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起点

2024-05-07

把握起点(精选十篇)

把握起点 篇1

问题一:“理所当然”———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基础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钟面》一课时, 当他耐心地给学生讲解时针、分针时, 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 对老师说:“老师, 时针、分针我在幼儿园上大班时就认识了!”另一位学生顾不上举手索性站起来, 抢着说:“老师, 时针、分针我在商店买小闹钟时就认识了!”……此时, 这位老师非常不悦, 不耐烦地对这几个学生说:“坐下, 坐下,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跟你们学得不一样。注意听课好吗?”

反思:当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的时候, 教师是应该抑制、回避, 还是主动应对呢?事实上, 这些学生是在提醒我们, 日常生活中不少学生对钟面认识是有基础的, 可能是其父母教的, 也可能是他们平时经常注意的, 还可能是……但案例中的教师忽视了这一点, 仍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编写意图, 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 试想, 这时的学生能有浓厚的兴趣吗?

问题二:“桃子”挂高———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案例:有位教师在中年级教学线段内容之后, 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训练:2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3个点呢?4个点呢?5个点呢?6个点呢?

一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且每两点之间都能连一条线段。我们从2个点开始, 亲自动手画一画、试一试, 再列成表格加以对照, 最后找出规律。

同学们边画图、边观察、边讨论, 在全班交流的情况下发现了如下规律:2个点可以连1条线段, 从2个点开始, 以后每增加一个点, 这个点和以前已有的点都连一条线段, 所以以前有几个点, 就会增加几条线段。即:

2个点共有线段:1 (条)

3个点共有线段:1+2=3 (条)

4个点共有线段:1+2+3=6 (条)

5个点共有线段:1+2+3+4=10 (条)

6个点共有线段:1+2+3+4+5=15 (条)

训练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因此, 学生通过自身的一番努力摘到了“桃子”, 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思考、成功的快乐, 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本训练如果到此结束可谓恰到好处。而这位老师偏偏又提升了“挂桃子”的新高度, 竟让学生研究一下20个点、n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概括出:n个点共连线段:1+2+3+4+5+6+…… (n―1) =1/2 (n-1) n (条)

一瞬间学生无从下手, 很快失去了“摘桃子”的兴趣和信心。

反思:教师尽管在“摘桃子”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了“跳”的本领, 也就是教给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却未选好“挂桃子”的高度, 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过大。脱离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桃子”挂得过高, 致使学生可望不可及。

问题三:“泛泛而谈”———削弱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案例:在初学“分数大小比较”的内容时, 一位老师发现部分学生误写成1/3>1/2, 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教师抱怨说:这个学生太粗心、太马虎, 那个学生理解能力太差, 等等。

反思:教师泛泛而谈的背后, 暴露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那就是不能具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错误原因进行分析。

以上三个案例都属于教师课前所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不吻合。显然, 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就进行教学, 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 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为此,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以提高课堂实效:

1.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 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一张张白纸。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过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条规律告诉我们, 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对于问题一, 教师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 就应放开手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去发现、自由回答。如提问:“同学们, 你们对钟面熟悉吗? (熟悉) 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这样将教材中几个细小的问题合并, 放大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让同学敢于去尝试, 善于搜集已往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然后, 教师再逐步梳理知识, 如问:“你们家有钟表吗?你们今天带来了吗?咱们一起来看看与老师家的钟表一样吗?”接着, 教师将自家不同造型的钟表图片在课件上展示出来, 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钟面与教师家的钟面都有什么相同的特征。由此, 引导学生发现钟面上都有12个数字, 都有时针、分针、秒针, 有的学生还会发现都有12个大格, 每个大格又有5个小格, 等等。这样收放自如的教学不仅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需要, 更重要的是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提高了课堂效率。

3.让学生的问题成为教学资源。教学中对学生的分析、涉及的方面较多,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学生的所有特点都进行分析, 只要抓住与教学任务有关的、重要的特点进行分析即可。学生的学习技能水平如何正是要抓的主要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 不少教师容易泛泛而谈, 却不能比较具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析。其实, 学生做题出错的原因有多种:但归结起来大致是由知识和心理两个方面造成的。知识方面有概念不清、算理不明, 口算不熟、笔算不准等;心理方面有感知比较粗略, 情感比较脆弱, 注意力不够稳定, 思维定势干扰, 短时记忆较弱等。问题三中的这位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因为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3比2大, 知识的负迁移是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这时, 教师不应回避问题, 应将错例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议一议, 讲明道理, 也可以动手画一画, 明确1/3<1/2,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延伸, 结合生活实例来理解分子相同时, 分母越大, 表示的分数反而越小。如小朋友过生日都吃过生日蛋糕, 每人吃完平均分的一份, 是10个客人来平均分这块蛋糕, 每人吃到的蛋糕多呢, 还是2个客人来平均分这块蛋糕, 每人吃到的蛋糕多呢?”进而使学生明白把单位“1”分成的总份数 (分母) 越多, 在表示得份数 (分子) 不变的情况下, 所得到的数就越小。看似难理解的规律, 只要结合生活实例, 学生也就不难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了。学生在掌握知识中出错是难免的, 因此, 教师要利用好学生中的问题, 让它成为课堂上重要的生成性资源, 创新思维的起点。

把握起点,共铸辉煌演讲稿 篇2

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带着晨爽来到了学校,迎接新的一天,新的一学期的开始,大家的心情一定是激动和兴奋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年,美丽的校园因为你们的到来而更加充满生机。

我很荣幸能作为全校老师的代表站在这里,欢迎刚转来的新老师和同学们加入余新镇中学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你们快活的情绪感染了我们,你们的到来,给我们余中增添了新鲜的血液、朝气和活力!

同学们,走进余中的校门,是大家一生中值得庆幸的一件事,余中是省示范初中、省绿色学校。多年来注重教育科研,注重教育教学质量。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勤奋钻研、爱生如子的师资队伍。

在各位教师的无私奉献,各位同学的不懈努力,各位家长的紧密配合,尤其是初三年级的老师的辛勤劳作和忘我付出,20xx学年中考重高率和综合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实现七连冠,学校也连续六年被评为南湖区办学水平优胜单位,在此对学校取得辉煌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辛勤付出的老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刻苦学习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新学年对于你们来说,就像是手中刚刚拿到的新书一样,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崭新崭新的。虽然现在还不知道这本奇特的书里面讲述的是什么神奇有趣的故事,但在那整洁的封面上,却已经写满了我们老师对你们的祝福。为了帮助你们读好这本书。开学前,学校里的.老师们一直在做着精心的准备。就像往常一样,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企盼着你们能在我们的指引下健康地成长。

同学们,新学年你们应该怎样做呢?是的,学习是紧张的,艰苦的,但又是无比快乐的,学校为我们创造了优良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又有那么多慈爱而兢业的老师们悉心教育和指导,只要我们每一位同学刻苦努力,你们一定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站在新学年的起点上,起好步,开好头至关重要.你们就要有新的计划、新的目标,在班里、在年级里,要确定赶超对象,一定要树立信心,知难而上,形成一个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学习局面,相互竞争,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同学们,余新镇中学是我们共同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每位老师都有责任来共同管理好这个由四面八方赶来的你们所组成的特殊大家庭,都有为余中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决心。

在此,我代表全体余中的老师郑重向你们承诺:今后的工作中,在团结奋进的学校领导集体地指导下,我们每位老师会克服一切困难,一如既往地把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均匀地洒向每位学生的心田!努力做到爱与严的结合。

对学生严格要求:以严导其行,以爱温其心,积极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建设一流的校风,一流的学风,一流的班风,作出努力。

亲爱的同学们,在这样一个充满朝气的新学年里,希望你们与我们的学校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吧。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把握起点,共铸辉煌。最后我预祝大家在新的学年里有新的发展、有新的收获。谢谢!

