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免疫失败原因

2024-05-04

猪场免疫失败原因(精选九篇)

猪场免疫失败原因 篇1

1.1 免疫程序不科学, 疫苗质量参差不齐

科学的免疫程序对做好免疫工作来讲是基础, 对疫病防控起到建设性的作用。由于养殖户文化程度低、综合素养不高, 在接受新事物方面能力相对较低, 在进行生猪养殖的过程中, 免疫程序的不科学以及免疫时机的不适宜, 容易对免疫造成一些负面那影响。比如过早开展免疫接种, 由于受到母源抗体方面的干扰, 容易出现免疫失败;如果过迟开展免疫接种, 就会出现空白期, 导致猪群出现疾病。如果不按当地流行疾病实行免疫, 就会产生免疫缺失或免疫麻痹导致疫病流行。

1.2 免疫操作不规范

猪场的技术人员或者是防疫人员负责对猪场内的猪进行免疫, 其操作的准确度和熟练程度等都会对免疫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器械消毒不规范, 在对猪进行免疫注射时, 未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械, 这很容易引发疫病的病原性传播。二是, 接种方式不科学。没有根据规定的方式来进行疫苗接种, 注射部位不科学, 注射剂量过大等, 都影响到免疫实效性。三是, 疫苗稀释不科学。未使用专门的稀释液来进行配制, 或者是稀释液剂量上存在失误等。

2 提升猪场免疫水平的具体措施

2.1 规范免疫程序, 选取优质疫苗

在对猪场进行免疫时, 需要制定规范性的免疫程序, 按照当地猪场疫病的流行规律与流行情况, 充分结合猪场的发病频度、发病史、母源抗体水平, 还应该充分考虑疫苗性质、种类以及接种途径等有关因素, 来确定时用疫苗的免疫时间、疫苗种类。养猪场内需要做好抗体检测工作, 从抗体水平高低来确定实行免疫程序。在养猪的整个过程中, 需要对情况的综合变化加以考虑, 进而对免疫程序作出适当调整。

在猪场疫苗的选购方面, 需要选购那些经过农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疫苗, 并且要从国家指定的兽药销售资质单位来购买。与此同时, 还需要根据免疫程度和猪场内的实际生产情况, 充分考虑到最近免疫的疫苗种类与数量, 来决定疫苗的实际购买量。在进行疫苗购买的时候, 需要对疫苗的生产厂家、地址、名称、批号、有效期等基本情况进行鉴别。在购买完疫苗后, 需要根据规定来对疫苗加以运输与保存, 避免疫苗出现失效的情况。在进行正式免疫接种前, 需要对疫苗逐瓶进行检验, 看封口、破损度、有效期等, 如果出现不合格的疫苗, 不能进行使用。

2.2 规范猪场免疫操作

在对猪进行免疫接种前, 需要确定猪处在健康状态, 如果是不健康的猪是不能进行免疫, 需要等恢复健康后才能进行免疫。免疫前后的7d内不能使用对疫苗产生影响的药物与抑制剂, 使用活疫苗来免疫, 在正式免疫前的3~5d内不能使用抗生素或者是抗病毒类药物, 避免出现影响其效用。接种疫苗前, 采用一次性注射器, 并且接种疫苗做到现配现用, 在稀释后需要保证在2h内全部用完。在进行注射的时候, 需要对进针角度与速度进行有效控制, 避免出现飞针、漏针的情形。根据猪的年龄、体重、性别等实行接种, 把握好接种的剂量。免疫接种结束后, 需要对使用过的用具、容器和剩下的疫苗液经过严格消毒处理, 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2.3 强化对疾病监测, 控制免疫干扰性疾病

在猪场内发现疾病后, 需要及时进行诊断、治疗, 等待猪群在逐渐恢复健康之后再开展免疫, 并且需要做到在注射免疫时, 先注射健康猪, 再注射病猪, 对注射工具进行消毒, 避免防止人为因素导致疾病传播。在正式引种前, 需要对猪场免疫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并且在引种种猪的时候, 需要做好检疫以及隔离性观察, 未发现病时, 可以放入猪群内。多种免疫干扰性疾病比如缩小病毒病、猪瘟、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等, 会经由种猪传染给下一代, 并对疫苗接种效果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总之, 猪场免疫失败原因主要集中在免疫程序不科学, 疫苗质量参差不齐, 免疫操作不规范等几方面, 为此, 提升猪场免疫水平的具体措施是规范免疫程序, 选取优质疫苗, 规范猪场免疫操作, 强化对疾病监测, 控制免疫干扰性疾病等, 提升猪场免疫水平。

参考文献

[1]鄢宏亮.猪场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J].河南畜牧兽医 (综合版) .2010, 07.

[2]李竹园.猪场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1, 04.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篇2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1954年我国研制成功的猪瘟兔化弱毒苗控制猪瘟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使该病得到根本性控制.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猪瘟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流行和发病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 者:左秀丽 左秀峰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县畜牧局,276600刊 名:山东畜牧兽医英文刊名:SHANDONG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30(2)分类号:S852.5+2关键词:

浅析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 篇3

1. 疫苗因素

①疫苗本身质量问题引起保护性能差。如弱毒苗的关键是免疫原性和毒价,灭活苗的关键是有效病毒含量,因此疫苗的使用和采购厂商要选用通过农业部GMP认证的企业,不要使用来源不明、标志不清、非法生产和非法进口的疫苗。②疫苗毒(菌)株与本地流行毒(菌)株血清型或亚型不一致,或流行株的血清型发生了变化,或疫苗选择不当,甚至用错了疫苗。③疫苗运输、保管不当。不同的疫苗株和剂型,保存温度不同,须按说明要求保存。疫苗稀释后未及时使用,会造成疫苗活力和效价降低。④疫苗的相互干扰,不同疫苗同时接种或疫苗接种间隔时间太短,都易在动物机体内影响彼此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

