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技术总结

2022-07-20

总结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我们反思自身、了解自身、明确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编写的总结报告,我们可以在工作回顾中,寻找出自身的工作难点,掌握自身的工作优势,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小麦高产技术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小麦高产技术总结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教案

一、培训时间:2014年9月19日

二、培训地点:政府会议室

三、主讲教师:张才良

教学目的

1、使学员了解小麦生长的特点。

2、培养学生掌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3、解决小麦栽培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4、提高学员麦田管理能力

教学重点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过程

俗话说:“想要小麦产量高,穗多、穗大籽粒饱”。也就是说,小麦要高产,就必须抓住小麦成产的三大因素,即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要夺取小麦高产,这三因素中缺哪一项都不行。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成产三因素,谈谈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打好播种基础,实现一播全苗

1、浇好底墒水

小麦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全生育期需要多次浇水,但以浇好底墒水最为重要,这是因为浇好底墒水不仅能够保证一播全苗,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补充土壤深层的水分,引导根系深扎,扩大根系利用水肥的范围,有利于培育壮苗。壮苗先壮根,根系强大了,自然就提高了小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足墒下种,对小麦增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浇底墒水的方法,最好是在秋作物(如:玉米等)收获前7-10天浇一次水,这样既可以满足秋作物(玉米)后期灌浆对水分的需求,又保证了小麦的足墒下种,达到了一水两用。所以,在此期间,特别是当前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如能饱浇一水,在不影响种麦的前提下,保证小麦足墒下种,都是非常重要的。

形成缺苗断垄,或者出苗后麦根扎到秸秆上,会使麦发黄不长,分蘖少,分蘖小,分蘖成穗率低,抗寒抗旱能力差,越冬很容易死苗。

第二、秸秆还田地块,应注意底肥增施氮肥,因为秸秆在土壤中的沤制过程中,还必须有足够的氮元素参与其中,如果土壤的氮肥不足,土壤中的秸秆沤制时会与麦苗争氮,使麦苗发黄不长,分蘖晚、分蘖小、分蘖少、分蘖成穗率低、苗弱、抗寒、抗旱能力差,越冬容易死苗,造成严重减产。秸秆还田地块增施氮肥的量应按秸秆还田的量计算,一般在常规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每还田100公斤秸秆,需要增施1公斤尿素,如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的经济系数可按50%计算,也就是说,玉米每生产100公斤籽粒,可同时生产100公斤玉米秸秆,如果秸秆全部还田的话,每亩生产500公斤玉米籽粒的地块,应增施尿素5公斤。玉米产量700公斤的地块,应增施尿素7公斤。

3、增施农家肥,搞好配方施肥

亩产500公斤以上的地块,每亩需施优质农家肥4-5方,或者鸡粪1000公斤以上,或者饼肥400-500公斤,在此基础上,每亩底施磷酸二铵20kg,尿素10kg,硫酸钾或氯化钾10kg,硫酸锌1.5kg。有饼肥或炒香的麸皮10-15公斤加辛硫磷0.5公斤/亩,加适量水,拌匀撒垡头,可兼防地下害虫,防效可达95%以上。在施肥方法上,全部的农家肥、磷肥、钾肥、锌肥、硼肥作底肥一次施入,其中的磷肥70%掩底,30%撒垡头,氮肥早播地块70%作底肥,30%作追肥,中期播种地块(10月15-25日),50%作底肥施入,50%作追肥使用。10月25日以后播种的晚播地块,氮肥的30%作底肥施入。70%作追肥使用。

4、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深耕25cm左右,斜耙3遍,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更应该深耕细耙,达到地平埂直,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否则地太虚,播种时不好掌握播种深度,播种过深种子出苗慢,出来的苗弱,分蘖晚、分蘖少、分蘖小、分蘖成穗率低,虽然播种量不少,但成穗不多,产量不高。播种过浅,分蘖节处露,冬天容易死苗,后期容易倒伏。所以,深耕细耙,精细整地,达到上虚下实,地平埂直,是实现精播匀播,播深适宜,一播全苗的重要保证。

5、品种选择。根据茬口早晚、品种的特性,确定适宜的播期、播量

(1)早茬麦:因为播期早(一般在10月5-15日)能够充分利用冬前的光、热资源,在优越的肥水条件下,能够早分蘖、多分蘖、长大蘖,分蘖成穗率高,所以应在选择分蘖成穗高的半冬性品种。如矮抗

58、周麦

16、

18、20、22,百农160、新麦

19、众麦1号、豫农

416、富麦200

8、花培6号、众麦99

8、郑农

17、新麦18等,在底肥增施氮肥的基础上(底肥施总氮量的70%),降低播种量(一般每亩播量为8-9公斤),在以分蘖成穗为主的途径,增加每亩穗数,行距配臵6.5-7寸。

(2)中茬麦:一般是在10月15-25日播种,该期播种的小麦随着播种时间推迟,冬前可被充分利用的光、热资源越来越少,冬前分蘖的数量和成穗率也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每亩有足够的穗数,就必须在选择分蘖力中等,穗粒数较多的半冬性偏春性或弱春性的品种,如周麦

23、9023-

9、郑麦897

6、新麦20

8、平安6号、花培8号,底肥适量施用氮肥(底肥施兑氮量50%左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每亩播种量为8-15公斤,走以主茎成穗和分蘖并重的途径,达到每亩穗多的目的。行距配臵6寸左右。

(3)晚茬麦:一般指10月底-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该期播种的小麦,由于冬前可被利用的光热资源十分有限,冬前的分蘖很少,即使有少量分蘖也不会成穗或干脆单根独苗越冬,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有足够多的亩穗数,就必须在选择分蘖力弱,分蘖成穗率底,穗大、粒多的大穗型,弱春性或春性品种,如郑麦90

23、周麦23,底肥少施或不施氮肥(一般底施总氮肥的30%以下)的基础上,加大播种量,实行独杆栽培,一般亩播量15-18公斤左右。走以主茎成穗为主的途径,实现每亩穗多的目的。行距配臵4-5寸。

(二)加强冬前管理,确保壮苗越冬,提高分蘖成穗率。

1、及时查苗补苗。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疏苗移栽,消灭缺苗断垄和疙瘩苗。

2、促控结合,培育壮苗,增加冬前大蘖,促进分蘖成穗率,俗称倒针期,每亩喷施150-175ppm多效唑水溶液50公斤(即50公斤水兑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50克),可促进有效分蘖,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

3、冬季适时镇压,弥实地表裂缝,防止寒风飕根,保墒防冻。

4、对于晚播,大播量麦田,年前可以不浇水,不施肥。

(三)返青起身期的麦田管理

1、对于冬前亩头数达到80万以上的早、中播麦田,返青起身期不浇水,不施肥,深中耕断根,控制春生分蘖,提高地温,控上促下。对于冬前播大播量麦田,返青起身期同样不浇水不施肥,但需要浅中耕松土,提高地温,镇压保墒,控上促下。

2、对于冬前头数在80万以下的中播麦田,要及时浇水施肥,结合浇水亩施氮肥总量的25%左右。浇水后要及时中耕。

3、亩头数的调查可用“斤籽万苗”的方法:即播种一市斤种子,正常情况下,一般可出一万棵苗,田间可多点取样,求出平均每棵苗的头数,再用“斤籽万苗”的方法算出一亩地的头数。例如:每亩播种量为20市斤,经调查平均每株的数为5个头,那么每亩头数就是20万×5=100万头。播量16市斤,每株4个头,每亩就是64万头。

二、如何实现穗大粒多

1、重施拔节肥:在按照要求施足底肥的前提下,要重施拔节肥,灌水追肥时间约在4月10日-15日,正是小麦基部节间已经固定,该长大穗的时期,此期可结合浇水,早播麦田每亩施氮肥总量的25%,中播麦田施氮肥总量的45%,晚播麦田施氮肥总量的65%以上。高产田块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8kg。

2、补施孕穗肥:4月20日左右,正是小麦挑穗孕穗期,此期结合浇水,可亩施尿素4-5公斤,可有效增加小麦穗粒数。对于强筋品种或有脱肥迹象的麦田,可随灌水每亩施2-3kg尿素,时间约在5月5日-10日。

三、如何提高小麦千粒重

1、防止倒伏:

(1)控制返青、起身期肥水,蹲住底节防止倒伏。

(2)小麦起身到拔节期(3月5日-20日),亩用100-150ppm的多效唑溶液50公斤叶面喷施,可有效的降低株高,防止倒伏。

2、及时防治病虫害:

(1)播种前用立克秀、适乐时、全蚀净等药剂等拌种,起身拔节期用粉锈宁、三唑酮等药剂灌根,防治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 (2)扬花期遇连阴天气,及时叶面喷施多菌灵胶悬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

(3)拔节到灌浆期,及时防治白粉病、锈病、红蜘蛛和穗蚜。

3、抓好叶面喷肥,防止早衰和干热风:

中、后期叶面喷施高美施、磷酸二氢钾、麦侹漯效王、旱地龙等,加快灌浆速度,防止干热风,提高千粒重。

4、5月10日左右,及时早浇灌浆水。

5、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避开烂场雨,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适当深耕,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耙细,耕耙配套,无明暗坷垃,达到上松下实;耕后复平,壤土要做好畦田,粘土地要拆好小畦,保证浇水均匀,不冲不淤。播前墒情不足的要造墒播种。地下虫严重的地块,特别是花生、大豆茬整地时用辛硫磷颗粒剂撒垄头。撒后再耙,防治地下害虫。 补充教材:

