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发展趋势

2024-05-24

内部控制发展趋势(精选十篇)

内部控制发展趋势 篇1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五个阶段。

(一) 内部牵制阶段

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 内部控制理论基本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1936年, 美国会计师协会在《由独立的会计师执行的财务报表检查》中, 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 检查簿记事务的准确性, 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并提出审计师在制定审计程序时, 应审查企业的内部牵制和控制。”由此, 内部控制进入了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主要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即通过授权审批、职责分工、双重记录、核对记录等手段, 坚持钱、物、账分管, 来防止弊端的发生, 以保证会计记录的正确和财产的安全。它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雏形, 是在当时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和企业管理理论处于初始阶段的条件下, 通过总结以往经验并结合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在这一阶段, 内部控制的着眼点在于职责的分工和业务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以查漏防弊为重要目的。其主要目标是防止组织内部的错误和舞弊, 通过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来保障组织运转的有效性。

(二)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53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在其报告《内部控制:协调组织的各种要素及其对管理者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中, 首次发布了内部控制的权威定义, 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一个企业为保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和可靠、提高经营效率、贯彻管理部门既定决策, 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

1958年, 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在第29号审计程序公报《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 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其中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与所有保护资产、保护会计记录可靠性或与此相关的方法和程序构成, 包括授权和批准制度、财产的实物控制、记账、编制财务报表、保管财物资产等职务的分离, 以及内部审计等。管理控制则由组织计划与所有为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或与此直接相关的方法或程序, 包括统计分析、绩效评价、雇员培训计划、经营报告和质量控制等。

总的来说, 在此阶段内部控制的职责范围扩大了, 方法趋于科学与完善。此时, 内部控制的目标除了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之外, 还包括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和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 体现了当时企业管理实践的需求。修正后的内部控制定义缩小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范围。但同时管理人员也认为此定义中的内部控制过多的关注纠错防弊, 可能无法适应管理部门的需要。

(三)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内部控制发展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以来大量公司倒闭和陷入财务困境引发了审计诉讼浪潮。同时, 随着组织规模越来越大, 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 “会计控制”越来越不可能在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保证审计质量。

1988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文告第55号》, 规定从1990年1月起, 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第1号》。该文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了“内部控制”, 文告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在此基础上, 内部控制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1) 控制环境, 即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2) 会计制度, 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鉴定、分析、归类、登记和编报的方法, 明确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 (3) 控制程序, 即管理当局所制定的方针和程序, 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在“内部控制结构”中, 不再划分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 而统一以三要素表述内部控制。

此时, 内部控制不仅重视会计手段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助力, 更加关注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潜在影响, 标志着内部控制走向结构化和体系化, 也拓展了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内部控制的责任范围。

(四)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20世纪70年代, 美国频频发生公司财务失败和可疑的商业行为。Treadway委员会调查发现其所研究的欺诈性财务报告案例中, 有大约50%是由于内部控制失效造成的, 于是Treadway委员会成立了COSO委员会来制定内部控制指南。

1992年, COSO委员会提出著名的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的管理人员设计的, 为实现营业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及合法合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通过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其他职员实施的一种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 (1) 合理的确保经营的有效率与效果; (2)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3) 对法律法规的遵循。内部控制由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 (1) 控制环境; (2) 风险评估; (3) 控制活动; (4) 信息与沟通; (5) 监控。COSO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 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历史性的突破。此时, 整体框架不仅为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指明了方向, 同时也为其有效实践提供了可供遵循的五个要素。

(五)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阶段

2004年4月, 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并将企业风险管理定义为:“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 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 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 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提出了四类目标: (1) 战略目标, 即高层次目标, 与使命相关联并支撑使命; (2) 经营目标, 高效率地利用资源; (3) 报告目标, 报告的可靠性; (4) 合规目标, 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其中将企业风险作为了控制的核心。

《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既是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超越, 也标志着内部控制的转型, 在内涵界定、目标体系、构成要素等方面都进行了拓展和延伸, 引导企业更加重视风险, 实现持续性经营。

二、内部控制的未来发展

影响内部控制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项:

一是经济的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企业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具有了更强的竞争能力, 但也置身于更加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战略, 把包含战略的长期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决策和行为。相应的, 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具有战略化的集中控制能力。

二是信息化的影响。在信息技术时期, 组织的风险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随着企业ERP资源计划等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 信息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同时对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沟通和监督、控制活动、风险管理等的实现路径产生深远影响。内部控制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控制各种风险, 更加有效率和效果的实现其目标。

三是组织权力结构。随着层级组织的解体和重构, 被动的、等级制的管理已经走向终结, 彼得—德鲁克式的自我管理和引导式管理将是未来管理的发展方向。相应的, 内部控制也应该发展为引导控制。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也表明, 如果没有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统一的评价标准, 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 股份制的组织形式也无法发展壮大起来。因此, 无论是在现在, 还是将来, 推动和引导组织发展也应成为内部控制的机制和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吴水澎, 陈汉文, 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 2000, (5) .

[2] .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 2005, (2) .

[3] .方红星主译, 刘玉廷主审.《内部控制——整体构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4] .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5] .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 2006, (2) .

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模版) 篇2

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s)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对许多复杂的系统,难以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和用常规的控制理论去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而必须采用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目的是,要由机器用类似于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引导求解过程。因此,在研究和设计智能系统时,主要注意力不放在数学公式的表达、计算和处理方面,而是放在对任务和现实模型的描述、符号和环境的识别以及知识库和推理机的开发上,即智能控制的关键问题不是设计常规控制器,而是研制智能机器的模型。此外,智能控制的核心在高层控制,即组织控制。高 层控 制 是 对实际环境或过程进行组织、决策和规划,以实现问题求解。为了完成这些任务,需要采用符号信息处理、启发式程序设计、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决策等有关技术。这些问题求解过程与人脑的思维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有可能把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以及系统科学中一些有关学科分支(如系统工程、系统学、运筹学、信息论)结合起来,建立一种适用于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和技术。智能控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它是自动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也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进行控制的研究领域。1965年,傅京孙首先提出把人工智能的启发式推理规则用于学习控制系统。1985年,在美国首次召开了智能控制学术讨论会。1987年又在美国召开了智能控制的首届国际学术会议,标志着智能控制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得到承认。智能控制具有交叉学科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和特点。

一个系统如果具有感知环境、不断获得信息以减小不确定性和计划、产生以及执行控制行为的能力,即称为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技术是在向人脑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人脑是一个超级智能控制系统,具有实时推理、决策、学习和记忆等功能,能适应各种复杂的控制环境。

智能控制与传统的或常规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常规控制往往包含在智能控制之中,智能控制也利用常规控制的方法来解决“低级”的控制问题,力图扩充常规控制方法并建立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更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控制问题。

1. 传统的自动控制是建立在确定的模型基础上的,而智能控制的研究对象则存在模型严重的不确定性,即模型未知或知之甚少者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动,比如工业过程的病态结构问题、某些干扰的无法预测,致使无法建立其模型,这些问题对基于模型的传统自动控制来说很难解决。

