数字图书、Springer外文期刊数据库、Proquest心理学数据库等多种电子资源。

学术期刊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于1978年正式创刊。其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体育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辩证法以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是国家科技部审核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辽宁省大学生欺负行为 篇3

摘 要 针对辽宁省理工类院校与体育院校的大学生欺负行为,采用调查问卷法对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欺负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理工类院校比体育院校存在更为严重的大学生欺负行为,对普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创建民主、文明、安全的大学校园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理工院校 大学生 欺负行为

一、引言

欺负行为(Bullyin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娜威卑尔根大学的奥韦尔斯(Dan Olweus)教授是学校欺负问题研究的主要开拓者。欺负行为是指力量较强的一方(一个或多个)对力量相对较弱的另一方(一个或多个)经常有意实施的有伤害性结果的负面行为。负面行为是指有意造成或试图造成对他人的伤害或不适等。负面行为可以通过身体接触、言语或其他诸如做鬼脸或威胁的手势、有意地从团体中进行排斥等方式。根据欺负行为的发生方式分为三种类型:(1)直接身体欺负,即运用身体力量、通过身体动作来实施的欺负行为,包括打、踢、推、撞以及抢夺、破坏物品等;(2)言语欺负,是运用语言、通过言语活动来实施的欺负行为,包括骂人、叫取外号、嘲讽;(3)关系欺负,是运用人际关系、关系网络或借用第三者,来实施的欺负行为,主要包括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社会排斥等。按国际通用的分类方法,将欺负卷入者分为欺负者、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以辽宁省四所高校大一到大四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和沈阳体育学院四所大学在校学生样本。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74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数据941份。

2.研究工具

大学生欺负行为调查问卷,根据刘富良的“大学生欺负行为问卷”为蓝本,修订并通过专家审核与问卷的因素分析,证明此问卷有较好的内部结构效度,内容一致性比较高。

三、理工院校与体育院校大学生欺负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体育院校被试者在卷入各种欺负形式和被欺负形式上人数少于理工院校,在各种欺负形式和被欺负形式上的得分低于理工院校。言语欺负维度上得分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在言语被欺负、关系欺负和关系被欺负维度上得分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在理工院校学发生各种欺负和被欺负形式频率明显高于体育院校学生,理工院校比体育院校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更为严重的欺负行为。

理工院校课程以基础知识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为主,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余时间各项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相对较少,学校体育设施、场地器材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体育运动需要,所以参加体育运动活动人数、时间、频率低于体育学院学生。学习任务重、活动时间少使理工院校学生交往群体比较局限,对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上稍显不足。面对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学生负担重,更为容易产生急燥、焦虑等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在可能发生各种欺负行为的产生。而体育院校学生面对的各种压力,因为经常性的参加体育运动,通过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将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在一定各度上减少或缓解了各种欺负行为的发生。这可能是体育院校学生比理工院校学生发生各种欺负形式频率少的原因。

四、理工院校与体育院校大学生欺负行为同性别差异性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体育院女大学生在各种欺负形式上的得分均低于理工院校女大学生。在言语被欺负、关系欺负与关系被欺负各维度上得分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言语欺负维度得分上不存在差异(P>0.05)。说明理工院校女大学生实施关系欺负和受言语欺负、关系欺负频率要高于体育院校女大学生。体育学院女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性格方面比理工院校女大学要开朗、活泼,理工院校女大学生性格较为细腻。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体育院校女大学生对于来自他人的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感知体验不深,理工院校女大学生则会感知更为敏感更为细腻,所以可能是理工院校女大学受到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频率要高于体育院校女大学生的原因。体育院校女大学生在经常体育运动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所以在对他人实施关系欺负行为上要低于理工院校女大学生。体育院女大学生校由于文化程度要比理工类院女大学生低,语言不注意分寸,所以在言语被欺负形式上与理工院校女大学生并不存在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体育院男大学生在各种欺负形式上的得分均低于理工院校男大学生。在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维度上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言语被欺负和关系被欺负维度得分上不存在差异(P>0.05)。说明理工院校男大学生实施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频率要高于体育院校男大学生。体育院校男大学生性格豪爽,待人坦诚、乐于社交性格多属外向型。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使体育院校男大学生在自制力、遵纪守法、遵守公德方面要强于理工院校男大学生,对于自身各种压力和不良情绪体育院校男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充分释放,所以在实施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频率上低于理工院校男大学生。同时体育院校男大学生行为对于受到他人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上虽然经过体育运动后的得到缓解,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所以与理工院校男大学生受到的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負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五、结论

