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种

2024-05-07

小麦品种(精选十篇)

小麦品种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位于常店镇常西村, 土质为两合土, 地力均匀, 地势平坦, 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前茬作物为玉米, 产量水平7 500 kg/hm2。

1.2 试验设计

供试品种共7个, 分别为藁8901、豫麦34、济麦20、皖麦38、陕253、临优145, 以烟农19作对照 (CK) 。3次重复, 共21个小区, 采取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4 m2, 重复间留80 cm宽走道, 四周设保护行[3,4]。

1.3 试验过程

试验于2008年10月19日整地, 10月20日播种, 播种量为120 kg/hm2, 基本苗约225万株/hm2。采用精量播种机条播, 每小区12行, 行距20 cm, 小区间隔33 cm。基肥施土杂肥22.5 t/hm2、二铵330 kg/hm2、尿素300 kg/hm2、氯化钾150kg/hm2、硫酸锌30 kg/hm2, 同时撒施甲拌灵37.5 kg/hm2防地下害虫;返青肥追尿素60 kg/hm2;拔节肥追尿素150 kg/hm2。11月19日化学除草1次, 4月23日和5月3日各防治蚜虫1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表现

通过方差分析, 处理间F0.05=1.3, 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品种间产量差异较为明显。由表1可以看出, 烟农19产量最高, 为7 250.00 kg/hm2, 济麦20居第2位, 比对照烟农19减产333.3 kg/hm2, 减产幅度4.6%;藁8901产量6 875.0kg/hm2, 居第3位, 比对照减产375 kg/hm2, 减幅5.2%;临优145产量6 750.0 kg/hm2, 居第4位, 比对照减产500 kg/hm2, 减幅6.9%;豫麦34单产6 708.3 kg/hm2, 居第5位, 比对照减产541.7 kg/hm2, 减幅7.5%;陕253产量6 583.3 kg/hm2, 居第6位, 比对照减产666.7 kg/hm2, 减幅9.2%;皖麦38单产6 458.3 kg/hm2, 居第7位, 比对照减产791.7 kg/hm2, 减幅10.9%。

注:PLSD 0.05=0.15, PLSD 0.01=0.22。

2.2 特征特性

2.2.1 生育期。

参试7个品种的生育期极差为5 d, 与CK烟农19相比, 藁8901生育期与其相同, 济麦20、皖麦38、临优145生育期各早1 d, 陕253早4 d, 豫麦34生育期早5 d (表2) 。

2.2.2 植株性状。

(1) 株高。株高最高为藁8901, 为89.3 cm, 比对照高2.1 cm, 最矮为济麦20, 比对照矮3.7 cm, 其余品种临优145、陕253、皖麦38、豫麦34分别较对照矮3.3、2.4、1.9、1.8 cm。 (2) 茎粗。除济麦20 (3.1 cm) 较粗, 豫麦34 (2.3cm) 较细外, 其余品种与对照相差不大, 烟农19、藁8901、皖麦38、陕253、临优145茎粗分别为2.9、2.8、2.7、2.9 cm。 (3) 整齐度。通过记载观察, 穗层整齐度好的品种有:烟农19、济麦20、陕253、藁8901、豫麦34、皖麦38、临优145, 穗整齐度表现一般。 (4) 穗长。除豫麦34、陕253、临优145, 分别为7.2、7.1、7.0 cm, 穗长均比对照高, 其余品种藁8901、济麦20、皖麦38分别为6.9、6.5、6.4 cm, 比对照短。 (5) 抗逆性。抗寒性:12月30日、3月15日2次强冷空气侵袭, 降温幅度较大。据观察记载, 抗寒性强的品种为烟农19、济麦20、临优145、豫麦34, 皖麦38抗寒性较弱, 表现为叶片发黄、叶尖死亡、零星出现整叶片干枯。抗病性:根据田间表现, 烟农19、济麦20、临优145纹枯病、白粉病较轻外, 豫麦34、皖麦38纹枯病和白粉病发生都较重。抗旱性:根据成熟期田间表现, 藁8901、烟农19、临优145抗旱性较强, 皖麦38、陕253抗旱性较差, 生长后期出现早衰, 其他品种抗旱性一般。抗倒伏:根据成熟期田间表现和室内考种情况, 济麦20、临优145、陕253抗倒性强, 茎秆粗壮富有弹性, 而豫麦34、皖麦38抗倒性较差, 茎秆弹性差, 易倒伏, 其他品种抗倒伏性一般。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试验结果分析, 从丰产性、抗逆性、整齐度等综合性状表现来看, 在丰县较为适宜的品种是烟农19和济麦20, 其高产、优质、多抗和广适, 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而藁8901、临优145等品种表现一般, 皖麦38表现较差, 产量低, 易倒伏, 不适宜在丰县种植。品种由于各自遗传特性不同, 栽培技术也不应完全相同, 而应良种和良法配套, 实行因种栽培[5,6]。

参考文献

[1]倪思羽.优质杂交水稻品比试验实施总结[J].遵义科技, 2006, 34 (2) :21-23.

[2]奚茂兴, 蒋建国, 钱群一, 等.水稻品比资料的研究分析[J].种子世界, 2000 (8) :23-25.

[3]梅丛友, 张青, 洪芳, 等.水稻品比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07 (4) :26-27.

[4]王顺勇.册享地区水稻品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7) :54, 60.

[5]王明霞, 颜皆曙, 丁波, 等.2008年海安县水稻品比试验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 :127, 129.

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篇2

一、材料与方法

试验安排在我市的郭里镇独山村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开阔,土质为褐土,有良好的耕作基础,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全氮含量0.08%,碱解氮110毫克/千克,速效磷27毫克/千克,速效钾93毫克/千克,小麦全生育期排灌方便。前茬作物为玉米。

供试小麦品种:泰农18、济麦12、汶农6和临麦4。

试验方法:本试验自东向西设置12个小区,每小区长40米、宽2.5米,面积100平方米。玉米收获后按常规量施肥然后深耕,耕深20~22厘米,小区规划好后,在10月10日播种。各品种随机排列,播种量为泰农18号9千克、汶农6号8.5千克、临麦4号9.5千克、济麦22号7.5千克。播前为了预防小麦根腐病、黑穗病的为害,用2.5%咯菌腈种衣剂拌种,每亩用量7毫升。

二、田间管理

1. 冬前管理。出苗后及查苗补苗,确保苗全、苗匀,杜绝10厘米宽以上的缺苗断垄。在小麦3~4片叶期,日均温度10℃以上时,及时防除田间杂草。在小雪节前后,酌情浇足越冬水,一般在“日消夜冻”时进行,灌水后适时划锄松土,破除土壤板结,以利于增温保墒。

