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行为训练

2024-05-17

健康行为训练(精选十篇)

健康行为训练 篇1

一、认知德育背景概论

中国化的德育教育从传统定式转变成现今颇具现代化的模式, 需要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 人文关怀、人文认知、认知教育、认知德育等新话题的提出, 不断适应了中国德育教育的发展, 并结合认知, 使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层面起到无法比拟的作用。就其理论和实际背景来讲, 认知德育的产生并长时间的存在, 并不是一个偶然, 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它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 以人文关怀为现实手段, 以认知行为训练为推手的方法论。

1. 人学理论作为传统教育向认知德育的过渡, 起到交互纽带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包含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支: 人学理论。其中对人的哲学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分别提出什么是人的本质、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以及人应如何发展等几方面的问题。围绕这些议题, 该理论以“人”为中心, 主张“任何事物的出发点都应从实际的人开始”。那么, “人”即该理论的核心, 以人为根本, 构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此开展认知德育教育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更符合当今发展中的中国教育, 更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认知德育面向的是广大学生, 属“人”的范畴, 通过对“人”的理念的共同把握, 将学生的位置摆正, 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 逐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基于人学理论与高校德育教育的不可分割性, 认知德育与高校德育教育的渊源性。因此,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人文关怀的理念即囊括了认知德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的相系性, 亦成就了高校德育新范式的更迭。应指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当代各论中依然保持着其固有的理论论据, 依然起着指导高校德育教育继续发展的指明作用。

2. 人文关怀的倡导体现了传统德育向认知德育转变的大环境

多年以来, 中国的教育理念大都基于填鸭式的初级教育, 对于学生本身的诉求、自我认知理解、接受能力都未提入教学大纲。因此, 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多受限于知识的强制、封闭的教化过程, 教师讲授的权威性与不可推翻性持续了很多年, 迫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个人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行为规范。以至于忽略了学生本人对人和人性的解读, 失去了本我的状态, 这种许多高校所面临的糟糕的现实境遇, 正逐步瓦解着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发现欲。随着时代的进步, 教育的国际化接轨, 大学生逐渐意识到, 他们需求的教育模式已然需要改变, 他们期望能够与教师同地位, 平等、公平的交流。而此种诉求即成为了阻碍传统教育、德育教育的填塞式吸纳过程。

认知行为训练, 更趋向于大学生自我的能动性, 更倾向于教师在与其的平等沟通中, 舒缓其紧张的神经, 敞开心扉的与教师交流。在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人文关怀缺失的普遍现象, 致使高校德育教育在其功能和价值等方面被弱化, 甚至异化。这就造成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充满魅力色彩的传统德育教育变成了普遍虚幻的存在于高校教育模式中的代名词, 使其成为没有道德意义的冗长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从某种意义上讲, 把握住了人文关怀, 即是把握住了德育认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态平衡。

二、认知德育的内涵及内容涵盖下的认知行为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认知德育之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可顺化为一种理念, 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模式, 归属于在德育教育大环境下的认知行为训练。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 认知行为训练正向影响着德育理念, 德育理念指导着认知行为的训练。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下的认知行为训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因此, 通过科学的界定, 对认知德育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大学生饱含正能量的思想意识形态, 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逐步解析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最深处, 以期从根源上改变其认知行为, 达到大学生心理的满意状态。

1. 认知德育的涵义

就德育范畴而言, 认知训练的存在已不是单纯的语言学意义上的行为训练, 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思维训练。认知德育指的是以中国传统德育文化为中心理念, 基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真诚交流为出发点, 以话语环境为媒介, 通过沟通实践而达成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完善, 以构建大学生美好精神世界为努力方向的一种教育认知手段。这种训练模式有其固有的特征: 平等、尊重。

认知德育的涵义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师生两方的关系属民主和等位的间性主体关系。双方需要共同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认真理解双方所表达内容, 剖析深层次的精神状态。其次, 在德育教育影响的大环境下, 认知理德育亦设定了其终极目标, 以视野和心灵相交合, 构建无法比拟的美好精神世界。最后, 认知德育的本质是认知训练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交流的一种范式, 师生双方在德育理念下进行认知训练, 在认知训练中完备德育教育。

2. 认知的人文关怀内涵与大学生心理状态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 多元文化的变革,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亦从最初的简单、单纯, 逐渐步入复杂、不可预测的状态, 人文关怀渗透到大学生德育教育视野, 为了能够培养出心理状态健康、健全的大学生, 通过人文关怀, 实现关注学生个人合理发展的大目标, 全面促进高校认知德育的发展, 形成一种新形势的德育教育。因此, 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大学认知德育, 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掘认知德育固有的人文内涵。

三、高校德育教育视野下的认知行为训练的构建

高校德育教育作为一种普遍的大学生思想教育, 是教育理念的核心。认知德育概念的提出是教育理念的延伸, 它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种创新手段, 正逐渐完备, 在彰显传统德育的价值内核基础上, 充分发掘其本身的特点与优势, 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推手作用。因此,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德育模式的发展, 贯穿人文关怀理念, 构建适合大学生心境发展的富有中国教育特色的认知德育, 将成为未来几年内, 我国德育教育理念的新走向。

1. 人本化理念的提出

高校德育教育是在一定的实践为基础指导下开展的, 其内涵下的认知德育不但要体现人文化关怀, 更应适应人本化的改变。人是客观事物实现的主体, 必须要融入人文化关怀的理念, 努力做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鞭策, 并从人本化的角度尊重他、理解他、帮助他。“以人为本”不仅要体现在德育教育层面, 而且要体现认知德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监管与修复上。传统理念对大学生人本化的认知缺失, 忽略了大学生自我、自主的本意, 导致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上的时效性匮乏。因此, 就当代大学生认知德育的人本化理念提出, 显得尤为重要, 而必然形成。

2. 伙伴化关系的维系

高校师生关系往往局限于传统的教、授模式, 注重学生的应试, 而非学生的认知, 这种极大压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填鸭式教育模式, 已经没有了其发展的空间, 亟须一种新的模式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开拓新的路径。在认知德育的背后, 更强调学生与教师的伙伴化关系, 因此更能发挥其在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优势, 游刃有余地维系着师生间多重的伙伴关系。德育教育正在演变成互补性交流模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 进行批判性思考, 追求双方的人性化。

3. 认知训练的场域化

心理健康教育中, 师生之间交流必须有其特定的场景, 其中必须包括舒适的外环境、安静的内环境及相关保障制度。这几个方面共生出另一个新的词汇“情境共同体”。认知德育在融入了人文关怀后, 更体现了心系学生, 重视学生自我体验的提法。因此, 情境共同体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更合乎学生本人的隐私保护权益, 学生更愿意接收。这种互动固有的场域, 是认知德育彰显其人文关怀的必然诉求。

4. 人性化的训练模式

认知德育教育中, 如何使用方法, 使用什么方法至关重要。教师从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 在德育的范畴内它所涉及的行为学、方法学手段都应满布人性化的元素概念, 由于提出德育教育必须顺应人文关怀理念, 必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务必注重大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而人性化的认知训练符合人们存在于这个社会上的生活交往习性, 符合教育模式发展的规律。教师对学生及人性的尊重, 有利于教育主体在愉悦、放松的情境下实现理解、沟通、交流与反馈。从学生的个性差异、思维差异、行为差异等视角出发, 开展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中国千百年来传统教育的精髓, 是中华儿女最应永志不忘的美德。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上讲,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治学终极目标, 是高校教育价值的最终实现。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合格大学生不仅应是业务能力超群, 更应是具有符合当代时代发展的健康心理的群体, 认知德育以人文化关怀为主线, 彰显着一种新兴的指导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方式与方法, 这也是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 在传统德育逐渐淡化的教育趋势下, 认知德育已经开始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为了提高大学生对认知德育的乐观性自我接受, 对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的心理辅导模式的认可, 建立这种教育模式的良好口碑, 使之成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保障。因此, 认知德育将是这个时代教育模式的呼唤, 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必然之途。

摘要:高校德育教育的本质存在一种人文关怀, 肩负立德树人的重任。高校德育教育应凸显其认知行为训练下的大学生心理状态改变。近年来, 认知德育理论实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校德育领域, 认知德育的缘起富有其深厚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其中饱含着人文关怀。认知德育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 可以从德育认知理念人本化、德育认知训练关系伙伴化、德育认知训练场域化、德育认知训练文本人文化以及德育认知训练方法人性化等五个路向进行。

训练宝宝如何从动作训练到行为? 篇2

资料

为什么要说认真地玩?可不能妈妈拿着笔记本在旁边上网聊天,只是show个face,捧个人场是不行的,要认真地和宝宝玩,让他充分地感受到快乐。那么怎么玩或者都能玩点什么呢?以下有一些建议:

1、 大猪小猪一起爬

上次看到一个帖子,有位妈妈说晚上回家之后就领着宝宝在家里一起爬,上桌子上沙发上床,和宝宝一起折腾。其实这也是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爸爸妈妈也可以顺道做运动减肥了。

2、大声朗读

宝宝还很小,还不会自己去看书,那么如何从小培养宝宝良好的阅读习惯呢?妈妈可以拿出几本书,让宝宝选择一本,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讲出来,这主要是为宝宝培养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让他知道读书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对待撕书这种行为一定要立刻制止。要认真地和宝宝说,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带字的东西都不可以撕。

3、亲子体能操

举高高:妈妈平躺,双手托着宝宝的腰部,保持母子视线对齐,然后把宝宝举起来,不过小心宝宝的哈喇子别掉到你的嘴里。

坐飞机:妈妈双手平托住宝宝,使宝宝头向前,快速地在屋子里移动,感受一下速度。不过不要撞墙哦!

训练孩子的行为,不如训练孩子的心 篇3

这样的场景我们一定不陌生:一个4岁的孩子正在家里玩玩具,这时门铃响了,邻居阿姨带着小弟弟来家里玩。妈妈赶紧让客人进门,还招呼孩子:“去把玩具拿来,和小弟弟一起玩吧。”

孩子不动弹,抱着玩具站在一旁,妈妈说:“宝宝最喜欢和别人分享了对吧,去和小朋友一起玩。”

孩子依然不情愿,妈妈连拉带哄,孩子就是抱着玩具不说话。

等邻居离开后,妈妈把玩具从孩子手上抢过来,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自私呢,一点都不听话,妈妈觉得好丢人啊,你也别玩了,我要让你记住,做人不能太自私。”

孩子“哇”地哭了起来。

父母大都热衷于训练孩子的行为,但很少知道该如何训练孩子的心。如果父母停留在行为训练的层面,那么结果可以预知:有一天,孩子会突然变得让你觉得陌生,他会和你对着干,因为他的内心不愿意这么做。哪怕那些被训练得彬彬有礼的小绅士、小淑女,也会变得让你大吃一惊。

《乖小孩,大危机》的作者说:“当我们想要教养孩子成为未来的栋梁时,通常会犯一个错误,使得计划中途夭折。这个错误是我们费尽心思想要培育出一个乖孩子。这样的情形比比皆是,在我辅导的父母中,有太多犯了这个致命伤。”

犯下错误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在训练孩子的行为,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乖孩子,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训练孩子的心。

这个图表说明了孩子的行为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行为只是孩子全人的一个部分,良好行为取决于孩子内心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取决于他相信教导这些价值观给他的人。

所以,训练孩子行为和孩子的心,是沿着两个不同的路径进行的。

训练孩子的行为是从上而下的:

比如本文开始的场景:

1.行为:你需要把玩具和别人一起分享。

2.价值观:因为这是分享。

3.你不这样做,妈妈就不爱你了。

导致的结果会有两种:孩子会害怕妈妈不爱,所以不得不去按妈妈说的去做,但总有一天,孩子不会听你的,或者是孩子拒绝这样做,因为妈妈不爱我。

从上往下地压服,带来孩子和父母关系的疏离,孩子的心里会觉得:你不爱我,你教导我的这些道理(价值观)我也不会听。

训练孩子的心是从下往上的:

还是本文开始的场景,等串门的妈妈带着小孩离开后,妈妈这样做:

妈妈抱着孩子,说:“宝宝不想把玩具给那个小朋友玩,是吗?妈妈一样的爱你。”

“妈妈和宝宝是好朋友,是不是?”

“现在妈妈和你一起来玩玩具,好不好?”

