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乳腺肿块

2024-05-09

高频超声/乳腺肿块(精选十篇)

高频超声/乳腺肿块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组120病例系我院2009年5月-2010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 本组均为女性患者, 年龄25岁-76岁, 平均46.5岁。

使用仪器为PhilipsNeusoftFlying型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 线阵探头频率为12MHz~3MHz。

1.2 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 充分暴露两侧乳房, 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连续有序地扫查, 对四个象限、乳晕区及腋窝分别进行多切面扫查, 分析指标包括乳腺肿块的形态、边界、纵横比、有无微小钙化点、阻力指数、后场回声、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等。

2 结果

高频彩色超声检查共检出120例乳腺肿块, 经分析研究, 良性乳腺肿块的声像图特点为:1、形态边缘规则, 边界清、内部回声均匀、一般后方无声衰减, 有时可见侧方声影。CDFI特点:血流分级大多数为0-Ⅰ级, RI值<0.7。恶性乳腺肿块的声像图特点为:形态绝大多数不规则, 边缘粗糙, 内部回声不均匀, 可见微小钙化点, 可见后场衰减, CDFI特点:血流分级多为Ⅱ-Ⅲ级, RI值>0.7。

3 讨论

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是乳腺癌治疗的关键。超声诊断乳腺癌有几项重要的指标。 (1) 超声测量的肿块大小与临床触诊所及肿块大小的比值<1, 此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指标之一, 触诊所触及肿块的大小往往包括癌肿周围的炎性侵润和纤维组织增生。 (2) 大部分癌肿形态不规则, 边缘毛糙, 无包膜, 边界呈锯齿状、毛刺状或蟹足状, 少部分肿块边界清楚, 呈小分叶状边缘改变。肿块周围可见厚薄不均匀的高回声环, 即"恶性环", 是由于肿块周围结缔组织出现增生反应所致。 (3) 部分乳腺癌的纵横比值>1, 即"站立征", 这是由于肿瘤的生长脱离正常组织平面而导致前后径增大。 (4) CDFI血流信号按国际上认可的Adler半定量法分级为标准, 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的特点主要有:肿块内部血流信号多为Ⅱ-Ⅲ级;内部血管走行不规则, 粗细不一;部分肿块出现高速高阻型血流频谱, 可能与肿瘤细胞增殖过快, 侵润破坏微细血管或压迫周围组织导致血管扭曲、狭窄, 甚至出现血管闭塞, 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有关。部分肿块出现低速低阻型血流频谱可能与动静脉瘘形成有关[1]。 (5) 50%-55%的乳癌伴有微小钙化灶, 呈砂粒状分布, 这是乳癌的重要征象。高频超声能检测出比钼靶摄像更小的微钙化灶。 (6) 少部分乳癌超声不显示肿块, 仅表现为局部腺体增厚, 失去正常组织结构, 排列紊乱。在本次研究中即有一例, 超声仅发现于右乳外上象限腺体结构紊乱, CDFI示该区可见Ⅲ级血流信号, 血流粗细不一、颜色明亮, 血流RI>0.7, 经活检病理证实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这种类型的乳癌少见, 易被超声医师忽略。 (7) 癌肿后方回声可衰减、不衰减及增强, 当细胞恶变过程中产生的胶原纤维组织>75%时, 可见明显的回声衰减, 癌肿出血、坏死、液化时, 后方回声增强。 (8) 高频超声检查已经成为腋窝淋巴结首选的检查方法[2], 其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69%-90%。隐匿性乳癌在乳腺内无法发现肿块, 但能首先发现腋窝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转移癌的声像图特征有:淋巴结形态异常, 长径/短径≤2, 部分淋巴结边界不清;淋巴结皮质非均匀性增宽, 回声减低, 难以辨认淋巴结门, 可见淋巴结融合现象;CDFI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分布于淋巴结周边, 且血管走行不规则。

综上所述, 高频超声检查乳腺肿块, 对于肿瘤分期、手术术式的选择、预后估计及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还可用于对乳腺癌术后的随访, 观察放、化疗的疗效。作为超声医师, 我们要结合手术病理结果, 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彩超诊断的符合率。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肿块的各种声像学特征, 评价高频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重要价值。方法 观察120例乳腺肿块, 对比分析了乳腺癌与良性结节的声像图差异。结果 120例乳腺肿块均行手术或活检, 病理证实结果为, 恶性23例, 良性97例;其中无明显肿块以片状低回声区伴微钙化为主要表现者1例。乳腺癌与良性结节在肿块的形态、边界、纵横比值是否>1、微钙化点、恶性环、血流信号、阻力指数>0.7、峰值流速PSV>20cm/s,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其准确性为89.2%。结论 高频超声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符合率高, 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乳腺肿块,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

参考文献

[1]张蒂荣, 鲁树坤, 王双双, 等.乳腺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形态与病理对照研究.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4, 13 (6) :439-441.

乳腺肿块的高频超声及彩超检查等 篇2

康医生:

我近来无意间发现乳腺有一包块,触摸多后,稍有疼痛不适感,不知做何检查能诊断。

赵艳(河南)

赵艳读者:

乳腺常见的肿块可分为良性及恶性肿块。良性肿块可为乳腺增生、乳腺纤维腺瘤等,恶性肿块常为乳腺癌。乳腺良恶性肿块的生长及血供的方式不同,乳腺癌主要是弥漫性扩展和浸润性生长、出现微钙化灶,而良性肿块则相反。因此,肿块易于以一些形态学参数来评估,如肿块的形状、边缘、较高或较宽的生长、内部回声、均质性、有无衰减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和血供情况,而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则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方法,因为高频超声探头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在对乳腺、甲状腺、眼睛、腮腺等浅表器官的超声检查中可以得到十分丰富的解剖和病理细节,很小的病灶(如2-3毫米)均能显示。与乳腺x线检查相比,超声不但具有简便易行、无创、无射线、无损伤的特点,能显示更多解剖和病理细节,并能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肿块的血供情况,从而较好的判断肿块的良恶性,进一步估计其可能的病理性质。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康医生:

我儿子今年五岁,几天前固感冒发热在县医院诊治,发现心脏杂音,经胸部照片检查怀疑有先天性心脏病,房、宣间隔缺损。听说不用外科手术开力做封堵也可治愈房、室间隔缺损。请问,做何种检查可明确诊断?如确诊为房、室隔缺损,是否适合做封堵?

谢敏(湖北)

谢敏读者: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先天性心脏病可做出明确诊断,如为房、室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缺损部位、类型、大小和毗邻结构情况,进而确定是否适合做封堵术。

房、室间隔缺损均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均采用开胸的方法治疗,给患者带来较大韵痛。苦。近年来开展的介入性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疗效迅速,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我们的体会是,如果房间隔缺损的边缘都在5毫米以上,是很好的;适应证。如果靠近主动脉的一侧边缘<4毫米甚至缺损,但对侧要有足够的边缘一般都能成功。

如为室间隔缺损,室缺封堵术目前限于肌部和膜周部缺损,大小在14毫米之内,室缺的上缘距离主动脉瓣一般应大于1毫米,距离三尖瓣至少3毫米。封堵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封堵器的疗效。

慢性前列腺炎久治不愈怎么办

康医生:

六个月首我不慎染上慢性前列腺炎,用过许多消炎药,但仍觉下腹阴部胀痛,特别在劳累或饮酒后全加重,多次复查前列腺液,总有白细胞。为何该病久治不好,还有啥办法能治疗?