2. 动物因素

①接种活苗时动物较高的母源抗体或前次免疫残留的抗体,对疫苗产生了免疫干扰。②接种时动物已处于潜伏感染,或在接种时由接种人员及工具带入病原体。③动物先天的免疫器官发育不全或者先天免疫系统缺陷。④动物群中有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或有其他疫病存在,使免疫力暂时下降导致免疫失败。

3. 人为因素

①免疫接种工作不认真,例如饮水免疫时饮水器不足,疫苗稀释错误或稀释不均匀,接种量不足,接种有遗漏、接种过期疫苗等。②免疫接种途径或方法错误,如只能注射的灭活苗却采用饮水法接种。③恶劣的饲养环境如畜禽舍酷热、寒冷、拥挤、潮湿、不通风,转群,突换饲料等应激引起免疫力下降,造成免疫失败。④管理不善,致使饲料霉变,释放霉菌毒素引起免疫失败。⑤免疫接种前后使用了免疫抑制性药物,或在活菌免疫时使用了抗菌药物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综上所述,要取得良好的动物免疫效果,必须科学地选用优质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具备正确的操作规范、端正负责任的态度,才能保证疫苗使用效力的最大化,保证动物健康。

(作者联系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莲庄北路农业局 邮编:364000)

猪场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篇4

1 疫苗因素

1.1 疫苗的质量

有一些非正规的厂家没有完善的生产条件和质检条件, 导致弱毒苗污染或灭活苗灭活不彻底。其生产的疫苗可能带毒或带菌, 导致猪群免疫后很快发病。接种畜禽的疫苗应从GMP验收的生物制品企业选购, 具有农业部正式生产许可证及批准文号。另外疫苗使用前还应检查药品名称、厂家、批号、有效期、物理性状、贮存条件等是否与说明书相符。对过期、无批号、物理性状及颜色异常的疫苗, 禁止使用。

1.2 疫苗的运输、贮存或保管

有些养殖户购买疫苗后, 在运送和保存中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 从而使疫苗的效价降低, 导致免疫效果不明显。疫苗的运输、保存及使用过程均有严格的要求, 一般来说, 灭活苗要保存于2~15℃的阴暗环境中, 非经冻干的活菌苗 (湿苗) 要保存于4~8℃的冰箱中, 这两种疫苗都不应该冻结保存;冻干的弱毒苗, 一般都要求低温-15℃以下冷冻保存, 另外马立克氏病疫苗有一种细胞结合型疫苗, 必须于液氮中保存和运输, 这种疫苗的保存如果存在偏差将导致免疫缺失, 使疫苗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3 疫苗的使用不当

1.3.1 稀释剂的选择不当

多数疫苗可用生理盐水和蒸馏水稀释, 但个别的疫苗需用专用稀释剂稀释, 如果改为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 则降低疫苗的效价。

1.3.2 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

一般情况下, 当疫苗稀释之后, 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 夏季不超过2h, 冬季不超过4h。从零下几十度的冰箱中取出的冻干苗应放置一段时间, 尽可能缩小与稀释剂的温差, 以免由于温度骤升使疫苗中致弱的微生物夭折。疫苗稀释后要在30~60min内用完。根据试验, 疫苗稀释后使用的时间与免疫力产生的保护率存在负相关性, 已知多数疫苗稀释的时间超过3h再接种, 对机体的保护率为零。

1.3.3 免疫剂量不足或过多

免疫剂量应以说明书剂量为准, 特别是一些小型的猪场, 往往忽视了免疫剂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认为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 免疫剂量不足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 而免疫剂量过多易引起免疫麻痹, 同样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2 猪群问题

2.1 母源抗体的干扰

众所周知, 来源于初乳的母源抗体对免疫效果的影响极大, 是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猪群的母源抗体高时, 进入的疫苗被母源抗体中和, 导致免疫剂量不足不能保护猪群, 还容易使猪群的免疫力下降, 导致发病。要想避免母源抗体的影响, 需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不同猪场的免疫程序应按照该猪场的情况制定, 不能硬搬其他猪场的免疫程序, 对母源抗体的效价进行测定,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避免猪群出现免疫空白期。

2.2 应激因素及猪群微量元素摄入量的影响

2.2.1 应激因素的影响

饲养环境和饲料的突然改变, 过热、过冷和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的情况, 使猪群处于应激状态, 致使动物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得到抑制, 导致免疫失败。

2.2.2 微量元素的缺乏

营养不良或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摄入过多均能导致免疫功能的受损。例如, 维生素A的缺乏会导致淋巴细胞的萎缩, 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受体表达与活化, 导致体内的T淋巴细胞、NK细胞数量减少, 吞噬能力下降, B淋巴细胞的抗体长生水平下降。

3 操作不当

注射器的消毒不严甚至没有消毒, 一针多用, 注射人员的注射部位的深浅等现象均能导致免疫失败。甚至引起交叉感染。

规模化猪场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篇5

关键词:免疫,免疫失败,疫苗

免疫接种是目前规模化猪场对疾病控制的主要手段。但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和猪病的不断变化,猪场的免疫失败(Vaccintion Failure)问题出现在不同的猪场,使猪场蒙受巨额损失。近年来,我一直从事饲料添加剂的销售工作,常常与基层的养殖场打交道,客户经常会向我们反映,现在的猪比过去要难养多了,过去养猪只要接种过疫苗,猪群就可进入“保险箱”了,而现在你打了疫苗的猪场照样发病,并且不发病则已,一旦发病则难以控制。为什么打了疫苗还是会发病呢?笔者将从疫苗、免疫程序、营养、生理、药物使用、毒素残留、管理、养殖环境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导致猪场的免疫失败进行详细分析。

