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测量

2024-05-02

数学测量(精选十篇)

数学测量 篇1

一、探索基本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 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基本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 仍然是图形测量内容的重要方面, 但教学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套用公式进行计算上, 以至于将这部分内容简单地处理为计算问题。实际上, 对基本图形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探索和应用, 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而且对于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和图形间的相互关系, 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发展空间观念也大有好处。

下面以圆的面积为例说明以上想法。对这部分内容, 教材的基本处理方式一般是将圆等分为若干个扇形, 然后将这些扇形“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分的份数越多, 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接着, 引导学生分析圆的周长和半径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由此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那么, 学生是如何探索圆的面积的呢?下面看一个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 我就给了学生比较大的探索空间, 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圆的面积的问题。下面是学生的做法:

(1) 圆中“得到”一个内接正方形。

学生:如图1, 我们把圆形内部折出一个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求出, 但是不知道多余的四个图形的面积怎么求。

(2) 圆中画小方格。

学生:如图2, 我们在圆的内部画出很多小方格, 中间的小方格好数出来, 但是旁边不满一格的不知怎么办。

(3) 教材中的方法。

仔细分析学生的不同想法, 不难发现它们不仅有趣, 而且都蕴涵了重要的思想——化曲为直 (或以直代曲) 。即处理曲边图形的测量, 要将它转化为直边图形。但是要用“直”代替“曲”的话, 就要细分很多段, 这样用“直”代替“曲”的误差才不会太大。这就是为什么教材上要设计将圆等分为若干个扇形, 也就是极限的思想。

再看学生的想法。第一个想法, 无论学生用圆内接正四边形, 还是圆外切正四边形, 都是想用“直”代替“曲”, 学生注意到了圆的对称性, 所以选择正四边形。由于太具有挑战性了, 因此学生感到困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剩下的四块曲边形像什么图形, 像不像三角形?能不能用三角形代替它?剩下的类似三角形的曲边能不能再用小的三角形代替?这实际上就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不断逼近圆, 即刘徽的割圆术。其实, 学生的想法与教材上的方法是一致的, 教材也是在“割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 教材把圆割成小扇形后, 将这些小扇形重新拼摆。第二个想法是画方格。学生这种想法应该来自对面积测量意义的理解, 就是要数面积单位的个数。这种想法是最原始的, 但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如果小方格再细分, 与圆的面积就会更接近。学生的想法中, 既有对面积测量的本质认识, 又有以直代曲的思想, 当然这个方法在小学阶段没有办法得到圆的面积公式。

有的教师考虑到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 认为在小学阶段, 学生只要知道同圆的面积公式就可以了, 不需要经历探索过程。在这点上也许无需达成共识, 但鼓励学生经历基本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还是重要的。

二、探索不规则图形及物体的测量方法

对图形测量方法的学习, 不能仅仅停留在规则图形上, 还应探索不规则图形及物体的测量方法。实际上, 在这些探索活动中, 学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测量 (如面积、体积) 意义的理解, 还初步体验了重要的思想方法。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用方格纸覆盖近似测量。例如, 学生可以尝试估计自己鞋印的面积。他们可以在鞋印上画正方形格子, 计算鞋印覆盖住的整方格数, 由此得到鞋印面积的不足近似值;再计算被鞋印接触过的所有方格数, 由此得到鞋印面积的过剩近似值, 鞋印的实际面积介于二者之间。学生还可能认识到方格分得越细, 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越接近, 这种认识实际上蕴涵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

学生还可以探索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 (如土豆) 的体积等一系列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些测量活动中, 学生可以综合应用生活经验、数学知识、其他学科的知识, 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数学思考的能力。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 篇2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有个任务,要去做一块新黑板,我先量一量旧黑板。糟糕了,没有尺子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用哪些物品来测量旧黑板呢?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3.教师提问,幼儿自由交流:测量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量的?为什么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结果不同?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五)活动延伸:请客人老师一起测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体验测量工具长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

活动总结

论数学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价 篇3

小学数学教学结果的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也就是说,教学成效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直接考查依据的,而学绩是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因此命题的合理性与评分的客观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小学数学教学结果的评价

1.评价内容要科学

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往往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或实物模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学生评价时,应重点考查学生结合具体材料对所学内容实际意义的理解。第二学段,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对概念、公式和法则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

(1)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评价。以往对数学知识的测验主要集中评价学生是否记住一个概念的定义,给出或从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概念的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概念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概念。但是对概念的理解远不止这些。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自己举出一定数量的有关这一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能够在几个概念之间比较它们的异同,并且认识到这些不同的概念所对应的不同解释;能够将概念从文字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像的或口头的表述。所有这些与概念有关的能力对于应用概念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数学知识掌握的评价应从模仿、记忆走向理解、应用,数学习题的设计要关注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对数学技能掌握的评价。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大量数学都包含有技能的特征,传统的教学和考试也集中在这一方面,但却很少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隐含在技能应用中的各概念之间复杂的关系,更少评价在数学思考过程中看不见的解题策略的使用情况。新课程强调,对技能的评价不只是考查学生技能的熟练程度,还要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以及不同的解题策略的运用。因此,对技能的评价既要考查学生实际执行这些技能的情况,又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个规则。比如,估算是一个与计算技能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技能,学生必须知道各种估算的方法,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到估算,以及为什么估算能解决问题。