有效把握教学的起点 篇3

一、游戏式切入——授之以渔、赋之以趣

特级教师俞正强在《举一反三》复习课的课前谈话:

师:这节课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课前练习一个智力游戏。第二是一个关联词12 ,第三个是第二关键词一个算式。

师:我们先来做个智力游戏,(在黑板上写一个关键词:吃饭)认识么?

师:现在,大家做一件事情就是:你不说"吃饭"这两个字,但要让所有的小朋友明白是在说“吃饭”。

生:(用动作表示吃饭)

请这位同学到讲台前又展示一次

师:他在干什么?用行动表示吃饭,对么?

生:我用筷子把饭送到嘴里。

师:好,用语言将刚才那位同学的动作叙述了一下。

生:人们为了填饱肚子而要干的事情。

师:明白了没有?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必须做什么事情呀?

生:吃饭

师:对了,这是设计好前提,让人明白必须干什么?

师:大家讲得好。吃饭除了用动作、用言语解释来表达,还可以怎么样?

生:可以用写字来表达

师:不说也不做,我就写给你看!那你写什么?难道还写吃饭两个字吗?(众生笑)除非写不一样的字,说说你准备写什么?

生:写“饿”

师:写“饿”字,行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饿”了是不是就得吃饭了?

生:不一定,我可以吃零食。

师:好,现在有了做动作、解释、写字的方法来表示“吃饭”,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可以画一个人在吃饭

师:大家想听我是怎么讲的么?把饭放到嘴里,然后把它咽下去。这就是“吃饭”过程的描述。

生:我把一个装满饭的碗和一双筷子放在桌子上,问:你看这两样东西可以干什么?

师:同样的“吃饭”我们知道可以行动、语言、图画、文字等不同方式来表达。很好!

师:下面上数学课时,我给大家一个数学的关键词然后请你们用能够想到的语言呀,行动呀,图画呀,算式呀来表达它,好么?记住,要用我们所学过的数学材料。

[赏析] 《举一反三》是一节六年级总复习课,知识内容是以前学过的,经过六年的数学学习学生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积极参与复习活动?俞老师先告诉学生这节课分为三个环节,然后和学生做一个不说“吃饭”而让人明白是在说“吃饭”的游戏,学生在不自觉中运用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等方法与思想来思考“吃饭”这件事情。深奥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个新鲜、浅显的课前游戏体验显得直接而简单。学生经历愉快的游戏,更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索怎么有效表达,分类检索思维方法过程,弥合了个体之间的差距。这样,在正式的复习课时,学生再以此方法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梳理与整合,形成数学体系与新的体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故事式切入——善其事、利其器

特级教师黄爱华 《24时计时法》 课前谈话:

师:学数学有一条很重要的,那就是头脑要灵活,反应要快。你们反应快不快?

生:快!

师:真快呀?我来试试看,看谁反应最快!我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故事里有一个小问题,谁第一个举手的肯定是反应最快的,是不是?

生:当然是的!

师:有一天,一个聋哑人要到商场里买一把铁锤,他做了一个用铁锤敲钉子的动作,(师边说边做敲的动作)很顺利的买到了铁锤!他还要买手套,做了一个戴手套的动作,也很顺利的买到了手套。第二天,来了一个盲人,他要买一把剪刀,你们说怎么办?

生:(马上举手)他学一学用剪刀剪纸的动作!

师:你的反应最快。你能学给我们看看吗?(生用手势表示剪纸)

师:啊!她的反应真快!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盲人不一定是哑巴呀,可以用嘴巴说买一把剪刀!

师:哦,盲人可以说话,直接说买一把剪刀,可以吗?

生:可以!

师:是呀,这一位同学的回答和刚才的那位同学一样吗?你们更欣赏哪位同学?

生:不一样!我欣赏后面的这位同学!

师:这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显得更加有主见,有自己的想法,是不是?第二次来的盲人可以说说话啊!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要像他一样,不要别人说什么就学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好吗?

生:(大声齐说)好!

师:上课前,老师给你们的建议,希望大家在学数学时用到它,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赏析]24时计时法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前或多或少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很容易导致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自以为是,浅尝即止。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掌握其转换的方法,并不象学生认为得那么简单。黄爱华老师安排的“听故事,看谁反应最快!”,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不露痕迹的将“勤于思考、思维敏捷、敢于创新、个性思维”的学习方法播撒到了学生心中。端正了学习态度,严谨了数学学习思维和方法。

三、谈话式切入——亲其师、信其道

特级教师翟裕康《连续退位减法》的课前谈话:

师:翟老师今天第一次和大家见面。

师:先请同学们仔细地、认真地看看:翟老师究竟是什么样子?

师:看清楚了!要提两个问题。第一个翟老师漂亮不漂亮?

生:漂 亮 ——

师:第二个问题:翟老师哪个地方最漂亮?看看清楚!

生:西装!

师:(挺一挺胸脯)还有,还有一个地方。

生:领带!

师:(拍拍领带,无比得意地竖起了大拇指,很夸张地说。)领带,漂亮不漂亮呀?

生:(齐)漂 亮——

师:(指着自己的领带)最漂亮的地方,呀!告诉大家一个秘密,翟老师这个领带是我的徒弟送的!

师:这么漂亮,翟老师要不要回赠一些礼品呢?

生:(齐)要

师:猜猜看,翟老师准备回赠什么样的礼品给高老师?大胆地说。

师:双休日的时候呀,翟老师就把高老师带到商场去了,看服装。你们想看看吗?选中的是什么服装!

(随即在黑板上挂出一件粉色标有放大的价格标签的时尚女短装。极自然地结束课前谈话过渡到新课的情景中。)

[赏析] 特级教师翟裕康先生执教此课时已年满7旬,二年级学生只有8、9岁,师生之间除了陌生外,心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如何短时间内让学生由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亲近,再由亲近转为全身心地投入。夸张的动作加上率直、幽默的逗趣:“翟老师漂亮不漂亮?”,“翟老师哪个地方最漂亮?”,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化解了学生紧张的心情。翟老师将教学起点放在学生情感态度上,谈话的同时也为《连续退位减法》新课的进行巧妙、成功地创设了“师徒互赠礼物”的课堂情境。真实朴素、信手拈来,毫无雕琢的痕迹。

把握学习起点构建有效课堂 篇4

一、从教材出发, 把握学习的可能起点

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内容的水平, 仅代表着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可能范围与需要掌握的可能程度, 并不代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因此, 教材的起点只能作为教学的可能起点。我们可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教材。首先, 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 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再次研究教材里的练习题;最后, 挖掘教材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教材的分析, 弄清文本的知识结构关系, 初步确定学生认知的可能起点。但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 这样分析得到的起点, 有时与课堂教学需要的实际起点是有差距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还需要把教材提供的起点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正确定教学的起点, 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有一位老师在上连加这一内容时是这样设计的, 根据教材的分析, 他把教学的可能起点定位在“加法的含义和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上。而在教学中, 教师为了验证教学的可能起点, 在学习新课前, 为学生创设情景, 使学生在情景中运用加法的含义和策略来解决问题, 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验证、判断、确定教学的起点。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探索等方式来认识连加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形成计算的技能。这样的教学过程, 教师不但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 还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重新认识学生, 把握学习起点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 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学生, 来把握学习起点。