2. 春季管理。冬前未进行除草或春季杂草较多的麦田,在小麦返青期间日均气温10℃以上时,进行化学除草。常用除草剂有苯磺隆等。返青后拔节前,为防止小麦徒长造成倒伏,对叶面均匀喷施壮丰安,每亩用量30~40毫升,以抑制底部节间伸长,控旺防倒。拔节后期进行春季追肥,每亩施46%尿素14~17.5千克、50%氯化钾12.5~15千克,结合追肥,酌情浇返青水。还要及时防治蚜虫、红蜘蛛等害虫。

三、后期管理

在小麦抽穗至小麦灌浆期进行叶面喷肥,用1%~2%的尿素溶液+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对叶面喷雾。该期重点防治蚜虫、红蜘蛛、白粉病、锈病、赤霉病、根腐病和纹枯病。

四、结果分析

6月14日开始对各试验小区一次性收获,收获时对所试验的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综合考种和形状观察,结果如下表:

从表一看出:济麦22分蘖数、有效穗数、成穗率均高于其他3个品种。泰农18、临麦4、汶农6均属于大穗形小麦品种,有效穗数(万/亩)分别为:31.2、31.3、29.9。成穗率临麦4最高,为37.7%;其次是泰农18,为37.7%;汶农6成穗率最低,仅为32.6%。4个品种均为半冬性品种。

从表二看出:泰农18产量最高,每亩产量为601.7千克;其次为济麦22,每亩产量为580.6千克;产量最低的是汶农6号,每亩产量为513.2千克。泰农18抗倒伏能力强,其他3个品种均较强。防止小麦倒伏除按正常方法管理外,应特别注重氮肥后移,防止植株前三节过长。

五、结论与讨论

综合分析,在所试验的4个小麦品种中,泰农18综合性能和产量指标均优于其他3个品种,其次是济麦22,这两个小麦品种适合在山东鲁西南地区推广种植。从考种试验中得知,不同品种千粒重差异较为明显,这是由品种的特性所决定的。不同品种的穗粒数与种质本身无关,而是受当年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地块的营养状况影响,要获得高产,在气候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需加强管理,确保穗粒数的增加。

小麦品种 篇3

关键词:小麦,黑麦,代换系,杂交

代换系对小麦的遗传改良有重要作用[1],代换是一个种的一对染色体被近缘种、属的一对部分同源染色体所代替,代换染色体间功能补偿。小麦-黑麦代换系遗传稳定,育性正常,在生产上可以直接利用[2]。利用代换系间杂交创造易位系[3],也是代换系利用的一条途径。Sears研究发现处于单价状态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会发生错分裂、错融合,从而导致了易位的产生[4]。

黑麦是禾本科小麦族植物,也是小麦的近缘属植物,是改良小麦的种质资源[5]。黑麦基因资源中,除目前已经鉴定并利用的白粉病、锈病等抗性基因外[6,7],还有多花、抗旱、生长势强、耐贫瘠等丰富的对小麦遗传改良有用的基因[8];研究人员已成功地将黑麦用于小麦的品种改良[9]。1998年Robinovich等人调查发现全世界大约有330多个小麦推广品种是小麦-黑麦易位系或代换系[8],如著名的小黑麦Armadillo是2D/2R代换系[10]。因此,为进一步发掘黑麦优良基因资源,加强对黑麦的遗传及其应用研究,利用两个不同的小麦-黑麦代换系5R/5A与6R/6A杂交和选择,以创制出经济性状好和利用价值高的小麦-黑麦遗传材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小麦-黑麦代换系5R/5A(2n=42),具毛茎、大穗、长芒,由哈尔滨师范大学遗传实验室提供并鉴定[2],小麦-黑麦代换系6R/6A(2n=42),抗白粉病、密穗、短芒,由哈尔滨师范大学遗传实验室提供并鉴定[2]。

黑麦(Secale cereale),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大穗麦,由哈尔滨师范大学遗传实验室提供。

1.2 方法

2002年4月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试验田,以5R/5A代换系为母本,6R/6A代换系为父本,按常规方法杂交,开花前进行套袋、去雄、授粉。2003年获得F2,2004~2006年田间继代选择,选择表现大穗、多小穗、综合性状好的个体,2007~2009年对选出的品系田间稳定性观察。2009年对选育出的09-4、09-5、09-7、09-8、09-9、09-10、09-11及对照黑麦和大穗麦的苗期和成熟期的主要农艺性状特点进行了鉴定。田间随机取30株,对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有效穗数、叶色和株高等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

对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构型分析。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鉴定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实验室改良的方法[1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构型分析:在7∶00~8∶00时田间取材,取花粉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中期的花药,卡诺固定液固定,室温下盐酸解离,改良的卡宝品红染色,压片,镜检,记数。

1.3 数据处理

测定结果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胞学分析

表1结果表明,7个品系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稳定在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Ⅰ)均能形成21个二价体,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表明这些品系的细胞遗传学已稳定。

2.2 小麦-黑麦代换系间杂交的表现

2002年以代换系1R/1D、1R/1A、5R/5A、6R/6A作为亲本组配了多个杂交组合,其中用代换系5R/5A与6R/6A杂交,由于母本5R/5A表现大穗、有芒,父本6R/6A表现多小穗、无芒,F1植株表现大穗无芒,小穗数变动在21~24个,F2分离较复杂,出现大量大穗、多小穗、综合性状好的植株,是品种间或远缘杂交间很难看到的。F2~F6继代选择大穗、多小花、抗旱、抗病(主要抗白粉病、黄矮病、叶锈病)的植株,F6代选出09-4、09-5、09-7、09-8、09-9、09-10、09-11共7个稳定的品系。

2.3 农艺性状分析

从表2看出,在穗长性状上,7个品系都超过了13cm,并且均极显著长于对照的普通小麦品种大穗麦;品系09-4、09-9、09-10,09-11的穗长显著或极显著长于高亲,其中09-10品系的穗长达到15.8cm。

在小穗数性状上,7个品系均超过了24个,极显著多于对照的普通小麦品种大穗麦;7个品系小穗数均极显著多于高亲。

在主穗粒数性状上,7个品系的主穗粒数均极显著多于对照的普通小麦品种大穗麦和高亲。7个品系的千粒重均与对照普通小麦大穗麦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选育小麦-黑麦代换系,并利用这些代换系作为桥梁选育易位系,这是利用黑麦优良基因资源的途径之一[12,13]。利用2个不同的小麦-黑麦代换系5R/5A与6R/6A杂交,选出的品系有的兼具双亲的一些优良性状,具有5R/5A亲本的穗较长的性状,又具有6R/6A亲本的生长势强、小穗数多、抗病性特征。因而选出的品系农艺性状较好,7个品系的穗长、小穗数、穗粒数与对照的普通小麦和高亲比,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差异。尤其小穗数、穗粒数表现显著多于高亲或对照。这些品系在遗传研究和育种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20亩小麦新品种展示管理方案 篇4