(3)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实际上强调的是对数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而必须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解决有关的问题。

2.评价方式要多样

(1)即时性评价。即时性评价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对于学生某一行为表现,给予适时鼓励和价值判断。即时性评价是一种较行为观察、日记、情境测验、成长记录袋等质性评价方法更直接、明确、简易的评价方法,具有及时性、易行性、激励性、广泛性等特点。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评价要适度,要客观、恰当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即时性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口头激励,有体态语言(如微笑、抚摸、注视等),还有书面评价(如作业中的即时性评语),适当的时候可奖励小礼品等。

(2)数学考试评价。数学考试评价可分为笔试评价和面试评价。笔试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素质。但笔试有其局限性,学生有创意的想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动手实践能力有时无法体现,而面试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数学考试评价可分为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①平时评价。平时考试应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可就学习中的某一概念或某一部分知识点进行单项考试,也可就某一个或二个单元的知识,综合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可用面试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阶段性评价。阶段性考试主要指期末考试,可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

3.评价主体要多元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应该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家长以及学生和自我之间针对学习情况与个人发展进行的对话。因此,在某个单元结束后,为了更清楚、正确地反映出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平时数学的学习过程,设计一些表格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

4.评价结果要合理

概括地讲,评价结果的呈现有定性和,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评价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评价时应采用鼓励性语言,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评价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体来说,评价的呈现方式包括评分或等级、评语、成长记录等。

(1)评分或等级。根据对分数的解释,评分可分为绝对评分和相对评分。我们常用的百分制属于绝对评分,每个学生的分数都是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的。相对评分一般指的是等级制,是指学生的分数和等级在整个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如标准分数、百分等级等。等级一般分为四等: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对学生某一方面表现评定为D 等时应非常慎重。定量评价可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等级制,无论哪种评价方式,都有优点,也存在缺点。但如果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并且正确处理评价的结果,就能够使评价趋向公平、公正和合理。为此,教师在解释学生数学测验分数或等级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测验分数或等级描述的是学生学会的行为或目前所具有的水平;②分数或等级提供的是对学生数学学习成效的一种估计,而不是确切的标志;③单独的一次数学测验分数或等级不能作为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评判的可靠依据;④数学测验分数或等级表明的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行为表现,而不是解释表现的原因。

(2)评语。定性评价可采用评语的形式,评语是用简明的评定性语言叙述评定的结果。评语无固定模式,但针对性要强,语言力求简洁、具体,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使评语起到提高兴趣、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阶段性评语可分中期评语和学期评语两部分,为了减轻负担,便于操作,中期评语主要写优等生、后进生、特殊生或这一阶段进步或退步明显的学生。学期评语要写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评语要侧重学生的某一方面,要有个性,不要面面俱到、千篇一律。

(3)成长记录。建立学生数学学习成长记录,可以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记录学生学习数学的足迹,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发展需要。成长记录的内容要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整理,要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表,家长反馈表,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探究活动的记录,发现的数学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反思,问题银行,精彩表现记录表,数学日记,期中、期末测试卷等。用成长记录展现学生学习成长、认识反思的过程。

驻波法土壤水分测量系统的数学分析 篇4

随着土壤水分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驻波测量法[1]SWR(Standing-Wave Ratio)因具有快速、简便、可靠和经济等优点,应用及其广泛。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特性,对于今后改进测量系统性能是非常必要的。

1 驻波法测量系统组成

驻波测量法SWR(Standing-Wave Ratio)基于传输线技术中的驻波测量理论,系统都是由高频信号发生器、传感器和传输电缆等构成,如图1所示。其中,虚框部分是测量系统的关键电路,其主要功能是完成数据的采集。传感器的探头与被测土壤共同构成了系统负载。

2 土壤介电常数与含水率的关系

业界普遍认为土壤水分对土壤介电特性的影响很大[2,3]。自然水的介电常数为80.36(20℃,9.807Ps),它要比空气或土壤的介电常数大得多,空气的介电常数为1,土壤的介电常数介于3~7之间。这种差异表明,可通过测量土壤介电特性来推测土壤含水量[4]。根据Topp经验公式,得到不同种类土壤含水量与介电常数的多项式关系[5,6],即

由于负载阻抗直接影响系统输出,所以有必要探讨阻抗与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关系。对于多针土壤探头(2针或2针以上)在分析土壤探针周围的电位分布时,Zegelin等指出[7]:两针探头可以视为平行线结构的传输线;而3~4针或多针探头可以近似视为同轴传输线。对于多针探头,其阻抗为[8]

式中 Zc—土壤探针特征阻抗;

ω—信号源的角频率;

ε—土壤、空气以及水构成的混合物质的介电常数;

c—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l—土壤探针的长度。

土壤探针作为一类非规则传输线,其特征阻抗Zc可运用数学分析中夹逼定理的思想,通过平行线与同轴线特征阻抗的计算公式估计出来,即

式中,ξ为系数,1≤ξ≤2。当ξ=1时,Zc为同轴线;当ξ=2时,Zc为平行传输线。

将式(3)代入式(4)即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公式Zc与自变量之间不是单调变化的,由约束条件限制[9,10],即

综合式(2)和式(5),可导出土壤探头阻抗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系统传输函数在图1中虚框部分是驻波法测量的关键电路,这部分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等效为如图3所示的电路。

