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室内设计

2024-04-30

创新思维与室内设计(精选十篇)

创新思维与室内设计 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造性,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艺术设计是设计与艺术的融合,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态, 更加注重科学与联想的双重渗透。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在关系的概括与反映, 也是人类掌握事物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思维能力源自于实践, 而劳动是推动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思维在认识实践中属于最高级的心理活动, 借助于感知、记忆、表象与想象来形成思维的转化。因此, 艺术设计从设计思维的逻辑定向上, 需要从独特的思维方式中来构建设计问题, 通过综合的辩证分析, 将抽象与具象、 分析与综合、历史与逻辑等关系的整合来表现卓越的思维能力。

一、艺术设计方法综述及常用分类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巴普洛夫曾说“好的方法能够为我们展示更广阔的图景, 促进人类更深层次的发现客观规律”。艺术设计在研究方法上, 遵循着从简单到综合的发展过程。如在传统手工业时代, 对于方法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关系进行延续, 其设计方法具有经验主义或偶发性特征; 工业化文明时代, 随着控制理论的发展, 对于方法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特别是在艺术设计方面, 不同学派及研究视角的繁荣丰富了设计方法的运作体系;现代艺术设计在科技带动下, 从学科边缘化、综合化中融入价值方法、可靠性理论、 相似理论、人机工程等理论, 推进了艺术设计方法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艺术设计方法的分类借鉴思维的分类方法, 在类型上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提问法。提问是发现问题的前提, 也是构成解决问题的核心。对于不明确的问题, 在接近目标的过程中, 提问的科学性与标准往往直接关系到整个解决问题的成败。提问的过程也是思维发散的过程, 艺术设计者在把握问题目标和方向上, 需要从相关问题的讨论、 分析、核对中逐一进行, 并利用周密而系统的思维来挖掘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的可行化设想;二是列举法。列举从本质上属于一种分析法, 主要将事物的整体进行分解, 从简单的要素列举中进行研究与分析。如通过对其优劣势进行分析, 来激发创新主题。克劳福德在其《创造性思维方法》一书中提出“任何新事物都出自旧事物, 每个事物都是从另一事物中产生并发展而来的”。他利用属性分解法, 从艺术设计实践中进行某些特征的梳理与对照, 并从改进对象和革新中来列举不同的特征;三是联想法。联想是推进人类思维进步的主要方式, 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要体现。我们从鸟类的飞翔联想到飞机的发明, 从生物神经网络联想到计算机的发明。可见, 从联想实践中, 利用对事物形态、空间、功能上的想象, 从相似联想中推进发明创造的形成, 更有助于思维从某一领域发展到另一领域;四是组合法。所谓组合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整合, 从原有的科学、技术、材料、方法上进行重新组合, 以形成新的整体功能。组合法有从形态上由部分形成整体, 由组合物的属性进行分组、移植、 换元、综合, 由组合物的性质进行同类、异类、主体附加等方法。如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 其科技成果没有一项是新的突破, 都是在原有技术及材料基础上进行精确的组合。

二、艺术设计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 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通常需要从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及思维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其培养方法往往与科学理论关系密切。在开发创新意识实践中,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善于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实践证明, 对于事物处理的新方法往往是从打破惯例入手的, 惯例行事的方法, 往往忽略了创造的契机, 也不利于发挥创造力;二要善于将批判力与创造力进行融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要么否定, 要么妥协。批判力是在否定的基础上, 将人自身因素与客观环境进行重新分析, 借助于勇气、激情、自信来发挥潜藏的创造力。可见, 批判是以眼前事实为依据, 以想象努力将“不可能”转变为 “可能”;三是要善于穿透表面现象的蒙蔽。对于事物表面的问题及现象, 要善于从经验的积累中“见微知著”, 能够从表面的判断中进行深入思考, 透过现象看本质, 发挥创造力, 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四是善于总结经验和融入专业知识。创新意识的形成并非是对传统经验的沿袭, 更多的是借助于专业知识来超越经验。现代科技形成了更加细化的专业分工, 通过知识的整合来发挥各专业面的优势, 并由此来拓宽视野, 从深度与广度中来促进对新事物的科学审视,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飞跃;五是善于思考。人通常具有本能上的抵制变化的惰性。如我们常常听说“这是不可能的”, 将当前的事实作为无法超越的最合理状态。同时, 思考也是多数人回避的现象;六是要善于激发积极情绪, 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思维与情绪是紧密联系的, 消极情绪往往是制约思考的关键因素, 也是扰乱创造力的主因。创造力的形成需要强烈的创造动机, 而消极情绪往往需要从人的内在素质上去超越, 以战胜被批评、被嘲笑、被孤立的负面情绪;七是保持好奇心, 克服从众心理。好奇是人类对事物保有新鲜感的重要特征, 特别是孩童对新知的追求, 更是激励我们激发创造思维的重要动力。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 也是个体获得集体认同的一种方式。但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说, 从众心理往往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更容易诱使我们因循守旧

(二) 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

艺术设计中的创新需要从思维方法上来促进。在教育实践中, 应该围绕学生的认知实际, 从学生的观察力上激发创新思维, 引导辩证思维能力的养成, 尤其是在猜想能力、质疑能力上的培养, 更应该从不同视角、不同类比方法中来激发灵感, 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一是要鼓励学生从设计实践中激发创作动机, 从生活中多观察、多感知, 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趣味,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审美观, 并从生活中发现美、养成再现美的欲望;二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研究表明, 好奇心是突破探索动机的有效方法, 也是强化求知欲的有效途径。在学生面临疑问时, 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再现等方法,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另外, 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发掘, 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从认知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意志力、耐挫力。有研究发现, 人的自信心、 独立性、耐挫力是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坚韧、勇敢、勤奋、进取等品质, 来强化其创造性思维。

三、结语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对于艺术设计与创新思维的形成, 教师在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时, 既要善于从提问上来构建环境, 还要善于鼓励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证据、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打破固有思维框架的束缚, 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散思维。 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要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上, 以发现法、启发法来增强学生的求异意识, 发掘学生的好奇心, 尊重学生的想象力, 特别是走出纯粹的艺术设计技巧及技能的培养窠臼, 让学生自己从疑问中发现方法。

参考文献

[1]高媛媛.对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J].艺术科技, 2015 (05) .