综上所述,对辽宁省体育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大学生欺负行为比较分析,从中发现理工院校大学生欺负行为发生频率明显高于体育院校学生,理工院校比体育院校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更为严重的欺负行为。说明体育对大学生欺负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消除与缓解作用。对大学生欺负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大学生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创建民主、文明、安全的大学生校园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学校中的欺负问题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山东师大学报[J].2001.3:3-8.

[2]李淼.辽宁省大学生欺负行为调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2:213-216.

[3]张素霞,刘锐敏,王翔.高师新生体育态度、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调查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2.9.

[4]王淑荣,王亮.男女大学生性别差异研究[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45-50.

民国辽宁城市映像系列 冯庸大学 篇4

冯庸大学的创始人冯庸(1901-1981),是奉系平阀朽德瞵的K f冯德麟川身錄林,~张作霖同被沾廷招抚,宫至二卜八师师1W赞助张勋复辟结屯政治少.涯冯·毕、Ik丁」匕京中央陆军第二丨并武堂,中业后W仃少校参谋、少将航空司令、装¥军ni令等职在·次内战巾,凡:装甲车部队全消g没,此斫逐渐脱离军界,转投实业及教育i<:父巧德爲十丨926牢去,冯庸变卖家产.筹措资金,创办大'7:,并将通辽达所打的私产土地10万余市、商号气四处t H作校产

冯庸通过变卖家产,爲措资金150万奉大洋,选定校址于奉天老城西15、浑河北岸的汪家何子Jt亲定校名为1贿大学”:1927年存,校舍开T/途筑,仅片丨四个多月的,就逑成一座有200余问校负的教学大楼巧霜·人·卞校闶以中庸楼为巾心,鹵为f:楼,北为忠楼,空巾俯瞰」inr’宁·形,内设礼觉、教室、现化楼丨式验爷册丨怖'、办公室等校内还逑釘食堂、柄舍等附厲逑筑

学校创办之初设有大学部、中学部、小学部,共招收新少180 A.各学部令部采f H-:年制A�学部设冇i丨丨[科和T.科,1929年.大学部的学制改为四年毕业办学规模+断扩大,丨()30年,LL建布理了:卞院、法7:院、教育?院.并幵始招收女7:卞'7:校?十.最多吋达600余人,柯教职员69人

为培养的实际操做能力,,校迅有各种理化实验室及实巧丨:厂,如大学rr、原动h丨:厂、材料强弱试验厂、机械K验厂、理化实验免等觅视体疗锻练是wffl·大柴的一大特色,学屯每天早上5时准吋起床,冷水浴后,集体跑步每天下午令校师生也®准时到操场参加锻练为配合体育教学4锻练,学校述而·体育场、游泳池、沿冰场,并建有im、篮球、排球等各种球场,配备侖各种体育运动器ik学校组建丫校篮球、足球队,并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比赛1931年,校篮球队夺得华北球类比赛屮级篮球锦^赛冠十:1928年9 J1,第·屈东二竹联合运动会在冯萌大学召幵.冯庸大,获得总分第二的好成绩

校内建有小型机场,购有-·:架氏机,除冯庸自己使用外,还供特技会的学生学习训练之用

辽宁师范大学 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评价机制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9-02