1 疫苗

凡接种动物后能产生主动免疫,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均称为疫苗。它包含细菌性菌苗和病毒性疫苗两大类。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兽用生物制品的动物疫苗种类,类型上均有重要的进展,各种新疫苗不断研制成功。疫苗大体分为: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单价疫苗、多价疫苗、混合疫苗、同源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不同的疫苗有不同剂型与物理特性。使得疫苗失效,造成免疫失败的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疫苗的采购、运输和保存不善

阳光的直射、保存的温度过高或过低、疫苗瓶的密封度、超过了有效期限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疫苗的效价不足与失效。很多的疫苗都有严格的冷链保护,在疫苗的运输与保存中,必须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上的要求执行保护。同时应对保存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防止设备工作的误差达不到保存的要求。

1.2 疫苗的本身缺陷

1.2.1 现在许多病原都有多个血清型和血清亚型,同时还存在病毒的变异, 如猪的链球菌荚膜抗原血清型就有35种以上, 并且这些疾病是经常困扰猪场的常见病, 不同血清型不交叉保护。而唯一能控制疾病的办法就是采用自家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1.2.2 疫苗在生产过程被污染, 如许多的细胞疫苗在细胞培养过程中要使用到犊牛血清, 如果犊牛的血清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所污染, 可造成此病毒在猪场流行, 在猪场出现猪瘟类似症状。

1.2.3 疫苗的品质存在问题,一方面是疫苗质量差,一方面是疫苗的佐剂质量效差,使动物在使用后出现大的应激,造成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下降。因此针对不同的疾病,应选择相对权威的生产厂家,以得到品质的保障。

1.3 疫苗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

1.3.1 疫苗稀释液不当,疫苗的稀释液没有进行严格消毒或受到污染、有杂质、浓度不对等破坏或降低了疫苗的效价与免疫原性。

1.3.2 接种器械的消毒不严,注射时不能做到一猪一针头,遇到潜伏感染的猪只,免疫接种就成了带毒传播。

1.3.3 注射部位的消毒不当,接种时对注射部位采用碘酒消毒,不用酒精脱碘,或碘酊未干就进行注射,碘酊与疫苗接触后,使疫苗受到破坏。

1.3.4 同时进行两种以上的疫苗接种,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特异性, 会引起免疫抑制, 导致免疫失败。

1.3.5 接种注射途径错误或操作不熟练, 各种疫苗都有其特定的接种途径, 如猪的喘气病弱毒苗需要肺内注射, 疫苗不能进入肺内, 将起不到免疫作用。肌肉注射时, 如猪只的背膘厚, 不能将疫苗注射到肌肉内, 而是注射在脂肪内, 将同样达不到免疫效果。

1.3.6 有些疫苗为油剂,十分容易使注射器定量器失灵,造成注射计量不准确。

1.3.7 免疫过程中出现洒漏或漏注。

1.3.8 疫苗配置过程中混入配伍禁忌的药物与其他疫苗。

1.4 疫苗的剂量使用不当

疫苗使用剂量过低则影响效力,过大又可能引起免疫耐受或免疫麻痹。

2 免疫程序

制订猪场的合理免疫程序,是猪场对特定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手段,没有合理的程序,免疫必然失败。制定适合本场特点的免疫程序,不能到书上与场外来照搬照抄,应建立在本场对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猪群的种类以及生产情况等的调研,同时要对本场免疫抗体或母源抗体的监测基础上进行制定。在制定猪场的免疫程序应重点考虑三方面:2.1母源抗体的影响,经过接种疫苗的母猪,可以在产后以初乳形式将抗体传给哺乳仔猪,使仔猪得到被动免疫。因而在仔猪被动免疫期间,接种疫苗不能使仔猪产生自身抗体,即使应答也相对效弱,因此应等仔猪的母源抗体消退后,才能进行免疫接种。2.2抗原的竞争,也就是免疫干扰。一是同时接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疫苗时,动物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降低。如猪瘟与蓝耳病疫苗的接种,应间隔一周以上为好。二是猪场在免疫接种后的短时期内感染病毒,由于有抗原竞争使的机体不能产生免疫应答,造成猪场的发病情况比不接种时更为严重。2.3免疫间隔时间的确定,有些猪场认为免疫的次数越多、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但很容易引起机体的免疫耐受,因而同类疫苗重复免疫间隔不得少于14天以上。同时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免疫接种的份量应高于前次份量。2.4 加强猪场抗体水平监测,及时了解猪场的猪群免疫力与野毒感染情况,为制订合理免疫程序提供依据。

3 生理状况

为了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我们因着重思考一下动物机体的本身生理特点与生理状况:

3.1 遗传因素,不同品种、同品种不同个体的猪只对疫苗反映的强度存在差异。

3.2 疾病因素,猪场中的一些疾病,如圆环病毒 (PCV)、蓝耳病(PRRS)、气喘病(PMS)、副嗜血杆菌(HP)等免疫缺陷性疾病,能损害机体的免疫器官,降低了机体免疫应答能力。

3.3 治疗因素,机体生病治疗中正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药物,引起抗原受损或免疫抑制。

3.4 潜伏因素,在免疫接种前,疾病已进入无表现的潜伏期,进行免疫只会促进疾病的爆发,在此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灭活苗。

4 营养

4.1 动物机体在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缺乏或不平衡的情况下,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4.2 饲喂饲料中含有霉菌毒素,降低或抑制了动物机体的免疫能力。如呕吐毒素与T-2毒素对免疫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5 药物

在养猪过程中使用的性激素、激素类、抗生素、磺胺类、消毒剂等药物或添加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因此在免疫接种的前后10天内,要限制使用这些药物。

6 饲养管理与环境

猪场的湿度、温度、密度、通风、卫生、有害气体的浓度、噪音、光照、饮水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处理不好,都会给猪只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对猪只的免疫细胞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增加了免疫球蛋白的分解代谢,从而对免疫应答产生不良影响。

猪场的饲养管理搞的好,就可大大减少猪只的发病机会,就是抗体水平不高的猪只也能得到保护。如果猪场环境差,环境中有大量的病原体,就是抗体水平较高的猪群同样也有发病的。虽然多次的免疫可以提高猪群的抗体水平,但并不是疾病防治要达到的目标,因为高免疫力对动物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应激,会使动物的生产能力下降,因此搞好环境与疫苗接种在猪场疫病防治中同等重要。

综上所述,一种疾病的免疫失败不是单方面的因素所能导致的,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在寻找免疫失败的原因时,应树立多病因论的观点,对猪群的疫苗、免疫程序、营养、生理状况、药物与毒素、饲养管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发现主要矛盾的所在,从而得到客观、科学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吴同山.集约化养猪实用技术手册[M].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5.