2. 传统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入或输出设备与人及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换很不方便,希望制造出能接受印刷体、图形甚至手写体和口头命令等形式的信息输入装置,能够更加深入而灵活地和系统进行信息交流,同时还要扩大输出装置的能力,能够用文字、图纸、立体形象、语言等形式输出信息。另外,通常的自动装置不能接受、分析和感知各种看得见、听得着的形象、声音的组合以及外界其它的情况。为扩大信息通道,就必须给自动装置安上能够以机械方式模拟各种感觉的精确的送音器,即文字、声音、物体识别装置。可喜的是,近几年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智能控制在这一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使智能控制变成了多方位“立体”的控制系统。

3. 传统的自动控制系统对控制任务的要求要么使输出量为定值(调节系统),要么使输出量跟随期望的运动轨迹(跟随系统),因此具有控制任务单一性的特点,而智能控制系统的控制任务可比较复杂,例如在智能机器人系统中,它要求系统对一个复杂的任务具有自动规划和决策的能力,有自动躲避障碍物运动到某一预期目标位置的能力等。对于这些具有复杂的任务要求的系统,采用智能控制的方式便可以满足。

4. 传统的控制理论对线性问题有较成熟的理论,而对高度非线性的控制对象虽然有一些非线性方法可以利用,但不尽人意。而智能控制为解决这类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找到了一个出路,成为解决这类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工业过程智能控制系统除具有上述几个特点外,又有另外一些特点,如被控对象往往是动态的,而且控制系统在线运动,一般要求有较高的实时响应速度等,恰恰是这些特点又决定了它与其它智能控制系统如智能机器人系统、航空航天控制系统、交通运输控制系统等的区别,决定了它的控制方法以及形式的独特之处。

5. 与传统自动控制系统相比,智能控制系统具有足够的关于人的控制策略、被控对象及环境的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6. 与传统自动控制系统相比,智能控制系统能以知识表示的非数学广义模型和以数学表示的混合控制过程,采用开闭环控制和定性及定量控制结合的多模态控制方式。

7. 与传统自动控制系统相比,智能控制系统具有变结构特点,能总体自寻优,具有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和自协调能力。

8. 与传统自动控制系统相比,智能控制系统有补偿及自修复能力和判断决策能力。

总之,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机自动地完成其目标的控制过程,其智能机可以在熟悉或不熟悉的环境中自动地或人—机交互地完成拟人任务。

[编辑本段]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方法

智能控制是以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运筹学等学科为基础,扩展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其中应用较多的有模糊逻辑、神经网络、专家系统、遗传算法等理论和自适应控制、自组织控制、自学习控制等技术。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利用专家知识对专门的或困难的问题进行描述。用专家系统所构成的专家控制,无论是专家控制系统还是专家控制器,其相对工程费用较高,而且还涉及自动地获取知识困难、无自学能力、知识面太窄等问题。尽管专家系统在解决复杂的高级推理中获得较为成功的应用,但是专家控制的实际应用相对还是比较少。

模糊逻辑

模糊逻辑用模糊语言描述系统,既可以描述应用系统的定量模型也可以描述其定性模型。模糊逻辑可适用于任意复杂的对象控制。但在实际应用中模糊逻辑实现简单的应用控制比较容易。简单控制是指单输入单输出系统(SISO)或多输入单输出系统(MISO)的控制。因为随着输入输出变量的增加,模糊逻辑的推理将变得非常复杂。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作为一种非确定的拟自然随机优化工具,具有并行计算、快速寻找全局最优解等特点,它可以和其他技术混合使用,用于智能控制的参数、结构或环境的最优控制。

神经网络

浅析远程控制原理及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远程控制;发展趋势;原理

一、远程控制技术原理及分类

远程控制,是指管理人员在异地通过计算机网络异地拨号或双方都接入Internet等手段,联通需被控制的计算机,将被控计算机的桌面环境显示到自己的计算机上,通过本地计算机对远方计算机进行配置、软件安装程序、修改等工作。远程控制是在网络上由一台电脑(主控端Remote/客户端)远距离去控制另一台电脑(被控端Host/服务器端)的技术,主要通过远程控制软件实现。

远程控制软件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客户端程序(Client),另一部分是服务器端程序(Server),通常在使用前需要将客户端程序安装的控制端计算机上,将服务器端程序安装到被控制端的计算机上。它的控制过程一般是先在控制端计算机上执行客户端程序,像一个普通的客户一样向被控制计算机中的服务器端程序发出信号,建立一个特殊的远程服务,然后通过这个远程服务,使用各种远程控制功能发送远程控制命令,控制被控制端计算机中的各种应用程序运行。这种远程控制方式为基于远程服务的远程控制,远程控制软件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建立一条数据交换的通道,从而使得控制端可以向被控制端发送指令,操纵被控制端完成某些特定的工作。此时,控制端只是负责发送指令和显示远程计算机执行程序的结果,而运行程序所需的系统资源均由被控制端计算机负责。为了使用的方便,某些远程控制软件使用了Web技术,控制端可通过IE浏览器运行位于被控制端中的服务器断程序来实现远程控制。通过远程控制软件,网络管理员可以进行多种远程操作,如察看被控制端计算机屏幕,窗口;访问被控制端计算机的磁盘、文件夹及文件,并可对其进行管理或共享其中的资源;运行或关闭被控制端计算机中的应用程序;查看被控制端计算机的进程表、激活、中止程序进程;记录并提取被控制端计算机的键盘操作;对被控制端计算机进行关闭、注销或重启等操作;修改被控制端计算机的Windows注册表;操纵与被控制端计算机相接的打印机、扫描仪等外部设备;通过被控制端计算机捕获音频、视频信号等。

基于远程服务的远程控制最适合的是一对多、即利用远程控制软件,用户可以使用一台计算机控制多台计算机,这就使得用户不必为办公室的每台计算机都安装一个调制解调器,而只需要利用办公室局域网的优势就可以轻松实现远程多点控制了,在进行一台计算机对多台远端计算机进行控制时,用户发现远程控制软件似乎更像一个局域网的网络管理员,而提供远程控制的远程终端服务就像极了办公室局域网的延伸。这种一对多的连接方式在节省了调制解调器的同时,还使得网络的接入更加安全可靠,网络管理员也更易于管理局域网上的每一台计算机。

远程访问、控制大体上可以分为点对点访问控制和点对多的访问控制两大类:点对点的访问控制指的是一个远程客户端的程序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连接、控制一台远程计算机。点对点的访问控制的程序设计主要是以客户端控制服务器端方式,即客户/5匠务器模式。这也是远程访问控制中最普遍运用的情况。点对点的访问控制主要应用是在要对远程主机进行具体的控制和监控的需求中。点对多的访问控制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对一台或多台远程计算机进行控制,但点对多的访问控制是不会比点对点的访问控制功能具体和强大。点对多的访问控制是和点对点相反的方式进行的,首先由每个客户端程序向服务器端程序发出连接请求,建立连接之后,服務端就可以对多台远程计算机的客户端程序发出指令并由客户端程序执行指令。点对多的访问控制主要应用在对大面积的计算机进行的,诸如:简单控制、定时、收费、监督等等。

