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导入方法

2024-05-11

高中历史新课导入方法(精选十篇)

高中历史新课导入方法 篇1

一、复习法

这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利用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复习, 巧妙地转入新课的讲授。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 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和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选修一讲改革史, 一般都是第一课讲改革的背景, 第二、第三课是改革的内容和评价, 在讲第二、第三课时就适合用复习法导入新课。

二、释题法

通过对新课课题中出现的历史概念进行解释导入新课。这种方式适合于课题中含有学生生疏而又是新课重点的历史概念的新课。采用此法既能节省导入新课的时间, 又能在新课开始便把教学目的明确地告诉学生, 便于学生自觉地靠近教学目的, 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思维,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在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 可以首先解释什么是计划经济, 什么是市场经济,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要从计划到市场, 怎样从计划到市场?

三、情境法

通过描绘新课中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场景渲染气氛, 或用与之有关的图片、诗歌、音乐、视频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或讲解由新课中的历史事件所形成的成语典故等方法带领学生深入历史情境, 然后导入新课。这样做学生精神振奋, 思绪活跃, 接受新知识快, 而且易于实现从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 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化, 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实现由“感情”经“情感”向“意志”的升华, 对学生智能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学习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 在第2课中可以播放《中华大讲坛———商鞅变法》中商鞅变法内容的片段或徙木立信的片段导入, 第3课中可以播放话剧《商鞅变法》中秦惠文王决定处死商鞅的片段, 或由学生来表演。

四、迁移法

从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 或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生身边熟悉的小事谈起, 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思考, 由近及远寻觅往昔导入新课。采用这种方式, 上课伊始便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得到新知识。而且用这种方式导入, 符合古为今用的原则, 便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学习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 播放关于钓鱼岛问题的一段视频或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钓鱼岛问题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它的由来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五、材料法

通过引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导入新课。恰当地使用材料, 既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能成为联系实际的范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比如在学习选修四的人物史时, 可以引用一些人物评价的材料, 然后发问:这个人是谁?为什么要这样评价他?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然后导入新课。

六、纪念日法

中外历史上都有很多的纪念日, 用纪念日导入既便于学生记忆, 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纪念日的理解。比如我在讲必修三第23课《美术的辉煌》时, 正好是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于是就先问: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再问:关注艾滋病的国际性标志是什么?接着展示红丝带的图片, 问:有同学知道它的由来吗?然后介绍其由来, 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美术的感染力, 由此导入新课。

七、乡土法

结合本地特点, 把乡土材料引入新课, 更加深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了解, 也使得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缩短了, 从而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讲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设问:知道咱们平顶山又叫什么吗? (应国) 你知道它的由来吗?那什么是分封呢?由此导入新课。

高中历史新课导入方法 篇2

浅谈物理课堂中新课的导入技能

谭玉梅

摘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科学的教学设计、及时反馈、合理的评价等。而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文结合高中教材,介绍了高中物理新课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新课导入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的课改精神,同时减轻学生负担,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成功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开宗明义,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把学生带入物理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因此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及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物理课题和有关的条件,本着导入环节的目的性、针对性、直观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气氛中导入新课。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课导入的方法

1.直接导入

直接阐明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程序与要求的导入方法。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在课前阐述诸如此类的话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另外的内容,或者说在上节课学过„„的基础上,本节课来学习其它知识。当然在如今的物理课堂中,传统型导入法并非完全不能用,但一定要将新课程的理念渗透进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即可。

2.通过直观材料导入

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之前,可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幻灯片或者听一段录音、看一段录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直观材料的感知中,创设所研究的课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物理问题上。

例如,在讲《宇宙速度和人造卫星》这节的时候,可以播放《天宫一号》

和《神州飞船》发射升空的相关视频,让其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其注意力全部到物理课堂中,带着学好物理为祖国作贡献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投入学习。再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节的时候,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一些奇特的折射现象,如海市蜃楼,变形的太阳等,通过这样的直观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

3.经验导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信息资源出发,通过描述式的讲授、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回忆,或者通过演示再现生活经验,从而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十分自然地导入新课。

