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阅读

2024-05-21

创意阅读(精选十篇)

创意阅读 篇1

一、营造氛围, 激发创意阅读兴趣

兴趣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或活动的一种积极的倾向性态度, 是个体学习的内驱力.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思考, 还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 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小学生的兴趣具有可激发性特点, 而且最易受环境氛围的激发.因此, 我们营造轻松愉快、趣味叠生的课堂情境气氛, 来激发学生创意阅读的兴趣———即有创造性的阅读兴趣.比如说一个小故事, 一首歌, 一个谜语……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了.如在阅读《画风》一课时, 我首先在黑板上出示“风”字, 问:“会唱跟风有关的歌曲吗?能朗诵与风有关的诗歌吗?”鼓励学生你唱两句歌, 我诵一首诗.我又说:“用你们的小手在脸蛋边扇扇, 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扇着, 异口同声地回答:“风!”于是, 我立马接入:“是啊, 风是可以感受得到, 还可以唱, 可以写, 那能画吗?可以怎么画?”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 多角度有创意的表达, 从而激发孩子们“画风”的兴趣, 这就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时, 教师在表扬学生创意表达的同时, 还指出,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里, 好几位小朋友也创造性地画出风来, 并进行了创意表达他们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孩子满怀好奇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二、以读为主, 夯实创意阅读基础

创意阅读的基础是学生对文本的多形式的读法.《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调, “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速度”, 还要“学习浏览, 扩大知识面, 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在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理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表达效果”, 在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还要“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总之, 朗读和默读承载着实现阅读教学中的目标的重任, 也是启迪学生形成创意阅读的前提.因此,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坚持以读为主,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反复朗读或默读文本,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熏陶;在读中生疑质疑, 开启创意阅读思维的大门;在读中大胆想象, 拓展创意阅读空间, 从而为创意阅读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 在阅读《好的很与糟的很》一文中, 为了让学生能发挥想象, 有创意地表达“我”听到爸爸“糟的很”的批评时的失望心情, 我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听到妈妈“好的很”的赞扬时的心情的语句, 以及“我”等待爸爸回来时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从中激发学生“比较”思维, 从而促进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与表达“我”可能的心情, 个性化地补足了文本的空白, 帮助学生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鼓励质疑, 引发创意阅读思维

创意阅读的过程是激发创造思维的过程, 而问题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因此, 创意阅读要靠精心设疑和鼓励质疑去启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文本内容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生疑质疑, 从而引发创意阅读.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 读到了“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 终于想出办法来了”这个句子, 我将它和“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 想出办法来了”这一句进行比较朗读, 并引导孩子们讨论, 启发孩子们质疑.班上的隽恒小朋友举起小手问:“为什么说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呢?”顿时, 课堂像炸开了锅, 孩子们有的说:“乌鸦是想了好长时间才想出办法来的.”有的说:“乌鸦一直在动脑筋想办法, 一个办法不行, 又想另一种.”……于是, 我顺势引导:“是呀, 乌鸦多么不容易啊!小朋友们, 如果你就是那只口渴的乌鸦, 看着旁边的小石子, 会想到哪些办法呢?”这一质疑充分拓展了学生创意思维的空间, 使学生对乌鸦的“智慧”产生了许多丰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这时, 教师还应对他们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维与表达加以保护, 以肯定评价增强孩子大胆创新的成功感, 让孩子不但学会创意阅读, 而且还乐于创意阅读.

四、启发想象, 丰富创意阅读思路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启发学生的充分想象, 在想象中展开创意阅读, 能丰富学生的阅读思路, 展示学生的创意风采, 进而发展阅读素养, 提高阅读质量.例如《假如》一文本身就充满了想象, 教学时我借题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拥有马良的神笔, 你要实现什么梦想?”同学们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 多角度表达, 有的说:“我想给失学的小朋友画一所学校, 让他们也能坐进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有的说:“我要画一个机器人, 帮老师批改作业, 这样老师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的大胆想象与创意表达, 极大地丰富了创意阅读的思路, 也发展了学生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我还因势利导, 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实现了一次很好的“读写互促”.

我们的教材中, 作者常常因表达的需要, 在文中留下“空白”, “疏可走马”, 让读者揣摩, 这正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进行创意阅读的资源.我们在教学中, 要予以充分利用, 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 并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来填补或延续文中的“空白”.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 小鸟建议青蛙跳出井口, 看看外面的世界, 青蛙听了之后有没有“照办”?跳出井口之后会看到什么?有没有改变对“天”的看法?作者留下了“一大片”空白可供读者大胆想象、多维思考.这正是启迪学生大胆想象与创意表达的极好“契机”.学完小鸟的忠告之后, 我给孩子们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后, 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启迪孩子们展开想象并进行续写.在其后的课堂交流中, 孩子们有的写青蛙会向小鸟道歉、有的写青蛙会感叹天的无边无际、有的写到青蛙会羞愧地再跳到井里等.答案有很多种, 但是每一种都是孩子们自己个性思维的体现.再如《黄山奇石》一课, 课文的结尾写道:“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 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 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我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 说说黄山还会有哪些奇石, 会是什么样子的, 让他们给那些新奇石头起名字.这样, 不仅引导孩子充分理解了黄山奇石的“奇”, 还可以让黄山奇石的特点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总之, 课堂上, 只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创意阅读的启迪与指导, 孩子的想象力就能得到充分的拓展, 思维的空间得到大幅度开阔, 才能让他们在创意阅读中培养创造性能力.