[2]胡卫国.浅析艺术设计中的思维特点[J].中国包装工业, 2014 (24) .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论文 篇2

在建筑设计创新的同时,可拓思维模式不仅仅是依据,还是符合方法论的一种思维模式。可拓思维模式还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模式,更是一种比较真实、有效的思维模式。可拓思维模式主要包含了菱形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共轭思维模式以及传导思维模式四种,随着建筑设计理论的创新以及人们的实际需要,在建筑设计创新的.时候,必须将可拓思维模式运用进去,来更有效地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现在可拓性思维也在不断的前进与发展,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得到了改进与完善,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相关的方法也应该进行创新,减少矛盾的出现,使创新之路更顺利地进行。

3可拓思维模式存在的优势

将可拓思维应用到建筑设计创新中是非常重要的,是追求更好的建筑设计创新模式的前提。找到设计因素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做好建筑设计创新,提高创新效率,使其更加的稳定、理性。稳定性、系统性等是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时可拓思维模式的优点。从效率来看,将可拓思维模式运用到建筑设计创新中,能有效地提升效率,让创新变得更加理性和有层次。而对稳定性而言,创新本身就具有稳定性,在其进行创新的时候,将形式化使用进去,能够对创新中存在的直觉和与逻辑无关的因素进行清除,提高可行性。

4可拓思维模式运用的措施

4.1逆向思维的运用

逆向思维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模式,是一种变异的思维方式,对于可拓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将可拓思维模式运用进去,既能够打破甚至是将以往的逻辑性颠覆,还能够带来和以往方式相反的思路和观念。可拓思维模式可以运用到任何事物的创新中去,建筑设计更是如此。

4.2菱形思维的运用

菱形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和探知的建筑创新思维相符合。将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思维模式就是菱形思维,菱形思维是一种先进性发散再收敛的思维方式。这种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评价其它不同的要素,最后得到最优秀的。菱形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运用时,必须根据其可操作性的原则进行。因为只有明确目的,才能更好地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创新性是建筑设计创新的最基本的要求,可操作性体现出建筑价值,如果只是单纯的将菱形思维运用到建筑设计创新中,是达不到预想的结果的,那么这种思维便是无效的,没有任何作用,也没有办法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4.3传导思维模式的运用

在进行矛盾或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中间环节,这就是所说的传导思维模式。中间环节指的是传导变换,就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变换,此时另一与之相关的事物也会发生变换,这种情况引起的效应叫做传导效应。将传导思维模式运用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时候,能提供更宽阔的思维空间,来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创新,也能给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法。

4.4共轭思维的运用

在想了解更加全面的、更多事物的时候,需要融入共轭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措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考虑正负、软硬、虚实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通过转化帮助我们更详细的了解事物内涵的结构及信息量。从对立的角度出发思考,这样的转化能给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的新问题与矛盾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和创新有关系的因素具备共轭属性,在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共轭思维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思维方式。

5结语

将可拓思维模式运用到建筑设计创新中去,可以对建筑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为实现工人智能化等提供可拓展的空间及视域,对于建筑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矛盾,也能够通过可拓思维与设计创新的结合运用,从中找到更有效、更适合的办法,从而促使建筑设计创新更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乔丽.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门窗,,03(23):115.

[2]张国斌.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经营管理者,2015,02(12):344.

[3]陶莺.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科技与企业,2015,11(55):172.

艺术设计与创新思维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模式

引言:艺术设计是是一个涉及很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包含了很多专业知识,要想使设计作品能够有持续的生命力,就必须在朴素的、本源的生活原型中,融入创新思维。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艺术设计也就更能为大众所接受,被大众所推崇。

一、现代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基本模式

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好的艺术作品通常是在朴素当中带有情感,平常当中融入了新事物。这里所谈到的创新,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捏造,而是在遵照事物客观属性的同时,按照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有所依据的创新。艺术设计者只有了解创新的特点,学会创新,才能使艺术作品有鲜活的生命力,栩栩如生。创新设计的基本模式,通常有三种:

(一)直线型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或者外形特征直接想象到其他一些或一类事物,不再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也不反复思维,想法是单向性的,两点性的。这是一种比较自然、朴素的思维模式。比如说,以“战争”为主题,设计一些画面或者视频,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战火纷飞的场面,其次则是老人和孩子露宿街头,骨瘦如柴,再者就是孩子的泪眼。这些就是直接有“战争”二字联想到的场景,不需要进行反复的思考与揣摩。这种创新思维模式的优点是使人由一个主题进入思考,思考方向不必转变,不担心有方向性的错误,只需要将思考的深度逐渐延伸,培养了思维模式。

(二)逆向型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不同于直线型思维,其思考方式是沿着主题的反方向进行的,产生使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和直线中的两点思维是两个概念。在现实中,很多艺术作品采用这种思维模式进行设计,既使观众出乎意料,又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比如在化妆品的广告中,首先以白色系和粉色系突出皮肤的亮白、粉嫩,再以意想不到的黑色和深色系的秀发加以衬托,突出皮肤的白皙。这种设计方法很能抓住观众的心理,给人意想不到的感觉。

还有之前我们用铅笔写字,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削铅笔,后来,设计者改变了之前的思维模式,采用逆向思维,不是进行正方向的削铅笔,而是发明了削笔器,削笔器沿着反方向,将铅笔削好。

(三)发散型思维

发散型思维模式是艺术设计中经常采用的模式,创作者通过不同的想法和思维,达到设计上的丰富。将设计从一点向周围扩展,不断辐射向各个方向,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前面直线型思维的例子,我们想描述战争这个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考方式,比如勾画出带血的和平鸽,或者和平鸽和骨瘦如柴的儿童在一起,背景为硝烟弥漫的战场,这就是典型的发散型思维。

