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非洲木雕

2024-05-21

神秘的非洲木雕(精选三篇)

神秘的非洲木雕 篇1

非洲鼓是皮膜类敲击乐器, 一般来说, 非洲存在几十种基本鼓型和近百种鼓的变形。鼓, 大的可以像水缸那般大小, 高达八、九米, 最小的也有茶杯那样大小。传统的非洲鼓多用树干和兽皮制成, 鼓皮的材质多种多样, 除了最常用的牛皮、羚羊皮之外, 还采用豹皮、斑马皮、蜥蜴皮、鳄鱼皮等等。蒙皮方法较多, 一种为先将皮膜粘在鼓壳上, 然后用铁钉钉住的, 还有一种将皮子绷在铁圈上, 然后用皮条、绳子与底部拉紧, 或系于另一面鼓边的皮上, 系法呈Y、W或X形, 并能调节鼓皮的松紧度。

非洲鼓按照制作不同大致上分为皮鼓和木鼓两种。皮鼓是将一段树干掏空, 一端蒙上兽皮而制成, 木鼓是用木头凿成的, 每个部位厚薄不一样.用木捶敲击时, 薄的地方就发声明亮高亢, 厚的地方就发出浑厚低音。非洲鼓的形状可分为圆柱形、桶形、螺旋形、正方形、口杯形、高脚杯形、锥形等多种, 甚至还有动物的形状。鼓边装饰着人像或动物图案, 还有一些类似于图腾的标志。有些还在鼓边上装饰贝壳、小铃铛、金属品等, 或是在鼓腹中放入小珠子等以便在击奏的时候体现出不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持鼓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把鼓置放在两腿中间, 也有的把鼓夹在腋下, 或者把鼓挂在脖子上。人们在鼓的各个部位用拳头、手掌拍打, 甚至还用脚后跟击鼓, 从而奏出不同的音响和效果。

有人曾说, 黑人的身体内流淌着的不是血液, 而是节奏。非洲黑人鼓乐讲求的是节奏、音色变化的音乐美。音乐形式主要依靠短小的主题, 借着主题不断地有系统的反复, 看似简单却又变化无穷, 加上即兴变奏, 给人色彩斑斓的感觉, 不断即兴的变化节奏与速度, 是它音乐的核心。鼓的演奏方式有独奏、重奏和合奏。独奏和重奏鼓的节奏复杂多变、刚劲有力。集体击鼓或一个人同时击多面鼓时, 鼓声气势磅礴, 有如万马奔腾、雄壮激越。在非洲人生活中, 舞蹈是不可缺少的, 而舞蹈又是依靠着鼓而生存。在非洲一些地区奏乐、起舞、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进行都要听从大鼓的指挥。鼓舞的形式呈现多样化, 如边舞边击鼓, 有时轻弹鼓皮, 击打出轻快曼妙的节奏;有时激烈敲击, 犹如山崩地裂般的恢弘气势;还有地方的由舞者头顶大鼓, 边敲边上场, 围成半圆形, 在圆圈中再放上另一面大鼓, 由舞者轮流上前击奏。他们富于激情的舞蹈, 加上强烈的节奏和鼓点, 营造出热烈狂欢的场面, 十分动人。

由于鼓皮的制作材料不同, 鼓的音色、音量也各不相同。从用途上讲可分为音乐鼓、信号鼓和战鼓三大鼓品种。音乐鼓, 借由活泼动感、变幻莫测的鼓点伴随着慷慨激昂、奔放粗犷的歌舞, 能准确地表达出非洲人民丰富的感情。音乐鼓可以给人的心情带来轻松愉悦, 让人忘却凡俗。信号鼓, 是可以传递信息的重要的语言工具。对于非洲的鼓手来说, 用乐器的音高来模仿语言的声调就成为“通话”的最佳表现手段。鼓声所表达出的多变的音高关系起着从音乐转换成语言过程中最直接的媒介作用。非洲黑人可以根据音响、节奏和音色辨别各种消息、号令、示警。战鼓, 通常是用黑羚羊皮、豹皮或其它兽皮做鼓面。每逢敌人人侵和猛兽袭击时, 鼓手就用不同的鼓点召集人们共同抵御敌人。