五、课外延伸, 拓宽创意空间

语文教材是学生创意阅读的出发点, 但不是终点, 它是引领学生延伸课外创意阅读的载体.因此, 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 以教材文本为“经”, 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 引导学生运用课内习得的创意阅读方法, 构建“经纬”交错的课内外创意阅读网络.例如:学习《和时间赛跑》一文后, 我推荐孩子们运用丰富想象的创意阅读方法, 去阅读林清玄的其他文章;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后, 我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 让他们在创意阅读中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学完《冬阳童年骆驼队》后, 我鼓励孩子们找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一书进行创意阅读……把课内的创意阅读延伸到课外, 促使学生把课内学习获得的创意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 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 使得课内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不仅拓宽孩子的阅读面, 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意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儿子的创意》 阅读答案 篇2

他说:“咦,你为什么不表态?难道不觉得我很勇敢吗?”

我说:“是啊是啊,很勇敢。可世上有些事并不单是勇敢就够用。比如这件事吧,还得有钱。”

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举办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建筑的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说着,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

我看也不看地说:“关于宗教,你懂得多少?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金牌银牌历来都只有一块,多么激烈的争夺。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

他毫不气馁地说:“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点燃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卖斋饭,让参观的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比如……”

我打断他说:“别比如了,人家征的是建筑创意,要像悉尼的贝壳状大歌剧院,有独特的风格。我记得你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还侈谈什么建筑!”

十几岁的儿子好脾气,不理睬我的挖苦,自语道:“在地面挖一个巨大的深坑,就要100米吧,然后把这个博物馆盖在地下……”

我说:“噢,那不成了地下宫殿?”

儿子不理我,遐想着说:“博物馆和大地粗糙的岩石泥土间要留有空隙,再用透明的建筑材料砌外墙,这样参观的人们时时刻刻会感到土地的存在,产生一种神秘感。从底下向阳光明媚的地面攀升,会有人的自豪感。地面部分设计成螺旋状的飞梯,象征着人类将向宇宙探索……”。他在空中.比画了一个上大下小的图形。

我不客气地打断他:“挖到地下那么深的地方,会有矿泉水涌出来。你想过没有?再说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可以长久地保持你所要求的透明度?还有你设计的飞梯,空中螺旋状,空中的螺旋状,多危险!还有……”

儿子摆摆手说:“妈妈,您说的问题都是问题。不过那是工程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关我的创意。妈妈,您知道什么是创意吗?那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啊!”

我叹了一口气说:“好了,随你瞎想了。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

儿子在电脑上完成了他的创意。

很长时间过去了,在我们几乎将这件事淡忘的时候,儿子收到了一个那家征丈举办部门寄来的,写着他的名字并称他为“先生”的大信封。我们拆开信,里面是一张请柬,邀请儿子到海外参加发奖仪式。儿子苦恼地说:“现在赶去也来不及了。再说他们也没说清我是不是获奖者。”

当我们把这件事完全忘记的时候,接到了征文举办部门的第二封信。信中说,我的.儿子没能去拳加那天隆重的发奖仪式,他们深感遗憾。儿子得了创意银牌奖,奖牌及奖金他们设法转来。

儿子放学回来,还没有摘书包,我就把信给他。他看了一眼,然后淡淡地说:“银牌啊?我想我是该得金牌的。一定是他们觉得我年岁小,一个人到日本去不方便,商量了一下就说,算了,给他个银牌吧”

我瞠目结舌,停了一会儿才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到日本去呢?”

引导有创意地对话阅读 篇3

一、师生观念共融——创意对话阅读的“基”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的主人公哈尔威为了尊重生命的公平,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淡定从容,表现出勇于负责的大无畏精神,文本所呈现的内容很悲情。然而,在与文本对话中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主人公哈尔威完全有机会逃离,可他自己并没有尊重自己的生命,而是选择了淡定死亡,这样的死法能有什么价值呢?

很显然,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意外”生成的价值观与文本内容的碰撞,而且这种碰撞已经违背了文本的本意,这个时候,教师通过文本对话的加工所激发的理解就成了驾驭课堂的关键,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师生观念的互融为对话开启了大门。

于是,以生命意义为主题的讨论成为教学调整的方向。首先让学生理解几个观点:“一方面,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受到地域文化、生存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价值取向的制约;另一方面,人们在追求生命意义的同时还应顺应民族大业的需要。”据此,引导学生搜集作者雨果写这篇文章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雨果当时写这篇文章主要目的。学生终于在重新的信息加工中明白了文本的价值与意义,重新定位了主人公伟岸的精神。

教师以其独特的理解为激活点,通过拓展知识面来激发学生多维的思考空间,实现师生观念的共融,解决了对话阅读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既保证了教学目标的生成与回归的统一,又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固本与超越——创意对话阅读的“魂”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依据。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文本,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才能。

首先,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情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悟文字背后的内涵;展开与文中人物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把所感悟到的内容与教师交流,与同学交流,读出文中个性化的东西来。在读《承天寺夜游》时,让学生思考,一个被贬斥于黄州的“闲人”却还能有“闲情”来欣赏月夜美景,这是幸福还是不幸呢?《老王》中,杨绛对老王充满同情、关怀和帮助,为何还要愧怍呢?“三分文章七分意”,要立足文本并与之对话,在头脑中想象画面,通过自己的解读,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感悟、思考,形成自己的新体验。

其次,学生与“文本”的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学生的经验应该作为“文本”的延伸,或者是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根据文本而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而不脱离文本。“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社会阅历、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等因素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自然有所差异。但是只要是学生的见解中有了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真实体会,那么,教师依然要为他们的发言而喝彩。可以想见,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有了学生尽情展现智慧的火花,课堂一定会光芒四射,精彩纷呈。而“对话”则为学生的个性飞扬、激情荡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连接生活——创意对话阅读的“源”

