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审发展趋势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策略

2024-04-15

从内审发展趋势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策略(共8篇)

篇1:从内审发展趋势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策略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从内审发展趋势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策略

从内审发展趋势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策略

【摘要】随着商业化与信息化数字时代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其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经营方式逐步改善,机构设置愈加详细和完善。与此同时,内审也将向着技术化、数字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银行内部审计也应不断改进方法和技术以适应变化着的银行体系。本文将从内审的发展趋势角度出发,分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尤其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审人员;审计内容;审计方法

一、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1.“适时型”内部审计成为未来内审的发展方向

(1)效益优先型的内审理念。曾经的内审工作在效益上的重视度不高,相对于内审效益而言,内审工作的成本较大。今后,内审工作的展开将以降低工作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通过内审自身控制系统的结构性优化模式,来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内审期间工作人员将秉承效益优于成本的理念,重视工作细节,提高工作质量。

(2)风险导向型的内审特点。控制性质的内审模式已不再适应数字信息时代影响下的企业发展,取而代之的是风险导向的审计。它是在控制模式的基础上将风险预测置于优先位置,企业决策与风险预测相结合,从而实现控制风险的目标。内审工作的着眼点不仅在于内审本身而且在于未来企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3)主动审计的发展方向。从内审的发展历程来看,内审在企业中长期以来扮演着检查与监督的角色,因此审计工作一般是在其他部门被动接受监督得情况下进行的。这样的工作方式不利于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所以,内部审计将一改被动审计的方式寻求主动式的审计。审计部门将在各个部门的主动配合下,加强对企业的深入了解,根据各部门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规划进行全面的风险控制审计。各部门自愿接受审计的方式利于内审工作效率的提高。

2.二重监督式的内部审计,优化内审管理模式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内审是对企业的监督,而加强对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也是必要的,建立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监督机构势在必行,此监督机构可视为企业的“二重监督机构”,监督的重点在于对内审工作人员工作范围和深度的检查。这个机构通过对内审人员的到岗、工作内容、业务水平及对内审的重视程度的监管,期望从质上提升内审工作的效果。对于不符合企业发展及内审工作改进需要的人员将进行有效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于内审工作效率偏低的组别人员进行集体意识和结构优化培养,积极寻找并发展内审先进管理人才,逐步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结构。在监督与被监督的责任和义务的双重压力下,内审部门实现合理化的全面发展模式。

3.外延式的内部审计,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1)主动关注外部环境。企业风险的来源之一在于外部条件发生的变化,内审要实现有效地预测与控制风险就必须主动关注外部环境,并能及时地通过外部条件和情况的变化判断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注重审计价值的实现。内审价值在于内部审计能通过自身的工作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这就要求内审部门应一改以前过于强调独立性的工作方式,即内审人员不应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经济活动之外,他们应通过各种咨询活动,了解经营活动内部的关联性,为内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有利于内审价值的实现,内审才能指导企业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有效地规避风险。

(3)高立足点、多角度的内审。内审工作需要立足于企业或组织的战略高度,内审人员积极参与到企业战略方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站在企业高层次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和预见今后企业和内审的发展方向。内审的内容不应仅限于组织系统当前的经济事项,而是应该通过当前项目与相关活动的综合考察与分析,全面地考虑各相关人员局限和相关影响,真实、多角度进行内审工作。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内审人员质量与总量上的缺陷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规模不断增长,其内部的经营管理机构就愈加复杂,审计工作也随之繁琐,内审部门工作人员面临着工作量加大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问题,在此种情况下,内审人员在总量上表现极为不足。不仅如此,工作难度的加大迫切地要求内审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的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普遍存在缺乏高技能、经验足的审计工作者,这就影响到内审部门职能的有效发挥,不利于发现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风险。

2.内部审计内容与方法上的不足

(1)内容过于形式,缺乏广度与深度

在商业银行的内审过程中,大多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分析与寻找解决方案,无法将问题与风险有效地排除在系统之外。内审独立于其他部门,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权威性,对商业银行运作方式的了解有限,再加上被审计单位的不积极配合,审计机构的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

(2)方法技术落后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

目前商业银行正朝着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发展,业务种类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内审的技术和方法并没有大幅度地提高和改善,与国外先进的审计与风险评估体系相差甚远。审计工作的重点仍然是注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没有真正发挥内审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三、商业银行改进内审工作的策略

1.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注重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1)总体素质队伍建设

首先,内审人员应加强自身建设,在掌握商业银行内部运作机制的同时,关注同行业经济发展动态、熟悉会计业务内容以及掌握风险控制的机理,在此基础实现综合分析和判断风险与机遇的能力,并对商业银行经营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战略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为银行规划出谋划策。其次,商业银行内部应建立内审人员的培训机制,定期对内审人员进行培训与相应的考核,设置内审自身的监管机构,加强对内审人员工作的监督。最后,商业银行应尽可能地给内审人员的工作提供便利,使其能自由参加银行管理部门的会议和决策并有权提出建议,主动参与银行的经营不仅能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对银行的潜在风险进行源头性的控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提升审计人员对内审工作的定位高度

内部审计是对商业银行内部运作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措施,因此商业银行内审人员应围绕银行工作的重点和目标,站在全局的角度开展工作,绝不可置银行总体经营业绩与目标于不顾。站在总体的高度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中心和重点不会偏离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3)变被动接受内审到自愿主动内审

内审的顺利展开离不开商业银行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这要求银行各部门人员主动接受审计,通过内部审计了解本部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潜在的风险,同时在内审的帮助下积极整改完善,健全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将风险关口前移,有效防范风险。通过内审在持续改进银行经营管理成效方面作用的发挥,从而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取得信任和合作,实现内审目标。

2.引进高效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加强内审监督

积极引进高级计算机审计及风险防范系统,对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审计控制,扩大内审监督的范围,提高预防风险的水平。内审人员要在计算机系统的协助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细化审计内容,完善工作流程,并能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的需要开拓新产品,发展新业务,以此来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3.全方位分析内审工作,提高内审工作水平

内部审计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商业银行的总体发展、各个部门的经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进行内部审计时工作人员应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分析内审工作的目标和总体规划,力争通过工作中较为细化的系统增强内审的可信度。对于内审的结果,内审人员不仅要进行分析而且要站在商业银行总体规划和长远目标的角度提出真正具有预防风险的建议与措施,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参考文献:

[1]柏玲.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时代金融,2013.(5)

[2]郭海燕.我国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及对策.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004.(11)

[3]范中蕊.从内审发展趋势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与策略.财会研究,2004.(8)

------------最新【精品】范文

篇2:从内审发展趋势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策略

当前,我国银行业改革正在纵深推进,建立健全公司治理已成为银行业有效控制风险、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作为银行内部重要的控制管理环节,内部审计在银行内部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因而成为现代银行业公司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巴塞尔委员会即认为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对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必不可少,并在一系列文件中对完善银行业内部审计作出了规定。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我国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对银行完善公司治理运行机制、提高公司治理及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内部审计的历史演进及最新发展

