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地籍一体化

2024-05-23

城乡地籍一体化(精选四篇)

城乡地籍一体化 篇1

首先,在资源管理方面,地籍提供全面、准确、现势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等成果资料。这些地籍数字资料,看起来很枯燥,实际通过对特定时段各类土地数据的调查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并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节约利用以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提供决策依据。

最后,从整个国土资源的发展态势看,地籍基础工作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3S”(GIS,GPS,RS)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地籍工作带来全新的变革,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进一步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建设各项业务工作的深入发展。

总之,地籍工作是依法、统一、规范、科学管理国土资源的需要,是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依法行政、树立政府良好社会形象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需要。

1 我国地籍管理发展现状

地籍信息化管理开始于19世纪,发展于20世纪,我国地籍管理工作的开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土地管理制度的原因,至今为止大多数地方还实行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分开管理的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农用地转成建设用地,原属农村的部分区域正逐渐变为城市的区域;同时,由于土地整理的实施,使得原属建设用地的村庄、废弃的独立工矿地变成良田。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在城郊结合部分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之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因此,人们希望从整体、统一的角度管理城镇、农村土地,实现城乡地籍的一体化管理。

地籍信息系统(cadastr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IS)建设是建立和实现地籍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技术保障之一,是实现土地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也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具体工作。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县、市就己经开始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由于土地调查成果的土地分类系统和基础框架不同,绝大部分县市都是在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在城镇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的基础上建立了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由于人为地将一个完整的系统分成两个系统,给土地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和问题,如因为两套土地分类体系都没有将一个市、县的土地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分类结果必然是既相互包含、又相互独立,其统计结果必然造成失误,使基此的各种决策和规划出现偏差:又如,由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离,致使土地利用规划在城镇外进行,从而导致城市膨胀、耕地锐减。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城乡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分类、统一管理的地籍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部在地籍工作“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现地籍信息化和城乡地籍一体化作为奋斗目标,同时颁布了新的城乡一体化土地分类标准,为城乡一体化工作做了标准化方面的准备。“十一五”期间,地籍管理将加快由传统地籍向现代地籍转变,基础和保障作用将得到更充分地发挥,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是在实现地籍管理基本全面覆盖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土地产权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体系,构建统一的土地管理基础平台,构建地籍基础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土地统一分类、统一调查、统一登记和统一统计,保证土地数据真实和土地产权清晰,提供全面、优质、便民的土地登记查询服务,基本实现城乡地籍统一管理。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建立土地统一调查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国土地数据,建立城乡一体化、四级(国家、省、市、县)联网互通的土地数据库:城镇地籍调查覆盖率达到10%以上,村庄地籍调查覆盖率达到95%。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整理地籍管理各项成果,建设多库合一、多功能合一的地籍信息系统。严格依法做好土地登记、土地权属登记等工作,保护广大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建设统一的土地登记体系和地籍信息系统。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开发应用统一标准软件,以县级为基础,建立自上而下的、统一的土地登记体系,实现土地产权登记信息的异地查询、信息共享、逐级汇总分析;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建立包含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地信息数据库、土地遥感影像库、基本农田数据库等多库合一的地籍信息系统。加强地籍网站建设,逐步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地籍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管理。

2 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就是依据国家政策法规,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的数据纳入到同一模型下进行管理,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变更、输出,以达到同步管理城镇地籍数据和农村地籍数据的目的。简单的说,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就是对城乡土地的权属、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质量实施一体化统一管理。以后的发展不仅在数据库上实现一体化,而且在概念上、政策法规上实现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土地作为资源、城镇土地作为资产管理的局面,从资产的角度统一管理土地(将农村土地作为农民集体组织的资产),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保护耕地,推进三农改革,缩小城乡差别,为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奠定基础。城乡地籍一体化使城镇、农村土地在同一分类、同一权属管理单位、同一数据库下进行管理,减少因土地分类体系的不同带来的矛盾,减轻每年变更调查汇总时因城镇土地面积与农村土地面积数据不匹配带来的不一致。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也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工作。实现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的信息化,不仅能及时掌握整个辖区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保持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现实性和适用性,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的规范使用提供决策依据,也是实现科学管理土地资源、全面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的有效保障手段。