管理方案

1.1品种选择

品种应是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安徽省淮北中部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1.2整地

深耕细耙,耕耙配套,提高整地质量,采用机耕,耕深2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耙透,无明暗坷垃,达到上松下实,耕后复平,作畦后细平,保证浇水均匀,不冲不淤。提倡周深松机隔年深松,以破除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能力。1.3施肥 1.3.1施肥原则

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基追结合,氮肥后移;根据土壤硼、锌、锰等含量及小麦却素症状针对性地使用微量元素。1.3.2施肥总量

按每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Kg,纯氮14—16 Kg,五氧化二磷6~7 Kg,氧化钾6~8 Kg,硫酸锌1 Kg。1.3.3肥料分配

有机肥磷、钾化肥及锌肥一次性全部用作基肥;氮肥的6 0%做基肥,4 0%作追肥。1.3.4施肥方法

深施基肥:可采用犁沟深施和撒肥深翻两种方法。干旱年份采用犁沟深施,即随犁地将肥料施于犁沟,随即翻垡覆盖;土壤湿度较大,采用先撒施肥料,然后翻耕将肥料埋入土中。追肥施用方法:用耧穿施或趁雨撒施或喷施。1.4播种 1.4.1种子质量

选用的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规定指标。种子纯度≥99.9%,净度≥9 9.0%,发芽率≥8 5%,水份≤1 3.0%。1.4.2种子处理

播前用5 0%辛硫磷乳油5 0毫升+1 5%粉锈宁7 5克+水3公斤搅匀,拌麦种5 0公斤,边喷边拌,拌后稍等晾干后播种。1.4.3播种期 播期在1 0月6日。1.4.2播种量

按每亩播种量10公斤.1.2.3播种方式

机械条播,行距2 0厘米,播种深度3~4厘米。1.5田间管理 1.5.1年前管理 1.5.1.1壮苗标准

12月下旬,小麦进入越冬期时,淮北地区半冬性品种主茎叶达到6~7片,3~4个分蘖,6—8条次生根,总茎蘖数60~7 0万/亩。春性品种主茎叶达到5—6片,2~3个分蘖,4~6条次生根,总茎蘖数5 0~6 0万/亩。1.5.1.2化学除草

可用7 5%巨星或2 0%使它隆于年前或春季小麦拔节前进行防除。1.5.1.3培育壮苗

长势偏弱或发生冻害麦田,在越冬期结合腊肥早施分蘖肥,宣选用优质的腐熟有机肥,按每亩2000~3000公斤,或亩施尿素4—5公斤。播种出苗较早,11月下旬主茎已有6叶1心的,越冬期有可能拔节的麦田,中耕l~2次;或每亩用壮丰安35毫升,对水4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化控蹲苗。1.5.2年后管理 1.5.2.1中耕除草

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问,结台施肥、灌溉、培土等适时进行中耕,中耕深度一般3~5厘米,群体偏大的旺苗,深锄7~1 0厘米。中耕可以增加次生根数量,抗旱保墒,控制群体,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1.5.2.2追施拔节肥

在小麦基部节间定长(一般在3月中下旬)时追施拔节肥,一般每亩迫施尿素10公斤左右。能延缓小麦衰老,增加每穗粒数和粒重,有利于提高籽粒蛋自质含量。1.5.2.3叶面喷肥

在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施1%~2%的尿素和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可增加粒重,提高籽粒品质。

也可把尿素磷酸二氢钾与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开展“一喷三防”,一次施药可达到防虫防病、提质增产和节本增收的目的。1.6防治病虫害 1.6.1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应世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按照规定的浓度要求合理使用。1.6.2防治方法 1.6.2.1赤霉病

小麦扬花初期,选用多菌灵、使百功或多菌灵加烯唑醇喷雾。重发年份,可在初花和盛花期两次喷药。小麦盛花期后慎用粉锈宁,以免影响结实。根据预报,雨前喷药预防,必要时雨后补喷。喷药时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1.6.2.2纹枯病

小麦拔节期平均病株率达10%~15%,用烯唑醇或井岗霉素对水喷雾,播前可用立克秀、井岗霉素或蜡质芽子包杆菌拌种预防冬前发病。1.6.2.3白粉病

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病株率达20%时选用三唑酮(粉锈宁)或烯唑醇(禾果利)可湿陛粉剂喷雾。1.6.2.4锈病

采用立克秀或三唑酮(粉锈宁)等拌种预防,还可兼治早期白粉病、纹枯病、全蚀病、散黑穗病等病害,加入杀虫剂可兼治地下害虫。大田发病普遍率达3%时,选用烯唑醇、丙环唑乳油(利惠)喷霉,穗期可结合“一喷多防”,防病、防虫、兼防干热风。1.6.2.5麦蚜

田间百株(茎)穗蚜量超过500头,天敌与蚜虫比在l:150以上时,选用吡虫啉、抗蚜威、添丰等喷雾。1.6.2.6麦蜘蛛

小麦返青后,平均每1尺行长幼虫200头以上,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选用阿维菌素、乐果粉剂等喷雾(粉)。1.6.2.7吸浆虫

蛹期(抽穗期)每亩选用50%辛硫磷250毫升或80%敌敌畏l00毫升对水2公斤制成母液,均匀拌细土2 5-30公斤制成毒土防治。成虫期(小麦罐浆期)选用辛硫磷乳油、乐果乳油、菊酯类等高效低毒药剂喷雾。2.1收获储藏 2.1.1收获

收获前将机器内部清理干净,不得留有小麦和杂草种子,做到一机一品种,避免机械混杂。2.2.1晾晒

做到及时进行晾晒或烘干,晾晒标准要求含水量不大于l 3%。2.3.1安全贮放

“西农”小麦育种搭建品种梯队 篇5

该校农学院的吉万全博士从事小麦生物技术育种已经30年,在小麦染色体工程研究方面,获得了普通小麦稳定自交结实缺体系统20个,此项研究达世界先进水平。他培育出的“西农509”,是以VP145为母本、8658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于2011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审定(国审麦2011007)。该品种冬季抗寒性稍弱,但春季起身拔节快,春生分蘖多,结实性好。由于根系活力强,耐旱性和抗后期高温能力较好。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平均亩成穗数40.5万,穗粒数36粒,千粒重38.6克。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检测,各项指数达到国家优质小麦标准。省审“西农529”以八倍体小偃麦为材料,采用远缘杂交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而成。该品种为半冬偏春性,早熟,抗寒性较好。省区试平均亩成穗数40万,穗粒数38粒,千粒重45克。省区试抽混合样送检,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优质小麦强筋标准。这两个品种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抗病性好,对条锈病高抗至免疫,田间赤霉病自然发病轻。新品系“西农511”、“西农521”,2012年分别参加了国家黄淮南片冬水和春水组预备试验,品种特性集中在抗病性好、适应性强上,今年表现也很不错。