从上世纪初以来,内部审计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内部审计经历了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到经营审计,再到管理审计和风险导向的增值型审计发展和演进。发展到现在,内部审计内涵已得到极大的丰富。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已是一个涵盖监督、评价、咨询和服务等多领域的综合性控制管理体系。

为促进内部审计在增强银行业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巴塞尔委员会于2001年8月发布了《银行内部审计及监管当局与内外审的关系》,对银行业内部审计的定义、目标和任务、原则、运作以及监管当局与银行内部审计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特别是明确指出,银行业内部审计应当遵循持续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权威性原则、公正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和广泛性原则。银行业内部审计的范围除银行评价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以及开展财务审计的工作逐渐被外部审计承担,遵循法律和监管要求逐步由独立的法律和合规职能部门进行评价外,其他包括检查和评价内控体系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审查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审查管理和电子信息系统和电子银行业务;审查妥善保管资产的措施;审查与预期风险相关的银行资本评估系统;评价业务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测试各种交易及其内控程序的运行情况;审查应合规要求和政策程序执行要求而建立的各项制度;监测向监管当局提交报告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执行特别调查等。

二、健全银行业内部审计需要协调的关系

现代内部审计具有特定的理念、原则、特点和方法,其融入银行内部管理体系将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内外部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关系有助于增强银行内部审计制度规范性和有效性。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本质上属于控制和监督的范畴,但由于其目标定位于银行价值最大化,其职责更是属于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内部审计就与公司治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良好运作的重要保证,完善的公司治理也为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巴塞尔委员会《银行内部审计及监管当局与内外审的关系》明确指出,“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审计和独立的外部审计)是良好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它能促进银行管理层与银行监管当局之间形成高效协作的工作关系”,该文件中关于银行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有效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建立清晰有效的内部审计报告机制、建立垂直独立的审计体系以及加强对经营管理层监督等规定,本身也属于公司治理的内容。[!--empirenews.page--]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内部审计的两项重要原则。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包括目标独立、机构独立、业务独立、个人客观性以及独立考评等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内审部门能够不受任何干涉地履行职责。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独立不是孤立,更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要与树立审计权威有机结合起来,唯此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树立审计权威要求银行明确内部审计的地位,赋予内审部门相应的职权。一般来看,既然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银行价值最大化,内审部门可以通过首席审计官直接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目前,美国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国际先进银行以及国内上市商业银行均在董事会下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直接负责领导和组织全行的审计工作,以此实现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有机结合。

(三)风险审计与合规审计

如前所述,现代内部审计特别强调风险审计的理念,要求内部审计关注组织风险控制状况,帮助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促进改进风险管理体系,进而满足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交流、监督制约等多方面的要求。但应当指出的是,引入风险审计理念并不等于放弃合规审计,关注合规控制仍然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对于银行业显得更为重要。实践中,合规控制问题的确常常是银行业风险的根源,实践中许多银行风险和损失都直接是违规操作造成的。如在巴林银行事件中,表面上巴林银行是因期货市场走势的非预期变化(市场风险)而发生了巨额亏损,但事实上,期货交易主管里森非法累积巨额日经指数期货敞口、擅自开设结算账户以及伪造客户交易掩盖期货交易的巨额亏损则是英国这家老牌银行最终破产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合规控制也应当是银行业内部审计的重要对象。

(四)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管

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本质上都是银行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方法,有效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合理使用控制资源十分重要。巴塞尔委员会《银行内部审计及监管当局与内外审的关系》指出,有效的内部审计是银行监管当局有价值的内控质量信息来源;监管当局应当对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应定期同银行内审部门共同讨论识别风险的领域、已采用的措施等问题;内部审计人员离开审计岗位时,银行管理层应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监管当局,监管当局要与审计部门负责人座谈。除巴塞尔委员会外,许多国家也对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规定。如:美国监管当局规定,监管人员有权对银行内审部门进行全面检查,检查人员应评价内审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工作范围;德国联邦银行监管局规定,银行应至少每年一次向监管部门报告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整改措施,内部审计发现的重大缺陷更要立即向监管部门报告。

(五)内部审计的自查与外包

尽管内部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方面非常重要,但并非所有的内部审计工作都一定要银行自查。巴塞尔委员会和各国监管当局都规定,对于规模和风险程度较小的银行,如果内部审计工作委托给全职内审部门不经济,则可以外包给外部审计师;对于大型银行和从事复杂业务的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则应由常设的内审部门来完成。内部审计外包一方面可以使银行获得缺乏的特殊专业技术和知识,使银行完成其不能胜任的审计工作;但另一方面,外包也可能给银行带来失去对审计活动的控制、信息泄露、成本增加等负面作用,同时也可能会减弱监管当局对审计工作的监管。因此,在处理内部审计自查与外包关系时需要掌握好“度”的原则。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内部审计工作是否外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都应对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审计适当、高效运行负有最终责任。另外,即使在内部审计全部外包的情况下,监管当局所有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仍然是适用的。[!--empirenews.page--]

(六)审计效果与审计资源

审计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资源,包括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规范的审计制度等。现代银行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和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去完成,特别是具备IT、资金运营、金融衍生产品等知识的专业化审计人才,以及综合素质较高、银行业务全面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实践中,国际先进银行都非常重视审计人才建设,并通过从业准入、培训或后续教育、内部岗位轮换等多种方式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根据美国银行业的抽样调查资料,银行业内部审计人员中,有50%以上的人员获得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或硕士学位,有90%的人员获得至少一个大学学位,每年计划交流12%~18%的审计人员到银行其他部门工作。另外,提高内部审计有效性还需要建立规范的审计质量保证、评价与改进制度,这一保证制度体系应覆盖银行全部的审计活动。

三、对建立健全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的思考

我国银行业的内部审计是在传统体制下建立发展起来的。比照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在理念、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去年以来开展的银行业案件专项治理中暴露出的大量问题,也表明银行业内部审计还未起到应有的控制和监督作用。在此情况下,借鉴国际先进理念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的组织体系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内部审计制度的改革力度,但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没有完全得到保证,银行内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体系。从国际上看,各大银行都采取了董事会领导下的集权化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建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而这也是我国银行业未来改革的方向。但就目前情况看,我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内部审计对银行内控体系还不能实现高效的监督、评价和治理,总的有效的审计力量不足,因而内部审计组织体系改革不能够一蹴而就,应分步稳健推进,确保业务和人员平稳过渡,在确保审计独立性的同时,充分实现审计的有效性,以提高审计的权威性。当前应加强合规职能建设,防范操作风险。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监控,进一步完善合规审计从