例如:教师在讲到《惯性定律》时,教师提问学生:“维持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要有力的作用?”“速度大的物体是不是一定受一个大的力的作用?”还可引导学生举例:静止的车,人推它才动;静止的树枝,风吹它才动;静止的球,脚踢它才滚,如此等等。如果不推、不吹、不踢,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

4.演示实验导入

先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或揭示出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导入方法。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的心理,他们一般都爱观察,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好奇的事物,如一些鲜明、生动的实验。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好奇,急于想了解实验中出现的多种现象变化的原因,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教师可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通过大量的声、光、电、力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学习之始便在感官上承受大量刺激,获得大量感性信息,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在一系列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启发下,促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起到“激其情,引其凝”的作用。例如,可以用硬币上浮现象导入《光的折射》,通过电子枪实验导入《洛仑兹力》。

5.温故知新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导入方法。例如《远距离输电》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交流发电机。发电机的电能要向远处输送,在输送导线上,由于电流的热效应,有一部分电能将转化成热能损失掉,我们先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计算一下这种损失。例如,我们以一台发电机为例,若它的发电功率为5000千瓦,用发电机提供的10000伏电压直接向外输电,那么电功率除以电压,得电流为500安培。架设输电线路上的电阻为2欧姆,大家注意,这个电阻值并不太大,在输电线路上损失的功率为500千瓦。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在输电线路上损失的功率是输出功率的10%。如果全国的发电量有10%损失在输电线路上,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如何减少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失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远距离输电。

6.故事、事例导入

以生活中所熟悉的实例或报纸上的新闻、历史故事、科学史上的示例设置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利用科学家的故事形象生动又易理解的特点引入新课。例如,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此人,凭什么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呢。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杠杆原理》。再比如,学习《万有引力》的时候,可以通过牛顿的苹果落地的故事引入。在万有引力的教学前,引入苹果落地的故事: 牛顿在他家的花园里的苹果树下看到苹果落地,首先想到苹果为什么不飞上天而落到地呢?如果苹果树长得非常高,苹果是否也会下落?他认为苹果都会落回地面,与高度无关.他接着想到,苹果如果长在月亮那么高处,也会落回地面,但是,月亮为什么不落回地面呢?月亮不是很像一个大苹果吗?他又想到在山顶上把一个炮弹发射出去,炮弹将以曲线轨道落到地面,发射速度越大,炮弹落得越远,如果发射速度足够大,炮弹就会绕地球旋转,永远不落回地面.接着,他想到,以足够大的速度绕地球旋转的炮弹多么像月亮,可是又为什么不飞离地球呢?一定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力.正是这种作用力,使炮弹、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地球、水星、金星等围绕太阳旋转,这样就基本形成了万有引力思想.最后他发挥自己的数学才能,终于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述.

物理学史料中有许许多多关于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故事.阿基米德洗澡时领悟出浮力的作用、伽利略观察吊灯而发现摆的等时性、瓦特由水壶盖被顶起而发明蒸汽机„„.这些史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的生动教材.

7.类比推理法

类比推理就是,首先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相似之处,而后,用熟悉的方法推理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

例如,在学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节新课时,先让学生回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有关知识。力是矢量,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对其进行合成和分解,速度也是矢量,能用该法进行合成与分解吗?在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的教学中,有些同学对“快慢、大小”总是容易混淆,这时,可事先列出速度的表达Svt速度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的表达式:a式:v0vt

t加速度描

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再类比向心力的作用是改变速度的方向。同理类比理解: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高中历史新课导入艺术之我见 篇3

【关键词】悬念;复习;诗词;故事;歌曲;情境

成功的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迅速投入自主探究状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一般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必须注重新课导入环节,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大胆践行有效导入的良策,为打造启东新教育模式脚踏实地,昂胸挺进。