“好朋友,就一起玩,这就是分享。宝宝在学习分享的好品格。”

妈妈这样做给孩子带来的心理是安全感,妈妈爱我是没有条件的,我和小朋友在一起,要像妈妈说的一样,我们一起玩。

如果下次孩子依然不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呢?没有关系,因为这就是训练的过程。训练行为通常会见效很快,而训练孩子的心需要耐心,但是一旦孩子心里认定了你教导的价值观,那么这个价值观就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就会变成孩子行为的指导。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训练探究 篇4

1.引领感知, 激发文明如厕意识

“如厕”是一件普通而细小的事情, 同时又是一个较为隐私和敏感的话题。小学低年级学生天真单纯, 可塑性强, 我们可以对他们开展文明如厕教育, 培养他们文明如厕的习惯。

我首先引领学生接触“如厕”和“文明如厕”概念, 通过感知认识理解什么是“文明如厕”, 懂得文明如厕的重要意义。在教学 《厕所里的文明》 中, 我在情境导入后,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奇异的韩国马桶屋、创意的法国马桶以及在韩国厕所会议上展示的各式漂亮厕所, 接着呈现了各种厕所标志, 形象直观地引领学生走近“厕所”。接着,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自编自制的童话故事———《森林动物如厕故事》, 当学生看到故事中的小猴、大象、小熊的不良如厕现象时, 纷纷对它们的不文明如厕习惯予以批评, 认为这是有损自己形象的行为。

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认识了 “如厕”, 知晓了“文明如厕”的意义, 同时故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文明如厕的意识,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种下了文明的种子。

2.引导训练, 培养文明如厕习惯

“积千累万, 不如养个好习惯。”要养成文明行为的自然习惯, 必须引导学生接触感知, 从小接受训练和培养, 规范学生的行为, 使他们形成自觉意识。

身教胜于言教, 为了训练学生规范的如厕行为, 我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多次在课间向负责厕所卫生管理的师傅咨询, 了解厕所里隐藏的不文明现象, 并用录音机录下谈话内容, 还进行实地考察, 捕捉学生如厕中不文明的现象, 在不侵犯学生隐私的前提下, 利用相机拍下一些照片和视频。在课上, 我将厕所卫生管理员的谈话以及拍摄的一组组照片和视频进行播放, 从厕所卫生管理员的言语中学生了解到课间如厕时一些有违文明规范的行为, 照片和视频中学生在厕所内吵吵闹闹、推推挤挤、玩耍游戏等一些不文明现象一览无余, 再次验证了厕所卫生管理员的言辞,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 初步知晓了该从哪些方面去改正。接着, 我让学生围绕“文明如厕” 的规范要求展开讨论, 互相说说怎样做才是文明如厕。 在讨论交流中, 学生认识到如厕时要讲文明, 不能相互打闹, 小便要入便池, 否则既不卫生, 又容易滑倒, 造成安全事故。此外, 我还组织学生按照要求进行练习, 还开展了角色表演, 让学生通过表演活动应用和内化行为规范。

3.引发比拼, 形成文明如厕之风

学生文明如厕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培养, 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为了让学生形成文明如厕之风, 我采取了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训练引导, 课外比拼督促。

我在课后留心观察, 发现一些学生由于内急或者其他原因, 飞奔着去厕所, 这样非常容易与他人相撞或者自己滑倒造成危险, 因此我就收集了一组学生在上厕所过程中奔跑时发生碰撞和滑倒的场景图片, 通过实际事例让他们意识到这样做的危险性, 并对他们讲解演示“小步慢走进厕所”。我在无意间还发现有学生将手纸或其他垃圾丢弃在便池的坏习惯, 于是我就让他们讨论这样做的后果, 有的说:“这样会将小便池堵住, 不利于卫生。”有的说:“这样做还会使下水道堵塞, 厕所会变得又脏又臭。”“同学们说得没错, 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追问道。“我们不能将手纸或其它垃圾丢进小便池。”“我们要将手纸或垃圾放进垃圾桶。”学生一个个争相发言。接着, 我就组织学生开展情境模拟, 将学生分成两组, 模拟上厕所的情景, 比一比哪一组学生动作规范, 行为文明。学生在比拼中个个表现良好, 看到别的同学这么做, 都想比别的同学做得更好, 个个做到稳步行走, 废纸入筒。

心理行为训练教案 篇5

简易器材心理行为训练通常是指利用简单的、容易得到的辅助工具如:绳子、木板、油筒等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其特点是不受器械、场地、天气的限制,适合中队、船艇、派出所等基层单位因地制宜地开展训练。通过训练能够培养官兵的团队精神,开发潜能、提高自信、增强意志、拓展思维,促进相互沟通同时还能疏导官兵心理,陶冶情操、缓解压力。

课程一:捆绑行动

一、课目意义

如果一个团队成员间存在着诸多相似点,这些相似点能够缩小相互间的心理距离,成员彼此之间就容易相互吸引,形成更为紧密的团队,凝聚力增强,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此训练课目通过活动打破学员心理间的隔阂,拉近学员间的心理距离,帮助学员尽快融入团队。

二、训练准备:

(一)场地要求:室外较宽敞场地或空间较大的室内场地(如训练馆、会议室等)。

(二)教具要求: 30米长的尼龙绳一根。

(三)着装要求:统一着装。

(四)准备活动:由教员或班长带领大家活动身体,各个部位基本活动开。

三、时间安排

(一)项目操作: 20--40分钟(可灵活掌握)

(二)项目回顾: 20分钟

四、训练过程

(一)分组:以班为单位进行,10人左右即可。

(二)下达课目

以建制班为单位进行训练,由教员带入场地后,下达课目: 课目:心理行为训练 内容:捆绑行动

目的:

1、拉近学员心理间的距离,打破隔阂;

2、迅速形成团队。时间:30分钟

要求:

1、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

2、操作过程严肃认真,严禁嘻笑打闹;

3、认真体验训练中的心理感受。

(三)布臵任务

全体人员在规定时间里,捆绑在一起,越过障碍物集体前进。

(四)宣布规则

1、所有的人会被捆在一起集体前进;

2、在前进的过程中,每个人要相互告诉大家有什么独特的才能或有过什么别样的经历,在你

们到达目的地时,教员会随意挑选人来转述同伴讲过的话。

五、注意事项

(一)教员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学员安全,危险动作要及时制止;

2、要求把所有学员的手绑在绳圈内。

(二)参训人员注意事项

1、将身上的硬物和贵重物品解除;

2、注意安全,避免有人受伤。

六、观察要素 典型行为

1、没有人指挥,活动完成得不顺利;

2、有人不愿意与队友有身体接触,借口方案不好;

3、有人无法投入,找种种借口不参加;

4、前面的学员只顾自己前进,不顾及后面学员被拖着走的感受。

七、交流回顾

1、在活动开始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2、做活动之前和之后心理上有什么不同?

3、活动结束后,你发现战友都有哪些才能?而这些是你以前不知道的?

4、捆绑能产生什么效果?

5、每个人应该抱的心态是什么样的?

6、捆绑同现实中的什么相似?现实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我们是如何处理的?

7、当你被迫捆绑在一起有什么感想?

八、点评要点

(一)什么是团队精神

团队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二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具体表现为:

1、团队的凝聚力:针对成员和团队之间、成员之间关系而言,高凝聚力来自于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的高度一致。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一体性;表现为对团队目标的认同、对团队业绩的荣誉感、对团队面临困境的忧虑和对团队的忠诚;

2、团队合作意识:针对成员之间关系而言,表现为高度的协作性和共为一体的特征,合作性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的。

3、团队士气高昂: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上来体现,愿意尽心尽力、愿意全方位的投入。

(二)高凝聚力团队的特征

1、沟通渠道比较畅通,没有复杂的沟通渠道;

2、队友参与意识强,人际关系环境和谐,没有压抑感;

3、队友有强烈的归属感,为成为团队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

4、团队成员之间彼此关心、互相尊重;

5、团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三)心理适应

部队是我们战斗和生活的集体,适应军营生活不光是要求我们在行动上的适应,更要求我们在心理上的适应。团队的团结精神,凝聚力不仅仅是要求我们行动上的一致,也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凝聚”,只有心理和思想上的适应了军营生活,才是真正的适应。

(四)点评时注意要点

1、鼓励每一名参训人员投入到讨论中,如果有人没有发言,大家应该积极鼓励他;

2、每一名参训人员发言后,全班人员应给予其掌声鼓励;

3、班长点评中应注意强化大家的积极收获和感悟,对于消极的感受可以通过理解接纳或不予评论的方法淡化处理,让每个人可以在相互理解的氛围内,倾谈自己的想法;

4、交流讨论不是为了让大家过分地宣泄消极情绪,而是为了加深体验;

5、点评和交流讨论可以穿插进行。课程二:激励他人

一、课目意义

每一个人都有得到别人肯定,得到别人赞美的需要。有人说如果你想让别人感觉自己很棒,那你必须在沟通的前5分钟,喊五次他的名字。如果你这样做,他会觉得自己非常棒,也会觉得你非常棒。言外之意就是懂得真诚地赞美每一个人,善于尊重和重视他人,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现在让我们通过本项训练,来做一个善于发现别人优点并欣赏认识他人的人吧!

二、训练准备

(一)场地要求:室外较宽敞的场地或空间较大的室内场地(如训练馆、会议室等)。

(二)着装要求:统一着装。

三、时间安排

(一)项目操作:20-30分钟/每班(可灵活掌握)

(二)项目回顾:15-30分钟。

四、训练过程

(一)分组:以班为单位进行训练,总人数应不少于10人。

(二)下达课目

以建制班为单位进行训练,由教员带入场地后,下达课目: 课目:心理行为训练 内容:激励他人 目的:

1、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激励他人;

2、接纳自我,认识自我,增加自信心;

3、认真体验训练中的心理感受。

(三)布臵任务

全班围成半圆弧形坐下,可由教员或班长指定,也可用自愿的方式确定一位学员坐在圆弧形的中央面对大家,其他人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之处(如性格、相貌、处事态度等)。每学员轮流做一次。

(四)宣布规则

1、以诚恳的态度和话语表达, 不能毫无根据地吹捧;

2、要努力去发现他人的长处;

3、每个战士被全班战友称赞以后,首先要感谢全班战友对自己的鼓励,并说出哪些优点是自己以前察觉的,哪些是不知道的;

4、活动过程中要求严肃认真,气氛要严肃,不能开玩笑。

五、观察要素 典型行为

(一)不同的学员的参与程度也许并不一样;

(二)有的学员并没有认真地参与,总是用一些空泛的赞扬而没有明确的事实依据;

(三)受到表扬时有强烈的自豪感;

(四)受到表扬时脸红了;

(五)有的学员被他人称赞之后,并没有过多的情感反应。

六、交流回顾

(一)当你被战友称赞时的感受如何?

(二)战友接受你的称赞时你有何感受?

(三)怎样用心去发现战友的长处?

(四)怎样做一个乐于欣赏他人的人?

(五)活动后,战友间的心理距离是否发生了变化?有哪些变化?

七、点评要点

(一)激励他人的意义

激励他人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提升自信心的灵丹妙药。战友间的相互欣赏和相互接纳,常常可以创造一个尊重、温暖、关怀与理解的真诚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大家会主动开放自己的心扉,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并且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珍重他人思想,敬重他人的作为,即使龃龉,彼此也会“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以全局为重,给以微笑,给以理解,给以关爱,自然会怨怼自灭,精诚合作,团结一致,从而获得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加了彼此间的信任,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心。在这种气氛下,军人会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集体为荣,保持和集体一致的认识和评价,爱护和保护集体的形象及荣誉,并且以同舟共济的精神去面对环境。

(二)认知的积极性偏差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这就是积极性偏差,也称“宽大效应”。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评价会使被评价者和评价者都感到愉快,因此人们更容易也更愿意积极地评价他人。

(三)激励他人与接纳自我的关系

激励他人,接纳自我实际上是一个人际沟通的过程,是一个既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真诚地赞扬他人,也通过他人的反馈,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建立起健康的自我形象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优点会更进一步的确认,就会在生活中扬长避短,就更有可能使自身得到发展。

认识他人,欣赏他人的优点,肯定和接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虽然我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对未来的愿望不同,但我们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彼此间都应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即不管你有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我们都会无条件地接纳你。因为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支持。此外,我们还应在日常的训练、学习和生活中做一个善于发现战友的优点并乐意欣赏战友的人,同时亦不断深化自我了解,自我接纳,以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悦纳,使我们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今后的训练、学习和生活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四)真诚

真诚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想法,不掩饰,不做作的与人交往。真诚传递出了一种真心诚恳的信号,容易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真诚地身体语言表达,真诚地表达不光是语言上的,还有非语言的表达形式,身体姿势也表达出了真诚的信息。温和的微笑,表达赞同、欣赏、鼓励;目光接触,表达一种信任、鼓舞、关注。身体靠近表达一种支持、喜欢、关切。总之,每种表达真诚的身体语言都不过是内心真诚的流露,自然地表达出真诚的非言语信息。

(五)了解他人优点,发现自己长处 因为人们认识的角度不同,我们了解自己,可能也不是很全面。通过自己亲密战友的话语中,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状态,发现自己的优点,会给自己莫大的鼓励,增强自信心。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被发现优点后,会有一种互动的效应,形成对对方的好感,并发现以方优点予以回报。这样,人际关系也进一步融洽,从评价者口中获得其他战友的优点,还达到信息共享,能改善和巩固团体中的人际关系。

(六)点评时注意要点

1、鼓励每一名参训人员投入到讨论中,如果有人没有发言,大家应该积极鼓励他;

2、每一名参训人员发言后,全班人员应给予其掌声鼓励;

3、班长点评中应注意强化大家的积极收获和感悟,对于消极的感受可以通过理解接纳或不予评论的方法淡化处理,让每个人可以在相互理解的氛围内,倾谈自己的想法;

4、交流讨论不是为了让大家过分地宣泄消极情绪,而是为了加深体验;

5、点评和交流讨论可以穿插进行。课程三:绝地求生

一、课目意义

“危难之中见真情”。危难是对一个人及一个团队适应能力的考验,此时个人和团队必须发挥其潜能,应对困难,渡过危机,谋求进一步的生存和发展。本训练课目就是要培养学员突破自我限制,激发团队潜能,感受自己和生存需要和安全感。在危难中为团队贡献,接受团队帮助与关怀,促进自身和团队的发展。

二、训练准备

(一)场地要求:室外较宽敞的场地或空间较大的室内场地(如训练馆、会议室等)。

(二)教具要求:4米左右尼龙绳一根。

(三)着装要求:统一着装。

(四)准备活动:由教员或班长带领大家活动身体,各个部位基本活动开。

(五)观察并询问参训队员的身体情况

如患有类似心脏病、高血压、腰椎病等疾病,或近期做过内外科手术、受过内外伤并未痊愈者,能及医生明确告知其不宜参加剧烈运动者禁止参加训练。

三、时间安排

(一)项目操作:5-15分钟/每班(可灵活掌握)。

(二)项目回顾:10分钟

四、训练过程

(一)分组:以班为单位进行训练,总人数应不少于10人。

(二)下达课目

以建制班为单位进行训练,由教员带入场地后,下达课目: 课目:心理行为训练 内容:绝地求生

目的:突破自我限制,激发团队潜能 时间:10分钟

要求:

1、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

2、操作过程严肃认真,严禁嘻笑打闹;

3、认真体验训练中的心理感受。

(三)情境设臵

我军某阵地的一分队英勇的击退了敌人,但是不甘心的敌军在撤退时炸毁水坝,企图用大水冲垮我军。阵地附近一个小山坡是最高点,要保持战斗力,求得生存,必须爬上山坡。本训练模拟当时情境,要求全体人员逐次进入将不断缩小的绳圈内,每次要尽可能的都进入。

(四)宣布规则

1、不允许队员跳入绳圈;

2、不要拉扯战友的衣服;

3、任何人身体的任何部位以及任何物品都不能接触到绳子。

五、注意事项 教员注意事项:

(一)注意避免学员受伤;

(二)教员在参训学员操作成功后要减小绳圈大小,不断地进行训练。

六、观察要素 典型行为:

(一)有人认为不可能成功;

(二)有人不愿意与战友有身体接触;

(三)有人焦急的期待帮助,也有人积极帮助他人。

七、交流回顾

(一)活动过程中不断突破,心理感觉如何?

