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自学能力

2024-05-11

提高中学生自学能力(精选十篇)

提高中学生自学能力 篇1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 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 看书报和听广播、勤动笔的习惯。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查字典、查阅课外资料, 解决字、词、句、篇的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 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 积极动脑思考。对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让其通过自学解决, 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 人人动手、动口、动脑,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表扬, 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过程中, 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 没有相应的指导, 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自学时, 往往只是走马观花, 随便翻翻书即完成任务。初始阶段, 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 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读书, 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圈画知识要点, 标记重要知识, 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 并反复强化, 以形成问题意识, 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 学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意识迁移到课前, 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三、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也是求知的动力。兴趣、阅读、能力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在读书过程中, 感受越多越深, 兴趣也越浓;书读得越多, 知识越丰富, 能力就越强。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 对学生学习给予的肯定评价,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四、指导学生课堂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如教学“步测、目测”时, 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 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 又要计算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 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 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再如学习统计图表时, 有的统计图和相关分析、问题不在同一页, 不便于学生的阅读, 此时教师也可以布置同桌合作。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 根据班级情况, 通常是前后桌形成“四人小组”, 或分为若干“六人小组”, 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有意识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形成组内“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教师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 让合作出成效, 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 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要做相关记录, 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记录员, 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 教师要收回“合作学习记录表”, 对操作错误的地方及时给予纠正,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肯定。

五、放手学生自学探究

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相信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 大胆放手, 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 也能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上, 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知识,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 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提高中学生自学能力 篇2

技工教学,是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的有一定技能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将在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工厂、企业从事工作,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不可能满足每个学生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需,也是技校今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人才的办学方向。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享用无穷。”对于学生来说,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即“鱼”不如“渔”。所以现代的教师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学生自己获取信息的本领,即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的素质。

进入技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考高中落选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素质较低,而且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上进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滑坡,普遍地经济效益差,在学生心理上造成读书学技术没有前途、没有出路的感觉,学习得过且过考试互相抄袭。根据这一情况,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名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老师不可能终身的培伴你,所以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只有文化水平提高了,那么自然的综合素质也就相应的提高了。这里所谓的自学,不是全盘由学生支配学习过程,取代教师的作用,而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的学习过程。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始终起着教学中的主导作用___培养学生的自学心理、自学习惯,并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最终达到学生基本上靠自己获取知识、锻炼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为目的。

一、学生自学心理的培养

1.培养自学的动机。心理学中指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学动机,学生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坚持自学,克服以往学习的惯性。并逐步对自学产生兴趣。教师要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加强自学目的教育,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从思想上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学的目的,增强历史责任感;通过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捧铁饭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靠自己的奋斗,同时使学生懂得优胜劣汰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有危机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从正面引导学生,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从而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使之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意义及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再配合表扬、鼓励、学习成绩反

馈等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自学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2.培养自学兴趣。自学是十分艰苦的劳动只有让学生在自学劳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加深对学习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给学生创造应用知识的条件,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如搞一些技能竞赛,并有计划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培养自学习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要克服以往的惯性,形成良好的习惯,则需要长期有意识的培养。如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是问一答十或问一答一,还是问而不答。有问必答不可取,提供寻找答案的途径和方法为最好。反过来教师提出的问题,则鼓励学生“问一答十”。

培养学生自学心理还有其他方面。总之要使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自学。自学心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过程中,龙以起步阶段为重要。

二、学生自学方法的培养

教学实践中观察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被动学习阶段、入门阶段和提高阶段。在不同阶段,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同,自学的内容,程度不同,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也不同。

1.被动学习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自学能力很弱或根本不会自学,新入学的学生有85%处于这种状态。他们只是背记公式、照搬做题的过程,并且依赖性很强。这时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自学训练,培养自学习惯,增强独立学习意识,使学生初步体验自学过程,在教学的督促下,完成教学任务。

如在教学中,将易学的知识点,或操作要求学生自己学习、教师检查学习效果,或将重点、难点分解开,让学生避难就易,进行自学,逐步培养自学心理养成自学习惯。

在这一时期的指导中,要注意准确掌握自学的深度的数量,切勿使学生丧失自信心要多鼓励,使之顺利过渡到入门阶段。

2.入门学习阶段。在第一阶段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有了自学的信心和方法,但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方法欠当。这时主导作用和培养目标是进一步传授自学方法,激发自学兴趣,巩固自学习惯。例如,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首先给出一条清晰的学习途径或程序,让学生遵守这个学习方向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要点、思路,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提高阶段。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自学规律,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处在快速提高阶段。这个时期主导作用就体现在指导学习方向,建议学习计