该校食品学院张正茂研究员的“普冰”麦育种今年又有新进展,4个品种参加国家黄淮北片旱地组和陕西省、甘肃省区试。渭北旱塬是陕西重要的粮食基地,干旱少雨制约了小麦高产稳产。张正茂把抗旱、节水、高产作为旱地小麦育种的主攻方向,采取新的技术路线,选用普通小麦与冰草进行组合选育。2004年,“普冰143”成为第一个普通麦与冰草远源杂交省审品种,2011年又推出省审品种“普冰9946”。“普冰9946”由张正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立会研究员合作,历时12年,是以抗旱抗病品系作母本,以“晋麦47”为父本选育出的具有抗旱、高产、稳产、抗病、优质等特点的节水型小麦新品种。从2008年起,该品种在陕西渭北多地进行了区试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21千克,较对照“晋麦47”显著增产。除在陕西旱地种植外,还在河南三门峡、洛阳以及甘肃陇东高原推广。

(摘编自《农民日报》)

垦红号小麦品种的亲缘关系 篇6

关键词:垦红号,亲缘关系,亲缘关系图

红兴隆科研所育成的小麦品种在黑龙江省的小麦种植历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垦红号小麦品种有早熟、优质、高产的特点。垦红6号1987~1998年累计推广26.67万hm2。获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垦红8号1990~2000年累计推广13.33万hm2。获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别是垦红14以其优质面包小麦的荣誉获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1996~2003年累计推广33.33万hm2。获农垦总局一等奖, 黑龙江省政府三等奖。研究垦红号小麦的亲缘关系, 对小麦育种者深入了解亲本血缘与品种特性的关系有一定帮助。在小麦育种的亲本选配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垦红号小麦品种及其亲缘关系图

垦红号小麦品种亲缘关系图 (简称关系图, 见图1, ) 清晰地绘出了红兴隆科研所育成小麦品种的亲缘关系及它们的墨麦血缘含量。为小麦育种者分析利用垦红号小麦品种提供了清晰明了的信息。

2 垦红号小麦的墨麦血缘

纵观垦红号小麦品种垦红6号~垦红21 (北麦8号) , 大多都有墨麦血缘, 而它们又都是墨巴66的衍生系。可见墨巴66在垦红号小麦品种中占有主导地位。这其中以墨巴66为父本育成的克76-250贡献最大, 有70%的育成品种都是它的衍生系, 它们是垦红7号、垦红8号、垦红12、垦红13、垦红14、垦红15、垦红17、北麦5号、北麦7号、北麦8号, 另有垦红10号、垦红11也是由墨巴66为父本育成的, 垦北1号和北80-7的衍生系, 垦红12双亲中都有墨巴66的血缘 (见图1) 。在我国品种资源中, 墨巴66 (Mexipak 66) 是骨干亲本之一, 秆矮抗倒、分蘖力强、成穗率高, 具有对秆、叶锈病较高的抗性[1],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种植[2]。全国以墨巴66作杂交亲本育成了京红9号、坝优1号、铁春4号、甘春18、晋春3号、武春1号等29个新品种, 许多优良的品种都是以它为亲本育成的[3]。垦红号小麦继承了墨巴66分蘖力和秆强抗锈的优点。

3 垦红号小麦的祖先

育成克76-250的母本是克71F4-370-7, 以它为母本与另一墨麦那达多列斯63为父本育成了克丰3号, 以克丰3号为亲本育成的垦九3号、克丰6号, 为育成垦红17、北麦1号、北麦8号做出了贡献。克71F4-370-7, 这一亲本可谓是垦红号小麦的祖母, 除垦红10号、垦红11外, 其它品种都有它的血缘 (见图1) 。追其亲缘关系克71F4-370-7是早红、克珍、克全的后代, 再往上追朔这3个品种的共同祖父是意大利品种阿夫 (见图2) 。而追朔垦红10号、垦红11的祖母北新4号也有一父本是阿夫。所以垦红号小麦无一例外地带上了阿夫的血缘。阿夫, 1956年引入我国, 成为黄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栽品种, 东北麦区则利用其秆强、大穗、多花等特点作亲本, 先后育成了一批抗锈、秆强、耐湿、高产的新品种 (系) 。垦红号品种的这些特点应该来自阿夫的遗传。


参考文献

[1]金善宝.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M].北京:农业岀版社, 1983.

[2]刘旭, 王秀东, 陈孝.我国粮食安全框架下种质资源价值评估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12) :16.

不同品种小麦籽粒延迟发光特性分析 篇7

通过对不同品种小麦的延迟发光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其延迟发光曲线拟合参数和频谱特性参数, 发现不同品种对应的参数取值有较大不同。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六个品种的小麦种子为2012年6月份收割的矮抗58 (简称矮抗) 、郑麦7698 (简称郑麦) 、偃展4110 (简称偃展) 、温麦18 (简称温麦) 、衡观35 (简称衡观) 、周麦22 (简称周麦) 。

每个品种各选取籽粒饱满、完整的小麦种子若干, 用纯净水冲洗三次, 洗去灰尘杂质, 放在60℃干燥箱中烘干至冲洗前的质量, 用密封袋封存。

1.2 延迟发光的测量

测量仪器采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制的BPCL—ZL—TGC超微弱发光测量仪。测量条件为:每次测量前先把机器预热1 h, 工作电压为1 036V, 样品室温保持28℃;每次测量前测一次本底噪声 (主要来源于光电倍增管的暗电流) , 测量时直接减去本底;每次测量称取小麦样品量为 (5.00±0.02) g;测量时间为3 600 s, 时间间隔为1 s;测量过程处于同一环境条件 (同一环境温度、湿度等) 下。

延迟发光的测量:将样品暗处理30 min, 然后在光源下垂直照射30 min后测量其延迟发光。光源采用23 W荧光灯, 光照距离为5 cm (经测量照度为46 500 lx) 。

1.3 曲线拟合方法

根据生物延迟发光的动力学模型及其机理, 采用双指数函数对延迟发光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双指数拟合函数模型的方程如式 (1) 。

式 (1) 中, I (t) 是延迟发光强度, 它等于以衰减速率分别为k1、k2的两个阶段衰减的函数的叠加。当t=0时, 初始发光强度I (t0) =I1 (t0) +I2 (t0) ;I1 (t0) 、I2 (t0) 分别表示两个延迟发光衰减函数的初始强度;k1、k2分别两个延迟发光衰减函数的衰减速率。参数I1 (t0) 、I2 (t0) 、k1、k2与小麦籽粒的特性有关, 如新鲜度、水分含量、籽粒的形状和色泽、以及是否经过处理等。