方强军(广州)

方强军读者:

前列腺炎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尿道口流白色分泌物,轻度尿频或灼痛,小腹、会阴、睾丸胀痛不适,腰骶部疼痛。具有发展缓慢,病情顽固,缠绵难愈,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此病久治不愈的原因在于:1.前列腺特殊的生理屏障致使血流量减少,有效药物浓度不足。2.细菌产生耐药性。3.忽略并发症(附睾、精囊炎,神经衰弱,免疫低下)的治疗。4.用药剂量不足或疗程不够。5.不注意性卫生和伴侣的治疗。

久治不愈的患者不用悲观、失望、焦虑,只要遵循以下方法,绝大多数都能治愈。1.一般治疗: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吃辛辣食品,长时间骑车、憋尿等;注意性卫生、节制情欲,适当温水坐浴。2.有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患者,可采取。受体阻滞剂,可以改善尿道高压及功能性尿梗阻,减少排尿时尿液在前列腺内返流的刺激。3.理疗按摩:前列腺多功能治疗仪,通过对前列腺的按摩、温热、磁化作用,促进血液循环,腺管排泄,炎症吸收。4.中药内服及直肠滴注:由于该病为湿毒瘀阻下焦,治疗原则急则清热解毒、利水化浊为主,缓则健脾补肾、益气养阴为主,并辅以通经活络,散瘀除积类药物治其并发症。这样对治疗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淋菌性尿道炎,非特异性尿道炎,附睾炎及盆腔 “炎充血皆有显著疗效,尤其对久治不愈产生耐药性的患者疗效极佳。同时还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使疾病不易复发。

康医生

血压偏高何原因造成

康医生:

我现年42岁,已患有三年的高血压病,血脂正常;虽吃不少的降压药后,每次量血压时,都出现收缩压120舒张压100或者时有收缩压130舒张压105左右。收缩压每次量都在正常范围内。但舒张压老是偏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呢?吃什么药才能把偏高的舒张压降下来?请康医生帮我解决这个难题。

陈山(广西)

陈山读者:

你的来信已收阅。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还需要了解你的一些情况。首先,你的高血压病要诊断明确,除了相关药物治疗外,还要注意到低盐饮食,要进行适当锻炼。其次,你现在服用什么降压药物,所服用的药物是否剂量合适,服用次数是否规则。最后,你的血压计是否每年进行定期检测,测量血压的方法是否正确。

虽然我以上所说并不能直接回答你的问题,但当你回答我的问题后,你的问答也就迎刃而解了。

康医生

丈夫阴茎大小与妻子性高潮有关吗

康医生:

我与妻子结婚两年,能进行正常性生活。但妻子最近无意中与单位姐妹们交流这方面的感受后告诉我,说她从未体验到性高潮。我怀疑这与自己阴茎大小有关,心中很苦闷,请问我谊怎么办?

师宵(太原)

师胄读者:

女性性高潮变化颇大,各人体会不一。但有一点须指出,即不是每一次性交均能达到性高潮。新婚夫妻缺乏性经验,双方处于探索、磨合状态,有时达不到性高潮不足为奇。

常态下阴茎长度不恒定,精神紧张、室温低下、身体过度疲劳等都会使阴茎短缩。另外,测量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成年男子阴茎大小相差不大,长度约为7厘米-9厘米,勃起时可增加一倍,直径可增加半倍。阴茎越小,勃起后增大比率,尤其是长度尤为明显。勃起时长度不足9厘米才算小阴茎。只要勃起后长度足以插入阴道并能射精,就是正常的。不知你是否经过测量,但根据你说能进行正常性生活,估计不可能是小阴茎。

真正的“小阴茎”可能影响生育和性生活,但临床上非常罕见,其诊断需全面采集病史,专科检查,测定性激素水平,不宜自我诊断。更不要将妻子缺乏性高潮轻易归咎于小阴茎。作爱时阴茎大小和阴道之间没有空隙;女性阴道敏感部位是外阴阴蒂、阴道前1/3、小阴唇,与阴茎大小关系不大。女性性满足、性高潮,除与男方阴茎勃起时的坚度、持续时间有关外,还与性知识、性观念和性心理有关。

专家认为,寻求性高潮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是,做爱前“制造气氛”,包括周围美好环境、性感图画、浪漫音乐、柔和灯光及双方感兴趣的性用品等。“性前嬉”,主要是双方互相抚摸对方身体,寻找敏感部位,可以激发性欲,诱发性高潮。

相信你们夫妻随着共同生活时间延长,会更加恩爱,互相更加了解,“夜半无人”时,一定会更加和谐,达到你妻子盼望的销魂摄魄境界。

康医生

孕期白带增多正常吗

康医生:

我今年27岁,婚后月经和白带都很正常。我现已怀孕在身,孕期的情况很好,但白带却比怀孕前增多了,而且有时像豆渣样,下身也有些发痒。出现这种情况正常吗?应该怎么办呢?

杨兴莉(福建)

杨兴莉读者:

妇女怀孕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使子宫及盆腔的血液供应增多,宫颈及阴道黏膜分泌的液体增多,因此孕妇可出现白带增多,白带呈黏性、透明、稀薄似蛋清样,无异味,这是正常现象。你怀孕后,却出现了异常白带,这表明感染了炎症,很大可能为滴虫、念珠菌(即霉菌)引起的阴道炎。

患滴虫性阴道炎时,阴道黏膜可见散在红色斑点,白带增多、稀薄、呈乳白色或黄色泡沫状,阴道口和外阴发痒,或有灼热感等。念珠菌在酸性环境中易于生长。孕妇特别容易患念珠菌性阴道炎,因为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高,阴道上皮细胞中的糖原量增多,在阴道杆菌的作用下,糖原变为乳酸,阴道酸度大大提高,有利于念珠菌的生长繁殖而引起炎症。患念珠菌性阴道炎时,白带稠厚、白色,像豆渣样或凝乳状;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红肿,糜烂或有表浅溃疡,表面附着白色膜状物。主要症状是外阴瘙痒、灼痛。两种阴道炎的诊断都比较简单,只需取白带检验一下,找到滴虫或念珠菌即可明确。治疗也都有特效药,但关键是要彻底,以防复发。尤其是患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孕妇,应力争在妊娠8个月之前治愈。因为母体阴道里如有这种念珠菌,分娩胎儿,在通过产道时很可能受到感染;而被念珠菌污染的乳房与乳头、哺乳用具、衣服、床单等等,则传染给新生儿的机会更多,是新生儿鹅口疮的主要感染源。因此,你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保障母子的健康。

高频超声在乳腺肿块中的诊断价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4月~2012年3月我院乳腺外科住院手术的59例乳腺肿块患者, 其中乳腺癌患者31例, 年龄27~87 (平均56.7) 岁;良性肿块28例35个, 年龄19~60 (平均38.3) 岁。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术后经病理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Pillips HD1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12MHz, 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 作双侧乳腺和双侧腋窝全面扫查。重点观察有无肿块, 确认肿块后仔细观察肿块的大小、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等情况。注意肿块的纵横比、边缘有无高回声晕、内部有无微小钙化灶以及后方回声是否衰减。彩色多普勒观察肿块内及周边血流分布情况, 调节取样框大小使其包括肿块及其周边10mm范围, 声束与血流夹角<60°, 测量肿块内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

2 结果

31例乳腺癌中28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2例浸润性小叶癌, 1例导管内癌。28例35个良性肿块, 23个纤维腺瘤, 5个导管内乳头状瘤, 5个囊肿, 2个乳腺脓肿。本组误诊4例, 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和1例乳腺脓肿误诊为乳腺癌, 2例乳腺癌误诊为纤维腺瘤。见附表及图1~3。

3 讨论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目前居女性癌症死亡率的首位[1], 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高频超声在鉴别良恶性实质性肿块上有较高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且具有安全、简便、无创、成本低、重复性强等优点, 已成为乳腺癌首选的检查方法[2]。乳腺疾病检查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有无肿块, 这不仅需要有性能良好的超声诊断仪和较高的业务水平, 更重要的是检查必须认真、仔细、全面, 注意乳头后方及腺体边缘也不能遗漏[3]。笔者认为应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必要时可在超声检查前徒手触摸乳房, 对肿块的大小、形状、硬度做大致了解, 然后再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有序扫查。