二、TCP协议和UDP协议远程控制

TCP协议,主要有windows系统自带的远程桌面、pcAnyWhere(赛门铁克公司)等,网上98%的远程控制软件都使用TCP协议来实现远程控制(包括上述几款),使用TCP协议的远程控制软件的优势是稳定、连接成功率高;缺陷是双方必须有一方具有公网IP(或在同一个内网中),否则就需要在路由器上做端口映射。这意味着只能用这些软件控制拥有公网IP的电脑,或者只能控制同一个内网中的电脑(比如控制该公司里其它的电脑)。不可能使用TCP协议的软件从某一家公司的电脑,控制另外一家公司的内部电脑,或者从网吧、宾馆里控制你办公室的电脑,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内网中。80%以上的电脑都处于内网中(使用路由共享上网的方式即为内网),TCP软件不能穿透内网的缺陷,使得该类软件使用率大打折扣。但是很多远程控制软件支持从被控端主动连接到控制端,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该缺陷。

UDP协议,与TCP协议远程控制不同,UDP传送数据前并不与对方建立连接,发送数据前后也不进行数据确认,从理论上说速度会比TCP快(实际上会受网络质量影响)。最关键的是:使用UDP协议可以利用UDP的打洞原理(UDPHolePunching技术)穿透内网。从而解决了TCP协议远程控制软件需要做端口映射的难题。这样,即使双方都在不同的局域网内,也可以实现远程连接和控制。QQ、MSN、Dragon远程控制UDP版、XT800的远程控制功能都是基于UDP协议的。使用穿透内网的远程控制软件无需做端口映射即可实现连接,这类软件都需要一台服务器协助程序进行通讯以便实现内网的穿透。由于IP资源日益稀缺,越来越多的用户会在内网中上网,因此能穿透内网的远程控制软件,将是今后远程控制发展的主流方向。

三、远程控制技术趋势

1、Windows系统中的远程控制。远程控制并不神秘,WindowsXP系统中就提供了多种简单的远程控制手段、如远程桌面连接。

2、功能强大的远程控制软件。PCAnywhere是由赛门铁克(Symantec)公司出品的远程控制软件,它功能强大,几乎支持所有的网络连接方式与网络协议,利用PCAnywhere,计算机管理人员可以轻松地实现在本地计算机上控制远程计算机,使得两地的计算机可以协同工作。在实现远程控制的同时,PCAnywhere还拥有更为完善的安全策略与密码验证机制,从而保证了远程被控主机的安全。

3、集中管理多台远程计算机。PCAnywhere的功能强大,但也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软件安装包太大,窗口刷新速度过慢,远程操作在网络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可感受到明显的延迟等等。RemoteAdministrator则避免了这些缺点,而且它可对多台远程计算机进行集中式管理,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用IE浏览器进行远程控制。大部分的远程控制软件都必须把远程控制软件分别安装在控制端与被控端,才能达到远程控制的目的。不过RemotelyAnywhere是一个例外,它在远程控制软件算比较特殊的了,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只需在被控端安装软件并进行设置,控制端可以通过IE浏览器来实现远程控制。除具有远程控制功能外,还可以进行文件传输、聊天、管理设置等操作。

5、访问代码连接进行远程控制。被控端将访问代码输入特网页的代码连接框,或直接在IE浏览器输入特定URL的方式即可连接到主控端,较之其它方式建立连接更简单。

内部控制发展趋势 篇4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分析

1. 第三次经济浪潮促使内部控制趋向集中战略性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企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但也置身于更加激烈动荡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目标的制定必然是长远的, 为达到长期目标, 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战略, 并把包含战略的长期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决策和行为。相应的, 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具有战略化的集中控制能力。内部控制不再仅仅是约束行为的工具, 更应成为实现变革的工具。

2. 风险的全球化促使内部控制整体风险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 全球化竞争和协同带来的风险远远超出原来的交通阻滞、信息不畅、固定投资和信用缺失的风险。企业的文化、公司治理结构、公开化的操作和透明度高的信息支持越来越多地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以战略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应运而生, 成为现代控制与原始控制的最大区别。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是在理念上的本质突破, 并非局部的修补和简单改良。

3. 层级组织的解体和重构促使内部控制走向自我引导式控制

随着层级组织的解体和重构, 对内部控制的探讨不应以会计控制为中心, 应是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有机融合。肯尼思.克洛克等在《管理的终结》一书中认为, 被动的、等级制的管理已经走向终结, 彼德.德鲁克的自我管理和引导式管理才是未来管理的发展方向。相应的, 内部控制也应该发展为引导式控制。

4. 技术专有程度的提高促使内部控制走向自发团队型

每次技术革命开始时, 技术的专有性都比较强, 这导致了经济改革时代控制权的不断转移和混乱。以技术人员为核心的团队的生成加速了内部控制向自控制演化的速度, 组织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常常使得高层强制的直接控制失效, 而必须代之以战略控制为核心的间接控制;团队内部会采用多样化的控制手段, 来自外部的、法律的控制不会产生太大的控制作用, 它们可能更多的是设定一种行业规则, 对某些危害较大的失控行为进行限制等, 而内部自发的、道德的控制则可能更为有效。

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1. 改进内部控制的治理基础, 完善控制环境

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强化企业高级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企业高级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对于企业控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左右了企业的控制环境。从我国企业的现状分析, 很多企业不是没有内部控制, 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其中, 往往是企业负责人带头不执行, 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 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

另一方面, 强化董事会的管理监督职能, 完善经理人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于内部控制而言, 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相当重要。因而, 如何实现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是企业日常监督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这种监督一旦失效, 经理人员侵犯所有者利益的事便会频繁发生。因此, 加强内部控制要着重加强董事会的建设, 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 以充分保护股东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通过这种激励和约束, 使企业经理层更关注公司长远的发展, 从根源上消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同时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提高企业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2. 建立健全风险识别、评估和反应机制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为了加强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 弱化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 需要加大企业对外信息的披露量, 而风险评估信息应首当其冲。企业风险信息及风险评估信息是投资者迫切需要的信息。从公司治理,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及投资者本身的素质水平来看, 现阶段的投资者十分关心企业的运营成果、风险及风险评估状况, 以期改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提高其投资效率和效果。

企业如何对企业的风险评估进行评价, 应执行哪些评价程序, 遵循哪些标准, 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承担什么责任, 都是必须要慎重解决的问题。企业对企业风险评估进行评价并出具报告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对企业风险评估进行评价加以规范, 规范制度要考虑是否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风险评估评价规范的制定可以借鉴美国或台湾的经验, 以及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规范。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风险评估的范围及审查期间。 (2) 风险评估的评价准则。 (3) 风险评估的评价程序。 (4) 风险评估的评价报告。

此外, 应建立企业预警指标体系, 便于对企业风险情况加以判断并采取应对措施, 不但有助于企业风险的控制, 更易于企业风险评估信息的披露以及投资者的理解。在设计指标体系时, 一方面要遵循完整性、客观性和可比性等原则, 而且所设计的指标要与企业主要经济活动最具有相关性;另一方面, 指标可从财务和经营两方面进行考虑, 并尽量予以量化, 采用权重记分法来衡量企业的风险状况, 其中关键是要确定好企业风险高、低的临界点及分值范围。

3. 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和“人本主义”思想, 最终实现“自我控制”