精细播种

1、适期播种:播种适期是培育冬前壮苗的关键。播种期过早,冬前积温多,麦苗容易徒长,造成冬前群体过大,土壤养分、水分和植株养分过度消耗,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春性较强的品种在冬季易造成冻害。播种过晚,冬前生长积温不够,苗龄太小,形成晚茬弱苗,分蘖不足,根系不发达。早播和晚播会影响小麦品质。因此,要避免早播或晚播,尽量适期播种。一般适宜播种期为日平均气温在18-14℃冬前0℃以上积温570-650℃。据此推算当地的适宜播种期,抗寒性强的品种取上限,抗寒性弱的品种取下限。一般而言,在我县半冬性品种的播种适期为10月15日左右,弱春性品种的适播期为10月20日至10月25日左右。

2、适量播种:每亩基本苗要根据情况掌握。一般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亩13-15万基本苗为宜,一般亩播量7-8公斤;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每亩7-10万基本苗为宜,一般亩播量5-7公斤。地力水平高,播期适宜而偏早,栽培技术水平高的可取低限。

3、适当深播:播种深度不当易影响麦苗生长,而导致减产,小麦播种深度4-5厘米(1.2-1.5寸)为宜。过深不仅出苗率低,而且地中茎伸得过长,出苗过程中消耗种子中的大量营养物质,麦苗生长细弱,分蘖少难以形成足够的群体;过浅,在种子发芽出苗过程中,易失墒落干,出现缺苗断垄现象,同时分蘖节离地面过近,抗冻能力弱。因此要求严格掌握播种深度,要求播量精确,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头地边播种整齐。

4、播种规格:为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实行宽窄行种植,宽行30厘米(9寸)窄行20厘米(6寸)。

5、种子处理:选用经过提纯复壮的质量高的并用种衣剂包衣的良好种子。小麦专用种衣剂含有防病和防虫药剂、微肥和生长调节剂,有利于混合防治病虫害,培育壮苗。没有种衣剂要采用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按种子量的0.2%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或苗期锈病、白粉病,也可用适乐时按种子量的0.15-0.2%拌种。

冬前管理

主攻目标:促根增蘖,壮苗越冬。采取肥水管理和农艺措施,促弱、稳壮、控旺,达到群体合理,个体健壮,根系发达,叶片肥厚,叶色正绿。越冬期(12月20日),亩群体达到55-65万,主茎叶龄6-7叶一心,单株分蘖4-5个,次生根8-10条,株高20-25厘米(6-7.5寸),三叶以上的大分蘖占总数的60%左右。

1、查苗补种:出苗后及时查苗,缺苗断垄(10厘米以上)的地块,齐苗后3-5天内要用同一品种进行浸种、催芽、补种。下种不均形成疙瘩苗或基本苗偏大的麦田,三叶前疏苗,确保大田苗齐、苗匀。半冬性品种每亩保证基本苗12万株,弱春性品种每亩保证基本苗14万株。

2、中耕保墒:出苗前遇雨板结的地块,要趁土壤干湿适宜时,抓紧浅耙,疏松表土,冬灌或降雨后及时划锄,增温保墒。

3、

浇封冻水:越冬前土壤耕层含水量低于17%的麦田,都要普浇封冻水。冬灌时间以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3℃时(既“夜冻日消”)为宜。冬灌的方式可采用畦灌或沟灌。要小水细浇,切忌大水漫灌,以免造成冲、压、淹现象。

4、化学除草:冬前是化学除草的最好时期,优质麦要变春季化处为冬前化除。正常年份,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冬前麦田杂草已出苗90%左右,这时杂草组织幼嫩,抗药性弱,且麦苗覆盖度小,易被杀死,对以野燕麦、看麦娘为主的麦田,在小麦3-5叶期,杂草2-3叶期,每亩用6.9%膘马乳剂40-50毫升,或麦极每亩20-30克,兑水30公斤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双子叶杂草在小麦二叶期至越冬前,杂草2-4叶期,每亩用15%噻磺隆乳油10-15克兑水40-50公斤,也可用巨星干悬剂每亩1克加水30公斤进行地面喷洒。

春季管理

主攻目标:促弱控旺,协调小麦群体与个体、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提高分蘖成穗率,搭好丰产架子。达到穗头足、穗子大、茎杆壮、不倒伏。返青期亩群体65-80万,拔节期亩群体调控在75-90万,孕穗期亩群体在40-50万。

1、第一次病虫害防治:2月下旬第一次施药,每亩用12.5%禾果利15-20克或20%三唑酮60-80克,或秀特15毫升加水50公斤,对准麦苗基部喷洒,15天一次,连防2次,防治小麦纹枯病。

2、第二次病虫害防治:3月中下旬每亩使用粉锈宁乳油75毫升或秀特15毫升加抗蚜威10克加水8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和蚜虫。

3、肥水管理。在3月下旬,为保证肥水的供应,提高籽粒品质,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要适墒追施尿素3-5公斤/亩。

4、第三次病虫害防治和根外施肥:4月下旬在抽穗以后至开花以前,每亩使用粉锈宁乳油75毫升或秀特15毫升、或15%粉锈宁粉剂100克、或12.5%禾果剂40克加水50公斤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用50%抗蚜威10克,加2.5%溴氯菊酯或50%辛硫磷与2%的尿素水溶液(1公斤尿素+50公斤水)混合后喷雾,防治小麦穗蚜、吸浆虫。

开花后灌浆期的管理

主攻目标:养根护叶,协调碳氮营养,促进有机物的合成与积累,防止早衰和青枯,确保优质高产。

1、

根外施肥:喷施氮、磷、钾和激素类物质,可提高千粒重,改善小麦营养品质。开花后5-7天,每亩用尿素1000克,磷酸二氢钾250克,兑水40-50公斤叶面喷洒。发生病虫的麦田,可将农药和微肥混喷。

2、防治赤霉病和穗蚜:抽穗扬花期是预防赤霉病的关键晨期,若天气预报有三天以上的连续阴雨天气,应立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洒。麦穗蚜百株虫量达到500头时,亩用2.5%辉丰菊酯乳油20-25毫升或50%抗蚜威10克或10%吡虫啉10克兑水50公斤,叶面喷洒防治。

适时收获

收获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限大。收获过早,千粒重降低,并且籽粒品质差;收获过晚易折杆掉穗落粒,影响产量。因此,要求蜡熟末期收获,此时小麦的长相为植株茎株全部黄色,叶片枯黄,茎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在22%左右,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的光泽,籽粒较为坚硬。提倡用联合收割机收获,麦秆还田。联合收割机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

第二篇: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员了解小麦生长的特点。

2、培养学生掌握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3、解决小麦栽培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4、提高学员麦田管理能力

教学重点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过程

俗话说:“想要小麦产量高,穗多、穗大籽粒饱”。也就是说,小麦要高产,就必须抓住小麦成产的三大因素,即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要夺取小麦高产,这三因素中缺哪一项都不行。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成产三因素,谈谈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打好播种基础,实现一播全苗

1、浇好底墒水

小麦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全生育期需要多次浇水,但以浇好底墒水最为重要,这是因为浇好底墒水不仅能够保证一播全苗,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补充土壤深层的水分,引导根系深扎,扩大根系利用水肥的范围,有利于培育壮苗。壮苗先壮根,根系强大了,自然就提高了小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足墒下种,对小麦增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浇底墒水的方法,最好是在秋作物(如:玉米等)收获前7-10天浇一次水,这样既可以满足秋作物(玉米)后期灌浆对水分的需求,又保证了小麦的足墒下种,达到了一水两用。所以,在此期间,特别是当前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如能饱浇一水,在不影响种麦的前提下,保证小麦足墒下种,都是非常重要的。

2、秸秆还田,增肥地力

实现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实行秸秆还田的地块,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凡是秸秆还田的地块,严禁旋耕后直接下种,必须深耕细耙,否则,秸秆上面盖土层薄,播种时种子播到秸秆上,会影响出苗, 1

形成缺苗断垄,或者出苗后麦根扎到秸秆上,会使麦发黄不长,分蘖少,分蘖小,分蘖成穗率低,抗寒抗旱能力差,越冬很容易死苗。第

二、秸秆还田地块,应注意底肥增施氮肥,因为秸秆在土壤中的沤制过程中,还必须有足够的氮元素参与其中,如果土壤的氮肥不足,土壤中的秸秆沤制时会与麦苗争氮,使麦苗发黄不长,分蘖晚、分蘖小、分蘖少、分蘖成穗率低、苗弱、抗寒、抗旱能力差,越冬容易死苗,造成严重减产。秸秆还田地块增施氮肥的量应按秸秆还田的量计算,一般在常规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每还田100公斤秸秆,需要增施1公斤尿素,如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的经济系数可按50%计算,也就是说,玉米每生产100公斤籽粒,可同时生产100公斤玉米秸秆,如果秸秆全部还田的话,每亩生产500公斤玉米籽粒的地块,应增施尿素5公斤。玉米产量700公斤的地块,应增施尿素7公斤。