有生活才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与生活对话,也就是找到了学习的源泉。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与生活“对话”,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解读文本,感悟课文,学生也会把生活中的积淀转化到学习中去,通过对话生活来对话文本,学生的视野将更加宽阔,理解更为透彻,个性化阅读能力将会大大增强。学习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完全可以从向爷爷奶奶了解家乡的民族风情开始,可以从学鸭蛋络子、采粽叶、包粽子开始,积淀生活感悟,为更好融入课文打下生活基础。

阅读教学的魅力在于:相机将学生引入阅读的立场中,使其进入对话状态,带领学生于“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处,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而“对话”的复杂性和魅力在于:对于师生来说,“对话”是一场未经预设的智慧跋涉,它没有最终的目标,它永远面对无法预料的远方,这种探索未知的旅程充满魅力,值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去尝试、去追求。

“阅读策略”:创意经营“深阅读” 篇4

“视觉化 ”:让文字变 成“画面”

所谓“视觉化”策略,就是指读者根据文字讲述的动作、人物、场景等讯息在脑中描绘出形象可感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运用“视觉化”策略,通常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来提问: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场景)?你能描述一下你所感觉到的吗?这种策略我们在传统课文教学中也会用到。比如:“满目疮痍”大概是怎样的一种景象?想象一下,“沧桑”的脸可能是怎样的一张脸呢?你能描绘一下吗 ?———这是小的 语词的“视觉化”。在整个章节、整本书的阅读中,视觉化策略完全可以“放大”“加长”,其效果也将成倍增加。

比如,小吴同学在阅读曹文轩的《我的儿子皮卡》的第一本《尖叫》时,对于《命大》这一章很感兴趣,因为主人公皮卡的出生是极富曲折情节的:妈妈意外怀孕,留不留孩子尚在犹豫,B超已误诊为胎儿死亡。可妈妈坚信胎儿活着,多日后第二次B超检查,胎儿确实无恙。最后,皮卡在愤怒中呱呱落地。

小吴同学说,读这一章时,心情真是“跌宕起伏”:一下心跳到喉咙口,一下又跌至谷底……她把这份心情用线条“视觉化”了,就有了一张奇妙的阅读地图(如下图)。

这份地图,把看不见的心情“视觉化”成了曲线,曲线变化的节点就是运用“整合”策略理出的关键情节。从读者角度来讲,这条心情曲线就是读者的“心电图”,一悲一喜总关情;对作者来讲,它却是故事编织的密码索引。一个故事是怎么富有张力、引人入胜的,答案就在此。

“整合”:凸显故事 的“主干”

所谓“整合”,就是通过成分提示(主角、情节等)、找出主题、回忆重要事实与细节、理清顺序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梳理故事的重点,凸显主干。

一个好的故事,就像一棵生气勃勃的树,能给人带来阅读视觉的愉悦。但是,树为什么如此繁茂?关键在主干。有主干的遒劲,才有叶的盈润。

故事的“主干”就是它的行文构思和重点情节。但它们常常隐藏在形形色色的故事细节背后,就像树总以绿意葱茏的叶的集合站在人们的面前一样。“整合”的策略,能蔽去阅读的迷雾,洞察故事遒劲的“主干”。

比如,有个绘本叫《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图画很可爱,文字很简单: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他会要杯牛奶。等到你给他牛奶,他会问你要根吸管。喝完了,他会要块餐巾擦擦嘴。他还要照镜子,不要有牛奶弄在胡子上……

整个故事大体就是这样一种节奏。结尾尤其奇妙:看着冰箱的老鼠忽然想到口渴了,于是又要喝牛奶。既然要喝牛奶,它自然会要块饼干一起吃。

阅读中,孩子们无不捧腹大笑:接下来这只老鼠又会要什么呢?再接下来呢?再再接下来呢?这只小老鼠,怎么没完没了瞎折腾啊?

没错,这“没完没了的折腾”就是这个故事最有趣的地方。但孩子们往往只关注到这“折腾”得有趣,却不知作家为什么而折腾、是怎么折腾的,“折腾”是怎么环环相扣的。“折腾”到最后,小老鼠怎么又跟开头一样,要一块饼干了呢?———这故事创作的深层密码,是浅层次的阅读所无法破解的。

破解这个秘密,恰恰能让简单的阅读变得富有挑战:

师“:这个故事真特别!它跟我们平时读的故事都不一样,我们拿熟悉的《小红帽》跟它比一比吧!”

邀请学生复述两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教师在黑板上作整合,最终形成比照式的板书:

孩子们惊讶地发现,《小红帽》的故事是“直直的”,一路向前,结尾不再“回来”;《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却是“圆圆的”,故事的终点是“饼干”,居然又回到了故事的起点!

“整合”策略继续进行:

师:可是,作者是怎么让故事“回来”变成“圆圆”的呢?我们倒着来看看这个故事。小老鼠最后又要吃饼干,是因为它(喝牛奶了),它要喝牛奶是因为它(看到冰箱,想到自己口渴了)……它喝牛奶是因为(它问小哥哥拿了一块饼干)。

“倒着读故事”是不是多此一举?不,它恰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顺读”故事是在阅读、猜测、验证一个个有趣的情节,“倒着”再整合一遍,却是站在作者的逻辑去解构故事:一个“圆圆”的故事怎么会诞生?作者要周到地考虑哪些因素,让它“圆”起来呢?有了这一番“顺读”和“逆读”,让学生自己整合重点情节,创编一个新的“圆”故事,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

“发现线索”和“推论”:跟着“线团”闯“迷宫”

高明的读者,不会只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一切讯息。文字透过眼睛进入脑海,脑细胞就兴奋活跃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接下来会怎样呢?一定是……哎呀,错了!那会怎样呢?肯定是……前面就有证据!耶!跟我想的一样!