划,启发学习技巧和推荐课外读物。如果说入门阶段是教师领飞的话,这时就是放飞阶段。教师除严格控制检查、测试外,其余教学环节均可采用宽松管理。如指导学生阅读,除推荐适宜的读物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1)视幅要宽,在把视线盯在知识点上。(2)尽量少回视,克服回视习惯。(3)要在演题过程中,随时检查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

三、就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谈几点体会

1.自学初期难度很大,三分之一的学生常处于等待。观望的状态,还有三分之一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另一部分学生自学情况良好,完全能按指导目标完成任务。

2.一学期后,学生的自学能力会有较大提高,同时会产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均会有不同程度提高。

3.第三学期以后,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平均成绩比讲授法班级高10分至15分。

4.自学法与讲授法相比,教师的任务加重了许多,不仅要研究大纲和教材而且要研究课外读物,研究最适合学生自学的方式方法。

5.在各培养阶段,特别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培养每个人的自学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实质是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职工队伍素质的竞争。哪个单位重视智力开发,狠抓合格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劳动大军,哪个单位在竞争中就可能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将会处于被动,失去竞争力。为了使技校不断培养出合格的中级技术工人,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我们就应当尽自己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这样社会和企业才能认可,技校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单位:辽西技师学院

地址: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 电工街23号 辽西技师学院 教务处

邮编:123000

如何提高学生英语自学能力 篇3

关键词:自学能力;重要意义;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55-01

当今时代,英语越来越成为人们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培养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不仅是现代教学的需求,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一个具备自学能力的人,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支配知识,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培养中学生英语自学的能力,学生要对英语有深刻的认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制订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但能帮助他们在校门内学习,而且也是他们将来走出校门之后立足社会,适应时代,不断进行知识补充和更新的有力武器。

一、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中学生学英语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学了七年八年,到目前还是似懂非懂,稀里糊涂。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持错误的观点,认为学习英语没有什么用武之地。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打击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也就泼灭了他们自己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慢慢地也就不知道怎么去学习英语,用什么方法去学习英语。着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一辈子自学的能力。”由此可见,学会自主学习非常重要。作为课程中的重要学科英语,在现阶段,掌握了英语,意味着你获得了一把金钥匙或者说一块敲门砖。

二、培养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重要意义

从2001年开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新课改特别强调,课程应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学科课程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在当代,信息变化较快,而且知识更新速度也非常迅速。学生在学校期间,只能学到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还需要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继续学习。由此看来,培养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意义深刻。

三、培养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巧用工具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英语学习中,工具书的地位很重要,学会有效地使用工具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事实上有很多中学生并不会正确使用字典,也懒得使用字典,有些学生认为查字典浪费时间,经常依赖教师总结词汇用法,根本意识不到使用字典的重要性,而有些学生甚至没有一本字典。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笔者认为中学生应该消除查字典是浪费时间的错误认识,而不会使用字典将无法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关于词汇的习惯用法。学生只有自己通过查字典,探究语境所得的词汇知识,才能更深刻地记忆词汇的基本用法,这要比单纯听教师讲解再记忆要牢固得多。

2、培养阅读能力。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而且使注意力特别集中和持久,同时使学生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迅速提高,而阅读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是听、说、读、写综合应用,侧重阅读理解能力。”近几年的高考中,对阅读理解的要求,难度也是日趋增大。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资源、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语言知识,拥有较大的词汇量,还得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及文化习俗、背景等;同时必须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较强的推理、归纳、判定及解题能力。因此,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意义重大。

3、多听收音机。英语是听出来的,听懂才能交流。而且,听力技能不仅是衡量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连接阅读和会话技能的桥梁。现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这就给中学生提供了很多听的途径,比如上网,看电视,听MP3等。但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最有效的途径是听收音机。节目内容丰富又有趣,而且收音机又携带方便,无论是早上跑步,或是晚上锻炼身体,你都可以随身带着收音机听着英语节目,不经意就学会一个idiom,或者一句流行美语。除此之外,又慢慢地提高了听力水平,增强了学英语的信心,还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纠正单词发音,为把握英语的语音语调打下好的基础。