3、增施农家肥,搞好配方施肥

亩产500公斤以上的地块,每亩需施优质农家肥4-5方,或者鸡粪1000公斤以上,或者饼肥400-500公斤,在此基础上,每亩底施磷酸二铵20kg,尿素10kg,硫酸钾或氯化钾10kg,硫酸锌1.5kg。有饼肥或炒香的麸皮10-15公斤加辛硫磷0.5公斤/亩,加适量水,拌匀撒垡头,可兼防地下害虫,防效可达95%以上。在施肥方法上,全部的农家肥、磷肥、钾肥、锌肥、硼肥作底肥一次施入,其中的磷肥70%掩底,30%撒垡头,氮肥早播地块70%作底肥,30%作追肥,中期播种地块(10月15-25日),50%作底肥施入,50%作追肥使用。10月25日以后播种的晚播地块,氮肥的30%作底肥施入。70%作追肥使用。

4、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深耕25cm左右,斜耙3遍,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更应该深耕细耙,达到地平埂直,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否则地太虚,播种时不好掌握播种深度,播种过深种子出苗慢,出来的苗弱,分蘖晚、分蘖少、分蘖小、分蘖成穗率低,虽然播种量不少,但成穗不多,产量不高。播种过浅,分蘖节处露,冬天容易死苗,后期容易倒伏。所以,深耕细耙,精细整地,达到上虚下实,地平埂直,是实现精播匀播,播深适宜,一播全苗的重要保证。

5、品种选择。根据茬口早晚、品种的特性,确定适宜的播期、播量

(1)早茬麦:因为播期早(一般在10月5-15日)能够充分利用冬前的光、热资源,在优越的肥水条件下,能够早分蘖、多分蘖、长大蘖,分蘖成穗率高,所以应在选择分蘖成穗高的半冬性品种。如矮抗

58、周麦

16、

18、20、22,百农160、新麦

19、众麦1号、豫农

416、富麦200

8、花培6号、众麦99

8、郑农

17、新麦18等,在底肥增施氮肥的基础上(底肥施总氮量的70%),降低播种量(一般每亩播量为8-9公斤),在以分蘖成穗为主的途径,增加每亩穗数,行距配置6.5-7寸。

(2)中茬麦:一般是在10月15-25日播种,该期播种的小麦随着播种时间推迟,冬前可被充分利用的光、热资源越来越少,冬前分蘖的数量和成穗率也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每亩有足够的穗数,就必须在选择分蘖力中等,穗粒数较多的半冬性偏春性或弱春性的品种,如周麦

23、9023-

9、郑麦897

6、新麦20

8、平安6号、花培8号,底肥适量施用氮肥(底肥施兑氮量50%左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每亩播种量为8-15公斤,走以主茎成穗和分蘖并重的途径,达到每亩穗多的目的。行距配置6寸左右。

(3)晚茬麦:一般指10月底-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该期播种的小麦,由于冬前可被利用的光热资源十分有限,冬前的分蘖很少,即使有少量分蘖也不会成穗或干脆单根独苗越冬,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有足够多的亩穗数,就必须在选择分蘖力弱,分蘖成穗率底,穗大、粒多的大穗型,弱春性或春性品种,如郑麦90

23、周麦23,底肥少施或不施氮肥(一般底施总氮肥的30%以下)的基础上,加大播种量,实行独杆栽培,一般亩播量15-18公斤左右。走以主茎成穗为主的途径,实现每亩穗多的目的。行距配置4-5寸。

(二)加强冬前管理,确保壮苗越冬,提高分蘖成穗率。

1、及时查苗补苗。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疏苗移栽,消灭缺苗断垄和疙瘩苗。

2、促控结合,培育壮苗,增加冬前大蘖,促进分蘖成穗率,俗称倒针期,每亩喷施150-175ppm多效唑水溶液50公斤(即50公斤

水兑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50克),可促进有效分蘖,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

3、冬季适时镇压,弥实地表裂缝,防止寒风飕根,保墒防冻。

4、对于晚播,大播量麦田,年前可以不浇水,不施肥。

(三)返青起身期的麦田管理

1、对于冬前亩头数达到80万以上的早、中播麦田,返青起身期不浇水,不施肥,深中耕断根,控制春生分蘖,提高地温,控上促下。对于冬前播大播量麦田,返青起身期同样不浇水不施肥,但需要浅中耕松土,提高地温,镇压保墒,控上促下。

2、对于冬前头数在80万以下的中播麦田,要及时浇水施肥,结合浇水亩施氮肥总量的25%左右。浇水后要及时中耕。

3、亩头数的调查可用“斤籽万苗”的方法:即播种一市斤种子,正常情况下,一般可出一万棵苗,田间可多点取样,求出平均每棵苗的头数,再用“斤籽万苗”的方法算出一亩地的头数。例如:每亩播种量为20市斤,经调查平均每株的数为5个头,那么每亩头数就是20万×5=100万头。播量16市斤,每株4个头,每亩就是64万头。

二、如何实现穗大粒多

1、重施拔节肥:在按照要求施足底肥的前提下,要重施拔节肥,灌水追肥时间约在4月10日-15日,正是小麦基部节间已经固定,该长大穗的时期,此期可结合浇水,早播麦田每亩施氮肥总量的25%,中播麦田施氮肥总量的45%,晚播麦田施氮肥总量的65%以上。高产田块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8kg。

2、补施孕穗肥:4月20日左右,正是小麦挑穗孕穗期,此期结合浇水,可亩施尿素4-5公斤,可有效增加小麦穗粒数。对于强筋品种或有脱肥迹象的麦田,可随灌水每亩施2-3kg尿素,时间约在5月5日-10日。

三、如何提高小麦千粒重

1、防止倒伏:

(1)控制返青、起身期肥水,蹲住底节防止倒伏。

(2)小麦起身到拔节期(3月5日-20日),亩用100-150ppm的多效唑溶液50公斤叶面喷施,可有效的降低株高,防止倒伏。

2、及时防治病虫害:

(1)播种前用立克秀、适乐时、全蚀净等药剂等拌种,起身拔节期用粉锈宁、三唑酮等药剂灌根,防治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

(2)扬花期遇连阴天气,及时叶面喷施多菌灵胶悬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

(3)拔节到灌浆期,及时防治白粉病、锈病、红蜘蛛和穗蚜。

3、抓好叶面喷肥,防止早衰和干热风:

中、后期叶面喷施高美施、磷酸二氢钾、麦侹漯效王、旱地龙等,加快灌浆速度,防止干热风,提高千粒重。

4、5月10日左右,及时早浇灌浆水。

5、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避开烂场雨,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第三篇: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择优良品种 小麦籽粒品质、产量性状既受品种遗传控制,也受栽培措施的影响。究其关系:遗传是内因,栽培措施是外因。因此选择优良品种是实现冬小麦优质、高产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我院小麦优质、高产育种起步早,早期选育的烟农

15、近期选育的烟优36

1、烟2801等品种不仅具有亩产600千克的潜力,而且品质指标也达到国家优质小麦标准。

(二)精耕细耙、培肥土壤 选地力水平在亩产500千克以上的麦田,耕层土壤有机质1.2%以上,全氮0.09%以上,水解氮70ppm,速磷25 ppm,速钾90 ppm。施用基肥标准:亩施有机肥5000千克,纯氮9千克, P2O5 11.5千克(按P2O5折算为25千克磷酸二铵), K2 O 75千克,硫酸锌1千克,缺硼的地块用硼砂0.5千克。培肥土壤是冬小麦优质高产保证。

(三)精量匀播,创造优质群体 实行精量匀播,降低群体起点。生育前期促早发壮苗;中期减少无效分蘖,创建合理优质群体;后期保花增粒,提高粒重。精量匀播有利于提高单株生产力,是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同时,该技术能有效防止小麦倒伏引起的产量降低、品质恶化,是优质栽培的基础。

(四)优化投肥结构,实施"氮肥后移" 据我们研究表明,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不超过总施氮量20%),并调节氮肥基追比例1:1,追施氮肥时间由返青、起身期推迟至拔节、孕穗期,即"氮肥后移"技术,有利于实现冬小麦的产量、品质双重提高。"氮肥后移"技术结合精量匀播,对塑造理想株型、优化群体结构、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穗层整齐度、减少小穗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延缓植株衰老、提高后期光合效率、改善品质等具有显著效果,是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核心技术。

(五)科学灌溉,及时防治病虫害 据我们化验分析,灌溉有降低小麦蛋白质含量的趋势。若把灌溉与增施氮肥量相结合,则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时增长,二者呈正相关。因此,优质高产麦田播种前必须浇足底墒水,确保足墒下种,对冬前底墒充足、群体适中的麦田,可不浇冬水,将生产上传统的起身水,结合"氮肥后移"技术移至拔节、抽穗期,这样就形成了肥水合理运筹的技术体系。冬小麦生产后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小麦的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进一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第四篇: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其应用探寻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技兴农理念的深入,这些年各种农产品的产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冬小麦的年产量也达到了比较乐观的效果。但是由于这些年的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冬小麦种植也受到严重影响。本文从新疆喀什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出发,进一步分析与探讨冬小麦的种植现状,并为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1世纪,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给老百姓生活带来较大的改变,但是工厂的兴建,环境的污染等问题,这些年全球氣候变暖,严重影响着农业的产量,尤其是对冬小麦等季节性较强的农作物。这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的,我国政府越加重视发展旱作农业。就新疆而言,年均温度上升,降水量下降等有利的气象条件为新疆冬小麦的种植的优势,因此这些年冬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而且成活率也比较高。此外,经过国家对旱作农业研究的加深使得新疆不断推广旱地冬小麦种植技术,实现了冬小麦的高产稳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相结合的目标。但是,这些年,冬小麦的种植方面依然存在各种问题。

