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开放性

2024-05-23

经验开放性(精选十篇)

经验开放性 篇1

1.政府数据开放的兴起

政府数据开放运动源起于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软件开源”,引发了民众对数据开放的关注,人们意识到政府开放原始数据资料, 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1]。此后,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政府数据开放的法律法规,最终促成了2009年联邦政府数据开放门户网站Data.Gov的正式开通运行。2010年 ,英国政府推出了政府数据开放平台Data.Gov.uk。2010年以后,全球60多个国家与美国形成了数据开放的伙伴关系,政府数据开放的浪潮由此席卷全球。

2.政府数据开放的概念

政府数据是指政府在管理与服务活动中获取的原数据,政府数据开放是指政府以特定的格式, 将这些数据向公众和社会团体免费开放,以实现增值与创新的活动,但不包括危害国家安全或侵犯个人隐私的数据。

政府数据开放与政府信息公开是两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与发展。两者的区别体现在:首先,信息是按照特定方式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数据是未经处理的、原始的、可再利用的。其次,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单方面公示信息的行为,目的是体现执政的透明度。数据开放强调的是向公众提供原始数据,其目的是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达到数据增值的效果[2]。

二、国外政府数据开放的典型案例

1.美国

在政府数据开放的队伍中, 美国是最早的探路者与实践者。在数据开放实施之前,美国政府首先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做足了准备,出台了一系列与政府数据开放相关的法律、政策和文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基础[2]。2009年,Data.Gov网站正式上线运行 , 网站为公众免费提供了包括农业、经济、医疗等多个方面的原始数据资料。数据内容全面,并且全部来自美国政府各机构。除此之外,公众还可以在此下载由网站提供的数据分析工具,用于分析不同格式的数据[3]。

2.英国

Data.Gov.uk网站是英国政府的数据开放平台 , 于2010年投入使用,该平台提供的数据涉及健康、交通、环保、社区、商务、教育等领域[4],其最初公开的民生数据量是美国同类数据的三倍[1]。英国政府的数据开放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得益于英国政府对其的高度重视。在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投入使用之后,英国政府要求各部门及时制定政府数据开放战略,形成具体的数据应用行动计划, 并定期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此举保证了Data.Gov.uk网站的数据能得到各级部门及时的更新和维护[5]。

3.其他国家

除了英美两国之外,澳大利亚、瑞典、新西兰、丹麦、挪威等国家都在推进政府数据开放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政府透明度。

三、我国政府数据开放还处在探索阶段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数据的碎片化管理大大影响了我国政府的透明度、回应性与决策的合理合法性[1]。我国于2008年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保障公民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政府数据开放建设的步伐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落后。首先,我国没有一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涉及政府数据开发,只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出台了地方政府数据开放的相关政策。目前已搭建好的数据开放平台、开放的数据源极少,且资源量和时效性严重不足[6]。

在全球政府数据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数据开放的时代意义。2015年两会,与大数据相关的议题受到高度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提出两项提案,其中一项就是“关于加快政府数据开放的建议”。孙丕恕指出, 造成我国政府数据开放落后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家缺乏对政府数据开放的顶层设计;各级政府对数据开放的主动性不强;与数据开放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数据格式标准不统一[7]。

四、国外政府数据开放对我国的启示

1.政府数据开放要加强顶层设计

国外政府在推进政府数据开放的过程中, 首先都会由政府制订一个相对长远的发展规划, 并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计划。我国的政府数据开放需要政府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部署[6],从全局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以便能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政府数据开放的目标[7]。

2.完善政府数据开放方面的政策法规

英美等发达国家, 之所以能成功推行并实施政府数据开放,最重要的原因是,各国一开始就制订了完善的法律法规,签订了一系列保证数据开放顺利实施的文件。我国应尽快由各级政府牵头,制定相关法规或政策,将各部门在数据开放过程中具备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为我国今后政府数据开放的顺利推进奠定良好的法律政策基础[8]。

3.分区域 、分阶段开放政府数据

政府数据开放直接涉及各级政府部门,工作量巨大,甚至有可能暴露政府管理中的不足,是对政府工作的重大挑战。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数据开放进程的曲折性与长期性。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政府的阶段性逐步开放策略[8],将不涉及国家秘密、民众迫切需要的数据先行开放,其他数据以后逐步开放。也可优先选择经济发达并且政府数据开放工作已经起步的地区和社会关注度高的行业进行数据试点开放[7],待条件和机缘成熟之后,再向其他地区和行业推广。

摘要:自2009年美国启动“开放政府”计划,目前已得到6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其中以发达国家为主,也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各国在政府数据开放的过程中,依托公众或社会团体,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与经济利益。面对国外政府数据开热火朝天的势头,我国的开放步伐稍显落后。因此,探索各国政府数据开放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研究。

改革开放的经验 篇2

一、党领导改革开放主要成就

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最鲜明的特征,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党的领导下,33年改革开放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成就。它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表现为一个国家在各个领域全面进步的过程。

(一)改革开饭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牵引了一场世界现代化史上空前规模的经济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党的领导地位、执政能力、先进性持续增强。中国人民的思想面貌、精神世界焕然一新,民族优秀文化、西方有益文化得到尊重和传播,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都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往日益密切,外交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改革开放首先实现了“让思想冲破牢笼”,极大地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33年来,思想解放的进程与改革开放的深化交相辉映,推进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实现了时代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观的变革。