COSO报告特别强调“人”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虽然总的来说, 西方国家更强调法制, 我们也正在向法制化国家靠拢, 越来越强调法制、规章、制度。但同时, 我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 重视人情味。如何处理好制度与人治的关系, 是现代企业实践中常常要面对的一个难题。笔者的看法是, 其实内部控制也可以有本国特色, 我们如能在强调制度化规范化的同时, 利用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仁爱”思想, 加强企业内的沟通和感情交流, 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膜, 使内部控制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每一个员工信仰明确、思想鲜明、形成自觉接受控制的意思, 内部控制自然也就会更有实效。

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确保营运的效率效果。而要想保证较高的工作效率, 就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达到这个目标, 经理层就要正确运用激励和控制的方法, 在适当控制和规范员工行为的前提下, 注重调动并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才能使员工心甘情愿为公司服务, 快乐、高效的工作。要重视“人为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 从“为人”的角度出发, 控制好自己的行为, 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空间, 大家互相支持, 相互激励,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转变观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观念反映到企业内部控制中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来展开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 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物质吸引、精神激励和制度约束相结合, 加强企业内管理者与员工的感情交流和沟通, 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膜, 使企业员工具备归属感和责任感, 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进行自我控制和实行自我管理, 自发地按照规范和目标行事。当每一个成员的行为都守规, 每一个成员都达到分目标时, 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目标就自然达到了。最终实现外在控制到“自我控制”的升华, 达到“无为而治”。

4. 顺应内控外部化趋势, 整合内外部监督资源

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 同时转化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要加强审计的作用, 先要提高审计的地位, 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 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否则只能是形同虚设。同时要把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上来。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有效进行独立评价的机构, 它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各环节的主要力量。美国著名内部控制专家迈克尔?海默 (Michael hammr) 曾说过:“内审机构应将自己视为公司的一种资源, 在帮助管理当局更有效地达至预期控制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 应设立由非经理人员组成并能制约经营者的内部审计机构, 使其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 直接受董事会领导, 以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5. 充分利用现代IT技术成果来加强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中, IT技术向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IT技术在组织整个价值链中的深入应用, 使组织的业务过程、管理过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将内部控制的理论、方法与组织的管理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殊途同归。IT技术在组织管理、会计、审计中的全面应用, 使组织从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中分离出了以处理信息流为主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从分散、零散的状态变为集中、系统状态, 并将内部控制的各个部分整合在一起。在COSO的定义中, 信息与沟通的主要对象与工具就是以IT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在运用IT技术来强化内部控制的自动化程度时, 企业必须注意的是, 要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控制, 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是企业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摘要:从集中战略性、整体风险化、自我引导式控制, 以及自发团队型等四方面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 从完善控制环境、建立风险识别评估和反应机制、整合内外部监督资源、实现“自我控制”以及运用现代IT技术等五方面提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发展趋势,完善对策

参考文献

[1]Auditing an entityps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n conjunction with the financial statement audit and reporting on an entityps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AICPA, March 18, 2005

[2]马崇明贾成: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完善[J].当代财经, 2004 (12)

[3]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5 (1)

[4]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 2007 (10)

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发展趋势论文 篇5

【关键词】机器人;控制系统;协同控制

在制造业发展过程当中,工业机器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当前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对生成需求日益提升。一方面,工业机器人要求具备更加理想的柔性以及开放性,另一方面还要求其具备与工业生产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使工业机器人能够与不同生产设备形成一套综合的控制系统。当前工业机器人技术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与物理学科息息相关。当前对于我国科研机构而言,工业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科研课题。不论是运动学,还是动力学都和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工业机器人在低速平稳运行当中,工业机器人惯性力离心力都是非常微弱的,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摩擦力、重力是影响工业机器人稳定性以及动态性的主要因素。这就充分显示出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和物理学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所以本文从物理学角度对于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

1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相关概述

1.1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

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机器人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机器人本体,第二部分是控制系统,第三部分是驱动,最后一部分为传感器。因此,从总体上来看,硬件部分以及软件部分共同组成了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对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在指令传感器的基础上进行控制,进而使机器人完成相应动作或者任务。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主控单元,第二部分是执行机构,最后一部分是检测单元。在以上三个部分当中,作为整个控制系统核心和关键的主控单元,对机器人进行运动学计算、进行运动规划以及插补计算是其主要的功能。通过以上流程,主控单元将运动控制指令向执行机构进行传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系统开放性制约着机器人的开放性。这是因为工业机器人所有动作指令的发出者均为控制系统。

1.2开放式控制系统

在研究领域,还没有一个针对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开放性的权威公认的定义。对于开放性,IEEE曾经做出过这样的定义表述,在不同平台之间,系统在应用的时候能够自由的进行移植,而且能够与其它系统实现相互交互,为用户提供的交互方式是一致的。对于开放性系统,库卡机器人集团创始人也曾经进行过定义。开放性系统,计算机和操作系统运行环境是商业化的标准,同时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硬件以及软件接口具有开放性,而且计算机与操作系统的控制器也应当具备开放式的结构,呈现出标准化模块化的特征。也就是说,用户在使用过程当中,对机器人仅需通过简单的指令就能够进行操作。与此同时在工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于系统也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进行修改,通过这种修改,能够对新的需求予以满足。在与机器人有关的相关研究课题当中,控制系统一直以来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对于机器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自身技术以及功能。随着在工业生产过程当中,机器人应用广泛性不断增强,对于工业生产系统而言,机器人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部件,将生产线上的各种设备的控制系统通过互联网或者工业总线进行有效的连接。对于现在生产装备而言,形成一个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的控制系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这对于整个控制系统信息数据的流通传递共享起到了显着的加速作用。但是,现代工业生产过程当中,由不同厂家的设备组成生产设备,当前要将大部分设备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全面的自动化,系统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因此,在当前的工业生产过程当中,设备的开放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除了受自身技术发展影响之外,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放性等其他影响因素的制约。整体上来看,主要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到其开放性。第一,开放的自动化设备。控制器在工业生产系统当中,会给用户生产者诸多好处,包括可扩展、可联网、可移植等等。此外,控制系统开放程度增强的可行性随着当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商品化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增强。迄今为止,针对何谓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放性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具有权威性统一性的定义。整体上来看,开放式主要体现在可扩展性、互操作性、可移植性可增减性三个方面。可扩展性指的就是第三方设备生产者能够增加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使得功能得到扩充。互操作性的就是控制器的核心部分,能够与外界的一个计算机或者多个计算机进行信息的交换。可移植性则指的是在不同的环境下,机器人的应用软件能够相互之间进行移植。可增减性则指的是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机器人系统的性能以及功能能够非常便捷化的进行增减。如果要实现上述特性、要求,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应当是标准化的体系结构应当具有开放性界面。