一、冬小麦种植现状

使用新型高科技的肥料如金宝贝微生物菌肥是得冬小麦获得高产。微生物菌肥可以增强土壤肥力,减少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结构,生成微量元素以保证幼苗生长并且缺苗死苗的现象减少。新疆气温偏高,使幼苗冬成活率达93.5%。

二、技术对策探析

1、发展灌溉面积,改善灌溉方法

俗话说的好的“有收无收在于水”,因此要得到金色的丰收,就要有重要的水利支撑。要增加冬小麦的产量,就要发展灌溉面积。由于新疆地区是一个降水量比较低的地区,仅仅依靠自然降水,难以保证农作物的用水问题。因此,就要依靠现代的灌溉技术,发展灌溉面积,改变灌溉的方法。例如,应该将干渠修到冬小麦的地头,这样用水就不愁。将灌渠与水库主渠道连通,山坪塘与蓄水池相连,形成“长藤结瓜式”水利网络,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冬灌要根据温度及小麦长势等情况选择进行,据科学研究,浇水在日均温3℃最合适。对于弱苗而言,冬灌不利于小麦生长,但是能够在小麦返青时用小心灌溉,并通过松土提高地温。对于已经比较健壮的麦苗来说,处于返青到拔节之间可以不施肥、不浇水,也可以仅仅施肥,因为这时候过量浇水会影响其的生长。灌水地块与地面高度差不得超过3.3cm,以保障灌水均匀一致。

2、改进化肥品种,提高土壤肥力

本县土壤肥力一般较低,养分不是很足,一直习惯使用化肥,很多土壤出现板结的现象,现在普湖县的农业生态环境出现破坏,严重影响与阻碍小麦的生长。要保证小麦优质、高产,就应该加大有机肥料投入,发展绿肥,进而满足小麦各成长期对养分的需要,科学的要求亩施农家肥4立方左右。

农谚有言:“庄稼一只花,全靠肥当家”,可见,肥料的使用对小麦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施肥方式,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给小麦的成长带来负面的效果。首先要改进化肥的品种,例如可以使用大量农家肥和少量的N、P、K复合肥,并且在深翻施肥的基础上,采用耙耘平整方法将土块变小,使土地疏松,做到无板结、无作物根茬、草根和残膜。

同时,作为小麦种植户,应该保持与维护土体的结构与土壤环境,要防止土壤的变得贫瘠与板结化,同时导致土壤的沙石化等现象。平时,要做好土壤的PH、土温、土壤水分等方面的测试,保证土壤的养分。控制水土流失,减少环境的污染土壤方面,还可以引入比较有益的土壤生物,恢复土壤的生活群落,增加土壤的防病虫的功能。这样的微生物肥料,可以促进不同生物群的繁殖与生长,最终可以增加土地的肥沃性。也应采用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消灭地下害虫,隔离病毒感染,加强土壤呼吸度,提供肥沃优质的土壤。

3、实现冬小麦种植的自动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张离不开科技的大力支持,县政府应大力引进和推广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促使现代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发展,实施惠农政策,提高农民购买农机具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机管理服务水平。要加大力度,实现冬小麦种植的自动化。实现从播种、浇水、施肥、撒药等全程机械化,提升种植的效率。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为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把农牧民群众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病虫防治工作

做好病害防治的工作,现在冬小麦经常出现锈病症状菌丝,种植户不能拖延时间应该及时进行采取防治措施,锈病发生地块,亩用15%粉锈宁50克或25%的粉30-40G,兑水25-30KG喷雾防治小麦锈病。假如发生细菌性条斑病,就可以借助链霉素喷雾防治。在冬小麦中,蚜虫也是常见的病虫。小麦抽穗后蚜虫株率达到20%时,用2.5℅敌杀死或20℅速灭杀丁,2.5%功夫乳油等亩用20-40克兑水25-30公斤喷雾防治蚜虫。

总的来说,冬小麦的种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培育高产、早熟、抗病虫的品种,同时要发展灌溉面积,改进灌溉的方法。进一步该进化肥品种,提高土壤的肥沃度。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实现冬小麦种植的自动化。

第五篇:2010年河北省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2010-2011河北省小麦高产优质高效

栽培技术规程

河北省小麦生产的重点是冬小麦,分布在唐山、秦皇岛、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衡水、邢台、邯郸9个市,在全国小麦区划中分属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另外,在冀西北的张家口、承德两市有少量春小麦,在全国小麦区划中属于北部春麦区。 近年来,冀北春麦区的小麦面积急剧缩小,2006~2008年的播种面积仅有5万亩左右。因此,本次只制定了山前平原冬麦区、黑龙港地区冬麦区、太行山浅山丘陵冬麦区和冀东平原冬麦区共4个冬麦区的技术规程。

(一)山前平原区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品种选用、种子处理、上茬作物秸秆还田、耕地和整地、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等配套技术规范。

本规程适用于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水浇地的小麦生产。

2 术语与定义

山前平原区:指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4市沿京广铁路两侧的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包括37个县(市)。

高产:山前平原区的高产,指冬小麦亩产量水平达到500~600kg或以上,或比目前的一般生产水平亩产量提高50kg以上。

优质:指当地种植的强筋或中筋小麦品种,综合品质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高效:指与常规技术相比,生产成本不增加或有所降低。

3 主要生育指标和生产目标

3.1 冬前壮苗指标

越冬期主茎叶龄5~6片,单株茎数3~5个,次生根4~8条。冬前生长健壮,不过旺,不瘦弱。 3.2 群体动态指标

每亩基本苗16万~25万,越冬期总茎数60万~80万,起身期总茎数80万~120万,抽穗期穗数45万~55万。 3.3 产量结构指标

亩穗数45万~55万,穗粒数30~35粒,千粒重≥40g,亩产量500~600kg。

4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北省山前平原区种植,并具有节水性、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和优质特性兼顾的中早熟冬性或半冬性小麦品种。由南向北可以选用邯458

9、邯617

2、邯麦11号、邯00-708

6、邢麦4号、石麦

15、石新8

28、石新7

33、冀526

5、良星9

9、石麦

14、石家庄8号、科农19

9、师栾

02-1(强筋)、藁优2018(强筋)、石优17号(强筋)、藁优9618(强筋)、藁优9415(强筋)、冀丰70

3、轮选98

7、石新6

16、中麦9号、保麦9号等品种。

5 播种前准备

5.1 种子质量和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进行精选。用于播种的种子质量应达到以下标准:纯度不低于99.0%,净度不低于99.0%,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0%。

为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可以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及生长调节物质包衣的种子。未包衣的种子,应采用药剂拌种。预防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及地下害虫,用40%辛硫磷100ml、2%立克锈150g(或2.5%适乐时150ml),对水5kg,拌种100kg,闷种4~8小时,晾干后播种。全蚀病病区药剂拌种,在以上配方中另加12.5%全蚀净200ml,其他药剂和方法不变。

在因收获期间遇雨等原因造成种子质量较差的年份,不提倡用含三唑类的杀菌剂包衣或拌种。 5.2 浇足底墒水

土壤墒情不足时,因地制宜为小麦播种创造良好的墒情,以保证苗齐苗壮和安全越冬。在能保证小麦适时播种的前提下,玉米收获后浇水造足底墒。玉米成熟较晚致使小麦播种偏晚的,也要采取“宁晚勿滥”的原则,造足底墒,也可以在玉米收获前10~15天浇水,争取农时。底墒水每亩灌水量40~50m3。 5.3 前茬作物秸秆还田

前茬作物为玉米的,从玉米收获开始,应按规范化作业程序进行秸秆还田、整地和播种作业。在机械收获玉米的同时或收获后,在田间将秸秆粉碎2~3遍,长度3~5cm,铺匀。 5.4 施用底肥

根据地力基础和肥源情况,适量施用有机肥。一般地块化肥施肥量可按每亩纯氮 14~16kg,磷(P2O5)9~10kg,钾(K2O)6~8kg,硫酸锌1~1.5kg施用。全部磷肥、钾肥、微肥及氮肥的40%~50%底施。施用的化肥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5.5 耕地、整地和修整垄沟

已连续3年以上旋耕的地块,须深耕20cm以上。最近3年内深耕过的地块,可旋耕2遍,旋耕深度15cm左右。深耕或旋耕后耱压、耢地,做到耕层上虚下实,土面细平。必须确保整地质量,以防影响播种质量,造成缺苗断垄。结合整地修整好田间灌溉用的垄沟。提倡采用地下管道输水。采用地上垄沟输水的,田间垄沟宽度不超过0.7m。

6 播种技术

6.1 播种期

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半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4~16℃为适宜播种期。在一般年份,保定从北向南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1日至6日;石家庄从北向南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5日至12日;邢台、邯郸从北向南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7日至15日。

6.2 播种形式

采用等行距机械条播,行距15cm,播种均匀,保证田间出苗整齐一致。

6.3 播种量

适宜播种期开始的前5天内,以保证每亩基本苗18万~25万为宜。以后每推迟1天,每亩基本苗增加1万~1.2万。

采用符合前述标准的种子,在适宜播种期开始的前5天内,每亩播种量8~12kg。以后每推迟播种1天,每亩播种量增加0.5~0.6kg。种子质量(特别是发芽率)低于前述标准的,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6.4 播种深度

4~5cm。在此深度范围内,要掌握早播宜深,晚播宜浅;沙土地宜深,黏土地宜浅;墒情差宜深,墒情好宜浅的原则。包衣种子要比未包衣的的种子播种浅一些。 6.5 播种后镇压