二、艺术设计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从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及思维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其培养方法往往与科学理论关系密切。在开发创新意识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善于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实践证明,对于事物处理的新方法往往是从打破惯例入手的,惯例行事的方法,往往忽略了创造的契机,也不利于发挥创造力;要善于将批判力与创造力进行融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么否定,要么妥协。批判力是在否定的基础上,将人自身因素与客观环境进行重新分析,借助于勇气、激情、自信来发挥潜藏的创造力。可见,批判是以眼前事实为依据,以想象努力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要善于穿透表面现象的蒙蔽。对于事物表面的问题及现象,要善于从经验的积累中“见微知著”,能够从表面的判断中进行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挥创造力,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善于总结经验和融入专业知识。创新意识的形成并非是对传统经验的沿袭,更多的是借助于专业知识来超越经验。现代科技形成了更加细化的专业分工,通过知识的整合来发挥各专业面的优势,并由此来拓宽视野,从深度与广度中来促进对新事物的科学审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飞跃;善于思考。人通常具有本能上的抵制变化的惰性。如我们常常听说“这是不可能的”,将当前的事实作为无法超越的最合理状态。同时,思考也是多数人回避的现象;要善于激发积极情绪,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思维与情绪是紧密联系的,消极情绪往往是制约思考的关键因素,也是扰乱创造力的主因。创造力的形成需要强烈的创造动机,而消极情绪往往需要从人的内在素质上去超越,以战胜被批评、被嘲笑、被孤立的负面情绪;保持好奇心,克服从众心理。好奇是人类对事物保有新鲜感的重要特征,特别是孩童对新知的追求,更是激励我们激发创造思维的重要动力。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个体获得集体认同的一种方式。但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说,从众心理往往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容易诱使我们因循守旧。

(二)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

艺术设计中的创新需要从思维方法上来促进。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围绕学生的认知实际,从学生的观察力上激发创新思维,引导辩证思维能力的养成,尤其是在猜想能力、质疑能力上的培养,更应该从不同视角、不同类比方法中来激发灵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要鼓励学生从设计实践中激发创作动机,从生活中多观察、多感知,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趣味,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审美观,并从生活中发现美、养成再现美的欲望;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研究表明,好奇心是突破探索动机的有效方法,也是强化求知欲的有效途径。在学生面临疑问时,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再现等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另外,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发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意志力、耐挫力。有研究发现,人的自信心、独立性、耐挫力是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坚韧、勇敢、勤奋、进取等品质来强化其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艺术设计和审美的过程中,重视并把握好创新思维,正确的审视设计艺术的方方面面,是至关重要的,且具有探索性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意寻求的一种过程,设计创新就是创新的思维,只有具备创新的思维才能做出真正优秀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高媛媛.对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5(05).

[2]胡卫国.浅析艺术设计中的思维特点[J].中国包装工业,2014(24).

创新思维与室内设计 篇4

一、生态化趋势

随着当代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了环境中自然景观的重要性。因此, 不论是空间内部还是外部的绿化都将得到重视。同时装饰材料的环保化, 生态化, 健康化人们也将越来越关注。

生态化办公空间使人与自然更好的融合起来, 使使用者在使用时能够感觉身心愉悦, 从而使在其中办公的工作人员能够更加高效愉悦的工作, 同时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更好的交流沟通。生态化办公空间并不是简单的把室外的景物移植到室内, 而是追求人和大自然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主张在办公空间内打造出充满生态气息的氛围, 使在其中工作的工作人员能够感受到浓浓的自然气息, 使人在办公区域内也仿佛沐浴在环境优美, 景色醉人的大自然中, 使人在工作的时候能保持清晰的头脑, 愉悦的心境。因此, 办公空间的生态化设计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时能够突破传统设计中机械呆板的感觉, 努力营造出具有大自然气息的办公空间, 使人们在充满生机的环境中愉悦高效的工作。

二、人性化趋势

办公空间生态化考虑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 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 然而人性化设计关注的则是在其中工作的使用者本身。使用者才是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的最终服务对象, 更是办公空间的主角, 因此人的需求决定设计最终的方向。

要想在现代办公空间里做到创新, 必须始终要把人做为第一要义, 改变以往“为设计而设计”的设计理念, 从“为人服务,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出发。这种设计理念能够使设计师把更多的精力从形式转移到内容上来, 从而创造出更加适合使用者使用的更加人性化的办公空间。当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 导致大多数在工作时候始终处于一种十分紧张和压抑的状态, 而这样下去, 久而久之, 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将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 更加需要设计师在设计当代办公空间的时候能够更多的关注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从使用者最基本的需求出发, 营造出一个功能齐全, 安全舒适, 让人感觉心旷神怡的办公环境, 使得使用者在其中工作的时候能够感到身心放松。

当代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工作时间不断延长, 也让人们对办公空间的要求和以往有所不同, 人们对办公空间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以往只能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局面, 而是追求一种让人生理和心理上都更为舒适安全的环境, 因此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使用者的工作习惯, 生活习性,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从人的实际需求入手, 创造出一个更加适宜工作和生活的当代办公空间。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当代办公空间的时候, 不管是从空间内部还是空间外部以及整个空间的设计上都要做到从人的实际需求入手, 把人的需要做为首要因素来考虑, 而不是仅仅为了形式而设计, 为了美观而设计, 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当代办公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无论是从材料还是工艺上都要考虑到使用者在使用时候各方面的方便和舒适程度, 无论是在光线和色彩上, 或是布局、通风、采光、人流线路等都更加人性化, 更贴近大自然, 让人在工作中能够感觉舒适安全, 心旷神怡。

我相信, 以人为本, 这将会成为当代办公空间设计不懈的追求理念。以后的办公空间设计也会沿着这条路线孜孜不倦的探索下去。人们将会越来越意识到使用者才是办公空间设计要服务的核心对象, 在设计的时候要更多的考虑到他们的工作习惯, 生活状态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来。我相信, 良好的设计不仅要满足美观性, 同时更要满足功能性和实用性。只有做到以人为本, 才能创造出更加适合使用的空间, 才能让使用者在其中工作和生活更加舒适, 才是做为设计师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

三、办公环境家庭化, 办公家具功能化

要做到创新性思维, 更为必要的一点是了解当今办公空间的类型及发展趋势,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的去进行设计。

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结构的不断改变, 各种中小型企业的不断增加, 家庭化办公将会越来越多。当今社会年轻人更加注意生活环境的质量, 这些都导致一些新的生活观念的出现, 例如他们希望在办公空间里可以同时满足工作和生活的双重需求, 因此这也使得以后的办公空间功能会越来越多, 越来越向家庭化进化。所以, 未来几年办公环境将会更加便捷化、信息化、多功能化, 设计师和科技也将更好的结合起来。