中国古代有“乐悬”制度, “王宫县, 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意即不同等级的人拥有的乐队应该不同。这一制度的设立体现了不同人的等级高低、地位尊卑, 在非洲同样也存在这种类似的制度。乌干达在成为共和国之前, 是分为四个王国, 当时每个王国都有自己一套特色不一的鼓。这些鼓只有在王室特定场合如:王室更替、婚丧嫁娶、对外宣战等使用。对于不同的权利等级, 鼓的数量也不相同, 在数量上由上级到下级递减。

非洲黑人音乐的精髓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诠释着音乐最原始的形态。黑人鼓乐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本身演奏者的技艺高超与否, 而是来自于鼓手充沛的情感冲击, 以及真实感受的表达。黑人鼓乐的表演深具感染力, 无论观众是否专业, 都能听得懂其中的意义。这种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音乐形式, 也是在传统与传承中不断发展完美, 这样一种特殊而又神秘的音乐形式, 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参考文献

[1]饶文心.《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

[2]曹枫.《非洲乐器之王——鼓》.中国民族报, 2005.

[3]李昕.《黑人传统音乐中的鼓文化研究》.音乐艺术, 1999.

神秘的东巴木雕 篇2

那里一家又一家的特色小店鳞次栉比,在辉煌灯光下扑朔迷离,更显古巷风采。走进新华街翠文段一家木雕店,“进来看看!”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观赏他店铺里陈列的木雕作品。东巴木雕给你的第一印象是震撼人心的:粗犷中不失柔美的线条;单一里又添丰富的想像。

东巴木雕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那些神和神人同格体的偶像,作者造型时并不注重去刻画外形细部的逼真酷似,而是用整体写意的手法,如眼睛就是看似随意性的两个洞,嘴巴的轮廓也只是微张的一条开口,从局部看显得十分简单。但如果从整体看,整个造型给人一种活泼的表情神态,透出一种内在的生命精神。我在店铺内观察过东巴制作木雕的过程:意态悠然,从容安详,手指的动作十分麻利快捷,而且挥洒自如,并不精雕细琢,在十指迅捷动作之间,一个偶像的慢慢产生完全是了然于心,一气呵成。它具有单纯明快的审美特点,单纯的符号效应又与作者审美心境的单纯朴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神灵偶像的造型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自然浑朴,神态天真戆稚,普通平和,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全无有些造型中的神灵那种道貌岸然、威严神圣、高高在上的令人畏怖的感觉,相反却呈现出一种滑稽的意味,极有“稚趣”与谐谑之美,使人观之忍俊不禁,莞尔而笑。

这里的木雕店铺大多没有商号名,所以,我走进的这家店铺也不例外,但店铺老板是纳西族艺术家,名叫恒日,他热情有加,指点作品逐一介绍,令我眼界大开又如醍醐灌顶:那既是神巫、智者,又是农夫的东巴,就着周遭神灵云集的火塘中那一镂飘动摇弋了千百年的火光,用山中一管削尖了的竹子,蘸着用松明油脂等物自制而成的墨,在用野生植物自制的一册册厚土纸上写下了雪域古国无数厉鬼神人的秘闻轶事,天地山川的种种传奇,纳西山民的千年悲欢以及用刀刻下东巴教仪式中需要的图腾等等。

了解了东巴木雕深刻的内涵后,我们几个人纷纷寻找自己中意的作品,我一下子挑了三幅作品,其中一幅木雕上恒日先生用纳西象形文字刻上了“雄鹰不容高峰阻”七个大字,让我经受了纳西民族勇往直前和自强不息精神的洗礼。

非洲酋长们的神秘生活 篇3

酋长地位:有的相当于部级官员

在非洲,酋长是让人望而生畏却又神秘莫测的人物。昔日,酋长是所在部落或地区的“天然统治者”,拥有各方面的绝对权威。今天,为了安定人心、巩固政权,非洲国家仍然保留着酋长制度,酋长的权力虽然受到一定限制,但他们依然有着超出常人的地位和特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