现有资料表明,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技术来建立城乡地籍一体化地籍数据库,能够实现城乡地籍和地籍图、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是现代地籍管理发展的方向门。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还是一项新型研究,实现这一研究,对于土地管理部门真正实现科学管理土地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无论从时间、费用和作用来看,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的建设都是重中之重,都是整个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精髓所在。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籍工作的经验,以地籍管理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地籍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地籍管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指出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是一种趋势,最后分析探讨了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城乡地籍一体化 篇2

关键词:数据质量控制;独立元素;相关元素;闭环检核

地籍调查中权属要素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关键元素,决不允许存在正确性、合法性之外的质量问题。因此,数据生产质量的优劣,将成为地籍测绘市场买方的需求主流。因而也直接关系到数据生产者的生存和发展,成为数据生产者当前的技术创新主攻方向。

1 数据元素类型

元素是空间地物、一般物的抽象对象及其属性的统称,数据是元素的数字表达形式统称,元素和数据是同一个地物特征的二层表达方式。因此即便校对,其可靠性仍然较低。

2 数据关系类型

分为逻辑关系、几何关系、拓扑关系和统计关系。

3 数据质量控制的概念

数据质量控制的概念从发展角度可分为传统的质量管理和现代质量管理模式。

4 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数据质量控制按照设计、生产、总检三阶段来控制,概念上较清晰,实践上也方便易行。

4.1 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主要是通过方法、工艺流程、系统的功能等从整体上给予质量保证。包括三个方面:

(1)工艺流程设计主要原则:①作业流程内部工序之间在逻辑上连续、层次分明、结构关系紧密;②将有效的检核方法科学地设置到数据采集、数据输入、数据加工、数据传输等相应工序的关键点上;③检核功能设置要求简洁、经济效益最大化、检核系统化、检核早期化(初始化)。

(2)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化”。在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生产之际,关键是对所有影响作业质量的岗位及其人员,明确其质量标准、质量职责,以及相应的权限和相应的奖惩。通过对人这个关键因素实施有效的技术责任、质量责任控制,达到从基础上控制数据质量之目的。

(3)系统设计:

①人工系统的工艺流程设计。应在目标分析、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吃透工序间的紧密关系和连续性,突出一体化的整体性,并在相应的工序检核点建立模型、实现检核功能。数据分析中重点是做好“数据质量控制”的五项工作。

②信息分类编码数据结构的内涵设计。应突出其统一性、完整性和唯一性,实现对质量的有效控制。

4.2 生产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

(1)元素检核:

①元素的检核亦分为独立元素和相关元素二类。(下面如无特指,即为独立元素检核)。独立元素主要是运用质量特性对其进行正确性检验。一般为人工检校,应注意其效率低、出错率高。如果采用计算机二次输入检核法,则形成较显著的重复劳动。在目前手段下虽然出错率可明显降低,但经济效益不可行。检核的主要内容有:正确性 、完整性 、合法性 、一致性 、可靠性 、时效。

②对独立工序间的同名原始数据,可采取单一渠道集中采集,汇编于一个综合性载体,并区分出独立元素,这样独立元素只需检核一次,在系统中在独立工序间建立相关数据库,可避免多载体、多头采集,转抄的重复操作。

如有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宗地图、宗地关系图等N个载体,其同名数据为M个,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则可减少数据元素操作次数为M(N-1)次,或者说可避免了M(N-1)次操作出错机会。这可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

③相关元素检核在数据关系类型中已作有关介绍,这里不再复述。

( 2)知识性、经验性检视

是通过人的智力活动来完成的。如:

①技术路线、设计思想、技术方案,闭环作业方法的执行情况审查;

②旧街坊内部,控制簿弱区域建筑物位置产生质量问题可能性的分析;

③道路、水系、管线系统及附属物表示合理性的检视;

④符号间配置合理性等;

