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质量存在问题

2024-05-01

种子质量存在问题(精选十篇)

种子质量存在问题 篇1

1 种子质量问题的应对方法

综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中的有关规定, 种子质量问题是指由于种子质量低于种用标准 (主要农作物种子为国家强制标准) 或者标签标注内容、含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 (即有害生物) 和使用在不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投放区域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和质量影响而引起的种子质量纠纷。

1.1 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应对种子质量问题投诉, 经营者的态度是能否妥善解决问题的关键。要以良好的姿态去面对投诉, 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以快刀斩乱麻的凌厉手段尽快引开公众的目光, 恢复形象。如处理不及时, 不仅会继续损害企业声誉, 还会给竞争者留下乘虚而入, 占领市场的机会。

1.2 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应对

面对投诉不但不能逃避, 而且要集中精力仔细观察, 认真倾听, 详细咨询, 适当表述, 冷静思考。要站在客户的立场, 急客户之所急, 想客户之所想。要有彻底解决问题的责任心, 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富有成效地解决问题, 恢复客户的信心和满意度, 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1.3 明确双方责任, 协商解决问题

接到投诉后应马上到现场进行调查取证, 拍照录像留作鉴定用。然后与农户沟通, 分析原因并确定责任归属, 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双方达成协议, 则应履行协议。

1.4 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解决

如协商不成, 双方或一方可向消费者协会、工商或种子管理站提出仲裁申请, 由这些部门依法进行调解或仲裁。

1.5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出现种子质量问题, 一般来说不主张经营者向法院上诉, 但当责任承担比例、赔偿方式、赔偿数量等问题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无法统一意见时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由法院依据事实按法律规定作出公正、合理的判决。

2 非种子质量问题的应对方法

非种子质量问题是指种子质量符合各项标准规定, 但受气候、环境和人为等因素影响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和质量影响。

2.1 正确区分种子质量问题和非质量问题

掌握非种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症状, 能让企业和经营者规避风险, 有利于企业和经销商帮助农户认识种子质量问题和非种子质量问题, 减少或者避免非种子质量问题的出现, 增加企业和销售人员在客户中的美誉度。非种子质量问题的类型和表现症状有很多, 种子供销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注意区分。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管理不当造成非种子质量问题。

氮肥施用过多或时机掌握不当施用太迟, 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施肥不匀, 造成田间农作物成块状分布, 生育进程不一致。水肥管理不当, 造成禾苗僵苗不发、黑根烂根。施用劣质肥料, 造成禾苗生长异常甚至死亡。

2.1.2 病虫危害造成非种子质量问题。

水稻病害主要有恶苗病、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矮缩病;虫害主要有二化螟和稻飞虱, 其他还有稻象甲、稻水象甲、纵卷叶螟等。

2.1.3 人为因素造成非种子质量问题。

如浸种催芽方法不当造成烂种烂芽;人为种子混杂, 田间表现为典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熟期或者不同株叶形态的品种;个别农户用杂交二代做大田用种, 田间出现分离现象, 分离产生保持系、变异株、常规稻等很多杂株类型;晚稻种子用于早稻栽培, 表现为生育期延长;早稻种子用于晚稻栽培, 表现为植株矮小、分蘖率低、稻穗短小、产量低。

2.1.4 气候因素造成非种子质量问题。

低温造成植株生育进程推迟, 抽穗困难, 出现卡颈现象, 结实率降低, 影响产量;高温影响稻株自花授粉, 造成高温逼熟, 空壳率增加, 千粒重降低;抽穗期遇大雨, 造成大雨洗花, 影响结实率;水淹可能造成稻株腐烂或者稻株生长异常。

2.1.5 药害引起非种子质量问题。

过量施用敌敌畏等农药, 叶面出现大量斑点, 甚至造成叶片枯黄。个别农户错将除草剂当农药使用, 或者施用除草剂后的喷雾器未清洗干净而直接在稻田施药, 前期造成禾苗矮缩、死亡, 中、后期严重影响抽穗和结实;抽穗扬花期治虫防病施药, 有可能造成严重药害。

2.2 耐心解释, 争取农户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调查、问询, 确定为非种子质量问题后, 经销商应向投诉农户表明, 公司对产品和客户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感谢购种户对公司的信任和使用公司的产品, 对农户所遭受的损失表示同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种子企业没有责任对非种子质量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或补偿。如果能确定是何种非种子质量问题, 可以与农户进行沟通;不能确定是何种原因的, 千万不能随意杜撰。探寻非种子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 正确的处理方式能得到绝大部分消费者的支持和理解。

2.3 搜集证据, 应对诉讼

无论农户是出于什么动机投诉, 企业技术人员在调查过程中都要注意收集和保存证据, 以应对个别不理解或无法协商解决而起诉的农户。这不仅能证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种子质量合格, 还能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损。

2.4 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确保良种良法配套

充分发挥种子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优势, 对种植农户积极开展种子特性、栽培技术、适宜区域、病虫防治等技术咨询培训工作, 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是规避和减少非种子质量问题投诉的有效手段。

2.5 提高终端销售人员的业务水平

要通过培训来提高终端销售人员的农业基础、法律法规、种子经营行为和种子质量等知识, 熟悉并掌握销售品种的特征特性、栽培要点和适宜栽种区域等要素。提高广大终端销售人员对种子安全的认识, 坚决把好最后一道关, 确保假种、劣种不流入市场, 让农民朋友买到“放心种”, 避免投诉事件的发生。