在实际系统中,λ/4电缆通常用电感取代。在图3中,ZL为探针和土壤共同构成的负载阻抗。ZL与土壤介电常数和信号源频率有关,但当土壤含水量和信号频率有一个参量相对不变时,另外一个参量作为自变量来分别讨论。

式中 C1—电容;

R—电阻;

ZL—探针阻抗。

显然,式(7)是复数,可表示为

H=Aejφ

式中 φ—相角,;

A—幅值,。

式(8)表示的是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信号之比。根据信号与系统传输理论,通常将其称为系统的传递函数[11]。

由公式(7)得到系统传输函数与系统负载阻抗ZL有关,而由式(3)知,ZL与由电路参数、信号源角频率ω、土壤介电常数ε及探针长度l有关,从而知道系统传输函数与信号源角频率ω、土壤介电常数ε及探针长度l有关。由于上述公式均为非线性关系,迭代关系更加复杂,直接推导传输函数非常困难,而采用MATLAB却很容易。下面的仿真仅以土壤含水率为自变量,而其他为常量来讨论。研究对象是就中国农业大学王一鸣教授研发的SWR-型传感器进行仿真[12,13]。该传感器的长度l=6cm,D=3cm,d=0.4cm,信号源频率f=100MHz。

由约束条件式(6)计算出εmax=56.25,再根据式(1)得到可以测量的最大含水率θvmax=61.457%。在MATLAB环境下,可对式(7)进行仿真,得到以土壤含水率为自变量的系统传递函数关系曲线,如图4所示。

3 结论

大班数学:学习自然测量 篇5

大班数学:学习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筷子、铅笔、吸管等。

2、若干张记录表格。

3、粉笔若干。

4、魔箱和宝藏图。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看谁跳得远”引入活动,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2、学习测量方法。

(1)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要求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测量工具(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

测量结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想法与老师、同伴们交流。

(2)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筷子的一头要对齐桌子的边角,在筷子的另一头用粉笔画一条短线作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要从记号的开始处接下去量,边量要边数,一根筷子,两根筷子,„„最后就能记住桌子长度有多少根筷子长。同时强调测量工具(筷子)必须沿着边测量。(3)幼儿分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 幼儿两人一组,用不同长度的筷子,测量活动室的门、窗户及黑板的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② 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③ 请个别组幼儿交流测量时遇到的困难,并采取哪种办法解决,再汇报测量的结果。

(4)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同样的门、窗户、黑板,为什么都用筷子测量,而结果却不一样?

老师用与孩子一样的测量工具(筷子)进行演示,引导幼儿观察筷子的长短,得出筷子长,量出的次数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数多。

3、游戏:找宝藏。

幼儿从魔箱里摸出一张画有藏宝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运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找出宝藏。

数学测量 篇6

一、 基本式训练

当测量工具的使用讲解结束后,就应该及时安排巩固训练活动,但最开始的训练应安排基本式训练,即与讲解中教师的测量演示相同或相接近的训练,这样学生容易接受,重点训练学生对测量工具使用要领的理解与实践应用,训练次数不宜多,测量2到3种典型的材料即可。在《测量力的大小》的教学中,教师作演示时是在测量物体重力大小,因此第一个训练活动笔者安排了学生测量重力的大小,而且选择了钩码、笔袋、书本等三种典型的材料,训练测量时主要观察学生有没有在测量前先校0刻度线、读数时是否做到平视……测量结果也只做报数式的交流,因而整个活动用时短而精练。

二、 变化式训练

在实际使用测量工具时,我们不可能总是用同一方式去测量单一对象的某个变化量,每一种测量工具应该会有多种测量方式,使它能适应不同对象的测量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测量工具的功用。当学生通过基本式训练学会测量工具的最基本功能后,就应该适当变化测量方式,训练测量不同对象的不同变化量,增加学生对测量工具使用认识的广度与深度,知道测量工具既可以这样测量,也可以那样测量。在《测量力的大小》教学中,在学生经历用测力计测量重力的训练活动后,教师安排了测一个水平拉力的变化式训练活动,要求学生使用测力计测量钩码、笔袋、书本等物体在桌面上拉动时的拉力大小,当然在测量之前也要提出新的操作要领:测力计要保持与桌面水平;拉动时速度保持不变;在运动中读数等,这样的训练活动不但增加了测量活动的深度,同时也为后续摩擦力的研究活动做了操作层面的铺垫,使学生在研究摩擦力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学习重点,可谓一举多得。

三、 提高式训练

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的测量活动不仅是动手操作层面的活动,而且要有动脑思维的参与,这种思维有时是顺向的,有时也会是逆向的。上述基本式训练和变化式训练活动所进行的测量物体变化量的活动是一种顺向思维,但在实际使用测量工具时,还有一种功用是根据设定的变化量去设置物体的变化,这是一种逆向的思维,在测量训练活动中也应该让学生经历,这样,训练的度会更广一些。在《测量力的大小》教学时,教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高式的训练活动:用测力计分别测出1牛顿、2牛顿、3牛顿弹力的皮筋变化,这是对测力计测力活动的反向应用,不但有助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而且还与后续自制测力计活动自然融合,把这一提高式训练活动中测得的1牛顿、2牛顿、3牛顿弹力的皮筋变化记录在一个平板上,只要画上刻度线就可以轻易完成自制测力计的制作。