⑸、⑤总检评审和总结经验阶段的质量控制活动

根据检验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用户回访中的反馈信息,开展对工艺流程的创新思想对质量控制作出深层次的创新研究。如若对元素关系有了重新认识,或开发了系统化检核新功能,其成果应用于下阶段的设计予以推广应用。

5 数据产生差、漏、错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本文讨论的数据质量主要对象是操作数据时所生产的错误,即数据的差、漏、错问题,而不是误差分析。数据产生差、漏、错等质量问题的原因较多,大体有仪器、设备、工具未经检校;技术问题;人的责任心、大脑疲劳和理性素质低;环境条件的制约等原因。我们从信息和数据的本质着眼,认为这些原因只是数据质量问题的表层现象,透过这些现象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性的本质性原因,就是“这些差、漏、错质量问题总是在人对客观实体、空间对象及其属性和数据发生操作时产生的”。在地籍调查数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其操作可归纳为四类:

5.1 数据采集

具体的操作有:外业观测(记录);外业调查(记录);内业数字化等。数据采集的对象是客观的事实。一般被认为是没有错误的。采集的数据属原始数据,是整个系统各类数据的母本和基础,是检核的重点对象。

5.2 数据输入

具体的操作有:外业观测数据的记录或输入;外业调查数据的记录或录入;已知数据、数据处理后的中间成果抄录或输入,内业数字化等,所操作的对象是采集对象的数字信息或已知数据、中间成果数据。前者在数据输入的操作之前就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因此应与输入同步实施检核,这个检核有二个作用,一是对采集的数据正确性检核,二是对输入操作的数据质量进行检核。后者是数据加工的依据,可在输入操作前或输入同步实施检核。

5.3 数据加工

由分类、排序、计算、比较、选择等构成。

具体的操作有:控制网平差计算、街坊宗地面积计算、数据质量检核等。数据加工的对象一般是已在输入环节检核了的数据,也有些输入数据是未经检核的数据,因此数据加工时仍须设置检核,检核应与数据加工同步进行。

5.4 数据传输

是指将加工后的数据传递给使用者,这是指使用者用摘录的方式接收数据。具体的有:已知成果摘录、观测数据摘录、中间成果数据摘录、同名数据、勘丈边、宗地号、地类号、界标性质等向不同的载体,如宗地草图、调查表、宗地关系图上转抄等。

操作的对象较复杂,有已知成果、观测数据、中间成果、亦有最终成果、其检核方法只能是校对。因此,摘录转抄的出错率较高,效率较低。因此校对检核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

5.5 解决的方法

前面已做了些具体介绍,这里主要是几个环节上的方法。

⑴认识、分解所有的操作点上在必要操作点上设置相应的检核点,运用各类检核方法。

⑵建立独立工序间的关系和相关数据库以减少中间数据输入、数据传输中的人工干预。

⑶擴大开发相关数据质量控制的范围,独立元素是数据质量控制研究的主要对象,独立元素的相关规律是数据质量控制的主要研究方向。

⑷全过程构成闭环作业系统完善全过程质量控制,使整个数据采集、输入、加工、传输等操作均在受控条件下作业,这是一个根本的方法,也是我们将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城乡地籍一体化 篇3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了解和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土地调查是获得土地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太空技术及地球科学的迅猛发展,“3S”(GPS,RS,GIS)技术已在各个领域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随着“3S”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得国土资源管理对土地资料的快速、准确获取、空间信息分析、动态监测、图形图像处理和数字制图的要求变得可行。“3S”技术不仅可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基础信息,而且可以对土地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在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中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2 “3S”技术及其集成

2.1 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的新一代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它的空间星座部分由24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组成,工作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相对于赤道面的倾角为55°的近似于圆的轨道面上,轨道面之间的夹角为60°,轨道平均高度为20 200 km,卫星运行周期为11时58分。这种空间配置可保证在地球任一点任一时刻至少可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加之卫星信号的传播和接收不受天气的影响,因此GPS是一种全球性、全天候的连续实时定位系统。GPS的地面监控部分由1个主控站、5个全球监测站和3个注入站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跟踪所有卫星,以便进行轨道钟差测定,预测修正模型参数和为卫星加载数据电文等。GPS的用户设备部分是GPS接收机,接收GPS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以获得必要的导航信息及观测量,再经数据处理,即可完成导航和定位工作。