我们可以在备课前, 思考以下几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什么?哪些知识已经掌握?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知识能够独立学会?怎样组织更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会?哪些知识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怎样的合作方式更有效?哪些知识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和传授, 应怎样点拨、引导和传授?另外, 我们可以通过课前与学生的谈话交流、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我们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谈话交流, 了解到学生对于人民币是比较熟悉的, 大部分学生使用过人民币, 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以及元、角之间的进率, 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但对于人民币整个知识体系的认识还是比较零散、模糊的。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可以在信封内装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露出人民币的一角,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创设“猜一猜信封里装着面值多少的人民币?”这个有趣的游戏活动。在猜人民币的活动中,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使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 从零散走向系统。继而根据学生生活经验, 创设“乘公交车一元钱, 你准备怎样付钱?”的生活情境, 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呈现问题, 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唤醒、激活、运用先前的生活经验, 把抽象的“1元等于几角”转化为学生动手操作的取钱活动, 学生在动手中做数学, 在操作中感悟、掌握新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紧密地结合, 同时, 也给学生营造了适宜的学习空间, 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三、重视生成, 调控教学方式

在进行教学预案时, 教师已经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思维方式进行预设, 因此, 教学预案其实是一种理想。虽然我们研究了教材以及学生的现实起点, 但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 课堂现场千变万化, 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在课前完全把握学习起点。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用教案教”而不是“教教案”, 并且教学实践动态过程中, 找到一个新知教学的切入点;要善于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暴露的学习起点, 及时根据课堂现场调整教学预案, 把学生的思维领到最近发展区, 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 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 先让学生观察插图, 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 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 ‘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 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 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于是我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重新调整教学流程。我说:“你们真厉害, 连乘法口诀都会背, 不错!那么, 有不会背的吗?”果然, 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 于是我抓住契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 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课堂一下子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 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 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 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 单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学数学”变为“教数学”, 学习热情直升到极点。试想, 假如我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后, 就加以批评;假如我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改变, 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教学过程是复杂多变的, 它要求教师具有灵活的调控能力, 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对备课当中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做出了及时、迅速、准确的反应。那句“你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吗”, 既尊重了孩子的思维成果, 对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进行了合理的分析, 同时也适当调整了教学进程, 做到了以学定教, 给学生营造了适宜的学习空间。

把握起点 篇5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把握学生学习起点,实现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邓鹏飞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

摘 要:学习起点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通过合理的数学教学活动,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阐述了学习起点的定义,探讨了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针对不同学生组织合理的数学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起点;有效教学

因为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所以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学生展开多种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教学实践证明: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一、概述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具备了相关的认知水平以及态度等。学习起点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标准的学习进度积累基础知识以及培养能力水平;而后者主要是指学生借助教材、参考书籍等不同的学习资源实际掌握有关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思维认知水平。

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的两种学习起点会产生以下三种关系:其一是逻辑起点高于现实起点;其二是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一致;其三是逻辑起点低于现实起点。因为这三种关系的产生,所以就导致了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合理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教学方案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逻辑起点出发,为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学教学计划。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地设计符合大纲要求的数学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比如,数学教师可以根据高中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特点为学生设计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模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按照不同数学知识内容的特点进行学习。数学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和心理特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教师要想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就需要依靠有关的外在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来充分实现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技能和知识水平?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学习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有多少学生掌握?这些学生的掌握程度又是怎样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多少差异?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哪些知识?哪些知识需要经过教师点拨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学会?教师掌握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后,要按照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制订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有效提高数学成绩。

3.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基础调整教学程序

教师经过钻研以及对教材进行全面理解和把握之后,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展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结合到钻研过程中,通过分析不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为学生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资源转化成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总结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4.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提问一些现实起点比较高、掌握新知识比较快的学生,让这些学生总结自己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经验,以此来带动一些现实起点比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起点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通过小组之间的研讨活动,探讨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总结解题技巧和解题规律;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互相出题比赛等,从而达到缩小学生现实起点差距的目的。

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教师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关键。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目标,找准教学起点,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认真钻研教材,展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仍是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静敏。把握学生学习起点,进行有效教学[J].教育艺术,2014(04)。

[2]张汶,邵伟琳。关注学习起点,调整课程标准:上海市高中信息科技学科学习起点调查报告[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09)。

准确把握起点 巧妙突破难点 篇6

《小猫刮胡子》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故事,“生本高效”是贯穿本课教学过程始终的理念。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体现年段特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学情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和小花猫的天真,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渗透小班化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做到全员参与、人人体验。

【教学目标】

1.运用看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学习“刮、皂、镜、狡、猾、肿”6个生字,复现巩固“肥、捕、脑、袋、干、净”6个人教版已学的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肥、皂、脑、袋”4个生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一眨不眨、聚精会神、老长老长”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相关词语。

3.借助小组合作,通过读、讲、演等方式自主学习课文第1~6自然段,明白小猫刮胡子的原因,感受故事的有趣和小花猫的天真。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欣赏世界胡子大赛的趣味图片。

一、读通故事,了解内容

1.揭示课题,学习“刮”字。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跟胡子有关。(生齐读课题)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刮”,比如刮皮、刮画、刮痧等。刮的时候会用到尖锐、锋利的东西,所以刮的右边是——立刀旁。你看到过谁刮胡子呢?

2.检查预习,指名读故事。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随机正音。

3.同桌合作,读读词语。

(1)同桌互读作业纸上第一题中的词语。读好了,打个钩;有困难的,教一教。

(2)复现已学过的字词:肥皂、脑袋(dai)、干净、追捕。生齐读。

4.图画排序,厘清故事。

(1)小游戏:老师给故事配了四幅图,请你根据故事内容,给四幅图排排队。小朋友用手指告诉大家,哪一幅排在最前面?

(2)小结:小花猫看到主人刮胡子,就学着主人的样子,也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晚上,小花猫追捕老鼠的时候,撞得鼻青脸肿。妈妈耐心地教育了它。从那以后,小花猫再也不刮胡子了。

二、读懂故事,感受有趣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语境识字,积累词语。

①这个故事可真有意思。你听,“咯吱,咯吱”什么声音?谁来读第1自然段?