四、办公空间功能更加完善

要做到当代办公空间设计上的创新:第一, 要做到在空间设计的时候更加简洁高效, 在此基础上完善其功能, 使其更加多功能化;第二, 在对当代办公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 要更加突出灯光以及氛围的设计, 以及绿化与舒适的设计,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 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更加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 也会更加注重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特征, 对整个空间的设计, 不仅只是停留在合理的布局上, 而是会创造更为舒适优美的环境, 以及更加完善的功能空间, 使人在使用中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享受。

五、总结

随着时代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 办公空间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现代人们工作时间的延长, 工作强度的增加也让人们对当代办公空间的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 办公空间的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做为设计师, 在设计办公空间时, 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到这种趋势背后的人们的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不仅仅是创造出环境优美, 功能强大的办公区域, 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共生的环境, 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空间, 只有这样, 才是当代办公空间设计应该不断追求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陈伟利.浅谈艺术设计与创新思维[J].桂林工学院.艺术设计系, 广西.桂林.541004.

[2]王欣.创意思维与设计[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3]薛娟, 侯宁, 王海燕.办公空间设计[M].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

设计创新需立体思维 篇5

记者:作为设计师,您如何理解“设计”?

博乐设计周立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作为十八大之后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目前制造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创新设计正是企业创新发展中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抓手。通过对材料、工艺、形态、色彩、人机等进行系统设计,可以在较少资金投入、较短时间内让产品具有很强的差异化和市场竞争力,从用户的角度让产品更好看、更好用,从商家的角度让其实现更好卖。记者:目前,企业在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博乐设计周立钢:设计的同质化日益凸显。设计需要适合与匹配,不同行业及企业层次需要导入不同的设计需求,比如初创或年轻的企业,需要一款差异化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去撬动市场,这就需要设计师聚焦在单个产品,如何激发和摸到用户的心理痛点进行创新设计。

记者:有了好的设计后,企业还需要做些什么?

博乐设计周立钢:在企业品牌知名度达到一定影响力的时候,需要产品设计更具品牌的识别性,让产品形象与品牌形象更具统一性,产品是核心、品牌是放大器,让企业的产品和品牌互为基础,共同影响和发展。而企业发展到更高阶层,则产品创新将成为一种常态,如同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气、阳光和水。记者:如何看待设计发展的前景?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可拓思维模式

引言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可拓性,进行创新的依据就是可拓性,而这种可拓性理论可以被应用于对一些事物的创新中去。建筑创新学是我国正在形成的新型学术领域。可拓学与一些学科相互交叉,如创新学、建筑学、思维科学,可拓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维模式,如逆向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以及共轭思维模式,将这些思维模式应用于建筑创新设计中去,便可以形成新的建筑设计理论以及方法。可拓学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建筑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创新。

一、逆向思维与建筑设计创新

逆向思维指的是打破常规思维模式,从事情原来相反的方向去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主动寻求改变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模式在可拓学中占有很主导的地位,是重要的一部分。逆向思维模式不按照原来的思维逻辑及习惯,不从事物正面去分析问题,虽然看待事物原本的逻辑是相反的,但逆向思维模式能启发人的不同思路及观念,这种思路正是进行创新的源泉及方法。在创造学的中,也有许多逆向思维的方式被应用,例如方向逆向、方法逆向、原理逆向及属性逆向等。逆向思维模式可以应用在任何事物的创新及思考上,同样也包含于可拓学之中,在可拓学中经常应用的逆向思维主要有:利用逆蕴涵、利用逆变换、利用反物元和非物元以及利用逆事元等。这几种开拓学中的逆向思维是利用了形式化的方式进行描述,方便理解、学习、认识和应用。以下几个例子能够反映逆向思维在建筑中创新的成功应用:①贝聿铭对卢浮宫广场前的增建工程,就是建筑设计创新的逆向思维,卢浮宫是一个古典的建筑,贝聿铭通过在古典中反常的加入了一个钢结构与玻璃的透明金字塔,金字塔的结构、材料、造型等都与卢浮宫周围古典的建筑毫无统一协调性,但却得到令人惊异的美,获得世界的认可,成为举世闻名的建筑设计作品;②由弗兰克设计的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更改传统方正型博物馆的模式,设计出无序的堆砌、扭曲的形体,像是一朵由现代科技创造出来的金属花,得到民众的好评;③高迪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出的米拉公寓,思想上是对传统建筑在视觉艺术及观念上的扩展和反叛,但看上去却像是个有生命的物体从地面生长出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④日本一位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老年人住宅时,考虑在室内设计一些扶手会影响房子美观,且让老年人产生自卑,但是又必须为老人的安全着想,这为设计师通过把装饰架、储物柜等来代替本应设计的扶手,这不但解决了老人安全问题,而且避免老人出现的自卑心理。在第四个例子中所应用的就是逆向思维中的非物元方式。

逆向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也曾应用于设计某个错层住宅内的楼梯,取得不错效果。传统的设计模式是将错层处平台栏杆、室内楼梯、栏板都设计成固定,这样使空间不够灵活,不能重复使用室内空间。为了得到更佳效果,设计者把室内楼梯、平台栏板设计成灵活可移动的,楼梯采用木材制作、平台栏板采用玻璃,都能随便灵活在室内移动,利于空间布局。

二、传导思维与建筑设计创新

传导变换就是指把既有事物变换成另一类事物的过程,由传导变化引起的效益就是传递效益。而传导思维是在一定的情况中变换某一事物,而不能直接解决矛盾或问题,但能在传导变换的过程上解决问题或矛盾,整个传导变换的过程就称作传导思维模式。把建筑设计创新与传导思维模式相结合能够推动设计创新的发展。传导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也有很多成功案例:一是中国古代北宋时期,皇城的建设就是在丁渭的传导思维模式下所设计建造的,其利用的是多级传导的理念。当时宋真宗派丁渭去修复被火烧的皇城,面对工程浩大、时间紧迫、交通运输不便的各种不利条件,丁渭进行考察后就设计出了方案,先把大门前大道挖掉,挖的土为减少运输和浪费用来烧砖,而挖好的大道变成河流,可以便于用水及运送建造的木材石料,最后形成的坑道可以用修建后形成的垃圾来填埋。丁渭的这一套修建思路正是传导思维模式的应用;二是在全国著名的上海“新天地”及其周边建筑群的设计利用的就是传导思维模式。在建设时是通过把上海石库门建筑旧区来改造更新,形成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为一体的步行街。之后又在周边修建人工湖,美化周边环境,同时外围建设住宅小区。这一系列的设计,不仅让住宅小区和商业区的利用价值增大,而且推动了旅游、休闲及娱乐的发展,使“新天地”成为知名度较高的区域。