2.2 遥感技术(RS)

遥感(Remote Sensing)是一种远距离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即指从远距离高空以及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探测仪器,通过摄影和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变化的现代综合性技术。

近年来,遥感影像成为遥感数据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而未来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将向多种传感器、多级分辨率、多光谱段和多时相为一体的方向发展,并将与GPS、计算机等技术更好的结合,从而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精度和更大的信息量来获取对地观测数据。

2.3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种由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组成的,以研究地理或地学数据的数字化或图形化采集、存贮、管理、描述、检索、分析和应用与空间位置有关的相应属性信息的计算机支持系统,它是集计算机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现代通讯技术为一体的一门新兴学科。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土地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土地行业有效的辅助决策支持工具。当前,国内外主流的基础GIS平台,可同时支持C/B,B/S体系结构,直接与间接支持多种空间数据的格式交换,具有空间数据引擎中间件。它们包括ESRI公司的ArcGIS系列产品、MapInfo公司的系列产品、武汉中地公司的MapGIS系列产品。

3土地调查及城乡地籍一体化系统的建设

土地调查涉及到两个方面:1)农村土地调查;2)城镇土地调查。本文以城镇调查为例。城镇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城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状况,确定城镇内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用途(地类)等。并且对已经变化的基础测绘成果进行修补测工作。整个土地调查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主要涉及到数据的采集、数据的集成和汇总(即建立地籍一体化数据库)。

3.1 数据采集

3.1.1 利用GPS进行控制测量

GPS RTK技术的出现,为土地测量提供一种便捷的道路。RTK是指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Real-TimeKinematic),通过实时处理即能达到厘米级精度。应用RTK新技术进行定位时要求基准站接收机实时地把观测数据(如伪距或相位观测值)及已知数据(如基准站点坐标)实时传输给流动站GPS接收机,流动站快速求解整周模糊度,在观测到四颗以上卫星后,可以实时地求解出流动站的动态位置。

近些年来,随着GPS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基站网络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即CORS)已成为GPS应用的发展热点。在CORS系统下用RTK作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它能在测区无已知控制点的情况下建立这个测区的起算基准,同时只要测量条件满足RTK作业需要,误差不会积累,精度也不会降低。

以徐州为例,利用CORS系统的测量模式,直接在整个测区充分布置图根控制点,并与徐州现有的三、四等GPS网进行联测以检验其精度。在GPS控制网布设完整的条件下,利用全站仪等测量工具,对界址点进行实测。后期利用瑞德、南方CASS等绘图软件进行界址线的绘制,便可得到每个宗地的位置、形状和宗地面积等详细信息,为后期宗地图的制作打下坚实基础。

3.1.2 遥感影像(P&RS)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影像图作为遥感数据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在土地调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徐州为例,用于土地调查的遥感影像图多为航拍图,采用LMK/210航摄相机,主距为210.681 mm,像幅为23 cm×23 cm,航摄比例尺约为1∶2 500,航向重叠一般为60%~65%,旁向重叠一般为40%~60%,除个别像片的成像有云雾影响外,其余航摄质量良好。

将航射影像数据通过差分、校正、配准和融合等多项技术,转变为我们使用的1∶1 000分幅正射影像图,采用50 cm×50 cm正方形分幅,整公里坐标线为1∶2 000分幅线,每幅1∶2 000分成4幅1∶1 000。