(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加速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变步伐。现代化是人类进步的方向。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的古老文明在近代中国的遭遇,开始为中国社会注入了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未为了推翻了阻碍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首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从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保护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历史任务的完成,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的历史使命。特殊环境中产生的落后过时的体制也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解放和发展。因此,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但不可能使生产力获得一劳永逸的解放,革命的未竟事业还需要改革来完成。邓小平正是从这个角度总结: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于,它使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与内在统一,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转变,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生产要素中“第一”的位置,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提。由此中国人民的生活在新旧世纪之交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因此,改革开放是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三)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对这条道路的理论概括,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伟大成就,就是因为在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创新。有了这些宝贵经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将会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大放异彩。

二、党领导改革开放经验

党领导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这期间,我们面临不少挑战,也有许多机遇,党中央始终强调要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千方百计加快发展。

(二)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党中央始终强调发展必须依靠改革。按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

(三)坚持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党中央把扩大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强调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迎接挑战,强调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新形势,必须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使“走出去”与“引进来”这两个对外开放的轮子都转起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进一步解决好资源、就业等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变化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政策取向,始终把握宏观调控的主动权。面对国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党中央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实行适度从紧财政货币政策,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避免了大的起伏。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改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来,党中央始终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强调发展民主,加强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经验开放性 篇3

【关键词】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经验 思考

一、基本内容与内涵

1、发展历程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追求的,但这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我们党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符合中国国情,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勇于探索,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和动力支持以及政治保障”。[2]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反思建国以来党的实践、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经济建设转移到党的中心中来,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逐步制定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前任领导人的优秀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更完善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加深了对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认识,为之后治党治国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主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党在开展各项工作,制定方针、路线和政策时,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学发展观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局面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将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转变发展理念,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关系,实现好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内在联系与时间逻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部分构成,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面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深刻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不断突破发展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地阐释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地表述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三者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既全面统筹,又各有侧重的。”[3]分别从“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党的发展”这三个不同视角,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时间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各有侧重、特点突出地进行继承与发展。”[4]在文化大革命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经济建设作为全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际背景风云变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地开展加强党的建设活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武装思想、指导实践。

三、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精髓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思想,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突破,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是在于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作为理论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理论精髓。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包含着各自丰富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彼此间紧密联系,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1)解放思想、事实求是

“实事求是”理论上是一个哲学命题,毛泽东时期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将哲学中的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有机地结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在继承前任领导的思想基础上,发展了“实事求是”,将它与“解放思想”并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新概念中,旨在引导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从事物客观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利用事物本身的發展规律来指导我们党的实践,实现我们党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和统一。

(2)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我们的党在践行理论工作时,必须把握规律,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是要求我们党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时代性,就是要求我们党能够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时代精神,走在时代思想发展的前沿。规律性,就是要求我们党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运用好规律,将“本本主义”与经验相结合,避免陷入“实用主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创造性,就是要求我们党在把握时代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解放传统思想,利用创造性地思维来面对和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坚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结合时代与国情

为了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现状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发展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一系列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地过程,通俗的讲,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到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相结合的契合点,不断地发展形成自己的特有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结合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根本的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进行社会变革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把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成功实践经验的总结,把它上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党必须尊重并且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将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集中,形成成熟、正确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3、坚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在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出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指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并再三嘱咐新一代领导集体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江泽民谨记上一任领导集体的嘱托,更加注重党的领导作用,指出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带领人民谱写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2)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现了自身的伟大转变,打开了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同时对我们党的领导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时代不断发展,矛盾不断转变,任务不断艰巨,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作出改变。”[5]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久不衰,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保持党的先进性。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创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用邓小平理论,领导全党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建没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和进步,根本原因在于,在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精髓来指导实践,坚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以及大众化,坚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坚持和发展党开创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实现好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北京,2012(11).

[2]姜怀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论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1.

经验开放性 篇4

(一) 美国 (data.gov)

2009年5月美国正式开放公共数据统一门户网站, 同年12月发布《The Open Government Directive》 (开放政府指令) 明确要求“在2012年1月22是前每个政府机构在Data.gov网站上至少要发布三个高价值 (high value) 的数据集”。为进一步完善data.gov网站的功能, Data.gov加入了数据的分级评定、高级搜索、用户交流以及和社会交网站互动等新功能, 使网站由简单的数据发布平台向集数据发布、应用和交流于一身的综合平台。

Data.Gov网站的建设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云平台 (cloud platform) , 将政府部门网站的系统数据以及联邦政府数据 (federate data) 实现实时关联, 有效地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二是数据价值的被评估, 网站根据合理的评估方法对数据价值度进行星级评价并向社会公开, 对公开数据的政府部门形成了有效地监督, 从而确保各部门所提供数据的有效性。三是网站提供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 包括数据下载、检索、可视化以及关联服务等。四是强大的交流功能。2012年年底, Data.gov对网站内容管理系统进行升级, 在首页新增“Blog”一级栏目, 并完善“Community”栏目。截止2013年4月, 社区栏目中已经包括能源、海洋、消费者等16个分类, 为开放者、研究者等提供了交流平台。

此外, 为更好地向世界其他国家、城市、机构及应用开发者提供数据, 美国构建了OGPL平台, 利用该平台提供开源的政府平台代码并允许任何城市、组织或者政府机构创建开放站点。该平台在接收更广泛的公开政府数据、资料及APPS后, 通过数据分类、标准化和分析等数据管理进程, 提供公共可用的项目应用接口 (APIs) 和其他工具以增加数据可视化、导向和其它目标软件模块的扩展性, 以此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 让公众主动参与进来。