2.6 及时总结, 防患于未然

品种问题还是种子质量问题 篇2

武合讲

品种和种子,既是《种子法》调整的最基本的客体,又是《种子法》定义地最明确的术语;实践中,无论是因品种问题还是因种子质量问题,种子使用者遭受损失的,法院都要求种子经营者和种子生产者承担赔偿责任或追偿责任,说明这也是最易出错的问题。作者借助一则由某省府所在地法院再三审理,众多法律专家和农业专家参加的典型案例,就品种和种子的有关法律问题,略作分析。

案例:“L茄”是某省的登记品种。种子标签上标注的内容是:特征特性是株高60――70cm,果实长椭圆形,果皮油绿色,有光泽,平均单果重300g;某种子公司生产,某单位研制,某育种家选育。18户菜农自某农业大学的种子公司购买“L茄”的种子2955袋,育苗、嫁接后定值于日光温室大棚内。收获时,菜农以该茄子的株高、果色、果重与标签标注不符和卖不出好价钱遭受损失为由,上访要求种子生产者、种子经营者和品种选育者赔偿损失。经某省领导批示,由省、地、市三级种子管理机构组织专家实地调查查明:菜农种植的“L茄”生长正常,坐果良好,与其他品种没有明显差异,果形呈长椭圆形,果皮颜色相对较浅,与标签介绍基本一致;结论:菜农的茄子卖不上好价钱,不是种子质量造成的;原因是当年桃形、鲜绿色茄子卖价高,而颜色较浅、长椭圆形的“L茄”的茄子卖价低,菜农误认为种子质量有问题,而且种子经销商也未向菜农解释清楚,因此造成纠纷。菜农诉诸某省府所在地法院。法院以菜农未试验引种“L茄”为由要其自行承担损失的30%,依据《种子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判种子经营者赔偿菜农损失的70%即30多万元。种子经营者据此判决向种子生产商和品种选育者提起追偿之诉,法院依据《种子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判决品种选育者承担追偿责任。

1品种和种子的含义

《种子法》对品种和种子的含义,分别作了明确规定。

1.1品种

《种子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案例中,茄子的株高、果色和果重属于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特征特性与标签标注不符,不属种子质量问题,属于品种问题。菜农是以嫁接苗的株高、果色、果重与标签标注不符卖不出好价钱遭受损失为由诉诸法院,法院适用《种子法》第四十一条关于种子使用者因种子质量问题遭受损失的规定,判决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和品种选育者承担追偿责任,是对品种含义的法律规定理解错误。

1.2种子

浅析瑕疵种子质量问题和危害 篇3

1.种子质量问题的概念和范围

1.1不合格种子的概念和范围

种子质量不合格,是指种子质量不符合法律法规,或不符合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或不符合标签标注指标、合同要求。质量不合格的种子称作不合格种子。

1.2瑕疵种子的概念和范围

种子存在瑕疵是指种子不具有通常的使用性能或不符合品种说明。存在瑕疵的种子称作瑕疵种子。瑕疵种子包括:

1.2.1是指虽经检发芽率合格但不具有正常出苗、生长、发育成正常幼苗能力的种子。

1.2.2是指非品种退化或混杂原因不具备品种"三性"即特异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种子。

1.2.3是指不具有品种典型性状的种子。

1.2.4是指不适应品种主要栽培措施(包括播期、播量、施肥方式、灌水、病虫防治等)的种子。

1.2.5是指品种使用条件(包括适宜种植的生态区和生产条件)的种子。

1.2.6如包衣种子不具有防治作物苗期病虫害或促进幼苗生长等作用。

1.3缺陷種子的概念和范围

种子缺陷是指种子存在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存在缺陷的种子称作缺陷种子。农作物是经过长期自然进化、人工驯化形成的适应人类某种需要的特殊植物。农作物品种是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随着转基因育种、辐射育种的发展,以及药剂处理、生物处理等种子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就有可能存在上述危险或者潜在风险的种子;此类种子就属缺陷种子。

1.4缺点种子的概念和范围

缺点种子来源于"缺点品种"。缺点品种是指审定通过的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不宜在生产上继续使用的品种。缺点品种产生的种子称作缺点种子。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和品种自身的变异,审定通过的品种就会出现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产生缺点种子。

2.各种子质量问题之间的区别

2.1判定标准不同

判断种子质量合格的标准是已发布的种子质量国家或行业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当事人的约定。判断种子存在瑕疵的标准是种子不具备通常的或约定的使用性能。判断种子存在缺陷的标准是种子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判断种子存在缺点的标准是审定通过的品种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

2.2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不同

2.2.1种子质量不合格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

在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没有过错的情况下,由其预先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赔偿责任,是一种替代责任;其承担替代责任后享有向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追偿权;最终责任的承担者是有过错的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法律之所以规定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预先承担责任,目的在于对种子使用者利益的优先保护。

2.2.2种子瑕疵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

因种子瑕疵造成种子使用者损失的,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赔偿责任。责任性质为种子出售者就种子的使用性能或其它性状对买受者承担的默示或明示的担保责任,它属于违约责任范畴,是一种过错责任。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如在出售种子时已就种子瑕疵明确告知的,免其责任。责任形式为更换、退货或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因种子缺陷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人身或他人财产造成损害的,由转基因品种的培育人、审定人或药剂处理种子的生产者、种子经营者向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

2.2.3 种子质量不合格产生的原因

涉及的有关民事责任,因损害事实发生而产生。涉及的有关行政责任,以生产或经营不合格种子而产生,与是否造成损害结果无联系。涉及的有关刑事责任,以销售金额五万元为起点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以使生产遭受二万元损失为起点构成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种子缺陷责任和种子瑕疵责任只能在损害或违约的事实发生后产生。种子缺点责任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缺点时产生审定人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在造成损失时产生培育人和审定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3.判定不同质量问题种子的依据和方法