1.3控制系统的开放性概述

当前在国际上,开放式控制系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在工业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领域,展开了非常激烈的竞争。GNGC研究计划之后,美国为了推出模块化控制系统,又制定了OMAC开发计划,希望通过该计划的实行来提升本国的自动化装备水平。欧盟对控制系统的开放性要求进一步增强,也在积极推行OSICA计划。在该领域,日本也正在积极部署,日本的很多装备制造业企业联合推行OSEC计划,该计划推行的主要目的是使得控制系统结构的灵活性进一步增强。日本的科研机构在整个自动化领域之内,根据自身的研究成果,与美国欧洲等国家在该领域的相应科研机构进行广泛的交流。在相应设计标准上达成一致。在应用方面,工业机器人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因此,要使相应的标准完全统一的困难是非常大的。然而,部分统一标准在特定应用领域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半导体工业自动化制造设备领域,已经有了标准化交互界面,该交互界面由上层监控系统与机器生产者用户,以及上层仿真软件商品进行交互信息的共享。现阶段,在市场当中,开放性水平已经成为了商品化工业机器人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放性是必须的。得出这一结论,一方面,是出于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工业领域自动化发展需求。但是,不论是从技术实现的可能性角度来看,还是从技术成本角度来看,追求严格意义上的开放性体系结构是没有必要的。目前,在工业生产过程当中,机器人系统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而且技术进步速度也是令人瞠目结舌。要制定一个完全的绝对的开放标准,是根本没有办法实现的。现阶段在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领域,探讨和研究的重点是可行的控制系统开放式结构,使得控制系统的开放程度在现有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2工业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的实现方式

2.1硬件实现方式

从硬件结构的角度来看,开放式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基于PC总线系统,第二个部分是基于VME总线系统。在很多方面pc具有突出的优势,例如开放性较强,具有非常理想的软件开发环境,具有较为良好的通讯功能,成本不高。所以对于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而言,当前很多机器人厂商将主要研究和开发对象,其中与基于PC总线系统。因此,基于这一硬件结构的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应主要包括四种硬件实现方式。第一种硬件实现方式为PC+运动控制卡。第二种硬件实现方式为基于IPC+运动控制卡。第三种硬件实现方式为基于PLC的控制系统。最后一种硬件实现方法为基于通用PC+工业实时以太网。第一种硬件实现方式对于PC实时性要求不高,具备开放性这是其主要优势。然而这种硬件实现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对于运动控制卡的要求比较高,同时DSP也需要搭配。对于这种PC+运动控制卡的控制系统的研究比较早。对于机器人运动控制,我国研究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所设计出来的机器人运动控制器对其运动控制的可靠性进行了大幅度提升。机器人动态运动通过国外研究者的不断研究开发得以实现。国外研究学者开发的自由度机器人控制系统平台同时可以实现与环境的快速交互功能。第二种硬件实现方式影响简单,整体结构也比较紧凑,这是其显著优势。除此之外,开放性和兼容性也更加理想。这种模式与上一种模式的区别在于,机器人在PC机上进行运动学求解轨迹规划以及插补算法。这种模式对于控制卡的数据处理压力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缓解作用。与此同时,机器人工控机与运动控制卡在该模式下分工明确,对于基于IPC+运动控制卡的控制系统,我国很多学者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如六轴工业机器点位、轨迹控制的实现等等。第三种硬件实现方式在硬件的连接方面特别简单,联网功能也非常强大。所以基于PLC的控制系统可以对多机器人通过互联网实现监控。对机器人,我国学者在ABPLC的基础上,实现了运动控制。最后一种硬件实现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控制效率高、可拓展性强。主要是因为网络化发展是工业机器人开放式控制系统将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在该领域的研究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了机器人控制器的分布式网络以及计算机的分布式网络。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对于机器人分布式控制网络的监控。

2.2软件实现方法

现阶段,在软件功能的实现方面,大部分研究机构的基础主要以硬件开放式架构为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放式纯软件控制技术艺来实现相应的软件功能。通常情况下,在工控机Windows或者LINUX环境下,开放式软件控制进行运算,全部的运动控制运算以及逻辑运算,通过软件本身的内核来完成。数据的传输以及信号的传输由硬件负责。一部分学者开发出了通用软件包,适用于机器人控制,该通用软件包程序是开源的,通过互联网能够对程序进行下载。此外,一部分学者此外针对纯开放式软件控制技术,也有一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探讨。在纯开放式软件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我国研究学者开发了纯软件开放式控制系统,并基于该控制系统,实现了六种工业机器人的控制。

3基于开放式控制系统的多机器人协同

针对基于开放式软件架构以及硬件架构的多机多机器人协同用之运动控制,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相对是比较丰硕的`。例如通过多层等级式的控制体系结构,天津大学的宋伟科实现了多机器人的系统与主控系统的实时任务调度。对于多机器人协同控制系统的离线编程系统,廖彦京平等学者进行了开发以及研究。国外主流机器人公司目前已经研究开发出开放式结构控制器,该控制器基于PC和实时以太网。Motoman通过大量的实验,研制出双机器人协调焊接。KUKA公司实现了机器人在车间的实践应用,将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奔驰车间,通过自己研发的IRC5控制器,ABB公司与Robotstudio机器人的编程与离线轨迹规划软件,通过双机器人协调焊接,在开放式结构控制器方面,实现了三台机器人的精准联动。对于软件接口以及硬件接口,正是由于开放式控制系统进行了标准化定义,因此在标准设计基础之上,所设计出来的第三方软件以及第三方硬件在向控制系统集成过程当中实现就比较简单了。这对于厂商的依赖性起到了大幅度降低作用。所以,在自身生产需求的基础上,企业能够对设备相应的增减。现阶段,在工业焊接、工业焊接、喷涂以及零部件的装配等领域,多机器人均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4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新常态下集团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篇6

新常态的“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央领导人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6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是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 “打虎拍蝇”既形象又深刻表明了党中央在惩治腐败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政策措施,是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新常态对集团型企业的影响

在“新常态”的影响下,集团企业提高生存能力,需要在“新常态”下的发展格局里,去重新定位自身发展的模式,加速企业内部格局的优化和专业化划分,企业内部的分工与优化,做得更到位,更有利于适应市场的新常态。

从管理创新上,在生产经营等各项管理的每个环节上实施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在产品竞争力上,要进一步强化技术研发,加强全过程质量和成本控制,打造企业竞争优势。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客户需求和体验为中心,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管理创新和节能降耗,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在资源管理上,要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形成内外部资源的优势互补。

在学习创新上,要向优秀企业学习,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要有新思维、新作为,实现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

三、新常态下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新常态”提出以来,对集团型企业产生重大影响,促使集团型企业各方面的变革和调整,集团内部审计工作也将随企业工作重点的变化而变化,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变化。

一是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监督的加速融合。传统意义上,政府审计除了针对财政资金监督检查外,也对涉及国有资金的企业进行审计监督,重点是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检查,新常态下,内部审计要主动与政府审计监督融合,这是落实 “八项规定”的需要。“八项规定”体现了从严要求、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反映出中国未来施政的方向,是执行起来不容打折扣的国家政策。企业是执行的主体之一,集团内部审计要在未来的监督检查中,重点关注“三公经费”等的支出合法性,提醒成员企业要严格落实,披露“变通处理”典型案例,同时把公司执行“八项规定”的信息报告给集团高层,查漏补缺并及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切实形成震慑作用。

二是合法性与合理性监督“双轮驱动”趋势明显。应该说,内部审计对于公司经营的程序合法、票据合法等起到了很好的监督指导作用,但也存在忽视业务“合理性”的现象,观念中对于“合理性”并不重视,实务中内部审计监督对合理性的关注和披露不多。但新常态下,审计部门不仅要关注经营业务的“合法性”,也要关注“合理性”。从目前发生的案例可以看出,大部分案件不是票据的真实性和报销的程序出现了问题,而是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出现了问题。例如,网曝一国有公司高管公款宴请,一顿午饭花销2万多元,如果没有被披露,票据真实、报销程序完整、手续齐全,财务报销的“合法性”就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一顿饭花掉2万多元合理吗?显然是不合理的,其他诸如维修费、销售代理费、广告费、业务宣传费、油费等也存在同样合理性问题。内部审计部门要起到监督作用,起到防风险、控风险,降低成本的作用。