依据遥感正射影像数据,将现有的土地利用(地类、权属等)数据成果与1∶1 000比例尺正射影像数据相叠加,内业确定变化信息,调查人员实地逐一核实土地利用现状(地类)、权属界线表达的正确性;采集、标注或修改相关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做到图、数、实地大体一致。将可疑的、有变化的、新增的宗地重点圈出,结合GPS、全站仪等测量工具,进行实地地物和界址的测量工作。再回到内业将内业预判数据与外业实测数据进行结合,制作出每一宗地宗地图。通过内业预处理遥感影像数据和外业实测宗地界址坐标、地物坐标,再结合南方CASS成图软件,就可将宗地位置、形状、权属和地类等相关地籍数据采集齐全。而在此过程中,全球定位技术(GPS)和遥感影像技术(P&RS)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此两项技术的发展和日趋完善,也使得内、外业数据采集工作变得更加的快捷和高效。

3.2 基于GIS系统的数据集成和汇总

3.2.1 地籍一体化系统

在土地管理业务过程中,土地管理人员需要快速便捷的获取土地利用现状的各项信息数据,并且需要对土地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查询、统计分析、实时显示以及动态管理等工作,而传统的手工运行管理模式由于数据获取慢、工作效率低,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基于GIS的地籍一体化数据管理系统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土地详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徐州的地籍一体化数据管理系统采用大型数据库管理工具Oracle作为海量地籍数据存储的数据库。采用美国ESEI公司的ArcSDE for Oracle作为GIS服务器,利用Oracle的数据表(Table)的形式存贮空间数据,并通过Oracle与SDE的集成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Oracle关系数据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服务,空间数据存贮在Oracle数据库中,SDE服务器进程作为应用服务器,对客户端应用软件发出应用请求,进行处理并转换为对Oracle DBMS请求,然后将Oracle DBMS返回的数据,经处理后提交给客户端应用程序。

客户端应用程序通过SDE客户端应用程序库,实现对SDE服务器进程的调用。客户端应用程序可以是ESRI的相关系列软件,如Arc/Info,MapObjects,Arcview和Arc IMS,也可以是利用SDE CAPI开发的其他方客户端软件。

3.2.2 地籍信息的集成和汇总(数据入库)

1)数据检查。外业采集和整理后的数据,经过格式转化后已经变成数据库可以兼容的数据了。为了保证数据质量,一般来说在数据入库前,要进行图形检查、属性检查、风格检查、拓扑检查等多种形式的数据检查工作。2)数据入库。数据通过检查合格后,就可以进行数据入库操作。入库时,不同格式的数据应根据预先设定的模式入库,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影像数据要分别对应不同的数据库属性表的要求。

在各方面的数据入库并调试完成后,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完成。

由于土地管理系统基于ArcGIS系统平台开发,使得此系统在应用、后期维护以及用户定义方面具有以下诸多优势:1)丰富的影像数据处理和管理;2)多样的空间数据采集方式;3)灵活的编辑功能;4)属性结构自定义、多样属性赋值;5)自定义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检查;6)实时多样的数据变更;7)流程化的土地登记;8)多途径的信息查询;9)完备的城镇地籍报表数据输出;10)完备的土地利用报表数据输出;11)高效的统计分析;12)智能化的图形模板设置与输出;13)完善的历史数据管理;14)安全的数据管理及维护;15)多种格式的数据共享与交换;16)满足专题应用的多种工具。

4结论

随着高性能对地观测卫星、导航卫星和遥感手段的多样化,它们所提供信息的精确度将会大大提高,时效性也会大大增强;同时,用于处理遥感图像和空间信息的GIS软件设计水平也呈日新月异的态势,向着人性化、直观化的方向发展,非专业人员经适当培训,也能掌握和使用。3S技术的日趋成熟,使我国土地管理的方式和内容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彻底改变传统的土地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为国家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科学、高效、准确的辅助决策工具。今后3S及集成技术的发展日臻完善,它们所提供的信息的精确度将会大大提高,时效性也会大大增强。随着我国“金土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3S技术将会更加普及,在我国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促进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摘要:对GPS,RS,GIS三种技术在徐州城乡地籍一体化系统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介绍了3S技术在土地调查和在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以期促进3S技术在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中的推广。

关键词:GPS,RS,GIS,土地调查,城乡地籍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周忠谟,易杰军.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7.