一、引言

通过调查发现我省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一直围绕着教育测量,即教学测试开展,主要通过试卷知识测试来实现。大学英语评价方式直接基于普遍使用的水平测试(即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和成绩测试(即以期末考试一张试卷成绩为测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

调查数据显示现存的大学英语评价方式是单一的,传统的记忆性知识测量,促使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过多地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固定句法,句式的背诵,而忽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更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事实上不论是英语期末试卷成绩还是国家英语四、六级成绩都很难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省经济对外往来日益频繁,这将对具有英语运用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而高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起到激励学生发展,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作用。

二、我省高校英语教学评价现状

通过上表调查不难发现目前我省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仍停留在期末试卷成绩测试和国家英语四、六级水平测试层面,大学英语教学部门较少有完整全面的评价体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各大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四、六级考试内容展开,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岗位的需求,忽视了语言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运用。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丧失了,哑巴英语成为目前各大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现象。

三、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机制提升策略

1.评价理念时代化

从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上来看,改变以往的试卷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分析社会职业对英语能力的需求,设置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完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教授方式和评价手段,检查、反思和改进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等。“教学评价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1]”通过评价发现教学中的困难并诊断问题所在;分析结果修正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师生通过参与教学评价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从而达到教学有的放矢。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中积极引入小组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评价主体尽可能地多元化,从而多角度、多方面来考虑问题,相辅相成以及相互补充来寻求最佳的教学评价方法,达到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合理性和多元性。这样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灵活性、生成性和丰富性,实现培养具有语言运用能力和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使主体教育、赏识教育、激励性教育、愉快教育等落实在师生互评、生生自评与互评、社会企业的评价之中。

3.评价内容社会化

大学英语教学评价还应融入课程内容评价,即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社会需求分析,我省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对英语能力的需求是什么?教学材料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各高校应对社会需求、教学辅助资料、教材、课程设计等进行全面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4.评价方式多样化

“知识和能力测试,课堂评价、课外活动记录、学生日记、学习档案袋、师生自评和互评、访谈、问卷、座谈等,而且可以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以更好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激励和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2]”评价不拘泥于形式,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社会的需求,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自我完善,调整学习方法和计划,学生的学习能力会逐渐提高。

5.激活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对教学具有激励和反馈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发现英语教学中的学生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在发展动力,助其实现自身价值。评价的反馈功能是了解教学中的问题的主要渠道,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四、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评价需要建立一个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多角度的、动态的综合评价体系,多方位收集大量信息,利用丰富数据,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及时反馈,充分发挥评价功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使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成为常规化、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周卫勇. 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一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Richards, J. C.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 董奇.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 戴家干.从考试到评价? 教育改革的时代任务[J]. 中国高等教育,2007:21-23.

课题项目:

辽宁师范大学 篇6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秉承“诚朴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 弘扬“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 改革创新, 苦干实干, 创造了辉煌业绩,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88所重点院校之一, 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3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条件接收留学生单位之一, 1999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2009年获得工商管理硕士 (MBA) 专业学位授予权, 2010年获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2012获批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院校。现已成为拥有工、管、理、经、文、法、农、教育、艺术等多学科, 办学特色突出, 办学设施完善, 师资力量雄厚的著名高等学府。现设有24个院系、117个本科与高职专业, 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目前, 在册学生4.2万人, 其中全日制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高职生、留学生3.2万人。

辽宁工大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 以培养诚朴求是、博学笃行, 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着力推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实践, 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面开展合作教育, 培养学生“太阳石精神”和应用创新能力, 努力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的质量、有社会适应能力的质量、有发展后劲的质量。2006年, 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 学校先后有80余项教学成果获国家和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95%以上, 居辽宁省高校前列。广大毕业生以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特点, 赢得了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受到了社会的好评。教务处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 学校先后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被评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进入全国50强。

