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预防

2024-05-03

社会预防(精选十篇)

社会预防 篇1

关键词:相对剥夺感,文化冲突,流动人口犯罪预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谋生。不可否认, 流动人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但也增加了一些不安定因素, 由于各种原因, 流动人口成了犯罪的高发人群。

在以往的研究中, 很多学者从流动人口犯罪的主体方面寻求原因, 然而, “犯罪行为是对生活条件的一种反映表现, 因此, 个人的责任不可能仅仅是唯一的原因, 我们还应该注意其他的个人或社会的因素”。①只有认识了诱发犯罪的各种因素, 才能标本兼治, 从根本上根除犯罪。

一、相对剥夺感引发犯罪

相对剥夺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 这种感受是一种社会比较的结果。在比较中, 选定他人或其他群体作为参照物, 个体或群体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参照物进行比较, 若认为自己比参照物得到的少, 认为自己本应该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 就会有不公平感产生, 这种剥夺只是相对的, 因此称为“相对剥夺感”。

将相对剥夺感的理论应用于流动人口犯罪, 我们会发现, 以农民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怀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进入城市, 虽然脱贫致富是他们涌向发达地区的直接动力, 但是他们所期待的绝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满足, 当他们看到城市人丰富的精神生活时, 也会期待自己能像那样生活。然而, 现实与想象的距离往往是遥远的, 这些涌入城市的流动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找不到稳定的工作, 经常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另一部分即便找到了工作, 也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劳动保险、养老保险、公费医疗等福利待遇。如此一来, 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目睹了这一切后, 便具备了产生相对剥夺感的条件。

当流动人口的这种正当的需要长期不能满足, 而与此同时他们又长期目睹城市同龄人的这种机会不断增加, 由此也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当人们心理产生这种相对剥夺感时, 就会想法设法去弥补, 期望自己能够达到参照群体的状态, 当这种需求不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取时, 人们就会选择其他途径来实现, 如此极易引发犯罪。这也就是流动人口之所以成为犯罪高发人群的原因之所在。

二、文化冲突引发犯罪

文化冲突是指“在文化传播与传递过程中,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规范文化的接触、碰撞而产生的文化对抗现象”。

当长期生活在某一文化准则下的人进入到另一个与之不同的文化区域时, 他原有的文化准则往往会与该区域的文化准则产生冲突, 而这种冲突的结果就是犯罪现象的出现。

当前我国的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熟人社会”到“匿名性社会”

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 而城市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他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浇注的都市丛林中, 彼此不相往来, 甚至是邻居都素未谋面。外来务工人员面对这种彼此之间缺乏基本信任感的城市生活状态无所适从, 产生了极度的孤独感。当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遇到挫折、遇到不公平待遇时, 无处排解, 法治意识的欠缺让他们很少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在找不到共同的熟人来调解矛盾, 私力救济又达不到理想效果时, 最后往往选择采取违反法律政策的极端举措。

除此之外, 由于这种陌生社会中的彼此不信任, 外来流动人口很少与城里人交往, 担心被城里人看不起, 觉得与相同身份、相同境遇的人在一起才是安全的, 久而久之, 形成了较为封闭的生活圈子, 即形成了狭小的社会交往的社群组织以及较为封闭的心理结构。他们以血缘、地缘、亲缘这三缘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稳定的团体和强烈的团体意识。这也是流动人口犯罪中团伙作案现象突出的原因之一。

(二) 从平均到不平均

在记者采访“少年阿星杀人事件”时, 阿星曾说过, 当看到城市里自己的同龄人坐在教室里看书, 而自己却要拖着疲惫的身子每天工作16个小时, 全年无休息时, 就会产生对城市人的厌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春光在调研中结识了一位饮料厂的农民工, 他被提醒说:“王老师, 软包装饮料你千万别喝。我有时候看不惯城里人, 工作的时候就偷偷吐一口痰进去。”这就是这个群体的心理写照。

尤其是现在的农民工的子女比他们的父辈跟容易感受到这种不公平的存在, 他们随同父母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每天看到城市的繁华, 自己却难以融入其中, 甚至上学都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户口问题, 他们无法进入城市的学校与同龄人接受同等的教育, 有些地方自发的组织起农民工小学, 可这种学校大多不够规范, 设施简陋, 师资不足, 使得这些农民工子女无法在适当的年龄接受良好的教育, 大多文化水平较低, 如此一来, 他们也只能如同他们的父辈一般在城市里做一些体力活, 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尽管自小生活在城市, 却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更易使他们产生不公平感。这大概也是现在流动人口犯罪呈现低龄化的原因之一吧。

(三) 从平等到歧视

城市居民的种种优越感使他们对外来务工人员产生种种负面认识, 认为他们素质低, 认为他们扰乱了社会治安, 破坏了社会环境, 种种观念表现于外在, 便形成了歧视。即便流动人口创造了再多的物质财富, 可是他们得不到城市居民的认可, 难以融入其中, 从而缺少归属感, 这使得流动人群成为一批徘徊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边缘人”, 处于非城非乡的真空状态。边缘群体距离犯罪, 往往只有很小的一段距离。

由于流动人口难以融入主文化群体之中, 便形成了与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的状况。他们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亚文化群体, 流动人口边缘群体共同生活, 本身就隐含着犯罪的风险, 一些有犯罪倾向和素有劣迹的人混杂其间, 彼此互相影响和带动, 甚至传授犯罪方法和经验, 大大提高了城市犯罪几率。

几年前震惊全国的深圳“砍手党”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中的成员都是来自同一地区的青壮年, 由于文化水平低等原因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时时处处感受到城市人的歧视, 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于是聚集到一起开始了犯罪活动。

三、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措施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对流动人口犯罪采取的是防范式管理, 而这种管理模式是不自觉地把流动人口当作对立面, 将他们预设为可能危害城市社会安宁的不安定因素, 对他们防范为主而较少考虑到他们的正当利益与需求。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大多数流动人口被边缘化, 从而引发流动人口与社会之间的对立。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应从社会客观方面需求解决之道, 断绝流动人口犯罪可能的诱因, 关注流动人口的利益与需要, 使其切实感受到没有被社会抛弃和歧视, 使其产生归属感, 从而消除其犯罪动机。

首先, 应采取措施消除流动人口的相对剥夺感。应正确引导流动人口选择适当的参照群体, 使他们认识到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 旧的平衡机制已经逐渐瓦解, 而新的平衡体制还尚未形成, 社会上存在很多社会阶层, 即便是在城市, 也不是所有城市人都像人们看到的那样过着高消费的生活, 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一般的, 甚至有些也很贫穷, 而且大部分人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创造来的。

其次, 应注意对流动人口精神生活需要的了解, 不能只满足他们的经济需求, 而对他们的精神层面不管不问。应该对流动人口定期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等, 丰富其业余生活, 与此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技能, 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在城市生活。澳门政府组织无业人员办技术学习班, 继而帮助其寻找工作是个值得我们借鉴的办法。流动人口有了健康的娱乐生活, 就不会去交往社会上的“问题人”, 进入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从而减少了其犯罪的机会。

再次, 要建立流动人口保障机制, 给予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赋予流动人口话语权, 消除歧视。流动人口如果没有话语权, 其利益受损没有救济渠道, 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就会采取极端措施酿成惨案。王斌余在看守所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上面是有保护农民工的政策, 可是到了下面没人执行。而王斌余在临刑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多接受记者采访, 使更多的人关注他们农民工。很朴实的几句话却能看出身处城市的外来流动人口, 他们缺少权利诉求机制, 他们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护, 正是因为无法通过正当途径获得救济, 他们才会采用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己微薄的利益。

全国第一个农民工人大代表胡小燕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后, 每天手机都被打爆, 由此可见我们的流动人口行使话语权的途径是少之又少。

因此, 政府应以社区为基点, 建立流动人口矛盾调解机构, 使流动人口的合法正当权益获得及时有效的保护, 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郭星华.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3) .