(二) 英国 (data.gov.uk)

截止到2013年1月中旬, 英国共开放8960组数据。三月底, 发布9252组数据。英国于2010年1月21日正式发布政府数据网站Data.gov.uk, 2011年12月英国公共数据管理办公室 (Open Data Management Group) 成立。2012年7月英国发布《数据公开白皮书》 (《Open Data White Paper》) 指出, “政府应该公开财政支持的研究数据以使公共数据价值最大化, 这是英国在世界成为领导者的必由之路。这些研究由国家税收支持, 应该由每个人共享”。

Data.Gov.uk网站的建设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于其它国家网站由政府部门建设, 英国选择了由非盈利组织开放知识基金 (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 开发建设网站的模式, 充分利用第三方力量在数据开放的优势。二是网站建设目的明确, 提升政府公开透明度和激发公众利用公共数据开放的热情。这两个目的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政府公开透明突出表现在政府人员和政府机构的经济透明, 点击“Data”栏目, 可以看到“Public Roles&Salaries”和“Spend Reports”两个子栏目, 将各政府部门公务人员职务和工资以及部门支出报告进行了公开。

(三) 新加坡 (data.gov.sg)

2011年6月新加坡公共数据统一门户网站上线, 该网站作为新加坡e Gov2015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致力于实现“共创更高价值”战略目标, 为打造一个与公民息息相关协作型政府的远景规划提供支撑。截止2013年1月底, 新加坡公共数据开放门户网站共向社会提供50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的7753组文本数据集和空间地理数据集。

新加坡公共数据开放的经验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较为严格的数据使用原则与要求。二是网站上的数据并不是全部免费的, 部分是收费的,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主选择。三是提供导向性指示服务, 对于部分拥有数据开放平台的机构, 直接提供网站链接, 而不是数据本身, 从而实现有效整合政府数据资源, 避免重复建设。

二、公共数据开放的效应

(一) 经济效应

公共数据开放的直接经济效应主要表现为, 利用数据实现增值寻找新的商机, 创造利润、提升竞争力和增加就业机会, 间接经济效应则表现在缓解交通压力、增强食品安全、解决环境污染等方面。Data.gov发布的初衷是鼓励个人开发者使用政府已经收集但尚未正式发布的数据集, 以公共服务或者盈利的模式, 开发出新的信息量丰富的站点以及应用供大众使用, 比如, 美国利用公共数据开发了将近400多个app应用, 如RAIDS Online, 该应用为市民提供了列克星敦市发生盗窃、抢劫、车祸、暴力等多种犯罪地理位置的示意图, 市民可以根据该地图有效做好预防, 从而降低犯罪发生率, 提升城市的安全性。

(二) 政治效应

公共数据开放的政治效应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开放数据到开放政府”, 公共数据是政府掌握的核心资产之一, 它开放的程度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信息化时代中政府的开放度。数据开放领域越完善、开放层次越高, 对于增强政府的透明度, 提升公众、企业对社会的参与度, 提高政府部门间以及政府部门与社会非政府部门的协作度将越有利, 而透明、参与、协作正是开放政府的三大核心价值所在, 同时也是数据开放的核心价值所在。

(三) 社会效应

公共数据开放的社会效应一方面是指公众“数据权”的觉醒。在信息时代, 数据应该被列入重要的“个人资产”范围, 事实却是个人信息被随意买卖、泄露, 公众对这项资产连起码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都缺失了。公共数据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弥补了公众“数据权”缺失问题。英国政府指出, “数据权是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都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应在全社会普及数据权”。另一方面是指创新力和社会民主程度的增强。通过开放公共部门所拥有的数据、信息和研究成果来激励大众创新和社会创新, 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潜力, 进而提升整个国家创新力和创造力。

三、公共数据开放的经验

(一) 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

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公共数据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科学的战略规划为公共数据开放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执行有力的组织机构为公共数据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美国政府信息公开是建立在《信息自由法》、《电子信息自由法》、《数据质量法》、《开放政府法》》等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基础上的。为推动本国公共数据开放, 2012年5月英国专门设立了公共数据管理办公室 (Open Data Management Group) , 全面协调、监察政府各部门公共数据的公开。同年11月2012年11月, 英国政府发布新的政府数字化战略。

(二) 公共数据网站建设模式

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民主开放程度等基本国情不同, 决定了各国公共数据开放程度、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化, 这种差异化直观地表现在公共数据网站建设上。根据对全球十几个国家公共数据开放网站的分析来看, 网站建设模式基本集中表现为以下四种模式:

1. 新建统一门户。

为进一步加强对本国公共数据的管理、整合和开放, 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法国、意大利等新建了统一的数据开放门户网站。

2. 依托原有数据开放网站。

爱尔兰公共数据开放在世界范围内起步较早, 在加入公共数据开放联盟后并没有新建公共数据门户网站, 而是依托其已有的中央统计局在线网站 (http://www.statcentral.ie) , 进一步增强网站服务功能。这种利用原有优势资源的做法, 无疑减少了网站重新建设的大笔投资, 有效地节约了资金投入。

3. 集中开放某一领域。

区别于其它国家数据多个领域同时开放, 德国在公共数据开放进程中集中开放某一领域, 依托德国环境信息统一门户 (http://www.portalu.de) 率先开放环境信息, 在该门户上可以找到与德国环境相关的水资源、交通、土壤、地理、环境、能源等20多个领域最新消息和监测数据。