②出示词卡“肥皂”,这个词,谁来读一读?(出示:白花花的肥皂沫)这样你还能读好吗?你什么时候见过“白花花的肥皂沫”呢?(出示泡沫图)主人的两腮满是肥皂沫,你的“两腮”在哪儿呢?摸一摸。

③出示词卡“镜子”,请你读这个词。你一定看到过镜子吧(出示镜子图),镜子是玻璃做的,那为什么是金字旁呢?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做的,叫作——铜镜,所以镜是金字旁。老师戴的是“眼镜”,你知道还有什么镜?引出词串:泳镜、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哈哈镜……

(2)动作演示,解决疑难。

①主人在刮胡子,小花猫在干什么呢?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

②老师来演主人,谁来当小花猫?请一位小朋友来配音。

你看他什么地方演得好?是呀,他把小花猫眼睛一眨不眨的样子都演出来了。

③小花猫看得多认真、多专注呀,第1段有一个词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你找到了吗?(聚精会神)和“聚精会神、一眨不眨”意思差不多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全神贯注)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积累在作业纸上。

④你聚精会神地做过什么事呢?现在,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学习呢!一齐读第1、2两段。

(3)角色体验,想象说话。

①主人刮完胡子走了,小花猫看到主人的样子,会怎么想呢? 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有趣的画面说给同学听吗?自己先练一练。

②谁来说一说?其他同学认真听,他哪里讲得最精彩?(把小花猫的动作说清楚,再讲讲它当时的想法,故事就更有趣、更好听了)

③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的方法,学懂了第1~3自然段,接下来的故事,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学懂它。

2.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

(1)明确要求,小组合作。

①读一读课文第4~6自然段。

②议一议怎么学,怎么分工。

③练一练准备小组展示。

(2)小组展示,随机指导。

(3)呈现微课,解决疑难。

①朗读小组汇报:他们是用(朗读)的方式来展示的,你觉得哪里读得最吸引你?(随机切入“老长老长”,播放微课《小花猫的胡子到底有多长?》)小朋友们,如果你也有这样老长老长的胡子,伸展开来和你的脑袋一样宽,那会是怎样的呢?快伸出手来比画比画吧!

②讲故事和表演小组汇报:你觉得他们什么地方讲得(演得)最精彩?(随机切入对“狡猾、鼻青脸肿”的理解)

三、诵读儿歌,学写生字

1.读儿歌,巩固生字。

小花猫,真干净,

仰着脑袋对镜照。

胡子长,不好看,

擦上肥皂全刮掉。

小老鼠,真狡猾,

躲在一旁笑呀笑。

猫刮胡子老鼠笑,

这是为啥谁知道?

2.找规律,学写生字。

(1)出示“肥、脑”:这两个字你发现什么了?引入“脸”字,这个字我们上学期已经写过了,说说怎么写好月字旁的字。

出示“皂、袋”:这是两个上下结构的字,这一类字,下半部分要把上半部分稳稳地托住。

(2)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示范点评(重点指导写“袋”),学生自我修正。

(3)同桌互评:字写正确,奖一颗星;结构端正,奖一颗星;整洁美观,奖一颗星。

四、布置课后作业

1.积累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完成作业纸上的第三题。

2.在小组学习园地中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科普童话对二年级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如何让课堂既有趣又有效?本课的着力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于起点,教在要点

识字和写字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第一学段的重点。通过梳理,我发现 “肥、捕、脑、袋、干、净”6个生字在人教版中已经学过,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采用了让同桌合作读的略教方法,提高识字效率。在教学生字“镜”的过程中,我先问学生镜子是玻璃做的,为什么是金字旁,借助字理识字: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做的,叫作铜镜,所以镜是金字旁。然后引出词串:泳镜、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这样由一个生字,带出一串词语,学生既记住了生字,又理解和积累了词语。在生字书写环节,我舍弃了已学的“脸”“净”的指导,把更多的时间留在了“脑袋、肥皂”这四个字的书写指导上,采用归类比较、独立书写、点评互评等方式,扎实而有效。

二、小组合作,自主阅读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他们主动参与、实践创新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有趣,走进童话世界,在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时,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一举三得: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采用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全员参与,人人体验;合作学习时间充裕,在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中感受故事的趣味和小花猫的天真;在教师的个别指导和学习伙伴的思维碰撞中,解决疑难问题。

三、巧用微课,突破难点

科普童话有着独特的文体特点,在感受故事趣味的同时,了解浅显的科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学习任务。本课时的教学虽还没有涉及“猫的胡子有什么作用”,但是猫“老长老长”的胡子究竟有多长,这是理解猫剪了胡子就被撞得鼻青脸肿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在课中适时引入微课“猫的胡子有多长”的知识介绍,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了解了“老长老长”的词义,激发了学习热情,为第二课时突破学习难点作了铺垫。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识字写字起点的准确把握,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对学生有意识的个别辅导,以及点赞奖励的评价方式,都体现了小班环境下“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理念,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进行有效教学 篇7

一、把握学习起点的现实意义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之前原有的数学知识储备、技能基础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称为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小学生来说, 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学习起点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就这一过程来说, 在学习目标既定的情况下, 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长短。从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 由于一些教师对学习起点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准确, 从而导致实际教学行为的偏差, 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使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正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方法

1、钻研教材, 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 实现认知迁移。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 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积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 实际上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为此在上课前我们要钻研整套教材, 认真解读教材, 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前后联系, 理清学生知识结构, 准确掌握学生的逻辑学习起点。例如, 四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老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自己去理解算理, 老师只要精心设计复习题, 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旧知识联系的连接点, 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 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了解学生, 寻找学生的现实起点, 实现意义的建构。

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 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在学习新课之前, 学生已经会背公式或已经掌握计算法则这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即数学学习中的现实起点往往与教材预设不一致。这就要求教师作深入的调研, 真正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 调整教学预设。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了解学生现实起点:

(1) 问卷调查:即设计一张问卷 (或表格) , 在课前让学生填写, 从而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主要适用于概念课的教学和起始教材的教学。例如: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以前, 我针对“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折纸操作的能力, 表述操作过程的能力”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而确定新知的切入点。 (2) 谈话交流:在上课之前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谈, 有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3) 制定学案:根据对预习作业的分析, 了解学生对新知自学的情况,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适用于运算定律 (性质) 、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 等等。

三、利用学生学习起点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效教学指的是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 (引自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 , 那么如何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有效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根据学生学习起点进行教学设计。

一般来说, 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多地关注知识的逻辑起点, 这涉及到教材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这也是教材编写的局限性之一。当学生的现实起点远远高于逻辑起点时, 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自主设计教学方案。如:在讲授《平移与旋转》时, 我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现实起点较低, 就把教材进行了整合:将平移与旋转两个概念放在两节课中进行教学, 把两个抽象的概念难点分散进行教学, 学生就容易理解、容易掌握了。

2、关注学生学习起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传递的信息, 并能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对自己的预设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 遇到了以下情况: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的周长,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呢?生:可以用公式计算,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原本想让学生说:用绳子绕圆一圈, 再用尺子去量绳子的长度, 没想到学生一上来就说出了计算公式) 。这时, 我稍一愣, 顺势提问:为什么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呢?把教学的重点转到验证理解计算公式, 探究可以这样计算的原因上来,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从而减少无效学习。

准确把握学习起点透视数学成长基点 篇8

【界定】

什么是学习起点?为什么要从学习起点出发?