目前情况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还没有充分重视和利用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和为银行增加价值方面的作用,内部审计还是查错纠弊的真实性审计和对照制度检查的合规性审计为主。银行的风险管理离不开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又是通过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职能来维护的。为此,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树立风险审计的理念,增强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评估职能,通过对银行管理行为、资产风险的分析和评估,在全面把握被审计主体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和频率,集中力量对高风险领域进行控制和管理,促进银行提高管理水平。另外,内部审计还要对新政策、新程序、新系统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应用进行评估,以确保它们在内部控制系统内的合理性和有效性。[!--empirenews.page--]

(三)明确内部审计的范围和方法,确保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

我国银行业应借鉴国际最新发展,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在健全事后检查的基础之上加强风险的事前分析和事中监控,充分履行内部审计的咨询和服务职能。内部审计要确保银行内部的高效运作,保证业务记录的准确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力争实现符合银行法规和内部政策与程序的内部控制总体要求,提高审计评估机构设置与业务运作的有效性,并突出授权的控制、分类的控制、陈述和评估控制、保护资产和信息的控制以及业务处理的控制等。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建立审计人员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篇3:从内审发展趋势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策略

1. 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AO) 的应用情况

相关部门就AO制定了专门的考试、培训方案, 进一步对AO的重要性进行了肯定, 由此可见其性能的可靠性。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审计工作内容的不断增加, 相关部门就AO系统又不断进行了几次升级改造, 才有了沿用至今的AO2011的版本。

2. 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具体应用

(1) 计算机审计技术在商业银行审计中的应用。现阶段, 每家银行因为办理的主要业务不一样因此他们使用的审计软件系统也各不相同, 有些可以将信息下载到计算机设备中, 慢慢进行查阅分析, 有些是把信息下载到服务设备上完成联机然后再进行处理。随着信息开发手段和数据共享措施的不断更新换代, 一些银行在计算机审计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慢慢开始注重联网审计的研究。在现场审计方面, 商业银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就当前情况来看, 该类银行在计算机审计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技术措施方面的缺陷, 为此, 商业银行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努力:首先银行必须要对各个部门岗位之间工作任务做好协调, 引导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到软件设计活动中、对系统软件的设计开发以及测试细节进行分析;其次, 构建一个全新的审计数据共享平台, 这就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 提高审计系统综合管理能力水平;第二, 所有的内部审计业务都应该以电子手册作为基础依据。随着网络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应该进一步推动审计信息交流的平台的构建与完善。再次, 加大新的审计系统的开发与升级, 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提高审计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2) 计算机审计技术在电信企业审计中的应用。一般来说, 我国电信企业资产活动规模比较大, 业务活动种类繁多, 仅仅靠人工方式审核账单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此外, 电信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信息储存版式多以电子版为主, 使得审计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技术发挥了充分的作用;同时, 会计电算化措施在该类企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起到了杜绝隐私舞弊问题的发展, 能够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 同时降低了企业管理的风险, 将企业运行的风险降到最低。

电信企业有其特殊的行业风险, 比如收入的确认和预交话费及用户欠费的管理与核算。随着用户需求与工作量急剧上涨, 业务活动的难度不断加大, 在话费办理以及用户管理的同时会遇到各类潜在的运营风险。所以在管理过程中, 使用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时候首先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对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 在此基础上提高潜在风险的防范意识以及技术水平。

二、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发展

1. 计算机审计技术发展的难点和不足

(1) 审计软件设计存在缺陷。不管是通用的还是专业化的审计软件系统, 不管是自主开发设计的还是引进的, 任何一款软件系统都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缺陷。通常情况下, 审计软件人机沟通存在信息不流畅等一系列问题。部门指令和函数对于大多数工作者来说难度比较大。同时专用的审计仪器设备又缺乏通用性与普遍性, 可解决的问题比较专一, 针对性太强。从软件系统的开发到设计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而且没有任何专门的制度体系给以保障。

(2) 在人员方面, 存在人才匾乏问题。在审计业务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审计业务质量的好坏与审计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试图通过信息分析得到审计证据, 不仅对相关工作者的业务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同时还要求他们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数据的敏感性, 而且要就具体的内容制定一个明晰的审计思路, 另外还要具备将审计思路程序化、实际化的能力。在信息数据量呈井喷状态的会计信息前提下开展审计工作, 相关的专业人员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2.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1)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趋向集成与软件化。这一发展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嵌入审计版块和集成测试手段的更新最为明显。相关工作人员对该软件系统的熟练使用才是最为重要的。就当前国内市场来看, 以嵌入审计模块和集成测试技术为主的软件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一点最能体现审计系统向集成化与软件化的变化

(2) 数据挖掘技术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大规模的信息数据显示, 在日常审计业务活动中, 必须要充分挖掘先进的技术措施, 以进一步满足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虽然国内目前有很多类似的软件可以处理大规模信息数据, 但是仍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 而且容易产生潜在的安全隐患, 这也是数据挖掘技术之所以会产生的主要原因。

3. 计算机更加人工智能化

随着计算机程序系统智能化程度的提高, 软件系统中相关的法规制度、审计实务等相关知识。计算机将会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 对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推理, 判断出有用的审计线索, 而且就实践应用方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脑”会更快地取代“电脑”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4. 联网审计的大力推行

随着“三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等项目的不断推广, 各大企事业单位也加快了自身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随着各个行业与岗位上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审计联网的目标的实现越来越可靠。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审计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展开叙述。

篇4:从内审发展趋势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策略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金融服务;发展策略

2008年,我国第一个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成立并开始营业,到目前为止我国有2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都设立了农村商业银行,而且这些银行的数量也一直在不断增加,从社会经济的增长形势看来这些商业银行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的经济形势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保证农村商业银行高效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的关键,希望通过本文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以及发展策略的讨论能够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效率。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1.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不明确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职能和范围在审计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明确,主要表现为大都数农村商业银行在审计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对会计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检查,在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时也只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审计过程操作的规范性,并没有关注商业银行内部设计的真实职能,实际上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内部审计不仅仅是为了符合国家的商业银行规定,更多的是为了帮助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者认识自己过去的经营状况,提升自己的经营效率,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和规划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持,但是这一职能并没有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中体现出来,这是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现状和关键问题之一。

2.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机制设置不够完善

内部审计机制的设置是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审计效率的关键,同时也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但是结合实际的现状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设置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个是内部的审计机制设置不完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效率;另外一个就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机制设置并没有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这也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的实际实施效率和实用性,同时也是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效率一直得不到提升的关键,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监管不到位

农村商业银行一般都是地方性的,没有统一的规定和管理,这就给实际的内部监管和外界社会监管带来了困难,而且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也一直在不断增加,这给内部审计的监管带来了困难,监管对于保证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准确、高效开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有监管权力的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的用户和社会群众都是这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监管者,他们都有权力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情况进行监管,但是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很多人没有监管意识,更没有意识到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对于自己财产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监管不到位的真实现状。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策略

1.明确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

只要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内部审计的目标,内部审计的智能和范围自然就明确了,结合实际的情况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的主要智能就是:一个就是根据之前一个审计年度和审计期间商业银行的营业经营效果判断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以便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规划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因为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来说农村商业银行更有地域性,更有针对性,反应出来的问题也更加有针对性,解决的效率也会更高;另外一个就是结合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结果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作出规划,农村商业银行的设立不仅仅是为当地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同时商业银行也是一个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机构,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内部审计结构对自己的未来作出更好地规划和设计。这即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和范围。

2.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

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机制对于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不同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根据自己当地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情况,在不违背内部审计机制的标准要求下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内部审计机制,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服务。

3.提升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

提升监管力度是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关键,这就要求所有具有监管权力的大众和政府部门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行使自己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得到有效提升,在这样严格的监管下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效率必然会得到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效率也必然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三、小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是我们国家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需要银行自身提升内部审计效率,同时也需要大众的努力,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我们国家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一定会得到改善,审计的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韦彩霞,陈晨.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企业,2015(4):7-8.