本人在非洲期间曾多次目睹:知名度高的酋长出现在公共场所时,前呼后拥,铃声开道,人们纷纷弯腰跪地,项礼膜拜,酋长离去,方才起身。

非洲酋长分为一、二、三级,或称为大、中、小酋长。一级酋长下辖二三百个二级酋长,二级酋长下辖数十乃至数千个三级酋长。许多非洲国家县级以下行政单位基本不设管理机构,乡镇以及村级事务由二级酋长、三级酋长负责。酋长多数由世袭产生,有时也有政府任命二级酋长或村民选举产生三级酋长的事情。酋长一般由男性担任,仅有极少数女性出任过酋长。

许多非洲国家由政府向一级酋长发放相当于部级官员的薪水,提供专用汽车,并负责一定数额服务人员的开销。有的国家也定期向二级酋长发放薪俸。三级酋长(即村级酋长)的收入大多来自村民们所缴纳的税赋。

酋长宫殿:传统与现代珠联璧合

非洲酋长大多深居简出,局外之人对他们的身世经历、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知之甚少,民间流传着许多趣事轶闻。玄而又玄,真伪莫辨。由于本人会讲当地民族语言——豪萨语,曾有幸拜会喀麦隆、尼日利亚等地的大小酋长,在探索神秘的首长生活方面得到许多意外收获。

非洲酋长宫殿一般面积硕大,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院为工作区。走进宫殿前院,只见珠联璧合的非洲传统建筑与现代化建筑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景色优美。也有的酋长宫殿前院迄今保持着非洲古老传统风格,土筑围墙足有数米高,墙体光滑平整,气派非凡。

后院为生活区,俗称“内宫”,是酋长、酋长妻室、子女及亲属居住的地方。前院后院有一院门相通,门口有武士把守,外人是难以越过这道门的。后院的面积通常很大,一幢幢非洲传统土屋整齐排列着。但不少房屋已经破旧,同前院形成巨大反差。

后宫内几乎是妇女和儿童的天地,那些女人年龄差距悬殊,有的腰弓背驼、老态龙钟:有的如花似玉、非常标致。女人们都在忙于自己手中的活计,有的舀米、有的烧饭、有的洗衣。由于天气炎热,女人们穿得极少,有的仅在下身围一块很小的遮羞布。

日常生活:轮流在妻子房里过夜

本人曾拜访尼日利亚北方重镇丰都瓦附近山区的一位村级酋长。该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极少有外国人来。村民们听说有会讲豪萨语的中国客人进了村子,纷纷从家里跑出来,足有100多人,将我们团团围住。

后来,在头缠白头巾、身着白色长袍的酋长的带领下,我们逐一参观了村舍、棉花地、粮食加工作坊等。随后,酋长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做客。酋长家的房屋除间数多一些和式样高大一些外,同其他村民们的住房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我们被邀请进入一间称为会客厅的房子里,室内除地上有一张草席外,四壁空空,一无所有。宾主席地而坐,自由交谈。

谈话期间,酋长的4位妻子按照年龄大小依次进来同我们打招呼问候。年龄最大的至少已经60岁,老态龙钟,显得比酋长苍老许多;最年轻的一位30来岁,眉清目秀,身段优美。

我们用试探的口气询问酋长。能不能参观一下他家的卧室,没有想到首长满口答应。于是,酋长带领我们逐个参观他4个妻子的房间。3位年长妻子的房里,除了地上铺有一张草席外,再也没有其他物件。年轻妻子的房间里,草席上加铺有一张旧棉毯,地上有一只破旧的小收音机,墙角立着一个断了一只脚的小木柜。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酋长没有自己的卧室,轮流到4个妻子的房里过夜。酋长乐呵呵地对我们说:“豪萨人的内室是绝对禁止外人入内的,但中国人民是非洲人民的好朋友,你们是我的兄弟,又是远道而来,我就解除禁令一次。”

上一篇:油井压裂技术下一篇:机械系统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