[2]李芸.疫病控制策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4]杨平, 庞全海.猪群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 2006 (5) :34~35.

[5]潘学斌.猪群免疫失败的原因[J].畜牧市场, 2006, (11) :63.

[6]孙振龙.猪瘟免疫失败原因及对策[J].河南科技, 2008 (22) :33.

猪场免疫失败原因 篇6

1 猪群免疫失败的主要临床表现

(1) 接种疫苗后猪群仍发生相应的疾病。

(2) 猪群接种疫苗后虽不发生相应的疾病, 但机体抵抗力降低, 使其发生混合感染的疾病增多。

(3) 猪群接种疫苗后虽未发生明显的疾病, 但引起群体生产性能降低, 如生长缓慢, 饲料转化率降低等现象。

(4) 注射接种后猪群发生相应疾病死亡, 或虽不死亡, 也不表现临床症状, 但体内检测不到抗体。

(5) 隐性感染、 持续感染和带毒猪群及垂直感染现象。

2 免疫失败原因

2.1 免疫程序不合理

(1) 受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 既对仔猪有保护作用, 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 是干扰疫苗免疫最常见的因素。 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 实施免疫接种, 接种的疫苗就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影响后天免疫应答的产生, 导致仔猪的免疫失败。

(2) 不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 按规定程序重复接种, 是强化免疫应答, 巩固免疫效果的有效方法。 一些养猪场对免疫程序往往不够重视, 不关注疫苗的免疫期。 一些现场人员认为某些疫苗接种过一次后, 就万事大吉, 结果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而发病。

(3) 生搬硬套免疫程序, 一些养猪场不根据本地区传染病流行情况以及本场的实际与所使用的疫苗特性制定免疫程序, 生搬硬套教科书和网上的免疫程序或其他场户的免疫程序, 而出现免疫失败。

2.2 疫苗问题

(1) 疫苗的质量问题。 疫苗质量不合格, 过期失效; 疫苗瓶盖松动, 真空状态破坏, 效价降低; 疫苗因运输、 保存不当或疫苗取出后在免疫接种前受到日光的直接照射, 或取出时间过长, 或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影响疫苗的效价甚至失效。

(2) 疫苗选择不当。 有些传染病病原体有多种血清型, 因此, 选择疫苗时, 应包括当地流行的血清型, 否则会引起猪群免疫失败。

2.3 操作不规范

(1) 多种疫苗同时接种。 随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同时接种, 机体就可能对其中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显著降低, 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

(2) 疫苗稀释剂不当。 疫苗的稀释剂选用不当, 或使用未经消毒或受到污染的稀释剂; 饮水免疫的, 饮水器未消毒、 清洗, 或饮水器中含消毒药等都会造成免疫不理想或免疫失败。

(3) 接种剂量不准确。 接种时打飞针或其他原因未注足剂量, 又碍于面子不补注, 常常会因接种的剂量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 从而使猪群机体不能够获得坚强的免疫力。 尽管抗体水平会随着接种剂量的增多而提高, 但若剂量过大, 又会抑制机体产生抗体, 甚至出现免疫麻痹, 并可致猪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

(4) 疫苗接种途径不当。 未按规定途径接种疫苗, 而是想当然, 图方便。 免疫前未限水或饮水器内加水量太多, 使配制的疫苗未能在规定时间内饮完而影响剂量。 使接种的疫苗起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2.4 饲养管理不当

(1) 猪场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 猪舍及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在用疫苗接种期间, 使猪群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 影响免疫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

(2) 霉变的饲料或垫料发霉。 霉菌毒素可毒害巨噬细胞而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 从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3) 强烈刺激。 接种疫苗前后, 猪群受到强烈刺激, 就可能激发肾上腺释放皮质激素, 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 从而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 4) 接触到有害的化学物质。 许多重金属 ( 铅、 镉、汞、 砷) 均可抑制免疫应答而导致免疫失败; 某些化学物质 ( 卤化苯、 卤素、 农药) 也可引起猪群免疫系统的组织部分甚至全部萎缩以及活性细胞的破坏, 进而引起免疫失败。

(5) 用药不当。 许多药物 (如痢特灵、 氯霉素、 卡那霉素等) 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能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 有的养猪场, 为防治疫病而在免疫接种期间使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或药物性饲料添加剂, 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 以致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

( 6) 猪群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 有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可引起猪免疫抑制。 导致机体免疫抑制的病原体有很多, 如猪瘟、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 圆环病毒病等传染病, 其病原体主要是侵袭、 损害猪的体液或细胞免疫中枢器官, 使其淋巴细胞生成受到破坏、 降低或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 导致免疫机能障碍, 使群体对疫苗接种的应答反应性降低, 出现免疫抑制现象。