(二)你们的方案是怎么产生的?

(三)在这个活动中你们感觉与队友在心理上有没有拉近距离?

(四)在活动中怎样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五)你认为团队合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吗?

(六)你在活动中是否期待帮助,是否愿意帮助他人?

八、点评要点

(一)挫折感与目标期望

挫折感受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人们感知到并因此而受到的阻碍,实际上是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预设限制。

我们所有人都预先设臵了对于自己能否实现目标的自我感觉。受阻碍的目标可以起强化这些限制的作用,尽管真正的障碍实际上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关于这类头脑中预设限制的情况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比方说,马戏团里的大象从很小的时候就会受到训练,使它们有预设限制。当象还很小(比如说半吨左右)的时候,它会被一条很重的绳子拴在一根大木桩上。小象常常会使劲拉绳子,但它怎么也无法离开那根木桩。当象长大后,它的

力气大多了,可以很轻易地把这样一根木桩拔起来,但它却不会这么做。它“知道”自己的力量是渺小的,拔木桩是徒劳的。因此,有的训兽师只给大象戴个脚镣,连绳子都不系,因为套个脚镣就能让大象老老实实地呆着,它“知道”它动不了。

(二)团队合作的巨大力量

团队具有个人所不可能具有的巨大力量。个人无法做到的事情,经过团队合作,就有可能实现目标。但是,团队成功要求每一个团队成员同心协力、步调一致,才能群策群力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三)团体对个体的关心

团体关心、帮助个体的成长。当个体生存发展出现问题时,团体会调用一切力量去关心帮助个体。这些帮助既有口头语言上的,也有具体行动上的,既有可见的行动,也有心理上的支持。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加油”都能使个体感受到团体的力量,使个体脱离困境,走向良性发展。正是团队的这种力量,促使个体更快的适应了团队。

(四)点评时注意要点

1、鼓励每一名参训人员投入到讨论中,如果有人没有发言,大家应该积极鼓励他;

2、每一名参训人员发言后,全班人员应给予其掌声鼓励;

3、班长点评中应注意强化大家的积极收获和感悟,对于消极的感受可以通过理解接纳或不予评论的方法淡化处理,让每个人可以在相互理解的氛围内,倾谈自己的想法;

4、交流讨论不是为了让大家过分地宣泄消极情绪,而是为了加深体验;

5、点评和交流讨论可以穿插进行。课程四:新式武器

一、课目意义

团队的成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合作。在面对问题时,团队成员积极思考,相互沟通,能拓展团队的思维,发挥团队的力量,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本训练课目就是让学员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

二、训练准备

(一)场地要求:训练场地宽敞平坦,地上不能有坚硬物体场地周围无积水、无火源、无化学物品并远离嘈杂的环境的空地或会议室;

(二)教具要求:2米左右长度,直径6mm左右轻质材料的塑料管或光滑的竹竿;

(三)着装要求:统一着装。

三、时间安排

(一)项目操作:15~40分钟(可灵活掌握);

(三)项目回顾:10~15分钟

四、训练过程

(一)分组:以班为单位进行训练,总人数应不少于10人。

(二)下达课目:以建制班为单位进行训练,由教员带入场地后,下达课目 课目:心理行为训练

内容:新式武器

目的:

1、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开发创新思维 时间:30分钟

要求:

1、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

2、操作过程严肃认真,严禁嘻笑打闹。

3、认真体验训练中的心理感受。

(三)布臵任务

要求全体学员双手前举,用食指托住武器,把武器从离地1.2米高度降到高地30厘米处。

(四)宣布规则

1、整个过程中,新式武器始终轻放在每个人的双手食指上部,不允许有其他外力和任何物品作用在新式武器上;

2、武器的形状不能改变;

3、在整个过程中,任何人的手不能离开该武器,一旦有人手离开,就要回到原来的起始位臵的位臵,重新开始。

五、注意事项 教员注意事项

1、照规则严格监督学员操作

2、根据学员人数(多于10人)适时调整作业难度,可以要求赏把新式武器轻放在

手掌上(要求双手掌心相对,四指并拢,拇指内扣)。

六、观察要素 典型行为

1、课目开始后大家积极讨论,但没有形成好的方法;

2、试验几次后,发现武器并非向下,而是向上,开始怀疑方法,并开始抱怨;

3、有人提出新的方法,但没有人理会,继续试验原有的方法,要求所有人集中注意力;

4、没有明确的指挥员进行指挥;

5、有人提出,这是智力挑战,不能按常规的方法完成,一定有陷阱,但又想不出确实的办法来;

6、在经过几次挫折后,有人认为不可能完成,从而消极下去。

七、交流回顾 所有队员围坐成一圈

1、在这个活动中大家认为有难度吧?难度在哪里?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我们认为简单的问题,总也做不好带给我们情绪上的变化是什么?

3、光有个人意愿和我们之间的配合,能否很好的完成类似的工作或任务?

4、为了完成任务,有没有要求自己或别人要做得更好?

5、有没有人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做得不够好?或者问题在于别人?

6、活动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八、点评要点

(一)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

这是一个典型的团队合作的任务。在完成这项任务中,仅凭个人的才智和能力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整个团队任务的完成,需要全体队友统一目标,相互配合,在方法和行动步伐上协调一致,还需要建立起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的团队氛围,才能探索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最后胜利。

(二)团队的发展阶段

1、成立期――团队形成的初期

团队成员的行为特征被选入团队的人既兴奋又紧张

高期望自我定位不明确,试探环境和核心人物有许多纷乱的焦虑、困惑和不安全感依赖职权

2、动荡期

第一阶段完成以后,团队就进入到第二阶段――动荡期

团队在动荡期阶段的表现期望与现实脱节,隐藏的问题逐渐暴有挫折和焦虑感,目标能完成吗?人际关系紧张(冲突加剧)对领导权不满(尤其是出问题时)生产力遭受持续打击,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的问题都开始暴露出来,人们从一开始的彬彬有礼,互相比较尊重,慢慢地发现了每个人身上所隐藏的缺点。慢慢会看到团队当中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比如团队的领导朝令夕改,比如团队成员的培训进度落后,刚开始承诺有很多很好的培训机会,为什么一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耽误了?

3、稳定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能的提升,团队会进入稳定期,这是团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稳定期的特征人际关系由敌对走向合作憎恶开始解除沟通之门打开,相互信任加强团队发展了一些合作方式的规则注意力转移工作技能提升建立工作规范和流程,特色逐渐形成稳定期的人际关系开始解冻,由敌对情绪转向相互合作,人们开始互相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团队这时候也形成了自己的合作方式,形成了新的规则,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任务和目标。通过第二个阶段的磨合,进入稳定期,人们的技能开始慢慢的提升,新的技术慢慢被掌握。

4、高产期的团队情况会继续有所好转团队信心大增,具备多种技巧,协力解决各种问题用标准流程和方式进行沟通、化解冲突、分配资源团队成员自由而建设性地分享观点与信息团队成员分享领导权巅峰的表现:有一种完成任务的使命感和荣誉感,通过团队的表现,可以判断此团队所处的发展阶段,能帮助团队领导和成员更好地把握团队的发展方向

(四)适应环境,融入团队

进入新环境,融入新团队首先需要建立和服从一套团体的社会规范。团体规范慢指一个团体中成员共同认为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团体规范一经形成,是一种公认的力量,具有明显的团体压力特点,这种压力的约束着团体成员的行为,使他们的行为趋向一致。融入团队的过程是指一个人在团体的影响下,和团体成员间相互了解,掌握团体工作经验和行为规范,形成一团体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团体中合格成员的过程。所以从这个方面讲,我们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不仅仅是服从团队的要求,而应该在心理和行为方面配合团队的行动。只有主动的把个人的成败和团队的成败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融入团队,才能算合格的团体成员。

(五)点评时注意要点

1、鼓励每一名参训人员投入到讨论中,如果有人没有发言,大家应该积极鼓励之;

2、每一名参训人员发言后,全班人员应给予其掌声鼓励;

3、班长点评中应注意强化大家的积极收获和感悟,对于消极的感受可以通过理解接纳或不予评

论的方法淡化处理,让每个人可以在相互理解的氛围内倾谈自己的想法;

4、交流讨论不是为了让大家过分地宣泄消极情绪,而是为了加深体验;

5、点评和交流讨论可以穿插进行。课程五:协同合作

一、课目意义

当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工作时,经常需要遵循一定的沟通规则。比如在军营里,很多时候信息的沟通与传递是有一定级别和范围限制的,但是这种限制又不能制约任务的贯彻执行。本训练课目通过模拟活动,帮助参训队员探索有效的团队领导和分层沟通的方法,促进不同的团队角色之间协调配合,确保集体完成预定目标。

二、训练准备

(一)场地要求:室外较宽敞的场地或空间较大的室内场地(如训练馆、会议室等)。

(二)教具要求:长度分别为20米、18米、12米,直径约6毫米左右的尼龙绳3根,与参训人数相等的干净眼罩若干。

(三)着装要求:统一着装。

(四)准备活动:由教员或班长带领大家活动身体,各个部位基本活动开。

三、时间安排

(一)项目操作:30-40分钟/每班(可灵活掌握)

(二)项目回顾:30分钟

四、训练过程

(一)分组:以班为单位进行训练,总人数应不少于10人。

(二)布臵任务

1、在布臵任务之关,在班内选 出模拟首长和模拟参谋长各一名、模拟连长3名,其他人为士兵;

2、首长和参谋长分成一组,3名连长分别带领一些士兵分成3个组; 人数分配依次为:

小组1: 3人 小组2: 4人 小组3: 1人

3、宣布任务:整个任务分成两个阶段,先宣布第一阶段任务; 第一阶段:要求三个组分别完成三个不同的任务 小组1:建一个三角形 小组2:建一个正方形 小组3:建一个圆形

第二阶段:当完成第一阶段后,要求他们统一起来共同建一个绳房子。

(三)宣布规则

1、首长要参谋长给3个连长传达3项不同的任务,该任务就是由三组人员在戴着眼罩 的情况下,分别组建一个三角形、建一个正方形、建一个圆形;

2、全过程首长不得直接指挥,一定是通过参谋长将指令传给连长,由连长指挥并与士兵共同完任务;

3、首长在指挥过程中需要与士兵保持10米的距离;

4、连长有不明白的地方要通过参谋长才能请示首长;

5、连长在整个过程中要与士兵共同完成;

6、在宣布项目结束之前,操作人员不得摘下眼罩;

7、时间可以问,在项目结束前5分钟会通知大家。

六、注意事项

(一)教员注意事项

1、要求赏严格按照规则进行活动;

2、保护盲人的安全;

1、注意记录活动的典型行为表现及关键时间点和关键人物发挥的作用。

(二)参训人员注意事项

要求模拟首长的人在确认其他人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后,才能宣布第二阶段的任务。

七、观察要素 典型行为

1、信息传达到连长处就跟原来不一样了;

2、有的人最后仍不知道整体的任务;

3、参谋长在传达指令时遗漏信息;

4、听到任务后,扮演领导角色的人不思考就开始指挥;

5、作为操作人员在不清楚指令的情况下没有人提出质疑。

八、点评要点

(一)沟通的重要性

1、沟通与合作对军人的重要意义

首先,军人所肩负的任务需要沟通与合作。部队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所肩负的任务往往不是一人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大家同心协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通过沟通,使所有参战人员对接受任务的性质、内容、要求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从而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一致的决策方法。有效的沟通是有效合作的基础和条件,而有效的合作又是顺利完成军事任务的必要条件。

其次,个人健康成长需要沟通与合作。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际沟通起码有三方面的功能,第一,沟通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通过沟通,人们交流信息、经验、思想和情感;第二,沟通具有心理保健功能。人的社会性决定着人有交往的心理需要,正常的人际沟通是心理保健不可缺少的。第三,沟通具有发展人的社会心理的功能。