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 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适应度越高, 学生学习的认同度越高, 发展的可能性也越大。学习起点一般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数学教材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的, 学生学习新知前必须具有相应的“最近知识、技能”做准备, 这种按照教材的学习进度推定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基础, 通常叫做逻辑起点; 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 实际具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基础。一般来说, 教材提供的逻辑起点受螺旋式编排原则制约及顾全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 往往落后于学生的现实起点, 尤以教育发达、家长重视地区为甚。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意义建构过程, 也是在自身发展中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的有效完成,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够找准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 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认知迁移。奥苏贝尔的起点理论告诉我们,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 想学生之所需, 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主动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我认知结构。如特级教师“和谐数学”倡导者蔡宏圣提出的“把握儿童的已有 (认知起点) ”、“无痕教育”

倡导者徐斌提出的“无痕地将学生引向新知的边缘, 让学生对新知学习的需求油然而生”、“数学教育”倡导者王凌提出的“坚持学情调查, 坚持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等, 均是对“学习起点”的思考与体悟。

【考量】

缘何导致学习起点之偏差?学习起点的偏差现象有哪些, 又该怎样辨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倡导“吃透学生”、倡导“结果与过程并重”、倡导“面向全体并适应个性发展”, 但面对学生个体间客观存在的差异, 学习起点的丰富多样, 教学的开放性与未知性大大增强, 导致许多教师对于学习起点的把握不当, 或失之过低, 学生无奈;或失之过高, 学生茫然;或忽视起点、或起点错位, 导致学生无趣、无助、无望。

1.课改理念的偏差:强化“追根溯源”, 弱化“学习目标”。

偏识:一些教师过分追求知识的形成过程, 无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状态, 课堂上很多问题都要让学生从“知识源头”出发思考, 即使已经掌握的知识也要让他们经历建构的过程。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已有的基础, 强迫学生“后移学习起点”, 重复学生已知内容, 不仅导致学生兴味索然、动力匮乏, 也容易造成新知学习时间不够, 探究不深, 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达成。

辨析: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出发, 这是把握学习起点的前提。因此, 在上课前, 我们不妨围绕学习目标认真思考: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什么?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要求, 有多少人掌握, 掌握的程度怎样?掌握 (没掌握) 的原因在哪里?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怎样组织更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会?哪些知识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怎样的合作方式更有效?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和传授, 怎样的点拨、引导和传授是依托学习起点的?并非所有知识都要让学生参与建构, 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才能引导学生实质性参与。

2.主观认识的误区:重视“预设逻辑起点”, 轻视“现实起点”。

偏识:当下的课堂教学虽倡导“吃透学生”, 但教学起点的确认, 主要还是教师根据教材编排内容、编排要求和教学进度, 来主观推定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活动经验, 这样的确认显然是在人为“预设‘逻辑起点’”。教学过程中, 如果让学生学习和探究“现实起点前的知识和能力”, 就会造成学生“吃不饱”, 如果过高估计学生现实起点, 又会造成学生“吃不了”, 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

辨析:任何新知识的教学都应正视学生现有水平, 了解学生认知结构, 着眼学生最近发展区, 并以此来设计、展开教学。因此, 数学教学也必须要从学生个体和群体已具备的素养——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 尽可能准确估计学生真实水平, 抓住最本质的、核心的问题, 缩短教师主观臆测和学生“客观”水平之间的距离。把学生早已经历过的, 或者是熟练掌握的内容淡化处理, 把学生不具备的或欠缺的内容从教材中整理出来, 或是适当降低难度, 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或是把新知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对话、探究中, 找出异同, 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3.数学价值的缺失:偏重“拿来主义”, 看轻“课前做功”。

偏识:一线教师普遍感叹优质课难学, 特别是特级教师的课更是“好看不好学”。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过程, 在特级教师那就是闪展腾挪, 亮点频出, 高潮迭起, 但自己怎么使劲也上不出激动人心的效果来。优质课之所以为优, 在于执教者课前就对学生学习起点和课堂目标、教学本质作了通透、彻底的研究、打磨。针对课堂上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对策, 生成精彩瞬间。而普通课堂很难对每一节课都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深入探究, 往往是拿几份别人的教学好案抄写、整合成一个课上用的教学案。教师素质不同、探究深度不一, 学生学习起点相异, 怎能简单一个“拿来用”就敷衍?

辨析:新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这是它的优越性, 同时它又具有普遍性的一面, 即缺乏针对性。好的教育一定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归根结底, 只有通过儿童自身的选择与建构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儿童发展的现实, 因此, 数学教学其实是一种对儿童数学学习针对性、可能性的“服从”。苏派特级教师许卫兵在执教“认识小数”前, 先后对来自县城小学、乡镇中心小学、村小和边远地区小学的1200名三年级未曾学习小数的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知道0.4元是小数的学生占60%, 知道0.4元是4角的占75%, 其占比远远大于知道‘5/10米是0.5米’”, 所以, 他大胆改变教学素材, 用“价钱之间的转化”代替“长度之间的转化”作为例题素材, 不仅做到了用“熟悉的数学黏住学生”, 而且最终实现了从生活到数学的跨越。

4.专业素养的欠缺:追随“个性起点”, 忽略“普遍起点”。

偏识:有时候, 学生暴露出来的“已知”并非是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他们可能提前从书本、家庭或者社会中了解到相应的一些知识, 但这只是零星的、不全面的、浅表的,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属于“伪认知”。教师万不可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说到哪, 教学进程也跟到那。而且, 由于个体的差异和学习资源的多样性, 学生学习起点也各不相同, 如不能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真正的学习起点, 就很容易产生以偏盖全的错误。

辨析:教学时应从普遍起点出发, 当大部分学生的想法一致时, 就应该尊重大部分学生的认知, 抓住这个起点为切入口, 让每位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参与。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 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 不断调整教学行为, 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如果个别学生或少数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教师应在把握普遍起点基础上适当加以处理。如有能引起大家疑问、有争论的看法或有高质量的、建设性的问题和看法时, 要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探讨, 把课堂引向深入, 推向高潮。但在尊重并顺应学生的起点进行教学时, 应注意不能一味生云师随, 跟着个别学生的认知起点跑;教师还必须把握好每堂课的目标和要求, 努力做到尊重学生与主导课堂完美结合。

【对策】

如何准确把握学习起点?苏派名师课例中的切入视角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化“静”为“动”, 准确把握教材逻辑起点

【实例】

特级教师徐斌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教材处理有三处细节令人难忘。一是直入课题后, 让学生尝试画出长方形“长增加3米, 面积增加18平方米”。学生开始只是把其中一条长增加3米, 教师问:“现在面积增加了吗? 哪里是面积增加的部分?”引导学生再画出另一条长和宽。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数学思考, 并在数学思考中激发了学生对画图策略的心理需求;二是在初步掌握画图方法后, 让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练习长方形“宽减少, 面积也减少”的情形, 紧接着又出示长方形“长增加6米, 面积增加48平方米;宽增加4米, 面积也增加48平方米。求原来的面积。”面对长和宽都没告诉、看上去很难解决的问题, 经过学生画图讨论、合作交流、展示比较后得出:通过画图, 可清晰看出长或宽增加与面积增加之间的关系。学生以这些答案为思考材料, 在系统比较中唤起内在画图需要, 凸显画图策略;三是继续激发思维碰撞, 出示长方形“长50米, 宽40米。长和宽都增加8米, 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学生思维受“文字”和前面的学习误导, 尝试猜测, 轻易求得40×8+8×50=720 (平方米) 。教师追问:“一定对吗?”于是学生再次画图验证、交流思考、对比分析, 终于发现感悟:还有右下角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没有算进去……这样由浅入深的变式练习, 在尊重学生画图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打破新旧知识间的平衡, 不断激疑布惑, 引导学生在体验画图价值基础上思维步步深入。

【启示】

要找准学生学习的真正起点, 首先必须要根据教材内容和结构联系预设逻辑起点。可以感受出徐老师之所以能展示出较为鲜明的“精致而灵动”的教学风格, 正是得益于其对于教材预设逻辑起点把握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既遵循于教材, 又不囿于教材;既凭借教材, 又跳出教材。化静为动, 化无为有, 对教材进行符合学生理解程度的“深度加工”。这是教学前的有效准备过程, 也是探究学生真实学习起点的必然过程。