一、悬念导入,引人入胜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巧妙的提出疑问,设置悬念,才能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真正达到设疑导思的效果。教师设置悬念是揭示知识的新矛盾,使学生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引导学生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譬如,我在执教“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课的导入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如下悬念性内容:1929年10 月24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人们称之为“黑色的星期五”。那天,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而纽约股市为何有如此神奇的威力导致世界经济危机?为什么股市的崩溃标志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爆发后,华尔街成为美国人心目中一切痛苦的根源,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学生对股票并不完全陌生,通过上述层层深入的提问,有效抓住了学生求知的心理,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温故知新,自然过渡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不管是单元之间,还是单元内部的知识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堂,由已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达到温故知新的美妙境界。当然,这种导入我们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带领学生针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一起理出思路、头绪,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同时,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去。譬如,我在执教“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时,一边提问学生,一边在黑板上清晰的勾勒出从秦朝至元朝君主不断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如此利用板书的直观作用,虽然寥寥几十个字,就形象地说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复杂性。类似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教师问学生答,环环相扣,妙趣横生,先“温故”后“知新”,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三、诗词导入,出奇制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的精彩篇章注重意境的开发,而作品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景。因此,巧妙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有效诱发学生的心理感受。词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强烈探索的兴趣。譬如,我在执教“唐朝衰落”一课的导入时,就朗读了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中的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大部分学生能背诵此诗,并感悟作者借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揭露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这样的导入,有利于学生理解唐玄宗后期由盛转衰的历史,并得出国家兴亡的关键在于最高统治者的勤政与否、用人得失的结论,教学效果显著。

四、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故事,那学生一定会听得津津有味的。因此,以讲故事形式导入新课,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达到牵线搭桥的目的。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西周的盛衰”一课时是如此导入的: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作为开场白;在执教“春秋战国的纷争”内容时,通过引入“围魏救赵”、“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小故事(典故)进行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歌曲导入,激情洋溢

歌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巧妙利用歌曲导入新课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参与积极探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譬如:我在执教“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课导入时,先播放了戴玉强演唱的歌曲《松花江上》,学生在低沉而悲壮的乐曲声中深受感染,那种国破家亡的历史情景浮现在眼前,爱国主义情感感情很快被激发起来。此时,我继续提问:“这首歌曲反映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又是怎样发生的?”学生在提问的启迪下,投入到紧张的师生互动之中去。

六、情境导入,如诗如画

情境导入法,是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幻灯、录音、课件、视频或图片等创设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景,并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景下进行自主学习。譬如,我在执教“美国独立战争”一课导入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美国国旗的的正反面图案,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许多学生产生疑问:美国国旗的图案为什么由十三道红白相间的彩条构成,分布比较均衡小白星以及左上角的蓝底分别表示何意?最后,促使学生初步感知美国的历史背景,为进一步掌握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导入新课 篇4

1. 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指上课伊始, 教师开宗明义, 直接点题, 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从而引起学生注意。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最简单, 一般在高年级采用, 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意志力比较欠缺, 直接导入往往收效甚微。

2. 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是指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 设计有关问题向学生提出,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学生只要有问题提出来就是好事, 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 在导入中提出疑问, 激发悬念, 让学生在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历史课前给学生提一些与该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有趣问题, 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 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 更为一堂课营造了探索的气氛。如在导入《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一课时, 我向学生提问“辛亥革命已经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那么中国的前途是否就一片光明”。

3. 悬念导入

人们往往会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表现出关切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 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 或展示矛盾, 或让人感到迷惑不解, 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 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 尽快知道究竟, 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但须注意, 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这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故事导入

故事对学生总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当中。这其中常见的就是历史名人的小故事, 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学习, 有时还会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历史著作来阅读。如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一课的教学中, 我首先搜集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 这不仅有利于课文学习, 而且使学生增长了多种背景知识, 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当学生对孙中山其人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 学习便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5. 歌曲导入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 用歌曲导入新课, 往往能为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 实现情境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 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 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通过欣赏歌曲,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获得知识。在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课时, 我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低沉而悲壮的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到国破家亡的历史情境中, 学生的感情很快便被激发出来, 他们对爱国主义情感也就有了直接体验。我再提问:“这首歌描写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发生的?”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恰当的轨道,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学习。