再次,充满竞争的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沟通与合作。在充满的社会环境中生存,要想获得竞争的胜利,必须设法联合力量、扩大势力。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促成联合意向,进而促使有效的合作。如果没有沟通,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就无法发现,合作更是不可能实现,只能永远封闭自我、孤军作战,很容易在竞争中被击垮。所以,竞争的社会要求我们学会沟通与合作。

(二)团队精神与成功

1、合作意味着成功完成任务

在团队作战中,生存的首要条件就是合作。在活动中,合作会使我们获得所需要的一切,合作就意味着成功。

2、队产生力量

在完成一项任务中,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适应

团队精神,才能产生归属感,克服挫折感,感到有力量。

3、入团队才有生命力

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是凝聚团队的一份力量,也只有融入团队,借助团队的力量,才能生

存,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

(三)团队领导与授权

在一个团队组织中,适当的授权是有效领导的方式之一,授权能更好的确定职责,进行有效的分工,尽快达到团队目标。

1、授权的含义

授权就是管理者净份内的某些工作托付给下属(或他人)代为履行,并授予被托付人完成工作所必要的权力。授权的含义包括以下三具因素:

第一,谁来做,对员工的了解、对工作的分析、甚至环境的因素。第二,做什么,即向被托付人交待任务。第三,怎么做,即权力的授予,责任的建立,成功的标志。授权后责任的确立,一是指管理者在授权后,仍然对下属所履行的工作绩效负有全部责

任;二是指主管在授权的同时必须为承受权力的下属创造完成工作的责任,在主管和授权下属之间建立丐一种连带责任关系。

2、授权的原则

(1)有目的授权――盲目的授权必会带来混乱,不能达成目标(2)因事设人,视能授权――根据工作选人,根据能力授权(3)职权与职能 对等――避免有权无责、有责无权(4)单一隶属的授权――命令的来源应当统一

(5)责任的绝对性――授权不是权力过渡,责任既不能指派也不能委任

(6)适度授权――授予的是部分而非全部(7)充分交流的授权――不应隔断而应充分交流(8)有效控制的授权――控制系统

(9)职权层次原则――不是把自己权限范围内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给上级

3、授权的六个步骤

(1)确认授权任务――业务性的工作可以授权

(2)选择被授权人――选择那些有能力胜任,又有工作意愿的人授权

(3)交待工作――工作分析、工作环境分析、工作条件分析、权限

(4)授权控制――确立标准、对照标准衡量进展和业绩纠正偏差(5)评估绩效――确立绩效评估的标准并公诸于众(6)绩效反馈――评估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员工

(四)点评时注意要点

1、鼓励每一名参训人员投入到讨论中,如果有人没有发言,大家应该积极鼓励;

2、每一名参训人员发言全,全班人员就给予其掌声鼓励;

3、班长点评中应注意强化大家的积极收获和感悟,对于消极的感受可以通过理解接纳

或不予评论的方法淡化处理,让每个人可以在相互理解的氛围内,倾谈自己的想法;

4、交流讨论不是为了让大家过分地宣泄消极情绪,而是为了加深体验;

5、点评和交流讨论可以穿插进行。课程六:突破雷阵

一、课目意义

在军事行动中,通常是通过集体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任务的。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必须学习以团队的形式解决问题,掌握团队工作的技能,共同配合,完成复杂任务。

二、训练准备

(一)场地要求:室外较宽敞的场地或空间较大的室内场地(如训练馆、会议室等)。

(二)教具要求:雷阵分布图、雷阵专业器材。

(三)着装要求:统一着装。

(四)准备活动:由教员或班长带领大家活动身体,各个部位基本活动开。

三、时间安排

(一)项目操作:40分钟/每斑(可灵活掌握)

(二)项目回顾:20-30分钟

四、训练过程

(一)分组

以班为单位进行训练,总人数应不少于10人。

(二)下达课目

以建制班为单位进行训练,由教员带入场地后,下达课目: 课目:心理行为训练 内容:突破雷阵

目的:

1、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掌握团队协作的技能;

3、突破思维定势,增强创新意识。时间:30分钟

要求:

1、严格按照安全规定进行操作;

2、训练过程严肃认真,不得嘻笑和打闹;

3、认真体验训练中的心理感受。

(三)情境设臵

我军特攻队在秘密进攻敌军3714高地,行进途中,小分队被敌人埋设的雷阵阻挡。为了达到预定的行动目标,小分队必须尽快通过此雷阵。本训练模拟当时情境,要求大家在40分钟之内,所有的人从雷阵的一端穿过雷阵到达另一端集结。

(四)宣布规则

1、雷阵中,每一个方格都有可能有永久性的地雷;

2、雷区由1-12号之间进入,从109-120号之间出去;

3、穿越雷阵进,最多只允许有两个人同时在雷阵中探雷;

4、探雷时,每进入一个新的方格要大声报告脚下的号码,如果没有雷则继续,探雷时每次只允

许向相邻的方格行进,不允许跳格,每个方格里只允许站一个人;

5、每个人有三次触雷的机会,当有人触雷时,必须退回到没有雷的地方; 第一次触雷,将被炸断一条腿,只能单腿跳行进;

第二次触雷,将被炸断另一条腿,只能双脚跳行进;

第三次触雷,将失去行动能力,只能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移动。

6、不允许重复触雷;

7、当宣布项目开始后,任何进入雷区的行为,都将被视为是探雷行为;

8、以上规则若有违反,每次将扣去团队2分,根据加分情况将会受到惩罚。

五、注意事项 教员注意事项:

(一)禁止在雷区里作永久性的标志;

(二)在有背人救援的情况时,强调安全,尤其是单腿跳或双腿跳队员去背人;

(三)有的学员身体素质不好,在单脚跳时可以让双脚交替走;

(四)注意雷阵器材摆放在平坦的地面上;

(五)如违反规则但不愿接受惩罚者教员有资格取消参训资格。

六、观察要素 典型行为:

(一)有人提出要在团队内部进行人员分工;

(二)许多人在一起杂乱无章地报数及指挥探雷队员;

(三)站在雷区内的队员不停地犹豫探哪个雷区;

(四)当大家发现已无路可走,才真正去探沼泽区;

(五)有人在项目中提出给路线做标记的办法,有没有被采纳;

(六)有人在猜号,并坚持自己是对的。

七、交流回顾

(一)项目刚开始时,你是怎么考虑的?

(二)探雷的策略是怎样产生的,是小组的提议还是队长的决定?

(三)为什么有人敢去探那个大雷区,有人就不敢?

(四)为了完成任务,全队采取了什么策略?

(五)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全队成员是怎样分工并相互配合的?

(六)成功完成任务,有哪些重要因素?

(七)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是否会遇到相似的情境?以前你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八)训练中的体会和经验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积极意义?

八、点评要点

(一)创新需要冒险精神

创新是一个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这其中可能会遇到机会,也可能会遇到危险和失败。如果思想过于保守,受过去经验的限制,或者害怕失败,不敢大胆突破,尝试新的方向、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就很可能失掉成功的机会。

(二)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

问题解决是通过一系列行动步骤最终解决难题的过程,包含以下6个基本步骤:

1、确认问题的存在。知道自己面临着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的重要前提。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

意识到问题有存在,才能争取时间和空间的实施解决方案;

2、定义该问题,并组织关于问题的信息。当确认问题存在后,需要对问题进行描述,并收集与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以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3、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时需要先制定一个计划、采取一定的策略,从多个方面的方向提出解决办法,然后经过仔细分析讨论,权衡利弊后,选择一种可行的方案。这个步骤中需要大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4、分配问题解决的资源,包括时间、精力和人员的分配;

5、监控问题的解决,在实施解决方案时,必须关注问题解决的每一个步骤,出现困难或错误及明纠正或补救,以保证执行过程顺利完成;

6、回顾并从中学习,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问题解决步骤是一种理想状态,在实际情境中,人们解决问题时通常需要先进行几个步骤,然后转回来再重复其中的几个步骤,几次重复后最终完成问题的解决。因此,问题解决是一系列步骤的循环过程。

(三)团队的成功要素

一个团队要成功完成一项任务,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1、明确的目标;

2、正确有力的领导;

3、全面的行动计划和有效的策略;

4、团队成员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

5、执行力。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PDCA原则(闭环原则)P——plan 计划 D——do 实施 C——check 检查 A——action 总结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以上四个环节循环往复,呈螺旋式上升。

(五)团队的社会促进作用

个人在团队中由于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别人一起活动,工作效率比单独一人要高,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促进作用。

早在1897年,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就用科学的方法提示了这一现象。他在一个实验中让自行车选手在两种不同情况下骑车:单独一人骑和与其他人一起骑但不进行比赛。结果表明,单独一人骑,平均时速为24里,结伴而不进行比赛,平均时速为31里。结伴不比赛的速度比单独骑的速度提高了30%。由于他人的在场或参与,促进了个人的工作效率。

一般说来,简单容易的、熟练的工作,他人在场会产生社会促进作用。而复杂困难的工作,他人在场会产生社会干扰作用。就人的心理状态而言,竞争动机、社会赞誉动机、归属动机是社会促进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点评时注意要点

1、鼓励每一名参训人员投入到讨论中,如果有人没有发言,大家应该积极鼓励他;

2、每一名参训人员发言后,全班人员应给予其掌声鼓励;

3、班长点评中应注意强化大家的积极收获和感悟,对于消极的感受可以通过理解接纳或不予评论的方法淡化处理,体验“兄弟齐心,齐力断金”这句话的深刻寓意,并把这种相互协作精神带到日常的工作中;

4、交流讨论不是为了让大家过分地宣泄消极情绪,而是为了加深体验;

5、点评和交流讨论可以穿插进行。课程七:同心同行

一、课目意义

成功的集体常常是上下同心、步调一致的,集体中的每一名战友对于任务的完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心同行的训练正是帮助参训人员意识到相同的行动和步调对于一个集体的重要性,哪怕其中任何一人不能与大家保持一致,都会导致任务的失败。

二、训练准备

(一)场地要求:室外较宽敞场地,要求安静、不受干扰,地上不能有坚硬物体,场地周围无积水、无火源、无化学物品。

(二)天气要求:在雪天、雨天等恶劣天气情况下,不可进行训练。

(三)器械要求:规格3000mm×140mm×35mm的木板。

(四)着装要求:着作训服和胶鞋,将身上的贵重物品、硬物等有可能在训练中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物品都收好,不要带在身上。

(五)活动准备:由教员或班长带领大家活动身体,即各个关节充分舒展、拉伸肌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

(六)观察并询问参训学员的身体情况:如患有类似心脏病、高血压、腰椎病等疾病,或医生明确告其不宜参加剧烈运动者禁止参加训练。

三、时间安排

(一)项目操作:30分钟/每班(可灵活掌握)

(二)项目回顾:10分钟

四、训练过程

(一)分组:以班为单位进行训练,总人数不少于10人。

(二)下达课目

以建制班为单位进行训练,由教员带入场地后,下达课目: 课目:心理行为训练 内容:同心同行

目的:

1、培养默契配合、协调一致的团队精神

2、训练过程严肃认真,不得嘻笑和打闹

3、认真体验训练中的心理感受

(三)布臵任务

所有团队成员站立在两块木板上,集体按规定的方式完成规定距离的移动。

(四)宣布规则

1、所有队员脚不能离开木板;

2、整体向前移动20米,一旦有人脱离整体,整组人员将重新开始;

3、严格按照教员要求的方式做,一直移动直至教员要求停下来;

4、变通规则:可以拐弯、可以要求后退、人员之间相对进行等。

(五)安排完成次序

要求教员或班长自行安排好训练顺序。

五、注意事项 教员注意事项:

1、让队员先熟悉一下器械。如队员较多,木板上站不下,可以让他们轮换练习;

2、做项目时,队员 要用脚踩木板,用手抓住绳子,全身配合协调用力。如有一人失去了平衡,必须立即停止移动,防止有人受伤。

六、观察要素 典型行为:

(一)接到任务后有此人认为简单,很容易完成;

(二)活动开始后有人主动的站出来想办法;

(三)活动开始初期大家都很积极想办法,但由于没有指挥者场面很乱;

(四)练习过程中有人不够认真,总是出错;

(五)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大家相互埋怨指责,不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六)在指挥者的带领下全体人员行动协调一致,胜利完成了任务。

七、交流回顾

(一)大家用什么方法达成的共识?

(二)你们的方案是怎么产生的?

(三)如果在活动过程中发生失败,大家有没有及时分析原因?

(四)当你与集体的步调不能一致时,是怎样自我调整的?

(五)通过训练你闪领悟到什么?

(六)你有没有感觉到战友的推动力量?