一般恶性肿瘤内部血流信号较多, 血管分布杂乱, 且粗细不均, 走形扭曲。呈高阻力型动脉血流频谱, 多数RI>0.70。良性肿块彩色多普勒显示包膜状血流信号, 有时内部见纤细、规则的血流信号, 呈低阻力型动脉频谱, 绝大多数RI<0.70。本文中恶性组26例可检测到血流信号, 血流一般为粗大、扭曲, 占83.8%;良性组16个可检测到血流信号, 血流均纤细、规则, 占45.6%。故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对良恶性肿块的鉴别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组病例乳腺癌组有11例见2~5枚腋窝淋巴结显示, 而病理检出7~10枚, 其中仅3例见1~3枚淋巴结有转移, 仅占恶性组的9.7%。良性肿块组有5例见淋巴结显示。超声发现的淋巴结肿大数量明显低于病理检出的数量, 且在早期淋巴结有癌转移细胞但还未致淋巴结肿大及淋巴门结构破坏时超声难以诊断, 说明超声在检查淋巴结转移方面还具有局限性, 有待进一步研究。

误诊分析:本组病例中误诊均为2例, 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乳腺脓肿误诊为乳腺癌, 2例乳腺癌均误诊为纤维腺瘤。原因: (1) 因本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为实性且内部回声偏低, 边缘不光整, 呈毛刺状, 周边导管未见扩张, 故误诊为浸润性导管癌。 (2) 本组误诊的乳腺脓肿发生于一56岁女性患者, 超声表现为实性肿块, 内部回声不均匀, 边缘不清, CDFI示内部及周边较丰富血流信号, 走形欠规则, 且腋窝见肿大的淋巴结, 故误诊为乳腺癌。 (3) 2例乳腺癌误诊为纤维腺瘤考虑与肿块小于10mm, 纵横比>1, 边界清晰, 边缘无明显毛刺, 后方回声无衰减, CDFI无明显血流信号, 而触诊硬度一般有关。故在工作中遇到肿块太小的病例应注意其患侧淋巴结情况, 必要时嘱其短期复查。

高频超声在鉴别良恶性乳腺实质性肿块上有较高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且安全、简便、无创、成本低、重复性强, 能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严松莉.乳腺超声与病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5.

[2]王涌, 杨密年, 张希敏, 等.对超声BI-RADS分级在诊断3635例乳腺病变中价值的初步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 27 (6) :508-510.

高频超声/乳腺肿块 篇4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乳腺癌的发生率在我国占妇女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早期正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可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本文对77例住院治疗的乳腺肿块患者做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旨在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对乳腺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关键词】高频;彩色多普勒;乳腺肿块;血流

【中图分类号】 R65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86-0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77例患者年龄19~69岁,全部为女性,均行高频彩超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细胞学检查证实,其中良性40例,恶性37例,肿块最大5.6CMX4.9CM,最小0.8CMX0.9CM,肿块分布情况,位于外上象限占60%,位于内上象限占9.8%,位于外下象限占21.9%,位于内下象限占5.8%,位于乳头后方占3.5%.

1.2方法使用HDL5000,探头频率10MHZ.,患者仰卧位或侧卧位,按一定顺序对乳腺四个象限及乳晕进行扫查,发现肿块后,观察肿块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周围有无包膜,并加压探头,注意形态有无变化,彩色多普勒观察肿块周围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对彩色血流显示好处进行脉冲多普勒取样,声束与血流之间夹角<60度,测量平均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PVS)阻力指数(RI),同时扫查腋下有无淋巴结肿大,观察淋巴结大小形态,并与对侧乳腺进行对照。

1.3彩色血流分级依据血流信号的形态和数量,将肿瘤内彩色血流信号分为4个等级[1,2]:0级: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1级:少量血流信号,可见1~2处点状血流;2级;中量血流,可见3~4处点状血流或1条管壁清晰的血管,其长度接近或超过肿块半径;3级:血流丰富,可见4处以上点状血流或2条管壁清晰的血管。

2结果

77例患者中,超声诊断乳腺癌37例,其中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32例,误诊率13.5%,超声诊断良性肿块40例,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5例,漏诊率12.5%,诊断正确率87%,见表1、表2。

3讨论

本组对77例乳腺肿块进行回顾性分析,由表一可见乳腺肿块二维图像表现,良性肿瘤多边界清晰,规则,而恶性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缘呈蟹足状,锯齿状,毛刺状,侧缘有不规则的强回声影,在病理基础上这与恶性肿块呈侵润性生长,无包膜及周围纤维组织反映性增生有关,而良性肿块呈膨胀性生长,有完整包膜,故其境界清晰,其对周围组织发生的是推移压迫的占位效应,不侵润外周组织,探头加压可见相对运动,恶性肿块因其侵润外周组织与周边组织发生粘连,无相对运动,良性肿块内部回声均匀一致多为低回声,少见钙化斑,后方回声不衰减,由于恶性肿块生长较快,部分组织变性坏死使肿瘤回声不均,坏死组织钙盐沉积产生微钙化,呈簇状分布,后方回声衰减。淋巴结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本组恶性肿块有17例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近似球形,长径/短径<2,髓质的强回声消失,结构破坏,整个淋巴结内部呈低回声,可见丰富血流信号。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淋巴结数目越多,预后越差,因此,及早发现淋巴结肿大,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彩色多普勒大大提高乳腺肿块的诊断率,恶性肿块因受肿瘤血管生长因子刺激,肿瘤组织产生新生的毛细血管从肿块周围伸入内部,并随肿块生长更新血管分布,增加血管数量,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恶性肿瘤提供了病理生理学基础,肿块不断生长增加血管分支,故血流信号显示率高。本组乳腺恶性肿块86.4%周围有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而良性组仅10%有丰富彩色血流信号,恶性肿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率较高,其形态呈条状,弧形或间断半圆形,经脉冲多普勒证实为动脉血流,且血流速度明显增高,阻力指数高,由表2可见,乳腺恶性肿块的平均收缩期最高流速≥20cm/s占70.2%,明显高于良性组,恶性肿块阻力指数≥0.7占83.7%,明显高于良性组,恶性组PVS值与RI值与良性肿块有显著差异,与大多数报道相同,因此彩色多普勒可以作为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据报道肿块周围血流与肿块大小及分化程度有关,肿块越大,血流越丰富,肿块分化越差,血流越丰富.总之高频彩超无损伤,无痛苦,无副作用,而且图像清晰,可以明确肿块的大小,性质,内部情况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同时结合肿块血流信号显示及PVS值,RI值来综合判断,为临床对乳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治疗,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和瑞芝.病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8-179

[2]陈曼,陈伟国,龚新环.彩色多普勒在乳腺疾病的应用及相关因素[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5(7):540-543

高频超声/乳腺肿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在泗阳县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女性患者, 年龄16~72岁, 平均44岁, 其中偶然发现肿块者82例, 体检中发现肿块者118例, 乳头溢液者9例, 自觉肿块者62例, 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并与手术后病理对照。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ACUSONAntares, SonolinePremier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10MHz, 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乳房及腋窝。首先用二维超声对乳腺各象限作纵、横、斜切面扫查, 对发现病灶记录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及后方回声、有无钙化灶等, 然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仔细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形态及分布情况, 并检测其阻力指数及最大血流峰速, 最后检查双侧腋窝有无肿大淋巴结。