三、菱形思维与建筑设计创新

菱形是大家在数学中所熟知的几何图形,菱形思维包括了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从发散到收敛的思维叫一级菱形思维,通过这种形式又可以衍生出多级菱形思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菱形思维能很好的应用,同时菱形思维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创新有重要意义。但是也有其不足之处,在建筑設计创新中采用菱形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①创新性,因为菱形思维相对比较规矩,需要变换思路方法,要把建筑设计与菱形思维创新表现出来;②可行性,建筑设计的创新不是凭空猜想,是需要根据建筑领域的标准,所需要设计对象的实际情况,以及采用的菱形思维,要有可行性。③目的性,建筑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把握设计创新的方向。

四、共轭思维与建筑设计创新

共轭思维就是利用任何事物的四个共轭部分:虚实、软硬、潜显和负正。四个共轭部分可以相互转换,相互置换,要对事物的全景有个概括全面分析必须了解事物的共轭部分。共轭部分的认识也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可拓性思维中也包含共轭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对各种设计任务,有些设计师了解,有些没有接触过,其中设计的条件也各不相同,有直接也有间接,有显现也有隐藏,此时就需要设计师采用共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建筑设计创新的共轭思维应用,比如日本东京体育馆的设计建设就是采用共轭思维的模式,对于大型综合体育馆在设计时既要不能违背周围环境景观,又需要设计出自身特点,设计师因地制宜,没有采用张扬的设计思路,而根据高低地形的变化,把体育馆的大部分埋藏与地面下,降低天际线。设计师采用了共轭思维的模式分析,把环境和地形的限制转换成了建筑物的特色,充分利用发挥出共轭的思维。

五、结束语

可拓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实际的建筑设计需要设计师完整掌握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以可拓思维为依托,构建可拓学的逻辑和非逻辑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体系,并在实际的设计中有效运用,这样就可以为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创新结果。另一方面,在建筑设计创新中运用基于可拓学的辩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保障工程的安全性。

参考文章:

[1]王萱,赵星明.从生态出发的建筑设计观[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4)

[2]白林,胡绍学.建筑计划方法学的探讨──建筑设计的科学方法论研究(一)[J].世界建筑.2000(08)

[3]陈铭.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华中建筑.2000(03)

[4]张伯扬.胜迹千秋仰盖世万古传——浅析项王故里的空间重塑和建筑设计[J].建筑.2000(08)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篇7

一、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比较

传统建筑设计和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很多较为显著的差异, 表现在多个方面。就设计性质来看, 传统设计更加注重技术水平, 而现代设计不仅重视技术水平, 还注重将技术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因素等结合在一起, 以获得更好的设计效果。就设计过程来看, 传统设计进程比较随意, 而现代设计更加注重条理性、层次性和逻辑性。从设计手段来看, 传统设计通过手工计算、绘图来完成, 而现代设计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从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出, 现代设计更加注重技术和策略的运用, 具有更为广泛的可拓空间, 更有利于建筑设计的创新。

根据可拓学的相关理论, 任何事物都具有可拓性, 并且可拓性是进行创新的源泉。建筑设计创新是设计者的不断追求, 也是提高设计水平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主要从可拓思维模式的角度, 探讨分析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问题, 并且会利用可拓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要求, 提出利用可拓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策略。

二、对于建筑设计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建筑物的建造目的

建筑物建造的目的中首先就包含着建筑设计能够创新的重要因素。当下建造建筑物的目的主要有三个, 安全、效益和文化价值。而建筑物最初的建造目的只是为人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 保障人们的安全。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 建筑物逐渐产生了更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形成文化价值, 并且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审美能力, 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因此, 在设计的时候, 要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 促进建筑物更大效益的发挥。

2. 建筑物设计的特征

建筑物的特征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 整体形态、构造、文化及民族元素、功用等等, 这些都可以很显著的表达一个建筑体的特征。这些特征中往往又蕴含着很多深厚的元素, 无论是外部形态特征还是内部的文化或者艺术特质, 这其中都有着许多可以展开深度挖掘的设计灵感与发挥的空间, 这也是建筑设计能够从这个层面实现很大程度创新的原因所在。

3. 建筑物设计的动力

建筑物设计的动力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建筑体的功用或者实现盈利上的目标, 建筑设计的动力可以更为多元也更为复杂。一方面, 建筑体是城市的重要地标, 能够很好的帮助塑造一座城市的整体风貌。另一方面建筑体是与周围的环境共存的, 好的建筑设计将能够很有效的实现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间的融合。此外, 建筑设计的另一个动力来源于建筑设计师理念的表达, 是设计人员与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这些内在动力都可以成为建筑设计创新的源泉。

三、利用可拓思维实现建筑设计创新的要求

1. 发散与整合思维

可拓思维能够很大程度指导建筑设计创新的展开, 首先可以有的一个改善便是实现发散思维与整合思维的融合。建筑设计的整体方案与规划需要借助整体思维才能够良好展开, 这样才能够通过对于各方面信息以及因素的全面考虑而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与规划。在进行细节的设计时则更多的需要发散思维, 只有以发散思维作为指引才能够产生更多新颖有创意的细节设计。两者间的融合不仅具备极大的可行性, 这也是建筑设计创新的一种要求。

2. 立体与复合思维

另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拓展则体现为立体思维与复合思维的相互结合, 这也是对于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个要求。立体思维和复合思维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很多设计工作者容易将两者产生混淆, 最后任何一个设计要求都没有很好的实现。立体思维和复合思维都需要对于多方面因素做全盘的考虑, 并且在设计中将这些因素的融合交叠有效体现出来。立体思维更注重不同因素间的层次以及因素间的相互独立, 复合思维则是因素间相互的融合与促进。两者只有非常有效的各自表达才能够不断深化建筑设计的有效创新。