[2]马红文, 朱临.文化冲突语境下的流动人口犯罪解读[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5) .

[3]胡建岚, 吕丹丹.论流动人口犯罪的心理特征及其心理预防[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5) .

社会预防 篇2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大量的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原因,也有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原因;既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原因,也有发展水平不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这些矛盾都与社会结构问题紧密关联。

结构是事物内部各主要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结构问题直接关系事物内部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结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会加剧社会运行的紧张状态。因此,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离不开对各项社会结构进行调整,包括经济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决策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等。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已经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中等工业化社会,现代社会结构基本形成。但也要看到,目前在社会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依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趋势;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难度加大;等等。这些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当前,应以新的思路寻找优化我国社会结构的途径,切实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特点。一是覆盖面广。结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改革越深入,结构问题暴露得越充分。二是联带性强。社会问题具有整体

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系统内部或结构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如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就业结构、分配结构、阶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三是不平衡性。某些社会结构转变快、动力大,超过了其他社会结构的变化,造成了各社会结构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四是转换慢,持续时间长。结构的稳固性和惯性决定了其调整、转换的难度大。完善一种社会结构,既要考虑其自身状况,又要与相关系统、相关结构调整相适应。

明确社会结构优化的主要标准。首先是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比较好地控制来自外部的影响,当遇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外部力量时又能主动地调整自己,始终与环境保持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有效率的平衡。二是有良好的平衡性能和支撑能力。这是对一个结构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事物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三是有良好的功能输出。按照灵活、高效、平衡的要求,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把自己调整到与社会需要、与系统要求相适应的最佳状态,实现理想的功能输出。

社会预防 篇3

第一种,有学者认为,社会矛盾是指人类社会当中各个阶级、阶层或者是社会群体在维护各自的生存空间、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思想信仰过程当中出现的对立和冲突。简单来说,它是阶级或者阶层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出现的这种对立和冲突,这个对立和冲突主要是因为利益,物质利益或是政治利益,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经济利益,这方面的对立而产生的。另外有学者认为,社会矛盾是社会当中个人和群体在维护各自利益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对立和冲突,导致不同程度的社会秩序的非和谐的那样一种状态。社会学家李培林他在前些年有一本影响很大的书里讲社会矛盾是社会阶层间的人民内部矛盾。他把社会矛盾界定为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了收入分配领域的利益分割、城乡关系及产业结构的矛盾、区域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收入差距的矛盾等。那么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可能有的学者不一定赞同,我自己也认为,我们在谈到社会矛盾的时候,除了我们一般印象说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比方说这种带有爆恐性质的,这种由暴力事件引发的这种矛盾,当然我们可以说这种矛盾是敌我矛盾,算不上社会矛盾。这里很复杂的一点是我们怎么来界定这种社会,是大的社会,还是小的社会,就是说我觉得有一些不同的理解。

我个人认为,社会矛盾和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的这个概念有很密切的一个关系。之所以这样说,我觉得是因为社会矛盾一个后果有可能会产生社会冲突,产生群体性事件,产生这种负面的社会影响。当然,如果社会矛盾调解得好,有可能并不会转化成社会冲突。关于社会矛盾的分析,毛泽东有一个经典的《论十大关系》,当中提到的这个十对关系或者说十对矛盾,有些可以是称之为社会矛盾,有些并不一定是社会矛盾。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矛盾主要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就是说最近30年的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我觉得第一个方面是由于体制的转型,主要是由于我们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人失业的问题、下岗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农民工进城的问题,这些我觉得都和我们这种体制的转型联系在一起。

第二个方面是由于体制的转型所引发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比如我们经济结构的转型主要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很多城市都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大都市,那么建设国际大都市一个目标要提高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当中的比重。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一些产业关停并转,造成了一些工人的失业,在我们的术语中下岗用得比较多,失业用得比较多。还有在我们的社会结构的调整过程当中,阶层之间的这种分化变得越来越明显,不同的阶层之间的这种区隔、相互敌视、漠视,这种现象层出不穷。

第三个方面是和我们国家这种快速的城市化、城镇化有关,我们可以说大规模的城市化、城镇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到现在差不多是3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是我们用30年的时间走了西方国家差不多是200年才能走过的这样一个路程。所以,时间的压缩、空间的压缩造成了大量的社会矛盾集中的爆发。如果从网上搜一下关于群体性事件,关于这种恶性事件的这种报道,这种统计数字,可以说比比皆是,很多是在最近十年集中的一种爆发,集中的呈现。

第四个方面,我觉得是跟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有关系,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我们的产业工人可以说从事的是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他们获得的回报是在这个世界经济体的链条的最末一端或者说最低端,我们可想而知,由此产生的劳资的冲突、劳资的矛盾。还有,从制度方面来讲,是制度建设落后,但是大的制度包括法制,社会治理如何法制保障,这方面的推进所面临的困难应该说是最严峻的,由于我们很多制度建设跟不上,法律在很多方面处于真空,这就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产生以后,社会问题不一定是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不能解决,那么转换成为社会矛盾。社会矛盾处理不好,导致社会冲突,我觉得是这样一个逻辑。还有从社会的层面上来看,是一种社会的示范、道德的示范,旧的社会规范已经过时了,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会经常说,社会的发展会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他判断我们的社会建设至少落后经济领域是30年,我们从陆学艺先生他的很多论述当中可以发现。上海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在2012年对中国六省市进行了一个调查。在我们的被访者中,全部样本接近6000个样本中,大多都认为未来中国面临的十大挑战几乎是跟我们日常的媒体当中看到的,第一个是关于腐败的问题;第二个是关于贫富差距的问题;第三个是基层干群冲突的问题;第四个是高房价与低收入的矛盾;第五个是诚信危机、道德示范;第六个是民主制度的改革低于公众的预期;第七个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第八个是由老龄化所引发的劳动力的短缺;第九个是大学生的就业难、农民工的就业难;第十个是由于主流价值观被边缘化所造成的我们的信仰危机或者说是这种价值观的迷失。

那么,怎么对这些社会矛盾进行分类。目前学界基本上有三分法和四分法之说,所谓三分法简单的是说成按照领域来分。第一个领域首当其冲的是经济领域,主要表现在贫富差距的拉大,既包括地区的差距,也包括部门的差距,由就业压力的增大所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够有效地转移的问题、湿地农民就业、大学生就业以及城镇失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经济领域还包括我们的经营管理者和劳动力的矛盾,既包括在公有制的企业中,也包括非公有制的企业中的工资拖欠、劳资矛盾,最后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资源的短缺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紧张所造成的经济运行当中的矛盾。那么,第二个领域就是政治领域的矛盾,这主要表现为干群关系的不和谐、腐败、工作方式的简单粗暴、决策的失误,民主发展程度的不够以及执政能力的缺失。此外还包括由于民族问题产生的分裂的暴力事件,还有社会治安领域的问题,各种犯罪事件、恶性案件、黑社会性质、犯罪大量的出现所导致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所感到的公共安全感的下降。

nlc202309051827

第三个领域是在价值观和文化领域,主要表现为我们由原来所谓的一元的思想到现在多元思想的这种碰撞,科学和人性的冲突,科学和宗教的冲突等等,以及现在在互联网+的时代,各种的由信息的管制无效所导致的信息垃圾、信息公害、病毒、黑客等网络示范现象也引发了大量的这种社会矛盾。那么,其他两位学者他们也是按照三大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来划分,只不过就是说细节有一些不同。另外一位学者把社会矛盾分成两大类,第一类称之为发展和改革过程的矛盾,第二是由于国家层面的制度因素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层面的因素滞后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所带来的一些矛盾,具体的包括制度性的矛盾、管理性的矛盾等等。