四、 综合式训练

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科学测量的最终目的是采集和积累数据,从而进行精准化的定量分析,探索发现科学规律。为此在测量工具使用指导课中也应设计综合性的测量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测量工具的综合使用技能,而且还能发展学生采集数据、积累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而发现科学规律,建构科学概念。如在《测量力的大小》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综合式训练活动:用测力计和直尺分别测出挂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时皮筋的弹力大小和伸长长度,如下表:

弹力大小和皮筋伸长长度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综合式训练活动,学生很自然地发展了自己综合运用测量工具进行科学数据采集的技能,同时通过分析发现科学规律:(在弹性限度内)皮筋拉伸越长,拉力越大。

五、 开放式训练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测量工具使用指导课中也应设计开放式训练活动,给学生想象、创新的空间与时间,让测量工具的使用在学生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中得以应用,增加观察实验的真实性。如《测量力的大小》教学结束前,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开放式任务:用自制测力计测量气球反冲力的大小,课内探究时间不够,可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己设计测量方案,课外继续开展测量活动,在提高测力计使用技能的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数学测量 篇7

一、在“放任”中点拨,让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

在本课中,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测量的方法,在三个物体中任选两个进行测量。教师让学生“放任”地思考,学生凭借着一点模糊概念“摸索着”前进。然而,当一部分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采用了不恰当的测量方法时,他们还是一股劲地往前走,直至陷入了僵局”。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才能对自己正在干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干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思维外显”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中,由思维的“放任”到适时地“点拨”,让学生走向成功。

教学片段1:

出示:橡皮泥、土豆、瘪乒乓球。

提问:这三个物体也能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出体积吗?

质疑: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实践:让学生从这三个物体中任意选择两个物体测出体积。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统一归纳测量的方法,再动手实践,而是让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由自己提出测量方法,在动手实践中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在“对话”中共享,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

在交流环节中,教师并没有操作演示,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记录”,即如何分析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如何探索出测量的方法和定好测量的步骤,在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去检验自己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等。让学生都能说说自己的“思考记录”,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必要的“对话”,在对话中“共享”他人的思维成果,从中汲取对于自身有益的成分。一般地说,这也就是一个优秀学生所应具有的素养:在具体地采用某一方法或测量途径前应当对各种可能性经过仔细地考虑,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则应当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对目前的测量阶段做出评估,并由此做出必要的调整,即使出现了偏差,也不会因此而放弃,而是力图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

教学片段2:

交流:研究测量土豆体积的方法。

提问:怎么求它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想到转化策略)

追问:怎么转化?(因为土豆是固体,不好像橡皮泥那样捏成需要的形体)

演示:用“转化”的方法测量土豆的体积,步骤是什么?(学生进行演示实验)

A.测量容器的底面积;

B.在容器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并量出水面的高度;

C.放入土豆;

D.再次测量水面的高度,计算水面上升的高度;

E.计算出土豆的体积。

教师小结:将土豆放入圆柱体容器中,将土豆的体积转化成上升的水的体积。

刚才我们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将土豆放入水中,将体积转化成上升水的体积,将灯泡埋入沙堆,转化成上升的沙子的体积,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将不规则的物体等积变形后求出他们的体积,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发现的眼光、智慧的眼光。

教师结合学生的反馈,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悟“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由测量橡皮泥体积,到一个土豆体积,再到瘪乒乓球体积,学生在不断地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践活动课并不表示一味地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背后更要让学生的真实思维充分得到外显,让学生与学生的思维对话,在思维共享中得到发展。

三、在“调控”中发展,让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片段3:一个土豆可以这样求出它的体积,如果有120千克土豆,该怎么求体积呢?

(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体积大的土豆较重,体积小的土豆较轻,进而体会土豆的体积可能与它的质量有关的数学猜想)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测量出刚才土豆的质量,计算土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填写记录单。

提问:怎样理解土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每立方厘米土豆的质量)

追问:观察每一小组计算出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土豆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比值是一定的。课前老师在网络上查到,每立方厘米土豆大约1.2克。科学家们还通过精密测量出其他一些数据(出示课件)。

提问:你能根据这个比值计算出120千克土豆的体积吗?

反馈:让学生说明计算的过程和列式的理由。

由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推广到计算一堆土豆的体积。在学生经历过“测一测体积—称一称质量—算一算比值”的活动后,把教学的重点落在后面的比一比、算一算上。巧妙借助学生对这个比值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经历了常见的由猜想到验证,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的解决问题策略。

数学测量 篇8

三年级下学期末, 笔者为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自己教学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次解决问题能力非正式前测, 以作为复习的依据。

问题1:爸爸买了两盒一样的巧克力豆, 明明和媛媛每人一盒。媛媛每天吃9颗, 可以吃4天;明明每天吃18颗, 可以吃几天?

问题2:明明在东京旅游, 妈妈给了他525日元零用, 他买了4张纪念卡, 这时他发现自己只剩下25日元了。纪念卡的单价是多少日元?

问题3:大型拖车送火箭从制造厂到发射场, 每小时行9千米, 用了4小时;从发射场返回到制造厂, 每小时行18千米, 需要几小时?