4、在生活中学习英语。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了培养自己的英语自学能力,中学生更需要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留心生活中出现的英语单词、句子等等。比如,在我们经常穿的牛仔裤上你会看到“jeans”或者“fashion”,在停车场你会发现“No Parking”的标志,在火车站的存放行李窗口你会看到“Luggage”,在商场、电影院等的安全出口你会看到“Exit”。总之,只要你有心,在生活中你会学到很多有趣的英语。这不但可以增加词汇量,同时也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更重要的是给你带来学习的快乐。

四、结束语

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篇4

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 初步感知新知识, 找出新知识中的疑、难点。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必要途径。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提出要求和任务, 力争要求适当, 任务具体, 检查及时、认真, 评价有激励性。在引导学生预习时, 用拟订的预习提纲来明确预习任务, 通过完成预习题提高预习效果, 采用归纳、总结等方法把预习引向自学。预习主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在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中预习。在预习中, 学生一定要自己独立阅读, 独立思考, 找出要学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把握要学的新知识的重点、难点。二是要扫除课堂中可能遇到的“绊脚石”。学生听课时, 如果出现了知识障碍, 临时查书已经来不及了, 回忆旧知识又没准备好, 问教师又要中断教师教学, 问同学又要影响别人的学习。那么, 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在课前预习时补习这方面的知识。听课时, 顺着教师的思路, 顺藤摸瓜, 就不会有“绊脚石”了。

二、在激发兴趣中提高自学能力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 是学习的动力,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以“题”引路, 以“情”引航, 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有趣的探索活动, 还要尽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增强新奇感、趣味性。如, 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找一些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初步感知数学的价值。同时,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 研究银行储蓄问题、彩票中奖的概率等等, 用这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重要作用。最后, 还要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 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打下基础。

三、在读思结合中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离不开思考, 思考一般从问题开始, 欲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就必须认真思考、归纳总结。阅读与思考是自学的两个重要环节, 在自学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阅读与思考的关系。

1. 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 教师应根据每章节、每课时的教学大纲, 提出基本要求, 指导学生逐词、逐句、逐段进行阅读, 弄清楚定义、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比如, 教学“数轴”时, 在学生阅读前, 给出以下阅读提要: (1) 记住数轴的概念, 数轴包括哪三要素? (2) 画一条数轴, 把例题中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3) 如何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将课本反复看上好几遍, 边读边思考, 并运用自己获取的知识来分析、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并在概念、重要的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下面表上标记。其次, 引导学生去读一些学习辅导书。第三, 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 分清主次。即哪些基本概念、定理、公式一定要掌握, 哪些要了解, 哪些要应用, 哪些知识点与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点有联系, 哪些知识可以拓宽。第四, 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易懂的内容, 要让学生自己概括;对有难度的知识点, 要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推理, 然后让学生自己概括。如, 教学“点的轨迹”时, 学生对“点的轨迹”的定义、证明都会感到棘手, 让学生自己读, 就难以理解。如果教师采用边读边解释的方法, 对照课本读讲结合, 同步进行, 有质疑, 有讨论, 有提问, 有解答, 学生就很容易弄懂弄通。等学生理解了分析推理过程之后, 再让学生归纳总结。

2. 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

读书学习离不开思考, 自学更离不开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就必须有思考。因此,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宜讲得过细, 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数学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知道或粗懂书本上的知识, 会做课后的习题这一步, 要深入理解书本上的内容, 达到融会贯通, 并能对证明或解答中省略的地方进行补充, 甚至能理解作者编排这一章节的目的等;能去探索书中的定理、公式和例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其证明和解答又是怎么想到的, 所使用的数学方法又是什么, 结论能否加以推广, 条件是否多余;能看出例题或习题中的错误, 并提出改正意见;对于解题, 则要求会解综合题和开放题, 养成多思的习惯, 最后还要归纳、总结出解题的经验和方法。