6. 多媒体导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 课堂教学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粉笔加黑板了,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堂导入通过恰当的多媒体手段来实现, 其效果有时是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如在《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节中, 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国歌及《开国大典》的片段, 无需太多语言就能把学生带回几十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让他们犹如身临其境, 并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地理新课导入方法研究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导入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新课导入虽然不能称之为难,但是如果新课导入策略运用不当,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有效的新课导入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应该尽可能运用科学、恰当的新课导入方法。具体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新课导入方法。

一、谈话导入法

谈话导入法顾名思义即是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的一种方法。这种新课导入方法运用起来较为简单,只要教师选择好合适的话题之后,引导学生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就可以有效实现。

例如,执教《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笔者这样问道:“同学们听说过楼兰古城吗?”由于之前很多学生都看过与楼兰古城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因此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听过!”这样的答案在笔者意料之中,于是笔者接着问:“那么,你们知道楼兰古城现在还存在吗?”生:“消失了!”师:“楼兰古城为什么会消失呢?”生:“因为楼兰古城地处沙漠地带,常年受到风沙的侵蚀,因此几千年后楼兰古城就消失了。”听到这样的回答笔者感到非常满意,说道:“是啊,风沙是一种很可怕的自然力量,它可以让一座城市消失不见。如今我国北方很多地区都出现了荒漠化,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理,那么荒漠化的现象会危及全国,进而让我们整个国家在这个地球上消失……”

笔者利用楼兰古城消失这一话题有效进行新课导入,引起了学生极大的讨论兴趣。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谈话导入法是一种简单、高效、可行的新课导入方法。

二、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现代教育技术。自从有了多媒体,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在众多的新课导入方法中,笔者也经常会采用多媒体导入法。学生在多媒体新课导入法的影响下,学习兴趣也成倍提升。

例如,教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呈现了黄山、长江三峡等地的遥感地图。看到这些遥感地图学生并未感到新奇,他们认为这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看到学生的这种表现,笔者接着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如何得来的吗?”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纷纷表示不知。看到他们困惑的表情,笔者接着说:“古时候人们绘制一张地图可能要花费十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并且所绘制的地图不是非常精密。现代人有了遥感技术之后,花费很少的时间和成本就可以绘制出高精密度的地图。这一切均源于遥感技术的有效应用。”听到笔者这样说,学生才恍然大悟,由此也增添了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视觉刺激,因此采用多媒体进行新课导入无疑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在多媒体导入的过程当中,教师还需要加以一定的语言引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多媒体新课导入的质量。

三、故事导入法

所谓的故事导入法是指以故事为基点的一种新课导入方法。为了激发高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均采用过故事导入法,所取得的效果也令人感到满意。

例如,教授《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一课时,笔者采用了故事导入法。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两伊战争期间,一位战地记者采访了一名美国的飞行员。战地记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马上就要执行轰炸任务了,你知道即将去轰炸哪座城市吗?”这名飞行员立刻回答说:“不知道!”记者接着问:“那你怎么去执行任务?”这名飞行员回答说:“这个很简单,我只要按照全球定位系统的指引就可以完成任务,这和平时玩计算机游戏没什么区别。”故事说完,很多学生都觉得不可思议。看到学生狐疑的表情,笔者顺势说道:“全球定位系统如今在军事和民事两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节课即将会对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进行介绍,请大家和我一起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在具体的故事导入法的运用过程当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故事导入法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不过所引用的故事必须要切合新课教学主题,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不可忽略更不可省略的一个教学过程,如果运用得当,它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对新课导入策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积极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新课导入策略,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方法初探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导入,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 我们就会手不离卷;一部好的电视剧, 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 我们就会目不离屏。同样, 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 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导入。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教师如果设计得好就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能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产生学习动机,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经验, 列举几种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