八、点评要点

(一)步调一致的重要性

一个团队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决策正确,领导得力,还需要大家的默契配合,步调一致。步调一致既是团队取得胜利的法宝,也是结每位战士处理个人同集体关系的基本要求。

这个训练使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亲身体会到了“人心齐,泰山移”的哲理。在刚才这个训练中,我们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大家步调不一致,配合不默契,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我们就寸步难行。特别是对于我们部队来讲,更需要提倡这种号令统一,动作统一,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的精神。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在做某些事情时,也必须众心合一,同心同行,这样我们的集体才能形成凝聚力,才能向着胜利、成功挺进。

(二)点评时要点

1、每一名参训人员投入到讨论中,如果有人没有发言,大家应该积极鼓励;

2、一名参训人员发言后,全班人员就给予其掌声鼓励;

3、班长点评中应注意强化大家的积极收获和感悟,对于消极的感受可以通过理解接纳

或不予评论的方法淡化处理,应牢记讨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家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人合作;

4、点评和交流讨论可以穿插进行。课程八:风中劲草

一、课目意义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本训练课目重点培养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感,增加团队成员协同合作的能力。

二、训练准备

(一)场地要求

室外较宽敞场地,要求安静、不受干扰,地上不能有坚硬物体,场地周围无积水、无火源、无化学物品。

(二)着装要求:统一着装。

(三)准备活动:由教员或班长带领大家活动身体,各个部位基本活动开。

三、时间安排

(一)项目操作:15-30分钟/每斑(可灵活掌握)

(二)项目回顾:15分钟

四、训练过程

(一)分组

以班为单位进行训练,总人数应不少于10人。

(二)下达课目

以建制班为单位进行训练,由教员带入场地后,下达课目: 课目:心理行为训练 内容:风中劲草

目的:

1、体验相互信任的重要性;

2、增强学员的团队合作能力。时间:30分钟

要求:

1、严格按照安全规定进行操作;

2、训练过程严肃认真,不得嘻笑和打闹;

3、认真体验训练中的心理感受。

(三)布臵任务

1、首先要求全体学员围成一个圆形,面向圆心站好,圆的直径根据学员的身高可为2米-2.5米;

2、每个人依次站在圆心,背向大家直体倒下,并由组成圆周的战友顺时针方向从圆首传到圆尾。

(四)宣布规则

1、所有的人身体不可以移动。

五、注意事项 教员注意事项:

(一)训练中大家应坚守岗位,战友倒下时应高度集中注意力;

(二)操作过程严肃认真,严禁嘻笑打闹;

(三)每个人都应该参与,体验作为圆心的感觉。

六、观察要素 典型行为:

(一)有人主动的站出第一个做;

(二)有人不敢后倒,非常紧张;

(三)每个人都认真地接住战友;

(四)有人不断地鼓励不敢做的战友。

七、交流回顾

(一)倒下去以后什么感觉?

(二)被推了两圈有什么感觉?

(三)每个人是否感到自己有责任?

(四)在工作生活中与战友的信任是如何建立的?

(五)团队团员间的相互信任对个人有什么影响?

(六)什么因素会影响个人对团队的信任?

八、点评要点

(一)信任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信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可预见性、可依赖性和坚信。“可预见性”是指我们预测对方的某些特定行为是否会出现的可能程度,这些行为包括我们喜欢和不喜欢的。一个可预见性高的人其行为是一贯的,这一贯性可能包括一贯地好或一贯地不好。那些反复无常、无法预测的人则通常无法让人信任。“可依赖性”是信任的更核心的内容,即在紧要关头,感到对方是可靠的和可依赖的。“坚信”是指在没有充分的事实作根据的情况下,仍然相信对方会一如既住地关心和支持自己,因此对他(她)感到放心。

信任是团队的血液——孕育生命的河流。信任滋养着团队,为团队带来勃勃生机。如果团队中失去了相互信任,就像流干了血液的躯体一样,就无法完成心中的梦想。

(三)安全感与团队信任的关系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

(三)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如何与战友建立信任

1、信任的建立关系到五个维度:正直、有能力、开放、忠实、一贯性

2、信任感的培养:(1)敞开心扉,亮明动机;(2)维护团队和成员的利益;(3)开诚布公,全方位沟通;(4)公平;

(5)直言不讳,和睦待人;(6)前后一致,保持一贯性;(7)保密。

(四)罗森塔尔效应与团队关怀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其实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但这些论断引起了校领导和教师的注意,他们更期待和关注这些学生,结果这些被关注的学生真的在以后比其他人在各个方面都有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人们把这种由他人的期望的热爱,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被别人重视,即使他并不聪明,只要有人对他说:“你并不笨,其实你相当聪明。”就这么一句话,就会使他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

所以一旦自身的价值被发现了,被别人重视了,那便是一股持久的动力,能促使自己站起来,抬起头,挺着胸膛走路,使自己的学习不断地进步。

这就说明,在一个团体中,如果能对个体进行关怀、期望,多加注意的话,对个体的发展非常有利,能激发个体的情绪、干劲,挖掘个体潜能。

(五)点评时注意要点

1、鼓励每一名参训人员投入到讨论中,如果有人没有发言,大家应该积极

鼓励他;

2、每一名参训人员发言后,全班人员应给予其掌声鼓励;

3、班长点评中应注意强化大家的积极收获和感悟,对于消极的感受可以通过理解接纳或不予评论的方法淡化处理,让每个人可以在相互理解的氛围内,倾谈自己的想法;

4、交流讨论不是为了让大家过分地宣泄消极情绪,而是为了加深体验;

5、点评和交流讨论可以穿插进行。课程九:海上求生

一、课目意义

军事行动中往往需要进行团队决策。团队由个体成员组成,团队决策不能离开个人思考和决策的基础。如何使个人决策与团了队决策结合起来,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降低决策风险,是团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训练准备

(一)场地要求:较宽敞的会议室或教室(有自由交流的空间、灯光和音响),并远离嘈杂的环境。准备桌椅,每个小组6~7把椅子围绕着2张桌子摆放,各小组位臵呈U型排列。

(二)教具要求:白板、白板笔。按每组人数相等份数的专用文字资料和笔。

(三)着装要求:统一着装。

三、时间安排

(一)项目操作:40分钟/每班(可灵活掌握);

(二)项目回顾:30分钟。

四、训练过程

(一)分组:以班为单位进行训练,总人数应不少于10人,两个班一起训练最佳。

(二)教员下达课目

以建制班为单位进行训练,由教员带入场地后,下达课目: 课目:心理行为训练 内容:海上求生

目的:

1、使学员了解个人决定和团队决策的特点;

2、培养团队决策的能力,探索团队决策的有效方法;

3、积累野外生存经验,培养创新思维。时间: 60分钟

要求:

1、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

2、操作过程严肃认真,严禁嘻笑打闹;

3、认真体验训练中的心理感受。

(三)情景设臵

在一次演习中,多方小型舰艇补击毁下沉,战士们跳入海中求生,随同他们漂落的只有一个物资箱,他们只能靠物资箱中的物品求得生存。本训练模拟当时情境,要求你们对这些物资进行选择,时间大约要进行60分钟时间,你们将按照要求逐次完成任务。

(四)逐次宣布任务和规则

1、任务及规则一:每人将会得到一份资料,按照资料的要求,在规定的15分钟内填写出个人的排序栏,进行个人填写的时候不允许讨论;]

2、将资料(见附件中的附录一)分发,宣布项目计时开始;

3、任务及规则二:当小组中的成员全都填写完毕个人排序后,宣布:“下面开始进行小组讨论20分钟(根据每个小组的人数或讨论情况可适时处长时间),并拿出小组统一方案填写在表格中小组排序栏,小组必须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即使小组中有的队友不同意小组观点”;

4、宣布项目计时开始;

5、任务及规则三:请每个小组派代表用三分钟的时间说明三个问题:

(1)小组的决策是如何产生的?(2)小组的目标与策略是什么?

(3)小组为何进行这样排序的理由充分说明?

6、任务及规则四:对小组答案有异议的学员上台讲解2分钟;

7、任务及规则五:将资料(见附件中的附录二)发到各队员手中,计算小组和个人的得分(计算方法是,个人和小组每项对应得分减去专家得分的绝对值合计);

8、若有违反以上规则,将每次罚2分,2分代表的含义结束后你们就知道了(全队受罚每人两个俯卧撑或唱歌、小节目)。

五、注意事项

(一)教员注意事项:

1、按顺序发送资料;

2、注意整个过程做培训记录,观察重点人物;

3、注意控制总体的时间,观察队员完成情况,控制气氛;

4、分值的计算用于点评,如个人得分低于小组得分,说明个人成活率要高于小组成活率。

(二)参训学员注意事项:

1、个人排序时不要与人沟通和交流;

2、小组排序必须一致,不论是否同意。

六、观察要素 典型行为

(一)排序的过程中个人完成很快,团队完成很慢;

(二)在讨论的时候自己的见解说服不了别人;

(三)讨论过程中团队成员不停争论,没有统一决策者;

(四)团队成员表决采取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

(五)讨论过程中争论时间过长,各持己见,使抉择难形成统一。

七、交流回顾

(一)个人的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二)小组的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三)个人决策如何影响团队决策?

(四)团队达成统一所使用的主要标准是哪些?

(五)哪些行为有助于团队下决策?

(六)哪些行为阻碍了团队下决策?

(七)小组中有没有个人的排序成绩低于小组排序成绩的?为什么?

八、点评要点

(一)团队沟通的三个层次

1、在自我防卫阶段,团队中的个体大都采取“自保”态度,不愿意把意见和建议表达出来,团队成员间缺乏信任,沟通不畅;

2、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后,团队成员间信任感明显增强,相互尊重,乐于沟通,但是合作水平还不高;

3、统合综效阶段是团队沟通的最高层次,在这个阶段中,团队成员相互尊重,能够理解对方,并诚心接纳他人意见,达到团队的最大效能。

(二)团队决策形式

1、权威决策

由最高掌权者作最终决策;

适宜使用:当组织授权团队领导人作最终决策并全权负责时。注意:当团队领导人希望团队成员接纳并支持某项决策时,不宜使用。

2、投票决策

出现于多数队友同意提案时,它以民主原则为基础。

适宜使用:当时间有限,而决策结果不会对反对者造成消极影响时。注意:投票决策容易导致输赢之争,输方将难以尽职和投入。

3、共识决策

是指所有队友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某提议。每一团队队友均有否决权。

适宜使用:共识决策提供一种反应所有队友想法的全面解决办法,能够提高队友实施决策的积极性,体现平等之风。

注意:如果决策时间有限,或团队成员不具备决策的足够技巧,决策就难以形成。

4、无异议决策

产生于所有成员对某项决策完全赞同时。

适宜使用:当提案非常重要,要求所有成员达成完全一致时,团队应作出无异议决策。

注意:无论团队具备什么样的经验,无异议决策都很难达成。只有当一项决策的结果对每个成员都至关重要时,才有可能作出无异议决策。

(三)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

1、年龄影响决策:一般来讲年龄低的组群体决策效果好;年龄增长,群体决策与优秀选择的差距加大;

2、规模影响决策:5—11人能得出较正确结论;2—5人,能得到一致意见;4—5人的群体易满足;

3、程序影响决策;

4、人际因素。

(四)群体决策的优点

1、多样化观点的增加;

2、解决办法的接受程度增强;

3、合理性增强;

4、分享和扩散责任;

5、信息和知识的增长。

(五)团队处理冲突的策略

1、竞争(武断并不合作);

2、合作(武断且合作);

3、回避(不武断也不合作);

4、迁就(不武断并合作);

5、妥协(武断和合作均取中庸之道)。

(六)点评时注意要点

1、鼓励每一名参训人员投入到讨论中,如果有人没有发言,大家应该积极鼓励他;

2、每一名参训人员发言后,全班人员应给予其掌声鼓励;

3、班长点评中应注意强化大家的积极收获和感悟,对于消极的感受可以通过理解接纳或不予评论的方法淡化处理,让每个人可以在相互理解的氛围内,倾谈自己的想法;

4、交流讨论不是为了让大家过分地宣泄消极情绪,而是为了加深体验;

5、点评和交流讨论可以穿插进行。课程十:法贵奇兵

一、课目意义

当团队面临艰巨的任务和巨大困难时,如何依靠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团队潜能,相互信任、密切合作、求实创新,争取团队成功。本训练考验一个团队在巨大挑战面前,是否具有优秀团队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的行动力。

二、训练准备

(一)场地要求

室外较宽敞场地,要求安静、不受干扰,地上不能有坚硬物体,场地周围无积水、无火源、无化学物品,或空间较大的室内场地(如训练馆、会议室等)。

(二)教具要求 蜡旗绳12米,金、银丝线各20米,室内需有3米高立柱2根(室外需找两棵粗树,距离为2.5米—3米左右)。

(三)着装要求 统一着装。

(四)准备活动

由教员或班长带领大家活动身体,即各个关节充分舒展、拉伸肌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

三、时间安排

(一)项目操作:40分钟/每斑(可灵活掌握)

(二)项目回顾:20-30分钟

四、训练过程

(一)分组

以班为单位进行训练,总人数应不少于10人。

(二)下达课目

以建制班为单位进行训练,由教员带入场地后,下达课目: 课目:心理行为训练 内容:法柜奇兵

目的:

1、开发自身和团队潜能;

2、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3、体验优秀团队的基本特征。时间:40分钟

要求:

1、严格按照安全规定进行操作;

2、训练过程严肃认真,不得嘻笑和打闹;

3、认真体验训练中的心理感受。

(三)情境设臵

我军小分队在突袭敌军某基地时,被敌军一道电网阻挡,为了不惊动敌人,尽快完成任务,我们必须从电网上方通过。本训练模拟当时情境,要求全体人员在40分钟内,从绳网的上端通过到达对面集合。

(四)宣布规则

1、必须从绳网上端通过,不能碰到绳网;

2、如果有人在活动过程中碰到绳网,必须全体返回重来(整个班会触动机关,被敌人发现,任务失败);

3、操作过程中,所有人员不许跑动;

4、训练中注意保护队友的安全。

五、注意事项 教员注意事项“

(一)注意保护第一、二名跨跃学员的安全;

(二)注意保护最后一名跨跃学员的安全。

六、观察要素 典型行为:

(一)有些人不积极参与;

(二)没有计划性就匆忙行动;

(三)有的人有较好的建议,说出来没有人听,就消极等待;

(四)争论很多方案并无执行或试验;

(五)没有一个明显的领导角色或者有几个人同时领导;

(六)想出可行的方法,但立即被他人否决;或是没人有勇气自己先去尝试;

(七)不断更迭领导,不断更换方案。

七、交流回顾

(一)在活动一开始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二)小组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怎样找到最好的行动方案?