会阅读的人,脑海中常会进行如上的活动。其实,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掌握了两项很重要的阅读策略:“发现线索”和“推论”。这是很多文本阅读中都可以使用到的重要策略。它们的作用,就是培养对文字的敏锐与警惕,整合信息,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来,带着孩子们一起来经历一个《小东西》的“发现线索”和“推论”的迷你策略练习课吧。教师在PPT上逐句出现《小东西》的文本材料,每出现一句,就让学生进行思考,小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并在随笔快写本上写下自己发现的“线索”以及由此作出的推论。材料如下:

小东西

1.你这个可爱的小东西,能再次摸摸你真是太好了。

2.下午的时候,小女孩把你从箱子里捧出来。

3. 她很温柔地从你的背一直抚摸到你蒙眬的双眼。

4.小可爱,小女孩心里想,她拿起你,把你放在肩上。

5. 你在小女孩的耳边轻咬着自己的尾巴。

6.当小女孩呼吸的时候,你就在她胸前轻轻移动。

7.酷寒的冬天,小女孩很高兴记得在出门的时候。

8.围上她的狐狸围巾。

请分享小B同学的成果———这是他做的策略练习单,序号后面为小B同学随笔快写的阅读线索和心理推论过程。

小东西

———“发现线索”与“合理推论”阅读策略练习单

老师的话:小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请根据PPT上逐一出现的句子,在对应的序号后面写上自己发现的线索和推论。看谁是运用阅读策略的高手!

阅读者:小B自我评价:满意练习时间:X月X日

看,“再次、箱子、捧出来、肩上、尾巴、胸前、冬天”逐一出现、限定越来越集中的线索形成了一条“链”,不正像一个细悠悠的线团,领着读者走出文本的迷宫吗?小B同学在不断发现线索和作出推论的过程中,不也正在锤炼那份对文字的敏锐和警惕吗?

确实,阅读材料中的语言,是包含着很多隐性信息的,它在暗示你下文的同时,又在不断排除某些可能性。有意识地去发现线索、作推论,可以让阅读变得如侦查案件一般刺激、好玩。又何愁学生的阅读力不提升呢?

“优质的讨论”:玩转思维的“碰碰车”

小学生是喜欢讨论的,每当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教室里总是叽叽喳喳热闹非凡。但是,假如教师真正参与其中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讨论是低效的。讨论小组的稳定性,让组员在多次的讨论中形成了固定的讨论机制:总有孩子比较强势,有一定的话语霸权;总有孩子比较弱势,做安静的听众;总有孩子没有真正打开大脑,做一棵随风摇摆的小草。

这样的讨论不是真正的讨论,它只是披上了讨论的“外衣”。

讨论需要改革。“优质讨论”的策略,将大大提升讨论的功能。

所谓的“优质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良好的讨论方式、讨论规则和讨论语言,让讨论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延展语言能力、碰撞思维火花、分享阅读感受。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讨论方式和讨论规则?

以四人小组讨论为例,稍加改革,讨论就可以变得“优质”。首先得将A、B、C、D四位学生进行讨论分工:

“优质讨论”的分工

如图所示,主持、记录、整理、汇报,每个讨论成员都有相应的任务承担,而且规定讨论规则为:“人人讲,轮流讲,做记录的同学先发言”———谁都做不成“听众”。讨论的底线保障和能力提升的可能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此种模式,不能一成不变。过一段时间,组内就要进行任务的轮换。一个学期下来,组员人人都能掌握讨论中“主持、记录、整理和汇报”的本领,皆大欢喜。

其次,要教给学生得当的讨论语言,这是讨论得以和谐、顺畅进行的必要条件。

根据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况,我们将讨论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

打断别人发言表达自己意见的“:对不起,我必须要说一下我的观点……”“请允许我打断一下你的发言。”

表示自己不解的:“请再说一遍,好吗?我不是很明白。”“你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些?”“你能举个例子说明你的观点吗?”

重述对方的观点避免理解错误的:“我说的是你刚才的意思吗?”“希望我没理解错你的话。”等等。

表示自己感到很疑惑的:“我觉得有点怪怪的。“”是这样吗?我不是很明白。”等等。

评价别人的发言的:“我同意(或不同意)你的观点,是因为……”“我特别赞同你刚才的发言。”等等。

承认自己的观点错误的:“我想我的看法错了。“”我被你说服了。“”我修正一下我刚才的观点……”

诚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运用“优质讨论”策略,让讨论具备民主、自由和通畅的特质,你会发现,讨论就像玩“碰碰车”,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思维的撞击中找到自己的思想和声音。

儿子的创意的阅读答案 篇5

6.倒数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儿子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分列出两点,并作简要分析。

7.请分别列出文中母亲和儿子对“创意”的看法,并就他们其中的一种看法,谈谈你的意见。

8.《儿子的创意》中,“男子汉”的形象鲜活可人,你认为它在写法上最成功的一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

5.参考答案:(1)敢于参加竞争激烈的创意征文赛。(2)敢于靠自己的力量去日本。(3)勇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4)敢于想别人没想过的事情。

解析:一是注意“勇敢”一词的含义,然后根据文章中儿子所想所做的加以解释。

6.示例:(1)自信,不满足于自己得银牌,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应该得金牌;(2)天真,把不得金牌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年龄小,确实是孩子的见解;(3)幽默,语言风趣,有个性,如“算了,给他个银牌吧”,有幽默感;(4)豁达,语言中流露出儿子的大度、潇洒,看问题与众不同。

7.参考答案:(1)母亲的看法:创意是成熟的独特的见解(或发明创造),学生最大的创意是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2)儿子的看法:创意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有创造性的想象)。

解析:此题只要根据“创意”一词从文中找就能得出答案。

8.参考答案: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极富个性的人物对话描写等,言之成理即可。

爱上阅读的十款创意小游戏 篇6

这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和小麦田一起研究出了一套在阅读中玩的小游戏,这套小游戏让小麦田的读书过程变得丰富有趣,有声有色。

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些创意小游戏吧!