辽宁工大积极转变科技发展方式, 创新发展模式, 面向国家煤炭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着力打造国家能源领域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学校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数百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和技术联盟。近年来, 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863”国家高新技术等各类科研课题3500余项, 24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先后有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经费突破3亿元, 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在矿山灾害治理、安全技术与工程、测绘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优势和突出特色, 在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煤炭自燃火灾防治、矿区开采沉陷治理、“三下”采煤、地质动力区划等许多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连续组织参加了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多次获得“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组织奖”;先后举办国际矿山测量协会第十二届大会、现代采矿与安全国际学术会议、中俄矿山深部开采岩石动力学高层论坛、国际测绘与地球空间信息研讨会等近百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学术会议, 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国际知名度。

辽宁师范大学 篇7

保持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途径是学习和实践。在学习中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追求, 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 产生积极的高尚情操和个人倾向;在实践中使研究生掌握过硬的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 提高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 成长为合格的四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在辽宁师范大学开展保持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义

第一, 开展保持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当前我校素质教育中, 全面的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也是培养四化建设合格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中, 让广大研究生对自己肩负的使命和重担作出明确的认识, 更加激发他们埋头苦干, 努力拼搏的报国热情和昂扬斗志。通过活动中的学习和实践环节, 让更多的研究生掌握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合格的专业技能水平, 使他们真正代表具备综合素质的辽师形象。

第二, 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 对于改变当前研究生思想意识模糊, 及时帮助他们统一思想认识, 坚定理想信念具有现实意义。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 将会加强研究生的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 增强他们为四化建设奋斗的理想, 重塑他们心中的共产主义信仰, 坚定他们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从而真正的让辽师研究生能够在未来的建设岁月中, 保持他们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光荣本色。大学生思想认识统一到全面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致高度上, 这同时也是全面顺应和服从和谐辽师建设的客观需要。

第三, 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 对于树立辽师研究生科学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道德情操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真正的在学习教育活动中让研究生明确基本的道德规范, 这是高校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需要, 同时也积极折射出“厚德博学, 为人师表”的辽师范校训。另外, 树立研究生集体主义价值观, 将无私奉献、心系大局的思想贯穿到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点滴工作中, 真正塑造辽师精神, 树立大学旗帜。

第四, 在辽师认真开展保持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 能够为塑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全面展现我校研究生崭新青春风貌而表现出重要的意义。无论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的学习环节还是实践环节, 都是对我校文化建设的延伸和极大丰富, 也是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胆尝试和实践探索。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研讨活动和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以及贯彻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的实践活动, 真实地折射出辽师研究生良好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五, 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 是保持校园稳定, 维护辽师长治久安的重要任务和突出环节。研究生思想意识敏感, 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少, 这使他们极其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腐蚀。又加上他们年轻气盛容易冲动和被迷惑, 对于事实和真相分辨能力不够高, 这使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稳定工作自然成为全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 使研究生摆明正确的政治立场, 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 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真正充当促进辽师发展, 保持校园安定的主力军。

二、在辽宁师范大学开展保持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途径

1.加强学习, 提高素质。在辽师开展保持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中, 要重视学习, 将加强高校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专题常抓不懈。理想信念一直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不朽灵魂, 只有坚定了正确的理想信念, 才能使广大研究生真正地成为投身四化建设。自觉抵制不良思潮侵袭的时代骄子;才能使研究生真正成为永保社会主义本色, 综合素质过硬的红色先锋;才能使研究生真正的成为不辱时代使命, 承载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研究生理想和信念教育的加强也必将鼓舞和振奋广大青年建设社会主义光明前途的信心和斗志, 有利于统一复杂多变的改革岁月里青年学生为祖国奋斗的理想和追求, 也有利于激发新时期研究生饱满昂扬, 积极向上的民族主义精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习的核心在于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 而素质教育的任务同样是为了培养研究生健康的身心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可以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都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关键的环节。

另外, 在加强以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学习中, 还需大力加强研究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并全面地结合历史国情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使他们的意识和觉悟得到普遍的提升;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学习, 让他们的认识和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努力塑造辽师精神, 积极提升并创造和谐校园。