(三)你们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分析解决的?

(四)小组中,是什么以及它如何鼓舞大家的?

(五)整个小组的执行方案是否有效?

(六)项目进行前和完成之后的心态有什么不同?

(七)你们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八)怎样评价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

(九)如果你成功(失败)了,自我认识以及自我评价是否发生改变?

(十)你在工作中是否能够为了实现团队的目标而全力协助他人完成任务?

(十一)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因为自己的消极观念(认为自己肯定不行)而失去成功的机会?

八、点评要点

(一)基层部队是我军执行任务的基本单元,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至少完成以下任务:

1、明确任务,分析所需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2、为解决问题全员动员出主意想办法;

3、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形成最可行的执行方案;

4、在领导的组织协调下,坚决贯彻既定方案;

5、根据任务目标和阶段性反馈结果,验证方案或调整方案,保证完成任务 的进度和质量。

(二)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1、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要靠团队力量,每个人的最大贡献在于使团队力量和效率最大化;

2、团队中的每个角色都有优点和缺点,优秀团队要善于使每个人发挥特长,在团队中不断成长;

3、尊重成员个性差异,通过合作弥补个人能力不足。

(三)团队精神与成功

1、合作意味着成功完成任务

在团队作战中,生存的首要条件就是合作。在生活中,合作会使我们获得所需要的一切,合作就意味着成功。

2、团队产生力量

在完成一项任务中,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适应团队精神,才能产生归属感,克服挫折感,感到有力量。

3、融入团队才有生命力

团队的每一分子都是凝聚团队的力量。也只有融入团队,借助团队的力量,才能生存,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

(四)高效能团队的核心行为特征

衡量一个集体或团队是否优秀,关键在于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结果。高效能团队具有以下8种核心行为特征:

1、明确的目标和工作职责

团队成员非常清楚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每个人的个人责任是什么,以及他们所做的事情怎样为集体的整体目标做出贡献。

2、领导与授权 除了有效的领导外,高效能团队的每个成员还拥有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权力,上级信任他们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并赋予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的行事职权。

3、赞扬与认可

每一个集体成员的特定贡献都会得到认可,其成就和努力都能得到赞扬。人们总是为自己感到自豪,并为自己在集体中的贡献而感到骄傲。

4、积极沟通

团人成员懂得沟通的内容及最佳实现途径,他们知道别人需要了解什么,并通过沟通来主动传递有用的信息。

5、鼓励创新

高效能团队鼓励生动有趣和富有创造性的氛围,欢迎并积极寻找新的想法,困难和问题经常被视为创新的机会。在任何时候,集体中至少有一人在思考“我们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6、集体荣誉感

团队成员以自己的集体为荣,对外积极宣扬并拥护自己的集体以其工作方式,彼此之间非常信任和相互尊重。

7、不断学习和提高] 集体成员不断进行自己改进,进行各种新的尝试和试验,对学习抱有满腔热情,没有人浪费时间去责怪他人或为自己辩护。

8、赞美和开发团队差异性

团队成员能够接受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利用这种多样性探索更多、更好 的方案,即使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也能彼此尊重和相互理解。

(五)点评时注意要点

1、鼓励每一名参训人员投入到讨论中,如果有人没有发言,大家应该积极鼓励他;

2、每一名参训人员发言后,全班人员应给予其掌声鼓励;

3、班长点评中应注意强化大家的积极收获和感悟,对于消极的感受可以通过理解接纳或不予评论的方法淡化处理,让每个人可以在相互理解的氛围内,倾谈自己的想法;

4、交流讨论不是为了让大家过分地宣泄消极情绪,而是为了加深体验;

5、点评和交流讨论可以穿插进行。课程十一:智闯敌营

一、课目意义

未来高技术战争要求参战人员必须具备临危不乱、积极进取、面对巨大困难依然充满必胜信心、百折不挠垢优秀心理品质。本训练课目让操作者体验成功必须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体验成功必须努力争取的感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建立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挑战自我,开发团队潜能。

二、训练准备

(一)场地要求:室外较宽敞的场地或空间较大的室内场地(如训练馆、会议室等)。

(二)教具要求:

1、编好的绳网一个(同法柜奇兵);

健康行为训练 篇6

一、找准训练支点

(一)认知冲突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了对某种事物或某些现象比较固定的看法,然而这些看法并不一定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通过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行为训练,以期寻找学生以往错误的道德认知或道德行为加以正确引导,这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认知或行为也就成为了教师开展课堂行为训练的支点。

(二)情景两难时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做还是不做”这样的道德难题。虽然我们对“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或“什么可以怎样做”等问题的答案心知肚明。可面对实际问题,尤其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问题时,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使人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迷失行动的方向,成为行动的困惑点。此时,教师针对这些两难情景设计行为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处理两难情景的能力,达到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

(三)知行脱节处

实践证明,学生有了道德认知并不等于就有了正确的道德行为。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常常见到学生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行为又往往和规范、要求相脱离的现象,这种知行脱节现象在小学生中较为普遍。造成学生知行脱节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堂上缺乏必要的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训练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教师根据日常观察和了解,结合教材的相关要求,找准学生的知行脱节之处,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训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走出这种知行脱节的困境。

二、丰富训练形式

(一)先议后练

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由于年龄小,加之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道德行为方面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在课堂中预设训练机会,采用先议后练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训练前,教师可组织学生先议一议某种行为的要求和规范化动作,做到心中有规范。接着教师将行为训练的目的、内容交代清楚,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规范要求进行行为训练。

如教学“我会整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整理书包,教师可先让学生议一议整理书包的好处,明白整理书包既是为了减轻书包的重量,又是为了方便第二天学习的道理。接着介绍整理书包的要求和步骤。通常,我们整理书包可按照“一清二对三理”的要求进行。其中,“一清”指的是第一步要先把书包里的物品全部清理出来;“二对”指的是第二步要对照第二天的日课表,将需要的书本、学具等整理出来;“三理”指的是第三步将第二天需要的学习物品按学科、大小、功能等分层理好放回书包,同时将第二天用不到的物品整理好放在家里。最后在学生明白了整理书包的原因、步骤和要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整理书包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先议后练可以让学生在行动一开始就明确规范要求,避免多走弯路。此种方法简便易行,特别适合低段学生运用。

(二)先练后悟

儿童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所以,有些规则和要求如果直接由教师“给”,学生不易接受和内化。如果能先让学生进行训练体验,然后围绕着训练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交流、评议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悟出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缘由,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训练的效果。

如某教师执教“我们生活在一起”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组合,玩一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接着,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玩的?怎样玩大家才能都开心?同组的其他学生可以随时补充。经过讨论、评议,学生逐步总结出游戏的规则。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些规则,再次活动。

先练后悟,学生积极参与了规则的建构过程,自然能产生真切、深刻的体会,更利于他们理解、接受和遵守规则。有时,为了教学实效的需要,在学生感悟规则的基础上,可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强化行为训练,巩固所学。当然,再次练习,大家都需按“悟”得的规则活动,要求要更高、更规范些。

(三)示范引领

有些行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又是学生所必备的。为了达到教学要求,可采用教师边讲解动作要求边示范,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模拟练习的方法进行学习。遇到难度较大的行为,需要反复训练,以便最大限度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熟悉和掌握行为要求。

如某教师在执教“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时,选取了这样一个场景:在校门口左侧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两辆摩托车迎面相撞,双方驾驶员均受重伤昏迷,如果我们刚好经过,该怎么办?学生纷纷表示,应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和急救电话。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该如何拨打报警电话和急救电话”这个问题开展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拨打报警电话110和急救电话120,也可以观看相关视频代替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在观察学习后练习拨打报警电话110和急救电话120,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议并归纳出正确方法,再次练习。这样一边示范讲解,一边练习,直至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拨打。

这种示范引领形式,学生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并纠正学生行为中存在的偏差,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四)实地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规则、要求、技能等大多是通过模拟训练获得的,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还是有着一定距离的。要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如果教师能在时间、空间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大胆地让学生走上社会,深入到企业、农村、机关、市场……把握住一个个契机,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行为训练,相信学生的实际行为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

如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教师可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 “你好”“谢谢”“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等最基础的哑语手势,然后带领学生深入到儿童福利院、聋哑学校等场所,让学生和特殊儿童零距离接触,并尝试用学到的哑语手势和他们进行交流。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地训练巩固课堂所学,感受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接触,发现自己学习的局限,体会特殊儿童生活的不易,激发进一步学习的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实地训练,学生获得的体验最真、最深,受到的教育更多,更能有效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从而影响其今后乃至一生的品德行为。

三、把握训练策略

(一)训练目标要明确

训练目标是行为训练的起点和归宿,也是评价训练是否有效的依据。因此,每次训练,我们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目标。通常,一个好目标的设定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可能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利于观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非常清楚地了解训练需要达到的要求,便于对照执行。二是目标制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仅要提出一般的统一的要求,还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不易过多,要求不易过高,操作性要强。三是目标的检测性要强,便于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二)练后反思要及时

行为训练课不是一上了之,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具体的道德行为训练上,还应注重让学生在训练后进行反思,且反思越及时、越深刻,效果越好。学生不仅要及时反思自己的实践行为,总结行为的得失与成败,还要感悟行为的规范性和合理性。长期进行这样的反思,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纠偏的能力,不断完善自身道德行为,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情感培育要全程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有一种激发作用,如果在进行道德行为训练时忽视道德情感的培育,那也就等于缺失了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又具有调节、控制作用,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按道德规范的要求做人做事。因此,行为训练时需要有道德情感的全程参与。

(四)训练参与要全员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世界。同样的活动,不同的人参与,他们的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在训练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安排全体学生都参与训练活动。学生参与面越广,体验越丰富,达成效果就越好。

(五)训练行为要反复

“冰冻三处,非一日之寒。”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反复的训练,我们要反复抓、抓反复。同时把训练内容延伸到家庭、社会,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使行为训练贯穿于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要加强对学生行为实践督促检查,磨炼意志,随时观察表现,引导他们持之以恒地进行行为实践。

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特征,在品德课教学中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以训练替代说教,切实体现了品德课教学的活动化,顺应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时代需求。课中巧施道德行为训练,道德教育不留“真空”,才能进一步优化品德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训练 篇7

一、循序渐进, 树立好习惯

(1) 运用经典, 教导好习惯。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许多文化经典是教育学生的好材料。我选择《弟子规》这本书来熏陶学生的思想, 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它内容广泛, 对于指导孩子的言语和行为非常具体。我利用早读时间和语文课前5分钟的时间, 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 并结合所学的内容, 具体指导孩子的言行。通过一学期的学习, 孩子们不仅能背诵, 而且在行动上都以《弟子规》为准则, 特别是在文明礼貌、孝敬父母等方面都有进步。

我班杨思源小朋友在日记“读《乌鸦反哺》的感想”中写道:“天冷了多穿衣, 天热了少穿衣, 保护好自己, 别感冒了, 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她的妈妈在互动平台上点评道:“真是个孝顺的孩子!”事后, 我问杨思源怎么会那样写, 杨思源说:“《弟子规》里不是说‘身有伤, 贻亲忧;德有伤, 贻亲羞’吗?”我们班很多孩子都能在《弟子规》中找到言行的准则。如借同学的东西要明讲, 因为《弟子规》中讲道“用人物, 须明求;倘不问, 即为偷”;吃饭时不能挑食, 因为《弟子规》中讲道“对饮食, 勿拣择”;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尽量做到, 因为《弟子规》中讲道“凡出言, 信为先;诈与妄, 奚可焉”。

(2) 言传身教, 滋润好习惯。学生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 他们喜欢把教师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教师的道德榜样和个性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以身示范, 人格感化, 是养成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严格要求自己, 言传身教, 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学生。 (1) 参与并指导学生, 培养好的卫生习惯。人们常说, 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 因此, 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 所以当地面有纸时, 我会赶紧捡起;每次下课后, 我都会清理我的讲桌;中午吃饭时, 我会陪在教室里与孩子们一起吃, 饭前先洗手, 吃饭时不说话……这一切, 学生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慢慢地学着做。每当放学后打扫卫生时, 我就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在劳动中我指导学生怎样用扫把, 怎样把地扫干净, 怎样拖地, 怎样摆桌椅……久而久之学生有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一定的劳动能力。 (2) 与学生同早读,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我并不只是泛泛地提出要求“早晨到校要读书”, 而是每天早晨都会早早到校并进入教室, 指导孩子们摆放好学习用品, 然后端着书指导孩子们读书或者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 让孩子们清楚地知道早早来学校后应该做什么。这样时间久了, 孩子们就会养成早晨到校, 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 榜样示范, 培养与人相处的好习惯。针对部分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我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行, 引导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早晨到校孩子们对我说“老师好”时, 我也会对那个孩子微笑着说声“XX好”;当向孩子们借书或铅笔时, 我会说“请”字, 归还时我会说“谢谢”;讲课走动时不小心碰掉了孩子的笔袋或书时, 我会弯腰捡起来并对孩子抱歉地说“对不起”;班级中有学生不舒服生病了, 我会及时地送上我的问候……在我的影响下, 孩子们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多了一分礼貌, 多了一分谦让, 孩子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3) 常抓不懈, 养成好习惯。新生进入学校, 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 学校的一切常规对他们来讲是一片空白, 他们还没有养成常规习惯。这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 就像一张空白的画纸, 要怎样在画纸上画好第一笔显得尤为重要。要使新生熟悉和遵守一日生活常规, 班主任首先就要做到心中有数, 每天要训练什么项目, 训练的要求是什么, 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只有这样, 学生的第一次训练才能有目的和有效果。如果老师都不知道自己要下达什么指令或者边下达指令边修改, 学生就会不知所措, 第一次的训练必定失败。如老师训练刚入学的新生候课习惯, 先要让学生学会听上课铃声, 还要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 如何轻手轻脚地走进教室, 摆什么课本, 怎么摆放课本等。学生的第一次习惯训练到位了以后, 老师千万不要以为大功告成了。好习惯的养成最少需要三周时间, 要时时训, 天天练, 绝不能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想起来就抓, 想不起来就不抓。培养习惯坚持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 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学习成绩会相继提高, 班级的风气也会随之好转, 逐步建设成为一个有秩序、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集体。