[2]李亚鹏,廉鹏飞.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趋势[J].时代金融(下旬),2013(8):21-22.

篇5:从内审发展趋势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策略

一、我国推进校园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回顾

校园信息化发展是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产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通信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着人们思维和学习方式,学校信息化己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关于校园信息化的提法在国内外有多种,如国外使用i—Compus、e—Compus、Campus Computing、Virtual Compus、Smart Compus等,国内经常使用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数字化学校、虚拟校园、智慧校园等,实际上这些提法的含义基本相同。校园信息化也是一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而不断发展的概念,伴随着学校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和发展[1]。

我国的校园信息化建设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高校最早进行信息化开发与应用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管理项目上,各类学校开始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和教学信息管理,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教学管理信息系统(IMIS)、学校办公系统(OA)等软件,为提升课堂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效率服务。上世纪末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我国由政府主导、学校积极参与,开始大规模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我国推进校园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历程[2]如下表。

二、我国推进校园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回顾分析多年来我国推进校园信息化发展的做法和历程,在推进策略上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高台快步发展

我国校园信息化发展起步早、起点高,快速高效。从国际上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紧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步伐,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探索教学及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应用。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应用之广,在国际上是十分少见的。在国内各个行业中,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出口、最早的局域网应用(校园网)都是发生在教育领域,新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也是首先在学校教育等领域应用[3]。

(二)注重政策导向

我国推进校园信息化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为导向”,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学校信息化纳入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把数字校园建设纳入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规划等。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把数字校园建设作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蓝图。

(三)重视技术引领

一方面,我国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视当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从早期的计算机网、闭路电视网、广播网三网建设,到新一代互联网、Web2.0技术的应用,再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探索,学校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始终与互联网主流技术发展相同步。另一方面,始终以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学校信息化发展,在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中,突出了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基于技术的教学过程优化设计等,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及要求。

(四)高校先行先试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进程中,高等学校始终走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前列。最早的辅助教学系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主要是在高等学校实施。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是由全国十所重点大学共同承担建设,作为联通全国大学的骨干网络。校园网、网络教学系统、远程教育平台的开发、MOOCS等开发应用主要是在高校实施,数字校园及新近提出的智慧校园建设也首先出现在高校,高校担负着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发展的先行者、探索者。

(五)突出重点推进

我国在校园信息化发展进程中,采取了重点推进、有所突破的策略,在各个不同的阶段,选准重点,快速推进。如早期突出网络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各类学校普遍联网、建设校园网,采取多种方式、多种力量建设“精品课程”等数字化教育资源。新的时期,突出“三通两平台”建设、在线课程学习,把“三通两平台”作为“十二五”时期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2015年教育部还专门出台了加强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的政策规定,规范和扶持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及管理[4]。始终把融合作为推进校园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通过融合实现创新,促进教育教学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三、校园信息化1.0到4.0的特征分析

纵观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尽管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校园信息化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实践应用呈正相关,学校信息化水平随着信息技术水准的提升而不断上升。总体来说,校园信息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校园信息化1.0:校园网建设

校园信息化1.0为校园网基础设施及初级应用系统建设阶段。校园网最开始的建设主要以网络设施建设为主,建设的投入主要在基本的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的投资上,在此基础上开展初级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

在网络设施建设上,主要关注如何保证网络的连通、技术性能水平,以及各种不同网络技术的兼容和融合。校园网一般采用局域网技术,早期主要有以太网技术、FDDI、ATM等技术,网络部分比较主流的是内网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和INTERNET各有一个百兆或千兆的出口,应用服务器部分根据需要一般包括DNS、邮件、文件传输、视频流、业务系统等。同时开始建立一些数字化教学场所,如多媒体教室、数字备课室、数字实验室等。

在校园网应用上,由于学校数字化环境建设刚刚起步,一开始网上所运行的应用大多是网页浏览、文件上传下载、远程登录和电子邮件等初级网络应用。同时,学校各部门根据自己业务需要,建设一些对业务电子数据进行处理的单项应用系统和用于教育教学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学科资料库、数字图书馆、选课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工资系统等。通过校园网及单项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提升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校园信息化2.0:校园综合应用系统建设

校园信息化2.0为校园综合应用系统建设阶段。此阶段以平台的概念来对信息资源和业务应用进行整合,建设和应用网络化、综合化业务信息系统,有利于部门内部的数据共享,有效配合学校教学和管理方式的改革。

在技术平台建设上,以网络化应用软件平台建设为重点,技术选型上多以B/S三层结构为主,为整合信息和业务构建了业务中间层,同时建立学校综合数据库,将身份信息等核心数据后置以便于共享和管理。这期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应用也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如BBS、QQ、视音频业务等,这些应用对带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速以太网等新的网络技术开始步入校园和使用。

在信息系统应用上,基于网络的综合系统应用己深入人心,各类业务系统的整合成为发展潮流。校园网为系统和数据的有效整合提供了平台,基于网络的大型教学辅助系统、在线学习系统等,实现了课件点播、VCD流式点播、远程课堂、网络在线答疑和考试等复杂功能,网络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得以完善。在管理服务上,基于网络的综合管理系统、综合办公系统、综合服务系统为师生和管理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促进了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变革。

(三)校园信息化3.0:数字校园建设

校园信息化3.0是数字校园建设阶段。随着各类综合应用系统的全面投入使用,需求不断深入,对系统互通互连、资源集成共享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考察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即数字校园的规划与建设。

在数字环境建设上,以一种动态化、层次化、整体化的观点来规划和实施学校信息化的集成建设,注重数字校园的整体规划,提出清晰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分步实施计划。集成化建设依赖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管理、统一信息门户的基础支撑平台和数据集成、数据交换共享的学校数据中心,为数字校园集成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Web2.0实现的新一代互联网模式,如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性软件,满足了用户的交互需求。

在数字校园应用上,按照新的目标和标准,将已有的各类应用系统都集成在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之下,并考虑与校外资源的互连互通,实现信息的流通和资源的共享,其教学方式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学习(E-learning)[5]。基于Web2.0建设网络学习空间、班级空间、网络教研平台等,通过多种先进信息技术的一体化开发应用,实现“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形成数字化、集成化的校园环境,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更加方便高效的信息化服务。