四、在整理知识中提高自学能力

把知识系统化, 是正确识记、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不断地将新获取的零碎知识, 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将其系统化、条理化,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才能促进知识的巩固、存储和应用。因此, 教完一章后, 教师应及时布置作业, 让学生参与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该章的主要内容。结合小结, 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明确该知识在该单元中所处的地位, 从而使单元知识系统化。例如, 有理数一章小结时, 结合数轴的概念, 通过提问、讲座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有理数以及弄清楚正数与负数的区别, 并在数轴上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特别是|a|的定义, 学生较难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绝对值、相反数的定义, 再通过字母a取1、-1、0等一些具体数去领会。实践证明, 通过动脑、动手、动口, 学生不仅提高了概括能力, 还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五、在总结探索中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只有通过总结, 才能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理解程度, 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查漏补缺, 把知识掌握得更全面。学生自主探究, 大胆猜测, 并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 对探索结果进行补充深化,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新内容前, 抓住课题, 按照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和内在联系, 进行探索, 并对探索成果进行系统概括, 然后, 再通过阅读课文, 交流讨论, 对知识进行补充和深化。以“整式的运算”为例, 上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用长方形卡片[如图 (3) 、 (4) 、 (5) 、 (6) ]拼成更大的长方形 (每种卡片有若干张) , 学生很快拼出了各种长方形图案, 如图 (1) 、 (2) 便是其中的两种, 接着再让学生表示出自己拼出的图形的面积, 并从中发现有关结论。学生很快发现, 图 (1) 的面积为m (n+a) =mn+ma, 图 (2) 的面积为 (m+b) (n+a) =m (n+a) +b (n+a) =mn+ma+bn+ba, 进而发现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六、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自学能力

提高中学生自学能力 篇5

[内容摘要]:初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面对我们艰巨的教学任务,教师也应该不断努力,找到适合 的教学方法.抓好“预习”这一环节。经过预习,老师教学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抓紧课时进程。正确处理新教材与农村英语教学中的矛盾。

[关键词]: 课前 预习重要性 目的 方法 指导

一看这个标题,或许有些诧异。课前预习这一项工作对于理科等其它学科非常需要,难道英语也有这个必要吗?有,当然有。现在外研社的新教材New Standard English 的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话题广泛,内容非常新颖,语言知识丰富,涉及的词汇量大。特别对于我们没有多少英语基础的农村中学生来说,困难更大。所以,有的老师抱怨内容太多,有的抱怨课时太紧。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感到力不从心而选择了逃避或放弃。我认为我们教师本身应尽快的适应英语改革的高层次的要求,同时也应让学生在鲜明而正确的向导的引导下,逐步培养起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要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就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初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要抓好“预习”这一环节。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解决自己基本的一些问题。经过预习,老师教学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抓紧课时进程。正确处理新教材与农村英语教学中的矛盾。让我们的农村的孩子在学习英语时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也能体会到一些学习英语的乐趣。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最高。而预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近而使他们能主动去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能储备知识而且还可以形成他们的某些技能。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可以把老师即将要教授的内容提前思考。把许多的生词提前认识,也可以收集一些相关信息。提高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在上七年纪下册Module 6 The Olympic adventure 这个模块时让学生课前预习时去收集奥运有关的历史,以及有那些比赛项目,用英语又该

如何说那些参赛项目。虽然上课时词汇较大,而且许多词汇又时不常用的,但经过同学们的预习,老师上课时轻松了许多。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

预习还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仅靠上课时获得知识记忆效果更好。

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良好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课前预习的目的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指对自己和自己的对手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能有充分的准备,也才可能克敌制胜。预习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就好像赛跑的枪声。虽然赛跑规则中不允许抢跑,但是在学习中却没有这一规定,不但允许抢跑,而且鼓励抢跑。做好预习学习,就是要抢在时间的前面,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所以谁跑在前面,谁可能收获较多。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预习抓得扎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能力。我们的这本新教材词汇量较大。如果学生能有准备,有安排的进行预习,就能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使先学后教落实到实处,同时通过学生预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备课,为上课提供依据,这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的重要环节。

三、课前的预习包括那些方面的内容。

首先,学生对生字词进行预习。

因为New standard English与以前的Go for it 等教材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词汇量特大。每一个单元少则十来个新词,多则二十几个。有的词字母较多,以前的学生可能在进入高中才学的词汇,现在居然出现在初中一年级的教材里例如:international、calculator、dangerous、decoration等。还有laptop,和初二学的许多关于音乐方面的流行词汇也加入初中的教材中。而且每个模块有三个单元,按要求几乎每周都要学习一个模块。所以难度更大。农村中学的学生的英语基础比城里的相对要弱,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也要少。你与他们谈音乐,他们许多人都没学过钢琴和其他乐器,叫他们如何去区分什么音乐是Juzz 什么是 blues什么是 classical可能许多老师自己也无法区分。所以通过对词汇的大意的理解和基本读法的预习,教师在受课时,可以在师生互动上更加方便,也不会出现 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其次,让学生对课文或对话进行预习。