那么,为什么老百姓把官员的腐败,把贫富收入的差距列为最突出的社会矛盾的表现。这里我用一个数据,是上海大学2012年在全国六个省市进行的一个调查,这里,我计算出来的这个基尼系数高于我们国家统计局的这个系数,我们的这个系数达到了0.6。我们看国家统计局从2002年到2013年,基本上2008年以后,基尼系数是逐渐地降低的,而在2008年之前是逐渐地上升的。因为经济系数这样一个指标是衡量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的一个最通行的指标。这里边涉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这和我们通常的理解有些差异,这里面最高的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是西部地区而是中部地区。西部的基尼系数是最低的,大概这里我也做了一些回归的模型,关于收入的不平等、教育的不平等、职业流动的不平等,以及社会保障的不平等。

最后,如果仔细研读深化改革的报告,那里有几句话能够做到,我们这个社会矛盾就能预防和化解。比如,文件里有一个叫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权益,怎么保障?当然一方面需要我们学者的研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政策部门怎么给我们的决策者提供既可以操作,又不能够超越我们目前发展阶段的一些对策。这些对策要以能不能够操作,能不能够转化成决策以后能不能推行。我觉得从前面对于社会矛盾原因的分析,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找到这个矛盾的源头,所谓的源头治理、源头预防。比如简单地来说,经济领域的矛盾,比方说收入差距的问题、社会不平等的问题,能够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的。我记得在前几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说过,如果用人民币能够解决的矛盾都可以称之为人民内部矛盾,虽然很通俗,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换句话说,如果用经济能解决的矛盾可能是最简单的矛盾,而关于政治领域的一些社会矛盾,跟我们的民主的进程,跟我们的法制建设相关的,我觉得这个领域的矛盾可能解决起来就有难度,因为它涉及我们的法制建设、制度的建设等等。而人们的观念层面的这种矛盾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它有表现,我们还能发现一些苗头。所以我觉得找到了源头,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分头治理,这是一个大的思路。第二个方面,我觉得应该从心理的层面,因为很多的社会矛盾可能和现实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或者说跟我们的权益可能是没有直接相关的。所以,学者有一个概括叫非直接利益冲突的社会矛盾。

我觉得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媒体是有责任的,现在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很多媒体把一些事件渲染、夸大、扩散,如果我们看现在的互联网,很多都有一个新闻排行榜的点击率,点击率最高的是哪些?并不是那些正能量的一些新闻,而是那些新奇古怪的新闻。做新闻的有一个黄金定律,叫做我们不要报道狗咬人,我们整天报道是人咬狗,点击率也高。包括我最近看到很多,有的是我们中央级的媒体中午在辟谣,晚上正式的消息就出来了,这让老百姓怎么来相信?所以,如果我们都从做研究的角度来讲,就是分析一个大媒体,我们看它的这些有关负面的报道有多少,它的点击率、它的关注度等,包括我们的微信群、各种社交圈,最流行的传播最多的是哪些消息的来源。所以,在这个方面,如果这种舆论的力量或者媒体的力量运用不好的话,会把一个小的事件推波助澜成一个大的事件。所以就是说,我们的整个社会心态需要优化,要重视人们的心理层面的核心。社会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是相对剥夺的理论,比如说我们讲到贫富差距的时候及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一般不会和李嘉诚去比我们的收入多少,我们跟他的差距有多大。因为我们说这没有可比性,他不是我们的参照物,我们参照物是跟我们差不多的同辈的群体,他们作为我们的参照群体。所以,我觉得这个方面民众的这种预期越来越高,这可能我觉得媒体要做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个方面,要创造一个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如果说社会矛盾主要是指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层之间的这种对立和争斗的话,那么作为不同于其他群体的一个社会成员,你对于其他的社会成员能不能有一种宽容、包容的一种心态,能不能少一点偏见和歧视,这个可能不需要投入多少,一种心态的改变就能够做得到。

建立畅通有序的社会矛盾的诉求表达渠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主要的渠道是信访,我们各级政府部门都有一个信访的渠道,但是信访能够解决多少问题?我们很难得到官方的实际数据。前两年报道了大量的这种各省都有一个北京办事处的,主要做的是什么,接访。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在评价这个基层政府部门作为一个评估他们政绩的一个硬指标,如果不把我们的上访率的多少作为一个指标的话,那我觉得可能会有所改变。当然,还有一个,我觉得在信访的整个操作当中有一个机制性的问题,你不论什么问题,到了中央信访办、信访局,最后还要转到基层,转过来以后,我们从媒体上也看到大量的这种打击、报复的,这种也是层出不穷的。老百姓对于他身边的基层有一种不信任的现象存在。

还有一个是要依法调解社会矛盾。当然,上海电视台有一个精品栏目,就是柏阿姨调解的那个栏目。对于这一点虽然她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有一些效果,但是我觉得不能够所有的发生了纠纷、发生了矛盾,完全靠调解。你知道调解的成本是最高的,而且是时间会持续很长。从负面的角度来讲,很多矛盾调解到最后的结果,并没有避免矛盾向恶性方面发展,反而好多小的事件变成了一种大的灾难性的事件。我觉得关键的一点,重视了调解,而没有关注到是依法调解,调解必须靠现行的法律和制度。

最后一点我觉得要保障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如果现在我们有八个亿的弱势群体的话,那就基本上变成了我们接近2/3的社会成员都要优先进行保障。当然,说到弱势群体的时候,按照陆学艺教授他的研究《十大阶层的分类》,我们的公务员阶层,排在第一的阶层,网上会经常有公务员吐槽说,公务员也是一个弱势群体,我觉得也不能够把弱势群体泛化,我们重点的是关注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老弱病残,这些失业者,这些处于贫困阶层的人。首先优先保障他们的权益,然后我觉得这才是全体公民的这样一个权益,我们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有一个排序,我们不可能说一视同仁,当然我们从观念上讲可以说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但是,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解决社会矛盾的时候应该有一个轻重缓急。

(张文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

犯罪预防惩治与社会管理创新探析 篇4

关键词:职务犯罪,犯罪预防,制度建设,管理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进入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国家把惩治职务犯罪作为工作的重点, 侦破了一系列大案、要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职务犯罪和预防成为需要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不断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是现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鉴于当前工作的特殊性, 不断加强犯罪预防惩治, 尤其是加强职务犯罪的预防是检察机关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突破口。在此, 笔者仅就职务犯罪的基本特点、预防职务犯罪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预防职务犯罪的方法与途径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职务犯罪的基本特点

职务犯罪案件情节复杂、涉案人员较多, 不同案件各具特色, 但是总体说来都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 罪名集中, 以行贿、受贿罪居多。

根据笔者所得到的数据来看, 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中排名在前四位的是受贿罪、行贿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 其中前两种犯罪行为所牵涉人员最多, 占总人数的60%还多。

2. 涉及领域广泛, 行业特征明显。

最初职务犯罪以生产、流通领域居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领域 (如银行、房地产等) 的职务犯罪呈急剧上升趋势, 而且已经开始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甚至司法部门蔓延, 近几年买官卖官、贪赃枉法的案件时有发生。可以说现在职务犯罪几乎覆盖了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而且上升势头迅猛。

3. 职务犯罪多是团体犯罪, 关系错综复杂。

职务犯罪多具有团伙性、群发性, 涉案人员之间多有密切的工作或生活关系, 在长期工作与生活中相互“关照”、相互支持, 形成了分工明确、心照不宣、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因此, 职务犯罪往往只要查办一人, 其他人的犯罪行为大多也会显山露水。在涉及贪污受贿的案件中, 这一特点尤其突出。