2 结果

200例乳腺肿块患者, 经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144例 (纤维腺瘤70例, 巨纤维腺瘤18例, 腺瘤样增生42例, 增生伴囊肿13例, 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 ;恶性肿瘤56例 (浸润性导管癌30例, 硬癌10例, 黏液癌5例, 髓样癌3例, 单纯癌2例, 湿疹样癌2例) , 其中良性肿瘤伴钙化5例, 恶性肿瘤伴钙化42例。

彩色超声多普勒超声诊断为148例良性肿块中, 正确诊断140例, 误诊8例, 病理诊断为乳腺癌, 符合率9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52例恶性肿块中, 正确诊断48例, 误诊4例中, 符合率92%, 2例误诊为乳腺纤维瘤, 2例误诊为囊腺瘤 (表1) 。敏感性=T P/ (TP+FN) %=92.3%;特异性=TN/ (TN+FP) %=94.6%;准确率= (TN+TP) / (TN+FN+TP+FP) %=94%。

200例乳腺肿块内良性肿块Ⅰ~Ⅱ级的血流检出率仅为36%, 而恶性肿块Ⅰ~Ⅲ的血流检出率高达98%, 而其中Ⅱ级以上占87%。良性肿块的血管阻力指数 (RI) 明显低于恶性肿块 (P<0.05) (表2) 。根据肿块内显示血流信号的形态和数量, 参照Adler[1]的半定量方法, 将血流丰富程度由低到高分为四级, 等级越高恶性比例越大。恶性肿块以Ⅱ、Ⅲ级为主, 良性肿块以0、Ⅰ级为主。

3 讨论

近年来超声技术迅速发展, 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技术可以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结构及病变大小、形态及位置等, 为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提供了准确信息。尤其对临床触诊>1cm的肿块, 可以清晰显示肿块是单发或多发、大小、轮廓、内部回声, 有无钙化灶, 血流情况等信息[2]。

本组研究资料良性肿块以均匀回声为主, 形态较规则, 周边可有包膜, 无钙化灶或有粗大钙化灶, 内部偶见少许彩色血流信号或无血流信号 (图1) 。较大纤维瘤内亦可见丰富彩色血流信号, RI≤0.7;但也有部分恶性病例表现为形态较规则, 内部见少许血流信号。恶性肿瘤内部多呈低回声, 无包膜, 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 多呈三角形或蟹足样, 多数肿块后方出现声衰减, 后壁模糊或消失, 多数纵横比>1, 其内部多数出现钙化灶;以细沙样多见, 肿块周围及内部可见多条动、静血流信号, 多有动脉穿入肿块内部, 并出现弯曲或分支, 多普勒频谱显示峰值速度较高, PSV>20cm/s, RI≥0.7, 表现为高速、高阻血流 (图2) 。学术界一直试图找出一个阈值以判断乳腺肿块的良恶性, 一般认为恶性肿块内最大流速 (PSV) ≥15cm/s或>20cm/s[3]。本组研究表明, 恶性肿瘤中PSV≥20cm/s的占97.5%, 随着PSV阈值的增大, 诊断乳腺癌的可能性亦越大。部分恶性肿块患者可有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乳腺癌是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或腺泡上皮的恶性肿瘤, 呈浸润性生长, 浸润的边界及形态是乳腺癌的主要特征。肿块的生长脱离正常组织平面而导致前后径增大, 因此病变的纵横比值≥1[4]。癌细胞坏死及本身的代谢导致乳腺组织坏死引起钙盐沉着, 细沙样钙化是乳腺癌特征之一。乳腺钙化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了, 有人认为乳腺钙化是肿瘤细胞分泌钙引起的, 也有人认为其与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引起的钙盐沉着有关或与肿瘤引起的乳腺组织生长代谢异常有关。微钙化是超声诊断乳腺癌的一个重要征象, 但并非所有微钙化均为恶性, 粗钙化也并非均为良性。

乳腺癌是典型的血管依赖性病变, 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贯穿了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的整个过程。本组研究中, 良性肿块及分化相对较好的乳腺癌中, 血流多位于肿块的周边;恶性程度大的肿瘤, 其血流分布多为穿入性且血流较为丰富。本组误诊的恶性肿瘤患者, 其中1例仅以乳头溢液就诊, 超声未见明显肿块图像, 仅见异常血流信号, 从而造成误诊, 因此, 临床上如遇未见明显肿块, 但血流信号异常丰富患者, 也应引起重视, 往往提示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二维超声, 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进一步提高了乳腺肿块的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Adler DD, Carson PL, Rubin JM, et al.Doppler ultrasound color flow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preliminary findings[J].Ultrasound Med Biol, 1990, 16 (6) :553-559.

[2]丛淑珍, 吴丽桑, 陈青,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良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2006, 3 (4) :242-244.

[3]王永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疾病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5, 29 (3) :150.

高频超声/乳腺肿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肿块患者102例, 其中良性肿块67例, 恶性肿块35例。年龄17岁~65岁, 平均年龄36.2岁。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选用Mylab50、Aloka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高频探头频率7.5MHz~10MHz。超声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 患者取仰卧位, 待查乳房同侧的上臂应高举置于头部之后, 对于某些乳房较大者, 因乳房会垂向身体外侧, 可在检查侧的肩膀下置一枕头, 使受检者的身体稍偏向对侧, 从而使乳房移向身体中线的方向[1]。检查时, 直接将探头放在乳房表面, 对乳头及外上、外下、内上、内下四个象限以及腋窝进行全面扫描, 检查者必须确认对乳房的每一部位都有检查而没有遗漏。如发现可疑病灶 (例如肿瘤) 时, 检查方式应包含互相垂直的两个切面。检查时应特别注意乳头及乳晕下的部位。检查该处时, 可以稍加压力、用较多的凝胶或将探头与乳房表面成一角度来检查。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肿块的血流分布情况, 将取样容积置于血流信号最丰富处获取频谱, 测量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 (Vmax) 和阻力指数 (RI) , 并以Alder单定量法对肿块的血流丰富程度分级, 0级为无血流;Ⅰ级为点状, 短棒状血流;Ⅱ级为一个断面上1~2条血管, 其长度小于病灶直径的1/2;Ⅲ级为3条以上血管或弥漫性网状血流。

测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10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良性肿块67例, 恶性肿块35例。其中, 67例良性肿块, 超声正确诊断59例, 诊断符合率88.1%, 误诊8例, 其中7例误诊为乳腺癌, 1例脂肪瘤误诊为纤维腺瘤;35例恶性肿块, 超声正确诊断33例, 诊断符合率94.3%, 误诊2例, 均误诊为纤维腺瘤。见表1。

在67例乳腺良性肿块中, 形态规则者占67.2% (45/67) , 边界清晰者占91.0% (61/67) , 实质回声均匀者占44.8% (30/67) ;在35例恶性肿块中, 边缘有毛刺者占54.3% (19/35) , 实质回声不均者占94.3% (33/35) , 有微小钙化者占48.6% (17/35) , 后方回声衰减者占54.3% (19/35) , 伴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者占40.0% (14/35) 。

67例乳腺良性肿块血流检出率为44.8% (30/67) , Vmax (15.46±8.62) cm/s, RI (0.63±0.14) ;35例恶性肿块血流检出率为88.6% (31/35) , Vmax (25.63±12.84) cm/s, RI (0.70±0.13) 。本组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良性肿块以0、Ⅰ级为主;而恶性肿块以Ⅰ、Ⅱ级为主。

3 讨论

随着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技术的广泛应用, 其已成为诊断乳腺疾病的主要手段, 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符合率明显提高。早期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3.1 良性肿块的病理形态