游戏一:我就是主角

读完了一本书之后,问问孩子,喜欢不喜欢故事的主角?如果孩子说喜欢,那么,来吧,这次就把故事主角的名字变成孩子的名字。还可以把孩子的玩具、朋友等的名字都加到故事里面。于是,一部以孩子为主角的故事大戏就上演了。

父母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啦,只要碰上故事主角,都要读成孩子的名字。孩子就很自然地走进了故事,成为主人公,去故事世界中体验一把。另外,请记住,读完之后,一定要问问孩子,感觉如何?喜欢这样读吗?

游戏二:画一张故事发生的时间表

就像我们学历史,需要画一条历史发展的时间线一样。一本故事书读完了,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来画一张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时间线。

比如,读了《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就可以以时间线的形式画出:三只小猪开始是怎么回事,然后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然后,再然后……把这条故事线弄清楚,对孩子很有帮助。因为这个故事是以画为主,配合一些口语的表达,孩子会很投入、很喜欢的。提醒一下家长,孩子画得不好没关系,只要将前后顺序搞清楚就达到这个活动的目的了。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开发。

游戏三:我是小记者

和孩子一起读完一本书,父母和孩子可以轮流扮演故事的主角和记者,让记者来采访故事的主角。如果孩子是记者,就需要想出五个和故事的主角相关的问题来提问。如果父母是记者,正好将故事中的一些情节,究竟如何发生、发展的,作为采访的问题来问孩子。这样一来一去地问答,故事就以另外一种形式,过了一遍,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大脑,又让孩子进行了一次主动的思考。

举个例子,读了《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后,父母扮成大灰狼, 孩子来采访:大灰狼先生,您是怎么认识三只小猪的?请问您为什么总是跟着这三只小猪呢?请问,您从烟囱里面出来后,后来去了哪?是不是非常好玩有趣?

游戏四:故事的前传和后传

读了某本故事之后想想,在这个故事发生之前,会发生过什么故事呢?同样的,读过之后也可以想想,这个故事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比如,读了《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本领是跟谁学的呢?这里面会有什么故事呢?之后三只小猪在他们的砖房子里能快乐地过一辈子吗,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那只大灰狼会善罢甘休吗?

游戏五:换一个角度读故事

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故事,基本是站在三只小猪的立场,来描绘这个故事的。如果站在大灰狼的角度,故事将会如何不同呢?那么,就以大灰狼为主角,从他的角度来说说故事是怎么回事吧。

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就有了好几个版本。

游戏六:比较故事书与电影或动画片

很多故事有各种不同版本,有不少还被拍成了电影和动画,如果孩子恰好读过不同的版本,中文的、英文的,看过动画的,就可以让孩子说说,他们更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如果让他们来当导演,将故事拍成电影,他们会怎么来安排演员,该怎么拍……

游戏七:给故事书设计封面和插画

如果故事本身就是绘本的话,这个项目实施起来就比较困难。如果是文字比较多的章节书,就可以来做这个项目。根据书的故事内容,给书籍画几幅插图,设计一个封面和封底,并在封底写一个书籍的故事梗概。这样的活动不用多,孩子只要做过一个,他们将来看书的时候,会很注意其他书籍的封面和封底设计的。

游戏八:将故事录音,开设私人电台

如果孩子特别喜欢这本书,就可以请孩子给这本书录音,然后在网络上申请一个自己的个人电台,随时都可以把孩子讲的故事上传到电台,并分享在微信、QQ或个人博客上。或是将录音刻录在CD上,并设计一个包装封面,写上孩子的名字。这样一个有孩子名字的有声故事书就诞生了。如果孩子有兴趣,还可以做成一个故事集。这样的作品,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亲戚朋友老师同学,你说孩子会不会非常开心?

游戏九:设计一套和故事相关的书签

读完一个故事,可以就故事内容设计一套相关的书签,一面是从视觉的角度总结故事,另一面写上孩子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东西。可以是一些道理,也可以是有用的词汇等等。这个游戏,你得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游戏十:为这本故事书做广告

读完这本书之后,如果你是一位书商,你将如何为这本书做广告呢?在报纸上做广告——写一段书籍广告词;在电台上做广告——录一段广告的录音;在电视上做广告——可以考虑拍一段视频。

这里只提供一种思路,在实际操作中,完全可让孩子自己脑洞大开,想各种点子。

读一本书,可以玩的游戏太多了。只要发散思维,新想法就会层出不穷。孩子在这种创新精神的带领下,思维的创新意念以及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哦。

引导有创意地对话阅读 篇7

一、师生观念共融———创意对话阅读的“基”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的主人公哈尔威为了尊重生命的公平,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淡定从容,表现出勇于负责的大无畏精神,文本所呈现的内容很悲情。然而,在与文本对话中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主人公哈尔威完全有机会逃离,可他自己并没有尊重自己的生命,而是选择了淡定死亡,这样的死法能有什么价值呢?