(四)校园信息化4.0:智慧校园建设

校园信息化4.0是智慧校园建设阶段。当今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校园信息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校园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

在智能化环境建设上,基于传感器、RFID、二维码、视频采集等感知技术和设备构建全面感知的新型校园环境。在网络互联上,以无线网络为基础,与现有的有线网络融为一体,实现了传感网、有线网、无线网的无缝融合,形成了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网络和应用环境。基于大数据分析、智能推送等新兴信息技术,利用最新发展的智能网络,亦称为“语义网”或Web3.0,使校园网络更加个性化、精确化、智能化,打造泛在、智慧的学习环境。

在智慧校园的应用上,应用系统的开发将从传统的数字化向数据化、智能化方向转变。比如,建设云资源平台、动态评价系统、智能教学系统、移动学习系统、家校通系统、智慧文化系统等智慧校园应用系统,建立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等智能化教学场所,资源建设从传统的静态、封闭的文本、图像等素材资源转向动态、开放、共享的移动学习资源,构建富有智慧的教育环境,实施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发展[6]。

四、从数字校园迈向智慧校园

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与教育教学不断融合与发展的产物,是当前校园信息化正在发展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阶段。

(一)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的内涵比较

数字校园起源于“数字地球”、“数字教育”在学校中的推广应用,属于早期的教育信息化实践活动、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教育信息化,是校园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较高水平而出现的产物。具体来说,数字校园是指以校园网络建设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到教育活动全部数字化,构建一个数字化的校园环境,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和功能,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改进学校管理和服务手段,促进传统教育改革与创新,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

智慧校园的提出起源于“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概念的应用与推广,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而提出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新理念、新模式,是校园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形态[7]。具体来说,智慧校园是指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校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和资源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的具有高度感知能力、协同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新型信息化校园环境,以实现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智能化支撑,促进教育教学的结构性变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可见,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是校园信息化发展的两个阶段、两种形态,它们既相互区别、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数字校园的典型特征是网络化、数字化、集成化、平台化,利用系统集成技术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单点登录、数据和应用系统的统一管理,搭建的数字化平台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改变了教学和管理方式,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智慧校园的典型特征是感知化、数据化、泛在化、智能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智能信息技术,构建富有智慧的教育教学环境[8],实现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智慧发展。

(二)在数字校园基础上构建智慧校园

数字校园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智慧校园是物联网、大数据时代的产物。互联网是物联网、大数据的基础,物联网、大数据是互联网的延伸发展,没有互联网的基础,物联网、大数据无从产生,因此智慧校园是建立在数字校园基础上的,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数字校园的高级发展阶段。智慧校园的构建应该以数字校园的建设为基础[9],比如学校首先要具有较先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具备统一的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功能,实现统一的数据管理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集成,建有各类数字化教育教学场所和设备。在这些数字校园基础条件之上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提升,构建富有智慧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智慧校园是校园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互联网+”时代数字校园升级发展的新形态。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开始进行这一阶段的探索,校园信息化正在由初步应用融合阶段向全面融合创新阶段过渡。目前智慧校园的建设刚刚起步,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广泛应用,加快构建全面感知的智慧教育环境,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重新设计教育教学系统的工作流程和体系结构,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实现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摘要:校园信息化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和焦点。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园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多年来我国推进校园信息化发展的策略特征,阐述了校园信息化发展从校园网、校园综合应用系统到数字校园建设,再到智慧校园建设四个阶段(从1.0到4.0)的内涵与特征,最后描述了校园信息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智慧校园,提出了在数字校园基础上建设智慧校园的建议。

关键词:校园信息化4.0,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赵国栋.大学数字化校园与数字化学习纪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2]刘邦奇,孙曙辉.数字化校园[M].安徽: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6).

[3]王运武,陈琳.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6).

[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504/186490.html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

[5]陈丽.数字化校园与E-learning的关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3).

[6]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

[7]于长虹,王运武,马武.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2).

[8]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篇6:从内审发展趋势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策略

关键词: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对策;发展趋势

伴随着我国经济工作的不断展开,内部审计工作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各个单位的经济发展工作中,成为追求合理化效益最为重要的手段。很显然内部审计工作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呈现极为迅猛的发展状态,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原因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程度没有认识到位,所以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困难,也很难发挥其实际功能效用,所以现阶段改善企业内部审计现状是十分必要的,无论任何行业都要认识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们知道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具有协调性、独立性以及及时性等自身特点,在这些年中的工作开展也收到了明显的优势效果,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内部审计带有行政性色彩,所以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检查企业经营效果好坏的行政性手段,甚至是一个标准,所以使得很多企业管理人员不够重视,还是将其停留在最初发展的位置上。其次,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干扰,独立性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特点,但是在实践中却出现了地位上的矛盾问题,很多人将内部审计部门与其它部门同等看待,忽视了其工作的自身特点,所以为了和其它部门相互协调以及上级部门的强制逼迫,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无法收到正常效果。最后,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是监督企业又服务于企业,所以为了达到工作的一致性常常会陷自己于不利的位置上,监督的双重性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展开。

二、如何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1.重新对内部审计进行认识和定位

近年来,内部审计在进行过程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存在薄弱,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所以新时期社会发展下必须转变社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进行重新定位。随着内部审计的展开已经从原来的监督职能转变为现在的服务职能,更加适合现代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内部审计的最大作用就是通过对企业内的审查,找出制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推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使得企业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利用,使企业真正实现科学有效及时管理,最终目的是在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最大经济效益。所以作为企业管理人员要正确看待内部审计工作,真正认识内部审计工作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工作全面实施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情况

相对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保证企业把内部管理提升员工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新时期社会发展下加强对内部审计制度的改进以及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通过内部审计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治理以及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到多组织、多部门,所以内部审计拥有绝对独立的权利,才能发挥最大效能,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规定制度是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建立相对完善且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标准,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发展现状进行制度内容的修订工作,同时扩充内部审计的涉及范围。

3.强化审计人员素质建设

首先,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积极配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促进企业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其次,要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建设,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明确自身责任意识,切勿因为个人利益而出现偏袒,这样不但影响企业内部的和谐,还限制企业工作的正常展开。要求企业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后期培养工作;高校加大对审计学员的培养力度;相关管理部门严格控制审计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

三、结语

内部审计工作在我国开展以后收到的效果是极为明显的,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要求管理人员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进行开展,要求审计人员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建设,保证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陆继东:参谋与助手——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营与管理,2004.(5).

[2]刘 实:企业内部审计论——基于管理学视角的理论思考[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01).