播种后根据墒情适当镇压。晴天、中午播种,墒情稍差的,要马上镇压;早晨、傍晚或阴天播种,墒情好的,可待表层土壤适当散墒泛白后镇压。镇压后最好用铁耙耥一遍,保证表层煊土。

6.6 做畦

为实施节水灌溉,采用小畦灌溉。根据农户田块情况,一般畦宽4~5m,长7~10m,面积30~50m2为宜。

7 冬前及冬季管理

7.1 查苗补种

播种后至出苗期间遇雨,雨后要注意锄划,破除板结,以利于出苗。出苗后普查苗情。麦垄内10~15cm无苗应及时补种,补种时用浸种催芽的种子。如在分蘖期出现缺苗断垄,就地疏苗移栽补齐。补种或补栽后实施肥水偏管。 7.2 冬前病虫草害防治

出苗期,用10%吡虫啉1000倍液或其他菊酯类杀虫剂在田边和地头喷5~10m宽的药带,防止灰飞虱等害虫迁入。有小地老虎为害的,出苗后用50%辛硫磷乳油按农药与细土的比例1:200配制毒土,每亩30kg撒入田间,防治小地老虎。播种较早,有土蝗、蟋蟀为害的,每亩用10kg麦麸拌入常用杀虫剂,中午撒入田间防治。有禾本科杂草的地块,可选用世马、阔世马进行冬前防治。每亩用30g,加30kg水均匀喷雾。注意在小麦3~5叶,杂草2~3叶期除草效果好。 7.3 冬前灌水

小麦播种前浇水造墒的地块,石家庄市及以南地区一般不浇冻水,保定市需酌浇冻水。无论南部和北部,因抢墒播种土壤缺墒或土壤过煊,不能保证安全越冬的,要适当灌冻水。冻水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开始,由北向南顺次开始灌冻水的时间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每亩灌水量40~50m3。灌水后及时锄划,松土保墒。 7.4 冬前及冬季禁止麦田放牧

8 春季管理

8.1 锄划

小麦返青期前后,及时锄划,增温保墒。 8.2 浇水

一般年份春季浇2次水。拔节期前后浇第一水,苗弱适当提前,但不早于起身期。 3

抽穗扬花期浇第二水。特别干旱年份在开花后10~15天补浇第三水。每次每亩灌水量40~45m3。 8.3 追肥

每亩追肥量为纯氮 7~9kg。一般品种春季氮肥结合浇春季第一水一次性追施。强筋小麦品种追肥分2次施用,其中80%随春季第一水追施,其余随春季第二水追施。 8.4 喷施化控剂

对于旺长麦田和株高偏高的品种,可以在起身期前后喷施壮丰安控制倒伏。每亩用量30~40ml,对水25~30kg均匀喷施。喷施壮丰安可与喷除草剂结合进行。 8.5 春季病虫草害防治

返青期至拔节期,要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以防治麦田杂草、纹枯病、根腐病、麦蜘蛛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防治阔叶杂草,在起身期每亩用56%二甲四氯50~70g,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g,加水30~40kg喷雾。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方法同冬前。防治病害,每亩用12.5%禾果利20g(或12.5%粉锈宁50g,或50%多菌灵75g),对水30kg,喷雾。发生麦蜘蛛,可以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每亩用药液量30~40kg;也可以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每亩药液量75kg。 8.6 后期病虫害防治和“一喷三防”

为提高工效,减少田间作业次数,从孕穗期开始,可以把病虫害防治与预防早衰和后期干热风结合进行,即一次喷药,同时防治虫害、病害和干热风的“一喷三防”技术。

首次“一喷三防”在抽穗后开花前进行,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或5%啶虫脒2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50%多菌灵75ml,或75%甲基托布津50g)、磷酸二氢钾100~150g,对水30kg,喷雾。

第二次在开花后10天左右,重点防治穗蚜、白粉病、锈病,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20%三唑酮乳油30ml)、磷酸二氢钾150g,叶片有早衰迹象的可以加入尿素300~450g,对水45kg,喷雾。

9 收获

完熟初期及时用能将麦秸粉碎、抛匀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割茬高度不高于15cm。

(编写人:李雁鸣,曹 刚,孔令晓)

(二)低平原区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品种选用、种子处理、上茬作物秸秆还田、耕地和整地、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等配套技术规范。

本规程适用于河北省低平原区(黑龙港地区)的小麦生产。

2 术语与定义

低平原区(黑龙港地区):指海河流域低平原地区,包括衡水和沧州2个市的全部,保定、邢台、邯郸3个市的东部,廊坊市的西南部,共52个县(市)。本区80%以上麦田有灌溉设施,另有旱地小麦约300万亩。

高产:低平原区水浇地的高产,指冬小麦亩产量水平达到400~550kg或以上,或比目前的一般生产水平亩产量提高50kg以上。

优质:指当地种植的强筋或中筋小麦品种,综合品质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高效:指与常规技术相比,生产成本不增加或有所降低。

3 主要生育指标和生产目标

3.1 冬前壮苗指标

越冬期主茎叶龄4~6片,单株茎数3~4个,次生根3~6条。冬前生长健壮,不过旺,不瘦弱。

3.2 群体动态指标

每亩基本苗20万~30万,越冬期总茎数80万~90万,起身期总茎数90万~110万,抽穗期穗数45万~50万。

3.3 产量结构指标

亩穗数45万~50万,穗粒数28~34粒,千粒重≥38g,亩产量400~550kg。

4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北省低平原区种植,并具有节水性、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和优质特性兼顾的中早熟冬性或半冬性小麦品种。水浇地由南向北可以选用邯458

9、邯617

2、邯麦11号、邯00-708

6、邢麦4号、石麦

15、石新8

28、石新7

33、衡观

35、冀526

5、衡52

29、良星6

6、良星9

9、石麦

14、石家庄8号、科农19

9、衡72

28、济麦20(强筋)、济麦

22、冀丰70

3、轮选98

7、石新6

16、中麦9号、保麦9号等品种。旱地可以选用沧麦600

2、冀麦

32、沧麦600

1、河农826等品种。

5 种子质量和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进行精选。用于播种的种子质量应达到以下标准:纯度不低于99.0%,净度不低于99.0%,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0%。

为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可以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及生长调节物质包衣的种子。未包衣的种子,应采用药剂拌种。预防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及地下害虫,采用40%辛硫磷100ml、2%立克锈150g(或2.5%适乐时150ml),对水5kg,拌种100kg,闷种4~8小时,晾干后播种。全蚀病病区药剂拌种,在以上配方中另加12.5%全蚀净200ml,其他药剂和方法不变。

在因收获期间遇雨等原因造成种子质量较差的年份,不提倡用含三唑类的杀菌剂包衣或拌种。

6 水浇地栽培技术

6.1 播种前准备

6.1.1 浇足底墒水

土壤墒情不足时,因地制宜为小麦播种创造良好的墒情。玉米收获前10~15天或 5

者收获后浇底墒水,每亩灌水量40~45m3,灌溉用水矿化度≤3g/L。

6.1.2 前茬作物秸秆还田

前茬作物为玉米的,从玉米收获开始,应按规范化作业程序进行秸秆还田、整地和播种作业。在机械收获玉米的同时或收获后,在田间将秸秆粉碎2~3遍,长度3~5cm,铺匀。

6.1.3 施用底肥

为培肥地力,根据地力基础和肥源情况,适量施用有机肥。要根据地力基础和目标产量,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一般地块每亩可施用纯氮12~16kg,磷(P2O5)8~10kg,钾(K2O)4~6kg,硫酸锌1~1.5kg。全部磷肥、钾肥、微肥及氮肥的50%~55%底施。施用的化肥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6.1.4 耕地、整地和修整垄沟

已连续3年以上旋耕的地块,须深耕20cm以上。最近3年内深耕过的地块,可旋耕2遍,旋耕深度15cm左右。深耕或旋耕后要耱压、耢地,做到耕层上虚下实,土面细平。结合整地修整好田间灌溉用的垄沟。提倡采用地下管道输水。采用地上垄沟输水的,垄沟宽不超过0.7m。 6.2 播种技术

6.2.1 播种期

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半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4~16℃为适宜播种期。在一般年份,廊坊、保定从北向南的适宜播种期为9月29日至10月6日;沧州从北向南的适宜播种期为9月30日至10月12日;衡水、邢台、邯郸从北向南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7日至15日。 6.2.2 播种形式

采用等行距机械条播,行距15cm,播种均匀,保证田间出苗整齐一致。 6.2.3 播种量

适宜播种期开始的前5天内,以保证每亩基本苗20万~26万为宜。以后每推迟1天,每亩基本苗增加1万~1.2万。

采用符合前述标准的种子,在适宜播种期开始的前5天内,每亩播种量10~13kg。以后每推迟播种1天,每亩播种量增加0.5~0.6kg,但最高播种量不超过20kg。种子质量(特别是发芽率)低于前述标准的,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6.2.4 播种深度

4~5cm。在此深度范围内,要掌握早播宜深,晚播宜浅;沙土地宜深,黏土地宜浅;墒情差宜深,墒情好宜浅的原则。包衣种子要比未包衣的种子播种浅一些。 6.2.5 播种后镇压

播种后根据墒情适当镇压。晴天、中午播种,墒情稍差的,要马上镇压;早晨、傍晚或阴天播种,墒情好的,可待表层土壤适当散墒泛白后镇压。镇压后最好用铁耙耥一遍,保证表层煊土。 6.2.6 做畦