很显然,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意外”生成的价值观与文本内容的碰撞,而且这种碰撞已经违背了文本的本意,这个时候,教师通过文本对话的加工所激发的理解就成了驾驭课堂的关键,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师生观念的互融为对话开启了大门。

于是,以生命意义为主题的讨论成为教学调整的方向。首先让学生理解几个观点:“一方面,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受到地域文化、生存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价值取向的制约;另一方面,人们在追求生命意义的同时还应顺应民族大业的需要。”据此,引导学生搜集作者雨果写这篇文章时所处的时代背景,雨果当时写这篇文章主要目的。学生终于在重新的信息加工中明白了文本的价值与意义,重新定位了主人公伟岸的精神。

教师以其独特的理解为激活点,通过拓展知识面来激发学生多维的思考空间,实现师生观念的共融,解决了对话阅读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既保证了教学目标的生成与回归的统一,又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固本与超越———创意对话阅读的“魂”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依据。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文本,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才能。

首先,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情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悟文字背后的内涵;展开与文中人物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把所感悟到的内容与教师交流,与同学交流,读出文中个性化的东西来。在读《承天寺夜游》时,让学生思考,一个被贬斥于黄州的“闲人”却还能有“闲情”来欣赏月夜美景,这是幸福还是不幸呢?《老王》中,杨绛对老王充满同情、关怀和帮助,为何还要愧怍呢?“三分文章七分意”,要立足文本并与之对话,在头脑中想象画面,通过自己的解读,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感悟、思考,形成自己的新体验。

其次,学生与“文本”的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学生的经验应该作为“文本”的延伸,或者是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根据文本而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而不脱离文本。“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社会阅历、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等因素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自然有所差异。但是只要是学生的见解中有了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真实体会,那么,教师依然要为他们的发言而喝彩。可以想见,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有了学生尽情展现智慧的火花,课堂一定会光芒四射,精彩纷呈。而“对话”则为学生的个性飞扬、激情荡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连接生活———创意对话阅读的“源”

有生活才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与生活对话,也就是找到了学习的源泉。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与生活“对话”,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解读文本,感悟课文,学生也会把生活中的积淀转化到学习中去,通过对话生活来对话文本,学生的视野将更加宽阔,理解更为透彻,个性化阅读能力将会大大增强。学习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完全可以从向爷爷奶奶了解家乡的民族风情开始,可以从学鸭蛋络子、采粽叶、包粽子开始,积淀生活感悟,为更好融入课文打下生活基础。

实施创意阅读,让语文教学精彩无限 篇8

一、读中有“疑”“, 疑”出新知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如能引导学生从有疑入手阅读课文, 那么, 学生的探究热情将会被点燃, 学会从多角度质疑文本。这样一来, 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在疑问中读出了新的体验和看法, 为创意阅读奠定了基础。

例如, 在讲授苏教版初中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时, 在板书课题之后, 作者告诉学生看到课题之后, 有什么疑问可以自由地提出来。很快就有学生问道:“1+1=2, 难道还有别的答案吗?课文中为什么要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学生的问题很快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面对这种情况, 作者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接着写道“:一支笔 + 一张纸 =?”在教师的提示下, 有学生立刻想到这个问号的答案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为了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作者又继续写到“一把锯子 + 一片森林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 学生马上就想到了“一个木屋, 一批家具……一片荒漠……”这样一来, 学生的创意阅读兴趣被激发了, 产生了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学生在疑问中求得了许多出乎意料的答案, 在自然而然中获得了新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疑问中疑出了新知, 读出了无限创意, 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读中有“比”“, 比”出异同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在语文教学中,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 在比较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比较阅读连点成线、连线成面,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 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创意阅读的动力也会更足。

例如,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 鲁迅的作品有许多,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在教学时, 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 或拓展, 或回顾, 把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合到一起, 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本中主人公的看法。这样一来, 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大增, 有的学生说孔乙己可怜、可悲;有的学生说自己喜欢少年时代的闰土。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可以继续追问学生喜欢少年闰土的原因, 在教师的追问下, 学生的思维会逐渐走向深入, 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更加深刻。在学生品评、欣赏鲁迅笔下人物的过程中, 学生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主观看法,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创意阅读兴趣不仅会大增,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读中有“悟”, “悟”出新意

古人云“:悟者, 心解也。”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仔细钻研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也只有学生理解了, 感悟了, 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 从而涌现出对文本的无限创意。因此, 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思考, 进而达到读有所获、读有所悟的阅读效果。