3 主要对策

3.1 正确选择和使用疫苗

选择可靠和适合本猪场的疫苗及相应的血清型, 同时还必须根据实际防疫的监测结果定期作适当调整。 选择优质疫苗, 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贮存与运输疫苗, 防止震动过大, 运送时应坚持 “苗随冰行, 苗完冰未化” 的原则, 将疫苗装入盛有冰块的保温瓶或保温箱, 避免高温或阳光直射;疫苗的保存均有一定的温度和时间的要求, 一般冻干苗应放在-10~20℃的冷冻环境中保存, 温度越低, 保存时间越长。有些进口的冻干苗中加入了耐热保护剂, 可以放在4~6℃保存。 灭活油苗, 一般保存温度为2~8℃, 不能过热, 也不能低于0℃。 免疫接种前, 要对所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 注意有效期和瓶子有无破损、 封口是否严密、 瓶内是否真空, 有一项不合格就不能使用。 疫苗种类多, 选用时应考虑当地疫情、 毒株特点。

3.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应结合高寒山区自然气候条件和猪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 场内猪群的发病史、 品种、 日龄、 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的种类、 性质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 并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3 规范与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

疫苗接种操作方法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免疫效果的好坏。 冻干苗, 有配套稀释液的疫苗, 必须使用配套的稀释液; 没有配套稀释液的疫苗, 一般使用生理盐水稀释。 饮水免疫可用蒸馏水或冷开水, 水中不能含有消毒剂、 重金属离子。 配疫苗的饮用水中可加入0.3%的脱脂奶粉作保护剂, 饮水免疫不得使用金属容器, 在疫苗饮用前可适当限水以保证疫苗在规定时间内饮完, 并确保接受免疫的猪群饮到疫苗水。 用连续注射器接种疫苗, 注射剂量要反复校正, 使误差小于0.01ml, 针头不能太粗, 以免拔针后疫苗流出。

3.4 避免刺激, 减少应激

在免疫前1d与后3d内应尽量避免刺激, 减少噪音, 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 遇到不可避免的刺激时, 应在接种前后3~5d内, 在饮水中加入抗应激剂, 如电解多维、 VC、 VE, 或在饲料中加入利血平、 氯丙嗪、 杆菌肽锌等抗应激药物, 均能有效地缓解和降低各种应激反应。

3.5 注意营养平衡, 合理选用免疫促进剂

饲喂配合饲料, 合理选用左旋咪唑、 卡介苗、 干扰素等免疫促进剂, 增强免疫效果, 确保饲料中不含霉菌毒素和其他化学物质。

3.6 调整动物健康状况, 选择适当时机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前后, 要调整好饲养密度, 控制好栏舍的温度、 湿度、 通风, 勤换垫料, 营造舒适环境, 防止疾病发生。 使用前要对猪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认真检查, 对于不健康, 亚健康或者处于观察期的猪不能注射, 尽量避免在免疫的前后3d内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生素、 驱虫药、 抗病毒药, 特别是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 若因必须治疗而使用了免疫抑制药物, 在5~7d内补种一次。

3.7 预防注射过程应严格消毒, 尤其是不能重复使用针头, 以防相互感染

疫苗自稀释后15℃以下4h、 15~25℃2h、 25℃以上1h内用完, 最好早上注射。 个别猪只因个体差异, 在注射油佐剂疫苗时会出现过敏反应 (表现为呼吸急促、 全身潮红或苍白等) , 所以每次接种疫苗时要带上肾上腺素、 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备用。

4 小结

高寒山区规模猪场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应树立 “防重于治” 的思想观念, 建立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规范标准的疫苗保管与使用方法, 并根据抗体监测结果适时补免, 是确保猪群健康生长的措施和保障, 也是猪场降低药物治疗成本, 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措施。

摘要:本文就高寒山区规模猪场易发生免疫失败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正确选择和使用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规范与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刺激减少应激、注意营养平衡、合理选用免疫促进剂、调整猪群健康状况、选择适当时机接种等措施防止猪群传染病的发生。

猪场免疫失败原因 篇7

1 猪瘟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1.1 霉菌毒素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霉菌毒素都对免疫系统有破坏作用, 猪只的免疫系统不足以抑制病原体的侵害, 为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霉菌毒素能导致畜禽产生免疫抑制, 引起猪群免疫失败, 使畜禽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仍然很低, 诱发多种疾病的发生, 导致疫病传播。例如黄曲霉素B1 (AFB1) 和新月霉菌产生的T-2毒素会抑制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增殖, 霉菌毒素在生物体外对淋巴细胞具有细胞毒杀性, 可能因霉菌毒素对细胞膜作用 (包括淋巴细胞受体改变) 或干扰巨分子合成及其功能。例如细胞松弛素 (cytochalasin) 对淋巴细胞具有高度细胞毒性, 可作用在胞质分裂 (可能藉与丝状肌动蛋白结合) 上, 从而使免疫机能受到抑制。

1.2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常见疾病如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 (PRRS) 及圆环病毒等在猪群存在, 会产生免疫抑制, 使猪的免疫力下降, 机体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 造成免疫失败, 有研究证实PRRS对猪瘟抗体水平有影响。

1.3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 确定合理的首免日龄。有的猪场忽视本场的实际以及猪只个体的差异, 采用同一个免疫程序来进行免疫, 如在母源抗体效价尚高时接种疫苗, 即会被母源抗体中和掉部分弱毒, 阻碍疫苗弱毒的复制, 仔猪就不能产生坚强的主动免疫力。

1.4 疫苗免疫剂量不足

对于那些处于半免疫状态的临床感染的猪 (无临床症状) , 若此时仅接种1头份猪瘟活疫苗, 非但不能产生免疫力, 反而刺激引发非典型猪瘟。

1.5疫苗质量问题

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当, 会影响免疫效果。猪瘟冻干苗应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和保存, 稀释后应立即使用, 不能存放过久。稀释后的疫苗如不能一次性使用完, 应放在冰瓶或冷藏箱内低温保存。此外, 操作过程中的失误, 如用失真空的疫苗或超过有效期的疫苗, 注射时消毒不严, 造成潜伏期病毒的传播等, 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另一方面, 不法厂家私自制造一些质量没有保证的猪瘟疫苗, 以及兽医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普遍较低, 使猪只免疫失败和隐性猪瘟的猪只增多。