三是风险防范将成为内部审计主流方向。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应该说内部审计本身具有防范风险的功能,而现实中的内部审计活动中,无论是财务收支审计、离任审计还是经济效益审计均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虽有名称的变化,无有实质性变更,没有脱离内部审计“查错防弊”的事后监督理念,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也有很多误解。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要改变这种做法,要把“查错防弊”作为内部审计最基础的工作,也作为最重要的服务项目;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通过查阅会计资料发现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方面,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不仅要在促使企业合法、合规、合理上下功夫,更要在风险防范上下功夫,要由“查错防弊”向“风险防范”转变。

四是工程审计将会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工程建设领域是当今社会中公认的腐败重灾区,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呈多发、高发的态势,反腐败形势严峻。2015年1月,江苏省阜宁县检察院在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报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时介绍说:“通过对2012年以来查办的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案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几乎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存在腐败‘潜规则,项目招投标、规划审批、配套设施、检查验收、工程款结付五大环节尤为突出。”新常态下,如何遏制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不仅要建章立制,不断规范办理工程招投标、工程发包、审批、检测、验收等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更要加强监督制约,不断强化审计监督部门对招投标、施工、检查验收、工程款结付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直接监督,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内部审计,避免事后监督的局限,维护集团整体形象。当然还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检察机关要不断加大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查办和预防力度,充分利用案例剖析会、警示教育基地等,促使工程建设领域人员坚守廉洁底线。

五是审计咨询服务业务将逐步扩大。传统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查错防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财务与审计对立起来,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集团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地位不具备独立性,审计结果也没有强制性,如果审计部门一味地强调独立性,强调监督,强调查错防弊,而且总是事后算帐,会使内部审计的路越走越窄。另一方面,企业财务部门开展的各种稽核、评审、检查等,实际上也相当于财务审计,如果内部审计仍然局限于传统的监督领域,内审机构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新常态下,随着公司管理的提升和监督标准的提高,内部审计也要创新审计理念,拓宽审计领域,发挥专业优势,从以监督为主转向以监督与咨询服务并重,逐渐扩大咨询服务的比重,走出监督检查的“狭小空间”。

六是政策研究将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内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以来,会计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实行的“营改增”工作还将进一步推广,内部审计部门也要积极的研究政策,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做到“多交流、多学习、早预防、早准备”。另外,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也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内部审计要在传统的工作实践基础上加大政策研究,站在理论前沿、政策前沿和公司管理前沿,真正的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提升经济效益。

浅议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篇7

1 内部审计的现状

1.1 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地位尤显薄弱

迄今为止, 理论界始终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只要独立于他们所审计的经济活动之外。就可以处于超脱的地位, 就能够在内部审计中做到客观、公正。然而, 事实上有很多因素制约了审计独立性的发挥:1.1.1一般来说,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所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 独立性就越强, 审计工作也就最有效。但实际中一些内部审计机构只是挂靠或隶属某个部门, 即使单独设置。其地位也与单位里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加上内部审计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处理权, 查出违纪违规的问题后, 只能移交、建议或督促其他有决定权的部门处理。这就削弱了审计应有的监督职能。1.1.2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领导下行使职责,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领导人的牵制, 被领导的长官意志左右。使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许多限制。1.1.3内部审计人员的一切福利关系都在本单位, 且掌握在有可能成为其审计对象的其他职能部门手中, 客观上也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事项时, 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利益因素, 所以审计质量有时也难以得到充分保证。1.1.4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单位职工, 与其他职工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 审计人员的工作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

1.2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在顺应形势变化方面较慢

1.2.1 现行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形势的新发展。

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机构在行政上由本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 业务上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与监督。也就是说。审计人员具有双重身份, 既要作为“裁判员”代表国家行使监督职能, 发挥审计“经济卫士”的作用, 督促本单位遵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令, 又要作为“运动员”参与单位的内部管理, 维护本单位的合法权益, 服从并服务于单位的整体利益。但在实践中, 这种身份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把握有一定困难。当责权利发生错位时。就会要求审计既要保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害, 又要维护单位利益。而事实证明, 没有国家的授权, 实际上是很难做到两者兼顾的。1.2.2事后审计的缺陷日渐突出。目前, 我国的内部审计大都趋于事后审计。但很多经济活动事项的问题往往都发生在前期论证过程中, 如果审计人员早期不能介入, 只是到了招投标或要拍板决策时审计才参与监督, 则这样的监督无异于走形式, 根本起不到监督的目的。以史为鉴固然很有必要。这种审计方式也能帮助单位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亡羊补牢, 然而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 其对潜在的和未知的风险却难以发挥预警和规避、防范作用, 造成的损失也很难挽回, 远不如事前就发现问题、提早控制事件的发生现实得多, 经济得多。因为加大惩罚力度容易, 但要提高查处概率则会增加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 而且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1.2.3重监督、轻管理服务的思想仍然存在。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一直是监督与服务并举, 但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的是监督职能, 侧重的是对单位内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虽然初步开展了内部控制审计和管理审计, 但过多强调的还是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还停留在被动的“经济警察”这一监督功能层面, 缺乏对审计的管理功能、增值功能的理解, 从而忽略了它的管理服务作用。所以, 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仍然集中在财务领域, 很少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

1.3 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式与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原因, 使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式与技术手段普遍比较落后, 方法单一, 这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极不协调。以审计手段的智能化来说, 目前我国审计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 不仅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而且也明显落后于被审计单位利用计算机的情况, 处于滞后状态。俗话说“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 作为监督的“再监督”, 审计的硬件条件一定要优于受监督者, 但事实是资源配置与审计任务严重不对称, 从而使审计任务的完成程度打了折扣。内部审计也就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和威慑作用。

1.4 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随着形势的发展, 单位内部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 要求审计介入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是专业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 或者说是这样的一个团队, 但这是不现实的。究其原因, 主要有:1.4.1我国的内部审计起步较晚, 审计院校及专业的建设缓慢。短期内培养出来的合格内部审计人员有限;1.4.2内部审计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多、时间紧、任务重、工作比较艰苦, 待遇低, 容易得罪人, 审计结果较难取得认同, 所以, 很多优秀的人才如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不愿意到内部审计部门来工作。1.4.3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多数都是财务会计出身, 会计专业知识比较丰富, 但缺乏对管理原理和内部控制尤其是风险控制的掌握, 对现代审计技术手段的认识、学习和运用也很欠缺, 到审计部门后也未进行正规的审计专业系统培训。因此, 不太适应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除了存在上述问题外, 内部审计还存在单位领导是否重视, 审计程序、标准的制定以及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审计法规体系是否健全。审计目标与单位经济效益目标是否一致等问题。

2 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压力很大, 但在挑战存在的同时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内部审计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 客观地分析和探讨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 将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 促进内部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1 内部审计超然独立的地位将得到巩固和加强