4. 在政府网站上新增数据开放栏目。

香港公共数据开放依托于香港政府一站通 (http://www.gov.hk) , 在其中增设Data.one栏目, Data.one的目的是为在更宽泛的维度上使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再利用提供一个平台, 所提供的数据完全免费。

四、重视公众参与度

从美国、英国、新加坡的数据开放进程来看, 公众作为数据开放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公共数据统一开放门户网站是公共数据的集散地, 开放数据量越多、价值越高, 公众利用这些数据开发的应用程序就越多, 社会智慧和大众创新力被激发。为了提升公众利用公共数据的热情, 美国阳光基金会举办程序员公共数据开发大赛, 虽然当时Data.Gov只公开了47组数据, 但却收到了47个新开发的应用程序, 公众创新热情被大大激发。新加坡为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数据开放运动, 激发社会创新力, 在Data.gov.sg举办“ideas4apps challenge”活动, 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数额。一些志愿者利用政府公开数据开发了诸如“i Education”应用系统, 充分展现新加坡教育部授权的教育机构和学校, 并将这些机构通过可视化地图展现出来, 并为如展会活动、开学和入学等重大活动提供相关信息。为活动前几名提供资金。

五、注重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保护是大数据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人们在强调数据整合和挖掘能取得1+1>2倍增效应的同时, 忽略了这种效应背后“个人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隐私安全也是呈倍增的。在联合国2012年5月发布的《大数据发展:挑战和机遇》报告中指出, “大数据时代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隐私’, 没有隐私, 我们诸如安全、多样化、创造性、自由等都处于危险中”。在各国公共数据开放中,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在其公共数据开放网站中均明确强调“Private Policy”, 意在寻找扩大数据开放范围、增强数据权力和民主以及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多方面中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Open Government Initiative[EB/OL].[2013-4-10].http://www.whitehouse.gov/open.

[2]Data.gov.uk[EB/OL].[2013-1-21].http://data.gov.uk/.

[3]Open Data White Paper[EB/OL].[2013-1-21].http://data.gov.uk/library/open-data-white-paper.

[4]Data.gov.uk[EB/OL].[2013-1-21].http://data.gov.uk/.

[5]Data.gov.sg[EB/OL].[2013-1-21].http://data.gov.sg/common/about.aspx.

[6]Data.gov.sg[EB/OL].[2013-1-21].http://data.gov.sg/common/search.aspx?ag=1.

[7]Statcentral.ie[EB/OL].[2013-1-21].http://www.statcentral.ie.

[8]Portalu.de[EB/OL].[2013-1-21].http://www.portalu.de.

[9]Data.one[EB/OL].[2013-1-21].http://www.gov.hk/en/theme/psi/datasets/.

[10]Data.gov.sg[EB/OL].[2013-1-21].http://www.data.gov.sg/apps4sg.

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篇5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革命的行动需要革命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不丢老祖宗,又说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新时期,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全党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形成的这个理论体系。

二、改革开放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并用科学理论武装的政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态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改革开放中,党的指导理论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了全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当代世界形势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贯穿于各个领域,第一次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特别是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

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实践和创新永无止境,党的理论成果也将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发展和创新,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武装全党的过程中,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

三、改革开放中,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毫不动摇地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在改革开放中,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高度,着眼于中国的现代化,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振兴来看改革开放,同时也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党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改革开放的深刻性、复杂性和广泛性,使得其对人民的冲击和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扩大对外开放,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和推行“和平演变”,产生了来自“右”的障碍。党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四项基本原则关系中国各族人民命运,关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关系国家稳定和统一意志,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历史使命、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政治保证。

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两者是统一的,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改革开放不是改向变色,更不是放任自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行的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的发展,在于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其理论内涵在生动的、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向前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认识,对民主法制的认识,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认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等等,在这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加深,为四项基本原则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改革开放中,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有序进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和唯一主体,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力量。改革开放的实践和认识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群众的创造和推动。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都形成了许多新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的,是群众发明的、创造的。改革中的“任务要依靠群众去完成,经验要依靠群众去积累,新事物要依靠群众去创造,困难也要依靠群众才能克服”。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中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推进改革开放,这是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

结合新的历史条件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始终保证了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避免成为群众的尾巴,犯尾巴主义毛病;也避免瞎指挥,犯命令主义的错误。党发挥自己正确的领导作用,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投身到改革开放实践中去,向人民群众学习,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把经得起检验和考验的成果,上升为理论和国家政策,加以提倡,通过党的宣传、动员,指导人民群众从事新的实践,以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

五、改革开放中,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经济从一度频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的水平。

改革开放中,党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于这种传统认识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认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对立的。党在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论断,[5]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方式,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我们都可以利用,搞市场经济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改革开放的多年艰苦探索和实践,在不断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对市场经济形成统一认识,党逐渐把市场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

础性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外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优化;转变政府职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和政策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制度,也结合了市场经济的优势,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挖掘了各种潜在的和已有的社会资源,使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

六、改革开放中,把推进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相结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在相互促进中共同进步推进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涵盖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经济基础变革和上层建筑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没有经济基础的变革,社会生产力就不可能发展或者发展很慢,上层建筑改革就失去了强大的物质力量;没有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基础变革就会失去方向和政治保障,也难以坚持和持续下去。改革开放以来,党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坚持“三条评价标准”,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既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也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七、改革开放中,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相结合,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文明都抓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必须协调、全面发展。党坚持两手都要抓,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使得物质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努力培养“四有”公民,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用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