4. 犯罪的隐蔽性日益增强, 形式和手段日趋多样化。

职务犯罪以行贿受贿罪居多, 随着国家打击力度的逐渐加大, 传统的现金交易已经很难行得通了, 如今犯罪人员多采用较为隐蔽的手段来逃避法律的制裁, 比如将现金改为送购物卡、贵重礼品、名牌手表、高档服装, 甚至还出现了免费装修房屋、出国旅游、“投资”分红等新的形式。

此外, 从对职务犯罪的判决结果来看, 职务犯罪涉案人员大多被处以缓刑非监禁刑, 处罚较轻;从涉案人员性别来看, 职务犯罪男性占多数, 这也是当前职务的重要特点。

二、预防职务犯罪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

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是中央部署的重点工作之一, 预防职务犯罪是社会管理创新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而对职务犯罪的侦查正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 因此, 做好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本身就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工作的一部分。

1. 开展职务犯罪预防调查可以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

在职务犯罪预防调查过程中, 我们通过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的调查分析, 可以及时发现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变化机理, 可以分析出职务犯罪的一般规律, 这就可以使我们向有关部门提供的制度改进建议和预防策略更加有效。

2. 开展职务犯罪的预防与调查, 尤其是对于行贿犯罪的调查有利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开展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 实施这一举措除了强化法律在社会管理体系当中的监督作用之外, 还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使犯罪分子自食其果, 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促进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作用。

3. 开展预防警示宣传教育工作有利于实现社会管理体系的多元化

社会管理体系的多元化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特征之一, 开展预防警示宣传教育工作对于实现社会管理体系的多元化有着极基重要的作用。通过成果展览、建立法纪教育基地、演讲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会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深刻地了解职务犯罪的危害,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来, 拓展了获取职务犯罪信息的途径, 有利于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立体体系。

4. 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咨询活动, 有利于各单位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

在职务犯罪预防咨询活动中, 检察机关通过网络、电话、开展见面会等多种形式为社会各界解决了思想认识、行为纪律等方面的难题, 主动结合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 对职务犯罪的发展环节、最新动态进行了详实的介绍。这必然给各单位进一步健全制度建设、堵塞职务犯罪漏洞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而从根本上落实了“加强廉政建设, 服务保障民生, 促进经济建设”的预防原则

三、预防职务犯罪的方法与途径

1. 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宣传平台, 加强舆论引导和教育宣传的力度。

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 将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变为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要预防职务犯罪就必须加强舆论引导和教育宣传的力度, 综合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广泛的、全方位的建立宣传教育平台, 实时地播报最新的政策动态, 定期举办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题讲座和知识竞赛, 不断增强全体公民尤其是公务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和相互监督意识, 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真正使人们感受到政府法律对职务犯罪的威慑力。

2. 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控, 实现重点领域重点预防、特殊领域特殊关注。

从职务犯罪的现状来看, 涉案人员多是单位内部的重要角色, 权力较大, 能力较强, 但是工作过程中要么是缺少必要的监督检查, 要么是没有建立起长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因此纪检、监察机关应该对职务犯罪发生频率较高、性质较为恶劣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 (如工程建设、房屋拆迁等) 予以特殊关注, 在不影响其正常工作的前提下, 对其重点岗位、重点工作环节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必要的时候实行多部门联动机制, 尽可能的实现防患于未然。

3. 大力依法惩处职务犯罪, 做到从重、从严。

从当前我们对职务犯罪的处理结果来看, 对职务犯罪的判决量刑偏轻, 大多处以非监禁, 有些处理有失公允。这就使得部分人萌生侥幸心理, 铤而走险。因此, 笔者建议对于职务犯罪的处理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重、从严, 能监禁必须监禁, 切忌讲情面。

4. 加强制度建设, 促进工程建设、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的透明化、规范化。

完善、透明的制度是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必然要求。预防职务犯罪就要逐步建立完善、透明、规范的制度, 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实现公开化、程序化、制度化, 尤其是在工程建设的招标、投标、原料采购, 教育领域的经费来源、经费支出, 医疗卫生的收费等重点领域的财务管理方面要下大力气, 尽可能的减少人为因素,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5. 加强检察机关自身队伍建设, 不断提升监督检查的质量。

就目前情况而言, 检察院、特别是基层检察院普遍面临着办案任务过重、人员不足、办案不彻底等诸多问题。这些情况在各地检察院的侦查部门尤其明显。检察院的侦查部门除了负责查处各类案件之外, 还要搞好自身的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克服检察机关工作人员重办案、轻预防的错误思想认识。因此, 要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就必须加强检察机关自身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检察院尤其是基层检察院的犯罪预防工作机制, 不断充实检察机关预防队伍, 通过业务培训、业务竞赛、考核练兵等途径大力提高预防部门的实战能力。

6. 建立健全群众监督、举报机制, 实行部门联动办案机制。

第十三讲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篇5

【第1题】1997年中国共产党()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1.0分)

答:A:十五大B:十六大C:十五届三中全会D:十八大

标准答案A

【第2题】目前,我国已经制定法律()余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1.0分)答:A:100B:200C:300D:400

标准答案B

【第3题】法制宣传主要面向(),目的是让民众知法、懂法,进而守法。(1.0分)

答:A:社会团体B:机关工作人员C:在校学生D:社会公众

标准答案D

【第4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元化的()。(1.0分)

答:A:纠纷化解制度B:和谐社会C:法治社会D:法律制度

标准答案A

【第5题】目前,由我国()化解行政纠纷与民事纠纷。(1.0分)

答:A:行政机关B:社会团体C:民间组织D:社区委员会

标准答案A

【第6题】当前,我国的社会纠纷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0分)

答:A:纠纷发生率高B:综合性纠纷多C:纠纷发生后难解决D:群体性纠纷多

标准答案ABD

【第7题】行政机关化解纠纷的制度主要有:()。(1.0分)

答:A:行政复议B:行政调解C:行政仲裁D:行政裁决和信访

标准答案ABCD

【第8题】在当下中国,主要有以下几种纠纷辅助化解制度:()。(1.0分)

答:A:公证制度B:律师制度C:司法鉴定制度D: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制度

标准答案ABCD

【第9题】为了确保纠纷化解制度能够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纠纷,所有的纠纷化解制度都必须满足哪几项基本要求?()(1.0分)

答:A:公正性B:普遍性C:法律性D:司法最终性

标准答案ABCD

【第10题】与法院相比,行政机关在化解纠纷方面至少具有以下优势:()。(1.0分)

答: A:专业性B:高效性C:灵活性D:低成本

标准答案ABCD

【第11题】和谐社会应当致力于在从源头上减少纠纷产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完善的纠纷解决制度来公正、及时、妥善地解决所有纠纷。(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2题】我国当前的纠纷预防和化解制度大致包括纠纷预防制度、纠纷化解制度和纠纷辅助化解制度三个组成部分。(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3题】行政复议是经行政相对人申请,由复议机关对原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一项制度。(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4题】行政调解既是一项独立的纠纷化解制度,可以单独化解民事纠纷和行政纠纷,又是一项附随的纠纷解决制度,可以在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仲裁、行政诉讼等程序中先使用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再作出复议决定或裁决。(3.0分)

标准答案错

【第15题】行政仲裁,是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下设的专门机构以中立者身份,依法裁断与合同有关的民事纠纷的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机关逐步减少了对市场活动的宏观干预。(2.0分)

标准答案错

【第16题】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化解行政纠纷或者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的一项制度。由行政机关裁决民事纠纷在我国比较常见,诸如专利强制许可使用费裁决、土地草原等自然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裁决、城市房屋拆迁裁决和国有资产产权裁决等。由行政机关裁决行政纠纷在我国主要是指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7题】信访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信访工作机构提出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一项纠纷化解制度。(1.0分)