为实施节水灌溉,井灌区采用小畦灌溉。根据农户田块情况,一般畦宽4~5m,长7~10m,面积30~50m2为宜。渠灌区要平整土地,做好渠系配套,减少灌溉水浪费。 6.3 冬前及冬季管理 6.3.1 查苗补种

播种后至出苗期间遇雨,雨后要注意锄划,破除板结,以利于出苗。出苗后普查苗情。麦垄内10~15cm无苗应及时补种,补种时用浸种催芽的种子。如在分蘖期出现缺苗断垄,就地疏苗移栽补齐。补种或补栽后要实施肥水偏管。 6.3.2 冬前病虫草害防治

出苗期,用10%吡虫啉1000倍液或其他菊酯类杀虫剂在田边和地头喷5~10m宽的药带,防止灰飞虱等害虫迁入。有小地老虎为害的,出苗后用50%辛硫磷乳油按农药与细土的比例1:200配制毒土,每亩30kg撒入田间,防治小地老虎。播种较早,有土蝗、蟋蟀为害的,每亩用10kg麦麸拌入常用杀虫剂,中午撒入麦田防治。有禾本科杂草的地块,可选用世马、阔世马进行冬前防治。每亩用30g,加30kg水均匀喷雾。注意在小麦3~5叶,杂草2~3叶期除草效果好。

6.3.3 冬前灌水

在播种前浇足底墒水的,衡水以南地区一般不再浇冻水,以北地区酌浇冻水。无论南部还是北部,如果播种前下雨而又雨量不足,仅能保证趁墒播种,不能保证安全越冬的,需要浇冻水。播种后因镇压保墒不力,土壤缺墒或土壤过煊的也要灌冻水。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从北到南约在11月下旬到12月初)时,由北向南顺次灌冻水。每亩灌水量40~50m3,灌溉用水矿化度≤3g/L。灌水后及时锄划,松土保墒。 6.3.4 冬前及冬季禁止麦田放牧 6.4 春季管理 6.4.1 锄划

小麦返青期前后,及时锄划,增温保墒。 6.4.2 浇水

浇水条件有保证的冬小麦,一般年份春季浇2次水,并结合浇水追肥。群体较小和苗弱的麦田,在起身期浇第一水,壮苗在拔节期浇第一水,并配合追肥。抽穗扬花期浇第二水。特别干旱年份在扬花后10~15天补浇第三水。每次每亩灌水量40~45m3,灌溉用水矿化度≤3g/L。为保证高产优质,防止倒伏,收获前10~15天停止浇水。仅能保证春季浇1水的,除参照水浇地浇水时间以外,还要根据供水时间确定。 6.4.3 追肥

春季追氮量为总施氮量的45%~50%,每亩追肥量为纯氮6~8kg。一般品种春季氮肥结合浇春季第一水一次性追施。种植强筋小麦品种,又有浇水条件的,追肥分2次施用,其中80%随春季第一水追施,其余随春季第二水追施。 6.4.4 喷施化控剂

对于旺长麦田和株高偏高的品种,可以在起身期前后喷施壮丰安控制倒伏。每亩用量30~40ml,对水25~30kg均匀喷施。喷施壮丰安可与喷除草剂结合进行。 6.4.5 春季病虫草害防治

返青期至拔节期,要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以防治麦田杂草、纹枯病、根腐病、麦蜘蛛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防治阔叶杂草,在起身期每亩用56%二甲四氯50~70g(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g)加水30~40kg喷雾。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方法同冬前。防治病害,每亩用12.5%禾果利20g(或12.5%粉锈宁50g,或50%多菌灵75g),对水30kg,喷雾。发生麦蜘蛛,可以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每亩用药液量30~40kg;也可以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每亩药液量75kg。

6.4.6 后期病虫害防治和“一喷三防”

为提高工效,减少田间作业次数,从孕穗期开始,可以把病虫害防治与预防早衰和后期“干热风”结合进行,即一次喷药,可以同时防治虫害、病害和干热风的“一喷三防”技术。

首次“一喷三防”在抽穗后开花前进行,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或5%啶虫脒2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50%多菌灵75ml,或75%甲基托布津50g)、磷酸二氢钾100~150g,对水30kg,喷雾。

第二次在开花后10天左右,重点防治穗蚜、白粉病、锈病,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20%三唑酮乳油30ml)、磷酸二氢钾150g,叶片有早衰迹象的可以加入尿素300~450g,对水45kg,喷雾。 6.5 收获

完熟初期及时用能将麦秸粉碎、抛匀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割茬高度不高于15cm。

7 旱地栽培技术

7.1 蓄墒保墒 7.1.1 深耕蓄墒

一年一作的旱地,可以进行伏前深翻,然后及时耙地,合口过伏,使土壤形成里张外合的结构,既能接纳雨水,又可防止地表径流,为小麦播种创造肥足墒饱、疏松透气的土壤环境。

一年两作的旱作麦田,可以在前茬作物播种前进行深耕,这样可以更多地吸纳伏天降雨。如前茬作物未能深耕,收获后应及早深耕,结合深耕将小麦需要的全部有机肥、化肥一次性施人。深耕后及时耙耱。

耕翻深度因耕翻工具、土壤等条件因地制宜,一般以20~22cm为宜。同一块地可每2~3年深耕一次。 7.1.2 耙压保墒

一年一作的旱地,从立秋开始到小麦播种期间,每次下雨后地面出现花白时要耙耱2次,破除地面板结,纳雨蓄墒。

一年两作的旱地,秋作物收获到小麦播种期间要做到随收、随耕、随耙、随播、随镇压,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跑墒。 7.1.3 秸秆覆盖保墒

有2种秸秆覆盖保墒技术。一是秋作覆盖,即在玉米等秋收作物生长期间,利用切碎成5cm左右的小麦秸秆覆盖在田间。二是麦田覆盖,在小麦播种后出苗前,将麦田均匀地覆盖上一层秸秆,覆盖量以每亩300~350kg为宜。 7.2 施用底肥

为培肥地力,根据地力基础和肥源情况,要适量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化肥采用平衡配方,氮、磷、钾配合施用,施用的化肥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一般旱地低产麦田每亩施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各50~75kg,缺钾时施硫酸钾10~15kg。高产旱地麦田,每亩施农家肥1~1.5 t,磷酸二铵20kg,尿素10~15kg,硫酸钾10kg,硫酸锌1~1.5kg。全部肥料都作为底肥深施,深度一般要超过20cm。

7.3 播种技术

7.3.1 播种期

在土壤水分和养分不成为限制因素的条件下,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半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4~16℃播种最为适宜。适期范围在9月23~30日,不晚于10月5日为好。当土壤有失墒危险时要抢墒播种。耕层土壤含水量在10%~15%范围内,在进入秋分节以后可以按有墒不等时的原则,耙地提墒,在适期范围内抢墒早播。土壤含水量在8%以下时,可按时到不等墒的原则寄种。旱肥地麦田一般不宜早播。 7.3.2 播种形式

采用机械等行距条播,行距一般20~22cm。也可以采取大小行种植的方式,大行距28cm,小行距20cm。

7.3.3 播种量

为防止水分过度消耗,旱地小麦要比水浇地适当稀播一些,以保证每亩18万基本苗为宜。在采用符合前述质量标准的种子时,每亩播种量9kg左右。播种量也要服从墒情,欠墒年型的播种量要降低到每亩7~9kg,足墒年型可增加到8~11kg。播种期和播种量要协调,在适播期内,最适播种量每亩9kg。9月25日以前播种的,每早播1天减少0.5kg,但最少不少于每亩7kg。9月30日以后播种的,每晚播1天增加0.5kg,但最多不超过每亩17kg。 7.3.4 播种深度

4~5cm。在此深度范围内,要掌握早播宜深,晚播宜浅;沙土地宜深,黏土地宜浅;墒情差宜深,墒情好宜浅的原则。包衣种子要比未包衣的种子播种浅一些。 7.3.5 播种前后镇压

分为播种前镇压和播种后镇压。播种前土壤墒情差要镇压,使土壤下层的水分沿毛细管移动到播种层。播种后必须进行镇压,以利发芽出苗和安全越冬。 7.4 田间管理 7.4.1 中耕锄划

每次降雨后进行锄划,深度3~5cm。早春土壤解冻3~4cm,昼消夜冻时,要顶凌耙地,切断毛管水运行,减少化冻后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7.4.2 镇压

冬季在麦田土壤开始冻结后,在天气较晴暖的中午和下午进行镇压,压碎地面坷垃,使碎土覆盖地面。早春表土干旱时,也要进行镇压,使深层水分延毛细管上升,起到提墒作用。提墒后再对表层进行锄划,使水分保留在根层供小麦吸收。

7.4.3 追肥

旱地小麦一般不追肥。但对底肥不足的麦田,可以在早春返浆时,用耧在垄背上耩尿素,用量每亩10kg左右。生育后期如出现脱肥现象,要根据条件进行根外追肥或降雨时借墒追肥。 7.4.4 防治病虫草害

苗期和春季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以及后期的“一喷三防”技术,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发生的病虫草害种类,参照本规程6.3.2节、6.4.5节和6.4.6节低平原区水浇地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进行防治。 7.5 收获

人工收获以蜡熟末期最适宜。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完熟初期是最适宜时期,割茬高

度不高于15cm。

(编写人:李雁鸣,曹 刚,孔令晓)