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 容易被新奇有趣的故事所吸引, 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名人轶事等作为开头。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丰富联想, 另一方面可在学生安安静静地听故事时, 用事例证明要讲的观点。例如:在讲《量变与质变》时, 我讲述了一个《愚人吃饼》的故事:古时候, 有一个行路人, 肚子饿极了, 就买了一个烧饼吃。吃后觉得不饱, 就又买了一个吃, 但肚子还是饿得慌, 于是他一连吃了六个, 感觉还不是很饱, 最后又买了一个, 哪知这个烧饼只吃了一半就饱了。这时他十分恼火, 狠狠打了自己一个耳光, 并责骂道:“我是多么不会过日子的人呀!先前的六个烧饼都被我白白地浪费啦!早知道这半个烧饼就能吃饱, 我为什么不先吃它呢!”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都忍不住笑了, 我紧接着问:“这位饥汉的行为很可笑, 那么他的可笑之处在哪里呢?违背了什么哲学道理?”这很顺利地导入课堂教学内容。

二、漫画导入

新奇有趣的故事容易吸引学生, 同样有趣、生动的漫画也一样可以抓住学生的眼球。例如在讲《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时, 我给学生展示漫画, 内容是是农夫和秀才的对话:“不会耕田, 怎让下田”, “不让下田, 怎会耕田”。引导学生通过漫画分析其中的哲学道理: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要学会耕田, 只有真正的下田。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设置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就是利用悬念激发人的好奇, 催人思索,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时, 我就设问了“如果考上高中却无钱交学费, 面临辍学, 国家会不会帮助?如果帮助了, 是同情?是人道主义?还是某种社会要求?”这样就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溢了。

四、音乐导入

歌曲的形式不同于死板的传统教学, 歌曲的节奏美很容易调动人的积极性, 改变学生对政治课枯燥的看法;歌曲情感美能感染人, 很容易带来师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讲《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时, 先让学生欣赏一下《七子之歌》, 再由学生的问答中引出正文。新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时, 可以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学生在歌曲带来美的感受, 在轻松愉快之中, 不知不觉, 自然而然愿意接受今天教师带来的新的教学内容。

五、热点导入

热点导入法就是把要学内容与当前受关注程度高的热点联系起来, 巧妙而大胆地引入课堂, 通过学生的讨论, 以启迪学生的心灵, 启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讲“外汇及汇率”时, 可以“人民币升值”问题为切入点, 提出“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采取什么对策?”。在讲到《财政的巨大作用》时, 可以用汶川灾后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来引入。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 可以用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双汇的瘦肉精”事件、上海的“染色馒头”事件、台湾的“塑化剂”事件、西瓜喷“膨大剂”事件等导入。

六、以名言、格言、警句、诗词、典故等导入

名言、格言、警句、诗词、典故等语句精炼, 富有感召力, 寓意深刻, 耐人寻味。用之导入新课, 能够启迪学生思维。在讲《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一框中, 我引用“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由此使学生生动地体会出原因与结果有严格的区别, 又有密切的联系。收获源于耕耘, 只有奋斗不断耕耘不止, 才能收获丰盛的果实。由此引入这一框的内容, 使学生在迁移默化中熟悉并了解内容, 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要讲授的内容, 使政治课教学锦上添花。

七、复习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复习导入也是一种常用的且效果良好的方法, 例如, 在上《哲学常识》中“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一框时, 我安排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 在上一框我们学习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而价值观又是一种社会意识, 那么价值观与社会存在是怎样的关系呢?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又具有怎样的能动作用呢?我们又该树立和坚持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运用这样的导语, 从旧知层层推进到新知, 学生接受、掌握的难度就小多了。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比如开门见山导入、表演小品导入、多媒体辅助展示精彩片段导入、活动导入、学生自主导入等。俗话说: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只要我们广泛涉猎知识, 观察周围的人、事, 研究学生心理, 把握教学大纲, 就能使每一节课耳目一新。只要我们精心设计, 巧妙导入,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南方出版社.《优秀教案》志鸿优化设计丛书[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10.

[2]教学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3]马文志.浅谈在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 (教研) , 2011, (8) .

[4]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J].时事 (时事报告初中生版) , 2010, (6) .

[5]金利.走近思想品德课[J].时事 (时事报告初中生版) , 2010, (6) .