3. 洞察力与设计灵感

想要进一步深化对于建筑设计的创新, 这同样需要设计人员有很好的洞察力与设计灵感, 并且敢于展开更多求异设计。建筑师只有勇于表达一些别人未曾有过的设计理念,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打造出新颖独特的建筑。而这种求异性又很大程度来源于对于灵感的开发, 需要建筑师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四、利用可拓思维实现建筑设计创新的策略

1. 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

想要让建筑设计的创新能够有很好的实践, 这首先可以从建筑设计的方法上展开创新。一方面, 建筑设计应当处理好整体与细节的平衡, 在良好的从整体上把握建筑方案的同时也要关注于细节, 这样才能够打造出更有品质的建筑体。另一方面, 建筑设计在展开时要综合从动态性和最优化两个层面做相关考虑, 既要想到建筑物今后的发展方向, 也要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做各种最优化的处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

2. 建筑设计形态的创新

建筑形态的创新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建筑体的外部形态及整体构造, 这个方面具有极大的建筑设计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 要不断实现建筑体的绿色变异, 要有意识的打造生态建筑。这不仅是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这也能够很好的促进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

结语:

可拓思维模式为建筑设计的创新带来了很多重要的指引, 不仅让我们意识到了建筑设计在方法上实现创新可以有的良好模式, 也让我们意识到从形态上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些方式。这些都是对于建筑设计创新的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与指引。

参考文献

[1]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可拓菱形评价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 (01)

[2]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可拓优度评价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 (07)

[3]邹广天, 于戈.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探析[J].建筑学报.2009 (02)

[4]孙明, 邹广天.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拓思维模式[J].城市建筑.2009 (12)

[5]邵郁, 邹广天, 刘杰.建筑设计创新灵感思维的培养[J].城市建筑.2008 (12)

[6]邢凯, 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J].华中建筑.2008 (12)

[7]王国安著.把创新当成习惯[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篇8

设计是建筑的灵魂,一个好的建筑项目有一个出彩的设计方案至关重要。现代人对于住房,工作等环境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遮风挡雨,而是要求更多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因此如果能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更多的设计元素成为设计师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可拓学与一些学科的相互融合往往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灵感,其逆向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和共轭思维模式等方法在建筑学中的应用,对于促进形成新的建筑设计理论和灵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现代建筑设计要求

区别于传统的建筑工程,现代建筑设计除了对于技术性,安全性等根本因素的高要求之外,对于整个建筑工程与生态环境的结合要求更高,即对于其办公或是生活的地方,消费者往往在要求其可以满足其用途要求外,还要求外观或是内部的构造可以满足其内心的审美要求,尽可能的营造出一个更为享受,惬意的生活工作环境,这一部分将针对现代建筑设计要求尽心详细论述。

1.1 基本的使用要求

对于一个建筑工程来说,其最根本的要求还是对其自身的安全性,稳定性等的使用性能的要求,即要求其可以满足正常的生活活动。相关工程在设计和进行的过程中,对于材料的使用,建筑的方法等方面都要严格把关,避免出现豆腐渣工程或是质量不过关的工程现象,同时针对每一个项目的实际情况,需要考虑到水压,供暖等民生要求。对于一个建筑工程来说,满足最基本的使用性能是对其基本的要求。

1.2 设计层面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在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对于生活条件的要求也会提高。同城市的现代化改革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一样,人们对其最基本的工作生活条件往往具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因此建筑行业的设计就不能仅仅要求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好的设计感也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建筑行业高投入高收益的行业情况,加之越来越火热的市场情况,吸引了许多企业参与竞争,竞争强度的加大导致相应的产业要想在该领域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项目进行中有其独特的突出的一面。现代人外貌协会居多,除了对东西实用性的追求,对其美观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设计师可以考虑从多个角度寻找灵感,设计出符合大多数人审美追求的设计方案,这对于其占据大的市场份额具有好的推动作用。

2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性思维模式

近年来,可拓性思维模式逐渐运用到多个领域当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新的思维模式的提出和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往往可以引导着不同的灵感的产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创新往往是好的设计灵感的源泉。可拓性思维模式主要包括逆向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和共轭思维模式等,其与建筑学的设计方法的完美融合,对于创造出新的设计灵感和设计方案有着重要的影响。

2.1 建筑设计创新与逆向思维模式

逆向思维模式就是说要打破人们常规的正常的思维顺序和逻辑方式,以一种新的逻辑顺序考虑问题。在制定相关的设计方案时,我们往往是从建筑环境开始考虑,根据其环境的不同,进行材料的选取,然后根据既定的户型要求进行相应的格子的设计,最后进行整体的装饰,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当整个户型,建筑的尺寸等问题已经确定了时,无疑就会缩小其设计的可容纳性。因此,可拓性思维模式中的逆向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即在整个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开始前,我们打破正常的思维逻辑顺序,以逆向思维方式从我们想要达到的整体效果入手,必要时可以针对不同的项目制定不同的主题,而后针对主题的设定选择我们需要的设施,如长廊,公园,绿化模式等方面,同时可以对建筑风格进行确定,在基本的设施和风格确定后,针对其效果要求对户型,楼层等进行规划,以尽可能的满足其实用性能。这样换一个方向从设计的效果入手,方便设计师对于整个建筑工程设计风格和主题的把握。同时,在其内部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中亦可以考虑实用逆向思维,即在每一个地方建造设施时,先从使用者的方向进行考虑,思考如果你是使用者你是希望达到怎样的建筑效果,例如残疾通道的设计,如果你是使用者,你一定希望其设计的越正常越好,因此你在设计过程中就可能的不那么突出,使其与普通设施融为一体,这对于保护残疾人的自尊心较为有利。

2.2 建筑设计创新与菱形思维模式

菱形思维模式,根据其菱形的形状我们也可以猜到,其一定有收有放,即菱形思维模式主要包括发散性思维模式和收敛性思维模式。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发散性思维模式有利于增加其设计的创新点和创新性,并且可以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将所设计的多个元素进行连贯性处理,使其设计具有最基本的系统性。而收敛性思维模式又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对其发散性思维进行收敛,避免其脱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菱形思维模式在具体的使用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要尊重其创新性,尽可能的发散思维以得到创新性更高的元素,为其设计方案填彩,以增加其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则要注意其收敛性,设计过程中注意整个建筑设计的目的和规模,避免因思维过于发散而造成的目的不明确或是规模过大,超过预期。