1.4 傅里叶变换分析

应用傅里叶变换方法分析小麦籽粒延迟发光特性的频域特征。对延迟发光数据, 首先去除信号中的直流分量, 再进行一维平稳小波降噪, 最后对降噪后的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分析, 通过计算频谱相关的特征参量观察其频域特性。具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去直流采用每个数据减去其均值的方法;小波降噪的目的是降低叠加在信号上面的干扰的影响, 这里选用sym8小波, 五层分解, 软阈值法实现小波降噪。

频谱相关参数频谱重心频率计算方法如下:

频谱重心频率给出了信号幅度按频率分布的重心, 计算公式为

式 (2) 中, f为频率值, fg为频谱重心频率, f1到f2为频率范围, |X (ej2πf) |为频谱的幅度。

峰值点频率是频谱峰值所在的频率点, 峰值点频率及其幅值给出了小麦DL频谱中的最大值点。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曲线拟合结果分析

用双指数函数分别对六品种小麦DL数据进行曲线拟合, 结果如图2所示, 其中横轴表示时间 (s) , 纵轴表示光子数 (counts/s) 。六个品种小麦DL曲线拟合的各项参数指标及拟合具体情况见表1。其中R-square是确定系数, 正常取值范围是[0, 1], 越接近于1, 说明方程 (1) 对数据拟合的效果越好。

由表1可知确定系数R均在0.948以上, 这说明拟合的曲线与原始数据比较吻合, 即式 (1) 的双指数函数能够较好地描绘小麦籽粒的DL特性。同时表明了式 (1) 为生物延迟发光动力学模型, 生物延迟发光呈现双指数衰减的规律。

由表1可以看出, 六种小麦的DL初始强度I (t0) 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由大到小排列为矮抗、温麦、偃展、郑麦、周麦、衡观, 其中矮抗的初始强度最大, 这与六种小麦第一阶段初始强度I1 (t0) 的大小一致, 与第二阶段初始强度I2 (t0) 总体一致 (除了郑麦的I2 (t0) 稍大于偃展) ;六种小麦的第一、第二衰减阶段的衰减系数k1、k2也有一定的差异, 其中k1值周麦最大, 温麦最小, 说明周麦延迟发光第一阶段衰减最快;六品种k2值中衡观最大, 矮抗次之, 温麦最小, 说明延迟发光衰减的第二阶段衡观衰减最快。六品种小麦的I1 (t0) 、I2 (t0) 、k1、k2等参数各不相同, 这是由于小麦的品种不同, 其后熟期的生物化学变化不同, 细胞内高分子物质 (如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 、水分、可溶性糖等含量的差异, 反映到DL的特性上的结果。

2.2 频谱信号分析

分别对六种小麦籽粒DL数据进行去直流、一维平稳小波降噪、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 并计算其频谱的各项参数, 测量和处理结果如图3所示。图3给出了以郑麦品种为例的小麦DL频谱图。表2给出了六个品种小麦DL的频谱各项参数。

由表2可知, 六个品种小麦DL的峰值点所在的频率均为0.000 2 Hz, 但是其峰值点对应幅值各不相同, 其中矮抗的最大, 温麦的次之, 衡观的最小;六种小麦的频谱重心频率及其对应幅值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别, 频谱重心频率中矮抗的最大, 郑麦次之, 衡观的最小;频谱重心频率对应幅值中偃展的最大, 衡观的最小。六种小麦延迟发光的频谱参数的差异, 为区分不同品种小麦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3 结论与展望

小麦的品种不同, 其后熟期的生物化学变化不同, 储藏过程中呼吸强度大小也不同, 细胞内高分子物质 (如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 、水分、可溶性糖等含量各异, 这些参数可能表现在小麦籽粒的DL特性上。通过对不同品种小麦的DL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的不同品种小麦DL曲线拟合参数和频谱参数有明显差别。

本文的研究结论从生物光子学角度为小麦籽粒不同品种的判别提供了依据。

摘要:针对测量得到六个不同品种小麦籽粒的延迟发光信号进行分析、处理, 得到延迟发光初始强度和衰减系数等时域特征参数以及峰值点频率和频谱重心频率等频域特征参数。对比不同品种小麦籽粒的这些特征参数, 发现品种不同, 其各项参数取值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为小麦籽粒品种的快速、无损判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小麦籽粒,延迟发光,曲线拟合,傅里叶变换

参考文献

[1] 顾樵.生物光子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习岗, 李少华, 张艳.H2O2胁迫下菠菜叶片延迟发光动力学过程的分析.发光学报, 2010;12:952—956

[3] Costanzo E, Gulino M, Lanzano L, et al.Single seed viability checked by delayed luminescence.Eur Biophys J, 2008;37:235—238

[4] 樊超, 夏旭, 石小凤, 等.基于图像处理的小麦品种分类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10:74—78

[5] Tryka S, Wozniak W.Effect of moisture treatment on the ultraweak luminescence from imbibing wheat grain.Int Agrophisics, 1998;12:127—132

[6] 郭建军.大豆种子光诱导延迟发光特性研究.天津:南开大学, 2008

[7] 张晓辉, 余宁梅, 习岗, 等.基于小波消噪的植物电信号频谱特征分析.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11;27 (4) :411—416

[8] 舒伟军, 田晓静.基于生物超弱发光的稻谷霉变特性研究.科技通报, 2008;24 (6) :815—819

[9] 李少华, 习岗, 樊琳琳, 等.渗透胁迫下萌发小麦种子超弱光子辐射的变化及意义.光子学报, 2011;2:282—287

小麦多品种播期试验研究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扬中市西来桥镇西来村, 地势平整, 排灌方便。土壤为水稻土, 土质属于黄夹砂, 有机质含量31.0 g/kg, 全氮含量2.084 7 g/kg, 有效磷15.2 mg/kg, 速效钾79 mg/kg, pH值8.0。前茬为水稻。

1.2 试验材料

采用扬中市近年来小麦生产中主要应用的品种, 即扬麦16、扬麦18、扬麦20、镇麦9、宁麦14作为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二裂式裂区设计, 主裂区为播期 (A) 、副裂区为品种 (B) [3], 共设4个播期, 分别为11月8日 (A1) 、11月15日 (A2) 、11月22日 (A3) 、11月29日 (A4) ;5个小麦品种, 分别为扬麦16 (B1) 、扬麦18 (B2) 、扬麦20 (B3) 、镇麦9号 (B4) 、宁麦14 (B5) 。共20个处理, 3次重复, 小区净面积为20 m2 (5 m×4 m) 。区组间走道55 cm, 品种间走道30 cm, 重复间以排水沟隔开。具体排列见图1。