[2]李德仁,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

[3]宋拥军,刘保东.“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的现状及趋势[J].山东国土资源,2005,21(9):49-54.

[4]冒爱泉,鲍志良,汤武双.“3S”技术集成在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中的应用[J].地矿测绘,2001,17(3):19-22.

[5]陈建平.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J].浙江国土资源,2003(4):47-50.

城乡地籍一体化 篇4

1 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1.1 地籍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 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 (分级布网, 但也可越级布网) 的原则。

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控制测量两种。基本控制测量分一、二、三、四等, 可布设相应等级的三角网 (锁) 、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网等。在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籍控制测量工作, 分为一、二级, 可布设为相应级别的三角网、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网。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 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精度指标是GPS网技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 它的大小将直接影响GPS网的布设方案、观测计划以及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而指定的。根据《地籍测量规范》规定, 地籍控制点相对起算点中误差不超过±0.05m。

1.2 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碎部测量即界址点和地物点坐标、地类要素的获取, 包括定境界线, 土地权属界址线和界址点, 房屋及其他构筑物的实地轮廓, 铁路、公路、街道等交通线路, 海岸、滩涂等主要水工设施的测绘。界址点是界址线或边界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 而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利用测量手段获取的一组数据, 即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界址点坐标的精度, 可根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在我国。考虑到地域之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也应有不同的等级。

测区经济比较繁荣, 人口居住比较密集, 交通便利, 测区面积为64km2, 地势平坦, 地面平均高程为1570m。测区内用地类型错综复杂, 有住宅、工业、商业和行政事业用地等。交通拥挤, 小巷多, 通视条件差.地籍测量难度大。加之测区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 工作进度比较缓慢, 而且测区内初始测量控制点破坏严重, 这样给变更地籍测量带来极大的困难。

2 作业依据和设备

作业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国家测绘局1994年11月28日发布的《地籍测绘规范》 (CH5002-94) ; (2)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年6月22日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TD1001-93) ; (3) 国家测绘局1 9 9 4年1 1月2 8日发布的《地籍图图式》 (CH5003-94) ; (4) 国家测绘局1992年6月8日发布的《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

采用的仪器设备有:8台南方公司生产的GPS接收机和随机数据处理软件;徕卡公司的TRIMBLE 120O RTK流动站单频接收机1台, 徕卡406全站仪1台, RDGIS (瑞德地籍信息系统) 软件1套;南方测图软件CASS6.01套;DELL公司便捷式笔记本电脑2台及相关通讯设备。各种设备在作业前均通过检测, 性能和精度均符合标准要求。

3 作业流程与实施

3.1 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数字测量的关键, 结合测区已有的资料, 以有关规程、规范为依据, 设计作业流程, 首先是收集相关资料, 而后是测设首级与图根控制点, 接着是外业数据采集, 再接着是内业数据采集和图形编辑, 最后是成果整理。

3.2 作业实施

3.2.1 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该系统由徕卡公司生产的GPS接收机和随机数据处理软件组成, 定位方式为快速动态定位。以测区内1997年测设的D级GPS控制点作为本次变更地籍测量的起算点。为方便利用实时动态GPS (RTK) 、全站仪进行界址点和碎步点的测量, 点位一般选在空旷地带或道路主干道旁。按照GPS测量规范要求, 点位周围垂直角15°以上天空无障碍物或大范围水面, 点位远离强功率电台、电视发射台、微波中继站, 远离高压电线、变电所等。由于本次测量属地籍变更测量, 控制精度必须满足地籍测量规范要求。内业计算为随机软件严密平差, 并将其平差结果直接建立控制点数据文件, 以备利用。

3.2.2 碎部 (界址点坐标) 测量

采用GPS (RTK) 、全站仪配合的草图方式测图, 关键部分绘制在草图上。草图的清晰、明了对内业工作至关重要 (包括四至名称、房屋层数、房屋结构、房屋权属、院落门牌号、街坊等) , 草图绘制的比例尺不宜过小, 地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大体能够得到体现。