由于乳腺良性肿瘤的种类较多, 在此挑选本组中有代表性的3种良性肿瘤进行讨论。

良性肿块中以纤维腺瘤为最多, 本组中约占良性肿块67.2%, 由上皮和纤维组织两种成分增生而成。病因可能与内分泌对局部乳腺组织作用有关, 所以常伴乳腺增生性病变[2], 最常发生于青春期及2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乳腺脂肪瘤是来源于乳腺脂肪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 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 常见于中年以上妇女。乳腺脂肪坏死为一种少见疾病, 是由显性或非显性乳房创伤引起的无菌坏死性炎症, 其组织学表现为坏死的脂肪组织伴泡沫细胞浸润。此外, 乳腺导管扩张症或囊性增生时的内容物经管壁渗入乳腺间质内, 炎症、肿瘤出现坏死等也可伴发脂肪坏死[3], 病理表现以脂肪坏死液化、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囊肿形成及纤维化为主要特征, 随着时间推移、病情发展, 病理改变不一, 病灶中坏死液化的程度、是否伴有出血、肉芽组织含量、是否有囊腔形成、囊腔内容物的成分、纤维增生充填的程度以及是否出现钙化等, 其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 可能与老年患者创伤后组织修复能力较差有关。以上是构成超声声像图的病理学基础, 为超声鉴别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3.2 良性肿块的超声表现

乳腺纤维腺瘤的声像图包括典型的乳腺纤维腺瘤表现和不典型的乳腺纤维腺瘤表现。典型表现为椭圆形或圆形肿块, 边缘平滑、清楚, 多为低或等回声, 内部回声尚均匀, 伴侧方声影;不典型的乳腺纤维腺瘤表现多样, 可表现为分叶状、不规则状、有角状突起, 无明显包膜回声及侧方声影, 肿块内可出现条索状强光带及钙化回声。本组中被误诊为乳腺癌的3例乳腺纤维腺瘤病灶, 均具有上述不典型的表现 (图1) 。

(二维图肿块形态尚规则, 包膜完整, 伴侧方声影)

乳腺脂肪瘤的声像图特征包括, 大部分位于皮下脂肪层, 少部分会在乳腺组织内或在乳腺后脂肪层;包膜完整, 菲薄纤细;内部回声呈均匀的中强回声 (与正常脂肪组织回声相同, 部分回声稍高于脂肪组织) 体积大者回声稍低, 但其内部脂肪样结构较体积小者明显, 即有细的、与皮肤平行的多条线状高回声发布于瘤体内, 又称“栅栏样”回声;后方回声多无变化。本组中被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的1例乳腺脂肪瘤病灶, 位于乳腺腺体层, 为椭圆形并有轻微叶状的等回声包块, 包膜纤细完整, 内部回声尚均匀, 纤细的横向光带不明显, 这些特征与纤维腺瘤相似, 故被误诊 (图2) 。

乳腺脂肪坏死超声表现多种多样, 具体可表现为实质肿瘤或复合囊肿, 但多数是交错存在的, 本病临床一般分为腺外和腺内两型, 腺外型肿块位于皮下, 表浅, 常与皮肤粘连, 与腺体关系不大。本组正确诊断的1例病灶就属于腺外型, 其声像图表现:病灶位于皮下的脂肪组织, 呈增强的中等回声区;腺内型肿块位于乳腺实质内, 边界不清, 本组误诊的2例病灶就属于此型, 其中的1例患者有模糊外伤史, 但检查时并未询问, 声像图表现:形状不规则的等回声区, 边界不清, 边缘不规则, 有类似角状或针状凸出, 内部回声不均, 其中的1例可见微钙化现象。本组中的3例乳腺脂肪坏死, 有2例误诊, 误诊率高达66.7%, 因本组中采集的乳腺脂肪坏死病例很少, 故无统计学意义, 在此列举旨在告诫在超声工作中, 不能只重视操作及图像分析, 而忽视病史的询问, 且遇到乳腺肿块应想到乳腺脂肪坏死的可能。

(血流图, 未见血流信号)

3.3 乳腺恶性肿块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形态

乳腺恶性肿块 (乳腺癌) 是发生在乳腺导管上皮及末梢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 根据WHO乳腺癌病理分型标准, 把乳腺癌分为四大类, 即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特殊型及非特殊型浸润癌。其中以非特殊型浸润性乳癌最多见。

本组乳腺癌病灶, 二维声像图多数表现为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边缘呈角状、针状突出或微小叶状;无包膜或包膜不明显;多为低回声, 回声不均;部分有微钙化、周边强回声晕及后方回声衰减;部分有腋下淋巴结肿大。本组误诊的2例, 其中1例呈椭圆形, 边缘大部分平滑, 少部分不规则, 伴侧方声影, 另1例体积小, 形态规则, 边缘平滑。

通过对本组35例乳腺癌的声像图表现与病理分型的研究, 总结出以下几点可以作为乳腺癌的诊断指标: (1) 边缘及形态:肿块边缘毛刺的病理学基础是浸润性癌细胞成排或成列浸润至周边的脂肪组织, 并可见结缔组织增生。本组病例显示72.2% (13/18) 的浸润性导管癌和20.0% (1/5) 的浸润性小叶癌有毛刺征, 由此说明毛刺征是浸润性癌的特征性表现。在本组病例中16.7% (3/18) 浸润性导管癌和40.0% (2/5) 浸润性小叶癌的边界都表现为强回声晕, 而病理研究表明毛刺征和强回声晕的病理学基础相似。由此看来, 肿块边缘毛刺和强回声晕都是浸润性癌的常见的特征表现。 (2) 微小钙化:超声表现多为“沙粒样”微小钙化点, 通常不产生声影。病理学基础是组织异常而产生的钙盐沉积, 本组病例显示, 在55.6% (10/18) 的浸润性导管癌、60.0% (3/5) 浸润性小叶癌中超声可以检出钙化, 而5例髓样癌均检不出钙化, 在导管内癌中50.0% (4/8) 可以检出微小钙化。由此看来, 超声显示肿块内微小钙化点在乳腺癌不同病理类型中的分布频率不同, 常见于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及导管内癌, 而髓样癌不多见 (3) 肿块后方回声:取决于肿块内的组织成分, 纤维组织多, 细胞成分少, 肿块后方易出现回声衰减。本研究中77.8% (14/18) 浸润性导管癌和60.0% (3/5) 浸润性小叶癌都显示为后方回声衰减, 与这两种肿块病理成分中的纤维成分较多有关。后方回声增强的肿瘤往往以细胞成分为主, 纤维成分少。典型的见于髓样癌, 本组5例髓样癌, 有3例的后方回声均增强。 (4) 腋下有淋巴结肿大, 乳腺组织含有丰富的淋巴网, 乳腺癌早期可经淋巴网发生转移, 以同侧腋下转移多见, 本组病例中, 有40.0% (14/35) 的乳腺癌伴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 转移淋巴结形态更接近圆形, 多呈融合状态.皮质不对称增厚, 纵隔受压形态失常, 或消失。由此可见, 对乳腺肿块患者常规做腋下超声检查, 是十分必要的 (图3) 。

(二维图形状不规则的低回声肿块)

3.4 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特征

本组大多数的乳腺癌肿块内部或周边可探及丰富的血流信号。乳腺恶性肿瘤细胞能分泌一种“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物质, 刺激血管生长, 使肿瘤部位形成丰富的血管网。新生血管网具有以下特点:血管数目多, 形态不规则, 极易形成动静脉瘘, 走行迂曲, 粗细不均。这些特点为乳腺恶性肿瘤内部血流增加、发布紊乱、流速增快, 阻力较高提供了病理学基础。