篇7:从内审发展趋势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策略

笔者的基本观点是:市场经济越发展, 国有企业越壮大, 内部审计越重要;同时, 企业内审也要融入管理, 服务发展, 充分发挥其“免疫系统”功能。

一、西山集团内部审计概况

西山集团内部审计机构始建于1985年。二十多年来, 审计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已形成机构设置较为完整、制度建设较为完善、工作流程较为规范的内部审计体系, 为保持企业稳健经营、促进企业良好盈利成长日益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西山集团内部审计体系概括地讲就是:以集团审计处为核心的三级审计网络。一是集团领导层面, 由总会计师负责对集团内部审计业务进行全面督导并对审计质量进行监督复核。二是集团业务层面, 由集团审计处负责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和业务规范, 编制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组织实施对本企业及本企业投资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的财务收支、资产质量、经济责任以及其他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三是子分司层面, 西山煤电股份公司建立了独立的审计职能机构, 负责股份公司内部审计工作;集团所属其他子分公司共设立了21个审计机构, 其中7个子分公司成立了独立审计科室, 14个子分公司配备了专职审计员, 负责对本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实施监督。

目前, 西山集团具有内部审计岗位资格证书并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有80人, 其中57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23人具有初级职称, 涵盖会计、审计、工民建、机械制造、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等多项专业, 门类较为齐全, 搭配较为合理。以最近5年为例, 完成包括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工程结算、经济责任、合同管理、专项审计等各类审计项目625项, 审计规范金额上亿元, 提出审计意见1107条, 审计建议1813条。先后荣获山西省审计厅“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山西省国资委省属企业“审计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二、西山集团内部审计作用及实证分析

企业内部审计是由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 对本企业及企业所属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以及反映经济活动资产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监证和评价。同时, 又具有明显的监督经常性和过程控制性的特点。企业内部审计有利于强化企业受托责任, 提高企业经济运营和财务行为的透明度, 被誉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和“经济卫士”。

(一) 企业内部审计有利于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严格按照国家财经法规规范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企业不仅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而且要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所有经济活动的监督和评价, 揭露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 严密关注经营管理和财务核算中存在的如会计信息披露、会计政策引用、会计估计做出、经济业务真实合规等问题, 查错纠弊, 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 促进廉政建设。例如, 从2004年开始, 西山集团每年都要在全集团范围内组织对资产清查工作的核查。在核查中, 一度发现个别单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存在计划外固定资产问题和由于相互间调拨固定资产没有及时转账, 资产使用单位与管理单位不一致的问题, 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了解到, 计划外固定资产的存在,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计划部门的信息和实际情况不对称造成的, 混淆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 违反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并存在税务风险。审计部门向集团领导反映了这一情况, 建议计划管理部门根据基层情况排列计划, 使计划外固定资产纳入正规管理。并建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加强盘点, 及时根据固定资产的流动情况, 办理划拨手续, 以明确经济责任, 理顺产权关系。

(二) 企业内部审计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西山集团是一个所属单位多、产权结构复杂、覆盖地域广、经营业务多的大型企业集团,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层次越来越多, 自主权不断扩大, 管理者更多的只能依靠间接控制, 因此企业管理者们需要一种保障, 即保障企业控制系统按计划运作, 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 实现有效控制。从这一角度讲, 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者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利器。例如, 西山集团把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列为重要的审计评价指标, 从所属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执行程度和执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发现生产经营管理中无效的控制模式、薄弱环节和漏洞, 如采购和销售合同不规范损害企业利益问题、工资分配不合理问题、产品销售管理不严的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 审计部门通过开展审计调查, 提出了审计意见和建议, 引起了集团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 也使被审计单位认识到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是根本, 增强了风险意识。

(三) 企业内部审计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近年来, 企业内部审计已日益由初期较为单纯的财务审计向现代管理审计发展, 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围绕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 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价等审计手段, 查深查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有针对性地提出挖潜提效、加强管理等意见和建议, 更好地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例如, 2007年, 审计人员在对西山热电公司前期投资效益审计过程中, 发现存在原因不明的严重亏损。审计人员就其市场情况、生产组织、成本控制等进行了全过程深入调查, 分析出了造成亏损的原因, 一是配套的配煤厂未建成, 原设计以矿区煤矸石和洗中煤为原料, 由于不能按设计执行而变更为原煤, 此变更使耗煤成本大幅度提高, 加大了成本负担;二是第二矿区供热区域没有全部纳入集中供热管网, 浪费了一部分供热资源;三是从一定程度上存在人员多, 工作不紧凑, 人浮于事的现象。审计人员对西山热电公司提出通过减少用工、控制人工开资, 加强配煤、降低燃料煤成本等手段节约开支, 同时, 采取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供热面积等措施增加收入, 在管理的薄弱环节上突破。此建议被西山热电公司采纳, 当年实现扭亏为盈。

(四) 企业内部审计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上。通过多年的实践, 我们认为, 内部审计要走出传统意义上事后审计、静态审计、现场审计的单一工作模式, 更加深入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 拾遗补缺, 阻塞漏洞,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例如, 2007年, 对西山销售公司进行财务收支审计, 审计人员审查其应收票据时, 发现有两份不正常票据, 一份是2002年应收苏州苏钢公司的100万元票据, 因票据过期无法解付;另一份是应收徐州环宇焦化公司的票据8.5万元是假票, 被银行没收。对这两个票据, 西山销售公司并未进行积极有效的后续管理, 长期在应收票据科目挂账, 给企业带来债务风险。针对这个问题, 审计人员把情况向董事会做出汇报, 并提出处理意见, 要求西山销售公司立即责成专人落实情况, 与对方进行协调, 积极清收。到2008年底, 这两笔资金全部追回入账。

(五) 企业内部审计有利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作为国有企业, 企业的利益和职工群众的权益本质上是一致的, 维护好职工群众的权益, 让职工群众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 是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有效的企业内部审计有利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保障民生, 西山集团的内部审计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三、西山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特点

西山集团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西山自身特色的内部审计工作之路,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归结起来, 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 领导重视

多年来, 西山集团历任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把它作为企业规范、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 并在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予以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充分授权, 为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责创造了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条件。西山集团实行企业内部审计总会计师负责制, 我们认为这种运行体制有利于使内部审计与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运行结合得更加紧密, 易于实现对组织战略目标和组织经营情况的实时控制并保持内部审计的灵活性;有利于专业化管理, 实现制度共建共享, 深度参与, 比较有效地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有利于结合企业实际, 能够使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和结果更加符合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运行的特定情况。

(二) 与时俱进

多年来, 西山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在组织机构上对照企业发展需要同步扩大, 在人员素质上对照工作内容要求变化同步适应, 在工作理念上对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定同步调整, 在工作领域上对照企业业务内容的拓展同步延伸, 在工作环节上对照经济活动的复杂多元同步细化。

(三) 形成文化

与少数单位干部职工不同程度地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摆样子”、“走过场”或“点眼药”不同, 经过不懈努力, 西山集团的干部职工普遍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真诚地欢迎审计人员通过内部审计发现本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针对性措施, 帮助本单位加强内控、加强管理, 提高效率、提升效益, 形成了良好的审计文化。

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营业务日趋复杂, 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自然有一个不断适应变化的过程,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看, 主要体现在三个字上, 即“高、大、强”。