3.1判定质量不合格种子的依据和方法

判定种子质量不合格和处理不合格种子案件,依据种子法律法规,如种子法、种子质量标准、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由国务院农业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等。根据种子经营者提供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审定公告、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试验验证依据、种子标签等,依据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等进行检查判定。

3.2判定瑕疵种子的依据和方法

判定瑕疵种子的依据是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判定方法是由田间现场所在地种子管理机构组织农业专家组成专家组,依据《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实行田间现场鉴定,确定事故原因和造成损失的程度。

3.3判定种子缺陷的依据和方法

判定转基因品种缺陷的依据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判定方法是由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进行评价。判定药剂处理种子缺陷的依据是《民法通则》;判定方法是由种子事故处理机构委托鉴定机构对缺陷种子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系和造成损失的程度进行鉴定。

3.4判定种子缺点的依据和方法

3.4.1判定主要农作物种子缺点的依据是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如《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缺点品种由品审委员审核公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停止生产、经营、推广缺点品种。

3.4.2判定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缺点的依据是《农业技术推广法》。判定方法是由田间现场所在地种子管理机构依据《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实行田间现场鉴定,确定不适合农业生产需要或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和造成损失的程度。

4.种子质量问题之间的联系

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4

1 种子市场中的主要问题

1.1 标签标注方面:

无栽培技术。特征特性不全, 尤其是抗病性不标注, 适宜种植区域夸大, 多号并存。品种性状描述不详细, 适宜种植区域标注不全面。种子质量标准仍执行GB4404·1-1996。

1.2 经营证书及经营档案:

有的代销店未备案就销售, 有的品种未审定也被备案, 有的县备案不及时, 至今备案书还未到店主手里。未按规定制作、保存种子经营档案, 标签残缺、不清、涂改, 超委托范围或再次委托代销, 未向种子使用者提供必要服务 (简要性状、栽培技术要点等) ;法人变更不及时更换证照。超备案范围销售。对流动售种的管理各地不一。

1.3 未审先推:

审定编号为“示范用种”, 特审品种跨地种植。科研部门办的种子企业难管理, 知名育种人育成的品种难管理。

1.4 拆包销售:

有的品种包装量过大, 不适合生产需要, 只得拆包销售。

2 改进措施建议

2.1 加强对农作物种子标签的认识。

种子标签真实制度是《种子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制度。种子标签真实制度是由种子生产经营者对生产销售的种子的有关规定要求得到满足真实的声明或承诺。种子标签实质上是种子行政许可、行政管理、行政处罚证据的载体, 也是种子质量民事纠纷解决的证据之一。为了规范农作物种子标签的标注、制作与使用行为, 指导企业正确标注农作物种子标签, 明示质量信息, 明确质量责任, 加强监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年7月12日发布了国家标准《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GB20464-2006) , 此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营的农作物商品种子。

2.2 规范制作农作物种子标签。

《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规定, 应直接印制在包装物表面或者制成印刷品固定在包装物外面的项目应全部标出。为了不与经营规定冲突, 少使用内标签, 因为小包装种子不允许拆包销售, 无法查验内标签。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编号、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也应当直接印制在包装物表面或者制成印刷品固定在包装物外面。

2.3 加强对经销户的培训工作。

经销种子应当具备最基本的知识, 如主要农作物品种应当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和其适宜种植区域, 在云南省经营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只能是国家审定含云南省、云南省审定和本州市特审的;再如:种子质量国家标准中的四项指标值及其使用, 遇到标注值低的就不会进货了。

2.4 规范经销户备案登记工作。

种子质量问题论 篇5

2.2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不同。

2.2.1种子质量不合格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依据《种子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因种子质量不合格造成种子使用者损失的,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其责任性质为过错责任。在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没有过错的情况下,由其预先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赔偿责任,是一种替代责任;其承担替代责任后享有向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追偿权;最终责任的承担者是有过错的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法律之所以规定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预先承担责任,目的在于对种子使用者利益的优先保护。种子使用者享有的向出售种子的经营者的“赔偿权”,与出售种子的经营者享有的向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追偿权”,权利主体和权利性质均不同。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应向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承担追偿责任,不等于应和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共同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实践中,要求种子生产者、其他经营者和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共同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做法,混淆了“赔偿权”与“追偿权”的界限。依据《种子法》第四十一条、第五十九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和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种子质量不合格的责任形式是综合的,既包括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责任,又包括发生在非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2.2.2种子瑕疵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因种子瑕疵造成种子使用者损失的,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赔偿责任。责任性质为种子出售者就种子的使用性能或其它性状对买受者承担的默示或明示的担保责任,它属于违约责任范畴,是一种过错责任。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如在出售种子时已就种子瑕疵明确告知的,免其责任。责任形式为更换、退货或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2.3种子缺陷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因种子缺陷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人身或他人财产造成损害的,由转基因品种的培育人、审定人或药剂处理种子的生产者、种子经营者向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责任性质为产品责任,是一种严格的无过错的特殊侵权责任;即无论培育人或生产者和种子经营者是否有过错,只有因种子缺陷造成损害,都必须赔偿。责任形式为连带赔偿民事责任。

2.2.4种子缺点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审定通过的农作物品种造成损失的,由培育人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培育人通过品种权许可或种子生产、经营、推广享受了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根据对等原则,其有义务承担因品种推广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审定人(即承担品种试验的单位和从事品种试验、审定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承担行政责任;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3责任产生的原因不同。种子质量不合格涉及的有关民事责任,因损害事实发生而产生。涉及的有关行政责任,以生产或经营不合格种子而产生,与是否造成损害结果无联系。涉及的有关刑事责任,以销售金额五万元为起点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以使生产遭受二万元损失为起点构成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种子缺陷责任和种子瑕疵责任只能在损害或违约的事实发生后产生。种子缺点责任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缺点时产生审定人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在造成损失时产生培育人和审定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3判定不同质量问题种子的依据和方法。