作为健全单位内部管理机制的手段, 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单位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而审计范围的扩大和管理部门要求内部审计提供服务的增多。也足以说明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为社会所认可。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 独立性得以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由最初设置在财务部门或并列、受财务副总经理领导, 发展为单独的一个部门、直接由总经理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 随着机构设置层次和领导层次的上升,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地位和权威性在不断地加强。

2.2 内部管理服务审计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原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 就是管理、效益。内部审计也有监督, 但监督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促进部门加强管理, 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内部审计由单纯的监督职能向经济监督、评价、鉴证职能发展, 更加注重经营活动的事前预测和决策, 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据统计, 英国公共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中, 88%的内部审计机构开展了对管理和业务经营系统的审计, 他们对单位管理控制系统的审计, 超出了对财务领域的关注程度。在高新技术的冲击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面对企业日益增长的各种风险, 西方国家富有远见地看到了这种势头, 较早地表现出将内部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和咨询活动扩展的强烈倾向。

2.3 分散管理的内部审 (下转191页)

(上接102页) 计将趋向整体审计监督管理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虽有一定基础, 但从内部审计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看, 已不能适应目前迅速发展的形势的需要。如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 内部审计的地位、职责和权限的界定, 审计程序的建立, 标准的制定及审计质量的监督等均无统一的具体规范, 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工作的开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运行以及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将形成以国家审计为主导,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协调发展的整体的审计监督体系。有专门的机构和相关的法规对各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行业管理, 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2.4 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将逐步形成专业多元化的新格局

现代内部审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为此, 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当然, 要求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全部具备各种专业知识是不可能的, 但是可以通过改善审计工作环境, 把具备不同专业知识的人才逐渐聚集到一个单位, 逐步改变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构成不尽合理的现状。虽然一个单位的审计机构要全部聚齐这些人才比较困难。但可以通过努力, 不断配备、充实各专业人才, 或者借助外部审计的资源补给, 最终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共同协作的内部审计团队。这就是内部审计将逐步形成的专业多元化新格局。

2.5 事前和事中审计将日益受到重视

内部审计的目的就在于协助本单位完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对尚未实施的经济事项进行事前审计。找到未来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提前发现隐藏在单位内部的问题并把它揭露出来, 可以减少单位的投资风险。也就是说, 事前审计要比事中、事后审计揭示、纠正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即应将审计工作的重点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移, 尽早参与到事前决策中去。如, 当前开展的网上实时审计就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审计方式。既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 还增强了审计的时效性。

2.6 内部审计工作必将进一步拓展

除了上面所述内部审计的几种发展趋势外。内部审计无论是在审计的领域和范围, 还是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将会进一步得到扩展、延伸。

2.6.1 近几年, 内部审计正从国有企事业领域

向集体、私营企业领域扩展, 并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完全是自发的,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2.6.2 在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

电子商务将逐步取代现行的营销方式。与单位经济活动有关的信息资源将以电子数据形式出现。因此, 决定了内部审计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审计数据和信息, 并结合审计人员自身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审计工作将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2.6.3 随着新的专业领域的出现, 面对新专业

所需要的审计专业技术, 本身就力量单薄的内部审计更显得力不从心, 势必将借助外部审计力量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即外部审计向内部审计领域渗透。

2.6.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果现在不对环境加以保护, 那么未来为改善环境, 单位将在财务方面会有更大的投入。于是, 环境审计应运而生。

航务控制器的发展趋势分析 篇8

航务控制系统, 承担着机场及航空公司的飞行签派、航行通报等内部重要信息的发布。目前常用的航务控制器有R/S GE100系列和Commend GE700系列等。随着空管事业的发展, 航务控制系统近年来可谓发展迅猛, 变化日新月异。

民航设备, 安全性是重中之重。对航务控制设备来说, 提高安全性主要从提高设备冗余度和降低维护、操作风险和这几个角度出发。应该说, 以往的航务控制系统就这几点已经做的比较好, 但新型航务控制系统再次将人们说明, 为提高安全性而做的改进是没有止境的。

通过笔者研究和维护经验, 可以将未来航务控制的发展趋势归纳为三点——良好扩容性、多重连接方式、可视人性化界面。

2 良好扩容性

以GE700为例, 内通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完成系统的通信和控制功能。包括处理语音终端与无线系统的通信, 和comwin图形化管理系统保持通信。当前使用两套内通服务器互为主备, 采用冷备份方式, 大大加强了通信安全, 减少因设备故障而引起的系统瘫痪, 而之前的GE100未配置相应的备机, 一旦设备故障将增加修复时间, 使航务控制系统处于风险之中。此外, GE700具有良好的扩容性, 该系统目前接入两路甚高频设备 (131.50MHZ和130.75MHZ) , 即用户话站通过专线接入GE700设备, 合用两个信道进行无线通信, 提高设备的频率使用率和减少互相之间的干扰, 后续如有需要还可增加无线通信频率。内通服务器的每个模拟板卡可容纳4个通道, 每个数字板卡可容纳8个通道, 目前共配置了16台对讲终端, 即占用了16个通道, 只占可支配板卡的一小部分, 此特点可满足日益增长的航务控制终端的新建请求, 从而有效得降低安装成本, 又使维护更加便利。

3 多重连接方式

除了在硬件层面上, 在功能层面上航务控制系统支持多种连接方式, 3km距离之内的对讲终端可以采用模拟2芯线连接, 超过3km的可以采用IP网络连接, 满足了不同用户的连接需求。Comwin系统可以使用户直观的进行全系统的维护, 例如可用鼠标直接操作对讲终端, 在有系统故障发生时, 有声光告警提示等。

4 可视人性化界面

其中CCT是用于对航务控制系统进行设置的软件, 对系统设备所有的设置都可在CCT中进行编程实现:如接收内通服务器中的数据到PC;发送数据配置到内通服务器中;对系统设备进行升级修改对讲终端号码及基本属性;添加对讲终端线路故障检测功能;添加与空管VHF系统的连接配置;设置内通服务器中IP用户卡的地址信息;在内通服务器侧设置远端IP盒的地址信息等。配置完之后, 即可将Comwin系统从设计模式切换到运行模式。直观的界面, 简易的操作减少了大量培训时间, 也使日常维护工作变的更加方便, 如图2。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航务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更高安全性、更高可扩容性和更佳操作性。同时, 这三个趋势不是孤立的, 是互相影响的, 任何一个方面会影响其他两个方面。航务控制的概念所包涵的范围和涉及的学科会越来越广, 很多功能将会被整合, 而它对航空事业所带来的贡献也将越来越显著。

摘要:本文浅谈未来航务控制的发展趋势, 主要归纳为三点——良好扩容性、多重连接方式、可视人性化界面。以GE700为例对观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统计过程控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9

一、统计控制过程

产品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 某些数据如尺寸, 规格等会由于这样或那样不同原因导致波动, 这些波动会影响到产品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和消除这种由数据波动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 这种措施就被称为统计过程控制。它利用统计技术对统计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监督和分析评估, 用于监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特性和异性, 便于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保证整个产品生产线的稳定性, 进而保证产品质量, 提高产品性能。因为统计控制过程最主要的作用是监测产品质量, 所以统计过程控制又可以称作是统计质量的控制。另外从各个性能的角度来看, 统计过程控制又被称为性能控制。统计过程控制分为四个主要的步骤来实现。第一, 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抽取数据资料, 提取数据进行统计, 利用一定的数据统计模型, 建立新的模型, 这就是模型建立阶段。第二, 对抽取到的数据及模型进行系统分析评估, 并与模型进行比较, 用来判断是否有故障发生, 这就是对模型的评估阶段。第三, 针对上述检验评估判定是否出现故障, 若出现故障就要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 追溯故障发生的来源, 寻找解决故障的方法。