2 防控对策

2.1 加强猪瘟的免疫监测,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定期开展猪瘟免疫抗体的监测, 了解猪群的抗体水平和注射猪瘟疫苗后的免疫效果, 并以此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母猪的免疫应避开配种和妊娠期, 以免引起胎盘感染或超前免疫时仔猪发生过敏性休克。免疫程序: (1) 母猪在产后20~25d进行猪瘟免疫, 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1次, 4头份/头。 (2) 仔猪21~25日进行首免, 4头份/头;60日龄左右二免, 4头份/头。 (3) 发生过猪瘟或受威胁的猪场参考免疫程序:为了预防仔猪发生早期感染, 可对初生仔猪实施超前免疫:在仔猪吃初乳前进行免疫, 注射1~2头份/头猪瘟细胞苗, 注射2h后再让其吃初乳。30~40日龄进行二免, 4头份/头。

2.2 重视疫苗的管理工作

猪场应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 并严格按照规定运输、保管和使用, 冻干苗应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和保存, 稀释后应立即使用, 不能存放过久。稀释后的疫苗如不能一次性使用完, 应放在冰瓶或冷藏箱内低温保存。

2.3 注意霉菌毒素的危害, 注意防霉及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

猪场外购饲料或原料时, 应尽量了解饲料的来源、收获、加工、贮藏、运输等条件。尽量采购质量较好、水分含量低的新鲜原料。如果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严重超标, 应提前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 严重和中度发霉的饲料必须全部废弃, 不能用于喂猪, 特别是母猪。轻微霉变饲料必须添加霉菌毒素较大剂量的处理剂。因为霉菌毒素的种类很多, 在选用霉菌毒素处理剂时要同时考虑广谱的、吸附性强、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及促进受损机体的康复的霉菌毒素处理剂。如某些产品是由伊利石、绿泥石等双极性改性水合硅铝酸盐、中药提取物等成份组成, 能吸附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等多种毒素, 还具增强免疫力、护肝强肾等作用, 而且不会吸附饲料中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份。

2.4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近年来,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等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造成猪群不同程度的免疫失败, 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猪场应通过完善免疫程序、改善饲养管理, 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2.5 重视药物控制

在发生猪瘟与其它常见疾病的混合感染时, 抗生素药物虽然对病毒无效, 但可控制或治疗细菌的危害, 从而防止或减少猪只发生继发感染。在仔猪断奶前1周至断奶后4周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阿莫西林等效果较好的药物。

2.6 定期消毒

在没有疫病发生的情况下, 规模猪场每周应消毒1~2次, 当发生疫病时, 消毒1~2次/d。同时消毒药应经常更换使用。

2.7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猪场免疫失败应考虑的因素 篇8

1猪体自身因素造成的免疫失败

1.1免疫抑制性疾病猪的免疫抑制病能减少机体的免疫细胞, 破坏免疫系统。疫苗免疫后不能有效刺激猪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因子。即使抗体产生, 因滴度低、持续期短而起不到免疫保护的作用。近几年, 由于各种免疫抑制疾病持续感染和循环感染, 我国猪群, 尤其是种猪群的免疫抑制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1.2母源抗体的影响仔猪吃上初乳后能立即得到母源抗体, 母源抗体可抑制条件性病原菌, 提高仔猪抗病能力, 但同时也会对免疫疫苗产生干扰。如果仔猪母源抗体效价高时, 接种弱毒疫苗会中和部分弱毒, 接种灭活疫苗会加速抗原的清除, 对仔猪产生主动免疫造成影响。伪狂犬病、口蹄疫等的不同毒株制备的商品化疫苗首免效果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影响;而疫苗毒株的佐剂、免疫原性、抗原含量、免疫途径、免疫时间、免疫剂量等因素都可对母源中和抗体的滴度和持续期产生影响。避免母源抗体干扰, 疫苗接种要在母源抗体下降到一定水平时进行, 这样做还可缩短母源抗体和疫苗免疫的间隔期。

1.3疾病导致猪体亚健康状态如果在猪只患有其他疾病或处于潜伏感染时免疫疫苗, 会出现免疫后立即发病或短期内发病的情况, 导致免疫失败。有报道显示, 圆环病毒2型 (PCV2) 感染潜伏期约3周以上表现典型临床症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感染成年猪一般潜伏期为5~8d或者更长, 康复猪向环境排毒期长达1月个以上甚至更长。此外, 圆环病毒2型在淋巴细胞内的复制呈明显加速趋势是由于猪被感染蓝耳病病毒, 同时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易感性也呈增长趋势。寄生虫感染、疲劳应激反应、疾病综合征会造成猪抗病能力及免疫应答能力出现下降态势。以上种种可发展成免疫抑制, 最终走向免疫失败。

1.4营养代谢对猪免疫的影响 (1) 蛋白质、小肽、氨基酸与免疫的关系新的蛋白质或增加免疫球蛋白可由小肽、氨基酸在免疫反应中合成, 免疫器官重量作为衡量机体免疫功能的一项指标, 淋巴器官的重量出现降低正是由于饲料中缺乏精氨酸, 致使免疫损伤。

(2) 脂肪与免疫的关系研究中发现, 亚油酸所合成的花生四烯酸在细胞免疫系统中起信号的作用, 可通过饲喂低剂量的亚油酸使猪产生更快、更强、更持久的免疫反应, 而当亚油酸缺乏或摄入量高时, 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3) 维生素与免疫的关系当日粮VA不足或过量都会导致猪对大肠杆菌的感染性增加, 同时免疫反应受到抑制。VE缺乏可引起猪免疫的抑制, 在日粮中长期添加VE (150mg/kg) 同样也可造成体液免疫抑制, VC可增加机体抗应激能力。