[6]李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趣味[J].学周刊, 2011, (20) .

[7]吴景武.思品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11) .

摭谈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与原则 篇7

笔者将“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作为微型课题进行研究, 发现采用如下导入方法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故事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形象思维仍占中学生思维的主导地位, 形象、生动的故事很容易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而启迪思维。如教学《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课时, 可以从周幽王为博美人笑,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 引出该课的重点内容“分封制”。

二、时事导入法

现在的中学生兴趣比较广泛,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 教师可以联系当前国内、国际的社会热点问题导入新课, 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学《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一节时, 可以针对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参拜供奉14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这一时事发问:“他们为什么要参拜靖国神社?这一举动为什么会引起亚洲邻国的愤怒?”这样, 就自然导入新课。

三、歌曲导入法

音乐能熏陶人的性情, 抒发人的情感, 通过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往往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教学《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 可以用低沉而悲壮的《松花江上》导入, 将学生带入“国破山河碎”的历史情境中;教学《发达的古代农业》时, 可以用大家熟知的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导入;教《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 可以用《春天的故事》导入等。

四、悬念导入法

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伊始巧布悬念,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有效导入新课。如教学《一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时,教师先板书“趁火打劫”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解释意思,学生会急于知道老师出示成语的意图,这时教师趁机提问:“一战后哪些国家损失惨重?哪些国家趁战火劫得好处呢?”这样,就自然导入新课。

五、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创设的课堂情境更加生动。教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往往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教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时,可以用电影《开国大典》片段导入。

六、生活导入法

生活与历史息息相关,课堂导入时若能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定能增加学生的历史亲近感,激发学习兴趣。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可以从每年6月26日的“国际禁毒日”导入;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课时,可以从不同时期的“三大件”或农村几代人的住房条件的改善导入。

七、诗词导入法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用诗词导入新课,能够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如教学《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一课时,可以从周恩来运用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引入国民党由积极抗日变成了积极反共的新课内容。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可以从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运用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导入。

笔者认为,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导入,都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在设计任何一款导入方法时,应该清楚这样设计的目的以及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导入方式要围绕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杜绝玩噱头,不能为了猎奇而违背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是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课堂导入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通过创设活泼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快乐中学习,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是适合的,民主轻松的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要注重导入内容的启发性。历史课堂导入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如用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巧妙设疑等方法来导入课堂。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导入语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余地,能引起他们的思索。

四是导入设计要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历史课堂导入的设计不仅要符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切忌过深,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新奇、多变、多样、热烈的导入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是要控制好导入的时间。导入仅是一个“引子”,不宜冗长拖沓,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教师应立即开始新课的学习,使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新课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万能太.高中历史新课导入艺术漫谈[J].文教资料, 2007 (6) .

中学历史新课导入教学初探 篇8

一、善于连贯, 承上启下的新课导入教学法

1、政治史与经济史的内容承接导入新课。

如《洋务运动》可以概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朝的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泱泱大国的天朝”面临着来自海上民族的欺辱。对这样的现状, 统治者内部从中央到地方皆感到巨大的压力, 认为经济的落后, 国家的衰败是统治危机的根源。

2、政治史与对外关系史的内容承接导入新课。

如《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可以概述为:19世纪40年代开始, 中国产生了最早的产业工人。70年代开始, 产生了最早的民族资本家。工人阶级出现以后, 由于处于幼年阶段, 政治上不够成熟, 不可避免地存在弱点;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以后, 由于经济利益的因素, 也存在着两面性, 即革命性与软弱性。19世纪70年代开始, 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其侵略性远远超过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他们抓住中国封建社会处于衰败,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尚未成为对手的机会, 对中国边疆进行了大规模的骚扰, 导致了我国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3、政治经济史与民族关系史的内

容承接导入新课。如《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可以概述为:公元前202年, 刘邦建立汉朝, 这是我国封建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从经济角度而言, 整个社会生产力不断得以提高,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全面得到发展, 国力鼎盛、国库充盈。出现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的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两个盛世局面, 为汉朝扩大对周边民族的影响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在此条件下, 一条沟通中西方的通道诞生了。这便是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