人民群众的素质问题,是关系国力强弱的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后劲大小的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问题。改革开放中,党坚持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全面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互为基础和前提,党坚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着眼于人民群众现实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以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其成败的标准,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八、改革开放中,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中,党多次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此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国这个底子薄、发展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了效率,公平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也就无从谈起;强调效率不是无视公平,否则效率的提高就不能持久。我党坚持效率优先,使一部分人和部分地区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适当拉开差距,刺激和带动更多的人富裕。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的,也是符合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的。提高效率不是搞两级分化,制造贫富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贫富差距有拉大的现象,党和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社会捐助和慈善以及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等再分配形式,在不影响效率和发展的基础上,坚持统筹兼顾,缩小个人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努力形成社会发展由人民共建、社会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局面。

九、改革开放中,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二十多年来,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走出去”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外开放,逐步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开放过程中,我国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关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并把它作为对外开放的立足点。积极利用国外市场、国外资源来发展自己,更重要的是,依靠我们自己国内的市场和资源,防止受制于人和对国外市场的完全依,以便有力地抵御外来的冲击,缓解外来的消极影响,避免了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局势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重大动荡。

十、改革开放中,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相结合,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根据具体情况,党统揽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做到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着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关系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成败,也关系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和党的认同。无论国内外发生什么样的大事,党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抓住有利条件和机遇,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力争实现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通过改革消除旧体制的弊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在改革中,坚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的精神,走出新路好路。坚持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的方针,遇事同广大人民群众商量,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进经济的发展。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改革的成败,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要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紊乱,一切都无从谈起。“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在改革开放中,原有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调整,改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影响的广度、深度是前所未有的,社会旧矛盾和新矛盾交织在一起并凸显出来,必将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产生极大的影响。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坚持中国最高利益就是稳定的思想,坚持稳定是个动态的观念,在改革与发展中实现稳定,在稳定中促进改革与发展。

十一、改革开放中,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结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党始终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基本理论问题放在一起思考,使得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一切”的思想,根据党情、社情、世情的变化,党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统一起来,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和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经验开放性 篇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引进国外智力(以下简称“引智”),坚持“派出去”和“请进来”有机结合,通过聘请海外各类人才、选派人员出国(境)培训等方式,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科学技术、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海外人才和智力保障。

一、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智力的发展历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揭开了新时期引智事业的崭新篇章。30年来,引智工作经历了从注重引进外国专家和技术到强调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是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全面开创、积极推进的时期。在开创和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形势,不失时机地提出利用外国智力的重要思想,作出利用外国智力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接受华裔学者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派遣留学生“要成千上万地派,不只派十个八个”,要结合“引进国外大型科研设备,同国外科研机构搞合作科研,加速科学技术现代化”,派人出国“进行技术培训”。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重要谈话,指出“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对这个问题我们认识不足,决心不大。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谈话明确提出了外国智力的概念和利用外国智力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内在联系,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和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加快现代化建设和扩大对外开放全局的高度,将引进国外智力确定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确定了引智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目的和方式,构筑了新时期引智工作的基本框架,为引智拓展了新视野、开辟了新道路,同时开拓了对外开放新领域。谈话通篇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是党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指导引进国外智力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期引智事业蓬勃发展的宣言书。1983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引进国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设的决定》;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引进国外人才工作的暂行规定》,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姚依林同志任组长。以此为标志,引智事业进入全面开创、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引智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和管理问题,以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吸引华裔学者回国工作、选派工商企业人员出国(境)培训、聘请外国退休专家学者等方式组织实施引智项目,有效解决了现代化建设中经验不足、知识不足和人才不足的问题,以及能不能大胆利用外国智力的问题,为顺利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扩大对外开放和加速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海外人才和智力保障。

(二)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是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取得突破、蓬勃发展的时期。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指出:“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其他一切文明成果,加快自己的发展,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这一时期,引智工作围绕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借鉴国外人才资源开发的有益经验,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向纵深发展,通过合作办学、利用跨国公司培训资源等方式培训人才,以吸引和聘请海外人才参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提供了有力的海外智力支持。

(三)党的十六大以来,是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不断创新、深入发展的时期。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12月召开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引进国外智力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强调“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要求“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这一时期,引智更加注重积极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不断完善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引智格局,着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培训各类急需人才,示范推广重大引智成果,形成引智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海外智力支撑。

30年来,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重要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引智思想的创新发展、重大贡献和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引智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

二、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智力工作

取得显著成就

改革開放成就新时期引智事业,引智事业为改革开放铸就辉煌;改革开放为引智工作提供广阔舞台,引智工作昭示改革开放形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新时期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全面展开、扎实推进,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引进国外智力从有限范围、领域、地域到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实现了引智发展格局和管理方式的跨越,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30年来,引智规模不断扩大。境外来华工作专家,由上世纪80年代末每年不足万人次到2007年当年达48万人次,其中2/3为外国专家,港澳台专家占1/3;出国(境)培训由每年600多人次到2007年近7万人次。30年来,从第一位“洋厂长”德国专家格里希,到日本著名水稻种植专家原正市等;从第一位国际著名数学家、美籍华人陈省身教授出任南开大学数学所所长,到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境外优秀专家积极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交流渠道不断拓展,与国家外国专家局有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著名大学和民间团体,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少数几个西方发达国家的10多个外国专家组织,发展到遍及欧、美、亚、非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99个。引智领域不断拓宽,由过去侧重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工业、教育文化等领域和部门,发展到遍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引智地域日益宽广,由最初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等少数地区的局部示范扩展到今天的全国各地。引智主体日益多元化,由起初的政府主导到现在的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协同联动、竞相引智的局面。市场机制在国际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引智管理职能不断创新,由以项目为主的计划管理到以宏观指导、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为主的依法行政。