我们的对话比以前的要长,课文内容也要丰富许多。光靠我们老师上课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里要去把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全都要兼顾到,实在是心有余力而力不从。所以初二的学生去年学习Go for it教材,今年突然改学New standard English,许多学生无所事从。有的人连基础的读都不会了,谈何去听,去说,去写呢?所以我认为,让学生带着对新课的好奇心去事先有准备的把课文内容先看一次,通过简单的预习工作能发现问题,并试图去学会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的效率会更高。也可以形成他们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再次,让学生对本模块的知识进行拓展性的预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每一模块让学生事先去找一下相关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上Spring Festival 这一模块我让同学们事先去查找春节的起源,“What traditions do we have at Spring festival? ”and “What people in other country do at Spring festival?”上课时,留一点时间让他们谈一谈,对表现好的加以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上People and Place这一模块时。让学生事先去看看,什么是时区,每个时区相差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通过对时区和不同国家的差异的了解,激发起更大的兴趣,教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四,预习的方法及教师如何去指导。

预习,并不是让学生去简单的把书和词汇看一下。我认为好的课前预习,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课型不一,教学路子与方法的各异,预习的方法必然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也应做适当的指导。1.选择好预习的时间

每一天学生的学习都挺忙的,那何时去预习呢?预习的时间一般可以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之后的剩余时间里进行,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一直坚持这项工作的话,学习上可以形成良性循环,那么也可以节约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我发现,每天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并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在做练习。他们听懂课后,做得比较快。反而是那些是懂非懂的同学,一直比较忙。所以我认为合理地安排时间,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2、预习的方式 A 预习时要朗读

英语是一们交流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以前的应试教育学生做题还好,但许多是哑巴英语,遇到交流时就会出现障碍。现在的New Standard English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兼顾到了。所以在预习时首先要读。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它只需要学生在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通过反复朗读所学生词、句型及课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

B 预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

但正由于预习时朗读的方式简单,效果往往一般。应此,还可以采取发现问题的方式。教师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自己掌握的内容和有关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明确要解决那些问题,知道从哪些方面着手。通过作预习题发现问题,并为上新课做好准备。并且教师可以通过对预习的检查去看学生是否将这一工作落实。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C材料准备式预习的方式

预习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呢?预习所准备的材料可以是句型操练需要的语言材料,也可以是会话练习所需要的话题材料,还可以是讨论所需要的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主张、看法等,内容比较广泛。D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

以前我在实习时,我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说过“老师上课前要写教案,同学们也要写一个简单的学案。”所谓的学案,就是让学生课前预习时针对自己的问题,作好适当的记录。在我老师的班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所认教的班级学生成绩很好。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预习

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划的应该是教材中学生认为是自己不能理解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英语生词。

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E小组讨论的方式

小组讨论的好处在于能够促进形成同学间的交流气氛,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可以克服个人的思维局限,而且在讨论中可以互相帮助,使一些学习差的、胆小、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也可以得到发言的机会。在班级里可以形成一股共同学习的风气。

浅析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6

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策略学生怎样做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呢?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唯一的答案:那就是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才能学会生存,学会自立,学会自强。

诚然,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因为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环节之所在。

再说,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是的,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我们教师要因势利导,以此来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想到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首先,事实上,我们要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法设法让学生摆脱“你听我讲”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思想的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自学。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的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反复地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给予扶一扶,帮一把,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让学生自己开动机器,动脑筋,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形成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的共振好习惯,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要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其次,我们要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

让我们的学生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学习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追求,是探索真知灼见最佳态势。

再次,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学习中对不懂得地方,他们会听的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得知学生的知识基础。所以,我们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倘若我们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等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没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怎么能提高自身学习素质呢?可想而知,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的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都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总而言之,因为我们的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去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课内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强烈地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说,“预习”这一环节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我们教育教学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7

关键词:优化,阅读,自学

阅读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人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就更为重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养成阅读的习惯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古人读书贵在“自得”, 又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 熟读就能大有益处, 不用解说, 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忖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学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 有目的的读“津津有味”。因此, 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 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 来取得最佳的读法, 专心致志地、自学地去坊、边读边议, 比较异同, 释疑解难, 力求创新, 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以适应未来的需要。本论文通过以下几点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阅读中加强朗读

当前, 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 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 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 (课文) , 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 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 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 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黑板, 学生忙于做笔记, 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而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 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 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为了克服这种毛病, 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 在阅读教学中, 恰当地, 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 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 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就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2 在阅读中寻找答案