(一) 所谓“高”, 是指要“提高”

即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和地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独立性很强的工作, 适应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需要,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当从领导体制上进一步提升, 建立在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专门委员会, 下设办公室, 由总会计师任主任, 并将企管、财务、计划、纪检等相关职能部门纳入委员会履行职责。总会计师要加强对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和监管。

(二) 所谓“大”, 是指要“扩大”

即进一步扩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域和范围, 发挥其监督经常性和过程控制性的特点, 强调对经济活动的全领域监督和全过程控制。在内部审计领域上实现全覆盖, 除着眼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真实性之外, 兼顾效益性, 在对重要的业务和岗位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的同时, 加强对企业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专项检查和审计。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上实现全过程, 把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有机结合起来, 更加重视事前、事中控制。

(三) 所谓“强”, 是指要“加强”

篇8:我国商业地产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商业地产发展现状

(一)近年来商业地产投资建设增速较快,存量规模迅速扩大

伴随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商业地产投资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尤其是2009年以后,商业地产投资增速远远超过住宅投资增速,存量规模迅速扩大。从开发投资看,2009-2014年,全国办公楼年开发投资额从1377亿元提高至564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6.5%,商业营业用房年开发投资额从4181亿元提高至1434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8%,而同期住宅开发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16.6%。从供应规模看,2009-2014年,全国办公楼年施工面积从9985万平方米增长到29928万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20.1%;商业营业用房年施工面积从34440万平方米增长到9432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率达18.3%,而同期住宅施工面积年均增长率为12.7%。商业地产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导致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竞争加剧的状况。

商业地产开发过热源自于三大驱动力: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零售物业、办公楼等商业地产的需求增加,引发商业地产开发热。一些优质商业项目,特别是购物中心兴起,高额的销售带来的高收益回报,以及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的良好品牌效应,驱使着大量开发企业相继模仿、打造商业地产项目。二是,地方政府城市建设的驱动。基于经济发展需求,政府热衷于城市开发建设,城市规划中包括大量商业用地的规划及推出,希望以此改变城市形象并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三是,商业地产开发、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商业地产开发商开发和经营经验日渐成熟,对商业品牌的复制和扩张不断加大。尤其是,住宅限购政策的实施以及住宅开发利润空间的逐步收窄,促使许多住宅开发商主动转型商业地产开发。此外,随着金融政策的逐渐放宽,保险机构、房地产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投资、持有商业地产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见图1)。

(二)由于缺乏长期资金的支持,加之近几年市场销售形势较好,商业地产运营模式以散售为主

我国商业地产的运营模式有分散出售、整体出售、租售并举、只租不售四种类型。其中,只租不售,通常称之为持有经营。四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出售模式可以快速回笼资金,但丧失了获得物业长期稳定回报和升值收益的权利;租赁模式虽然控制了物业产权,获得了经营收益,但资金压力较大,对运营商资产管理水平要求较高。一直以来,我国商业地产运营模式以散售为主,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缺乏长期资金支持。商业地产开发周期长、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建成之后,从初始招商到形成稳定租金和80%以上的出租率,至少需要3-5 年时间。商业地产需要有“养”的过程,才能带来稳定的、可持续的租金回报。待到商业地产成熟之后,其收益依赖于持续性的租金收入,所以它更加注重后期的经营管理,必须委托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统一经营才能确保整体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商业地产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对长期资金的高度依赖。但是,我国当前商业地产融资方式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而且贷款期限往往较短,在商业地产尚未培育成熟之时就需还款,在资金压力下,多数商业地产只能以快速销售(特别是散售)的方式回笼资金。

二是,缺乏富有经验的专业的商业地产运营团队。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商业地产市场发展不成熟,经营比较粗放。多数开发企业不具备包括定位、规划、招商、物业管理、资产运作等在内的专业商业地产运营团队,因此开发以后主要以销售为主。

三是,近些年商业地产售租比较高,出售是较为理性的选择。在住房限购等抑制投资投机需求措施的实施背景下,商业地产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销售形势较好。相对于较高水平的售价,商业地产租金收益率相对较低。目前,市场上出售物业的毛租金收益率一般只有5%-5.5%,还不及一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较高的售租比之下,开发商自然选择出售。同时,散售模式也迎合了投资者和市场对商业地产急迫的投资需求。

散售虽然可以快速回笼资金,但造成了租户品质不一、经营管理难度大、经营水平难以提升、租金回报率低等问题。然而,无论是部分持有还是整体持有商业地产,对持有企业的资金规模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没有长期资金的支持,难以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经营水平。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商业地产散售模式带来的挑战,还需要积极探索长期资金对商业地产的注入方式。目前,一些资金实力较雄厚、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已经开始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经营模式。比如,万达、龙湖采取的租售并举模式,华润、恒隆采取的只租不售模式(见表1)。

(三)房地产私募基金不断发展,对商业地产培育发展、改造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海外房地产市场,私募基金经常与REITs相结合,应用于商业地产。基本模式是,商业地产建成后的培育期,由于风险高、资产升值的潜在回报空间大,引入私募基金介入。到了商业地产的成熟期,由于风险小,收益稳定,引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私募基金退出。在房地产私募基金和REITs支持下,商业地产实现持有经营。根据INREV对欧洲房地产私募基金的监测,截至2014年1季度,近60%的房地产私募基金投向零售物业、写字楼以及酒店等商业地产。由此可见,房地产私募基金对商业地产的重要作用(见图2)。

我国人民币房地产私募基金于2010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2010年通常被称为人民币房地产基金元年。根据诺承投资统计,2008年到2010年之间,国内人民币房地产私募基金仅有20多支,市场规模100亿元左右。2010年以后迅速发展,在2013年,新募集基金达113支,总募集规模超过1300亿元。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人民币房地产私募基金市场拥有206家专业的基金管理机构,437支房地产私募基金,总管理资金规模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在我国房地产私募基金中,有近一半基金投资商业地产。根据诺承投资统计,有48%的房地产基金管理机构及43%的管理资金量关注于住宅地产;有28%的机构和27%的管理资金量关注结合了商业性质的城市综合体开发;有近1/5的房地产基金关注商业地产领域;还有少部分市场机构关注诸如工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一级土地开发等专业的地产投资主题(见图3)。

商业地产房地产私募基金对商业地产的培育发展、更新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专注于存量写字楼改造,尤其是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核心区写字楼收购的高和资本,通过基金收购写字楼进行“资产精装修”后进行销售,销售时与购房人签订资产管理协议,包括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统一物业等,通过整体运营,提高租金回报和资产增值水平。还有瞄准白领公寓这个细分市场进行收购改造持有的赛富不动产“新派公寓”基金、倾向于资产包收购再转向大型机构整体出售的嘉实资本等。经过几年发展,先行的资产管理机构积累了对于商业地产行业的理解、资源网络和投资管理经验,对今后商业地产发展大为有益。但由于国内真正的REITs尚未建立,商业地产私募基金的退出渠道仍然有限。