(二)引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构建和谐社会,从推进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第一,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在农业领域,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引进专家、派出培训和示范推广相结合,实施新农村建设引智工程、“一村一品”、“千村引智示范”项目;引进水稻旱育稀植等国外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加拿大燕麦、以色列柿子椒、樱桃等优良品种,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国的农业节水保水增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户安全储粮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日本著名水稻专家原正市20年60次来华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总推广面积达2亿多亩,亩产提高了10%,降低成本约50元,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已在冀鲁豫陕等北方地区推广的美国渗灌技术,节水效率提高50%,增产幅度达30%-50%。联合国粮农组织安全储粮新式粮仓在川、湘等地应用,仅四川每年可减少因储备不当造成的粮食损失约20亿斤。在工业领域,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软件和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国有大型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一些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典型工业引智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已在钢铁企业广泛运用的“溅渣护炉”技术,使得转炉炉龄大幅提高,由1200炉提升到1.5万炉,仅此一项全国累计效益超过1.2亿元。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在服务业领域,大力支持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软件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第二,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做出新贡献。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海外智力西进工程、援疆工程、中部崛起工程、东部率先发展工程以及滨海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引智项目。加大对社会事业支持力度,实施“和谐之光”引智工程,制定《引智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实施意见》,实施应急管理引智项目、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与技术培训项目等。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引智工程,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等引智项目实行倾斜。“智力拥军”和“引智扶贫”工作成为全国拥军和扶贫工作的新亮点。

第三,为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总体要求,实施自主创新引智工程,大力支持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和各地“高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设。通过引智培养重点学科带头人、科研管理人员和科技企业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引智还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产业升级。如,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公司“300公里铁路动车组(CRH3)”项目,成功研制的世界最先进动车组技术,其中也凝聚着外国专家的智慧和汗水。

第四,为服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25年前邓小平利用外国智力思想开拓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引智也始终和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引智始终紧紧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的各项改革和发展事业提供服务。先后以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系、法律制度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等领域为重点,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深入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积极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管理经验、方法和运行规则。2001年加入WTO,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为适应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更加深入、全面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新形势,通过聘请专家、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重点培养尽快熟悉WTO规则的各类专业人才,参与制定各类标准和规则,努力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产业开拓国外市场,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大力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进一步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以机电产品出口为例,连续组织国内人员出国培训,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机电产品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所占出口比重超过50%,显著提高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

第五,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不断打开新局面。围绕“三支队伍”建设和“两类人才”培养,实施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引智工程。通过出国(境)培训,提高了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驾驭全局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研发创新能力,一些重点培训项目,如“高级公务员海外培训项目”(哈佛大学培训项目)、“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项目”、“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等在海内外均产生了广泛影响。与教育部、科学院合作加强重点学科和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高校学科创新”(“111计划”)、“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项目”,支持创建一流大学和学科,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动学科知识更新,培养适应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有重点地引进了一批活跃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战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物。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海外人才和智力保障,也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

基本经验

30年来引智工作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是在中央领导集体引智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广大引智工作者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取得的。它符合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也符合中国特色引智工作发展的规律。

(一)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方向,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創事业新局面的根本保证。引进国外智力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是中国特色的开创性事业。只有高举旗帜,充分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才能立足国情,趋利避害,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二)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突出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发挥引智的独特作用和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大局。30年来,引智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大局,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战略的眼光,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宽视野想问题、办事情,坚持把引智工作放在大局中思考和谋划,在大局下行动和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工作定位,才能大有作为。实践证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引智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握了这个根本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把引智工作融入到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互利共赢的改革开放战略以及和谐社会之中,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才能发挥引智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增强引智工作的协调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前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海外智力支持。

(三)必须坚决贯彻“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紧密结合国际人才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和国内人才需求,实现引智效益的最大化。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人才竞争激烈,国内引智需求日趋多元化。只有认真研究分析我国人才资源分布情况和结构特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贯彻上述方针,真正把握引智的着力点和重点对象,加强宏观调控,注重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不断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国外智力需求;做到注重效益,狠抓成果,强化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引智优势,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必须与时俱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提高引智质量和效益的不竭源泉,找准突破口,创新工作模式,不断提高引智能力和水平。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智工作保持蓬勃活力和强大动力的根本要求。30年来,引智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领域,作为思想解放和创新的产物,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对外开放的一个亮点,对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认真研究涉及引智工作全局性、前瞻性问题,深刻把握引智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提出加强和改进引智工作思路和對策,才能不断提高引智的能力。

(五)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才能凝聚更多的国外优秀人才。

各国专家是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智力优势为我所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在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同时,依法加强管理。30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加强引智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引智行政许可制度,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引智工作电子政务,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使引智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努力做到依法行政。同时建立以“友谊奖”为核心的多层次表彰激励体系,激发他们来华工作热情,促进中外友好交流和合作。

(六)必须树立大局观念,协调各方,密切配合,形成引智工作合力。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政策性强、专业性强,涉及部门众多、服务领域宽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形成整体合力。只有树立大局意识和观念,加强与经济社会各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注重服务,争取各方支持,才能充分整合资源和力量,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提高引智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持、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引智的效能。

经验开放性 篇7

一、改革开放,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前所未有的开放, 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1]只有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 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现代化, 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正是由于始终坚持这一点, 改革开放才取得了巨大成功。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使改革开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当家作主权利得到保证, 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讲求实效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主流, 迸发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积极性。