在学生阅读前,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划出要点, 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方法, 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 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 思而不得, 读而不知所措, 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 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 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 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 似有所悟, 跃跃欲试, 甚至自发展开讨论, 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3 鼓励学生质疑

疑可激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 教师因势利导, 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 所以, 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 尤其在“想”字下工夫, 学会设疑, 释疑。因此,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 学生可能地提法出什么问题, 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 应积极鼓励, 决不以笑其肤浅、简单简挫伤了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 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4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 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 开阔眼界, 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 学习会更加主动, 积极, 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 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 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 在教学时, 充分利用挂图, 幻灯片, 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 播放配乐课文录音, 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以读激情,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5 培养自学的习惯

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 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 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 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 认真思考的习惯, 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 “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 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 , “不拿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 写写划划, 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 边读边想。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 突出抓好描写“我”的内心及邱少云的外表这两个重点片段的教学。在学习“我”的内心这一片段时, 让学边读边思考:敌人采用“火力警戒”后, 我闻到什么? 看见什么? 我想了些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想? 学生通过看图, 朗读课文, 理解重点词句, 议论、回答问题, 深入到课文中, 与作者想在一起, 逐步体会到“我”当时的内心的焦急、矛盾、难受、痛苦。从“我的这一系列的内心活动中了解到邱少云的处境的危险。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在这生死关头, 只有21岁的年轻的邱少云的表现怎样? 为什么他能这样呢? 让学生们各抒已见, 从邱少云的外表去了解其内心活动———他当时想的只是战友, 战斗的全局, 为了战斗的胜利, 他宁可牺牲自己。通过教学, 邱少云的光辉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了下了根, 不仅使学生受到教育, 受到感染, 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的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 一边想, 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读、写、问、答等各个方面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在优化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也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吴惠强.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Z].

论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篇8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应注意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地开展语文的课外活动两方面入手。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1. 激发学生强烈的自学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学生的自学兴趣的激发, 首先要由教学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特点直接激发。因为自学兴趣实际上是一种直接的兴趣, 作为一种求知欲, 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没有对知识的渴求, 就不会有自学兴趣, 更谈不上通过自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 运用已知探求未知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好方法。知识是连贯的, 中学生已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 让学生学新连旧, 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探求新的知识, 无疑会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再次, 课堂上要经常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 阐述自己的观点, 发表自己的见解, 就必须在讨论前充分自学, 以求在讨论中尽可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也激发了学生的自学热情。第四, 创设语文学习的良好环境, 创造读写的浓厚气氛, 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并使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 抓好预习, 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预习抓得好, 能够促进各个环节教法的改革。叶圣陶先生认为, 在语文课上, 教师“要使学生尽量自求了解, 在没法彻底了解的时候, 才给他们说明, 订正, 补充”, 而“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这就告诉我们, 抓预习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把它同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联系起来, 彻底改变“教师讲, 学生听”的陈旧方式, 摒弃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另外, 预习要进行指导。指导预习、设计预习内容大体有五点要求: (1) 紧扣年级和单元的教学要求, 根据课文特点, 突出练的重点, 以利于落实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2) 有一定的难度, 以利于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 手脑并用, 读写结合, 以利于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 鼓励质疑问难, 以利于发展思维能力; (5) 便于检查, 以利于养成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好学风。

3. 加快教学节奏, 确保自学时间。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就必须加快教学节奏, 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

首先, 教师在备课时应周密考虑好该讲什么, 讲多长时间, 如何讲。我认为精讲多练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 讲一些有规律性的、学生急需的新知识, 以便指导学生去练, 而学生练则是为了掌握知识, 学到规律, 练出举一反三的真本领。多练必须以教师精讲为保证, 因此精讲和多练是辩证统一的。实行这条原则,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达到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我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 先组织学生自学, 在学生读懂课文基础上, 只重点讲了三个问题: (1) “谤讥”一词的古今变化; (2) “忌不自信”这一宾语前置现象; (3)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中“美”的意动用法。然后, 再按教学目标组织学生练题, 结果学生对该文涉及的文言知识掌握得多且好。

其次, 实行单元教学。现行教材以体裁组元, 这为我们实行单元教学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在处理上, 我基本上采取两种方法: (1) 单元比较阅读法, 通过比较阅读, 掌握本单元知识重点; (2) 一课一得法, 每课抓住一个方面, 课课都有所得, 合起来也完成了整单元的教学目标。这样处理教材, 课堂上不做无用功, 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学时间,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应发挥教师在中学生语文自学中的主导作用。