例如, 在讲授苏教版初中语文《我的母亲》一课时, 课文内容主要是老舍对自己的人生的回顾, 主要描写了少年时代母亲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母亲关怀下健康成长的故事, 表达了老舍对母亲深深的敬意。课文叙述的故事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很难有比较深刻的感悟。在讲授这一课时, 作者就让学生多读, 反复读, 自读自悟, 悟出新意, 得文章之未言。在作者的点拨下, 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明白了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 悟出了“玉不琢, 不成器“”爱之深, 责之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业精于勤, 荒于嬉”“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等做人的道理, 而这些道理如果教师是采取说教的形式硬塞或灌输给学生, 必定会使学生觉得反感, 但如果让学生在创意阅读中读出所悟, 则会事半功倍。创意阅读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在自己的所读所悟中学生也会由衷产生一种自豪感, 体会到创意阅读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四、读中有“引”“, 引”出个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实施创意阅读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指引, 在语文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式和知识经验所限, 在阅读时很容易停留在表面, 这时, 教师如能巧妙地引导学生, 不仅可以把创意阅读落到实处, 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例如, 在讲授苏教版初中语文《春》一课时, 作者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只是照本宣科, 只关注把文中的句子读得通顺、流利。对于这样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文章, 如果只是让学生停留在粗浅的阅读上, 是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自己的创意, 读出自己的个性与风采呢?在教学时, 作者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 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细细品读,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句。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学生或吟诵, 或表白, 或自由读……。这样教学, 由于有了字词品味做基础, 像“欣欣然张开了眼, 偷偷地, 钻, 让……”许多用词巧妙的地方都被学生挖掘出来, 读着读着, 学生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在学生不同的创意阅读中, 学习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五、读中有“创”“, 创”出新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 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使学生在读中进行创新, 在读中发挥自己对文本的无限创意,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阅读兴趣, 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例如, 在讲授苏教版初中语文《我骄傲, 我是一棵树》一课时, 在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基础上, 作者发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声音不绝于耳, 他们已经被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所感染、所陶醉。在学生情感最为浓郁、学习气氛最为活跃的时候, 作者趁机对学生说“: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做一名小诗人, 把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让别人欣赏?”在作者的鼓励下, 学生的创作热情被激发出来, 涌现出了许多好作品, 有《我骄傲, 我是一滴水》《我骄傲, 我是一座山》《我骄傲, 我是一片海》……在这样的学习空间里, 学生的思维是踊跃的, 学生的创意是无限的, 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创意阅读成果, 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因此,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创作, 创作出新的作品, 把学生的创意阅读水平发挥到极致。

综上所述,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实施创意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水平的提升。要想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 引导学生在读中求疑、读中有比、读中有悟、读中有创等, 只有这样, 才能把创意阅读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叶晓林.探索创意阅读, 提高阅读质量[J].基础教育论坛, 2014 (5) .

创意阅读 篇9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写作的源泉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 胸中所有的积蓄, 不吐不快。”平时积蓄充实, 作文就不感到难了。积蓄什么?积蓄是多方面的, 包括生活的积蓄、知识的积蓄、思想方面的积蓄, 语言的积蓄。“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 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 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那么, 源头在哪儿呢?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歇。”

生活是作文的主要源泉, 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 对于小学生而言, 一般不懂得如何从生活的积累中找到作文的素材。作为教师就应该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学生的习作, 不求新奇, 但求真实;不求高大, 但求真情。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只要留心观察, 用心思考都可以写成作文。

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可能都有真实的方法原型, 还要有许多间接方法, 特别是根据现在的课标要求, 学生还要写些想象作文, 因此, 教师就要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例如, 去年秋天, 正值菊花盛开的时候, 笔者想上一节以《校园里的菊花》为题的作文。当时, 笔者认为校园里的菊花开得不够丰满, 于是便带着学生进入了网站, 让他们浏览介绍菊花多个特点的文字资料, 描写菊花的诗歌、范文, 欣赏了精美的菊花图片……结果, 在学生写出的作文中, 校园里真实的菊花不见了, 让虚拟世界取代了真实生活。学生的习作似乎成了一次华而不实、舍本逐末的“习作秀”。为了写好这篇作文, 笔者又再次组织学生观察了校园里的菊花。观察后, 在与学生讨论交流时, 有学生这样说道:“校园里的菊花盆虽然是瓦制的, 看起来特别粗糙, 泥土也和田野里的一样, 没有什么特别, 但是, 我们从花盆与泥土的身上看到了菊花那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模拟方法可以为再现真实生活情境服务, 但是却不能取代学生真实的生活。

二、阅读——指向作文的语言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语文教学应当做到读写并重。这是长期以来读写结合的基本观点。最近, 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写作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 这是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阅读教学应当指向习作, 指向语言表达。传统观念说的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发展观点说的是“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1. 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只是吸收作者的观念, 在吸收的同时还要学会表达。古人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事实却不然, 读书很好的学生, 写作却并不怎么好。宋朝一个学者说过, 万卷书谁不读?但下笔未必都有神。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 阅读是吸收了, 但是如果没有真切的感受, 没有相应的技巧就表达不出来。所以, 我们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要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 这个过程是吸收, 同时, 在阅读过程中, 还应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随笔……这既是吸收, 又是表达, 只有这样的读书, 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目的。

例如, 著名儿童作家金波写的《乌丢丢的奇遇》是一本中国版的《爱的教育》。笔者把它推荐给学生,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 并在班里组织了一次阅读交流。一开始, 学生只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复述和对人物的感性分析上。之后, 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学评论家的文章给学生读, 这次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阅读局限。他们通过二次甚至多次阅读, 领悟了这本书真正的教育意义。在这个基础上, 笔者又要求学生用多种形式写读书笔记, 结果学生写出了多种形式的读后感, 有诗歌、随感、续写……一位学生写到:“爱, 只有爱, 才是生命的本真。没有爱的灵魂是孤独的, 没有爱的灵魂是苍白的, 没有爱的灵魂是死水一潭。怀揣积极乐观的心态, 让我们一路追寻生命的本真。”还有的学生这样写到:“生命中不仅仅要去爱, 去感受, 去享受, 更要知道该爱什么, 不该爱什么, 该享受什么, 不该享受什么。正因为懂得回报, 生命才更加美丽, 让人感动。”这些诗一般的语言都源自孩子们真真切切的读书体验。这种深层次的阅读, 使学生阅读的成就感得到增强, 进一步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有位专家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学生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品位, 对其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形成也有较大的作用。