2. 重视实践, 以实际行动推进辽师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还要坚持以实践环节作为检验学习教育的根本归宿。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社区建设和勤工助学等实践平台,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的学习成果得到检验和反映, 有效的在辽师校园里折射出研究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良好风貌和先进氛围, 用实践的丰硕成果和喜人成绩向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和研究生自治组织的领导下, 发挥校园网络、报刊等媒体阵地的宣传舆论作用, 认真开展一系列保持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实践活动。例如, 举办以烘托青春主旋律, 坚定跟党走为主题的大型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这种形式表达青年学子对党的忠诚和对青春的热爱, 激发广大研究生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的决心和勇气, 形成一股伟大的红色凝聚力。再者可以开展一些服务学生社区, 人人共建社区的公益活动, 让学生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和谐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举办一些理想信念教育主题座谈会或者征文活动, 通过学生们满腔热情的内心表白和字里行间的肺腑话语, 增强对大学生先进性教育的认识。另外, 在校园里公映反映爱国主义主旋律和民族主义浩然正气的革命历史影片, 让学生们在思想上再次接受一次教育和洗礼;开展公益勤工助学活动, 让学生们在劳动锻炼中, 明确劳动的价值观, 充分地认识到人的价值的根本在于更多的为社会奉献和创造;开展一些健康向上,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青春的美好, 以使他们更好地抓住青春时光, 努力地去学习和深造。

通过在辽师试点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活动, 让每一名在校研究生都能在正确的理想信念感召下, 在良好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下, 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真正的在和谐美好的大学校园里安心学习, 苦练本领, 为将来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才华和力量。

三、试点开展保持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需要坚持和加强民主评议与组织考核的评价标准

通过开展民主测评和党团组织考核表彰, 认真公正地选拔和培养出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楷模和先锋, 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彰, 让这些优秀的学生们充当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良好榜样, 并在入党和评优活动中作为重点对象。民主评议活动可以以班级或者党团组织等部门为单位, 学生们围绕着对保持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为主题展开全面的发言, 认真分析活动中的经验和不足, 仔细总结活动中的心得和体会, 并可以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出良好的建议和构想。通过民主集体推荐, 让充满先进性素质的学生成为自己团队先进性教育的“民选”领头羊, 更好的让先进性教育活动再上新台阶。在党团组织的考核过程中, 对每一名基层推荐的先进性代表进行进一步的考核, 着重对其先进性教育的学习和实践环节进行评议。对于民主测评满意、组织考核同意的大学生先进性代表和标兵, 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教育总结报告会上予以隆重表彰, 并鼓励这些先进性教育标兵进一步认真地投入到长期的先进性教育过程中, 让他们真正鼓舞和带动更多的学生走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合格者的行列。

四、杜绝形式主义, 重在基层落实, 全面的认真的开创辽师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现阶段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问题, 因此重视和加强辽师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基层的有效落实是此次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基层落实的问题, 一要看广度和深度, 二要看社会满意度, 三要着重看落实的实效性。杜绝了为了应付而做表面文章, 搞一些空旷的缺乏实质性意义的座谈会或者报告会, 不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的广度, 不去深层次的加强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忽视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检验基层落实状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看社会的满意度, 调查和研究我校研究生在社会范围中, 他们的现实风貌是否真正折射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累累硕果, 是否让全社会对我校研究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产生一种好的认识, 是否让全社会对辽师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一种提高的看法。再者, 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层落实贵在其实效性, 真正有效的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将任重而道远。

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火种点燃了新辽师时代的太阳, 和谐辽师前驱奋进的脚步叩响了碧月如花的辉煌岁月。几代辽师人的光荣和梦想需要全体同仁承载起师大崛起辉煌的锦绣未来。