二、激励评价, 激发好习惯

小学生的是非观念不强, 要靠老师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刚入学的新生对好习惯的要求不仅在反复的训练中记牢, 更重要的是用经常性的、激励性的评价来巩固。

(1) 把握好激励评价的内容。激励评价首先要确定类别, 突出重点, 在低年级一般可以分为:礼貌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交往行为习惯、锻炼行为习惯。针对刚入学的学生, 评价的内容不要虚, 要实际一点;评价的内容每次不要多而散, 要少而精。激励评价的名称要适应学生, 要有一定的吸引力, 使学生喜欢。如训练学生文明礼貌, 就确定为“文明礼貌之星”, 开展跳绳体育锻炼活动, 就评选“跳绳能手”。每个学期要有训练计划和激励评价方案, 每周要有一个训练内容和要求。保证每周有训练内容, 确保刚入学的学生能通过老师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以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2) 把握好激励评价的时间。一是做到“当堂激励有表扬”:小孩子是夸出来的, 依据孩子的这种心理特征, 只要孩子习惯养成有进步, 老师就要当堂表扬, 激发孩子兴趣,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做到“一周小结有喜报”:学生只要在每周确定的训练内容活动中达标就颁发喜报, 如果本周没有获得此次训练的喜报, 只要在下一周达标或有进步也可获得喜报。这对鼓励优秀学生, 激励后进学生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低年级有的学生喜欢欠作业, 教师对他说:“如果你坚持一周完成作业老师给你发一个喜报。”学生会很积极地去写作业。接着老师继续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继续给学生发喜报, 使学生随着教师的愿望改变自己, 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做到“一月情况有反馈”:每周的训练内容不是仅关注一周, 还要继续强化训练, 形成良好的习惯, 每月还对各方面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四个小标兵喜报换大标兵喜报的活动。这样,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四是做到“一期结束有总结”:第一学期结束, 抓住学生的一个或几个优点, 提炼成一种好习惯或一种精神, 颁发大奖状和奖品, 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 享受学习的快乐。

(3) 把握好激励评价的方式。一是天天运用赏识评价。教师每天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肯定与赏识学生, 可以用口头语言鼓励, 还可运用肢体语言进行鼓励, 如微笑, 鼓掌竖起大拇指, 拍拍肩膀, 摸摸头等。二是恰当运用期待评价。期望效应告诉我们积极的期望可以得到积极的回报。学生的一次成功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尤其是对学习习惯较差和方法不得当的学生, 教师的期待能产生强大的效能。我们对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发现造成拖拉作业的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当和家长监督不力, 教师私下与学生约定“按时作业完成合约”, 第二天课上教师用期待的眼神鼓励他当众出示作业, 给予表扬, 并委婉地提出更高期望, 学生就在不断地新期待中发生了改变。三是经常运用及时评价。体现“三为”, 即以尊重为前提, 以激励为原则, 以激发为重点, 尤其是对学生的不良习惯, 要做到及时评价、有效引导。

三、家校互通, 巩固好习惯

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 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 家庭的教育其实更是不可缺少。因为家庭教育是经常性的、长期性的, 又是潜移默化的。家长的一个举动, 一句言辞, 甚至是一个眼神, 对孩子都会产生影响, 都是在进行着无声的教育。因此, 一个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需要双管齐下, 家校联动。

(1) 用讲座来沟通思想。养成教育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完成。而不少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听你们老师的, 你们的话就是圣旨, 我们就说十句抵不上你们一句。”这话对又不完全对, 并不是每个孩子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 我们老师整天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 好好做人,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犯错误呢?对于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新生的第一次家长会, 我就“养成教育”做专题讲座, 从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良好习惯养成的内容、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这三方面进行生动又深刻的阐述, 让家长打消了孩子上学后一切全靠老师的错误理念, 树立了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养成教育的思想, 促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新合力。每个学期都要召开两次家长会, 进行专题讲座和班级工作、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沟通。

教练员的有效训练行为 篇8

作为竞技体育中核心的组成部分——运动训练活动,有着大量的独特的行为存在。行为是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的外在活动。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内在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各种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特别是各种心理因素,如人的认识、情感、需要、动机、理想等[5]。训练行为是竞技体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和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有着决定意义。伴随着竞技体育的空前发展,行为科学介入运动训练实践与理论已成必然[1]。在运动训练管理系统中,教练员处于主导地位,对运动训练过程有很大影响,而且其专业性越来越强。但是,目前对训练技巧的信号学不够深入,对教练员的专业训练,仍然缺乏方法和策略,因此,教练员的专业地位明显受到限制。训练是一种很专业的智能。虽然教练员的训练行为普遍可见,但很少被讨论,对于教练员行为的了解和评价,仍然没有与强化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一起被讨论。如何激发运动员的主体作用,如何提高教练员训练行为的科学性,一个成功的教练员的训练行为有哪些规律,和其它应用领域比较,运动训练行为的研究显然缺乏应有的敏感,和其在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不太相称。

教练员的训练行为,除了运动技能的传授外,其内涵还包括教练员的决策过程,给予运动员的反馈形式,激励运动员的技巧,以及与运动员间关系的建立等,其内涵是多元而复杂的。一般学者对训练行为的研究,大多针对训练过程中,教练员所表现的口语与动作行为,以系统观察工具来观察分析教练行为。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运用系统分析和逻辑思辨的方法,将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希望有利于日后相关研究的开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效训练行为评价的关键

2.1.1 沟通和应变

对于教练员训练行为效能的评估,应该与教师教学效能评价类似,两者都在于指导者能够运用完善、有效的指导策略,透过训练和指导过程,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训练过程的最终目标在于能实现训练目标,即能在竞赛中取得成绩、取得胜利,所以教练员的角色是尝试来控制和影响运动员表现。虽然沟通是训练过程最重要的层面,但是,教练员的工作是复杂的,有效训练行为是依赖无数影响因素互动而来。有效训练行为存在于教练、运动员与运动三者的复杂关系之中,而教练员最重要的工作是掌控这三个变量的关系。教练员必须灵活机动,对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出来的需要、力量和弱点进行调整。如果训练方式不适合则改变它;如果一个训练计划陷于困境,则换一个能激励增加进程的训练方法;如果训练变得使人疲劳,且训练质量下降则废除它,不要因为它是计划而坚持它。

2.1.2 训练行为的“质”是效能的关键

基于运动情境的复杂多变,教练行为在各种上情境中,应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风格,也就是说,教练行为的描述不只是量的变化,也是各种背景中质的改变。许多研究者支持这样的看法,例如,有些教练十分看重反馈的价值,而有的更重视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反馈的“质”,将它当成有效训练行为的关键所在。一般认为,有经验的教练员在思考上会比没经验者更富效果,且专家教练员会以更适当的方式与运动员进行互动。对于运动员影响较大的,不只是行为的频率和次数,而是教练行为的内涵,更进一步地说,运动员在意的,不在于教练员是否经常征求他们的意见,而是在意教练员在哪些训练内容上,于何种动机征询他们的意见。

2.1.3 考虑运动员的立场与角色

许多研究都认为,教练员能否换位思考,考虑运动员的立场与角色是很重要的。例如:有人认为,当运动员与教练员双方,对教练领导行为能达到知觉的一致性时,教练应被视为有效训练;若能从运动员的立场,探讨教练反馈行为与运动员表现间的关系,是有价值的研究。教练行为或领导的效能,可通过测量“运动表现与团队满意间的关系”来加以评估,而成功的训练可从团队满意度与运动员运动表现加以评价。

为了有效执行训练活动,教练员应该尝试以更开放的态度,关照运动员的心理层面,以增加彼此间沟通的机会,而不要将既定的训练模式视为理所当然,能够兼顾团队目标和运动员个人需求。所以,不论在研究中或实际训练上,都应该思考如何调整其训练行为以填补教练员与运动员双方观点的差异,追求一致的训练目标与适当的训练行为。

2.1.4 关心和了解运动员的“需要”

人的行为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行为的原动力,而动机又是在人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人的行为之源泉,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心理基础。人总是出于某种需要去行动、奋斗,以实现需要的目标。因此,从运动员的需要去研究其训练积极性是完全必要的。运动员的需要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物质的需要,政治、业务进步的需要,荣誉、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2.2 有效训练行为的内容形式

2.2.1 对于活动时间的积极使用

以质的方式比较了有效与无效教师行为后发现,在教学时间管理、反馈的品质与适当性,以及学生动作执行的特殊性等方面,有效教师与无效教师之间有所差异。对于“有效教师用很多时间从事指导与让学生练习”的看法,很多教师也表示认同,他们指出,有效教师在学生学习成果与致力于动作内容的时间之间有显著差异,而且有效训练行为包括经常提供具有提示性质的反馈、修正与再指导、发问与澄清,以及指导和管理行为的高度使用。好的训练行为包括积极练习、对特别问题指导以及减少等待的时间。比如游泳奥运冠军罗雪娟在2005年第11届世界游泳锦标赛失利后,抱怨教练经常顾不上她,使她等待的时间太长。本人也支持这样的看法,特别认同练习时间之重要性,及反馈行为的特殊性与适当性。

2.2.2 指导与反馈(赞美、责备)行为的高度使用

教练行为中,增强、鼓励、技术指导、处罚,这几个要素对于教练行为效能有重大的影响。教练给予运动员较多口语赞美接受的训练环境,让运动员感觉到较为满意。多用赞美与责备是好教练训练行为的特点为之一。而研究大学篮球教练训练行为发现,指导行为占45%,赞美与责备的反馈行为占20%,此两类行为是教练使用的主要训练行为。研究小学手球专任教练的训练行为后发现,指导、指示与责备行为三者是教练使用的主要行为。而在观察国中排球教练的训练行为研究中发现,教练使用责备、批示与指导三种主要行为,主导整个训练的进行。另外,在优秀中学手球教练行为研究中发现,教练员的训练行为中,指导类行为占45%,责备行为占29%,此二者是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使用的主要行为。另外有人研究优秀中学手球教练行为指出,指导类行为占34%,赞美与责备行为占22%,两类行为是训练行为中比例较高的行为[4],郑汉吾[2]在对优秀中学羽毛球教练训练行为研究中,指出从教练训练有素及有条理的训练内容可以看出,批示、当场指导与管理行为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

总之,教练训练行为在内容形态上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几种训练行为是经常出现的,也被学者公认是有效训练行为的具体代表,如教练员要求运动员致力于动作内容练习时间的多少,减少等待的时间,指导行为的高度使用,以及多用赞美及责备的反馈行为。

2.3 有效训练行为的特点模式

2.3.1 专家教练具有评判性思考的特点

训练效能在于教练员能使用完整有效的指导策略,为运动员提供一个最适合训练环境。从比赛胜负的结果,我们可以确认战胜教练和战败教练的训练行为特点。研究了教练员的思考过程发现,当教练员更具有经验和成就的时候,在训练策略上会比生手教练员更具有评判性的思考(critinal thinking)。郑汉吾[4]经由文献归纳指出,有经验的教练员在思考上会比没经验者更具效能;专家教练会以适当的方式与运动员互动。

2.3.2 有效训练行为具有情境之差异性

有效训练行为中,适当的以及高品质的反馈具有正面价值,但是不同的训练背景会影响训练行为的形态。教练的反馈行为,会因运动员在队伍中不同地位有所差异。成功的高中足球教练在不同的训练阶段,他们的训练行为有显著差异。同时也发现,即使在同一次的训练活动,在不同动作的情境中,教练的训练行为也会有差异。教练指导行为会仿照不同训练背景而有所改变。教练员的领导效能具有个别训练情境之差异性(context speciric),也就是说,有效的领导行为是随着成员本身及成员所处的特定运动情境而变的。郑汉吾[2]也指出,每一个教练有自己所属的训练方式,不同训练情境也会产生不同的训练行为,教练所表现出的不同训练形式,应该与该次训练的重点或比赛之准备有关。

总之,有效训练行为是有赖无数影响因素的互动而来,教练有效训练行为在不同状况存在不同影响因素,与运动员的个别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特定运动情境相关,也就是说,教练训练效能具有训练情境的差异性。真正的训练效能,有赖教练对于训练目标和影响因素之间互动了解与掌握,因而,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境的最适合训练模式。这结果或许是令人沮丧,尤其是对试图建立有效训练模式的研究者而言,不过,教练仍然可以从诸多成功(绩优)教练研究中加以归纳,进一步对自己的训练行为加以比较验证,应该可以从而获得符合自己需求的理想模式。