二、统计质量控制

1. 单一变量的统计过程控制

对于单一变量控制过程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是否能够绘制统一的图片, 用于监控质量指标的波动情况。在控制整体的过程中, 如果大部分的数值能够集中在以数值作为中心的生产领域, 边缘数值越少, 对样本的设计控制越有限, 当数值出现在主要生产领域以外的时候, 就认为整个过程失去控制。改进单变量统计过程的实施效果, 最主要的就是要改进它所使用的方法, 使用这些有效方法有利于更加清晰的测量统计数据, 有利于取得更好的客观性利益。单变量的统计过程的一个很明显的优点就在于能够将变量控制考虑在内, 当整体的系统发生变化的时候, 实施就变得非常的困难, 研究所能够获得的数据相关性就成了人们在整个工作中的热点工作。

2. 统计回归的软测量技术

由于在整体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实际的测量来实现质量过程的监测这显然很难实现, 因此没有办法实现闭环的控制。于是就用最主要的软测量技术---软件回归来实现质量直接性的控制, 通过此方法能够在大量的数据信息中提取与数据质量相关的信息, 从而建立变量和质量之间的数学模型。

三、统计性能监控

1. 多变量投影

多变量投影首先就要进行主元分析, 主元分析指的是利用极少的数据来对大部分数据进行描述分析, 也是经常用于故障监测的一种工具, 它通过使用最大的方差法对各个数据过程进行详细具体的描述, 其目的在于能够有效消除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能, 其次多变量投影就是要使用独立元的分析, 独立元分析就是将收集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分解, 从整体数据分析的结果中抽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与数据, 然后将该数据与原始假定的数据相对照, 如果不符合就说明该数据不符合主元的相关性, 则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测量, 进行深入分析。如果对整体测量的数据变量不符合整体数据分配, 不满足测量标准, 此时就应该对整体所测量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同时使用变量分离的方法将最终得到的数据应用于整个数据控制的过程中。

2. 多变量统计控制

多变量统计控制过程中其一是隐含变量, 隐含变量主要用于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以及反映出他的变量特征, 主要目的是利用隐含的变量来预测新的变量的波动, 把预测得到的结果绘制成图形, 通过图形来反映图像的波动情况。其二是状态变量图。凭借已经绘制出的跟踪变化图, 及时反映现有情况, 并对当前的故障及时报警, 使其能够及时挽救, 并对当前形势及时掌控, 总而言之不管通过何种方法都能够观测计算出变量变化情况, 同时也能够得出监控变量实施的方法。

四、统计过程控制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最重要的是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 统计过程控制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一些学术引导者及科学实验者的重视, 并且成为他们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然而, 万事都有不完美的地方, 统计控制过程也不例外。在整个统计控制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非高斯的过程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决定了整个统计控制过程的发展方向。由于目前存在的大部分方法都属于高斯分布, 所以对于所收集的变量中不属于高斯分布的过程, 还不能用其他方法来进行解决。同时随着统计控制过程的发展, 故障的预报警系统正在进行改进, 例如目前的预警报只能在故障达到一定程度才进行报警, 而随着故障预警报的成熟, 未来的故障能够在萌芽期就进行报警, 并且能够根据故障的大小或者类型进行具体的分类。

五、结语

产品质量是产业发展的命脉, 而统计控制过程的发展无疑对产品质量的监测和分析提供了有力保证, 同时利用统计控制过程的诊断功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统计控制过程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进步, 是质量把关的重要助手, 它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摘要: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 统计过程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统计过程控制能够确保整个工作过程持续稳定, 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并且为控制分析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一旦产生问题, 统计过程控制就可以为采取局部措施和系统措施提供科学指南。本文回顾了统计过程控制的整个发展历程, 解释了统计过程控制, 了解了统计质量控制和统计性能监控是统计过程控制的两种不同方法, 最后描述了统计过程控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统计过程控制,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封波.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 2002.

[2]田学民, 曹玉苹.统计过程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5) :175-180.

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 篇10

关键词:化工,自动化控制,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计算机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我国的自动化技术也逐渐趋于成熟, 甚至在各行各业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化工生产属于一种复杂和危险的行业,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会涉及到各种腐蚀性的化学材料, 与此同时, 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压力以及流量, 使反应发生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针对化工生产自身的特点, 单纯利用人工操作无法将现代企业生产的需求进行满足, 那么就需要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 进行准确的控制, 使化工生产的安全、稳定等特点得到保证[2]。

1 化工自动化控制概述

化工自动化控制, 主要是在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其控制对象是化工过程, 主要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 将控制方法和控制方案进行有效的应用, 有机的协调控制理论和工程技术实践, 在整个化工过程中, 将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融入, 化工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等模拟量, 可以进行自动化控制。自动化控制不仅将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包含在内, 其中还具备成套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使化工得到有效的过程控制, 使化工企业可以不断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 使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是化工企业生产安全的主要保障[3]。

2 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

2.1 科技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也是不断发展的。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 在企业当中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在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当中会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 使单一的生产过程得到延伸, 这种发展趋势也是必然的。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 在各个环节当中都会涉及数据采集和生产监控和经营决策等。除此以外, 当今社会科技研发成果不断发展和更新, 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更加严格的挑战, 科技今后的发展会逐渐升级, 或者科技的集体更新就有时期性。科技的发展趋势对于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4]。

2.2 设备接口实现标准化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信息逐渐对网络进行控制。针对化工自动化控制, 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数据的采集, 实现自动化控制和计算机的监控, 这些功能可以利用化工信息对平台进行控制。企业的信息化流程控制当中, 在企业生产当中, 自动化控制系统对于相关的设备硬件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企业要想有效的实现自动化控制, 需要各种类型的控制设备, 不同型号的技术设备的经营商, 对于设备硬件的要求是不同的, 在硬件设备的选择型号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那么设备就会出现不兼容的现象, 接口也会不统一, 对于设备的升级具有阻碍作用。

2.3 人才专业化

我国对于化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当前还是不够深入, 研究经验也很少, 这样一来, 对于化工机械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是一种不利的影响, 化工生产操作人员没有深入地了解化工生产过程和自动化原理, 也没有深入地掌握化工专业技术知识和控制技术, 这样一来, 对于化工自动化的研究也受到影响。企业要想使生产系统得到自动化控制, 那么需要针对人才培养, 将投资力度进行加大。将职工的观念进行更新, 促进信息化建设,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可以采用激励措施, 招聘综合知识型的自动化控制人才, 同时要提高化工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整体利用水平。

3 结束语

未来社会科技必定高速发展, 那么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也会随之不断进步, 在技术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不断研究出化工自动化控制的科技成果, 促进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 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超, 宋诗光.浅谈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 (18) :22.

[2]甄海欣, 徐国钦.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26) :87.

[3]张晓丽.自动化控制在化工生产中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4, (05) :219.

上一篇:内容结合点下一篇:海洋科技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