1.4 田间管理

1.4.1 播种。

依据试验方案按期播种, 初次播种量为180kg/hm2, 后期播种根据扬中市栽培习惯及小麦生产需要设计每次增加15 kg/hm2。

1.4.2 施肥。

秸秆不还田, 仅留稻桩还田。总施氮量225kg/hm2, 运筹比例为基肥∶壮蘖肥∶拔节肥=7∶1∶2, 其中基肥于播种前施用, 壮蘖肥于4~5叶时施用, 拔节肥于倒三中期 (叶龄余数2.5左右) 施用。基肥施氮磷钾复合肥 (15-15-15) 600 kg/hm2、尿素37.5 kg/hm2;追肥施尿素75 kg/hm2作壮蘖肥, 施尿素169.5 kg/hm2作拔节孕穗肥, 其中拔节孕穗肥分2次施用, 第1次拔节肥 (基部第1节定长) 施尿素120 kg/hm2, 孕穗肥 (最后一张叶) 施尿素49.5 kg/hm2。

1.4.3 病虫草防治。

试验地块田间病虫草防治管理参照当地大田生产进行。

1.5 测定项目

1.5.1 地力调查。在播种前, 按照“随机、同深、等量、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有充分代表性的耕层土样采集、制备与测定。

1.5.2 田间记载。记载生育期, 茎蘖动态, 抗逆性。

1.5.3 考种测产。测定株高、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 分小区实收计产, 折合成公顷产量 (在田人工收割、脱粒、称重、测定水分, 在标准水分下折干重) [4,5]。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随着播期的推迟, 各品种的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均往后推迟。具体从全生育期的天数来看, 各品种播期早的生育期长, 播期晚的生育期短。以11月8日 (A1) 为对照, 成熟期推迟7~13 d, 扬麦16 (B1) 推迟7 d, 11月29日 (A4) 播种, 仍能于5月28日前成熟, 说明该品种耐迟播。宁麦14 (B5) 推迟13 d, 说明该品种不耐迟播。扬麦18 (B2) 在正常早播下生育期最长, 迟播下成熟期最迟, 不耐迟播。

2.2 播期对小麦茎蘖动态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随着播期的推迟, 基本苗、高峰苗、有效穗数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基本苗:11月8日 (A1) 、11月15日 (A2) 处理基本相当, 11月22日 (A3) 、11月29日 (A4) 处理相当, 但较处理A1、A2下降明显。高峰苗随着播期的推迟, 下降明显。播期对有效穗数影响不明显, 除扬麦18 (B2) 、扬麦20 (B3) 、镇麦9号 (B4) 在11月22日 (A3) 、11月29日 (A4) 处理下, 略有下降外, 其余处理差异不明显。成穗率随播期推迟, 明显升高, 播期越迟, 成穗率越高。

2.3 播期对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随播期推迟, 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 理论产量亦呈下降趋势。有效穗数:处理扬麦16 (B1) 、宁麦14 (B5) 略有减少, 减幅在6.0万~10.5万穗/hm2, 扬麦18 (B2) 、扬麦20 (B3) 、镇麦9号 (B4) 减幅在31.5万~69.0万穗/hm2。每穗实粒数:以11月8日 (A1) 为对照, 减幅在3.00~9.10粒, 以处理扬麦18 (B2) 为最, 说明扬麦18 (B2) 不耐迟播。千粒重:减幅在1.97~9.09 g, 以处理扬麦18 (B2) 为最, 镇麦9号 (B4) 次之。经方差分析:播期间差异显著, 处理A1、A2没有明显差异, 处理A3、A4较A1、A2减产明显, 不宜使用。品种间差异显著, 宁麦14 (B5) 产量最高, 扬麦16 (B1) 次之, 二者差异未达极显著水平。处理A、B之间互作不显著。

2.4 播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产量超过4 600 kg/hm2的处理组合有A1B1、A1B2、A1B5、A2B1、A2B5, 其他处理产量均较低。

从表4可以看出, 品种 (B) 间、不同播期 (A) 间差异均极显著, 但B×A为不显著。后者说明品种的效应不因播期而异, 或播期的效应不因品种而异。

各品种总数TB相互比较时的差数标准误为2.56kg/240m2。PLSD0.05=2.306×2.56=5.903, PLSD0.01=3.355×2.56=8.589。

从表5可以看出, B5品种产量最高, 其次为B1, 二者差异显著;B5、B1的产量极显著高于B2、B3、B4。各播期总数TA相互比较时的差数标准误为4.189 kg/300 m2。PLSD0.05=2.042×4.189=8.554, PLSD0.01=2.750×4.189=11.52。不同播期处理下, A1、A2产量最高, 二者差异不显著, 但极显著高于A3、A4。

由于A×B不显著说明品种效应和播期效应彼此独立, 不需多重比较, 根据上述主效的测验结果即可推断适宜组合为宁麦14 (B5) 在11月8日 (A1) 、11月15日 (A2) 播种, 或扬麦16 (B1) 在11月8日 (A1) 、11月15日 (A2) 播种。

3 结论

(1) 播期应选择11月8日、11月15日, 迟于11月15日减产显著。

(2) 品种产量以宁麦14、扬麦16产量最高, 其余品种较之减产显著。扬麦16较宁麦14成熟期早, 耐迟播, 扬麦18、宁麦14均不耐迟播[6]。

(3) 大面积生产中应使用扬麦16、宁麦14品种, 播期选择11月8日、11月15日, 早播的使用扬麦16、宁麦14均可, 迟于11月15日的, 品种应选择扬麦16。

4 目标评价

扬麦16:不同播期下全生育期182~197 d, 长芒、白壳、纺锤型穗, 籽粒红皮、硬质。幼苗直立, 株型较松散。不同播期下, 株高在72~83 cm, 随着播期的推迟, 株高渐矮。耐肥抗倒性一般。在不同播期下, 该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倒伏。有效穗数426.0万~432.0万穗/hm2, 每穗实粒数26.9~33.6粒, 千粒重38.07~41.03 g。产量3 616.0~5 145.0 kg/hm2, 播期晚, 产量水平低。该品种赤霉病前3个播期 (11月8、15、22日) 均轻发生, 第4个播期 (11月29日) 中等偏轻发生 (表6) 。

扬麦18:不同播期下全生育期190~200 d, 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 幼苗直立, 纺锤型穗。不同播期下株高73.0~80.5 cm, 播期越晚, 植株越矮。耐肥抗倒性差, 在不同播期下, 该品种均有大幅度的倒伏。有效穗数370.5万~402.0万穗/hm2, 每穗实粒数31.8~40.9粒, 千粒重26.6~35.69 g。产量2 490.0~4 961.5 kg/hm2, 播期晚, 产量水平低。该品种赤霉病前1个播期轻发生, 后3个播期中等偏轻发生 (表6) 。