虽然自学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内因的变化作用, 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很重要的。我认为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开辟道路, 教给他们学习方法, 引他们入门。

另外, 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制订自学计划, 给学生确定每周、每课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做评析文章的示范, 为学生自学提供资料、铺平道路、奠定好基础;指导学生总结自己的自学体会, 交流学法、学习经验, 用学生的范例去教育学生, 评价学生学习结果, 引导学生发掘或补充学生没有发现的重要知识或提出遗漏的重要问题, 通过点拨、讲评、补充、引导, 把学生的自学引向深入;启发引导学生在自学中寻找总结学习规律, 帮学生编织知识结构;检查督促学生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 了解学生情况、反馈信息、调整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查漏补缺调整学习内容等, 最终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语文自学能力, 为其邀游知识的海洋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培养中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工具书是学好语文必不可少的“老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遇到不懂的生字生词等问题, 虽然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但这总比不上会用工具书方便;走向社会以后, 他们在工作、学习中, 遇到疑难问题, 总不能老是问别人, 主要是靠自己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释疑解难, 既准确又方便。

二、认真地开展语文的课外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一般是以课外阅读指导为主的读写说的活动。

开展课外的语文活动要加强计划性, 否则就容易放任自流。加强计划性, 一般要注意以下五点:1.要全面考虑目的要求, 注意三个实际, 做到三个结合, 即结合教材的实际, 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 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使课外活动在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方面都有较强的针对性。2.要选好书目和安排好进度。书目要注意必读和选读相结合, 便于因材施教;进度要恰当, 留有余地, 切忌赶任务、食而不化, 还要注意同课堂教学、团体活动和节日活动密切配合。3.活动形式要多样化, 如举行文学讲座、作品欣赏会、快报讨论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心得交流会、阅读比赛等, 多方面地激发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4.要有一定的作业和考查要求, 主要是为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 如查工具书、搜集有关资料、做摘录、写笔记等等。5.要结合阅读进行写作活动。练笔、写观察日记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还可以指导学生办墙报、黑板报, 开辟各种园地, 这些园地可以推荐优秀作品, 介绍语文知识, 交流习作和心得, 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等。这样班级里就会形成一个百花竞放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进一步推动学生学好语文, 提高读写能力。

综上所述,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既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又要认真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的课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他们离开教师也能自学, 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下)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 (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3)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上)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篇9

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的基础上, 对数学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 而且还需要在学习数学中不断地掌握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高标准的要求, 就需要学生更加下工夫学习, 不仅包括课堂内的学习, 还包括利用课外时间自学。中学时代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重要时期, 他们的独立性、自觉性相对而言还比较差。对于如何学习, 更是一知半解, 不知道怎么学习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 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和提高自学数学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师要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很多学生对于自己预习、复习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完全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中学阶段的学生, 往往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 独立性比较差, 学习目标不明确。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 重视课前预习, 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培养自学习惯。

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就得抓预习这一环。然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努力。具体要求是: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 掌握预习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预习新课, 怎样做好笔记, 怎样提出问题, 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方法, 学会归纳、整理, 善于抓住重点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 使预习质量不断提高;然后就是要布置预习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有重点地去熟悉新课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 让学生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以便上课时重点注意这部分内容, 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当然,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的, 列出预习提纲, 帮助学生抓住新课中的难点。

(二) 在课堂教学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自学兴趣。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通过各种方法, 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 从读、想、写、练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他们把原来被动的学习过程, 变成自己动脑、亲自获取知识的过程。

(三) 引导学生课后复习, 培养课后自学的习惯。

每节课结束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布置不同难度的课后作业, 通过做各种题型的作业, 进而掌握上课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写学习总结, 要让学生清楚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哪些, 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 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关键在哪里, 并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讨论, 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并且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另外,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 还需要课外的指导。教师可在各种适当的场合, 有选择、有重点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史及一些著名科学家 (特别是数学家) 青少年时代自学成才的事例;也可向他们介绍一些数学课外读物, 如“趣味数学”、“世界之最”等等, 这些书写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会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兴趣, 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

二、学生自身要主动提高自学数学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 也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已经有了自学的能力, 但是学习成绩还是不理想, 学习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 可能就是学生自学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方法失误, 学习效率不高。所以, 在自学数学时, 学生一定要学会科学地学习, 重视学习的效率。