问题4:叔叔进行汽车拉力赛训练, 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程是525千米, 行了4小时, 发现到终点还有25千米。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两个班在解答题3和题4上差异明显。 (正确率见下表所示)

在没有学习路程、速度和时间数量关系之前 (四年级上学期才学) , A班解答问题3和问题4的正确率已经比较好了 (至少是正常的) 。而B班则特别出色。两班的差异让我眼前一亮:两个班是随机分班, B班二年级开始是笔者执教, A班从二年级下学期起是笔者执教。经过一年的教学, 两个班在包括解决问题能力的各个数学能力上看不出差异, 但为什么两个班在解决离散量类型的问题时没有差异 (事实上, 题1和题3、题2和题4是同构的, 唯一的区别是, 题1和题2问题涉及的量是离散量, 而题3和题4问题涉及的量是连续量) , 而在解决连续量问题的时候B班却更为优异呢?为了确定不是外部因素影响了测试的信度, 随后笔者又对两个班同时进行了20分钟小测验, 还在复习过程中多次针对数学成绩后30%的学生进行了专项对比观察, 证实了前面的测试有较高的信度:解题失败的几个同学在解决同类问题时依然表现不佳, 于是我作出了这样的判断:长度单位教学策略对连续量类型的实际问题解决 (特别是路程、速度、时间关系问题解决) 有直接影响;或者说长度单位概念建构的失败是导致学生解决连续量问题困难的原因。

二、得出此判断的依据

笔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学生解决连续量问题不如离散量问题的现象, 这里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牛吃草]一块草地, 每天均匀地生长新草。如果放养6头牛, 8天可以吃完草地里的草。如果放养9头牛, 4天就吃完了草地里的草。如果放养7头牛, 草地的草够吃多少天?

[吃鸡蛋]冰箱里有一些鸡蛋, 养的鸡每天下同样多的鸡蛋。如果每天给熊猫吃6只蛋, 8天后鸡蛋不够吃;如果每天吃9只蛋, 4天后鸡蛋不够吃。如果每天吃7只蛋, 几天后鸡蛋不够吃?

对于成人来说, “牛吃草”问题也是个棘手的题目, 而“吃鸡蛋”问题则是个简单问题。对于没有经过特殊辅导的四年级儿童来说, 能解决前一个问题的百里挑一, 而能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学生则不在少数。“牛吃草”和“吃鸡蛋”是同构的, 为什么前者如此困难而后者则相对简单得多呢?笼统的解释是:后一个问题容易理解, 而前一个问题难以理解。事实上, 调查发现,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能注意到连续量问题相对较难, 他们的解释通常是“学生不理解题意”。然而, 用“不理解题意”来解释这种现象还过于笼统, 什么是“不理解题意”?阅读障碍吗?两者并没有什么差别!离生活太远?没有理由认为牧区小学的孩子会比城市的孩子更会解答“牛吃草”问题!那么, 不理解题意的原因是什么?

笔者的理解是:“牛吃草”问题困难的原因是没有一个现成的和熟知的单位来表示牧草的量, 而后者表示鸡蛋数量的“个”则是儿童在幼儿期就熟知的单位。对许多儿童来说, 感到困难的行程、面积、重量、时间、角度等连续量问题, 如果换成离散数量问题则容易得多。由此可以推断, 儿童是否正确建立长度 (面积、体积、质量、角度、时间) 等单位概念决定着儿童在解决相应量的问题时是否“理解题意”。

因此, 笔者对前述A班儿童在解决问题3和问题4上的失败归因于长度单位概念在他们的大脑里没有被正确建立起来。二年级儿童理解“厘米”“公亩”“平方米”“立方厘米”“ (角) 度”与我们成人理解“千克·米”“米/秒”这样的单位概念有相似的难度。事实上, 在孩子的大脑中, 8个, 8厘米, 8千克, 8小时, 8度 (角) , 这些概念完全不一样, 除了“8个”是真实而清晰的, 其他的概念一个比一个模糊, 从他们解答这类量的问题常常出错——不理解题意、胡乱写名数、周长与面积不分——可以看出来。

正是基于这个判断, 笔者主张重视儿童对连续量和测量单位的理解, 改变长度 (面积、体积、周长、时间、角度等) 量和测量单位的教学策略。

三、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教学策略

支配目前长度认识和长度单位认识的主流观点是这样的: (1) 长度测量教学重点是技能形成; (2) 长度单位教学的重点是单位之间的转换和实际运用; (3) 长度单位和直尺的认识难点是用断尺测量长度和单位的实际运用; (4) “比长短”和“直尺的认识”不用教, 学生都会; (5) 一些教材上安排的用铅笔、橡皮等一般单位测量被测对象的活动尽管符合知识的逻辑起点, 但并不符合儿童的现实起点 (因为学生100%会使用直尺) 。因此, 课改前后, 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教学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依然是技能训练。

7年前, 笔者教学长度和长度单位所采取的策略正好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安排的图2相似:学生使用的测量长度的“尺子”就是把10个红黄相间的厘米立方体用透明胶带粘成的长条。用离散量的表达方式表达测量结果:例如, 右边的数学书的宽是“15‘个’厘米”“铅笔盒的长度是25‘个’厘米”, 用“个”把测量与数数统一起来, 将学生数离散量的经验和能力迁移到长度测量上来, 再迁移到质量、面积、体积、角度测量上去。很明显的效果是:学生对长度和长度单位表示的对象 (概念) 认识非常清晰, 在学习周长和面积的时候, 混淆周长面积的比例显著减少。