让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曙光照亮每一名辽师学子的青春心灵, 让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光芒绽放出辽师绚丽多彩的青春画卷, 让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旋律奏响辽师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在辽宁师范大学试点广泛开展保持研究生思想政治先进性教育活动任重而道远。

辽宁师范大学 篇8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1.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目标没有与时俱进,有待完善

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决定于社会经济环境,同时又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放大学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一员,只有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具有成人竞争力的会计人才,才能使自己在成人高等教育行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有待完善

现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实行模块化,但各个模块之间的比例以及形成模块化的分项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如各个模块之间的学分比例失调,有些课程在内容上有重复、交叉的情况,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等。

3. 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设计没有与时俱进

现行课程体系下的课程,注重知识体系构建,轻视实践,而且教材版本更新慢、内容存在老化等问题。基于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应该实现理论课程实务化、实务课程实践化。

二、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

1. 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看,开放教育的教育对象主要是成人。就成人而言,其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岗位工作需要或更换工作种类,实用性较强。因此开放教育应注重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应用型的初、中级会计人才。

2. 从我国经济发展及就业情况来看,全国市场主体平稳健康发展,企业实有户数持续增长,企业注册资本增长较快。由此可见,会计人才资源的总量将实现稳步增长,队伍不断壮大;会计人才素质将大幅提高,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3. 从企业界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看,需求主要体现在学历、资格证书、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的使用等方面;同时,企业普遍认为财务人员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此外,企业还比较看重会计人员沟通和协调能力、责任心以及学习能力。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1)必须根据辽宁开放大学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调整。因此建立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与职业技术岗位的工作任务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是开放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2)调整专业结构,拓宽知识领域。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组合,并尽量减少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选修课要使学生有选择自主权,并能体现辽宁的地方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増设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

(4)増设职业证书课程模块,使学生掌握有关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并且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可免修相关证书课程。

2. 课程体系的结构框架

本专业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共设置7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职业证书课程模块(选修模块)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为基础应用技能和社会认知能力,主要课程包括:《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B)》等。

通识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为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个人素养。主要课程包括《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辽宁经济与文化》、《养生与保健》、《社交礼仪》等。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为专业领域通用知识和基础技能。主要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原理》、《金融学》等。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为专业领域职业技能和方法技能。主要课程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税法》、《管理会计》等。

专业实践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为专业领域综合职业技能。包括会计管理模拟实验和毕业论文。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为专业技能。主要课程包括《纳税筹划》、《经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装备制造业会计核算》、《装备制造业投资分析》、《内部控制》等。

职业证书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为社会综合能力拓展。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相关证书课程。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可免修相关证书课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对会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趋势,我们更应该注重辽宁开放大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以推动开放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会计人才。

摘要:本文根据辽宁开放大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现阶段的人才需求,对开放大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构建的课程体系共设置七个模块,并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为中心,以期让开放教育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块化,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唐秋烨.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1,12:228-232.

[2]陈春华.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研究——基于国内10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2013,16:31-34.

辽宁师范大学 篇9

自2003年开始实施西部志愿者计划以来, 广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把握战略需求,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服务基层、支教农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尤其是师范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经受锻炼, 健康成长, 为促进农村基层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近日, 记者有幸采访到辽宁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群, 请他来介绍一下该校十多年来开展西部志愿者计划的情况, 并请他谈谈在开展工作过程中的思考。

响应国家号召履行青年使命

记者:刘书记, 您好, 您能否首先介绍一下贵校实施西部志愿者计划的总体情况?