3.1判定质量不合格种子的依据和方法。判定种子质量不合格和处理不合格种子案件,依据种子法律法规,如种子法、种子质量标准、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由国务院农业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等。判定种子质量不合格的方法,一是委托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的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按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对种子质量进行检验,依据法定或约定(包括标注)的种子质量标准进行判定;二是由种子管理机构或种子纠纷处理机构根据种子经营者提供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审定公告、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试验验证依据、种子标签等,依据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等进行检查判定。

3.2判定瑕疵种子的依据和方法。判定瑕疵种子的依据是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判定方法是由田间现场所在地种子管理机构组织农业专家组成专家组,依据《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实行田间现场鉴定,确定事故原因和造成损失的程度。

3.3判定种子缺陷的依据和方法。判定转基因品种缺陷的依据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判定方法是由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进行评价。判定药剂处理种子缺陷的依据是《民法通则》;判定方法是由种子事故处理机构委托鉴定机构对缺陷种子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系和造成损失的程度进行鉴定。

3.4判定种子缺点的依据和方法。

3.4.1判定主要农作物种子缺点的依据是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如《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缺点品种由品审委员审核公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停止生产、经营、推广缺点品种。

种子质量存在问题 篇6

1 当前种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种子管理工作缺乏办公经费

目前,我省市、县具有种子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开支虽然是全额拨款,列入财政预算,但由于只是人头工资,缺乏行政管理办公费用,给种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很大难度,特别是组织新品种试验示范、宣传推广、种子质量监督等难以为继;此外,种子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与公务员差距较大,也影响了他们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1.2 种子执法管理不到位

《种子法》实施以来,种子市场依然不是很规范。销售未经审定的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现象时有发生,既不利于统一生产管理,还容易引发种子质量问题;个体经营户无证生产、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销售无包装、标识不全的种子和采取假包装侵权的行为较多,制假窝点难发现,执法难度较大,给农业生产带来隐患。此外,个体经营户在种子生产、经营档案的建立上也存在不规范的情况。

2 开展种子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充分认识种子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做好种子管理工作,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合理调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一是加强种子管理,不断提高种子品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效益的需要。二是加强种子管理,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行为,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的需要。三是切实加强种子管理,是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的需要。

2.2 切实保障种子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种子管理是一项集行政、技术于一体的工作,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管理类型的职能部门。根据《种子法》及《河南省实施(种子法)办法》,明确了种子管理的行政属性,这有利于强化管理职能,有利于各级管理机构正确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有利于加快种子产业的壮大和发展,这对促进新品种选育、推广,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加强种子的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的核发。这是严把市场关的基础和前提,必须规范程序,公开公正,严格审核。

二是狠抓种子质量管理。种子质量是确保农业效益、农民增收的关键。要让农民买到放心种,需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抓好生产环节,从源头上防止劣质种子和不合格种子。二是抓好加工、贮藏环节。单收、单打、分品种贮藏。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加工率要达到100%,包装率达到100%。三是抓好市场销售环节。对市场上销售的种子进行抽检,查处假冒伪劣种子,防止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三是严格规范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坚持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彻底杜绝乱引、乱繁、乱推现象。

对委托代销种子存在问题的思考 篇7

委托代销种子以其销售环节单一、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 占领了种子市场大部分份额。实践表明, 委托代销网络的延伸, 既给农民购种提供了便捷条件, 又扩大了种子销量, 为种子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现结合笔者工作实际, 谈一些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委托代销种子存在的问题

1.1 委托方存在的问题

(1) 超主体资质权限委托。 未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者开展委托, 或者不具备某种农作物种子经营资质的种子企业进行超作物种类委托。

(2) 委托代销行为不规范。 无种子委托销售协议或委托销售协议书管理混乱, 让代销商有机可乘。

(3) 不择地区生态条件, 盲目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 片面追求局部利益。

(4) 个别种子企业经营应审定未审定、应登记未登记或无授权保护品种, 经营风险大, 企业信誉差。

1.2 代销方存在的问题

(1) 代销商主体资格无法律界定。 代销商有农民、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户和农资经营户等, 这些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四无”现象严重, 即无固定经营场所、无专业技术、 无稳定资金保障和无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

(2) 代销商集多家委托于一身, 无法监管种子质量, 质量纠纷责任不清。

(3) 采取不正当竞争, 跨地区恶意窜货, 获取非正当利润。

(4) 未按规定建立种子经营档案。

(5) 变相实施再委托, 开展多级委托代销业务。

(6) 假借委托代销品牌种子、畅销种子之机, 兜售非委托代销品种, 鱼目混珠。

1.3 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种子法 》中没有对委托代销种子的经营者作出具体要求, 在实际监管中缺乏管理依据。

2 委托代销种子工作建议

2.1 严格筛选种子代销商并加强监管

2.1.1 严格筛选代销主体

农作物种子委托代销业务的成败, 选择代销商是关键。 一个合格的代销商, 必须具备遵纪守法、合作诚意、热爱种业、思想健康等优良品质, 具备一定的种子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代销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及承担民事责任和服务农民的能力;同时, 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

2.1.2 加强对代销商的监管

代销商人员参差不一, 有经营百货的, 有经营肥料的, 专门经营农资的人员则相对较少, 这些人员中有一大部分是看中经营种子的利润, 很少考虑售后服务。 因此, 种子企业要走近代销商, 进行跟踪检查指导, 优胜劣汰, 建立信誉度高、影响力强、知名度广的营销体系。