(4) 矿物质与免疫的关系必要的微量元素铁 (Fe) 、锌 (Zn) 、锰 (Mn) 、铜 (Cu) 、镁 (Mg) 、硒 (Se) 缺乏时免疫器官发生萎缩,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降低。例如: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高剂量Zn O (1500~3000mg/kg) 可明显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另外硒 (Se) 可提高猪对大肠杆菌的抗体反应, 增加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细胞化反应, 在母猪怀孕100d注射亚硒酸钠VE注射液可提高产后仔猪血清Ig G浓度。

2疫苗因素造成的免疫失败

2.1疫苗质量达不到规定效价有的猪场使用的疫苗在质量上存在抗原含量低, 毒株免疫原性差、或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疫苗厂家生产和质检条件不过关, 冻干苗失真空、佐剂质量差、破乳分层, 不同批次质量差异大;甚至购买疫苗来源不明, 假冒伪劣等, 接种这些疫苗后, 会使免疫效果大打折扣, 或者根本起不到免疫效果而导致免疫失败。

2.2疫苗运输、保存不当灭活疫苗的保存温度一般在2~8℃, 而活疫苗要保存在-15℃以下, 所有疫苗的保存都应在恒温环境中, 反复冻融会破坏抗原性, 影响免疫后的抗体效价。运输方面, 活疫苗应用冷藏车运送, 灭活苗运输冬天要防冻, 夏天要防光照。尽量采取最快的交通方式运输, 同时也要避免运输过程中剧烈震荡挤压导致包装瓶破损的情况。

3免疫程序不当造成免疫失败

3.1首免时间选择不当首免时间的选择在疫苗免疫程序设定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免时间选择过早, 猪的免疫器官发育尚未成熟, 且可能被较高母源抗体干扰, 影响免疫效果;首免时间的选择过晚, 会现免疫空白期, 易发生传染病。因而确定首免时间需要结合抗体的监测水平。

3.2未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制定免疫方案要结合本场猪群的种类、年龄及饲养水平, 而非盲目参考或抄袭其他猪场。猪场未出现的疾病不得随意用疫苗预防。根据当地流行疫病趋势和自身猪场实际现状来限定疫苗防疫次数、疫苗种类及剂量。当然, 疫苗免疫剂量超范围或疫苗毒株毒力仍有残留均可出现免疫失败, 甚至增加继发细菌感染现象。

3.3未按疫苗特点接种不同的疫苗产生抗体的免疫期不同, 有的疫苗须在配种前免疫 (如猪瘟、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 , 也有的须在产前接种的 (如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大肠杆菌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弱毒苗等) , 不严格按免疫程序和操作接种疫苗将影响免疫效果。此外不同疫苗同时接种, 或以相同途径接种, 会在体内会相互干扰, 影响彼此复制和免疫应答。如:单独注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和猪瘟活疫苗, 产生的抗体水平高于同时注射两种疫苗的抗体水平。

3.4未按时进行多次免疫要使机体获得长期而持久的免疫力, 众多疫苗不能单靠一次单独免疫。大部分疫苗免疫机体后, 出现初次应答, 诱导和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达不到充分程度, 必须第二次接种同种抗原以促使抗体达到理想程度。第二次应答效果可达到初次应答的100~1000倍, 而且时间的维持程度较长。第二次接种还需思考上一次免疫接种产生抗体的半衰期, 接种时间过早可能被抗体中和, 而过晚把刺激二次免疫应答的最佳时机错过, 出现免疫空窗期。

3.5未开展免疫效果监测免疫接种效果不能只依据实践经验来评价, 还要与实验室的监测相匹配, 接种免疫后要与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取得联系, 及时采血进行抗体监测, 评价免疫效果, 并定期监测猪群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等血清抗体, 依据猪群群体免疫力和野毒感染状况, 制定免疫程序。一旦发现猪抗体水平不合格, 要即刻实施补免补防。

4人为因素造成的免疫失败

4.1疫苗选择不当毒力是跟随毒株的种类不同而发生变化, 源于疫苗毒株或血清型的不同性。毒力较强的毒株若在首免就被选用, 疾病也会在接种后被引发, 达不到免疫保护的效果;疫苗毒株的选择应配合当地的流行毒株血清型, 疫苗免疫效果不好或者免疫失败会因选用的疫苗毒株与当地流行株血清型不属于同一类型而形成。

4.2免疫接种操作不当滴鼻免疫过程中, 药液未能进入鼻内, 或药液吸收前放手, 免疫结果均可能为失败。如果选择肌肉注射免疫, 注射未进入到疫苗所要求的部位, 免疫注射角度把握不当, 注射到脂肪层、肩胛骨等。或疫苗液体注射到皮下脂肪层不能吸收而产生脓包, 造成免疫应答迟钝或失效。此外, 注射剂量的准确性受免疫疫苗注射器和针头质量、进针角度等方面的影响。因而, 不能及时更换针头的免疫注射, 会污染整瓶疫苗或引起疾病传播。免疫时还应注意操作次序及标记, 防止漏防或重防的情况发生。

4.3免疫途径不正确疫苗接种途径和方法随着其种类的变化而不同。猪免疫接种的途径含滴鼻、口服、肌肉注射、后海穴注射等。接种方法一旦错误, 非但产生不了坚强抗体, 还呈现出副反应最终致使猪死亡。如有的疫苗需要后海穴注射, 如果为图省事而改为肌肉注射, 会影响免疫效果。有的副伤寒活疫苗, 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肌肉注射会导致猪过敏反应而死亡。