2.3 建筑设计创新与传导思维模式

传导思维模式即为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的过渡阶段,或是一种元素到另一种元素的过渡方式。不仅仅是建筑设计的领域中,在很多领域中传导思维模式都十分适用。即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诸多难题,而很多情况我们无法直接的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时,运用传导思维模式,先将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方面,这样几次或是多次的转化,往往可以间接的较好的解决相应问题。传导思维模式对于建筑设计中的瓶颈问题有较好的解决效果。

2.4 建筑设计创新与共轭思维模式

共轭性是指每一种事物都有其多种性质和形态的存在,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如何更准确而巧妙的利用其共轭性成为该设计能否具备亮点的重要工具。例如,根据不同的建筑模式,建筑位置,建筑环境,天气状况等因素我们往往对于材料的选择和工程系数都不可能统一化,因此从共轭思维模式出发,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设计系数,建筑方式,材料型号等的区别化选择,在设计足够精妙的情况下,往往可以为其独特的风格增光添彩。

3 结语

在建筑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在保证其工程的基本性能的同时,更好的设计方案往往可以为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的目光。设计是整个建筑的灵魂,好的设计需要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的相互融合,通过对其逆向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和共轭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具体运用,有利于推动其精彩的设计设计方案和灵感的产生和规划。

摘要:建筑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高收益的行业现状导致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想要在建筑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建筑的设计创新与可拓性思维尤为重要。设计是建筑的灵魂,现在的建筑行业已经不拘泥于简单的住房要求,而是对方方面面的条件都要求甚高。出彩的设计是博得消费者青睐的最好的方式,建筑学与可拓学的交叉运用对于提高建筑的设计水平有极大的帮助。本文将针对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一题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可拓思维模式,交叉运用

参考文献

[1]马建军,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研究,《科学与财富》,2015(2):1-1;

[2]付东京,王晶晶,对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探析,《房地产导刊》,2015;

[3]赵倩,刘波,解析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建材与装饰》,2013(5):20-21;

[4]雷光武,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探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224-224;

[5]夏新鹏,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四川水泥》,2014(12):302-302;

创新思维与室内设计 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可拓思维模式

前言

可拓思维模式对建筑设计创新来说带来了很多指引的作用, 不仅让人们意识到了建筑设计在方法上的创新,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形态上的建筑设计创新。这对建筑设计行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进行讨论, 希望以此为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提供有益地建议和帮助。

1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比较

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并体现在了多个不同的方面。从设计的性质来看, 传统的设计比较重视设计的技术性, 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则将技术水平与文化背景等内容结合在了一起, 以便于求得更好的设计效果。从设计的过程来说, 在传统设计中通常不是很重视过程, 导致过程显得比较随意。而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 却重视起设计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从手段上来看, 传统设计中主要通过手绘的方式来完成设计图, 而现代建筑设计则主要通过先进的仪器和计算机来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从上述的这些差异上可以看出, 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 更加地重视起设计中的技术和测量, 同时设计的空间更加广泛, 对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是具有可拓性的, 可拓性又是创新的主要来源。建筑设计创新对设计师来说是他们不断向前的动力, 并且也是他们在建筑设计中的必然要求。因此, 从可拓性思维模式对建筑设计创新进行详细地讨论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建筑设计创新的影响因素

建筑设计是工程建设中的基础部分, 因此, 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首先应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全面的创新, 以此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建筑创新过程中, 能给设计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 下面将对此进行分析。

2.1 建筑构造目的

建筑物的修建过程中, 目的主要包含了三种, 分别是:效益、完全以及文化价值。建筑中的最基础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居住的场所或者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以此来为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给人们的人身安全做出保障[1]。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建筑的目的和作用逐渐凸显, 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呈现出来, 不仅能为人们提供生存场所, 更加能为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升, 精神层面提升等方面做出贡献。因此, 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建筑附加价值, 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其效果。

2.2 建筑设计特征

建筑设计本身不仅有建筑本身, 同时还与艺术性和科学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关系, 当中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因此, 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应做好相应的筹备工作, 并对设计中存在的复杂问题进行对比比较, 提升设计的合理性。

2.3 建筑设计动力

对建筑进行设计之前, 设计人员需要在感官上进行设计创新, 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完善的形态, 以便于推动设计顺利的完成。如果在环境上产生了变化, 那么设计可能需要重新进行, 以保证其能良好的适应于环境, 同时与环境融为一体。此外,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对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批评和改进, 这对设计的创新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促使自我得到提升。

3 可拓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利用策略

3.1 建筑设计方法创新

首先是整合性和综合性。整体性设计指的是对建筑进行全面的分析, 并掌握好其整体功能, 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在进行综合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历史发展等因素, 并对此进行整合, 以便于获取最好的设计效果。同时, 应重视起联系性和构成性。构成性设计主要指的是在关系作用下, 利用各种要素实现的集合, 并根据每个不同的部分进行关系整合, 最终形成一个整体。联系性则代表的是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设计的联系, 同时还应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适应性, 以便于提升设计的整体效果[2]。此外, 还有动态性和最优化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应充分的考虑到设计的建筑物未来发展方向, 对其进行展望。同时, 应考虑到每个部分的不同功能性, 将这邪恶功能完全地融合到一起才能促使其将最大的功效展现出来, 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并具有特色性的建筑。

3.2 设计形态创新

建筑物的表面主要包括了墙体等各种能让人直观看到的空间, 对人的感官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点部分。对此, 可以利用轻透材料来代替建筑明显的分界线, 使其为建筑营造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轻透的材料能给人在层次感上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 从而达到建筑空间表面视觉的特殊效果。其次是构成变异。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通过不同形状的材料将其不规则的嵌入到工程表面, 能展现出一种破碎的美, 并通过材料叠加的方式来提升层次感。此外, 绿色变异也是形态创新中的一种, 主要指的是生态建筑[3]。采取生态建筑方式进行设计与传统的设计方式当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进行设计, 也将发生明显的不同。