4、文化史与政治史的内容承接导

入新课, 如《五代和北宋的政治》可以概述为:隋唐时期, 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阶段, 文化事业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给后人予极大影响, 许多后人勤奋学习, 不仅从文学上, 而且从思想上加以继承和发展。

二、善于总结, 激发情操的新课导入教学法

如总结社会性质进行新课导入, 总结社会性质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 可以从整体角度对人类发展有一个清醒的了解。通过这样方法导入新课, 一方面经过分析, 可以逐步改变中学生的机械记忆和直观思维方式, 培养其综合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经过比较, 可以得出乱则思变, 变则通, 通则灵的历史发展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对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爱民者的崇敬之心和对出卖民族国家利益的庸吏的唾弃之情。为确立良好的历史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条件。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同时维护祖国的统一和主权的独立。但是当清朝开始衰败的时候, 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了对中国的鸦片输入活动, 为了一个民族的兴盛, 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由于清朝皇帝的昏庸。加之部分民族败类的阻挠破坏, 禁烟运动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从此, 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历史也从古代部分进入了近代时代。

三、善于补充, 阐述原因的新课导入教学法

不同版本的教材为顾及整体的连续性, 省略了相当比重的内容。但是从每一节课的完整角度而言, 很多内容需要在导入新课部分进行补充, 补充部分的内容既是原有知识的总结与复习, 同时又是新传授知识的开篇和原因概括。这样的安排, 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有原因、有过程、有结果。符合历史教学的原则。使每一节课有头有尾、浑然一体。讲授文化史内容时就常采用此类方法。如《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 (一) 》就进行了这样的概述:春秋战国时期, 是我国奴隶制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也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一次大变革时期, 是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为促进统一的进程, 不同的思想家发表不同的言论。致使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当然, 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本文前提到过的设置悬念法, 还有故事法, 以及各地教师根据需要独创的乡土教学导入法等等。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法导入法, 都是以学生为主题, 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工作者们都应该结合实际, 对教学法加以专研。本文只在此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历史教学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群:《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导语6例》[J]。黑龙江教育, 1997, (Z2) 。[1]张群:《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导语6例》[J]。黑龙江教育, 1997, (Z2) 。

[2]李婵:《历史新课教学导入十法》[J]。黑龙江教育, 2004, (Z2) 。[2]李婵:《历史新课教学导入十法》[J]。黑龙江教育, 2004, (Z2) 。

[3]许政行、刘向阳:《导入新课举隅》[J]。安徽教育, 1992, (04) 。[3]许政行、刘向阳:《导入新课举隅》[J]。安徽教育, 1992, (04) 。

导入历史新课的联想法 篇9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 教师在讲课时, 都是用教过的旧知识去复习提问、探讨导入新知。如果学生对历史不太感兴趣, 就很难引起高度重视。正像一首曲子, 优美的前奏固然能震撼我们的心灵, 起到令人愉悦的作用, 但对于不会或不能欣赏的人来说却是毫无用处。因此导入新课不容轻视, 教师对这一过程巧妙处理, 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注意力很快转入课堂。

请看下面两个导入新课的例子。例一:“我给大家朗读一首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同学们知道这是描写的什么事件么?”根据学生的回答, 老师可以顺水推舟地引出红军长征的主题。例二:有教师要介绍美洲的灿烂文化, 是先从马铃薯、西红柿谈起的。老师像话家常地说:“上海人把马铃薯叫做洋山芋, 把西红柿就做番茄。你们知道这些农作物的名称上为什么被加上‘洋’、‘西’、‘番’字呢?”同学们很快猜出:“是不是这些东西从国外传过来的呢?”这样, 古老而遥远的美洲历史就被引了出来。