本组病例中, 恶性肿瘤的血流信号明显高于良性肿瘤, 多为高速高阻血流, 而恶性肿块以Ⅰ、Ⅱ级为主;良性肿块以0、Ⅰ级为主。肿块的血流显示率除与肿块性质有关, 还与肿块大小及仪器的灵敏度有关。本组中, 11.4% (4/35) 的乳腺癌并未探及血流信号, 而有5例乳腺纤维腺瘤则表现为Ⅲ级血流。由此可见, 血流信号的出现并不意味是恶性肿瘤, 同理, 没有血流信号亦不认为是良性肿瘤。有些文献报道以阻力系数>0.7做为诊断肿瘤为恶性的依据, 也有些研究报道认为收缩最高流速>20cm/s时, 肿瘤为恶性的概率较大[1];本组病例中, 良恶性肿块的Vmax及RI值存在较大重叠, 以上这些显示了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局限性, 但若能以二维超声图为主, 在此基础上, 把彩色多普勒作为重要补充, 两者综合分析, 就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率 (图4、图5) 。

近年来由于乳腺癌的发病率快速增长, 乳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及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成为临床急待解决的课题, 高频超声在乳腺疾病诊断过程中, 具有无放射性、无损伤、方便、快捷、经济的优势, 且便于寻找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综上所述, 高频超声对乳腺肿块的定性诊断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血流图肿块内部见少量血流信号)

(血流图肿块内部见血流信号)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102例乳腺肿块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纵横比、边缘是否规则清晰、内部回声是否均匀、有无钙化、病灶后方回声、侧壁声影、有无腋窝肿大淋巴结。在二维图像的基础上, 运用彩色多普勒观察乳腺肿块内部及周边的血流信息及血流参数。结果 本组乳腺肿块中, 超声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超声诊断恶性符合率达94.3%。良性符合率达88.1%。结论 高频超声对乳腺肿块的定性诊断具有明确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频超声/乳腺肿块,病理/乳腺肿块

参考文献

[1]赵子杰.实用乳腺超声波:技术、判读、鉴别诊断[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24-42.

[2]姜玉新.超声医学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0.

高频超声/乳腺肿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据统计, 因乳腺肿块来该院进行高频CDFI及PDI超声检查的患者502例, 均为体检、门诊及住院女性患者, 年龄16~68岁。其中348例为乳腺结构不良;17例为单纯性囊肿, 采取非手术治疗, 定期检查;137例诊断实性占位在门诊或住院行穿刺或手术治疗;22例诊断为恶性肿瘤, 18例在本院手术后病理证实, 4例在外院手术, 经电话随诊证实。

诊断方法。使用百胜—AU5型彩超诊断仪, 采用频率为7~13 MHz的宽频道高频变频探头, 患者取仰卧位, 用直接显示法, 从乳房边缘向乳头方向扫描, 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从1~12点顺/逆时钟方向连续转动检查。如发现肿块, 观察测量肿块大小形态、边缘境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侧壁声影、纵横径比及二维图像特征。并用探头加压或改变体位多角度观察肿块。使用彩色多普勒 (CDFI) 连续扫查整个肿块。同时, 适当加大色彩增益, 降低血流标尺设定, 找到血流最丰富切面, 转换到能量多普勒显像, 对血流分布、血管走行、行态等情况。对混叠最明显处取频谱, 探及动脉频谱, 测量Vmax值, RI指数打印保存。

2 结果

137例高频CDFI及PDI超声诊断实性肿块中, 肿块最大约6.2㎝×4.8㎝, 最小约0.82㎝×0.52㎝, 左侧乳房肿块87例, 右侧乳肿块41例, 双乳肿块9例, 乳腺实性肿块二维声像图见表1, 乳腺良恶性肿块CDFI及PDI血流检出情况, 见表2。

高频二维CDFI及PDI超声对137例乳腺实性肿块诊断与术后病理对照, 肿块检出率100%, 良性肿瘤诊断符合率94% (109/115) , 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95% (21/22) ;良性肿块病理类型为:纤维瘤101例, 脂肪瘤6例, 血管瘤2例, 小叶增生结节6例;恶性肿块22例, 浸润性导管癌14例, 导管内癌3例, 小叶腺癌1例, 髓样癌3例, 纤维肉瘤1例。

3 讨论

乳腺良恶性肿瘤二维声像图目前基本沿用日本超声医学会1984年10月制定的乳腺良恶病变超声诊断7项标准[2], 这是由于肿瘤良恶性生长方式不同等病理学基础决定的, 良性肿瘤多数呈膨胀型生长, 分化较好, 对正常组织无明显病理破坏。从表1中得出, 良性肿块外形规整, 边界清晰, 其内部回声均匀占94%, 后壁回声无明显衰减占97%, 纵横比小;恶性肿瘤由于呈浸润性生长, 从表1中得出, 外形不规整, 境界不清晰, 呈“蟹足”样生长约占90%。内部回声不均匀伴钙化占90%, 微钙化肿瘤占54%, 这与文献指出微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3]相符, 后方伴衰减占45%, 是由于肿瘤组织纤维含量多。纵横比大。该组1例大小0.82㎝×0.52㎝肿瘤, 其内部回声尚均匀, 但是境界不太清晰, 似呈浸润性生长, 诊断为乳腺癌, 术后病理得到证实。

恶性肿瘤能分泌多种血管生长因子 (TAF) , TAF刺激肿瘤及邻近组织产生大量新生血管, 检测出肿块内血流信号对诊断恶性肿瘤是有帮助的, 综合利用CDFI及PDI对乳腺肿块进行血流检测, 可以取长补短, CDFI由于受角度依赖和混叠等因素限制, 血流的连续性和形态描述差, 影响对乳腺恶性肿瘤血管形态的整体观测, 对某些肿块内血管容易假阴性。CDE无角度依赖性可显示较大角度的血管内血流, 对血流速度为零的静脉血窦、淤血检测有比CDFI无法比拟的优势, CDE血管染色均匀一致, 无色彩混叠现象, 使CDE显示血流的敏感性高于CDFI。该组从表2中观察到, 对良性肿瘤, CDFI检出率47.8%, CDE检出率58%;恶性肿瘤CDFI检出率81%, CDE检出率95%。该组有1例﹤1㎝乳腺肿瘤, 二维声像图无特异性, 其内回声均匀, CDFI检测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利用CDE检测观察内部及边缘见点状血流信号, 脉冲多普勒取到高阻动脉频谱, 结合年龄等因素诊断为乳腺癌。术后病理得到证实。另有1例多发性纤维瘤融合病灶, ﹥4㎝误诊为乳腺癌, 形态不规则, 内部回声不均匀, 有多个细小散在钙化点, 血流信号丰富, 在边缘探及RI0.62动脉频谱, 内部均为静脉频谱, 术后复习其声像图发现行态不规则, 但境界尚清晰, CDE显示内部血管走行较直, 形态规则连续, 文献报导血流异常丰富纤维瘤, 可能处于生长旺盛期[4]。通常对乳腺肿块较明亮的血流信号利用CDFI结合脉冲多普勒观察, 细小、暗淡的血流或肿块内未发现血流信号时改用CDE引导脉冲多普勒检测, 两者取长补短, 既可弥补CDFI易丢失细小, 低血流不足, 又可减少CDE受闪烁伪像干扰, 能够提高肿瘤内动脉血流检测, 对诊断有帮助, 又节省时间[5]。

高频二维CDFI及PDI超声对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 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专家认为, 依然是二维图像起决定作用[6], 结合CDFI和PDE图像对肿块血流定性定量分析, 如探及较高RI的动脉频谱, 可以帮助诊断, 再结合病史、年龄、腋窝有无琳巴结肿大等, 综合考虑, 诊断正确率得到明显提高。超声因重复性好, 对人体无损伤, 诊断正确率高, 此方法应为乳腺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显像 (CDFI) 及能量多普勒 (PDI) 超声对乳肿块良恶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2例乳房肿块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 其中348例为乳腺结构不良, 17例为单纯乳腺囊肿, 未经手术治疗, 137例为实性肿块。该文主要对137例经高频CDFI及PDI超声诊断, 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频CDFI及PDI超声诊断137例实性肿块中, 良性115例, 恶性22例, 与手术病理对照, 肿块检出率100%, 良恶性肿块除2例与手术病理不符外, 总符合率98.5% (135/137) 。高频CDFI及PDI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血流检查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良恶性肿块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频CDFI及PDI超声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准确率高, 对病人治疗、临床手术均有指导义意, 可做为乳腺肿块确诊的首选方法之一。

关键词:乳腺肿块,良恶性,高频CDFI及PDI,超声诊断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3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2]张缙熙, 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134.