2.1.3 强化业务培训

一是定期对营销人员开展岗位培训, 使种子销售人员守法经营、诚信经营, 并树立服务意识。二是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根据代理区域和主推作物品种的不同, 应采取分批轮训的方式举办技术讲座, 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代销商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不断适应新技术、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三是开展现场指导培训。通过组织观摩试验、示范基地, 邀请典型种植农户和代销商介绍经验等活动, 搭建沟通平台, 指导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 实施良种良法配套工程, 达到品种增产增收目的。

2.2 加强自身建设, 依法开展委托代销

2.2.1 规范委托代销行为

一是按规定签订规范的种子委托销售协议书。 为进一步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必须与代销商签订合法代销协议, 杜绝口头协议和非正规协议, 防止代销商超代销协议范围经营农作物种子。二是定期巡回检查。防止代销商再次委托代销种子或借机销售非委托代销品种, 扰乱市场秩序。 三是及时备案。 签订委托销售协议书后, 督促代销商凭协议书到种子经营所在地的种子管理部门备案, 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种子企业向外地委托代销种子的, 可以向接受委托方所在县区的种子管理单位以信函的方式告知所委托销售情况, 便于监督管理。

2.2.2 建立健全经营档案

种子经营档案是分作物、 分品种序时反映种子购、销、存、运、储、检的明细账, 体现种子经营全貌。 代销商必须建立健全种子经营档案, 并依据种子经营发货票序时登记, 明晰种子来龙去脉。 对同一作物、同一品种、不同来源的农作物种子, 应分别建立种子经营档案, 不得混合登记, 防止因种子质量等问题造成农业生产损失, 影响种子企业声誉。

2.2.3 重视新优品种引进推广

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不仅能为种子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也为服务“三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充分发挥新品种的优势作用, 让农民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 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应严把“四个关口”:一是品种审定、登记、备案关。 应审定未审定、应登记未登记、应备案未备案的农作物种子, 不得提前进入流通环节, 防止给农业生产带来潜在危机。二是品种保护关。自觉维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 杜绝侵权经营和假冒授权品种。三是品种适宜关。根据代理区域环境及生态条件, 划区分片因地制宜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凡新审定、登记、备案的品种, 应掌握适宜的推广速度, 并遵循示范、推广的原则, 减少种植风险。 四是售后服务关。 开通技术咨询服务热线, 设立电子网络平台, 委派专家现场帮教指导, 零距离接触代销商和种子用户, 倾听反馈意见, 做好售前宣传、售后服务工作, 帮助代销商解决实际问题, 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 使其在种子经营、使用过程中获取最大效益。

2.2.4 保障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是种子企业的生命线, 现代企业竞争中质量是根本保证。 没有过硬的种子质量, 就会在竞争中失去市场、丢掉用户。 因此, 种企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严格种子质量标准和种子检验制度, 规范使用种子包装、标签。 不同区域的代销商代理同一作物、 同一品种, 种企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 在种子包装、标签等方面严格区别, 防止代销商只追求局部利益, 恶意窜货, 违背市场运作规则。如果出现种子质量问题属委托方责任的, 在代销商予以赔偿后应主动理赔代销商损失, 避免推诿责任发生经济纠纷, 损害消费者利益, 降低企业信誉。

3 制定配套制度, 促进种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谈林木种子质量问题 篇8

1 各种种子质量问题的概念与范围

1.1 不合格种子

种子质量不合格,是指种子质量不符合法律法规,或不符合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或不符合标签标注指标、合同要求。这种种子称作不合格种子。包括:一是假种子和劣种子;二是应审定而未审定通过的种子和违法引种以及为境外制种、引种试验的收获物在国内销售的种子;三是无标签或标签内容不符合《种子法》规定以及伪造、涂改标签或者试验、检验数据的种子;四是不符合包装标准的种子;五是不符合贮藏标准的种子;六是不符合标签标注指标、合同要求的种子。

1.2 瑕疵种子

种子存在瑕疵是指种子不具有通常的使用性能或不符合品种说明,这种种子称作瑕疵种子。包括:一是活力瑕疵的种子;二是种性瑕疵的种子;三是性状瑕疵的种子;四是栽培瑕疵的种子;五是使用瑕疵的种子;六是作用瑕疵的种子。

1.3 缺陷种子

种子缺陷是指种子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或存在潜在风险,这种种子称作缺陷种子。林木种子是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随着转基因育种、辐射育种的发展,以及药剂处理、生物处理等种子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可能存在上述危险或者潜在风险的种子,此类种子就属缺陷种子。

1.4 缺点种子

缺点种子来源于缺点品种。缺点品种是指审定通过的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不宜在生产上继续使用,这种种子称作缺点种子。随着林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和品种自身的变异,审定通过的品种就会出现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产生缺点种子。

2 各种种子质量问题之间的区别

2.1 判定标准不同

判断种子质量合格的标准是已发布的种子质量国家或行业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当事人的约定。判断种子存在瑕疵的标准是种子不具备通常的或约定的使用性能。判断种子存在缺陷的标准是种子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判断种子存在缺点的标准是审定通过的品种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

2.2 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不同

一是种子质量不合格。依据《种子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因种子质量不合格造成种子使用者损失的,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其责任性质为过错责任。二是种子瑕疵。因种子瑕疵造成种子使用者损失的,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赔偿责任。责任性质为种子出售者就种子的使用性能或其他性状对买受者承担的默示或明示的担保责任,它属于违约责任范畴,是一种过错责任。三是种子缺陷。因种子缺陷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人身或他人财产造成损害的,由转基因品种的培育人、审定人或药剂处理种子的生产者、种子经营者向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责任性质为产品责任,是一种严格的无过错的特殊侵权责任。责任形式为连带赔偿民事责任。四是种子缺点。审定通过的农作物品种造成损失的,由培育人承担赔偿责任。