两年前, 笔者教学厘米认识的时候, 基于促进学生对连续量对象的认识和测量单位概念的建立, 进一步调整和丰富了教学目标和内容 (如右上表) 。

核心活动如下:给学生提供如下图的5个长度单位, 用复制的方法测量。比如文具盒长“大约6个积木” (第4个, 上到下, 下同) , 如果用圆柱体橡皮 (第1个) 作单位测量, 文具盒的长度大约是多少个单位?估计一下再测出来, 交流一下你是怎么估计的。如果用长方体橡皮 (第5个) 测量呢?在这种结构化的材料操作中, 学生不仅获得正确的长度单位概念, 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这里获得了更有用的数学结构:不同单位表示同一对象——反比例关系的模型, 这正是前述测试题中问题3的结构。事实上, 前述测试题的问题3, 本质上是一个测量问题:将拖车1小时移动的距离当做一个单位, 用两种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个距离——制造厂到发射场的距离, 其测量数据与单位大小成反比例。

这种学习长度测量的经验是A班同学没有的, 有理由相信, B班学生在解决问题3和问题4上的优异表现, 与他们在学习长度单位时的不同方式是相关的。

四、结论和思考

长度和长度单位概念是后续学习其他计量单位的基础, 还是日后学习实数、几何的基础;长度测量经验是倍数、单位1、分数、小数等重要数学概念的自然入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用离散的数数入手测量长度是帮助学生建立长度概念的有效策略。面积、体积、角度测量也应该使用相似的策略。杨利亚等老师在角度教学时从离散的单位角度 (1度的角) 入手, 用单位复制 (数数) 的方法测量角度, 也印证了这种策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提高测量精度 改善测量方法 篇9

井巷贯通是矿井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矿井生产与设计要求井巷间贯通不能出现差错, 如果出现错误, 不仅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 导致巷道改造、报废, 影响工期造成浪费, 而且还危及矿井其它系统及人身安全, 会给矿井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在井下测量中, 采用全站仪与光电测距仪相结合、三架法与悬挂棱镜法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测量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节省人力、物力;采用高精度仪器和简洁的测量方法大大提高了贯通测量精度。而控制网精度的提高则在整体和基础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总之, 井下控制网精度的提高使井下矿井生产更加安全、便利。

2 由支导线终点位置误差的相对误差分析怎样提高测量精度

井下测量的导线点, 一般都是随着巷道的掘进而敷设的, 所以矿井测量过程中一般都为支导线测量。 在贯通后才进行联测和闭合。

在我矿以及大部分矿井的测量工作中, 一般采用的是全站仪测角和光电测距导线, 从而由测角量边误差所引起的支导线终点的位置误差的相对误差公式中, 找出怎样才能更好的减小支导线终点的位置误差。

1) 分析过程中, 我们先求出支导线终点位置误差的相对误差:

2) 井下三角高程测量时相邻两点间高差的计算公式为h= l'sinδ+i-v根据求中误差的函数公式, 对上式求导可得两点间往测或返测的高差中误差为:

由 ( 1) 式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导线测量与测角量边的精度, 测站数目和导线的形状有关: (1) 测角误差的影响与mβ、R成正比, 且导线的形状决定了R的大小, 直伸形较大, 曲折形较小; (2) 量边误差主要与ml成正比, 即与光电测距的量边中误差成正比。

由 ( 2) 式可以看出, 量边误差对高差的影响随着倾角 δ 的增大而增大;而倾角测量误差对高差的影响则随着倾角 δ 的增大而变小。 所以当倾角较大时, 应注意提高量边的精度;当倾角较小时, 应注意提高测倾角的精度。 对于仪器高i和站标v, 则应精确丈量, 防止出现粗差。

因此, 在进行井下测量工作时, (1) 为了提高导线精度, 减小导线点位误差, 首先应注意提高测角精度, 同时适当增大边长, 以减小测站个数, 有条件时, 要尽量将导线布设成闭合圆形, 因为闭合圆形的值要比直伸的值小, 从而使测角误差mβ对点位误差的影响减小。 (2) 在导线测量中适当地点加测一个或几个陀螺方位边。 (3) 对已测控制导线点的方位, 垂直角进行检核。 (4)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导线闭合为附合导线。

3 井下测量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一般采取的措施

由于井下测量的范围大, 测量任务重等特点, 在测量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1) 受井下各种地质条件的影响, 已测的导线点可能出现松动或偏移现象, 影响了测量的精度。

2) 由于井下巷道繁多, 测量控制点密集, 须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测量工作。

3) 资料繁多, 内业任务大。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把导线点尽量固定在牢固的顶板的锚杆上, 并用红漆粉刷, 标明点号;保护好已测的陀螺定向边和各导线点;对已测巷道换种测量方法进行二次观测和联测, 提高观测精度。

2) 测量过程中尽量使导线边距等长, 防止粗差。 同时, 适当扩大导线边长, 减少测站个数, 避免井下测角存在的几种主要误差来源。

3) 联系我矿多年地测数据, 结合预期开采巷道的实际情况, 考虑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对其进行贯通误差预计, 规划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应对措施, 以更高效率完成测量工作。