2. 强调“语文课堂必练笔”。

目前,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 往往是老师讲解多, 学生说话多, 重视口语, 轻视练笔, 学生学习了一篇课文之后, 难以形成践行能力, 这也是学生习作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 笔者在这方面注重了改进, 在课堂上总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笔头训练。

3. 表达, 注重倾吐的本真与创意。

作文, 是让学生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分析, 以自己的语言积淀和自己感受的真情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识。但仅有这些还不够, 还要培养学生不满足于“众说”、“他说”的趋势, 开放思维的途径,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文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课标语) 然而, 这种倾吐表达, 还要靠教师指导学生开阔思路和培养表达技能。

4. 从无意开始, 童笔写本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勤于动笔, 乐于表达。小学生涉世不深, 社会水平不高, 语言表达能力尚待加强, 所以教师对小学生作文的语言倾吐, 首先是从无意开始, 用自己的思想说话。例如, 学生描写长城, 不会用“蜿蜒”描述, 而是把它描述成“像蛇一样”, 我们不要把它视为“不生动、不形象、不确切”。又如, 学生描写小草, 他会这样写:“小草悄悄地钻出地面, 东瞧瞧, 西看看, 噢, 春天来了。”这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 且很富有童趣, 教师应该予以表扬, 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5. 走向有意提高, 童笔悟真谛。

创意阅读 篇10

一、设境质疑, 触发探究

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说勤奋》。 (齐读课题) 在学习课文之前, 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汗水和心血、浇灌、鲜花、有所作为。

生到黑板前去板书。板书成这样:板书:13说勤奋

师生校对。

师:你能用这几个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生:园丁爷爷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鲜花。

生:爸爸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鲜花。

生:妈妈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鲜花。

生:老师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我们这些祖国的鲜花。

生:爸爸、妈妈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我们这些温室中的鲜花。

……

师:课文中这些词语出现在哪个句子里?

生:古今中外, 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师:请同学们细细地读一读这句话, 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

生: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指什么?

生:“汗水和心血”指什么?

生:课文中写了哪几位成功者? (司马光和童第周)

老师板书。

生:“浇灌”是什么意思?成功者他们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鲜花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问题来细细地读课文, 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探究答案。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 你得去挖掘, 才能发现它。本课一开始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来导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 促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 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场所。同时, 这一初读探究环节的实施, 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 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开放课堂, 拓展阅读

课文在描写生物学家童第周后来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时, 只用了短短几句话, 很难体现出童第周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这朵光彩夺目的“鲜花”的。于是笔者搜集了一段具体描写他是怎样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严格训练的文字, 这段文字是这样描述的:他怀着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 发誓要在学术研究上超过外国人。他虚心请教导师, 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有时在实验室里接连工作十几小时, 把别人用来游玩消遣的时间也投入到学术研究上去了。在比利时的第二年春天, 因布拉舍教授病了, 所以由达克教授担任实验室负责人。当时实验室共同工作的还有两个美国人, 一个是博士, 一个是教授, 还有几位欧洲学者。有一次要完成一项实验, 实验材料是青蛙卵, 要把青蛙卵膜去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他们做了多次都未成功。达克教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童第周, 想让他也来试试。由于童第周刻苦勤奋的训练, 使他有了一双灵巧的手, 这样精细的手术, 他很快便完成了。在场的人都十分惊讶。让学生去阅读这段文字, 去读读画画, 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童第周付出了怎样的汗水和心血, 怎样浇灌出什么样的鲜花?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 得到答案:原来是童第周“他怀着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 发誓要在学术研究上超过外国人。他虚心请教导师, 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有时在实验室里接连工作十几小时, 把别人用来游玩消遣的时间也投入到学术研究上去了。刻苦勤奋的训练, 使他有了一双灵巧的手”才浇灌出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这朵光彩夺目的“鲜花”。

【反思】这段阅读教学片段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教师开放了语文课堂,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背景, 课内外知识结合, 课外有效地为课内服务。教师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 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 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利用了课文的“空白点”, 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 抓住了“知识盲点”,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 使学生对“古今中外, 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三、多向互动, 关注生成

教学过程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非预设”的特征。文本阅读无“唯一答案”, 读出自己的思考, 正是个性化阅读教学所追求的。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心思只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 而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 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的“阅读初探”, 紧紧扣住学生对文本的初步反应, 即抓住文本对话中的“亮点”“错误点”“质疑点”“争论点”“困惑点”等展开教学, 向着文本更深处的内容展开对话, 从而创造出更独特、更深厚、更丰富的对话成果。

在教学时, 一个学生在学完了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后, 他问了一个问题:

生:老师, 课文仅仅举了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 为什么就能说明“古今中外, 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就把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同学讨论。

师:除了司马光、童第周外, 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

生:徐悲鸿励志学画, 终于成了著名的画家。

生:陈毅勤奋读书, 把墨水沾饼吃下了肚, 终于成了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

生:爱迪生从小自学成才, 成了著名的发明家。

生:科学怪人开文迪许潜心研究, 写了大量的科学著作。

……

通过讨论, 学生真切地了解到: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 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对自我阅读能进行及时地反思, 把眼光从浮于表面的、肤浅的文字叙述, 转向内在的、深刻的蕴含探究?关键就是教师及时抓住了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学生的质疑, 进行了适时的点拨引导。正是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 学生展开了与文本的再对话, 他们扣词析句, 搜集处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认识了世界, 发展了思维, 获得了审美体验, 真正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融于同一教学过程, 兼顾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课堂教学中, 学生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究其原因便是教师课堂中成功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而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效应。

上一篇:构建管理下一篇:网络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