[3]曾书娥, 黄建国, 查莉, 等.乳腺良恶性的高频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1, 3 (4) :204-206.

[4]燕山, 詹维伟.浅表器官超声诊断学[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5]罗慧, 肖莹.乳腺癌彩色多普勒与能量图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0, 2 (4) :214-216.

高频超声/乳腺肿块 篇8

关键词:乳腺肿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乳腺恶性肿块是妇科第二大恶性肿瘤, 严重威胁妇女的身体健康[1]。 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判断, 与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预后状况, 密切相关[2]。因此, 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正确鉴别和诊断成为临床中各项检查技术发展的重点。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革新, 对于妇科乳腺肿块的诊断方法也越来越多。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对乳腺肿块的检查中, 可通过高频率超声波对浅表组织进行观察和定位, 诊断效果良好[3]。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高频彩超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优势及具体检查办法, 特作此研究。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 年3 月~2014 年3 月我院接诊的320 例出现乳腺肿块的患者进行研究。 全部为女性, 年龄23~67 (43.3±4.5) 岁。 肿块分布情况为:外上象限367 个结节, 外下象限有113 个结节, 内上象限有129 个结节, 内下象限有122 个结节, 中央区有101 个结节。 整个诊疗过程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高频多普勒超声和二维超声进行检查, 并在检查后3~7d内实施手术治疗, 并进行肿块性质的病理学分析。 采用日立二郎神超声进行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 患者取仰卧位, 将双侧乳房充分暴露, 以乳头为检查的中心位置, 对四个象限和中央区进行超声检查。 分别对患者乳腺的厚度、内部的回声状况、肿块的边界、大小、性质以及血流特点进行诊断分析。

1.3 观察指标通过二维超声和高频彩超检查后, 对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分析, 并结合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的计算。 其中准确度的计算为: 准确度= (影像学检查与病理恶性病例数+病理检查恶性病例相符数) /总病例数×100%。 敏感度的计算为:敏感度=影像学检查的恶性病理相符数/手术病理检查恶性相符数×100%。 特异度的计算为: 特异度=影像学检查良病理性病相符数/手术病理检查良性相符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 进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当P<0.05 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频彩超检查结果的分析高频彩超检查显示, 良性检查结果占病理检查结果的93.33%, 恶性检查结果占病理检查结果的91.74%。检查正确率为92.19%。见表1。

2.2 二维彩超的结果分析二维超声检查显示, 良性检查结果占病理检查结果的78.89%, 恶性检查结果占病理检查结果的61.30%。 检查正确率为50.00%。 见表2。

2.3 两种检查方式的效果分析检查结果显示, 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准确度、特异度及敏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3。

2.4 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检查和分析二维超声检查过程中, 恶性组织可呈现针尖样的簇状钙化的图像, 良性肿块患者则不会呈现 (图1) , 高频超声可显示出肿块内的血流增多 (图2) , 出现高速高阻的血流频谱 (图3) , 呈现出针尖样簇状钙化的斑块 (图4) 。

3 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疾病, 早期并无明显的症状, 中晚期临床上常表现为乳头溢液、皮肤改变、乳头及乳晕异常、腋窝淋巴结肿胀等症状。 近年来,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成为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妇科疾病。 乳腺癌的发展有一个进展性的过程, 早期诊断和治疗与患者治疗预后密切相关[4]。随着人们对个人健康的日益关注, 对待健康体检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乳腺肿块的早期诊断也越来越积极[5]。

在对乳腺肿块诊断过程中, 超声检查方法对人体无损伤, 且呈现的图像清晰, 可较为明确地显示患者乳房肿块的大小、性质、形态及血流状况等多方面的状况。 从而, 能够更加准确地实现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6]。传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选用高频线阵探头, 可显示出乳房肿块高分辨、高清晰度的二维图像, 在临床中应用已较为广泛。 在本次研究中, 也显示出患者采用二维超声检查的准确度为61.88%、特异度为71.88%、敏感度为61.88%, 有一定的诊断效果。

随着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超声无创检查技术的出现进一步的发展。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著地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 它可清晰显示乳腺肿块的形态边缘、肿块出现的变形特点以及肿块回声的衰减状况, 呈现出较为准确的检查效果。 多位学者研究发现在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过程中, 良性乳腺肿块表现为形态较为规格、回声实质性, 包膜较为完整, 边界也较为清晰, 肿块的活动度良好与乳腺周围组织不粘连, 无明显的血流信号分布等。 而乳腺恶性肿块则表现为形态较不规则, 内部的回声信号较不均质, 有的出现钙化, 后方的回声出现衰减, 边界较不清晰, 内部血流增多, 多数患者还可以看到腋窝淋巴结节[7]。在本次检查中, 通过手术病理明确发现,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准确度为94.06%、特异度为91.88%、敏感度为94.06%, 诊断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的二维超声准确度为61.88%、特异度为71.88%、敏感度为61.88%, 说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显著地提高乳腺癌的准确度、特异度及敏感度。

综上所述,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显提高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效果, 明显优于常规的二维超声检查, 诊断率较高, 同时能够为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 可广泛推广应用于妇科乳腺肿块的诊断中。

参考文献

[1]江泉, 赵玉华, 张渊, 等.乳腺肿块血管结构的超声三维灰阶容积、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及灰阶血流成像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6) :1100-1103.

[2]李安洋, 孟刚.乳腺肿块的超声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对照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4, 30 (11) :1224-1227.

[3]陈雪松.高频超声检测乳腺肿块内钙化类型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价值[J].广东医学, 2012, 33 (10) :1451-1452.

[4]杜朝阳, 汪东荣.彩超对乳腺肿块诊断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5) :100-101.

[5]袁顺娴, 罗玉群, 张宁, 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实性肿块的价值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 12 (12) :837-839.

[6]李青.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肿块的临床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12) :222-223.

高频超声/乳腺肿块 篇9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乳腺肿块;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7-0074-01

本文将2011年以来,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乳腺肿块进行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囊性、实性乳腺肿块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类型的关系,作一回顾性分析。

1资料和方法

本组患者 64例,均为女性,年龄17~65岁,平均41岁,发现肿块时间2天至5年不等,绝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因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少数随肿块增大或因疼痛发现包块而就诊。

使用开立5000型彩色超声仪,线阵探头,中心频率7.5MHz,常规探测乳腺,详细记录肿块部位、数量、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等情况,根据肿块切面显像、形态特征分为实质性、囊性、混合性三类,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恶性肿瘤20例,良性肿块44例,其病理组织类型见表1,彩色血流显像分级按曾久峰[1]分为四级。O级:肿块内无血流信号;Ⅰ级:肿块内见少量血流,可见1~2个点状或管状血管;Ⅱ级:肿块内见中量血流,可见3~4个点状或管状血管;Ⅲ级:肿块内见大量血流,可见5个以上点状或管状血管。