4) 加强内业管理, 对各种测量成果进行检核, 总结和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测量人员素质。 要求组员做到“ 技术过硬, 有责任心, 注意检核”。 积极学习新的测量理论和测量软件。

4 井下测量的局限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善测量方法

由于受到井下测量工作环境、时间的限制, 在追求测量精度的同时, 也要不断改善测量方法。 在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得到改善测量方法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

4.1 导线点的敷设

一般长度比较长且服务年限较长的巷道敷设导线要用到导线片, 但在巷道标定放线时可采用临时栓点打临时导线, 当巷道开口掘进一段距离巷道稳定后再上导线片, 这样避免了开口放炮或安装溜槽、皮带导致的导线片松动。同时节约了打导线点时间且避免了导线片的浪费。

在同条巷道敷设导线打导线点时, 应根据已知方位把到导线点打到正方位时, 这样保证了整条巷道为同一条施工中线, 不但有利于区队施工也避免了放线交接装单的多次下发。

4.2 皮带中心线的敷设

由于区队所掘进巷道和设计有所出入, 在皮带中心线的敷设时就不能完全按设计上的皮带中心来取数, 在平时的导线记录时注意记下导线点的左右帮距离, 这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皮带中心线的位置, 保证了皮带安装时皮带两边有足够的空间。

4.3 不同测量人员换人观测

导线二次换人观测理论上大家都很清楚, 但在平时放线施工时却很少做到, 由于井下测量环境恶劣且工作时间有限, 测量放线时操作仪器的都是熟练工且测量分工明确, 这样造成了长时间同人观测同人记录习惯, 长时间容易造成系统误差。

4.4内业计算机应用和交接装单的数字化

内业计算除了原始记录以外, 再做好导线计算台账后, 最好直接上到采工图上, 看其和设计导线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台账上的计算成果做个对比, 以便及时发现错误和复检复算。 在下发交接装单是最好用电脑绘图和打印, 避免手误和显示不清造成区队人员误解。

4.5 测量隐患排查的跟进

在科室组织的隐患排查中包括目前施工的巷道即将有立交或贯通关系的巷道距离、即将停头位置, 沿空掘进与老空区硐室的位置关系都要时刻掌握, 以便于在施测放线时有的放矢。 同时注意掘进巷道3 上与3 下煤层保护煤柱关系, 预防3 上与3 下煤层出现合煤情况, 不利于预留煤柱的保护同时留下了安全隐患。

4.6 测量设计的理解

测量人员在收到设计图纸后首先要进行解算、绘图表明设计巷道与其相邻巷道的位置关系, 表明与其有立交或贯通关系的巷道名称和距离、岩柱厚度。做好立交贯通日期预计。同时测量出立交点或是贯通点的标高并标出立交点或是贯通点。

4.7 和区队技术人员与班组人员的沟通

在施工测量现场多和区队技术人员和班组人员多交流, 掌握目前迎头掘进情况, 看是否按测量交接装单的计算数据进行的施工。 掌握掘进激光指向仪的坡度情况, 防止巷道施工出现偏差, 同时对施工人员进行指导, 这样可以对测量成果的运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通过井下测角、量边误差及高差误差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合我矿井下的测量现状, 提出了提高井下测量精度的几点看法。同时结合工作实践, 在改善测量方法和测量成果运用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测量方法,误差,精度

参考文献

改进测量技术 提高测量工作效率 篇10

众所周知,煤矿测量工作是煤矿生产的先锋队,煤矿测量工作在煤矿勘探、设计、开发和生产运营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光电结合型的测绘仪器(如全站仪、测距仪、陀螺仪)和各种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对传统的测量方法、数据采集、资料存储、内业处理、图形显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多源测绘信息的获取、分析、管理、处理及其充分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因此可以说现代测绘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1 测量仪器的改进

全站仪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测绘仪器,是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的优点于一体的、应用前途最好的仪器,集测距、测角为一体的先进仪器。以存储卡、内部存储器或电子手簿的方式记录数据,具有双路传输的通讯功能,能接收外部计算机的指令,由计算机输入数据,也能向外部计算机输出数据。在煤矿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全站仪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可建立煤矿三维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处理的煤矿测量数据处理系统,取代传统的手簿记录、手工录入、繁琐计算等大量的重复性的工作。以全站仪取代传统的仪器进行日常的测量工作,既提高了效益,又加快了速度。

2 测量新技术的应用

1)遥感技术。

遥感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航空遥感作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遥感技术在煤矿测量中的应用已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航空遥感资料可作为进行矿区地形图测绘的资料源,通过像片校正、目视判读、野外调绘等工作,完成地形图的测绘。应用遥感资料,可获取矿区实时、动态、综合的信息源,对矿区环境进行监测,为矿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遥感资料应用于找矿、矿区地质条件研究、煤层顶底板研究等方面,所有这些,都说明遥感技术应用于煤矿测量是煤矿测量实现其现代任务的重要保证。

2)惯性测量技术。

惯性测量系统是一种导航定位技术,具有全天候、自主式、快速多能和机动灵活等优点,它是利用惯性导航的原理,以同时获取多种大地测量数据(经纬度、高程、方位角、重力异常和垂线偏差等)的一种技术系统。这种系统能够以整体大地测量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同时确定三维坐标和大地水准面,使定位和导航的精度稳定且显著提高。惯性测量系统在煤矿测量中的应用主要是在煤矿井下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井下测量的各项工作,主要是井下定位等,还可应用于地面领域,主要进行管线测量和地表沉降观测等。