上面两位老师的新课开头, 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他们反映:“挺新鲜, 有情调。”“很亲切, 与生活有关, 对我们有吸引力。”“感觉各科知识是相连的, 不枯燥了。”上面的两个例子是利用学生从其它学科所获得的知识, 以及生活的经验与课本内容相连, 起到了引“生”入胜的作用, 而且紧扣教学的目的。导入新课的开场白至关重要。它在一节历史课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几句话, 作用却很大。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 引起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注意力, 对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接下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导入新课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在和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 学生除了在历史课本上学到历史知识外, 还通过政治、外语、音乐、美术、地理等学科, 以及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电影戏剧、媒体新闻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现在的学生生活接触面很广, 各种知识和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因此, 很多新课内容并不全“新”, 它们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存在结合点。无论是中国的、世界的, 还是古代的、现代的历史, 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只要我们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就能找到这个连接点。古人云:“寓教于乐。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乐者, 心之动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怎么才能导入新课, 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 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导入必须针对教学任务和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引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 不能脱离主题。

2. 吸引性原则。

中学生注意力时间不长, 再加上课间休息的情绪惯性, 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 把他们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必须找到他们懂得的知识或感兴趣的内容, 激起学生的满足感和兴奋度。

3. 趣味性原则。

要开启思维, 诱发思考。教育家巴班斯基说:“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 并非为了笑声或耗费精力, 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教师要在导入中让学生以新知发现者的愉快心情转化为稳定的内在动力,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参与学习过程。

4. 灵活多变, 新颖, 不千篇一律。

孟子说:“教也, 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因此不会是固定不变的模式, 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 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 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如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的图片, 可以引出奥运会的由来, 讲述古代希腊的历史和神话故事;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通过听歌导入改革开放, 等等。

5. 教师通过接触学生, 了解他们所学到的各科知识, 以及

学生在特殊年龄段关注的问题和爱好等, 使各科知识形成一张交错的网。教师要放开思维, 不拘泥于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善于在启发学生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上下功夫, 善于发现各科知识与历史的相通之处。

经过多年的实践, 笔者发现与传统方法相比, 跨学科的导入法具有更明显的时效性。

1. 令对历史学科没有兴趣的学生产生好奇, 激起求知欲,

扭转“历史等于死记硬背”的概念, 改变呆板、陈旧的教学课堂, 有利于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开展。

2. 引导学生用已经会的其它学科知识去思考, 可以开启思维, 拓宽视野。

教师可以较快地发现学生擅长的学科, 激发他们的兴奋感和满足感。教师更加具有亲和力,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3. 有利于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宽领域地展现历史面貌。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 过去与现在的对比, 对各学科的辐射, 更好地体现历史精髓与存在价值。

高中历史新课导入方法 篇10

1.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课伊始,若能巧妙地安排一个现象新颖、变化明快的实验,再配以生动的描述,将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教师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就可以使化学课引人入胜,生动活泼。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以此为契机,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向深引入。例如,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先安排学生看一个“水中生火”的趣味实验:通过玻璃管将氧气与浸在热水中的白磷接触,结果白磷竟然在水中燃烧起来,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奇迹。这种酷似魔术的实验,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从而为燃烧条件的讲解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2.谜语导入

学生对猜谜语兴趣很浓,有些知识可以编成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空气》一节时,教师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又如讲《氢气的性质》一节时,一上课先给学生说了一个谜语:符号象倒工,无色味最轻,遇火有水生,还原有本领。这个谜语说后,学生兴趣盎然,头脑中产生了问号,迫不及待要解开这个迷,从而促使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3.生活实例导入

知觉总是人们从生活中得到的,和旧的经验相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选择与新课有关的典型问题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给以科学的解释,从而启发他们的兴趣引入新课。例如讲《中和反应》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人患胃酸时吃几片氢氧化铝或小苏打片即可治愈。这是为什么?夏季不小心被蜂蛰一下涂些稀氨水可治痛治痒又怎么解释?这是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了解的,但又不能完全回答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引入新课。

4.“悬念激趣”导入法

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精练、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看似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一些典型的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从而步入求知兴奋状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效果。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开始,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时,小狗晕倒,而人却没有事。这是怎么回事?以这样一则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上一篇:分路处理下一篇:哺乳仔猪的培育要点