(三)太行山浅山丘陵区冬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冬小麦丰产高效栽培的品种选用、种子处理、上茬作物秸秆处理、耕地和整地、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等配套技术规范。

本规程适用于河北省太行山浅山丘陵区的小麦生产。

2 术语与定义

太行山浅山丘陵区:指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的麦区,包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4个市西部的17个县,是河北省的小麦低产区。

丰产:本麦区的丰产,指冬小麦亩产量水平达到300~400kg或以上,或比目前的一般生产水平亩产量提高50kg以上。

高效:指与常规技术相比,生产成本不增加或有所降低。

3 主要生育指标和生产目标

3.1 冬前壮苗指标

越冬期主茎叶龄5~6片,单株茎数3~4个,次生根4~6条。冬前生长健壮,不过旺,不瘦弱。 3.2 群体动态指标

每亩基本苗20万~25万,越冬期总茎数80万~90万,起身期总茎数90万~100万,抽穗期穗数40万~45万。 3.3 产量结构指标

亩穗数40万~45万,穗粒数25~28粒,千粒重35~38g,亩产量300~400kg。

4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北省太行山浅山丘陵冬麦区种植的冬性或半冬性小麦品种。旱地、半旱地选用分蘖力强,根系发达,耐寒、耐瘠薄、耐旱性强,产量稳定的品种,由南向北可以选用石麦15号、科农19

9、冀526

5、石家庄8号、良星9

9、冀丰703等。肥水条件好的麦田选用矮秆、中矮秆高产品种,由南向北可以选用邯617

2、邯麦11号、邢麦4号、石麦15号、石新8

28、石新7

33、冀526

5、良星9

9、石家庄8号、冀丰703等。

5 种子质量和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进行精选。用于播种的种子质量应达到以下标准:纯度不低于99.0%,净度不低于99.0%,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0%。

为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可以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及生长调节物质包衣

的种子。未包衣的种子,应采用药剂拌种。预防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及地下害虫,采用40%辛硫磷100ml、2%立克锈150g(或2.5%适乐时150ml),对水5kg,拌种100kg,闷种4~8小时,晾干后播种。全蚀病病区药剂拌种,在以上配方中另加12.5%全蚀净200ml,其他药剂和方法不变。

在因收获期间遇雨等原因造成种子质量较差的年份,不提倡用含三唑类的杀菌剂包衣或拌种。

6 播种前准备

6.1 水浇地播种前准备

6.1.1 浇足底墒水

如果伏雨不足,有水浇条件的应尽量在播种前浇底墒水,保证底墒充足。底墒水每亩灌水量40~45m3。

6.1.2 前茬作物秸秆还田

前茬作物为玉米的,从玉米收获开始,应按规范化作业程序进行秸秆还田、整地和播种作业。在机械收获玉米的同时或收获后,在田间将秸秆粉碎2~3遍,长度3~5cm,铺匀。

6.1.3 施用底肥

为培肥地力,应根据肥源情况,每亩施优质有机肥1.5~2m3。化肥采用平衡配方施肥,施用的化肥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每亩施纯氮12kg,磷(P2O5)8kg,钾(K2O)6kg,硫酸锌1kg。全部磷、钾、锌肥及50%~60%的氮肥作底肥。 6.1.4 耕地、整地和修整垄沟

已连续3年以上旋耕的地块,须深耕20cm以上。最近3年内深耕过的地块,可旋耕2遍,旋耕深度15cm左右。深耕或旋耕后要耱压、耢地,做到耕层上虚下实,土面细平。结合整地修整好田间灌溉用的垄沟。提倡采用地下管道输水。采用地上垄沟输水的,垄沟宽不超过0.7m。 6.2 旱地、半旱地播种前准备 6.2.1 旱地的蓄墒保墒

6.2.1.1 深耕蓄墒

一年一作的旱地,可以进行伏前深翻,然后及时耙地,合口过伏,使土壤形成里张外合的结构,既能接纳雨水,又可防止地表径流,为小麦播种创造肥足墒饱、疏松透气的土壤环境。

一年两作的旱作麦田,可以在前茬作物播种前深耕,这样可以更多地吸纳伏天降雨。如前茬作物未能深耕,收获后应及早深耕,结合深耕将小麦需要的全部有机肥、化肥一次性施人。深耕后及时耙耱。

耕翻深度因耕翻工具、土壤等条件因地制宜,一般以20~22cm为宜。同一块地可每2~3年深耕一次。

6.2.1.2 耙压保墒

一年一作的旱地,从立秋开始到小麦播种期间,每次下雨后地面出现花白时要耙耱2次,破除地面板结,纳雨蓄墒。

一年两作的旱地,秋作物收获到小麦播种期间要随收、随耕、随耙、随播、随镇压,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跑墒。

6.2.1.3 秸秆覆盖保墒

有2种秸秆覆盖保墒技术。一是秋作覆盖,即在玉米等秋收作物生长期间,利用切碎成5cm左右的小麦秸秆覆盖在田间。二是麦田覆盖,在小麦播种后出苗前,将麦田均匀地覆盖上一层秸秆,覆盖量以每亩300~350kg为宜。

6.3 施用底肥

为培肥地力,应根据肥源情况,每亩施优质有机肥1.5~2m3。化肥采用平衡配方施肥,施用的化肥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旱地和半旱地每亩施纯N 9~10kg,P2O5 7kg,K2O 6kg,硫酸锌1kg。旱地全部肥料做基肥;春季能够浇1次水的半旱地,全部磷、钾、锌肥及2/3的氮肥作底肥。

7 播种技术

7.1 播种期

播种期要比相应纬度的平原地区提早。旱地、半旱地由北向南以9月25日至10月5日为宜,有水浇条件的由北向南以9月30日至10月8日为宜。 6.2 播种形式

有水浇条件的麦田采用窄行等行距播种技术,行距15cm。旱地、半旱地可以采用大小垄或“三密一稀”种植。要积极推广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 6.3 播种量

适宜播种期范围内,旱地每亩基本苗16万~20万,其他麦田20万~24万为宜。以后每推迟1天,每亩基本苗增加1万~1.2万。

采用符合前述标准的种子,在适宜播种期范围内,旱地每亩播种量8~10kg,其他麦田10~12kg。超过适期范围后,每推迟1天每亩播种量增加0.5~0.6kg,但最多不超过每亩15kg。种子质量(特别是发芽率)低于前述标准的,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6.4 播种深度

4~5cm。在此深度范围内,要掌握早播宜深,晚播宜浅;沙土地宜深,黏土地宜浅;墒情差宜深,墒情好宜浅的原则。包衣种子要比未包衣的种子播种浅一些。 6.5 播种前后镇压

播种前土壤墒情差要镇压,使土壤下层的水分沿毛细管移动到播种层。播种后无论水浇地还是旱地都必须镇压,以利发芽出苗和安全越冬。

7 田间管理技术

7.1 镇压和锄划

旱地麦田要推广旱作管理技术。每次降雨后要进行锄划,深度3~5cm。早春土壤解冻3~4cm,昼消夜冻时,要顶凌耙地,切断毛管水运行,减少化冻后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冬季在麦田土壤开始冻结后,在天气较晴暖的中午和下午进行镇压,压碎地面坷垃,使碎土覆盖地面。早春表土干旱时,也要进行镇压,使深层水分延毛细管上升,起到提墒作用。提墒后再对表层进行锄划,使水分保留在根层供小麦吸收。

7.2 灌水技术

要浇好冻水。尤其在秋雨不多,底墒不足情况下,要尽量扩大浇冻水的面积。浇水后精细锄划和镇压。

水浇地麦田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春季只能浇1水的,尽量在拔节期浇水。能浇2水的,分别在起身拔节期和抽穗扬花期浇水。每次每亩灌水量40~45m3。 7.3 追肥技术

旱地小麦一般不追肥。但对底肥不足的麦田,可以在早春返浆时,用耧在垄背上耩尿素,用量每亩10kg左右。生育后期如出现脱肥现象,要根据条件进行根外追肥或降雨时借墒追肥。

春季能够浇1次水的半旱地,占总量1/3的氮肥在春季拔节期灌水时追施。春季能够浇2水的水浇地,占总量40%~50%的氮肥在春季首次灌水时追施。 7.4 防治病虫草害 7.4.1 冬前防治

出苗期,用10%吡虫啉1000倍液或其他菊酯类杀虫剂在田边和地头喷5~10m宽的药带,防止灰飞虱等害虫迁入。有小地老虎为害的,出苗后用50%辛硫磷乳油按农药与细土的比例1:200配制毒土,每亩用30kg撒入田间,防治小地老虎。播种较早,有土蝗、蟋蟀为害的,每亩用10kg麦麸拌入常用杀虫剂,中午撒入麦田防治。有禾本科杂草的地块,可选用世马、阔世马进行冬前防治。每亩用30g,加30kg水均匀喷雾。注意在小麦3~5叶,杂草2~3叶期除草效果好。

7.4.2 春季防治

返青期至拔节期,要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以防治麦田杂草、纹枯病、根腐病、麦蜘蛛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防治阔叶杂草,在起身期每亩用56%二甲四氯50~70g,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g,加水30~40kg喷雾。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方法同冬前。防治病害,每亩用12.5%禾果利20g(或12.5%粉锈宁50g,或50%多菌灵75g),对水30kg,喷雾。发生麦蜘蛛,可以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每亩用药液量30~40kg;也可以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每亩药液量75kg。 7.4.3 后期病虫害防治和“一喷三防”