3新软件在内业处理中的应用

3.1利用AutoCAD建立绘图模板

AutoCAD以其强大、美观、准确的制图功能,已广泛地应用于煤矿测量内业处理工作中,图纸的绘制已完全由手工绘制过渡到了计算机绘制,但在利用AutoCAD绘图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大量的重复工作以及在图幅、字体、线型等方面的不统一、不规范现象。

1)制作线型。由于煤矿测量图形中有许多专用的线型来表示一些专门的地质构造,如井田边界、保安煤柱线、陡坎线、断层上下盘、不同的煤巷等。AutoCAD本身提供的线型往往不能满足绘图的需要,因此,要专门制作一个测量专用的线型库。

2)建立图层。合理的设立图层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一定要认真分析图纸设立图层数及名称,选定的颜色、线型、线宽一定要和实际符合。

3)建立坐标系。AutoCAD默认的坐标系是高斯坐标系,而测量使用的坐标系是大地测量坐标系。为了在制图过程中准确地输入坐标来确定测点,应首先把坐标系转化为大地测量坐标系。

Processingmethodforcontrolsurveylength

projectiondeformationexceedingtherequestofthecriterion

DONG W en-qi HAN Dang-jun

Abstract:InlightofcontrolsurveylengthprojectiondeformationexceedingtherequestofthecriterionwhilesettingoutlayoutsurveyonBao-Fu highwayinHebeiprovince,itanalyzesthecauses,putsforwardfoursolutions,andmakesspecificillustration.Finally,itpointsoutthat:it shouldbetreatedaccordingtofieldconditioninactualmeasuringworkandbemaderationalselection.

文章编号:1009-6825(2011)07-0210-02

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仲军华

摘要:简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分析了传统城市规划方法的不足及GIS数据模型在城市规划中的优势,并针对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更加合理、高效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规划设计,应用中图分类号:TU 198

1地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产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正逐渐进入社会经济的诸多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学习和应用这一信息技术,它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的技术交叉发展的产物,因此要给出地理信息系统的准确定义是困难的。目前,国内专家比较广泛认同的概念是:地理信息系统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的,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

2基于GIS的城市规划设计

2.1 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与不足

现有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使用的软件基础是AutoCAD或者是基于AutoCAD基础上的二次开发的商业软件,软件设计的出发

4)定义文字样式。绘图时要用到很多的文字样式,所以提前定义,把该定义的文字样式保存在模板中,随时使用。

5)定义模块。模块是绘制好的制图符号和较复杂的地质构造,如断层、钻孔、井口、指北针等等,制作成模块后,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以上几步工作做完后,把其保存为一个新的模板就可以了。

3.2 Excel在内业计算中的应用

煤矿测量导线计算方法虽简单,但手工计算容易出错,我们可以利用Excel中的函数和公式,编出适合煤矿测量特征的导线计算表格,提高工作效率。Excel系统提供的Ⅱ大类400余个函数,完成各种复杂的计算,从而保证了计算成果的准确性和精度。同时还利用图表系统自动生成的功能,自动生成导线图形以及时检查成果的正确性,方便直观;另外还可以用Excel2003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对各种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查找、分类汇总,为数据处理和计算提供了便利。主要步骤有以下三步:1)制作表格,表格一定方便合理;2)公式编制,编制时要保证精确性和准确性;

文献标识码:A

点是精确反映空间对象的相对位置,满足工程制图的需要。在数据存储方法上只强调图元的存储,而不关心图元之间的关系表现。在这类软件基础上的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实体对象变成了一些只有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的点、线,对现状和规划成果的指标查询和统计困难而且不精确。规划成果的表现上也是以平面的二维图形表现为主,三维图形往往和二维图形中的实体没有太大的联系,其生成的实体也是非真三维实体。由于软件数据组织及结构原因,割裂了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之间的联系,同时数据缺乏时态联系,使得在CAD软件基础上城市规划设计在数据分析、数据量化统计、查询等方面给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 GIS数据模型在城市规划中的优势

基于GIS的城市规划实际方法使用GIS软件或者是在GIS基础上二次开发的商业软件,软件使用空间和属性数据在地理空间

3)自动生成简明直观的检查图形,以便检查计算成果。

4 结语

本文从煤矿测量工作的外业测量、内业计算方面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进行分析研究,论述了煤矿测量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发展和进步与测量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发展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煤矿测量只要不断地融入新的科学技术,才会更加高效地提高煤矿测量的效率,更加精确,更加智能化,自动化。

摘要:简要介绍了煤矿测量工作的外业测量、内业计算两方面的新技术推广及应用情况,论述了煤矿测量工作与测量科学技术及计算机开发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煤矿测量只有不断融入新的科技,才能更加高效、精确地提高测量水平和精度。

关键词:煤矿测量,测量仪器,软件

参考文献

[1]郭志达,汪云甲.矿山测量的现代化任务与工矿区的可持续发展[J].测绘通报,1997(6):97-99.

[2]高金辉.国内外矿山测量仪器现状及发展趋势[J].矿山测量,1998(1):123-124.

上一篇:表面工程下一篇:晋城煤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