(四)提供长期运营资金、形成专业资产管理平台的REITs尚处萌芽阶段

如果说私募基金在商业地产价值提升时期起到了桥梁作用,而REITs则真正满足了商业地产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并且通过统一的资产管理平台,保持了商业地产物业经营权的完整性,从而实现了持有经营。

REITs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推出,最近十几年,其在欧洲、亚洲也有较快发展。它是一种通过公司、信托等形式募集资金并投资持有,在多数情况下经营具有稳定收入的购物中心、写字楼、公寓、仓库等房地产,并将大部分收益分配给投资者的金融工具。通过发行REITs,原本流动性差的房地产被份额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股票、信托受益凭证。当前,全球的REITs市值规模约1.3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份额最大,约占60%。

REITs有独特的制度安排。一是,要求收入主要来源于不动产。二是,从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参与和获益的考虑,要求股权多样化以及绝大部分收入要分配。如美国要求REITs在每一个纳税年度至少将其收入的95%向股东或者受益人分配。三是,设有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不仅在投资者分红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之间进行平衡,避免双重征税,还在投资者分红所得、REITs设立、交易环节也有一定优惠。REITs以租金回报为核心、以收益分红为基础,成为一种介于股和债之间的金融产品,其具备了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好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人和个人投资者(见图4)。

在我国,由于缺乏税收优惠等相关鼓励政策,内地证券市场上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REITs,但类REITs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形式实现的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如:2014年中信启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北京中信证券大厦第2-22层和深圳中信证券大厦第4-22层房产及对应的土地使用权为基础资产,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该资管计划在深证交易所系统挂牌交易,在流动性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二是,以商业地产或商业地产租金收益为信托标的的财产受益型信托产品。如,2008年华侨城租赁收益权直接融资项目。华侨城地产通过以其深圳本部的部分收益型物业,包括商铺、写字楼、厂房和国际公寓等物业的未来 5 年租金收益委托中信信托发行财产信托产品。三是,一些商业地产的销售模式也在向类资产证券化靠拢。比如龙湖的“金苹果计划”。龙湖将旗下不同区域、不同业态的资产进行组合,购买者可以自由选择现有销售型的商铺、写字楼及分时度假产品的任意组合。龙湖还将提供生活服务和资产管理两大系统,整合商业招商资源和物业租售资源,为购买商业物业的业主实现保值增值。

二、未来发展趋势

(一)商业地产将逐步进入存量房时代,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率先进入

商业地产的规模是随着城镇化发展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当商业地产供不应求时,开发商主要以供应产品为主;当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时,开发销售的规模萎缩,商业地产进入存量房时代。随着我国商业地产存量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市新增土地供应日益减少,城市商业地产将逐步步入存量房时代。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商业地产新增供应量更加有限,已率先步入存量房时代。比如,在北京,五环外的写字楼土地供应比例从2010年的40%上涨到2012年的68%左右,而三环内写字楼土地供应比例从2010年29%降到2012年的15%;在上海,未来几年,核心区域如静安区写字楼新增供应量基本为零。

2014年,国家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实行增量供给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的供地、用地政策,提高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比例。可以预见,基于国家对城市发展规模及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控制,将进一步加速商业地产步入存量房时代的步伐。

(二)商业地产经营模式更加多元,进入开发销售、租售并举、持有经营并重时代

随着商业地产进入存量房时代,地产本身开始体现出较强的资产属性,持有经营显现出优势,尤其是持有核心地段优质物业,能为经营主体创造更大的价值。在美国,当城市化率小于5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40%-50%左右时,房地产以开发为主;城市化率在50%-60%之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时,房地产开发和持有并重;当城市化率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时,持有经营比重迅速提高并最终超过开发比例。

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50%。从2013年开始,万科、中海、保利等房企都开始积极投入商业地产并增加持有经营物业所占比重,就连SOHO中国也要转型持有经营。可以预见,商业地产以散售为主的时代即将过去,即将步入开发销售、租售并举、持有经营并重的时代。

(三)商业地产运营水平不断提高,更加注重提供优质的资产管理服务

在商业地产后期运营中,是否具备高水平的资产运营管理能力,能否提供优质的资产管理服务,成为地产租金收益和价值提升的关键。一直以来,商业地产基本都是在传统房地产的基础上延伸而来,大家更多的把商业地产和传统房地产等而视之,没有专业的商业地产资产管理观念,更没有专业的资产管理运营商。未来,随着商业地产持有经营大幅增加,商业地产资产运营管理能力也将不断提升,专业运营商作为独立的角色也将出现在商业地产领域。专业的资产管理包括商业地产项目的定位规划管理、招商资源渠道管理、租户品牌管理、客户服务和卖场管理、物业管理、资产硬件改造、金融服务以及与互联网的结合等。

以写字楼为例,早期销售为主的写字楼,较多的注重物业管理。随着写字楼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持有经营成为主流,物业管理逐渐转向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是一整套的集成服务,包括物业及设施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租户管理及金融服务。如果说顶级建筑、核心位置是优秀商业地产的硬件基础,那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就是商业地产的软性价值。

(四)商业地产金融化特征更加突出,资本运作水平将显著提升

商业地产是一个具有地产、商业与金融三重特性的综合型产业,它的三重特性既区别于单纯的投资或商业,又区别于单纯的住宅房地产,商业地产更加注重金融创新,更加注重资本运作。相比国外的金融创新,我国的REITs、房地产私募基金的发展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已有一些有利条件逐步促进其发展:

一是,随着国家政策、税收等制度环境的改变,REITs等金融创新将大有发展。2014年,央行、银监会发布的文件中再次强调,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MBS以及积极稳妥开展REITs试点。随着REITs的应用,商业地产持有经营的能力将迅速提升。

二是,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长期资金,保险资金参与商业地产持有经营的政策条件越来越成熟。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要进一步发挥保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作用。鼓励保险公司设立不动产、基础设施、养老等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允许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夹层基金、并购基金、不动产基金等私募基金。探索保险机构投资、发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未来一个时期,基于保险资金政策开放,保险资金在房地产金融领域的参与程度上升,保险资金可能直接持有、也可以以机构投资者的身份参与房地产私募基金、REITs等证券化产品持有商业地产,为商业地产带来长期稳定资金。

三是,随着房地产市场形供求关系的变化,商业地产售价可能会降低,相应的租金回报率上升,收购、持有运营的机会将会到来。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核心地区的商业地产,更具价值。同时,新一轮国企改革过程中,一些优质的国有资产,包括不动产,将被释放出来,这将给发展REITs、房地产私募基金等带来优质基础资产。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内房地产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地产资本运作水平将显著提高,最终将形成通过商业地产开发和收购不断扩大资产规模,通过专业资产管理的持有经营提升物业价值,通过房地产私募基金、REITs等进行资本运作的良性格局(见图5)。

上一篇:怀赤诚之心,抱敬业之德下一篇:关于大班幼儿教育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