3.3 建筑设计中逆向思维的运用

在进行创新探索的过程中, 应重视起逆向思维模式。所谓逆向思维模式主要指的就是在我们进行问题思考的过程中能够不根据传统的方式进行, 而是要勇于打破这种传统的思维限制, 找到一种全新的方式用来解决问题[4]。在建筑设计中也是如此, 积极的利用逆向思维, 反其道而行之, 就能找到一种全新的设计方式, 形成新的设计理念, 从而促进建筑事业的健康发展。

3.4 建筑设计中菱形思维模式的运用

菱形本身有着逐渐扩大, 并在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又逐渐凝聚的特点。菱形思维模式则是指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对设计本身进行发散性的思考,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凝聚, 从而获得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以便于实现建筑创新发展。建筑设计中, 菱形思维模式与其他思维模式有所不同, 它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 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并在探索之后进行集中, 对建筑设计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5 建筑设计中传导思维模式的运用

传导思维模式主要指的是在一个事物进行变换之后, 另一个事物在随之发生变化, 是一个逐渐传递的过程。在日常的建筑设计当中, 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矛盾问题, 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将会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5]。而将传导思维引入到其中, 通过变化当中的一些目标传导效应来积极转换矛盾的问题, 那么将有效地保证建筑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这种方式无论是在古代建筑还是在现代化建筑中都有一定的应用, 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4 结束语

建筑设计本身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 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以及矛盾, 阻碍着创新的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进行创新, 应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 积极拓展思维, 从全新的角度和层次来进行问题分析, 从而找到新的解决方式。只有思维上得到了拓展, 才能更好地进行建筑创新, 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可拓菱形评价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0 (1) :52-56.

[2]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可拓优度评价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0 (7) :41-42.

[3]邹广天, 于戈.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探析[J].建筑学报, 2011 (9) :62-65.

[4]孙明, 邹广天.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拓思维模式[J].城市建筑, 2012 (9) :51-55.

创新思维与室内设计 篇10

关键词:毕业设计,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引言

当今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既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如何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成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毕业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1.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以某一事物、信息或问题为基础, 构思出多种方案, 是一种无一定方向、无一定范围、无一定规则的思维形式。其最大特点是由同一信息源可以产生众多的信息输出, 思维过程不按单一的路径前进, 因而在思维的结果中, 可能会包含具有较大创造性的构思方案。以发泡技术为例, 将其与冰制品结合, 制成了冰淇淋;将其与橡胶结合, 制成了橡胶海绵;将其与塑料结合, 制成了泡沫塑料;将其与水泥结合, 制成了气泡混凝土;将其与玻璃结合, 制成了气泡玻璃。

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 要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运用发散思维, 鼓励他们标新立异, 不拘泥于陈规。例如, 学生要设计一个空气处理方案, 要求将夏季室外空气经过降温除湿处理到设定的状态点, 运用发散思维, 至少可以提出以下四种空气处理方案:

(1) 经喷淋室冷却除湿, 然后经过加热器再热。

(2) 经空气冷却器冷却除湿, 然后经过加热器再热。

(3) 经固体吸湿剂除湿, 然后经过空气冷却器等湿冷却。

(4) 经液体吸湿剂冷却除湿到要求的状态点。

2. 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正好与发散思维方向相反, 往往出现在发散思维之后。收敛思维是指以思考的问题为核心, 从多种构思方案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较满意方案的思维形式, 具有综合性与归纳性。

收敛思维更趋向于理性化, 需要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不同方案进行分析与评判, 它在技术构思后期的方案筛选与整理阶段运用较多。当学生提出若干种方案后, 指导教师应适当引导, 要求学生将不可行或不合适的方案剔除, 保留可行的或最合适的方案。就前文所举的例子而言, 当学生提出多种空气处理方案后, 应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案。再例如:学生要为某建筑设计一套中央空调系统, 需要为该空调系统选择合适的冷热源。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提出的冷热源方案有:冷水机组加上锅炉、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溴化锂直燃式机组等, 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根据每种方案的初投资及运行费用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 并根据该建筑的具体情况、当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及能源价格, 选出最适合该建筑的冷热源。

3.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指充分利用其他领域的理论观点及相关知识和方法, 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思维形式。在多种学科日益交叉与融合的今天, 大学生需要掌握与运用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其所学的专业。许多工程技术问题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的, 在毕业设计中也是如此。如建筑学的设计就需要考虑建筑环境与建筑设备的问题, 需要有相关的知识;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设计往往涉及到建筑学、给水排水、电气及自控仪表等专业的问题。如果学生对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的问题难以解决, 要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或请教相关专业的人员, 开阔自己的思维视野, 思考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

需要指出的是, 分析和解决问题往往并不仅仅依靠某一种思维形式就可以完成, 而需要各种思维有机结合。

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根本上来说, 最为重要的创新能力有以下几种:

1.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

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 毕业设计中的创新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与探索, 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在毕业设计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 协助老师解决科研、工程应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的结合, 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新问题, 应用新技术, 提高自己的研究和探索能力。近年来, 我校每届毕业生中都有一些学生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设计, 这些学生的独立探索和研究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为他们读研究生或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2. 逻辑分析能力

逻辑分析法是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来进行分析、思考、推理和论证的方法, 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逻辑分析能力。工科的毕业设计需要解决一个工程技术问题, 如果没有很好的逻辑分析能力, 不可能解决好一个工程技术问题。具体而言, 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应该具有观察、比较、综合、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善于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能够准确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3. 沟通与协作能力

在当今社会, 创新成果往往不是个人闭门造车的结果, 而是群体和团队协作的结果。独立思考不是封闭和孤立的思考, 而是需要与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不断讨论与交流。对指导教师而言, 要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定期与学生交流, 组织学生讨论,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见解, 不要害怕自己会说错。可以考虑一些能分解成多个独立部分又相互联系的子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 这样就可以在毕业设计中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写作能力。

4. 表达与写作能力

表达与写作能力可以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工科类学生应该善于用图纸表达自己的设计, 应该能够撰写流畅通顺的设计说明书, 在毕业答辩的过程中应能够全面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内容。在指导工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有待加强, 不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未能系统地掌握技术文件和论文写作、专业制图能力。

结束语

毕业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和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创新思维与能力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毕业设计中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机制, 这是今后在毕业设计教学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常立农.技术哲学.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十要素”.中国高等教育, 2006 (25) .

上一篇:飞利浦彩超下一篇:介绍一种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