1.准确界定“逻辑学习起点”。

在课前预设时, 教师必须理清教材编排的知识结构, 从整体上把握所有教学内容的脉络, 高屋建瓴, 每教一个知识点, 都要搞清学生此前学过哪些相关知识, 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相关;同时, 要客观分析学生生活现实, 了解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在社会生活中的知晓程度, 感知他们可能具备的生活经验。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合理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不断感悟, 即时重组与改造教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 并创生出新的学习资源, 从而改善或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2. 切实依托“课前基础调研”。

课前调研是指在上课前通过调查, 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是名师必备素质之一。对于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 无需重复学习;对于学生较模糊、有争议的认识和未知的内容, 则需要重点研究、交流讨论, 共同解决。课前调研可以是问卷调查、习题前测、作业分析和谈话交流等多种方式。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 才能尊重学生发展需求, 引发学生思维冲突, 在交流与辨析中达到学习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3. 精心设计“探究学习方案”。

针对教材想要解决的问题、预设的“学习逻辑起点”和课前调查情况, 精心选择并设计供学生探究的学习问题, 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上的, 并重视在学生学习中较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作适度调整, 适当扩充课时或整合课时, 以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匹配度, 比如案例中对于“右下角的小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基本都会漏做。只有多方综合考虑, 预设出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的学习方案, 才能真正达到“备课走在学生前面, 上课走在学生后面”的“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的理想境界。

二、去“浮”就“实”, 深入品析学生现实起点

【实例】

特级教师蔡宏圣执教“负数的认识”, 两段教学过程被许多数学教师奉为从学生现实基点出发的圭臬。一是示例对话中创生正负数的概念。课件出示情境:两辆公交车分别有3人上车和3人下车。教师出示下表:

提问:表中是否把题目意思表达清楚了?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意义相反的这组量区别开吗?两个问题直击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绝大多数学生在数前面加“上车”“下车”两个词, 有的学生加相反方向的箭头, 有的学生加正、负号。在充分对话、辨析清相反意义的量后,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负数、正数, 以及负号、正号的概念。引导学生思维经历了从现实学习起点向最近发展区的完美跃升。二是亲身探究中生长出负数。教师先提供示范图 (见示图) , 从0摄氏度开始标示到7摄氏度。让学生从图上找出+2℃, 再让学生找出-2℃时, 图上没有, 矛盾出现了, 教师顺应学生思维需求, 提问:零度以下还能不能有数了?有的话, 应该标在哪里?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空白温度计图, 尝试标出零上2摄氏度和零下2摄氏度。学生对于-2℃的思维原点在操作过程中也一一显示 (图1~图4) 。教师即抓住图2重点讨论:0℃以下首先是零下几℃?抓住图4重点讨论: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的位置关系, 得出零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启示】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是从他们已有知识开始向着未知领域不断探究的过程。学生的现实起点是他们学习新知的起点和可能。蔡老师的课堂, 包括像特级教师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等, 之所以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 细腻而深刻, 让人感觉知识都是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 呈现出鲜明的学堂色彩, 这与他们尊重学生现实起点, 深刻把握学生的“已有”是分不开的。

1.共生目标, 把握学生认知起点。

一节成功的课, 它的教学目标不可能仅仅依据教材内容确定, 也不可能只有教师一个人来设计, 而必须找准新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知识与经验间的联系,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定向, 且目标的定向也不可能在课前全部完成, 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伊始, 就要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或课始的展示学习, 了解他们已经掌握的内容和想解决的问题, 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前谈话, 课上提问来了解学生, 引导学生提出他们认为应该学习的问题或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 根据生成的问题, 与学生一起共同建构学习目标。

2. 体会障碍, 关注学生真实思维。

学生生活背景、学习能力等差异客观存在, 而差异即资源。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 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认识上的错误, 虽从客观意义上讲是不正确的, 但往往是他们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间的“合理体验”, 是个体对课堂体会的真实写照。教师只有通透学生出错的原因, 体会到他们认知提升的障碍之处, 才能有的放矢, 采取针对性措施, 打通“不懂”与“懂”之间的关节, 起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在旧知与新知间实现完美的平衡。

3. 重视生成, 顺应学生现实起点。

教学过程中, 学生现实起点可能是变化的, 在课堂教学之初, 学生可能是某一种现实起点, 但随着教学的展开, 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 又会出现新的现实起点, 即学生现实起点是在预设中生成, 在动态中调整的。教师要把握学生暴露出来的现实起点, 及时调整教学预案, 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最近发展区, 使课堂在对话互动中动态生成, 逐步将已有知识和经验加以提炼, 抽象成数学模型, 转化为完善的学科数学知识, 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由“外”而“内”, 亲密触及学习情感起点

【实例】

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复习课“审题”, 简约大气, 直击思维弱点, 数次激起学生学习情感的“震颤”, 用数学牢牢黏住了学生。课堂上, 有三个地方特别出彩。第一次是在学生进行了口算热身后, 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一份7道题的“综合测试”。其中第1题要求学生“认真读完试题, 再在试卷左上角写上自己姓名”;第6题要求学生“读完7题后, 只要完成第1题”。当华老师宣布“时间到”时, 教室里没有一个学生能做完, 学生们找到原因后大呼上当, 原来是审题不认真所致。第二次是学生完成第5题“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同时从相距12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55米 , 小兵每分钟行65米 , 小狗每分钟跑240米。小明的小狗遇到小兵后立即回向小明这边跑, 遇到小明后再向小兵这边跑……当小明和小兵相遇时, 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由于词义多解, 有一位学生甚至得出了一个结论:小明和小兵都带着狗。华老师正视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流向, 解读学生的“弦外之音”, 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充分展现了老师的人格魅力。第三次是反馈最后一道题“小红的房间长4米, 宽3.2米。她爸爸准备把南面内墙刷上彩漆, 这面墙上窗户的面积是2.8平方米。算一算, 小红的爸爸至少要买多少千克彩漆 (每平方米大约用彩漆0.4千克) ?学生用“ (长×宽±2.8) ×0.4”得出了两种答案, 老师让学生比较选择。当学生认为窗户上不用刷油漆, 所以选第二个时, 老师故意放慢速度问:第二个答案是对的?这时, 一个孩子充满自信地说:我认为这两个答案都不对!因为题目要求‘把南面内墙刷上彩漆’这样就必须知道房间的高。而题目没有告诉我们, 所以我认为这两个答案都是错的!这道题没法做。”一语中的, 全班学生主动鼓掌!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意识, 对数学积极的情感、态度, 就在一次次的犯错、纠错中得到发展, 思维也在一次次的对话、互动、思辨中得到明晰。

【启示】

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侧重于对学生认知、动作技能领域学习起点的考虑和预设, 很少注重甚至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情感起点的了解与把握, 而华老师上的课, 包括特级教师张兴华及他的弟子特级教师张齐华、贲友林等围绕“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的研究等, 都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苏派名师从学生心理发展视角去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真实情感基点和厚积程度。

1.超越心理预期, 激发精神的惊喜。

维果茨基说,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可以理解为教学要超出学生的预期, 当教学超出学生的预期时, 学生被深深吸引, 有惊讶和惊喜之感, 反之, 学生就会感觉索然无味。苏派名师善于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从数学学习中发现意义和价值, 呈现、提供或指导学生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感受和新的境界, 使学生超越他现有的局限和具体存在, 从而激发出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惊喜, 激发出源自数学又超越数学的惊喜。