扬麦20:不同播期下全生育期187~198 d, 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幼苗直立、纺锤型穗。不同播期下株高67~74cm, 播期越晚, 植株越矮。耐肥抗倒性好, 在不同播期下, 该品种倒伏很少。有效穗数360.0万~429.0万穗/hm2, 每穗实粒数32.3~35.3粒, 千粒重29.36~34.42 g。产量3 037.5~4 353.5kg/hm2, 播期晚, 产量水平低。该品种赤霉病前2个播期中等偏轻发生, 后2个播期轻发生 (表6) 。

镇麦9号:不同播期下全生育期187~198 d, 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至角质。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 叶片宽的略批, 株型较紧凑, 穗层较整齐, 纺锤型穗。不同播期下株高70.5~76.0 cm, 播期越晚, 植株越矮。耐肥抗倒性好, 在不同播期下, 该品种倒伏很少。有效穗数339.0万~397.5万穗/hm2, 每穗实粒数29.9~36.4粒, 千粒重30.35~36.60 g。产量2 311.5~4 353.5 kg/hm2, 播期晚, 产量水平低。该品种赤霉病前3个播期轻发生, 后1个播期中等偏轻发生 (表6) 。

宁麦14:不同播期下全生育期187~196 d, 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 籽粒较饱满。幼苗直立、叶色浓绿, 株型较松散, 穗层较整齐, 纺锤型穗。不同播期下株高71~78 cm, 播期越晚, 植株越矮。耐肥抗倒性一般, 不同播期下, 该品种均有一定程度的倒伏。有效穗数435.0万~445.5万穗/hm2, 每穗实粒数27.2~33.3粒, 千粒重38.40~40.37 g。产量3 357.5~5 684.0 kg/hm2, 播期晚, 产量水平低。该品种赤霉病前3个播期轻发生, 后1个播期中等偏轻发生 (表6) 。

摘要:为了解决扬中市小麦生产上由于生育期偏迟品种的大面积应用, 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现状, 进行了小麦多品种播期试验, 旨在探索出扬中市小麦生产中的最适品种、最适播期, 保障全市稻麦生产周年安全。结果表明:大面积生产中应使用扬麦16、宁麦14品种, 播期选择11月8日、11月15日, 早播使用扬麦16、宁麦14均可, 迟于11月15日的, 品种应选择扬麦16。

关键词:小麦,品种,播期,抗逆性

参考文献

[1]张瑞芹, 王新华, 季爱民.播期对小麦不同品种生育期及产量性状影响分析[J].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 (4) :44-46.

[2]惠建, 袁汉民.宁冬11号小麦茎蘖成穗规律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 2012, 33 (1) :31-35.

[3]王受荣, 周华江, 熊圣国, 等.播期对小麦群个体质量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6) :43-46, 79.

[4]钱明.优质弱筋小麦不同播期、播量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12 (2) :58-61.

[5]陈康, 王廷利, 郑建强, 等.半岛地区大穗型冬小麦的播期播量研究[J].农学学报, 2012, 2 (3) :1-5.

高邮市不同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篇9

关键词:小麦,品种,产量,综合抗性,江苏高邮

稻麦轮作一直存在茬口较紧的问题, 随着机插、直播、轻简稻作及中熟晚粳稻面积不断扩大, 茬口偏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1,2]。为选择适合高邮市稻麦周年高产的早熟、综合抗性好的小麦品种, 高邮市选择近几年生产试验中表现较好的9个小麦品种, 开展品种比较示范试验[3,4,5,6]。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共示范9个小麦新品种 (系) , 其中中筋小麦6个:华麦6号、扬辐麦4号、扬麦16、宁麦14、宁麦19、苏麦188;弱筋小麦2个:扬麦22、宁麦13;强筋小麦1个:扬麦23。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每个品种面积666.7 m2。

1.3 试验实施

9个品种于11月11日播种, 播种量165 kg/hm2。播种方式为人工撒播, 机械浅旋盖籽。施纯氮270 kg/hm2, 运筹为基肥∶拔节肥∶穗肥为6∶2∶2, 氮、磷、钾配比为1.0∶0.4∶0.4, 磷、钾肥基施与拔节期追施各占50%。春季化除用氯氟吡氧乙酸900 m L/hm2+异丙隆3.0 kg/hm2。3月中旬用24%噻呋酰胺600 m L/hm2+15%三唑酮防治纹枯病2次。4月中旬防治赤霉病及白粉病2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与生育期

展示的品种 (系) 于11月11人工撒播。拔节期主要集中在3月17—22日, 抽穗期在4月13—20日之间。宁麦19于4月13日抽穗最早, 苏麦188、扬麦16抽穗最迟, 于4月20日抽穗, 其他品种介于两者之间;成熟期, 宁麦19最早, 于5月27日成熟;扬辐麦4号和苏麦188、扬麦16成熟期偏迟, 于6月3—4日成熟。全生育期扬麦16最长, 达到205 d, 宁麦19最短, 为197 d, 其他品种 (系) 介于两者之间 (表1) 。

2.2 茎蘖动态

由表2可知, 同一播期、相同种植方式、不同品种其叶龄进程基本一致, 但总叶片数品种间有差异。华麦6号、扬辐麦4号、宁麦19总叶片数最多, 为10.7叶, 其他品种总叶片数在10.5~10.6叶。

在播量基本相同的条件下, 由于千粒重和发芽率的差异, 各品种 (系) 的基本苗有所差异, 9个品种 (系) 基本苗在271.5万~337.5万株/hm2。各品种 (系) 分蘖力及成穗率相差较大。分蘖能力较强的品种主要有扬麦23、扬麦22、宁麦13、华麦6号、宁麦14、苏麦188等6个品种 (系) , 高峰苗均在1 125万株/hm2以上, 扬麦16、扬辐麦4号、宁麦19分蘖能力较弱, 高峰苗均在1 125万株/hm2以下;各品种 (系) 成穗率在40.03%~49.53%之间, 其中宁麦19成穗率最高, 为49.53%, 苏麦188最低, 为40.03%, 其他品种成穗率在43.14%~48.21%之间 (表3) 。

2.3株高及综合抗性

成熟期调查株高, 9个品种 (系) 株高在68.83~90.46 cm之间。其中株高最高的是宁麦19, 达90.46 cm, 株高最低的是宁麦13, 仅68.83 cm (表4) 。

5月中旬调查了小麦抗病性, 重点调查了小麦纹枯病、赤霉病和白粉病;成熟期调查小麦倒伏及穗发芽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2016年病虫害总体偏轻。其中赤霉病偏重发生的品种包括扬麦23、扬麦22;纹枯病、白粉病均是轻发生。成熟期扬麦22、宁麦13、宁麦19、苏麦188有穗发芽现象, 其中宁麦19、苏麦188产生穗发芽主要是由倒伏引起的 (4月16—17日大风导致宁麦19倒伏面积近50%) 。就各品种熟相, 熟相好的品种包括宁麦13、华麦6号、宁麦14、扬辐麦4号、扬麦16 (表5) 。