标准答案错

【第18题】我国于1994年开始将仲裁委员会定性为社会组织,确立了仲裁委员会的中立地位,并且充分保障仲裁程序中当事人的自主性。(1.0分)

标准答案对

练习题有

【第一题】下列关于最终化解纠纷的主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法院是最终化解纠纷的主体

B要让法院成为最终化解纠纷的主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涉,使法院能够独豆地受理案件、亩理案件和作出判决

C去院一直都是化解法律纠纷的不可昔代的场所,而且法治国家都尽可能地将社会纠纷通过豆法机关豆法或法院的判例转化为法律纠纷,纳入到法院的管辖范围D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否定、撤销或改变法院的判决,包括法院自身 答案:D

【第二题】仲裁委员会在化解纠纷方面不具有的优势是()。

A仲裁委员会聘请的仲裁员都是资深的专家和学者,完全可以凭借其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赢得当事人的尊重和信任

B在仲裁中,当事人的白主性强,有权选择化解纠纷的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员,甚至还可以选择化解纠纷的具体程序

C仲裁实行一裁终局,能够确保纠纷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D仲裁裁定可以不用经程序即可撤消

答案:D

【第三题】下列关于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等社会组织就是在基层化解社会纠纷的地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等社会组织是司法前置程序

B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等社会组织就是在基层化解社会纠纷的重要力量C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其实就是人民群众身边的组织,当发生纠纷后,人民群众能够很方便地找到这些社会组织来化解纠纷

D:当纠纷发生后,首先让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出面化解纠纷,能够让双方当事人迅速冷静下来尽可能心平气和地面对问题,避免纠纷进一步升

答案:A

【第四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化解纠纷的社会组织?()

A人民调解委员会

B仲裁委员会

C行业协会

D:政府组织

答案:D

【第11题】我国法制宣传主要面向公务员,目的是让公务员学法用法、依法行政。答:。错

[第12题】行政机关化解纠纷的制度主要有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裁决和信访等。

以预防警示宣传 促社会廉政教育 篇6

市院专门成立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宣讲团,各县区院普遍成立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宣讲小组,团(组)长均由分管检察长担任,成员以预防部门为基础,并吸收全院优秀业务骨干参加。市院宣讲团率先垂范,宣讲团团长、副检察长闫关成做客安阳市人民广播电台“法律热线”,就职务犯罪预防问题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并多次到国土、规划、住建、司法等“热点”单位授课。各县区院宣讲小组不等不靠,主动深入各自辖区案发单位进行预防调研,到所属企业、社区、乡村进行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授课,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知晓度,树立了预防干警的良好形象。2010年以来,他们结合安阳实际,与市纪检委联合开展了“红五月专题教育”、“碧水清风秀安阳”专题等多项专题的警示教育活动,共计670次;举办预防宣传展览7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张贴宣传画近500幅,拍摄廉政教育短片8部,其中以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红旗渠为创意点的《清白做人幸福一生》被高检院评为三等奖。

二、充分发挥警示教育基地作用

2008年,安阳市检察院筹建了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自2008年8月开展以来,共接待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520余个78200余人次,其中县级以上干部15500人次,科级干部52600余人次,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把安阳市的反腐倡廉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警示教育基地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安阳市政法队伍建设教育基地”、“安阳市青少年预防犯罪警示教育基地”。

高标准筹建基地。近几年,全国各地多家检察机关建立了警示教育基地,但大都形式陈旧,内容单一。有的非常豪华,但只有图片展览,看完就走,效果并不好。为此,安阳市人民检察院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在经济较为困难的情况下确保资金投入。基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共有三个展厅八个部分。展览内容收集了近三年来全国、全省以及全市查处的重大典型案例,涉及党政、司法、行政执法、药监、宣教、金融、国企等各领域。基地功能齐全,有自动化的电教设备和先进的灯光、音响设施,有候展厅、会议室、资料室、办公室、演播厅,教育资料丰富,管理制度完善。走廊两侧布有24块公益广告,廉政格言,既有现代美,也有古典美;既有警示性,也有观赏性;既有震撼力,又有威慑力。所筹建的预防职务犯罪培训基地拟对全市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轮流培训,这在全国尚属首家。如今,基地已成为主题集中、案例典型、形式新颖的全市宣传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阵地,成为了预防职务犯罪、彰显反腐决心与成效、展示检察形象的工作平台和宣传平台。

多手段开展教育。为保证警示教育效果落到实处,该院摆脱“零打碎敲”的教育方式,采用“參观展厅、看警示片、法制讲座、讨论交流、撰写体会”的“套餐式”教育方案,在参观警示教育展厅的同时,通过播放警示教育片,受教育人员能亲耳聆听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预防职务犯罪的最新指示,亲身感受一些典型案例中罪犯的真心忏悔和真情告白,强化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震撼感,最后,预防干警再综合参观情况,采用适当方式进行法制讲座,有针对性地讲解职务犯罪产生的特点规律、成因危害及预防对策,以给受教育人员带来“渐入佳境”之感,极大地增强了警示教育效果,受到了广大参观单位的好评。不少同志在留言中写道:“警示教育参加过不少,像这样新颖的形式还是头一回,让人过目不忘。”“形式新颖,震撼心灵,警示犹钟,长鸣于心。” 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高进学认为,采用参观展览、看警示片、再听讲座、谈感受、写体会的“五部曲”开展警示教育,一步步强化,一步步深入,使警示教育真正做到了入眼、入脑、入心,达到了最佳效果。

三、积极开展检察干警“进百企”活动

针对目前商业贿赂犯罪突出的实际,连续三年紧紧围绕“四个进入”开展了检察干警 “进百企”活动。

一是调研进企业。通过实地走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帮助企业理思路、谋发展;通过与企业班子成员座谈,了解检察机关在办理涉企案件中有无吃、拿、卡、要、强拉赞助或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等违规违纪行为,听取企业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预防进企业。通过开展法制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宣传普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知识,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对企业廉洁从业行为必要性的认识,规范廉洁从业行为;对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企业,提出预防检察建议,帮助企业建章立制,堵塞管理漏洞,预防职务犯罪发生。三是法律进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深入企业积极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税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关规定,增强企业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保障企业主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四是服务进企业。根据企业需要,积极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建立联络员制度,联络员由各预防部门负责人担任,主要职责是加强对口联系和沟通,对企业遇到的突发性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协调和帮助。

2010年以来,共走访企业187个,其中国有企业102个、民营企业85个。共召开座谈会187次,参加人数共1823人。共收集到企业提出的建议75条,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建议建立预防共建单位、多组织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活动、创新预防职务犯罪新举措方面;民营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化解企业借贷纠纷、维护良好投资环境、加强对职工的法制宣传提高职工的责任意识等方面。在每家企业均进行了法制教育或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参加人数4430人,其中,在57家企业进行了法制宣传或预防职务犯罪展览。共开展了法律咨询215次,解决法律疑难问题71个。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共提出65条检察建议,帮助相关单位堵塞漏洞、建章立制132条。

安阳市检察院通过积极开展预防警示教育宣传活动,在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年以来,全市针对党员干部的信访举报量同比下降了15%,人民群众廉政建设满意度明显提升。

社会预防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所有孕产妇1600例, 年龄22~42岁, 平均 (25.8±4.3) 岁, 孕1~4次, 产次l~3次;孕35+7~42+3周, 平均 (38.9±0.7) 周。