改革开放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广大人民群众历史中清醒地认识到,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同时,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不可能一帆风顺,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 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3]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和部署, 着眼新时代, 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二、改革开放, 具有历史性的宝贵财富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取得了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十七大报告用“十个结合”高度概括了这些宝贵经验。

第一个结合,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 原因在于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第二个结合,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 在于我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站稳脚跟, 充满活力。

第三个结合,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 在于我们坚持了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 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 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第四个结合,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强调我们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同时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第五个结合, “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强调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第六个结合,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强调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七个结合,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强调我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 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八个结合,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强调我们既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独立自主的权利, 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九个结合,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强调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 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十个结合, “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强调我们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动党的建设, 又通过推动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胡锦涛同志指出, 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0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

三、改革开放, 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党的十七大把“十个结合”定性为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这一总结具有极高的政治分量和极大地理论内涵。

“十个结合”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其中, 前三条是统管全局, 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第四条到第七条, 分别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真谛;最后三条, 则强调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改革发展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曾经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 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 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2]因此, 改革开放是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一要求的, 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 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走的也是唯一正确的一条康庄大道。

摘要:改革开放, 自1978年以来已经进行了30年。本文总结了这3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广大人民群众群策群力, 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分析了在未来的征途上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杨纪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0年改革开放给海北的经验与启示 篇8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近30年的伟大历程, 提出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十个结合”既是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 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并加以贯彻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就在于它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 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 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 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力和战斗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30年来, 我们就是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了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自治州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 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领下,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任务, 不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努力开拓奋进, 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创造了自治州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的辉煌, 到2007年, 全州地区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8.05倍,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 比1978年增长5.5倍, 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978年的231倍, 地方财政收入为1978年的8.2倍,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978年的18.9倍。尤其进入“十一五”时期, 全州经济更加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十一五”前两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 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2.7和1.4个百分点。全州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重大变革;新型工业化程度正在提高,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投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经济社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财政、金融加快发展, 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教育科技实力明显增强, 人口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医疗条件极大改善, 人群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创业活力, 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 ……一个个数据、一幅幅恢弘画卷, 描绘了各族干部群众30年来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 反映了自治州推进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 昭示了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的沧桑巨变。30年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中我们也有了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 解放思想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一大法宝,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开放, 才能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 最可宝贵的就是解放思想, 30年的历史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 发展上的每一步重大跨越, 都离不开解放思想。正是由于坚持运用了解放思想这个法宝, 我们才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姓资姓社”观念的枷锁, 冲破旧思想、旧体制的束缚, 从农村开始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改革,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让广大农牧民拥有土地、草场经营自主权, 解放和发展了农牧区生产力, 极大的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农牧区发展注入活力;正是由于坚持运用了解放思想这个法宝, 30年来通过不断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改革, 不断调整、创新、完善发展思路, 海北的面貌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 同时应当成为我们解放思想的新起点, 尤其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去解放思想,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 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 科学发展观是引领社会不断发展的有力武器, 只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 海北州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在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幅跃升, 农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中效益逐步提升, 农牧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生活更加殷实, 发展在节能降耗中提速, 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齐头并进,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民生问题在加快发展中逐步改善, 全州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这是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结果, 是努力实践这一科学理论的生动体现。实践证明, 只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个理念, 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落实“五个统筹”, 正确处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突出特色, 加快发展, 就能不断开创自治州新局面。

(三) 以人为本是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只有坚持民本理念, 高度关注民生, 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凝聚起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海北的强大合力。

30年来, 各级党委、政府始终不渝地遵循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加快发展为首要任务, 以增强收入为核心目标, 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科技事业;高度重视社会事业, 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全力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使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逐步落到实处, 有效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各族干部群众更加自觉, 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 促进自治州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四) 和谐是实现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只有始终保持社会和谐, 才能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政治局面。

30年来, 全州各级党政组织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坚持不懈地来抓,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平安海北创建和文明海北创建活动, 以及人大接访工作, 高度重视信访工作, 统筹协调各方利益,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 建设小康上来, 自觉投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海北的伟大实践中, 营造安定有序、心齐气顺、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 使全州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 聚精会神搞建设, 形成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为自治州经济社会的加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没有30年来的和谐社会创建, 就没有现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进步。

以上是我们总结改革开放30周年伟大实践的一些基本经验, 也是今后自治州建设和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和启示, 我们要倍加珍惜, 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坚持和不断臻于完善。

经验开放性 篇9

东莞市市委书记刘志庚在论坛上致辞。他表示,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东莞累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坚持解放思想, 不断破除观念束缚。二是坚持抢抓机遇, 大力实施外向带动。三是坚持与时俱进, 适时推进调整转型。四是坚持市场取向, 不断激发改革创新活力。五是坚持协调发展, 扎实推进城乡文明共进。

随后,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张松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景天魁, 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办公室主任黄如军, 中央《求是》杂志社政治编辑部主任常光民等八位中央、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分别就东莞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 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不断波及开来, 在论坛上,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张松涛就专门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东莞应该找准切入点, 发展加工贸易, 引进附加值高的产业。在未来几年, 世界经济将出现衰退, 东莞要发挥原有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 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中国社会科学经济部主任黄群慧则强调, 东莞要从外源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内外双源型的发展模式。

经验开放性 篇10

奥地利地处欧洲中心, 其经济总量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排在欧洲前列。2013年, 奥地利GDP总计41595.7亿美元, 全年经济增速为0.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957美元, 这使奥地利进入欧盟及世界范围内人均GDP收入的前五位。