表1乳腺肿块病理组织类型

恶性例数良性例数浸润导管癌10纤维瘤38骨髓样癌3乳腺增生症6硬癌5单纯癌1粘液癌1

2声像图检查结果

2.1乳腺良性病变声像图乳腺纤维瘤患者,多发生于青年,声像图显示圆形或椭圆形均质低回声,有包膜,可活动。肿瘤长大时,可见内部呈囊性,CDFI检出率为40%,以0~I级彩流为主。乳腺炎是妇女最常见的病变,多发生于初产妇哺乳期,由细菌感染引起,声像图为边缘模糊、增厚,内为不均质的强回声区。初期CDFI血流增多,后期液化可形成脓肿,为不均质的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区,由于炎症后某些导管阻塞,扩张后形成脓肿,此时CDFI肿块内无血流信号显示,为0级。乳腺增生症,声像图显示双乳腺增大,内部结构紊乱,回声分布不均匀,呈粗大光点及光斑,月经来潮前加重,月经来潮后症状减轻,CDFI均未发现血流信号。

2.2乳腺恶性病变声像图乳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妇女的恶性肿瘤中占第二位[2],声像图特点:肿块边界不规则,乳腺癌中三种类型声像图具有各自的特征:①浸润性导管癌,本组占50%(10/20),见乳头下方的导管扩张,呈分支状,管内有强回声团突起;②骨髓样癌,本组占15%(3/20),肿块较大4~6cm,圆球形,界限清楚,质地较软、多位于乳房深部,早期易发生转移,本组该例均有病变侧腋下淋巴结增大,均经病理检查证实;③硬癌,本组占25%。以上三种癌CDFI均为Ⅱ~Ⅲ级为主。

3讨论

通过以上声像图病理分型,可区分乳腺肿块的良、恶性。

乳腺CDFI对乳腺病灶血流信号的显示率为80%,加用二维超声检查,则敏感性可提高到92%,CDFI能灵敏、直观的显示良性肿块(为42%)。由于CDFI对肿块内慢速血流有较高的检出率,所以良性肿块内血流被检出有所增加,如果单凭CDFI诊断良、恶性有一定的片面性,必须结合B超检查,根据彩流大小和数量,把血流信号丰富程度由低到高分成四个等级:0~Ⅲ级,以Ⅱ级和Ⅲ级为主,但应注意乳腺炎未液化时,血流同样丰富,应加以区别。另外,部分恶性肿瘤组织代谢高、生长速度快、血管极少分化成熟,表现出很大差异。良性肿瘤生长慢、新陈代谢低、新生血管主要是毛细血管,而无法测出多普勒血流频谱。

综上所述,B超及CDFI联合应用,与手术后病理组织检查对照,提高了对乳腺肿块的认识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肿块内血彩丰富可考虑为恶性,血彩无或少可考虑为良性,总之,CDFI是诊断乳腺包快性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曾久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乳腺肿块的临床研究[M].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4,10(1):10-14.

高频超声/乳腺肿块 篇10

关键词:乳腺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临床应用

乳腺肿块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女性疾病,可分为良性肿块和恶性肿块,恶性肿块中以乳腺癌的病死率最高,对广大女性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1],乳腺肿块的早期诊断对于确定肿块的良恶性及日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对于乳腺肿块的诊断采用钼靶、红外线等影像学技术,随着近年来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乳腺肿块的诊断中[2]。本研究对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50例乳腺肿块患者分别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二维超声进行诊断,并将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病例为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50例女性乳腺肿块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和临床检查证实。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年龄23岁~69岁,平均年龄(38.52±7.11)岁;良性肿块98例,恶性肿块52例;最小病灶为6 mm×7 mm,最大病灶为96 mm×48 mm。

1.2方法二维超声检查使用型号为Voluson730的二维超声诊断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为IU22,探头频率为8 MHz。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臂上抬,使双侧乳房能够充分暴露,全面显示病变区域,在检查过程中,将高频探头放在乳腺上,以乳头为中心向周边放射进行多象限和多切面的检查并进行左右之间比对,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肿块,应当及时记录肿块的大小、位置、形状、边界、内部回声、有无包膜、是否存在微小钙化以及纵/横比值等;同时,还要对患者患侧腋窝的淋巴结进行检查,观察其是否存在肿大,然后利用彩色多普勒对乳腺周边血流信号及肿块内部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1.3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种检查结果的特异度、敏感度以及准确度。(1)特异度:通过影像学诊断为良性相符的例数/通过手术检查诊断为良性的例数×100%。(2)敏感度:通过影像学诊断为恶性相符的例数/通过手术检查诊断为恶性的例数×100%。(3)准确度:影像学诊断与病理相符的恶性例数及良性例数之和/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检查方法与手术病理诊断比较见表1、表2。

2.2两种检查方法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比较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特异度为97.89%,敏感度为89.09%,准确度为94.67%,均显著高于二维超声(P<0.05)。见表3。

3讨论

乳腺肿块是乳腺疾病的常见体征,近年来,乳腺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尤其以乳腺癌最为多见。对乳腺良恶性肿块进行早期诊断,能够及时发现乳腺疾病并进行治疗,有利于提高乳腺疾病患者的生存率。伴随着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疾病诊断准确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3]。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因其具有操作简单、无放射性、安全稳定、无创伤等优点而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乳腺组织因其位置较浅,对其干扰较小而适合使用超声进行检查。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通过高频探头呈现出来的是具有高清晰度和高分辨率的二维图像,小到1 cm以下的肿块也能被清晰找到[4]。另外,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与肿块内部的血流量、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相结合,能够提高乳腺肿块诊断的正确率[5]。而对于肿块良恶性的判断,可以通过二维图像做出初步判断。乳腺恶性肿块二维图像表现的特征为:(1)较大的恶性肿块形态多为不规则而且表面不平整,较小的恶性肿块则形态较规则且纵横比大于1[6]。(2)恶性肿块的纵横比往往大于1,主要是由于恶性肿块的生长往往会脱离正常的生长而致使纵径大于横径。(3)在恶性肿块中微小钙灶化的现象较为多见,一旦发现微小钙灶化现象,则很有可能发生了肿块的恶性病变,微小钙灶化是由于恶性肿块细胞发生坏死而导致钙盐沉积。(4)恶性肿块中的癌细胞向四周扩散浸润形成恶性晕征,在肿块的周围有厚薄不匀的约1 mm~3 mm的强回声带围绕。在乳腺癌的判断中,肿块周围的恶性晕征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5)通过超声检测可发现肿瘤细胞的边缘呈毛刺状,其也是恶性肿瘤的一大特征。(6)对于某些恶性肿块的患者可能存在患侧的淋巴结发生肿大,容易通过超声图像鉴别。乳腺良性肿块的二维图像特征为:形状大多为椭圆或者圆形,较为规则而且包膜完整、边界清晰,不发生浸润[7]。通过图像特征的区别可以鉴定肿块的良恶性。

在本次研究中,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组的特异度为97.89%,敏感度为89.09%,准确度为94.67%,均显著高于二维超声组(P<0.05),与国内外的大量研究结果一致[8]。主要是由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显示肿块的形态、大小、有无包膜、边界状态以及纵/横比值、是否存在钙化等,从多个指标综合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肿块内部的血流分布图,判断肿块的良恶性,提高判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同时在本次研究中,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也存在一定的误诊,可能是良性和恶性肿块的某些特征之间存在交叉,如果某些恶性肿块较小则极易被判断为良性肿块。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二维超声比较,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乳腺肿块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于鉴别良性肿块和恶性肿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芳,崔凤荣,卢桂林,等.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1(29):3487-3490.

[2]朱葵阳,金桂龙,丁之玮,等.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结合病理学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7(8):1416-1418.

[3]安艳萍,罗克文,谢轶,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10):949-950.

[4]陆清,江科,李琼.高频超声联合钼靶检测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12):1091-1092.

[5]吴秀琴.乳腺癌的中医病机及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4,45(S2):104-105.

[6]高启旺,陈立娥,兰颖.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及增强型能量多普勒在乳腺肿块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2):129-130.

[7]简雅婷,杨兵,胡剑.彩超联合钼靶在未扪及肿块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3):2462-2464.

上一篇:大直径管道下一篇:方法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