1.2 剖宫产情况

1600例分娩中剖宫产共780例, 剖宫产率为48.75%, 其中社会因素 (无手术指征;未临产或未经充分试产或已临产且产程进展顺利, 但产妇坚决要求手术者) 剖宫产为324例, 占同期剖宫产率的41.54% (294/780) 。具体为:高龄初产、巨大儿及珍贵儿110例、孕妇对分娩的恐惧80例、对剖宫产的误解80例、择日择时分娩20例、医生掌握宫产指征不严或回避医疗纠纷等34例。

2 讨论

社会因素为近年来剖宫产率显著升高的主要因素, 社会因素国外亦称非临床因素, 系指无明显医学指征, 孕妇和家属要求手术[2], 本组资料显示, 社会因素占同期剖宫产的41.54%, 已成为剖宫产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其原因: (1) 由于经济发展孕妇营养过分, 以致胎儿巨大儿增多;随着社会发展, 晚婚晚育等原因, 高龄初产妇比例明显升高, 而高龄初产妇对阴道分娩认识不足, 缺乏信心, 放弃试产, 要求剖宫产者增加;既往有不良孕产史或为“珍贵儿”, 为确保小儿安全而要求选择剖宫产。 (2) 部分孕妇担心或不能忍受漫长的宫缩阵痛, 过分轻信别人夸张分娩的“痛苦经历”, 或目睹周围产妇痛苦模样、怕难产等, 认为剖宫产会在麻醉下手术而无痛苦, 手术时间短, 对阴道分娩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不论有无指征强烈要求手术。 (3) 对剖宫产的误解。孕妇和家属对分娩的要求提高, 唯恐出现新生儿意外, 同时少数孕妇误认为剖宫产可使胎儿头部不受挤压、智商高等而错误认为剖宫产较阴道分娩对胎儿安全, 部分孕妇担心产后阴道松弛影响性生活。 (4) 有些产妇及家属因迷信而挑选吉日良辰剖宫产;有些认为剖宫产能保持体形等等。 (5) 产科是高风险科室, 常有纠纷发生, 在患者要求手术的情况下, 医务人员往往把握指征不严谨, 指征过宽。

剖宫产在一程度上使母婴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 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上升, 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并未相应降低, 说明剖宫产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分娩方式, 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限制剖宫产率, 特别是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 是当前产科工作的重要内容[3]: (1) 对孕产妇及家属开展产前健康教育, 普及妊娠分娩知识, 通过宣教学习, 加强对有关分娩方式选择的正确引导, 使孕妇及家属认识到手术的利弊, 认识女性生育是繁衍后代的正常生理过程, 从阴道分娩是人类自然的本能, 也是分娩的最可靠的方式认识自然分娩的优越性, 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加强人口素质教育, 不迷信不重男轻女;加强围产期保健和孕期的监护, 发现高危因素及早治疗, 指导孕期营养, 适当控制体重。 (2) 加强产时胎儿监护, 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产科工作者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围生期医学知识外, 还要学好心理学、社会医学知识, 以适应围生医学发展的需要。加强责任心, 排除社会因素的干扰, 提倡在严密观察下试产, 提高医生的助产水平及对产时并发症的正确处理能力, 减少产伤, 提高阴道分娩的安全性, 实行无痛分娩技术, 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的医学指征。 (3) 加强人文关怀, 提倡人性化分娩, 创造条件, 开展各种无痛分娩及导乐分娩;产时指导产妇如何配合, 并给予产妇适当的安慰和鼓励, 增加其自然分娩的信心和能力。 (4) 呼吁社会关注, 取得医院领导和社会支持、理解, 充分认同产科的高风险性, 相互信任与理解, 为产科医务工作者创造安全的行医环境, 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对减少社会因素的剖宫产, 增加试产的机会及成功率, 控制剖宫产率可能更具实际意义[4]。

参考文献

[1]林志宏.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7, 18 (1) :53.

[2]Porreco RP, Thorp JA.The cesarean birth epidemic:Trends, Causes and Solutions[J].Am J Obatet Gyneeol, 1996, 179:657~664.

[3]周虹, 钟玲, 刘建, 等.社会因素剖宫产及剖宫产率的临床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10) :637~638.

社会预防 篇8

一、汉阴县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对近四年汉阴县发生的案件情况分析, 青少年犯罪案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 从犯罪身份来看, 未完成义务教育辍学在家的学生居多

经过统计, 在72件123人青少年犯罪中, 涉及此类学生案件52案101人, 分别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和总人数的72%和82%。

(二) 从犯罪性质看, 以侵犯财产的盗窃、抢劫犯罪最为突出

许多涉案青少年贪吃享乐, 从小摸到小偷开始, 进而滑向犯罪的深渊。近四年来, 共受理青少年犯罪72案123人, 其中涉及财产的盗窃和抢劫共51案80人, 分别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和总人数的71%和65%。

(三) 从犯罪形式上看, 两人以上共同犯罪增多

辍学青少年无所事是, 浪迹街道, 三五成群, 拉帮结派进网吧、录像厅, 观看不健康影片。通过对近四年的青少年犯罪进行统计分析, 共同犯罪有40案86人, 分别占青少年犯罪总件数和总人数的55%和60%。

(四) 从作案手段上看, 手段不断成熟, 具有反侦查能力

有些青少年作案手段达到职能化、成熟化。在作案前多次踩点、跟踪、摸底, 然后周密策划, 选择时机, 准备作案工具。作案后又毁灭现场, 销匿证据, 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

(五) 从文化程度上看, 文化程度偏低

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最多, 占88%, 社会危害严重。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 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良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一是各种宣染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书籍、网络、音像资料充斥市场, 污染社会;二是对管制刀具等控制不严, 造成青少年可随意购买;三是法制宣传不力, 实践中司法部门虽然也积极开展“送法下乡、送法上门、送法进校”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活动, 但力度不强, 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 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当, 会使青少年的心灵形成障碍, 导致不正确的人生观,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家庭教育匮乏, 造成子女法律意识淡漠;二是单亲家庭和父母外出务工等给青少年心灵造成伤害;三是家庭经济条件差, 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 造成一些青少年去偷、去抢;四是父母对孩子教育失当, 过分严厉容易伤害其自尊心, 过分溺爱容易导致其道德欠缺;五是父母不能很好履行监护义务, 对子女关心不够, 使子女孤独、自卑、怨恨、狂妄, 走上犯罪道路。

(三) 学校教育体制原因

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 但是农村边远山区学校热衷于应试教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动辄就是批评辱骂, 变相体罚, 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幼小的灵心, 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 丧失人生目标追求, 走上犯罪道路。

(四) 心理、生理因素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阶段, 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 自控力弱, 容易冲动狂妄, 在一定内外因素的作用下, 容易产生突发性犯罪故意, 或实施犯罪。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

(一) 合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经济差、父母离异、外出务工、不当的教育方法等是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应通过合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是父母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二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三是培养青少年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四是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 从而达到趋利避害远离犯罪的目的。

(二) 净化社会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重要原因, 应从以下方面解决:一是公安、工商等加大对网吧的监管, 规范网吧经营, 构建绿色上网空间;二是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三是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创造条件, 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为青少年提供倾诉心声、情绪宣泄、心理疏导的场所。

(三) 建立长效预防机制, 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司法机关应联合其他部门成立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领导小组。根据青少年特点, 针对性地开展帮教工作, 坚持以教育为主, 依法从轻或免予处罚。社区应不定期地邀请法官、检察官以案说法, 并通过录音、录相等途径尽可能扩大社区家庭的参与率, 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以及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营造良好的社会、家庭氛围, 让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守法意识。

(四) 改变传统教育方法, 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坚持德才兼备, 既重教书更重育人, 引导其全面健康发展;二是重视法制教育, 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通过模拟法庭等方式宣传法律知识, 使其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注重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五) 明确责任主体, 为无业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社区应加强辍学青少年归档统计和管理工作, 劳动保障部门应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业务能力培训等手段, 增强辍学少年的的法律意识, 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服务, 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对不能就业又无生活来源的外地青少年, 应列为重点联系对象, 给予教育、帮助和监管, 公安、民政等部门应积极与其来源地联系, 帮助他们返回家乡, 预防其走上犯罪道路。

总之, 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只有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近几年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 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汉阴县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 积极探索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侯宇清.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控制策略[J].法制博览, 2013, (03) .