2.借助数学魅力, 感悟获得的惊喜。

数学本身比较抽象, 而学生又比较感性, 苏派名师善于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让学生获得眼前一亮、心中一亮的惊喜。简明的教学材料:一份综合测试;简明的教学结构:审三题解三题, 课堂教学设计也极为简明, 却又上得风声水起、曲折有致、高潮不断。既基于教师对数学本身足够魅力的自信, 更基于教师对教学的深刻理解、智慧把握和艺术处理, 以简取胜, 又在简单、简明、简约中展示出了数学的丰富、高妙与深刻。简单而智慧, 这与苏派特级教师许卫兵倡导的“简约数学”、陈士文倡导的“智慧数学”如出一辙。

3.拨正思维方式, 体验成功的惊喜。

借助对学习材料的精心设计与选择, 紧紧扣住学生的思维习惯误区, 不断地让学生掉进误区, 分析误区, 爬出误区, 在自身的思考的局限与打破局限的过程中, 体验着数学思维的内在紧张、理性冲动和思想激情, 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吸引了学生, 丰富和提升了学生。无论是未及审题匆匆动手落入“陷阱”后的顿悟, 多余条件解答后的简约思考、个别学生独到的新颖理解, 还是缺少条件题目诱导上当后的豁然开朗, 均让学生在数学的成功学习过程中, 在大彻大悟的思维惊喜中, 获得了最大的发展可能。

从上述对苏派名师课例的探析过程中, 我们可以发现, 其实逻辑起点、现实起点、情感起点三者之间并不是各自分离、相互独立的, 而是互相交融, 共为整体, 辩证统一, 缺一不可。它们平衡共进, 共同构筑了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

准确把握起点 让教学更有活力 篇9

要做到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新认识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例如:在《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开始, 教师用多媒体逐条出示:

(1) 气象局统计, 贺州今年五月中旬的平均气温是18度。

(2) 据统计, 我市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15平方米。

(3) 据统计, 国庆节期间, 我市的游客为日均9000人。

揭示“平均数”的概念后, 教师问“谁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 “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收入”“平均分”……教师又说:“看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看了课题, 你想知道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学生纷纷回答:“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

这位老师说得极对, “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平均气温”“人均面积”等都是学生经常听到和看到的, 正因为如此, 学生也能列出许多生活中用到平均数的例子。

这样的教学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又唤起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从学生出发去备课

以前我们的备课, 大多从教材出发。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 我们在备课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的一些问题: (1) 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 (3) 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因为只有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 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 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 从而不但更高效地应用时间, 也提高了学生对所知识的兴趣。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没有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 而是别开生面地, 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了1/4, 并问学生:“关于这个分数, 你知道些什么?”结果学生纷纷举手, 说:“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 吃了其中的1份, 可以说吃了这个西瓜的1/4。”“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表示其中的1份。”“1/4中间的那条线是分数线, 分数线上面的是分子, 分数线下面的是分母。”“1/4表示0.25。”“1/4是真分数。”……

你看, 我们的学生真是越来越聪明了, 连“真分数”, “分数线相当于除号”甚至“1/4表示0.25”都已经知道了, 这些都超出了教师事先的估计。接下来让学生在一些图上表示出1/4, 就不仅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机会, 这样的学习学生才感兴趣, 也更有效。

三、要善于取舍教学环节, 调整教学顺序

经过长期的教学摸索, 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些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并且有效的课堂结构: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新课展开、巩固练习、课后延伸、课堂小结等等, 新课改以来, 我们又在课堂中融入了创设情境、自学课本、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

把握起点 篇10

1 教学实践探究, 把握教学起点

笔者在日常教学和观课议课中发现, 由于不能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学起点太高或者太低, 平时的教学仍然是将学生的学习起点设想成“零”起步, 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见, 作为教师, 若无法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就会使自己的教学偏离有效性, 实现有效英语课堂更无从谈起。那么, 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教学起点?笔者列举几个课堂教学片断, 从课前和课中两方面,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起点把握教学起点, 提高英语课堂有效性。

1.1 课前:认真备课, 把握起点

所谓学习起点, 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 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学习起点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把握学习的逻辑起点, 可以使教学更有计划性, 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 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基础。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 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 (王群, 2009) 。

1) 合理处理教材, 把握逻辑起点

把握学生的学习逻辑起点。教材编写时经常会忽略学生的逻辑起点, 或者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会按照书上的要求去练习, 这样在教学实施时就有很大的难度, 我们应该对教材进行大胆改编, 整合和删除。现节选两个同课异构片断来说明这问题, 片段来自 (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5 I’m watching TV Section A2cpairwork.)

教学片断一:

T:Look at the pictures.Guess what the people are doing.

T:S1, please.Is Nancy doing homework?

S1:No, she isn’t.She’s writing a letter. (不加思考, 把书上的范例照读下来。)

T:S2, please.Is Bill doing homework?

S2:No, he isn’t.He is eating. (看书就知道, 太简单了。S2表现出很不屑。)

T:Everyone, please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like this in pairs.

Ss:… (马上开始练习, 没有过一分钟, 全班就都安静了, 根本不需要老师所说的guess, 图上画的很清楚, 一目了然, 没有机会用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来猜测。)

教学片断二:

T:Look at the picture.Guess what Nancy is doing.

S1:Is Nancy doing homework?

T:No, she isn’t.

S2:Is Nancy reading a book?

T:No, she isn’t.

S3:Is Nancy writing a letter?

T:Yes, she is.She is writing a letter. (点击课件上这张幻灯片, 出现Nancy的正面。You are so clever, 被表扬的S3很自豪, 很有成就感, 其它学生也跃跃欲试了。) Look at this picture (出示Bill的图片) Guess:What is Bill doing?

S4:Is Bill writing a letter?

T:No, he isn’t.

S5:Is Bill doing homework?

T:No, he isn’t.

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 他们争先恐后地猜测, 最后猜对的同学非常兴奋。按照这个方法, 猜测Tom, Mary, 特别是到最后发现Mary is playing with a bird, 全班学生大声惊呼, 纷纷表示很意外,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教学片断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起点, 没有创造真实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练习本单元重点和难点: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 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而教学片断二改编了教材, 将其一起呈现图片的形式改成一张张去呈现。让学生去猜测, 去想象, 学生乐在其中。在教学时要积极创建信息沟, 搭建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平台。

2) 学生做单元学案, 把握现实起点。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实起点, 很多教师教授新单元前, 让学生做单元预习学案。学案使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起点去备课, 从而能更准确地把握每节课的教学起点。

教学片断: (Go for it七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Period 1)

(课前放一段关于动物的cartoon)

T: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in the cartoons?

Ss:duck, lion, dog, etc.

(Show the word:animals on the screen.Teach the word:animal.)

T:What other animals do you know?

Ss:… (Brainstorm, the students say out quickly因为从学生的单元学案里发现他们知道很多动物名称, 特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表现下。)

T:Do you know these animals? (不但教了生词, 也将学案里学生提到的而书上没有的生词, 在这里补充拓展, 增加他们词汇量:如crocodile, turtle, mouse, rabbit, horse etc.)

从学生的学案反映出学生对动物名称很了解, 因此课堂上花更多时间在Why do you like dogs?Because they’re cute.这个句型的学习上, 特别是dogs, 学生往往不加s)

T: (指着有两条小狗的图片, 学生马上脱口而出:two dogs, 依此方法指着其他图片, 学生:three tigers, two lions, etc.) There are many animals,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

S1:I like dogs. (学生很自信)

S2:I like lions

S3:I like tigers. (个别学生忘记加s, 其他学生都拼命帮他纠正。)

T:Do you like the dogs?Why?