2.3 责任产生的原因不同

种子质量不合格涉及的有关民事责任,因损害事实发生而产生。涉及的有关行政责任,以生产或经营不合格种子而产生,与是否造成损害结果无联系。涉及的有关刑事责任,以销售金额5万元为起点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以使生产遭受2万元损失为起点构成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种子缺陷责任和种子瑕疵责任只能在损害或违约的事实发生后产生。种子缺点责任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缺点时产生审定人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在造成损失时产生培育人和审定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3 判定质量问题种子的依据与方法

3.1 质量不合格种子

判定种子质量不合格和处理不合格种子案件,依据种子法律法规,如种子法、种子质量标准、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等。判定种子质量不合格的方法,一是委托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的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按照林木种子检验规程对种子质量进行检验,依据法定或约定(包括标注)的种子质量标准进行判定;二是由种子管理机构或种子纠纷处理机构根据种子经营者提供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审定公告、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试验验证依据、种子标签等,依据林木种子标签通则等进行检查判定。

3.2 瑕疵种子

判定瑕疵种子的依据是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判定方法是由田间现场所在地种子管理机构组织农业专家组成专家组,依据《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实行田间现场鉴定,确定事故原因和造成损失的程度,在林业上可借鉴农业行业的做法。

3.3 种子缺陷

判定转基因品种缺陷的依据是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判定方法是由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进行评价。

4 各种种子质量问题之间的联系

种子质量虽符合法定或约定的标准即合格,但仍可能存在某种缺陷、瑕疵或缺点。因为不但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会受到当事人认识水平的限制,国家制定的有关种子质量标准也会受到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难免出现虽种子质量符合标准却存在瑕疵、缺陷或缺点等质量问题。法律不可能对每种种子的各种性状都指标化、标准化。如果法律和合同没有规定某种子的质量标准,某种子就不存在所谓质量不合格问题,但仍可能存在瑕疵、缺陷或缺点等质量问题。例如,2006年多吧地区种植的沙棘种子,播前经检发芽率符合国家标准,但播后出苗率极低或出苗后长不成植株,该批种子就属于不具备正常出苗、生长和发育性能的瑕疵种子。不能因为我国没有制定种子活力标准,无法判定该批种子为不合格种子,就否定其种子存在瑕疵。

参考文献

[1]李秀文.简述林木种子的质量监督[J].河北林业, 2008 (5) :18.

[2]吕晓红, 杜欣勇.浅论提高林木种子质量的问题[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 (1) :26-27.

[3]郑天汉.主要林木种子质量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 2004 (1) :71-75.

县级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 篇9

1县级种子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后, 种子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四化一供”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格准入;由过去的县级国营种子公司垄断经营转变为统一开放的大市场;由过去单一国有资本转变为国营民营兼有投资主体多元化;由过去几个主导品种变为现在上百个品种等诸多变化, 给种子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 目前种子市场普遍存在“未审先推”屡禁不止、“旧瓶装新酒”的手段制假售假现象时有发生、标签不规范、经营档案不健全、种子管理机构经费保障差及手段落后等问题, 导致种子市场监管乏力。

通过最近几年的管理经验总结, 笔者认为县级种子市场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种子经营从业者人员多, 素质参差不齐。仅宣汉县而言, 最高峰从业人员近千人, 现在已基本稳定。据统计, 2013年7月宣汉县种子门店314个, 从业人员460人, 高中文化152人, 初中及以下308人。二是品种混乱, 扰乱市场经营秩序。一些经营业主不遵纪守法, 不讲行业行规, 不讲职业道德, 唯利是图, 投机钻营, 恶意炒作品种和价格。三是经营的品种生育期长, 导致减产或影响生产茬口。在经营销售过程中, 不向群众宣传、说明品种特性, 乱搭配品种, 引进不适宜生态区域生育进程品种, 海拔1 000 m以上高山区种植生育期过长的品种严重减产, 甚至颗粒无收;低山区种植生育期长的品种影响秋季生产或来年小春种植茬口, 阻碍了推广现代农业的“吨粮五千元”或“千斤粮万元钱”高产高效模式。四是质量检测手段落后, 造成发现问题不及时。县级种子质检部门只能检测种子的水分净度发芽率, 不能检测种子的真实性, 就不能及时判断种子的品种真假, 造成真品种被假品种败坏声誉, 严重影响优秀品种的推广使用。五是县域幅员宽, 管理难度大。宣汉县是人口和农业大县, 种子管理部门人员年龄均在40岁以上, 知识老化, 宣汉县又是国家级贫困县, 财力差, 资金短缺;另外宣汉县常年使用水稻、玉米品种分别在150个左右, 是《种子法》出台前的10多倍, 而且种子管理对象分布分散, 种子经营者的基础也差, 这些都增加了管理难度。

2县级种子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

县级种子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以建立“竞争有序、管理规范、监控有效、保障有力的公平种子市场和监管长效机制, 实现广大用种者使用合格放心种为目标”的思路, 结合当地种子管理部门、地理状况等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确立管理具体对策和办法。