社会预防 篇9

一、老年犯罪现状分析

( 一) 老年犯罪现状

目前来看, 中国的老年犯罪将在很长时间内显现逐步上升和增加的趋势。社旗县检察院2010 年至2014 年上半年受理老年人犯罪案件共计65 件67 人, 分别占年办案量的2. 87% 、5. 40% 、5. 04% 、5. 71% 、6. 92% , 呈现出上升趋势[1]。而四川省遂宁市检察院侦查监督处统计, 2004 年至今, 108 名犯罪的老年人中, 文盲人员为39 人, 占36. 1% , 而小学和初中文化的人数分别为52 人和11 人, 各占总人数的48. 1% 和10. 2% , 三者共占当地老年犯人数的94. 4% , 居于绝对数量。针对老年人犯罪率攀升, 我国对此的研究稍稍滞后, 却秉承从宽处理, 区别对待的理念来处理老年人犯罪, 并在老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及处罚措施上做了具体规定。但是, 我国老年人犯罪管理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首要做的是提起对老年人犯罪问题的重视, 通过对此类现象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 做出合理的、有效的防范措施。否则, 中国非常有可能成为世界老年人犯罪的群体聚集地。

( 二) 老年犯罪特点

1. 老年犯罪主体特点

首先, 犯罪手段非常暴力。在法院处理的老年人犯罪案件中, 犯罪类型以敲诈勒索、诱骗等居高, 可见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的大幅下降, 在相应的犯罪手段上更倾向于间接性和隐蔽性。碰瓷事件居多, 也正是由于老年人犯罪是利用了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和对老年人的关爱。

其次, 犯罪分子大多数是中小学文化, 素质偏低。在偏远地区的农村, 老年人犯罪屡见不鲜。居高不下的犯罪率绝大多数是因为农村老年人普遍是文盲, 缺少相关的法律意识与认知, 不会尊法守法, 自身的行为也是盲目依据以前的经验或是当地的风俗习惯而为。故此, 农村老人成为了老年人犯罪的高发人群。

再者, 犯罪主体男性高于女性。从犯罪主体的性别来看, 有相关资料指出, 在对266 起老年人犯罪案件的统计中, 老年犯罪中男性人数远远高于女性犯罪人数, 其比重高达84. 6% , 老年犯罪的主体多集中在老年男性。

2. 老年犯罪客体特点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老过快, 行动不便, 力量不足, 以至于他们很难对大多数身强体壮的成年人采取暴力行为, 实施诸如抢劫、故意杀人等犯罪行为。故此, 未成年及残疾人就成为了他们实施犯罪的主要对象。其中, 强奸罪、猥亵妇女儿童等案件在在老年人犯罪中也是屡见不鲜。

3. 老年人犯罪类型多样化

根据社旗县检察院受理的老年人犯罪案类型来看, 老年人犯罪类型非常广泛。其中, 女性犯罪多集中在财产性犯罪上, 而且犯罪类型比较单一; 男性犯罪涉及财产性犯罪、职务犯罪以及强奸犯罪等众多领域。

4. 犯罪形式多为单独犯罪

一般老年人多数处在孤寂的环境中, 社交关系简单, 戒备心理非常强, 为了隐藏犯罪结果, 及时把控犯罪时机, 通常采用单独犯罪的形式。这与青年人多数是共同犯罪截然相反。

二、老年犯罪原因分析

( 一) 养老条件

我国社会养老底子薄弱, 条件较差。根据统计, 截至2012 年底, 我国80 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273 万人, 其中失能人口数量接近3600 万, 慢性病患病者人数超出0. 97 亿, 空巢者多达0. 99 亿人[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老年人的高龄化、空巢化导致老年人在贫困、疾病、精神关爱等方面面临着大大小小的困难。在复杂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下, 老人的困难难以得到解决, 不少人走向偏锋进行财产犯罪活动, 用来环节经济困难。

( 二) 家庭原因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愈来愈多的农村青年走入城市, 进而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规模也迅速扩增。在城市中, 高频的生活节奏、高流动性的人际关系导致城市家庭结构也在转变, 从而老年人独居者也日渐偏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独居的环境通常会加剧老年人的孤独感, 一些老人尤其是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挫败感也不可避免徒增, 进而产生一定的心理扭曲, 诱发犯罪动机。根据不完全统计, 老年人犯罪中人群中, 因独居或只与配偶居住的空巢老人犯罪人数超出犯罪总人数的一半甚至更多。显然, “空巢”容易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 三) 法律责任

尽管, 我国已经处在社会主义法制阶段, 但是我国法制建设仍然不完善。很多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依然没有系统地接触过法律, 法律意识淡薄。在处理问题上依然沿袭采用陈旧的风俗习惯。在缺乏法律思维的情况下, 追求个人利益, 不断与他人产生冲突导致犯罪案件的发生。同时, 少数民族地区封建思想严重, 这种问题更为严重。

三、老年犯罪预防机制

( 一) 社会环境预防机制

1. 打造老年人和谐社区

从老年人犯罪的心理来看, 因为孤独感、寂寞感是诱发其犯罪的主要因素, 为了消除这种犯罪动机, 可以以家庭、社区或村镇为重要阵地为老年人提供活动交流的空间, 加强老年人与外界的人际关系互动。通常, 以社区的居委会或是村委会为单位, 这样的基层组织可以不间断的举办对老人有吸引力的老年社区活动。或者, 可组织老年人进行未成年人照顾方面的技能培训, 帮助他们解决怵于照顾及教育未成年人的烦恼等。

2. 关注家庭支持与子女义务

老年人群体最担心的问题依然是“怕生病、怕寂寞、怕不被尊重、怕不被理解”[3], 一旦他们参与了社会活动, 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获得生活乐趣, 可以避免老年群体担心的种种问题。但是, 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与责任感需要得到家庭与子女的支持与帮助。在老年人有意愿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下, 做儿女的应以实际行为支持和关注, 同时也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方式。

3. 社会大众参与公益关爱宣传

由于老年群体庞大, 他们在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时涉及的区域较广, 层面较多, 故而这样的活动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 帮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共参与环境。举个例子, 老年人退休下岗后可以在协助社区居委会调解社区矛盾、预防小区犯罪等方面发挥自己所长, 那么, 老年人原单位、政法委或者居委会可以对其发放补助、颁发奖章等形式表彰他们的贡献。

( 二) 法律约束预防机制

1. 刑罚原则精细化

尽管《刑法修正案 ( 八) 》在总则中对老年人犯罪的处罚做出了规定, 但过于笼统, 只包括较为简单的免于死刑和从轻处罚的规定, 并不能在总体上明确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同时, 《刑法修正案 ( 八) 》中将免于死刑的年龄设置为75 岁, 是否应当设置刑事责任年龄上限也是颇有争议。首先, 要知道老年人智力衰退跨度最为明显的分界线发生在61 岁至65 岁组和65 岁至70 岁组之间。65 岁是一个分界点, 分界点前后的老年人对比, 他们的辨认能力明显下降, 故而应该区别对待。其次,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同, 每个人失去刑事责任能力的时间不同, 一旦年龄上限不易确定, 那么在量刑处罚时就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也会失去其法律的实际价值。总而言之, 针对老年人犯罪可以在刑法总则中根据年龄阶段设立刑罚处罚, 比如对60 至65岁的老年人犯罪的, 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65 至75 岁的, 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75 岁以上的, 应当从轻处罚、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 补充承担刑事责任形式