(一) 合理安排自学时间。

要有效提高自学的能力, 一定要制定好作息时间, 抓住最佳学习时段, 并且把每天复习功课、文体活动、休息睡眠的时间安排合理, 按计划行事, 避免在家复习忙忙乱乱, 毫无计划。

(二) 自学要量力而行。

自学能力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体现, 但是学生自学也要量力而行, 不要好高骛远, 应该着眼长远, 立足当前。如果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选择高难题目, 结果往往是“望着天上的星星, 却掉进了地下的坑里”。

(三) 自学要有连续性。

连续性不仅指所学内容要有连续性, 而且在自学时间安排上也要有连续性。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统筹规划, 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学习内容。同时应该明白, 学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只凭三分钟热血, 或者一曝十寒, 是难有所成的。

(四) 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进行自学。

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篇10

一、善用比较法, 区分易混淆的知识, 掌握知识的规律

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古汉语知识, 这些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因而就需要准确地进行区分, 区分的方法很多, 比较法就是其中之一。

例如:区分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现象, 如果能运用比较法, 就可比较容易地将它们区别开来。从结构上看, 前者结构是“动物化名词+名词”, 后者则是“状物化名词+动词”;就关系看, 前者属支配的动宾关系, 后者属修饰的状谓关系。例如《六国论》中的“礼天下之奇才”,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公子……礼交之”, 前后两个“礼”字用法不同。前者, “礼”与“奇才”构成支配的动宾关系, 属名词作动词用法;后者, “礼”与“交”构成修饰的状谓关系, 属名词作状语用法。运用比较法, 学生很快掌握了名词活用的规律。

区分词的使动用法和词的一般用法也可以运用比较法。词的使动用法的规则是“使动词+成为使动词的人或事物”, 所形成的关系是“动宾”;词的一般用法的格式是“一般词所阐述的人或事物+一般词”, 所形成的关系是“主谓”。例如《过秦论》中的“吞二周而亡诸侯”, 《六国论》中的“燕虽小国而后亡”, 前后两“亡”字用法不同。比较两者格式前后项的组合顺序, 则刚好相反:词的使动用法动宾格式, 正是词的一般用法主谓格式的倒装。“亡诸侯”, 则是“诸侯亡”的倒装。反言之, 如若把属一般用法主谓关系的谓语词提前, 就能构成使动格式。

又如何区分词的意动和词的使动的不同现象呢?同样只要运用比较法, 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比较法如一面放大镜, 能清晰地把事物本质的特征突出地显示出来。实践证明, 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比较法, 就能具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 能够自己去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许多疑难问题。

二、巧用句子结构分析法, 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和句式

一个句子的结构, 总有主、谓或主、谓、宾部分, 且有严格的、正常的排列顺序。据此……我们就可明了一个词在句中应扮演哪一成分的角色, 一个句子是属何种句式。

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法, 就能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如“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主”“宾”都非常明确, 谓语动词只能由“刃”这一名词来担任。又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一句, “披坚”“执锐”无疑都是动宾结构, “坚”“锐”这两个形容词, 就应充当宾词, 活用为名词。

辨识句式也是如此。如果句子前后构成判断关系的, 不管有无判断词, 皆是判断句。如“陈胜者, 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 , 句中的“者……也”是判断的标志;如果是被动者作主语的, 不管有无被动词, 都是被动句。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 (《史记·屈原列传》) ;如果缺少成分的, 则是省略句。如“必死是间, 余收尔骨焉” (《左传·殽之战》) ;如果成分按一般顺序变位的, 则是倒装句。如《张衡传》中“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一句, 作为状语的“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置到了中心语的后面, 成为状语后置句。

三、通过句意理解通假和一词多义现象

一个句子, 总要表达一个意思, 凭这一意思, 就可明确句中的某个词是否通假, 表何意义。例如《促织》中“高其直, 亦无售者”一句, 课文注释中并无通假之说明, 然而我们不难领会这句话的意思是:“抬高它的价格, 只是没有买的人。”凭此句意, 我们即可断定句中的“直”是通假字, 本字应是“值”。再如《孔雀东南飞》中“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取”, 通过了解句意, 我们很容易知道“取”即“娶”之意。又如一词多义现象, 我们只要凭着它不同的句意稍加分析, 它的各个义项就会昭然若揭。如 (1) 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 (2)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 。 (3) 一女不织, 或受之寒 (《论积贮疏》) 。这三组句子中的“寒”字根据句意可分别释为“冷”“寒冷的季节”“缺乏冬衣而受冻”。

上一篇:物理品德教育教学下一篇:学困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