4.4疫苗稀释液选择不当稀释液的使用根据疫苗种类的变化而有对应的要求, 为达到免疫效果, 必须严格遵照说明书稀释。细菌性活疫苗稀释一般用浓度为20%的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 猪瘟弱毒活苗、蓝耳病弱毒活疫苗稀释则一定要使用专门稀释液或无菌生理盐水。漂白粉存在于自来水中、井水酸碱度为碱性, 使用后会发生疫苗免疫失败。

4.5免疫剂量过大或不足接种剂量有其特有的规定, 防止过大或过小。过大剂量接种, 引起机体严重应激反应, 导致出现免疫疲劳或耐受的情况, 还可能伴随副反应的产生。操作不标准会引起免疫剂量不足。免疫效果同样被接种部位和剂量不准确, 打“飞针”, 饮水分布不均, 滴鼻点眼不准确影响。

5药物对免疫的影响

5.1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链霉素使用剂量过大对淋巴细胞转化具有抑制作用, 抑制仔猪体内抗体的形成。正是使用了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的关系,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转化会被抑制。猪饲料中长期添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会削弱其免疫抗体。

5.2四环素类抗生素免疫原的性能呈明显下降趋势是由接种猪肺疫 (多杀性巴氏杆菌) 活菌苗与四环素类药物或喹诺酮类药物同时使用引起。土霉素的靶细胞是T淋巴细胞, 所以养猪业要拒绝土霉素等抗生素长期使用。

5.3糖皮质类激素地塞米松的使用会造成猪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产生相应减少, 达到免疫抑制效果明显的结果。然而, 糖皮质类激素临床上被大量使用是源于其消炎作用良好, 后果可能导致经常出现免疫抑制而又不易发觉。

5.4痢特灵、卡那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会抑制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值, 同时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6霉菌对免疫的影响

霉菌的主要来源是饲料被霉菌污染后, 由霉菌所产生的有毒成分或由受污染的病原微生物所产生等。

6.1黄曲霉毒素不仅可明显减少猪血清蛋白 (尤其Ig G、Ig A) , 使猪脾脏萎缩, 抑制机体免疫力, 还可引起猪对沙门氏菌的敏感性增加且死亡率升高, 此外, 黄曲霉毒素垂直传递可对后代仔猪造成免疫抑制。

6.2单纯孢霉烯族毒素可引起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减少。

6.3镉铅汞砷等重金属微量元素可使机体病毒和细菌的易感性增加, 抑制抗体的产生, 镉不仅能抑制抗原对B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 减少特异性抗体产生, 且能直接抑制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

7环境因素引起的免疫失败

7.1猪群密度过大通风条件差、湿度过大, 猪舍内灰尘颗粒, 有害气体浓度过高, 应激 (寒冷、高热、拥挤、混群、运输、噪声、断奶、限饲、约束等) 频繁、使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降低, 影响免疫效果的案例比比皆是。

鸡场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篇9

1 免疫程序不合理

当前养鸡场使用的免疫程序均来自引种场, 与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并不十分相符, 场主对母源抗体水平也不清楚, 从而使部分母源抗体被中和, 造成免疫失败, 不但达不到预防疫病的目的, 且极易诱发新疫病的发生。

2 疫苗选择不当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疫苗鱼目混杂, 质量参差不齐, 非SPF疫苗还有相当大的数量, 一些养殖场图便宜, 经常选购那些价低质次的疫苗;其次, 由于疫苗的血清型和毒力与当地流行的毒株不是十分相符, 而养殖户又缺乏相应的检测设备做后盾, 至使有些疫病即使已做好了相应的预防但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 疫苗稀释液质量不佳

稀释液的质量主要指稀释液中没有对疫苗有害或杀灭的物质, 没有污染、微生物不超标, pH值适中, 疫苗能在其中均匀扩散且存活时间较长。大部分活疫苗使用灭菌生理盐水或凉开水、蒸馏水即可, 有些养殖场由于缺乏基本的养殖常识, 直接用自来水或井水做稀释液稀释疫苗, 而井水的酸碱度、硬度和自来水中的漂白粉均会造成疫苗效价下降, 导致免疫应答水平低下造成免疫失败。

4 免疫接种途径不当

部分养殖户随心所欲, 该选用注射方法使用的疫苗却采用饮水方式, 该选用刺种方法的疫苗却采用注射方式, 该选用颈部皮下注射的疫苗却采用肌肉注射。

5免疫接种剂量和方法不当

疫苗使用剂量过小, 会造成免疫水平低, 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使用剂量过大, 则会造成免疫麻痹或耐过。活疫苗稀释后未在2 h内饮完或接种完毕, 会导致疫苗效价降低或失效;冷藏的灭活疫苗未等温度上升至室温即开始免疫, 会使鸡只产生过大的应激反应;免疫使用的器械如针头、滴管、注射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 消毒后清洗不净, 致使所使用的器械内残留有消毒液;饮水免疫时免疫前停水时间过长或过短, 饮水量过少或过多, 饮水器数量过少或分布不均;气雾免疫时, 雾滴的大小和速度或高度不恰当等均会造成免疫应答水平低下, 免疫不均匀, 导致免疫失败。

6免疫活性不佳

免疫活性是指鸡接种疫苗或抗原后产生免疫力的能力。免疫活性不佳可直接降低免疫效果甚至使免疫失败。造成免疫活性不佳的因素主要有:

(1) 先天性因素:包括法氏囊、胸腺、脾脏发育不全, T或B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缺乏, 幼鸡的免疫器官未完全成熟, 对抗原的刺激不能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 免疫反应不完全。

(2) 后天性因素:后天性因素则与饲养管理条件有关。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环境条件恶劣如高温 (湿) 、饲养密度过大, 因通风不良而致鸡舍内氨气浓度过高;饲料突然改变、转群、惊吓或长途运输给鸡群造成的应激等。

7免疫期间用药和消毒不当

上一篇:雏鸡曲霉菌病防治下一篇:音乐教育硕士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