2.4 有效训练行为的外在因素

训练时间与经费、场地与器材。高校学生运动员训练时间不足,训练经费少。没有好的训练场地、器材设施,这样就无法保证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进行。近几年来,学校都不断改善自身的训练条件。但通过学生运动员对学校训练条件的评价,可见大部分学生运动员对学校场地、器材等训练条件的评价是不太满意。如果仅仅就场地各条件来衡量,高校自身的条件就难以满足运动训练的一般要求。再加上在其它训练条件保障方面和专业运动队相比,差距就更大了。比如,高校缺少先进的训练诊断仪器,几乎没有学校为运动队配备血乳酸分析仪等一些简单的训练仪器。高校还缺少帮助运动员有效地恢复疲劳的器材设备。所以目前高校的训练条件还难以满足进行高水平运动训练的要求。这种状况赶不上国外的高等院校,与国内专业队的条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训练保障条件落后,是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绩低迷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

3 结论

礼仪训练与行为自律实效研究 篇9

一、礼仪教育训练的实施

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内容之一, 我们既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又要践行中华民族的良好礼仪。

(一) 做细做实礼仪规范

学校成立了礼仪队, 由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实验班部分学生组成, 他们跟校外的师哥师姐们建立联系, 在日常生活学习之余交流实践经验, 在规范自己礼仪规范的同时, 还出席学院的大小活动, 给学生树立礼仪典范。另外还在学生中招募了礼仪志愿者, 要求为全院师生做礼仪榜样, 比如在教师节期间, 志愿者们就在学院教工食堂门口迎送教师, 食堂内为教师送餐、收餐盘、指引入座。学习礼仪之后, 学生自己在学生餐厅做出光盘行动标识, 自己把标识贴在每一张餐桌上;在教室的每个灯的开关处, 学生志愿者们自己制作成漂亮的节能环保卡片, 镶嵌在每一个灯座开关上;在厕所, 你会看到来也冲冲, 去也冲冲的卡通标识, 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礼仪教育, 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二) 丰富课程设置

鉴于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生礼仪素质较低的现实, 首先在学院所有系部都增加了公共基础课程《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所有学生都重温我国优秀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文化传统来传承历史、吸其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学习礼仪的基本。学生的自主活动是礼仪训练的目的, 所以礼仪训练离不开活动, 活动也是学生进行礼仪训练的空间, 它是提升学生礼仪思维能力的真实载体, 同样也是礼仪训练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通过日常活动才能践行礼仪规范, 最终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因此, 在完善课程设置的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日常活动课, 日常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 学习生活经验、体验工作岗位, 以促进他们知情意行相统一。

(三) 规范礼仪教育内容与形式

改变以往书本中对礼仪的死板的一些动作讲解, 充实礼仪内容, 发挥学生的参与式学习模式。学生的礼仪训练内容从学校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到社交礼仪、职场礼仪, 全面概括了从一个人的仪容与形象礼仪、涉外和餐饮、娱乐礼仪到社交礼仪、沟通与职场礼仪、科技时代礼仪、商务礼仪, 即一个高职生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所需要的礼仪礼节要求, 而对于这些礼仪礼节所要求的具体的站姿、走姿、坐姿、引导、微笑、发型服饰等等则是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引导他们采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提问法、角色扮演、游戏、说唱、人体雕塑、歌舞等形式, 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二、礼仪训练教育的结果

经过一定时期礼仪训练, 学生的礼仪现状有了明显的改善。再次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专业2013级6130301 班、2014 级6140301 班学生, 环境设计专业1140303 班、1140304 班, 市场营销5140401 班、5140501班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取网上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 的学生认为穿拖鞋进教室既不尊重老师又不文雅;90%的学生能够争取做到礼貌用语、谦和待人;在尊师重教方面, 有95% 的学生选择不论何时何地见到老师时都应上前打招呼;在餐厅打饭时有91% 的学生认为应该说声“谢谢”;在坐人工售票公交车时, 89% 的人主动交钱买票, 有故意逃票经历的占1%;在调查出勤情况中偶尔旷课、迟到的占3%, 从来没有旷课、迟到的85%;“不带食物进教室”的学生占94%, 过马路闯红灯, 选择从未闯过的占12%, 偶尔闯一次的占30%, 经常闯红灯的占8%;同学之间比名牌、比阔气, 盲目追求潮流占9%。礼仪训练前后对比, 结果如下图:

三、礼仪训练教育与行为自律

礼仪训练的比较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能力是与一个人接受礼仪训练的程度息息相关的, 换句话说行为就是礼仪训练的结果。职业教育中通过礼仪训练不仅传承了文明又规范了高职生的行为, 它是基于礼仪知识上的一种“导行”训练;也是一种以礼仪为抓手的“融行”训练, 同样也是达到知行统一的“育行”训练。

(一) “导行”训练

“导”就是用良好的礼仪引导与疏导, “行”是学生的行为, 它是礼仪训练的目的。高职院校的礼仪训练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礼仪知识条条框框的讲解, 而是建立在礼仪知识基础上, 提升学生行为的实效训练与教育, 高职生不同于初高中学生, 他们都已经成年, 对于自己的就业职位与方向都有了自己的判断与决定, 他的行为将部分决定自己未来的生活。在人才招聘会现场, 一个坐没坐相, 站没站相, 走没走相, 没礼貌, 不讲究卫生的应聘者, 无论何时他都不会面试成功的。当一个人处在一个情境中, 他首先是去判断, 根据所处状况和自己的位置去决定自己的行为, 从而才有了遇事后不同的个人行为, 这完全是行为和意识自主性的体现。一个人接受了良好的礼仪训练, 那么他基本的站、立、走、说话用语、语音语调都能显示出来, 甚至一个人的个人卫生, 衣着服饰都是自我形象素质的体现。当你看到一个人对于长辈或晚辈, 微笑着打招呼, 挥手与人告别, 侧身避让对方, 主动道歉, 谦和礼让等等行为, 你会不自觉的竖起大拇指, 这种端庄的行为, 并不是背着条条框框去做的动作, 它完全是一种在礼仪知识基础上引导自主行为动作的过程, 因此礼仪训练就是一种导行训练。

(二) “融行”训练

学校的礼仪训练不是一种比较细微末节的或表面形式的礼仪训练, 而是一种以礼仪为抓手的行为训练, 礼仪训练和行为训练是融合的, 因此礼仪训练又是一种“融行”训练。从单一角度上讲, 职业院校的礼仪训练实际就是行为训练, 礼仪就是行为的准则, 行为就是礼仪的反映。总结学校的礼仪训练内容, 从仪容与形象礼仪、涉外和餐饮、娱乐礼仪到社交礼仪、沟通与职场礼仪、科技时代礼仪、商务礼仪, 贯穿始终的原则就是诚信、友善、尊重与秩序, 他们是礼仪训练的基本原则, 也是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1. 诚信

诚信是指诚实不欺, 言行一致, 真实可信。“人无信不立”, 诚信是生命的动力, 是生命的源泉, 千百年来, 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诚信是行为的基础, 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条件。所以一个人首先就要做一个真实守信的人, 之后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如果一个人有了诚信, 他的行为自律也便有了基础, 因此学生的行为自律不论学校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还是社交礼仪、职场礼仪都是从诚信开始的。

2. 友善

“友”的意思是友好, 一个人要表现友好, 这是对他的行为要求;“善”就是心地善良, 心存善意, 这是礼仪基本的心理要求。如果一个人的外在行为离开了基本的内心要求, 那只能是违心伪善, 而如果只强调内心的善意而淡化外在的行为, 又会产生误解, 所以友善要求是礼仪与行为的统一。换句话说, 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礼仪准则之一, 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

3. 尊重

是否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礼仪的外在表现, 也反映一个人的礼仪文化修养的程度。在我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中, 经常会见到不尊重他人的事情发生:恶意损坏别人的劳动成果,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任意打断别人的话, 跟对方交流时东张西望, 讲话粗鲁野蛮等等, 这些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表现。而礼仪就是要求用平和的心态尊重周围的每一个人, 用我们发自内心的自然的行动去对待每一个人, 因此尊重是礼仪教育的基础, 行为是尊重的归宿。

4. 秩序

秩序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遵守秩序, 不论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秘密环境中都要以礼相让, 先人后己。如果大家都不注重礼仪与秩序, 整个社会将会陷于混乱, 也就没有公平公正。而礼仪就是让我们做到礼让与迁就, 遵守公共秩序, 维护社会环境, 因此秩序就是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稳定的行为模式、结构和状态。

(三) “育行”训练

知行统一是礼仪训练的最终目的。“知”就是知识, “行”就是行为实践, 运用所知道的知识去指导行为实践, 就是“知行”, “知”为“行”提供基础, “行”为“知”体现价值。有“知”无“行”, 徒有其表, 无“知”而“行”, 必将大败, 所以先“知”而后“行”, 以“知”指引“行”。礼仪训练就是要求在传授基本的礼仪知识的同时, 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 使学生不论在学习、生活、家庭、社会、职场, 都言行一致, 知行统一。所以礼仪训练自始至终又是一种“育行”训练。

四、结束语

总之, 礼仪训练在教学和实践中承载了提升学生自律行为的载体, 它在增强学生的礼仪素养的同时提升了高职生的自觉行为, 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 为现代高职的教育理论再次添砖加瓦。

摘要:一个人的行为能力是与一个人接受礼仪训练的程度息息相关的。职业教育中通过礼仪训练不仅传承了文明又规范了行为, 它是基于礼仪知识上的一种“导行”训练, 一种以礼仪为抓手的“融行”训练, 同样也是达到知行统一的“育行”训练。

关键词:礼仪训练,导行,融行,育行

参考文献

[1]严薇.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7.

[2]王景平.礼仪课程教学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2) .

[3]农世山.礼仪教育的实用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健康行为训练 篇10

1培养大学生健康行为的目标

1. 1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

研究显示,五成以上的大学生没有重视养成健康观念的重要性,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不够重视,往往是开始生病时才反思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健康观和健康意识是人们摒弃不良习惯、维护身心健康的基础。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危害身体健康的行为,由于大学生普遍对危害健康的行为认识不足,缺乏对健康知识的正确认识,往往做出危害身体健康的行为。大学生们处于身体强健期、生命力旺盛期,普遍认为年轻就是放松的资本,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健康问题。所以, 要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对健康意识的重视,了解健康的重要性,懂得健康与运动的关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观, 注意公共卫生,预防流行疾病; 矫正平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达到自身的健康。大学生要正视自身的健康问题,正视自身的健康与疾病,为未来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1. 2推动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建立健康行为是一个需要大家不断努力和促进的过程。 健康行为的建立存在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生活中,它既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态度转变的过程。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书本阶段, 不能只是停留在课堂教育中,而要付诸实践。教育部体育教学部门曾调查,当代社会中不少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仍旧停留在表面的技能讲解,并未与大学生实际结合,从提高其身体素质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课程。

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能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好处,能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和体会到健康行为实践活动带来的健康效应, 摒除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健康影响,强化身体,有益身心, 增加学生对健康实践活动的信心。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要以多种形式、多样化的组织团队进行,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多样化、具体化、个性化的健康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身体健康得到锻炼的同时有所收获,从实践中收获乐趣, 收获情感,收获知识。同时,大学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实践活动,让自己真正参与到健康实践活动中去,改掉无节制的玩手机、玩游戏的坏习惯,走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进行体育锻炼,进而达到增强身体健康的目的。

1. 3学习健康知识,提高自身健康能力

健康行为是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外在表现,大学生要通过各种体育锻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增强体质和维护身心健康,要利用一切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来促进身心健康。 现在大学生普遍漠视健康问题,认为精力旺盛,不需要在乎健康问题,所知道的关于健康的知识少之又少。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超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良好,而从生理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的体育测试时,测试结果又告诉我们,近一半学生未达到健康的硬性指标。要让大学生们形成健康危险行为的意识刻不容缓,让他们认识到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问题,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则是一个人最大的资本。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与强化,还要靠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运用健康教育的手段使大学生通过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健康知识、疾病知识来了解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学习克服不良生活习惯的方法,将知识转变为动力,改掉自身的不良健康行为。

2改进学生健康工作的对策

2. 1建立和完善健康课堂教育

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的最基本的手段,当前我国高校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这类课程主要以选修课为主,并不能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的目的,而且所讲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琐碎的健康常识,并没有统一的教学体系,并且也没有被纳入教学计划。这样,大多数大学生就不能学习到成体系的、完善的健康教育课程,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非常不利。不少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持排斥和懒散态度,国家体育部调查显示,对基本的早操安排,近60% 的学生认为没有意义。高校的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从基本的健康知识出发,讲授有系统、有条理的健康知识课程,把零散化、 非正规化的课程变成系统化、正规化的课程,并纳入统一的教学体系,使健康教育课程惠泽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健康教育知识,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2. 2大学生要进行自我管理

无论什么事情,只有外界的关注和重视是不够的,必须要提升自身的意识,大学生对健康的态度亦然。健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是建立在大学生自我认知感悟基础上的,健康行为教育的主体就是大学生,要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首先要从主体出发,让大学生正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切实的参与到健康行为的实践活动中去。大学生都是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发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大学生危害健康的行为,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对健康概念的认可,并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强化,自我锻炼,达到减少健康危险行为的目标。

3结论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备受社会的关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体重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体重的上升引起的是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许多大学生在学校里缺乏运动,导致体质下降,引发健康疾病,所以对大学生身体健康行为指标的研究颇有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身体健康行为指标的研究,提出了大学生的健康行为目标,针对目前的大学生健康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呼吁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对健康行为的重视,达到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指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苏喆,等.促进身体锻炼行为的阶段性改变理论研究述评[J].山东体育科技,2008(4).

[2]曾永忠,董伦红,等.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理论研究:影响因素分析与理论模型构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4).

上一篇:政策机制下一篇:内部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