S1:Yes, I do.Because I think they’re cute.

S2:Yes, I do.Because I think they’re friendly. (学生就能很顺畅地练习下面句型了。)

根据学案, 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 每节课做到不轻易将学生的学习起点设想成“零”起步,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这一重要的因素考虑到教学设计中去。在教学中尽量克服要求学生预习却置预习于不顾、让学生做学案, 却根本不参照学案备课, 未能发挥学案的效用, 这必然会打击学生积极性, 影响课堂效率。

3) 多些课前预设, 把握教学起点。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环境, 存在差异性和丰富性。课前可以多预设几种情况, 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让他们各取所需。比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单词储备, 又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何做到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起点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就需要丰富课前预设。

教学片断: (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period1)

T: (幻灯上画出一个圆圈) What’s this?Can you guess?

Ss: (全班很兴奋, 回答中夹杂着中文和英文) 圆圈, 月饼, 太阳, apple, orange, etc.有的学生还喊:硬币, 台球, 西瓜等。

T: (老师面带笑容, 任由学生发挥想象力, 在黑板上写下学生提到的单词:coin, watermelon, sun, mooncake, a billiard ball, etc.

(老师的宽容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在适当时候引入正题) Anything else?Is it a ball?

Ss:Yes. (学生表示赞同, 接着又开始联想) It’s a basketball.It’s a volleyball….

面对问题, 不论是起点高或低的学生, 都会争先恐后地加入探究行列。因为他们愿意享受这种因学习而带来的被重视的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说, 把握教学起点极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2 课中:以学定教, 调整起点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中, 经常会碰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原先预设的不一致, 教师就无法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教学。因此, 教师应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 2003)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应结合课堂突发情况, 灵活调整现实起点。在课堂中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新知。

1) 快速了解学生的实际起点。课堂上, 通过free talk, warming up, duty report等,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让师生充分交流, 使学生暴露出真实的思维, 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面, 初步迅速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起点, 从而定下教学起点。

教学片断: (Go for it七上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Section A3a—Section B 2a) 教师借班上课, 对学生情况不了解。

T:Hello, everyone.I’m Jenny.What’s your name? (Ask three students)

S1 S2 S3:My name’s… (回答很流利, 对自己口语比较自信)

T: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your class?

Ss: (还不是很明白提问意思, 不过反应快, 基础好的学生开始说) fifty, forty–eight. (试着了解学生掌握数字的程度, 有些学生已经知道比较多数字的英文表达了。)

T: (出示教师自己的手机号码) Can you say these numbers?

Ss:one, three, eight, five, two, four, seven, six, nine, zero, eight. (学生回答又快又准, 他们对0-9的数字掌握很熟练, 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这简直是小儿科的神情。)

教师不敢怠慢, 马上进入数字:ten, eleven…thirty-one的教学, 也让教师明白这节课, 无需太费力去教sectionB的数字ten—thirty-one, 重点要放在section A 3a的购物对话以及其拓展中。迅速定下教学起点, 顺学而导。

2) 根据认知冲突不断转化教学起点。教师将学生反馈的信息按不同的理解层次一一呈现, 不断设置认知冲突, 把学生现场生成的学习资源转化为引出新知的背景,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中, 最终获取新知。

教学片断: (Go for it八上unit1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Section A P65页)

让学生看Section A 1a上面的图片。

T: (问全班) Does Peter like doing chores?

Ss:Yes/NO. (意见不一致。还有学生嘀咕了一句:Peter翘着二郎腿看书, 真懒。)

说明这学生没有真正读懂图片上两句话的意思:---Peter, 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the trash?----Sure, Mom. (这里产生了认知冲突, 图片上可能表达的信息和Sure的回答。Yes还是No?于是顺势利导,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种表达方式的讨论中来。)

T:Everyone, what do you think of Peter?Is he lazy? (学生开始热烈讨论。)

SomeSs:No, he isn’t. (他们明白了Peter回答Sure的涵义。通过讨论, 学生获取了新知。)

T:If you’re lazy/busy/cute/impatient/sluttish (邋遢的) Peter, what will you answer?

学生兴致高涨, 演示不同性格的Peter对Mom的要求的不同回答:Mom:Peter, 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the trash?Peter:Yes, sure./Sorry, I can’t.I have to…甚至有学生还回答:No way.

3) 根据学生反馈, 调整教学起点。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传递的信息往往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如果课堂教学如果一味按照预设方案进行, 不考虑学生的学情以及课堂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教学起点, 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而低效甚至无效。教师必须要按照学生反馈所获知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教学起点, 转变教学方式, 才能达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片断: (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2 Is this your pencil?Section A 4a P9)

教师课前预先收集学生的文具用品等放进事先准备的盒子里。

T:Let’s play a game, find the owner (简单介绍游戏规则, 让每位上台者从盒子里任意拿一件东西在全班范围内寻找其主人, 允许每位上台者询问3个同学。) .

Ss:Yeah. (很好奇和兴奋, 但又有些担心, 怕一下子找不到主人。有几个学生举手了。)

T:S1, please. (让S1到讲台上, 从老师盒子里拿出一只钢笔。)

S1:S2, is this your pen?

S2:No, it isn’t.

S1:S3, is this your pen?

S3:No, it isn’t. (S1开始有些紧张, 限定次数只有三次, 他开始站在那, 环视全班, 找最像主人的人, 时间一分分过去, 他倒不开口, 在组和组之间徘徊, 其他学生开始窃窃私语了, 教师也开始着急了, 示意他开始问。)

S1:S4, is this your pen?

S4:No, it isn’t. (S1有点失望地回到自己位置上。)

教师发现这个活动的设计, 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起点, 宣布改变游戏规则:将全班分成4人或者6人一组, 让学生在组内先寻找失主, 以此达到重要句型的操练。这样, 每个同学都有机会练习, 且猜中的几率也大了许多。等他们练习很充分时, 再挑选一两个同学在全班范围内用这句型寻找失主, 让他们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因为事先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已充分练习了Is this your…?学生上台后也不会紧张, 非常自信地展示了自己。在同样时间内, 最大范围地让全班同学都有机会练习了这句型, 全班气氛达到最高潮, 下课铃响了, 学生还意犹未尽。

2 实践反思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从课前和课中把握教学起点, 尊重学生需求, 学生的兴趣不断提高, 积极性异常高涨, 师生关系更和谐, 融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教师在把握教学起点时, 还需注意以下三点:

1) 明确教学目标, 精心制作课件。幻灯要精简有效, 突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 了解学生特点, 转换教学形式。单调、雷同的教学形式是令人乏味生厌的。教师应揣摩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 转换教学形式, 且要使教学活动具体化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能够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兴趣。

3) 根据学生反馈, 调整教学节奏。在实际课堂中, 相应的教学进度安排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 从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虑, 该快则快, 需慢则慢。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不顾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和水平, 盲目赶进度。

3 结束语

总之, “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作为教师, 我们要不断寻求把握教学起点的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益, 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准确、动态把握教学起点, 可以使我们胸有成竹地开展教学, 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预设, 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让学生在原有的教学起点上“踏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王群.以学定教, 找准起点[J].新课程研究, 2009 (10) :135-136.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建议 (试行) [S], 2009.

上一篇:男单决赛下一篇:批判精神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