(1) 加大种子法律法规宣传。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省人大颁布了《四川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 农业部也颁布了《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 都是为了规范种子选育、生产、使用管理者的行为。可通过召开种子技术培训会、与电视广播媒体联合制作专题节目、致农民朋友公开信等形式, 宣传讲解种子法律法规和种子知识, 使种子生产、经营者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使之知法守法;使广大农民朋友懂法, 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宣传种子法律法规, 形成全社会知晓、参与支持种子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2) 严格把好种子生产准入关。按属地管理要求, 县级种子管理部门对进入本县境内生产种子的企业办理生产许可证的审查, 坚决取缔无证生产行为, 对已发证企业应重点检查生产的品种、地点、制种隔离区和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等。宣汉县在2007年就出台了《宣汉县种子生产管理工作意见》, 明确要求凡进入宣汉县开展种子生产的企业, 要接收业务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实地考察、资质的严格审查;对取得资质的种子企业在生产种子前, 要将规划的种子生产面积预计收储量按上年价额的40%种子款打在当地信用社单独存放, 乡政府留密码、企业拿存单, 在当年底无任何事故后, 退给企业。通过这几年实施, 达到了种子生产农户、种子企业、各级政府都满意的效果, 确保了农户增收、企业增效, 政府有实绩。

(3) 坚持开展种子经营技术培训及备案。县级种子管理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种子经营技术培训和常年开展经营备案登记工作, 制定培训计划和种子销售备案登记制度, 要求全县种子经营者销售到本区域的主要农作物种子都要进行登记备案。一是根据四川省种子管理条例的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 向物价等部门申报, 得到正规批示后, 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和种子管理专业人员讲授农业技术、种子管理规定知识, 组织种子经营者培训。二是根据《种子法》、《种子条例》规定, 除在种子管理中登记品种外, 种子经营者每年要按时提供营业执照、本人身份证, 经营品种目录、数量, 生产经营的公司名称到县政府政务中心进行备案登记。

(4) 务实做好主推品种示范筛选。为解决“品种布局难”、“好品种推广慢”、“农民购种选择难”、“经销商乱宣传”等问题, 应做好每年主推品种示范筛选, 引导农民选准优良品种, 这是县级种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每年由种子管理部门向种子经营单位广泛征集展示品种, 选择合适的区域、规范种植、精心管理。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主导品种筛选标准, 邀请种子、植保、农技专家到试验田间筛选品种, 同时结合全县示范农户反映情况, 从中筛选适合本区域种植的主推品种。通过这些办法, 有力推动和引导农民选购高产、优质良种。

(5) 着力提升种子质量检测能力。县级种子质量检测体系的检测能力, 影响着种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改善县级种子质量监管的条件, 使其能够适应对县域范围内所生产和经营的主要农作物种子进行有效监管, 最大限度地减少假劣种子给农业生产用种带来隐患, 从源头上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除种子管理部门积极争取创造条件外, 国家应加大县级种子质量检测设备的投入, 健全种子水分、净度、发芽率、真实性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使之能适应种子市场的需要。

(6) 严厉打击种子经营虚假宣传。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特别是目前在家种田的人员大多出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文化程度低, 无法甄别种子销售的虚假宣传。宣汉县为了避免种子经营的宣传误导消费的农民朋友, 一是与广播电视部门联合, 对种子宣传广告中品种的名称、特征特性是否真实、是否有夸大宣传等进行严格审查。二是在种子管理中检查包装、门市广告的品种名称、特征特性是否与该品种的审定内容一致, 否则应按照种子法律法规进行严格查处。

种子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1 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

1.1 市场上经营的部分种子未达到国家标准

经对石屏县种子市场抽查检验,均存在部分种子质量未达到国家标准的情况,其中种子发芽率未达国标要求的问题尤为突出。发芽率未达国标要求的种子2008年占2.1%,2009年占3.6%,呈现上升趋势。

1.2 同一种子经营者同时接受多家种业公司的委托

石屏县种子市场普遍存在1个代销户同时接受多家种业公司的委托经营“两杂”种子的现象。据调查,有1户种子经营者共经销着15家种子生产经销企业委托的“两杂”种子,共34个品种。主要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对经销商接受委托的公司、作物种类和品种类别未加以限制,但种子管理部门对种子经销户办理备案手续要求提供下述材料:加盖红章的企业委托书,并附复印件1份;加盖种子经营企业印章的《种子经营许可证》复印件1份;委托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1份;代销户的营业执照复印件1份;代销的品种(含作物、品种名称、审定编号、委托公司、计划代销数量)清单;植物检疫证书;种子质量检验证明(种子质量合格证);种子购销合同(协议)。同时,要求备案的品种必须是经过国审或滇审,其他省审品种需涵盖云南并经1个生长周期以上的试种,适合推广的品种或滇特(红河)审定推广的品种。以上规定均没有对种子经销户的代销公司、数量、作物种类、品种数量加以限制,故导致1个种子代销者同时接受多家种业公司委托而经销多家种业公司种子的现象。在种子销售过程中,常出现受委托经营者将A公司的种子开成B公司的销售凭证,形成证据不清,一旦出现种子质量事故,给调查取证和索赔带来难度。

1.3 有的种子经销户存侥幸心理

由于侥幸心理的存在,有的种子经销户受利益的驱使,销售国家审定或省审定未涵盖云南适种生态区域的杂交种子,给农业生产和农民造成损失。如2008年,石屏县部分种子经销商销售国审或省审未涵盖石屏适种生态区域的品种8个,其中销售量最大的冈优188品种,销售数量1 720.0kg,栽种面积130.45hm2,经验收平均单产仅3 549.0kg/hm2,平均减产5 170.5kg/hm2,给农业生产和农民带来较大损失,而农民的理赔追回损失工作难度很大。

1.4 无证照销售查而不绝

有的经销户本身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但就自己村子大、面积广、杂交种子需求量大、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差等特点,在不办理任何证照的情况下,采取乱引、乱调、乱进,低进、低售等诱惑手段,将不适宜本生态区域种植的品种种子销售给不明真相的农民。种后造成损失时,由于不懂法和碍于人际关系,难以维权,自认倒霉现象时有存在。