为提高工效,减少田间作业次数,从孕穗期开始,可以把病虫害防治与预防早衰和后期“干热风”结合进行,即一次喷药,可以同时防治虫害、病害和干热风的“一喷三防”技术。

首次“一喷三防”在抽穗后开花前进行,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或5%啶虫脒2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50%多菌灵75ml,或75%甲基托布津50g)、磷酸二氢钾100~150g,对水30kg,喷雾。

第二次在开花后10天左右,重点防治穗蚜、白粉病、锈病,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20%三唑酮乳油30ml)、磷酸二氢钾150g,叶片有早衰迹象的可以加入尿素300~450g,对水45kg,喷雾。

8 收获

人工收获以蜡熟末期最适宜。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完熟初期最适宜,割茬高度不高于15cm。

(编写人:李雁鸣,孔令晓,曹 刚)

(四)冀东平原区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品种选用、种子处理、上茬作物秸秆还田、耕地和整地、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等配套技术规范。

本规程适用于河北省冀东平原区的冬小麦生产。

2 术语与定义

冀东山前平原区(冀东平原区):指唐山、秦皇岛两市长城以南平原地区及廊坊市所属京津之间的冬麦区,包括17个县(市、区)。

高产:冀东平原区冬小麦的高产,指亩产量水平达到400~500kg或以上,或比目前的一般生产水平亩产量提高50kg以上。

优质:指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综合品质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高效:指与常规技术相比,生产成本不增加或有所降低。

3 主要生育指标和生产目标

3.1 冬前壮苗指标

越冬期小麦主茎叶龄4~5片,单株茎数2~3个,次生根4~6条。冬前生长健壮,不过旺,不瘦弱。

3.2 群体动态指标

每亩基本苗25万~30万,越冬期总茎数70万~90万,起身期总茎数120万~140万,抽穗期穗数45万~50万。

3.3 产量结构指标

亩穗数38万~42万,穗粒数28~30粒,千粒重≥44g,亩产量400~500kg。

4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北省冀东平原区种植,并具有节水性、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和优质特性兼顾的冬性冬小麦品种。可以选用京冬8号、京冬12号、轮选98

7、中麦9号、北京00

45、京冬22号、中麦17

5、北农9

549、乐639等品种。

5 播种前准备

5.1 种子质量和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进行精选。用于播种的种子质量应达到以下标准:纯度不低于99.0%,净度不低于99.0%,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0%。

为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可以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及生长调节物质包衣的种子。未包衣的种子,应采用药剂拌种。预防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及地下害虫, 14

采用40%辛硫磷100ml、2%立克锈150g(或2.5%适乐时150ml),对水5kg,拌种100kg,闷种4~8小时,晾干后播种。全蚀病病区药剂拌种,在以上配方中另加12.5%全蚀净200ml,其他药剂和方法不变。

在因收获期间遇雨等原因造成种子质量较差的年份,不提倡用含三唑类的杀菌剂包衣或拌种。

5.2 保证适墒播种

土壤墒情不足的,前茬玉米收获前10~15天或收获后浇水,或先整地后浇水。每亩灌水量40~45m3。土壤过湿的,要先进行浅耕或粗耙散墒。 5.3 前茬作物秸秆还田

前茬作物为玉米的,从玉米收获开始,应按规范化作业程序进行秸秆还田、整地和播种作业。在机械收获玉米的同时或收获后,在田间将秸秆粉碎2~3遍,长度3~5cm,铺匀。 5.4 施用底肥

根据地力基础和肥源情况,适量施用有机肥。一般地块化肥施用量可按每亩纯氮12~14kg,磷(P2O5)7~8kg,钾(K2O)4~6kg,硫酸锌1~1.5kg施用。全部磷肥、钾肥、微肥及氮肥的50%底施。施用的化肥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5.5 耕地、整地和修整垄沟

已连续3年以上旋耕的地块,须深耕20cm以上。最近3年内深耕过的地块,可旋耕2遍,深度15cm左右。深耕或旋耕后耱压、耢地,做到耕层上虚下实,土面细平。近年冀东平原麦区为减少农耗时间,用小麦旋播机播种小麦,旋耕、播种一次性完成作业。值得继续推广。

结合整地修整好田间灌溉用的垄沟。提倡采用地下管道输水。采用地上垄沟输水的,垄沟宽不超过0.7m。

6 播种技术

6.1 播种期

日平均气温16~18℃为适宜播种期。在一般年份,从北向南的适宜播种期为9月27日至10月5日。 6.2 播种形式

一般采用等行距机械条播,行距15cm,播种均匀,保证田间出苗整齐一致。但是,准备在小麦行间套播夏玉米的,可以采用其他行距配置形式。 6.3 播种量

适宜播种期开始的前5天内,以保证每亩基本苗25万为宜。以后每推迟1天,每亩基本苗增加1万~1.2万,但最高不超过30万。

采用符合前述标准的种子,在适宜播种期开始的前5天内,每亩播种量12.5kg。以后每推迟播种1天,每亩播种量增加0.5~0.6kg,但最多不超过每亩15kg。种子质量(特别是发芽率)低于前述标准的,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6.4 播种深度

4~5cm。在此深度范围内,要掌握早播宜深,晚播宜浅;沙土地宜深,黏土地宜浅;墒情差宜深,墒情好宜浅的原则。包衣种子要比未包衣的种子播种浅一些。 6.5 播种后镇压

播种后根据墒情适当镇压。晴天、中午播种,墒情稍差的,要马上镇压;早晨、傍晚或阴天播种,墒情好的,可待表层土壤适当散墒泛白后镇压。镇压后最好用铁耙耥一遍,保证表层煊土。 6.6 做畦

为实施节水灌溉,采用小畦灌溉。根据农户田块情况,一般畦宽4~5m,长7~10m,面积30~50m2为宜。

7 冬前及冬季管理

7.1 查苗补种

播种后至出苗期间遇雨,雨后要注意锄划,破除板结,以利于出苗。出苗后普查苗情。发现麦垄内10~15cm无苗应及时补种,补种时用浸种催芽的种子。如在分蘖期出现缺苗断垄,要就地疏苗移栽补齐。补种或补栽后实施肥水偏管。

7.2 冬前病虫草害防治

出苗期,用10%吡虫啉1000倍液或其他菊酯类杀虫剂在田边和地头喷5~10m宽的药带,防止灰飞虱等害虫迁入。有小地老虎为害的,出苗后用50%辛硫磷乳油按农药与细土的比例1:200配制毒土,每亩用30kg撒入田间,防治小地老虎。播种较早,有土蝗、蟋蟀为害的,每亩用10kg麦麸拌入常用杀虫剂,中午撒入麦田防治。有禾本科杂草的地块,可选用世马、阔世马进行冬前防治。每亩用30g,加30kg水均匀喷雾。注意在小麦3~5叶,杂草2~3叶期除草效果好。 7.3 冬前灌水

除小麦播种到越冬前有有效降雨,土壤墒情好的年份以外,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左右时灌冻水,由北向南约为11月23日至11月30日。每亩灌水量40~50m3。灌水后及时锄划,松土保墒。 7.4 锄划和镇压

12月中旬及2月中旬抓紧锄划松土,先锄划后镇压,弥合裂缝,保墒及防止冻害。 7.5 冬前及冬季禁止麦田放牧

8 春季管理

8.1 锄划

小麦返青期前后,及时锄划,增温保墒。 8.2 浇水

一般年份春季浇2次水。起身拔节期浇第一水,抽穗扬花期浇第二水。特别干旱年份在开花后10~15天补浇第三水。每次每亩灌水量40~45m3。 8.3 追肥

春季每亩追肥量为纯氮7~8kg。一般品种结合浇春季第一水一次性追施。 8.4 喷施化控剂

对于旺长麦田和株高偏高的品种,可以在起身期前后喷施壮丰安控制倒伏。每亩用量30~40ml,对水25~30kg均匀喷施。喷施壮丰安可与喷除草剂结合进行。 8.5 春季病虫草害防治

返青期至拔节期,要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以防治麦田杂草、纹枯病、根腐病、麦蜘蛛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防治阔叶杂草,在起身期每亩用56%二甲四氯50~70g 16

(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g),加水30~40kg喷雾。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方法同冬前。防治病害,每亩用12.5%禾果利20g(或12.5%粉锈宁50g,或50%多菌灵75g),对水30kg,喷雾。发生麦蜘蛛,可以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每亩用药液量30~40kg;也可以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每亩药液量75kg。

8.6 后期病虫害防治和“一喷三防”

为提高工效,减少田间作业次数,从孕穗期开始,可以把病虫害防治与预防早衰和后期“干热风”结合进行,即一次喷药,可以同时防治虫害、病害和干热风的“一喷三防”技术。

首次“一喷三防”在抽穗后开花前进行,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兼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或5%啶虫脒2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50%多菌灵75ml,或75%甲基托布津50g)、磷酸二氢钾100~150g,对水30kg,喷雾。

第二次在开花后10天左右,重点防治穗蚜、白粉病、锈病,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g(或20%三唑酮乳油30ml)、磷酸二氢钾150g,叶片有早衰迹象的可以加入尿素450g,对水45kg,喷雾。

9 收获

完熟初期及时用能将麦秸粉碎、抛匀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割茬高度不高于15cm。

(编写人:李雁鸣,孔令晓,曹 刚)

上一篇:小米的核心竞争力下一篇:项目费用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