奥地利经济发展离不开其优势产业的发展, 主要包括化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汽车工业、生命科学以及环境技术。

化工业和塑料业是奥地利主导产业, 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5%。1000家跨国公司, 如巴斯夫, 拜尔斯道夫和汉高从奥地利拓展他们面向东欧的业务。机械和设备工程以及金属制品行业是奥地利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出口是机械和金属部件工业的增长引擎, 该行业产值达到占有形商品生产总值的近27%左右。电子工业是奥地利经济发展的引擎, 2013年奥地利近270家电子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额150亿欧元, 近80%的销售额来自国外市场, 其中“汽车装备”业出口率高达98%, 是奥地利出口冠军。汽车行业是奥地利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 产值约占10%, 仅次于机械、钢铁、化工和电气电子工业, 其产品几乎100%出口国外。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如宝马、欧宝、萨博、麦格纳等公司不断在奥地利设立大量新型投资开发项目。生命科学被视为奥地利经济最有前景的领域之一。奥地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世界范围内都占据着支配地位, 专注于以健康领域为主的研究工作。

二、优势产业形成原因分析

1. 区位优势助推对外开放

奥地利地处欧洲中部, 是东西欧交往的重要枢纽和桥梁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 两千公里长的现代高速公路以及密集的航空交通网络, 确保可快速抵达中、东欧的所有地区。奥地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促进了人流、物流的区域内的流动以及跨国流通。低成本的运输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网络、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也吸引着外资的投入。

2. 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源动力

奥地利矿产资源丰富、拥有非常丰富的森林、水资源, 为奥地利化工产业、机械产业的生产制造提供物质支撑。天然的资源优势提供了发展工业等社会基础产业的原材料, 在此基础上加快技术的革新, 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优秀工业企业的产生并吸引外国制造业的投资, 进而带动投资促进经济的新一轮成长。

3. 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奥地利研发投入超过GDP 3%, 已大幅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无论在医疗器械、工具、木材加工机械领域, 或是在汽车制造业领域, 奥地利厂商已经具备了精湛的专业技能。这主要归功于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内紧密的科研和商业合作。奥地利政府将很大一部分财力投入到支持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上, 并提供大笔经费对奥地利高校进行扩建和升级, 从而大大增强了高等教育为奥地利企业输送高端人才的能力, 进一步提升了奥地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奥地利终身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提高。

4. 产业集聚促进竞争力提升

对于知识性主导型的企业来说, 产业集聚的经营模式比单一运营在市场中具备了更强大的竞争力、更容易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同时附加资源能激发新思路, 集中在区域内的生产模式能合理使用基础设施。在高度开放的经济环境下, 由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它们会流向产业效率最高的地区, 产业集群产生集聚优势成为到奥地利吸引FDI的主要优势。

三、奥地利经济发展经验的启示与思考

在欧洲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 奥地利通过社会体制改革确保社会的稳定, 使其始终保持着高于欧洲平均水平的高增长率和高就业率。奥地利在产业发展道路上形成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参考。

1. 完善研究与开发机制促进科技创新

奥地利正逐渐成为欧洲境内生命科学, 环境与能源, 信息与通讯技术 (ICT) 以及交通等未来产业的研究中心。这与奥地利在科研投入领域的健全创新体制密不可分。奥地利的经验表明, 保障产业的技术领先、长期发展需要完善研究与开发机制。例如: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减免企业研究开发投入, 刺激研究开发的积极性;建立研究基金项目资助基础研究, 鼓励各行各业研究人员投身研究领域;建立专项经济服务类组织机构向企业提供服务咨询;加大对研究开发的投入, 支持重点科研发展项目并给予配套资金支持;鼓励跨行业研究中心的建立和拓展。

2. 以产业集群为导向的经营模式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小企业。近年来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影响下, 奥地利仍能够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产业集群的经营模式。产业集群能够提高对基础设施的资源利用, 加快信息、技术在区域内的流动效率并降低成本, 形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产业发展环境。因此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园区的建设规模、产业布局, 结合原有区位资源优势, 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 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形成中小产业集群集聚效应, 使中小企业成为经济的“脊梁”。

3. 注重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

奥地利的经验表明, 走可持续低碳的发展道路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 奥地利将能源环境技术的开发作为其研究发展的战略重点, 从而使奥地利的能源环境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并逐步形成了快速发展的强大产业。奥地利践行着提高能源利用率、实施可再生资源计划, 运用经济、技术、行政、法律手段解决资源有限性。主要措施包括:改善能源使用效率;其次, 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体系当中所占份额, 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再次, 建设循环经济, 加强生态工业园内资源综合利用, 注重建设项目和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4. 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改革

奥地利政府产业发展的举措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更多是定位在提供支撑环境、扮演引导者。例如: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政府应通过对研发和教育的大力投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改善科研的软环境。利用信息平台鼓励技术模仿, 利用政府自身的信息优势, 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联姻”机会, 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的技术转移, 规范市场以改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产业集群建立过程中, 政府不能过度参与, 也不能放任自由, 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确实针对集群的特点和需要, 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适中的企业税制, 有吸引力的研究激励机制以及高效的公共服务为企业的成功奠定基础。

摘要:在欧洲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 奥地利通过社会体制改革确保社会的稳定, 使其始终保持着高于欧洲平均水平的高增长率和高就业率。奥地利在产业发展道路上形成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参考。

上一篇:自然科学素质创新教育下一篇:高校国防教育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