(cm)

2.4产量及产量结构

产量及产量结构如表6所示, 从穗数上看, 扬麦22最多, 达到590.10万穗/hm2, 其次为宁麦13, 达到582.90万穗/hm2, 最少的为扬麦16, 为455.55万穗/hm2;品种 (系) 间每穗粒数差异较大, 粒数最多的是华麦6号, 达到43.79粒, 最少的为宁麦19, 为32.34粒;千粒重最高的为宁麦19和宁麦14, 均为41.05 g, 最低的为华麦6号, 为34.03 g。从实收产量看, 9个品种 (系) 产量超过7 500 kg/hm2的有5个, 分别为扬麦22、宁麦13、华麦6号、宁麦14、扬辐麦4号。其中产量最高的为宁麦13, 为8 212.95 kg/hm2, 其次为华麦6号和宁麦14, 产量分别为8 037.90、8 012.85 kg/hm2。

3结论与讨论

针对试验的9个品种 (系) 展示结果和里下河地区气候条件, 各品种 (系) 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生育进程与本地气候相符, 熟期正常, 但不同品种 (系) 表现出了各自特性, 在生产上应综合考虑品种 (系) 特征特性、气候条件、土壤地力、品种的稳产丰产性等因素。里下河地区中筋小麦应选择产量较稳、穗型较大、穗层整齐的扬辐麦4号、扬麦16为主体品种, 搭配种植产量较高、熟相佳的华麦6号、宁麦14;弱筋小麦以宁麦13为主体品种, 但该品种春性较强, 易出现冻害, 尤其倒春寒对其威胁最大。经过2年的示范种植表明, 强筋小麦品种扬麦23和弱筋扬麦22表现较为突出, 扬麦23熟期较早, 穗粒协调, 产量高, 但后期应重视赤霉病防治。

参考文献

[1]徐洪潮, 周莉, 张鑫.稻田套播麦优质高产施肥技术[J].农技服务, 2009 (7) :36-37.

[2]季相华, 蔡振晔.不同小麦新品种在苏北沿海地区的表现分析[J].耕作与栽培, 2016 (4) :41-42.

[3]王勇, 赵连芝, 郑超美, 等.张掖市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分析[J].新疆农业科技, 2009 (2) :23-24.

[4]胡廷惠.昆明市东川区抗病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云南农业科技, 2010 (3) :18-20.

[5]黄志刚, 姜文刚.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西昌农业科技, 2007 (1) :30-32.

小麦品种 篇10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抗病性;鉴定;种质材料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093-02

收稿日期:2013-08-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260321)。

作者简介:熊仕俊(1989—),女,贵州省遵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免疫学。E-mail:xiongxiaojun410@163.com。

通信作者:蒋选利(196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E-mail:jxl3237@163.com。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专性寄生真菌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引起。病害发生一般年份可使小麦减产5%~20%,严重年份减产可达30%以上,发病严重田块减产高达50%以上[1-2]。一直以来,小麦白粉病在西南各省和山东沿海地区发生均较重,近年来该病害在贵州省发生日趋严重,成为贵州省小麦生产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国内外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利用品种抗病性防治小麦白粉病是最为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3]。本研究于2013年对小麦白粉病自然病圃进行了系统调查,对近年来贵州省主要小麦品种进行了白粉病抗性鉴定,以了解这些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病性情况,以期为贵州省小麦生产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系)90份,主要是贵州省区域试验参试品系以及目前主推品种及代表品种,所有材料均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旱粮作物研究所提供。

1.2试验地点

毕节市赫章县是贵州省小麦主要产区之一,该镇小麦种植面积大,并且是传统的小麦白粉病重发区。试验病圃设立在赫章县六曲河镇。

1.3试验设计

病圃内分设小区,每小区内参试品种按行播种,每行播种约140粒种子,顺序排列,重复2次。明贤169作为自然病圃的诱发行和感病对照,每个小区内每隔10个试验材料播种1行明贤169,在小区两端和整个病圃的四周均种植1行明贤169。根据当地气候,按照当地正常播种时间进行播种。分别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乳熟期进行调查。

1.4抗病性判定

参照NY/T 613—2002《小麦白粉病测报调查规范》[4],详细调查这些品种(系)被小麦白粉病侵染后的普遍率、严重度、反应型等。用反应型表示品种的抗病性,反应型分级标准参照盛宝钦等的方法进行[5-6]。抗病性的反应型分为免疫(0)、近免疫(;)、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6个级别。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各品种(品系)的抗病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品种(系)的抗病性

调查结果(表1)表明,90份材料中,从拔节期到乳熟期,都表现免疫的有P13-1、P13-3、贵农18、贵农25、以光-3等共14份材料,占总鉴定材料的16%;近免疫的材料29份,占总鉴定材料的32%;高抗材料8份,占总鉴定材料的9%;中抗材料8份,占总鉴定材料的9%;中感及高感材料31份,占总鉴定材料的34%。

2.2不同品种(系)在不同时期抗性反应型的改变

在90份材料中,从拔节期到乳熟期都表现免疫的材料14份,表现为近免疫的材料29份;在拔节期和孕穗期表现免疫的材料23份;在拔節期表现近免疫的材料28份;在孕穗期表现近免疫的材料为30份。贵协1、贵农775、丰优9号、丰优92212、丰优2号、丰优1号、丰优10号、TG、P7-26、P3芒-8、固优1号在拔节期和乳熟期均表现为免疫到乳熟期表现为近免疫。硬葡1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均表现为高抗,到乳熟期表现为近免疫。白免3号在拔节期表现为高抗,孕穗期和乳熟期均表现为近免疫。贵农21、毕麦18号在拔节期均表现中抗,到孕穗期和乳熟期都表现为近免疫。

3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1]曹世勤,骆惠生,伍翠平,等. 193份甘肃省小麦地方品种资源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J]. 甘肃农业科技,2010(5):8-10.

[2]李迅,肖悦岩,刘万才,等. 小麦白粉病地理空间分布特征[J]. 植物保护学报,2002,29(1):41-46.

[3]邢小萍,刘春元,袁虹霞,等. 35个优质小麦品种(系)对叶部主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评价[J]. 河南农业科学,2005(10):49-5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NY/T 613—2002小麦白粉病测报调查规范[S].

[5]盛宝钦. 用反应型记载小麦苗期白粉病[J]. 植物保护,1988(1):49.

[6]盛宝钦,段霞谕. 对记载小麦成株白粉病“0~9级法”的改进[J]. 北京农业科学,1991,9(1):38-39.

[7]李振岐,商鸿生. 中国农作物抗病性及其利用[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老年人的尊严下一篇:工业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