在进行界址点测量之前,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对测图范围内的所有界址点要进行分析和统计, 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1) 第一种类型, 界址点位于开阔地带, 或位于一般建筑物的房角或墙角处, 或在较容易到达顶部的高大建筑一角的地方。 (2) 第二种类型, 当建筑物层数较高且不宜到达顶部或较为隐蔽的界址点和碎部点, 则首先利用RTK测设一组图根点, 然后再利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对于高层建筑物或较为隐蔽的地区, RTK接收机接收条件不好, 测量状态无法固定时, 则应用全站仪进行界址点和碎部点测量。所用全站仪都具有自动记录和内存管理功能, 外业直接观测界址点和碎部点的平面坐标, 并记录在全站仪内存中, 在测量过程中注意画草图。 (3) 第三种类型, 十分隐蔽的死角, 只能借助与其他点、线之间的几何关系来确定其位置。

有些界址点在实际测图中动态GPS、全站仪都无法观测时, 在这种情况下, 量取界址点与其他已测点或线的相对位置及尺寸, 应用RDCIS (瑞德地籍信息系统) 软件的绘图功能或CASS6.0成图软件在图上将点解析出来。

3.2.3 内业数据处理

外业采集数据后, 及时对外业采集的数据进行内业数据处理。通过全站仪通讯软件把数据下载到计算机中, 再通过其他辅助软件编辑将数据存为*.DAT格式, 用CASS6.0成图软件展绘碎部测量点, 结合宗地草图和预设编码进行初步成图, 同时加载地籍各个要素, 做到地籍图图形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待一切就绪, 就可生成不同比例尺的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界址调查表、宗地属性表等相关内容, 为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做好准备。

3.2.4 集成内业底图编制的一体化流程

在一个宗地成图结束后, 首先是内业复查, 根据宗地草图及地籍调查表在计算机上进行全面的审核, 是否有漏测和处理不当的地方, 并加以修改。比如注记房屋的层数与结构、单位名称、道路名称、河流名称、宗地门牌号等。如果没有问题, 则可以自动生成界址线、注记本宗地相邻界址点间的距离、界址点编号等工作, 同时交土地管理部门审查。

利用MAP GIS软件编制*.WT和*.WL文件以及MAP.ZD文本文件, 也可利用RDCIS软件编制*.EBF和*.EBP文件, 调用软件的“用交换文件生成图形”的功能来生成地籍图。由于MAPCIS成图的局限性, 可以利用CASS6.0成图, 然后再将图形文件 (*.DWG) 转换成标准交换文件*.DXF, 再到MAPGIS软件环境下进行转换, 生成需要的数据库入库数据, 如图1所示。

4 测距仪测距精度分析

用测距仪测量时, 高差公式为:

目前常用的测距仪标称精度为± (5mm+5ppmD) , 对误差精度分析如下。

4.1 测距误差的影响

4.2 对高差误差的影响

不同竖直角对应的高差误差见表1。

若只进行单向观测, 当断离超过300m时, 应加上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改正数, 此时高差公式应为:

对高差误差的影响为:

5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计算, 可以得出当用经纬仪测量时, 测距误差及高差误差与竖直角大小有关, 测距误差与竖直角大小成正比, 随着竖直角的增加, 测距相对误差增大。高差误差与竖直角关系如下。

当a<45°时, 随着竖直角的增加, 误差增大;当45°

当用测距仪测设时, 测距误差与竖直角大小没有关系, 高差误差与竖直角成正比, 当a=10°时, 误差为±2.28mm;当a=50°时, 误差为±12.24mm;当a=60°时, 误差为±19.3mm。另外, 如果距离大于300m时, 应加人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改正数。

摘要:由于GPS系统进一步稳定和完善, 以及相应硬、软件的提高, GPS RTK技术其简单高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形图测绘、工程放样、控制测量以及导航等方面, 得到了很快的普及和发展。笔者基于多年从事测量相关工作的工作经验, 以某地籍测量案例为研究背景, 同行能有所裨益。

上一篇:河北省企业下一篇:乡镇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