刘群: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是团中央、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要求而实施的, 财政部、人事部给予相关政策、资金交持。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 国家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 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另外,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今年已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十一个年头。十余年来, 党和国家政府大力宣扬西部大开发战略, 鼓励所有有志青年投身西部、扎根西部, 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辽宁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把握战略需求,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服务基层、支教农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经受锻炼, 健康成长, 为促进农村基层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我校从2001年起, 每年6月举办“支教西部, 爱在苍茫大地”系列动员会, 至今已有10年, 鼓励众多在校学生投身西部、辽西北计划近300人;到农村支教基层、奉献农村的近500人, 并基本扎根到基层。他们参与到支教西部的建设中, 明确职责、融入环境、虚心学习、发挥优势, 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青春和力量。

此外, 学校召开签约基层毕业生座谈会, 深入学习宣传, 唱响毕业生到基层支教的主旋律, 加强就业指导, 树立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观念;每年的六月举办基层情况和就业政策的答疑会, 解答师生的疑问与困惑, 对意向去基层支教的学生进行重点调查, 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与辅导;通过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理论研究等多种教育形式, 使学生扩宽就业视野, 增长择业见识,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事业发展的需求, 理性选择就业地区和行业。由于广大在校生对西部地区了解不全面, 对政策领会不透彻, 对个人前途思考较为狭隘等原因, 不少毕业生对支教西部存在消极情绪。对此, 我校紧抓毕业生到西部支教的关键环节, 坚持做到政策信息介绍到位, 典型示范引导到位, 重点人群服务到位, 为毕业生支教西部、投身西部搭建平台。

祖国的建设需要青年,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青年。年轻的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基层人民中去, 积极投身到基层教育事业中去, 勇担时代重任, 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发挥学校特色践行为师诺言

记者:在实施西部志愿者计划的过程中, 各地高校探索出了不少既结合地方需求又符合学校校情的卓有特色的做法。贵校在这方面有何探索?

刘群:经过新中国建立以来60多年的奋斗, 我国教育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义务教育已经接近全面普及,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重点都在于提高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 而为基层义务教育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是所有高校乃至整个社会一项重要的任务。

作为辽宁省重点建设的师范院校, 辽宁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校特色, 以“坚持方向, 摆正位置, 发挥优势, 深化改革, 强化管理, 提高质量”为办学指导思想, 围绕“以培育祖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中心”的办学定位, 加大学校教育教学力度, 针对大学生支教工作, 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培训。学校以为基层、为西部培养大批优秀支教人才为己任, 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支教培训活动。学校开设了“在基层工作中锻炼高尚品质”、“支教基层, 脚踏实地”、“如何面对农村儿童”、“把先进教育理念带进农村”、“东西部教育的异同”等多门课程, 对于有意向投身西部的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 增加学生走进西部的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支教的相关技能。

教育是一种科学、一门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国当前的教育还存在教育经费紧缺、师资力量不够、硬件设备落后等诸多问题。作为辽宁省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辽宁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基地, 辽宁师范大学一直将“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教育人才、使全社会受教育”作为己任, 教育全校学生将所学知识传播到社会, 传授给最需要的人。学校大力鼓励优秀毕业生们投身基层、投身西部, 履行师范院校的社会责任, 将四年的学习成果奉献社会, 回报社会。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师范院校的学生, 有责任将教育普及到每一个人身边, 有责任成为教育的接收者和传播者, 有责任为紧缺师资力量的基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用行动回报母校用行动回馈社会

记者: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 高校除了号召动员, 还应该尽可能提供服务, 使志愿者真正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流得动。能否介绍一下贵校的做法?

刘春:我校积极有效地引导毕业生朋友们走近基层、面向西部地区就业, 不仅关注去了多少人, 更高度重视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就业的进展情况。对于毕业生问题, 学校注重把学生的发展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学校已多次召开全校就业工作会议, 研究就业形势, 落实各项政策和措施,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地区就业, 协同各相关部门, 形成全校通力合作的协同效应,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为毕业生顺利到西部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和舆论环境。

关心前往西部、辽西北、农村的支教学生, 一直是辽宁师范大学支教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领导、老师定期与支教学生联系, 了解学习、生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充分、及时地掌握西部支教生的情况, 从而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学校密切关注各项政策信息, 及时将国家支教政策传达给支教学生, 确保学生利益。