1.5 有的品种标签不全,标识不清

在检查种子市场过程中发现,有的品种小标签上标注不全,许多种子标签上缺“品种审定编号”;有的种子标签上缺“产地”;有的种子标签上缺“生产年月”;有的种子包装上只有警示标志和红色有毒字样,而未标明药剂名称、有效成分及含量;有的生产年、月、检疫证号等标识不清。由于有的品种标签不全、标识不清,给用种户选种、购种带来较大难度。

1.6 种子管理经费和业务骨干紧缺

在种子市场管理中,一是没有种子市场管理工作经费,种子管理人员不能经常深入种子市场查验和指导,造成部分不合格种子上市销售,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二是没有种子质量检验仪器配备经费,必要的种子质量检验仪器设备不能及时配置购齐,给种子质量检验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三是种子质量检验仪器设备不足,种子质量检验员不能及时检验出市场销售的种子质量好坏,难以杜绝不合格种子上市销售。

另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编制压缩,基层种子市场管理人力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之种子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对种子法律法规认识不够全面,在具体工作时难以妥善解决问题,容易导致不法商贩钻空子,给种子市场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2 种子市场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种子管理队伍肩负着辖区内的种子管理工作。种子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由于种子管理工作专业性、政策性强,必须在稳定种子管理队伍的同时,加强对种子管理人员法律法规知识、执法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将种子执法人员培训、锻炼成既懂法律,又精通业务;既讲原则,又能准确执法;既能秉公办事,又不误伤经营者的复合型人才。

2.2 加强对种子经营者的业务培训

目前市场上的种子经营者都经过培训,并持有种子经营上岗证,但多数经营者是以盈利为目的,且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较低。因此,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对经营者进行培训,即种子销售前对种子个体经营者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守法经营和基本农技知识,要求种子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种子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经营种子。不符合《种子法》规定经销的种子坚决不予销售推广,除按要求备案登记才能销售外,还应向购种农户开好种子质量保证单,建立健全种子经销档案,并对自己所经营的种子标签内容负责,逐步扭转纯粹为盈利而经营种子的不良观念。农技知识包括标签、标识是否齐全;早、中、晚品种的区域适应性;种子浸种消毒和催芽处理技术、栽培技术等。并要求经营者对自己所销售的种子要有一定程度的售后跟踪服务。

2.3 广泛宣传,提高种子使用者的素质

利用各种宣传手段,特别是在“走近三农”活动中,普及种子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种子使用者的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让广大用种户懂得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如何识别真假种子,如何识别守法经营和违法经营,掌握种子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正确购买种子,教育农户在购买种子时,要查看经营者的证照是否齐全;购买种子后,要将包装袋、信誉卡和发票等依据保存好,逐步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根除不法分子生存的空间,使制售假劣经营者没有立足之地,从根本上杜绝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2.4 加强多家委托管理

为避免多家种业企业委托带来的混乱,在种子市场管理过程中,应加强事前监管,尽量减少多家种业企业委托的现象,建议同一经营者只能接受1~2家种业公司的委托;2家种业公司委托的,要求经营者做到:2家种业公司的每批种子都必须分开堆放,有效凭证和经营档案的建立必须各家种业公司严格分开,使2家种业公司的种子及档案清楚明晰。

2.5 严格品种管理

未经审定或审定不涵盖云南或不适宜本生态区域种植的品种坚决不予销售、推广。石屏是杂交稻品种推广栽种的次适宜生态区域,由于大面积栽种杂交稻的生态区域海拔较高(1 400~1 450m),气温相对偏低,年均日平均气温约17.8℃,如推广栽种适应性稍差的杂交水稻品种,往往会因幼穗分化期、抽穗期、扬花期的低温出现而造成结实率低,空秕率高,从而导致大幅度减产,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必须实行新品种试种制度,试种制度必须按《省农业厅关于执行新品种试种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进行,确保引进推广的新品种能适应本地区的生态类型。

2.6 加强种子质检设备建设,严格种子质量监管

不合格种子的使用会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县级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肩负着本县种子质量的监督检验和裁定种子是否能够应用于生产的重任。由于经费紧缺,目前县级种子质量机构的检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残缺不全,长期得不到改善,严重影响种子质量检验工作的开展,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足够的经费,建设种子查验设施,购全种子质量检验所需的议器设备,以适应种子形势的发展,促进种子质量的提高。严格种子质量管理,一是加强对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检疫、贮藏、经营等环节的监管;二是加强对种子市场抽查检验,杜绝不合格的种子流入市场;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对无证生产、经销假劣种子的经营者要依法从严处理;四是实行召回制度,在种子市场抽查检验中,发现有缺陷的种子要实行召回制度,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2.7 严格种子标签管理

种子标签代表该包种子名称、产地、质量指标是否审定,是否经过药剂处理等内容,是使用者是否购买种子和维权的重要依据。针对目前市场部分种子标签不全、标识不清的问题,应严格种子标签的管理。标签标注的内容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三十五条和农业部2001年2月26日第49号令“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执行;同时,还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三十二条、三十五条的规定:种子经营者要向种子使用者提供种子的简要性状、主要栽培措施、使用条件的说明与有关咨询服务,并对种子质量负责等。凡是标签标注的内容不全者或标识不清者的种子,一律不准上市,否则按《种子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严肃处理。

2.8 健全种子管理机构,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财政预算经费,强化保障措施

为搞好种子市场管理,要补充人力,恢复县级种子管理站10~12人的编制,强化队伍建设;财政要预算工作经费,确保执法人员在本行政区域内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种子市场检查,以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加强种子市场监管,杜绝假劣种子上市,确保广大农民的利益免遭损失。

摘要:结合种子管理部门工作实际,总结了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种子市场管理对策,以期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上一篇:模糊多准则决策下一篇:新建地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