我国刑法中规定中可以看出, 刑罚是犯罪分子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但是, 单一的刑罚依然有其限制性。在不能挽回受害者的损失情况下, 为了兼顾各方利益, 同时给予老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可以通过经济赔偿、恢复原状、赔礼道歉的方式让老年人来承担刑事责任。这样既能让犯罪人意识到错误, 也可以挽回他人的尊严与声誉。举个例子, 针对危害性较小的财产性刑事案件, 当老年人恶意破坏社区公共财产时, 可以判处其维修社区公共设施进行维修、修复社区草坪, 让他们通过劳动承担刑事责任。

3. 建立特殊处理体制

为了确保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并保障其合法的权利, 在处理老年人犯罪的问题上需要采用相对缓和的处理方式。比如, 在立案侦查阶段, 公安机关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 此时为防止老年人因精神紧张导致不利后果可以允许其辩护人、配偶、子女等在场; 在逮捕阶段, 针对老年人行动不便, 尽量不适用手铐等刑具, 确保顾忌老年人的尊严; 法院在开庭审判阶段, 法官尽量选择在老年人身心健康状态俱佳的情况下进行审理宣判, 避免其现场昏厥设置突发死亡;

对于改造完成后的老年人, 司法机关需要及时委托居民委员会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针对老年人犯罪问题采用特殊处理手段, 一方面能够保障老年犯罪人的权利, 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此类案件顺利进入审理程序。

4. 完善老年人退休制度

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 除了家庭子女的支持外, 从制度上进行完善也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手段。这点可以从老年人的离退休制度上下功夫。有些行业, 诸如医生、律师、教师等职业是越老越吃香。他们提前退休对国家而言也是一种无形的损失, 可以推延退休时间, 让老年人尽可能长地在熟知的岗位上发挥余热。特殊岗位可以延时他们的退休时间, 而针对普通岗位的老年人而言, 可以在其临近退休时对其岗位进行适当的调整, 帮助其适应退休的节奏, 减轻这些人离职后的挫败感。

四、结语

老年人犯罪是我国老龄化带来的棘手问题, 单凭立法手段是无法解决这块难题的。老年人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其犯罪现象的频繁发生是社会及法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扭曲形态。其根源有众多方面的因素, 社会制度缺失、法律规定不完善、老年人自身要求过低等等。通过挖掘老年人犯罪问题的原因、特点, 从预防其犯罪行为上着手, 同时创建合适的社会预防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犯罪问题。

摘要:近期, 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 这同时预示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老年人犯罪案件猛增,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 如何预防老年人犯罪已经迫在眉睫。从老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分析其犯罪原因并从社会环境与法制设计角度提出一些见解, 希望对预防和处理老年犯罪提供助益。

关键词:老龄化,犯罪现状,预防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应敏.论老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以近年来办理的老年人犯罪案件为样本[J].公民与法 (法学版) , 2015, 04:54

[2]王佳.浅谈我国人口老年化进程中老年人犯罪特点及原因[J].商, 2015, 20:234-235.

社会预防 篇10

1 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

1.1 反腐倡廉教育不到位。

当前, 随着社会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而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还存在从文件到文件, 把内涵丰富的教育简单化、庸俗化, 不贴近实际, 不针对问题空泛说教的做法, 导致受教育者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差。而且还没有将反腐倡廉工作与工作者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尤其是关于家庭道德、职业道德方面的宣传教育要与反腐倡廉教育实现有机结合, 造成反腐倡廉教育的广泛性、深入性受到很大局限。此外, 一些单位在反腐倡廉教育上紧一阵、松一阵的现象较为突出。

1.2 反腐倡廉工作不扎实。

一是工作方法简单。一些领导干部对出现的问题往往表现的过于冷淡, 甚至他们存在认为不关自己的事的心态, 对于出现问题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能真诚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而是往往将有问题的党员直接进行形式化处理, 对其不做挽救性工作。二是反腐工作没有做到实处。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等、靠的思想, 他们对于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没有进行全面的分析, 认为反腐倡廉只是形式, 因此对于反腐倡廉工作也只是停留在以会议形式宣传文件, 而不能深入一线去进行反腐倡廉的具体指导工作, 对于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 不能及时发现, 并且在第一时间了解反腐工作的实效。

1.3 反腐倡廉制度不落实。

一是制度不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中存在相关制度设置单一没有相应的配套细则给予支持, 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不是单靠某一个部门或者一个领导者所能完成的, 而是需要多部门之间的联动, 但是现实中反腐工作没有与其他部门的业务进行日常的整合, 造成反腐工作制度落实情况不理想。二是对“一把手”监督等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监督者没有自己真正的监督权, 而且群众监督机制也不健全, 群众监督缺乏有效的知情、表达和参与机制, 监督的渠道不畅。三是查处案件的制度还亟待创新。

2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教育机制。

反腐倡廉就是要在个体的思想道德层次上构建抵制腐败的意识, 因此加强对于反腐倡廉教育是构建反腐体系的首要任务, 实现对于反腐倡廉教育就是要在教育上深入研究, 提高教育的目的性与时效性。一是要注重对于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 明确领导学习反腐的意义, 深化反腐教育开展的对象具体化。二要结合实际丰富教育内容, 以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三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 以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2.2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反腐制度管理体系是进行反腐工作的根本, 是建立惩防体系的任务与目的, 经过我国反腐工作多年经验, 我国的反腐制度已经具有了成熟的管理制度, 但是分析反腐制度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而解决这些制度缺陷的根本措施就是要靠反腐制度的创新。一是制度要有系统性, 反腐制度建立要覆盖反腐工作全面, 避免因为某个环节而导致反腐工作失败;二是制度要有超前性, 反腐制度的设定不仅要根据目前的反腐工作状态进行, 还要准确的分析以后的反腐工作特点, 建立具有适应未来工作的制度;三是制度要有严肃性。

2.3 着力加强权力行使监督。

一要完善“一把手”监督、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党风廉政监督员、署实名举报承诺办理、诫免谈话和函询、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党内询问和质询等制度;二要加强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监督, 党委要加强对党内监督工作的领导, 注重对下一级党组织及其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督;三要拓宽监督的渠道, “打开门”来反腐败, 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 通过相互信息沟通、联系, 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

2.4 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

过硬的作风是推进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要铁腕治庸, 严肃整治在党政机关中的工作拖拉、推诿扯皮等问题。进一步深入实施“一线工作法”, 坚决做到在一线调查研究, 在一线主动服务, 在一线转变作风, 在一线检验成效;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 全面推行行政村、社区干部述职述廉和民主评议制度, 开展创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活动, 推进勤廉激励机制建设;进一步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加强对民生工程的监督, 严厉查处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的典型案件, 强化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社会救助资金的监管;进一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实施“行政许可流程再造”工程, 强化效能日常监察, 大力开展明察暗访活动, 严格执行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 强化问责追究力度;进一步落实政风行风建设责任制, 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制度, 推行机关作风和效能民主评议排序制度。

3 结束语

总之, 教育是完善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 我们要加强对于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教育, 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使党员干部不想腐败;制度是保证, 要健全制度, 堵塞漏洞, 使党员干部不能腐败;监督是关键, 要强化监督, 及时制止和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 使党员干部不敢腐败。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 提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创新,腐败,对策

参考文献

[1]徐敏娟.建立健全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思考[J].理论建设, 2009 (06) .

[2]方伟.对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J].商情, 2009 (1) .

上一篇:电视新闻栏目美术设计下一篇:体育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