为更好引导大学生就业, 学校鼓励学生到西部去工作, 但并不盲目和强制, 而是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指导, 综合考虑理想抱负、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甚至专业、家庭、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竭力做到发展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

学校为更好促进学生支教工作的进行, 加强制度建设与自身思想建设, 先后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鼓励毕业生参与家乡建设, 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努力转变毕业生就业择业观念, 鼓励大学生从基层做起, 从细节做起, 脚踏实地, 服务于人民。

从某种程度上说, 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数量, 成为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学校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主管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翔实的就业信息以及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 拓宽就业渠道。

各届毕业生发扬辽师“传帮带”传统, 帮助志愿者探寻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展望工作前景携手并肩前行

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贵校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计划并给即将奔赴西部的大学生志愿者说几句话。

刘群:“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辽宁师范大学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紧跟时代步伐, 迎合社会发展需求, 探寻青年发展成长成才新模式, 明确学校社会责任, 借鉴优秀经验, 弥补以往的不足与缺陷, 不断努力, 将学校的支教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辽宁师范大学 篇10

《意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加强社区科普大学工作的总体要求,第二部分:推动社区科普大学实现健康发展,第三部分:为加强社区科普大学工作创造有利

条件。

《意见》指出,加强社区科普大学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立足社区、服务百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不断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沈阳奠定坚实基础。要牢牢把握社区科普大学的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行动计划为主线,面向社区居民广泛开展科学教育,扩大科普大学普惠面。坚持以具备参学条件的离退休、失业待业、居家赋闲的社区居民为学员主体,招收对象逐步向青少年、农民及在职人员扩展,推动办学触角向涉农街道、少数民族聚集区等区域延伸。拓展办学功能,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安全健康、防灾减灾、节能环保等内容为重点,开展系统化科普教育,着力提高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城镇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在科普课程中的比重,推动科普大学由科普教育平台向社会公共服务平台转化。

《意见》强调,要进一步规范管理模式,要在坚持“两级办学”(市办总校、社区办分校)、“三级管理”(市、区、街道)和“四个固定”(教学场所、授课时间、任课教师、学员队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校和学员的自主管理,在社区的指导下民主选举产生校委会、班委会,不断完善学校章程及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使社区科普大学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遵循“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按照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科学设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断丰富活动载体,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推广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社区科普大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采取单位推荐、个人自荐、社会招聘等形式,选聘各类优秀人才担任社区科普大学教师,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社区科普大学教师队伍。

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发挥社区科普大学与社区群众联系密切、互动广泛的优势,在社区的监督指导下,积极引导学员参与社区建设。鼓励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学校、科研院所,充分利用社区科普大学这一平台,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理论宣讲、知识普及活动。在社区科普大学探索建立社情民意反馈机制,为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益帮助。不断拓展社区科普大学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协助社区开展各类公共服务。

《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将其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成立市社区科普大学领导机构,其办事机构由市科协、市文明办、市社区建设办组成,办公室设在市科协,负责指导全市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学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科普大学的投入力度。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鼓励社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社区科普大学建设,为社区科普大学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改善社区科普大学教学场所及各类硬件设施。社区科普大学要充分利用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设备等至少应满足50名以上学员教学活动需要。充分调动街道、社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健全完善社区科普大学管理体制。具备条件的社区要逐步开办社区科普大学,暂时不具备条件的社区,要与相邻社区实行联合办学。探索建立街道(乡镇)领导干部联系社区科普大学工作制度,并将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纳入和谐社区示范活动以及高标准社区、文明社区等考核之中。加大对社区科普大学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经验,选树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建设和发展社区科普大学的浓厚氛围。

沈阳市社区科普大学计划到2015年,全市社区科普大学达到400所,普及率达到50%以上,全市学员总数达到2.5万人以上,教师队伍达到1?500人,设置各类专业20个至30个。(吕波 编辑:扶勇华)

上一篇:胎儿肢体畸形下一篇:仔猪哺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